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8 07:01: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相鄰數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單元教學內容: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2、難點:數100以內數,特別是數到幾十九、下一個整十數應該數幾十比較困難。
3、關鍵: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別注意講清數位的意義,使學生在理解數位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讀法和寫法。了解數位的意義包括知道數位的名稱、數位的順序、每個數位上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單元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2、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和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懂得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個位、十位的數位的概念。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夠正確地、熟練地讀、寫100以內的數。
4、能夠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單元教學準備: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課件。
單元課時安排:約6課時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數數 數的認識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內各數的過程,感受100以內各數的大小。感受100以內務數就在身邊。
2.使學生能運用生活經驗獨立地數100個物體,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對計數單位“一”“十”“百”有一個感性認識。
3.使學生初步了解100以內數的順序,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4.培養學生數數的興趣和估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數數過程中,當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數應是多少。
教學難點
1、讓學生清楚地掌握數的組成,分別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
2、脫離生活,學生要學會抽象地感受100以內的數,初步建立起數感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糖果、花生、小棒、橡皮筋若干個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教學主題圖
1.加深理解20的多少。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大草原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大草原看一看,你們想不想參加?哪咱們就出發吧!
(2)(出示課件)瞧,藍天下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多美呀! 小精靈給大家提問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來了多少只羊嗎?
(3)學生匯報答案。
3.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到底有多少只小羊呢?最準確的驗證方法還是得一只一只地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00以內數的數法和組成。
二、教學例1:數數量是100的物體
1.數100根小棒(或100塊糖果、100本練習本等)。
讓學生四人一組互相合作,共同數出100顆花生等作為禮物送給“手拉手”學校的小朋友們。
2.匯報數100顆花生的數法。
教師先表揚在數數過程中合作得好又數得正確的小組,然后請幾個小組派代表上臺匯報本組的數法。
講解:學生 數到三十九時,注意讓學生理解三十九的下一個數是四十。然后接著數。
3.通過課件展示小精靈數100根小棒的方法,之后學生對這種數法予以評價。
4.數100根小棒。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按小精靈的數法數出100根小棒。
5.引導學生概括: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
通過小精靈提出問題: 個一是十, 個十是一百。引導學生觀察數好的10捆小棒,同桌相互交流,概括出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學生說完后,教師板書,使學生在數數過程中直觀感知計數單位“一”“十”“百”。
6、練習、35頁做一做
三、教學例2:
1.擺出70、46根小棒。
邊擺邊思考,怎樣擺才能一下子看出是70根、46跟?并說說是怎么擺的。
2. 想一想七十有____個十組成。____個一 ,四十六有____個十,____個一組成。指名學生匯報 。
3、 做一做:(出示課件:35根小棒)然后提問:圖上有多少根小棒?那三十五有____個十,____個一。
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后匯報。
4.讓學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說出兩位數,另一個人說說它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然后互換。
四、課堂作業
1.課件出示 先讓學生整體觀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個夾子”。
2. 估一估共多少塊糖?
3、38頁數數。
4、數一數、填一填
五、小結
組織學生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六、課后作業
讓學生課后數數主題圖中小羊的只數,每數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檢驗自己剛開始時估的對不對。
讓孩子先估算再確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也能讓學生對100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具有隨機性和生成性
板書設計:100以內數的認識——數數、數的組成
10個一是一十
10個十是一百
課后反思: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讀數 寫數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
2、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教學重點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教學難點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課前準備
課件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
1、開火車數數。從15起,5個5個數到100,從48起,2個2個數到78。
2、全班齊數數。從100倒數到78,從10起,10個10個數到100。
1、小游戲:分組抽簽讀數。
(1)數出尾數是0的數來。
(2)數出尾數是5的數來。
(3)數出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來。
(4)數出個位是9的數來。
“剛才我們用各種方法數數,可以2個2個數,5個5個數,10個10個數,還可以順著數,倒著數,說明小朋友們對100以內數的數法掌握得很好,小朋友們真聰明!”
2、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寫數 。
(二)學習新課:
1、出示紐扣圖:
(1)、數一數三種顏色的紐扣分別有多少顆?
讓學生說出數數的方法,表揚最快的孩子。(先圈后數)
(2)、學生匯報
(3)、師:這些數怎樣讀寫呢?(學生討論)
(4)、教師用小棒表示,讓學生在計數器上一個一個地撥出40、27、33、集體訂正。
師:33中的兩個3意思一樣嗎?
(5)、學生練習寫數,集體訂正。
2、三種顏色的紐扣共有多少顆?
(1)、先算出總數,一百怎樣寫呢?
教師在計數器十位上一個一個地撥,撥到9時問“再撥一個是多少?是100)一百由幾個十組成?” (板書:10個十是一百)
“10個十是一百,應該這樣表示?”
“ 我們看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有什么特征?”(百位上只有一顆珠子,個位和十位都沒有珠子)
3、指名回答,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師板書: 百位 十位 個位 )
“誰知道這樣讀寫100?”(注意個位和十位上沒有數,所以用0占位)
指名上黑板板書,要求100的讀法和寫法都寫出來。(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讀數和寫數都要從高位起)
百位 十位 個位
寫作: 1 0 0
讀作: 一百
(三)練習鞏固:
1、37頁做一做。
2、學生獨立完成37頁第1、2題,指名上黑板寫數,全班對答案。
3、教師指導學生看圖,再獨立完成39頁第4題。
4、完成39 頁第5-8題。
(四)、作業:40頁9—12題。
游戲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戲,用它激發學習興趣。
掌握數數方法,數的
既快又對。
用計數器邊播邊問,便于孩子記憶,達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板書設計:100以內數的認識——讀數、寫數
10個一是一十 百位 十位 個位
10個十是一百 寫作: 1 0 0
讀作: 一百
課后反思: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遷移思維,熟練數數的習慣,以及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會獨立思考,與他人合作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能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并交流思維過程、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及數的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比較
課前準備
課件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舊知
1、一個數的個位上是6,十位上是8,這個數是()。
2、按規律填數:
0 10 () 30 () () () 70 () ()
100
二、新課講授
1、展示數字表,要求學生展示自己填好的空格,并且已經按要求涂上相應的顏色。
2、通過讀數字表,觀察涂好顏色的數字,引導學生左右、上下、交叉觀察、比較,找出有趣的排列。
學生觀察討論,“表中這些數的排列有什么特點?”(師指名回答)
生1:通過給十位上是3的數涂上綠色,發現每行中前9個數的十位上的數相同。左右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
生2:通過左右(或橫著)看,發現每行中前9個數的十位上的數相同。左右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
生3:通過給個位上是3的數涂上黃色,發現這些數的個位上的數字相同,上下相鄰的兩個數十位上的數字相差1。上下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0。
生4:通過上下(或豎著)看,發現這些數的個位上的數字相同,上下相鄰的兩個數十位上的數字相差1。上下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0。
生5:通過交叉看,發現從左上到右下這一斜行中的數個位、十位數字相同。
生6:通過交叉看,發現從右上到左下一行數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數從1開始逐漸增大到9,而個位上的數則相反,從9開始逐漸遞減到1。
3、41頁做一做
4、師小結:1—100以內數的排列非常有趣,從橫看、豎看、斜看都會發現不同的排列規律。
5、學習比較大小
(1)、出示課件,要求學生先讀數,再寫數。然后再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2)學生匯報,交流不同的比較方法。
(3)師引導:怎樣比就能很快的知道那個數大,那個數小?
