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2 20:59: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學美術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地方經濟建設的實際需求是美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切入點
一般而言,地方院校生源的專業基礎相對于美院、省級的藝術院系而言是薄弱的。美術專業院校是以培養優秀的美術創作、美術研究人才為宗旨,但地方院校則是以為當地輸送美術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美術專業的教學改革,緊緊圍繞我省“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發展“旅游大省”和經濟建設十大支柱產業中“開發旅游文化產品”的建設目標,結合地方院校具備的專業特色和人才優勢,將“大力開發具有地域優勢的旅游產品”作為美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切入點。提出了“藝術設計專業旅游商品設計方向教學改革”和“貴州民族民間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教學改革方案。具體而言,學校教學針對當地旅游產品文化品位不高、經濟效益不好,以及全國旅游產品一條街等諸多現實問題,結合學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諸多領域的創新成果,進行當地原生態旅游產品的區域意識和經濟價值的開發與教學研究。
要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對美術人才的實際需要,首先,必須根據所處區域經濟建設及地域資源特點、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調整美術學、藝術設計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圍繞相關企業及地方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進行改革。因為用人單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費者”,畢業生質量的優劣,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學校經常召開用人單位與各教學系交流會,征求用人單位(如廣告公司、設計公司、普通高中以及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等)對人才培養的建議和意見,根據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和對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調整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注重提高美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及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例如,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著古樸的原生態民族文化遺產以及豐厚的民族美術的文化資源。各地相繼開設有“民間藝術文化產業”、“民族旅游文化產品”等相關公司。但由于缺乏美術專業的設計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間美術的原有紋樣,產品設計缺乏新意,難以適應當代社會的審美變化,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外,多數設計人員對原生態的民族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樣畫葫蘆,產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間工藝品的水平。其經濟價值和文化品位難以達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術專業將“民族民間美術”作為最具地域特設的美術課程,在保證其教學時數[(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為每周2學時的基礎上,增設“外國民間美術”、“地域美術與文化”、“民間工藝美術制作(蠟染工藝制作、刺繡工藝制作、銀飾工藝制作、泥塑工藝制作)”等選修課程。著眼于多元文化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關注本學科專業的發展與社會不斷變化的實際需求,提供給學生個體多樣化的選擇。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術教育教學方法,整合美術教學中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加專業實習的學時數,并靈活調整實習時間。美術專業本科教學實踐總學時數在120左右,實習時間8周,安排在大四下學期。但是,畢業生求職也集中在這一時段,學生實習和找工作難以兼顧,實習效果較差。考慮學生的實習跟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設計相結合,靈活安排在第6學期(大三下學期)、第7學期(大四的上學期)教學時段,讓學生通過實習了解專業流程和興趣所在,從而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增強專業學習的針對性。
在課程設置上,引入市場意識、商業意識。要改變“學院化”教學模式,使設計教育和社會項目、企業產品開發結合。美術專業成立不同的設計小組,主動去當地的企業或設計公司聯系一些有具體要求的命題設計來做,尋求美術專業設計與生產商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公司搞設計、做項目,企業給學生真正的設計實踐,讓設計的產品成為市場上的商品。讓設計活動在實踐中創造價值,才可以真正鍛煉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從根本上實現實踐教學的目標。這樣不僅使學生具備適應市場的創意、決策能力和市場需求的設計能力,提高了學生適應與客戶實際溝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為設計師的素質。而且,企業或廣告公司也愿意出錢來購買學校設計的優秀作品,達到互惠雙贏的效果。通過這種合作可以為地方、企業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的創新創業人才。
抓住地方經濟規劃與學校教學改革的契合點,學校教育服務于地方建設,既解決了地方企業設計人才資源匱乏的困難,也適當補充了地方高??蒲薪涃M的不足。地方高校美術教育與市場經濟的接軌是新時期美術教育的必然變革,也是藝術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些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是美術教育發展的動力,也是高校美術教育的巨大市場。
2 創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美術教學模式
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教育,充分發揮學校人才優勢和企業的資金、資源設備優勢,使校企雙方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使美術教育的改革從概念階段進入實踐階段。積極創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美術教學模式,解決我省長期以來旅游產品設計人才匱乏,以及學校美術教學沒有教學實踐平臺的現狀。目前,我校美術教學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項目2項,教學實踐基地3個、與地方中小學美術教學推廣實踐合作學校3個。即美術專業與沿河 土家酒廠、松桃苗族工藝研究所等企業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如今,美術專業已成功為沿河土家苦蕎酒廠設計了“蠻王”系列包裝產品,使企業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與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識。
美術專業教學面向社會、面向民族地區的文化市場,從設計小型商標、廣告到大型的環藝、企業形象設計等現已初見成效。目前,正積極與當地“大明邊城”旅游企業聯合,為其提供旅游市場的定位論證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劃。
