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4 19:53: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測算方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農業信息化理論及方法研究情況
農業信息化是根據經濟測度理論和系統工程方法論,運用系統分析的思路,利用層次分析法、波拉特法等方法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由《中國統計年鑒》可知,全國大部分省份農業信息化建設始于2003年,農業信息化研究大多關注全國,中東部經濟較發達省份農業信息化發展較快,而西部省份、尤其是甘肅省的評價研究整體相對滯后。比如通過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總庫(除去中國年鑒網絡出版總庫及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檢索式為SU=(‘農業信息化’or‘農業信息化指標’)andSU=(‘甘肅省’)檢索,有關于甘肅省農業信息化的文獻共56篇,其中學術期刊論文43篇(受基金支持的有2篇),碩士論文8篇。大部分文獻僅是對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的研究,而量化分析信息化水平測度方法或評價研究的僅有5篇。符合省情發展且量化評價研究指導性文獻的缺乏,不利于農業信息化推廣和發展,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難免出現照搬照抄、無序甚至不符合省情的情況。因此,加快建立甘肅省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
2甘肅省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信息化指標體系是信息化水平測算與評價的重要依據。使用信息化指標體系,可以定量衡量甘肅省信息化水平,為制定信息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供科學、量化依據。按照農業信息化理論和研究方法,確定描述農業信息化環境、信息網絡硬件建設、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農業信息資源及農業信息人力資源等5個指標,對一級指標、二級指標進行評測,建立甘肅省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同時,為保證所得數據的準確性,以指標體系當中的農業信息化貢獻率為例,利用數學模型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優化。
3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3.1數據來源數據模型建立是以甘肅省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中基準層1中的第一項農業信息化貢獻率為例,選取2003-2011年甘肅省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總產出貢獻率作為實驗數據,統計數據來源為《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甘肅發展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等統計資料。3.2研究方法通過MATLAB運算,利用基于粒子群優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回歸(leastsquaressupportvectorre-gression,下稱LSSVR)算法對甘肅省農業信息化貢獻率的進行研究,以期提高農業信息化投入對農業產出貢獻的評價精度。3.2.1LSSVR算法LSSVR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選擇一非線性映射:Z=φ(x),將n維輸入i維輸出樣本向量從原空間映射到高維線性特征空間F構造最優線性回歸函數[2,9-11]:y(x)=w·φ(x)+b(1)式中,w為線性回歸系數,b為偏移量,φ(·)為非線性映射函數。為了獲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歸機系數w和b,將以下函數最小化:(2)其中,R(w)為結構風險,εi為容許誤差,τ為正則化因子,用于控制對超出誤差樣本的懲罰程度。引入拉格朗日乘子αi解決上述優化問題:其中,αi為拉格朗日乘子,αi≥0。根據優化條件:,,,,分別將(3)式對w、b、εi、αi進行偏導,并消除w、εi,得到線性方程組:(4)采用徑向基核函數,,σ>0。所獲得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歸機回歸函數為:(5)3.2.2粒子群優化LSSVR參數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歸機訓練參數的選取對預測結果有較大影響。對此,筆者采用混合智能算法,用粒子群優化算法選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歸機訓練參數。粒子群算法是基于群體智能隨機優化算法,采用“群體”和“個體”的概念,通過群體間粒子間的合作與競爭產生群體智能指導優化搜索[11]。其基本原理為隨機初始化一群粒子,將其中第i個粒子定義為:Xi=(xi1,xi2,…,xim),將粒子i的當前飛行速度定義為:Vi=(vi1,vi2,…,vim),粒子i所經歷的最好位置Pi=(pi1,pi2,…,pim)。然后,通過迭代尋找最優解。在每一次迭代中,粒子通過個體極值和全局極值來更新自己。基本粒子群優化算法的進化方程可描述為:vij(t+1)=w·vij(t)+c1·r1·(pij(t)-Xij(t))+c2·r2·(pgj(t)-Xij(t))(6)Xij(t+1)=Xij(t)+vij(t+1)(7)(6)式中,w為慣性權值,r1、r2為0與1之間均勻分布的隨機數,c1、c2為加速因子,t為進化迭代數,pij(t)為個體極值,pgj(t)為全局極值。定義的適應度函數(F)為:(8)(8)式中,yi為實際值,為預測值,M為訓練數據的數量。3.2.3PSO優化的LSSVR算法(PSO-LSSVR)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進行回歸建模時,核函數參數、正則化因子τ的取值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τ控制對超出誤差的樣本的懲罰程度(τ>0),反映了支持向量之間的相關程度。所以、τ的取值非常關鍵,取值不當會帶來很大誤差。具體過程略,設計算法實現步驟如下(見圖1):3.3農業信息化評價分析甘肅省農業信息化投入量基本呈波浪式增長趨勢(見圖2),2011年甘肅省農業信息化投入量為32.5億元(表2),在西北五省中排第2位,但是總投入量占全國的0.15%,低于全國平均值的一半。PSO-LSSVR模型評估優化農業信息化貢獻率結果見表3。
4結語
在建立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中,應該考慮將農業信息化貢獻率納入評價指標體系,而對于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總產出貢獻率的數據進行研究,表明基于粒子群優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歸機的混合智能評估算法相比于傳統的估算方法有更好的評估效果。這種方法能較好地評價與預測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總產出的貢獻率,對正確引導全省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從評價結果中可以看出,隨著甘肅省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加,農業信息投資增加,除2003年、2004年見效明顯,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產出的貢獻率整體呈穩定上升趨勢,說明貢獻值空間開發潛力很大,但相比于農業其它方面的投入產出值,其貢獻值并不高。為提高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產出的貢獻,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結合甘肅省情,增加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政府應在政策上支持設立農業信息財政預算專項,鼓勵企業、協會和生產經營大戶參與信息化建設,并對給予一定的優惠或補貼,也可讓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2)技術帶動,龍頭優勢,提高農民使用信息的意識。首先,培養、選派既懂甘肅農業狀況、農業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人員對農民進行培訓,讓農民把理論、技術帶到生產實踐中去,使農民增產增收,進而提高信息的經濟效益。其次,重視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示范作用,傳播農業信息,增強農民信息意識。
