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影像傳播論文

影像傳播論文

時間:2022-11-19 23:44: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傳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影像傳播論文

第1篇

>> “微”語境下的“深”傳播:微電影傳播模式探析 “微”電影的“深”傳播 新媒介語境下微電影的創作與傳播 微電影的傳播效果探析 微時代下微電影的傳播模式分析 “微”傳播時代的微電影營銷模式解讀 基于微博的傳播模式探析 公益類微電影的傳播學探析 淺析“全媒體”語境下的微博傳播特點 微信傳播模式探析 全媒體語境下微電影廣告的傳播策略分析 互聯網語境下城市形象微電影的傳播和營銷 微電影的網絡傳播機制 微電影廣告的傳播特色分析 微電影的輕廣告傳播 微電影的傳播價值解析 微電影廣告的傳播優勢研究 微電影廣告的傳播研究 微博公益的傳播機制探析 微信的傳播價值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轉引自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譯.電影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180.

[3]洪長暉.微電影的成長及悖論——市場與受眾的雙重透視[J].現代視聽,2011(12):49-51.

[4]王方、顏子瀾.微縮的影像:微電影時代的“淺”表達[J].大眾文藝,2011(20):182.

[5]趙磊.論微電影網絡傳播的利與弊[J].大眾文藝,2012(20):156.

[6]李淑娟,曹慎慎.當電影遇見新媒體——微電影觀念與實踐初探[J].當代電影,2011(8):140-141.

[7]權亞楠.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其傳播機制研究[C].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郭倩微電影的傳播解讀及發展方向淺析田.前沿,2012(11):178-180.

[09]網易專題.第30次互聯網報告:網民互聯網應用狀況,

[10]陳新焱.微電影:生于“惡搞”,死于廣告[N].南方周.末網站.

[15]張宇丹,吳麗.可視的文化——影像文化傳播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130.

第2篇

學位論文 數字資源 開放獲取 高等學校 現狀

一、開放獲取及其數字學位論文資源

學位論文,特別是包括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在內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由于具有獨創性、學術性和實用性,具有較高的學術理論價值和現實應用價值,是了解當代最新學術動態、掌握科技信息、研究學科前沿問題的重要資源,對科研項目的選題、知識體系的構建和理論觀點的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情報信息資源,越來越受到科研、教育和學術界的重視。但是,由于學位論文一般屬于非賣品,在作者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后,絕大多數學位論文不公開發表或出版,而是由指定單位收藏,所以屬于用戶難以獲取的灰色信息資源類型。目前,國內可利用的數字學位論文(以下簡稱學位論文)資源大多數存在于商業化數據庫中,仍然處于本地有償使用的封閉狀態,限制了其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令人可喜的是,隨著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免費全文為特征的開放獲取運動的快速發展,涉及到的開放獲取信息資源類型日益增多,其中也包括高校學位論文資源,使其也成為開放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類型之一。近年來,我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高校的大多數學位論文資源已率先實行了開放獲取,大陸地區高校目前也有少量的學位論文資源加入開放獲取。這些都為學位論文資源方便地獲取和利用,以及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二、我國各地區高校數字學位論文資源的開放獲取現狀

1.大陸地區數字學位論文資源的開放獲取現狀

相對于臺港澳地區而言,我國大陸地區學位論文資源的開放獲取比較落后,只有少數加入到開放獲取行列,專門的學位論文資源網站極少。目前開放獲取學位論文資源僅占全部資源的約2%,有約3萬篇。絕大多數(約80%的100余萬篇)被商業化數據庫公司所壟斷。如果需要開放獲取大陸地區的學位論文資源,目前可以利用的途徑有學位站、信息資源網站、專題數據庫、文檔資源分享網站、搜索引擎網站。開放獲取學位論文資源網站,目前只有“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博論文庫”提供約900篇;信息資源網站“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目前提供開放獲取學位論文資源4 000余篇,但大部分為年代較久的舊資源;來源于各類專題數據庫中的開放獲取學位論文資源,依據各數據庫的收錄數量多少排序為:“休閑旅游特色數據庫”6 800余篇,“茶葉研究數據庫”4 500余篇,“民航機務專題數據庫”和“浙江農林大學竹類數據庫”各500余篇,“麻類文獻數據庫”約400篇,“汽車職業技能培訓數據庫”和“中國漢代畫像石磚數據庫”各約200篇;文檔資源分享網站如“愛問?共享資料”“百度文庫”“豆丁網”等可提供開放獲取學位論文資源約萬篇;搜索引擎網站如“谷歌”“搜狗”等可提供開放獲取學位論文資源約萬篇。

2.臺灣地區數字學位論文資源的開放獲取現狀

相對于大陸地區而言,臺灣地區學位論文資源的開放獲取比較先進,資源內容的新穎度較高,目前最新可開放獲取2011年的學位論文資源;年代跨度也較長,可達半個多世紀,即從1956-2011年。目前已檢索到臺灣地區學位論文資源可開放獲取的資源網站53個,總收錄學位論文資源72萬余篇。其中收錄20萬篇以上的是臺灣“國家圖書館”的“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收錄5萬篇以上的有“臺灣聯合大學博碩士全文影像檢索系統”和“博碩士論文聯邦查詢系統”網站,收錄1萬篇以上的有“國立中興大學中文電子學位論文服務”等8個網站,收錄5千篇以上的有“中原大學博碩士論文數據查詢”等11個網站,收錄1千篇以上的有“朝陽科技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等15個網站,收錄1千篇以下的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等11個網站?!芭_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收錄的開放獲取學位論文資源最多,截止目前有22萬余篇。其依據為“依據教育部97年(注:公元2008年)7月23日臺高通字第0970140061號函:為促進學術傳播,博、碩士論文應以公開利用為原則,若作者欲延后公開則需訂定合理期限,其期限至多為5年,且應避免永不公開之情況?!迸_灣資源網站中約2/3的學位論文資源可以開放獲取,部分資源為延時開放獲取,也有部分資源僅對本地開放,也有少數收費資源。

3.香港、澳門地區數字學位論文資源的開放獲取現狀

目前,提供學位論文資源開放獲取的香港地區網站有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網站。其中“香港大學學術庫: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論文在線”網站收錄約2萬篇,“香港科技大學學位論文”網站收錄2 000余篇;“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電子論文服務”網站收錄4 000余篇。目前提供學位論文資源開放獲取的澳門地區網站有“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電子論文服務”網站4 400余篇。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開放獲取學位論文資源的新穎度都比較高。

三、數字學位論文資源開放獲取的途徑

1.數字學位論文資源網站

第3篇

論文關鍵詞:dv  新媒體 大眾信息傳播 社會價值觀

電視傳播學從上世紀中葉到上世紀末相繼走過了“魔彈論”、“有限效果論”和“受眾上帝論”。本世紀初,以諸多新媒體與大眾結緣為標志,傳統集約型媒體將終端用戶作為傳播概念上的“受眾”時代已告結束。伴隨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受眾”在占有一定新媒體資源后,儼然也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信源”。這種大眾信息傳播從新的角度看,更富廣域性、交互性、綜合性和社會價值性。因此,我們將它看作媒體傳播的信源論時代。

dv是網絡、多媒體、手機、移動電視等一系列新媒體家族中的一員。從功能特性上說,dv與諸多新媒體一樣,明顯地具有個體性、廣泛性和交互性,因而,它也就擁有了信息傳播的信源性。

一、dv的社會化普及

dv原本只是數碼視頻攝像機(digitalvideo)的英文縮寫,是數字新技術的代名詞。在它與大眾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因機身輕巧、操作簡潔、攜帶方便、性價優廉而倍受人們的青睞,逐漸由專業設備變為家用產品,進而在社會發展中形成一種特殊的潮流需求。

dv的普及與dv作品的問世,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起初,dv作者只是把“活動影像”用于家庭生活或小眾傳播,出現了信源廣大、信道狹窄和信宿缺失的現象。此外,其絕大多數作品是對生活原態接近真實的記錄,所以,dv從被引進到使用都與大眾生活的土壤密不可分。隨著dv普及率的提高,部分dv作者基于對文化的訴求、新聞的熱愛以及藝術的興趣,試探性地將創作視角延伸至一些社會問題中,以拓展dv的傳播范圍和發展走向。

dv的盛行與作品的草根性,使它的源發根基從一開始就未建立在某種理論或某種概念之上,導致dv的發展基本上是漫流的,取向目標是多元化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主流媒體的介入使dv的社會化普及受到了廣泛關注。電視媒體開始大膽試播dv作品、增設dv專欄、引入競賽機制,為dv的傳播開辟了一個主流傳播渠道。誠然,電視媒體的這種做法并非全部認可dv的低質量信號和低制作水平,其最大的契機莫過于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貼近以及dv持有人總體信源的廣度。

二、dv及其作品的特性

上文中提到dv創作沒有理論和形式規則在先,但任何一種傳播媒體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特點,dv也不例外。

(一)數字性

dv最為大眾認可的是它所記錄的數字特性。dv的數字化,徹底消除了原作與復制品的界限,方便了dv文本的修改與補充。dv與寬帶網的數字結合,使它可以擺脫傳統媒體的推廣渠道,另辟蹊徑以構筑自我話語壁壘。

(二)大眾性

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影像形式,dv沒有媒體單位的歸屬,其輕便靈活的性能使之可以進入專業媒體所無法顧及的角落,極具親和力地深入百姓生活當中,多角度地捕捉最真實的畫面。

(三)社會性

dv愛好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分屬于各個行業。他們用dv記錄著周遭的環境和事態,用畫面語言傳達著所視所悟,又因社會身份的不同,在dv創作中或多或少地體現出職業特征。

(四)個體性

dv設備私人化的特點,決定了dv創作可以不拘一格、以個人意志為轉變,這一點完全有別于電視媒體從業者的集體創作。

(五)隨意性

多數dv作品事先都沒有創作任務和程序規劃,一切內容皆是隨機的或僅憑興致獲得的,這使dv作者成了攝制者與導演者的綜合體。

(六)無文化界域性

dv活動對dv人不做任何條件的限制,但凡有創作欲望的群眾都可以手持dv進行創作。

(七)無傳播取向性

dv作品在整個創作流程中并沒有專門設定傳播范圍和目的,許多影像絕對為個人所有,表現的也僅僅是某一時間某人的心路歷程。

(八)模糊的功利性

dv使用者以普通民眾居多,他們從事dv創作的活動既無社會價值訴求,也不含質效觀念。

三、dv的大眾傳播理念

dv傳播大致可劃分為兩條較清晰的脈絡:在專業與非專業界線繼續模糊的條件下,dv傳播可以是個人化的人際傳播,它更傾向于個人表現,更強調自我體驗,更關注個人視覺中的獨特發現;在得到主流媒體肯定的條件下,dv傳播可以是社會化的大眾傳播,它不拘泥于形式,重在紀實以表現出對身邊熟悉題材的普遍關注,形成節目并借助于媒體平臺進行大眾傳播以尋求廣泛的社會認同。

