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化翻譯論文

文化翻譯論文

時間:2023-01-24 11:20: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翻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化翻譯論文

第1篇

摘要:語詞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因此,一方面,譯者應盡可能忠實地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再現原文的異域情調,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程度,恰當地“歸化”,以更好地譯出原意。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詞又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謂語詞就是指詞和詞組,詞組的范圍包括各種固定說法、習慣用語和習俗語。每一種語言都同特定民族的歷史有著特殊的“血緣”關系,而語詞就產生于特殊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之中,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社會風俗、認知特點和審美習慣等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現。所以,語詞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信息,濃縮了各民族的文化景觀,反映出各民族的人文心態,代表著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特點。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約翰精辟地指出“特定的社會的語言是這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事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因此,語詞的翻譯要求譯者在廣泛地、準確地了解他國文化中的觀念、信仰、習俗、價值標準等方面的同時,忠實傳達本國文化的價值與靈魂,真正做到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語境———影響語詞翻譯的重要因素

文化語境屬于非語言語境的范疇,這一概念最早由Mali-nowski(1923)提出,它是研究語言使用和功能的語用學研究的范疇之一,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它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近年來,隨著語用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文化語境的范圍進一步拓寬。Samovara1.(1998)認為文化語境包括知識的貯存、經歷、價值、行為、態度、、時間概念、空間關系、學科領域等諸多方面。ClaireKramsch(1998)進一步解釋了文化語境這一概念。認為部落經濟、社會組織、家庭模式、繁殖習俗、季節循環、時間和空間概念都是文化語境的主要要素。一方面,超地域的文化共同性相對保證了譯文讀者從本族文化角度出發也能從譯文中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另一方面,因為各族文化的個性,要在異質中尋求對策并不是件輕松的事,不同的文化觀念會形成局部的交叉碰撞和沖突。對于外來文化,人們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是外來文化的表層結構,即“硬文化”部分。

用一種語言文化把另一種文化的文本再現出來,其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兩種語言、文化的特征。翻譯的作用在于將源語言文化中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種目的語言文化中去。因此,文化語境在翻譯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文化環境中諸多因素對語詞翻譯產生深刻的影響。

1.地理環境差異與語詞翻譯地理文化是指所處的地理環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間不同,因而自然環境各方面的差異影響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賦予了語詞特定的意義。如漢族習語“有眼不識泰山”泰山位于我國山東省,我國古人以泰山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有價值的事物。英語中也有此類習語。如:Allroadsleadto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

2.社會歷史差異與語詞翻譯歷史文化是特定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語詞來體現本民族鮮明的歷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語中“tomeetone’sWaterloo”(遭遇滑鐵盧)是源于十九世紀拿破侖在比利時小城滑鐵盧慘敗一事;漢語中有“敗走麥城”,是指古時三國的蜀國名將關羽被打敗退兵麥城一事,兩個語詞分別來源于不同的歷史事件,但喻義相同,都是指慘遭失敗。因此這類語詞的翻譯需要了解各民族歷史文化才能使譯文更具文化個性。

3.習俗人情差異與語詞翻譯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習俗與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的表達系統。例如:數詞“八”在漢語中是現今最受人們喜愛的數額———因為其發音與“發”諧音,迎合人們發財致富的心理,而英語中“eight”則沒有這種意義。

4.差異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定的產生了語詞的特定含義。中西方的不同,也影響著英漢語詞的翻譯。在西方,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基督教產生時,歐洲大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世俗的王權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們的“野性”,于是基督教應運而生,人們的語言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而在以佛教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中,“老天爺”成了天神。

5.神話傳說與經典著作的差異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經典作品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習語與典故,反映了民族風味、社會世態,使各民族的語言充滿了情趣與活力,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如英語中:“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與智者同思,與俗子同語)出自古希臘格言:“swansong”是根據西方傳說swan(天鵝)臨死時發出美妙的歌聲,用來比喻“詩人、音樂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東西”,漢語中有“萬事俱行,只欠東風”、“逼上梁山”、“葉公好龍”等,以上例子說明在民族各自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產生的語詞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構成了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鮮明獨特性,是其他語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譯過程中應尊重各民族文化詞語的特點與個性,保留語言存在和表現的形式。

6.價值觀與審美意識的差異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價值觀及審美意識的不同,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和看法。在價值觀念方面體現在個體與集體的觀念不同,個人價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點,英語中有不少表現語詞的個人進取個人力量、個人意志,如: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manisthearchitectsofhisownfor-tune.”(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havetoblowyourownhorn.(應吹自己的號角)。與西方“海洋民族”相對的中國“農耕民族”則崇尚社團價值至上,無我精神。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大公無私”。群體取向使中國人性格內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產生了“樹大招風,人大惹議”、“人怕出名豬怕壯”等習語。在審美取向方面,中國傳統喜慶偏向紅色裝飾,而西方則多為白色;漢語中的紅茶,英譯為“black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漢文化在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的差異影響語詞的翻譯。英漢民族存在的文化差異決定了語詞表達形式及詞義的選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原語詞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與語言個性,充分理解語詞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意味,盡可能結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語言形式及藝術特色。

三、總結

將一種語言譯為不同文化的另一種語言并非容易的事,而將特定文化語境中的語詞翻譯成同樣體現文化特色的語詞就更是難上加難,有時難免出現引起讀者誤解和曲解的翻譯。這就要求譯者應特別謹慎,仔細分析隱含在語詞背后的容易引起語義沖突的文化因素,根據具體語篇,在不違背原文語言的表達基礎上再現原文語詞的文化意蘊,達到忠實原文的目的,真正實現兩種文化的溝通與移植。因此,譯者應該采取審慎的態度,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區別對待,對能移植過來的,盡可能保存其語言表現形式,否則,就得采取其他相應的變通辦法,以傳遞其意義、意味。只有這樣,才能既忠實地再現原文的文化意蘊,又不至于違背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和譯入語的文化產生沖突。

參考文獻:

[1]Bell,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M].LondonandNewYork:Longman,1991.

