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紅色歷史文化調研報告

紅色歷史文化調研報告

時間:2023-02-08 04:37: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紅色歷史文化調研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鄉村旅游是鄉村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的新產業新業態。自主旅游時代,通過鄉村旅游+,可以更好的滿足游客追求特色化、品質化的要求。根據自治區文旅廳及劇院的工作安排,2020年8月4日—5日,劇院黨辦主任董海珍、雜技團副團長吳群組成調研小組,先后考察了五原縣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內蒙古抗戰紀念園2個4A級景區。通過現場參觀、實地考察、座談研討等形式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景區基本情況

(一)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

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突破傳統休閑農莊的打造手法,圍繞“農耕”文化,運用創意手法,著力打造了農耕文化體驗街、農耕文化博物館、二十四節氣廣場、綠色長廊、民俗活動互動區、農業大地景觀、移民文化村、河套民俗文化村、黃河文化園、宇鑫溫泉水世界、葵博園等農耕文化旅游景觀等休閑項目,實現了農業與旅游、休閑與觀光、浪漫與體驗的深度結合。

存在的問題:一是景區、景點均屬于公益性質,全部免收門票,無收入來源,景區運行靠財政支撐,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二是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作為4A景區,餐飲、住宿、娛樂、體驗等設施還不健全,沒有建立起吃、住、行、游、娛、購的產業鏈。三是景區基礎設施破壞嚴重,維護費用逐年增加。四是景區沒有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加之地方財政緊張,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難以保障。五、景區內缺少表演藝術的支撐,活力不足。

(二)內蒙古抗戰紀念園

發展紅色旅游,是旅游與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動體現,是增強黨與人民群眾思想溝通的紐帶,更是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促進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多年來,五原縣縣委縣政府在紅色旅游項目規劃過程中,關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注重多產融合發展,在紅色旅游目的地打造和景區開發運營等方面逐見成效,促進了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

內蒙古抗戰紀念園是4A景區,五原縣委縣政府在以烈士陵園為中心,以紅色旅游為龍頭,以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在4A景區基礎之上做出提升。結合展館、牌樓、紀念碑、烈士名錄墻、墓冢、展廳、騎馬石雕、廣場和地道等設施,打造軍事文化體驗、地道觀光休閑運動、民俗、文化體驗、農耕休閑體驗等多個元素體驗區。將總體定位為以鄉村資源為本底,以抗戰文化為特色,集紅色研學、自然觀光、民俗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紅色參觀游覽與鄉村風情旅游區。

存在的問題:一是運行經費不足。現園區每年運行費用需200萬元,因設備老化運行費逐年遞增,縣財政困難,所以運轉難度大。二是紀念館內沒有聲光電設備,缺少展陳物品。抗戰紀念館在2017年建館后,自建館以來此項多媒體工程至今未做到全部設計和施工,展陳物品稀少、品種單一。三是內蒙古抗戰紀念館二樓與地道急需布展。由于資金緊缺,紀念館二樓需裝修并布展。四是烈士陵園區需維修。由于受地翹運動、鹽堿滲透等影響,目前現狀總體陳舊,急需進行維修改造。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

調研組認為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以蒙古族文化為亮點,打造河套農耕文化體驗區,構建滿足可吃、可玩、可觀、可樂的一站式旅游服務功能;二是針對觀光休閑型大眾游客,創新游憩方式,打造具備戶外運動、民俗觀光、康體健身、綠色休閑四項基本功能的體驗區;三是以河套民俗文化村為核心,打造河套商業休閑帶。

其次鄉村旅游與第二產業的融合,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深加工。農產品的深加工解決的是客戶的需求。曾有旅游專家講過關于“后備箱”的故事:我看一個地方的鄉村旅游發展的好不好、生態農業做的成不成功,標準就是看游客的車的后備箱是不是裝滿了當地的土特產。用什么東西來裝滿他的后備箱呢?應季的農產品只能滿足一時,別的時間怎么辦呢?要滿足游客旅游中“購”的需求,必須要有一些深加工的東西,把農產品變成禮品,通過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同時,農村的傳統手工業,如特色民俗產品、面人、竹筐、豆腐、榨油、釀造醬油等等,可以通過體驗讓游客參與制作,也可以做好賣給游客,既能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又能促進農民增收。

