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李白的白發三千丈

李白的白發三千丈

時間:2023-01-28 01:07: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李白的白發三千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退休了,找點活干。我在雙休日辦了一個國學小課堂,給小學生們講一些古典詩文,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都挺高。

有一節課學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我剛講完這首詩的表面意思,一個四年級的學生提出疑問:李白的個子有多高?怎么會有“三千丈”長的白發?

他的提問引起一陣笑聲,同學們七嘴八舌,對李白如何處理“三千丈”長的白發紛紛發表高見。

我也笑了,摸摸提問的孩子的頭,說他愛動腦筋,很棒!我接著說,這是李白慣用的夸張的寫法,先是故意把自己的白頭發說得很長很長,長得讓人嚇一跳,長得讓人不敢相信,一下子就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李白這樣說的目的,是為了加深說明第二句,說自己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愁苦呀,就像“三千丈”的白發一樣長。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比喻”“夸張”的手法,把李白心中太多的愁苦一下子就說出來了,說得非常形象、非常生動。

學完了《秋浦歌》,下節課接著學《望廬山瀑布》,這下麻煩來了。

這首詩,孩子們都已學過,于是爭先恐后地背誦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蔽矣峙d致勃勃地說,這首詩也充分表現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運用了比喻、夸張的手法,那長長的瀑布不是從山頂流下的水,那簡直就是銀河從高高的九天落下來,你說神奇不神奇,壯觀不壯觀……

不料,我還沒有說完,一個五年級的學生站起來,打斷我的話。他瞪大眼睛,極為認真地大聲說道:“老師,你說得不對!李白的這首詩根本沒有一點想象力?!肚锲指琛防畎装杨^發夸張為‘三千丈’;十尺等首詩是在不同的時間寫的,而我們碰巧在同一個時間段學這兩首詩,產生“三千尺”和“三千丈”的對比也是很自然的,但不能由此得出李白這首詩“沒有想象力”這個結論,何況李白這首詩體現想象力的還是“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句。

孩子們紛紛點頭。也許,他們現在并不能完全明白我說的道理,沒關系,等他們再長大一點,自然就會懂得了。

我希望學生能多提一些“古怪”的問題,比如“白日依山盡”,夕陽本是血紅的,卻用“白”來形容,這么有名的詩為什么會犯這么低級的“錯誤”;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已明確點出了時節,還要說“時節”,這怎么符合古詩“精練”的特點呢;比如“長河落日圓”,落日當然是圓圓的,用不著再用“圓”來形容,大詩人也會說廢話嗎?

第2篇

風景多種多樣。

荒山的茫茫無際是一種美。

城市的喧囂是一種美。

湖面的水波蕩漾是一種美。

人物也是這樣。一個人要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追求,這樣,人生才更加有價值。在我國文學史中,李白,就是一個獨特的人,特別是他那浪漫主義精神,成為我國古典文學史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山頂上的這座樓高達百尺,站在樓上可以摘下星辰。我在樓上不敢高聲言語,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讀著讀著,那夜中的靜寂便在我心中蕩漾開來,空曠的感覺回旋在腦中,久久不能忘卻。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边@時何等的壯觀!廬山上的云霧,在陽光的照耀下,好似升起一縷縷紫色的煙霧,遠看瀑布如一條長河懸掛在山前,從天而降,讓人懷疑是銀河落入人間。廬山的壯觀景色頓時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眼前。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又為我們展現了作者理想得不到得憂愁。此人清晨醒來,對鏡梳頭,乍見增添了許多白發,觸目驚心,原來是愁恨??!多少年來,在人生道路上的失意和悲憤都涌上心頭,這又讓我們在清閑的李白身上看到了一絲絲憂傷。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弊髡邷蕚涑舜霭l,卻忽然發現汪倫唱著歌急匆匆地過來和自己道別。桃花潭的水即使深千尺,也不如汪倫對我的友情!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便把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友誼寫的淋漓盡致,讓李白十分感動。

李白的詩,是無人能比的,他那獨特的浪漫主義精神,豐富的思想感情,是一道壯麗的風景,永遠給我們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

第3篇

頭發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不僅可以使頭皮免遭雨水、保暖御寒、使頭部免受高溫,還能吸收或轉移一些撞擊的能量,保護大腦不致受傷。同時,頭發也影響人的美觀。一頭烏黑發亮的頭發代表著青春、活力、健康與生命之美,而當青絲變白發時,讓人難免感嘆歲月悠悠,青春易逝,與之相伴的是衰老與枯萎。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怕老去,尤其是女人。于是,對于不期而至的白發,我們突然會變得像一個斗士,立志要將白發趕盡殺絕——白發膽敢來入侵,定要叫它去光光!對鏡拔白發成了許多人每天的必修課,抑或,十八般武藝全用上,羊胎素、染發劑、化妝品、假發等,不遺余力地與時間作戰、與自然抗衡,去打一場注定不會贏的戰爭。

其實,除了遺傳與不科學的生活方式,未到時節的白發,大抵是與情緒和壓力有關。“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崩畎椎摹肚锲指琛纷屛覀兛吹蕉嗝瓷钪氐某钏肌д桑屓撕我阅艹惺?。七國之亂,伍子胥欲投奔吳國,要過昭關。然而過昭關難于登天。伍子胥一夜之間急白了頭,相貌大變,遂過關入吳,留下了“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頭”的傳說。詩人白居易也寫到“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垂”??梢姡钌装l,自古有之。當我們不能與時間拔河時,我們能做的是讓愁煩遠離我們,為了不過早地讓“白發與憂愁齊飛,頭頂共月光一色”,我們要學做快樂達人,遇事鎮定自若、避免大燥大怒,能恰當宣泄情緒,熱愛運動、擁抱自然,就可讓衰老的時鐘不至走得太快。