依傳播學的邏輯來說,dv不是目標,個性化的dv作品才是真正目標。個性化讓dv變得成熟,個性化dv作品的傳播能夠贏得大眾的廣泛關注,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傳播意義,在傳播過程中造就巨大的社會價值。

另外,得到主流媒體肯定的dv想獲得發展,就必須遵循進人主流媒體傳播的若干規則。

(一)選題的價值判斷

選題是一部作品的立命之本,它關系到形式、內容、材料、方法的綜合運用。dv作品要在多大范圍傳播,取決于選題服務大眾、取悅大眾之能力所及。其次,依托主流媒體進行傳播,dv作品中所要表現的“平民視點”應盡量做到“不另類”、“不邊緣”,最大程度地接近社會主流生活,最大維度地呈現時展進程,最大范圍地反映廣大群體的精神面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dv傳播的取向是社會大眾,才能凸顯媒體傳播的宣教功能。

(二)主題與內容的把握

主題的鮮明性和內容的向心力是一部作品的支撐,主題統帥著內容,內容服務于主題。同時,二者需要借讀電視理論,擔負受眾的責任,這也是形成社會傳播鏈條的一個不可缺失的環節。因此,dv作品的創作要盡量符合大眾視覺的審美要求,具備較高的敘事語言能力,熟知大眾傳播的普遍規律,把握好作品創作的節奏與風格。

(三)攝制技術的跟進

虛焦、晃動、偏色等一系列因拍攝技術所引起的視覺不適,以及因丟幀、跳軸、畫面截取不當所造成的視聽障礙,在給自己觀看的dv作品中也許可以原諒,但將個人作品放置在主流媒體傳播的范疇里,諸多的技術失誤和拙劣的制作手法就不為大眾媒體所取,更無法吸引廣大受眾進行欣賞。毋庸置疑,技術是一部作品成敗的保障,技術含量的高低決定著作品的社會傳播質效。dv作品早期根植于民間,其社會傳播較少受制于專業媒體的要求,當它被定位在專業級別時,就必須主動契合主流媒體的制播特性,對原有技術指標進行革新與提高。

以上三點都與電視要求相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dv發展的先鋒面即電視。因為,電視可以為dv傳播提供最權威的渠道,為dv傳播制定最有效的方案,為dv傳播吸引最廣大的受眾;而且,電視能夠承擔重任,為dv作品確立文化品味,為dv作品培養思辨能力,為dv作品構建審美意識。除此之外,在大眾傳播理念的支持下,電視可以和dv形成一種穩定的數字支源關系,將dv傳播從單一的人際傳播推向廣域的大眾傳播。

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強勢出擊則為dv傳播注人了新的力量。網絡是面向大眾的開放式信息平臺,它對信息的海量需求使其包容一切信息資源,dv作品當然也是它涉獵的對象,甚至有人在網絡上自建站點,打造個人的“影像家園”。這種被稱為“沒有執照的電視臺”為dv愛好者和他們的作品提供了自由表達與交流的空間。手機作為通訊工具,也是以新媒體的身份參與大眾傳播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不論是手機生產量、還是手機用戶擁有量都呈井噴式增長,必然帶動了社會信息的交互發展,產生了與之對應的信息傳遞量,從而為dv大眾傳播贏得了無限廣闊的交流空間。

但是,隨著dv傳播渠道的增多,一些良莠不齊的影像信息也伺機闖人大眾視線。如果不加重視,任由負面信息在大眾傳播中滋生,那后果是不堪設象的。社會需要文明的信息,大眾需要健康的信息,這表明,dv作者必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dv的獨立自由絕不能以破壞社會大環境為前提。

四、關于dv發展的謬論

dv社會化傳播所帶來的dv話語,權必然地使它成為一種媒體,而這種強力表達的存在直接作用于社會,左右著dv愛好者的認知,如不立即加以糾正,必然會影響dv的社會化發展。

(一)民間不等同于非專業

有輿論認為“dv是一種民間影像,dv是一種非專業的影像制作群”,這僅僅看到了dv的廣度,卻沒有看到它的深度。的確,dv作者中包含了大量業余和非專業人士,但不能認為民間就是不專業。事實上,多數已知的優秀民間作品背后都有著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支持,民間本身就囊括了大量的專業人士,他們無可爭議地成為dv制作的中堅力量。承認民間擁有大量的dv愛好者和參與者,這是一種正確的態度,但決不能說民間沒有實力。

(二)dv不能被吹噓成時尚

dv不是作秀的工具,也不是某些別有用意、沽名釣譽的人手中的時尚標志。dv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我們需要承認它是一種工具、是一種手段,是dv愛好者手中有力的武器,是向大眾展示個人藝術追求的窗口。

(三)dv不是“潘多拉魔盒”

dv的確在某種意義上為懷有電影夢的人們帶來了福音,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的確是用dv這塊敲門磚打開了通向影像藝術的大門,但并不代表擁有了dv就擁有了一切dv創作的特質,就可以制作出具有水準的影像作品。所有熱衷dv創作的人都必須經過系統的學習,才能掌握這種畫面語言的語法規則,并將其貫穿到dv創作中。更重要的是,dv創作必須向高雅藝術靠攏,提倡精神文明建設,為dv發展營造良性的社會環境。

第4篇

關鍵詞:新媒體;景觀設計;新媒介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6-0055-02

前言

如果有人問,現如今最有潛力的藝術語言是什么?我想答案一定是新媒體,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經滲透到與藝術有關的各行各業之中,不管是在攝影攝像,還是音樂和繪畫,甚至是網絡之中,都能發現它的身影,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現如今,快速的科技發展拉近了全球的距離,人們利用信息通訊技術進行的交流將更為廣泛和便捷,這也促使信息更加快速的傳播。正如大家所了解的,現在人們的信息輸入也從原來的文字信息,慢慢轉變進入了讀圖時代。新媒體因為具有科技含量高,互動性強,傳播性廣,信息易接受,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等諸多的優點,儼然已成為這個時代的寵兒,逐漸地影響了我們日常的生活。

1研究背景

現今,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和進步縮短了信息傳送到時間和距離,人們利用信息通訊技術進行的交流將更為廣泛和便捷,這些都促信息的交流更加頻繁。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在推動信息社會的發展方面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的信息輸入從原來的文字信息,慢慢轉變進入了讀圖時代,新媒體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在它的高速發展直接影響著城市景觀,這個我們生活的主要的環境空間,憑借著其對科技的高度敏感,不可避免的受到數字技術的影響和沖擊。當前的景觀設計表達,在信息化社會中已明顯感到不足,接受群體也因表達方式的單一而受到限制,景觀設計急需要新鮮的血液來刺激景觀設計的發展。

2什么是新媒體

新媒體這個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1967年,是當時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先生于(P.Goldmark)提出的。新概念這個詞是有相對性的,新媒體時代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比缃竦男旅襟w是運用各種高科技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多種渠道,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雖然人們給新媒體總結了各種定義,但是有一點我們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新媒介的形態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的,并且還在不斷發展之中,現階段的新媒體主要有這幾個要素組成:(1)現階段主要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以網絡和通訊等作渠道的傳輸方式。如果說工業社會產生了傳統媒體,那么信息社會的產物就是新媒體了。(2)新媒體是一個復合體,它是由音、圖、字等等共同構成,所以比起傳統媒體形式來說,科技含量更高,互動性更強。(3)全天候和全覆蓋的特征,新媒體大多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制約,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任何信息。(4)新媒介的形態是社會和科技進步而進步的,所以他的創新性也更強。不管是在技術還是運營上與傳統媒體形式相比,更具有商業模式的創新。

3現有的景觀設計表達方式

傳統的景觀設計更注重功能和形式的結合,多數只能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換,其可變化性不大,當你想要更改一小塊區域的一些元素,或配色時,一般的情況就是“大興土木”,所有的景觀實際幾乎全部要破壞重建。并且傳統的景觀設計中,如果你想讓一個外行人來了解一個設計的內涵,這估計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只有文字雖解釋的夠詳細太枯燥,如果圖文并茂,圖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并理解,局調查研究表明,男性與女性的讀圖能力就有很大差距,特別是與理性思維和空間思維有關的圖形,女性的識別能力是低于男性的識別能力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我們景觀設計表達的傳播,這種傳播方式是有局限性的。

4新媒體的優勢

首先,新媒體是強調影音文字信息的復合體,它是由聲音、文字、圖形、影像等等共同構成,比起傳統媒體形式來說,數字多媒體技術給城市景觀設計不僅帶來了技術上的支持,在外觀形態、色彩等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存在。數字多媒體技術支撐下的城市景觀設計,除了能滿足傳統傳統的景觀設計中的功能和形式的結合要求,還能夠給世人帶來無線的感官刺激。其中景觀設計中給視覺上的沖擊,讓人們感到新奇夢幻的景觀效果,就是數字多媒體技術中的智能控制系統制造出來的。人們在新型城市景觀設計作品中,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都能夠體驗到作品帶來的樂趣。就比如建筑師及藝術家烏士曼•哈克(UsmanHaque)的作品“喚起”,這個多媒體的數字化景觀裝置,被設置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墻面上。該景觀裝置可以通過觀眾觀眾的呼聲、驚叫聲都會對影像產生作用的聲音來改變影像自身的形態,來賦予教堂形態萬千的外衣,時而五彩繽紛,時而如夢如幻,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景觀體驗。其次它有全天候和全覆蓋的特征,新媒體大多數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人類社會的信息接收,是從最開始時的文字信息,慢慢轉變到圖文并茂,在轉化到視頻轉播的這樣一個過程。信息的接收也從小范圍傳播到特定區域范圍傳播,再到不限范圍的傳播。新媒體是的到來讓,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縮小,隨時隨地通過或聯網傳到任何一個地方。再者雙向互動性強,易被人們接受。一個新的多媒體景觀設計作品,一般情況下它不會只用一種交互方式,當一個人不認識文字的情況下他可以看圖片和視頻來了解;當一個人沒辦法用手去控制和操作度媒體來體驗時,他可以用肢體語言來控制,或只用聲音來控制,例如通過喊聲。由于其交互過程簡單直接,它比起傳統的電腦應用的人群更廣。最后新媒介的形態是不斷變化和擴充的,所以他的創新性也更強。不管是在技術還是運營上與傳統媒體形式相比,能夠創造更搞得經濟效益,所示更具有商業模式的創新。例如將商業廣告與景觀相結合,這樣既能為景觀空間帶來新奇和時代的氣息,又能夠給商家帶來與眾不同的廣告宣傳效果,可以說呈現出效果是雙倍的。正因為這種景觀形式的與眾不同,使得它的宣傳效果遠比傳統媒介更好。

