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0 20:14: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和氏璧文言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尋求字詞本義與引申義的關系,可避免枯燥乏味
漢民族的先民們,通過對事物的直覺,把自己對世界的體驗用直觀的漢字表現出來。同時,漢字在發生發展中又反促其創制使用者認知上的深化。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古漢字正是漢先民原初生活的載體。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中的“兵”字,從甲骨文以至小篆,都作雙手舉斤的樣子。那么這個雙手舉著的“斤”在古漢字里又是什么呢?古代的斤本是像鋤頭一般鋒利的器物,斤字本身正好是這種器物的象形。開始,斤和斧頭是有區別的,后來二者區別日漸淡薄,乃至成為同義詞,斤也被看做斧頭了。斤既然可以用來砍木頭,當然同樣可以拿來鋤地砍人頭了,古代生產工具和武器本無嚴格區別。斤用于戰爭,與戈矛劍戟起著同樣的作用。這樣,古漢字的“兵”意思就很明白了。雙手舉著武器,沖鋒陷陣,殺敵致勝,這就是“兵”,所以,凡是武器都可以叫做“兵”。后來演化為手拿兵器的人“士兵”、士兵的集合體“軍隊”、軍隊的功能“戰爭”等義項。再如《鴻門宴》中“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中的“走”字與“行”字,為什么前面用“走”字后面“從酈山下”又用“行”字呢?此時,若能探尋這兩個字的本義,學生印象將會非常深刻。“走”字,在金文中,上邊是一個人形,并且此人還甩開了雙臂,下邊為“止”,很像一只大腳。整個字形看上去,就是一個人正在跑步前行。因此,“走”字的本義為跑,是一個會意字。后來,“走”字引申為奔向、逃跑等義,如“走北”,意思為戰敗而逃。在古代,侍奉主人的仆人常常要一路小跑,因此仆人被稱為“牛馬走”。現在,“走”主要指步行。“行”,本義為道路,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個相互交叉的兩條大路。后來,也用于代指軍隊,如學生初中學過的《史記·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吳廣皆次當行”。不論是在道路上,還是在軍隊的行伍之中,時刻都離不開行進,所以后來人們還將“行”字進行變音(本義讀hang,變化后讀xing),用于表示前進、行走的意思。經過以上的講解,學生就能明白,剛脫離鴻門宴險境時,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用“走”,而到了相對安全的芷陽時用“行”了。一個多義詞的各種義項相關聯又有趣味,學生可以在對古代先民生活的了解中,有機地掌握詞的各項意義,而不用死記硬背。如此追本溯源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在趣味中學得事半功倍。
漢字在使用的過程中,由于諧音而產生豐富的意味,以至在特殊的場合往往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比如學生在學到《鴻門宴》中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時感到困惑,雖然知道范增這是做暗號,但為什么非要舉玉玦呢?為什么不能像其它小說中所寫的摔杯為號呢?此時教師應當講明,“玦”與“絕”是諧音,《荀子·大略》有“絕人以玦”的說法。所以范增幾次用所佩玉玦暗示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講清楚了這一點,學生就會對這個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
當然,從古漢字里還可以讀到漢先民們的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文化內容,因為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二、巧用字詞的音義同源現象,可收到舉一反三之效
所謂音義同源,是指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一定的語義范疇的時候,新字產生;其音讀和字義又常常會宗祖于同一語源,聲音相近、意思相關,有一條潛在的線把它們串接起來的語言現象。如《勸學》中“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中的“輪”字,意為“車輪”,而其聲符“侖”有“條理”之意,故教師講到該字,可以做適當補充:聲符為“侖”的字,大都有“條理”的意思;如有條理的水為“淪”,有條理的人際關系為“倫”,有條理的言談為“論”,有條理的輻條做成的可以滾動的即為“輪”。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中的“賤”字,其聲符為少的意思,故與“賤”字同一聲符的字也都有少的意思。如水少叫“淺”,器皿小而淺者叫“盞”,金屬小而便宜的叫“錢”,貝少就叫“賤”了,“賤”字也因貝少沒錢引申為低賤、卑賤義。廉頗的“頗”字,是頭不正的意思,歷史上廉頗是否歪頭已不可考,但與“頗”字聲符一樣的字倒有“不平、偏斜”之意,如山野傾斜叫“坡”,腳不能平衡叫“跛”。另外,上文所講到的玉玦的“玦”字,意為缺了口的玉環,與其聲符“夬”一樣的字也有缺口的意思,如器皿有了缺口叫“缺”,堤堰有了缺口叫“決”。教師在講文言文時,如果能注意到字詞的音義同源現象,往往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文言字詞上收到舉一反三之效,而且可以加深對此類字詞的理解和記憶,過程也生動有趣。當然,必須給學生講明,并不是所有聲符相同的字都有音義同源的關系,即使在同一聲符的字里,也不是所有的字都與聲符字的字義相同或相近。
三、介紹字詞背后的故事,可讓課堂情趣橫生
在文言文中,一些詞語的產生常常源于歷史故事。教師在教學文言字詞時,如果涉及到這樣的字詞,一定要詳細介紹該詞語的相關故事。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印象,而且也能讓課堂更加有趣。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在講到完璧歸趙時,對“和氏璧”這個詞語就應該講清楚它背后的故事,方能顯示“和氏璧”的珍貴。關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于《韓非子》《新序》等書,并且情節大致相同。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歷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干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所以命名為和氏璧。正是因為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才愿意拿十五座城池跟趙王交換,趙國藺相如也才愿意舍身保護。學生只有了解了和氏璧的故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意思。
