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處方管理辦法

處方管理辦法

時間:2022-07-05 21:59: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處方管理辦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第一條 為加強處方開具、調劑、使用、保存的規范化管理,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依據《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開具、審核、調劑、保管處方的相應機構和人員。

    第三條 處方是由注冊的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以下簡稱“醫師”)在診療活動中為患者開具的、由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審核、調配、核對,并作為發藥憑證的醫療用藥的醫療文書。

    第四條 處方藥必須憑醫師處方銷售、調劑和使用。

    醫師處方和藥學專業技術人員調劑處方應當遵循安全、有效、經濟的原則,并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權。

    第五條 經注冊的執業醫師在執業地點取得相應的處方權。

    經注冊的執業助理醫師開具的處方須經所在執業地點執業醫師簽字或加蓋專用簽章后方有效。

    經注冊的執業助理醫師在鄉、民族鄉、鎮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執業,在注冊的執業地點取得相應的處方權。

    試用期的醫師開具處方,須經所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有處方權的執業醫師審核、并簽名或加蓋專用簽章后方有效。

    醫師須在注冊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簽名留樣及專用簽章備案后方可開具處方。

    醫師被責令暫停執業、被責令離崗培訓期間或被注銷、吊銷執業證書后,其處方權即被取消。

    第六條 醫師應當根據醫療、預防、保健需要,按照診療規范、藥品說明書中的藥品適應證、藥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等開具處方。

    開具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的處方須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

    第七條 處方為開具當日有效。特殊情況下需延長有效期的,由開具處方的醫師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長不得超過3天。

    第八條 處方格式由三部分組成:

    (一)前記:包括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名稱,處方編號,費別、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或住院病歷號,科別或病室和床位號、臨床診斷、開具日期等,并可添列專科要求的項目。

    (二)正文:以Rp或R(拉丁文Recipe“請取”的縮寫)標示,分列藥品名稱、規格、數量、用法用量。

    (三)后記:醫師簽名和/或加蓋專用簽章,藥品金額以及審核、調配、核對、發藥的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簽名。

    第九條 處方由各醫療機構按規定的格式統一印制。麻醉藥品處方、急診處方、兒科處方、普通處方的印刷用紙應分別為淡紅色、淡黃色、淡綠色、白色。并在處方右上角以文字注明。

    第十條 處方書寫必須符合下列規則:

    (一)處方記載的患者一般項目應清晰、完整,并與病歷記載相一致。

    (二)每張處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藥。

    (三)處方字跡應當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須在修改處簽名及注明修改日期。

    (四)處方一律用規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稱書寫。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或醫師、藥師不得自行編制藥品縮寫名或用代號。書寫藥品名稱、劑量、規格、用法、用量要準確規范,不得使用“遵醫囑”、“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年齡必須寫實足年齡,嬰幼兒寫日、月齡。必要時,嬰幼兒要注明體重。西藥、中成藥、中藥飲片要分別開具處方。

    (六)西藥、中成藥處方,每一種藥品須另起一行。每張處方不得超過五種藥品。

    (七)中藥飲片處方的書寫,可按君、臣、佐、使的順序排列;藥物調劑、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藥品之后上方,并加括號,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對藥物的產地、炮制有特殊要求,應在藥名之前寫出。

    (八)用量。一般應按照藥品說明書中的常用劑量使用,特殊情況需超劑量使用時,應注明原因并再次簽名。

    (九)為便于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審核處方,醫師開具處方時,除特殊情況外必須注明臨床診斷。

    (十)開具處方后的空白處應劃一斜線,以示處方完畢。

    (十一)處方醫師的簽名式樣和專用簽章必須與在藥學部門留樣備查的式樣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動,否則應重新登記留樣備案。

    第十一條 藥品名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或藥典委員會公布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或經國家批準的專利藥品名為準。如無收載,可采用通用名或商品名。藥名簡寫或縮寫必須為國內通用寫法。

    中成藥和醫院制劑品名的書寫應當與正式批準的名稱一致。

    第十二條 藥品劑量與數量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劑量應當使用公制單位:重量以克(g)、毫克(mg)、微克(μg)、納克(ng)為單位;容量以升(l)、毫升(ml)為單位;國際單位(IU)、單位(U)計算。片劑、丸劑、膠囊劑、沖劑分別以片、丸、粒、袋為單位;溶液劑以支、瓶為單位;軟膏及霜劑以支、盒為單位;注射劑以支、瓶為單位,應注明含量;飲片以劑或付為單位。

    第十三條 處方一般不得超過7日用量;急診處方一般不得超過3日用量;對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處方用量可適當延長,但醫師必須注明理由。

    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的處方用量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開具麻醉藥品處方時,應有病歷記錄。

    第十四條 醫師利用計算機開具普通處方時,需同時打印紙質處方,其格式與手寫處方一致,打印的處方經簽名后有效。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核發藥品時,必須核對打印處方無誤后發給藥品,并將打印處方收存備查。

    第十五條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應按操作規程調劑處方藥品:認真審核處方,準確調配藥品,正確書寫藥袋或粘貼標簽,包裝;向患者交付處方藥品時,應當對患者進行用藥交待與指導。

    第十六條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須憑醫師處方調劑處方藥品,非經醫師處方不得調劑。

    第十七條 取得藥學專業技術資格人員方可從事處方調劑、調配工作。非藥學專業技術人員不得從事處方調劑、調配工作。

    具有藥師以上藥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負責處方審核、評估、核對、發藥以及安全用藥指導。藥士從事處方調配工作;確因工作需要,經培訓考核合格后,也可以承擔相應的藥品調劑工作。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簽名式樣應在本機構藥學部門或藥品零售企業留樣備查。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停止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或藥品零售企業執業時,其處方調劑權即被取消。

    第十八條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應當認真逐項檢查處方前記、正文和后記書寫是否清晰、完整,并確認處方的合法性。

    第十九條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對處方用藥適宜性進行審核。包括下列內容:

    (一)對規定必須做皮試的藥物,處方醫師是否注明過敏試驗及結果的判定;

    (二)處方用藥與臨床診斷的相符性;

    (三)劑量、用法;

    (四)劑型與給藥途徑;

    (五)是否有重復給藥現象;

    (六)是否有潛在臨床意義的藥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第二十條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經處方審核后,認為存在用藥安全問題時,應告知處方醫師,請其確認或重新開具處方,并記錄在處方調劑問題專用記錄表上,經辦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應當簽名,同時注明時間。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發現藥品濫用和用藥失誤,應拒絕調劑,并及時告知處方醫師,但不得擅自更改或者配發代用藥品。

    對于發生嚴重藥品濫用和用藥失誤的處方,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應當按有關規定報告。

    第二十一條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調劑處方時必須做到“四查十對”。查處方,對科別、姓名、年齡;查藥品,對藥名、規格、數量、標簽;查配伍禁忌,對藥品性狀、用法用量;查用藥合理性,對臨床診斷。

    發出的藥品應注明患者姓名和藥品名稱、用法、用量。

    發出藥品時應按藥品說明書或處方醫囑,向患者或其家屬進行相應的用藥交待與指導,包括每種藥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

    第二十二條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在完成處方調劑后,應當在處方上簽名。

    第二十三條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對于不規范處方或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處方,不得調劑。

    第二十四條 處方由調劑、出售處方藥品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或藥品零售企業妥善保存。普通處方、急診處方、兒科處方保存1年,醫療用毒性藥品、精神藥品及戒毒藥品處方保留2年,麻醉藥品處方保留3年。

    處方保存期滿后,經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或藥品零售企業主管領導批準、登記備案,方可銷毀。

    第二十五條 除醫療用毒性藥品、精神藥品、麻醉藥品及戒毒藥品外,任何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不得限制就診人員持處方到其他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或藥品零售企業購藥。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所稱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包括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和藥品零售企業的、具有相應藥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和資質的人員。

第2篇

【關鍵詞】 處方管理辦法;處方質量;用藥安全

處方是醫師為患者診治疾病使用藥物的書面文件,具有技術、經濟和法律意義。為了提高我院處方質量,我們認真執行新版《處方管理辦法》,促進了處方開具、調劑、保管的規范化管理。回顧分析執行新版《處方管理辦法》近一年的工作,筆者深有體會。

1認真執行《處方管理辦法》,處方質量顯著提高

根據新版《處方管理辦法》的規定,結合本院實際,制定制度,定期檢查、講評,增強了處方開具、調劑、保管意識,促進了處方書寫規范,保障患者用藥合理、安全、有效。

1.1院領導重視,機關支持,是執行《處方管理辦法》的關鍵院分管領導和醫務部領導利用各種會議,反復強調,有時還組織人員深入科室檢查處方質量。同時加大管理力度,把《處方管理辦法》列入每年第一季度必學的規章制度和年底必須考試的內容。

1.2廣泛宣傳,提高認識,是執行《處方管理辦法》的基礎自《處方管理辦法》后,我院利用各種會議廣泛宣傳,而且把此文件印發各科室學習,并列入半年和年終業務考試內容。通過這些措施,使廣大醫師熟知內容,并自覺遵守。

