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2 00:13: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主題思想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谷崎文學;研究綜述;中國;日本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2-0138-02
谷崎潤一郎(1886-1965)是日本唯美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創作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谷崎文學以豐富的內容、流暢的敘述、熟練的表達技巧,以及對官能美和日本古典美的思考和描寫,獲得了“大谷崎”“谷崎朝時代”等盛贊。1937年谷崎潤一郎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1949年以《細雪》榮獲朝日文化獎。1963年《瘋癲老人日記》獲得每日藝術大獎,1964年被選為全美藝術院?美國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1960年和川端康成一起獲得了日本最初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其五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中先后具備了“惡魔主義”與“古典回歸”的文學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就這樣,谷崎文學成為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存在,研究谷崎文學對更好的理解日本近現代文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內關于谷崎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主題思想研究
國內對谷崎潤一郎的主題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對作品的解讀分析其“女性崇拜”思想。比如:蔡榕濱的《娜奧密:娜拉般的勇氣、子君般的宿命――析〈癡人之愛〉中的“女性崇拜”思想》和《谷崎潤一郎“女性崇拜”辨析》、蔡二勤的《谷崎潤一郎的“女性崇拜”思想與〈春琴抄〉》張能泉的《谷崎潤一郎女性人物刻畫的幾個特點》等。另外,還有從比較文學的角度論述其主題思想的論文。如:陳嫣玲的《永井和風與谷崎潤一郎的女性觀之比較》和張銳的《谷崎潤一郎的唯美主義和中國人的女性崇拜》等。
2.美學理念研究
谷崎潤一郎作為唯美派的代表作家,構筑了自己獨特的美的世界。關于其美意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唯美理念的形成和陰翳美學兩個方面。首先,關于其唯美理念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和王爾德唯美理念的比較以及對其獨特的唯美世界的分析上。比如:吳學平的《王爾德與谷崎潤一郎》、張韻韜的《簡論王爾德與谷崎潤一郎小說的唯美特色》等,論述了谷崎和王爾德唯美理念的異同。此外,張能泉的《論谷崎潤一郎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曾真的《谷崎潤一郎唯美主義文學論》、王麗君的《試論谷崎潤一郎文學作品中的唯美主義》、齊的《谷崎潤一郎的唯美世界》等,明確分析了谷崎的唯美主義文學創作理念。其次,在陰翳美學的研究方面,大都是以其作品《陰翳禮贊》的美學思想為理論依據,對其他作品進行解讀。比如:任方圓的《谷崎文學的陰翳美學―以〈少將滋干的母親〉為中心》、丁敏華的《谷崎潤一郎小說〈春琴抄〉的陰翳之美》、譚爽、趙薇的《陰翳之戀―解讀谷崎潤一郎及其唯美意識》、紀錄的《淺析陰翳美的形成與日本國民性的關系――以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贊〉為例》等。
3.關于谷崎潤一郎和中國關系的研究
關于谷崎和中國關系的研究國內主要集中在谷崎潤一郎的中國之旅以及將其和中國留日作家的比較兩個方面。首先,關于其中國之旅的研究有戚江虹的《谷崎潤一郎“東洋回歸”之路》、孟慶樞的《谷崎潤一郎與中國文學》、李雁南的《谷崎潤一郎筆下的中國江南》、崔瑋瑋的《谷崎潤一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文潔若的《日本文豪谷崎潤一郎的中國情結―兼議〈細雪〉》、張能泉的《論谷崎潤一郎首次中國之行后文學創作中的中國形象》等。
目前,日本方面關于谷崎潤一郎的研究也甚囂塵上。成立了谷崎文學研究會,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品發表。日本國內關于谷崎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創作思想研究
關于谷崎創作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女性崇拜”思想的解讀以及從精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其創作。關于“女性崇拜”的研究有:高頭麻子的『女Zりの造D谷崎一郎における性裝、西f保的『谷崎一郎「癡人の邸工刃隴筏づ、谷藤葉月的『られた妖D――『癡人の邸護摔撙牘繞一郎の女性Q、半藤一利的『戀文行ったり來たり谷崎一郎の「神としての女性、金子明雄的『金のかかる女たちと金をかける男たちD谷崎一郎と女性等。從精神心理角度對其創作進行分析的作品有:細江光的『谷崎一郎深嬰違欹去轔氓,千葉俊二的『狐とマゾヒズム、羅勝會的『谷崎一郎――背反精神への欲望、三好昭子的『谷崎一郎の否定的アイデンティティxkについての分析、河野多惠子的『谷崎文學と肯定の欲望和『谷崎文學の愉しみ等。
2.創作風格研究
谷崎在其創作中先后形成了“惡魔主義”和“古典回歸”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對其創作風格進行研究的著作及論文有:前田久德的『谷崎一郎物Zの生成、小田切秀雄的「『源氏物Zと谷崎一郎、長野嘗一的『谷崎一郎と古典、永榮啟伸的『谷崎一郎D付流する物Z、三島佑一的『谷崎一郎と大阪等。
3.作家研究
昭和45年,伊藤整在中央公論社發表『谷崎一郎の文學一文,將谷崎潤一郎評價為與西鶴、紫式部并肩的存在。這是戰后對谷崎潤一郎劃時期的新評價。對于作家谷崎潤一郎個人的研究還有以下著作及論文:小谷野敦的『谷崎一郎唬禾錳盲郡肴松、永榮啟伸的『u還繞一郎、山口政幸的『谷崎一郎?人と文學、吉田精一的『文豪「谷崎一郎Du弧?、尾高袚获g摹呵嗄昶詮繞一郎和『壯年期谷崎一郎等。
4.關于谷崎潤一郎和中國關系的研究
日本國內關于谷崎和中國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之旅以及和中國作品的比較兩個方面。比如:西原大輔的『谷崎一郎と|方主xDD大正日本の中國幻想、閻瑜的『谷崎一郎の中國旅行と「支那趣味の涿病緩汀閡瘓哦年代の日中文學者交流のル`ツを探るD田hと谷崎一郎の交流を中心に、崔海燕的『二人の南子:谷崎一郎「麒麟と林Z堂「子南子、柿木原組的『Elと谷崎一郎の周x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外關于谷崎文學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主題思想、美意識、作家研究等方面。也有研究谷崎潤一郎和中國關系的論文和著作,但大都集中在谷崎潤一郎的兩次中國之旅以及將其和中國留日作家或作品的比較兩個層面。研究其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及其成因的文章還是鳳毛麟角。谷崎潤一郎從小接受漢文化教育,具有較高的漢詩造詣,兩次中國之旅更是成為其從“惡魔主義”到“古典回歸”的轉折點。研究其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及其成因是很有研究價值的。然而,令人高興的是國內外學者在谷崎文學研究方面已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為以后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和豐富的經驗。相信在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對谷崎文學的研究將會有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葉渭渠.谷崎潤一郎傳[M].新世紀出版社,2005.
〔2〕伊藤整.谷崎一郎全集[M].中央公社,1983.
〔3〕野口武彥.谷崎一郎.[M].中央公社,1981.
〔4〕江光.谷崎一郎DD深嬰違欹氓去轔氓[M].和泉院,2004.
〔5〕孟慶樞.谷崎潤一郎與中國文學[J].日本學刊,1996,(3):136-145.
〔6〕李雁南.谷崎潤一郎筆下的江南[J].外國語學院,2009,(2):113-117.