說在奔騰不息的時間長河中,人類是那么渺小與無力,但人卻有超越現實的法寶。即使誰也逃避不了白發上頭的命運,我們卻能享受春華秋實、生命自然更替的過程,因為二十歲的詩意代替不了四十歲的沉穩,更代替不了六十歲的淡定。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各自的精彩;如果還能用我們這凡胎俗腦悟透一些人生的真諦、宇宙的法則,獲取智慧與真理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那么白發就是時光頒給我們最華美的獎章、加給我們最榮耀的冠冕。正如《圣經》上所說:“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碑斘覀円詢仍诘母聛泶嫔眢w的衰老時,便有了由內而外的活力與魅力;當我們這短暫的生命能與永恒相連時,即使在人生的秋天,也能綻放出最美的色彩。

第4篇

摘要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極大差別,導致有一些唐詩編譯起來十分麻煩,困難也比較大,逐漸就會被人們所遺失,這就注定了英譯唐詩時必然會出現文化信息的缺失與遺漏。本文通過實例分析了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譯者在“數字、刪譯、地理名詞、典故”等各個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缺失遺漏現象,力求更進一步提高唐詩在英譯過程中,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文化的溝通。

關鍵詞:唐詩 西方文化 英譯唐詩 文化信息的缺失與遺漏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從古至今,文化與翻譯互相依賴、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唐詩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走出國門是理所應當的。但是由于語言上的差異,唐詩必須需要借用翻譯活動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阻礙了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極大差異,注定了英譯唐詩時必然會出現文化信息的遺漏與缺失,因此,我們在文化領域必須進行交流,并且了解它們之間的不同地方,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唐代詩歌的影響力,讓詩歌走出中國,讓全世界人民知道唐詩的精華和魅力,讓各國朋友理解和欣賞唐詩文化。這也就需要譯者在編譯的時候必須要結合我國的文化環境和底蘊,在認真讀懂原稿的基礎上懂得變通。

對于文化內涵我們必須抓住其核心所在,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表現出詩歌的生動魅力和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夠達到英譯的真正效果和目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所以這就要求譯者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內涵和韻味,理解詩歌真正的意思,千萬不能翻譯表面上的字詞。眾所周知,翻譯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即將一種語言轉化成為其他語言的一種手段。翻譯活動離不開文化,其目的就是將一種優秀的文化推向其他環境,實現文化之間的互相深入交流。下面筆者將就唐詩英譯中出現的這類現象通過實例進行探討分析,并通過詳盡的分析,了解導致唐詩在英譯中缺失和遺漏的原因,了解唐詩英譯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礙,力求在古詩詞的英譯過程中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文化的溝通。

二 唐詩對數字翻譯的遺漏

在中國的語言中,比如說模糊數字的“一”、“十”、“萬”、“千”、“百”,還有“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這些說法是漢語中尤為常見的說法,也是人們最為平常的使用文字,因此這種語言習慣不可避免地會體現在唐詩中。這些數字既有精確的一面,亦有模糊的意境。比如《秋浦歌》中寫到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表現手法,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讓人們讀詩的同時就能夠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作者寫的“白發三千丈”是運用了奇特的表現手法――夸張,我們想想,難道人真正有三千丈的頭發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采用模糊數字,既大膽又新奇,既模糊又有韻味,借用有形的頭發來突出無形的愁苦,這樣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的心情和敘說。而從下一句“緣愁似個長”,讀者才明白原來這是為突出愁,既然白發能長到“三千”,作者心中愁之多、愁之重就不難想象了,這一切悲憤與愁苦便是首句白發“三千”的根源。因此,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也將詩人的愁苦心態完全反映了出來??梢姺细星榈囊?、模糊的語言為詩歌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通過這種表現手法很自然地就轉化到了人們的心態中去。熟諳漢語習慣的人都很容易理解,然而在別的國家,其文化背景不同,自然就不會理解和感悟出夸張的表現手法和表達的心境。如果從表面上把“白發三千丈”翻譯成:“My whitening hair would be a long,long rope?!边@樣就失去了唐詩固有的詩境和韻味、平淡無力,缺乏藝術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其中美妙的比喻意境就沒有被體現出來。而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將這一句譯為:“long,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long,long is laden with care.”這個翻譯把李白事前的、表面布滿的一種愁緒較好地表達了出來。所以說在翻譯唐詩時,也要對其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英譯出詩人當時的心態和用意,也才能夠體現出漢語真正的美妙。郭沫若曾說過:“好的翻譯等于創作,所以我一貫認為:翻譯就是譯者對作品的再創作。”因此,要翻譯好唐詩就要求譯者不但要精通中國文學,而且精通外國文學,要懂得兩國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歷史特點。