1.3制定處方管理制度,是執行《處方管理辦法》的有效依據根據《處方管理辦法》規定,制定了我院《處方管理細則》、《合格處方標準》。根據國家衛生部的《處方常用藥品通用名錄》,修訂了《二療常用藥物目錄》,并印發醫師人手一冊。使處方的開具、調劑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1.4定期檢查、講評、獎罰,是執行《處方管理辦法》的可靠保障為了使處方開具、調劑質量落到實處,院指定質量控制辦公室定人、定期檢查處方質量,并在院月講評時進行處方質量講評、獎罰。藥劑科對處方質量堅持“四把關”,即處方調劑時把關,值班員裝訂處方時把關,次日專人檢查把關,月底集體檢查把關。對不合格處方及時通知醫師更正。通過這些制度的實施,各科重視,醫師自覺,確保了處方質量。

2處方質量存在問題的分析

通過對2007年5~12月共2萬余張處方的檢查,對不合格處方進行分類整理、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2.1處方前記書寫不完整或含糊不清科室、姓名、性別、年齡等填寫不全或未填。尤其是年齡同實際不符,填寫不清或未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60歲的老年人用藥,參考劑量是成人用量的3/4,嬰幼兒和兒童因年齡不同,用藥量與成人相差更大。所以年齡也是審核用藥是否合理的依據之一。

2.2處方正文書寫不規范

2.2.1疾病診斷與用藥不符診斷填寫“月經不調,藥物使用復方丹參片”,“冠心病使用更年安片”,“耳鳴使用復方丹參片”等。

2.2.2藥品名稱不規范不使用藥品通用名或隨意簡化,“復方草珊瑚含片”寫成“草珊瑚含片”,“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寫成“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有的仍使用商品名或別名,“達克寧乳膏”,“達美康片”,“化痰片”等。

2.2.3劑型、劑量和單位不規范劑型不符或無劑型,“諾氟沙星膠囊”寫成“諾氟沙星片”,“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寫成“左氧氟沙星”;缺少劑量或未寫劑量,“板藍根顆粒10 g×10袋”寫成“板藍根顆粒10袋”,“硝苯地平緩釋片20 mg×30片”寫成“硝苯地平緩釋片1盒”;單位與劑型不符,“維生素E膠丸0.1 g×30丸”寫成“維生素E膠丸0.1 g×30粒”,“諾氟沙星膠囊0.1 g×24粒”寫成“諾氟沙星膠囊0.1 g×24丸”。

2.2.4用法用量不正確用法不正確、不規范,“慶大霉素注射液”供口服,“硝酸甘油片含服”寫成“硝酸甘油片口服”,“苦甘顆粒沖服”寫成“苦甘顆粒口服”;用量不正確或嚴重超量,“維C銀翹片6片,3/d”,“利巴韋林片0.8g,3/d”;緩釋、控釋藥品誤作普通藥品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每日口服3次,硝苯地平緩釋片每日口服3次。

2.2.5不根據藥品說明書的適應證、藥理作用開具處方耳鳴使用復方丹參片或復方丹參注射液,咽炎使用復方甘草片或復方甘草合劑。

2.2.6過敏試驗藥品未注明皮試判定結果注射用青霉素G、注射用頭孢唑林、破傷風抗毒素等未注明皮試結果就取藥。

2.3處方后記不完整醫師應簽名未簽或與原簽名字跡不一,日期未寫或不完整。

2.4字跡潦草,隨意涂改有些處方字跡潦草,難以辯認,給劃價和調劑帶來麻煩,而且容易發生差錯,還有處方隨意修改,修改后不簽名或未在修改處簽名。

2.5重復用藥主要表現在上呼吸道感染等,重復用藥較嚴重。有的患者同時使用復方氨酚烷胺膠囊1粒,2次/d,維C銀翹片3~5片,3次/d,板藍根顆粒10 g,3次/d或苦甘顆粒8 g,3次/d,造成對乙酰氨基酚和氯苯那敏服用量過大,既可能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又浪費藥品和經費。

2.6配伍不合理注射用青霉素G或注射用頭孢唑林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青霉素及頭孢唑林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易被催化分解,不宜加入偏酸性如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應選用0.9%氯化鈉注射液為宜[1];復方丹參注射液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滴,有報告此兩種藥物聯用,將導致前者不穩定,易發生鹽析反應而刺激機體產生不良反應,宜選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2];還有左氧氟沙星片與蒙脫石散同服,左氧氟沙星片是速效殺菌劑,而蒙脫石散具有較強吸附作用,二藥同服,可降低左氧氟沙星的抗菌作用。

3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處方開具、調劑、保管更規范,用藥更合理

3.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進一步提高處方質量意識要不失時機,利用“院報”、“藥訊”及專業講座等抓好宣傳教育,對進修醫師和新分配醫師進行集中培訓,使每名醫師對處方書寫質量有更高的認識,嚴格按院統一要求的標準和格式書寫處方。

3.2加大聯系溝通力度,保證處方開具質量藥劑科將供應藥品的藥品名稱、劑型、規格、劑量、適應證、用法、用量編印成《處方集》,下發各臨床醫師人手一冊;如有新藥增加時,應立即將藥品名稱、規格、劑量、作用、用法等宣傳通知各臨床醫師,使臨床醫師更好地掌握和熟悉藥品知識及藥物動態,保證處方書寫準確,用藥合理。

3.3提高專業素質,保證處方調劑質量根據《處方管理辦法》規定,藥師對處方用藥適宜性審核共有7項內容,要完成審核重任,除了具備扎實深厚的理論基礎外,還必須具有豐富的與時俱進的專業知識。為了努力搞好“以病人為中心”的處方審核、調配工作,保障用藥合理,藥劑科務必采取送校學習、外送短期培訓、組織在崗培訓及參加各種專業學術活動等方法,不斷豐富和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嚴格“四查十對”,隨時發現不合格處方,及時聯系醫師糾正,確保處方合格。同時調劑室窗口要轉變服務性質,由供應服務型轉變為知識服務型,努力開展藥學服務,搞好合理用藥,保障用藥安全、有效、經濟。

3.4加大監督、檢查和獎罰力度,保證處方質量院要把處方書寫質量作為臨床科室考核標準,與獎金掛鉤;定期檢查、考核、講評,督促醫師增強處方書寫質量的意識,使書寫高質量的處方成為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8

第3篇

【摘要】 目的 了解處方中出現與《處方管理辦法》不符的錯誤分布,旨在提醒醫生培養正確書寫習慣,加強藥師對處方的審核。方法 依據《處方管理辦法》,值班藥師對2009年我院門診藥房每天處方逐項進行審查,全年合計177 532張,對處方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結果 處方正文差錯占全部錯誤的91.05%,處方前記、處方后記差錯分別占7.45%和1.50%。結論 應加強《處方管理辦法》的宣傳、學習和執行,使處方書寫規范化,減少或避免藥物差錯和藥源性損害,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關鍵詞】 處方;處方管理辦法;錯誤分析

處方具有法律、技術和經濟多方面的意義,是醫療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文書,直接關系到患者治療效果的好壞,在醫療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對發生藥源性疾病事件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可以防止的差錯事件中的49%是發生于處方書寫階段[1],因此加強處方書寫過程的質量控制十分重要。衛生部于2007年5月1日正式實行《處方管理辦法》,對處方提出了詳細要求。本文通過對我院門診2009年177 532張處方進行檢查分析,提示醫生在處方書寫中應注意改正不良的書寫和用藥習慣,提醒藥師加強處方的審核工作,減少或避免藥物治療差錯和藥源性損害,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2007年5月1日正式實施《處方管理辦法》以來,醫務處對全院醫、藥、護人員多次進行《處方管理辦法》的學習和培訓,要求各級人員嚴格執行。為進一步提高處方質量,2009年藥劑科要求以《處方管理辦法》為標準,按照審核條款要求,門診藥房值班藥師每晚對當天處方進行全面審查。每張處方中出現的每一項目不符合《處方管理辦法》之處稱為一處錯誤,單張處方中出現一處錯誤即為不合格處方。對不合格處方錯誤之處進行逐項質控登記。取全年177 532張處方質控登記進行分類、統計、分析,檢驗執行標準的運行情況,發現仍然存在問題。

2 結 果

審查發現處方書寫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在177 532張處方中,不合格處方2805張,不合格率為1.58%,不合格處方中出現的錯誤有2848處,有2處錯誤以上的處方為43張,占不合格處方的1.53%。處方前記是病人的基本情況描述和簡單病情介紹,包括門診號、費別、科別、年齡、性別、姓名和臨床診斷。處方正文是藥物治療方案和藥物具體使用的記錄,包括藥品名稱、劑型、規格、數量、單位、用法、用量、用藥途徑、皮試結果、藥物品種、結束符號等。處方后記是醫生和藥劑人員對處方中內容的認可和責任確定,包括醫生簽名、調劑人員簽字、審核人員簽名、處方金額等。處方中出現的錯誤按照處方前記、正文、后記三大類,分別統計(見表1、表2、表3、表4)。表1 處方差錯分布表 表2 處方前記錯誤分布表

