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行政處罰告知書

行政處罰告知書

時間:2022-05-16 14:27: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處罰告知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統一規范行政處罰文書是依法行政的要求,是行政執法規范化要求最基本的要素,體現著行政執法隊伍的綜合素質和行政執法隊伍的執法水平。目前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適用的行政處罰文書,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統一制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第八十九條“行政處罰文書,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統一制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施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文書(試行)>的通知》(工商法字【1998】第144號)于1998年7月15日,該通知了統一制定的行政執法文書,共60種。自1999年1月1日起全國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全部使用了統一文書。行政處罰文書的格式按照標準化設計,從而既體現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又滿足了工商行政管理執法實踐的需要。從近十年執法實踐使用統一規范的行政執法文書來看,行政執法文書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行政執法隊伍素質和執法水平的提高,縮小了不同地區執法人員在執法理念和執法水平上的差距,使行政處罰、行政復議各個環節的行政行為有了規范的法律文書作為載體,對于規范執法,減少執法的隨意性,提高行政執法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行政處罰文書是一種執法類的法律文書,它的操作與適用貫穿在我們執法辦案的全過程,執法實踐中將其分類,一般應包括立案類、調查取證類、告知類、決定類、執行類、結案類、其他類共七類文書。

具體內容有:

(1)立案類文書主要包括案件舉報登記表、立案審批表;

(2)調查取證類文書主要包括現場檢查筆錄、詢問通知書、詢問筆錄、陳述筆錄、先行登記保存通知書、抽樣取證通知書、委托鑒定書、委托調查函、采取(解除)強制措施審批表、封存(查封、扣押)物品通知書、封存(查封、扣押)物品清單、案件調查終結審批表;

(3)告知類文書包括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聽證告知書、聽證通知書、聽證筆錄;

(4)決定類文書包括行政處罰決定審批表、當場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沒收物品清單;

(5)執行類文書包括罰款催繳通知書、延期(分期)繳納罰款審批表、延期(分期)繳納罰款批準書、強制執行申請書、強制執行通知書、強制執行決定書;

(6)結案類文書包括結案審批表、案件移送審批表、案件移送函;

(7)其他文書主要有責令改正通知書、行政建議書、送達回證。

第2篇

(一)立案。林業行政機關凡發現或者通過其他信息渠道獲悉行政相對方實施了涉林違法行為,應在7日內先予以立案。立案是林業行政處罰的啟動程序,應通過一定的法律形式表現出來。首先,應當填寫《林業行政處罰立案登記表》,在經本機關負責人審查批準后即完成了法律上的立案程序。林業行政機關認為不符合立案條件的,或者負責人對立案報告不予批準的,應當制作不予立案的決定書送達利害關系人。不屬于自己管轄的,應該移交有關主管部門,案情特別重大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移送司法機關。

(二)調查取證。違法行為立案后,林業行政機關應立即客觀、全面、公正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詢問有關當事人應當制作《詢問筆錄》,筆錄經被詢問人核對認為無誤后,再由被詢問人在筆錄上簽名或蓋章并寫明“以上記錄和我說的一樣”的字樣,詢問人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林業行政機關進行調查取證,還可依法暫扣違法行為嫌疑人的物證、書證等(如:木材檢查站可依法查扣無木材運輸證運輸的木材)。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負責人批準可以先行登記保存,填寫《林業行政處罰先行登記保存證據通知單》一份交當事人一份附案件卷宗,并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處理決定。此外,在調查取證過程中,可以對涉案物品等進行鑒定、勘驗檢查。對鑒定、勘驗檢查情況和結果應分別制作《鑒定書》和《林業行政處罰勘驗、檢查筆錄》,并由執法人員、見證人、當事人簽名或蓋章。

(三)作出處罰決定。決定作出林業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依法向被處罰人告知給予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拒絕聽取被處罰人陳述、申辯的(被處罰人放棄陳述、申辯權的除外),行政處罰不能成立。可見,告知程序之關鍵,因此,林業行政機關應填制《林業行政處罰先行告知書》一式二份,一份附卷,一份交被處罰人(被處罰人放棄陳述、申辯權的,由被處罰人在先行告知書上自行書寫注明)。同時要填制《林業行政處罰文書送達回證》交被處罰人簽名,表明已收到《林業行政處罰先行告知書》。如果涉及到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林業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告知被處罰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林業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被處罰人不承擔組織聽證的費用。聽證結束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38條規定的幾種情況依法作出處罰或不予處罰決定。決定不予處罰的應制作《不予林業行政處罰決定書》;決定作出處罰決定時,應制作《林業行政處罰決定書》,按法律要求載明有關事項,并加蓋公章(需加蓋法律授權機關的公章,加蓋被委托機關的公章則無法定效力)。

(四)送達決處罰定書。作出林業行政處罰決定后應及時將《林業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被處罰人,并由被處罰人在《林業行政處罰文書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者蓋章;被處罰人不在,可以交給其成年家屬或者所在單位的負責人員代收,并在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者蓋章。被處罰人或者代收人拒收的,按法律規定作相應處理后也即為送達。還可以通過掛號郵寄方式送達。完成林業行政案件處罰決定書的送達,即表明該案的法定處罰程序已完結,被處罰人應當遵照處罰決定書裁定的期限和方式予以履行。

二、關鍵環節

按一般程序實施林業行政處罰過程中要注重以下幾個關鍵環節,否則可能因行政處罰無效而被撤銷或敗訴。

(一)從立案到結案的時序一定不能倒置或筆誤填錯,如:處罰決定的日期早于事先告知日期,就會導致處罰無效。

(二)在實施林業行政處罰過程中,執法人員必須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證件,亮明身份;無論哪個環節都必須有2名(或以上)執法人員執行。

(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權利的特殊情況。如:較大數額罰款-金額多少才算較大呢?《安徽省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對公民處以1000元以上的罰款,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0元以上的罰款為較大數額罰款,其他各省執行的標準未必完全相同。又如:沒收非法財物價值達到或超過較大罰款數額的,是否需要聽證?目前有兩種理解法:一種是,因《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中有個“等”字,涵蓋面廣,應參照較大罰款金額執行;另一種是,堅持“法定”原則,既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則沒收價值再高的實物也無需告知當事人有聽證的權利。鑒于這種情況,我認為,無論是沒收實物還是罰款只要達到本省規定數額的一律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組織聽證(當事人放棄聽證權利的應由當事人本人在聽證告知書上自行書寫注明)。

第3篇

第二條農業行政處罰應當遵守行政處罰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本規定。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是指種植業、畜牧(草原)、獸醫、漁業、農墾、鄉鎮企業、飼料工業和農業機械化等行政主管機關。

本規定所稱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是指依法行使行政處罰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法律、法規授權的農業管理機構。

第四條法律、法規授權的農業管理機構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并對該行為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設立的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機構具體承擔農業行政處罰工作。

未設立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機構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規定,可以委托符合行政處罰法第十九條規定的農業管理機構實施行政處罰。

第五條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機構和受委托的農業管理機構應當以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名義實施農業行政處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受委托的農業管理機構實施行政處罰行為應當進行監督,并對該行為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六條上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加強對下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實施行政處罰的監督檢查。

第二章農業行政處罰的管轄

第七條農業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

第八條縣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違法案件。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和省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本行政區域內重大、復雜的行政違法案件。

農業部及其所屬的經法律、法規授權的農業管理機構管轄全國或所轄區域內重大、復雜的行政違法案件。

第九條漁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本轄區范圍內發生的和上級部門指定管轄的漁業違法案件。

漁業行政處罰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適用“誰查獲誰處理”的原則:

(一)違法行為發生在共管區、疊區的;

(二)違法行為發生在管轄權不明確或者有爭議的區域的;

(三)違法行為發生地與查獲地不一致的。

十條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兩個以上農業行政處罰機關都有管轄權的,應當由先立案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

第十一條上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必要時可以管轄下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的行政處罰案件。

下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認為行政處罰案件重大復雜或者本地不宜管轄,可以報請上一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

第十二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對管轄發生爭議的,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共同上一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指定管轄。

第十三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發現受理的行政處罰案件不屬于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處罰機關處理。

受移送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如果認為移送不當,應當報請共同上一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四條上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收到報請管轄或指定管轄的請示后,應當在十日內作出書面決定。

第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辦理跨行政區域案件時,需要其他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協查的,可以發送協查函。有關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予以協助并及時書面告知協查結果。

第十六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辦理案件時,對需要其他部門作出吊銷有關許可證、批準文號、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將查處結果告知作出許可決定的部門并提出處理建議。

第十七條違法行為涉嫌構成犯罪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罰。

第三章農業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十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農業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必須查明事實;違法事實不清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

第十九條執法人員調查處理農業行政處罰案件時,應當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執法證件。有統一執法服裝或執法標志的應當著裝或佩戴執法標志。

農業行政執法證件由農業部統一制定,省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法制工作機構負責執法證件的發放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作出農業行政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及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采納。

農業行政處罰機關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第二十一條農業行政處罰程序分為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第一節簡易程序

第二十二條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五十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農業行政處罰決定。

第二十三條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時應當遵守下列程序:(一)向當事人表明身份,出示執法證件;(二)當場查清違法事實,收集和保存必要的證據;(三)告知當事人違法事實、處罰理由和依據,并聽取當事人陳述和申辯;(四)填寫《當場處罰決定書》,當場交付當事人,并應當告知當事人,如不服行政處罰決定,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四條執法人員應當在作出當場處罰決定之日起、漁業執法人員應當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內將《當場處罰決定書》報所屬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備案。

第二節一般程序

第二十五條實施農業行政處罰,除適用簡易程序的外,應當適用一般程序。

第二十六條除依法可以當場決定行政處罰的外,執法人員經初步調查,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涉嫌有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填寫《行政處罰立案審批表》,報本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批準立案。

第二十七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對案件情況進行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證據;必要時,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進行檢查。

執法人員調查收集證據時不得少于二人。

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

第二十八條執法人員詢問證人或當事人(以下簡稱被詢問人),應當制作《詢問筆錄》。筆錄經被詢問人閱核后,由詢問人和被詢問人簽名或者蓋章。被詢問人拒絕簽名或蓋章的,由詢問人在筆錄上注明情況。

第二十九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為調查案件需要,有權要求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協助調查;有權依法進行現場檢查或者勘驗;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相應的證據資料;對重要的書證,有權進行復制。

執法人員對與案件有關的物品或者場所進行現場檢查或者勘驗檢查時,應當通知當事人到場,制作《現場檢查(勘驗)筆錄》,當事人拒不到場或拒絕簽名蓋章的,應當在筆錄中注明,并可以請在場的其他人員見證。

第三十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調查案件時,對需要鑒定的專門性問題,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進行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可以提交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鑒定。

第三十一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收集證據時,可以采取抽樣取證的方法。

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先行登記保存。

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可以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違法物品采取查封、扣押等強制措施。

第三十二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對證據進行抽樣取證、登記保存或者采取查封、扣押等強制措施,應當有當事人在場;當事人拒絕簽名蓋章的,應當在筆錄中注明;當事人不在場或拒絕到場的,執法人員可以邀請其他人員到場見證。