[2]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1997,(6).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關孜慧.文化語境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第2篇

論文關鍵詞:文化負載詞,漢英,翻譯

 

文化負載詞匯(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習慣,一般簡單地分為民族專有詞匯、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普通詞匯和習語[1]。一般來說,包括替代式翻譯、音譯、解釋性翻譯、和意譯。

1.替換

替換指在保留原文意義的基礎上,用譯語中某個指代意義不同但比喻意義相近的詞語代換原文詞語的方法,即用譯入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取代源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2]。例如:開夜車(burnthe midnight oil);鉆牛角尖(split hairs);低聲下氣(pocketone's pride);背水一戰 fight with one's back against the wall(背墻一戰);馬后炮(mustard after dinner);耳邊風 water offa duck S back;當電燈泡(play gooseberry);過河拆橋(kick down the ladder);曇花一現 a flashin the pan;酒肉朋友 fair weather friend。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兩者之間所反映出的文化差異構成了交際的障礙。如何克服障礙取得文化對等就成為翻譯要解決的難題之一。實踐證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找到能為譯入語讀者接受的文化對等的翻譯方法。通過各種必要的變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語用上的對等。

2.音譯

漢英文化差異給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帶來了困難,漢語中的很多詞匯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形式和內容完全對應或者類似的表達,這時可以把原語里的詞匯直接音譯過去。音譯的詞經過長期而廣泛地使用,會逐漸融入英語文化中,豐富英語詞匯,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語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陰(ying)陽(yang)已經普遍為英美人士接受。再比如北京奧運會吉祥物 “福娃”的翻譯。“福娃”最初翻譯成“friendlies”,自誕生就引起了廣泛的爭議。首先,friendly作為形容詞意為:“和藹可親的,友好的,對環境無害的”。但是作名詞是“友誼賽”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復數形式文學藝術論文,必是名詞無疑,意義上就說不過去了[3]。其次,friendlies聽起來像是friendless(沒有朋友)。每屆奧運會的吉祥物都能體現主辦國的民族特色,而friendlies這樣的翻譯從對外宣傳的角度說,無法體現中國的民族特色。該詞的爭議結果是最終選擇了音譯,直接翻譯成Fuwa。既簡單易記,又能體現了民族特色。

3.解釋性翻譯

音譯只取其音、不取其義,雖然能讓讀者從語音上準確地接受,但譯文成了完全的記音符號,原詞的內部意義和文化意象完全消失,成了一種空殼。對于這種情況,在音譯之后如果輔以一定的解釋,則形式和內容可以得到有效統一。如:“三個代表”譯成Three Represents (to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production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culture and to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the people in China);“四項基本原則”譯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four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解釋性翻譯固然在表意上力求詳盡、清晰,但容易給人拖沓的感覺,因而這一翻譯只能是一種權宜之計。就表意而言,這一翻譯方法與音譯可謂兩個極端。折中的一種方法就是意譯。

4.意譯

中文讀者因為同原文作者具有相同的文化預設,所以能夠通過詞的表面形式去理解交際信息的全部內容,而英語讀者通常不熟悉中國文化,會按照自己的文化預設理解譯文詞匯,產生的聯想也是不同的,甚至可能誤解原文。

例如“拖后腿”,如直譯成英語pull one’s leg,就變成了“哄騙取笑某人,愚弄某人”。中國話里的“饞貓”比喻人貪嘴,常含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按中國人的心理, “山羊”是個褒義詞,如留著山羊胡的老人,而英國人卻視“goat”為“色鬼,的人”。

因此在翻譯此類詞匯時,譯文必須改變形式,以表達或補充與原語內涵相關的信息。比如魯迅小說《祝福》的標題翻譯成New Year’s Wish就不恰當了。“祝福”是指舊歷年底文學藝術論文,有錢人家備辦酒肉等,恭請天神祖宗享用,以求上天保佑。作者以“祝福”為題,寫的卻主要是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實際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窮人的“苦”相對照,揭示社會的黑暗。如果把“祝福”譯成wish,英語讀者就會費解,因為英語wish僅僅是一種祝愿,并不包含祭奠神靈的意思。因此注重再現原文的內涵意義,把“祝福”譯成sacrifice(專指供奉,獻祭之意),并加上時問限定詞the New Year,更能體現其所有的隱含意義。

5.結論

不同的文化淵源、思維方式、信仰和價值觀造成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形成翻譯中的文化沖突,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則是沖突的焦點。為了保持源語的民族特色,保證翻譯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同時譯文具有可讀性,譯者不僅要意識到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而且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識,用不同的策略處理翻譯文化負載詞。

[參考文獻]

[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 譯林出版社,2002.

[2]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

[3]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1.

第3篇

一、中西方文化在英語翻譯方面的差異性

宗教文化也是眾多文化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也會因信仰的不同而產生一定的差異。中國的宗教門派眾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為道家、佛家和儒家這三個主要的流派。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義,如中國道家主張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佛教則主張佛祖則是至高無上的神,其法力無邊,這也可以從我國古代語言中明顯看出。漢語中有“天命不可違”、“借花獻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語言表達。而西方則主要以基督教為主,他們只承認上帝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其無所不能,這在西方語言中也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無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因此,為了達到翻譯忠實原意的目的,我們必須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二、提高高校英語翻譯質量的策略

(一)導入異國文化

中西翻譯的差異性。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翻譯的認識度和理解度,教師需要在英語翻譯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們導入到量的異國文化。通過將英語翻譯與文化學者進行有機地結合來提高學生們英語翻譯的水平。但是特別需要注意一點就是,教師在導入異國文化的過程中要始終本著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此外,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識外,還需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習俗的來源。例如,英語中有“raincatsanddogs”的習語,這句話用漢語可以表述為“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譯就會理解為“下貓跟狗”,這樣就明顯偏離了翻譯的本意。這句習語主要來源于北歐的神話傳說,傳說貓跟狗對于風和雨等天氣具有很強的預測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壯如牛),但是如果單純的按照意思來理解則成了“壯如馬”了等。如果學生對于這個文化背景不了解,則會出現上述可笑的誤譯現象。

(二)介紹英漢語言結構上的差異性

英語結構區別于漢語結構,其重視主題句和主體結構的構成以及句子結構連接過渡詞的作用,并且側重用介詞和連詞來表示句子和詞組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則很少用或幾乎不用。另外,英語表述別忌諱重復,如果出現重復的問題,通常用省略、替換或代詞的形式來加以表示,但是我們漢語中常用重復來表示強調。

(三)講解一些常用的翻譯技巧

在學生掌握了上述英語翻譯的基本知識之后,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一些常用的翻譯技巧,從而讓學生們學會如何通過刪減或增加詞語來使語句變得更加通順。常用的翻譯技巧主要包括詞類轉換、增刪詞語以及拆分語句等手段。首先,詞類轉換作為一種有效的翻譯手段,其主要是將那些由動詞轉化來的名詞或具有動作意義類型的名詞后接of的形式按照漢語中動賓短語來進行翻譯即可。其次,英語和漢語之間的結構表述有所不同,只有通過增加或刪減詞匯才能夠使意思更加忠實原文的含義。總之,中西文化差異性對于英語翻譯具有重要的影響。為了提高學生英語翻譯能力,教師必須要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充分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從而使學生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并要在基礎上教授給學生英語翻譯的一些技巧,從而達到提高高校翻譯教學質量的目的。

