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3 18:15: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藝術欣賞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建筑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產生的,它是經濟、技術、藝術、哲學、歷史等的綜合體。人類建造房子有了安定的居所,房子又為人提供了安全屏障。有了穩定安全的場所,人類就可以從事一些更文明的事情了。隨著文明的進步,建筑更多不但體現了它的實用性,還體現出了它的藝術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樣式、風格不盡相同,這些都是因為世界各地的風土文化的差異造成的。什么樣的文化必然產生什么樣風格的建筑。本文就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文化習俗建筑藝術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建筑藝術是風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風俗文化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化,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的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的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風俗由于一種歷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補充部分。風俗文化的差異性,必然導致不同風俗文化下的人們思想產生差異,這是人們認識不統一,意見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在不同的文化風俗下,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會不同,這也必然會導致藝術作品的不同風格。建筑不僅作為一個為人們擋風遮雨,為人們提供溫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們的依賴,它還作為一項極具欣賞價值藝術作品而受到人們的崇敬。
1. 不同文化風俗下的建筑風格不盡相同
東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國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幾千年來,中國人長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無形中在國民意識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論。中庸,仁恕的道德規范始終主導著中國人的建筑理念。很多優秀的個性特點得不到充分發揮,更多的民族創新(創新論文)得不到真正的張揚展現,這就形成了以皇家園林與宗廟寺院建筑為主的比較單一的建筑格局。而在這一點上,歐洲國家的建筑比我們豐富的多。歐洲人性格自由奔放,個性突出。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體現的尤為盡致。中國的建筑的主要特點是以磚木材料為主,四合院封閉式的群體空間格局,體現了中華民族深沉內斂的文化底蘊。中國建筑的風格,從古代到近代并沒有太大變化,因為我們保守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建筑更著重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價值和儒教思想相統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磚石為主,整體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結構體系,所以相比較我們中國的建筑,它的壽命比較長。另外在建筑設計空間上看,西方的設計理念主要以開放的單體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這是與我們的建筑空間很大的區別。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都很好的體現了歐洲人開放張揚的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東西方建筑的差別主要體現了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別,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造就了東西方人們在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審美觀念上的不同。
2. 東西方建筑風格趨于一致化,是世界風俗文化交流,相互滲入的結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風格基本趨于一致,但不會相同。材質都盡可能采用磚石,水泥,混凝土結構。這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質量的考慮。但就現在建筑伍德藝術風格上,東西方的融合較為深入。我國很多的優秀建筑設計師,梁思成,貝津銘等,他們都非常虛心的吸收東西方建筑藝術的精髓,都是將東西方建筑藝術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貝津銘的香山飯店。這些現代建筑的瑰寶,無一不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糅合。它們都不是單一體現東方或西方的風俗文化,建筑風格。而是基于東西方建筑風格藝術的精髓,又經過大師們的創新發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話。現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各地風俗還是各異,但不同文化風俗下的人們之間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國傳統的含蓄,中庸建筑風格,也在西方建筑風格,風俗文化的影響下,漸漸變得開放,流暢,風格也趨于多樣化,藝術欣賞價值更高。