一、突出主題思想引領下的目標觀
作為一所學校,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有其“思想實質”,否則學校的內部力量將是“一盤散沙”,思想的建設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而思想的建設,又重在學校文化本身的傳承,這就對學校的直接責任者――校長提出了要求:應該在文化傳承下確立學校發展的主題思想,這種主題思想應該貫穿學校整個教育教學行為的始終,并且有延續性。辦學的主題思想,從大的方面講為校本研究起了引領作用,從小的方面講,使校本研究可以有目標可循。因此,主題思想就是一根線,讓校本研究在其引領下展現“研究成果”,主題思想的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學校多年辦學成果的一個提煉,具有“承前啟后”作用,它更看重的是學校在其引領下后續發展的潛力及實效。因此,主題思想的確立又可以說不是校長一個人的事,是全校師生共同確立的學校“辦學方向”?;鶎愚r村學校更應在尋找自身合適生存發展空間下尋找自身的主題發展思想,應立足于前期的成果與當前的現狀,“我的學校需要達到一個怎樣的預期目標,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這些都是學校管理者首先必須去論證的。因此,主題思想是校本研究的大方向,它需要在經歷、尋找、論證、展現過程中來實現,一旦確立,它將成為學校的發展方向,不可隨意更改。
例如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針對外來人口較多的情況,學生健康體質有所下降的情況,我們順應“健康第一”的原則,提出“體育強?!蹦繕?,多年的經驗積累,使我們的“體育訓練”、“體育課堂”、“體育游戲”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并為本地區所認可。這種快樂,這種愉悅及童真是當前的一些學科教學課堂中少見的。作為一所農村小學,更應在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上下工夫,而健全的人格培養首先應遵循其成長規律,將童年還給孩子,我們借“體育”的愉悅與興趣成果進一步拓展延伸,提出“童趣、成長”的理念,引出“激童真童趣,享成長快樂”的主題思想,明確我們學校教育教學所做的首先要讓孩子在快樂中度過,在興趣中成長,展現他們真實的童年,這樣一來,學校校本研究的方向也就明確,研究主題應運而生,使校本研究真正呈現出“樹狀”研究趨勢。此時,主題思想便成為學校辦學方向的總向標,校長的辦學理念也應在其中生成,教師的校本研究也將以此為載體進行有效實施。所以,班主任的活動德育研究,學科教師的童趣教學策略研究,評價的多元評價研究等圍繞“激童真童趣,享成長快樂”的主題思想鋪開進行。
二、突出科學管理下的層次觀
確立主題思想,就是確立了目標追求,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校本研究的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所謂理論層面就是了解所確立主題的意義及與當前課程改革背景下所提倡的教育改革的相關因素及必要性,并通過尋找當前的研究現狀與成果來加以論證;所謂實踐層面就是這一主題思想體現在校本研究中的可操作性。作為一名教學管理者,在引導教師有效參與校本研究時,最重要的便是科學管理。
校本研究的實施者是教師,最終的成果服務者也是教師,在動態的研究下,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提升,學校的教育才能得以顯現。校本研究是“被取之水”又是“回流的水”,是真正使得學校發展“源頭活水”,教師在校本研究中,經歷了培訓、理解、思考、運用等一系列環節,終于成長。作為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斷地肯定、引導、讓這“成長”成為全校研究的“內驅力”,哪怕這種“成長”是短暫的,是一時的,這也是教師實現自我教育目標的最大肯定,是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肯定。教師在校本研究中,既要經歷現場的,也要經歷思維的變革,成為富有真正教育思維的實施者。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教師的目標感越來越清晰,教育理念的實踐感越來越強烈,使教師真正成為改革的推動者,教師的研究行為是主觀的,但在經歷多次“撞擊”后,認識便成了客觀、成了現實,這些撞擊是動態及有規律可找的,它的研究不僅是埋頭思考,更多是課堂中的一種不經意的現象,學生的一種學習中被忽視的現象――小課堂飛出大規律。是的,面對研究,有焦慮、有困惑、有痛苦、有快樂,心靈的釋放最終換回教師對教育教學真諦的感悟。
為此,對校本研究的管理強調要“集”“引”“收”“放”。所謂“集”,就是在研究之前,就要集中論證主題思想的分解,可以從學科入手分解,可以從進度入手分解,可以從項目入手分解;所謂“引”,就是我們應該了解實際狀況,因為我們都是小學教育工作者,純粹從科研理論上加以研究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應該確立的是常態的、草根式的科研理念,從教師的主體意識、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培育起步,盡量讓教師從實際環境入手,立足課堂,關注教學現場,直擊實踐問題;所謂“收”就是收住教師的“心”,我們提倡人人參與校本研究,但并不提倡從立項開始便各搞各,我們要正視“參差不齊”的現實,成立研究共同體,采取“同一主題,多端切入,合力攻關”的方式;所謂“放”指的是開放參與的形式,主題的校本研究主要應該以聽、評、看、議方式進行,使廣大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真正參與其中。實際上,教學管理者:“集”“引”“收”“放”是一個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到內的內化過程,使校本研究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
三、突出自我動態生成下的效率觀
如果說科學管理為校本研究提供深層發展的平臺,那教師的參與激情便是教育的真諦得以體現的必備條件,試想,如果教師在校本研究中都是應付對待,其主觀意識根本不去思考與發現,那最終的研究便是“空中樓閣”。因此,只有在不斷地生成中去激發他們的熱情,那“成果”的展現也就越來越近。
比如,我校體育老師通過艱苦的訓練使學校運動員在市運動會連續三年奪冠。由此,學校挖掘體育工作的深刻內涵和發展思路延伸出來的體育精神與體育課堂教學延伸出來的“快樂教學”成為了其他各科教師落實自我課堂和教育的追求。
在德育工作中,以“三名教育”為突破口,使德育不再展望。甄文華是皇小體育小將們心中的“明星”,也是激勵他們加強訓練,取得勝利的精神依托。我們認為,如果在德育中培養“名人”效應,必然會樹立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依托“榜樣”作用,我們開展了“說名人故事,析名人名言,賞經典名典”的“三名”教育。環境上,我們在學校的宣傳廊、墻壁等醒目的地方張貼名人名言、名人畫像。班級開辟名人角,名人之屋。時時讓學生在名人的環境熏陶下成長。活動上,我們按照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適合他們的活動。資源上,我們利用地域優勢,請“地方名人”進校園,請他們講述自己成長的故事;另一方面,組織高年級學生開展與地方名人聯誼通信等活動。通過三名教育,德育工作實實在在地落實。學生習慣養成、思想素質、人生觀世界觀等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校園里的“新風新氣象”隨處可見。
在語文教學中,圍繞學生想象能力所引發的興趣,我們開設了“童話創編”。利用“童話”讓低年級孩子“樂”起來,中年級孩子“活”起來,高年級孩子“想”起來,不僅僅是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更是學生動手能力與動腦的有效結合?!巴拕摼帯笔俏倚3晒\作的一個課題,帶動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提升,“童話創編”同時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意識,這正是我們“體育”精神中的“協作”?!巴挕闭n題研究,使學校的教育科研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其研究成果被省教育學會評為“教科研成果一等獎”。在“童話”課題的帶動下,體育的“以中長跑為突破口,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健康”也由實踐上升到了理論總結層面,并順利結題。學校學生在多學科的各類比賽中都取得了好成績,學生習作有百余篇發表于省、市級報刊上;在省科技競賽、省奧數競賽、市文藝匯演、美術、書法等活動中學校二百多余人次獲得一、二等獎;學校田徑隊在丹陽市中小學田徑運動會比賽連續六次榮獲團體第一名。
在校園文化上,為了與主題思想相協調,我們提出了“塑造書香校園”活動,組織開展“讀好書”、“寫好字”、“畫好畫”、“唱好歌”等活動?;顒又幸蠼處熥龊铆h境布置、指導點撥、評價激勵等工作,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另外,學校還要求教師閱讀一些美學著作,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美學大史》等,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學校在教師培訓上開展了“三塔”培訓,即:抓“全員”,固“塔基”;抓“骨干”,壯“塔身”;抓“名師”,塑“塔尖”。通過這樣的培訓,培養出了一批青年骨干群體。
在對教育理想的追尋中,教師成長著,在自我動態生成中的成長是真實的、有效的,但不能因為成果的文本化而終結校本研究,這樣我們會走在“黑暗苦果”的路上,只是心靈浸潤了一下,發展沒有實在地提升,我們的校本研究特別是一些農村的校本研究,不是為了確立某種理論和獎勵,而是真正在教育改革的大旗下,實踐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學生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之路。因此。校本研究成果轉化推廣是必要的,它既要站在自信上,又要思考下一步的方向,使研究進一步細化,呈現動態的發展,比如我校在“童趣、成長”研究后,編寫了“童話創編”的教材,上起了校本課程,豐富了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成長的快樂,但我們又不得不思考,孩子快樂,也成長了,人格的形成還有哪些方面探索之路,我們便又開始新的研究之路。
湖北黃岡 wwwheat
4.構建修辭圖式,分析篇章結構。
故事、寓言、議論文、說明文等體裁都有各自獨特的結構。語篇結構有兩種,即線性結構和層次結構。線性結構是指文章的情節按時空順序而展開。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我們可多接觸多感受,構建修辭圖式,指導我們對篇章的分析,把握事件的發展方向。
例如:B卷B篇短文第61題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first thing to do in building an igloo is _________.