臨床診斷是為藥師審核處方提供的資料,缺少臨床診斷、臨床診斷不準確就有可能造成藥師審核處方的漏失,可增加發生藥物治療糾紛的可能性。

處方正文錯誤中最常見的錯誤是醫生涂改后未簽字及注明修改日期(處方開具當日有效。特殊需延長有效期的,應由開具處方的醫師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不超過3天,未加注明的應視為當日有效)、藥品名稱不規范、藥物用法不完善、藥品規格劑量不完善、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符分別排在處方正文錯誤的前5位(見表3)。表3 處方正文錯誤分布表 處方后記錯誤中最常見的有缺藥品金額、醫生簽字不規范、審核藥師漏簽字、調劑藥師漏簽字等(見表4)。表4 處方后記錯誤分布表

3 討 論

處方前記、正文和后記組成了處方的主體部分。這次發現處方正文中出現的錯誤數為2554個,占全部處方錯誤數的91.05%。在所有差錯中,醫生涂改后未簽字或修改日期是全部處方錯誤中最常見的問題,占據了正文錯誤的26.55%,占全部錯誤的24.17%,注明修改日期是《處方管理辦法》的要求,疾病是一種不斷變化和進展的動態過程,處方中的藥物治療是根據當時的病情做出的。醫生涂改后未簽字的處方,不能完全支持醫生用藥方案,也不排除他人的修改行為,缺乏嚴謹性,它們是保證處方的完整性和嚴肅性的一種要求。

處方正文錯誤中的藥名不規范、用法不完善、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符、未標注皮試結果等,存在用藥安全隱患,與藥物差錯和藥源性疾病具有非常直接的關系,是造成醫療差錯較大的潛在危險因素,積極改正這些正文錯誤可以有效降低醫療差錯的發生率和減少醫療糾紛。藥名不規范占全部不合格處方錯誤的17.61%,藥品用法不完善占17.33%,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符的占8.38%、未標注皮試結果的占7.63%,藥品名稱要規范,書寫藥物的通用名或專用名順序是:《中國藥典》中名稱、經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并公布的藥品通用名稱、新活性化合物的專利藥品名稱和復方制劑藥品名稱。完善的藥品用法應包括用藥與診斷是否相符,劑量、使用方法(應該考慮到藥物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時辰藥理學、給藥方案的選擇,如抗菌藥物的圍手術期、非手術感染患者使用療程及給藥方案必須兼顧藥動學/藥效學/不良反應等內容)是否正確,有無配伍禁忌等內容,既能反映病人用藥的記錄,也是藥師告訴病人如何服藥的依據。此項缺少或不全,有可能發生病人誤服或濫服等的危險。

《處方管理辦法》第六條第7款規定: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此次調查中發現超過5種藥物的處方有24張,占全部不合格處方的0.85%,小于雷招寶的報道11.4%[2],與藥師第一時間審方時發現拒絕調配退回醫師處修改相關。據報道:2~5種藥物并用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4.2%;6~1種藥物并用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7.4%;11~16種藥物并用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24.2%;16~20種藥物并用的發生率增加40%以上[3]。所以,進行藥物治療時,能用一種藥物治愈疾病的,不要使用兩種藥物,超過5種藥物聯合應用時,不良反應發生率急劇上升,若是患有5種藥物聯用仍不能治療疾病的患者,應勸其住院治療,既是對患者負責又是對醫生自己的醫療行為負責。減少不合格處方數量,藥劑人員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藥師嚴把處方質量關的意識。當患者拿來存在不合格處方時,藥師應及時電話通知醫生,修改處方后進行調劑。我院藥劑科每月將處方質控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匯總,上報主管院領導,全院例會進行處方點評,并對有關醫生、藥師進行一定經濟處罰,對增強其責任心,減少不合格處方數量效果明顯。

《處方管理辦法》頒布實施已兩年多,我院門診處方質量明顯提高,面對存在問題,仍需繼續加強《處方管理辦法》的宣傳和學習,使每位醫生都真正按照《處方管理辦法》標準規范書寫處方,改正不良書寫和用藥習慣,藥師要加強對處方的審核,減少或避免藥物治療差錯和藥源性損害,使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合理。

參考文獻

[1] 金有豫.治療學的藥理學基礎[M].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8.

第4篇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七章第三十九條規定:品屬特殊管理藥品之一,要執行特殊的管理辦法,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二)按照國務院文件,國發[1987]103號《品的管理辦法》的通知精神,特制定醫院藥劑科品的管理制度,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三日國務院頒發《品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三)品系指連續使用易產生身體依賴性且能成癮癖的藥品,主要有阿片類、可卡因類、大麻類、合成類及衛生部指定的其它易成癮癖的藥品,藥用原植物及期制劑,我國規定的品范圍共八類,33個品種。

(四)醫院藥劑科品的管理和使用,必須按國發103號《品管理辦法》的精神進行采購,管理和使用,醫療單位及個人,不得自行更改管理辦法。

(五)品只限于醫療、教學、科研需要,醫院制劑室制備含有品的制劑,需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方可自行配制,未經批準的任務單位和個人不得自行配制。

(六)具有品處方權的醫務人員必須具有醫師以上技術職稱,并經考核能正確使用品,本院醫務人員的品處方權需經醫務科負責批準,并將醫師簽字式樣送藥劑科備查。

(七)進行計劃生育手術的醫務人員經考核能正確使用品的,在進行手術期間有品處方權。

(八)品和用量:每張處方針劑不得超過二日常用量,片劑、酊劑、糖漿劑等不得超過三日常用量,連續使用不得超過七天。

(九)品處方書寫要求:處方要用專用處方(紅底黑字)書寫工整,字跡清晰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寫明病情,醫師簽全名,劃價、配方、發藥及核對人員均應簽全名,并進行品處方登記,醫務人員不得為自已開方使用品。

(十)經縣以上醫療單位診斷需使用品的危重病人可由縣以上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單位,憑醫療診斷書和戶口簿核發<品專用卡>患者憑“專卡”到指定的醫療單位規定開方取藥,具體按<品專用卡>的有關規定執行。

(十一)醫院藥劑科應根據國務院對品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和監督本院品的管理和使用,禁止非法使用、儲存、轉讓或借用品,對違反規定濫用品者,藥劑科有權拒絕發藥,并及時向院領導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十二)醫院搶救病人時,急需品者,如手續不完備時,可先發放該病例一次性使用劑量之后補辦手續。

(十三)醫院的醫療、教學、科研所用的品按<品管理辦法>使用,藥劑科要嚴格執行<品管理辦法>中的關規定,嚴格保管,合理應用,杜絕濫用,防止流痹,嚴格實行品的“五專制度”;專人負責,專柜加鎖,專用處方,專用帳冊,專冊登記。

(十四)品處方應完整保存三年備查

(十五)藥劑科各班組品的管理和使用,要有專人負責管理、班班交接、認真填寫品交班笨及處方登記本。

(十六)藥劑人員在調配品時,要嚴格審查處方,對不符合規定的品處方,拒絕調配。

第5篇

[關鍵詞] 處方點評 處方書寫 合理用藥 抗菌藥物

[中圖分類號] R969.3[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02(c)-115-04

Analysis of 8 169 prescriptions from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MU Yanping, WANG Yong, DENG Xun, WANG Liqing, SHI Y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Zhuji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28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ationality, regularity of prescriptions and the usag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Methods: 8 169 prescription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2007 to 2009, averaging 10 prescriptions per month. According to Prescription administrative policy, Guiding principl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Management standard of hospital prescription and details about prescription evaluation of our hospital,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writing of prescriptions, the usag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Results: 8 169 prescriptions were commented, including 6 098 qualified prescriptions which the qualification rate was 74.65%. Using 2 393 prescriptions of antibacterial, the usage rate was 29.29%.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prescriptions of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we can see that the qualification rate and using antimicrobial agents reasonably remain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Prescription evaluation; Prescriptions writing; Rational use of drugs; Antibacterial agents

建立處方點評制度對于規范處方管理,促進合理用藥,保護患者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007年,衛生部頒布了新的《處方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處方點評制度,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登記并通報不合理處方,對不合理用藥及時予以干預”。本研究從2007~2009年每月由臨床藥師隨機抽取各門急診科室10張處方,按照新《處方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和我院制訂的處方點評內容進行點評。評價內容包括處方書寫的規范性、合理用藥的情況特別是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和處方不合格的類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與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每月隨機從門急診各科室抽取處方各10張,總共抽取處方8 169張,對這些處方進行評價,統計分析用SPSS 13.0軟件包完成。

1.2 評價標準與內容

評價標準根據《處方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的有關規定,內容包括:

1.2.1 處方書寫①處方是否完整,前記、正文、后記內容是否缺項,新生兒、嬰幼兒處方是否寫明日、月齡;②醫師簽名、簽章是否規范或者與簽名、簽章的留樣是否一致的;③處方修改未簽名和注明修改日期,或藥品超劑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簽名的;④診斷與用藥是否相符;⑤藥品使用通用名,劑量、規格、數量、單位及用法、用量是否準確;⑥單張門急診處方是否超過五種藥品;⑦門診處方超過7 d用量,急診處方超過3 d用量時是否注明特殊原因;⑧聯合用藥是否適當;⑨有無重復給藥;⑩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其他用藥不適宜情況。

1.2.2 抗菌藥物使用①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處方數占抽查處方總數的百分比;②處方的平均費用:抽查處方總費用與抽查處方數之比;③抗菌藥平均費用:抗菌藥總費用/抗菌藥處方數:④含抗菌藥處方平均費用:含抗菌藥處方總費用/抗菌藥處方數;⑤抗菌藥費用比率:抗菌藥平均費用/含抗菌藥處方平均費用。