作者:梁昭翔 張蘇南

第4篇

    因為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產品,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其在語義層面上的轉換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其差異首先表現為價值觀念的不同。漢文化是一元文化,強調“社團價值論”;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個人價值至上論”。除了價值觀念差異之外,漢英文化差異還與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氣候條件和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常常給該地區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國和英國,因為地理環境的迥異,氣候條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對的異域文化。英國是島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民族創造出的語言就沾上了該地理特征。象我們熟知的習語: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華民族祖居亞洲大陸,其文化自然也難免受其影響。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還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不勝枚舉。至于氣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異的例子也是舉不勝數。單就“東風”“西風”之說來看,兩種文化就大相徑庭。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Charles Dickens在《大衛科波菲爾》中說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這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然而漢語中的“東風”卻戰勝了“西風”,是春風,是溫暖的使者。“西風”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馬致遠之詞作“古道、西風、瘦馬”,又同是馬曲的“醉鄉中,東風喚醒梨花夢”也說明這一點。詞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讓異域人士費解。

展開閱讀全文

第5篇

【關鍵詞】政論文翻譯;譯者主體性;表現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開始關注中國。作為闡釋國家政策方針等重要內容的政論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國防等多個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口吻嚴肅,語氣堅定,行文簡潔,旨在解析思想,闡發觀點,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具有準確性、政治性、時效性、單義性、客觀性、完整性等特點[1],因此政論文翻譯也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王弄笙指出,政論文政治性、政策性極強,稍有差錯就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利益甚至國際關系,因此對譯文的要求極高[2]。

1970年代功能派目的論在德國興起,它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以譯文的預期功能為出發點,根據各種語境因素,選擇最佳處理方法,即譯者的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在注重譯文功能的同時,目的論強調譯文在譯語環境中的可讀性以及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際連貫,即連貫、忠實原則,但連貫、忠實都必須服從于目的原則。[3]功能目的論強調對文本的分析,認為對文本分析有助于發現翻譯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對翻譯的深入研究以及“文化轉向”的提出,譯者的主體性地位也得到了廣泛認可。譯者主體性是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性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因此譯者主體性貫穿于翻譯活動的全過程。本文將從詞匯、句法、篇章、修辭四個層面分析譯者主體性在政論文漢英翻譯中的體現,以期改進翻譯技巧,做出更好的譯文。

1 政論文漢英翻譯策略

1.1 詞匯

1.1.1 選用正式詞匯

作為闡釋、解析國家政策、方針、指導思想等重要內容的文件,政論文和法規文件一樣也是正式文體,所用詞匯語句嚴肅、正式,盡管某些場合下政論文中有較口語化的表達。在英譯時應選用正式的詞匯與結構,才能更好表達原文的意義和語氣。此時,譯者主體性就得以發揮。

例: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譯文:Anyone who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dopted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would not be countenanced by the people; he would be toppled.

原句中“老百姓不答應”和“被打倒”有一定口語特點,但翻譯時沒有用表面對應的詞匯來處理。所用的“countenance”和“topple”都是比較正式的詞,更好地表現了原文嚴肅認真的態度。

1.1.2 詞義準確

由于漢語詞匯語義較寬,也較模糊,而英語詞義范圍相對較窄,在漢英翻譯時需根據語境仔細推敲。若只據字面意思翻譯成表面對應的詞匯就可能造成誤譯,甚至影響國家政治事務。因此政論文翻譯中,譯者必須發揮主體性。

例: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地區的地位。[4]

譯文1: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keep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n independent customs territory.

譯文2: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retain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可以看出兩種譯文主要區別在于“independent”和“separate”,前者與原文“獨立”表面對應,但仔細考慮就能體味出“independent”有某種政治上獨立的意思。“separate”雖不是“獨立”的直接對應卻能準確表達原文意義,即香港特別行政區單獨定稅,而非獨立于中國。

由此可見,政論文翻譯要求譯者不僅有純熟的翻譯技巧還要有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充分了解國家政策、方針、思想,這些都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

1.1.3 詞語搭配

由于漢英兩種語言自身特點及文化內涵差異,它們在詞匯搭配上大有不同。漢語詞匯語義較寬泛,搭配靈活,而英語詞匯語義具體,搭配嚴格。政論文漢英翻譯時譯者要根據語境選擇符合英語行文特點的搭配,以更準確地表達原文。

例:質量問題雖然經常提,但現在只是一般地提不行,要突出地提,切實地抓。

譯文: We’ve alway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but only in general terms. That’s not enough: we have to give it priority and take practical steps to ensure it.

漢語中“突出地提”和“切實地抓”都是可行的搭配,而英語中名詞占優勢,若使用對應的副詞和動詞翻譯不僅搭配不合理也顯得突兀。因此譯者需改用名詞結構,這樣語義清晰也更符合英語行文特點。

1.2 句法

1.2.1 定語的處理

漢語是竹式結構,英語是樹式結構,漢語趨向左延伸而英語則是趨向右延伸[5]。漢語政論文語言嚴密,前置定語較多。而英語中前置定語較少,趨向于使用后置定語及定語從句,符合英語右向延伸的特點。漢英翻譯時若使用前置定語要注意用詞簡潔,使譯文簡練,也要根據行文需要調整漢語前置定語的位置,符合英語“短-短-長”結構特點。

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更加繁榮昌盛的新局面就一定會出現。

譯文: A new situation will emerge in which socialist ideology and culture will flourish.

“新局面”的前置定語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更加繁榮昌盛”,由于找不到一個簡練的能完整表達原文的前置定語,若硬譯譯文就會生澀難懂,因此譯者使用定語從句使譯文結構更清晰、表意更清晰。

1.2.2 并列結構的處理

英語每個句子只有一個謂語動詞,通過詞的形態變化表達意義。而漢語詞類劃分不明顯,動詞使用頻繁,漢語又追求語言形式美、節奏美,常常使用多字字短語或疊詞,因此漢語語篇中多并列結構。這在政論文中尤為常見,譯者在處理并列結構時既可根據需要改變其結構使其符合英語特點,也可保留并列結構保持原文平衡。

例:我們還要積累新經驗,還會遇到新問題,然后提出新辦法。

譯文: We shall accumulate new experience and try new solutions as new problems arise.

漢語用“積累”、“遇到”和“提出”三個動詞構成一個并列結構,英譯時改變了并列結構形成主從句。

1.2.3 漢語無主語句的處理

英語是形合性語言,每個句子都有完整的主謂結構。而漢語是意合性語言,主要靠語義實現連貫和銜接,主語可有可無。漢語政論文中無主句很多,英譯時必須合理處理,補充主語或改變句子結構使譯文符合英語行文特點。

例: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譯文: The basic line should be adhered to for 100 years, with no vacillation.