方法:37的十位上是3,表示3個十,42的十位上是4,表示4個十,所以37<42。
25和23的十位上都是2,表示2個十,不能比較出誰大誰小,再看個位,23的個位是3,25的個位是5,所以25>23 。
(4)師生一起總結: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時,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
三、各種練習,鞏固新知
(1) 42頁做一做1、2題
(2)44頁做一做1、2、3題
四、全課總結
如何比較兩位數的大???
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時,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
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技巧。
通過自己的自學,既掌握比較的方法,又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板書設計:百數圖
課后反思: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比多少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初步學習對數量的估計,逐步建立數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夠用準確地語言進行表述。
2、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夠用準確地語言進行表述。
教學難點
相對性的理解并能進行正確地表述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
1、按順序寫數。
18 26
2、62后面連續的五個數是( )
62后面的第五個數是( )
3、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把下列各數排列起來。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師:先估計一下:紅球、蘭球、黃球大約有多少條?然后再讀一讀 。
紅球58個、蘭球15個、黃球10個
大家一起從10數到58,數的過程體會到10到58要經過好多的數。
教師告訴學生,58比10多得多, 我們就可以說,紅球比黃球多得多。
請一個同學從10數到15,從中感受到10到15比較接近,我們就可以說15比10多一些,象剛才的題目,我們就可以說黃球比蘭球少一些。
思考:紅球和黃球比呢?
2、投影出示做一做:
桃子25個 蘋果30個 梨65個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說一說
三、鞏固練習。
1、小娟有37張郵票。(投影片出示)
本題可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幾張郵票?(2)小紅可能有幾張郵票?
(畫√) (畫)
38張45張90張
32張15張56張
2、第45頁”練習:
第4題。
根據題意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說一句話。
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集體訂正。 你能想出幾種答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四、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區分第幾和幾個數,有利于學好后面的新
知識。
學生多說多練,有利
于知識的掌握。
各種形式的練習,在練習中做針對性講解,達到鞏固的目的。
板書設計:
比多少
35 43 多一些 多得多
78 76 少一些 少得多
45 40
課后反思: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結合數的認識,使學生會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2、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3、感受生活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教學難點
學會能夠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口算。
課前準備
課件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诖鹣旅娓黝}。
1、36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
2、5個十和7個一是( )。
3、65里由(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
4、2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 )。
二、新授。
1、教學例8。
(1)課件演示,老師買了3包書,每包10本,又買了2 本,他老師們一共買了多少本書?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0+2=32
追問:30+2表示幾個十與幾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引導學生說出: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32。
(2)從32本中拿走2本(課件演示)。
提問:還剩多少本?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2—2=30
(3)2個一加3個十一共是多少?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2+30=32
(4)練習:第48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擺小棒,再對著擺的小棒寫算式。學生寫完后,指定一個學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計算,并集體訂正。
(5)烤玉米
三、鞏固練習。
1、口算下面各題,(1、4題)把得數填在教科書上。
2、做練習11的第2題。教師讀題,學生明確要求。 :“有50個學生,3個老師?!苯處熖岢鰡栴}:“每人一瓶礦泉水,55瓶夠嗎?”
(2) 學生根據題目要求獨立思考:要知道55瓶礦泉水夠不夠,要先算出什么?怎樣算?
(3) 指名說自己的想法。
讀懂題,再計算
3、讀題計算(3、5、6、7題)。
4、先說組成再計算(8題)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復習數的組成,為學
習新課打基礎。
讓學生用數的組成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加深對
100以內數的認識的
鞏固。
利用身邊的經常發生的事作為練習,讓學生 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
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板書設計: 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30+2=32 2+30=32
32-2=30 32-30=2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擺一擺、想一想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擺小圓片,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觀察、猜想等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3、培養學生間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間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學難點
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課前準備
兩位數的數位表,4個小圓片,投影片。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
教師:在數位表中,右邊起第一位叫什么?(個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師拿出一個數字卡片“1”放在個位表示多少?(一個一)
若數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個十)
教師強調:“1”放在不同的數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個一,一個十,一個百……
二、新課。
1、出示兩上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學具)現在大家四人一小組進行分工協作,三個人擺不同的數,一個人負責記錄。
2、為什么兩個圓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數不同?
因為放在不同數位表示的數不同。
3、出示三個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的學具)分小組學生動手操作,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若4個小圓片呢?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
4、教師提問:
(1) 兩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3個數)
(2) 三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4個數)
(3) 四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5個數)
(4) 誰能說一說五個小圓片可擺出不同幾個數?(6個數)
教師:圓片的個數和所擺出的數的個數有什么聯系呢?
圓片的個數+1=擺出的數的個數
提問:用8個小圓片,可以擺出幾個不同的數?(9個數)
這個規律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擺的過程中,通過表格找出。
圓片數表示幾個數2334455667…………三、鞏固練習。
每個同學拿出6個小圓片,自己單獨擺一擺,可擺出多少個不同的數?