A. to gather a pool of water
B .to cover the ground with ice
C. to prepare a wooden base
D. to pile a large amount of snow
根據文章的修辭圖式,我們借助于時間線(timeline),理順事件的先后,表示如下:
a wooden base snow freezing an igloo piling snow moving the base
故本題答案為C“準備一個木底板”。
層次結構即主題句與支撐主題句的事實之間的關系。如:議論文的主題句常在文章開頭,也可在文章中間或文章結尾。其層次結構常為總——分——總、分——總——分、分——總。 在閱讀理解中,一些單詞、詞組或文章的標題都會暗示某個圖式。如果讀者能夠捕捉并利用這些信息,其大腦中的相關信息就會被激活。一旦某一圖式被激活,腦子里就會想到與它相關的一些知識,并由上一級圖式激活下一級圖式或相關圖式,從而構成圖式網絡。在圖式網絡中,各圖式的存在不是孤立平行的,而是交互的,它們之間也沒有嚴格的界限。如:在分析文章的主題思想時,可運用“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首先須構建修辭圖式,預測主題,然后根據語言圖式進行分析理解,運用內容圖式進行驗證并及時調整。另外,也可運用“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通過語言圖式分析文章所表達的信息,運用內容圖式總結、歸納出文章的主題思想。
只有當我們腦子里構建了圖式網絡,在閱讀理解中做到運用字、詞、句理解上、下文,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詞、句,并結合已有經驗、知識,綜合理解、優化分析,我們才能切實地提高閱讀效率。
參考書目:
①Carrel,P.L.1998.“Some Causes of Text Boundness and Schema Interference in ESL
Reading”.[M]
②Rumelhart,D.E.1980.“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
③程世祿,張國揚:“ESP的理論與實踐”.[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④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⑤佘廣安:“閱讀的心理機制以及英語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小學外
語教學》,1997,12。
⑥羅蓉:“圖式理論和英語閱讀理解”.[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6。
附件:2001年高考英語統一試題(閱讀理解題B、C、E篇短文)
B
Holidaymakers who are bored with baking beaches and overheated hotel rooms head
for a big igloo. Swedish businessman Nile Bergqvist is delighted with his new hotel,
the world''s first igloo hotel. Built in a small town in Lapland, it has been attracting
lots of visitors, but soon the fun will be over.
In two weeks'' time Bergqvist''s ice creation(作品) will be nothing more than a pool of water. “We don''t see it as a big problem,” he says. “We just look forward to replacing it.”
Bergqvist built his first igloo in 1991 for an art exhibition. It was so successful that he designed the present one, which measures roughly 200 square meters. Six workmen spent more that eight weeks piling 1,000 tons of snow onto a wooden base; when the snow froze, the base was removed. “The only wooden thing we have left in the igloo is the front door, he says.
After their stay, all visitors receive a survival certificate recording their success. With no windows, nowhere to hang clothes and temperatures below 0℃,it may seem more like a survival test than a relaxing(輕松的) hotel break. “It''s great fun,” Bergqvist explains, “as well as a good start in surrival train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igloo is beyond doubt: it is now attracting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t least800 people have stayed at the igloo this season even though there are only 10 rooms. “You can get a lot of people in,” explains Bergqvist. “The beds are three metres long, and can fit at least four at one time.”
C
Many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today are heavily polluted. Careless methods of production and lack of consumer demand for environment(環境) friendly produc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ollution problem. One result is that millions of tons of glass, plastic, and metal containers are produced, and these are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However, today, more and more consumers are choosing “green” and demanding that the products they buy should be safe for the environment. Before they buy a product, they ask questions like these. “Will this shampoo damage the environment? Can this metal container be reused or can it only be used once?”
A recent study showed that two out of five adults now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a product before they buy it. This means that companies must now change the way they make and sell their products to make sure that they are “green”, that is,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Only a few years ago, it was impossible to find green products in supermarkets, but now there are hundreds. Some supermarket products carry labels(標簽) to show that the product is green. Some companies have made the manufacturing(生產) of clean and safe products their main selling point and emphasize it in their advertising. The concern for a safer and cleaner environment is making companies rethink how they do business. No longer will the public accept the old attitude of “Buy it use it, throw it away, and forget it.” The public pressure is on, and gradually business is cleaning up its act.
E
Betty and Harold have been married for years. But one thing still puzzles(困擾) old Harold. How is it that he can leave Betty and her friend Joan sitting on the sofa, talking, go out to a ball game, come back three and a half hours later, and they''re still sitting on the sofa? Talking? What in the world, Harold wonders, do they have to talk about? Betty shrugs. Talk? We''re friends.
Researching this matter called friendship, psychologist Lillian Rubin spent two years interviewing more than two hundred women and men. No matter what their age, their job, their sex, the results were completely clear: women have more friendships than men,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and the quality of those friendships is “marked and unmistakable.”