漢語原句隱含主語是“我們”,此處譯者用被動語態來處理,譯文更簡潔,更符合英語特點。

1.3 篇章

Halliday(1985年)指出,語篇銜接手段包括指代照應、省略、替代和詞匯銜接。漢語是意合性語言,語篇的銜接主要靠語義連貫實現,連接詞使用較少。而英語是形合性語言,語篇銜接和連貫主要靠詞的形態變化和銜接手段實現。[6]翻譯時要尤其注意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根據漢英語言的不同特點靈活處理。

例:改變現在的政策,國家要受損失,人民要受損失,人民不會贊成,首先是八億農民不會贊成。

譯文: If the current policies were changed,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would suffer. So the people, primarily the 800 million peasants, would never agree to their being changed.

漢語原文缺乏銜接詞,主要靠語義連貫實現,而英譯時添加“if”、 “so”連接詞實現語篇銜接,更清晰地表現語義層次。

1.4 修辭

1.4.1 比喻的處理

劉宓慶(2006年)指出,“漢語重實,重形象,多具體的表現法” [5]。不難發現,雖然政論文是一種嚴肅的文體,但也借助大量比喻,使語言更形象生動。而英語中的比喻較少,且與漢語又很少完全對應,翻譯時要考慮文化差異,靈活處理以免造成誤解,如可改換喻體或利用英語文化中相近的又符合語境的形象來替換原文形象。

例:物價改革是個很大的難關,但這個關非過不可。

譯文: Price reform will be the hardest nut to crack, but we have to crack it.

本例中原句把改革比喻成“難關”,英語中沒有對應的比喻,為保持語言的生動性譯文改變喻體用“hardest nut”,達到了與原文相近的效果。

1.4.2 擬人的處理

擬人在漢語中很普遍,而現代英語中除詩歌外已很少使用。“一些非人物的機構、地域等名稱常被擬人化,被視為發出動作的主題。”[4]這一現象在政論文中尤其多見,譯者應根據漢英擬人手法運用的不同對譯文進行靈活處理,避免其僵化。

例:國防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譯文: Great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y.

漢語的主語由非人物性的“國防和現代化建設”充當,英譯時不能機械地將其作為主語。譯者使用被動語態將擬人化的主語轉為非主語,避免了不合英語語法的結構。

1.4.3 重復的處理

重復是漢語的一大特點,漢語傾向于重復詞匯或句式以求表述準確或增強說服力。漢語政論文中常出現重復,使表達準確、讀者聽者深刻領會。而英語詞匯形態變化豐富,忌重復。單其昌(1990年)指出“英譯文中不要總是用一個詞匯或短語,若用得太多,會使讀者感到厭煩,因此用詞要多樣化”[7]。在政論文翻譯時譯者要靈活處理重復的詞匯或句式,使譯文符合英文特點,更易于讀者理解。

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時代的潮流。

譯文: The world needs peace. The people want cooperation. Nations aspire for development. Society seeks progress. This is the trend of our times.

漢語重復使用“要”,譯文卻使用“need”,“want”,“aspire for”,和 “seek”四個近義詞來處理,避免單調重復,符合英語詞形變化的特點。

2 結語

不言而喻,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國家、人民關注中國、關注我們的治國方針、路線和政策。政論文漢英翻譯涉及政治,今后這方面的研究必將不斷升溫。目的論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政論文翻譯工作者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在準確理解原文、忠實原文基礎上,充分發揮譯者主體性,準確把握目標讀者的期望和文化, 才能實現譯文的預期目的和交際功能[3],獲得更貼切的譯文,為中外政治文化交流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小萍.政治文獻英譯的疑難及其解決辦法[J].山東外語教學,2006(5):109-112.

[2]王弄笙.十六大報告漢英翻譯的幾點思考[J].中國翻譯,2004(1):56-59.

[3]李紅霞.目的論視域下的政論文英譯策略研究[J].外國語文,2010(5):85-88.

[4]王大偉,魏清光.漢英翻譯技巧教學與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第6篇

摘 要:文章運用Nida的翻譯理論,來分析和討論科技英語的詞匯翻譯與寫作。文章從詞匯的表層對等翻譯,詞匯的修辭對等翻譯和詞匯的深成對等翻譯三個層面討論了科技英語的詞匯翻譯與寫作。 關鍵詞:Nida的對等翻譯理論 詞匯表層對等 詞匯的修辭對等 詞匯的深層對等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105-02

一、科技論文的寫作和翻譯的關系 科技英語論文的翻譯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只有了解英語科技論文的寫作特點,我們才能更加準確的翻譯。同時只有了解了科技英語的翻譯特點和難點,我們才能更好地運用到科技英語的論文寫作中去。翻譯學既要看到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又要看到他們之間的非相相似性。因此,我們只有了解了這些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才能更好的進行科技英語的翻譯與寫作的工作。 二、Nida的翻譯理論 翻譯涉及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互動與交流。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的觀點決定了所持翻譯理論的觀點。 Nida認為一種語言能夠表達的事物,那么另一種語言也可以表達。除了形式是信息的必要元素外。根據Nida的理論,從本質上來說,不同的語言在所表訴內容上是沒有什么區別的,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各種語言的表達形式是有區別的。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能把每一種語言的語言特點強加到另一種語言的身上。例如構詞,短語順序的排列和語篇結構等等。我們不能把一種語言中的正式的結構強加到另一種而又缺乏這一特點語言的身上。 因為所有的語言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保持內容的一致,變換形式是不可避免的。根據Nida的觀點,一個忠實原文的翻譯并不是原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詞和語法結構之間的配對而是從新構造作者所表達的含義并且強調在翻譯過程中意義分析的重要性。 在翻譯圣經的過程中,Nida 意識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為Nida發現在翻譯過程中最嚴重的錯誤不是詞匯用的不準確,而是錯誤的文化假設。 他解釋到語言反映文化,提供了接觸文化的機會,在很多方面構成了文化的模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它是任何一種文化展現出來的最為復雜的習慣單元。 總之,Nida對于文化和語言的觀點影響著他的翻譯理論。 Nida的翻譯理論是基于語義學,信息理論,人類語和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等理論發展起來的。 Nida的翻譯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當代的一系列理論,他樂于接受新的理論,這對于他的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導。 Nida的翻譯理論在中國,被翻譯成奈達的等值倫,奈達的等效論或是功能對等論。在Nida的理論中,“對等”并不是指完全相同。90年代Nida反復強調在翻譯的過程中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對等是不可能的。根據他的觀點,翻譯并不是完全的相同而是在目標語言中達到與原語言“最自然”“最接近”的“對等”。很明顯,在Nida的翻譯理論中,“對等”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盡可能最大限度接近原語言。 “能動對等理論”是Nida翻譯理論的核心概念。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Nida用“功能對等”代替了“能動對等”,強調了其理論的功能性。功能對等又進一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最大限度層面,另一個是最小層面。最小層面被定義為翻譯文本的讀者應該能夠理解它到這一程度,也就是他們能夠構想出原文本讀者是怎樣能夠理解和欣賞這個文本的。而后者被描述為翻譯文本的讀者必須以原文本讀者同樣的方式應該能夠理解和欣賞它。 功能對等論的最高層面是理想并且很難達到(除了一些規則性文本,而這些文本沒有任何的美學價值)。而這個最小層面是實際而又真實的任何低于這個層面的翻譯都是不可接受的。一個完美的翻譯應該是出于兩者之間。 Nida的翻譯理論非常重視讀者的反映,強調了讀者的重要性。 Nida借用了轉換生成語法的一些術語,例如(“轉換”和“深層結構”)但是他的翻譯模型是不同于喬姆斯基的模型。 A

