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十四五主要內容及意義

十四五主要內容及意義

時間:2022-10-13 06:48: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十四五主要內容及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十四五主要內容及意義

第1篇

前總統回鄉了

戶籍制度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是指通過各級國家機關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戶口進行調查、登記、申報,并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的制度。但由于各國文化背景不同,各自國情不同,戶籍制度也有些差異。

在中國,目前雖然仍實行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但政府已出臺了多種政策,將逐步取消農業、非農業的二元戶口制度,探索居住證制度,使戶籍制度更加完善,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不久的將來,人們將不再因是農業戶口而煩惱,也不再因是農村戶口而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能。中國的傳統戶籍制度正面臨著動搖和改革。

最近,國內外多家媒體都刊登了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卸任后回鄉當農民與戶口有關的報道。有文章這樣寫道,“盧武鉉出生在韓國慶尚南道金海市鎮營邑峰河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盧武鉉本打算卸任后在首爾郊區租借一套房子,安度晚年。可沒想到,堂堂一國總統,竟然不具備在首爾居住的資格。韓國法律規定,沒有首爾戶籍的公務員一律不得在首爾租買房屋,除非是獲得‘國家有功者’稱號的人。這是韓國對公務員的一種廉潔自律規定。從地方上來的盧武鉉,因為戶籍仍在慶尚南道老家,所以在首爾沒有一處私宅”。作為一國之尊,竟然因沒有首爾戶籍只好回鄉,筆者覺得此事有些唐突,也有些荒唐。有鑒于此,筆者查閱了韓國戶籍制度的資料,現將其主要內容摘錄如下,以探究一下其真實的面貌。

傳統戶籍制度的幾個特點

戶主與繼承戶主。戶籍是以戶主為準,按照過去韓國的傳統,是由家族直系長子繼承,這就表明直系的長子不可分家。但從1991年1月1日,開始實行修訂的民法規定,即使是直系長子,如果本人所愿,即可脫離家族,也可以拋棄戶主繼承權。

入籍和除籍。進入戶主之家庭的稱入籍,如出生、婚姻、收養等;而使其消亡的是除籍,如死亡、離婚、分家、繼承戶主、喪失國籍等。

除籍和除籍簿。如果次子結婚就得分家,自己成為戶主,具有獨立的戶籍。女子結婚就要加入男方的戶籍,如果戶主死亡,就要以長子為首的戶主繼承人按其順序繼承戶主。接著,在原來戶籍上消除這些人,這就是除籍。因繼承戶主或戶主死亡,沒有子孫等原因,同一戶主內全部成員消失時,其戶籍就被編冊到除籍簿另存,如果想了解祖先的身份關系,就得查看除籍簿。

關于私生兒的戶籍取得。結婚后生的孩子隨父親的姓和本(即本慣,本來是表明氏族分支的起源,以后又逐漸表明每個人始祖的發祥地。朝鮮先民在新羅時期,開始使用本慣,到了十四五世紀后,開始在民間普及),入父親的戶籍。但私生兒,如果沒有父親的認知申請和出生申報,便不能入父親的戶籍,只能入母親的戶籍。但如果母親的戶籍也入不了,可根據出生報告單獨創立門戶。知道父親的姓和本,可隨其姓和本,只是不能在戶籍簿登記父親的名字。但如果父親親自認知私生兒,孩子便可入父親的戶籍。

關于外國男子與韓國女子結婚所生的子女。1998年6月13日以后出生的孩子,其母為大韓民國國民的話,不但可以取得父親國家的國籍,也可以獲得母親國家的國籍,在年滿22歲之前選擇或脫離國籍應向法務部長官申報。

關于頒發戶籍(除籍)制度。如果不是以侵害他人私生活為目的,無論誰都可以到保管戶籍(除籍)的市(區)、邑、面申請領取戶籍,也可在全國各地領取戶籍。與外國人結婚或收養外國人,應在本國內根據韓國法,向市(區)邑、面事務所提出申請,當年,由外國人根據本國法把婚姻(收養)成立要件所具備的證明書,從本國發來,并把翻譯文一同申報。

