時間:2023-02-16 05:35: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礦產勘查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文名稱: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主辦單位:湖北省地質礦產廳;湖北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1211
國內刊號:42-1736/X
郵發代號:38-33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8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 鈾資源;勘查工作;融資
核電作為最理想的新型低碳能源,在大規模替代傳統能源方面優勢更加明顯,發展前景看好。但是,發展核電所用的原料和資源的依賴性更強,這意味著,內陸地區大力發展核電要以鈾礦資源的勘查與開發為保障。我國鈾礦勘查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是勘查程度較低,探明有限;另一方面是潛在總量較大,找礦前景廣闊。業內專家認為,只要國家加大勘查投入,加快國內鈾礦勘查,盡快提高我國鈾礦地質勘查程度,完全可以發現和探明一批新的大中型鈾礦產地。以滿足核工業對鈾礦原料的需求。在保證國家對天然鈾產品實施宏觀控制、統一管理、有序開發的前提下,如何改革鈾資源勘查工作的融資體制,允許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加快國內鈾礦資源的勘查工作,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一、國外鈾資源勘查工作融資現狀
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里,能源礦產勘查屬商業性礦產勘查活動。雖然鈾是重要的能源礦產和戰略資源,但是所有鈾礦業活動是公開的,只要守法、納稅,并能進行環境保護,進入鈾礦業便沒有門檻。國家鼓勵各種性質的資本注入,并借助成熟的礦業資本市場,對勘探采礦類上市進行分類管理,通過稅收優惠、勘查補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鈾礦業融資政策支持。隨著資金的不斷注入,找礦方法技術的不斷創新,新的鈾礦產地不斷被發現。
(一)美國的鈾礦業現狀
美國的鈾礦勘查、鈾生產和市場銷售等活動均由私營公司進行,屬市場行為,聯邦政府對這些活動沒有限制(進出口鈾例外),境內外公司都可以在美國從事鈾活動。對本國各公司在境外從事鈾的勘查、生產活動,美國政府沒有任何限制性的政策。對于在美國境內從事鈾勘查活動的所有境內外公司,則必須在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注冊登記,并持有核管委會頒發的許可證。
(二)加拿大鈾礦業現狀
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產鈾國,天然鈾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約1/4。隨著更多新鈾礦的投產,加拿大的鈾產量有望在2011年之后進一步增加。加拿大的鈾約有82%出口到世界各地,國內使用僅占約18%。資金與技術是從事鈾勘查活動中缺一不可的,為了發展加拿大鈾礦業,與市場經濟發展國家的經濟一樣,引進外資、鈾業公司私有化、發行股票向社會融資等手段是加拿大進行鈾礦勘查、開發的基本籌資方法。
二、我國鈾資源勘查工作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鈾礦地質事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作為關系國家安全的軍民兩用戰略性資源,幾十年來,我國對鈾一直實行專營體制,其勘查開發也一直是由核工業鈾礦冶系統進行。所以,鈾礦作業沒有完全市場化,缺乏競爭機制,導致鈾礦地質勘查工作仍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獨家經營、國家投資,投資主體單一,資金投入不足。
(一)立法缺失,不利于為鈾資源勘查工作的融資提供統一、有利的法律保障
我國目前與鈾礦勘探開采有關的法律只有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該法只是對鈾礦勘探開采審批權限作了原則性的規定,而在鈾礦在吸納社會資金方面的法律條文很少。1987年和1988年國務院分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材料管制條例》、《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管理辦法》和《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三個行政法規,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材料管制條例》有一些規定已與后兩個法規現行管理體制不相符,并且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及礦產資源管理形勢變化,其中許多內容已經過時。因此,我國鈾資源勘查工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急需根據當前發展形勢進行整合、修改和完善,以對我國在鈾礦勘探融資進行有效的法律規范。
(二)政策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鈾礦業的管理主要還是靠政策,但由于國務院機構改革等因素,鈾礦業的有關政策很模糊,甚至互相沖突。例如,2006年的《關于整治鈾礦開采冶煉秩序的通知》規定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有計劃地開采、經營,而2008年的《關于加強鈾礦地質勘查工作的若干意見》則規定要允許社會資本投入,二者沖突明顯。再如國土資源部發[2008]45號文件強調要有計劃地放開鈾礦地質勘查開發市場,允許社會資本投入,卻沒有關于具體操作的規定。
(三)管理體制不完善
從主管部門來說,自1955年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主管我國核工業發展以來,我國的核工業主管部門幾經變遷,目前鈾礦資源的管理涉及礦產資源管理、環境保護、衛生及能源部門等多家單位,從而出現有的事情大家都來管,有的事情大家都不管的現象。
從管理部門職責定位來說,政府礦政管理部門的功能是“管理”還是“服務”,“管理”管什么,中央和地方如何職責分工?鈾礦勘探開發是否應市場化還是繼續專營?如要市場化,多大程度的市場化,如何進行,政府如何管理?市場化后投資及收益如何分配,市場化下如何保證國家的鈾資源供應和控制,市場化前后制度銜接等問題,都沒有明確。
(四)礦業權流轉制度還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雖有《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但只規定了礦業權的一般轉讓形式即買賣,而礦業權的出租、抵押等可能引起礦業權轉讓的其他情形卻仍然無法可依,這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礦業權人對其權利的充分利用,而礦業權的抵押常常是礦業公司融資的必要手段。我國可以在積累和總結《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實施經驗的基礎上,考慮補充礦業權出租、抵押等其他礦業權轉讓形式的規定,為礦業公司融資提供條件。
(五)礦產勘查資本市場不健全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資本市場的萌生和發展,在政府和市場的共同推動下,我國資本市場規模不斷壯大,制度不斷完善,市場體系不斷健全。但是,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對礦產勘查融資以及勘查業發展的支撐力度卻相對薄弱,基本沒有對鈾礦資源的勘查開發提供支持。
(六)金融中介部分失靈,非金融服務機構不健全
我國金融中介失靈主要表現在國內儲蓄資源越來越難以轉化為國內投資資金。同時,長期以來我國的銀行系統都是以國有經濟為主要服務對象,國有銀行的絕大部分資金歸國有企業占有和使用,而非國有礦業企業很難獲得國有銀行的支持。其次,由于我國礦業資本市場發展緩慢,為其服務的中介機構也相當不成熟,主要表現在:評估體系不完善;評估師及評估機構的權利、義務沒有真正的法律保障,監管措施不得力;評估機構的業務范圍、影響力、權威性有待增強,評估的軟、硬件設備需改善等。
三、對我國鈾資源勘查工作融資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完善鈾資源勘查工作的立法工作
這是實現鈾資源勘查工作和諧發展的關鍵。一是要明確鈾資源勘查準入制度。隨著國際鈾礦產品價格的上漲,多種社會力量有進入鈾資源勘探的強烈意愿,對此,應盡快通過立法明確準入制度,避免各種社會力量盲目擁至鈾礦業,建議制定“鈾資源專營管理法”或“鈾資源勘查準入管理條例”。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經濟政策措施相互配套,調控對國內、國外鈾資源的勘查開發及投資。二是明確規定鈾資源勘查中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及法律制裁。在鈾礦業的發展中還應貫徹發展循環經濟的精神,制定“促進鈾資源勘查工作和諧發展循環經濟的管理辦法”,以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采用新的技術、工藝和設備進行鈾資源的勘查工作。
(二)明確政府監管部門的職責
礦政管理部門的定位應從以前的純微觀管理走向管理與服務并重。首先應區分探礦采礦資格與探礦采礦權。探礦采礦資格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權利能力,是行政許可的一項主要內容。但具有勘探資格不一定具有探礦采礦權,具有探礦資格的人經礦產資源所有人許可后,方可取得勘探權。探礦資格的審批體現的只是國家對鈾礦業的行政管理權,探礦權的審批則包括了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處分。雖然我國當前并未分開對這兩者的審批,但是對這兩者性質上的認識,有助于厘清礦政管理部門的管理內涵,便于國家對鈾資源勘查工作的管理。另外,還應加強對礦產資源規劃、礦產資源信息的管理,按可持續發展原則和維護區際代際公平原則,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權限。
(三)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積極利用多元化的融資方式
發展鈾礦資源勘探工作單純依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應逐步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轉變為政府、企業、個人、社會多元化的投入。為此,必須打破行業壟斷,降低門檻,簡化手續,廣泛動員民間資本等各種社會力量投入鈾礦資源勘探工作。籌措資金借鑒國際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利用新興的融資方式,具體可通過引入風險投資或私募股權投資、信貸資金、組織風險勘探投資基金、股票、債券等多種方式吸納民間資金用于發展我國的鈾礦資源勘探工作。
(四)建立合理的礦業權資產收益分配制度
礦業權資產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阻礙礦業權資產進入市場。應制定出一個合理的分配辦法,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特別建議厘清探礦權所有者和采礦權所有者之間的關系。由于我國實行探礦權、采礦權分別管理,所以在探礦權人申請其探礦權區域內的采礦權時,為了降低探礦權人的風險,保障其權利。一方面,不應是目前所規定的享有優先采礦權,而應是理所當然地享有采礦權,除非該探礦權人自動聲明放棄該權利。另一方面,由探礦權轉為采礦權應為正常的變更,除必要的手續費用外不應再繳納其他款項。
(五)完善礦業資本市場建設及礦業權市場建設
加強和完善證券管理部門、股票交易所及金融投資機構對礦業融資政策規則的制定和上市礦業公司的監督管理職能,推動勘查資本市場的建立。支持和鼓勵鈾礦勘探公司、礦業公司到礦業資本市場上融資。鼓勵國家政策性銀行為鈾礦業項目融資提供貸款,積極研究開發適應礦業企業發展的信貸服務項目。此外,礦業權流轉制度的完善及礦業權市場的建立和完善,能使資本在各主體間自由流動,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充分發揮資源的效用。
(六)加強礦業資本市場服務機構的制度建設
應重點加強礦產儲量及相關參數評估確認機構、礦產勘查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確認機構、礦業上市信息咨詢服務機構等中介組織建設,規范其執業行為。加拿大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礦業資本市場中心,除了他們是重要的資源國這個硬件原因外,還有軟件上的原因,如發育的礦業中介組織、良好的法律環境、先進的會計制度、經驗豐富的地質和采礦技術專家等。目前,我國在這些方面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如儲量評審中心、資產評估所、礦山設計院、技術經濟咨詢中心等機構和儲量評估師、資產評估師、礦權評估師等具有執業資格的相關人才,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造,并通過執業實踐,可形成較為完善的礦業資本市場服務體系。
總之,通過積極探索鈾資源勘查開發渠道,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民間資金投資鈾礦地質勘查工作,以保證鈾資源地質勘查費用的投入,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我國鈾資源勘查一定能實現“突破”,并構建起我國自己的安全保障程度較高的天然鈾供應體系,確保滿足我國核工業對鈾資源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浩.商業性地質融資瓶頸須打破[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6(03).