對抽樣取證、登記保存、查封扣押的物品應當制作《抽樣取證憑證》、《證據登記保存清單》、《查封(扣押)通知書》。

第三十三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抽樣送檢的,應當將檢測結果及時告知當事人。

非從生產單位直接抽樣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可以向產品標注生產單位發送《產品確認通知書》。

第三十四條先行登記保存物品時,就地由當事人保存的,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使用、銷售、轉移、損毀或者隱匿。

就地保存可能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或者存在其他不適宜就地保存情況的,可以異地保存。對異地保存的物品,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妥善保管。

第三十五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對先行登記保存的證據,應當在七日內作出下列處理決定并告知當事人:

(一)需要進行技術檢驗或者鑒定的,送交有關部門檢驗或者鑒定;

(二)對依法應予沒收的物品,依照法定程序處理;

(三)對依法應當由有關部門處理的,移交有關部門;

(四)為防止損害公共利益,需要銷毀或者無害化處理的,依法進行處理;

(五)不需要繼續登記保存的,解除登記保存。

第三十六條案件調查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的,應當申請回避,當事人也有權向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申請要求回避。

案件調查人員的回避,由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決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的回避由集體討論決定。

回避未被決定前,不得停止對案件的調查處理。

第三十七條執法人員在調查結束后,認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應當制作《案件處理意見書》,報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審批。

案情復雜或者有重大違法行為需要給予較重行政處罰的,應當由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

第三十八條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制作《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送達當事人,告知擬給予的行政處罰內容及其事實、理由和依據,并告知當事人可以在收到告知書之日起三日內,進行陳述、申辯。符合聽證條件的,告知當事人可以要求聽證。

當事人無正當理由逾期未提出陳述、申辯或者要求聽證的,視為放棄上述權利。

第三十九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及時對當事人的陳述、申辯或者聽證情況進行審查,認為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決定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

第四十條在邊遠、水上和交通不便的地區按一般程序實施處罰時,執法人員可以采用通訊方式報請處罰機關負責人批準立案和對調查結果及處理意見進行審查。報批記錄必須存檔案。

當事人可當場向執法人員進行陳述和申辯。不提出陳述和申辯的,視為放棄此權利。

本條不適用于應當由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的案件。

第四十一條農業行政處罰案件自立案之日起,應當在三個月內作出處理決定;特殊情況下三個月內不能作出處理的,報經上一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批準可以延長至一年。

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所需時間不計算在辦案期限內。

第三節聽證程序

第四十二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組織聽證。

前款所指的較大數額罰款,地方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按省級人大常委會或者人民政府規定的標準執行;農業部及其所屬的經法律、法規授權的農業管理機構對公民罰款超過三千元、對法人或其他組織罰款超過三萬元屬較大數額罰款。

第四十三條聽證由擬作出行政處罰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組織。具體實施工作由其法制工作機構或者相應機構負責。

第四十四條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之日起三日內向聽證機關提出。

第四十五條聽證機關應當在舉行聽證會的七日前送達《行政處罰聽證會通知書》,告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聽證主持人名單及可以申請回避和可以委托人等事項。

當事人應當按期參加聽證。當事人有正當理由要求延期的,經聽證機關批準可以延期一次;當事人未按期參加聽證并且未事先說明理由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

第四十六條聽證參加人由聽證主持人、聽證員、書記員、案件調查人員、當事人及其委托人組成。

聽證主持人、聽證員、書記員應當由聽證機關負責人指定的法制工作機構工作人員或其他相應工作人員等非本案調查人員擔任。

當事人委托人參加聽證的,應當提交授權委托書。

第四十七條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外,聽證應當公開舉行。

第四十八條當事人在聽證中的權利和義務:

(一)有權對案件涉及的事實、適用法律及有關情況進行陳述和申辯;

(二)有權對案件調查人員提出的證據質證并提出新的證據;

(三)如實回答主持人的提問;

(四)遵守聽證會場紀律,服從聽證主持人指揮。

第四十九條聽證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聽證書記員宣布聽證會場紀律、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聽證主持人宣布案由,核實聽證參加人名單,宣布聽證開始;

(二)案件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的違法事實、出示證據,說明擬作出的農業行政處罰的內容及法律依據;

(三)當事人或其委托人對案件的事實、證據、適用的法律等進行陳述、申辯和質證,可以向聽證會提交新的證據;

(四)聽證主持人就案件的有關問題向當事人、案件調查人員、證人詢問;

(五)案件調查人員、當事人或其委托人相互辯論;

(六)當事人或其委托人作最后陳述;

(七)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聽證筆錄交當事人和案件調查人員審核無誤后簽字或者蓋章。

第五十條聽證結束后,聽證主持人應當依據聽證情況,制作《行政處罰聽證會報告書》,連同聽證筆錄,報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審查。

第五十一條聽證機關組織聽證,不得向當事人收取費用。

第四章農業行政處罰決定的送達和執行

第五十二條《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在宣告后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不在場的,應當在七日內送達當事人,并由當事人在《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不在的,可以交給其成年家屬或者所在單位代收,并在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者蓋章。

當事人或者代收人拒絕接收、簽名、蓋章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其所在單位的有關人員到場,說明情況,把《行政處罰決定書》留在其住處或者單位,并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絕的事由、送達的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即視為送達。

直接送達農業行政處罰文書有困難的,可委托其他農業行政處罰機關代為送達,也可以郵寄、公告送達。

郵寄送達的,掛號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公告送達的,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天,即視為送達。

第五十三條除本規定第五十四、第五十五條規定外,農業行政處罰機關不得自行收繳罰款。決定罰款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或執法人員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

第五十四條依照本規定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當場作出農業行政處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一)依法給予二十元以下罰款的;

(二)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

五十五條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依照本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三十九條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后,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第五十六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應當向當事人出具省級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第五十七條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返回行政處罰機關所在地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在二日內將罰款交至指定的銀行。

第五十八條農業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后,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行政處罰決定不停止執行。

第五十九條對需要繼續行駛的農業機械、漁業船舶實施暫扣或者吊銷證照的行政處罰,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的同時,應當發給當事人相應的證明,允許農業機械、漁業船舶駛往預定或指定的地點。

第六十條對生效的農業行政處罰決定,當事人拒不履行的,作出農業行政處罰決定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依法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抵繳罰款;

(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六十一條當事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當事人應當書面申請,經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機關批準,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

第六十二條除依法應當予以銷毀的物品外,依法沒收的非法財物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4篇

行政處罰告知程序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向當事人告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否則,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行政處罰告知程序對于充分維護當事人自身權益,便于行政機關全面了解案情,從而公正公開地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筆者結合稅務行政處罰實踐,就稅務行政處罰告知程序中常見的幾個問題進行簡要探討。

一、關于告知機構和告知環節問題

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稅務行政處罰案件分為簡易程序案件、一般程序案件和聽證程序案件。對于簡易程序案件稅務機關一般當場作出處罰決定,其告知環節是很容易確定的,就是稅務人員在作出當場處罰決定前當場告知。而對于一般程序案件和聽證程序案件其告知程序應在哪一個環節作出呢?國家稅務總局《稅務案件調查取證與處罰決定分開制度實施辦法(試行)》第四條規定,稅務機關的調查機構對稅務案件進行調查后,對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及時提出處罰建議,制作《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并送達當事人,告知當事人作出處罰建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以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或要求聽證的權利。顯然,根據上述辦法,告知應在調查機構取證后完成,即稅務機關對稅務案件調查取證結束后,先行告知。換言之,告知機構為調查部門。但在稅務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值得思考:

其一,如果調查機構對案件已調查終結,其作出的定性和提出的處罰建議經審理機構審理并完全采納的,則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由調查機構履行告知程序是完全合法合理的,此種情況即:告知在先,審理在后。

其二,如果調查機構對案件已調查終結,其作出的定性和提出的處罰建議經審理機構審理未完全采納的,即審理機構改變了調查機構已告知當事人的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或雖未改變調查機構已告知當事人的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但加重了處罰的,則應由審理機構再次履行一次告知程序,此種情況即:審理在先,告知在后。這種再由審理機構履行一次告知程序的觀點,筆者稱之為行政處罰決定變更“二次告知論”。之所以要由審理機構履行第二次告知義務,理由是:第一,審理機構是在改變了調查機構的告知事項后作出《審理報告》的,該報告在提交稅務機關負責人簽批后,才作出《稅務行政處罰決定》,這符合《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有關行政機關在作出處罰決定前履行告知程序的規定;第二,告知程序的精神是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給當事人針對發現的問題以陳述申辯的機會,而當事人的陳述申辯的功效完全取決于行政機關告知當事人的違法事實、處罰理由和依據,如果行政機關基于一個未告知當事人的違法事實、處罰理由和依據而作出一項處罰決定,等于變相剝奪了當事人享有的陳述申辯權,使其形同虛設。例如,調查機構在調查納稅人未按規定期限辦理稅務登記違法行為后,告知了納稅人違法事實、理由及擬作出處罰決定后,審理機構在審理過程中發現納稅人還有未按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的情形,因此決定除對未按規定辦理稅務登記進行罰款外,還準備同時對納稅人未按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行為進行罰款,如果這時未告知納稅人未按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的違法事實、處罰理由及依據,那么,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該行政處罰決定將不能成立;第三,加重行政處罰實際上是增加了當事人的不利負擔,雖然審理機構加重處罰可能是基于調查機構行政處罰裁量不當造成的,但如果此時未履行告知程序,會使當事人覺得由于先前向調查機構陳述申辯意見后,稅務機關在實施“報復”而加重了對自己的處罰,所以,從維護相對人的權益和樹立文明執法形象角度出發,應由審理機構再次履行告知程序,給當事人以申辯機會。

其三,如果調查機構對案件已調查終結,其作出的定性經審理機構審理完全采納,但其提出的處罰建議審理機構未予采納,審理機構減輕了處罰的,或審理機構已履行了二次告知義務,經陳述申辯后,審理機構擬減輕處罰的,是否應履行告知程序?筆者認為,若正式處罰決定在處罰事實、理由及法律依據上沒有變化,而對違法行為作出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由于有利于當事人利益,則無需再次履行告知義務。

二、簡易程序是否履行告知程序及其實現路徑問題

《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是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實踐中,有人認為,由于適用簡易程序案件違法事實確鑿,故簡易程序不需要履行告知義務。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理由是:第一,從立法技術上分析,《行政處罰法》第五章“處罰行政決定”下共分三節,分別對應簡易程序、一般程序和聽證程序,但在這三節前,還單獨設置了三個條文(第三十條至三十二條),這三條是立法上從條文簡練角度出發,是對簡易程序、一般程序和聽證程序公用條文的提煉,也就是說,這三條的規定相對于具體的簡易程序、一般程序和聽證程序而言是原則性規定,應當予以適用,除非在簡易程序等具體程序規定中作出特殊規定排除其適用。綜觀簡易程序的有關規定,并未有任何特殊規定。因此,第三十一條規定的告知程序理所當然適用于簡易程序;第二,從設立告知程序的目的看,就是要做到處罰公開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簡易程序雖然是針對事實清楚,違法行為尚不嚴重的情形,但執法人員當場作出的處罰決定仍然屬于行政處罰,對違法行為較輕的當事人不適用告知程序,不符合立法目的。綜上,簡易程序同樣應適用告知程序。