板書設計:40+6=46
6+40=46
課后反思:
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總 課 題
墻體
課時
課 題
磚墻細部構造
教
學
目
標
知識
目標
讓學生掌握墻體的細部構造要求
能力
目標
通過學習墻體的細部構造要求,以及對建筑構造了解,使學生對建筑構造有一定的認知。
德育
目標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結合當下熱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學重點
勒腳、散水、過梁、圈梁、構造柱、變形縫的具體構造措施。
教學難點
圈梁、構造柱、變形縫構造措施
教學方法
講授法 啟發式
教 學
進 程
安 排
新授:墻體細部構造主要有:勒腳、散水、明溝、防潮層、窗臺、過梁、圈梁、構造柱、通風道、變形縫等。
一、勒腳
(1)勒腳概念:外墻外側與室外地面接近的部位。
(2)勒腳作用:
①保護墻腳,防止各種機械性的碰撞;
②防止地面水對墻腳的侵蝕;
③美觀,對建筑物立面處理產生效果。
(3)勒腳做法:
①在勒腳部位抹灰20-30mm厚,如1:2.5水泥砂漿、水刷石、斬假石等。
②在勒腳部位鑲貼塊狀材料。
③在勒腳部位加厚墻體厚度,在做飾面。
④用石材代替磚砌筑勒腳。
抹水泥砂漿或水刷石,或鑲貼天然石材,其高度≥500㎜
二、散水和明溝
1.排水溝
又稱明溝,用混凝土澆筑成寬180㎜、深150㎜的溝槽≥1%坡度。
2.散水
又稱排水坡、護坡。
散水寬度≥600㎜,應此屋檐挑出的寬度大150~200㎜。
散水坡度為3%~5%。
散水每隔6~12㎜設伸縮縫,伸縮縫及散水與外墻接縫,填充熱瀝青。
散水用混凝土、磚、塊石等材料作面層。
三、墻身水平防潮層
為了隔斷毛細孔,阻止毛細水進入墻內,在勒腳部位設置連續的水平阻水層,即墻身水平防潮層。
(1)防潮層作法:
1.油氈防潮層
2.防水砂漿防潮層——摻防水劑
3.細石混凝土防潮層—細石混凝土+鋼筋 阻斷毛細水,防止不均勻沉降
4.防水砂漿砌磚防潮層——用防水砂漿砌三皮磚防潮。
(2)防潮層位置
①當室內地面為實鋪構造時,外墻防潮層的位置應設在室外地面以上,首層室內地面混凝土墊層上下表面之間,一般在室內地面以下60㎜處。當室內地面相對標高±0.000m,防潮層標高-0.06m;
②當室內為實鋪構造時,內墻兩側地面有標高差時,防潮層應分別設在兩側地面以下60㎜處,還要加設垂直防潮層(靠土一側);
③當室內地面為實鋪構造內墻兩側地面等高時,應設在地面以下60㎜處;
④采用室鋪式木地面時,設在室外地面以上,木擱柵墊木之下;
⑤防潮層在墻中應該連續設置。
四、窗臺
窗臺是窗洞下部的排水構造。
窗臺在設計與施工應注意的下列事項:
1.窗臺宜出挑沿,挑出為60mm;且必須做出滴水槽或鷹嘴線。
2.外窗臺面應低于內窗臺面。設計窗臺的標高以內窗臺為準,外窗臺則應降低形成不小于5%的坡面。
3.在舍友暖氣槽的窗臺,至少應有240mm的圍護墻。
五、過梁
門窗過梁是指門窗洞口上的橫梁,用于支承洞口以上的砌體自重和梁、板傳來的荷載,并傳給門窗間墻。
(1)磚砌平拱過梁
其跨度不大于1.8m,高度小于240㎜?;铱p呈楔形上寬下窄,其寬度:底面不小于5㎜,頂面不大于15㎜,磚為學數對稱中心。
(2)鋼筋磚過梁
用磚平砌,并在灰縫中加適量鋼筋的過梁,其跨度在2m,在第一皮磚下的砂漿層內放置鋼筋,其高度不少于5皮磚,底面砂漿層厚度不小于30㎜,鋼筋數量每120㎜墻厚不少于15,伸入砌體長度不小于240㎜,端部做垂直彎鉤。
(3)鋼筋混凝土過梁
洞口跨度大于2m,荷載較大、有較大振動等,采用鋼筋混凝土過梁。
施工方式:現場澆灌、預制裝配(多采用)
截面形狀:矩形、L型,伸入墻內長度,不小于240㎜
梁端伸入支座長度不小于250mm。
六、圈梁
1.概念——均勻地臥在墻體上的、閉合的帶狀構造措施。
2.作用——
①加強房屋整體性和空間剛度;
②防止地基不均勻沉降、墻體開裂等;
③增強墻體穩定性。
3.圈梁的設置——連續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封閉狀,當圈梁被門窗洞口截斷時,應在洞口上部增設相應截面的附加圈梁,圈梁在窗頂可兼作過梁,縱墻承重時,每層均應設置圈梁。
4.鋼筋混凝土圈梁的構造
根據材料不同,有鋼筋混凝土圈梁,鋼筋磚圈梁。
截面:矩形, 厚度:同墻厚≥240㎜, 高度≥120㎜
配筋:一般情況下,240mm寬時,上下各配置2根;370mm寬時,上下各配置3根,主筋可采用8-10,箍筋6,間距250-300mm。
5.圈梁中斷的補救
圈梁應連續、封閉并在一個水平面上。如遇特殊情況不得不被洞口中斷時,應予以補救。
補救的方法:兩端搭接的長度l視兩圈梁的高差h而定,即l≥2h,且l≥1000mm。
七、構造柱
構造柱是從構造上起加固作用,但不承受豎向荷載的構件,因而不稱它為結構柱,而稱為構造柱。
(1)概念——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立柱,與墻體及圈梁緊密連接。
(2)作用——從豎向加強層與層間墻體的聯接,它與圈梁共同形成空間骨架,以增強房屋的整體剛度,提高墻體抵抗變形的能力,并使磚墻在受震開裂后,也能裂而不倒。
(3)截面尺寸——
①截面不小于240×180㎜,一般為240×240㎜,縱筋為412。箍筋間距不大于250㎜,在柱上、下端適當加密。
②設防烈度7度時,房屋超過6層,烈度8度時,房屋超過5層和設防烈度9度時,縱筋為414,箍筋間距不大于200㎜,房屋四角構造(上升)截面。
③構造柱與墻連接處宜砌成馬牙搓,并應沿墻高每隔500㎜設26拉結鋼筋,并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m.
④后砌的非承重砌體隔墻沿墻高每隔500㎜配置26鋼筋與承重墻或構造柱拉結,伸入墻內不小于500㎜。
八、通風道
九、變形縫
1.變形縫的作用和種類
為了防止房屋破壞,將房屋分成幾個獨立變形的部分,使各個部分能獨立變形,互不影響,各部分之間的縫隙稱為變形縫。
伸縮縫——防止因溫度影響使房屋破壞的變形縫;
沉降縫——防止房屋結構的不均勻沉降而設置的變形縫;
防震縫——防止因地震作用導致房屋破壞的變形縫。
1.伸縮縫——伸縮縫從基礎頂面開始,將房屋上部結構分為兩個溫度區段,并留有一定的寬度(基礎本身不分開,基礎以上部分分開)。參考表3—8、表3—9
2.沉降縫——將建筑物從基礎到屋頂全部分開,當發生不同沉降時不致相互影響(基礎分開,基礎以上部分也分開);
沉降縫可兼作伸縮縫,其寬度一般:20~30mm
設置原則:
(1)房屋的相鄰部分高差較大(相差兩層以及兩層以上)
(2)房屋的相鄰部分結構類型不同(如磚混與框架)
(3)房屋的相鄰部分荷載差異較大
(4)房屋的長度較大或平面形狀復雜
(5)房屋相鄰部分一側設有地下室
(6)房屋相鄰部分建造在地基上的壓縮性有顯著差異處
(7)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處
3.防震縫——防震縫將房屋分成若干形體簡單、結構剛度均勻的獨立單元(基礎部分不設置,基礎頂面以上全部結構設置,縫兩側均應設置墻體)。
設置原則:
(1)地震設防裂度6度以下地區地震時,對房屋影響輕微可不設防;
(2)地震設防裂度6~9度地區,按一般規定設防,并設防震縫;
(3)地震設防裂度為10度地區,建筑抗震設計應按有關專門規定執行;
(4)地震設防烈度8~9度地區的多層砌體房屋,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設置防震縫:
①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②房屋有錯層,且樓板高差較大
③房屋各部分結構剛度、質量截然不同。
教 學
尋找探究學習的時機,關鍵是把探究的支配權還給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決定何時實施探究,其實質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可。如果教師只是想著自己教案,只是按預定的方案組織探究,而忽視了學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現探究超前或滯后的現象。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況,并據此選擇探究的最佳時機。如果學生沒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棄,如果學生產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沒有安排,也要組織探究。重點要抓住以下幾個時機:
l、探尋規律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后,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去尋找規律,去發現規律,例如《商不變的性質》為例,教師創設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導學生圍繞“被除數和除數怎樣變化時,商才不變”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合作探究。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體驗,最終發現商不變性質的規律,并通過對一些變式材料的進一步探究,加深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使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
2、驗證猜想時。提出探究內容后,可讓學生先大膽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去驗證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提問: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根據什么猜到的?學生在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聯系長方形與直角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同等條件下的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這一猜想。然后組織學生去探究、去驗證猜想。
3、爭執不下時。在運用概念、性質或定律等數學知識去判斷、辨析正誤中出現不同意見時,組織探究,進一步探究本質特征,即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表見解的機會。
4、攻克難題時。當教學中出現一些挑戰性題目時由于思維力度大,開放性強,依靠個人力量往往難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時需要小組合作,開展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
2、加強探究學習的指導
學生的探究活動要取得成功,還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作保障。當然,此時的教師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而是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對整個探究活動進行宏觀調控。教師的指導作用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創設情境,誘導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設計情境。在備課中,不要為教材所左右,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如懸念式情境,沖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學生在奇中問,在凝中問,在動中問,培養學生愛問的習慣。其次,鼓勵自學,質疑問難。這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經之路。我曾經進行了一些專項訓練,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先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如對一個新課題,可以問這個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知識;學習這個知識有什么作用;哪些舊知識和它有聯系;這個知識與相鄰知識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第三,預留時空,引導“再創造”。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新等探索下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人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之中。
2、設計提綱,引導探究。通過設計一些探究提綱引導學生探究。提綱可分為課前和課中兩種,課前提綱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有了先前的獨立思考,學生課上合作探究時就能提高參與度。如學習《商不變的性質》這一內容,課前提綱可設計為(1)什么是商不變性質?(2)商為什么不變?而課中提綱可設計為:以60+20=3為例,研究8個反正例子的算式:
①哪些算式的商仍等于37把這些算式再分成兩類;
②分別觀察這兩類算式的被乘數和除數,變化有什么規律?