5新媒體對景觀設計表達未來發展的影響

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對景觀設計的影響也隨之增加,多媒體技術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景觀設計之中,城市景觀設計的視野也因此變得更加的寬廣,除了延續傳統精髓、為人們服務的特點,設計師自身的奇思妙想再也不用受到傳統技術的限制,景觀設計的作品形式開始多樣化、智能化,設計作品更具有表現時代、景觀設計從屬于自然到屬于社會的本質得到充分的彰顯。另一方面,計算機制圖軟件技術的提升,各種制圖工具、設計表現軟件的產生,使得設計效率大大提升,并且景觀設計變得更為精準且易于修改。在設計之初的調研工作中,數字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更是必不可少的,設計信息的收集、存儲、傳輸、處理以及圖片音像的處理,這些都需要運用到數字多媒體技術。這使得設計能夠更好地掌控設計,并且設計的質量夜得到極大的提升。結語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景觀設計在人們生活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化的今天,未來景觀設計,除了傳統景觀設計中對于功能的要求以外,還應該更加的人性化設計。在滿足功能的同時,還需要與滿足人類精神的需求,設計作品應該更加貼近大眾,從他們的位置出發。新時代的景觀設計作品,要具有多種表達方式,能同時滿足各個人群的使用和需求。在設計元素的運用中,可以運用現代科技仿生設計,模擬自然景觀的一些規律和現象,既可以降低對自然的壓力,又可以改善環境周圍環境。這些都是未來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和基本要求。設計始終是為人服務,過分的強調技術,而擯棄傳統,無疑會導致主次不分,形成“技術之上”的觀念。面對著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我們必須意識到其危險所在,對于信息社會的虛擬的自然,我們更不能放棄我們真實的,必須依賴的健康景觀。無論使用什么都要有一個度,過之而不及,不然一些弊端也也就會隨之產生,這就需要我們正視科學技術,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才能夠使數字多媒體技術更好的為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王英姿,陳躍濤.畢爾包融合數碼的城市景觀帶來的設計啟示[J].山西建筑,2007.5,13(13)

[2]李曉鋒.傳統建筑學與信息技術學的整合與再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4.12,21(4)

[3]黃智冠.多媒體介入當代景觀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學位論文,2010.6

[4]解慶鋒.發揮新媒體優勢—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J].科技傳播,2009.9

[5]朱潤.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特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學位論文,2009.4

[7]圣彥,盧訓令,秦奮,景觀可視化的研究進展[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2,35(4)

第5篇

雜志名稱:中國醫藥導報 

曾用刊名:醫藥產業資訊 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 

創刊時間:1980年 

主管單位:衛生部 

主辦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 

國際刊號issn:1673-7210 

國內刊號cn:11-5539/r 

郵發代號:80-372 

辦刊宗旨

《中國醫藥導報》秉承“解讀醫藥政策法規,分析醫藥發展趨勢,傳播經營管理理念,展示醫藥科研成果,報道醫藥臨床進展,促進醫藥產業發展”的辦刊宗旨。 

主要欄目

設有政策法規、產經視點、業界關注、管理前沿、醫學論著、基礎研究、藥物研究、科研進展、專家論壇、臨床研究、醫藥教育、醫學檢驗、醫學影像、臨床報告、醫療器械、中醫中藥、病案分析、醫學護理、經驗交流、工作探討、調查報告、衛生監督、疾病控制、藥品監督、藥品檢驗等30多個欄目。 

收錄情況

《中國醫藥導報》雜志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準的允許處方藥的醫學、藥學專業刊物,根據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的《繼續教育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辦法》學分授予標準,在本刊發表的論文可獲得國家級繼續教育ii類學分6-4分。 

雜志定位

第6篇

醫療決策中的框架效應研究

《臨床醫學的誕生》讀書報告

全球醫患關系研究現狀分析

醫師職業精神:聚焦真正的問題

關于醫學專業精神的幾個問題

醫學人文的復興與職業信仰的重建

醫學人文精神及醫學心理學的作用

患者視角:醫師應該告知醫療差錯嗎

創傷與真實:中國文學中的瘋癲形象

抗生素濫用致盲案引發的法律思考

透過安然事件看當代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伊里扎洛夫技術的起源、發展與傳播簡史

暑期社會實踐——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

美國、英國和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的新趨勢

艾滋病流行概況及抗病毒治療防控應用進展

了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現狀,關愛身邊老人

靈魂的超越——讀史鐵生《病隙碎筆》有感

一步一字——《大國衛生之論》讀書報告

醫學也是“人學”——漫談“魯迅與醫學”

中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聲明

綻開一朵人文的浪花——醫學與文學的匯流

從傳統醫德到現代醫師職業精神,我們還有多遠

醫患關系的本質:醫學的專業視角及其倫理意蘊

醫療不良事件報告系統功能實現的影響因素分析

淺談我國現行醫療體制與醫師職業精神的培養和提升

影視欣賞與人文情懷——西方文化與影視欣賞課介紹

歡樂背后的憂郁——肺結核對華托繪畫風格的影響

社會支持、自尊與高中生抑郁、焦慮情緒關系的研究

健活,對話胡大一——一個臨床專家的健康傳播史

人文化的醫學——論文化的互動性與跨學科的互動建構

人道原則和行善原則在“肖志軍拒簽手術”案中的缺位

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公民權利的法律研究熱點及對策

中國醫學社會學30年:研究現狀、結構困境與發展前瞻

美國醫師如何看待醫師職業精神:幾項全國性調查的綜述

永生的苦楚——《格列佛游記》對長壽渴求的反世俗建構

《個性化健康管理:人類“第三大計劃”中國進行時》讀書報告

“瘋狂”的影像解讀——當代中國電影中的精神失常因素

新加坡和中國原地健康老齡化中的家庭參與和社會支持對比研究

“人文學科是荷爾蒙”——探索中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人文與健康中心

過街:文學與醫學的“擺渡”——一個新興研究領域的西方視角

醫者:道德麻痹與宣泄——醫生作家筆下的德行異化醫生與治療者

現代文學與描述生命倫理學——兼論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生命倫理意識

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總結

輕松而嚴謹,自導而創新——“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感想

金蘋果:食之有味,得之不易——“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心得

三分課堂,三分實踐,四分讀書——“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心得

淡定:醫師應具備的一種品德——在北京大學醫學部2013年度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第7篇

>> 我國圖書館理論研究的主題及主要觀點 專題:我國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內容究竟應該是什么 全媒體時代的我國圖書館營銷現狀與發展對策 我國圖書館閱讀推廣實踐調查與分析 我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建設與發展 我國手機圖書館理論研究及實踐述評 我國圖書館RFID技術應用現狀分析與研究 基于共詞分析的我國圖書館館藏評價研究熱點分析 淺析整合營銷傳播理論在我國圖書館中的應用 我國圖書館目錄規范控制的分析研究 案例研究法在我國圖書館學科中的應用分析 我國圖書館云計算研究論文的計量分析 我國圖書館情報學的發展現狀分析研究 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分析 我國圖書館開展游戲服務的障礙與分析 我國圖書館聯盟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社會力量對我國圖書館的慈善與公益援助研究 我國圖書館的移動服務研究現狀與發展態勢 新世紀10年我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高被引論文述要 韓國圖書館法對我國圖書館立法的啟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 3 ] 丁立華.微電影:圖書館社會化媒體營銷新模式[J].圖書館建設,2014(3):84-87.

[ 4 ] 張維寧.微電影:圖書館網絡營銷的特色工具[J].圖書館學刊,2014(7):15-17.

[ 5 ] 祖紅波.圖書館營銷的新工具:關于圖書館微電影興起的思考[J].圖書館界,2014(5):69-71,81.

[ 6 ] 白如瓊.微電影營銷模式在我國圖書館的應用現狀與前瞻[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9):47-49.

[ 7 ] 王琳.微影像話語背景下的圖書館微電影營銷問題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7):20-22.

[ 8 ] 魯海寧.故事的魅力:圖書館微視頻啟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2):80-84.

[ 9 ] 牛勇,雷萍.圖書館微電影研究:以第十屆IFLA圖書館國際營銷獎一等獎項目“愛上圖書館”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5(2):2-4.

[10] 秦.圖書館微電影營銷初探:從清華大學圖書館微電影榮獲“圖書館國際營銷獎”談起[J].圖書館研究,2014(5):41-44.

[11] 湯妙吉.基于微電影的圖書館社會化媒體營銷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4(7):79-84.

郭明環 西安科技大學圖書館館員。陜西西安,710054。

第8篇

關鍵詞:社會變遷;體育視覺文化;消費社會;作用影響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0)05-0076-04

Abstract:By using documentary, video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visual culture. It reveals the fact that sports visual culture results from many different facto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deeply infiltrated into people's everyday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it is due to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ss culture. It’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advancement. At last,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from the aspect of visual expression.