接下來的問題是,簡易程序案件應以書面還是口頭方式進行告知?對此,《行政處罰法》并沒有具體明確。有人認為,由于是簡易程序,其告知方式以口頭告知即可。在稅務實踐中,很多稅務人員在按簡易程序罰款時,也多是口頭履行告知程序的。筆者認為,法律上雖然并未將簡易程序告知方式作為要式行政行為,但是如果簡易程序告知方式不以一定的書面方式體現出來,就會導致執法風險。例如,如果稅務人員口頭告知納稅人有關事項后未作任何書面告知筆錄,納稅人隨后以稅務機關未履行告知程序為由,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作出處罰決定的稅務機關往往會因為已履行的告知程序無相應證據而顯得被動,完全可能會因未履行告知程序被上級稅務機關撤銷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或者在行政訴訟中敗訴。所以,筆者認為,在中國稅收征管信息系統(CTAIS2.0)操作中,即使將系統參數42200“簡易處罰是否先告知后處罰”的值設為“N”(此時,系統將省略《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的制作),也應在制作《陳述申辯筆錄》中加入告知內容,例如,可以這樣記錄,“已履行告知程序,陳述申辯意見是:……”或者“已履行告知程序,無陳述申辯意見”,并由納稅人簽字或者蓋章。可能有人認為,上述告知程序的實現路徑顯得復雜,不便于基層執法人員操作,筆者認為,目前CTAIS2.0對簡易程序處罰操作規定過于繁瑣,需要制作《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陳述申辯筆錄》、《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簡易)》文書,如果將系統參數42200“簡易處罰是否先告知后處罰”的值設為“Y”,系統還將帶出《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的制作。雖然上述執法文書可以保證簡易程序合法,但卻不符合簡易程序的“簡易”和“當場”特征。那么,除上述在《陳述申辯筆錄》中反映告知事項外,在保證合法行政的前提下,是否還有更好的告知實現路徑呢?筆者認為,在稅務行政處罰簡易程序中,完全可以將有關程序性規定如責令限期改正、陳述申辯、告知事項等一并整合在《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簡易)》有關欄目中,并提醒納稅人在簽收該決定書時確認稅務執法人員已履行簡易程序的告知、責令限改等程序,這樣既能保證執法上的合法性,又能提升稅務行政效率。

三、關于告知罰款金額是否應當明確具體問題

如前所述,稅務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向當事人的告知內容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和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筆者認為,在稅務行政處罰實踐中,稅務機關對違法事實、處罰理由及依據和當事人享有權利的告知已經相當規范,但在告知處罰金額上還具有較大的差異,以罰款這種常見的稅務行政處罰種類為例,常見的告知方式主要有:第一,僅告知處罰種類,不告知處罰金額,例如告知擬對當事人實施罰款的行政處罰;第二,告知罰款下限,不告知罰款上限,例如告知擬罰款2000元以上;第三,告知罰款下限和上限,即告知罰款的幅度區間,又分為絕對數區間和相對數區間,絕對數區間例如告知擬罰款金額為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相對數區間例如擬處罰款金額為所偷稅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第四,告知擬作出的具體罰款金額,例如告知擬罰款3000元。對于以上四種告知方式,筆者暫且將前三種稱之為“模糊告知”,第四種稱之為“具體告知”,究竟哪種告知方式更合法合理呢?有人認為,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第四十一條明確要求行政機關應當告知的事項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依據和當事人享有的權利”,并不涉及諸如罰款金額這樣的具體告知,因此,模糊告知方式是合法的。此外,告知擬作出的處罰只是一個初步意見,并不代表最終的處罰決定,因此,告知處罰金額不適宜精確化具體化。筆者認為,告知處罰金額如果不具體化,就會存在以下問題:其一,從設立告知程序的目的來看,是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讓當事人充分行使陳述申辯權,如果告知處罰金額不具體,就會使當事人不能準確理解稅務機關的真實意圖,從而使其陳述申辯意見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這無異于變相剝奪了當事人的陳述申辯權;其二,不利于稅務機關在審查環節從多角度查明案情,公正地做出處罰決定。由于稅務機關不能聽到有針對性的陳述申辯意見和辯解,從而更多地只能憑借調查人員的“一面之辭”做出處罰決定,處罰結果難免有失偏頗,容易引發稅收行政執法爭議,不利于建構征納和諧關系;其三,告知處罰金額不明確具體,還可能導致,助長“權力尋租”。由于模糊告知方式具有較大的彈性,使當事人覺得有空子可鉆,在利益的驅使下,便會四處托關系,走后門,甚至甘冒違法的風險向稅務執法人員行賄,以求獲得較輕的處罰,與之相適應的是,當事人的請托和行賄,也必然助長稅務人員,對較輕的違法行為告知擬給予較大的處罰幅度,導致權力尋租。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提高稅務行政處罰質量、規范稅收執法行為角度出發,稅務機關在履行告知程序時,告知擬處罰的金額應明確具體。

第5篇

第二條制作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格式由國家林業局統一制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根據需要補充制定相應文書格式的,應當報國家林業局備案。法律、法規對文書格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條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統一印制、統一管理。

采用計算機印制方式制作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的,應當符合規定的格式,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同意。

第五條制作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應當內容完整、準確,填寫字跡清楚、文字規范、文面清潔。

第六條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應當用藍色、黑色的水筆或者簽字筆填寫。用計算機制作的,可以用打印方式填寫。

填寫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因書寫錯誤需要進行修改的,可以用杠線劃去修改處,在其上方或者接下處寫上正確內容,并在改動處加蓋修正專用印章,或者由當事人簽名、蓋章。

第七條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首頁不夠記錄的,可以附頁。附頁應當加蓋印章并經當事人簽字。

第八條林業行政處罰詢問筆錄、勘驗、檢查筆錄、聽證會筆錄等文書,在當場交由有關當事人審閱或者向當事人宣讀后,由當事人在筆錄上書寫“以上筆錄屬實”并簽字確認。當事人認為記錄有遺漏或者有差錯的,應當予以補充或者修改,并在改動處簽名或者蓋章。

第九條林業行政處罰案件文書中有關同類欄目的填寫要求如下:

(一)“案件性質”欄目,填寫對違反林業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進行定性確認的案件類別,如盜伐林木案件、無木材運輸證運輸木材案件等。

(二)“簡要案情”欄目,應當根據案件來源材料或者經過調查取證、審查認定的情況,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文字,將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當事人和案件事實經過、后果等情況概括清楚。

第十條林業行政處罰當場處罰決定書,適用于案情簡單、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依法可以當場作出林業行政處罰決定的違法案件。

“違法事實”欄目,應當填寫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和違法行為實施或者行為后果發生的地點,簡明、扼要敘述違法事實的經過。

填寫適用的法律、法規、規章應當列明具體條款,可以不寫條款的具體內容。

填寫處罰內容應當具體明確。

林業行政處罰當場處罰決定書可以事先加蓋處罰機關的印章。

第十一條林業行政處罰立案登記表,是林業主管部門依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對涉嫌違法行為是否立案報送行政機關負責人審批的文書。

“案件來源”欄目,按照本機關發現、單位或者群眾舉報、受害人控告、有關單位移送、上級機關交辦和違法行為人主動交代等據實填寫。

“受案人意見”欄目,填寫受案人根據案情提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等意見,并簽名、署明提出意見的日期。

“行政機關負責人批示”欄目,填寫行政機關負責人對受案人意見進行審查后,批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等內容,并簽名、署明批示的日期。

第十二條林業行政處罰登記保存通知單,是林業主管部門在辦理林業行政處罰案件中,認為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準,對證據實施登記保存的文書。

“被登記保存人”欄目,填寫內容應當完整、詳細,以便查找。

登記保存原因是發現被登記保存人所持有的“物品”屬涉案的重要證據,有登記保存必要;適用法律、法規、規章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或者《林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第二十六條。

“物品”欄目的名稱、數量、計量單位、登記保存地點應當具體明確。

登記保存單位的印章,必須使用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印章。

第十三條林業行政處罰詢問筆錄,是為了查明案件事實,收集證據,向案件當事人、證人或者其他有關人員調查了解有關情況時所作記錄的文書。

詢問內容,應當記錄被詢句人提供的與案件有關的全部情況,包括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實經過、因果關系、后果等。記錄應當準確真實,不得使用推測性詞語,涉及案件主要事實和重要線索的內容應當完整記錄。

第十四條林業行政處罰勘驗、檢查筆錄,是林業行政執法人員對與案件有關的場所、物品等進行勘驗或者檢查所作文字記載的文書。

“勘驗、檢查地點”欄目,應當寫清具體的地點和方位。

“勘驗、檢查事項及結果”欄目,應當按照勘驗、檢查的順序,全面客觀地記錄;對現場位置、周圍環境、現場狀況以及其他與案件相關的情況作詳盡的記錄。

第十五條林業行政處罰意見書,是林業行政執法人員在案件調查結束時,對案件提出如何處理的具體意見的文書。

“執法人”欄目,填寫本案主辦人員的姓名,不能少于2人。

“查處時間”欄目,填寫自立案之日起至提出處罰意見之日止。

“違法行為人”欄目,按調查掌握的實際情況詳細填寫。

“執法人意見”欄目,應當寫明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的條款、項、目和擬定的處理意見,由本案林業行政執法人員簽名或者加蓋本案主辦機構的印章。

“法制工作機構意見”欄目,應當寫明具體審核意見,由審核人簽名或者加蓋法制工作機構的印章。

第十六條林業行政處罰決定書,是對違反林業法律、法規、規章的違法行為人,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并送達違法行為人的文書。

“違法事實和證據”欄目中的“證據”,填寫調查獲取的證據種類。

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應當寫明條、款、項、目。

決定給予的行政處罰,應當主次分明并寫明處罰種類、數額。

罰款履行方式,應當填寫指定的收款銀行名稱和帳號,不能空格不填,但依法當場收繳罰款的除外。

行政復議機關的名稱應當填寫全稱;向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的期限是3個月,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承辦人”欄目,應當填寫負責查處本案的2名以上林業行政執法人員的姓名。

第十七條林業行政處罰文書送達回證,是將林業行政處罰當場處罰決定書交付當事人或者將林業行政處罰決定書交付、送達當事人,證明當事人已經收到的法律文書。

因受送達人拒收、拒絕簽名、蓋章,或者代收人拒絕代收、拒絕簽名、蓋章而留置送達的,以及委托送達、郵寄送達、轉交送達和公告送達的,應當在“備注”欄內注明。

第十八條林業行政處罰罰沒實物收據,是根據依法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記錄被處罰人的被罰沒實物的文書。