三 刪譯造成的信息遺漏失蹤

所謂刪譯造成的信息遺漏失蹤即指譯者為了語篇連貫,特意刪除一些文化信息,這樣無形中便失去了漢語所要表達的韻味。漢詩多具有文化內在的詞語,其中每一個字都包羅著漢語的意境和當時的環境,有些譯者因為不能識破和把握其中的奧秘,就根據自己個人的想象去編譯,貿然刪除相關的文化信息,以致造成文化遺漏缺失。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有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Herbert Allen Giles把它翻譯成:“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t.The moon sheds,as of ol,her silvery lights.”在這里,Giles譯文略去了“今夜”、“故鄉”,這兩詞丟掉似乎不影響主要內容傳達,但卻損失了巨大的文化意象,讓人讀起來索然無味、淡如開水一般,詩中體現的思鄉之情蕩然無存。王佐良曾指出:翻譯者在這里只是簡單地將個別的詞進行了處理,沒有真正理解其深刻含義,沒有將文化底蘊表現出來,顯然達不到唐詩的意境和魅力。漢語中“明月”與“故鄉”常連在一起用,用來表達詩人當時的那種思鄉之愁苦,長年的文化積淀賦予了“明月”不平常的聯想意義。明月可以寄托美好祝愿,表達濃烈的懷舊之感、思家之情,因而進一步陪襯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所以這兩個詞理當譯出。盡管有些詞的概念意義一致,但因所處的國度和環境不同,其文化基礎和底蘊就不一樣,這樣文化給予它們的附加意義(如感情、評價、理想意義)也就不同,假如編譯者在編譯的時候站在自己的文化環境中,根據個人的看法、依靠本土文化提供的信息去理解,難免導致詞匯鏈錯位,往往就會失去特有的語境和意境。

在詩人李商隱《錦瑟》中,譯者對“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進行了刪譯,這樣勢必讓事物缺少了主角,即使不了解典故,譯文讀者也可以理解,減少了譯文讀者在文化上的限制因素?!癉im”一詞的核心意是“朦朧的”,在這樣的語境下即使有文化差異,也可以感受到“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的朦朧虛幻的美感;下半句“pour out”圍繞其核心意所形成的語境也表現出傾心托付的意思,但是許淵沖刪去的是中國光鮮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讀完譯詩后讀者可能會感到迷惑,是“誰”曉夢迷蝴蝶,是“誰”春心托杜鵑。原詩因為用了典故,表現出詩人對人生的長嘆;經由莊生(哲學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闡明了人生無常、夢幻飄渺的事理。但若是譯者只是浮泛地向譯文讀者呈訴兩個沒有主角的事物,讀者不僅不會明白兩者之間的聯系,也不能真正理解幾百年前我國唐詩的真正韻味和語境。

四 文化差異造成的地理名詞的遺漏缺失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它本來只是某一地區的代碼,但其實用意義卻大于文學意義。每個地方其實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一個地名往往會讓人浮想聯翩,并且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同樣,文化也讓一些中國的地名具有其獨特的色彩。例如杜牧的《贈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盉ynner將其譯為:“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 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But thers’s no one like her.”揚州在古代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Bynner用的是直譯法,可是對于一個外國譯者來說,對揚州這個地方的文化含義應該很難理解,因此也很難體會到詩句的精妙。許淵沖先生將其譯為:“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這種意譯似乎更妥當。在翻譯的過程中省略了地名揚州,但將其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中國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其詩歌傳統中的一些地名被反復吟詠,遂以之為中心形成了具有豐富民族心理蘊含的文化意象,同時地名的來源都有一段動聽的故事。一些地名如陽關、姑蘇、幽州等等,由于許多詩人將這些地名用來做詩,遂成為了詩中的一個代名詞,一見則詩味油然而生。唐詩中地名頻現,指代尤其豐富,詩人們常借某一地域的山水抒發詩情,并通過這些地名表達自己內心的語言,這些地名就被“詩化”了,并形成文化意蘊。此時地名絕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名稱,其含蓄的意蘊包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獨特的色彩。

五 典故在文化差異中的缺失

在辭海中,典故的定義為“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它主要由神話、寓言、傳說、歷史故事或人名構成,每一個都具有一些特定的故事或者文化環境。典故大致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作為漢語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典故的形成具有其深厚的歷史價值,具有中國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典故在結構上簡練、蘊意豐富、特色鮮明,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典故的運用,在我國唐詩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如果還是按照字面意思進行英譯的話,在唐詩的翻譯過程中對于典故的處理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譯文的質量,根本不能夠體現出當時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譬如《錦瑟》中莊生化蝶和望帝化鵑都是運用典故,這兩個典故對于稍有文學常識的原文讀者來說很容易理解,但對于譯文讀者來說,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如果僅僅將這兩句直譯為:Zhuang Zhou’s puzzled“Is it the butterfly or I was dreaming?” King Wang’s bleeding heart’s restored in the cuckoo appealing。目的語讀者肯定很難領悟作者的深層次含義,而且這樣的編譯讓人讀不出詩中的那種美景,因此對于所缺少的文化歷史背景的補述是必要的。

六 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想的工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是語言賴以存在的基礎,因此文化差異在詞匯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由于文化的普遍性和差異性,不少英漢詞匯的內涵意義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中都象征著愛情,但“under the rose”卻指秘密和沉默。中國人常用“帶刺的玫瑰”指“貌美而不易接近的姑娘”?!绑H”和“ass”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是“呆傻,愚蠢”之意,如“蠢驢、silly ass”,但“驢”在漢語中也喻指性格暴躁,而“ass”在英語中還是“倔強”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概念的詞在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內涵意義,文化對詞匯意義的制約往往構成詞匯理解和翻譯的障礙。作為一位優秀的翻譯者,把原文詞匯中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氣息融進譯文而又使譯文的意義準確明了,在譯文中可能多地再現原來詞匯的文化色彩,使讀者充分領略詞匯的文化內涵,更好地理解異域文化。

參考文獻:

[1] 董務剛:《評許淵沖譯詩〈江雪〉》,《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科版),1996年第4期。

[2] 龔景浩:《英譯中國古詞精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 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 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中華書局,2002年版。

[5] 林語堂:《詩詞翻譯的藝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年版。

[6] 蕭滌非、程千帆等主編:《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7] 許淵沖:《詩詞翻譯的藝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年版。