一、“抓”,即抓文章的主要內容??v觀這幾年的中考試題,概括記敘文主要內容、列舉說明文說明對象、提煉議論文中心論點一直是經常出現的題目。如2007年四川成都卷的第12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2007年福建福州卷的第14題:“本文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所以,我們在閱讀選文時,首先要判斷一下文章的類別。是記敘文,就要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題思想;是說明文,就抓說明對象,抓說明對象的主要特點;是議論文,就抓作者所論證的主要論點。
一般情況下,記敘文的主題思想、說明文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議論文的論點,都會“隱藏”在文章之中,或開頭、或結尾,有的一眼就能看出來,也有的需要稍稍推敲一番。當然,在有的文章中,這些內容很散,需要我們去進行概括和提煉,然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只要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捕捉這些信息,就絕不會空手而歸,畢竟,選文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我們一旦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僅能完成相關的題目,還能為其他題目的解答做好準備。
二、“理”,即理文章的順序。記敘文要理清敘述順序,記敘文常用敘述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這些順序常在文中靈活運用,很容易就能作出準確判定。說明文則要理清說明順序和說明結構,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這幾種順序,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有總(概說)――分(具體)式、并列式、遞進式等,一般都有明顯的標志性詞語。議論文則要理清它的論證過程,看看文章提出了什么問題,分析了什么問題,解決了什么問題,文章總體結構是總分式,還是層進式。
在2007年的中考試題中,考點著眼于“理”的試題有許多,如江蘇鹽城卷的第15題:“從整體上說,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敝貞c卷的第19題:“從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說明順序來介紹三峽博物館的?”福建寧德卷的第14題:“闡述‘人的魅力’的三個層次?!比绻陂喿x中善于“理”,解答這樣的題目就會很容易。
三、“尋”,即尋找文章表情達意、介紹事物、闡述道理的手法。對于記敘文,一要尋找文章所運用的表達方式,看看哪些地方是記敘,哪些地方是描寫,哪些地方是抒情,哪些地方是議論;二要尋找文章的描寫方式,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是濃墨重彩,還是工筆勾勒;三要尋找文章的寫人手法,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各種描寫要了然于胸。
對于說明文,主要是尋找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八種:分類別,能使說明的內容條理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下定義,能使讀者對文中的概念有確切的了解;作比較,用人們熟知的事物與所要說明的事物作比較,能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舉例子,可以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征獲得具體的認識;打比方,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列數字,可以準確地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配圖表,能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引用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閱讀說明文,準確地找出文中使用的各種說明方法,并指明其具體的作用,是一項基本能力。
對于議論文,主要是尋找論據,看看事實論據有哪些,理論論據又有哪些,并在此基礎上,概括出論證方式。常見的論證方式有四種:舉例論證有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理論論證具有權威性,可以使論證有力;此喻論證可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對比論證便于讀者分清是非曲直,給人深刻印象。
在2007年的中考試題中。這方面的考題不在少數。如重慶卷的第22題:“請從選文第1、第5自然段畫橫線的句子中任選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浙江舟山卷的第10題:“本文通篇采用了擬人和比喻來說明,請你說說這樣的說明有什么好處?!备=ㄈ菥淼牡?2題:“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中的一個事實論據,并聯系上下文說說它的作用?!?/p>
四、“品”,即品味語言,包括優美的詞語、精彩的片段和語言特色等。這樣的題目,在近年來的中考試題中屢見不鮮。如2007年廣東汕頭卷的閱讀題四,選的是老舍《駱駝祥子》中祥子拉車的一個片段,其中一道試題是:請以選段中的語句為例,簡析作品語言的一個特點。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品味,比如可從口語化這個角度人手,選段親切自然,通俗易懂,活潑流暢,朗朗上口;也可從情感角度人手,這段文字語言充滿感情,生動形象;還可從修辭的角度人手,選段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手法。不難看出,品味語言,重點要落在“品”字上,不僅要說出自己的見解,而且發散的角度越多越好。
論文摘要:傳統英語教學強調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基于任務型教學模式,教師結合課文設計一些學生熟悉的和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語言能力得到了提高。筆者在實踐中對此進行了嘗試和總結。
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目的強調如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痹谟⒄Z教學策略方面,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和教學結果完全由教師控制,學生只是一味地被動學習,僅僅學會了某些孤立的語法或表達,并不能真正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更不能自如地表達思想和情感。
任務型教學法通過教師結合課文設計一些學生熟悉的和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創造真實的或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教師的作用是指導者、組織者、引導者和答疑者。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而是主動地開動腦筋,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因而大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三個階段:任務前階段,任務中階段和任務后階段。任務前階段是準備階段,任務中階段是實施階段,任務后階段是驗收與提高階段。這三個階段相輔相成,互相作用。其中任務中階段是核心,任務前階段為其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任務后階段是前兩個階段的歸宿,是促進學習者語言內化過程的具體手段。
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 One Section A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為例,說明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任務前階段
在開始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預習課文,主要任務是理解在初中,高中和大學三個不同的階段所遇到的英語老師的不同之處,以及所產生的不同的學習效果。在文章中找出在各個階段描寫老師和“我”的關鍵詞,體會作者在每一段所想表達的主題思想。
如:
Paragraph One: Key words :difficult, rewarding (總論)
Paragraph Two: teacher: kind, patient, praise all of the students, positive
I: eagerly answer all the question, never worry about making mistake, top student (初中階段)
Paragraph Three: teacher: different, impatient, quickly punish students, point a stick at , shout
I: lose eagerness, joy, desire(高中階段)
Paragraph Four: teacher: patient, kind
I: feel intimidated because of the excellence of some students (大學階段)
Paragraph Five :requirement: time, commitment, discipline
I: practice, make mistake, frustrated, feel like giving up, work hard, understand, could say, reap the benefits (在線學習階段)
對于已經過去的初中和高中的英語學習,學生都有自己的記憶,對于在線學習,需要學生多去了解相關的知識。 2.任務中階段
有了對課文的充分了解,老師在課堂上就可以從問題入手,針對學生不理解的語言難點進行答疑( 答疑者),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和老師的方法是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此,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技巧:cause and effect 有比較詳細的了解)。緊接著,可以對部分學生進行提問,結合他們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談自己的老師,談自己的感受和經驗。這是對在任務前階段的深化和補充。
學生可以借助在任務前階段所接觸到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如遇到表達吃力時,老師可以進行引導。提問完成后,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的題目可以是和老師有關,也可以是和學生有關。
如:
What is an ideal English teacher ( student )?
How do you plan to spend you college life?