1.2.3 處方合格率分析①處方合格率:(抽查處方總數-不合格處方數)/抽查處方總數×100%,不合格處方包括《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中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及超常處方。②不合格處方分類統計:根據不合格處方具體表現進行分類統計。

2 結果

2.1 處方點評基本情況分析

2007~2009年處方點評的總數為8 169張,合格處方6 098張,合格率為74.65%,見表1。不合格處方最常見的現象是處方完畢后缺少下劃線,占不合格處方的75.08%,見表2。在受查的8 169張處方中,使用抗菌藥物處方有2 393張,占處方總數29.29%。每張處方平均藥品品種數均在WHO在發展中國家通過專家論證法對醫療機構門診的合理利用制度的標準(平均處方用藥品種數為1.6~2.8種)范圍內[2]。

2.2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抗菌藥物一直是合理用藥監控的重點,國家衛生部出臺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本院制訂了《抗菌藥物臨床使用實施細則》。以半年時間計,從2007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我院抗菌藥物使用率雖有小幅波動(見圖1),但基本上維持在相對穩定狀態,波動幅度不超過10%,總的使用率為29.15%,高于WHO推薦的抗菌藥物平均使用率(20.0%~24.1%)[2]。

圖1 抗菌藥物使用率的變化趨勢

Fig.1 Trend of antibacterial utilization ratio

從處方費用的動態觀察看,含抗菌藥物處方的平均費用均低于總體處方平均費用,抗菌藥物在相應處方中所占的費用比例變化較大(46.46%~65.82%),一般下半年抗菌藥物所占的比例略高于上半年,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見圖2。

2.3 不合格處方的類型

不合格情況見表2。根據處方管理辦法對處方進行評價,處方合格率一直偏低,見圖3。按每半年統計,合格率均不超過80%。

圖3 處方合格率的變化趨勢

Fig.3 Trend of prescriptions qualification rate

處方不合格主要表現為:缺下劃線、缺診斷、用藥頻次不合理、用藥與診斷不符、用法用量有誤、處方時間過長、抗菌藥物聯用不當和缺醫師簽名。其中,缺下劃線最為常見(表2),占不合格處方的80%左右,2009年該比例有所下降,與2007年上半年相比,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807,P=0.000)。若扣除該類不合格處方,處方合格率提高19個百分點,可達到93.68%。其次,是缺診斷的現象也比較突出。

3 討論

處方是醫療活動中信息的重要載體和醫療文書,合格處方不僅代表醫生的醫療水平,也增強了醫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還能保證患者的知情權[3]。為此,處方的規范化書寫與處方點評成為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環節,國家衛生部相繼出臺了《處方管理辦法》和《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我院從《處方管理辦法》實施以來一直堅持每月按時點評處方,并對處方存在的問題進行上報。三年來,處方的合格率變化不大,但從不合格處方的表現分析,真正涉及《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中所述的不適宜處方卻較少,主要為書寫不規范處方。不合格處方的表現與原因如下:

3.1 缺下劃線

缺下劃線是我院處方不合格最主要的表現,從2007年開始進行處方點評時這一現象就十分突出,占不合格處方的80%以上,隨著處方點評工作的開展,此類不合格的比例稍有下降,2009年降至65%左右,與2007年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35.807,P<0.01),但總體來說還是不盡人意。對這類極易糾正的現象長期得不到根治的原因進行深入了解,發現發生該類錯誤的醫生往往資質較老,他們對處方關注重點的是正文用藥內容,而下劃線僅僅是完善處方的形式,有或無與合理用藥關系不大,所以在思想上不夠重視,況且過去也未曾強調,屬于習慣性“漏劃”。

3.2 缺診斷

“缺診斷”是繼“缺下劃線”后排列第二的處方錯誤。2005年《處方管理辦法(試行)》前,對處方是否必須填寫診斷未做強行規定,但無論《處方管理辦法(試行)》 還是2007年出臺的《處方管理辦法》都明確規定了在非特殊情況下必須寫明診斷,以便醫生準確合理開藥和藥師正確審方及調配。目前,門診處方存在的“缺診斷”情況時有發生,其原因可能為:醫生確實疏漏,忘記書寫;醫師考慮到患者的隱私權,故意不填診斷項,若屬此種情況,尚不違背《處方管理辦法》,可視為合格處方,但最好以適當的形式體現“特殊情況”。

3.3 用藥頻次不合理

用藥頻次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抗菌藥物的使用上。對于門急診患者,醫師從用藥依從性考慮,常將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按每日1次給藥,造成用藥頻次不足,又無口服序貫治療或者序貫治療選用的抗菌藥物不正確,這樣既影響療效,又容易產生耐藥。抗菌藥物的用藥頻次必須根據t1/2和抗菌藥物后效應(PAE)的時間長短來確定[4]。濃度依賴型的抗菌藥物具有首次接觸效應和較長的PAE,因此,這類藥物的臨床療效關鍵是提高藥物濃度,給藥的關鍵是劑量,如喹喏酮類或氨基苷類的部分藥物每天藥量可一次給予,這樣既可以降低給藥次數,又可以減少不良反應。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等時間依賴型的藥物要根據t1/2每天藥量分多次給予。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給藥期間血藥濃度超過最小抑菌濃度(MIC)時間越長,則抗菌活性越強,但血藥濃度超過MIC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藥物濃度并不能增強其抗菌活性[5]。這類抗菌藥物正確的給藥方法是盡量延長給藥期間血藥濃度超出致病菌MIC的時間,如一次靜脈給藥后,選擇同類口服藥物作序貫治療[6]。用藥頻次不合理提示醫師對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點了解不夠,個別醫生對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和濃度依賴型抗菌藥物認識還有待提高,同時要求臨床藥師應該加強此方面的藥學服務,并提供更多藥代、藥動學方面的知識,在用藥過程中給醫師提供合理的用藥建議[7]。

3.4 用藥與診斷不符

處方中出現用藥與診斷不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醫師超適應證用藥;二是可能患者同時患幾種疾病即并發癥,而臨床醫師只寫主要診斷;三是有些診斷涉及患者個人隱私,醫生善意地避開真實診斷而“編造”診斷。正確的診斷是判斷用藥是否合理的重要基礎,缺少診斷和“編造”診斷均導致藥師在處方點評時無法判斷或誤判用藥是否合理。因此,針對以上可能的原因,建議醫生開具處方時要充分了解藥物的適應證,詳讀使用說明;另外,對于具有多種伴發疾病的患者,盡量完善診斷,至少具備相應藥物適應證的診斷;如果涉及隱私的診斷,醫療機構可以考慮使用專用標記。

3.5 用法用量有誤

這類錯誤在處方抽查中相對較少,一般見于外用藥物,將藥品包裝規格誤選作每次用量,這往往是由于醫生開具處方時的一時疏忽造成的,只要醫生加強責任心,這種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另外,有極個別處方由于把抗菌藥物時間依賴型和濃度依賴型混淆,造成增加單次劑量而減少用藥頻次,這需要醫生熟悉藥物的使用說明。

3.6 處方時間過長

根據《處方管理辦法》規定,對于一些慢性病、老年病如高血壓的處方,醫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延長處方用藥時間,但應根據本醫療機構具體規定,若時間太長,這不利于療效觀察和用藥的監控,也不利于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另外,對于外地購藥的情況,醫師也應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說明。

3.7 抗菌藥物聯用不當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上明確規定聯合用藥的指征,在抽查處方中仍然發現少數處方存在抗菌藥物聯用不合理的現象,有的是缺少聯合用藥的指征,如清潔的皮膚切口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有的是聯合應用抗菌藥物時選用的藥物不當。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會導致不良反應增多,細菌耐藥性增長以及治療失敗,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8]。

3.8 缺醫師簽名

門診處方缺醫師簽名的情況比較少見,醫師只是偶然發生忘記簽名。另一種現象是電子處方自動生成的醫生名字與手書簽名不一致,這主要是由于醫生可能借用工作站造成的,或者進修、實習醫生忘記請帶教老師簽名所致。

3年共計8 169張門急診處方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門急診處方的共性,不僅代表某個醫療機構,也體現目前國內醫療機構的處方現狀,與臨床實際較為相符。根據《處方管理辦法》和《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相關規定,進行處方點評是進行醫療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措施。根據8 169張門急診處方分析結果,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處方的合格率:①加強處方管理:由醫療機構行政主管部門牽頭,藥學部門和各臨床科室配合,嚴格執行《處方管理辦法》。②根據不合格處方的共性或主要現象,采取統一措施加以糾正。如“下劃線”主要作用是表示處方開具完畢,在處方設計上可考慮自動生成“以下為空白”以替代下劃線,同樣可以起到“下劃線”的作用,這樣就可以減少由于缺少該“下劃線”而造成處方不合格的現象。③加強臨床藥師與臨床醫生的配合,取長補短,臨床藥師需多提供相關的藥學知識和藥學服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53號).處方管理辦法[S].2007.

[2]李洋,顏虹.處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J].中國醫藥統計,2005,12(1):79-82.

[3]王婧雯,東,王志睿,等.開展處方點評,促進合理用藥[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8,8(3):234-235.