隨著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鄉村旅游本身所蘊含的生態訴求,生態建筑、新能源建筑在休閑農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分量。在農村進行建筑改造,既要保存鄉土特色,又要具備現代化設施與功能。有相當多的市民愿意為更加舒適的休閑度假環境支付更多的費用。民宿、農家院在滿足游客最基本的安全、衛生需求的基礎上,提升硬件設施,需要景區在滿足其更高層次的需求方面多下工夫。

第2篇

[關鍵詞]寧夏;全域旅游;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一、寧夏全域旅游發展現狀

寧夏作為全國第二個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區,全域旅游發展目前進入了快車道。2016年,寧夏接待國內游客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進出境人數首次突破20萬人次,這三個首次突破的實現,無疑得益于全域旅游的大力推進。2016年,寧夏開工建設旅游項目172個;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寧夏智慧旅游運行監測管理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不斷完善;一批金牌旅游小吃、創意旅游商品、旅游演藝項目和特色農家樂走進游客視線,單純依靠景區吸引游客,帶動增收的局面已經有所改變。2016年,寧夏國內游客接待人次與旅游總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1%和30.2%,成為全國旅游人次同比增長最快的五個省市之一;旅游總收入占全區GDP的比值達到6.73%,游客人均消費近972元;出入境人數20.7萬人次,同比增長97%[1]。2017年,全區將進一步加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步伐,3月28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三五”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計劃到2020年創建成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省區。

二、寧夏全域旅游發展與文化旅游產業的關系

(一)寧夏文化旅游產業是全域旅游發展的驅動力

寧夏旅游資源類型多樣,種類其全,共有各類旅游資源單體達830個,其中在旅游資源種類方面,以建筑與設施類居首,有389個單體,占總數的46.86%[2]。總體而言,寧夏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突出,旅游資源中歷史遺存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可以說文化類旅游資源占據了寧夏旅游資源的半壁江山,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從來寧游客的旅游資源偏好來看,據寧夏旅游政務網公布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2012-2016年),文物古跡和民俗風情上升為游客最感興趣旅游資源的前兩位,說明隨著消費理念的轉變和休閑意識的增強,在旅游消費中,人們越來越關注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產品,希望通過外出旅游獲得不同的文化體驗和更多的精神享受。據世界旅游組織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動中,文化旅游所占比例為40%[3]。當一種新的旅游需求產生后,需要新的旅游產品來滿足,同時消費需要和消費水平還決定了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因此,在當前文化旅游需求量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產業逐漸開始向體驗化、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并且愈加重視旅游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性因素[4]。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無疑順應了旅游產業的這一發展趨勢。任何旅游產品,剝開其外衣看,核心都是文化[5]。寧夏作為全國第二個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區,在創建過程中,就是要圍繞多姿多彩的文化內涵,并且將其放大,使它滲透到全域旅游的各個方面。換而言之,寧夏文化旅游產業是全域旅游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大力推進寧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是寧夏實現全域旅游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

(二)全域旅游為寧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2017年3月5日,全域旅游首次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正式被列為2017年重點任務之一。這意味著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從以往的輔產業提升到戰略性支柱產業,從位居臺后的生活型服務業提到促進經濟發展的前臺行業[6]。對寧夏而言,2017年是寧夏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的攻堅之年。為此,寧夏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在《2017年全區旅游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五大發展理念在全區旅游行業落地生根,其中一條就是要推動觀光、休閑和度假與人文旅游產品并重發展,做精做深人文旅游。此外還提出了2017年的六大主要工作任務,其中明確要支持各地大力發展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要全面打通串聯全區所有博物館的精品旅游線路。而在自治區政府即將的《關于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也要求結合“以文促旅、以旅養文”,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具體而言,意見要求充分利用各種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和科技館,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挖掘和整合我區歷史、民族、民俗和民間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和弘揚黃河文化、西夏文化、紅色文化和回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快推進文化旅游產品的研究和文化創意,最終實現旅游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上述利好政策,無疑為寧夏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三、全域旅游視角下寧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一)注重延伸文化旅游產業鏈