學生面對自己熟悉的題目,一定會興趣盎然,感覺有話可說。小組討論后,每個小組可派代表表達全組的思想,讓全班分享各自不同的觀點。
3.任務后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前兩個階段各類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
總結的第一步,小結在本課中學到的關鍵詞和短語,給出學生在課后應當自己去獨立完成的對語言知識的再次練習,如造句練習(練習在特定語言環境下使用這些關鍵詞和短語的能力)。
總結通過課文的學習所掌握的寫作技巧并利用寫作技巧完成課后的短文寫作。對完成情況比較好的小組,指導其將生活中的趣事編成英語小品,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練習使用所學到的東西。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1年
一 結構方面的特點
1.記敘文的結構特點
記敘文結構上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記敘文的順序上,主要弄清文章是順敘還是倒敘,有無插敘、補敘等。如:我在教初級中學第一冊第一單元時采用了記敘文順序上的比較教學,讓學生分析辨別這單元中的不同記敘順序。通過比較教學,學生既明確了各篇文章所采用的不同記敘順序:《這不是一顆流星》、《背影》用了倒敘,《散步》、《金黃的大斗笠》用了順敘,《羚羊木雕》一文用了插敘,又理解了各種記敘順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從而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2.文學作品的結構特點
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各有不同,因此,在閱讀時要從不同角度入手。小說和戲劇主要體現在情節的結構上。因此,教學這類文章要根據情節來分析文章結構。如:在教《七根火柴》時,首先讓學生帶著如下問題閱讀課文:小說是如何緊扣“七根火柴”的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按照情節發展,可把課文劃分為幾部分?通過閱讀分析,學生明確了課文按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與結局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環境惡劣,渴望有火(開端);第二部分寫無名戰士獻出了火柴,精神偉大(發展、);第三部分寫篝火燃燒,轉交黨證和火柴(結局)。這樣,學生明確了這類文章的分段根據,同時也了解了課文的基本內容。
散文和抒情詩主要表現在作者感情的脈絡上。認真分析并正確把握文中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就等于把握文章的主題。如:在學習《春》這課的過程中,讓學生速讀課文,理清文章感情脈絡,使他們懂得了本文是按“盼春——繪春——頌春”的感情脈絡進行描繪的,從而為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提供了依據,明確了本文可分為三部分;同時對歸納文章主題也有一定的啟示:本文通過對春天景色的描繪,贊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上述問題若能弄清楚,不但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掌握了用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來分析文章結構層次的方法。
3.說明文的結構特點
說明文的結構特點主要表現在說明的順序和層次上。如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按時間發展,按空間轉移,按事物變化過程,按事物內容結構,按事物特性、功用,按操作程序等等。因為不同類型的說明文有不同的說明順序,所以在分析說明文結構的過程中,要根據其不同說明目的和對象,采用不同的說明順序來分析。如學習《故宮博物院》可指導學生按空間順序來分析文章結構,而《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卻按時間順序來分析結構等。如此閱讀分析訓練,學生不但了解了文章的基本結構,也學會了說明結構分析的方法。
二 內容方面的特點
1.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內容特點
記敘文和文學作品在內容上以寫人記事為主,對這類文章的理解主要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對事件的解剖來進行的。如在學習《小桔燈》時,讓學生帶著“文章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表現了小姑娘的哪些性格?”的問題閱讀課文。同時老師做適當的提示:分析人物主要從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行為、心理、細節等方面入手。這樣,學生不但明確了本文的人物性格、主題思想,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這類文體的閱讀方法,能提高他們的閱讀分析能力。
分析事件,主要是剖析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和結果,以揭示事件所包含的思想意義。如:在學習《老山界》時,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和結果制成表格。
2.說明文的內容特點
說明文內容上的特點是以說明事物或事理為主,有的是只說明事物或事理的某個方面,有的是綜合說明其全貌,但都必須抓住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如在《蘇州園林》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蘇州園林的特征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然后組織學生重點分析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來說明的。
3.議論文的內容特點
議論文的內容是以說理為主,通過各種材料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觀點,可分為論點和論據兩部分。要把握議論文內容的特點就要從論點和論據兩方面進行。
議論文的論點在文中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學生在閱讀議論文歸納論點的過程中,要明確論點的不定位性。如《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一文的標題就是論點;《談骨氣》一文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論點;《想和做》的論點放在文中;《哨子》根據作者親身經歷的某種生活實例提出論點;有些論點在文章里,必須經過歸納得出。通過論點的分析歸納,把握了文章的靈魂,為進一步分析論據打下基礎,而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辨別、概括歸納的能力。
" 論文關鍵詞:閱讀能力 基本技能 閱讀技巧
論文摘 要:在職高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高其綜合語言理解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就是幫助學生借助閱讀來理解感悟文章信息,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正確的英語學習思維和語言感知的有效方法。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能夠升華自己的學習感悟,從而起到提高自身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的作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圍繞閱讀文章,掌握閱讀基本技能;關注課外閱讀,積累閱讀文化素材;培養閱讀技巧,提高閱讀生成效果,這也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一、圍繞閱讀文章,掌握閱讀基本技能
閱讀文本是學生接受和掌握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和渠道。在教學中,根據文本的學習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則是學生獲取豐富語言文化知識的重要推動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依據學生的語言學習認知規律,采用優化教材文本資源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文本知識。 例如,在文章“I am not apatient”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就該篇文章的閱讀作如下的教學安排:首先,要求學生思考:我不是一個病人,到底會是什么意思?建議學生按照Why I am not a patient and who is there alpatient?的思維進行閱讀文章。其次,要求學生根據文章題目來概括文章表達的大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篇概括理解及感悟能力。再者,教師布置一定的思考題目,像:(1)Why do I come to get some me dicine?(2)Why didn’t Billy say anything?(3)What’s the mean of “Iamnotapatien”?最后,建議學生在理解感悟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概括文章大意,并運用書面表達的形式予以呈現,以此來檢查他們對閱讀技能的掌握情況。
二、關注課外閱讀,積累閱讀文化素材 例如,在學習“Text”時,筆者要求學生根據文章表現的主題來了解有關作者、寫作背景和主題思想等背景知識,建議學生通過互聯網等形式來予以查閱。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查找寫作中的經典美文,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學習和運用。最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學習結果,并結合自己的學習感受,以“What do I learn from thearticle”為題目,寫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三、培養閱讀技巧,提高閱讀生成效果
閱讀技巧的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一旦掌握了豐富的閱讀技巧,不僅能夠提高閱讀的速度,還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理解感悟的準確性。學生也因此能夠適應各種文章的閱讀學習。 因此,在職高英語課程的閱讀教學中,從學生的語言學習認知規律和技能發展需要出發,注重優化閱讀教學的過程和方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的興趣,還能夠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理解和運用能力,滿足他們的學習發展需要??梢赃@樣說,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為提高他們學科綜合素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講――講透基本知識,夯實基礎
高一第二學期開始訓練學生寫議論文。議論文對于學生來說就是零基礎,所以每次作文講評課都要講授一定的理論知識,如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思路,分論點的提煉與表述,論據的選擇與使用,立意的確立,辯證論證,如何開頭、結尾等。但講授理論知識時,務必要聯系范例,講透講活。如在訓練“作文如何體現現實意義”時,不能只強調寫作時要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還要讓學生明白怎樣關注,這些必須講清講透。然后,再讓學生聯系自身進行思考,這樣就拓寬了學生的寫作思路。
二、賞――賞析優秀片段,典范引路
教師要將每次作文訓練時發現的優美的片段制成課件,讓學生欣賞?;蜃プ≌?,或抓住某個句子,或抓住某個詞語,談其表達效果或作用,在欣賞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該怎樣選詞造句,該怎樣安排段落的順序。
如《珍惜擁有》,我們賞析了以下片段:珍惜所擁有的每一次被愛的機會吧!我們是特立獨行、有個性、有主見的一代人,也是被嬌寵、被保護、不懂得珍惜的一代人。我們曾經無視媽媽臉頰的汗水和桌子上熱騰騰的飯菜,哭鬧著要去吃肯德基;我們曾經將暖和的小棉襖棄之不顧在耐克店里踱步徘徊;我們曾經用冰冷的眼神瞥一眼爸爸端來的熱牛奶,沒有注意它漸漸冷卻。我們無情地拒絕了父母熾熱的愛,回頭晾了一句:“你們不愛我!”這時,若我們能想一想冷冬里穿著薄衣的乞丐正蜷縮著身子搓摩雙手取暖,想一想汪曾祺對故鄉的鴨蛋的渴盼,想一想非洲的孩子們過著沒有溫飽的日子,就會明白自己擁有多少愛。珍惜擁有的每次被愛的機會吧!