[4]許景峰,黃祥.實用臨床藥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69-195.

[5]丁國華,高宏,孟松偉.合理用藥評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44-46.

[6]蘇萍.序貫療法優化抗生素治療的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181-182.

[7]陳世才,劉憲軍,丁全.藥師在抗菌藥物處方點評中的作用[J].首都醫藥,2009,(4):48-49.

第6篇

【關鍵詞】內科;抗菌藥物;回顧性調查分析

抗菌藥物的使用是需要根據一定的病情來決定,尤其是對于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使用時間、適用癥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醫生進行詳細的分析才能發揮出一定的作用的。本文根據醫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錄的患者資料進行抗菌藥物使用的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隨機抽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的門診西藥處方,共計770張,以及處方中常用藥品的說明書。

1.2處方基本指標調查 《處方評價表》中提到了處方基本指標包括了:用藥品種數、各年齡段使用針劑情況、抗菌藥物單用、含針劑處方所占百分率、含抗菌藥物處方所占百分率、聯用所占抗菌藥物處方的百分率,抗菌藥物與抗病毒藥物、激素藥物聯用處方所占的百分率等。根據《處方管理辦法》和相關文獻對結果進行討論分析并提出建議。

2 結果

2.1 天數統計770方中給藥共計705張,天數大多在2-4d,占總數的91.6%;根據《處方管理辦法》,給藥天數超過7d的為不合理用藥(特殊情況除外),共計15張,占處方總數的2.O%。

2.2 疾病分布情況從調查的處方中列出的疾病臨床診斷資料來看,消化系統疾病71張,占9.1%;呼吸系統疾病522張。占67.7%;其他疾病占23.2%。

2.3 針劑處方所占百分率使用針劑處方有399份占51.8%,其中使用輸液為268張,占針劑處方的67.3%。

2.4 處方用藥平均品種數及其分布在770張處方用藥平均品種數為4.81種,用藥5種(含5種)以下的處方比例僅為67.5%,5種以上的為251張,占處方比例的32.5%。

2.5 抗菌藥物利用指數DDDs排序770份內科門診處方中,使用了抗菌藥物的處方599張,占77.8%,其中診斷為呼吸道疾病的521張處方中,絕大部分使用了抗菌藥物。根據所調查處方的結果顯示,口服制劑前10位的主要是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以及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主要是三代和二代)依次是頭孢唑肟鈉、頭孢他啶、頭孢呋辛鈉、頭孢孟多脂、頭孢曲松鈉等六種抗菌藥物注射劑的使用頻率排名前六位的。

3 討論

3.1平均給藥天數我國醫學界對處方用量進行了明確規定,在《處方管理辦法》中的十九條規定:一般處方用量不得超過7d;急診處方一般用量不得超過3d;對于某些特殊情況以及慢性病、老年病來說,可以適當延長處方用量,但醫師需要標明延長處方用量的理由。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給藥天數內科門診大多數較為合理,但仍然有不合理用藥現象存在,主要表現為給藥天數超過7d的。

3.2 內科門診處方用藥品種數內科患者門診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為4.8種,其中5種以下(含5種)占67.5%,5種以上占32.5%。《處方管理辦法》第十條第六款規定,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結果表明,聯合用藥現象非常普遍。有1/3的處方不符合《處方管理辦法》規定用藥品種數的要求。

3.3 抗菌藥物使用百分率回顧性調查顯示,內科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高達77.8%。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是造成內科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內科最常見的社區獲得性感染,其主要感染原因是病毒,其次為細菌感染,也有可能是在病毒感染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而抗菌藥物對病毒無效,其主要原因因為它是用來治療由細菌引起的各種疾病的藥物。

3.4 建議我國醫院治療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用藥問題,例如:盲目用藥、品種過多、使用率過高、用藥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方面存在的問題更加明顯。要想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首先,需要嚴格遵守《處方管理辦法》和《抗菌藥物應用指導原則》;其次,醫務人員必須不斷改善自己的醫療方式,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然后,政府部門和醫院內部領導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技術管理規范和細則;最后,醫療機構的管理者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加大對醫生的處方行為監督檢查的力度,及時糾正用藥問題。另外,杜絕抗菌藥物的濫用,必須從臨床合理用藥做起,必須掌握抗菌藥物的臨床適應癥,限制預防性用藥,加強用藥監督,定期對臨床醫師進行抗菌藥物使用的培訓。同時,醫院可以邀請一些經驗豐富的藥師到醫院現場指導、積極參與到臨床合理用藥這一過程中去。

參考文獻

[1]繆經緯,李愛光.2O7張處方不合理用藥分析.基層醫學論壇,2006,10(7):659―661.

第7篇

[關鍵詞] 門急診處方;點評;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3(b)-128-02

處方是醫師為患者防治疾病需要用藥而開寫的書面文件,具有法律、技術和經濟上的意義[1]。處方點評是處方調配后的藥物應用評價,是指根據相關法規、技術規范或者事先制定的規定和標準,對處方書寫的規范性及藥物臨床使用的適宜性(藥物選擇、給藥途徑、用法用量、藥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進行評價,發現實際存在或者潛在的用藥問題,制定并實施干預和改進措施,促進臨床藥物合理應用的過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查本院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門診西藥房處方2 000張。

1.2 方法

以藥品說明書、公開發表的國內外文獻以及公開出版的醫藥學書籍和《處方管理辦法》及《醫院處方點評規范》為評價標準,對不合理用藥處方進行分類統計、綜合分析。

2 結果

抽取的2 000張門診西藥房處方中,不合格或不合理處方414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20.7%。超過5種藥品的處方160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 8.0%。平均每張處方的品種數為4.5個。超過處方管理辦法規定的用藥天數未注明原因的處方156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 7.8%。應用抗菌藥物的處方902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 45.1%。其中單用抗菌藥物處方576張,占抗菌藥物處方的63.9%。應用二聯抗菌藥物的處方312張,占抗菌藥物處方的34.6%。應用三聯以上抗菌藥物的處方14張,占抗菌藥物處方的1.5%。應用西藥并中成藥的處方326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 16.3%。

3 討論

不合格或不合理的處方存在問題如下:

3.1 用量要求不夠嚴格

《處方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處方一般不得超過7 d用量;急診處方一般不得超過3 d用量;對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處方用量可適當延長,但醫師應當注明理由[2]。

3.2 處方品種過多

《處方管理辦法》第六條的(七)規定開具西藥、中成藥處方,每一種藥品應當另起一行,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2]。

3.3 診斷與用藥不相符

如某診斷為“上感”的患者,處方所開藥物為爐甘石洗劑;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處方開氟沙星滴眼液、紅霉素眼膏、外用鹽水;診斷為“泌尿系感染”處方開感冒清片;診斷為“糖尿病”處方開坦洛新、非那雄胺片等等現象。

3.4 無指征用藥及診斷不夠具體

如:診斷為“頭部外傷”的患者,開復方靈芝片;診斷為“前列腺炎”的患者,開參芪片;診斷為“心肌梗死”的患者,開雙氯芬酸鈉(扶他林)片;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開辛伐他汀片;診斷為“痤瘡”的患者,開頭孢他啶加甲硝唑靜滴;診斷為“急性蕁麻疹”的患者,開阿奇霉素靜滴;診斷只寫“婦檢”的患者,開頭孢丙烯加婦平膠囊口服;診斷只寫“體查”的患者,開蒲公英膠囊加維生素B6加克拉霉素口服,加復方甲硝唑栓外用。

3.5 注明用法用量

如:眾生丸,復方板藍根片等整瓶或整盒開的藥未注明用法用量,或處方中含有“帶回”,“備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3.6 處方配伍不合理

3.6.1 重復用藥如:給某患者開的處方,同時口服復方頭孢氨芐顆粒加頭孢泊肟脂干混懸劑兩種頭孢菌素。又如患者開克林霉素再加琥乙紅霉素口服,克林霉素與琥乙紅霉素的作用機制相同,主要在于抑制細菌細胞肽鏈延長和蛋白質合成。蛋白質合成場所是核糖體,兩者作用部位相同,抑制細菌細胞合成的生化環節而發揮抗菌作用,由于兩者競爭核糖體上的結合部位,而前者親和力大于后者,影響其抗菌作用,兩者不宜合用。再如某患者用溴乙新(必嗽平)口服又用氨溴索口服,因為氨溴索是溴乙新(必嗽平)在體內的活性代謝產物,兩者合用,用藥重復[3]。

3.6.2 配伍導致吸收減少,降低療效 如:某處方開蒙脫石散加口服抗生素: 蒙脫石散微粒能覆蓋胃腸道黏膜,增強黏膜屏障,清除致病菌及毒素,扶植腸道正常菌群,減少腸道敏感性等作用。同服抗生素,可被蒙脫石吸附隨糞便排出體外。而且蒙脫石在腸道形成保護膜,使抗生素不能發揮有效作用。又如抗生素與活菌制劑合用:抗生素與活菌制劑合用時,未隔開時間,導致活菌制劑被抗生素殺滅而降低療效,至少要間隔1 h以上服用。