目前,寧夏旅游產業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產業鏈較短,這個問題已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7年3月30日,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調研組提交的《關于寧夏全域旅游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報告》中指出,寧夏旅游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旅游產品單一,產業鏈條較短,旅游收入基本依靠“門票經濟”,游客“進得來,留不住,消費少”[7]。為此,寧夏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在《2017年全區旅游工作報告》中提出,2017年要推動旅游“吃、住、行、游、購、娛”要素全面發力、景區建設與旅游配套體系并重發展,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功能和旅游購物消費,加快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在延伸寧夏旅游產業鏈方面,文化旅游產業在以下兩方面大有可為:1.精心打造旅游演藝精品目前,自2007年首演的寧夏第一部旅游演藝產品《月上賀蘭》,由于演出場地改造及后續資金問題,已于2014年底停演。在演的《西夏盛典》、《回鄉婚禮》、《西夏之戀》和《多彩吳忠》等產品,市場反應不一,后期發展不容樂觀。由中華回鄉文化園2015年開始斥資2億打造的大型文化旅游實景劇《夢回•一千零一夜》,目前仍處于籌備階段。2016年,寧夏演藝集團推出大型旅游秀《千尋寧夏》,但僅9月份在當年中美旅游高層對話活動中上演一場后就再無下文。因此,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寧夏急需精心打造一部能體現寧夏特色并能夠長期上演的旅游演藝精品,形成品牌,經久不衰。這樣一方面豐富了寧夏旅游演藝市場,另一方面也將有助于延伸寧夏文化旅游產業鏈。具體而言,旅游演藝產品的編排和制作要與游客的需求無縫對接,既不能曲高和寡,又不能粗制濫造。同時,政府還應制訂行之有效的旅游演藝產品開發扶持政策,譬如可以用活用足文化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為旅游演藝產品的開發提供專項資金,營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2.大力開發文化旅游商品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旅游購物在旅游收入中的占比,歐美國家高達50%-60%,亞洲發達國家為40%,中國為28%,寧夏僅為14.8%。為實現全域旅游發展目標,寧夏計劃到2018年將旅游購物在旅游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到20%。從游客的角度而言,他們希望在寧夏除了枸杞還能買點其它的特色旅游商品,但當前游客在寧夏各大景區看到的是大同小異的旅游商品,缺乏文化創意和內涵,激發不起購買欲望,最終導致旅游商品生產企業舉步維艱。201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旅游局印發了寧夏旅游購物指南《寧夏特色旅游商品名錄》,推薦了五大類110種特色旅游商品,但要真正能讓游客主動掏腰包,還需在提升文化內涵上做足功夫。旅游商品是區域文化(地方特色、人文歷史)、主體文化(景區、酒店、餐廳等經營主體)和創意文化(藝術、創意、工藝和材質)三者的結合體,同時,旅游商品只有在濃厚的文化氛圍和精心設計的銷售空間里,才能被游客更好地發現和認同,最終產生消費。目前,分別位于銀川文化城的寧夏特色物產館和銀川大閱城觀光夜市的漾•空間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未來,全區所有3A級以上文化旅游景點都將有文化創意產品展銷區域,文化旅游商品必將在延伸寧夏文化旅游產業鏈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二)積極創建文化旅游綜合體

第3篇

蘆珊,燕山大學物流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域產業規劃。

摘要:遷安作為河北省26個發展旅游重點縣(市)之一,強大經濟實力支撐,京津旅游市場需求,為遷安市發展旅游業提供基礎,本文著力分析遷安市旅游發展動力,在對旅游資源進行定性、定量評價的基礎上,結合遷安產業現狀與市場需求,提出遷安旅游發展策略。

關鍵詞:旅游資源;資源評價;遷安

一、遷安產業發展概況

遷安依托礦產資源開發起步,因鐵而起、因鋼而興,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多年穩居河北省三十強之首,財政收入居河北省第一,一座規劃科學、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興城市正在崛起。截止2011年,遷安市人均GDP已達121400元人民幣,環渤海區域的人均GDP也已遠超3500美元的標準,遷安市及周邊區域旅游消費需求已達到爆發性增長的臨界點。面對旅游業發展“井噴”時代的來臨,亟待做好區域旅游市場的啟動與培育工作。