學校把企業面臨的問題作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地方企業在產品的開發和產品的包裝設計、設計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專業技術指導。企業每年提供一定經費供美術專業的教學研究,學校利用企業投入的研發資金拓展和強化美術專業學科發展的方向,同時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動力。并作為美術教學的實踐教學基地,為教學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學生社會實踐以及畢業生就業等提供平臺。學生在現實環境中進行實際制作[(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和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認識高校美術教學的理念。突出素質教育的價值與作用,在教學安排方面加強對美術教學方法與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統的美術教學體系,才能契合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取得良好的發展。同時,專業教師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藝研究所,為民族旅游文化產品的圖案設計、后期包裝設計等提供技術指導,部分教師還提供創作的具有濃郁地域風情的作品作為民間工藝產品的制作藍本,全面提升苗繡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區域品牌的經濟價值。只有通過長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學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業聯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學基地。
地方院校美術專業的介入必將促進民族地區藝術市場向著正規化、體制化的方向邁進,以全新的姿態探索出“產”、“學”、“研”相互促進,教育與社會相結合,學校與地方企業共同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另外,結合地方經濟,把好的規劃方案與設想推薦給政府,力爭得到政府的認可與支持,學校與政府之間協調互助,產業與教育結合,產業與科技結合,這一切必將促進民族美術教育的全面發展以及與美術相關的地域產業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一方面充分證明了美術教育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也豐富和繁榮了地方藝術市場。在具體實踐或者項目中,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為目標,拓展美術專業學生的視野,這不只局限于美術專業的深度,還力求具有整體文化的廣度。訓練把握藝術品質與市場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視地方美術教學人才的梯隊建設
地方院校的美術教學不僅肩負著為地方培養美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為當地基礎教育培養教師隊伍的責任。因此,美術專業的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首先,通過走出去,準確把握當代美術教育學科前沿信息和教學理論,提高教師研究水平。采取請進來的開放式教學,邀請國內專家學者講學,使學生能夠分享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將民間藝術的傳承者請進課堂,向學生傳授民間藝術的制作技術,將民間藝術作坊、民間博物館等公共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美術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拓展美術教育的教學空間。我?,F有民族民間美術教學基地2個,每學期邀請本地傳統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來我校進行民間藝術的技法演示。例如,學校先后邀請儺面具雕刻藝人、民間泥雕藝人為學生傳授苗族儺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藝和民間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學生認識到本土美術的文化價值,培養其對本土藝術熱愛和文化認同;自覺地參與到地域美術的傳承與保護中去。
再次,依托美術系培養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隊伍,建立起從小學、中學、大學美術教學改革的教育體系,為民間藝術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例如,與地方中小學建立了美術教學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合作關系。將民族民間美術的教育資源和提升旅游文化產業納入中小學美術教學之中,地方院校美術專業教師在美術教育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通過中小學一線的美術教師具體的教學實踐進行推廣。反過來,中小學教師將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反饋給研究者,以修訂和完善理論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術專業不僅注重教學團隊自身梯隊的建設,還應致力于地方中小學美術教師隊伍的系統化建設。
面對當代廣闊的藝術市場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論是綜合性高校還是地方院校,因其所處的地域環境、資源優勢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這些不同的優勢與特色,能滿足各種類型美術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應提倡多元化辦學模式。
當然,地方院校的美術專業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學中滲入美學理論,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研究和健全美術專業的教學體系,真正發揮美術專業的創造力,使之轉[(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化為有效的生產力,最終落實為提高學生敏銳的審美知覺和美的創造力,構建跨學科的新型課程體系。從當代教育的宏觀視角,深度挖掘的當地民族民間藝術的文化底蘊、拓展民族民間工藝的發展空間、將民間工藝轉化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產品,強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號特征,開發具有貴州區域特色的美術文化的旅游產品;打造少數民族原生態視覺藝術圖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為推動區域性經濟建設和發展“旅游大省”的建設,培養合格的應用型美術人才。
4 結語
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首先厘清科目的針對性,不能不負責地任盲目擴大專業的涵蓋范圍。其次,課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才培養質量不是單門課程的結果,也不是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課程選擇內容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整體效應。美術專業課程的改革既要體現教育主體的目的、要求,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定一個可行、有效的標準。在當今市場化、商業化越來越濃的社會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時效性”。因此,地方美術專業教學改革必須結合地方經濟建設和當地社會對人 才的需求來實現;針對學生需要去解決問題,為學生的未來打造一個可發展的基礎。在教學安排中能充分關注學生特點,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發揮師、生、社會三者的互動關系來改變現狀。探索具體的、可實際運行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威廉F.派納(美),威廉M.雷諾茲,帕特里克·斯萊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藤守堯.西方藝術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張小鷺.現代美術教育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87.
[5] 林鈺源.課堂教學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藝術教育,
2003(1).
