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4 16:18: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楞次定律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應該從巧妙引入新課、運用直觀教具,引發興趣、改進教學教法,誘興邀趣、培養實驗觀察能力,調動物理學習情趣,理論聯系實際入手。
關鍵字:激發 引發 謗興邀趣 調動 斟酌 活化 提高
[中圖分類號]:K825.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2-0088-01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牢固掌握一節課知識,首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極大的興趣。我們常常會為這樣的情形而困惑:盡管教師有很強的責任心,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案,在課上字斟句酌,滔滔不絕,但學生在課上反應去卻極不協調,或呆坐、或凝眉蹙額、或昏昏欲睡。原因何在?原因是教師沒把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全部調動起來,沒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想象一個對音樂一無所知的人會成為歌唱家,對物理不敢興趣的人會成為物理學家。因此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才產生巨大動力,會在積極主動、情緒高昂的心理狀態下愉快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興趣既是教學的手段,又是教學的目的。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巧妙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依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借助于學生心理活動的定勢規律,抓好開端,先入為主,教師要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引入程序。
1、問題引入課題。是以學生常見的問題激發興趣。如:“我們常見到蘋果向地球運動,而沒有看到地球向蘋果運動,為什么?”從而引出牛頓第二定律中質量與加速度的關系。這種開場使學生能牢記牛頓第二定律,調動了積極性,活躍了思維。
2、實驗引入課題。以形象的東西激發興趣。如:“把硬幣和羽毛放在一根玻璃管的底部,倒豎起來,觀察到硬幣先到達另一端。若抽取管中空氣,再倒豎起來,硬幣和羽毛同時到達另一端。為什么會如此呢?”從而引入自由落體運動。這種實驗使學生帶著尋根問底的好奇心學習新課,為教好和學好這節課創造良好的開端。
3、多媒體課件動畫引入課題。用一手槍水平射擊在樹上玩耍的猴子,當子彈射出的同時猴子由靜止落下逃跑,子彈會射擊到猴子嗎?從而引出平拋運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運用直觀教具,引發興趣
為能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習興趣,借助直觀教具的演示,誘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和思考,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感受到直觀形象的刺激,擴大大腦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課堂印象就會更加深刻。上課時教師拿出一個小圓柱,“請同學們猜測一下,圓柱直徑為多少?”同學們爭先恐后發言,為證實誰的結論準確,教師拿出游標卡尺,并教之讀數。如果圓柱內還有一個小圓柱如何呢?在同學們想辦法的同時,教師又拿出游標卡尺,介紹游標卡尺的尖端有一個側身尺,可以測小圓柱的深度。這樣,能言簡意賅地講清難點和重點,既節省了講授的時間,又加大了練習的余地,對那些抽象的、看似枯燥的內容通過演示,發揮教具直觀作用,引發學習興趣。
三、改進教學教法,誘興邀趣
“趣”從何來?求知興趣包含在教師對課堂講解的材料、對被分析的事實采取的處理方法中。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往往與教師教學水平差,講課缺乏藝術性有關。為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努力做到“堂堂有異,節節有別”,故布疑陣,設疑要做到因勢利導,難度適度,恰到好處,太難則使學生望而卻步,興趣索然:太易則垂手而得,亦索然寡味。不斷通過討論、講古代故事、做演示實驗等,不斷啟發學生系統思考,誘發包含興趣的激情,調動學生思維活動,使學生對物理內容理解更加透徹。如:在判斷導體切割磁感線而產生的感應電流的一節中,應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則都可以判定。但用哪種方法好呢?于是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兩個判定方法的異同點,最后得出結論:右手定則是楞次定律的特殊情況,楞次定律適用于任何形式下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情況,但右手定則往往比楞次定律更加簡便。經過一節課的爭論戰,使同學們對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則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二者的用法理解得比較深刻,使步驟復雜的楞次定律牢記在學生們心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培養實驗觀察能力,調動袖理學習情趣
要使物理實驗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會觀察,有助于提高物理課的學習興趣。但學生觀察一般是盲目的,在實驗前要弄清為什么要觀察、觀察什么、怎樣觀察,使他們從“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如:硬幣和鋼針“躺”在水面的實驗,讓學生們課下做一下觀察,并布置問題:l、什么情況下鋼針或硬幣可以漂在水面上?2、什么時候下沉?然后在課堂上再做一下這個實驗,從而引出表面張力的概念。則印象更加深刻。
五、引導學生思考,研討,理論聯系實際,活化所學知識
通過觀察實驗、閱讀調查,學生獲得了較多的信息和事實,教師要引導他們借助比較、分析、綜合、抽象等思維方法,對所獲得的事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我們要應用所學知識解釋身邊所發生的現象。如:火箭為何能升天?應用反沖的原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以課堂教學為主,采用演示、講授、討論、測驗、講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精心組織教學。注意課內課外結合、答疑質疑結合,個別指導,及時反饋,抓兩頭,促中間,提高物理的整體教學質量。
七、斟酌教學語富,提高教學效率