罰沒內容應當將實物名稱、規格、數量等記錄清楚。

第十九條暫扣木材通知單,是負責檢查木材運輸的木材檢查站對無證運輸的木材予以暫扣的文書。

暫扣木材的原因是無木材運輸證運輸木材,適用法律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七條。

第二十條林業行政處罰委托書,是林業主管部門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在其法定職責內,委托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林業行政處罰的文書。

委托的內容,應當分別填寫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的條、款、項、目。

第二十一條林業行政處罰聽證權利告知書,是對適用聽證程序的林業行政處罰案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向當事人告知有權要求舉行聽證的文書。

告知書應當寫明違法行為,違反的法律、法規、規章條款,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的法律依據、行政處罰的種類和數額,聽證機關的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聯系人等。

第二十二條林業行政處罰聽證申請筆錄,是在當事人收到林業行政處罰聽證權利告知書后要求聽證,記錄當事人的聽證請求、申請聽證的事實和理由的文書。

第二十三條林業行政處罰聽證案件不予受理通知書,是負責進行聽證的林業主管部門對當事人的林業行政處罰聽證申請筆錄進行審查后,認為不符合聽證條件而決定不予受理的文書。

第二十四條聽證通知書,是由有權要求舉行聽證的當事人提出,林業主管部門向當事人發出的決定舉行聽證的書面通知文書。

第二十五條林業行政處罰聽證會筆錄,是對聽證過程和內容進行記錄的文書。

“委托人”欄目,應當寫明人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等。

第6篇

第一條為規范水行政處罰行為,保障和監督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效實施水行政管理,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水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依法應當給予水行政處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下統稱水行政處罰機關)依照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實施。

第三條水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實施水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實施水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第二章水行政處罰的種類和適用

第四條水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吊銷許可證、沒收非法所得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水行政處罰。

第五條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水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水行政處罰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水行政處罰的。

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水行政處罰。

第六條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水行政處罰。

兩個以上當事人共同實施違法行為的,應當根據各自的違法情節,分別給予水行政處罰。

第七條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水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第八條依據法律、法規設定的罰款實施水行政處罰的,罰款限額按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依據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規章設定的罰款實施水行政處罰的,罰款限額按以下標準執行:

(一)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罰款不得超過一千元;

(二)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罰款不得超過違法所得的三

倍,但是最高不得超過三萬元;沒有違法所得的,罰款不得超過一萬元。

國務院另有規定或者特別批準的除外。

第三章水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和執法人員

第九條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下列機關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行使水行政處罰權;

(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流域管理機構;

(三)地方性法規授權的水利管理單位;

(四)地方人民政府設立的水土保持機構;

(五)法律、法規授權的其他組織。

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在其法定權限內委托符合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條件的水政監察專職執法隊伍或者其他組織實施水行政處罰。

委托實施水行政處罰,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公布。

第十一條受委托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水利事務的事業組織;

(二)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水利業務的工作人員;

(三)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第十二條委托實施水行政處罰,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同受委托組織簽署委托書。

委托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受委托組織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二)委托實施水行政處罰的權限和委托期限;

(三)違反委托事項的責任;

(四)其他需載明的事項。

委托書自雙方蓋章之日起生效。

委托書應當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受委托組織在委托權限內應當以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名義,依照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實施水行政處罰。

受委托組織實施水行政處罰,不得超越委托書載明的權限和期限;超越權限和期限進行處罰的,水行政處罰無效。

受委托組織不得再委托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水行政處罰。

第十四條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受委托組織實施水行政處罰的行為負責監督,并對受委托組織在委托權限和期限內行為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

委托不免除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行政處罰權。

第十五條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門發現受委托組織不符合委托條件的,應當解除委托,收回委托書。

第十六條水政監察人員是水行政處罰機關和受委托組織實施水行政處罰的執法人員。

第四章水行政處罰的管轄

第十七條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流域管理機構管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水行政處罰。

第十八條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水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管轄。

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管轄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管轄的水行政處罰。

下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其管轄的水行政處罰,認為需要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管轄的,可以報請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決定。

對管轄發生爭議的,應當協商解決或者報請共同的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管轄。

第十九條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管轄其職權范圍內的水行政處罰。

第五章水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二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水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依法應當給予水行政處罰的,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全面、公正、客觀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查明事實。

第二十一條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證據未經查證核實,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第一節簡易程序

第二十二條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五十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可以當場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當場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的,水政監察人員應當遵守下列程序:

(一)向當事人出示水政監察證件;

(二)口頭告知當事人違法事實、處罰理由和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陳述和申辯的權利;

(三)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進行復核(當事人放棄陳述或者申辯權利的除外);

(四)填寫預定格式、編有號碼的水行政處罰決定書;

(五)將水行政處罰決定書當場交當事人;

(六)在五日內(在水上當場處罰,自抵岸之日起五日內)將水行政處罰決定報所屬水行政處罰機關備案。

第二十三條當場作出的水行政處罰決定書須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

(二)違法事實;

(三)水行政處罰的種類、罰款數額和依據;

(四)罰款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水行政處罰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六)水政監察人員的簽名或者蓋章;

(七)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的日期、地點和水行政處罰機關名稱。

第二節一般程序

第二十四條除依法可以當場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的以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符合下列條件的違法行為的,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立案查處:

(一)具有違反水法規事實的;

(二)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應當給予水行政處罰的;

(三)屬水行政處罰機關管轄的;

(四)違法行為未超過追究時效的。

第二十五條對立案查處的案件,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及時指派兩名以上水政監察人員進行調查;必要時,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進行檢查。

第二十六條調查人員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被調查人認為調查人員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可以向水行政處罰機關申請其回避;是否回避,由水行政處罰機關決定。

第二十七條水政監察人員依法調查案件,應當遵守下列程序:

(一)向被調查人出示水政監察證件;

(二)告知被調查人要調查的范圍或者事項;

(三)進行調查(包括詢問當事人、證人、進行現場勘驗、檢查等);

(四)制作調查筆錄,筆錄由被調查人核對后簽名或者蓋章。被調查人拒絕簽名或者蓋章的,應當有兩名以上水政監察人員在筆錄上注明情況并簽名。

第二十八條水政監察人員收集證據時,可以采取抽樣取證的方法。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水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先行登記保存。

水行政處罰機關對先行登記保存的證據,應當在七日內作出下列處理決定:

(一)需要進行技術檢驗或者鑒定的送交檢驗或者鑒定;

(二)依法應當移送有關部門處理的,移送有關部門;

(三)依法需退還當事人的,退還當事人;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處理方式。

第二十九條水政監察人員進行取證或者登記保存,應當有當事人在場。當事人不在場或者拒絕到場的,水政監察人員可以邀請有關人員參加。

對抽樣取證或者登記保存的物品應當開列清單,一式兩份,寫明物品名稱、數量、規格等事項,由水政監察人員、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一份清單交當事人。當事人不在場或者拒絕到場的,應有邀請的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拒絕簽名、蓋章或者接收的,應當有兩名以上水政監察人員在清單上注明情況。

登記保存物品時,在原地保存可能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或者對證據保存不利的可以異地保存。

第三十條對違法行為調查終結,水政監察人員應當就案件的事實、證據、處罰依據和處罰意見等,向水行政處罰機關提出書面報告,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對調查結果進行審查,并根據情況分別作出如下決定:

(一)確有應受水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

(二)違法行為輕微,依法可以不予水行政處罰的,不予水行政處罰;

(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得給予水行政處罰;

(四)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移送公安機關;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水行政處罰,報經批準后決定。

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水行政處罰,水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

前款所稱較重的水行政處罰是指對公民處以超過三千元罰款、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超過三萬元罰款、吊銷許可證等。

第三十一條水行政處罰機關在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口頭或者書面告知當事人給予水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和擬作出的水行政處罰決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進行復核。

水行政處罰機關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第三十二條水行政處罰機關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制作水行政處罰決定書。水行政處罰決定書須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

(二)違法事實和認定違法事實的證據;

(三)水行政處罰的種類和依據;

(四)水行政處罰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水行政處罰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六)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的水行政處罰機關名稱和日期。

水行政處罰決定書應蓋有水行政處罰機關印章。

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水行政處罰,應當在水行政處罰決定書中寫明。

第三十三條水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向當事人宣告,并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不在場的,應當在七日內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送達當事人。

第三節聽證程序

第三十四條水行政處罰機關作出對公民處以超過五千元、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超過五萬元罰款以及吊銷許可證等水行政處罰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組織聽證。

第三十五條聽證由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的水行政處罰機關負責,具體工作由水政機構組織。

第三十六條水行政處罰機關向當事人告知聽證權利時,應當送達聽證告知書。聽證告知書應當載明認定當事人違法的基本事實,給予水行政處罰的依據、擬作出的水行政處罰決定和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期限。

當事人要求聽證的,可以在聽證告知書的送達回證上簽署意見,也可以在收到告知書三日內以其他書面方式向水行政處罰機關提出聽證要求。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在聽證的七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當事人逾期未提出聽證要求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

當事人放棄聽證權利的,不得對本案再次提出聽證要求。

第三十七條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應當公開舉行。

舉行聽證的三日前,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將聽證的內容、時間、地點以及有關事項,予以公告。

第三十八條聽證參加人包括聽證主持人、聽證記錄人、案件當事人及其委托

人、案件調查人員、證人以及與案件處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第三人等。

當事人委托人參加聽證的,應當在舉行聽證前向水行政處罰機關提交委托書。

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參加聽證又不委托人參加聽證的或者當事人及委托人在聽證中無正當理由退場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

第三十九條聽證主持人由水行政處罰機關指定水政機構非本案調查人員擔任。

聽證記錄人由聽證主持人指定非本案調查人員擔任。聽證記錄人負責聽證記錄和協助聽證主持人辦理有關事務。

當事人認為聽證主持人、聽證記錄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可以向水行政處罰機關提出回避申請;聽證主持人是否回避,由水行政處罰機關決定;聽證記錄人是否回避,由聽證主持人決定。

第四十條案件當事人在聽證中的權利和義務:

(一)對案件涉及的事實、適用法律及有關情況進行陳述和申辯;

(二)對案件調查人員提出的證據進行質證和提出新的證據;

(三)如實陳述案件事實和回答聽證主持人的提問;

(四)遵守聽證會場紀律;

(五)對聽證筆錄進行核對、簽字或者蓋章;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和義務。

第四十一條聽證按下列步驟進行:

(一)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事由和聽證紀律;

(二)聽證主持人核對案件調查人和當事人身份;

(三)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組成人員,告知當事人在聽證中的權利和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申請回避。當事人申請聽證主持人回避的,聽證主持人應當宣布暫停聽證,報請水行政處罰機關負責人決定是否回避;申請其他人員回避的,由聽證主持人當場決定;宣布聽證開始;

(四)案件調查人提出當事人的違法事實、證據、法律依據和水行政處罰建議;

(五)當事人進行陳述、申辯和質證;

(六)聽證主持人就案件事實、證據和法律依據進行詢問;

(七)案件調查人、當事人作最后陳述;

(八)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

聽證主持人在聽證中有權對參加人不當言行予以制止,維護正常的聽證秩序。

第四十二條聽證應當制作聽證筆錄。聽證筆錄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案由;