B

X

Y (Nida’ Translation Model) A和B分別代表原語言和目標語言,X,Y分別代表原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核心層面。在這個翻譯模型中,翻譯者首先應該分析原語言的表層結構,然后再把原語言的信息翻譯成核心層面目標語言。最后,翻譯者把核心層面的信息重新構建了表層結構,這是Nida三步的翻譯模型。“核心”的這一概念是關于語義結構,因此Nida 翻譯理論中核心結構是有別于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的。當表層結構向后轉換生成為潛在的核心結構,那是一種解釋的形式, “用同一種語言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同樣的事情”。

三、Nida的翻譯對等理論在科技英語當中詞匯的翻譯應用 我們可以運用Nida的翻譯理論運用到科技英語的翻譯和寫作中去并且分別從詞匯,短語,句子和語篇的層次,對表層對等翻譯,修辭對等翻譯和深層次對等翻譯進行闡釋。但是本文只討論詞匯的表層對等翻譯,修辭對等翻譯和深層次對等翻譯進行闡釋。 1.詞匯的表層對等翻譯。 (1)The exotic yet simple tiles that protect the shuttle from the best of reentry symbolize NASA''s resourcefulness and its vulnerability. 譯文:飛機重返大氣層的奇特而簡單的防熱瓦,成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既足智多謀又十分脆弱的象征。 根據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shuttle”的含義有四層。①(飛機,火車,公共汽車等的)(短程)穿梭運輸;穿梭運輸的交通工具。②(可以多次使用的)航天飛機,太空穿梭機。③(織布機上用以穿經線和緯線的)梭子。④羽毛球。你就要小心選擇其目標語言。詞在表在表層對等是指就翻譯的表層對等而言,英譯漢字典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是尋求表層對等形式的最佳來源,并且詞典通常提供的用目標語言來表明原語言的表層結構的功能對等形式。在這個過程中,文章的上下文和目標語言的用法慣例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文章的上下文和目標語言的用法慣例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科技詞匯的表層對等相對來說是很容易實現的。表層對等翻譯是對原語言內容和形式上的對等。目標語言的讀者就能很準確的理解信息同時也最接近于原語言讀者所能夠理解的程度。 (2)The exotic tiles of silica-fused from the purest river sand-are in many ways the essence of NASA itself, embodying the agency''s engineering resourcefulness and its daring, as well as its false starts and misjudgments. 譯文:這奇特的二氧化硅瓦片—由最純凈河沙熔制而成—在許多方面是國家航空航天局本身的精髓,既體現了這個機構技術上的足智多謀和膽識,也體現了它的錯誤出發點和判斷失誤。 根據牛津高階字典tile的含義有四層。①(屋頂上用的)瓦片(墻,地面上用的)。②飾面磚,瓷磚(用作墻地面飾面的塑膠等)。③板片了(麻將牌等游戲用的)。④牌(非正式)縱情玩樂尋歡作樂:根據文章的上下文我們很容易就排出了第四層含義,通閱讀后我們可以肯定地是的是“tile”是航天飛船表層的瓦片并且用于隔熱。這時為了使得漢語的讀者能夠準確理解信息同時也是為了達到英文讀者所能夠理解的程度。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就應該更明確這個瓦片的用途,即“防熱瓦片”。這些特點我們在英語科技論文的翻譯和寫作中應該注意。 2.詞匯的修辭對等翻譯。在這里修辭上的對等是指語言的語用對等,包括修辭本身,風格,上下文,或者甚至文化。 在這里我們只討論詞匯的語用對等。一般的情況下,涉及到的詞匯一般都是非專業詞匯,而且并不是字對字的翻譯。這樣才使得翻譯更具有魅力。 (3)At 18 times the speed of sound, the lin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aboard the space shuttle is about 2 inches thick. 譯文:在以18倍于聲速的速度飛行時,在航天飛機上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只有2英寸。 (4)They are also, perhaps more than any other part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fyling machine ever built, pieces the crystallize a basic dilemma of modern spaceflight: how to combine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in featherweight materials that can survive launch and reentry. 譯文:這些瓦片也許比任何其他曾經建造的最復雜飛行器的部件更能體現現代太空飛行中的一個基本的難題,即如何把輕型材料的強度和耐久性結合起來,使其能安全發射并能安全返回。 (5)The shuttle’s protective tiles were conceived in the twilight of the Apollo program, when NASA was desperate to keep manned space flight alive, former agency engineers, space analysts, and retired aerospace executives said. 譯文:國家航天航天局原來的一些工程師,太空分析家和退休的航空與航天管理人員說,航天飛機的防護瓦是在“阿波羅”號航天計劃的結束階段構想出來的,當時國家航天局極想使載人太空飛行進行下去。 如果“thick”,“survive”和“alive”這文中用表層對等翻譯直譯成“厚度”,“生存”和“活著的”,可就不符合可以科技論文文體的語義準確和明了的特點。“thick”被譯文“距離”,“survive”被譯為“安全”,“alive”被譯為“進行下去”,這樣更符合漢語的語用習慣也不改英語詞匯的本意。因此我們在翻譯科技論文和在寫科技論文寫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英語詞匯的語用特點,不能一味進行表層對等的翻譯,要符合科技語篇的語用翻譯特點。 3.詞匯深層對等翻譯。一個詞匯的深層對等翻譯是指能夠體現詞匯的本質含義,同時體現了詞匯的本質概念。 詞匯深層的對等翻譯是在表層對等翻譯和修辭對等翻譯不能夠應用到科技英語翻譯的過程中時,為了保證科技論文的翻譯的簡明和精準的特點,我們才采用深層次的對等翻譯。以下例子為證。 (6)At its height, the manufacture of shuttle tiles was a booming cottage industry, involving 13 contractors from Los Angeles to Dedham,Mass. 譯文:在飛行的高峰期,航天飛機防熱瓦的制造業是個興旺的家庭小工業,從洛杉磯到麻省戴達姆有13家承包商參與其中。 (7)The high-attitude plane was and still is a remarkable bird. 譯文:這種高空飛機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種很好的飛機。 (8)It had iron frames and only two wheels. 譯文:機車的車身是鐵的,只有兩個車輪。 (9)Fore and distance measures the amount of work. 譯文:力矩距離表示做功的大小。 (10)The porosity of a foil is obviously a function of foil thickness. 譯文:箔材的氣孔率顯然與箔材的厚度有關。 在例6中,“cottage”是“小屋”,“村舍”的具體含義,譯者試圖把它翻譯的更加抽象一些并且考慮到它的搭配詞“industry”,進行深層次的對等翻譯,把其譯成“家庭小工業”。 例7種,“bird”一詞如果被表層對等翻譯譯成“鳥”的話,那么很顯然是不符合本句的含義的,其實這個“bird”一詞是前面“plane”的一個替代詞,我們要對其進行深度對等翻譯譯為“飛機”。例8中,“frames”一詞如果被表層對等翻譯為“框架,結構”,很顯然是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和科技英語文本翻譯的清楚,明了的特點,同時英語和漢語的表達順序也有不同,因此英語科技語篇當中的賓語可以譯為漢語中的主語。例9和例10中,“measures”和“function”如果被表層對等翻譯或是修辭性對等翻譯,很顯然是不能夠滿足科技文章的簡明扼要的特點,因此我們需要深層對等翻譯,這樣才能夠使得譯文讀者能夠像原文讀者一樣的欣賞原文。因此我們在英漢科技論文的寫作和翻譯的過程中,注意這些特點。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大學英語寫作3+1模式探索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524104)]