作者:朱昭萍 王生林 劉濤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甘肅農業大學圖書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從最初單純的政府外事接待部門、單一機構發展成為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產業,2011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4.77%,旅游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旅游產業在快速發展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時,所出現的產業結構失衡、產業結構效益不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旅游產業的持續、快速和穩定發展。事實上,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產業轉型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已引起政府、業界和學界廣泛關注。早在1986年國家“七五”社科重點研究課題《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綱要》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旅游業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只有優化結構,才能更大地發揮功能,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200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確定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是“轉型升級”,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戰略部署,黨的十進一步提出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點結構性問題。因此,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升級將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國內旅游產業結構相關研究文獻,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領域的重要問題和研究方法進行系統梳理,回顧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現狀、研究領域和研究特點,進而提出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重點和研究趨勢。
二、旅游產業結構概念與內涵研究
旅游產業結構是指旅游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各經濟成分及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構成與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一般而言,旅游產業結構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的是旅游產業內部各產業部門間以及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部門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后者是指以食、住、行、游、購、娛為核心的旅游產業內部各大行業間的經濟技術聯系與比例關系。旅游產業結構也反映了稀缺旅游資源的配置問題,表現為旅游勞務在不同旅游部門之間進行的與一定旅游需求包括潛在旅游需求和實際旅游需求相適應的分配,分配的直接結果形成旅游要素存量在不同部門間的組合,即旅游產業結構。它既包括旅游產業各要素在規模上的比例關系,也包括各要素之間投入產出的關聯關系,分別用以反映旅游產業結構量的內容和質的特點。同時,旅游產業結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旅游產業結構不斷合理化和高級化。在現代旅游經濟增長過程中,旅游產業結構反映一個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制約著旅游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因而旅游產業結構對于區域旅游增長影響重大。根據對旅游產業結構的要素分析,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旅游產業不僅僅包括為旅游者提供旅游產品的旅游景區、飯店、旅行社等,還與交通、園林綠化、制造業等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得旅游產業界限的確定成為一個難題。旅游產業邊界的模糊廣泛性,使旅游產業結構構成要素的確定也呈現出一種不明確性。馬波認為在研究旅游產業地位及旅游產業內部結構時應采用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對旅游產業整體發展的思考必須從全球、全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的背景出發。張濤將旅游產業流行的新舊三大支柱產業說和新舊四大支柱產業說進行比較,分析旅游業內部支柱性行業構成。楊振之、陳謹將旅游產業結構分為基礎要素和提高要素。張立生依照旅游產業結構內在規律將旅游產業劃分為基礎層次產業、中間層次產業和核心層次產業三個層次,并分析它們彼此間的演進規律,提出旅游產業部門結構演進的三種結構模式理論。馬波從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旅游產業發展現狀,點出當下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在旅游產業總要素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導致旅游產業鏈條拉長,對旅游產業的結構產生影響。盡管眾多學者對于旅游產業結構構成要素有不同的結論,但都認識到旅游產業結構要素的強關聯性,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是旅游產業結構的主體。
三、旅游產業結構測度方法與模型
旅游產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適用于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于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方法論及其實證方面的研究,國內學者多借鑒產業結構論、系統論、運籌學理論等中的方法,結合旅游產業的特性進行分析。在旅游產業結構測度研究中較常使用的方法有偏離-份額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區位熵、集中度等。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產業結構灰色關聯模型