3.7 給藥方案不合理

青霉素類、典型頭孢菌素類、大多數非典型β-內酰胺類及克林霉素屬時間依賴性抗生素,其殺菌效果主要取決于血藥濃度超過所針對細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時間,此類抗生素無抗菌后效應(PAE),其抗菌原則是將時間間隔縮短,而不必將每次劑量增大,一般3~4個半衰期給藥1次,每日用藥總量分3~4次給藥。如青霉素G,半衰期只有30 min,qd,根本無法達到有效抗菌要求,反而容易引起耐藥菌生長。

3.8 應用溶媒不合理

如:冠心寧(丹參、川穹)注射液30 ml配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滴,容易造成輸液不穩定,應該改配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釋后靜滴;泮托拉唑注射液40 mg配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滴,容易造成pH值降低、變色、影響藥效,應配0.9%氯化鈉注射液100~250 ml稀釋后靜滴;青霉素類及某些頭孢菌素在 pH

3.9 選用溶媒不當

青霉素類不宜與葡萄糖(pH 3.2~5.5)配伍,因該類抗生素在pH

4 小結

此次調查分析顯示,本院門急診處方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原因是臨床醫師對處方管理條例不夠熟悉和對藥物合理應用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尤其是對臨床藥理學,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物不良反應方面的知識不足。因此建議臨床醫師應加強臨床藥物學知識的學習,同時希望醫院管理部門應制定相應制度和措施,將合理用藥工作納入醫療質量考核指標范圍,定期對臨床醫師進行合理用藥知識的培訓。另外,新的藥品管理辦法賦予藥師更大的責任,藥師應在審核處方時幫助醫師避免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發揮監管和把關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2007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導藥學(中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54.

[2]程勤.《處方管理辦法》實施過程中有關藥品的幾點思考[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0):78-79.

[3]周順.2008年度我院處方調查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0):51-52.

第8篇

[關鍵詞] 門診處方;合理用藥;三級質控;點評

[中圖分類號] R969.3[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1(b)-120-03

2007年5月1日,衛生部開始實行新《處方管理辦法》。新辦法對處方從開具、調劑、監督管理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要求,其目的在于規范處方管理,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藥,保障醫療安全。其中《辦法》中第六章第四十四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處方點評制度,填寫處方評價表,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登記并通報不合理處方,對不合理處方用藥及時予以干預[1]。為全面貫徹《處方管理辦法》,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保障用藥安全,減少不合理用藥,維護就醫患者利益,醫院制訂并實施門診處方“三級質控點評方案”,對我院門診處方的總體質量進行考評。

1 三級質控點評方案的建立

三級質控點評方案的實施流程圖見圖1。

圖1 “三級質控點評方案”流程示意圖

1.1 一級質控

一級質控由門診藥房的藥劑師從處方前記、正文、后記方面對處方規范性及用藥適宜性等方面進行考評,將不合理處方項目內容進行記錄,填寫一級質控處方評價表,并對問題處方進行干預,干預內容包括,①即時干預:對窗口發藥時發現的不合理用藥問題及時與醫師溝通,退回醫師修改,經修改并簽字確認后藥師方可發藥。②事后干預:對一些處方書寫不規范個別信息缺項情況可由藥師事后集中收集處方交由醫師修改完善,并將工作記錄在案。

1.2 二級質控

由藥劑科臨床藥學室藥師完成,每月對門診處方進行隨機抽查,檢查一級質控結果,填寫二級質控處方評價表,對處方的不合理用藥具體情況進行事后干預。干預內容包括:以“回饋單”的形式將評價結果反饋給醫師,定期將抽查結果在藥訊上公布,針對具體用藥問題以書面材料交給相關科室或醫師;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

1.2.1 二級質控標準的建立建立我院“處方質控點評標準”,從一般書寫性缺陷、處方用藥缺陷、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缺陷3個方面對處方進行點評,填寫處方評價表,并給出評分結果。見表1。

1.2.2 考評標準分值的建立采用得分制式,共計30分,0~25分為不合格,26~29分為基本合格,30分為合格。

1.3 三級質控

由臨床藥學室將一、二級監測結果報質控委員會,由質控委員會專家小組討論,出臺相關政策,將考評結果與各科醫師績效考核掛鉤,從而充分利用行政手段與經濟杠桿的調節與引導作用,建立有效的考評機制進行行政干預。

2 “處方質控點評標準”項目說明

2.1 一般書寫性缺陷

主要判定在年齡、地址、臨床診斷等項目不全,“規格數量”及“用法用量”差錯高,主要原因是一些醫師主觀上對此重視不夠。“規格數量”及“用法用量”錯誤這容易導致藥劑人員無法準確分辨醫生所開具的藥物的種類及數量,而用法用量錯誤則更易導致藥劑人員不能準確為患者交代服用方法及服用量。無臨床診斷項目,這不利于藥劑人員對處方用藥的適應證、禁忌證、劑量調節等方面進行監督[2-3]。

2.2 處方用藥缺陷

主要依據新《處方管理辦法》中對處方的各項要求進行全面審查。

2.3 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缺陷

臨床藥學室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與有關文獻及醫院存在的不合理用藥問題進行判定。

2.3.1 選藥評價①以判定是否為細菌感染為用藥指征,感染部位是否明確。②以判定是否遵照醫院執行的抗菌藥物分級原則及分級目錄使用抗生素。③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的“抗菌藥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狀況患者中應用的基本原則”執行。結合藥品說明書重點關注肝腎功能減退患者、小兒患者、老年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的安全用藥問題。如小兒應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抗生素;老年患者應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等藥物;新生兒應禁用四環素類喹諾酮類抗生素等[4]。

2.3.2 給藥方法①給藥劑量:以是否按抗菌藥物的說明書推薦劑量給藥來判定。②給藥次數:以是否按照抗菌藥物的藥動學特點給藥來判定。規定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時間依賴性抗生素應一日多次給藥,其中頭孢曲松鈉由于半衰期較長,可每日一次給藥。氟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等濃度依賴性抗生素應每日一次給藥(重癥感染患者例外)。③給藥途徑:輕癥患者可接受口服給藥者,應選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藥物,不必采用靜脈或肌內注射給藥。④給藥療程依據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中要求除特殊情況外門診處方抗菌素的使用療程≤3 d。

2.3.3 聯合用藥評價①聯用指征:單一藥物可有效治療的感染,不需聯合用藥;聯合用藥僅適用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所列的5種情況。②聯用原則:考查聯用抗菌藥物之間的協同、拮抗等相互關系是否合理。③配伍禁忌:抗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主要參照藥品說明書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的相關內容判定。

3 處方評價匯總表

3.1 處方評價表1(一級質控)

依據處方評價標準的各個項目,制成Eexell表格,包括前記、正文、后記中有關處方規范性及用藥適宜性等方面的內容,見表2。

3.2 處方評價表2(二級質控)

主要依據新《處方管理辦法》中附件2[1]中的格式及內容制訂,在其基礎上增加“得分”欄目,包括從一般書寫性缺陷、處方用藥缺陷、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缺陷3個方面評價的結果,并附相應處方的“扣分理由”、“用藥綜合評價”,見表3。

4 結果與體會

我院于2009年3月開始實施“門診處方三級質控點評方案”,成立了由藥劑科門診藥房藥師、臨床藥師、藥事委員會專家組成的質控小組。為加強處方書寫質量,促進合理用藥,方案實施前由藥劑科藥師對全院醫生進行了“處方規范書寫”專題講座。醫院定期開展“合理用藥知識”培訓講座以及“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講座,并向全院醫生配發了《酒泉市人民醫院實用藥品目錄》(門診常用藥品目錄、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藥劑科每季度以《醫院藥訊》的形式向全院醫生宣傳合理用藥知識。醫院定期召開醫療質量分析會,對臨床不合理用藥及處方醫囑書寫情況進行講評。

門診藥房藥師實施一級質控,在發藥前對處方進行全面審核,對于檢查出的處方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臨床藥師負責二級質控,檢查一級質控結果,對處方進行綜合評價,對于出現的用藥問題給出意見,定期將結果匯總由《醫院藥訊》向全院公布。每月將考評結果納入醫院綜合考核體系與各科績效掛鉤,充分利用行政手段與經濟杠桿的調節與引導作用,建立有效的考評機制。對于一些較為嚴重的用藥問題,進行三級質控由藥事委員會討論解決。

經過開展前后的調查研究顯示,我院門診處方質量在各方面都有很大改觀,之前在我院普遍存在的處方書寫不規范問題,如:前記缺項,藥品規格劑量、用法用量不規范,藥品未使用通用名等問題都得到了糾正。

在二級質控方面,我們重點放在了藥物給藥方案、聯合用藥、大處方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方面。通過點評方案的實施,我院對新《處方管理辦法》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落實情況有很大改善。特別是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方面,如:我院兒科常規使用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這類對兒童毒性作用大的抗生素;β-內酰胺類等一些時間依賴性抗生素,未按照其藥動學原理分次給藥;聯合用藥品種過多,且未遵循聯用原則等不合理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醫生對新《處方管理辦法》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認識不清,理解不到位,仍然沿用自己的老習慣、老經驗用藥;抗菌藥物分級管理落實不到位;還有一些大處方的問題沒有得到遏制,通過三級質控上報藥事委員會進行針對性干預。

三級質控方面,我院出臺了嚴格的考核制度,對開具“不合格”處方的醫生采取全院通報并與績效考核掛鉤,一個考核周期內(半年)三次開具“不合格處方”,將限制其處方權。

在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監控方面我院仍處于初級階段,管理力度還不夠,應進一步加大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監管力度,積極開展處方點評工作,提高我院門診處方的綜合質量和醫師用藥水平。

[參考文獻]

[1]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處方管理辦法[S].衛醫發[2007]53號.