二、遷安旅游業發展動力分析

1.遷安旅游業發展的推動力

所謂旅游業發展的動力就是地域旅游產業基礎自身的驅動力,對旅游的發展形成內在的推動力。遷安市自然資源,人文意象構筑整個產業的發展的動力網絡。對于整個旅游產業的開展提供可發展性,旅游產品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的五方面,地域旅游業開展不僅要能進得去散得開,更要留得住游客,能夠有提升當地經濟收入的產品。

2.旅游業發展的拉動力

除了旅游業本身的驅動因素,其他的外在的因素構成旅游業發展的拉動力,包括經濟、政治、交通等要素,還包括市場需求的拉動力。

(1)經濟實力

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GDP達到3500美元是居民消費由實物消費為主轉向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并重的重要標尺。截止2011年,遷安市人均GDP已達121400元人民幣,環渤海區域的人均GDP也已遠超3500美元的標準,遷安市及周邊區域旅游消費需求已達到爆發性增長的臨界點。

(2)政府政策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二?五”期間,“擴內需,調結構,保民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在我國鋼鐵工業淘汰落后產能,提質增效,延伸產業鏈的大好形勢下,為促進遷安第三產業聚集區加快發展,發展旅游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3)市場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遷安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與國外的公務聯系、商務交流日益增多;加之通用航空機場建設,國外人群訪問遷安市將愈加便利。多方面因素使遷安由國際公務旅游起步,發展國際休閑觀光游、長城文化游、尋根游的可能性大大增強。

三、遷安旅游業發展策略

(一)提升旅游產業發展定位,加快創建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

首先,學習借鑒焦作由“黑色經濟”向“綠色產業”嬗變的成功經驗,將旅游產業定位于發展轉型的重要支撐,緊緊圍繞“長城文化、生態休閑、黃帝故都、綠都水城”四大主題,以旅游業的快速崛起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其次,高位規劃。圍繞打造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的戰略定位,聘請名師大家創意策劃。最后,強化管控。堅持旅游規劃“一個藍圖繪到底”,防止“跑馬占圈”和荒山承包戶在景區私自建設、破壞景區風貌的行為。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對生態綠道堅持統籌規劃、錯位發展,確保“金藤結金瓜”,以精品景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以精品龍頭項目為重點,推動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

首先,以灤河景觀帶、三里河沿岸開發為重點,瞄準國內一流標準,打造遷安二日游、三日游精品旅游線路,把灤河濱河景區打造成“京津唐承秦”旅游圈新地標、現代都市休閑游核心區和全市旅游服務基地,營造“湖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景中、景在綠中、游在其中”的水城景觀。其次,發揮遷安市歷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跡繁多、紅色文化燦爛的優勢,把黃帝文化、長城文化打造成遷安吸引外來游客的“金字招牌”,將長城國家公園打造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世界遺產旅游勝地;將龍山黃帝文化城、黃臺山軒轅閣、佛山公園等景點建成黃帝文化群,打造“古韻遷安”的文化品牌。最后,以綠道串聯農業休閑園區和森林景觀資源,打造民俗風情、農家體驗、果品采摘和森林觀光、野外探險產品,加快白羊峪景區、大龍廟景區、徐流口景區、山葉口景區、成山景區建設,打造自然生態的旅游品牌。

(三)以鏈式發展為目標,推動旅游業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首先,延伸產業鏈條。以健全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為核心,大力推進旅游產業向餐飲、購物、娛樂、交通、培訓等行業延伸拓展,推動旅游業從門票收入向食、住、行等多要素融合的鏈式經濟轉化,提升旅游業綜合效益。其次,增加旅游商品供給。在提高旅游拉動消費方面,加強旅游特色紀念品設計開發,打造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再次,吸引游客留駐。圍繞吸引高端游客,突出遷安的城市品牌和文化資源,大力推進黃帝文化、長城文化、造紙文化、詩酒文化資源轉化,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圍繞吸引假日游客,推出休閑養生、節會觀光、民俗體驗、特色餐飲等產品,制作實景演藝節目,解決景點“有看頭沒玩頭、有游頭沒留頭”的問題。