物理復習課的準備要求非常充分,以往的復習課,三維目標之“知識與技能”的要求中我們往往都是通過歸納成條文或畫圖表概括的手段來羅列知識,梳理知識方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結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這種做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經心,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三維目標之“過程與方法”的要求中,往往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長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學生上課聽得懂,課后或考試不會思考、不會做題”的現象。在解答問題上,學生就會束手無策,無從下手。上課的困乏無趣,直接導致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無法體現,在新課標下,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事實驗證,在物理復習課中,一當老師提出一些創設性的問題,則學生精神振奮,可以精力集中地思考問題,這就是明顯反映了學生需要通過問題來復習“基礎知識”的迫切要求。問題是物理的心臟,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理所應當地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因此,選題時,各題組要緊緊圍繞課時復習目標,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題規律,重復出現,螺旋式遞進,這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助于學生掌握問題的來龍去脈,加速從模仿到靈活運用的過程,能深深印入到學生的腦海中。在《電》的課程設計上,我精選了如下例題:
“精典例題”1: 如圖甲所示,兩根足夠長的直金屬導軌MN、PQ平行放置在傾角為θ的絕緣斜面上,兩導軌間距為L。M、P兩點間接有阻值R的電阻.一根質量為m的均勻直金屬桿ab放在兩導軌上,并與導軌垂直,整套裝置處于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的垂直斜面向下.導軌和金屬桿的電阻可忽略.讓ab桿沿導軌由靜止開始下滑,導軌和金屬桿接觸良好,不計它們之間的摩擦。
(1)由b向a方向看到的裝置如圖乙所示,請在此圖中畫出ab桿下滑過程中某時刻的受力示意圖;
(2)在加速下滑過程中,當ab桿的速度大小為v時,求此時ab桿中的電流及其加速度的大小;
(3)求在下滑過程中,ab桿可以達到的速度最大值.
題中的三個問題指向性非常明確,從(1)問中直接將對空間例題圖的受力分析直接引向平面圖進行受力分析,(2)問中直接將學生引導到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電磁感應定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求加速度及電流問題上,,在第二問的基礎上,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分析,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大。
這道題涉及的基本知識較多,包括: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單棒導體切割磁感線類問題)、楞次定律―右手定則(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安培力、牛頓運動定律;涉及的物理分析方法有: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熟練應用左右手定則、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對物體進行運動的動態分析等。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能力,處在高二階段的學生,只有極少部分的學生能完成全部問題。
“精典例題”2:MN為中間接有電阻R=5Ω的U型足夠長金屬框架,框架寬度d=0.2m,豎直放置在如圖所示的水平勻強磁場中,磁感應強度B=5T,電阻為r=1Ω的導體棒AB可沿MN無摩擦滑動且接觸良好。現無初速釋放導體棒AB,發現AB下滑h=6m時恰達穩定下滑狀態。已知導體棒AB的質量m=0.1kg,其它電阻不計。(重力加速度取10N/Kg)
求:(1)AB棒穩定下滑的速度;
(2)此過程中電阻R上消耗的電能;
第一個問題是“精典例題”1的應用,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解決一問后,教師以問題的形式過渡:“電磁感應過程中產生的電能是憑空產生的嗎?”“電能是由什么能轉化而來,又是通過何種形式進行轉化的?”進而帶領學生開始對能量問題進行研究。
反思之一:此節復習課優點之一在于所選題目具有基礎性、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層次性。基礎性:復習題的選擇避免開始就是偏題、怪題和難題,這對鞏固基礎知識是非常不有利的;其次,復習題應該具有針對性,不要讓一些無用的“野雞”題目沖淡了重點;再次習題應該具有量力性,難度適中,太容易則不易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深度,太難則成為學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讓學生望而生畏,抹殺學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個“度”,讓學生“跳一跳,夠的著”,題量也要適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還有,習題應該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題”涉及到“一類問題”的效果,而不是就題論題,所以課后還要有選擇性地布置作業加以鞏固。
反思之二:如何提高物理復習課的質量,使師生辛勤勞作,換得豐富的碩果?我認為,要想讓學生聽懂學會,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和安排練習的機會。
本人課前針對復習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出這兩道題,將有關物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與物理思想溶于其中,即以題目為骨架編擬課時教案,在具體教學中,以題目開路(先出現題目,再出現其它),讓學生先做了“精典例題”1,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應用自己的知識和思維方法去解決物理問題。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回顧所學的“方法”并作出相應的選擇判斷,通過對題目的先行練習,教師再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討論、研究和解答,教師借題發揮,畫龍點睛,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發現規律性的東西,并使學生智力與能力得到訓練與提高,變“講練講”為“練講練”,變“一法一題”為“見題想法”。