[2] 宋國明.加拿大鈾礦勘查工作投資與開發政策[J].國土資源情報,2005(10).
[3] 談成龍.美國的能源、礦業政策及鈾礦業現狀[J].中國核工業,2007(06).
[4] 沙景華,佘延雙.礦業融資的國際比較與分析[J].中國礦業,2008(01).
[關鍵詞]建材非金屬 礦產資源 勘查 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 F407.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2-118-2
1目前我國建材非金屬礦產現狀
1.1種類的增加
我國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包括水泥原料、輕型骨料、制磚用頁巖、建筑用砂、建筑石材等資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建材非金屬礦工業得以飛速發展。據調查統計,我國已經開發并利用的建材非金屬礦的礦產已多達130多種,在這些建材非金屬礦產中應用較多的有30―40種。隨著我國非金屬礦產量和非金屬礦產產值不斷增長,其增速已超過世界各國,這樣就使我國建材非金屬礦產品的出口對整體全球市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相對于我國建材非金屬地質的勘查問題,我國的技術也由過去單純的探礦轉變為探、采、技、工、貿一條龍。這樣技術的改變使大量專業技術人員投入到礦產開發領域當中,使得我國非金屬礦勘查和開發有了全新的面貌。
1.2不足之處的凸顯
但是伴隨著巨大利益的誘惑,很多企業都投入到非金屬礦產的開發。亂挖亂采的現象極為嚴重,造成了很多地方生態平衡被打破,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破壞。為了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我國相關部門也正在著手制止這樣違法現象的出現,廣泛推廣資源節約的開發意識。
2我國建材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與找礦現狀淺析
2.1我國有關基礎地質的研究與資源需求增長簡況
最近幾年時間以來,我國在研究建材非金屬地質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開展了許多的項目研究,例如“高效益建材非金屬資源評價”和“全國重要非金屬礦資源潛力評價”等。也完成了我國建材非金屬分布規律以及治理方法等方面的測定與總結,并對西南、安徽和東北等地的礦產進行了實地考察,得出了一套有效的地質勘查的基本方法。根據目前來看,我國礦產資源消耗的速度在加倍增長,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也是如此。例如:我國的石墨、高嶺土和高純石英等資源,需求量大增,目前需要從外國進口來滿足國內的需求。
2.2目前我國建材非金屬礦勘查的遇到的主要問題
2.2.1資金緊張、未成系統
據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每年在建材非金屬地質方面的投入換不到整個地質工作投入的百分之一。目前國家比較重視石油和煤礦等資源的投入,導致對建材非金屬的重視不夠。并且當前雖然有一些基礎地質的研究方法,但仍未形成一套高效和統一的研究系統,這也使得建材非金屬地質勘查和找礦工作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2.2.2礦業權政策與勘查規范標準的不足
我國目前對礦產權實行轉變后的單軌制,政府統一配置和調控,但是建材非金屬礦一般屬于二類或者三類礦種類型,一般要通過“招拍掛”的市場方法取得,
這容易對一些小規模的礦業公司產生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公司發展受限,常無法取得突破式發展。另一方面,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并且一些新的礦種也在隨著知識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斷被發現,但缺少相關的規范標準,這也使得對建材非金屬礦產的評價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3應對當前建材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問題的措施
隨著機制的完善,針對當前問題,相關單位應做好應對工作。首先,要加大投入,多方融資,為以后的工作順利進行奠定穩定的資金支持基礎。第二,仍然要加強對基礎地質的研究,利用現有資源,開展專項工作,例如可以重點開展對高純石英、石墨和硅藻土等稀缺資源的找礦工作,總結規律,開發新的礦源,這樣也能有效促使我國建材非金屬礦產勘查的工作系統更加完善和高效。第三,要以科技為依靠,引進世界先進技術,使手段多樣化,著力解決當前深部開采難的困境。第四,加強對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加工工藝研究,因為對建材非金屬的加工的工藝不夠先進,也就使得了大大增加資源被利用的難度,這一點是需要學習和努力的。
4對建材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的幾點建議
4.1國家應加強對相關人才的培養
作為非金屬資源礦產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在社會經濟空前發展的大前提下,我國更應該重視和加強對建材非金屬礦產開發人才的培養,因為建材非金屬礦地質勘查事業還不夠完善,需要大量技術型人才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究,對其發展過程進行完善。同時政府也應采用不同種類的政策和措施,保證地質技術人的工作環境,對專長人才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培訓教育,促進技術交流和有關地質勘查方面的科技活動,提高地質技術開發人員的水平。為我國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的順利完成提供技術保障。
4.2創新科技,重視規范
加強我國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地質勘查的力度,并在開發利用方面推廣技術創新,提高科技創新對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的支撐能力。積極引進、吸收國外非金屬礦產開發的先進技術,并進行自主創新。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建立非金屬礦資源地質特區,同時根據對其成礦條件和分布特點,進一步加強區域規律研究,建立帶有特色開發工程的礦區帶和區域模型。對建材非金屬礦產勘查和開發的技術規范的嚴格化,對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的開展,以及對加強綜合技術和地質勘查信息的研究等方面,需不斷找尋創新性的礦產開發思路,從而實現地質礦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4.3加強管理,響應號召
加強我國對非金屬礦產資源的規劃管理。雖然政府多年以來就對非金屬礦產資源有了正確的規劃和引導,并把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的規劃融入到整體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之中,并且也制定和實施了各種的保證措施。并一直采用通過審批檢測等考察作為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的條件。且規定未經審批的公司和個人不準私自勘察和開發國有非金屬礦產資源。但是與此同時,其企業和部門仍要堅持強化和完善規劃有關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的監查機制,維護當前系統和機制的穩定,并促進其不斷完善,保證其開發的權威性。
另外,要響應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參加西部地質勘查與開發利用,由于非金屬礦產的開發和利用,使得東北市場土地開發利用價值趨于飽和。我國西部地區非金屬資源開發雖然已經實施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還并未廣泛的推廣,所以針對這一現象,我國很早就制定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并且目前通過這一戰略的實施,也證實了其確實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我國社會經濟整體全面發展的思想。但是,目前仍要增加在西部地區的設施建設,并且要適時更新和引用當前最先進的技術,使得在資源豐富的新疆地區充分推廣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我國在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產業整體的發展能夠更上一層樓。
5結論
在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和開發利用問題上,一直一來都有許許多多的專業人員為此而努力奮斗,積極進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結合我國國情的發展,也制定了有效的技術開發戰略,實現了我國非金屬礦產經濟的飛速發展,也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更趨于完善。相信通過一批批為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而工作的人們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查和開發利用定會再創輝煌,取得不俗的成就!
參考文獻
[1]孫宜朝,張清平. 建材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與開發利用幾點認識[J]. 資源環境與工程,2007,S1:21-23.
[2]楊海明,高學淵. 甘肅省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現狀及其發展方向[J].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11,05:5-6.
[3]田文國,樊文軍,潘麗. 新疆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A]. 中國硅酸鹽學會非金屬礦分會、《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編輯部.中國硅酸鹽學會非金屬礦分會非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中國硅酸鹽學會非金屬礦分會、《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編輯部:,2009:6.
[4]陶維屏. 中國非金屬礦產地質工作發展規律研究[A]. .中國地質工作發展規律研究[C].,2010:15.