【關鍵詞】小學 數學 錯誤資源 有效利用 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153-01
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千百次試錯的過程,“成功,是千百次失敗的結晶”,因為在錯誤中蘊含著比正確更為深奧的哲理。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在課堂上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要一味的指責批評,那樣只能適得其反,要學會因勢利導,學生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對待,如果把這種錯誤當成一種教學資源,并很好地利用它,成為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機會,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教學效率。
下面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實現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敢于直面錯誤,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出現錯誤不可怕,關鍵是如何面對,對待錯誤的科學態度是:敢于直面錯誤,不回避,找出解決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這是科學合理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前提。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圍繞教學設計的各種活動,都是在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所以,只有讓課堂上的主體――學生,真正動起來,發揮其學習主動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往往采取的是“只堵不疏”的方法,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提前預防,而疏于如何利用,這樣,學生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就很難得到培養和提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維惰性。教師只有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甚至教師可以故意出錯出丑,使學生發散思維真正釋放出來,最終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主動探究過程中,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發揮出來,這才真正體現教師“帶著問題走向學生,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的思想,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把“錯誤”作為探究知識內涵的起點
我們一直強調“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錯誤的發現、分析、改正的過程,也正是學生這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有時會超出我們的想象,不再我們預設的空間里,此時,教師切不要馬上給予否定就置之不理,或者給予糾正飛出正確的方法,要預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引領學生分析錯誤出現的原因,在交流中尋求解決的方法,在合作中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功能。
有位教師在講授如何求取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剛提出來,馬上就有學生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相鄰的兩條邊相乘?!苯洺N覀儾扇〉姆椒ㄊ亲裱贪咐^續授課,但是這位教師卻讓這為同學說說他的想法。他說:“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是長乘以寬,是相鄰的兩條邊相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可以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這時教師讓學生研究一下這名同學的說法有沒有道理,于是大家開始邊探索邊議論,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底乘高的正確結論。雖然在課的開始,就出現了錯誤的結論,但教師并沒有給予否定,而是緊扣這一錯誤的認識,適時地調整教學預設,引導學生探究。通過學生的探索、討論,不僅學生糾正了錯誤,同學們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就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使錯誤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把“錯誤”作為尋求解題多樣化的素材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時學生的錯誤讓我們教師都很茫然,怎么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其實,只要我們深入分析去發掘背后的原因,竟會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小學四年級的教材中,有這樣的一道應用題:“有兩摞同樣的紙。第一摞500張,厚4.7厘米;第二摞厚7.05厘米,有多少張?”問題一出現平時不愛舉手發言的吳博峰同學也舉起了手,他回答說:“用7.05減4.7等于2.35”,這一回答立刻引來了其他同學的疑惑,吳博峰臉一下子紅了,我也很納悶,看著他的樣子,我又看了看板書,突然發現,2.35不是正好是4.7的一半嗎?于是恍然大悟,故意賣關子說:“他錯了嗎?”同學們都不解的看著我,我又說到:“2.35表示什么呢?”“表示第二摞比第一摞多出來的厚度”?!澳悄銈儧]發現2.35與4.7有什么關系?”于是大家通過討論得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題中說是同樣的紙,2.35是4.7的一半,厚度多一半,紙也就多一半。”通過大家討論得出7.05-4.7=2.35(厘米) 500÷2=250(張) 500+250=750(張)……于是我馬上接著說,如此巧妙的方法,我們是怎樣獲得的?全班同學不約而同的把目光集中到吳博峰身上,教室里響起了熱情的掌聲,博峰臉上泛起了紅光,眸子閃爍著喜悅與自信。
[關鍵詞]實訓教學 任務驅動法 分層教學法 類比法
以就業為導向是中職教育的辦學宗旨,中職校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隨著經濟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遍及各個領域,掌握Excel的實踐技能有利于更好地為中職生就業做準備,因此。提高Excel的實訓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筆者多年的實訓教學研究與實踐總結:
1 優化實訓教案是提高實訓教學效果的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理論課教學時都會備好教案,而在進行實訓課教學時,往往只重視技能培養,忽視教案的重要性。其實,教案編寫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實訓教學的質量??梢酝ㄟ^以下幾方面優化實訓教案:(1)利用學校的教學設施,設計可操作性教案;(2)根據學生的基礎,設計多層次教案;(3)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更新教案;(4)利用集備組的資源,相同集備組的教案互相交流。實訓教案的創新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明確他們的學習目的和要求,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及時更新學生的反饋信息,使實訓內容更完善,更實用;利用多位教師教案的交流來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和速度。
2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提高實訓教學效果的關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以便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就業的需求,安排實用性的實訓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用一些通過努力取得成就的感人事跡鼓勵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的意志力。有的學生不愿意動手操作,如要求學生進行圖表編輯時,尤其女生怕誤操作影響之前所做的內容,碰到較難的任務寧愿放棄,常會出現實訓任務沒有全部完成;有些男生嫌看實訓要求麻煩,隨意挑幾個任務操作應付了事,這時,教師應適當引導并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能力,更好地為就業與創業服務。
3 巧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法是提高實訓教學效果的手段
3.1巧用任務驅動法
3.1.1任務驅動法設計理念
任務驅動法是指以任務為主線,結合就業崗位的需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材大綱的要求,提煉出教學知識點,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將這些知識點設計成一個個任務作為實訓內容,指導并督促學生完成,從而達到既完成教學任務又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3.1.2任務驅動法的案例實施
下面以“圖表的創建與編輯”為例,結合就業崗位的需要,設計三個小任務來闡述任務驅動法在制作與編輯圖表中的運用。首先提供一份某公司上半年建筑材料銷售統計表,要求學生繪制并編輯圖表。
第一個任務:制作簡單圖表。學生按原先的分組著手制作圖表,有用柱形圖、條形圖、折線圖、餅圖等,教師請每組的代表來講解本組學生制作圖表的依據,并將已完成的圖表展示給大家,再通過學生們的交流與討論,有些學生提出不管用哪種類型的圖表,都不能很明顯地反映銷售統計表里的所有數據,說明有些學生對圖表的認識提高了。
教師再提出第二個任務:先分析銷售統計表里的數據特點,再考慮能否用圖表的組合來實現。教師適當引導他們分析現有的銷售數據的特點:2月份和6月份的數值超過100萬元,其余月份的數值在10萬元以下,所提供的數據差距明顯很大。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以下結論:柱形圖表的刻度適應較大數值的數據點,較小數值的數據點在圖上無法直觀地體現,使得整張圖表的比例有些失調,能否將圖表的大數據分成兩段來表示?由于有個別學生提出大數據的分段,但又不知該如何分段?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斷層圖表,許多學生聽到斷層圖覺得好奇,教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給他們展示斷層圖的樣章,并要求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組內討論,嘗試著完成斷層圖的制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能力。有些組完成很好,也有些組卻不知如何操作。教師請先完成好的小組派代表講解并演示制作斷層圖的步驟:(1)先選取所用的單元格區域,使用簇狀或堆積柱形圖,完成第一個圖表;(2)將第一個圖表復制一份,移到該圖表的下方,即為第二個圖表;(3)修改第一個圖表的刻度范圍為100~120,并設置該圖表“置于頂層”;(4)修改第二個圖表的刻度范圍0~10,并調圖表的位置與高度;再繪制2月份和6月份的柱形相連部分。
第三個任務:編輯出最美的圖表。大部分學生對圖形修飾操作較感興趣,為了能使自己的圖表更美觀,學生們都很投入地選擇各種填充效果,教師只需簡單輔導,美術基礎好的學生修飾的圖表色彩搭配很協調,也有個別組的學生偷懶,只粗略更改字體或底紋的設置。