[2]黃曉倩.提高門診處方質量的辦法及效果分析[J].醫院管理,2006,3(6):101-104.

[3]吳雄梅.門診不合理用藥處方分析及其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8):171-172.

第9篇

關鍵詞:上海市;某區;處方質量;現狀調查

隨著醫療環境的改變,衛生系統信息化的推進,我區醫療機構的患者結構、硬件配備、開方配藥流程、衛生技術人員素質等方面均較從前有了很大不同,各機構《處方管理辦法》的執行情況,處方質量尚未系統掌握。為此,我區組織了一次處方質量調查,本次調查針對不同級別不同情況的醫療機構分類梳理,并分析比較,為政策制定修改提供參考意見。

1資料與方法

抽樣檢查區內2家三級醫療機構、3家二級醫療機構、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家民辦綜合醫療機構的處方書寫情況。依據 《處方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 編制完成《醫療機構處方督查表》,每家醫療機構隨機抽取普通處方 100 張、 兒科處方20張、 急診處方20張、 精二(第二類)處方 20 張、 精麻(第一類、 品)處方20 張、病區醫囑單20張,抽取不足的按實際抽取計算,共抽取處方4215張。同時,對各醫療機構開方配藥流程進行現況調查。

2結果

2.1電子處方規范情況 目前,我區公立醫療機構的普通處方均為電腦開具并打印的紙質處方,大多數機構為每位醫師配備了打印機,醫師能夠及時簽名或簽章;但檢查中發現,3家一級醫療機構紙質處方于藥房統一打印,由醫師補簽;另有二級及一級醫療機構各1家,開具的電子處方在藥房內打印,部分處方無醫師手寫簽名。調查的8家民辦醫療機構中,有2家使用電腦開具處方,并符合規范,1家電腦開具處方后無醫師手寫簽名,另外5家仍為手寫處方,見表1。

2.2各級醫療機構處方書寫質量情況 隨機抽查處方共4215張,其中合格處方3948張,合格率為93.66%;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的處方合格率較高,分別為98.75%和98.33%;其次是一級醫院,94.58%;民營醫院為最低,87.20%,見表2。

2.3各級醫療機構各類處方書寫質量情況比較分析 在不合格處方中,存在問題最多的是藥品名稱使用英文縮寫或者商品名;其次為中藥師調劑西藥處方;再次為打印處方無醫師手寫簽名、藥士審核發藥、門診處方超過7d量等,見表3。

3討論

3.1電子處方規范情況 《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醫師利用計算機開具、傳遞普通處方時,應當同時打印出紙質處方,其格式與手寫處方一致;打印的紙質處方經簽名或者加蓋簽章后有效。"也就是說醫院要為每位醫師配備一臺打印機,醫師及時簽名,才能符合規范,但是成本較高,并非每家醫院均能做到;本次調查的使用電子處方的20家醫療機構,14家能夠做到,占70%,其余6家醫療機構在藥房統一配備打印機打印紙質處方,由醫師事后補簽,有些機構由于處方量大,導致漏簽,此種情況的存在不利于電子處方運行的規范,損害患者權益,需要及時糾正。

3.2各級醫療機構處方書寫合格率差異分析 目前大多數三級、二級醫院使用醫院計算機管理系統開具紙質處方,并及時打印簽名,同時由藥劑科審核把關,處方書寫合格率較高;一級醫療機構由于醫保慢性病患者多,處方超量現象普遍,很多處方不能注明超量原因,導致不合格處方多;另外,一級醫療機構及民營醫療機構藥劑人員相對匱乏,導致中藥師調劑西藥處方、藥士審核發藥等問題的發生,其中又以民營醫療機構更多發;同時,較多民營醫療機構的處方仍為手寫處方,處方中的修改不規范情況較為明顯,以及管理混亂導致處方調劑后藥師未簽章等問題的發生;上述種種使得一級醫療機構及民營醫療機構處方合格率較二、三級醫療機構低。

3.3各類處方存在問題分析 在被檢查的處方中,普通處方為系統生成,基本無修改、無缺項,存在問題主要是慢性病處方超量及醫師未及時簽名等。兒科處方和急診處方的合格率最高(100%),可能與兒科、急診用藥相對簡單,用藥量少有關。而精麻處方、精二類處方、病區醫囑單均為醫師手寫,其中精麻處方的管理要求嚴格,醫務人員開具精麻處方時也格外重視,書寫規范,僅1家一級醫療機構調配處方的藥師未經過培訓;精二類處方、病區醫囑單存在問題主要是藥品名稱使用英文縮寫或者商品名,加之醫師開具精二類處方時對于患者的一般信息不重視,如聯系電話、身份證明、科別等處空項較多,涂改及修改不規范,從而導致不合格的處方較多。

4建議

4.1建立規范統一的電子處方系統 成熟的電子處方運行應解決法律層面、 診療與開具處方技術層面、 資金保障層面、 管理層面 4 個方面的問題。建議規范并統一各醫院計算機管理系統,用指紋或密碼識別進入醫師本人的處方系統,在沒有條件每位醫師配備打印機的醫院,在藥房發藥窗口打印的紙質處方上顯示醫師電子簽名,可引入 2004 年我國人大通過的 《電子簽名法》 中電子簽名的基本原則[1]。同時鼓勵民營醫療機構引入醫院計算機管理系統,規范處方開具,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

4.2加強培訓,明確獎懲,養成良好習慣 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對衛生技術人員處方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 宣傳, 明確相關要求;在此基礎上,落實相關獎懲制度,通過通報、扣獎等手段強化衛生技術人員的法律意識,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開具處方[2]。

4.3衛生行政部門強化監管,違法必究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嚴格對照《處方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對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檢查,包括開方流程、醫師藥師配備是否能夠滿足診療需求、醫院自查自糾情況等;檢查中發現問題及時反饋醫院領導,提出整改意見并督促落實整改,對明顯違反法律法規要求的行為予以嚴肅查處,避免類似事件重復出現,協助醫療機構提高處方質量,推進臨床合理用藥[2]。

參考文獻:

第10篇

摘要:我省各家醫院已經逐步實施新的處方管理辦法,通過計算機管理可防止處方外流的現象,甚至某些大醫院與藥房協作實行代號保密處方的做法統統叫停了。醫生的處方透明公開,病人享有知情權,完全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一家藥房購藥,這是新處方制。

以我省為例,目前,全省(使用招標藥品)已進入第5標、第6標的藥品使用階段。第4標藥品以后,政府對藥品售價就作了限制,只在招標價基礎上順加15%,高額利潤已經取消,而醫保中心的介入監控,又使醫院為治療病患者超標范圍的醫藥費埋單,并罰款賠錢。比如我院規定藥品收入最高不可超過醫院總收入的46%(實際比例還低于此數的),但這46%只是收入而非利潤。利潤應是藥品批零差。所以,藥品利潤遠低于醫院總數收入的46%。由此可見,藥房社會化并不會影響醫院正常發展,因為今后銷售藥品不是醫院經費來源的主流。

醫院為了生存需要,又失去高額利潤的藥品支持,必然不斷提高診療水平和服務質量,使患者能享受到更好、更全面的治療護理。

我省各家醫院已經逐步實施新的處方管理辦法,通過計算機管理可防止處方外流的現象,甚至某些大醫院與藥房協作實行代號保密處方的做法統統叫停了。醫生的處方透明公開,病人享有知情權,完全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一家藥房購藥,這是新處方制度給患者帶來的民主和自由。既然如此,藥房社會化并不嚴重影響醫院的正常運作。

藥監部門對社會藥房、藥店管理嚴格,處罰嚴厲是眾所周知的,所以藥店的藥品質量與服務設施正在逐年完善,品種也比較齊全,甚至超過醫院。只要放開競爭,處方藥品就會逐漸增多,不必擔心藥品配不齊現象。

新處方管理辦法規定醫生處方一律使用通用名,并讓患者自主選擇購藥,從而切斷了醫生與藥商的關系,就鏟除了收取回扣的土壤。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平衡醫院與生產流通企業的利益關系,有利于醫藥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市場平等競爭,將療效不確定的暴利型藥品淘汰出局,藥價由市場決定,病人自主選擇,還可以避免醫保用藥超標現象。優化資源:醫院藥師資源富余,藥師應該可以從繁重而又重復的藥品調配工作中解放出來,轉變職能,發揮其專業特長,緊密聯系臨床、大力發展臨床藥學,為病人提供全程化的藥學服務,并開展臨床用藥監測,為病人提供合理、安全、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協助臨床醫師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縮小行業差距,社會藥店人才不足,而醫院人才濟濟,可以讓一部分藥學人員充實到社會藥房,以提高技術含量,在三尺柜臺上更好地開展藥學服務,提高藥店的可信度,那么對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及保健意識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實行藥房社會化從根本上解決了以藥養醫現象,消除了醫患矛盾,改變了看病難、吃藥貴的現象。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更加端正醫德醫風,讓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回歸百姓。我們要用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情況逐步實施,所以在全面實行改革前,一定要充分的調研準備,同時在相應法律法規出臺并完善后方可大力推廣,從而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處方管理辦法.衛生部頒布,2007,2,14.