關鍵詞:GPS-RTK 載波相位 應用
中圖分類號:P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a)-0030-01
GPS RTK技術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由GPS接收設備、數據傳輸系統和內嵌軟件構成,是一種全新的GPS定位測量方式,是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其工作原理是將一臺接收機置于基準站上,另一臺或幾臺接收機置于流動站上,通過差分處理求解載波相位的整周模糊度,實時提供流動站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坐標。GPS RTK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測量模式,能夠實時地完成厘米級定位精度和不通視情況下遠距離測量坐標,且沒有累積誤差,測量精度較高。優點為工作模式簡單,需要不多的測量人員,定位速度快,操作簡便,綜合效益高等。地質礦產勘查測量是進行地質礦產建設的前提,其測量精度的高低、工作效率的快慢均對后續的礦產勘查工作帶來不小的影響。傳統的測繪技術,外業工作量極大,效率較低,且精度有時不能得到滿足。鑒于GPS RTK技術在各方面的優越性,其在地質礦產勘查測量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礦區控制點加密、地形測量、地質剖面測量、鉆孔、探槽等測量。
1 GPS-RTK簡介
1.1 GPS-RTK原理
GPS-RTK測量技術是以載波相位觀測量為根據的實時差分GPS測量技術,是GPS測量技術中的一個新突破,可在野外獲取點位厘米級的水平精度。其基本思想是:在基準站上設置一臺GPS接收機,對所有可見GPS衛星進行連續地觀測,并將其觀測數據通過無線電傳輸設備,實時地發送給用戶觀測站。在用戶站上,GPS接收機在接收GPS衛星信號的同時,通過無線電接收設備,接收基準站傳輸的觀測數據,然后根據相對定位原理,實時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數并計算顯示用戶站的三維坐標及其精度。
1.2 GPS-RTK優點
(1)測量過程直觀透明,可實時動態顯示測量成果。能夠及時查看坐標定位,并使三維實時動態放樣、快速成圖等問題得以解決。
(2)觀測時間短。在觀測條件良好時,可在2s~5s內求得高精度的測點三維坐標
(3)全天候作業。只要在測點能夠接收到4顆GPS衛星信號,則在任何時間連續地進行作業。
(4)操作簡便,自動化程度高,大幅度減少勞動工作量。GPS-RTK測量已基本實現了智能化,觀測人員只需將天線對中、整平,量取天線高,打開電源即可進行自動觀測。
(5)觀測站之間無需通視,適應各種地形。各站之間是相互獨立的觀測值,誤差不會積累傳播。
1.3 GPS-RTK數據處理
根據精度要求和實際情況、軟件的功能和精度,分析下載的數據,查看是否各測回值滿足要求,收斂誤差滿足要求等,點屬性是否齊全。當一個點或一組點成果經檢查達不到設計要求時,必須進行重測或補測。重、補測應按原設計方法、精度要求進行。對多測回數據求平均值后,編輯成一定格式,或制作表格直接輸出,或制成GIS數據源產品,提供GIS數據庫使用。
2 GPS-RTK測量在地質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由于GPS RTK測量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的優點,其在地質勘探工程可以完成多項工作。
2.1 控制測量
目前,GPS定位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建立各種級別、不同用途的GPS控制網。在這些方面,GPS定位技術已基本上取代了常規的控制測量方法,成為了主要手段。與常規的方法相比,GPS在布設控制網方面具有測量精度高、選點靈活、不需要造標、費用低、全天候作業、觀測時間短、觀測和數據處理全自動化等特點。
2.2 野外大比例尺數字化地形圖測量
地質勘探工程所用圖大多是1∶2000或1∶1000地形圖。用傳統方法測圖,工作量大,速度慢,花費時間多;用RTK測繪,具有采集速度快,精度高的優點,大大降低了測圖的難度,省時又省力。
2.3 野外剖面測量
地質人員在大比例尺地形圖上標出地質勘探剖面后,測量員利用RTK測量就能很方便地實測并繪制出本條剖面圖,且精度較高。
2.4 勘探工程放樣測量
采用RTK測量技術進行放樣,只需將所要放樣的坐標輸入RTK手簿中,系統就會定出放樣的點位。
3 GPS-RTK的不足及解決辦法
(1)在山區和樹林較密地方使用RTK作業,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收不到基站信號或者時有時無、數據初始化慢且易丟失、測量用時較長。對于這種情況,主要解決的辦法:①要選好基站,要開闊,功率開到最大,電臺天線盡可能架高。②把移動站天線盡可能架高③架雙基站工作④聯合全站儀作業。
(2)天空環境影響。白天中午,受電離層干擾大,共用衛星數少,常接收不到5顆衛星,因而初始化時間長甚至不能初始化,也就無法進行測量,可見選擇作業時段的重要性。
(3)數據鏈傳輸受干擾和限制、作業半徑比標稱距離小的問題。RTK數據鏈傳輸易受到高大山體和各種高頻信號源的干擾,在傳輸過程中衰減嚴重,嚴重影響外業精度和作業半徑。另外,當RTK作業半徑超過一定距離(一般為幾公里,每種機型在不同的環境又各不相同)時,測量結果誤差超限,所以RTK的實際作業有效半徑比其標稱半徑要小很多,工程實踐和專門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辦法是把基準站布設在測區中央的最高點上。
(4)初始化能力和所需時間問題。在山區、林區等地作業時,RTK衛星信號容易被阻擋、容易造成失鎖,采用RTK作業時有時經常需要重新初始化。這樣測量的精度和效率都受影響。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主要是選用初始化能力強、所需時間短的RTK機型。
(5)高程異常問題。RTK作業模式要求高程的轉換必須精確,但我國現有的高程異常圖在有些地區,尤其是山區,存在較大誤差,在有些地區還是空白,這就使得將GPS大地高程轉換至海拔高程的工作變得相當困難,精度也不均勻。
(6)電池電量的影響。RTK耗電量比較大,電池容量小,作業時間不長久。有些條件困難地區,用電緊張,作業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沒電可用。而且電池電量不足,還會影響到RTK的發射、接收信號,導致作業效率低,成果精度不高。解決這類問題就是選擇可以外接電源的儀器,用電瓶代替普通的電池。
4 結語
GPS-RTK能實時地定位出所在位置的三維坐標,可直接進行實地實時放樣、控制測量、點位測量等。以其快速、高效、節省人力、不受天氣、地形和通視等條件的限制,被廣泛應用于地質、水文、公路等工程測量。
關鍵詞:老撾;鉀鹽礦床;開發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464(2016)02-0000-00
話說鉀鹽,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鉀鹽,是我國礦產資源中的一大缺陷。缺鉀,已關系到一個大國的飯碗。找鉀,就成為地質工作者沉甸甸的責任。2000年以來,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率先“走出去”,奔赴老撾找鉀鹽。通過十幾年的工作,實現了找礦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交了勘查成果報告、序列專著[1-2]及論文[3-4]等成果,為老撾尋找鉀鹽提供靶區及詳實的地質基礎資料。15年來,在云南省地礦局原工作區域內及勘查成果的指導下,近10家中國企業走進老撾,從事鉀鹽勘查開發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為創建我國鉀鹽資源境外基地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
1鉀鹽資源概況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位于中南半島北部,地理坐標(極值)為東經100°05′—107°42′、北緯13°54′—22°30′,面積2368萬km2。鉀鹽礦是老撾的優勢資源,主要分布于老泰邊界湄公河沿岸的平原地帶,在萬象市、萬象省、波里坎賽省、甘蒙省等均有產出。該成礦帶屬于泰國呵叻高原北部沙空那空盆地的北東邊緣,大地構造位于印支陸塊中之萬象—巴色微陸塊(Ⅲ2),是泰國—老撾鉀鹽富集區之一。區域內多為第四系沖積物(Qhal)覆蓋,下伏基巖劃分為3個組。班塔博組(E1-2bt)為鹽系蓋層,由灰紫、磚紅色微—細粒巖屑石英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含粉砂泥巖組成,厚度>164m,屬河流沉積。塔貢組(E1tg)為含鹽地層(甘蒙地區稱農波組E1nb),由膏鹽巖與陸源細碎屑巖組成3個明顯的沉積旋回,劃分為3個巖性段、6個亞段,屬瀉湖沉積。班塔拉組(K1bt)為鹽下地層,由淺灰白、灰紫色中—厚層狀中—細粒(含礫)巖屑石英砂巖及少量石英質砂礫巖、復成分礫巖、粉砂質泥巖組成,厚554m,屬河流沉積。鉀鹽礦的主礦體產于塔貢組下段膏鹽巖亞段(E1tg1-1)上部,呈層狀產出。主礦體埋深7880~52830m、平均27257m。主礦體厚428~23788m,平均5024m,礦段厚度變化系數為4391%~9462%。礦體直接頂板多為塔貢組下段膏鹽巖亞段上石鹽層(E1tg1-1-4),厚027~2197m。直接底板均為塔貢組下段膏鹽巖亞段下石鹽層(E1tg1-1-2),厚18096~33030m。大部分鉆孔中見有厚008~1200m的石鹽巖夾石。礦石礦物以光鹵石為主[5],鉀石鹽較少。脈石礦物以石鹽為主,水氯鎂石、溢晶石、石膏、硬石膏、泥質物次之。礦石化學成分以KCl、NaCl、MgCl2為主,CaCl2、CaSO4、Br和水不溶物較少。單工程氯化鉀質量分數為970%~3076%,平均1510%。礦段品位變化系數為1360%~3765%。礦石類型以光鹵石礦石為主,鉀石鹽礦石較少。光鹵石礦石的氯化鉀質量分數為1419%~1518%,平均1485%。鉀石鹽礦石氯化鉀質量分數多為2973%。老撾鉀鹽屬碎屑巖系中的鉀鹽礦床,為海源陸生。含鉀鹵水主要來自南部呵叻盆地。鉀鹽礦通過海水的持續補給、經自身濃縮形成,是世界上最大的鉀鹽沉積礦床之一。