(四)以產業融合為方向,推進旅游業與文化休閑產業協同發展

首先,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要以推進文旅結合為突破口,抓住中國動漫集團落戶遷安市的契機,加快打造“以旅為根、以文為魂”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其次,推進休閑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社區,用旅游的理念經營現代農業,用休閑的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發展城郊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發展鄉村度假、養身康體、民俗體驗等休閑產業,推進特色農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最后,推進工商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結合遷安市特有的酒文化、造紙文化、鋼鐵文化、礦山文化,注重體驗性和知識性,發展工業參觀和文化展示項目。

(五)以游客集散中心為龍頭,打造遷安旅游行業服務品牌

首先,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強化旅游集散交通建設,形成城市公交與景區之間點線連通、走向順道、組織有序的旅游交通網絡,加快建設遷安航空機場,謀劃京秦高鐵遷安旅游專列。其次,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制訂覆蓋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旅游功能及游客權益保障的行業服務標準,打造“不讓一個游客在遷安受委屈”的旅游服務品牌。強化旅游部門聯動機制,加強與涉旅部門的分工協作,形成一切以游客為中心的旅游服務體系。

(六)以“古韻遷安、綠都水城”為品牌,加大宣傳促銷力度

首先,確立品牌形象。科學制訂旅游營銷戰略,傾力打造“古韻遷安、綠都水城”,“百里詩綠道、山水畫遷安”的休閑度假旅游品牌。其次,強勢宣傳推介。針對不同的區域和客源市場,全方位加大遷安旅游主題形象宣傳力度,叫響不同的旅游品牌。同時,利用中央媒體、報刊的市場影響力,在黃金時段、黃金版面大密度投播旅游廣告,策劃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題活動,提高遷安的旅游知名度。(作者單位: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立霞,劉楊.遷安市服務業發展的調研報告[D].燕山大學碩士論文,2014.5:1-48

第4篇

根據市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部署要求,結合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的工作實際,我們圍繞全面提升張掖地質公園建設管理水平專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并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以期總結經驗,找準差距,明確思路,強化措施,不斷提升張掖地質公園建設管理的整體水平。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然風光秀美,地貌景觀獨特,是國家歷史家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濕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錯銜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綠洲、彩色丘陵、丹霞地貌、沼澤濕地、河流峽谷等多元地貌聚于一域,被譽為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