再比如《鴻門宴》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張良為什么稱呼項羽和范增為“足下”呢?原來“足下”一詞,源于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相傳,晉公子重耳出逃時,曾經多日水米未進,當此危難之時,隨從介之推割肉相獻,重耳度過了危機。重耳即位后,為報介之推的大恩,想要重賞他,而介之推隱居山林,不肯下山;晉文公放火燒山,逼其下山,結果,介之推被燒死也未下山,晉文公十分悔恨,用介之推臨死前所抱的那棵樹做成木屐,穿在腳上,對著木屐嘆道:“悲乎足下!”“足下”一詞由此而有敬稱之意。講到這學生就明白張良為什么要稱呼項羽和范增為“足下”了。
在文言文中,來源于歷史典故的詞語還有很多,教師在授課時,如能予以適當的講解,學生會感到生動有趣,文言字詞的學習自然就能情趣橫生了。
關鍵詞: 高考;文言虛詞;意義;用法;巧判斷
2014年高考《考試大綱》要求考查的文言虛詞依然是以下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這18個虛詞所涉及的意義和用法比較復雜,不可僅靠死記硬背。然而在當前的學習中,多數學生還是死記硬背。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掌握文言虛詞意義及用法的方法。筆者在多年教學之余,摸索總結出了幾條行之有效的小方法,可供參考。
一、課文例句推斷法
高考考的是“常見虛詞”,它們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過。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詞”的例句,閱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虛詞的含義了。如“朝野服焉,號為獨立使君”的“焉”,我們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例句――“微波入焉”“猶且從師而問焉”“觀人風者得焉”比對,得出此處的“焉”應該是代詞,意思是“他”。
二、上下文推斷法
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即在整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設九賓禮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這里的“乃”是副詞還是連詞呢?我們可以考察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藺相如說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稱頌的寶玉,趙王送璧時“設九賓禮于廷”,表示對大國的尊重,那么璧送來了,秦王也應對趙國表示尊重,“設九賓禮于廷”。這樣看來,藺相如提出的是一個必要條件,兩句間是“只有……才……”的關系,因此,“乃”應解釋為“才”,表條件。
三、句意分析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在學習和應試中常用。如“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根據句意“不是挾帶著泰山來跨過北海這一類情況”,就可確定“以”即連詞“來”之意,表目的。又如“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的“因”是什么詞,可以結合句子的意思“府吏聽說了這個變故,就暫時請假趕了回去”,確定“因”是連詞“于是”“就”之意,表承接關系。
四、代入篩選法
如果我們知道一個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義項代入句中去理解,從而從中挑選最佳的一項作為答案。如“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我們知道“何”的主要義項有:①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為什么”“怎么樣”等;②副詞,譯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復音虛詞“何如”“何乃”“何其”等。代入理解和篩選,答案就自然確定了。
五、交換理解法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么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反之亦然。如判斷“與我銀,為君致閣職”“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這兩句,我們知道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給我銀子,我給z替{你謀個內閣職務。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
六、結構推斷法
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以從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飾關系的連詞,那么“以”也該和他相同。也可以根據詞語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來判斷。不同的句子成分就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如“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兩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語,因此應該是代詞“它(鶴)”;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問語氣,因此應該是副詞。