新戶籍制批判夫權主義

以上的戶籍制度,于2007年4月27日被修訂和廢除,代之而行的是關于家族關系注冊的法律,并于5月17日以法律第8435號公布,2008年1月1日開始試行。該法律廢除了以往以戶主為中心的、以家為單位的編制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國民個人按其注冊基準地編制家族關系注冊簿。主要內容為:(一)廢除戶主制并以此為前提,廢除在入籍、復籍、單立門戶及分家制度上的父姓主義原則,子女的姓與本原則上隨父親的姓與本,但婚姻的當事人申請登記婚姻時,達成子女的姓與本可隨母親的姓與本的協議后,子女也可隨母親的姓和本。(二)廢除籍貫概念和引入注冊基準地概念。廢除作為家的根據地的戶籍編制基準――籍貫概念,引進管轄處理各種申報的基準――“注冊基準地”概念,家族無必要統一的注冊基準地,個人可自由變更。(三)多種證明書的頒發。現行戶籍本不僅記載本人狀況,在同一戶籍內,也記載所有家庭成員的狀況,這會披露不必要的個人情報等。(四)為了子女的福利,根據父親和母親的請求,經過法院許可,可以變更子女的姓與本。(五)親養子制度的試行。未滿15周歲者得到親養子裁判,可認定為親生子關系。把親養子看作婚姻中的出生者,其親生父母和親族關系全部消失,與收養制度不同的是姓和本可以變更。

總統回鄉:國家均衡發展

戰略的自我實踐

從以上戶籍制度的改革,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是以批判夫權主義、從修訂父姓主義到尊重個人意愿來完善和改革戶籍制度的,而不是像中國那樣逐步廢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因此,韓國前總統卸任回鄉務農,決不是戶籍制度之緣故,而是另有原因。也就是說,盧武鉉上任韓國總統,執政期滿后,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做一個和村民一起生活的普通百姓。從朝鮮時代開始,韓國政治的特征就逐漸定型為圓錐模式,權力從下端順升勢向中央核心旋轉。因此,歷任前總統都不想離開首都半步,他們都試圖在適當時機繼續操控政治。然而,盧武鉉打破了這個傳統。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個原則主義者,在執政五年中,一直打著“變化與改革”的大旗,努力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盡管改革過程充滿坎坷,但成果有目共睹。第17屆國會選舉,是韓國有史以來最“干凈”的大選,金錢政治減少到相當低的水平。他還在清算權威主義、恢復權力機構的獨立地位等方面,自我擯棄了總統享有的帝王式特權,努力打造國民可共同參與的民主主義。正如他向記者說的那樣,“與其留在首爾,不如回到家鄉。這符合均衡利用國土空間的國家均衡發展戰略”。他要做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恢復農村共同體事業的支援者。這是一個大膽的舉動,是任何一個前總統都從未邁出過的一步。盧武鉉放棄留守政治中心,歸居鄉村,是國家均衡發展戰略的自我實踐,當然也是對現實政治的一種回避。2008年2月25日,盧武鉉卸任回鄉當農民,作為平民總統,他開創了韓國卸任總統文化的新篇章。

橫濱國立大學教授村田忠禧

開設谷國際會館促進中日學術交流

橫濱國立大學教授村田忠禧先生在教育人間科學領域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其開設的異文化交流講座受到該校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村田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問題研究,熱心推動日中學術交流活動,與中央黨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關系,并被太原理工大學聘為名譽教授。2008年2月,他在訪華期間,在外交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為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講授如何有效利用日本媒體及其他相關資料,受到國內有關研究者的好評。2008年4月村田建成谷國際會館,為訪日的中國學者提供廉價的全部電氣化的住宿設施,其住宿條件大大優于短期(幾天至一年)訪日學者經常利用的、面向中國學者的住宿設施,費用卻不到前者的一半。谷國際會館緊鄰川崎市民廣場,可利用市民廣場所屬的各種規格的會議場所舉行學術交流活動。