通過賞析,學生明白了“珍惜擁有”的內容應該具體到發生在身邊的瑣屑細微的事情,這樣作文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才能感動他人。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達到了啟發教育學生、感染熏陶學生的目的。
三、抄――抄寫精美句段,精華積淀
學生寫作文大都有提筆無詞之感,主要原因是平時不注重積累,語言功底太差,造成遣詞造句的能力沒有形成。所以積累是作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抄寫就是很好的積累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邏輯性強、論證有力、語言優美的句段抄寫下來,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夯實他們的語言功底,增加語言底蘊。這樣,寫作時就會一氣呵成。
四、仿――仿寫規范片段,提高能力
在賞析、抄寫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仿寫規范、優秀的片段,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筆者在講論據的使用時,讓學生明確議論文不是簡單的觀點加材料,而是在列舉材料之后要用材料證明觀點。基本思路是:分論點+事例+分析說理。形式是:正面例子―反面假設―正面肯定,反面例子―正面假設―反面肯定。
如展示《小議持之以恒》的片段: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藥品666據說經歷了666次試驗才取得成功的,故發明者命名為“666”。倘若發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在進行到665次實驗的時候便退下陣來,還會有666的誕生嗎?正因為他堅持到最后,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所以必須持之以恒。
然后讓學生以“寬容”為話題、以“將相和”為論據進行片段仿寫。這樣,學生自然會掌握方法,思路清晰,有章可尋。
五、改――修改瑕疵習作,升格作文
作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習作的修改。修改方法從形式來說,有全文的修改、片段的修改和字句的修改;從內容來說,有思想認識的提高、審題立意的改動和主題思想的升格;從選用材料及表現形式來看,有選例敘例的升格、論證說理的升格、修辭的升格等。
如講評“責任”話題作文時,圍繞怎樣使用論據,進行了如下環節:
1.亮出病例
承擔責任就是要恪盡職守,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一名公交車司機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馬路邊,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了車;將發動機熄火,確保了車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這三件事,安詳地趴在了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這名司機叫黃志全,所有的大連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
2.分析問題
照搬《論點論據論證大全》中的材料,缺乏對事例的概括和對材料的分析論證。
3.課堂修改,同學交流,形成共識
[論文摘要]影視音樂必須與影視作品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形成協調共融,才能更好地增強影視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一、引言
在優秀的影視劇作中,音樂總能帶給我們一種如期而至的舒暢和不期而遇的驚喜。影視音樂是伴隨著影視藝術的發展而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怎樣使得影視音樂應該充分體現作品的總體藝術構思。從而能夠為影視劇增色添彩,而非畫蛇添足。下面將從影視音樂的協調性方面作一些論述。
二、影視音樂的諧調性
電影是一門視聽藝術,20世紀20年代,隨著有聲電影時代的開始和影視技術的進步,音樂逐漸成為影視藝術的重要構成元素。音樂與影視的關系不再是松散聯盟,表現方向也不再是“各行其道”,而是與影視藝術的其他構成元素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藝術整體,去共同實現這一藝術形式的整體表現力。與單純的音樂形式不同的是,在影視作品中。影視音樂既定的藝術效果一般不可能通過單純音樂形式那種“自我表現”的方式去獨立地實現。而必須通過與影視藝術整體相協調才能實現。這便是影視音樂的協調性。
三、形式上的協調性
在影視這種綜合藝術中,影視音樂協調性首先體現在形式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影視作品中畫面的協調。即與視覺的共融。以達到聲畫并茂、水融的效果:二是與影視作品中的其他聲音,包括人物的語言、以及相關的音響的協調,即與聽覺的協調,以達到和諧一體、渾然天成的效果。影視音樂的各種樣式,包括聲樂歌曲和器樂樂曲、畫內音樂和畫外音樂、主題音樂、主題歌和插曲。以及場景音樂和背景音樂等,都應當通過這種與畫面、與人物語言和音響的協調,來服務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畫、故事情節的展示、主題和思想感情的表達:去實現影視藝術的整體表現力。
比如影片《甜蜜蜜》是以鄧麗君的歌曲命名而且以此歌為音樂線索貫穿始終。歌曲作為一條心理主導線索,賦予影片以意義的詮釋和氣氛的烘托,是一種復雜而巧妙的隱輸。該片的主題曲與片中的畫面和聲音協調性上處理得非常完美。主人公李翹和黎小軍合伙賣鄧麗君的磁帶,但在當時的香港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喜愛鄧麗君的歌。因為那樣就說明自己是大陸人。結果這場生意就在風雨中“泡湯”了。二人竭力叫賣,雨越下越大,影片的音響卻由混雜的聲音過渡到只保留鄧麗君的歌聲——從磁帶傳出,音量越來越大——動聽的旋律中帶著些許哀怨。音樂和畫面的巧妙配臺,使其它聲響(叫賣聲、風雨聲)在淡化中細膩化了。而且產生了虛實相生的意境美。影片中歌曲《甜蜜蜜》第一次淡淡切入,是李坐在黎的自行車上唱出來的。伴著歌曲節奏。李的雙腿前后搖擺,“音樂和畫面在運動和節奏范圍內部是對稱的”。這是視覺節奏與音響節奏之間的一種簡單明了的契合。渲染了一種微妙的情感氛圍——淡淡的甜蜜。類似的還有,黎為疲憊不堪的李按摩時所唱。慢慢地他的手指的跳動也與音樂節奏相協調,而且深刻表達了人物感情心緒——沉沉的愛憐。直到結尾,李、黎邂逅于商店櫥窗前,由漫步街頭到四目相接,由“月亮代表我的心”到“甜蜜蜜”。歌曲以抒情綿長的旋律與鏡頭節奏對位配合,營造出溫馨浪漫的情調。這部影片獲得成功之后,甜蜜蜜一歌再次流行,也就不足為怪了。
由此可見在影視作品中,影視音樂離開了這種協調性,影視音樂便無法實現其對于影視藝術的表現功能,甚至失去在影視藝術中存在的意義。中外許許多多成功的影視作品,其中音樂與畫面情境、音樂與人物語言及音響的結合,都是和諧而完美的,從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
四、內容上的協調性
所謂內容上的協調性,主要是指影視音樂應服從于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影視作品特定的主題思想、內容情感、生活場景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及情景氛圍的表現的需要,并與其有機結合。從而在內容情感上呈現出某種協調性。這種協調性體現在影視音樂的創作、影視音樂的表演和影視音樂的欣賞等諸環節之中。
音樂創作是音樂活動的首要環節。但在創作要求上。影視音樂與一般音樂卻有所不同。一般音樂的創作,作曲家可以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比較自由地去進行藝術的創造和情感的抒發。而影視音樂的創作則首先需要在準確深入地理解影視作品特定的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之上,在影視作品的整體藝術構思之下,從更好地表現影視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更好地增強影視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出發,去進行音樂的構思與創作。影視音樂的創作必須服從于特定的影視作品內容和情感的表現,這就必然使影視音樂呈現出內容上的協調性。比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在她創作《媽媽的吻》等許多優秀的抒情歌曲的時候,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構思。去抒寫自己的生活感受:而當她為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去創作片頭歌曲、片尾歌曲和插曲的時候,她就是在反復地閱讀原作,深入地領會劇情。并在充分把握作品精神氣質的基礎之上,調動自己的人生感受去進行創作的。而這些音樂之所以成功,首要即在于它們把作品那種特定的內容和情感表現得準確深入、酣暢淋漓。臺灣流行音樂的主力制作人陳煥昌,曾為三部電影創作過電影音樂。三部電影都得到了金馬獎。他在談到電影音樂創作時曾說:“電影配樂會幫助我進入特定的思考情境。”他所說的正是影視音樂創作上的協調性。
與一般音樂一樣,影視音樂當然離不開表演——演奏或演唱。與一般音樂不同的是,影視音樂的表演仍必須與影視作品特定的內容情感相協調。比如著名歌唱家楊洪基和著名歌手毛阿敏,他們為電視劇《三國演義》所演唱的片頭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和片尾歌曲《歷史的天空》。那一種渾厚和深沉。那一種蒼涼和悲壯。都使作品定的內容和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概括和凸現。與音樂創作一樣,音樂表演的這種內容上的協調性要求并不意味、也不可能意味是限制作曲家或歌唱家的個性風格:恰恰相反,藝術家們的個性風格正是在這種協調性的要求中才可以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現。
兒童的觀點采擇能力是兒童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兒童的社會認知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觀點采擇可以理解為“從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也就是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并能根據有關信息對他人觀點做出準確判斷。實際上,觀點采擇的本質特征是個體脫離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從他人的視角審視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兒童首先要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差異,并且能把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區分開來,在此基礎上對他人的觀點做出準確判斷,而閱讀就是培養兒童這一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閱讀中,兒童能夠發現對自己和他人共同知覺到的同一事件,彼此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和觀點,并進一步對這些觀點進行判斷整合,最終形成自己較為正確的觀點。如,魏劍美的《孩子與乞丐》。
周圍的人都笑起來。
媽媽摸摸孩子的頭,輕輕地說:“沒有,孩子你是對的”。[2]
發現差異,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正確的觀點又應當是什么?在閱讀時,因為兒童的認知水平、自我中心程度以及社會實踐程度不同,對故事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表現出了不同的觀點采擇。而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卻要求兒童對他人觀點做出準確判斷,只有這樣,兒童才能深刻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不同立場、不同行為和動機,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主題思想。一般故事所闡述的主題思想和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是一致的。最終通過閱讀,不僅要讓兒童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對他人的觀點做出準確判斷,最主要的還是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社會所倡導的主導價值觀,從價值觀層面提高兒童的社會認知水平,促進兒童的社會化。