參考文獻: 1.戴文進.科技英語翻譯理論與技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劉宓慶.劉宓慶翻譯散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出版社,2006. 3.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Nida,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3. 5.Robert,L.2 Inches Between Life,Death [J].Beijing: The World of English,2004(1). 6.Schaffner,C.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5. 7.Xu,Q.H.A Study of Apply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ranslating EST into Chinese [D].Jilin: Ji Lin University,2009.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7)(責編:賈偉)

第7篇

論文關鍵詞:戲劇翻譯,歸化,異化,翻譯目的

一、歸化和異化

歸化和異化策略起源于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1813的著名論文《論翻譯的方法》,文中提到,翻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另一種是“the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author towards him”(Shuttleworth&Cowie, 1997: 43-44)。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其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書中,將第一種方法稱作為“異化法”,第二種方法為“歸化法”。歸化和異化是意譯和直譯理論的延伸。

1.歸化策略

歸化,即是在翻譯處理中要求譯者向目的與讀者靠近,采取讀者所習慣的目的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歸化派的代表人物為美國翻譯理論家E.A.奈達,他認為,“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Nida,E,A&Taber, C.R., 1969)。他提出了“功能對等”和“讀者反映論”的觀點,認為判斷譯本的好壞不宜拘泥于相應的詞匯意義、語法類別和修辭手段的對比,重點是考查接受者正確理解和欣賞譯本的程度。因此歸化的特點就是重視讀者,采用地道的通順英語進行翻譯。這種翻譯方法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沖突,消除文化障礙怎么寫論文。

2.異化策略

異化文學藝術論文,即是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讀者所采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摘要體現了翻譯作為文化交流媒介的功能,譯者引導讀者理解和接受,并進一步欣賞源語文化。

3.歸化和異化策略的關系

歸化和異化都是翻譯的策略,然而近兩個世紀以來,圍繞翻譯是走向歸化還是異化之路,學術界卻爭執不休。歸化和異化策略各有有優劣。翻譯的目的不同,語境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歸化和異化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應該在翻譯中得以統一,以促進翻譯的發展。

二、王佐良、巴恩斯《雷雨》譯本的歸化策略

由先生創作的《雷雨》以其交織錯綜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在戲劇舞臺上長演不衰。而人物與情節塑造的成功與其簡潔易懂又含蓄深沉的語言有直接關系。關于其語言藝術美,錢谷融先生有如下評價,“我確實太喜歡劇本中的語言了,每次讀先生的劇本,總有一種既親切又新鮮的感覺,他那色彩明麗而又精煉生動的語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帶進一個奇妙的藝術世界,給予我無限的喜悅。” 王佐良和巴恩斯(A.C.Barnes)的英譯本《雷雨》不僅再現了原作的戲劇藝術魅力,也再現了原作精煉含蓄的語言特點,使文段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適合舞臺表演。關于劇本的翻譯技巧,筆者認為,歸化策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下例子為證:1. 魯貴:四鳳,別——你爸什么時候借錢不還帳?你現在手下方便,隨便勻我七塊八塊好嗎?(王佐良&巴恩斯,1958;p21-22)

LU:——don’t be like that, Sifeng. When did Iever borrow money and not pay it back? Now, what about a little loan of sevenor eight dollars, now that you are in the money.

在原文中,中文的貨幣單位是“塊”,魯貴說,“勻我七塊八塊”;此處,譯者并沒有采取異化的策略,例如解釋“塊”這個貨幣單位在漢語貨幣中的地位,或是在英文中找出其對等的貨幣單位;譯者使用了歸化的策略,直接將“塊”以為“dollars”, 使作品走向讀者,從而使讀者輕而易舉的理解文章文學藝術論文,更加適合舞臺表演。

2. 貴:你看你這點骨頭!老頭說不見就不見,到下房在等一等算什么!我跟你走,這么大院子,你別胡闖亂闖走錯了….( 王佐良&巴恩斯,1958;p38)

Lu: 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 If theold man says he won’t see you, then he won't. Now, why not go down and wait abit longer in the servant’s quarters? Come on, I’ll take you along, otherwisein a big house like this you’ll be losing your way and losing your way andblundering into places where you shouldn’t be.

在此文段中,魯貴說,“你看你這點骨頭”。“骨頭”,這個詞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里,有其獨特的含義。在舊中國迷信的說法中,有一條稱為稱骨論命,即一個人的骨頭越重,說明他的命越好;而骨頭輕,說明這個人出身低下,命不好。這里,魯貴是罵魯大海的出身低下,不配和周仆園討價還價。譯者同樣忽視了“骨頭”這個詞的文化含義,采取了歸化的策略,直接將其譯為“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high horse”是英文的一個典故,它表示的意思是“趾高氣揚、自以為很了不起”,相應地,“to come/get(down)off one's horse”意思即為“謙和一點,別擺架子了”。譯者使用的是原滋原味的英文,使英語讀者在讀譯本的時候感同身受。

3. 沖:我以為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人努力,我們應當同情的怎么寫論文。并且我們這樣幸福,同他們爭飯吃,是不對的。這不是時髦不時髦的事。(王佐良&巴恩斯,1958;p106-107)

CHONG: I thingk we ought to sympathize withthem. After all, they’re only doing their best to help their own people. Besides,it’s not right that people who are as well off as we are should grudge themenough to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 And it’s not a matter of fashion,either.