第5篇

一、讀標題

詩歌語言凝練,它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把豐富的內容蘊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約的形象中來。詩歌的標題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給我們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從標題可知,詩歌寫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 點明了時間“落日黃昏”;《歸園田居》的標題則表明詩人回歸農村的田園生活;《孤獨的收割人》的標題則點明了抒情對象――收割女孤獨的神情。

二、聯作者

詩人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雖然有的詩人也創作不止一種風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風格特征仍然無處不在。如陶淵明詩歌風格是閑適恬淡,“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薄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歸園田居》),“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二)。這些詩句所描繪的優美的農村風光,歌吟飲酒撫琴、讀書賦詩、訪問鄰曲、閑話桑麻的種種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寧靜閑適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出恬淡曠達、安貧樂道的旨趣。李白的詩歌清俊飄逸,“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登廬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創造性的夸張,豪邁奔放的氣勢非“詩仙”莫能為之。

三、明背景

詩歌總是詩人精神世界的袒露,即使是對客觀生活的描寫,也是經過詩人主觀感情的淘洗、升華,使之充滿感情力量,在鑒賞時,要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須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王維的一生,除了開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長期在京中做官。因而大多數詩為描寫自己幽棲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園詩,他沉溺于內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體現了他安適自得、追求清靜、愛好孤獨甚至參禪信佛的心境。

四、品詞句

雖然詩歌是用形象說話,但詩人的情感思想總是要化成具體生動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仔細揣摩詩句中所飽含著的情感,抓住了關鍵字句,就找到了理解詩歌的鑰匙。如杜甫詩《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繪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發了詩人自感英雄失路,報國無門的感慨。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無論夢游是出于虛構或是詩人果有此夢,都是現實的曲折反映,而現實的黑暗和丑惡便被濃縮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句中,充分地表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即使像《離騷》這樣的長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仍能集中反映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熾熱的愛國情懷。

五、記術語

學生在分析鑒賞詩歌時,往往不能準確表達思想,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要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歸納一些詩歌分析中的常用術語,讓學生熟記。這樣,學生不僅能讀懂詩歌,而且能將自己的理解準確規范、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術語:

1.表現手法:常見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聯想、小中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烘托、渲染等。

2.表達方式:常見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體風格:如清新飄逸、沉郁頓挫、質樸平實、典雅莊重、雄渾悲壯、凄美纏綿等。

4.語言風格:如清新秀麗、生動形象、簡潔凝練、幽默詼諧等。

5.意境:如安謐美好、華美壯麗、恬淡閑適、意境高遠、開闊宏大等。

第6篇

一、從積極浪漫主義屈原方面來看李白的浪漫主義

屈原在楚地原始神話和巫覡、工祝有關宗教活動的基礎上創造了“楚辭”,他的詩歌《九歌》、《招魂》、《離騷》、《天問》等篇,無一不帶著鮮明的神話意識,而在李白的詩歌中,隨處可見神話,即或不是神話,卻也把它當作神話來描寫的情景。比如《古風十九》中寫華山就把華山人格化、神化:“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好一幅優雅縹緲的神女飛天圖?!把抑猎婆_,高揖衛叔卿”,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長期過著游山玩水、修道煉丹的生活以及對浪漫主義的傳承,使李白經常把道教的神仙傳說融入詩中,神話構成了李白詩歌離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我們進一步研究屈原的浪漫神話。例如《九歌》中詩人敘寫了一系列靈光飛揚的自然神形象,因相愛而不得相聚的湘江之神,充滿失意而悲哀的“山鬼”,因不能長久地與“美人”聚合而煩惱的河伯……顯然這一系列的自然神中隱含著一個重要的文化心理,即“萬物有靈”。

既然萬物是有靈的,大自然是有靈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則應為“天人合一”,人生最大的自由莫過于回歸自然。李白對大自然的那種無比的熱愛,其實質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觀的一種表現。大自然中,最神奇、最為一個道教徒(李白)所重視的應該算明月了,李白的筆下,幾乎隨處可見明月的意向?!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個生命體,明月、形體、影子,它們融洽相處得那樣親切自然;“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給親愛的朋友明月、長風,明月與長風和作者融洽無間、天人合一,李白的性靈融合在自然之中,與月一體,與風一體,明月即李白,長風即李白,高山即李白,流水即李白。

從“萬物有靈”的角度看,從“回歸自然”的角度看,李白的生命是整個宇宙。

回歸自然,我記得古代有一句表現回歸自然的話——“日月星辰胸中走”,如果李白就是整個宇宙的話,那么,從這個視點出發,我們去體味李白浪漫主義那雄奇的夸張,“疑是銀河落九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白發三千丈”、“黃河之水天上來”、“與爾同銷萬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時間的、空間的、現實的、理性的思維障礙的夸張,那又有什么奇特的呢?而西方文藝所說的“三個大”又有何難呢?