Key words: social change; sports visual culture; consumer society; the role of impact

在當今的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突飛猛進和社會的變遷,體育視覺文化的發展有目共睹。奧運會、世界杯及各種世界性、洲際性、全國性的體育競賽電視、網絡的現場直播,撲面而來的各種廣告、雜志……都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平常的一部分。體育視覺文化如今已經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十分耀眼的文化特征之一。體育視覺傳播媒介所反映的是一個數字化、影像化的消費社會,它使得人們的生活由文字走向圖形符號,由深層剖析走向了平面延伸。在追求效率的時代,視覺超越聽覺,圖像并駕文字,電子媒介的圖像實時(現場)傳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誘惑力。圖像作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視覺體驗,人類眼觀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難怪,海德格爾早在上個世紀30 年代就曾宣布一個“世界圖像時代”的到來。那么,體育視覺傳播文化發展至今,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因素影響著它――促進著它或是制約著它?是什么因素把體育視覺文化推向了當今社會文化的前沿?它產生、發展的必然性何在呢?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1 體育視覺文化的特征

有學者指出:“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范式的一種轉換。”[1]也就是說,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媒介,諸如電視、電影、廣告、招貼、海報、圖形、時裝、攝影等等形式所傳播的并不僅僅是單純的視覺符號或圖形圖像,它的實際目的在于符號和圖像中反映出的社會風貌,以及隱藏在它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背后的社會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2]。也只有具備了這種意義,它才能被稱之為一種文化的模式。在這些形形的視覺媒介中,我們不難看出視覺文化的以下幾點特性:其一是直接性。這是視覺文化傳播的最典型的一個特征,也是它區別于傳統文化傳播系統的主要因素,它以圖形圖像為傳播媒介,把本身非視覺性的東西視像化,以提高了信息的直觀性和形象的易懂性。其二是文化性。這是視覺文化必須具備的也是必須體現出來的一個特性,也就是說視覺文化傳播的體系必須承載一定的社會理念。如果視覺符號沒有一定的文化性,它就只是一個圖形、一個符號,而不能反映社會和傳遞思想。其三是沖擊性。它通過顏色、圖案等元素的極端運用表達主題、內涵及時代特征,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引發人們對社會的思考和美好憧憬。其四是傳媒性。視覺文化以其獨有的感性方式對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進行不斷的沖擊,在傳遞信息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都是人類基于生存發展的目的,對視覺依賴、對圖像需求的結果。

顯然,在體育領域視覺文化的發展則表現為體育視覺文化。具體地看,筆者以為體育視覺文化又體現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是運動競技時的運動形態,它給人以力量、優美和和諧的享受;第二是運動競技場的環境建構,它不僅包括環境的視覺構成,還包括競技間隙的視覺表演;第三是體育明星們的視覺標識,譬如說奧尼爾左胳膊上的Superman,這個超人紋身讓奧胖在NBA里入道N年一直履行著自己的賽場威懾力的霸王表現,小艾脖子上那個顯赫的忠字,仿佛一直在訴說“忠”之苦;第四是體育表演中的“內視”,它講究的是體育項目內在精神的外顯。如中國武術套路表演過程中,觀眾的“看”與自我的“看”形成了一種運動的視覺運作“場”,傳統武術的“內視”――武術對“形-氣-心”一體三相的內視自覺,體現了“一人天,合內外”的大生命洪流。武術套路對技擊實踐的思維超越及對技擊意境的精神表達,參與并形成了體育視覺語言。

體育運動本身具有直覺性、情感性等審美的視覺特性,因而,能夠方便而充分表達視覺文化的涵義。體育運動中凸現的力與美在視覺的感染中得到傳達與強化,各種體育競賽是視覺文化所有特征的綜合體現。

2 新媒體技術促進了體育視覺文化的快速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繼而引起人類意識形態領域的改變,促成整個社會的進步和變革。在視覺文化領域,科技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

首先,從視覺產品的生產方式上說來,媒體技術的自身因素對其有顯而易見的影響。一方面,當前視覺文化產品的生產依賴于設計與軟件運用領域,如Photoshop、CorelDraw、3Dmax等電腦繪圖軟件的出現和快速更新給設計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一切都在為信息傳達的更快速、更便捷、更形象服務;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等數字化技術的蓬勃興起的確為現代視覺文化傳播系統的運作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又穩定的平臺。如今的3G手機、MP4等隨身攜帶的新媒體就可以實時傳遞視覺信號。也就是說,視覺文化傳播系統不僅僅在生產體制上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在傳播和流通的體制上也依賴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數字化的視覺文化在傳播中運用了最現代化的媒體科技平臺,全球化的流通方式比其它任何文化傳播形態都更為突出和強烈。

其次,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其它高科技的發展也為體育視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如多哈亞運會中通過高科技來提升賽艇賽視覺享受,在賽艇項目首日比賽中,到場觀戰的觀眾以及守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將會高興地看到比賽場的水下75米的地方安裝了高科技的信號燈,這一在世界上首次應用的技術就是特為賽艇比賽項目而設計的,它將為現場的觀眾和電視觀眾呈現精彩的視覺效果。

這充分說明當代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的已然成形,人們對直觀、便捷、高效率的視覺傳播方式已欣然接受,這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體育領域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現場觀看體育比賽的觀眾僅為少數,這樣通過電視或網絡觀看成為大部分愛好者的選擇,體育視覺文化在社會大背景這片土壤上健康成長起來也就順理成章了。此外,在新媒體技術為體育視覺文化提供存在和發展的保障的同時,體育視覺文化也會大大利用自身在感性形態領域中的優越性來促進相關學科技術的發展,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3 大眾文化的形成為體育視覺文化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

大眾文化主要是指興起于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是處于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由于大眾傳媒的滲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文化差距已逐步變小,以電影、電視、網絡、廣告以及MTV等視覺傳媒為代表的體系的形成標志著當代視覺文化或者說是影像文化社會的形成,這樣就為人類社會的越來越“現代化”、“都市化”而導致了一個商品經濟、消費社會新時代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大眾文化從實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其中后現論家詹姆斯對大眾文化的闡釋是兩個中心的轉換:即大眾文化是現代主義語言中心向后現代主義的視覺中心的轉換,是后現代文化的一種文化模式。那么體育視覺文化的發展得益如此社會環境的變遷而得到廣闊的發展新空間[3],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人們視覺消費的需求。消費社會的到來成為視覺傳播文化興起的一個重要前提。孟健先生在他的《視覺文化傳播的另類闡釋》中認為“在數字化構造的視覺文化傳播‘圖景’中,我們看到了消費社會作為一個巨大的背景,將數字影像推至文化的前臺這樣的歷史過程。從時間轉向空間,從深度轉向平面,從整體轉向碎片,這一切正好契合了現代人視覺的要求。所以說,消費社會乃是今天視覺文化傳播的真正溫床,它召喚著人們進入這種文化,享受它的愉悅[4]。”

第二,是人們視覺沖擊的需求。在許多體育運動場合,速度往往是人們的視覺沖擊性最直接的。速度進入觀眾的視野是由現代社會的結構特征決定的,因為在這個時代,整個生活的節奏加快了,通訊系統的先進便捷,使得人們之間的距離在理論上變得零距離了,城市生活的節奏近乎狂熱且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時間和空間結構漸漸開始變化,復雜的現實往往變得迅速而簡單,人們已經開始適應和追求快節奏,并由此獲得心理層面的。比如,擁有了眾多狂熱觀眾的賽車就是速度最直接的表露和象征,甚至有時剩下的只是動力感的再現和速度的展示。在《速度與激情》的影片中,就多次用近鏡頭貼近賽車款式,展示賽車的性能與演員的駕駛技巧,同時進行不同賽車之間的比拼和對話,長時間讓鏡頭貼近賽車的啟動和奔馳的過程。這種彰顯速度的場景,觀眾觀看時仿佛會產生一種共鳴的效果,引起諸如肌肉的反射或運動的沖動等等之類的動力學反應。有觀眾這樣評述:“劇情雖然很簡單,但以一副冷酷英雄的面目出現在洛杉磯街頭的二人,展開了一場亡命飆車大賽,飛車的速度,技巧出神入化,刺激感十足,太好看了?!?/p>

第三,是人們視覺依賴的需求。看,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行為,包括因特網II在內的各種新媒體的發展,都充分顯示了“視像化”是一種普遍生活狀態。我們可以用多樣的詞匯來形容現代社會里的各種視覺沖擊,人們已經漸漸地對視覺產生依賴,因為,事實上,由于視覺媒體的充分發展,人們已經產生了一種視覺依賴。視覺依賴是人們依賴于視覺過程追求心靈體驗的過程,它引發的是生活方式、生存狀態以及人生態度的根本解構與重建?!皩徝廊の兜闹黧w在慢慢向整個大眾偏移,審美思想也由倫理意志向審美想象變遷,人們的審美對象也由靈魂、內涵向感官、肉體運動[5]?!逼鋵?對視覺的依賴、對圖像的需求是人類永恒的情結,視覺文化自古有之[6]。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程中,人們由幻像到實像再到仿像的發展過程,蘊含著自然形態到人為形態轉變的邏輯過程,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由原始的蒙昧轉向對現實的認識、再現,繼而又從對現實的認識發展到對現實的仿制、表現。這既是視覺文化的發展史,也是人類不斷追求現實與心靈相碰撞的歷史。例如,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2007年12月11日轉播了一場由梅威瑟與里奇•哈頓的美英拳擊對決賽,拳擊起源于人類產生之初,是動物為了生存和競爭的手段,是原始的,蒙昧的,但這場決賽由于有“老虎”伍茲等眾多巨星以及里奇•哈頓和他率領的20000多名英國拳迷“遠征軍”的瘋狂表現,使得人們從這種巨大反差的體育文化碰撞與沖突中,盡情感受拳擊帶來的巨大視覺沖擊力和巨大魅力,充分呈現了體育特有的這種充滿心靈體驗的視覺盛宴與文化碰撞所帶來的視覺。

4 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體育視覺文化發展的驅動力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這是2005年9月文化部對文化產業的最新界定。它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制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的行業,是為滿足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而產生的一種產業。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滿足人們和社會的文化消費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7]。

談到文化產業就不能回避商業的主體商人,商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創造適合于大眾口味的、快餐式的大眾文化精神消費品就成為文化產業經營者的終極追求。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到來,文化工業憑借著對娛樂手段和媒體的控制,進而具有了操縱大眾的日常生活直到內心意識的權力。以廣告、招貼、服飾、家具等形式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們的思考與判斷、選擇和拒絕,產業迅速擴大,并呈現出了強大的發展勢頭,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視覺文化被迫去追求其商業價值,我們可以從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中感悟到這一點,周立波調侃說:“春節聯歡晚會再這樣下去就變成了一臺大型的電視廣告晚會。”

賈樹枚、陳龍在《視覺文化傳播導論》論述到:在這個社會中,面對紛繁的爆炸般襲來的信息,我們的眼球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時間變得越來越精貴,視覺符號生動的形象、淺顯的表意要比文字和聲音更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因而被企業、廣告和媒體看中,從而成為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8]。這樣由于文化產業的擴張,于是,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設計部門的參與,在當今幾乎相同的科學技術基礎和經濟文化背景下,外觀的設計和形象的包裝就越突顯出其重要的意義。而“體育明星”們則成為這場文化產業中的耀眼群星,他們既是視覺關注的焦點人物,也是“被視覺設計”的對象。因此,眾多體育明星逐漸從運動場走向大眾的視野,紛紛成為各種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比如姚明、易建聯、劉翔等等,成為關注的焦點和主題。體育明星為企業品牌做廣告、形象代言人,可以使產品迅速、有效地占領市場的制高點,為企業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體育明星廣告也是一道生動、真實的人文景觀[9],是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然而,從另一角度看,也正是由于這種文化產業的發展,由于企業的贊助和推動,使體育視覺文化的發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將體育視覺文化推至空前高漲的狀態。