3. 不同文化風俗下的建筑藝術的設計需要更多的包容與謙虛
歷代以來,不同文化風俗下的人們很容易產生矛盾。一是因為各自利益的驅動,二是因為各地風俗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差別,價值觀,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們的意見產生分歧。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民族進一步融合。這在我國歷史上體現的尤為明顯,也更易為我們理解。民族的融合,促進了風俗文化的融合與同化,進而價值觀,文化理念趨于統一。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建筑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審美范疇,和人類民族融合的進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在不同文化風俗下,我們建筑藝術要取得杰出的創舉,必須做到百花齊放,兼容并包。必須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納不同的建筑風格,多一點謙虛,虛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藝術去學習,取長補短,優化我們的作品。
4. 結語 由于時代的發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交流內容的廣泛化,當代建筑風格相差越來越小。建筑風格是人們審美意識的體現,是人的能動性的表現。分析不同文化風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通過比較很容易的出來。我國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遺址,遺跡存在,風格迥異。即使當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雖然各地建筑風格趨于多樣化,同化。但仍能體現出不同文化風俗下,不同的風格。各種風格都有其優缺點,去劣存優,取長補短,是我們當代建筑設計工作者應孜孜以求的。
【文章摘要】
藝術類圖書作為圖書出版的一個類別,其產品結構包括藝術書籍、藝術教材等。文章主要從藝術書籍、藝術教材的出版現狀、市場容量及出版特點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藝術類圖書出版的總體市場概況、發展前景與出版問題,并從規范意識、精品意識、人才意識及數字化意識等方向提出建議,以進一步開拓藝術圖書市場的發展領域與發展空間。
【關鍵詞】
藝術圖書出版;藝術書籍;藝術教材;現狀;特點;發展
從黨的十六大以來,為了更好地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新聞出版產業進行了實質性的體制改革,產業結構日趨優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創新業態及戰略發展空間逐步拓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不斷提升。新聞出版產業作為資源消耗低、產業鏈條長、發展領域廣的文化產業的一個類別,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全局中凸顯出重要的作用與地位。如2011年,全國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出超過1.5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4568.6億元,較2010年增長17.7%;增加值4021.6億元,增長14.8%,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9%(數據來源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我們選取2009―2011年期間新聞出版產業各項經濟指標數據(見表1所示),來觀察新聞出版業發展的增長速度。
說明:資產總額、凈資產(所有者權益)、納稅總額均未包括數字出版。
數據來源: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從表1中可以看到,新聞出版產業,從行業的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速度,整體質量與經濟效益逐步提高。
1 圖書出版的現狀與產品結構
1.1 圖書出版現狀
圖書出版作為新聞出版產業中的一個主要類別,與新聞出版產業主要類別的期刊、報紙、音像制品、電子出版進行比較,發展狀況具有較大的優勢。本文選取2011年新聞出版業主要類別出版物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比較,來反映出圖書出版物與各類別出版物的整體概況與發展現狀(見表2所示):
說明:未包括數字出版、 復制、 出版物及版權輸出、引進。