一、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離不開課堂提問,它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口頭回答的形式,引導學生運用判斷、推理來鞏固舊知識,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它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尺。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明代著名學者陳獻章認為: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問技能,才會有好的效果。由此可見,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二、課堂提問的作用
1、鞏固、強化所學知識
課堂提問通常是根據上一階段或上節課教學內容的要點和難點進行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內容,起到鞏固、強化知識點的作用,提高記憶效率。這一點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例如在教文言文《陳情表》時,課文當中的文言知識非常多,像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句式等,學生一般掌握的不很牢固,需要不斷的強化記憶,所以課堂上的提問環節能夠讓學生把握知識要點,強化對課堂內容的掌握。
2、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師及時獲得較為準確的教學反饋信息,為教師調節教學活動和衡量教學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據。教師知道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例如在教學《祝福》時,我就提問“為什么祥林嫂在改嫁賀老六后人們還是稱呼她為‘祥林嫂’”?結果許多同學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知道了學生對課文的主旨理解得還不夠透徹。于是我就改變教學思路,轉而問學生“‘祥林嫂’這個稱呼從何而來,她自己沒有名字嗎?”于是學生就從名字入手來分析稱呼的淵源,靈感的火花就突然點燃了。這就很好的起到了反饋教學信息的作用。
3、激烈學生參與課堂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變得活潑主動。例如,在學習小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課堂上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學生認為小說很簡單,根本不值得老師大講特講,往往就造成學生對小說學習的眼高手低。針對這種情況,我及時采取措施,及時提問:“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小說創作也是如此,結構安排巧妙了,故事情節的展開才會水到渠成,那么請大家找一找在小說中的鋪墊巧妙之處”?學生精神為之一振,并積極開始思考,課堂氣氛也變得很活躍了,不一會兒就有學生積極發言了。所以課堂提問一定要找到讓學生參與課堂的巧點,才能刺激學生的激情。
三、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
恰當的課堂提問是聯系師生之間思維活動的重要紐帶和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所以要想讓課堂提問有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幾點:
1、趣味性設問,激活課堂氣氛
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的敏感性,激發思維活力,有趣的問題能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因此,課堂提問的問題要力求新穎、講究新意,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教《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要往柱子上撞,是真撞還是假撞?這說明了什么?這樣一問,立刻調動了生的積極性,很多學生積極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因此,教師所提問題的趣味性對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非常重要。
2、啟發性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讓學有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的懈怠。因此課堂提問一定要有啟發性。如在教《林黛玉進賈府》時,在學習第一段林黛玉眼中的賈府時,很繁瑣的寫了幾個“大”字,“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嗎?這個問題就啟發學生從黛玉眼中的賈府來看賈府的地位和黛玉的心里活動。
3、創新化設問,引導學生多元化思考
對于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 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束縛,讓答案具有多維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例如在《鴻門宴》這一課課后有這樣一道思考題: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了他的“君人之度”,試對這兩種方法作一些評論。我認為這道題設計的很好,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可以贊成任何一種說法,可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點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對于這樣一個學術界一直在討論都無定論的問題,教師也不應定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求異思維能力的一個機會。
4、教師要注重答問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