2勘查開發現狀
自從2000年中老兩國政府在萬象正式簽署《中老兩國合作開發老撾萬象地區鉀鹽的原則協議》后,至今已有15年。在此期間,有數10家中國企業走進老撾,洽談鉀鹽礦勘查開發事宜。至今已有8家中國企業在老撾擁有10個鉀鹽礦勘查區塊(含普查、勘探),總面積達168416km2(表1)。鉀鹽礦區塊主要分布在萬象平原(8個區塊)、甘蒙平原(2個區塊)。各區塊內地質工作程度均達勘探,探獲的121b+122b+333(或331+332+333)資源/儲量均達超大型礦床規模。迄今為止,老撾全區已探獲333以上氯化鉀(KCl)資源/儲量40億t,遠景資源量大于100億t。老撾鉀鹽礦的開發論證工作始于2005年。在此期間大量的國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及企業參與了鉀鹽采礦及提取工藝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及研究成果。目前,4家中國企業在老撾擁有6個鉀鹽礦采礦證(萬象4個、甘蒙2個),總面積為19407km2(表1)。所采用的生產技術工藝主要為:1)以中寮鉀鹽(云天化集團)為代表的“地下旱采—正浮選—回填”工藝;2)以中水鉀鹽(中水電集團)為代表的“地面水采—濃縮—結晶”工藝。中國企業在老撾已建成氯化鉀生產裝置[6]為:萬象地區中寮鉀鹽5萬t/a、中水鉀鹽12萬t/a,甘蒙地區開元鉀鹽50萬t/a、中農集團10萬t/a。已建成氯化鉀生產裝置總產能達到77萬t/a。各企業正在論證籌劃二期建設,遠景發展規模將達715萬t/a。此外,已完成資源勘查尚未獲取采礦證的企業,正在積極申請辦理之中。未來老撾鉀鹽開發企業將更多,規模會更大[7]。
3存在的主要問題
實施“走出去”戰略,勘查開發境外礦產資源,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在新時期的重要發展,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8]。然而,回望中國企業10多年艱辛的老撾鉀鹽之路,在地質找礦的喜悅背后,卻被采礦技術、提取工藝、輔助能源供給、產品運輸、鉀鹽價格持續低迷等諸多因素所困惑,影響了老撾鉀鹽的開發進程。在一些具體的做法上,也值得深思。1)中國企業擁有的礦業權分布范圍廣、面積大。老撾鉀鹽資源主要分布在萬象平原、甘蒙平原,共有10家企業擁有鉀鹽礦礦業權(中國企業9家、越南企業1家),總面積211473km2(萬象平原8家,計150074km2,甘蒙平原3家,計61399km2),礦業權區塊面積幾乎覆蓋了萬象—甘蒙平原的整個鹽系地層分布區。2)探獲的氯化鉀(KCl)資源儲量大、服務年限長。自從2000年中老兩國政府簽署合作開發老撾鉀鹽協議后,已有9家中國企業走進老撾,簽署協議獲取礦業權并進行鉀鹽礦的勘查開發。這些企業先后在萬象平原、甘蒙平原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探獲的333以上氯化鉀(KCl)資源/儲量達40億t。若以生產規模1000萬t/a計算,探獲的總資源量可供生產廠家服務年限長達200a(資源綜合利用率按50%計算)。3)光鹵石型礦石的生產工藝尚未成熟、生產的工程化尚未形成、顯現出開發工作滯后。通過地質勘查資料獲知,老撾鉀鹽礦床的礦石類型以光鹵石型為主。雖說從光鹵石(KCl•MgCl2•6H2O)中提取氯化鉀(KCl)已有完整的生產工藝,但鉀鹽生產廢棄物的排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其原因在于,每生產1t氯化鉀(KCl)產品,將產生副產品氯化鈉(NaCl)尾鹽3~4t、氯化鎂(MgCl2)母液6~7t[9]。氯化鈉、氯化鎂利用價值低,不可以納入目的產品,只能作為生產廢棄物排放。為此,廢棄物的排放已成為老撾鉀鹽規模化開發的瓶頸問題。近年來,中國科研技術機構進行了多方研究與論證,提出鉆孔選擇性溶浸、采礦坑道回填、地下深部回灌等方法。目前,尚未得到較好的工程化應用。4)鉀鹽開發投資大、成本高、投資返本周期長。老撾鉀鹽資源的開發經濟性是企業投資主體。現有不同工藝的產業化開發數據均表明,其生產成本較高,主要表現在副產品難以利用,必須再加工后回填井下,加工成本已經大于鉀鹽的生產成本。在一定時期內,要實現老撾鉀鹽礦的大規模開發,經濟性很難得到解決。5)能源供給對鉀鹽開發的影響。能源(煤炭)是鉀鹽生產的配套資源,而老撾是一個相對缺煤的國家,鉀鹽開發所需的煤炭資源不能完全自給,部分依賴于從越南或中國進口。公路運輸煤炭,運距長、運力小、成本高,制約了鉀鹽生產企業的發展。
4對策與建議
綜上所述,提出如下幾點對策與建議。1)勘查投入過大,工作程度過高,探明的資源儲量過剩,大量資源近10年內不可能開發,或開發難予獲取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資源儲備過多、稟賦條件不理想,應審視新申辦礦業權,控制鉀鹽資源的勘查投入。2)鉀鹽開發的規模化及工程化尚未形成,技術、環保、經濟三者的有機統一還有差距[10]。目前,4家中國公司擁有鉀鹽開采證,已建成5萬~50萬t/a不等的鉀鹽生產裝置,總產能可達77萬t/a。但各企業均未按建設規模生產,實際產量不足一半。因此,老撾鉀鹽開發應統攬全局,控制現在氯化鉀生產裝置總產能規模,不宜再建新廠或再大規模開發。3)中國鉀鹽產業發展迅速,2012年鉀肥(折氧化鉀100%)總產量突破500萬t,2014年鉀肥(折氧化鉀100%)總產量達61047萬t,自給率超過50%。國內鉀鹽產量的增長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鉀鹽依賴進口的局面。同時,也將會影響國際鉀肥對中國市場的重新定價以及減少市場份額,最終導致產品過剩以及價格下降。4)加強開發技術工藝的研究,著重解決鉀鹽礦在采礦、加工、回填的工程連續化問題,尤其是對開發的副產品氯化鎂等回填以及深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盡可能減少副產品等廢棄物的排放,發揮其各類資源的優勢。5)加強礦床伴生溴(Br)資源的賦存狀態及綜合利用研究,是提高鉀鹽礦資源綜合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溴雖僅為伴生元素,但其含量(平均品位02%)已高于綜合利用指標的一個數量級。應結合提鉀工藝對伴生溴進行綜合回收,充分利用和展示礦床的自身價值,以獲取更好的經濟效益。6)加強老撾—泰國含鹽盆地演化和礦床成礦機理的研究。在鉀鎂鹽礦成礦區域內,研究鉀石鹽成因及分布規律,尋找鉀石鹽型鉀鹽資源,探求鉀石鹽資源儲量。7)泰國沙空那空盆地和呵叻盆地賦存著豐富的鉀鹽資源,隨著中泰兩國政府就共同開發鉀鹽協議的達成,中國企業將進入泰國進行鉀鹽的勘查開發,必將會影響老撾的鉀鹽開發及鉀鹽市場。8)煤炭是鉀鹽生產的配套資源,雖說老撾是一個煤炭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但基于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尤其是老撾中南部鉀鹽礦分布區亦有煤炭資源的產出。應積極申辦煤炭資源礦業權區塊,加強地質研究及勘查找礦工作,探獲煤炭資源儲量。9)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將助推泛亞鐵路的建設。中老鐵路(泛亞鐵路中線)已列入國家計劃并開工建設。建成后將會使資源的運輸變得更加便捷,運輸成本得以大大降低。
參考文獻
[1]郭遠生,吳軍,朱延浙,等.老撾萬象鉀鹽地質[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6891
[2]袁見齊.鉀肥與鉀鹽礦床[M].北京:石油化學工業出版社,1977
[3]朱延浙,吳軍,黃曉林,等.老撾萬象鉀鹽勘查及創新成果[J].中國地質,2007,34(增刊):2024
[4]朱延浙,吳軍,嚴城民,等.老撾萬象平原含鉀地層的巖相古地理[J].鹽湖研究,2008,16(2):16
[5]鹽湖和鹽類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122002)[S].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
[6]曾波,廖曉君,李驥.老撾鉀鹽礦5萬t/a氯化鉀生產關鍵技術[J].云南化工,2013,40(6):612
[7]魏成廣.重新審視鉀鹽產業的發展[J].中國鉀鹽工業,2012(4):79
[8]韓云,段怡春,李莉.中國礦業“走出去”戰略的投資取向[J].資源與產業,2009,11(1):1013
[9]朱明松.老撾鉀鹽礦資源規模化開發的總體思路[J].云南化工,2013,40(6):13
楊衍忠同志此次捐贈的文稿是其一生辛勤耕耘的結晶。其中關于地質找礦方面的文稿包括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物化探等方面的原始資料、階段性成果資料,最終成果資料及其研究的成果、認識和工作建議等,總共有2850萬字。近日,我局組織專家對文稿進行了初步的清理,作出初步評價如下:
一、文稿的主要內容
楊衍忠同志捐贈的與地質礦產工作有關的文稿主要有6方面的內容。
1、基礎地質資料文稿。包括江西南部巖漿巖卡片共4冊,共計表445張,插圖1322張,文字約42.9萬。江西南部巖漿巖卡片共整理出了1360個巖體,詳細列出了各巖體出露面積,產出形態,接觸關系及分布等。其中,贛南各縣市巖體卡片共整理出499個巖體。巖體內帶蝕變119處,蝕變礦物26種,并對66個巖體礦化信息進行了總結,統計了22期次共51個巖體稀土氧化物含量,同時對其中35種巖體進行了密度統計,58個巖體進行了磁參數統計。