數據來源: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到,在圖書、期刊、報紙、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中,圖書的品種最多,其后依次為錄像制品、錄音制品、電子出版物和期刊,報紙最少;圖書出版與報紙出版在總印張、定價總金額、增加值、營業收入及利潤總額中都占據主要地位;電子出版物作為新興類別,相對傳統紙質出版,還具有相當大的差距。
1.2 圖書出版的產品結構
新聞出版業各類別出版物,都有著不同的產品結構。作為新聞出版業主要類別的圖書出版,其產品結構主要包括:書籍、教材與圖片三大類。
書籍指的是使用中國標準書號或統一書號,但不屬于課本和圖片的出版物,包括:“社會科學總類、哲學類、政治、法律類、經濟類、文學類、藝術類、文化教育類、.醫學類、農業科學類、交通運輸類、綜合性圖書等22類出版物”。教材指的是使用中國標準書號或統一書號的教材及教材習題解答等書籍,包括:中學、小學、中專、技校、職校、大專以上高等教育機構及其他學校;圖片等指的是各種印刷圖片、繪畫單片、折頁及附錄等。
本文選取2011年圖書出版不同產品結構的一些指標數據,制作出表3,以更好地分析目前圖書出版各產品結構的發行現狀:
數據來源: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在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書籍在圖書結構中,無論是品種、定價總金額等方面都占據較大的比重,其品種數量占圖書的78.6%,總印數占圖書的54.8%,定價總金額占68.3%,均位居第一;其次是教材,位居第二。將2011年全國書籍和教材合計起來,分別占到圖書品種的99.8%、總印數的99.9%、接近總印張的100.0%和定價總金額的99.9%。
2 藝術類圖書的出版類別與出版現狀
2.1 藝術類圖書的出版類別
藝術類圖書作為圖書出版單位中的一個類別,其產品結構同樣包括:藝術書籍、藝術教材與藝術圖片。
1)藝術書籍:包括藝術專著、藝術畫冊、舞蹈音樂書籍、藝術設計專業書籍、藝術欣賞書籍、藝術課程輔導書籍(針對大學、大專、中專等藝術教學課程所編寫的輔導書籍)、高考輔導書籍(針對各高校專業與考題方向所編寫的輔導書籍)等;
2)藝術教材:包括中小學義務美術與音樂等藝術教材;普通大學、大專、中專等藝術教材;成人及函授大學、大專業余藝術教育教材;研究生教材。
3)藝術圖片:包括繪畫印刷品、年畫、美術畫片、攝影圖片等。
2.2 我國藝術圖書的出版現狀
筆者從藝術類圖書的三個類別:藝術書籍、藝術教材與藝術圖片的出版概況來分析目前我國藝術圖書的出版現狀:
2.2.1 我國藝術類書籍的出版種類與出版概況
有關藝術方面的書籍主要分為:表演藝術、視聽藝術、視覺表現三大類藝術書籍。
表演藝術書籍:有關音樂(聲樂、器樂)、表演、播音主持等方面的書籍;視聽藝術書籍:有關歌劇、戲劇、電影等方面的書籍;視覺表現藝術書籍:有關畫冊、藝術設計、書法、藝術教育理論、藝術欣賞等方面的書籍;其中“畫冊包括:素描,油畫,雕塑,壁畫,版畫,國畫,水彩畫,水粉畫,蛋彩畫等;藝術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會展設計”等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書籍的出版得到快速發展。如:2011年在使用中國標準書號的22類出版物中,藝術類書籍印數為17468萬冊(張),占總印數的2.27%;藝術類書籍印張為1254779千印張,占總印張的1.98%;藝術類書籍與2010年相比,種數增長18.10%(初版增長11.14%),總印數增長24.91%,總印張增長26.94%,總定價增長28.21%”。
本文依據新聞總署的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的統計數字,選取近五年的藝術書籍出版數據,可以看到我國藝術書籍出版的出版現狀(見表4):
數據來源:新聞出版總署統計信息2007――2011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
http:///govpublic/1003.shtml
2.2.2 我國藝術教材的市場容量及出版概況:
我國藝術類教材市場主要集中在藝術基礎教育與藝術類高等教育方面,主要包括:普通小學、中學、高中的美術、音樂教材;中等職業學校藝術類教材;普通本、專科藝術類教材;成人本、專科藝術類教材;文學藝術類研究生教材等。可見,我國藝術類教材的市場容量與學生的在校學生數密切相關。為此,通過2011年我國普通小學、中學、高中在校學生數及高等教育藝術類在校學生數,能看出目前我國藝術教材的整體市場容量(見表5)。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
3 不同類別藝術圖書出版的市場特點
3.1 藝術書籍的出版特點
近年來,藝術書籍的出版有著驚人的發展速度,藝術品種與藝術專業種類的數量劇增。但在這種繁榮的背景下,一部分出版機構從逐利的角度,還有一部分人從職稱評定的現實方面出發,對藝術專業書籍的專業質量與精品意識,還是有著功利化、平庸化的一些情況出現。因而,各種類藝術書籍(視覺表現、表演藝術、視聽藝術三大類)從出版評價標準、藝術學術規范以及專業藝術書籍的編寫、編輯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出版特點。
對于表演藝術、視聽藝術、視覺表現三大類藝術書籍,要具有較強的專業指導性。另外,對于畫冊、藝術設計、藝術攝影等視覺藝術書籍,要有高清晰度的畫面與準確的色彩還原度。在版式編排設計上要注重變化與對比,不落俗套,具有一流水平的專業內容。
3.2 藝術教材的出版特點
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教材編寫,應該嚴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的教學大綱,應體現出藝術課程的目標、性質、內容標準、基本理念及藝術價值。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藝術能力整合發展,中小學藝術教材的編寫已經逐漸走向美術、音樂與舞蹈等多學科的綜合與聯系,以形成美好的審美情感、審美觀與基本藝術素養。