(二)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法定人及委托人、案件調查人的姓名;

(三)聽證主持人、聽證記錄人姓名;

(四)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五)案件調查人提出的事實、證據、法律依據和水行政處罰建議;

(六)當事人陳述、申辯和質證的內容;

(七)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聽證筆錄交當事人和調查人員核對后簽名或者蓋章。聽證筆錄中有關證人證言部分應當經證人核對后簽名或者蓋章。

聽證筆錄應經聽證主持人審核后由聽證主持人和記錄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四十三條聽證主持人可以根據情況,作出延期、中止或者終止聽證的決定。

第四十四條聽證結束后,聽證主持人應當依據聽證情況,向水行政處罰機關提出書面意見,書面意見應包括案件的事實、證據、處罰依據和處罰建議。

水行政處罰機關按照本辦法第三十條的規定,作出決定。

第四十五條水行政處罰機關舉行聽證,不得向當事人收取費用。

第六章水行政處罰的執行

第四十六條水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后,當事人應當履行。

第四十七條當事人對水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復議或者行政訴訟期間,水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八條當場處罰時,依法給予二十元以下罰款或者不當場收繳罰款事后難以執行的,水政監察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當事人提出異議的,不停止當場執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水行政處罰機關及其水政監察人員依法作出罰款的決定后,當事人向指定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水行政處罰機關及其水政監察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第五十條除依法可以當場收繳罰款的外,決定罰款的水行政處罰機關應當書面告之當事人向指定銀行繳納罰款。

銀行代收罰款的具體辦法,按照國務院《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實施辦法》的規定執行。

第五十一條當事人逾期不履行水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的水行政處罰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當事人到期不繳納罰款的,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的水行政處罰機關可以從到期之日起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應當提出書面申請,經作出水行政處罰決定的水行政處罰機關批準后,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

第五十三條水行政處罰機關及其水政監察人員違反《行政處罰法》和本辦法實施水行政處罰的,按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四條本辦法由水利部負責解釋。

第7篇

第一條為加強城市管理,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和效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在*市開展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批復》的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市城市規劃區內。

第二章職責

第三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行使下列城市管理行政處罰權和相應的行政強制權:

(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不符合城市容貌標準、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筑物或者設施。

(二)城市規劃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違反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在城市規劃區內進行臨時建設,逾期不拆除,以及在批準臨時使用的土地上建設永久性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的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未經批準擅自設置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大型廣告牌的行為的行政處罰權。

(三)城市綠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四)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五)環境保護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建筑施工噪聲污染的行政處罰權;對未采取密閉措施或者其他防護措施,運輸、裝卸或者儲存能夠散發有毒有害氣體或者粉塵物質的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未采取防燃、防塵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區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在人口集中地區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焚燒產生有毒有害煙塵、惡臭氣體物質的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在人口集中地區、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內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物質的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飲食服務業違反規定排放油煙、在城區內露天燒烤食品污染環境等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向城市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廢棄物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建設施工造成大氣污染行為的行政處罰權。

(六)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在城市道路、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無照商販和違反規定隨意擺攤設點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涉嫌無照經營行為查處時,可以查封、扣押專門用于從事無照經營活動的工具、設備、原材料、產(商)品。

(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侵占道路行為的行政處罰權;對在道路上違章停放車輛,駕駛員不在現場或拒絕將車輛移走的,可以鎖定機動車車輪或者將車輛拖至不妨礙交通或指定的地點。

(八)城市客運管理方面法規、規章規定的對客運經營者不在核定的客運站停靠、上下旅客、裝卸行包行為的行政處罰權。

(九)履行省、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四條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后,行政管理相關部門不再行使已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集中行使的行政處罰權;仍然行使的,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無效,并承擔因違法行使職權所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

第五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與行政管理相關部門因行政執法發生分歧時,由市政府法制機構協調;協調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由市政府法制機構提出處理意見,報市政府決定。

第六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執行公務時,可以行使下列權力:

(一)進入被檢查單位或現場進行調查或者依據法律、法規規定進行檢查;

(二)查閱、調閱被檢查單位與檢查事項有關的資料;

(三)依法采取錄音、錄(攝)像等手段,取得有關證據資料;

(四)依法對違法行為所涉及的工具、物品、證件以及建筑物、構筑物予以查封、扣押或對證據進行登記保存;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三章執法配合

第七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與行政管理相關部門應密切配合,相互監督,建立協調、有序的工作制度。

第八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發現屬行政管理相關部門職責的,應當告知或移送行政管理相關部門處理;行政管理相關部門在管理工作中,發現屬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職責的,應當告知或移送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處理。

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管理相關部門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移送案件。受移送的機關在作出處理決定之日起3日內應將處理結果通報移送機關。

第九條行政管理相關部門作出的城市管理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應當在行政許可審批文件下發后3個工作日內抄送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備案。

第十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查處違法案件需要作技術鑒定或檢測的,應當通知行政管理相關部門。行政管理相關部門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或者法律規定的時限內進行技術鑒定或檢測,并書面告知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

第十一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查處違法案件時,需要暫扣、吊銷當事人許可證或執照的,應向發證(照)機關提出建議,由發證(照)機關核實后決定暫扣或吊銷。

第十二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發現行政管理相關部門有違法、不當審批或繼續行使被集中的行政處罰權等問題時,應當及時建議行政管理相關部門予以糾正。

行政管理相關部門發現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當,應當及時將意見反饋給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

第十三條公安部門應當對污辱、毆打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妨礙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章執法程序

第十四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佩帶統一執法標志。執法人員查處違法行為時不得少于2人,且必須出示行政執法證件,說明執法依據和理由。

第十五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應當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應當進行核實。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應當采納。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第十六條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執法人員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填寫預定格式、編有號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由執法人員簽名或蓋章后當場交付當事人;依法給予20元以下罰款或不當場收繳罰款事后難以執行的,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除前款規定的可以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外,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實施的其他行政處罰,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取證。調查、取證終結,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負責人對調查結果進行審查,對確應受行政處罰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對情節復雜或重大違法行為需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

第十七條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

(二)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事實和證據;

(三)行政處罰的種類和依據;

(四)行政處罰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處罰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七)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加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公章。

第十八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在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對公民處以500元以上罰款、對法人或其他組織處以2萬元以上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組織聽證。法律、法規、規章對舉行聽證的罰款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九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對暫扣的財物必須進行登記,列具清單,由當事人核對后簽名蓋章,對暫扣財物應當妥善保管,并及時報告有關負責人,依法作出處理。對暫扣的財物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賠償。

第二十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時,必須向當事人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罰款收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繳罰款。

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之日起2日內交至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在2日內將罰款存入財政部門指定的銀行帳戶。

第二十一條除依法應當銷毀的物品外,依法沒收的非法財物必須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罰款或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必須全部上繳國庫。

第二十二條同一違法行為同時違反若干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應按其中最重一項進行處罰,不得重復處罰。

第五章行政強制措施

第二十三條對涉嫌無照經營的行為查處時,可以查封、扣押專門用于從事經營活動的工具、設備、原材料、產(商)品。

實施查封、扣押財物行政強制措施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執法人員應填寫《扣押(查封)財物通知書》;

(二)通知書應告知當事人處理的地點、時限;

(三)扣押、查封財物通知書應交由當事人簽字或蓋章;當事人不在場或拒簽的,應在通知書上注明。

第二十四條對在道路上違章停放車輛,駕駛員不在現場或拒絕將車輛移走的,可以鎖定機動車車輪或者將車輛拖至不妨礙交通或指定的地點。

實施鎖定、拖曳車輛行政強制措施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執法人員應填寫鎖定、拖曳車輛通知書,通過標志牌或其他方式明示接受處理的地點和聯系電話;

(二)對鎖定車輛在違法行為處理完畢后30分鐘內到達現場開鎖。

第二十五條對不符合城市容貌標準和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筑物、構筑物或設施,逾期未改造或拆除的,可以組織。

實施拆除違法建筑物、構筑物或其他設施的行政強制措施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發現有不符合城市容貌標準和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筑物、構筑物或其他設施的,填寫《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責令當事人限期改造或拆除;

(二)當事人在限定期限內未拆除的,依法予以;

(三)在依法實施時,應制作筆錄,交由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場的,應當在筆錄中注明。

第六章執法監督

第二十六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內部監察機制,對違法違紀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第二十七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實行政務公開,自覺接受人大、政協、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執法活動中的違法行為進行投訴或檢舉,有關部門應當依據職責權限及時處理。

第二十八條當事人對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行政處罰沒有法定依據的;

(二)擅自改變行政處罰種類、幅度的;

(三)違反規定的行政處罰程序的;

(四)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非法財物的。

有前款第(四)項情形的,由財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追繳;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收繳罰款據為己有的;

(二)對應當予以制止和處罰的違法行為不制止、不處罰,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遭受損害的;

第8篇

    大眾日報濟南11月4日訊 今天上午,濟南市槐蔭區城管執法局應當事人山東魯濱集團有限公司要求,就該公司違規建設汽車展廳及維修車間被處16萬元罰款一案,舉行了行政處罰聽證會。這是濟南市開展城市管理綜合執法以來舉行的首例行政處罰聽證會,省市多家主要媒體應邀旁聽了聽證會。

    今年10月2日,槐蔭區城管行政執法局在例行檢查中發現,山東魯濱集團有限公司在未辦理有關規劃手續情況下,擅自在段店北路88號建設汽車展廳及維修車間一處,面積約1600平方米,工程造價計160萬元。10月16日,根據濟南市政府有關規定,槐蔭區城管行政執法局擬對魯濱集團作出罰款16萬元的行政處罰,并依照程序對魯濱集團下達了行政處罰告知書和聽證告知書。10月17日,魯濱集團向槐蔭區城管行政執法局提出聽證要求。

    聽證過程中,槐蔭區行政執法局調查人員認為,當事人山東魯濱集團在沒有辦理建筑工程規劃許可證等有關手續情況下擅自開工建設汽車展廳和維修車間工程,違反了《規劃法》及濟南市政府令206號(《濟南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行政處罰程序暫行規定》)第53條有關規定,應處以工程總造價5%—10%的罰款。當事人魯濱集團委托人則認為,執法調查人員提供的現場勘驗材料中取證過程不符合法定程序,沒有當事人簽字,做出的行政處罰數額,也因調查人員不能提出可采信證據,數額均為估算,因此當事人不能認可。經過激烈陳述和辯駁,雙方對基本事實均予認定,槐蔭區城管行政執法局近日將依法依照聽證報告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聽證會結束后,當事人委托人山東魯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的李正貴告訴記者,不管結果如何,在聽證會上企業與政府平等對話,當事人有了說話的機會,充分行使了提出主張的權利,他們對過程是滿意的。槐蔭區城管行政執法局有關人士認為,根據《行政處罰法》,當事方的合理請求應該得到滿足,這是政務公開的必然要求,此外新聞媒體參加聽證會有利于行政處罰透明化、規范化。同時此舉可以促進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強化依法行政意識,確保執法公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第9篇