2、礦產地質資料文稿:共計159冊,約790萬字。其中,編寫和摘錄的各類區域地質礦產報告及插圖附表32冊;各類地質設計及報告55冊;礦點檢查、查譯共11冊;礦床成因分析、成礦模式及成礦遠景評價總結16冊;學習筆記5冊;工作手冊及野外工作草稿3冊;論文1冊;其它各類資料36冊。該部分文稿重點對江西及贛南區域地質及礦產分布情況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分析了贛南錫多金屬礦、稀土礦礦床成因,并對鎢、稀土及非金屬礦進行了遠景評價,總結了鈾礦的找礦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方法、手段。
3、贛南地區地質礦產卡片:共51冊,約360萬字。其中贛南九縣市及東西部礦產資料3冊,礦(化)點共1488處;研究性報告及編圖資料卡片9冊;贛南卡片摘錄資料22冊,整理成集的贛南地區礦產卡片8冊,共收錄各類礦(化)點1055處;1:20萬圖幅礦產卡片3冊;其余礦產分類卡片14冊;贛南各縣1/5萬地質礦產略圖共36幅。主要對贛南各地區的礦(化)點的名稱、位置、地質特征、礦石礦物組合、主要礦物成分、礦床類型及規模、礦石品位和儲量、工作程度等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分析。
4、物化探類資料文稿:共計172冊,約588萬字。其中,贛南部分礦區物化探工作情況27冊;贛南1/5萬—1/10萬土壤、自然重砂、水系沉積物異常情況56冊;贛南地區航磁異常情況18冊;贛南地區物化探工作概況17冊;各類物化探報告、小結26冊;其他類資料(如物化探規范)17冊;贛南土壤、自然重砂、水系沉積物異常登記表10冊,登記了贛南航磁異常548處,贛南土壤異常168處,贛南自然重砂異常221處,贛南水系沉積物異常1513處(鉛異常202處、銅異常174處、鎢144處、銀異常150處、錫112處、金異常370處、鋅361處);地震資料1冊。
5、綜合類文稿:共548冊,約400萬字。包括礦產資源的戰略性分析。通過對礦產資源的情況總結,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
6、贛南地區18個縣(區)礦產綜合成果。其中贛縣及章貢區已基本編寫完成,其余16個縣為礦產卡片手稿。贛南18縣(區)共整理編輯出2974處礦(化)點,主要礦種有金、銀、銅、鉛、鋅、鎢、錫、鉬、鉍、煤、鐵、鈹、錳、鈷、鎳、鉭鈮、鎵、銣、釩、釷、稀土、獨居石、綠柱石、鋯石、硅石、鉀長石、磚(瓦)粘土、耐粘、瓷土、石材等;整理出巖漿巖分布數量達508處,出露面積達17831.03km2,各縣(市)礦產點插圖或附圖231幅,記錄礦產信息文字達600萬字。如贛縣白石――山溪地區地質礦產略圖及其說明中,在約54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收集綜合整理了60個礦產點信息,其中有鎢礦點5個,多金屬礦點14個,稀土礦點9個,鋯石礦點1個,鈾礦點6個,金礦點1個,鈮鉭礦點4個,石灰巖礦點3個,硅石礦點2個,螢石礦點3個,裝飾石材礦點3個,鉀長石礦點2個,水晶礦點1個,電氣石礦點1個,風化瓷土礦點1個,高嶺土礦點3個,煤礦點6個。
二、文稿的價值評述
1、楊衍忠同志捐贈的地質資料文稿,內容豐富,系統完整,圖文并茂,涵蓋了贛南地質礦產的主要方面,相當于一個贛南地質礦產方面的資料庫,是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其中,對贛南地區巖漿巖資料的匯編,礦產資料卡片匯編、物化探異常匯編等,皆填補了贛南地區在該方面的空白。對于贛南地區地質礦產勘查規劃,指導地質找礦,以及減少地質找礦成本,提高地質找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義。
2、文稿對贛南地區各類礦點及物化探異常點進行了篩選,并建議優先安排重點查證的有310處,其中礦點117處,航磁異常點15處,土壤異常24處,自然重砂異常14處,水系沉積物異常140處(其中銀異常29處,銅23處,鉛25處,鋅38處,鎢15處,錫10處)。這大大縮小了找礦靶區,對于進一步在贛南地區多找礦、找大礦、找富礦具有重大價值。
近年來,我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已在會昌巖背地區探明大型錫礦1個(錫坑逕錫礦,錫儲量5萬噸),中型錫礦1個(礦背錫礦,錫儲量2萬噸),在于都銀坑地區探明大型金銀鉛鋅多金屬礦1個(牛形壩礦區,金儲量超20噸,銀儲量近1000噸,鉛鋅儲量40萬噸),在贛縣-定南地區探明大型稀土礦1個(稀土儲量近16萬噸)。僅上述四個探明礦區的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就達約420億元,而這四個新探明礦區,無一不與楊衍忠同志早先提出的310處值得進一步工作的礦點或異常點不謀而合。因此,楊衍忠同志提出的建議值得高度重視,其價值不可估量。
【關鍵詞】地球化學模式;成因分類;原生模式;次生模式
0.前言
所謂地球化學模式指的是元素在地球表面或者地下分布的一種樣式,從當前對于地球化學的研究發展水平來看,已經能夠很輕松的發現不同類型的地球化學模式但是卻很難對地球化學模式進行準確詳細的解釋,這也是困擾許多從事勘察化學研究的學者、專家的重要問題之一。本篇論文主要從地球化學模式的成因角度對地球化學模式分類進行探討,簡單的敘述不同成因下的地球化學模式。
1.按照成因不同對地球化學模式進行分類
按照成因不同可以講地球化學模式分為原生模式與次生模式,所謂原生模式指的是在原固結巖石中存在的地球化學模式,而所謂的次生模式則指的是在原生模式在地表風化的作用下轉移到各種地表介質中的一種地球化學模式。下面分別對這兩種類型的化學模式進行敘述。
1.1原生地球化學模式
由于原生地球化學模式定義及實際應用中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因此本篇論文中的原生地球化學模式指的是各種巖石中的化學元素,而原生地球化學模式又可以分為同生模式和后生模式。同生模式是指與圍巖同時形成的分散模式,后生模式指的則是元素以一定的方式進入基質巖石中所形成的分散模式。而從地球化學模式形成的原因來看,同生模式是在火成巖漿的群儒、沉淀作用或者是變質作用下形成的。而同生異常通常是表現為大到與整個礦源層相當的地球化學省或者地球化學域,小到和局部巖體相當的局部異常。后生模式指的是在熱液分散作用下所形成的分散模式。其中而形模式與圍巖模式在我國的研究中被統稱為擴散模式。這種后生模式的異常通常是變現為局部原生暈。此外滲濾模式對于礦體勘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由于滲濾模式是原生暈組成分帶與幾何形態建立的基礎,因此對滲濾模式的研究可以為我們尋找隱伏礦床帶來幫助。
1.2次生地球化學模式
次生異常指的是巖石中的礦體以及原生異常在風化作用下其含有的元素受到浸蝕而從原地點分散出去并進入到表生環境介質中。
與原生地球化學模式相同的是次生分散模式也分為同生模式和后生模式。所謂同生模式是指與介質同時形成的分散模式,而后生模式指的是晚于介質形成的分散模式。在同一種介質當中,同生分散模式與后生分散模式可以同時存在。同生模式與后生模式的分類是根據時間而進行的,次生模式又可以根據其形成的方式進行分類,按照形成方式不同次生模式在最初的研究中可以分為水生模式、碎屑模式及生物成因模式三種,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人數,人們也逐漸意識到次生模式的形成有著非常復雜的成因,單純的用最初劃分的三種類型已經很難全部概括,因此氣成模式與物理化學模式也被人們納入到次生模式的成因中來。
次生模式中的水生模式是一種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元素的液體搬運而此形成的一種異常模式。碎屑模式則是由水、冰、風的機械搬運以及重力作用下所形成的模式。生物成因模式則是由植物代謝將元素從土壤中積累,在植物體中形成的一種模式。
上面說到次生化學模式的成因是極其復雜的,下面就簡單的敘述一下次生模式形成的過程。一般而言次生化學模式的形成需要經歷元素釋放、元素結合、元素搬運及元素固定這幾個過程。
在此生化學模式形成的最初就是元素釋放,元素從原生礦體后者原生暈中被釋放出來這些釋放出來的元素為之后的搬運的實現奠定基礎,在元素釋放的或承重有些可以直接形成次生異常。通常來說在元素釋放過程中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的碎塊會對元素的釋放產生影響。物理風化對于元素釋放的影響一般是出現在干旱、高寒及地形切割地區。溫差變化所引起的巖石收縮及膨脹、冰川摩擦、河流沖刷和風的侵蝕等都是風化的過程。而化學風化則是一種通過水、生物、氣體對巖石進行氧化劑溶解從而使元素釋放出來的過程。而生物風化可以之間通過產生微生物、有機物的方式來對元素進行溶解釋放又可以通過植物的根部來加速巖石的物流風化從而實現元素的釋放。
經歷了元素釋放之后就進入了元素結合的過程中。那些被釋放出來的元素可以直接形成獨立礦物而進入元素搬運的階段,也可與其他的介質進行結合然后進入搬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元素結合的形式可以使吸附、溶解也可以是吸收。這三種的不同之處在于吸附屬于物理形式,溶解屬于化學形式而吸收則是屬于生物形式。物理形式的元素結合主要是膠體的吸附、粘上吸附和微氣泡表而的吸附。化學形式的元素結合則是元素通過在地下水、地表水中的溶解,與水中存在的離子等形成可溶性的溶液。生物形式的元素結合則是依靠植物對元素的吸收來實現的。
元素被釋放之后可以呈現出獨立的形式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結合,此后就進入了元素的搬運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元素會被各種物理營力,化學營力和生物營力所搬運。此后就是元素的固定過程,但是這個固定也只是暫時穩定的一種狀態。元素的固定可以通過如下的方式進行,主要有水動力減弱、氧化還原條件的改變、氧化物及硫化物等的吸附、有機物結合、生物累積。
2.結論