5 體育視覺文化經典詮釋――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

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用“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為全世界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震撼。獨特創意和多媒體聲光電等高新科技將“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詮釋得淋漓盡致。蔡國強和焰火團隊將焰火融入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四個儀式的主題,開創了世界焰火景觀創意的新時代[10]。創造了29個“大腳印”、“流星飛瀑”、“彩虹飛架”、“牡丹花開”、“奧運五環”、2008個“空中笑臉”、“點燃圣火”等一個個在高科技手段下完成的奇跡。這是一次奧運史上最大規模的光影奇觀,3000臺電腦燈,500米長巨幕投影。這是一場用高科技演繹的視覺盛宴。在這場視覺盛宴中,我們看到了是中國式體育視覺文化的呈現,由視覺沖擊引發人們對傳統和現實社會的反思,帶給國人乃至世人的是心靈的震撼,在奧運史上留下了精美絕倫的華章。筆者以為它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凸現中國文化核心元素。在開幕式中,利用現代影像技術,巨幅長卷在“鳥巢”中央緩緩展開,諸多中國元素于其上流淌。飽含了濃厚的中國文化,意境悠遠,流光溢彩,厚重深沉。這巨大的卷軸及畫卷,始終貫穿了開幕式表演的始終,直到運動員入場后,經過運動員奧運五色腳印的踩踏,這一幅山水畫才最終完成并由此拉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在“三千弟子”誦讀之時,中央的巨幅畫卷中間,開始出現了立體活字印刷體,方版漢字凹凸起伏著變化,整個活字印刷版如水波涌動,此消彼漲,充滿著無限動感,象征了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以及“以和為貴”中國傳統理念。

第二,運用最新媒體技術。在開幕式中,充分運用了現代媒體最新技術。比如,在2008年8月8日20時開幕式開始時令人終身印象難忘的29個焰火腳印,它暗合29屆奧運會,沿著北京的中軸路穿過天安門廣場直奔國家體育場而來。再比如,“鳥巢”體育場的上方大屏幕波濤洶涌,場地中間的畫卷上呈現出立體的船形,整個體育場如同浸在一片藍色海洋之中,槳手組成的不同圖案仿佛迎風破浪而行,蔚為壯觀。長幅畫卷從黑白轉成絢麗的色彩。而所有這些視覺形象都是由最新的媒體技術所產生的虛擬景象。在此景象中,幾千名綠衣使者出現,匯成一個星光的世界,時而聚成銀河,時而分散成祥云,精美絕倫。

第三,展示綠色人文精神。隨著開幕式演繹的進展,象征現代文明的篇章展現在世人面前,演員們搭起人墻,形成鳥巢的造型,郎朗在中間彈琴,上空一個牽著風箏的小女孩緩緩飛過。動靜結合,精彩的創意。畫卷再次展開,畫卷中老師正在給背著書包的孩子們講課;畫卷外,2008名太極選手組成了一個圓形,場面恢宏而寧靜。萬眾手舞“和平鴿”虛實間奧運和平理念更加彰顯。帶動全場以此種虛擬方式放飛和平鴿,寫意莊重,圣潔清新。當最后一個篇章“夢想”到來,宇航員飛翔在畫卷上方,一個藍色的地球在星海中緩緩升起,劉歡和莎拉•布萊曼出現在地球頂端,高唱主題歌《你和我》?!巴粋€世界,同一個夢想”,如詩如畫的場景讓觀眾如癡如醉,贊嘆不已。閉幕式中,由12層人墻組成的記憶之塔宛如再次燃起的熊熊圣火,396名表演者在塔身上用人體進行立體表演,“綻放”出了巨大的紅色牡丹花。在燈光的映襯下,一次次變化不斷打動著觀眾的激情,令全場沸騰,為全世界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奧運記憶。

雖然奧運已成功落下了帷幕,但開幕式那精彩絕倫的表演仍歷歷在目:虛擬的和平鴿、巨大的鯨魚、全世界人們的笑臉,李寧繞體育場碗邊“奔跑”……此次在北京國家體育館舉行的奧運開幕式是全球歷屆體育盛會史上視覺效果技術最為先進、最為復雜以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次,為世界奉獻了一場頂級的體育視覺盛宴![11]

6 結 語

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在消費社會的支撐下,在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中,體育視覺文化日益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承載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角色之一。科學技術的發展體現的新媒體技術促進了體育視覺文化的快速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的更新、大眾文化的形成為體育視覺文化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經濟和體育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是體育視覺文化發展的驅動力。另一方面,體育視覺文化作為一種視覺思維方式,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它將成為一種重要的開掘人類體育潛能的方法和手段而反作用于社會變遷。

參考文獻:

[1] 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形態[C].文化研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68.

[2] 羅崗. 視覺文化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23-25.

[3] 曹月娟.視覺文化的商業化與其自身發展的相互關系[D]:[碩士學位論文].新疆:新疆大學,2007.27.

[4] 孟健.視覺文化傳播的另類闡釋[J].文化評論, 2008(11):11-16.

[5] 劉士林.變徵之音――大眾審美中的道德趣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9-12.

[6] 米爾佐夫(美)著,倪偉譯.視覺文化導論[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6:141-142.

[7] http//省略.文化產業.

[8] 賈樹枚,陳龍主編. 視覺文化傳播導論[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268.

[9] 李龍.我國體育明星廣告市場的特征及發展趨勢[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5.02:25-28.

[10] 蔡國強,奧運會焰火作品[EB/OL].省略2009-10-3.

[11] 映君,科視助力北京奧運,締造頂級視覺盛[EB/OL].省略/2008/2008_1_17181_1.htm.

[11]安毅.Crossover一個新設計時代的象征――從Crossover看現代設計的視覺文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

[12]曹月娟.視覺文化的商業化與其自身發展的相互關系[D]:[碩士學位論文].新疆:新疆大學,2007.

[13]陳玲.當代消費語境下視覺文化的審美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9.

[14]杜文杰. 美英拳擊對決 視覺盛宴與文化碰撞[N]. 中國體育報,2007.12.11.

第9篇

論文關鍵詞:云南文化;文化產業;視覺文化傳播

自1996年云南省在全國較早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目標以來,在促進文藝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培養文化人才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改革,云南省的文化知名度、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文化建設方面,形成了令人矚目的的“云南現象”、“云南模式”。目前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電子音像、文藝娛樂、網絡、體育、會展和鄉村特色文化等主導性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云南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一、視覺文化及視覺文化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傳播技術迅速變革,視覺文化時代早已悄然而至,人們被各種各樣的視覺刺激包圍著——電影、電視、招貼海報、商品包裝、雜志插圖、書籍封面等,已經身處視覺文化的包圍之中。視覺文化是影像和形象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也就是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標志著人類思維方式的一種轉換”。而與之密切聯系的“視覺文化傳播”是“指經由形象媒介,特別是影像媒介對廣義的可視形象實施傳播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和傳播形態”

在視覺文化時代,圖像化的事物和信息能得到更為廣泛和更為自由的傳播,而其他非圖像化的事物和信息也可以借助圖像、形象等視覺符號進行傳播。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更為快捷,更為自由。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中,云南的文化產業可以借助視覺化傳播的優勢,加大產業發展,使云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二、云南視覺文化傳播的現狀

云南省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文資源豐富和神奇,自然資源瑰麗和多樣,被譽為音樂舞蹈的海洋、美術攝影的殿堂、影視攝影的基地、文學創作的富礦、民族文化的金礦,為云南省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從總體上看,目前云南省的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實力,呈現較好的前景,文化云南的形象日益顯現,正在實現從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邁進。

首先民族歌舞文化在這一方面表現突出。“云南是中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是一個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體,多文化形態共生帶”,民族歌舞資源豐富。民族歌舞文化利用影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走向京城,走出國門,打造成為云南省的文化品牌之一。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印象》巧妙地將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質樸的藝術魅力結合起來,“并采用當代最先進的電子音、視頻和多媒體舞臺設備,最大程度地再現了民間舞蹈的感觀氛圍,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試聽刺激和心靈沖擊,形成了一道與流行文化、時尚文化迥異的文化奇觀”,不僅成為云南省一張響當當的名片,而且也成為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大型民族風情歌舞《麗水金沙》以舞蹈詩畫的形式,薈萃了麗江奇山異水孕育的獨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氣候i亙古絕麗的古納西王國的文化寶藏,通過優美多姿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樂、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立體恢宏的舞蹈場面、出神人化的燈光效果,全方位地展現了麗江獨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后相繼出現了《七彩情》、《舞彩云》、《貝葉之光》等一系列的大型民族歌舞,讓觀眾在如詩如畫、亦真亦幻的七彩云南的藝術景觀中,深深感受到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云南以及云南民族藝術的巨大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像麗水金沙演藝有限責任公司、云南映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等影視、演藝幾大龍頭企業,培養出一批本土文藝人才,并推出一批云南品牌的影視精品。以《諾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等為代表的電影作品,表現了少數民族人們的特有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精神風貌等,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拓寬了民族電影的創作類型和表現領域。2005年9月,由中國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影視創作指導小組具體策劃組織實施了“云南影響”新電影系列,該系列預計在云南的l0個地域拍攝10部電影,“云南影響”新電影旨在通過電影營銷云南、輸出云南,讓“云南影響”影響世界。目前,云南省充分利用了云南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石林、大理、西雙版納、騰沖火山熱海、紅河元陽的梯田打造“天然大攝影棚”,依托曲靖翠山影視文化城、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玉龍灣東南亞影視城、麗江束河茶馬古道影視城等建設了一批適宜電影電視劇拍攝的人工景點及景區,并創造了影視制作的相關條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與旅游項目相結合的各地地方文化節的開展?!耙曈X符號是事物和知覺之間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觀念的物化形式和傳播載體”。地方文化節是以區域文化特征為基礎,緊緊圍繞特色文化而開展。

云南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桿節”、瑤族的“盤王節”、景頗族“目腦縱歌”、獨龍族的“卡雀哇”、佤族的“新米節”等。有些地區結合自身的優勢,舉辦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節,元陽梯田文化節、德宏葫蘆絲文化節、羅平油菜花文化節、騰沖火山熱海旅游文化節、晉寧古滇文化節、臨滄茶文化節、揚武煙盒舞文化節等節日,著重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充分挖掘民俗資源和區域文化內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內涵。而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昆明國際旅游文化節更是擴大了云南的影響力。