[6] 潘魯生.關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J].裝飾,2003(4).
論文摘 要:《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訓練為價值取向的年代,欣賞教學只偏重于作為在學習和體驗造型表現時起到某種參照和補充的功能,但是現在,當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面貌出現時,欣賞教學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诖耍恼聫乃膫€角度構建了欣賞教學在中美術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欣賞、評述”是美術課程中的一個學習領域,它充分體現出人文性質,使學生自身的審美意識在作品欣賞中被喚醒,提高他們的審美的感受、情感、想象與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協調,最終使學生具有敏銳的審美知覺及對美的欣賞力和創造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那么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欣賞教學呢,筆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總結出實施欣賞教學幾個環節,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感受環節
感受是進行美術創作表現的基礎和前提,學生表現活動缺少感官刺激,就不能獲得感性認識和創造靈感。直觀知覺和理智分析是人類認識過程中的兩個程序,美術課有利于兩種認識相互配合發揮作用。美術教學中一方面通過感知啟發學生的美感潛能;另一方面,注意發展學生視覺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通過直覺訓練提高學生的感性知覺、審美知覺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主動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運用美術創造性語言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欣賞教學也要從學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不能只是老師講學生聽,搞滿堂灌。學生對一些藝術作品知之甚少,但目睹這些藝術品,總會有所感受和感覺,而學生不知道的正是教師設置質疑的寶貴契機。抓住這個契機,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追求新的鑒賞知識,使審美的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上升。在這一環節,要鼓勵學生看和觸,多渠道獲得感知信息,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
二、賞評環節
在這里,筆者把美術教學中的賞析改為賞評,其目的是欣賞課要有意識地開展對美術作品的評論,也是美術課程標準所說的“評述”。盡管在創作課中的賞析環節也有理性的分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進行細致的評論;而在欣賞課中,細致的評論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評論的內容包括作者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和作品在美術史中的地位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對作品本身內容和形式的分析。當然,評論的深度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審美經驗水平來確定。同時,評論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賞評中學生的審美實踐活動應包括聽、讀、說等等。比如,在學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礎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畫作,讓大家欣賞、分析、議論:“作品美在哪里?為什么那么惹人喜愛?”學生們可以分組討論,教師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紛紛發言,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白石老人的畫與真的一樣,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滿著生命和生機。此時,教師應抓住機會加以點撥:這就是藝術家作品的動人之處,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和認識融為一體,抓住最能表現生命力的特征而刪掉累贅的細節,把它的活力表現出來,這就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但又形神兼備”。就以蝦來說吧,同學們都覺得像極了,蝦體透明,似乎活潑地在水里游動、在跳躍,但是與真的蝦相比較,可以看出,蝦的頭、頸、足等細部都經過了提煉和概括取舍,與真的蝦不一樣。白石老人通過長期的仔細觀察,按著自己的審美規律,進行夸張取舍,畫作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激發著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向往,并產生強烈的共鳴。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合作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意識,并轉變了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觀念,并在共同合作中發展了教學。 轉貼于
三、表現環節
本環節實踐中,教師可以把一堂欣賞課的美術作品分成兩組:一組是用于賞評,另一組是用于表現。在賞評環節中通過欣賞第一組作品,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因為審美是美術實踐活動的源泉,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文化教育。在表現環節,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表現,讓學生在對第二組作品進行自由的感受和自由的賞評,鼓勵個性發展。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力。個性發展唯一的目標是使個體活動自我滿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實現,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的精神和獨立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師主要起組織、啟發和引導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學生學會參與、學會選擇、學會自主學習和發展。表現是一種應用,在應用中去復習、鞏固前兩個環節的學習所得;表現又是一種開發,啟發學生依靠直覺感受、想象和靈感,通過自由的表現去開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和思維能力。表現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說、寫,還可以是表現性地搞點小創作,讓學生對范畫作品的形式美特別是技法等形成更深刻的體驗。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表現并獲得成功的機會。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喜悅和獲得參與活動的樂趣。寫和作不必局限在課堂以內,而應該鼓勵學生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尋找感興趣的主題,圍繞主題去拓展閱讀、拓展欣賞、創新構思、創新技法等。這實際上就是美術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研究性學習”。
四、總結環節
這里所說的總結不同于其他教學模式中的評價環節,其目的不在于比較學生學習成果的優劣,更在于讓每個學生認真歸納、概括本課學會了一些什么。既要總結本堂課所欣賞的同類美術作品的共同藝術特征,又要總結所學習到的鑒賞知識,還有所獲得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經驗。總結不僅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還應該說和寫。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推薦好書、好的藝術節目等。讓學生課外去欣賞、看展覽、去繼續延伸學習。
總之,中學美術教育中應加強藝術欣賞,在美術欣賞教學要力求體現人文性、自主性、創造性,最終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發揮美術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更好實現新美育中的新理念。
參考文獻
[1]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