關鍵詞:公務員 行政法 學習 重要性

一、 案件基本情況概述

2009年6月某地區地方稅務局稽查局根據工作安排對轄區內某一中等專業學校2007年、2008年個人所得稅繳稅情況進行檢查。在檢查中發現該校2007年度少繳個人所得稅37,364.88元,2008年度少繳個人所得稅42,584.00元。檢查組在檢查結束時要求被檢查單位對檢查數據進行核對,并簽字蓋章,被檢查單位對2007年度、2008年度計算的數據進行了確認蓋章,但同時也提出了2008年度的所得稅已在2009年5月根據審計局的審計決定進行了補繳的書面陳述,陳述如下:

××地區稅務局稽查局:

貴局2009年6月19日組成檢查組對我校2007年、2008年期間涉稅情況進行檢查,在檢查過程中學校對檢查組工作大力配合,檢查工作順利進行。但是由于對稅務知識的理解不全面、不到位,把部分應稅收入(五.一勞動節、春節、教師節慰問費計2300元/人),理解為可免交個人所得稅的項目未按規定扣稅,至使2007年少交個人所得稅37,364.88元,2008年少交個人所得稅42,583.99元。通過檢查組的檢查使我們對稅收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加強稅收業務知識學習,嚴格執行稅法的有關規定,確保應稅收入的足額扣繳,對本次檢查中成在的問題,我們將認真總結、及時改正,在今后工作中不再出現,未繳部分,我校將按規定足額進行補交。由于2008年所得稅,今年地區審計局在對我校財務進行審計中,對未按規定扣交所得稅金額要求進行補交,我校已于2009年5月13日補交。因此特向貴局請求:免予對我校進行行政處罰,2008年所得稅根據相關法規已經交納,2007年未交所得稅37,364.88元由學校足額扣交。

敬請批準為謝。

××學校

二00九年十月十九日

但是,該局以補繳所得稅的發票不是稅務機關的完稅憑證而是審計局的國庫入庫繳款書為由不予以采納。于11月以稽查局名義向學校下達了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和稅務處理決定書。

稅務處理決定書

××稅稽處[××]×號

××學校:

我局于2009年6月19日起對你單位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間的納稅情況進行了檢查,違法事實及處理決定如下:

一、違法事實

你單位未按稅法規定扣繳2007至2008年度職工工資、薪金收入個人所得稅:

1、2007年2月、5月、10月發放職工工資、勞務費、節日補助應扣個人所得稅67,253.28元,已扣個人所得稅29,888.40元,應補扣補繳2007年度個人所得稅37,364.88元;

2、2008年2月、5月、10月發放職工工資、勞務費、節日補助應扣個人所得稅69,102.40元,已扣個人所得稅26,518.40元,應補扣補繳2008年度個人所得稅42,584.00元;

二、處理決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條:“扣繳義務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個人為扣繳義務人”、《國家稅務局關于貫徹〈稅收征管法〉及實施細則若干具體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3]47號)第二款第三項“扣繳義務人違反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的,稅務機關應當責成扣繳義務人限期將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的稅款補扣或補收”之規定,責令你單位補扣補繳2007至2008年個人所得稅79,948.88元。

限你單位自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到××稅務局辦稅大廳將上述稅款繳納入庫,并按規定進行相關帳務調整。逾期未繳清的,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四十條規定強制執行。

你單位若同我局在納稅上有爭議,必須先依照本決定的期限繳納稅款及滯納金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然后可自上述款項繳清或者提供相應擔保被稅務機關確認之日起六十日內依法向××地區地方稅務局申請行政復議。。

××地方稅務局稽查局

××年××月××日

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

××稅稽罰告[××]×號

××學校:

對你單位的稅收違法行為擬于××年××月××日之前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稅務行政處罰的事實依據、法律依據及擬作出的處罰決定:

1、你單位未按稅法規定扣繳2007年至2008年度職工工資、薪金收入個人所得稅:

(1)、2007年2月、5月、10月發放職工工資、勞務費、節日補助應扣個人所得稅67,253.28元,已扣個人所得稅29,888.40元,應補扣補繳2007年度個人所得稅37,364.88元;

(2)、2008年2月、5月、10月發放職工工資、勞務費、節日補助應扣個人所得稅69,102.40元,已扣個人所得稅26,518.40元,應補扣補繳2008年度個人所得稅42,584.00元;

兩年合計應補扣補繳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79,984.88元。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擬對你單位處以應扣未扣個人所得稅79,948.88元50%的罰款、即罰款39,974.44元。

二、你單位有陳述、申辯的權利。請在我局稅務行政處罰決定之前,到我局進行陳述、申辯或者自行提供陳述、申辯材料;逾期不進行陳述申辯的,視同放棄權利。

三、擬對你單位罰款10000元(10000元)以上,你單位有要求聽證的權利。可自收到本告知書3日內向本局書面提出聽證申請;逾期不提出,視為放棄聽證權利。

××地方稅務局稽查局

××年××月××日

學校接文后就對以上兩決定提出了進行聽證的申請,稽查局下達了聽證通知書,且成立了由該稽查局局長××作為聽證主持人。并于當月進行了聽證,在聽證中學校提出了書面答辯。

尊敬的答辯主持人:

根據《××地區稅務局稽查局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地地稅稽發告[2009]14號和《××地區稅務局稽查局稅務處理決定書》(×地地稅稽處[2009]9號文書所列問題及調查組同志所訴問題,我校現陳述如下:

一、對2007年度應補扣補繳個人所得稅37,364.88元我校無異議。只是由于2007年職工人員已經變動,有的調離本單位、有的死亡、有的退休,因此實際扣繳金額會小于計算金額。

二、對2008年度應補扣補繳個人所得稅42,584.00元,我校提出如下意見,請主持人確認。

我校2008年度個人所得稅,在××地區審計局域2009年2月19日起至3月29日止對我校2008年度財務情況審計中,對應扣未扣部分已經作為違紀事項要求補繳。學校根據××地區審計局2009年4月29日下達的〈××地區審計局關于××學校2008年度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決定〉(×地審決字[2009]13號),對我校‘2008年度應補繳的個人所得稅104,217.31元作收繳處理’的決定要求,我校于2009年5月13日將應補繳稅款按決定書所列科目(個人所得稅)劃入審計局指定的專戶,由審計局按預算管理層級和決定書所列科目(個人所得稅)劃繳同級國庫。因此在貴局于2009年6月19日對我校進行稅務稽查時我校2008年度所得稅已經繳清,不存在未按規定扣繳的問題。

1、附件:地區審計局審計決定書、學校繳款書、地區審計局審計證據附件(××學校2008年度在職人員個人所得稅計算表);

2、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關于行政處罰的管轄的規定‘對同一行政處罰案件,兩個以上行政機關都有管轄權的,以最先查處違法行為的行政機關管轄’的規定,我校已經按審計機關的處罰進行補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的罰款的行政處罰,即‘一事不再罰’的原則,我校也不用再補繳;根據《稅法》有關規定,稅收對同一標的物就同一稅種不得重復計征的規定,即‘重復征稅’的原則,我校2008年度個人所得稅已經足額向納稅義務人進行扣繳,如果再扣繳一次勢必造成重復征稅,因此也不適宜再繳。

三、適用法律錯誤:

1、〈處理決定書〉‘逾期未繳清的,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四十條規定強制執行’。第四十條:“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按規定的期限繳納或者解繳稅款的……可采取下列措施強制執行……”,我校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不是經營和從事生產的代扣代繳義務人,因此不適宜于本條款;

2、‘〈告知書〉一.2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擬對你單位處以……的罰款……’,而第六十九條規定:‘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而不收的稅款,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追繳稅款,對扣繳義務人處……的罰款’,我校作為扣繳義務人在處以罰款的情況下,2007年稅款就不應再由我校進行扣繳,而是由稅務機關向納稅義務人(職工)追繳。

3、〈處理決定書〉中引用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

綜上所述,特向主持人請求:對我校2008年度已繳稅款予以確認;對2007年應扣未扣部分免予行政處罰;學校在規定的期限將2007年應扣未扣部分稅款扣繳。稅收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作為代扣代繳義務人有責任和義務保證國家稅收的足額及時的上繳國庫。因此通過本次檢查,我們將加強稅收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強化單位報賬人員對稅收有關知識的理解,在今后工作中把稅收代扣代繳的工作做好做實。

××年××月××日

二、本案中折射出的問題

(一)程序方面存在的問題

1、剝奪或變相剝奪相對人的陳述申辯權。雖然告知了相對人依法享有陳述申辯權,但對相對人的陳述、申辯不聽取,不記錄、不收取相對人提供的書證;一些行政機關借聽取、申辯之名行調查取證之實;行政卷顯示的是相對人放棄了陳述、申辯權。

2、不告知行政處罰的種類和幅度。在行政處罰之前,雖然按法律規定程序告知了相對人處罰的事實、理由和法律依據,但未告知處罰的種類和幅度。

3、變項剝奪相對人的聽證權和權。盡管依法告知了相對人享有聽證權、權,但在指定期限內要么無人接受相對人的聽證申請,相互推諉;要么以欺騙性的話讓相對人放棄聽證申請;在期內以與相對人協商解決問題為借口拖延時間,使相對人喪失權后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4、違法超期辦案。從立案調查到行政處罰決定作出,有的辦案期限長達一二年。有的處罰決定作出后半年甚至一年不予送達當事人。

5、行政處罰未按規定報經領導批準或經班子研究決定。《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一些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未報經領導審批,較重處罰未經機關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

6、聽證主持程序的不合法,應由上級部門負責人指定聽證主持人而不是本級調查機構負責人擔當主持人。

(二)實體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證據不足的表現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證據數量少,僅有一份孤證;二是有效證據少,所取證據不符合證據的形式要件,不具備證據效力;證據證明內容與要證實的案件事實無關聯;證據與證據之間形不成鏈條。

2、濫用自由裁量權,行政處罰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及社會危害程度不相當,畸輕畸重,甚至有低于法定數額處罰現象。

3、違背合理行政原則。行政目的不是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維護社會秩序,促進依法管理,而是為罰款創收而執法。執法目的、動機不良是行政執法普遍存在的現象。

三、針對上述存在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特別是行政機關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樹立遵法、守法、依法行政觀念,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

二是端正執法目的,合理合法行政。改變、摒棄為創收而執法的現象,牢固樹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促進全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觀念,通過行政執法、糾正違法行為,強化社會管理,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三是嚴格行政執法的監督檢查。加強內部審批、強化內部監督,及時發現糾正本部門的違法行政現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10篇

第二條兵役行政處罰處理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等原則。

(一)嚴格履行職責。對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依法辦理,不得借故推諉,不得放棄法定職責;對不屬于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應予以說明或解釋,并及時移送有關機關處理,不得越權執法。

(二)符合法定程序。對兵役違法行為依法審查,在規定的期限內作出決定。查處違法行為,要堅持先取證后處罰。對依法作出的決定,不得隨意改變或撤銷。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前應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要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