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322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溝丹霞、大肋巴溝景區組成。擬建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1289.71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溝丹霞、中華裕固風情走廊、九個泉景區組成。公園主要發育有1.35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白堊系“紅層”,經構造運動、流水與風力侵蝕作用而形成的彩色丘陵和紅色碎屑巖地貌。公園地貌景觀獨特,文化積淀深厚,地質遺跡和動植物種群豐富,彩色丘陵、冰溝丹霞、九個泉蛇綠巖套地質遺跡世所罕見,裕固族民族風情濃郁獨特,榆木山巖畫、冰溝肅南二齒獸化石、冰溝硅化木等歷史文化和自然遺存豐富多彩,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是一座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觀光、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地質遺跡保護于一體的大型地質公園,對研究自白堊紀以來青藏高原及祁連山隆升過程中的重要地質事件和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同時,獨特唯一的地質地貌景觀具有極高的旅游開發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近年來,張掖地質公園立足落實保護地質遺跡,保護自然環境;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發展旅游業,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大任務”,積極開發地質旅游資源,著力催生旅游新型業態,張掖地學旅游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旅游產品和旅游業創新發展的新亮點。張掖地質公園先后獲得“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全球最刻骨銘心的二十二處風景之一”和“全球二十五處夢幻旅行地之一”“三十個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中國最美外景地”等殊榮。2008年被甘肅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被原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命名為省級地質公園,2016年被原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2013年、2014年彩色丘陵景區、冰溝丹霞景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先后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一)強化統籌指導,地質公園發展動力不斷增強。2017年6月,張掖市堅持高點定位,立足品牌引領、提升張掖整體形象,作出申報創建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決策,確定以張掖地質公園為龍頭,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的總體思路,先后6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對地質公園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對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進行統籌謀劃,形成了創建張掖世界地質公園,打造國際化旅游目的地的鮮明導向。甘肅省政府高度重視張掖地質公園建設工作,連續兩年將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列入政府工作報告,為推進地質公園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堅持規劃引領,精心編制張掖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和彩色丘陵景區、冰溝丹霞景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及丹霞口民俗文化旅游、丹霞七彩鎮修建性詳細規劃等15個專項規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規劃體系,為加快推進地質公園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市上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自然資源和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市長任副組長,相關縣區和市直部門單位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加強對申報創建工作的統籌指導。認真按照《世界地質公園指南》,精心制定申報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向3個縣區和30多個部門單位交辦了申報創建工作任務清單。市、縣政府在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對地質公園科研科普及地質遺跡保護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落實地質公園建設政策扶持、領導干部聯系重點項目、目標考核、景區晉等升級重獎等制度,形成了各級領導干部親自謀劃部署地質公園建設、各級黨政組織整合資源強力推動地質公園建設、旅游企事業單位著力打造地質公園特色品牌、社會各界傾心支持地質公園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全力補齊短板,地質公園科學研究成效明顯。張掖地質公園堅持把地質科學研究作為重點任務,深入開展地質科學研究活動,地質公園科研工作邁上了新臺階。認真開展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和數據庫建設工作,共調查和定性評價地質遺跡景觀點115處,并采用層次分析法定量評價世界級和國家級地質遺跡景觀點21處;對彩色丘陵、九個泉蛇綠巖和丹霞地貌3處世界級地質遺跡點進行國際對比研究;完成地質遺跡資源綜合調查評價報告。爭取原省國土資源廳項目資金60萬元,我市配套20萬元,與省地礦局地質調查院、省地質博物館共同立項進行彩色丘陵地貌和冰溝丹霞地貌成因科學研究,研究成果已出版發行。編制完成公園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動植物多樣性名錄,設置安裝一批植物解說牌。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公園科研設施建設,地質公園科普研學基地、九個泉野外科考站、冰溝丹霞地質展示館建成投入使用。在張掖召開甘肅地質公園地學科普創新文化建設研討會,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與湖南湘西國家地質公園、安徽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敦煌世界地質公園、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福建平譚國家地質公園締結為姊妹公園,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安地質調查院、省地礦局地質調查院、省地礦局水勘院、省地質博物館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教學研究及科研科普合作關系。

(三)創新方式方法,地質公園科普宣傳力度加大。張掖地質公園堅持把提高社區居民和廣大干部群眾地質科學素質作為關鍵環節,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地質科普活動,地質公園科普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投資1.6億元,建設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于一體張掖地質公園博物館。館內設置科普影視廳、VR體驗廳,布展大量文字、圖片、實物,并通過聲、光、電等設備,全方位、立體化介紹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彩色丘陵與丹霞地貌的形成與特點,多角度展示張掖神奇的地貌景觀和地質變遷。張掖地質公園博物館先后被評為“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甘肅省特色科普基地”“甘肅省科普示范基地”。2015年9月開館至今,已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0多萬人次。編制完成中英文版地質科普教材、科普讀物、公園導游手冊、公園科學考察指南等科普系列叢書及地質公園與社區建設、地質公園與民族文化、地質公園與婦女發展、地質公園與生態環境保護、地質公園與科研科普、地質公園與旅游開發主題系列讀本,設置科普解說牌102塊、地質科普長廊4處,建成地質公園學校建設,張掖中小學地質科普讀物出版發行。精心策劃開展大型恐龍及古生物化石展、“萬名學生科普行”主題研學、主題廣場快閃、“我眼中的張掖地質公園”主題科普繪畫和“2019地質科普培訓月”等系列活動,對全市廣大干部群眾進行地質科普教育培訓。張掖地質公園網站、微博公眾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及自助講解小程序“兩微多端”自媒體系統全面建成,并投入運行。自助講解小程序集地學科普講解與導游于一體,可滿足公園內30個景點的雙語解說及云導覽服務。