第2篇

關鍵詞: 中學政治教學 青少年社會化 教學方法

韓愈將老師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在現代中學教育學中,學校和老師的職責不僅是教給中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知識吸收能力和創造基礎,而且需以獨特的組織方式培養其組織紀律性和社會化規則,實現中學生初步的社會化,為其以后的發展方向和職業選擇奠定基礎。中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在中學的政治課程教學中,具有不同于其它文化課程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本文就中學生政治課程教育教學中為實現中學生的初步社會化進行探討。

一、中學生社會化的初步過程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人的自然性是自母體分離之后,能夠自由呼吸,成為一個生命體時,就具有自然性。剛剛出生的人,僅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類特征的一個生物,而不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人。人的社會性是在人進入人類群體的活動中形成的群體意識與個體意識的交涉和融合的程度與能力。人的社會化是指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通過社會互動而形成個體的社會屬性,促使個體與社會保持一致性,實現個體的社會生活的過程。[1]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自然人必須通過各種方式逐漸學習社會知識、技能與規范,熟悉群體人的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確立生活目標、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取得社會化資格的教化過程。在社會學家看來,人是社會性的,是屬于一種特定的文化,并且認同這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個體。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具備這些品質,因此他(她)必須渡過一個特定的社會化期,以熟悉各種生活技能、獲得個性和學習社會或群體的各種習慣,接受社會的教化,慢慢成人。從文化角度看,人的社會化是文化延續和傳遞的過程,個人社會化的實質是社會文化的內化。人的社會化問題的核心是探討人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及其機制。

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在推定人的自然屬性屬于普遍特征而不具有生物人所存在的精神智力缺陷或障礙的條件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從三歲到十三四歲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成就動機的推動下努力學習,以實現符合社會期望的社會自我的過程。這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影響最深的階段,因而稱為客觀化時期,這一時期也是人的幼年和少年期。青春初期(十四五歲―十七八歲)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隨著社會接觸的擴大,生活閱歷的積累及文化知識的增長,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和理論思維的形成,青年初期會引起對“自我”在社會中的認識,會不斷加深對人生觀的思考,會經常把社會中所接觸到的現象提高到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上來衡量,并為此不斷地開展爭論,表現為對理論問題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高中生的價值觀的核心是人生意義問題。[2]他們逐漸學會將個人的生活目標與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相聯系。從青春期到成年大約十年時間是心理自我階段,故稱為主觀化時期。也有學者認為,從角色學習的角度來看,人的社會化過程具有終身性的重要特點。[3]這種終身性一方面體現在人的社會化過程始終與人們對各種不同角色的學習相伴隨,這種角色學習的任務和過程是終身的,另一方面,一個社會的規范、道德、風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更加廣泛意義上的社會文化,也都是通過各種不同的角色內涵和角色規范體現出來,并通過人們對這些角色的學習而傳達給我們每個人的。人的社會化過程實質上是伴隨人的一生的。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過程可以稱為早期社會化的過程。

人在早期社會化過程中,家庭和學校是影響中學生社會化歷程的重要因素。學校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個體系統傳授社會規范、價值觀念、知識和技能的社會組織體,其特點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嚴格性。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個體進入學齡期后,學校教育就成為個體社會化的主要活動場域。學校教育促使學生掌握知識,激發其成就動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化的機會。學校還具有獨特的亞文化、價值標準、禮儀與傳統。在早期的社會化中,學校是不可替代的社會化載體。[4]在中學課程設置中,中學生政治課程是中學生社會化的必修課程,也是中學生社會化所必須的知識學習和知識積累的課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了中學生政治課程的性質是:“……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并強調:“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中學生正處于需要更多地與同齡伙伴交往的年齡,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都需要更多地與同學、朋友來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中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中學政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具有引領中學生初步社會化的作用。通過學校的理想教育及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斷增強學生感悟社會的自我意識,完善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并自覺按照社會化的目標來評定和塑造自己的良好個性。