對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在礦體受到風化剝蝕時,從礦石中分散至周圍介質中,使其在周圍介質中的含量增高的現象或者是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在礦石沉積后,殘余熱液繼續向前緣的圍巖中分散,導致圍巖中元素含量增高的現象是勘察地球化學家所致力研究的主要內容。而地球化學分散模式指的就是元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濃度、變化梯度、均勻度及存在形式有別于四周廣大范圍內的元素分布特征。對地球化學模式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追索找尋礦床,因此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探討地球化學模式的分類及成因對于研究異常的此乃構成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球化學模式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有著不同的類型,本篇論文研究的是按照成因不同進行分類的地球化學模式,對原生模式及次生模式的成因進行探討,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還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
【參考文獻】
[1]謝學錦.走向21世紀礦產勘查地球化學[M].地質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工程(地質)勘察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種信息處理技術及其集成化應用,也涉及方法論和其它問題。因此,提出工程地質勘察信息化的要求,不但是地質信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地質信息科學的理論框架、方法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形成主要動力。
0引言
當前,伴隨著一般信息科學、地球信息科學、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和地理信息科學的興起,地質信息科學已經逐漸形成雛形。這是一門嶄新的邊緣學科,是關于地質信息本質特征及其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的一個綜合性學科領域。它的形成與地質學和地質工程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和促進密不可分。歷史分析的結果表明,計算機技術的引進、改造、融合、集成和應用過程,實際上就是工程(地質)勘察信息化的過程。
1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處理
1.1 信息處理技術地質測繪、鉆探、山地工程等所獲取的數據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處理的數據源,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處理流程的起點,這些數據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數據和現階段地質勘察獲取的狀態數據,不但具有多來源、大數量、多種類、多層次、多維和多應用主題等特點,同時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儲性、可管理性、可復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這個過程可以劃分為勘察數據獲取、勘察數據整理與管理、勘察圖件制作、地質體空間分析、勘察成果編制、管理與查詢等環節。每個環節都可以對應一種或數種信息技術,如數據的采集與管理可以用數據庫技術來實現,勘察圖件的制作可以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或GIS技術來實現,地質體空間分析可以用三維建模與空間分析技術來實現,勘察成果的編制可以通過數據庫中資料的組合來生成,成果的查詢檢索可以通過數據庫和網絡技術來實現。[1]
1.2 信息處理方法數據采集是整個處理過程的起點,也是水利水電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數據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資料和工程勘察獲取的數據,這些數據都可以通過直接錄入、導入與二維平面圖或三維模型綁定輸入等四種方式來進行處理。報告、匯報、歸檔部分是指利用數據庫、二維輔助制圖和三維模型與空間分析成果來編制工程勘察報告等勘察成果,并對所取得的成果數據進行審查匯報,最后把成果進行數據庫管理和歸檔。以上這些工作全部處在標準化體系的制約之下,這些標準包括工程勘察規范、數據編碼標準、圖層設置標準等等,同時這一過程被網絡技術進行全面的改造,從而組成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處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處理流程①數據采集階段。在確定了工作目標后,首先搜集工作區域的各種已有資料,在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區域內進行野外考察,進一步確定工作區域。在基本確定的工作區域內進行野外測量和工程地質測繪工作。在測繪的基礎上進行鉆探、物探、地質試驗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這個階段主要是獲取工作區域內地表、地下的各種地質資料。②室內整理階段。室內整理階段是對獲取到的地質資料進行校對、分析和分類的工作,使獲取到的數據條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這一階段可以滯后于數據采集階段,也可以與數據采集階段同時進行。③分析處理階段。分析處理階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數據進行各種地質圖件的編制,對野外勘探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算等,為下一步勘察報告的編制提供各種資料。④編制報告階段。工程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勘察報告,這一過程主要依賴地質技術人員對地下地質空間的感悟與工作經驗,充分利用獲取的數據和前期對數據的整理與分析處理成果來編制工程勘察報告。⑤成果審查與匯報階段。這一過程是對整個勘察工作的檢查和驗收,如果分析不夠充分,要返回到分析處理階段進行更充分的分析處理,如果分析結果缺乏足夠的數據,要返回到數據采階段,進行補充勘探工作,直到審查通過。⑥資料歸檔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資料和勘探成果資料進行分類歸檔工作。這部分資料同時也是其它工作的資料依據。從信息處理角度也可以把這個過程劃分為數據采集、數據管理和數據應用三部分,其中數據管理包括對所采集數據進行管理和對數據應用的結果進行管理,數據應用包括數據統計分析、空間模擬與分析、地質圖編制和報告編制等。 轉貼于
2實現地質信息技術的集成化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信息技術的作用,需要實現信息集成化。其原則和出發點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每個元素都要服從整體,追求整體最優,而不是每個元素最優;各個信息處理環節相互銜接,數據在其間流轉順暢,能夠充分共享。系統有了這樣的的整體性,即使在系統中每個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過綜合與協調,仍然能使整體系統達到較完美的程度。從工程勘察信息系統實現的邏輯結構看,系統集成的內容包括:技術集成、網絡集成、數據集成和應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點源信息系統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結果。
3結語
工程(地質)勘察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種信息技術及其集成化應用,也涉及方法論和其它問題,要求深化對地質信息機理基礎理論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質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質信息科學發展的動力,促進地質信息科學的理論框架、方法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形成。工程(地質)勘察的計算機應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作為地質信息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借鑒和引進其它地質與礦產勘查領域的成果,并且逐漸融入地質信息科學的總體發展軌道,伴隨著地質信息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天體撞擊;震旦紀;寒武紀;生物演化
0 引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張勤文研究員和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員,介紹天體撞擊地球具全球性的重大事件有三次,即白堊紀與第三紀(現稱古近紀)之間、二疊紀與三疊紀之間、震旦紀與寒武紀之間。 撞擊的標志有銥正異常,有時有鉑族元素鋨正異常,碳同位素(δ13C)負異常(圖1),撞擊界面巖石中有沖擊地質現象和地外成因的微球粒等。
1 華南震旦紀與寒武紀之間的天體撞擊事件
