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學生自我陳述報告

學生自我陳述報告

時間:2022-02-25 05:21: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生自我陳述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生自我陳述報告

第1篇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教學研究 研究方法

從思想品德教師專業(yè)成長角度說,教師專業(yè)知識的拓展、專業(yè)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教學研究。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思想品德教師可進行具有專業(yè)特色的教育教學研究。從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可分為五個步驟: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研究問題的確定心理學、法學及國情國策文獻的閱讀和摘錄明確思想品德研究論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處理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研究結論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課研究問題的確定

1.初中思想品德課研究更注重選題的實踐價值和發(fā)展價值,對問題的理論價值基本不作要求,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實際要求的。思想品德課教研課題的實踐價值,指研究成果在解決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中的實際意義,如:思想品德課教學幽默的美感機制研究;思想品德課多學科滲透教學模式的建構;探究題與實踐題引入中考試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實際作用研究等。其發(fā)展價值是指研究題目的選擇對思想品德教師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學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課程標準對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的影響;思想品德課課程資源開發(fā)方式的探究與實踐研究;初中文科綜合考試與研究性學習的相關性研究等。

2.研究問題的確定應遵循科學的思維過程。思想品德課教研課題的選定,是在思想品德課本和教輔材料、書籍、文獻了解認識的過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實踐中受到啟發(fā),逐漸認識的。這一思維過程如圖所示:思想品德課教學研究題目的初步設想思想品德課教科書和教學研究材料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分析和判斷使思想品德課教研題目更加具體明確科學。

3.思想品德課教育研究課題的來源。研究始于問題,思想品德課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課研究的內容存在三個方面:學生的心理品質狀況和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學生對國情國策的認知和責任感;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課題可以通過下列途徑進行選擇:(1)從初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需要出發(fā)提出課題: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研究,初中學生法制觀念調查研究,初中學生對國情國策的認知狀況研究。(2)從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要求出發(fā)提出課題:初中學生如何適應文綜開卷考試應試誤區(qū)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學生如何寫好思想品德論文研究等。

二、明確思想品德課題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課題的進一步分析說明。當思想品德教師選定了一個比較有價值的課題,并不意味著這個問題有了恰當的陳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問題一般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成為理想的題目。例如:“論深化思想品德課改革,全面推進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這樣的課題陳述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這個課題的陳述太寬泛,給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這個研究課題說,它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對學生評價標準的影響,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方式的轉變,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教學內容的深化對學生的要求。一個比較好的思想品德課研究課題陳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師和閱讀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課題陳述應著重指出中心議題和課題的前后背景。如:“單親家庭子女自我保護能力調查”這一課題陳述,可以使人們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師的意圖和技術路線,明確了兩個變量:家庭結構、自我保護能力;一個假設:家庭結構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存在某種相關。這樣“小題大做”有助于確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對象、性質及方法。

2.確定研究類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課題確定后,必須明確此研究屬于何種類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還是定性研究,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須明確是用實驗研究還是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還要進一步明確采用比較研究、歷史研究或人種學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與實踐題特點,提高復習針對性研究”屬于定性研究,又是應用研究,我們一般采用比較研究和人種學研究的方法。“我國人大制度和人大監(jiān)督權研究”屬于定性理論研究,采用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方法。“構建‘和諧河北’、不斷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研究,是定性理論研究。

三、思想品德課教育研究數據的處理

思想品德課研究數據有多種形式,如定性的、比較的、順序的,研究者通常會用適當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進行數據分析。思想品德課教育研究統(tǒng)計方法主要有圖表法、特征量計算法、大量觀察與個案研究相結合法、統(tǒng)計分組法以及統(tǒng)計實驗法等。(1)圖表法。是借助幾何圖形或表格來表現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調查和教育實驗所獲得的統(tǒng)計資料的一種方法。(2)特征量計算法。思想品德課教育統(tǒng)計學所研究的大量現象總是通過數量綜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現出來的,如校園學生誠信狀況研究。(3)大量觀察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如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是根據“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一般通過個別表現出來”的原理確定的。(4)統(tǒng)計分組法。如中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研究結論的得出

第2篇

一、如何做好學生干部工作

1.學生干部的選拔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在公平、公正、公開、擇優(yōu)的前提下,經由民主推薦、自薦、組織推薦等形式產生候選人,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學生干部。在特殊時期、民主推薦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也可以由組織指定、任命或聘任等形式產生。

2.學生干部需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首先,在思想上需積極進取,能將自己放在服務者的位置上,端正動機,增強責任心,能自覺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敢于揭發(fā)和批評違紀行為。其次,學生干部需熟悉學生工作和組織結構,對學生工作充滿熱心,組織集體觀念濃厚。第三,需具備良好的管理、組織和協調能力或潛能。