二、中學生政治課程的社會化教育內容

人的社會化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產與生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社會規范,樹立生活目標和理想及其培養社會角色。從文化繼承的因素探討,個體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個人接受世代積累的文化遺產,保持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社會生活的延續。從社會結構角度看,學習、扮演社會角色是社會化的本質任務,角色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即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逐漸了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領悟并遵從群體和社會對自己的角色期待。

中學生是進入學校學習已經有七―十年的學生。隨著年齡漸長,學習知識的增長和幼稚社會化過程的總結,中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集體環境的熏陶,集體主義觀念的培養,使得他們的社會性、群體性及其社會交往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關鍵的是,中學生學習階段是價值觀初步認知和學習階段,因而中學政治課程在實現中學生社會化的課程教學中,學校和老師應該有正確的社會化教育內容和方向。中學政治課程的社會化內容教學應注重體現兩方面內容:

(一)促進中學生個性形成和發展,培養向善觀念的自我意識。

個性是自我意識的產物。人格是指人的個性特征及其所持的價值標準,它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生理、心理素質和社會行為特征的總合。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受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所受教育的影響,以及他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的影響,社會化對于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包括人的社會基礎、自然基礎和實踐活動。個性的核心內容及形成、發展的標志是自我。自我也稱自我意識、自我觀念,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覺察和認識。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況:身高、體重、形態等;對自己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在社會和群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認識自己的內心活動。對于中學生來說,培養和塑造個人的自我觀念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培養完善的自我觀念,就是要人們把對自己的認識與社會規范協調一致,就是要使人們在經歷了社會化過程之后,從外在行為到內心世界盡可能地合乎社會的需要。

社會要正常運行,人與人交往要順利進行,都要有一定的行為規范。個人通過社會化過程將社會價值觀念內化,學習和掌握社會規范。中學生社會化向善觀念的形成起始于家庭。家庭作為較小范圍內的單個人的聯合體,是直接的或自然的倫理精神。社會的向善觀念存在于先驗性的自然正義和現實性的倫理正義之中。自然正義根生于自然法則。自然法則強調個人自覺和人人平等觀念。自然正義體認著個體人格自由和尊嚴。倫理正義是現實正義,是以普適性的社會倫理觀解讀正義。倫理正義體現著制度規約下的人際行為事實的時代性進化規律。在自然正義和倫理正義構筑的正義美德的社會中,正義的法則和制度及道德情操共同建立起人的社會共同體,建立起一個善治的社會秩序。中學生政治課程教學中社會化知識的講授,應體現出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的向善觀念。[5]為此才可教育中學生社會化規則,促進其積極融入社會,實現社會化角色,擔當社會責任。

(二)中學生人文精神的訓練和培養。

真正的教育,永遠是自由的尋求。[6]政治學科屬于人文學科,中學政治教育理所當然要關注中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人文素質的訓練和培養,以使其更好地完成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歷程。中學生政治教育要求教育中學生具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素養。這是中學生政治課程中促進中學生社會化必要的知識條件之一。一個人只有對自身及生存環境有基本的認識,有道德感、公民責任感,才是一個人格健全的社會學意義上的人。從這個意義說,中學政治教育本身應體現出高度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養是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及人生意義的關注,是人的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形式。人文素養是體現一個人對待自我、他人及社會的心理、精神和態度的修養,反映出一個人的教養、學養及折射人性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心理、精神風貌及人格等諸方面的特質。社會從野蠻進化到文明,是人的人文素養和人本身的文明程度提高的結果。缺失人文素質,一個人就處于野蠻狀態,就很難成為對社會有意義的人。中學政治課程對中學生社會化的教育首先是老師需具備社會化的人文素養。錢理群教授說:教師不是教書匠,區別就在于教師是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信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的。[7]教師工作在本質上就是為民族和人類生命的健全發展盡義務、作貢獻,是自有一種崇高性的。《大學》之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闡明的就是教育的人文價值,也就是說,“教育從根本上是一個人文過程,是有關價值的事情,而不僅僅是信息或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有利于中學生社會化歷程的推進。