(三)有效固定證據。收集證據要齊全、完整。在作出決定前,必須取得能夠準確證明案件事實的各種證據材料。

(四)決定合法適當。兵役行政處罰處理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作出的行政決定要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第三條有服兵役義務的公民有下列行為之一,經教育不改的,由市人民政府處以本鎮(鄉)當年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標準2倍以上8倍以下罰款。情節特別嚴重,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一)拒絕、逃避兵役登記和體格檢查的:

1.適齡青年接到參加兵役登記或體格檢查的知后,未按規定時間到指定地點參加登記或體格檢查的;

2.適齡青年接到參加兵役登記或體格檢查的知后,無不可抗力或其他正當理由,拒不到指定地點參加登記或體格檢查或故意外出的;

3.適齡青年初檢合格后,外出不歸,并拒不在規定時間到指定地點參加復審、復檢的;

4.其他兵役法律法規規定的違法情形。

(二)應征公民拒絕、逃避征集的:

1.應征公民以紋身、打耳孔、降低視力等故意損害身體的手段拒絕、逃避征集的;

2.應征公民以假裝耳聾、近視、色盲或偽造病歷、謊稱病史等弄虛作假行為拒絕、逃避征集的;

3.應征公民以故意違法違紀拒絕、逃避征集的;

4.被批準服兵役后,以種種借口拒絕、逃避入伍的;

5.其他兵役法律法規規定的違法情形。

受到前款處罰的適齡公民,仍然有義務服兵役。

有前款第(二)項行為之一,拒不改正的,在兩年內不得到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組織就業或復工、復職,不得辦理出國出境或升學手續。

第四條入伍后出現消極服役言行或以各種手段對抗服役,經教育不改,被部隊除名或作退兵處理的,由市人民政府取消其家屬的軍屬待遇,收繳全部優待金;有關單位不予復工、復職、復學;在兩年內不得到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組織就業;不得辦理出國出境或升學手續。市政府可以對其處以本鎮(鄉)當年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標準5倍以上8倍以下的罰款。

第五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有下列行為之一,經教育不改的,由市人民政府視情節輕重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以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規定完成征兵工作任務的;

(二)拒不配合有關部門對適齡公民進行兵役登記、政治審查和體格檢查的;

(三)阻撓適齡公民參加兵役登記、體格檢查或者應征入伍的;

(四)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以及采用其他手段庇護應征公民拒絕、逃避征集的;

(五)明知是拒絕、逃避征集或者入伍后逃避服兵役被部隊退兵、除名的,仍為其辦理出國、復工、復職、入學等手續的。

第六條擾亂兵役工作秩序,或者阻礙征兵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依照治安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罰;使用暴力、威脅方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條;國家工作人員在征兵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一)在體格檢查、政治審查工作中弄虛作假或者要求他人弄虛作假的;

(二)索取、收受賄賂;

(三)或者;

(四),將不合格人員征集入伍;

(五)在兵役執法中違反回避等規定的;

(六)其他違法、違紀行為。

第八條兵役機關和各鎮(鄉)人武部查處兵役違法行為時,不得少于兩人,并當場出示《省行政執法證》。查處兵役違法行為,除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外,依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登記立案。各鎮(鄉)人武部立案承辦人員,對初步掌握的兵役違法嫌疑人的違法行為進行審查后,認為需要立案查處的,必須登記立案,填寫《兵役行政處罰立案審批表》,并附相關材料報市人武部備案。

(二)調查取證。市人武部和各鎮(鄉)人武部對發現的兵役違法行為,必須及時組織調查取證。調查中應做好查證案件所需的調查筆錄、證人證言、詢問筆錄等證據材料的制作和收集工作。

(三)適時教育。案件承辦單位應對違法當事人給予教育,做好記錄,并及時發出《兵役違法行為限期改正知書》。

(四)擬定意見。各鎮(鄉)人武部對當事人的兵役違法行為經調查核實后,應對承辦案件進行審理,提出擬辦意見,報市人武部審核。對當事人及時改正違法行為的,不予處罰;對當事人逾期不改的,及時查處。

(五)權利告知。擬定意見經市人武部審核同意后,由案件承辦人員擬定《兵役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和《兵役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告知當事人擬作出兵役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及其享有的陳述、申辯權和聽證權。

(六)復核聽證。對當事人提出的陳述、申辯意見,案件承辦單位應及時進行復核,提出復核意見,對其合理意見應予采納。對當事人提出聽證申請的,由市人武部組織聽證,制作《兵役行政處罰聽證筆錄》。

(七)處罰決定。各鎮(鄉)人武部根據調查收集的證據和查明的事實,結合當事人陳述、申辯和聽證情況,依據相關兵役法律法規,擬定《兵役行政處罰決定書》,報市人武部審核;市人武部提出審核意見后,將處罰決定書連同全部證據依據材料,報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復核;市政府法制辦提出復核意見,指導基層修改完善后,報市政府審批。《兵役行政處罰決定書》作出后,必須加蓋市政府印章,并應載明:

1.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業、住址、身份證號碼等基本情況;

2.查明的違法事實;

3.適用的法律、法規、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

4.佐證的相關證據材料;

5.處罰決定;

6.處罰決定的履行日期或期限;

7.當事人依法享有的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8.作出處罰決定的人民政府名稱、日期。

(八)文書送達。兵役行政執法文書的送達可參照民事訴訟文書送達方式進行。

第11篇

第一條為規范交通行政處罰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結合交通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違反交通行政管理秩序,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由交通管理部門依照行政處罰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及本規定的程序實施。

第三條本規定中交通管理部門是指具有行政處罰權的下列部門或者機構:

(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門;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交通管理機構;

(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門依法委托的交通管理機構。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門可以委托依法設置的符合行政處罰法第十九條規定的運輸、航道、港口、公路、規費、通信等交通管理機構實施行政處罰。

第二章行政處罰的管轄

第五條各級交通管理部門依法可以作出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暫扣證照的行政處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交通部直接設置的管理機構、省級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直接設置的管理機構依法可以作出吊銷證照、責令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

省級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直接設置的管理機構的下設機構,根據省級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的決定,依法可以作出吊銷證照、責令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

港務(航)監督機構行政處罰案件的管轄另行規定。

對涉外、涉臺、涉港澳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的權限,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六條對違法行為需要給予的行政處罰超出本級交通管理部門的權限時,應將案件及時報送有處罰權的上級交通管理部門調查處理。

第七條上級交通管理部門可以辦理下一級交通管理部門管轄的行政處罰條件;下級交通管理部門對其管轄的交通行政處罰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交通管理部門辦理時,可以報請上一級交通管理部門決定。

第三章行政處罰決定

第八條交通行政執法人員在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主動向當事人和案件其它有關人員出示執法身份證件。

第九條交通行政處罰程序分為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第一節簡易程序

第十條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五十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它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第十一條執法人員當場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前,應當將認定的違法事實、處罰的理由和依據告知當事人。

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

執法人員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成立的,應當采納。

第十二條執法人員作出當場處罰決定,必須填寫統一編號的《交通行政(當場)處罰決定書》(附件一),當場交付當事人,并應當告知當事人不服行政處罰決定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三條執法人員作出當場處罰決定之日起5日內,應當將《交通行政(當場)處罰決定書》副本向所屬交通管理部門備案。

第二節一般程序

第十四條實施交通行政處罰,除適用簡易程序的外,應當適用一般程序。

第十五條交通管理部門必須對案件情況進行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證據;必要時,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進行檢查。

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視聽材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

第十六條案件調查人員調查、收集證據,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得少于兩人;

(二)詢問證人和當事人,應當個別進行并告知其作偽證的法律責任;制作《詢問筆錄》(附件二)須經被詢問人閱核后,由詢問人和被詢問人簽名或者蓋章,被詢問人拒絕簽名或者蓋章,由詢問人在詢問筆錄上注明情況;

(三)對與案件有關的物品或者現場進行勘驗檢查的,應當通知當事人到場,制作《勘驗檢查筆錄》(附件三),當事人拒不到場的,可以請在場的其它人員見證;

(四)對需要采取抽樣調查的,應當制作《抽樣取證憑證》(附件四),需要妥善保管的應當妥善保管,需要退回的應當退回;

(五)對涉及專門性問題的,應當指派或者聘請有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的部門和人員進行鑒定,并制作《鑒定意見書》(附件五);

(六)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先行登記保存,制作《證據登記保存清單》(附件六),并應當在7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第十七條案件調查人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當回避,當事人也有權向交通管理部門申請要求回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其近親屬;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懷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西安當事人有其它關系,可能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的。

第十八條案件調查人員的回避,由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決定。

回避決定作出之前,案件調查人員不得擅自停止對案件的調查處理。

第十九條案件調查人員在初步調查結束后,認為案件事實基本清楚,主要證據齊全,應當制作《交通違法行為調查報告》(附件七),提出處理意見,報頭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審查。

第二十條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對《交通違法行為調查報告》審核后,認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制作《交通違法行為通知書》(附件八),送達當事人,告知擬給予的行政處罰內容及其事實、理由和依據,并告知當事人可以在收到該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進行陳述和申辯,符合聽證條件的可以要求組織聽證。

當事人逾期未提出陳述、申辯或者要求組織聽證的,視為放棄上述權利。

第二十一條當事人進行陳述和申辯的,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審核當事人的意見并應當將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制成筆錄。上述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交通管理部門應當采納。

當事人要求組織聽證的,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本章第三節組織聽證。

第二十二條案件調查完畢后,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應當及時審查有關案件調查材料、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材料、聽證會筆錄和聽證會報告書,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如下處理決定:

(一)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充分,依照本規定不需要經過聽證程序的案件,根據情節輕重,作出處罰決定;

(二)應當經過聽證程序處理的案件,適用本章第三節聽證程序后作出處理決定;

(三)案件還需要作進一步調查處理的,責令案件調查人員補充調查;

(四)違法行為輕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不予行政處罰;

(五)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

(六)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應當將案件有關材料移送有管轄權的司法機關處理。

案情復雜或者有重大違法行為需要給予較重行政處罰的,應當集體討論。

第二十三條交通管理部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必須制作《交通行政處罰決定書》(附件九)。

第二十四條《交通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在宣告后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不在場的,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7日內送達當事人,由受送達人在《交通行政處罰文書送達回證》(附件十)上注明收到日期、簽名或者蓋章,受送達人在《交通行政處罰文書送達回證》上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一)當事人不在場的,交其同住的成年家屬簽收,并且在備注欄內寫明與當事人的關系;

(二)受送達人已指定代收人,交代收人簽收;

(三)受送達人拒絕接收的,送達人應當邀請有關基層組織的代表或者其它人員到場,說明情況,在《交通行政處罰文書送達回證》上寫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交通行政處罰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處,即視為送達;

(四)直接送達交通行政處罰文書困難的,可以委托其它交通管理部門代為送達,或者以郵寄、公告的方式送達。

郵寄送達,掛號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60天,即視為送達。

第三節聽證程序

第二十五條交通管理部門在做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證照、較大數額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之前,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案件調查人員應當記錄在案。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組織聽證。

本條前款所指的較大數額,地方交通管理部門按省級人大常委會或者人民政府規定或其授權部門規定的標準執行;交通部直屬的交通管理機構按5000元以上執行,港務(航)監督機構按10000元以上執行。