在這句話中,周沖提到“爭飯吃”,譯者使用了很形象的一個英文成語,“to keep body andsoul together”, 它的意思是“Obtain one’s basic living expenses, to earn engouh money to keeponeself alive.”,意思是“賺到剛夠維持生計的錢,不被餓死”。譯文非常貼近英文讀者,譯者又一次使用歸化的策略,使譯文走向讀者。

這只是筆者從文中截取出的三個例子,但是我們由此可以窺豹一斑。可以說,王佐良和巴恩斯先生的譯本文學藝術論文,譯文中廣泛應用了英語中的俚語和成語,文筆流暢,可以稱得上地地道道的英語。這就是歸化的策略,譯本完全貼近英語讀者。

三、結語

戲劇作品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可以作為劇本來指導舞臺表演;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閱讀。因此戲劇作品的翻譯不同與其他題材作品的翻譯,可以根據其不同的用途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如果劇本是為舞臺表演服務,那么為了使廣大外語聽眾不被文化差異所干擾,更好更快的理解原文,譯者可以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使作品走向讀者;如果劇本是作為文學作品來閱讀,譯者可以采取異化的策略,向讀者傳遞原語文化,使讀者讀到原滋原味的原語表達。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歸化和異化策略之爭,也不是絕對的非此即彼,就戲劇作品翻譯而言,譯者可以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來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Nida, E.A. & Taber, C.R..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 Brill, 1969

第8篇

    關鍵詞:翻譯實踐;翻譯評論;創新能力

    Abstract: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processe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major problem in graduation thesis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s lac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e, and the same is true for graduation thesis on linguistics, literature, cultural studies, etc.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onduct reformation. The author has attempted some changes, and better result has been achieved.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necessity of the changes, what and how to reform and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o inspire this kind of teach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commentary, innovation ability

    畢業論文,是大學本科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整個大學階段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對于外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論文寫作更是語言及相關科學研究的一次基本訓練,是學習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它既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的全面總結,又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

    近年來,我國高校外語專業在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卓越。但在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這一領域還未見正式的調查與研究。畢業論文的撰寫、指導與答辯是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前的一項重大的教學活動,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的大學本科教育的必要環節。目前,教育部又把畢業論文列為英語專業評估的重要指標,然而現狀卻令人擔憂。本文作者在指導英語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時,進行了改革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 英語專業翻譯選題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缺乏創新性

    目前,英語專業翻譯選題畢業論文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創新性,主要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1 選題

    根據歷年來學生畢業論文的統計,寫文學的論文最多,這不僅僅是某一屆的個別現象,往屆情形亦如此,而且其它院校也有類似現象。這與文學的影響、文學的吸引力、文學課開課的多少都有關系,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學的資料多而且相對好查、好懂,由于文學方面學生可參考的文獻豐富,因此,論文就會寫得豐滿、順利一些。所以,文學類的畢業論文較多。而翻譯類、教學類和文化類的論文相對較少,這是因為這些方面的參考資料有的太專業,抽象難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數據收集和統計,甚至需要教學實驗來驗證,這些都使學生望而卻步。

    1.2 參考資料

    隨著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參考資料、報刊雜志的數量和來源比從前有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利用這些資源。一半以上的同學利用網上資源獲得自己論文中所需要的理論依據和參考資料。參考和運用一切可接觸到的資料是撰寫論文的重要過程,但如何從中篩選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過分析吸收到自己的論文中,很多同學一片茫然。大多數學生的論文一半以上是完全借助他人的文章。

第9篇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語法結構在翻譯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最近幾年來, 不少人提出淡化語法, 甚至有的人呼吁干脆取消語法在大學英語考試中的存在。

【關鍵詞】語法結構在翻譯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頁關鍵詞】論文寫作 期刊征稿

【正文】

三、語法結構在翻譯思維中的重構作用語法重構指的是通過語法解構對原語的語句的語義分布結構形成定型理解, 然后再對照目的語的語法結構習慣等將原語語言單位轉換成目的語的語言單位, 并將轉換后的目的語語言單位根據相應的語法結構習慣進行結構整合, 重新布局其語義分配, 在翻譯思維中初步打造出目的語“句坯”。這個過程重心在于如何實現原語向目的語的結構轉換。這種語際轉換有四種模式——對應式轉換、平行式轉換、替代式轉換和沖突式轉換[4 ]。那么語法結構又是如何指導這個轉換重構的過程的呢?在對應式轉換中, 原語和目的語不論是在語義層次還是在語法結構上都是基本對應的。這時我們只要按照相應的語法規定直接翻譯就可以了(當然也可能需要局部的調節, 但主要還是直接轉換的) , 語法結構的指導意義比較明顯。典型的例子如:“2加2 等于4”可直接對應“Two p lus two equals four. ”; “If youemp ty your glass, Iw ill let you go. ”對應于“如個你干了你那杯, 我就讓你走。”在平行式的轉換中, 由于其涉及雙語獨特文化, 盡管表面形式不同, 但內在意義并無二致, 也就不需要再考慮語法結構問題。不過這種轉換畢竟是相對少數。替代式轉換和沖突式轉換則都涉及措辭或者語句結構樣式的調整變通, 必然需要語法結構的指導。例如:“眾口相傳, 就把這件事說開了。”我們要先把賓語“這件事”轉換成英語中的“the incident”作為主語, 將表示主動的“傳、把、說開”轉換成表被動的“w as passed on by mouth”, 表時態的“了”轉換為“w as”。整個轉換過程明顯是在語法結構知識的指導下進行的。

四、結語經過上面的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 語法結構在翻譯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最近幾年來, 不少人提出淡化語法, 甚至有的人呼吁干脆取消語法在大學英語考試中的存在。這無疑走入了極端, 對于我們翻譯學科的發展和翻譯教育的延續, 都是有著不可低估的傷害的。是的, 不可向學八股文那樣過分的拘泥與語法形式, 但是我們必須把語法結構知識教育和研究還原到應有的高度。我們不僅需要給予英語語法足夠的重視, 對于漢語語法也要一視同仁。這樣, 或許連續幾年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中的特等獎一等獎出現空缺的現象就可以有所改進了。

【文章來源】/article/65/3189.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第10篇

刪除標紅內容,也可以有效降低重復率,但前提是刪除內容對上下文不會有影響,也就是說標紅的部分屬于贅述,是可有可無的部分。刪除內容之后記得檢查上下文連接是否通暢,不通順則加以修飾,使之連貫。

一、關鍵詞替換

教育類論文不同于理工科論文,需要大量的數據以及專業的術語來支持研究的結論(術語是不好替換的)。教育類論文學術性質會多一些,也就是說偏向于理論,可以利用漢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這一特質,將被標紅的關鍵詞用同義詞替代,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中外語種互譯

有很多人都說這個方法不管用,只會把論文越改越糟糕。對此,筆者想說的是,越改越糟糕的朋友應該是少了潤飾這一步啊,筆者時就用到了這個方法,我當時是將中文用翻譯軟件翻譯成英文,然后再自己譯成中文。直接翻譯自然會顯得與論文正文上下句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這時需對翻譯得出的句子稍加修飾,讓它在正文中不會顯得突兀。這樣既不會影響論文內容,也達到了的目的。