教師根據學生完成這三個任務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可從學生的參與過程、合作學習、完成作品成果等方面,先南學生自評和互評,再由教師以多鼓勵和表揚學生為主進行整體評價,并總結圖表制作中要注意的技能,如分析數據選擇合適的圖表類型、正確選擇數據區域、圖表編輯技巧等。學生通過完成三個任務的實踐,已較全面掌握圖表制作及編輯方法,教師通過教學反思發現還有些學生對圖表很感興趣,還想進一步研究圖表,這時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圖表,比如利用X、Y散點的類型,對數學興趣的學生通過X、Y的坐標設計各種函數曲線圖表;對喜歡下象棋的學生繪制中國象棋棋盤圖表。
3.1.3任務驅動法的效果
任務驅動法改善了傳統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不僅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還能挖掘優生的潛能,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互補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協作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也有不足之處,對于程度較差或學習不自覺的學生,用任務驅動法達不到效果,筆者曾做過比較,而且女生的學習效果不如男生。
3.2巧用分層教學法
3.2.1分層教學的意義
由于現在各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參差不齊,多數學生經常使用電腦,但也有些學生很少接觸電腦,塒鼠標的操作不熟練,學生在Excel的學習和接受能力上差別也很大,如果都按同一要求進行教學,必然會出現學生學習效果的兩極分化,優生覺得課堂上的知識太簡單不愿意聽,差生又聽不懂老師講什么,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影響教學質量的不均衡。為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縮短優、差生之間的差距,達到實訓教學效果的提高。
3.2.2分層教學的實施
Excel是計算機應用基礎第五章內容,數據計算是本章的重點和基礎,也是我們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內容,要求所有學生都能理解與掌握。而且,教師已和學生相處一段時間,對全班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有所了解,鑒于這些情況,筆者對Excel的函數計算進行分層教學,具體內容如下:
在分層實訓過程中,首先學生的具體層次只有教師知道,沒對全班同學公開,以免影響學生的情緒。其次,所謂的分層是動態的,隨時留意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更新學生分層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在實訓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2.3分層教學的效果
采用分層教學避免傳統教學中的“一刀切”所造成的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兩極分化的局面,通過分層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完成練習后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尤其讓Ⅲ層的學生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化。
3.3巧用類比法
如在Excel軟件中進行“課程表”數據錄入與格式化實訓時,要求學生分別在Excel和Word軟件錄入并按樣章編輯,學生經過實訓覺得Excel錄入數據更快捷,對錄入數據似乎有記憶功能,相同課程第二次錄入時系統會自動填充。教師通過演示歸納Excel數據錄入的方法還有許多:如“記錄單”、填充、快速錄入等,特別用Ctrl+Enter實現不相鄰單元格中數據的快速錄入,學生對此方法很感興趣。也可利用“成績表”中的數據計算,將Word與Excel軟件進行對比,通過實踐,學生嘗試到Excel處理數據靈活好用,增強學生進一步掌握Excel軟件實踐技能的信心。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實施;探究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0-0112-01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使數學課堂煥發勃勃生機。我們認為,真正的探究學習,教師應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如果過度引導而使學生缺乏自主的探究則是“假探究”。我們不能把探究學習簡單理解為“學生動起來”、“教師退出來”、“問題包下來”。而只有善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對學生的探究情況予以關注,為學生的探究困惑指點迷津,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貼切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探究質量的上升。
一、精選探究學習的內容
學習內容是探究學習設計的載體,沒有具體的探究材料來“活化”主題的主動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應用、遷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而小學數學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探究學習,如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面積的概念等就不適用探究學習的方法。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認真研究教本正確使用教材,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和我的教學實踐認為,規律性較強的知識適合探究,而一般的常識性知識不宜探究;首次遇到的生疏的學習內容不適合探究,而后繼內容既有知識基礎,又有能力儲備,可以展開探究;類比性強的知識,可利用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性進行類推性探究,而零散的孤立性知識不易探究,而且要努力開發教材資源,設計符合學生實際、適應學生發展的探究教學內容。
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不要先帶著學生用畫、剪、拼、量的操作來得出相應的結論,而要先啟發學生思考:“能不能試著自己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于是學生紛紛投入到探索“如何轉化”的學習活動中,熱切地討論、大膽地嘗試、獨立地操作、積極地思考??結果不少學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轉化方法。(如圖1,2,3)無論沿著哪條虛線剪開,平移后都能拼成一個長方形,從而推導出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樣的處理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把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二、找準探究學習的時機
尋找探究學習的時機,關鍵是把探究的支配權還給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決定何時實施探究,其實質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可。如果教師只是想著自己教案,只是按預定的方案組織探究,而忽視了學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現探究超前或滯后的現象。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況,并據此選擇探究的最佳時機。如果學生沒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棄,如果學生產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沒有安排,也要組織探究。重點要抓住以下幾個時機:
1、探尋規律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后,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去尋找規律,去發現規律,例如《商不變的性質》為例,教師創設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導學生圍繞“被除數和除數怎樣變化時,商才不變”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合作探究。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體驗,最終發現商不變性質的規律,并通過對一些變式材料的進一步探究,加深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使
2、驗證猜想時。提出探究內容后,可讓學生先大膽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去驗證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提問: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根據什么猜到的?學生在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聯系長方形與直角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同等條件下的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這一猜想。然后組織學生去探究、去驗證猜想。
3、爭執不下時。在運用概念、性質或定律等數學知識去判斷、辨析正誤中出現不同意見時,組織探究,進一步探究本質特征,即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表見解的機會。
4、攻克難題時。當教學中出現一些挑戰性題目時由于思維力度大,開放性強,依靠個人力量往往難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時需要小組合作,開展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
三、加強探究學習的指導
學生的探究活動要取得成功,還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作保障。當然,此時的教師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而是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對整個探究活動進行宏觀調控。教師的指導作用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創設情境,誘導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設計情境。在備課中,不要為教材所左右,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如懸念式情境,沖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學生在奇中問,在凝中問,在動中問,培養學生愛問的習慣。其次,鼓勵自學,質疑問難。這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經之路。我曾經進行了一些專項訓練,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先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如對一個新課題,可以問這個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知識;學習這個知識有什么作用;哪些舊知識和它有聯系;這個知識與相鄰知識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第三,預留時空,引導“再創造”。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新等探索下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之中。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不要先帶著學生用畫、剪、拼、量的操作來得出相應的結論,而要先啟發學生思考:“能不能試著自己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于是學生紛紛投人到探索“如何轉化”的學習活動中,熱切地討論、大膽地嘗試、獨立地操作、積極地思考??結果不少學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轉化方法。(如圖1,2,3)無論沿著哪條虛線剪開,平移后都能拼成一個長方形,從而推導出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樣的處理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把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二、找準探究學習的時機