最后,云南省利用自身優勢,打造香格里拉、石林、三江并流、茶馬古道等等一批云南特有的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新聞出版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云南出版業打“特色”牌,使滇版圖書不僅內容豐富、品種齊全,更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先后出了一系列的精品書籍,并編輯出版了《文化云南》、《祥瑞云南》兩本高質量的郵冊;云南本土的各影視動畫公司創作了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云南本土氣息、有自己原創品牌的動漫產品,充分展現了云南在本土動漫創作上的巨大潛力;通過文化交流和國外演出表演,有時還搭載“中國文化年”的東風,使海內外的朋友領略到與眾不同的云南民族文化,擴大了在海外的影響。

云南省在以上項目中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傳播優勢,使人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豐富而神奇的滇文化,并引領人們參與其中,親身感受滇文化的無窮魅力,這就是云南文化的視覺化傳播效應。

三、加強云南省文化的視覺文化傳播

近年來,云南省文化在視覺化傳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仍需調整思路,拓寬領域。

(一)借鑒原有經驗整合云南文化資源,打造視覺傳播平臺。

云南省是一個“最美、最大的天然攝影棚”,《無極》、《千里走單騎》等大片相繼來滇取景。通過影片眾多的觀眾領略了云南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迥異的古滇文化,同時對云南心馳神往。在此影響下,應利用視覺化傳播擴大號召力;同時加大對云南本土電視節目進行整合和市場化運作,打造出在全國叫得響的電視欄目;對各個地方的特色文化進行整合包裝,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音像電子等領域的優勢,將它們聯合起來,打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視覺傳播平臺。

(二)多渠道塑造視覺效應。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視覺媒介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其種類也日漸多樣化。圖片、博客、播客、廣告、動漫、創意概念、dv個人作品等都可以作為傳播云南文化的渠道,并聯合相關文化產業,形成雙贏的文化產業鏈。以網絡為例,網絡有的視覺元素可以成為宣傳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環境人文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感召力的傳播方式;就動漫產業而言,動漫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以鮮明動感的形象,時尚的流行元素等吸引著人們。但目前云南省的動漫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迫切需要提高動漫產品的水平,拉動衍生周邊產業的發展。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手機動漫、影視正處于蓬勃發展中,云南省文化借助這種新媒體可大有作為。

第10篇

三網融合為科技期刊信息的快速傳播提供了可能

科技期刊是各類科學信息的主要載體,作為傳播媒體首先追求的目標就是科學信息的時效性,即盡量以最快速度及時傳播出去;同時要有針對性地傳播到盡量多的目標人群中。傳統紙質期刊由于編輯、印刷過程周期較長,信息傳播緩慢,而且無法進行互動,讀者只能被動接受編輯的成果,編輯也無法了解每一個讀者的需求。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知網等期刊數據庫的推廣,傳統紙質媒體在發行量和廣告收入方面受到嚴重的沖擊,紙質期刊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廣大科技期刊管理者顯然也意識到了未來網絡對期刊的重要性。據中國科協2009年的調查顯示,60.9%[3]科技期刊都擁有自己的網站,且86.1%[4]以上的辦刊者認為建設期刊網站可樹立期刊品牌形象、擴大期刊的覆蓋面。然而,近5000種科技期刊有一部分建立獨立網站的[5],大多數期刊的網站還停留在Web1.0階段,內容單薄,僅有幾個期刊宣傳和投稿須知的頁面,長期不更新,好點的也僅僅是對紙質文檔進行網絡化,缺乏與瀏覽者的互動,期刊網站必然被淹沒在浩瀚的網絡中。三網融合將給科技期刊帶來更多的沖擊,同時也給科技期刊帶來更多的機遇。這樣的技術變革,不僅打破了平面媒體以往單一的傳播速度,減少出版時滯,還可大大提高和優化傳媒行業特別是期刊業的傳播效率和資源共享度。國際上早有提前在線出版(onlinefirst),這是數字出版時代的特色之一,在紙版刊物出版之前,在網上提前發表部分論文,在信息上能做到領先一步,充分發揮了科技期刊的時效性。國內的知網等數據庫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已經開始了提前在線出版的籌備和運作。

三網融合將給科技期刊的體制改革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

我國現有各類期刊9800多種,其中,科技期刊近5000種。這些科技期刊在學術成果創新、服務學科建設、培養科研人才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仍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封閉辦刊、理念落后,編輯力量分散,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更大范圍的學術交流;二是缺乏專業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突出的精品少;三是資源分散,出版力量單薄,對一流學術論文和創新性研究成果缺乏吸引力、競爭力,更多優秀的作者愿意把研究論文、創新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上。這些科技期刊普遍體量小、分布散、實力弱,形成全國資源分散、實力較弱、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難以集成的局面,國際知名刊物不多。無法滿足“三網融合”條件下的用戶對信息的無限追求。依托三網融合,我們可以更方便利用知網等國內外數據庫,及時了解學科發展動態和研究熱點,了解學科領軍專家群的前沿研究進展,及時跟進熱點學科和學科熱點。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本刊的現狀以及同類期刊的狀況,進行縱橫對比,找出差距,找準期刊定位,確立期刊的學科特色;實現紙質期刊與期刊網站的及時對接、相互銜接、相互補充。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實現與讀者、作者的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意見反饋,快速而有針對性地調整辦刊方向。借助三網融合,使得中國由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轉化成為可能。近幾年,新聞出版總署開始著手新聞出版體制的改革,鼓勵科技期刊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及時調整,優化資源,把分散的辦刊力量集中整合起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核心資源優勢和更強有力的市場競爭主體。三網融合為期刊的體制改革提供了優勢平臺,分散的編輯部和編輯隊伍借助這個平臺,無需進行地域合并,也能達到資源和人才共享。同時,編輯部內部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與身處全球各個角落的專家學者進行無縫對接,充分利用專家群進行約稿、審稿,實現作者的國際化、審稿專家的國際化和辦刊隊伍的全球化,也為期刊擴大全球發行范圍提供了免費宣傳和推廣,為期刊影響力的提升提供了空間。

三網融合下科技期刊的對策

1.首先要完善現有的期刊網站。借鑒《Sci-ence》(www.sciencemag.org)、《Nature》(www.na-ture.com)、《Cell》(www.cell.com)等國際知名期刊的網站建設經驗,建立真正意義上獨立的網站,利用Web2.0技術,實現網站技術升級,達到互動交流、用戶定制的多樣化目的。網站上不僅要有詳盡的期刊基本信息和完善的在線投稿系統,還要不斷補充豐富網站的信息和數據,讀者可以通過各種鏈接,進入到眾多相關數據庫,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3]。在網站內,不僅可以通過題目、作者、關鍵詞等檢索,還可通過引用情況、DOI號等進行檢索和鏈接;網站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應該是多元的,要充分體現Web2.0的優勢,實現信息的互動和個性化;讀者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多種方式接收信息。2.利用三網融合的技術優勢,提供期刊的多種特色延伸服務,從更多角度、更大范圍幫助用戶。一是提前在線出版(onlinefirst),這是數字出版時代的特色之一,在紙版刊物出版之前,提前在網上發表部分論文,確保科技信息的時效性。二是有條件的期刊要盡快實現OA(OpenAccess,開放存取),OA是基于訂閱的傳統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種選擇。通過新的數字技術和網絡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時、免費、不受任何限制地通過網絡獲取各類文獻,包括經過同行評議過的期刊文章、參考文獻、技術報告、學位論文等全文信息,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動。從而促進科學信息的廣泛傳播,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4][5]。面向全球的OA系統為全球共享知識提供了機會,也為期刊尋找潛在讀者、開拓期刊信息全球化傳播渠道提供了可能。以確保期刊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實現期刊內容的影響最大化和全球化,大量的事實證明了期刊的OA模式可以迅速提高刊物的影響因子。三是實時新聞傳播、同行評價和個性化信息服務。例如,《Nature》開設的新聞網站就是實時報道科研成果和重大事件;Cell的LabLink則是為科學家與編輯提供自由的學術座談平臺;《Sci-ence》專門針對信號轉換方向的科學家提供了電子刊物STKE;網站上為同行提供的自由評價,則可以給作者和編輯部重新審視論文質量和期刊質量的機會。3.利用最新的電子書瀏覽器技術,實現各種電子媒體的自由化瀏覽。諸如手機報、微博等傳播形式,無需付費下載,可以復制。力爭讓每個潛在的讀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無障礙、順暢的閱讀和獲取。4.充分利用期刊的讀者、作者和公共客戶數據庫,以及知網等專業數據庫,甚至新浪等公眾網絡,建立相應的讀者、作者、公共客戶數據庫,并進行學科領域的細分,把每期刊物的內容、信息(包括廣告)進行相應的細分,制作個性化的電子期刊,有針對性地發送給對該領域學科信息感興趣的人群,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例如讀者可以借助E-mailalert提醒和RSS訂閱功能排除冗余信息,第一時間獲得感興趣的內容;Nature上分別針對作者和評議者的Blog使你具有發言主動權,與同行進行無障礙溝通交流;Cell上直接可下載的Podcast能讓讀者隨時隨地收聽到相關學科的科研進展;BMJ上的Webchat為在網絡上探討共同話題提供交流平臺。為你而作、應你所需、方式靈活、有聲有色,這種科技內容的呈現方式,可以讓科技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簡單有效而且有趣。5.在刊物內容免費開放和傳播的同時,為彌補發行收入的降低,可以在電子書中插入少量有針對性的廣告信息,使廣告客戶的廣告訴求直接傳播到目標群體那里,實現廣告宣傳的及時性、針對性。

總之,數字出版是國際潮流和大勢所趨,在三網融合的大趨勢下,需要高度重視刊物的數字化建設。期刊的數字化絕不是純技術的,而是與人的個體需求和科技發展要求結合在一起的。簡而言之,就是要轉變觀念,以人為本,從讀者的需求出發,從作者的需求出發,從學科發展的自然規律出發,借鑒國際知名刊物的數字出版經驗,充分調動傳統資源,巧妙運用三網融合的技術優勢,實現傳統紙質媒體的數字化轉變,促進科技期刊辦刊方式和出版管理體制的轉化,才能使科技期刊出版大國逐步走向科技期刊出版強國,為中國乃至全球科技發展提供更及時、更豐富的科技信息。