二、閱讀與兒童移情能力的發展
當兒童在閱讀中進入故事情節時,便發生了自我投射,經歷了故事中的事件過程,與故事中的角色發生了移情。這種移情不僅會加深了兒童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也讓兒童認識了故事中所描述的社會。最終通過閱讀和移情,兒童不僅理解了文本,更重要的是練習了解決社會性問題的技能,這種練習有助于兒童的相關社會技能向現實轉換。在閱讀中讓兒童所獲得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技能又進一步提高了兒童的社會認知水平,促進了兒童的社會化。
閱讀雖然提高了兒童的社會認知水平,但不同的閱讀體裁 對兒童社會能力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加拿大一位研究者曾經對文本的體裁形式和閱讀者社會能力的關系,對“書呆子”(經常讀非小說類文本的人,如議論文、說明文等)和“書蟲”(經常讀小說類文本的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敘事性、想象性文本(如小說、戲劇、詩歌)的閱讀量與移情能力呈正相關,并且對這些文本的閱讀可以提高,并維持了他們的社會判斷能力。而非想象性文本(議論文、說明文)的閱讀量與移情能力呈負相關,并且對大量解釋、說明性文本的閱讀,削弱了他們的社會技能。[3]書蟲在大量閱讀想象性文本,尤其是具有故事情節的、生活化的小說等文體的過程中,進入故事并與故事角色發生移情,獲得了大量的社會經驗和社會技能。而喜歡閱讀沒有故事情節的、枯燥乏味的說明性、解釋性文本的書呆子,因為這些文本的自身特點,而很難從這些文本中去模仿社會經驗、習得社會技能,從而導致了社會能力的缺乏。因此,要為兒童選擇恰當的閱讀體裁,既可促進兒童的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又可促進社會技能的獲得。
道德發展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習得道德準則,并以這些準則指導行為的過程。[4]兒童的道德發展往往需要借助外界事物(如生活中的權威、偶像、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不斷學習模仿和內化,使其成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合格成員。很多學者都認為閱讀對兒童道德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兒童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對文本信息的加工,對那些與自身道德發展相關的外在信息進行內化,并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外顯的道德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兒童在閱讀時,尤其要選擇閱讀那些符合社會正面價值取向和內容積極向上的文本,這些文本能夠非常有力地促進兒童道德的發展。曾任美國教育部部長的William John Bennett在其著作《道德之書》(Book of Virtue(1993))中闡述了閱讀美德故事對兒童形成良好道德品性的重要作用。他認為,閱讀勵志類書籍和美德故事,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高尚典范人物在面對各種沖突和難題時所表現出的動機和志向。通過閱讀這些內容,兒童會有意識地去模仿典范人物的言行舉止,并將內容中所倡導的道德價值內化到自己的價值體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和水平。系列幻想小說《哈利·波特》深受兒童喜愛,故事中所描繪的各種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哈利身上所展現的良好道德素質和行為,如正義、勇敢、友愛、協作等,都能使處于同一道德發展水平的兒童認可和接受。
對于社會實踐機會和經驗有限的兒童來說,閱讀讓兒童認識了世界,親近了世界,認識了自己,而成人也不應該在指導兒童閱讀的過程中強硬灌輸某種既定思想和規范,形成某種社會行為,而應讓兒童在認識不同價值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選擇,最終形成社會所倡導的主導價值觀和社會行為。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13.
(湖南益陽師范高等??茖W校 外語系, 湖南 益陽 413049)
摘 要: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只有宏觀的論述,缺乏方法論,操作性不強。本文簡述了功能翻譯理論,詳細地探討了該理論的理論基礎,并用關聯理論予以論證,豐富了它的內容。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基礎理論;闡釋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3X(2001)06-0039-04
O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YANG Ying-ming
(English Department, Yiyang Teachers College, Yiyang 413049,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onsists onl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ithout concrete methodology and it can not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to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robes into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makes convincing exposition of it by using relevance theory so that it enriches its content.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asic theory; exposition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翻譯是一種特殊的交際形式,涉及三種文本:原語文本、譯者的圖式文本和譯語文本。對于原語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辭功能正確理解原語的修辭功能,是產生理想的圖式文本的關鍵。而正確把握原文的認知圖式又是正確理解原文修辭功能的基礎。理想的圖式文本來自原文的認知圖式,來自對原文作者的修辭意圖的準確把握。在這個圖式文本的基礎上,產生怎樣的譯語文本,除了修辭功能等值之外,還應該考慮翻譯的目的和讀者對象。
一、 功能翻譯理論簡述
(一)、 功能翻譯理論的要點
根據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學術會議上宣讀的論文、學術報告和出版的專著,功能翻譯理論的要點簡述如下:
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確主題意義一個或多個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辭功能,使修辭功能的形式重現,從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義的等值,這種翻譯叫做功能翻譯。翻譯應該是在修辭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達、X”規范;文體不同,翻譯的目的不一樣,X不一樣。(張梅崗,《中國科技翻譯》,1994,(3);劉重德,《三湘譯論》,湖南出版社,1995;周篤寶,《中國翻譯》,2000,(2))
2、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修辭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辭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辭產生的結果或達到的目的,是內容的總和。修辭包括概念段內和句內的修辭,即語言語境的修辭,也包括情景語境、文化語境、語用語境的修辭。(《科技英語修辭》,1998)換句話說,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語義、語法和語用三者合為一體表達修辭功能。
3、 功能是靠結構(structures)來體現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四種符號元素(詞、詞標識、詞序和語調)構成。語言結構(constructions)的認知圖式與其他認知領域的認知圖式類似,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構成語言因果網絡。概念段貫穿了一條主題鏈,或稱因果鍵。這條因果鍵是命題或語言事件構成的,也是它們的概念化的參考點。(《中國翻譯》,1998,(5)此文已被美國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錄,網上轉載。)
4、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認知圖式理論對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的作用,各種普遍結構和特殊結構的認知圖式越具體、越豐富,對翻譯研究和實踐的能力就越強,是譯者形成圖式文本的基礎。
5、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翻譯過程是個斡旋推理過程,因果鏈是邏輯推理的基本結構,利用已知信息,對非語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語用等語境)的修辭功能進行判斷,產生正確的推時結論。(《英漢功能翻譯》,1999)
(二)、 功能翻譯理論的方法論
我們用修辭功能等值的原則來看待翻譯和翻譯研究,自然有正確理解原文、翻譯表達的一整套與此相應的方法論。這是功能翻譯理論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譯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題認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劃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題思想,找出連接標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鏈(《科技英語修辭》),把握語言的功能取向和對概念段整體內容的正確理解。
2、功能分類法
根據功能分類語言學(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語分為五大類修辭功能:描述功能、陳述功能、定義功能、分類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類功能又劃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與漢語進行分類功能對比研究,探索譯的規律。例如,英語陳述功能(陳述部分)總是放在句首,而漢語則置于句末。(張梅崗:《中國翻譯》,1999,(5);2000,(5);《中國科技翻譯》,1998,(1、4))
3、圖式研究法
根據圖式理論,研究和比較原語和目標語的各種結構的認知圖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語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動句等各種句子的結構圖式。與目標語的結構圖式比較,研究發現它們的翻譯規律和方法。(張梅崗:《中國翻譯》,1994,(1、5);《英漢功能翻譯》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認知理論去研究結構圖式尤為重要。請看下面兩句:
(1) The policeman caused Mary to die.