旅游經濟系統是一個經濟關聯性很強的復雜動態系統,其發展不僅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相關聯,且與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緊密聯系,這就使得界定旅游產業的全部關聯因素及因素間的作用機制變得較為困難。為有效分析各類因素間的作用機制,研究者將旅游產業整體看作是一個灰色系統,運用灰色系統理論有效測度旅游產業結構的關聯度。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探討一定地域內的旅游產業結構是現在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方法。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帶有“旅游產業”和“灰色關聯分析”詞語的旅游學科類文獻,可查到有效文獻約為1500篇,其中碩博士論文達700篇,可見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研究是目前較為成熟的分析方法。王淼較早將灰色系統理論用于旅游產業結構分析中,其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定量分析江蘇省大旅游產業結構狀態及發展趨勢,并對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一些思路;陳雪瓊、任曉春運用灰色系統關聯度分析法,對福建省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動態分析,提出優化建議;蘇林寧、謝新麗等運用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相對度和灰色綜合關聯度分析判斷影響區內旅游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指出旅游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趨勢就是結構合理化和發展高級化;廉同輝通過對黃山、九華山景區旅游產業結構關聯度的實證分析,比較二者的差異,提出完善旅游產業結構協調性等建議。
(二)旅游產業結構效益測度分析
目前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研究較為常見的方法是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SSM)。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一種國內外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該分析方法是將某一特定區域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變動分為區域增長量、產業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這三個分量,以此評價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動態性。較早將偏離-份額分析方法應用于旅游研究領域的是潘景勝、王淼,評價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現狀,根據計算結果給出提高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建議對策;楊新軍、馬曉龍等運用SSM分析法分析陜西省旅游產業結構現狀,并指出SSM法在旅游創匯部門產業結構分析中的應用效果;汪惠萍、章錦河運用該方法對黃山市旅游產業結構進行評價,并提出優化對策;康傳德對青島市旅游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并給出諸如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及區域整合、塑造旅游精品工程等發展對策;葛軍、劉家明綜合運用靜態、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廣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及競爭力進行分析,提出針對不同相關部門的發展狀況,應采取不同的優化調整策略。張明磊、付崗、劉月皓、張曉明、鄭平等分別運用SSM分析方法對云南、四川、山東、秦皇島、西安、廣西等地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結合各地狀況,提出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相應建議。除上述普遍從產業效益角度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評價分析外,楊勇、李文靜嘗試從產業角度、結構紅利角度結合偏離-份額法分析旅游產業內部產業結構變遷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和旅游產業潛力的關系。
(三)旅游產業關聯及其波及效應
旅游產業不僅產業內各行業緊密聯系,旅游產業與其相關的產業部門也具有較強的關聯,可以說旅游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經濟活動。研究旅游產業結構時,為有效分析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結構關系,得出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效應、經濟貢獻,常使用投入-產出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又稱“部門聯系分析法”或者“產業關聯法”,它主要以均衡理論為基礎,通過建立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模型,量化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定量測度出旅游產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閆敏通過比照分析《1992年中國投入-產出表》,按照旅游研究的需要重新進行了行業劃分,得出中國旅游業的直接投入結構和完全投入結構,并論證在發展中國家的特定階段旅游業并非“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的觀點。戴斌、束菊萍從產業供給和產業關聯的視角,結合投入-產出表分析北京市旅游產業結構,指出該地區旅游業的前向關聯度與環向關聯度較弱,中間需求率偏低的現象。喬瑋側重于從經濟效應的基點出發,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旅游產業與其他行業以及內部各行業的關聯對上海經濟的影響。王麗、石陪基通過對甘肅省旅游業投入結構、產出結構、感應度與感應度系數等指標的分析,探討甘肅省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盧璐、宋保平等運用投入結構、產業結構、中間需求等指標測度中國旅游產業,定量分析中國旅游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之間的前向關聯關系和后向關聯關系,指出在國民經濟中旅游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大于推動作用。張吉林提出為準確衡量旅游產業與社會經濟的貢獻程度以及其產業關聯度,投入-產出理論的應用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馬儀亮從經濟學原理內核出發,提出強化各級旅游與統計部門的協調合作,擴大推廣旅游衛星賬號核算方法,在此基礎上調整投入產出表的流量矩陣,使投入產出數據分析更加合理和客觀。根據以往研究可知,將投入-產出分析法應用于旅游產業關聯及波及方面的研究是較為廣泛的,得到的相關結論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然而該方法用于分析旅游產業關聯這種復雜現象,有時會由于對投入-產出方法只是單純在片面、靜態理解的基礎上的運用而致使出現一些錯誤,因而投入-產出法有待于進一步的理解和更加合理、科學地結合旅游產業結構特點進行分析和應用。