本文作者:周園黃壽恩工作單位:長沙理工大學期刊中心

第11篇

關鍵詞:中醫藥;信息技術;名老中醫;傳承;傳播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0-0015-03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inner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flect the quality.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the old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The platform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focusing on three core points, Chines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case of Professor LingYiKui, the platform study and inherit academic thought and academ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old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hrough uploading documents and video information of the professor LingYiKui,and widely publicize the academic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old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nheritance; spread

1 概述

“十一五”期間,各地緊密結合《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加大中醫藥信息化建設,使中醫藥信息技術應用日益普及。而中醫藥文化傳承作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名醫效應來推進中醫藥傳承事業將會得到很大的反響?,F在國內外也在推廣名醫效應,建設名醫工作室,建設名醫成果信息資源平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網頁也設置了中醫藥文化專欄,中醫藥圖譜專欄。中醫藥網絡平臺中也設置了名醫課程視頻專欄。通過加大對名老中醫的宣傳力度,達到傳承與傳播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目的。

但是,目前很多中醫院及信息平臺對優秀老中醫的宣傳不到位,宣傳也只僅僅局限于對人物簡單介紹,并未從其思想、學術研究、文化歷程等方面展開。"凌一揆的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將涵蓋上述幾部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名老中醫的經驗等知識進行整理和挖掘,提取精髓,快速發現名老中醫經驗知識并通過平臺進行宣傳。

2 凌一揆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簡介

2.1平臺簡介

凌一揆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是以凌一揆教授為實例,通過采集凌一揆教授的有關資料和視頻等信息,總結其教育思想、學術研究、科研成果、主要文獻,將分析結果通過此信息平臺呈現并進行宣傳和推廣,以達到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優秀中醫藥學術知識的目的。從凌一揆教授的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中,可以對中醫藥有一個全新具體的認識,也可以探索其研究方案,更可以加強中藥的管理和研究。

2.2平臺建設

在Windows平臺下利用HTML等語言進行平臺的搭建,采用HTML、、C++、JavaScript、AJAX等語言。

2.3平臺系統架構

B/S結構模式和Web技術的不斷發展改善了C/S結構系統擴展性較差的缺點,B/S模式統一了客戶端,將系統功能實現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務器上,簡化了系統的開發、維護和使用。"凌一揆的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基于Web與.net技術開發完成,并在Internet/Intranet環境上運行,使平臺具有易于移植、擴充與擴展的特點。平臺系統架構是具有開放性、可移植性和可擴展性的三層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數據層:利用SQL Server數據庫來對需要的數據進行集中管理;中間層:中間層主要是服務器組件,用來實現用戶程序與數據庫的連接,并為上層客服端提供網上信息瀏覽服務;表示層:B/S客戶端可以讓平臺其他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平臺,并通過Web Server與數據庫進行數據交互。

3 凌一揆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前臺內容模塊與后臺管理模塊

凌一揆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的功能模塊主要包括網站平臺的前臺功能模塊和后臺功能模塊。前臺內容模塊包括名醫介紹、傳承團隊、典型案例、影像資料、傳承成果、在線交流、友情鏈接、注冊登錄、關鍵字搜索模塊,后臺管理模塊包括內容、權限分配、數據統計模塊。平臺結構如圖2所示:

3.1前臺內容模塊描述

平臺前臺界面展示如圖3所示。

1)名醫介紹

名醫介紹是對凌一揆教授的人生經歷、生平事跡、對中醫藥學術研究的歷程以及對中醫教育事業的杰出貢獻進行的簡要描述,讓學習者首先對凌一揆教授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然后逐步深入學習其中醫學術思維、傳承其臨床經驗。

2)傳承團隊

傳承團隊介紹了凌一揆名老中醫傳承室的專家團隊,由專家團隊對名老中醫凌一揆的學術論文、影像資料、科研成果、學術經驗等信息資源進行整理與挖掘,并開展傳播交流與推廣應用等工作。

3)典型案例

此模塊主要展示凌一揆教授在臨床治療實踐與科學研究中的中醫典型案例以及研究成果,用于用戶的學習和研究。

4)影像資料

影像資料包含了一系列視頻文件,如凌一揆教授的珍貴影像資料、對凌一揆教授的同事及學生的訪談視頻以及其凌一揆教授的授課視頻等。利用媒體效應傳播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和學術思想,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播。

5)傳承成果

傳承成果展示了專家團隊對凌一揆教授的中醫學術知識與學術經驗的研究成果,通過平臺此模塊展現。

6)在線交流

在線交流主要用于用戶留言和用戶咨詢。注冊登錄的用戶可以通過留言發表看法,也可以通過在線咨詢與其他用戶在線交流中醫藥學術知識和思想等,留言后其他用戶可以直接回復,管理員也可以進行回復。

7)友情鏈接

友情鏈接可以鏈接到其他名老中醫的宣傳信息平臺或者相關平臺,是具有一定資源互補優勢的網站之間訪問形式,在提高自身網站訪問量的同時,也拓寬了中醫文化的傳播范圍。本平臺鏈接了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四川省衛生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平臺,用戶可以通過友情鏈接直接訪問這些平臺。

8)注冊登錄

用戶可以通過此模塊注冊自己的賬號信息并登錄平臺,注冊登錄后的用戶可以獲得相關權限,如留言、在線交流等。

9)關鍵字搜索

關鍵字搜索就是將平臺上信息的標題羅列出來,按照搜索條件和規則顯示,搜索的結果就是標題顯示頁面。用戶通過關鍵字搜索快速查找需要的信息。

3.2后臺管理模塊描述

1)內容

管理員登錄后可以通過后臺編輯和一系列文章、圖片、視頻等信息,最后顯示在平臺前臺界面上。

2)權限分配

系統管理員在后臺用戶>權限分配為不同的用戶設置不同的權限。特別是涉及專利問題如:中醫藥研究創新點就需要后臺管理員做好保密工作,只能有相關權限的用戶才能訪問,這樣既宣傳了凌教授對中醫藥事業奉獻,也可以方便名老中醫學術交流。

3)數據統計

統計平臺上傳的各類數據量、平臺訪問量以及平臺內容點擊量等,便于平臺的數據管理、數據操作以及平臺的優化,比如及時清理平臺無效數據,提高平臺的運行效率。

4 應用前景

凌一揆的中醫藥信息平臺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整理和挖掘,積累知識,提取經驗,快速發現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知識并進行廣泛傳播。同時在傳統中醫學科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經驗進行傳承,這也是今后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經驗傳承工作的總體方向。

目前基于名老中醫凌一揆的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已經搭建完成并通過互聯網,服務于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中醫泰斗凌一揆教授的學術思想,使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知識有了更深的了解。

5 總結與展望

名老中醫是將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高度結合的典范,代表著當前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其學術經驗和臨床思維是中醫藥文化瑰寶。開展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傳承和推廣工作,探索推廣學術經驗傳承的有效方式和創新模式,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迫切需要的?,F代信息技術在中醫藥傳承領域的應用解決了傳統傳承模式不能滿足傳承需求的問題,并對中醫藥傳承模式的變革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加大信息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為使用信息技術實現對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傳承和推廣提供了良好環境。

中醫藥傳承信息化平臺搭建最重要的目的是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以及對中醫藥文化進行宣傳普及。通過"凌一揆的中醫藥傳承信息平臺"的搭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手段,豐富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內容,提高中醫藥文化國際影響力。以凌一揆教授為實例中醫藥傳承信息化平臺搭建完成后,下一步將加強對平臺的推廣與應用,進一步宣傳凌一揆教授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中醫藥方面的學術知識和主要貢獻,并由小漸大,做一個模板平臺出來,將平臺發展為傳承和推廣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經驗的主流平臺,讓國內外更多的人可以通過本平臺學習和傳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經驗。

參考文獻:

[1] 白樺,徐春波,顧曉靜,等. 名老中醫傳承研究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的構建與實施[J]. 世界中醫藥,2012(2):96-98.

[2] 徐春波,白樺,顧曉靜,等.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傳承與應用方法研究[J]. 世界中醫藥,2013(9):1036-1038.

[3] 姜麗娟. 名老中醫經驗傳承模式研究與數據平臺構建[C]//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學術思想研究分會年會論文集.中華中醫藥學會,2013:3.

[4] 唐仕歡,申丹,盧朋,等. 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應用評述[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2):329-331.

[5] 盧朋,李健,唐仕歡,等. 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開發與應用[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9):1-4.

[6] 陶有青,徐春波,李振吉,等. 名醫經驗傳承國家服務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世界中醫藥,2015(1):113-116.

[7]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國家服務平臺建立[J]. 河北中醫,2015(9):1287.

[8] 凌一揆,彭司勛.中國藥學年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L320-321.

[9] 凌一揆,林森榮.對中藥十八反、十九畏的文獻考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2(1):24-27.

[10] 《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綱要》 [Z].

第12篇

【關鍵詞】民俗藝術;傳播生態;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J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4-0124-4

一、研究的對象及意義

“傳播生態”是美國傳播學者大衛·阿什德(David L.Altheide)提出的一個概念。“傳播生態是指情景中的傳播過程”,“所有遠距離的傳播都包含某種媒介或某種形式的技術,他們給訊息以形式”。也就是說只要有傳播活動,必定有媒介或者說技術的參與。傳播生態是指社會傳播行為發生的整體系統環境、它包括人自身的因素、信息技術媒介的特性、傳播的開放性和易接近、易獲取性、易交流性等,在這個互動傳播過程中就會形成“傳播生態環境”,并對現實環境產生影響。傳播生態有時也被稱為媒介生態。

民俗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的形態,它以其固有的模式得以傳承,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得到延續,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就在每個人的身邊。特別是在與外來藝術文化的交流、對話與碰撞中,民俗藝術就會更加凸顯出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顯示出民俗藝術自身的力量及其影響力,以及交流與傳播的重要性。民俗藝術由于其自身特質之所在,在其保護愈來愈得到關注和重視的情況下,其傳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民俗藝術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播,只有在傳播中才能永葆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生命力不僅在于保護層面,更應讓其廣為流傳。

民俗藝術作為“傳承性的民間藝術,往往作為文化傳統的藝術符號,在歲時節令、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廣泛應用”。“‘傳承’、‘傳統’和‘群體性’作為民俗藝術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堅實的社會基礎”。作為藝術學的分支學科,民俗藝術學“愈來愈受到學界和社會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在我國藝術學學科的迅速發展中和全國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的實踐中,民俗藝術學理論的構建已成為十分急迫的任務”。以傳播生態視域切人對民俗藝術的研究,可拓展民俗藝術理論研究的視野,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論,把傳播生態首先看作是一種視角,對媒介、信息及傳播活動過程與關系進行可持續的生命關照;其次,民俗藝術中的傳播生態也是一個領域,它可將傳播學、生態學、藝術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綜合研究,拓展交叉研究領域。