(四)科學開發資源,地質公園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張掖地質公園積極開發地質旅游資源,著力催生旅游新型業態,張掖地質旅游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旅游產品和旅游業創新發展的新亮點。市、縣政府和公園社區先后投資30多億元,建成丹霞七彩鎮、丹霞快速通道、丹霞景觀大道、綜合游客服務中心、廣場及環形干道、內部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河西民俗博覽園、丹霞通用航空機場、地質公園博物館、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華夏牡丹文化旅游觀光園、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博覽城、冰溝山莊等重點旅游項目22項,新建和改擴建高標準旅游廁所16座。多方籌措資金4000多萬元,配套完善地質公園供水、供電等設施,地質公園旅游接待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2018年,張掖地質公園接待游客254萬人次,同比增長19.6%。張掖地質公園已成為甘肅省成長性最好、發展最快的大景區和絲綢之路黃金旅游線最具影響力的品牌景區。

(五)積極宣傳推介,地質公園顯示度不斷提升。堅持以深化“張掖文化旅游全民宣傳行動”為統攬,著力構建地質公園宣傳推介新機制,公園的品牌形象和顯示度進一步提升。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在中央電視臺、《讀者》等主流媒體投放丹霞宣傳廣告;冠名開行“裕固風情號”“張掖丹霞號”“冰溝丹霞號”品牌列車。先后邀請2000多家國內知名旅游企業負責人和300多家境外知名旅游企業負責人考察踩線,邀請400多家國內媒體和100多家境外媒體拍攝制作專題宣傳節目。精心策劃舉辦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直選賽、冰溝丹霞大型徒步活動、馬拉松騎行大會、首屆國際美食節、健美黃金聯賽張掖菁英賽、國際旅游攝影大賽、丹霞首屆熱氣球節等節會節會賽事,面向社會征集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形象標識和吉祥物,對獲獎作品進行重獎,廣開渠道開展地質公園宣傳推介,地質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六)強化保護措施,地質公園遺跡保護扎實到位。張掖地質公園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對地質資源實施分區管理、嚴格保護、適度開發、精準監測,實現了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聯促共進。對公園內的地質資源,按特性和功能進行分區管理,劃定特級地質遺跡保護區1個,一級保護區5個,二級保護區3個,三級保護區3個,分別按照不同級別保護區的保護要求制訂了保護措施。先后埋設公園邊界及各級保護區邊界界碑172塊,設置交通標識、環保及地質保護警示等引導說明牌152塊。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原則,點面結合,多措并舉,對公園內因人為活動所造成的山體破損、礦石棄渣堆積、河道破壞等原生態受損區域進行了恢復治理,為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地質公園地質旅游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拓展了有效空間。同時,將公園管理區域納入了張掖市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定期對公園內的各類自然資源進行生態環境本底數據對比,為公園開展地質遺跡保護、生物多樣性研究、旅游開發建設等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動態監測數據。督促景區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智慧景區管理系統,架設監控攝像頭300多個,實現重點地質遺跡和生態保護區域全覆蓋。并通過指揮調度中心,及時掌握游客流量、分布區域和游覽行為,適時實施管控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地質公園科學管理與風險預警防控能力。

(七)推動社區發展,地質公園助農增收成效顯著。張掖地質公園立足推動社區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指導公園社區和經營主體積極開發休閑度假、文化演藝、科普研學、攝影采風、健身露營、民俗文化體驗、低空觀光、駝隊觀光、現代農業觀光等適合社區群眾參與的旅游產品,積極動員社區群眾開發原生態餐飲、養生美食、風味小吃等地方餐飲和主題酒店、民宿客棧等住宿業態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拓寬社區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地質公園社區群眾開發銷售七彩瑪瑙、臨澤小棗、山丹馬油、牛羊肉、臨澤小棗、野生蘑菇、和祁連玉、刺繡、剪紙、彩巖畫、民族服飾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200多種,建成酒店、客棧、商鋪及餐飲門店330家,接待床位總數達到5689張,吸納群眾就業4000多人,為群眾增收致富搭建了良好平臺。2018年南臺村有286戶1033人參與旅游發展,379戶參與經營主體入股分紅,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082元,高出臨澤縣平均水平2000多元。肅南縣康樂鎮、白銀蒙古族自治鄉投資1.5億元,開發旅游項目,引導群眾建成蒙古大營、冰溝山莊、綠之源、梨園河等旅游觀光、服務設施4處。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充分征求貧困戶意見,將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五萬元產業扶貧貸款以入股形式全部投入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設,2017年7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獲得分紅11.7萬元,讓旅游紅利直接惠及到了貧困群眾,貧困綜合發生率從15.5%降至1.61%。