(2) The policeman forced Mary to die.
課堂提問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課上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能否使提出的問題達到預期的目的,是衡量一個教師駕馭課堂能力、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注意使用開放性的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比較提問
比較提問的開放性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前后比較。比如《變色龍》一課,警官奧楚蔑洛夫對待首飾匠赫留金的態度前后迥然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是因為眾人對咬傷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誰,前后的說法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刻畫出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還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沙俄黑暗統治是如何扭曲了人性,泯滅了良知。這樣的提問,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能使學生多層次地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二是參照比較,以課文為中心參照其他材料進行比較。比如學習《天上的街市》,同時參照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在詩歌中改變“牛郎織女”的故事,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表達的“對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一主題思想。三是同中求異,通過分析比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處。比如《故宮博物館》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同是事物說明文,同樣主要使用了空間說明的順序,同樣插入了一些敘述,但《故宮博物館》的敘述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驕奢逸生活的批判態度,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敘述則表達的是對人民英雄的贊美之情。《背影》和《回憶我的母親》都是寫家庭親情的,所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懷著一種歉疚來述說的,而《回憶我的母親》的作者則是懷著一種崇敬來寫的。先找到不同,再想想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兩篇課文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四是異中求同,通過對不同內容的分析比較,尋找它們的相同之處。比如,《“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和《懷疑與學問》這兩篇議論文,中心論點不同,論據不同,論述的內容也不同,但通過比較提問可以發現:這兩篇文章論述的人們追求真理的方式是相同的,人類社會如何才能發展進步的觀點是相同的?!洞骸泛汀稘系亩臁贩謩e描寫了兩個不同季節的景色,但文章有沒有相同之處呢?為什么會有這種相同之處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們能了解兩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相同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高尚情操。
二、逆向提問
逆向提問是從課文現成結論相反的角度提出問題(當然這并不是說對每一個結論都可以從相反的角度去提問),這種提問也是一種開放性的提問。逆向提問的開放性之一是對現成的結論提出相反的意見。比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課,一般都將魯提轄作為見義勇為的英雄加以肯定,如果提問:你覺得真正的英雄應該具備哪些品質?課文中的魯提轄是真正的英雄嗎?有學生思考后認為:魯提轄雖有正義感,但他做事魯莽、不考慮后果。他本不想打死鎮關西卻因感情沖動而殺死了人,鎮關西作惡本應由法律來制裁,因此,課文中的魯提轄只能是一個好漢,還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之二是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的提問。在我們的教學思想中,“窮和尚”一般都意志堅韌,“富和尚”一般都怕苦怕累;“大灰狼”肯定是兇惡的,“小山羊”肯定是善良的。這種思維定勢也有意無意地進入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美國動畫片《湯姆和杰瑞》里,湯姆是一只貓,杰瑞是一只老鼠,這兩只動物之間發生了一連串有趣的故事。許多中國孩子看了以后總會問,貓是好人還是鼠是好人?因為在動畫片里看不出貓和鼠的好壞,而按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定勢,貓肯定是好的,鼠當然是壞的。
三、想像提問
想像提問更是一種開放性的提問。讓學生想像出課文情節中沒有的或與課文情節發展不同的情況,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犊滓鸭骸芬徽n中,造成孔已己悲慘命運的社會原因是封建的科舉制度,如果提問:要是孔乙己沒有讀過書?學生們的想像非常豐富,有的說,他肯定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過著清貧的生活,因為他心地善良。有的說,他好喝懶做,應該是一個流浪漢。有的說,他可能穿著短衣站著喝酒,在酒店里嘲笑另一個穿長衣而站著喝酒的“孔已己”。有的說,他也許是丁舉人的“保安”,因為他身材高大。但無論如何,他都不會夾在“長衣幫”和“短衣幫”之間,在精神上不會受到這樣大的傷害。由此可見,封建科舉制度對中國讀書人以及中國人民的摧殘之深,危害之大。《我的叔叔于勒》一課中,可先用想像提問的方式改變后面的情節,再用想像的情節與原情節作比較??梢詫⑶楣澫胂駷椋河诶瞻l了財,成了一個有用的人,回到家鄉,和菲利普一家過著快樂的日子??梢詫⑶楣澫胂駷椋悍评辗驄D見到窮困潦倒的于勒,便把他接回家,大家一起過著更為艱難的日子??梢詫⑶楣澫胂駷椋河诶瞻l了財,回到家鄉,卻不認哥哥一家,獨自享受。以上三種情節在社會生活中并不乏其例,但這些情節所反映的主題卻不能說明當時社會的本質特點,所以作者采用了原文的情節。通過假設的情節與原情節的比較,學生會明確,只有原情節才能把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展現得如此鮮明,才能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本質――即人與人之間裸的金錢關系。
開放性的提問使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確是一種非常好的做法。但是,老師必須嚴格把關,既要保護好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不要使學生的發言漫無邊際、正誤不分。因此,課堂上老師一定要審時度勢,及時地、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回答,明確觀點,從而優化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回答正確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會得到肯定和強化,回答錯誤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時調整、改變原有欠缺的認知結構。
在開放性的提問中,要關注社會,要求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因為學生學語文首先要學會做人。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融入社會之中,關心祖國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關心學校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及為多數人所矚目的帶傾向性的問題。有了這樣一腔熱血,他們自然就會關注時代的發展,留心社會的走向,注視世界的變化,也就會自然地主動地去瀏覽報刊,注意新聞,關注時局,議論時事,抨擊時弊。關注社會,就能開闊視野,陶冶性情,改變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陋習,將語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結合起來。就能語文教學活起來,在語文的作文考試時就有了正確的思想觀點、豐富的寫作素材和積極健康的情感宣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