1982年瑞籍華人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地質研究所許靖華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孫樞研究員,在《地質科學》第1期發表了《寒武紀生物爆發前的死劫難海洋》論文,稱1982年美國聯邦地質局吳景禎博士在三峽地區標準剖面前寒武紀/寒武紀界面之上的黑色頁巖中發現了銥異常;中科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王道經研究員也著文稱,吳景禎博士“披露了湘西石煤層銥異常特別高”。之后許靖華對宜昌以西20公里三峽標準剖面富銥層位12米厚的地層中采集了六塊標本,分析證實,在緊挨著前寒武紀/寒武紀之上的黑色粘土中有銥和鋨的較高含量正異常,在富銥層位處有碳同素負異常。后來他在云南昆陽磷礦區相同層位采樣也有碳同位素負異常。昆陽和三峽地區相距有千余公里,同時在華南許多地方這個層位附近也都發現有銥異常和碳同位素負異常(圖2)。
按以上資料,許靖華等認為在“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之前,在華南有一次巨大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同時將前寒武紀/寒武紀界面處碳同位素負異常解釋為“死劫難波動”,即是當時的海洋中幾乎沒有活的有機體,使前寒武紀晚期的生物遭到災難性的毀滅,例如距今5.9億年的“埃迪卡拉”軟體動物群的絕滅就是一例。
2 張家界天門山震旦紀/寒武紀界面的天體撞擊事件
天門山的天體撞擊事件是華南撞擊事件中的一個點,1998-2004年中國科學院原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王道經、黃懷勇等研究員,根據許靖華等的前寒武紀/寒武紀界面可能存在的天體撞擊事件及湖南張家界市天門山地區的礦產勘查資料,對天門山地區的“天體撞擊”進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相繼發表了論文:
《建議在湖南尋找與隕擊作用有關的金剛石》,《中國地質》1998年6期;
《天門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線事件沉積序列的初步觀察與對比分析》,《大地構造成礦學》23卷1期,1999年;
《天門山震旦/寒武系界線上可能撞擊事件目標地層展布與分析》,《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6卷3期,2002年;
《天門山震旦/寒武系界線上地外撞擊事件痕跡》,《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8卷1期,2004年。
歸納以上論文,對天門山地區得出三點認識:
第一點,震旦系/寒武系界線上的寒武系底部鎳鉬礦層有碳同位素負異常,銥(Ir)、鉑族元素鋨(Os)正異常(表1,圖3)。
第二點,湖南省地礦局405地質隊1975年提交的《湖南省大庸縣天門山礦區大坪—曉坪礦段鎳鉬礦地質詳查報告》,對震旦系/寒武系界面之下的震旦系燈影組描述為:“底部和下部為破碎泥質白云巖,中部為礫狀白云巖,上部為厚層狀白云巖,頂部有燧石層,與寒武系接觸面不平整,有侵蝕洼坑”。1998年5月王道經研究員等到天門山先后觀察了后坪、巖板溪自生橋、曉坪、大坪、田坪、毛家山和永順縣青坪等處的震旦系/寒武系界線剖面,所見與405隊的描述基本相符。即“圍繞天門山向斜分布的燈影組頂部,即震旦系/寒武系界線下伏巖層中的角礫狀白云巖普遍存在。在巖板溪自生橋、汪家寨、大坪等處,角礫狀白云巖中還夾雜有大量黑色燧石角礫,有時還見到類似黑色頁巖的物質沿白云巖角礫之間的縫隙灌入的沉積巖脈,黑白分明,十分醒目”。
第三點,王道經研究員等在環繞天門山向斜震旦系/寒武系界面的觀察中,重點研究了趙家剖面天體撞擊標志,主要有兩種:
①宏觀外力撞擊作用地質痕跡,有巨大礫裂、原地角礫、沉積巖脈。
巨大礫裂(圖4a),礫石長軸長約25cm,位于震旦系白云巖頂面,大都為白云巖,隙裂寬約5cm,其中充填寒武系底部含磷質黑色粘土巖。
沉積巖脈(圖4b),巖脈直接灌入界面之震旦系白云巖頂面,巖脈寬約6cm,巖性是界面之上的寒武系底部之巖泥物質。
原地角礫(圖4c)存在于界面之震旦系白云巖中,最近筆者等前往考察,所見界面很清楚(圖5),界面之下震旦系白云巖為角礫狀(圖6)。
②微觀天體撞擊留下的隕石物質,有微球粒玻璃隕石、微球粒撞擊玻粒和隕石碎屑殘跡。微球粒直徑0.05-1毫米,邊界清晰且與周圍的圍巖物質完全不一樣,經鑒定主要是蝕變輝石和蝕變橄欖石類,還有沖擊玻璃成份,按此分為微球粒玻璃隕石(圖7)和微球粒撞擊玻粒(圖8);同時在界面處的震旦系白云巖中有隕石碎屑殘跡(圖9 ),其主要成份也是橄欖石和輝石,這些碎屑完全與沉積圍巖性質不同,并且存在隕石特征的球粒結構。
根據天門山地區震旦系/寒武系界面處的銥、鋨、碳同位異常及其能與華南廣大區域內的界面特征進行對比,特別是研究得比較詳細的沖擊礫裂、沖擊角礫、沖擊巖脈,微球粒撞擊玻粒、微球粒玻璃隕石,以及隕石碎屑殘跡現象這些直接證據,表明在震旦系/寒武系界面上曾經發生過地外撞擊事件。
3 天體撞擊事件對生物演化的意義
1859年達爾文以其多年研究成果《物種起源》的出版為標志創立了地球生物化論,其基本點是“進化是一個穩定、漸變和連續的過程”、“一切動物和植物都是從某一種原始類型傳下來的”。可是就已經被當時的科學界所認知寒武紀生物驟增,不僅是生物由上帝所創造的“神創論”要扼殺“進化論”的有力依據,也使一些非神創造論的學者提出懷疑,就是達爾文本人也感到困惑。他在《物種起源》最后一版中寫道:“為什么整群的近似物種好像是突然出現于寒武紀?雖然寒武紀之前生物就出現在這個地球上,但為什么寒武紀之前的巨大地層系統中沒有寒武紀生物祖先的遺骸呢”?為此達爾文預言“今后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這種可能首先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理論解釋”。
達爾文以后的100多年里,被恩格斯稱為六大基礎科學的地質科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以來,古生物化石有許多重大發現:1909年在加拿大發現距今5.15億年的布爾吉布斯動物群,1947年在澳大利亞發現了距今5.9億年的埃迪卡拉動物群,1973年在我國云南晉寧發現距今5.4億年的梅樹村小殼動物群,1983年在我國云南發現距今5.3億年的澄江動物群,1995年在非洲納米比亞沙漠發現了距今5.5億年的納米比亞動物群。其中除埃迪卡拉動物群是前寒武紀末外,其余都是寒武紀早期。以這些動物群的出現為標志被稱之為“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其中我國古生物學者發現和研究的 “澄江動物群” 被全世界古生物工作者所認同和充分肯定,最終定音“寒武紀生物大爆炸”。果不其然如達爾文所預料,時至今日,“寒武紀生物大爆炸”仍是神創論者反對進化論的理由。還有不少的非神創論的學者也對進化論提出了懷疑,但更多的學者在研究通過什么途徑解釋“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以完善進化論。
試圖解釋“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的原因,以完善生物進化理論的論述層出不窮。如達爾文寄希望在未知的前寒武紀地層中發現其祖先遺骸、“大不整合面”、軟體動物難成化石、“間斷平衡”、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初步解釋、生物收割假說、生物進化的兩種程式、“雪球”地球冰期后的升溫,等等。這些論述以“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初步解釋”的基因突變理論符合現代科學理念,認為生物體內有一種熱休克蛋白90(HSP90),它具有累積很多核糖核酸(DNA)突變的功能。DNA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份,也是組成基因的材料,故又稱為“遺傳微粒”。它能在繁殖過程中,父代把它們自己的DNA部分復制傳遞到子代中,從而完成性狀的傳播。熱休克蛋白90使一個生物種群能積累很多DNA突變,在一般情況下不會使生物的外觀改變,但在環境條件發生重大改變,即受極端的環境條件下的誘發,一下子釋放所累積的DNA突變,就使各種不同形態的生物體幾乎同時形成。“寒武紀生物大爆炸”就是在極端環境條件下,誘使熱休克蛋白90一下子釋放DNA突變的結果。現有的科學研究認為震旦紀與寒武紀之間的天體撞擊造成了寒武紀的極端環境條件,是釋放DNA突變的誘因,是它造成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炸”,從此開始地球生物才能進化到人類。
參考文獻:
[1] 黃懷勇,王道經等. 天門山震旦/寒武系界線上可能撞擊事件目標地層展布與分析[J].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2 (3)
關鍵詞: 地質特征;陳耳金礦;陜西洛南縣
Abstract: ChenEr gold mine is located in xiaoqinling gold mine in the field, for a ductile shear zone mode pulse shape gold deposits. Deposit ore-bearing horizon for too ancient too HuaQun, non-industrial auriferous quartz veins toughness by a brittle shearing take control, mainly occur in piec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band and fracture zone. Ore type for gold-pyrite-the gangue the type and gold-many metal sulfide-the gangue English type. Ore-forming materials from too HuaQun formation and yanshanian of magmatic rocks.