(八)完善制度機制,地質公園管理工作逐步規范。張掖地質公園堅持改革創新,不斷健全完善制度機制,地質公園管理工作逐步規范。近年來,先后組建張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冰溝丹霞文化旅游發展公司和裕固風情走廊開發公司,對公園重點景區進行統一開發和經營,地質公園旅游經營管理和開發建設進入了市場主導的新階段。市上成立張掖丹霞大景區管委會,加掛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牌子,核定編制14名,為縣級建制事業單位,隸屬市政府管理,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保護”和“市場主體、企業經營”的基本原則,實行管委會(管理局)領導下的股份公司經營制,地質公園旅游開發走上了規范化軌道。研究制定并印發了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巡查制度、地質遺跡保護目標責任管理制度和地質公園徽標授權與使用辦法、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地質遺跡與環境監測系統設計方案、社區村規民約等制度方案,與3家景區經營單位簽訂地質遺跡保護目標管理責任書。市政府聘請10名地質專家建立地質公園技術指導專家庫,指導地質公園開展科研科普、地學旅游開發和地質遺跡保護等工作,并制定下發了《張掖地質公園管理暫行辦法》,對地質公園管理的范圍、管理機構的職責及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地質公園管理工作日趨規范。

二、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張掖地質公園建設管理工作雖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世界地質公園建設的標準相比,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

(一)公園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健全。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制度及公園管理運行機制亟待健全完善。

(二)景區基礎設施需進一步完善。冰溝丹霞、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景區道路、觀景臺、觀光步道、導覽標識牌、地質遺跡保護設施等諸多方面尚需進一步提升。

(三)地質科研科普力度需進一步加大。對景區景點從業人員、旅行社導游、出租車司機、學校師生、社區居民等重點對象的地質科普知識培訓,還存在覆蓋面窄等問題。地質科研工作存在明顯短板。

(四)地質公園經費保障需進一步強化。地質公園正常工作經費需列入財政預算,保證地質科研科普、人員培訓、對外合作交流、地質遺跡保護設施建設等工作順利推進。

(五)專業人才需進一步補充。地質公園博物館講解員、地質專業工作人員和翻譯人員數量不足,難以保證工作需要。

三、下一步的思路與措施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下一步,我們將以申報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為契機,緊緊圍繞“保護地質資源,普及地學知識,開展旅游活動,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更加務實的舉措,不斷加強張掖地質公園的保護、建設和管理,讓張掖地質公園自然人文資源得到更好地保護,讓地質科學知識得到更廣地普及,讓地質旅游產業得到更好地發展,讓世界了解張掖,讓張掖走向世界。

(一)全力做好地質遺跡保護設施建設工作。在市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進一步建設完善地質公園界碑、界樁、圍欄、警示牌等保護設施。指導督促相關景區進一步建設完善景區道路、觀景臺、觀光步道、導覽標識牌、警示牌等保護設施,不斷加大地質遺跡保護力度。

(二)全力做好地質科研科普工作。進一步編制完善地質公園系列科普叢書、科普教材、科考指南等資料,采取多種形式,不斷加大地質科普培訓力度。進一步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地質科研工作,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真正補地質科研短板,為世界地質公園中期評估奠定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宁陕县| 丰顺县| 浮山县| 无棣县| 漾濞| 南澳县| 永康市| 舟曲县| 宝清县| 宜兴市| 扶余县| 张家界市| 林周县| 武威市| 杨浦区| 花莲县| 湖州市| 福鼎市| 定南县| 顺昌县| 张北县| 安远县| 南木林县| 杭州市| 邵东县| 泉州市| 光泽县| 莆田市| 南汇区| 罗源县| 庆阳市| 临澧县| 隆回县| 库尔勒市| 藁城市| 澄迈县| 且末县| 牟定县| 原平市| 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