相對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教材來說,藝術類高等教育教材編寫則有著比較寬松的出版環境與自主出版空間,此類教材目前受政府引導,但已經由出版社和院校主導決定,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由教育主管部門主導的國家級及省級規劃教材,如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其申請與審批則非常嚴格。 高等教育階段的藝術教材,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從基本概念、原理人手,注重內容以實踐的聯系度,要以專業表現與實踐運用為導向。
4 藝術圖書出版中的問題
隨著物質條件的豐富,人們對藝術的需求與藝術教育得到迅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藝術圖書出版的日趨旺盛。但在這種藝術圖書繁榮的市場背景中,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圖書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狀況,以幫助進一步探討藝術圖書的良性發展空間:
4.1 藝術圖書市場不規范,產品同質化現象強,結構協調失衡
現在有很多藝術圖書往往以商業利益為主,一味迎合市場的需要,另外也存在一些作者頻繁參與各種藝術書籍與教材的編寫,這些造成了藝術圖書市場的出版現狀混亂,藝術圖書選題與內容的同質化。目前,藝術圖書市場資源分散,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產業結構整體規范較差,結構協調失衡,惡性競爭壓力大等現象,這種現象造成許多出版機構處于一種發展不均衡及虧損的狀態,使得藝術圖書庫存也逐漸增大,成為資產質量不斷下降的不良資產,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大量出版費用及出版資源。
4.2 藝術書籍的評價標準體系缺失,專業品質有待提高,創新能力不足
藝術書籍的品質,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專業作者隊伍及專業編輯力量。由于現在許多出版社在藝術書籍出版時往往依賴某些專家,沒有建立起完善、多層次、國際化的藝術專業作者隊伍,造成了藝術作者隊伍資源稀缺,結構比較單一。另外,當前藝術圖書學術研究比較浮躁,可操作性的評價體系與標準缺失,且缺乏具有較強藝術學識水平與鑒賞力的專業編輯,加上出版社往往更多關注發行數量與經濟效益,這一切都使得藝術書籍的水準差異較大,市場生命周期較短,降低了藝術圖書出版的專業質量、獨創性與含金量。還有,在這個新媒體時代,藝術圖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豐富多彩,應該更注重創新能力,注重結合新的載體來搭載不同的內容,以進一步拓展藝術圖書市場的發展空間。
4.3 藝術教材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系統化不夠強
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時期,高校藝術教材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厚度,能夠率先反映學術界的研究動態,促進藝術教材出版領域的教師作者隊伍的建設;另一方面,高等藝術學校的教材,在編寫中,更應與社會藝術實踐有一定的聯系與結合。目前,高校藝術教材對于一般性專業理論有系統的闡述,但理論與社會實踐需求、實踐運用有一定的脫節性,需要更務實的藝術指導,需要把握藝術最新動態的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等實踐案例與運用表現,應系統化地將各藝術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才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開闊的藝術思維。
【參考文獻】
[1]柳斌杰:《以時不我待精神引領產業大發展》[EB/OL].中國新聞網,[2010―01―06],
http:///cul/news/2010/01-06/2055851.shtml
[2]蔣建國:《新聞出版業實現大跨越、大發展、大繁榮》[EB/OL].東方網,[2012―11―11],
[3]《2009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EB/OL].新聞出版總署統計公報,[2010―09―07],
http:///govpublic/60.shtml
[4]《藝術展覽》[EB/OL].百度百科網,[2010―1―18]
[5]《什么是美術》[EB/OL].百度文庫網
[6]《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EB/OL].新聞出版總署統計信息,[2012―07―12]
[7]張喬:《綜合的藝術史及其寫作要素―解析和》[J].藝術教育, 2012,01 ,32―33頁
[8]張喬:《綜合的藝術史及其寫作要素―解析和》[J].藝術教育, 2012,01,32―33頁
[9]水明:《數字出版中的新媒體藝術語言》[J].西北美術,2010,01,18―19頁
[10]孟耀:《高校學報發展數字出版的問題與對策》[J].航海教育研究,2008,04,112―114頁
[11]郭麗杰:《網絡環境下館藏資源建設的思考》[J].圖書館學刊,2003,06,32―33頁
[12]鄭麗娟:《從電子出版物的特點看其發展》[J].綏化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2001,09, 134―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