尋找探究學習的時機,關鍵是把探究的支配權還給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決定何時實施探究,其實質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可。如果教師只是想著自己教案,只是按預定的方案組織探究,而忽視了學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現探究超前或滯后的現象。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況,并據此選擇探究的最佳時機。如果學生沒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棄,如果學生產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沒有安排,也要組織探究。重點要抓住以下幾個時機:
l、探尋規律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后,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去尋找規律,去發現規律,例如《商不變的性質》為例,教師創設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導學生圍繞“被除數和除數怎樣變化時,商才不變”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合作探究。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體驗,最終發現商不變性質的規律,并通過對一些變式材料的進一步探究,加深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使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
2、驗證猜想時。提出探究內容后,可讓學生先大膽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去驗證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提問: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根據什么猜到的?學生在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聯系長方形與直角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同等條件下的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這一猜想。然后組織學生去探究、去驗證猜想。
3、爭執不下時。在運用概念、性質或定律等數學知識去判斷、辨析正誤中出現不同意見時,組織探究,進一步探究本質特征,即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表見解的機會。
4、攻克難題時。當教學中出現一些挑戰性題目時由于思維力度大,開放性強,依靠個人力量往往難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時需要小組合作,開展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
三、加強探究學習的指導
學生的探究活動要取得成功,還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作保障。當然,此時的教師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而是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對整個探究活動進行宏觀調控。教師的指導作用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l、創設情境,誘導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設計情境。在備課中,不要為教材所左右,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如懸念式情境,沖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學生在奇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89—01
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的課堂。高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著高效的課前精心準備、返歸教學本質的課堂教學和教師課后的反思與研究。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實現高效課堂。
導學新課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實現高效課堂,就要下足課前準備工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還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工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點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要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于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并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以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制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
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師從“溫故”出發復習本課所用到的舊知識,以舊引新、以舊促新,既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激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望,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例如,在講授“矩形”時,教師可先出示形狀可變的平行四邊形教具,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及性質,然后調整相鄰兩邊所夾的角度,使其成為直角,從而引出矩形的概念,繼而轉入對矩形的研究。這樣,學生既能深刻理解矩形是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又能牢牢掌握矩形的特性及其與平行四邊形的共性。
培養數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態度和藹可親,作風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做到“不惟書”、“不惟師”,勇于提問,敢于質疑。營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關注、賞識”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和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躍,課堂教學才會收到高效率。
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是建立明確的數的概念和有效地進行數學活動的基礎,是將數學與現實問題建立聯系的橋梁。在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極其重要的。教師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在不斷深入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自已的知識結構。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學習,并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時間和空間,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拓展練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351-01
《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即“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學生思考,決不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2000多年前就已總結的這些方法,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教育智慧,其做法不正是我們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在課堂中體現的嗎?那么如何營造這樣的智慧課堂,有效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呢?下面淺談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深入生活,主動實踐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打開課程標準實驗新教材,一股濃濃的生活味撲面而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選取的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參與有意義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使數學課堂既充滿生活的情趣,又充滿智慧的探求。如,教材“確定位置”的練習中,有一幅表示學校會議室地面的場景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場景圖,讓學生主動參與認知活動,提升對“數對”的認識:(1)說位置――讓同座位的同學相互說一說,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2)寫數對――用數對表示出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3)找規律――觀察這些花色地磚的位置和數對,有什么發現?(4)搞設計――如果再添上四塊花色地磚,怎樣貼比較美觀?借助會議室地面這個生活場景讓學生說位置、寫數對、找規律、搞設計,這些實踐活動既促進了學生對“數對”的進一步理解,更讓學生體會到“數對”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領悟學習數學的價值,體驗創作的樂趣,發展學生的情感。(5)試拓展――小明在班級的座位位置是(4,3),你能根據小明所在的位置,用數對表示出小明前、后、左、右同學的位置嗎?
這是撤去場景圖后拋給學生的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師:你能用數對表示小明身邊哪個同學的位置?
生:小明前面一個同學的位置是(4,2)。
師:說說“4”是怎么確定的?
生:因為他坐在小明的前面,跟小明是同一列,小明在第4列,他就在第4列,所以數對中前一個數就是“ 4”。
師:“2”又是怎么確定的?
生:他在小明的前面一行,小明在第3行,他就在第2行。那么,數對中后一個數就是“2”。
師:還能用數對表示小明身邊哪些同學的位置?是怎么確定的?