二、從消極浪漫主義莊子方面來看李白的浪漫主義

追求與大自然神秘的契合,反對用理性的思維讓人與自然分離,這一點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義詩人、文學家共同具備的,他們都具有強烈的宇宙意識。 轉貼于

我們來看另外一位浪漫主義大家莊子。莊子因夢見蝴蝶,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變成了莊周,還是莊周變成了蝴蝶。李白終身以大鵬自比,是他能夠像大鵬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還是大鵬能夠像李白一樣有放蕩不羈的思維?具有強烈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的人,是不能為理性而犧牲自己內心的靈性的。他的靈性只能深深地來自他的生命,來自他對生命、對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強烈的愛。具有宇宙意識的人,能夠超越事物的兩端。李白就是這樣的人,生命是美好的,死亡也是美好的,把生命的得與失、痛苦與歡樂一起來下酒,從而成就了他光耀千古的詩篇。他的浪漫主義之所以具有這種神奇的思維,是源于他對生命強烈的愛,源于對任何一個自然生命的認同(比如有月亮、高山、流水,它們都是生命,是李白生命存在的形式)。于是,具有強烈宇宙意識的人,為了自己生命的長存,他們隱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隱士,而世俗的政治、戰爭等等俗事會干擾他們生命的存在,于是,他們向社會道德進攻,李白是這樣的,莊子、陶淵明也是這樣的。在李白的很多詩中,表現出了歸隱、及時行樂的思想,如《白云歌》、《將進酒》等。

李白化為月亮完成了他生命之長存,而莊子又是怎樣的呢?記得林語堂在《老子的智慧》中記載,莊子快死的時候,弟子們商議要厚葬,但莊子說:“我用天地為棺木,日月做壁玉,星辰做葬珠,萬物來送葬,這不是很好的葬禮嗎?還有什么可求的呢?”顯然,從屈原、莊子到李白,他們都追求把生命融入宇宙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讀一首我們小學就熟知的《望廬山瀑布》。

整首詩似乎沒有一個固定的視點,一個遙字并不能體現其視點,詩人不是站在高處向下看,也不是仰視瀑布從天而下。如果詩人是一座高山,或是這個宇宙的話,那么,詩歌視點的空間障礙則全部消除了,“其大無內兮,其小無垠?!蹦敲矗瑥男〉慕嵌瓤?,如果詩人化為瀑布中的一滴水,這滴水不怕身體失重、生命失重,他只是用自己的勢能往下沖,往下沖,而且越落越快、不可阻擋。這是他整個生命所蘊藏的全部能量,那一滴水,不止是他的生命,他就是李白,這時李白已經化作了瀑布,他不知道瀑布是他,還是他是瀑布,天地暈眩了,巖石模糊了,他也為自己的力量感覺陶醉了,三千尺的長度對他來說太長又太短了。

寫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詩:“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在詩中作者塑造了“天人合一”、與道相合、回歸自然的自我形象,這個能與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思維基礎。

參考文獻

1、褚斌杰《詩經與楚辭》。

第7篇

關鍵詞:教學簡案;李白;將進酒

教學內容:

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之“將進酒”。

教學目標: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跡及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釋鑒賞李白的代表作品《將進酒》;

3.初步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特點。

教學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尋求指導學生自學自修、合作探究的教學途徑。

教學過程:

課前:

1.課前一周布置學習內容:學生用一周時間搜集李白的生平,以及有山水、明月、美酒的詩歌。

2.學生根據興趣結成6人學習小組,并需有明確分工,且預先將小組成員名單和分工情況告知教師。

3.各小組確定研習方向或課題,并以書面方式告知教師。學生 可自擬課題。

4.教師提供研習課題供學生選擇、參考:

(1)生平折射浪漫

(教師預設:李白所受教育以及接受道家思想和他的游歷經歷都為他的浪漫主義精神奠定了基礎。)

(3)性格鑄就浪漫

(教師預設: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等詩句中可以看出李白藐視權貴的傲氣,和對生命的珍視與張揚,對人格的維護與崇拜,對世俗的看破與俯視。無論是悲憤“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還是苦悶“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都代表了他的浪漫主義特點。)

(4)縱情山水,浪漫盡顯

(教師預設:李白山水詩中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巧妙的擬人都曲折的表現了他想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5)酒入愁腸化作浪漫風

(教師預設:“大濟蒼生”的人生理想,自由和浪漫的個性,而酒,是失意文人躲避困境的精神港灣,是調和心靈矛盾、求得心理平衡的手段。李白政治上失敗以后,便借著隱居山林,求仙學道,縱酒狂歌來排遣苦悶。但他沒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悲,也沒有“醉不成歡慘將別”的傷,更沒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慨嘆,他把酒當作了朋友、伴侶,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5)飄逸的月,浪漫的詩

(教師預設:《靜夜思》清水芙蓉,自然流露思鄉之情,宛如天籟,都怪月亮冷如霜讓人倍思親,感受只可遠思不可近卻得清苦無奈;“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折射出蜀地秋高氣爽,峨眉月色光明,是月亮讓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仙境;“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排憂解愁,興高逸雅,浪漫到底,是月亮使人夢里醒來不知身在何處,空留無限愁。)

5.每一個小組推選一位代表發言,并指明自己材料的出處,以及收集、整理的過程。

課上:

1.教師用余光中的《尋李白》導入,介紹教學內容;

2.學生背誦《將進酒》,教師通過幾個問題明確詩歌的思想情感;

3.經過教師指導挑選后,學生分組按順序介紹小組研習結果。每組介紹完后,小組接受一位同學或教師的提問。

4.教師總結。

5.師生共同誦讀《將進酒》。

課后:

各小組將文字資料整理成論文,交給學習委員,然后送校報發表。

附:學生優秀論文片段摘錄:

翻開他的浪漫,我們看到了一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自信十足的有為青年“;一個“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的輕狂風流才子;一個“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游客;一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深情詩人;一個“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的報國志士;一個“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惆悵老者;一個“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及騎訪名山”的仙人食客。