Keyword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enEr gold; Shaanxi LuoNaXian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陳耳金礦行政區劃上屬于洛南縣陳耳鄉管轄。該礦床是1966年由陜西省地質六隊發現,現探明儲量17223 Kg,礦床的平均品位為5.87g/T~8.69 g/T[1]。該礦床位于華北地臺南緣的小秦嶺,是我國重要的黃金生產地之一。對其礦床特征的系統研究,將有助于有效地進行礦區評價,并進一步指導區域找礦。
1.區域地質背景
陳耳金礦床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北地臺南緣豫西斷隆的南側,在成礦區劃上屬于小秦嶺礦田的一部分。該區南北兩側近東西向分布巡馬道-小河斷裂帶和太要-故縣斷裂帶以及軸向近東西的復式褶皺,兩條邊界斷裂奠定了本區的基本構造格架,且與軸向近東西的復式褶皺一起控制了小秦嶺地區近千條含金石英脈的產出[2]。區域上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太古代太華群深變質-中酸性火山巖系,其中太華群是本區主要的賦礦地層[3]。區內基底內斷裂構造發育,以EW向為主,其次為NW、NE和SN。產于小秦嶺地區的金礦床(體)嚴格受韌性剪切帶控制,表現為早期剪切帶受后期脆性構造疊加而形成張性擴容空間,有利于礦體定位[3,4]。
2.礦區地質
2.1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為太古界太華群大月坪組(Arthd)、板石山組(Arthb)及洞溝組(Arthdg)的下部(圖1)。經歷中高級區域變質及混合巖化作用,出露巖石以各類片麻巖、混合巖為主夾斜長角閃巖、長石石英巖等。各類巖石常呈互層狀產出,地層總厚度大于180Om,各組之間均為整和接觸。
圖1陳耳金礦地質略圖(引自參考文獻[6])
大月坪組(Arthd):分布于東燒爐溝以北整個地區,主要由混合巖和與其相間分布的斜長角閃巖組成,(上部)西燒爐溝夾寬2m的石榴子石黑云斜長片麻巖,頂部偶見石英巖小扁豆體。從地層展布上看,大月坪組有東寬西窄的現象,斜長角閃巖在東部較連續,厚度也大于西部。地層產狀為190°-205°∠60°-88°,局部有倒轉現象。大月坪組是陳耳金礦區的主要含礦層,大多數含金石英脈均分布在該套地層中。
板石山組(Arthb):分布于礦區(中)南部的東燒爐溝,小王西峪以南地區,厚度大于200m,以長石石英巖、石英巖為主夾黑云斜長片麻巖,也是礦區的含礦層之一,現已發現Q9302、Q9301、Q8801三條含金石英脈。
洞溝組(Arthdg):分布于礦區南部的寺溝、駒王峪口一帶,厚度大于4O0m,主要以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角閃片麻巖、混合巖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為主夾磁鐵石英巖、變粒巖。混合巖化較為普遍,本地層內己發現含金石英脈數條。
2.2 構造
礦區褶皺構造為大月坪-金羅斑復式背斜,背斜軸向呈東西向展布,在太峪一帶向北西西偏轉,再向西又折向東西方向,向南西傾伏。北翼地層北傾,傾角為30°-60°,南翼地層南傾,傾角為65°-78°,南部有倒轉現象。礦區地層基本為一向南傾的單斜層,傾向90°-200°,傾角53°-88°。局部可見到一些小的揉皺和小的褶曲,有時還可見到大型的窗欞構造。
礦區斷裂構造主要有近東西北西西向、北東東向、近南北向三組。近東西北西西向組斷裂南傾,傾角為35°-55°,是礦區主要的含礦構造,十余條石英脈受其控制。北東東向組組斷裂南傾,傾角較緩(4O°左右),且與北西西向構造帶相接(阻擋),說明北東東向構造帶晚于北西西向構造帶,在疊加后者的同時,明顯受到前者的限制。近南北向組斷裂東傾或西傾,傾角一般80°左右,常被規模不等的輝綠巖脈充填,個別充填含金石英脈。從構造的切割關系看,南北向形成較晚,常被北西西向和北東東向斷裂帶所穿切。從斷裂產態及其疊加關系看,礦區斷裂構造中近南北向構造形成較早;其次為大致同時形成的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構造帶;第三為北東東向構造帶;礦區金礦脈主要賦存在近東西-北西西向構造帶內,這組礦脈提供了礦區大多數工業儲量。
2.3 巖漿巖
巖漿巖在礦區廣泛出露,具有多期次活動特點,從太古代到中生代都有發育,早期是太古宙基性-中酸性火山噴發及TTG質巖漿侵入,中元古代為混合花崗巖侵入,古生代則發育各類脈巖。巖漿活動尤以元古代晉寧期和中生代燕山期最為強烈,代表性的有華山巖體、文峪巖體和娘娘山巖體;基性巖脈主要有輝綠巖、輝長輝綠巖等。其中燕山期巖漿活動與礦床形成關系最為密切。
2.4 圍巖蝕變
礦區圍巖蝕變以黃鐵絹英巖化、硅化為主,此外還有少量鉀長石化、黑云母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根據礦物共生組合及相互關系,礦床礦化過程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黃鐵礦-石英脈階段、黃鐵礦-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階段和碳酸鹽-石英脈階段等3個階段。黃鐵礦-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階段是主成礦階段。
3 礦床地質特征
3.1礦體特征
礦區己經發現含金礦脈20余條,多數分布于礦區東段大王西峪一帶。礦區西段出露較少,是下一步找礦的優選地段。含金礦脈規模差別較大,一般百米至數百米,其中有三條超過1000m。
含金礦脈嚴格受韌性剪切帶控制,在空間上具有密集分布的特點。控礦構造具有剪性及壓剪性,發育糜棱巖、構造片巖及碎裂巖等,動力退變質作用顯著,達綠片巖相。根據含金礦脈產狀,將其劃分為四組,近東西北西西向(南傾)、北東東向、北西西向(北傾)、近南北向。以近東西向一北西西向(南傾)者為主,傾角緩-中等,礦脈產狀一般為170o-200 o35 o- 55 o。其次為北東東向礦脈。據統計,近東西北西西向(南傾)礦脈平均長度675m,北東東向礦脈平均長度403m,其它走向礦脈均在百米左右。可見這兩組礦脈規模較大,含金性較好,提供了礦區大部分工業儲量。
4.金的賦存狀態以及富集規律
礦石中金以明金和微粒金產出,明金顆粒大小不等,多呈細粒一中粒不規則產于硫化物及石英粒間及裂隙中。總體具有以下富集規律:
① 金的含量與石英脈,蝕變巖中金屬硫化物含量呈正消長關系。特別是半自形-它形黃鐵礦呈密集的細脈、網脈,分枝脈狀、團塊狀產出時,金品位高,常形成富礦地段,而黃鐵礦自形程度高,呈粗粒晶時金品位較低。
② 含金石英脈(構造帶)斜切,橫切地層時,側分泌作用對金成礦富集較為有利,易形成富礦脈。
5 礦床成因
小秦嶺地區金礦床賦存于太華群大月坪組、板石山組地層中,地層含金度較高,尤其斜長角閃巖類,混合巖類及輝綠巖類中含金豐度比較高,其值在0.030×10-6-0.36×10-6之間,比地殼金豐度0.0035×10-6高出830倍。燕山期的巖漿活動形成的混合花崗巖、花崗偉晶巖、輝綠巖中金豐度也高。高出地殼金豐度7.3-13.5倍。礦石與圍巖中黃鐵礦的硫同位素資料顯示硫來自上地慢或深部地殼[5]。這表明太華群大月坪組、板石山組地層是陳耳金礦金的礦源層,對金的形成有控制作用,燕山期巖漿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礦質來源和良好的熱動力條件。
陳耳金礦控礦地質因素復雜,但主要的控礦因素為韌-脆性剪切帶。礦體產出部位嚴格受剪切帶控制,均為剪切帶內脆性變形明顯發育部位。經均一法及爆裂法石英包體測溫, 礦床含金礦石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78-326℃之間,成礦壓力為20-30 Map,與韌脆性剪切帶的溫壓范圍吻合[6]。
綜合上述,陳耳金礦成礦物質除來源于太華群地層之外還來源于燕山期花崗巖漿巖。礦床成因類型是韌性剪切帶型脈狀金礦床。
6 結論
陳耳金礦位于小秦嶺金礦田內,為一韌性剪切帶型脈狀金礦床。礦床含礦層位為太古代太華群,含金石英脈受韌一脆性剪切帶控制,主要賦存于片理化帶與破碎帶中。礦石類型為為金-黃鐵礦-脈石英型和金-多金屬硫化物-脈石英型。成礦物質來源于太華群地層和燕山期巖漿巖。
參考文獻
[1] 西北有色地勘局712隊.陳耳金礦床勘探報告[R].1997
[2] 畢詩健,李建威,李占軻. 華北克拉通南緣小秦嶺金礦區基性脈巖時代及地質意義[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1,36(1): 17-32
[3] 胡正國,錢壯志.小秦嶺地質構造新認識[J].地質論評,1994, 40(4):289-295.
[5] 李建波. 陳耳金礦床構造控礦規律及成礦預測[R]. 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