學生們爭先恐后說著自己的想法,愉悅的表情在他們的臉上洋溢,智慧的語言在和諧的氛圍中流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教學的生命線”,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能聯系廣泛的現實背景,將傳統中封閉性、定向性的例題、習題轉變成有利于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這些探索性問題的條件、結論、思路大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非常適合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探索空間,并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交流中提高。
如教學《找規律》這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使學生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教師挖掘了各種種類的圖形排列,加強了學科間的滲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本身的感受、領悟和欣賞。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兩個層面的合作交流,第一個層面是組內交流,第二個層面是全班交流。通過交流使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認知方式,從而達到個性發展的目的。讓學生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尋找知識的答案,體會學習的樂趣。
三、精心預設,有效生成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存在我們無法預見的因素,如果教師怕“節外生枝”,總是期望并牽引學生按自己的預設做出回答,那么學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使“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學生,遏止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和生命的活力,使課堂變得機械、刻板與程式化。要促使課堂充滿智慧的魅力,教師就要精心預設,有效生成,讓學生的思維呈“輻射狀”向外拓展。
一、教研組的地位
1、科組是在學校統一管理下,學科教師集體進行教學研究的基本組織,科組的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
2、科組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學科教學工作,研究學科的教材教法和教學規律,研究學生的學習,并對本學科教學工作實施管理。
二、科組的組織
1、科組的設置要便于開展教學研究和進行教學業務的組織管理。中小學必須根據學校實際設置學科教研組。同科教師三人以上成立科組,不足三人的可與相近學科教師、相鄰學校同科教師成立科組。教師人數較多的學科,可在科組內設立年級備課組。
2、每個科組應設組長1~2人,負責全組的工作。年級備課組也應設組長??平M長應由思想好,教學水平較高,組織能力強,善于團結同志,在教師中有一定威信的骨干教師擔任。
3、科組長是開展教研組工作的組織者,其主要職責是制訂學科教研組工作計劃,組織開展本組教學研究活動及學科課外活動,協助學校檢查和評估教師的教學工作,做好教師的政治思想工作,團結本組教師全面完成學校規定的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科組的工作
1、組織教師學習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2、組織教師學習本學科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明確學科的教學目標和年級的教學要求,指導教師制訂學期教學計劃。
3、組織教師認真分析教學對象和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教材,認真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在個人設計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究,以備課組為單位討論。高中每周應不少于一次集體備課。
4、經常分析本學科教師教的情況和學生學的情況。正確處理教學中加強基礎文化知識教學,發展能力和培養個性及心理品質的關系。
5、組織和指導教師認真進行教學小結。搞好教學評價。
6、研究和確定有關檢測的命題原則,按要求做好有關考試的命題組織和質量分析工作。
7、落實備課組、年級組以及教師個人學期或學年的研究課題和研究內容,開展相互聽課和教學觀摩活動,總結、交流和推廣教學經驗。
8、根據本組教師實際情況,制訂教師進修的規劃和措施,提高教師的思想和業務知識,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關心培養青年教師,幫助教學有困難的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9、發動教師制作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積極使用電教手段,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理科要加強對實驗教學的研究,指導實驗室提高管理水平。
10、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與學科有關的課外活動。
11、做好資料積累工作。教研組應積累的資料包括:科組的工作計劃及工作小結,各年級試題及質量分析資料,研究課教案及記錄,各級教研機構下發的有關教學指導和教學要求的資料等。
四、對科組的管理
1、學校應充分發揮科組的作用,采取切實措施加強科組建設,每個科組必須有一位學校領導經常深入指導工作,參與教研活動,檢查計劃執行情況。
2、學校每學年(期)都應對科組工作進行考核和評估??己嗽u估的標準,可參照本辦法的有關內容,結合學校實際,自行制定。
3、學校應明確科組長職責,支持科組長的工作,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校有關學科教學的重大決策應聽取科組長的意見。
【關 鍵 詞】 小學數學;練習;設計
【作者簡介】 許艷,小學高級教師,湖北省優秀數學教師,湖北省第三屆青研會會員,孝感市第三屆骨干教師,省、市小學數學學會會員,曾主持完成省級優秀課題論文《數與代數概念教學專題性研究》,多篇論文、教案等獲省市獎。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安排“練習”這個環節,是有現實意義的。數學練習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鞏固”,形成技能技巧,獲得深層次發展的學習活動。
隨著《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育觀念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練習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練習設計是數學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如何設計數學練習,為學生的發展鋪好路,筆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談點滴體會。
一、突出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練習題的設計一定要符合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力求練習的形式新穎有趣。學生只有對練習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盡量把作業的題型、格式推陳出新,以喚起學生的新奇感,設計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性的習題,使學生一看到這些作業就來勁,躍躍欲試,寓教于樂。
如在“數的整除復習”的練習課上,筆者曾設計這樣的一個游戲:孩子們,馬上你們就要畢業了,你們會想我嗎?(生:想)六年的共同學習,咱們已經是好朋友了,為了方便聯系,現在我把我的電話號碼留給你們,你們愿意記嗎?
第一位數字: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第二位數字:最小奇數與最小質數的和;第三位數字:10以內既是奇數又是合數;第四位數字: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7的數;第五位數字:既是質數又是偶數;第六位數字:2和3的最小公倍數;第七位數字:10以內最大的自然數;第八位數字:最小質數與最小合數的積;第九位數字:3和15的最大公約數;第十位數字:10以內相鄰兩個質數的和;第十一位數字:最小奇數與10以內最大質數的差。
設計這樣有趣且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數學練習題,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讓學生“吃”得有滋有味,這樣的練習,學生樂做、愛做。
二、突出自主性―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關注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己選擇適合的題目”是尊重學生的一個具體表現。根據每天的教學情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等級的作業,將作業按難易程度分為A、B、C三個不同層次,基礎稍差的學生可選做作業A,中等學生選做作業B,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可選做作業C,即根據每個學生的數學基礎差異,從實際出發,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練習中得以提升。
如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可布置這樣的作業:四個棱長為4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對選做作業A學生的作業要求是:用一種方法求出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即可;對選做作業B學生的作業要求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對選做作業C學生的作業要求是:不僅要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還要畫圖表示題目的意思,并把自己的思路講給家長或同桌聽。設計這樣的“練習超市”,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每個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
三、突出實踐性―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教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教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出發,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所學的知識得到繼續拓展與延伸,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如錢守旺老師在執教《年、月、日》一課時,留給學生這樣一道題:2008年(閏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請你在這一年中挑一個你喜歡的月份,并參考下面的資料,課下制作一個月歷。
2008年1月1日,星期二;2月1日,星期五;3月1日,星期六;4月1日,星期二;5月1日,星期四;6月1日,星期日;7月1日,星期二;8月1日,星期五;9月1日,星期一;10月1日,星期三;11月1日,星期六;12月1日,星期一。
教師要給學生留有什么?我認為:教師留給學生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有了思考,學生就會自覺地參與到學習與探索中……這些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作業,不僅鞏固了課堂的教學內容,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開拓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見識。
四、突出開放性―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
《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潛在知識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
【關鍵詞】高中化學;循環大課堂;導學案;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一、課題提出
鑒于目前化學課時較少,而教學內容較多,學生自由支配時間較多,故提出該教學模式。
二、課題研究目標和內容