――李霞

第8篇

前不久回川東老家,拜訪中學時的語文老師,幾杯酒下肚,一老一少跳過年齡成了哥們兒。兩鬢斑白的恩師走進里屋,抱出一疊文稿說,這是他寫的長篇小說,說自己年輕時喜歡過一個漂亮女孩,雖然痛失愛情,但自己得在小說里再愛一下。他讓我在成都聯系個出版社,若能改編成影視什么的,那夕陽無限好,最美是黃昏,圓他幾十年的作家夢不說,還能讓更多的人為愛情掉點眼淚。

我這個曾經的文學青年,之所以在寫作上鼓搗點進步,全靠當年恩師在課堂念我的作文,還借了許多世界名著,擼我上進。我得涌泉相報。

可是,當我認真讀完恩師的瀝血之作,一時無語。

“您老想聽真話,還是……”我小心翼翼地問。“當然是聽真話。”老師說。

“您還是……寫教研文章吧?!蔽业皖^紅著臉說,又好像當年逃學被他揪住似的。

老師愕然,慍怒:“什么意思?你是說我寫得不好?我小說中的語法不對?遣詞造句不準確?起承轉合不合理?中心思想不鮮明?”老爺子以前講語文時,最喜歡用排比句。

我說老師,您是個天大的好人,您讓我高山仰止,您小說里的遣詞造句起承轉合中心思想都相當準確,而且洋洋40萬字找不出一個錯別字,我就是使出下輩子勁都趕不上您一腳趾頭。但,可能您正是對這些外殼上的東西太過精雕,反而忽略了好小說的其他特質,如作品靈魂、戲劇化情節、人物性格和個性化文筆。您這小說,我讀得想打瞌睡哦!

我不敢跟老師講“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以我淺見,無論寫作還是做人,太過循規蹈矩、四平八穩,反而一事無成?!?/p>

“比如,老師――”我咕咚咕咚喝了半瓶啤酒,嘴一抹,決定跟他掰掰理兒――“李白如果在想象力方面不是個神人,他斷然寫不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種嚴重違背生理常識的句子;金庸如果沒有怪力亂神的娛樂天性,他一定編不出70多門絕妙武功;希特勒如果是個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絕不會采納曼施坦因計劃穿過阿登森林偷襲英法聯軍;周杰倫如果沒有方文山的鬼才填詞和他自己的獨特聲線,無法引來萬千擁躉死磕到底的熱捧,雖說我連他哼哼的到底是啥真沒聽清過。”

我大過嘴癮,好像我成了老師的老師,好像我成了天天在電視里吹股票的理財匠。老人聽得一愣一愣的,然后緘默了。

第9篇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睍羞€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翻譯與文化

翻譯從一開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進異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如果缺少了翻譯活動,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談翻譯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文化。

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可以說是形形。英國“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做了如下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薄掇o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豹M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边€有的觀點認為,所謂文化,就是某一社會在某一時期的所有產物,包括風俗、信仰、藝術、音樂和其他所有的人類思維產品,例如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說,無論怎樣定義,歸根結底,“文化是理性人類創造的物質價值精神總和,具有時間、空間意義,這個最根本的特性應是趨同的認識?!?/p>

三、唐詩英譯中的文化障礙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鼎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涌現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等,創作出了大批優秀的詩歌作品。唐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之一,因此吸引了許多中外的翻譯家將其翻譯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紹這一輝煌的藝術成果,國外如HerbertA.Giles、W.J.B.Fletcher等,國內如翁顯良、許淵沖等,都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動,通過對這些作品的翻譯,人們得以了解該民族的地域風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一個民族的語言的體會與理解是有差異的,在翻譯中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困難和障礙。現擷取數例,分別從數量詞、地理名詞和典故這三個方面來淺探唐詩英譯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礙。

數量詞

在漢語中,諸如“一”、“三”“百”、“千”、“萬”等數詞隨處可見,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這種語言習慣不可避免的會體現在唐詩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寫到: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里的“三千丈”是夸張的用法,因為頭發不可能長到“三千丈”,熟諳漢語習慣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對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未必就這么容易體會其中的夸張,所以Giles將這一句譯為:“Mywhiteninghairwouldbealonglongrope.”用alonglongrope這一具體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這個數量短語,雖然意似,但是卻失去了原文的藝術沖擊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中的“千”和“萬”并非是具體的“一千”座山或者“一萬”條路,而是用來形容山和路的數量之多。Bynner將之譯為:

“Ahundredmountainsandnobird,Athousandpathswithoutafootprint.”

為了句式工整,“千”譯為“Ahundrd”,“萬”譯為“Athousand”,不知道那些異國的讀者們能不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

地理名詞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一個地名往往會讓人浮想聯翩,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總是和浪漫聯系在一起,而紐約總是讓人想到繁華喧囂。同樣,中國文化也給一些中國的地名染上了獨特的色彩。杜牧在《贈別》寫到: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Bynner將后兩句譯為:

“OntheYangZhouRoadforthreemilesinthebreeze,Everypearl-screenisopen.Butthers’snoonelikeher.”

揚州在古代可能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纏十萬貫,騎鶴去揚州”的說法。Bynner用的是直譯法,可是對與一個外國讀者來說,揚州這個地方的文化含義恐怕很難理解,也就難以體會到詩句的精妙,因此許淵沖教授將之改譯為:

“Whenthespringwinduprollsthepearlywindowscreen,Herfaceoutshinesthoseonthesplendidthreemilesway.”