(四)旅游產業結構綜合測度研究
除運用單一的分析方法對我國或者一定地域的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提出優化建議之外,部分文獻還基于產業經濟等理論運用多種方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吳錚爭將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產業結構的動態研究規律聯系起來,采用比較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從內部結構、結構效益、結構關聯性三個方面分析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和優化現狀;黎美洋運用偏離-份額法、效益指數法、差異比較分析法及旅游產業協調發展指標等相關分析法,對四川省旅游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化進行了測算分析和驗證;王松茂、何昭麗等在對新疆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時運用了偏離-份額、灰色系統關聯度以及絕對集中度指標等方法;楊琴、王兆峰試圖根據產業結構與技術創新的互動機理,分析技術創新對旅游產業結構的作用,探討湖南省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崔振興在產業組織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運用區位熵、系統熵、偏離-份額等方法量化分析陜西省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和效果;張佑印、顧靜利用區位熵、產業集中度指數和產業結構變化指數以及產業結構變化方向四個理論模型,闡明我國不同區域旅游核心產業之間的變化及差異;廖濤運用發展經濟學中分析生產力結構的定量分析法,從理論上提出旅游產業的構成比重、結構變動指數及結構生產力系數的計算方法;此外莊小麗、劉水良、張廣海、甘永萍分別在對湖北、張家界、山東、廣西的旅游產業結構分析時綜合采用了灰色關聯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專業化指數等研究方法。綜合運用計量、產業經濟學等多種分析方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和測評,使所得結果更加客觀和科學,更具現實指導意義。目前用于旅游產業結構定量測評分析的方法除常見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這些基礎產業結構分析方法之外,國內學者也試圖將效益比較分析法、效益指數分析、區位熵、產業集中度指數、產業結構變化指數、生產力系數等計量方法運用到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中,對國家、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的科學測算和評價進行了積極有 益的探討。
四、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與應用研究
(一)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是實現旅游資源要素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關鍵。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是在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中達到旅游產業之間的協調、產品供求結構的相對均衡,進而實現生產要素在部門之間的優化組合和對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隨著旅游經濟規模擴展帶來的資源要素在旅游產業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和再配置,從而使得旅游產業部門結構出現合理化、高級化現象。旅游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旅游產業內部保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比例,保證旅游產業持續、協調發展,同時促使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大,保證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旅游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在旅游產業內部協調發展條件下,新興旅游景點和服務設施迅速發展,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傳統旅游產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目前我國旅游產業優化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未能合理化,主要表現在旅游業的六大要素未能協調發展;二是未能進一步高度化,主要表現在六大要素的每一要素內部未形成完善的體系。旅游產業與國民經濟中的許多產業部門高度相關,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存在空間上的差異性,使得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較為困難。事實上,在旅游產業高級化的工程中,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和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配置”。
我國學者結合旅游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對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討。陳仙波基于需求與供給理論的運用分析,闡述了發展中國家旅游產業結構的特征,指出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性,探索其優化模型與優化措施。郭勝、高維忠分別探討了我國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途徑、目標和措施。隨著我國各省市紛紛提出旅游產業調整與優化升級的目標,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研究表現出由國家層面向區域層面轉移的趨勢。顧朝林等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量化分析江蘇省旅游行為特征、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空間結構,指出江蘇省處于產業結構明顯轉型期,強調產業優化的重要性;李剛對遼寧省的旅游產業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指出其產業結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促進遼寧省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宋靜針對重慶市旅游產業結構具體情況,評述重慶旅游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優化;任建華在分析河南省旅游產業結構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優化建議;馬勇、王迪云、吳冬霞、單珍等分別對福建、南岳旅游區、廣西、浙江等地旅游產業結構現狀及其優化政策進行了闡述。以上學者都是通過分析一定區域內旅游產業結構的現狀、確定旅游產業結構評價指標,進而得出該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策及發展路徑。