第11篇

【關鍵詞】麻醉藥品  跟蹤管理  住院藥房

        為進一步提高麻醉藥品管理水平,在確保臨床需求的前提下,嚴防麻醉藥品使用過程中流入非法渠道,對麻醉藥品進行了跟蹤管理。在跟蹤麻醉藥品的過程中,發現并解決問題。

        1  追蹤住院藥房的麻醉藥品

        住院藥房從藥庫領入麻醉藥品開始,到麻醉藥品使用結束后的空安瓿的銷毀為結束,其完整過程如圖1。 

         

        圖1  住院藥房麻醉藥品使用流程

        2  對整個過程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及對策

        依據麻醉藥品管理辦法,對整個使用流程進行分析,發現原有麻醉藥品管理中存在如下幾點問題并采取了相應對策:

        2.1雙人取藥  《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麻醉藥品的存儲要“實行雙人雙鎖管理”。住院藥房麻醉藥品設有保險柜,按規定實行雙人管理。但由于調劑頻繁,而麻醉藥品從麻醉柜中取藥需雙人。以前的情況是藥房負責人掌管保險柜密碼,藥房辦公班排班人員保管鑰匙。藥房負責人休息時,則取出一定數量藥品作為周轉并進行交接。雖然仍為專人管理,但存在一定風險。后改為電子密碼保險柜,其特點是密碼修改方便,在藥房負責人不在時,對保險柜密碼進行修改,并告知接班人員。這樣就避免了單人管理的風險。

        2.2處方審核  ①麻醉藥品在調劑時,以前的情況是按普通處方的“四查十對”。而對照麻醉藥品管理辦法第二十五條、二十六條“使用麻醉藥品的醫務人員必須具有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并經考核能正確使用麻醉藥品”、“醫務人員不得為自己開處方使用麻醉藥品”,增加了一查二對:查醫師簽名,對醫師麻醉處方權,對醫師與患者為不同人員。②存有麻醉藥品的臨床科室,其科室病種需要及時使用,而從藥房調配非常不便,且有可能延誤病情。對于這類病區,處方的審核已經是屬于用藥后的審核。原有的管理對這種情況未予足夠重視,對于這種情況,我們采取加強這類有麻醉藥品科室的檢查和麻醉藥品合理使用的宣教[1],如發現不合理處方,則需進入病區查明情況,視具體原因對處方醫師進行處罰,嚴重者上報醫教處,停其麻醉處方權。

        2.3藥品使用  麻醉藥品的使用在臨床病區內,藥師無法監查。原有管理情況為臨床病區內有麻醉藥品使用登記,記錄內容有患者、劑量、操作員。而對于用藥后的剩余藥液處理沒有記錄。新增要求:剩余藥液丟棄時需有證明人,麻醉藥品使用登記需注明,并有證明人簽字。

        2.4安瓿登記  空安瓿的回收原有管理情況為藥師宣傳,臨床病區自覺退回。但效果不明顯,仍有科室特別是沒有麻醉藥品基數的科室出現漏退現象。對策:在藥品調劑結束后,立即登記“空安瓿回收登記本”,在其中增加一項退回人簽字,由領藥的人員簽名,藥師在收到退回的空安瓿后方簽名。如該空安瓿未退回,則追究領藥人員的責任。

        2.5監督檢查  麻醉藥品的檢查是對麻醉藥品管理的有效促進。以前采取的均是重點檢查法,對重點關注的部分進行記錄檢查、口頭詢問等方式,但不全面、不連貫。根據跟蹤法對檢查方式進行了改變,以麻醉處方為依據,沿麻醉藥品使用的路徑進行檢查,既檢查了關注重點又達到了全面系統檢查的目的,有效防止麻醉藥品使用記錄不及時,漏記錄的情況。

        3  討論

        通過跟蹤管理對醫院麻醉藥品的管理辦法進行疏理后,麻醉藥品使用過程中的藥師、醫師、護士分工明確,責任分明,麻醉藥品的使用井然有序。實際上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標簽或者條形碼管理等方式應用在麻醉藥品管理方面可以使管理更加簡易、嚴格,但相應的成本也會增加。但跟蹤管理的理念可以應用在管理制度的制定當中。對于類似麻醉藥品的其他物品,使用跟蹤管理的辦法可明顯加強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而經驗管理與重點管理在這方面可進行補充,達到優化管理的目的。

第12篇

【關鍵詞】兒科;門診處方;合理用藥

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處方管理辦法》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促進合理用藥,特對我院兒科門診處方用藥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隨機抽取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我院兒科門診處方共12 560張,統計含針劑處方所占百分率、含抗菌藥物處方所占百分率、抗菌藥物單用、聯用所占抗菌藥物處方的百分率、抗菌藥物與抗病毒藥聯用處方所占的百分率以及每張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

2 結果

2.1 針劑處方所占百分率 12 560份兒科處方中,使用針劑處方10 211份占81.3%,其中使用輸液為8 608份,占針劑處方的84.3%,各年齡段使用針劑情況見表1。

2.2 每張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 12 560份兒科處方的平均用藥品種數為5.14種,其中用藥超過5種(含5種)以上的為8 704份占69.3%,5種以下的為3 856份占30.7%。

2.3 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百分率 12 560份兒科處方中,使用抗菌藥物的有9 495份,占75.6%。使用頻率前6位的是克林霉素、頭孢替唑、頭孢呋辛、阿奇霉素、頭孢曲松和頭孢他啶。

3 討論

3.1 兒科患者使用的針劑頻率過高 合理用藥的其中一個基本原則是口服能達到療效的就盡量口服給藥,不要采用注射劑。但調查結果顯示,兒科患者針劑使用率為81.3%,其中輸液為84.3%,注射給藥雖然作用迅速而有效,但較口服等其他給藥途徑的安全性低,且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尤其是在輸液中加入過多的小針劑時,但由于醫師、患兒家長雙方對濫用注射劑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習慣上將注射治療作為首選,特別是靜脈給藥,因此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嚴格遵守藥物使用的基本原則,合理選擇劑型和給藥途徑。

3.2 兒科門診處方用藥品種數有待減少 《處方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七項規定,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1]。調查顯示,有超過1/2的處方不符合規定的用藥品種數,這不僅增加了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耐藥菌株及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故在用藥時應嚴格掌握適應癥,根據臨床實際合理選藥,盡量減少單次用藥品種。

3.3 使用抗菌藥物的問題

3.3.1 使用抗菌藥物等指征不明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許多臨床醫師在沒用明確診斷之前就應用抗菌藥物,有些一開始就使用三線抗菌藥物,把抗菌藥物作為一種萬能藥來用。這樣不僅會造成醫藥費用的浪費,還會對患兒以后的醫療用藥造成潛在危害。要做到正確使用抗菌藥物,首先要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的學習,開展相關教育,增強醫務人員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認識。還可以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在《指導原則》的基礎上編寫適合本地區的兒科用藥指南,以規范本單位抗菌藥物的使用。

3.3.2 抗菌藥物使用率過高 調查結果顯示:兒科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率高達75.6%,高于衛生部要求的50%以下,明顯高于國際標準[2]。兒科患兒大部分為病毒所致,在確定患兒是否需用抗菌藥物治療時,要做到明確用藥指征,最好在選擇抗菌藥物之前盡可能做細菌培養、細菌抗原檢測和常規藥敏試驗,或者按照《指導原則》選擇一線藥物,防止因濫用抗菌藥物出現菌群失調、二重感染等。

3.3.3 抗菌藥物與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率過高 抗菌藥物與抗病毒藥物聯用不但增加患者的治療費用,而且會造成抗菌藥物的耐藥,甚至可能帶來毒性反應,而兒科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大多數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少數為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3]。調查顯示有超過50%的抗感染處方為抗菌藥物與抗病毒藥物聯合應用,反映了預防性用藥過于泛濫的趨勢,因此應嚴格掌握各種抗菌藥物和抗病毒藥物聯合應用的指征。

綜上所述,兒科用藥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抗菌藥物的使用,要克服這些問題,第一,認真貫徹執行《處方管理辦法》和《指導原則》,集中培訓,定期考試;第二,要提高醫師的診療水平,診斷明確,用藥合理;第三,要制訂符合本單位使用的技術管理規范和細則;第四,實行門診處方點評制度,由臨床藥師定期對門診處方進行抽

查,并將抽查結果與獎金掛鉤,以督促醫生合理用藥。

參 考 文 獻

[1]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處方管理辦法(試行).衛醫發[2004]269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平利县| 合阳县| 万安县| 朔州市| 丹寨县| 香河县| 九龙城区| 封开县| 雅安市| 三明市| 元朗区| 宁都县| 甘孜县| 湘潭县| 嵩明县| 苗栗市| 东台市| 吴桥县| 汾西县| 柯坪县| 富顺县| 玉山县| 读书| 大港区| 平乡县| 康保县| 德阳市| 雅安市| 儋州市| 靖安县| 张家界市| 景东| 三穗县| 通海县| 武平县| 静海县| 东光县| 信阳市| 澜沧|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