這種意譯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張說《蜀道后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p>

Fletcher將后兩句譯為

“Thewindsofautumntheywaitnotforme,ButhurryonthitherwhereIwouldbe?!?/p>

呂叔湘對這個譯文大為贊賞,認為“洛陽”如果直譯“不若如此之能曲達”,因為洛陽是歷史名城,其文化內涵是直譯難以傳達的,不如意譯。

3.典故

許多典故來自于民間傳說、經典名著等,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們在談到情人分居兩地時常用“牛郎織女”來形容,這一典故來自與我國的民間傳說,再比如說“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勝利法,出自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這些典故深入人心,幾乎婦孺皆知。事實上典故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讀者就能輕松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們以孟郊《古別離》為例,詩中這樣寫到:

“欲去牽郎衣,郎今到何處?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在這里“臨邛”用的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意象,它表達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覓新歡,棄家不歸的愿望。Flecher將之譯為”yourlatereturningdoesnotangerme,Butthatanotherstealedyourheartaway”。值得肯定的是譯詩傳達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讀者還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韻味,但是喪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傳遞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長,而譯詩則直奔主題,態度鮮明。

第10篇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講話的題目是《愛上閱讀,受益終身》。

西漢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是的,讀書可醫治愚昧,讀書可使人聰慧,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因為讀書,你狹窄的心靈逐漸變大,變得豐富多彩,以至變成一個大的心靈宇宙。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

書是我們一生的朋友,我們的一生都離不開讀書。一個人的心靈若能得到知識的浸潤,渾身透滿了書香,就會生出許多靈氣和色彩。讀書恰如我們的武水河,清澈透明,川流不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開卷有益,擇善而讀,讀一本好書,如同品嘗到醇厚自然的甘泉,泉水流經的地方,綠色如茵,花團錦簇,彩蝶飛舞,鳥兒歡唱,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使人仿佛置身詩情畫意中,得到的是一種美的享受。

借用莎土比亞的話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所以,書籍——這個知識的載體,永遠是引領我們前進的燈塔。

讀書還可以使我們的人生更充實,更精彩。不讀書的人猶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看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呆霸王薛蟠,在與賈寶玉的一次對詩中,賈寶玉說"女兒悲,青春已大守空閨;女兒愁,悔教夫婿覓封侯",而他對的詩卻是"女兒悲,嫁個男人是烏龜;女兒愁,繡房躥出個大馬猴",這就是胸中無墨鬧出的笑話。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經常碰到在老師提問時,有許多同學都是長著初中生的腦袋,答出一年級的水平,相當的幼稚和可悲,這也是不讀書帶來的后果。

大家都知道: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涂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簳臼翘鸬模屘鹈鄢錆M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折,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論語》可以明白"修身、治國、齊天下"的儒家之道;讀莊子的《逍遙游》,你才知道鯤鵬之志能"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九萬里";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和愛國的情操;讀李白的詩使人"神游九天夢境",如沐海雨天風。你看:"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你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你想:"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是何等的氣勢,何等的豪邁!你讀一讀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和《念奴嬌 赤壁懷古》,那又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狂放!你再讀一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你就會感受到他那"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笑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閑適與達觀。

"十里桂香,不如滿卷書香",這是初二1602班陳鈺同學在"凡人凡語,微言大義"中寫下的話,確實很中肯。只要你能沐浴書香,每一本好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也許有的同學會說:"我也想多看書,可是作業那么多,哪有時間呀!"我也記得初一1706班一位同學同樣在"凡人凡語,微言大義"中這樣寫道:"忙人的時間最多,閑人的時間最少。"是呀,時間是靠擠出來的。

同學們,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讓我們也愛上讀書吧,它將使你受益終身!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第11篇

關鍵詞:李白 傳統寫法 創新 藝術魅力

古有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對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高度頌揚,今有《白話文學史》“樂府到了李白,可算是集大成了”的由衷贊嘆。的確,李白引領唐代詩文走向了文學藝術的巔峰。正所謂“沒有李白,我們今天對于盛唐的認識就要降低;沒有李白,盛唐的就要為之減色”。

李白用他飄逸的美在盛唐文學中騰云駕霧,以他獨特的思維和風格來挑戰傳統詩文的束縛。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梢院翢o疑問地說,古詩之美在唐,唐詩之美在盛唐, 盛唐之美在李白。余光中《尋李白》贊云:“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的詩文等天地,齊日月,吞吐萬象,大氣磅礴,呈現出一種令人震撼、敬仰的壯觀之美。

一、形飄意渺顯奇思

相比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樸素直陳,柳永的婉轉纏綿,蘇軾的大氣豪放,陸游的愛國憂民來說,李白詩文顯示出獨有的形式和意象之奇美。

1.從雄奇的超常意象到生活化的普通意象應有盡有

李白在創作中偏好碩大的意象,在詩中表現為對雄奇闊大、奇偉壯觀的意象的追求。他筆下的山峰高危壯險,崎嶇挺拔:“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他筆下的江河奔騰咆哮,雄渾壯闊:“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保ā秾⑦M酒》)這些巨大的意象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視覺所能觀賞的程度,讓人眼前為之一亮。

同時,生活中的普通意象在李白詩文里隨處可見,如酒、劍和月。李白是詩仙,更是酒仙。他的酒可以“與爾同銷萬古愁”,也可以“且飲美酒登高樓”。在李白的筆下,劍象征著俠義,又代表濟蒼生、安黎元的犧牲精神。他“愿解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他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而月則表現出他的空靈與雋永,月光的清輝籠罩著大地。酒之狂放與劍之桀驁,在月下皆回歸于心靈的安寧與靜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p>

2.在夸張變形的手法中信手拈來數字思維的轉換

李白詩中的事物與現實的事物不同,他擅長夸張變形手法,通過改變事物的大小、多少甚至形體規模,來獲取震撼的視覺藝術效果。例如:使數目變小為大,變少為多:“白發三千丈”(《秋浦歌》其十五),“桃花潭水深千尺”(《贈汪倫》),“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保ā段褰^·夜宿山寺》),“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保ā锻麖]山瀑布》),這些形象超越現實而存在,人為地扭轉事物的本貌而鑄就壯美的效果。