(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政策
我國旅游產業結構調整仍然表現出很強的政府推動型特征,產業政策仍然是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研究認為,除了區位條件、資源基礎、開發環境等因素,產業集聚、產業融合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旅游產業區域結構優化的進程。王兆峰、楊衛書從微、中觀層面,基于演化經濟學的動態視角、系統學的耗散結構角度,構建了旅游企業與產業結構變遷過程的演化模型,提出旅游產業集群在推動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方面的作用。麻學鋒借鑒價值鏈和系統論的理論,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與動態演化,建議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應遵循升級軌跡進行系統自適應的調整。王云龍提出旅游產業結構概念模型和運行模型,指出旅游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產業結構演進的動因。李峰認識到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產業結構升級演化方面的重要動力來源,探討了旅游產業融合對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生延超在構建多部門經濟模型的基礎上,測度出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發展不均衡是我國旅游產業結構面臨的現實問題,國家政策扶持和措施實施在顯著改善旅游市場、投融資等產業發展環境的同時,地區間絕對差異的擴大仍不容忽視。以上學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動力機制、動態演進等空缺,對于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五、研究述評及展望
近年來旅游產業結構日益成為我國學術界和旅游產業管理與政府決策部門的關注焦點,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有關。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地位提升與深入發展,旅游產業發展效率和質量亟待提升,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發展方式轉型已迫在眉睫,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不斷凸顯。通過梳理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第一,研究內容日益多樣,部分領域相對不足。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呈現出理論分析、方法研究及應用對策研究等成果逐年增多的態勢。同時,研究普遍認識到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性,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旅游產業的升級是旅游業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旅游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作用機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對滯后,與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有些不吻合。第二,研究范式較為成熟,研究視角需要拓展。縱觀國內研究,絕大多數采用“分析發展現狀—提出存在問題—給出優化建議”的研究范式。研究側重旅游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政府機制作用、地區發展政策措施的制定,而從旅游產業市場機制自身調節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討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明顯不足,較少結合旅游產業集聚、城市化發展等視角進行綜合探討。第三,研究熱點相對集中,理論體系尚需完善。目前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的優化理論和方法測度主要集中在合理化和高度化兩個方面,大多借鑒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等領域較為成熟的公式或基礎理論,缺乏結合旅游產業特殊性對這些公式和方法進行的調整和改良,分析手段較單一,比較分析方法的使用較少,缺乏創新實證研究,旅游產業結構量化分析方法與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綜合看來,盡管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在內容、方法和理論方面取得長足的進展,但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仍是今后的研究重點:首先,重視旅游產業結構理論體系的構建。深入探討旅游產業結構的概念、構成要素 、劃分等基礎理論,在借鑒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旅游產業特性,完善旅游產業結構評價體系、評價模型與測度方法研究,還應加深對旅游產業結構水平提升的動力研究,注重將區域旅游產業結構與旅游產業集聚、產業融合、區域經濟、城市化等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其次,重視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機理的研究。在定量研究中,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往往關注結構要素之間的關聯、產業影響和效益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影響機制、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機理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對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指導價值較小,因此,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優化機理將會是今后關注的重要領域。再次,重視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政策的研究。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重視經濟效益,同時也需重視產業可持續發展、社會和環境效益,注重與其他產業的經濟關聯分析,注重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研究等。對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和政府政策正確引導是避免產業結構失衡、實現產業結構合理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推動力量。區域政府應正確發揮其引導和服務職能,防止盲目干擾旅游產業發展,盡量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促使旅游市場機制發揮出調節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主導作用。
魏巍.遼寧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研究.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0:5-6.