三、中學生政治課程的社會化教學方法

中學生政治課程促進中學生社會化內容的教學方法并不是呆板的說教,而是要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貫徹課程教學內容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強調:“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在課程教學中,除了進行講解和實例分析方法外,還需新的教學法,以防止中學生過度的社會化和低度的社會化。

美國社會學家丹尼斯通過研究,最早提出了人的過度社會化這一命題。在他看來,所謂過度社會化,是指社會由于規范力和整合力運用的失當,造成對社會成員自由與個性發展空間的強力壓縮,從而使個體與社會完全同質化。顯然,過度社會化的實質,是一種只張揚社會群性而抹殺個體個性的社會化運行中的教育偏差現象。低度社會化概念是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Granovetter)針對經濟人的假設而提出的“嵌入理論”的概念。格蘭諾維特認為,“經濟人假設”是一種“社會化不足”(undersocialized)的觀念,這種“經濟人”被稱為“低度社會化人”。由于“低度社會化人”把人的行為看做只是原子式的個人的孤立活動,而不是既定社會關系和結構的產物,無視行為者當下所處的社會環境,無視人與人之間行為互動的事實,因而最終無法把握個人的行為選擇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真實關系,無法解釋行為選擇背后的真實原因。這兩種社會化過程都是違背中學生政治課程中學生社會化教育宗旨的。

為了鼓動中學生積極地自我促進社會化過程,可以選擇課堂談論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

(一)課堂自由辯論法。

中學生是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環境中的,社會的各種因素會影響其社會化思維,如單位、家庭甚至于互聯網的影響。可以就社會中發生的事件,精選后,由同學們自由談論。老師加以正確地引導,使之轉化為適用于整個班級的學習活動,通過討論、質疑、資料搜集與小論文撰寫等訓練,達成讓學生提升思辨與表達能力,產生對社會問題的深度思考,建構有效的學習策略等教學目的。

(二)角色扮演教學法。

如果說社會是一個大舞臺,那么人就是其中必備的演員。中學生將來會進入社會,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會“扮演”各種角色,老師不妨利用課堂或課外活動機會,要求學生選擇社會角色,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認識到應該如何行為。角色扮演法學生參與性高,可以使他們進行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情緒,縮小心理距離,在角色體驗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另外,由于是年齡相近的同學參與表演,所展示的情境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實際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蘊含的情感與人生哲理契合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點,使思想品德課教學富有感染力和實效性。例如,有的教師在講了有關法律知識后,設計一個模擬法庭,讓學生充當律師,為假定當事人辯護,等等,這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加深了學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32.

[2]童矯勝.人的社會化過程的關鍵期[J].湖北社會科學,2002,(2).

[3]黃希庭.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6.

[4]風笑夭.論人的社會化過程之特點[J].湖北社會科學,1987,(3).

[5]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83-384.

[6]鄧和平.人的社會化與人的現代化[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城口县| 南部县| 五原县| 修文县| 洮南市| 镇江市| 虞城县| 梁平县| 印江| 荔波县| 揭阳市| 呼和浩特市| 海晏县| 旺苍县| 逊克县| 黔西| 开远市| 新民市| 临邑县| 贺兰县| 大关县| 渝北区| 博爱县| 青浦区| 城市| 田东县| 顺昌县| 容城县| 蓝田县| 株洲县| 霍州市| 博湖县| 台前县| 卓尼县| 通许县| 航空| 孙吴县| 营山县| 金塔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