對于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要立足于對民俗藝術生存狀態與發展變遷的思考,將傳播生態理論運用到民俗藝術的題材、主題、特征、性質、價值、功能、傳承、變遷等方面的分析中去,研究傳播與民俗藝術間的共生、互動關系,從而有助于我們更全面、深入地認識民俗藝術傳播過程中的生態特色與魅力;通過傳播生態這個研究視域,考察民俗藝術傳播中媒介表述、干預和構筑民俗藝術及生活之關系,進而探詢審美、氣象、文化、科技、受眾諸生態因子對民俗藝術發展產生的影響。因此,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論,有其價值所在:其一,傳播生態關注民俗藝術傳播過程和互動中的各種關系;其二,傳播生態研究為民俗藝術傳播中的話題提供一個空間和關系的基礎,使它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相互聯系;其三,民俗藝術的傳播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變動的,當今民俗生活和民俗藝術均處于“媒介環境”中,傳媒日益成為民俗藝術變遷過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傳播生態研究考察民俗藝術生長的環境及對人們的影響,揭示傳播與民俗藝術變遷不可分割之密切關系。

二、相關研究成果及研究現狀

民俗藝術研究自我國上世紀40年代便已開始,最早是從對民俗學的研究開始的,后逐漸從中剝離出來并自成體系。解放前關于民俗藝術的研究主要是“從藝術史研究出發,較集中在民俗藝術文物的調查與研究方面,而較少涉及民俗藝術的基本理論問題”。

建國后,近幾十年來中國的民俗藝術研究取得了突出進展,相關著作也陸續出版發表。其中與民俗、藝術、傳播和生態等關鍵詞相關的研究著作主要表現為兩方面的研究向度。一是基礎性的理論研究。如包鵬程、孔正毅的《藝術傳播概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主要研究藝術的起源、發展與傳播之關系;江帆的《生態民俗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論述了民俗生成的生態性本原、剖析了生產民俗、經濟民俗的生態特征以及對生活民俗、社會民俗的生態蘊涵闡發;唐家路的《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依據文化學、民俗學、藝術學,尤其是文化生態等相關理論與方法,對民間藝術及其文化生態進行綜合、整體、系統的研究;仲富蘭的《民俗傳播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構建了民俗傳播學研究體系,從對象、語言、結構等方面深入闡發,并探討了新媒體時代的民俗傳播特點以及民俗傳播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論闡發深入且觀照視野全面;曾耀農主編的《藝術與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陳鳴的《藝術傳播原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等書主要從藝術與傳播關系的歷史考察入手,分析了藝術傳播的信息、形態、受眾、方法、效果和管理等;陳立生、潘繼海、韓亞輝編著的《藝術與傳播》(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其中一章節從藝術傳播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系統之關系方面略談到藝術傳播生態問題,但較為籠統;另外略有相關的著作有譚華孚的《文藝傳播論一二當代傳媒技術革命中的藝術生態》(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年),郝樸寧等的《民族文化傳播理論描述》(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等。上述研究成果出現時間較新,基本為近十年內的著述。這些著作對民俗與傳播、與生態,藝術與傳播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系統理論的論述,體現了其研究的時代性特點。雖然并未有專門針對民俗藝術傳播生態方面的研究著述,但這些著作為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引導、拓寬了研究視野、啟發了研究路徑,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經驗啟發。

二是專題性研究。此類研究中論及民俗藝術與傳播和生態及與此相關內容的著作較為有限,有:熊術新、苗民、孫燕的《中國云南兩個少數民族村落影像民俗志:民俗文化在傳播中的意義蛻變》(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路善全的《在盛衰的背后:明代建陽書坊傳播生態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張澤洪的《文化傳播與儀式象征: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宗教與道教祭祀儀式比較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朱慧珍的《詩意的生存:侗族生態文化審美論綱》(民族出版社,2005年)等。這些研究對民俗藝術的某些類型或品種進行深入的具體研究,以實證為基礎,或從傳播意義角度、或從生態文化角度著重于對其藝術特色的個案分析。這可為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論提供鮮活的個案資料,并啟發本研究微觀探究與宏觀概括相結合的思路,以個案材料的分析探究支撐研究的宏觀理論觀點。

期刊資料與民俗藝術傳播或生態有關的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約有幾十余篇,在這些論文中有關于民俗藝術傳播與傳承的基礎理論研究,如王汝瀾《試論民俗的傳承、傳播與新民俗》(《民間文學論壇》,1983第3期),周福巖《民間傳承與大眾傳播》(《民俗研究》,1998第3期),黃靜華《民俗藝術傳承人的界說》(《民俗研究》,2010第1期);有關于民俗藝術傳播與文化生態的專題研究,如馮光鈺《鼓吹樂的傳播與文化生態環境》(《人民音樂》,1996第1期),孫信茹《甘莊的民俗生活及民俗藝術:傳媒視野下的個案分析》(《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劉禎《論民間小戲的形態價值與生態意義》(《文化遺產》,2008第4期),艾亞瑋、劉愛華、張成玉《文化生態的遷變與瓷板畫藝術發展路徑探究:以南昌瓷板畫為例》(《裝飾》,2010第6期)。

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論擬結合傳播生態理論,以此為理論啟發點,從傳播生態視域切入對民俗藝術的綜合研究,相關的傳播生態理論著述主要有:徐國源、谷鵬的《當代傳媒生態學》(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支庭榮的《大眾傳播生態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蘇煒的《大眾傳播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態學媒介作為綠色生態的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美]大衛·阿什德著、邵志擇譯《傳播生態學控制的文化范式》(華夏出版社,2003年)等。

縱觀上述文獻,基礎理論性研究的相關著述多集中于民俗學研究視野,或集中在大藝術傳播研究;專題性研究的著述多集中于民俗藝術的文化傳播形式與文化生態環境研究上。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對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作專門的、深入地研究的專著、論文,但是相關書籍、論文資料是本研究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將對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個案啟發,啟迪本研究以整體性的融合的眼光、以深入的理論闡發與規律概括、以加深理論整合度與縱深感為宗旨展開。

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論將以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問題為研究對象,首先梳理和確認傳播生態研究的學術基礎,進而對民俗藝術傳播的主客體關系、民俗藝術傳播生態的維度、傳播內涵與生態形式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力求對民俗藝術的現代傳播生態進行深透地闡釋,致力于以整體而科學的藝術學視角把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作不同層面與視角的意義呈現。

三、研究方法與視點

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論,擬結合文獻研究法、分析歸納法、交叉研究法、歷史比較法等方法展開。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幾種方法可互相滲透、互為參考,以此打開民俗藝術傳播生態論的方法論路徑。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研究目的,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了解民俗藝術傳播生態問題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有助于在此基礎上發掘本論題現存在的研究空白點、以進一步探討并深挖其研究意義。

分析歸納法是通過對民俗藝術傳播生態的專題性個案研究。本研究需要從個性到共性,發現一些共同的藝術傳播規律或傳播生態特征,做到個案剖析和理論總結相結合、田野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微觀探究與宏觀概括相結合,使論文達到理論研究高度,這要有賴于歸納法的采用。

交叉研究法是運用藝術學、傳播學、生態學、社會學、美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本論題進行綜合研究,這些學科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之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以藝術學學科理論為先導,交叉研究法可拓展本論文研究視野、開拓思路。

歷史比較法是本論題的研究需從總體上尋找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形式觀念與人的精神需要之間的關系,當民俗藝術被放在時間坐標中審視時,需要把握時間的生命精神與民俗藝術傳播變化、生態觀念之間的關系,通過歷史縱向比較時間坐標中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變遷,可挖掘其表象中蘊藏的規律。

研究視點首先是,采用多維視角。本研究系民俗藝術學的基本理論研究,以藝術學觀照為主,結合采用傳播學、民俗學、生態學等學科理論和資料來作分析整合研究,力求以新穎全面多方位視角呈現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的整體特色。

第二,把民俗藝術的研究和傳播生態聯系起來。這是一個嶄新的視點。以往相關的一些研究主要是針對民俗學學科體系內的民俗傳播與生態民俗研究、藝術學學科體系內的藝術與傳播關系研究、以及生態文化角度的民俗藝術專題性研究,而把傳播生態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納入民俗藝術學研究視野的專門性理論研究尚屬藝術學學科中有待涉及的新的研究嘗試。

第三,重視規律概括與綜合性表述。本研究雖為基礎理論研究,但研究中也必須借助諸多鮮活且各具特色的個案資料,從具體的個案分析層面出發,進行民俗藝術與傳播生態的相關性研究,從中探析抽取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特征與規律,并對其進行綜合性表述與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層面。

四、可行性分析

把傳播生態理論納人民俗藝術研究視野,具有可行性。其可行性分析主要抽繹了民俗藝術與傳播生態二者之間的共性特征,并把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它的內外部規律,試圖從嶄新的視角考察“民俗”與“傳播生態”的交叉與共融。

其一,媒介生態學從生態想象介入傳播研究,在復雜的社會生態體系內,透視人、媒介和社會各種力量的共棲關系,以期望達到生態平衡,具有批判的意義和反思的力量。而“傳承”、“傳統”和“群體性”作為民俗藝術的特征,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堅實的社會基礎,研究民俗藝術的特征,也要在復雜的社會生態體系內,透視人與社會各種力量的共棲關系,可開辟在結構和互動關系中考察民俗藝術的視野,是一種動態的研究方式。

其二,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摒棄了單純的傳播生態理論研究因缺乏對本土特殊因素的考慮、科技話語過多而掩蓋了對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的分析、使理論出現失衡等弊病,更注重結合對本土特殊因素的考慮,對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的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彭水| 英德市| 新田县| 砚山县| 新疆| 双辽市| 淮滨县| 梓潼县| 大荔县| 屯门区| 白山市| 凤台县| 广丰县| 桃江县| 车险| 天祝| 麻江县| 澄江县| 盐边县| 思茅市| 贵溪市| 阳城县| 酒泉市| 阳东县| 顺平县| 临沧市| 周宁县| 额济纳旗| 台湾省| 慈利县| 平泉县| 浠水县| 林西县| 仲巴县| 邹城市| 淄博市| 任丘市| 威海市| 隆昌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