1.物理教學的心理化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物理知識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就能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及感興趣的問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案、優化學案,千方百計地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起學生內在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此應做到:老師要經常和學生交流談心,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重視學習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探究情感,體驗類科學發現的探究歷程,掌握物理學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常用思維方法。教師要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有意義的潛在問題,同時借助多媒體教學,給予學生視角上的感受,使教學內容自發地引起學生直接、迅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實物展臺上,將接通220V交流電的白熾燈泡,置于永久磁鐵的磁場中時,在屏幕上會非常清楚的看到,燈絲在不停地抖動。學生看到此現象,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探究活動。通過實驗情景,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和積極思考,經過熱烈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學生們終于領悟到其中的物理原理,體會到探究的愉快,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想像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有新鮮感,時時處于學習的最佳情緒狀態,從而達到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使教與學升華為愉悅的情感交流。
2.物理教學的意義化策略
教師要培養學生渴望學習物理的積極情感,使學生樂學、要學、會學,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使學生,感覺到學習物理知識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并不是簡單的枯燥乏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學習方式,運用與學生學習風格相吻合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習富有意義,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1)、在物理教學中注意言傳身教,把某些不含情感因素的物理內容添上情感色彩,加上適當的渲染,以情激情,影響感化學生,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情感。例如:講"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時,我說它們是"情同手足,唇齒相依,既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年同月同日死"。再如講"楞次定律"的第二種表述--"來拒去留"時,以一塊條形磁鐵插入一個閉合的金屬線圈產生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磁鐵插入時,線圈后退,即來時拒絕,猶抱琵琶半遮面;磁鐵離去時,線圈往前追,似依依不舍,柔情似水等等。通過這些帶有感彩的知識講解,誘導學生進行有趣而積極的思考,介入知識的深思之中。
(2)、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化為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物理語言、圖表模型、幻燈圖片、錄音錄相、電視畫面,將教師的表情、語言、手勢等動態語言合理組合應用于教學,讓學生喜歡你上的每節課。例如:在"萬有引力定律及應用"教學中,我用Flas演示了人造衛星的發射、變軌、回收過程。當發射速度V1v>7.9km/s 時,衛星在地球的引力范圍內,圍繞地球作橢圓運動;當發射速度11.2km/s V
這樣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大大增強了學生興趣。到下課了,許多學生還是興致勃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情感。
3.物理教學的成功化策略
成功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滿足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高層次追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哪怕是教師的一個鼓勵的眼神,就有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哪怕是獲得一點點微小的成功,教師都應該及時給予鼓勵、贊賞。為此,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多創設條件,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既獲得了知識,又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物理教學中應多提供機會,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而人的潛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它克服困難的程度來衡量的。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問題的設置難度不能太大,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例如:一根細繩掛在又高又暗的城堡中,我們看不見它的上端,只能看見它的下端,如何測出細繩的長度?學生們的想法有:①、爬到城堡的頂端,放下一根繩子,然后測量繩子的長度。②、一人站在城堡的頂端,自由釋放一小石子,另一人在釋放一小石子的同時,按下秒表記下時間,然后根據自由落體運動公式h= t2可求出繩長。③、讓繩子下端做微小擺動,利用T=2 可求出繩長。綜合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最后得出第三種方法最符合實際情況,切實可行。在平時的物理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異想天開,教師要適時加以鼓勵,讓學生在教師的肯定和贊揚中產生享受成功所帶來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4.物理教學的美感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