三、刪除標紅內容

每個系統都會有一個規律,即連續多少個字相同就會判定抄襲。如果被標紅的句子里含有漢語數字,則可將漢語的數字替換成阿拉伯數字,如果可以,也可以替換成英文式數字。

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尤其是文科性質的論文,難免會引用別人的理論來支持自己的結論,引用不當就會被判定抄襲。將他人的話語或理論用自己的話概括復述出來,這個方法對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比較適合語文較好的朋友。

第11篇

    摘要:商務通信在我們經濟生活中非常普遍,隨著經濟活動國際化,信函翻譯產生并成為關注的一個焦點。本文將從語篇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一一體裁分析這一新的角度對商務信函翻譯進行研究。

    關鍵詞: 體裁分析 綱要式結構 實現形式 商務信函翻譯 中國論文   碩士畢業論文

    本文旨在引進系統功能學派的體裁分析理論解釋翻譯問題。商務信函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且是針對特定的目的寫作,旨在實現某種功能,這是本文利用體裁分析理論的對商務信函翻譯進行研究的一個起點。因為體裁分析關注的正是語篇的形式、內容與所行使的功能之間的關系。根據韓禮德和哈桑的觀點,語言的使用都是有語境的,包括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在體裁分析中,分別與語篇體裁的綱要式結構和實現形式相對應。

    文章主要探討商務信函翻譯中的兩個方面:首先是信函綱要式結構的轉換,作者提出要熟悉該信函體裁在目標語中的體裁結構,翻譯不是簡單的以忠實為標準,應注重如何靈活的調整其綱要式結構使其符合目標語文化的習慣,;第二是考察在同樣的情景語境中在目標語環境中實現原文的功能和交際目的。這就要分析文章的實現形式,主要是分析譯文是否實現了概念意義,交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上的對等,且進一步分析了譯者如何實現這些方面意義和功能對等的。

    本文并不是以語篇分析為基礎的翻譯理論,它提供的是在翻譯過程中怎樣著手從結構和內容方面分析原文和構建譯文的途徑,探討體裁分析理論在哪些方面可以指導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

第12篇

論文摘要:翻譯研究學派的學者們從文化角度研究翻譯是一個理論上的突破,其代表人物Lefevere 提出了改寫理論,認為翻譯受到意識形態和詩學的操控,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的新視角。

一、翻譯研究的學科發展

20 世紀70 年代以前,西方翻譯理論界主要采取文藝學和語言學兩種研究模式,前者視翻譯為藝術,強調譯作的文學價值,后者視翻譯為科學,把翻譯理論和語義、語法作用的分析緊密結合起來,從語言的使用技巧上論述翻譯。兩者都是要把原文和譯文進行文本對照。70 年代以后,翻譯的理論研究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重文化對翻譯的影響。他們把翻譯放到一個宏大的文化語境中去審視,認為翻譯是譯入語社會中一個獨特的政治行為、文化行為、文學行為,而譯本是譯者在譯入語社會的諸多因素作用下的結果。從文化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有著明顯的優勢,研究者借用各種當代文化理論去考察、剖析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在譯入語社會中的巨大影響和作用,從而展現出翻譯研究的巨大空間和發展前景。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翻譯研究學派”。

1972 年,客居荷蘭的美國學者Holmes 發表了重要論文《翻譯研究的名與實》,首次提出了“翻譯研究”的概念,他認為翻譯研究應當被視為一門獨立學科,Holmes 也成為翻譯研究學派的奠基人。翻譯研究在20 世紀80 和90年代得以迅猛發展。我們從維也納大學教授、知名學者Snell-Hornby 的論述中能看出其發展軌跡。1987 年Snell-Hornby 指出翻譯研究無疑是屬于未來的學科,到了1995 年她在《翻譯研究——綜合法》修訂版的前言中已經把翻譯研究稱為一門發展速度驚人的獨立學科了。

很多學者為翻譯研究后來的發展做出了貢獻,Lefevere 就是翻譯研究學派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改寫理論對翻譯的文化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改寫理論

改寫這一概念是Lefevere 提出的,他認為翻譯、編史、選集、批評、編輯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改寫,它們都從某種程度上對原文進行了改變和操控,其中翻譯是最為明顯、最有影響的改寫,因為它在另一種文化中樹立了作者或者作品的形象,讓他們突破了原文化的界限。在《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制控》的前言中,Bassnette 和Lefevere 指出翻譯是對原文的改寫,而所有的改寫,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體現了某種意識形態和詩學,也同樣對文學進行操控讓它在某個社會中起到特定的作用(viii)。在這本書中,Lefevere 多次提到改寫同意識形態和詩學的關系,翻譯作為最明顯的改寫形式也要受到意識形態和詩學的限制。

(一)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有廣泛的意義,是一個關于社會文化的概念。當我們談論意識形態的時候,可能會涉及到政治經濟情況、民族的文化導向甚至某個社會的文學體系。意識形態在翻譯中起著重要作用,決定了譯者將要采取的基本策略。Lefevere 在他的另一本書《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背景下的理論與實踐》中,明確指出譯者都想出版自己的作品,如果譯作同目標文化中人們接受的行為標準,也就是這種文化中的意識形態不沖突,那譯者的目的就容易達到。翻譯過程中最為有影響力的意識形態限制來自于政治,尤其是在那些政治敏感的社會或者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譯者必須做出決定選擇哪些類型的文本以及翻譯的策略。

(二)詩學

詩學包括兩部分,一方面指文學手段、文學樣式、主題、原形人物、情節和象征等一系列文學要素,另一方面指的是觀念,即在社會體系中,文學起什么作用,或應起什么作用。不同文化中的詩學會相互沖突,目的語文化中處于主導地位的詩學必然會影響到譯者的翻譯,所以為了達到某種詩學要求,譯者必須做出讓步,因為一種文化中人們廣泛認可的詩學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不受歡迎,這時候就需要譯者采取有效的翻譯策略,比如遵循目的語文化中的敘事方式或者改變原作的結構等等。

改寫理論有著很強的適用性,它不同于以往文本對照的研究方法,而更關注翻譯的“成品”,為研究文學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市| 许昌市| 金乡县| 汝州市| 江陵县| 镇赉县| 九江市| 德州市| 敦化市| 武义县| 信丰县| 屏南县| 德庆县| 曲松县| 高尔夫| 涞源县| 镇沅| 阳原县| 周至县| 威远县| 资兴市| 平谷区| 淳化县| 无极县| 宝山区| 泊头市| 易门县| 周口市| 富锦市| 客服| 红安县| 盱眙县| 迁西县| 兴山县| 克拉玛依市| 辉县市| 女性| 壤塘县| 平邑县| 灵寿县|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