3.強烈明麗的玄幻色彩呼之欲出

李白是詩文中大量出現鮮艷色彩詞匯的詩人,如“綠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秋浦歌》其十三)。在李白詩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黃、綠、紫等。[1]這跟李白開朗的性格是不無關系的。正是這些明麗的色調和不加修飾的詞語,反映了李白不屈的高潔人格。

4.清新單純的語言使人眼前一亮

李白的詩歌追求簡潔美與純凈美,用筆簡潔凝練,欲寫小處而從大處落筆,簡筆勾勒刻畫細節,展現具有強烈藝術效果的圖畫。每一個意象總是力求鮮明,耐人尋味。例如:“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獨坐敬亭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他的語言如清水芙蓉,不飾雕琢,脫口而出,《靜夜思》就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極佳例子。

5.節奏韻律的駢散交相輝映

李白對散文把握自如,骨氣剛健,內容充實,情感充沛。他摒棄了六朝駢文過分追求形式,語言浮艷,內容空洞的特點,創出自己的文風。他在《上安州李長史書》中寫道:“退思狂愆,五情冰炭,罔知所措,晝愧于影,夜愧于魄,啟處不遑,戰局無地?!闭Z勢加強,更能體現李白因誤闖長史儀仗誠惶誠恐的心情。

二、性直言白吐真情

李白的天性爽直暢快,行詩成文并無多慮,習慣把第一直覺抒發出來。他的氣質灑脫不羈、傲世獨立,感情易于觸動而又爆發強烈,奔涌而出宛若噴溢的火山。但同時,他的思想又十分復雜,因為他受到了諸子百家的深刻影響。他心理素質中的精華部分是人格獨立,對自由的熱愛和追求是最光輝的亮點。可以說,李白是一個個性十足的自由主義者,從思想到行為再到成作,無不體現出他飄逸奔放的氣質。

李白自由思想的內容具體明確,以自我為中心,特立獨行,不受限制。他有崇高的理想,向往自由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在當時是超前又不可想象的。當他自信十足時,則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當他應詔入京求官,則宣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當他政治失意,則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雖然后者寫于他被貶后,有點“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 的味道,但同時也反映了他隨遇而安、心胸豁達、不戀功名的一面。

三、尋根溯源探成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李白詩文這種獨樹一幟的獨到美呢?我們在古籍中是可以發現一些線索的。

第12篇

那么什么是藝術風格?藝術風格就是一個作家或者藝術家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個性。這種特色和個性的形成,往往與個人的身世與人生際遇有關系。所以,了解一個詩人的藝術風格的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夠知曉一點有關這個作者的知識,比如他所生活的時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這些作品有無因時代或者生活變故而發生風格上的改變?貫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負,這些都是了解一個作者一首詩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藝術風格分多方面的內容,比如表現手法,比如修辭手法,比如其他的表達技巧等等。

在這里以李白的詩歌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盛唐詩歌的氣,情,神在李白的詩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實浩瀚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梢哉f:“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望天門山》是李白七絕佳作中的一首。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在大自然懷抱和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審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屬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剎那的感覺,無窮的韻味,所表現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極富生活情趣,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

當然,僅僅憑借一首《望天門山》是不足以說明李白的七絕之妙的。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歌和送別詩為多。在這些詩歌中,有一種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的氣質,以其天真純樸的童心,與山水冥合。無論寫景言情,都有種一氣流貫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山中問答》。

李白不僅七絕的成就卓越,而且樂府和歌行體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績。如樂府詩《蜀道難》,《行路難》等運用大膽的夸張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觀感受,以縱橫恣肆的文筆形成了磅礴的氣勢。李白將自己的浪漫氣質帶入樂府,使古題樂府詩歌獲得新的生命,把樂府詩歌創作推向無與倫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創作成就比樂府高。如《夢游天姥吟留別》等作品,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變,達到了隨心所欲而變化莫測,搖曳多姿的境界。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綜觀李白詩歌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李白是個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的作品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我們對他的創作風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詩歌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鮮明的特點是,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與噴發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他的詩歌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詩歌中的意象多為:大鵬,巨魚,長鯨,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壯美雄奇之物。這為其提供了更多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詩歌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修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茍同與世俗的高潔人格。

為什么李白的創作風格是如此的浪漫飄逸又奔放奇逸?這就使我們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使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的少年時代生長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郁的地方,環境對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響甚大。道教影響,幾乎伴隨他的一生。大約18歲左右,他學習縱橫術。我認為,就是因為他青少年時代受到這些東西的影響,使他具有了狂傲飄逸灑脫的氣質。開元十二年(724),李白開始游歷生活,并多次希求薦用,屢遭失敗。使他對朝廷充滿不滿與失望的情緒,但又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并無減退。直到李光弼出征東南,他半道病還,病逝為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辽市| 安新县| 方山县| 琼结县| 天门市| 南丰县| 尼勒克县| 开江县| 温宿县| 太仓市| 上蔡县| 和平区| 宿迁市| 南昌市| 宝兴县| 渝中区| 和硕县| 东丽区| 会宁县| 务川| 四平市| 太仓市| 承德市| 昔阳县| 舒兰市| 南靖县| 威海市| 利辛县| 克什克腾旗| 安顺市| 越西县| 阳春市| 阳朔县| 舞钢市| 宁强县| 射洪县| 泗水县| 四平市| 梁河县| 株洲市| 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