(1)目標:改革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以為常、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相應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優秀的學習品質。
(2)內容:課堂教學模式。
三、研究基礎
1、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對此我們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與自主學習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在自主過程中獲取知識的規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學習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有益實踐;其二,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與自主學習主張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過程重點引導者、幫助者、組織者、促進者相吻合。其三,建構主義提倡“情境”,多媒體技術與網絡的特性與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創設,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得已實現的物質基礎,這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近年來逐漸引起人們廣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奠定了自主學習理論的基礎,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使學生的學習能夠面向未來的發展,是積極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2、實踐依據
全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許多知名學校都有現成的成功經驗。
四、研究方法
a)文獻研究法:用以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長點和支撐性理論。
b)調查研究法:即對我?,F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訪談及問卷調查。
c)行動研究法:要求教師根據計劃進行課堂教學研究。
d)經驗總結法:要求教師在研究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積累資料,撰寫論文。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10.10—2010.12)
(1)全體成員學習理論,收集資料,統一認識,形成課題研究方案。
(2)成立課題組,明確成員任務
2.實施階段(2011.3—2011.7)
按研究目標、任務、各自進行實驗,收集資料,寫出中期成果,實驗教案。
3.總結階段(2011.9—2011.10)
全體成員進行總結、回顧、材料整理,寫出研究論文,優秀教案,鑒定結題。
六、研究過程
(一)學習理論,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我們課題組成立后,全組成員學習了大量理論書籍與相關論文、論著。課題組成員有了理論的武裝,提高了認識,認識到必須轉變觀念,建立以"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為指導,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和學科教學模式,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二)通過調查,了解學情,明確方向
(三)構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循環大課堂”五環節教學模式的教學結構包括:“學案導學、先學后教” “二次備課、以學定教” “課堂互動、探究提升” “反饋訓練、體驗成功” “循環課堂、再學再教”。
1、學案導學、先學后教
①提前下發導學案讓學生自主學習②抽批部分學生的導學案,了解學情
2、二次備課、以學定教
針對導學案中學生集中暴露出的問題,展開第二次備課,分析出錯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注意思維的拓展和提升以及矯正練習,真正把“三維目標”落到實處。
3、課堂互動、探究提升
①明確本堂課學習目標、任務②分組合作探究 針對學生普遍暴露出的問題,老師把它們整合后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搞清到底是什么?究竟為什么?還有什么?③小組間展示交流,教師點撥 允許學生上臺講解或板演④歸納整合 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結構⑤拓展提升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解決易混點,形成解題規律和技巧。
4、反饋訓練、體驗成功 通過典例剖析和針對練習,鞏固所學知識與規律,體驗成功的喜悅。
5、循環課堂、再學再教 布置下節學習任務,循環以上四個環節。
七、課題研究成果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三)教師課堂教學能力顯著提高
(四)教師科研能力正逐步提高
(五)大面積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八、教學反思
(一)教師負擔過重問題 教師需要提前編制好導學案下發給學生,還要抽批部分學生的導學案,了解學情進行二次備課,勞動強度大。
(二)學生基礎差影響自主學習問題 該模式應用于復習課更好一些。
(三)合作組的合理劃分問題 每個學習小組,需要按學生的性別以及學習成績A、B、C三個檔次合理搭配,便于合作與競爭。
(四)學校對教師的考評問題 評價體系要跟上,教學改革成效顯著的備課組學校要給予適當獎勵。
附:高三化學一輪復習時我們備課組編制的一個導學案供參考,涉及內容:人教版高中化學 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整合選修3第一章(原子結構與性質)有關內容。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考試說明】
①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和應用。
②以第三周期元素為例,掌握同周期內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③以IA族和VII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④了解元素電離能的含義,并能用以說明元素的某種性質。
⑤了解電負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質與電負性的關系。
【基礎知識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1、結構特點:
2.畫出元素周期表,標出周期序數、族序數、各分區和金屬非金屬的分界線,并填入前36號元素和IA、VIIA族元素符號。
3.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的關系:
(1)周期序數 ________; (2)主族序數 ________。
二.元素周期律
1、概念梳理
元素周期律:
實質:
第一電離能:
電負性:
對角線規則:
2、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
項目 同周期
(從左往右) 同主族
(從上往下)
核外電子排布
原子半徑
主要化合價
原子得失電子能力
第一電離能
電負性
金屬性非金屬性
最高價氧化物水化物的酸堿性
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還原性
與氫氣化合能力、置換氫的能力
【考點突破】
考點1 元素周期表
例1(江蘇省海州測試)圖中a、b、c、d、e為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元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b元素除零價外,只有一種化合價
B.五種元素中,c元素的性質最穩定
C.b、d氣態氫化物溶于水,溶液的酸性:b > d
D.e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和不同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可能生成三種鹽
【變式訓練1】(江蘇省淮安考試)A、B、C三種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已知A、C可分別與B形成化合物X和Y,A與B的質子數之和為C的質子數,現有以下說法,其中判斷正確的組合是( )
①B與C均存在同素異形體
②X的種類比Y的多
③沸點:A的氫化物小于C的氫化物
④C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能與A的氫化物形成三種鹽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考點2 元素周期律
例2 (09海南化學卷第10題)門捷列夫在描述元素周期表時,許多元素尚未發現,但他為第四周期的三種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對它們的一些性質做了預測,X是其中的一種“類硅”元素,后來被德國化學家文克勒發現,并證實門捷列夫當時的預測相當準確。根據元素周期律,下列有關X性質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X單質不易與水反應 B.XO2可被碳或氫還原為X
C.XCl4的沸點比SiCl4的高 D.XH4的穩定性比SiH4的高
【變式訓練2】(山東理綜第11題 4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結構和元素的性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現金屬性,又表現非金屬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等于它所處的主族序數
C.短周期元素形成離子后,最外層電子都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化學性質完全相同
考點3 元素“位—構—性”之間的關系
例3(09四川理綜第10題)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號元素,其原子序數依次增大,且X、Y、Z相鄰。X的核電荷數是Y是核外電子數的一半,Y與M可形成化合物M2Y。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還原性:X的氫化物>Y的氫化物>Z的氫化物
B. 簡單離子的半徑:M的離子>Z的離子>Y的離子>X的離子
C. YX2、M2Y都是含有極性鍵的極性分子
D. Z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學式為HZO4
【變式訓練3】(北京理綜化學第7題)W、X、Y、Z均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層電子數與核外電子總數之比為7:17;X與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數是W和X的原子序數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質焰色反應為黃色。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金屬性:Y Z B 氫化物的沸點:X>W
C.離子的還原性:X>W D 原子及離子半徑:Z>Y>X
【反饋訓練】
1.(2011江蘇高考5)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素X與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價之和的數值等于8
B.原子半徑的大小順序為:rX>rY>rZ>rW>rQ
C.離子Y2-和Z 3+的核外電子數和電子層數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強
2.(2011福建高考7)依據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A.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強
B.Mg(OH)2的堿性比Be(OH)2的強
C.HCl、HBr、HI的熱穩定性依次增強
D.若M+和R2-的核外電子層結構相同,則原子序數:R>M
3.(2011山東高考13)元素的原子結構決定其性質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價
B.多電子原子中,在離核較近的區域內運動的電子能量較高
C.P、S、Cl得電子能力和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強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屬和非金屬分界線附近的元素屬于過渡元素
4.(2011福建高考30,13分)
氮元素可以形成多種化合物。
回答以下問題:
(1)基態氮原子的價電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N、O三種元素第一電離能從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