第二十六條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舉行聽證會的7日前向當事人送達《聽證會通知書》(附件十一),告知當事人組織聽證的時間、地點、聽證會主持人名單及是否申請其回避和可以委托人的權利。

第二十七條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會公開舉行。

第二十八條聽證會由主持人、案件調查人員、當事人或者其委托人、證人、書記員參加。

聽證會主持人由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指定的法制機構工作人員或者其他相應人員擔任。

委托人出席聽證會的,應當提交當事人的委托書。

第二十九條聽證會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聽證會主持人宣布聽證會開始,宣布案由和聽證會紀律,宣布和核對聽證參加人員名單;

(二)案件調查人員介紹案件的違法事實和調查過程,宣讀或者出示案件的證據,說明擬作出的行政處罰的內容及依據;

(三)當事人或者其委托人對案件的事實、證據、適用的法律依據及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進行質證和申辯;

(四)聽證會主持人就案件的有關問題向當事人、案件調查人員、證人詢問;

(五)當事人或者其委托人作最后陳述;

(六)當事人或者其委托人閱讀、修改《交通行政處罰案件聽證會筆錄》(附件十二),并簽字或者蓋章。

第三十條當事人或者其委托人無正當理由不按時出席聽證會或者中途擅自退出聽證會的,視為當事人放棄要求聽證的權利。

第三十一條聽證主持人應當在聽證會結束后將聽證情況和處理意見制作成《交通行政處罰案件聽證會報告書》(附件十三)。

第四章行政處罰的執行

第三十二條交通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后,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

第三十三條作出罰款決定的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

除依照本規定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的規定當場收繳的罰款外,作出行政處罰的交通管理部門及其執法人員不得自行收繳罰款。

第三十四條依照本規定第十條的規定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一)依法給予20元以下的罰款;

(二)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

第三十五條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交通管理部門及其執法人員依照本規定第十條、第二十二條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后,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書面提出,交通管理部門及其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第三十六條交通管理部門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級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

行政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2日內,交至執法人員所屬交通管理部門;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2日內交至所屬交通管理部門;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2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制度的執行,按照國務院制定的具體辦法實施。

第三十七條對需繼續行駛的船舶、車輛實施暫扣證照或者吊銷證照的行政處罰,交通管理部門在實施行政處罰的同時,應當發給當事人相應的證明,允許船舶、車輛駛往預定或者指定的地點。

第三十八條對已經生效的處罰決定,當事人拒不履行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交通管理部門依法強制執行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九條下列適用一般程序的交通行政處罰案件結案后,案件調查人員應當填寫《交通行政處罰結案報告》(附件十四):

(一)當事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履行交通管理部門處理決定完畢的;

第12篇

第二條本規則所稱聽證程序,是指執法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依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由聽證參加人就有關問題相互進行質問、辯論和反駁,從而查明事實的過程。

第三條本程序適用于執法機關依法作出的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的行政處罰。較大數額罰款,是指對非經營活動中公民的違法行為處以500元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違法行為處以1000元以上,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以20000元以上的罰款。

第四條執法機關舉行聽證,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公正、公開、效率的原則;

(二)保護和便利當事人行使陳述權、申辯權和質證權的原則;

(三)實行告知、回避制度,依法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原則。

第二章聽證機關和聽證參加人

第五條擬作出適用聽證程序的行政處罰的執法機關為聽證機關,負責組織聽證。

第六條聽證機關的聽證人員由聽證主持人、聽證員和記錄員組成。

聽證主持人由聽證機關負責人指定,一般由本機關從事法制工作兩年以上,或者從事行政執法工作五年以上,公道、正派的人員擔任。

聽證員由聽證機關內部工作人員擔任,協助聽證主持人組織聽證。

記錄員負責聽證的準備、聽證筆錄的制作和其他事務。

聽證人員不得由本案件的調查人員擔任。

第七條聽證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

(一)本案當事人或者本案調查人員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的處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者;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聽證的。

第八條聽證主持人行使下列職權:

(一)決定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二)決定延期、中止或者終止聽證;

(三)決定聽證員、記錄員是否回避;

(四)決定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到場作證。

第九條聽證主持人履行下列職責:

(一)將有關通知按時送達當事人、案件調查人員、第三人、鑒定人等聽證參加人;

(二)就案件的事實、擬作出行政處罰的理由和依據進行詢問;

(三)要求聽證參加入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四)維持聽證秩序,對違反聽證紀律的人員進行警告或處理。

第十條聽證參加入包括當事人及其人、案件調查人員、第三人、證人、鑒定人。

第十一條當事人、第三人可以親自參加聽證,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

委托人參加聽證的,應當向執法機關提交由委托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托書。

第十二條當事人認為聽證人員有本規定第七條所列情形之一的,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申請其回避。

聽證主持人的回避由執法機關負責人決定;聽證員、記錄員的回避,由聽證主持人決定。

第三章聽證的告知、提出和受理

第十三條執法機關對適用聽證程序的行政處罰案件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

采用口頭形式告知的,執法機關應當將告知情況和當事人是否要求舉行聽證情況記人筆錄,并由當事人在筆錄上簽名或者蓋章。

采用書面形式告知的,應當制作蓋有執法機關印章的《聽證告知書》。

第十四條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自執行機關告知后3日內向執法機關提出書面申請。以郵寄掛號信方式發出的,以寄出的郵戳日期為準。逾期不提出申請的,視為放棄要求舉行聽證的權昨。

當事人因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提出聽證要求的,經聽證機關同意,可以申請延長聽證期限。

第十五條當事人提出聽證要求的,執法機關應當受理,并依據本規定組織聽證。

對同一案件的不同當事人處以相同種類的適用聽證程序的行政處罰的,聽證機關可以合并舉行聽證。

當事人提出聽證要求超過期限或者不符合聽證條件的,行政機關應當3日內書面告知當事人不予受理。

第四章聽證準備

第十六條執法機關決定予以聽證的,應當在舉行聽證的7日前,確定聽證主持人及聽證的時間、地點,聽證通知書送達聽證參加入。

聽證通知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

(二)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三)聽證人員名單;

(四)告知當事人有權申請回避;

(五)告知當事人準備證據、通知證人等事項。

聽證通知書必須蓋有聽證機關的印章。

第十七條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應當公開舉行。

公開舉行聽證的,應當在聽證3日前,將舉行聽證的內容、時間、地點以及有關事項予以公告。

第十八條案件調查人員應當自確定聽證主持人之日起2日內,將案卷移送聽證主持人,由聽證主持人準備聽證提綱。〖J1.65mm〗

第五章聽證

第十九條聽證開始前,記錄員應當查明聽證參加入是否到場,并宣讀以下聽證紀律:

(一)服從聽證主持人指揮,未經聽證主持人允許不得發言、提問;

(二)未經聽證主持人允許不得錄音、攝像和攝影;

(三)聽證參加入未經聽證主持人允許不得退場;

(四)旁聽人員不得大聲喧嘩,不得鼓掌、哄鬧或者進行其他妨礙聽證秩序的活動。

第二十條聽證主持人對違反聽證紀律的,有權予以制止,情節嚴重的,可以責令其退場。

第二十一條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場參加聽證的,或者未經聽證主持人允許中途退場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

第二十二條聽證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聽證主持人核對聽證參加入的身份,宣布案由,宣布聽證人員名單,告知聽證參加入在聽證中的權利和義務,征詢當事人、本案調查人員是否申請聽證人員回避;

(二)聽證機關對于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當事人申請聽證主持人回避的,聽證主持人應當宣布暫停聽證,報請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是否回避;申請其他聽證人員回避的,由聽證主持人當場決定;

(三)案件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處罰依據和行政處罰建議;

(四)當事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人進行陳述和申辯;

(五)相互質證、辯論;

(六)聽證主持人按照第三人、案件調查人員、當事人的先后順序征詢各方最后意見;

(七)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

第二十三條在聽證過程中,案件調查人員應當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和作出行政處罰建議的依據;當事人可進行申辯和質證。

第二十四條聽證的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現場筆錄、視聽資料、當事人陳述等。

所有與認定案件事實相關的證據都應在聽證中出示,并經質證后確認。

當事人可以當場提出證明自己主張的證據,聽證主持人應當接收。

當事人和案件調查人員經聽證主持人允許,可以就有關證據進行質問,也可以向到場的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第二十五條記錄員應當將聽證的全部活動準確、全面記入筆錄。聽證筆錄應載明下列事項:(一)案由;

(二)聽證參加人姓名或者名稱、地址;

(三)聽證主持人、聽證員、記錄員姓名;

(四)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五)案件調查人員提出的事實、證據、處罰依據和行政處罰建議;

(六)當事人陳述、申辯和質證的內容;

(七)證人證言;

(八)聽證參加入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十六條聽證結束后,記錄員應當將聽證筆錄交當事人和案件調查人員審核無誤后,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本案調查人員拒絕簽名或者蓋章的,由聽證主持人在聽證筆錄中予以載明。

聽證筆錄中有關證人證言部分,應當交到場證人審核無誤后簽名或者蓋章。

聽證參加人認為聽證筆錄有遺漏或有差錯,要求補充或改正的,應當允許。

聽證主持人應當對聽證筆錄進行審閱并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十七條聽證結束后,聽證主持人應當寫出聽證意見書上報執法機關負責人,由執法機關負責人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決定。

聽證筆錄應當作為執法機關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依據。

第二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中止聽證:

(一)當事人死亡或者解散,需要等待權利義務繼承人的;

(二)當事人或者案件調查人員因不可抗力的事件,不能參加聽證的;

(三)聽證主持人需要回避,一時無法更換的;

(四)在聽證過程中,需要對有關證據重新調查或者鑒定的;

(五)其他確需中止聽證的。

第二十九條延期、中止聽證的情形消除后,由聽證主持人決定恢復時間、地點,并通知聽證參加人。

第三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聽證;

(一)當事人死亡或者解散滿3個月,未確定權利義務繼承人,或者權利繼承人放棄聽證權利的;

(二)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參加聽證的;

(三)當事人撤回聽證要求的;

(四)將要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改變,已不屬于聽證范圍的;

(五)其他需要終止聽證的情形。

第三十一條聽證主持人應當公開、公正地履行主持聽證的職責,不得妨礙聽證參加人行使陳述權、申辯權和質證權;不得徇私枉法,包庇縱容違法行為。

第三十二條聽證的舉行不影響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以及請求國家賠償。

第六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扎赉特旗| 唐山市| 福海县| 合肥市| 安宁市| 蓝田县| 北川| 盐城市| 珠海市| 姚安县| 吉木萨尔县| 高阳县| 临清市| 许昌市| 枣庄市| 大余县| 繁昌县| 喀什市| 神木县| 彝良县| 琼海市| 桂林市| 十堰市| 信丰县| 贵南县| 义马市| 景东| 泰来县| 乌审旗| 墨玉县| 永德县| 双城市| 民丰县| 巴楚县| 本溪市| 武安市| 裕民县| 玉环县| 页游|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