羅明義.旅游經濟分析:理論、方法、案例.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37-38.
王兆峰.基于產業集群的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58-63.
陳玉英.關于優化旅游產業結構的幾點認識.旅游科學,2000(1):28-30.
廖濤.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定量實證分析.商業時代,2012(17):131-132.
張輝.旅游經濟論壇.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5-8.
江世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24-26.
馬波.試論旅游產業經濟學的建立.旅游學刊(基礎理論與教育專刊),1999(51):24-28.
張濤.旅游業內部支柱性行業構成辨析.旅游學刊,2003,18(40):24-29.
楊振之,陳謹.論我國旅游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9(5):30-34.
張立生.旅游業部門結構演進規律及演進模式.經濟經緯,2005(2):120-123.
馬波.中國旅游業轉型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旅游學刊,2007,22(12):12-17.
王淼.旅游業的產業結構研究—以江蘇省為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1):72-76.
陳雪瓊,任曉春.福建省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及其優化對策.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3):20-26.
蘇林寧,謝新麗.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灰色關聯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66-68
廉同輝.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旅游產業結構研究—以黃山、九華山景區為例.旅游論壇,2011,4(4):66-68.
潘景勝,王淼.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分析.上海大學報,1998(5):37-42
楊新軍,馬曉龍.旅游產業部門結構合理性的SSM分析.人文地理,2005(1):49-52.
汪惠萍,章錦河.黃山市旅游產業結構評價與優化分析.華東經濟管理,2007,21(1):12-15.
康傳德.青島旅游產業結構分析與優化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9(20):23-25
葛軍,劉家明.廣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的偏離-份額分析. 地理科學進展,2011,30(6):760-765.
張明磊,孟慶紅.云南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分析.中國集體經濟,2011(2下):163-164
付崗,趙愛婷.秦皇島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社會版),2007(4):101-105.
劉月皓,孫虎.山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偏離-份額分析.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8,34(3):113-117.
張曉明,劉總理.基于偏離-份額法的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25(1):103-105.
鄭平,汪東亮.四川省旅游產業發展研究—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產業結構分析.產業觀察,2011(18):120-121
楊勇.結構變遷效應與旅游業發展潛力.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08-113.
李文靜,喬小燕.省際旅游業結構變遷中的資本生產率增長效應分析—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實證檢驗.產業經濟,2012(10):29-31.
閆敏.旅游業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旅游學刊(雙月刊),1999(5):10-15.
戴斌,束菊萍.旅游產業關聯:分析框架與北京的實證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7-15.
喬瑋.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旅游對上海經濟的影響.經濟地理,2006,26(12):63-66.
王麗,石培基.甘肅省旅游產業關聯及產業波及分析.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1):68-72.
盧璐,宋保平,等.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旅游產業關聯度分析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3):43-48.
張吉林.旅游業—一個產業化組織的過程.財貿經濟,1999(2):61-64.
馬儀亮.對旅游業幾個重要問題的經濟學分析.經濟地理,2011,31(5):852-856.
吳錚爭.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與優化研究.西安:西北大學,2004:1-5.
黎美洋.四川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分析.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