總體來講,學生干部要符合“一好、二強、三高”的標準,即學習好、工作能力強、自控能力強、思想覺悟高、政治熱情高、群眾威信高。以身作則,顧全大局,維護集體利益,能真正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3.成為一名優(yōu)秀學生干部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①需要有正確的定位:學生干部首先是學生,其次才是干部,要處理好學習與工作之間的關系,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要提高自己,作為干部需要有服務同學、奉獻學校的意識;②要明確學生干部所應具備的能力:A.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與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B.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較強的組織協調、綜合表達和社會交往等工作能力;C.較好的學習能力,能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③具有較好的個人魅力:能充分調動同學的積極性,并取得同學們的擁戴和信任,并對同學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

4.學生干部的監(jiān)督。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學生干部,在具備優(yōu)秀的綜合素質的同時,來自老師、同學的監(jiān)督與自我監(jiān)督同樣不可或缺。

二、學生干部的述職報告制度

述職者,述所職也。述職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書面的陳述,即為“述職報告”。述職報告制度是任職者陳述自己任職情況,評議自己任職能力,接受上級領導考核和群眾監(jiān)督的一種監(jiān)督考察制度。

1.學生干部述職報告的目的。首先,在于總結經驗教訓,使未來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和提高,對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其次,能更好的促進內部交流和學習,使得學生工作有一定的繼承性,可以繼承以前工作中的好的做法,改進不好的做法,并可加以創(chuàng)新。

2.學生干部述職報告的特點。①個人性:學生干部述職報告要求學生對自己負有職責的工作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并能從中總結成績和經驗,找出不足與教訓,述職的工作要求是“客觀的、自己的”,與一般的報告相比,需要有個人性的特征;②規(guī)律性:學生干部述職報告要求實事求是,但是也不是記錄流水賬,要對已有的事實、材料等進行認真的分類、整理與總結,能夠得出公正的評價、經驗和規(guī)律等;③通俗性:學生干部的述職報告,注重現場的交流,需要以大眾的理解為標準、現場用通俗的語言去適應評審團的接受心理。

3.學生干部述職報告的內容。述職報告不同于一般的科學文章,更不是普通的散文或敘述文,它是類似演講文稿的一類文體,要求在平實中透出規(guī)范。主要內容是學生干部一學期的工作情況匯總,包括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的工作事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及建議,下階段的工作計劃等。具體分為:工作階段內詳細情況說明;工作階段內詳細的學生群體所反映情況匯總;工作階段內深入準確的自我總結;具有可行性的下學期工作計劃;建設性地提出對未來工作的看法和學生群體活動的發(fā)展建議等。

4.學生干部述職報告的評判標準。作為一名優(yōu)秀學生干部,需要“德才兼?zhèn)洹保趯W生干部述職報告中,需要體現“德”、“能”、“勤”和“績”等方面內容。①德:在工作中能否遵守社會道德、踐行誠信原則等,能否樹立正確的模范意識,起到道德模范作用,成為同學、老師值得信賴的伙伴;②“能”:工作中是否有責任心,是否善于計劃和組織,能否按時、按量的完成組織交予的任務等;③“勤”:是否保持了勤懇踏實的秉性,有較強的犧牲和奉獻精神,能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做好服務;④所負職責的工作是否能在完成的同時,還能取得一定的成績或創(chuàng)新。

學生干部述職制度的開展有利于對學生干部的監(jiān)督和管理,亦能加強對學生干部的教育和引導,提高學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在樹立學生干部的良好形象的同時,也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的骨干與模范帶頭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方平.淺談如何當好一名大學生干部[J].中國科技縱橫,2010(24):143-144.

第3篇

加拿大一直是中國學生選擇的熱門留學國。近年加拿大移民局官方數據顯示,在加的中國留學生已經超過4萬名,已然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國際留學生群體。學習是留學生的核心任務。在一個全新的學術和文化環(huán)境里,中國留學生是如何評價和看待他們在加拿大的學習經歷呢?我們深入采訪8位來自加拿大某高校不同專業(yè)的中國學生,他們均已在加拿大學習超過一年。本文聚焦于他們對自己學習經歷的認識和反思,力圖真實呈現他們的學習適應過程。研究發(fā)現,加拿大學習經歷對于中國學生而言,既是一次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術之旅,又是一次充滿成就感的自身發(fā)展過程。

一、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術之旅

1.英語語言

研究結果表明語言問題仍然是中國學生學習中的最大障礙,主要體現在說和寫兩方面。本研究發(fā)現絕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出國前接受的各種語言培訓并不能滿足在加拿大留學期間的語言需要。研究結果表明口頭表達(說的技能)被列為最大的困難,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成績提高和與當地人的交流。正如Badke指出的:“如果國際學生無法提高英語口語能力,語言將繼續(xù)成為他們學習的障礙。”[3]學術性寫作成為留學生極為關注的另一個語言障礙,因為大部分中國學生在之前的英語學習中沒有接觸過完整的英語寫作教學,并不熟悉學術性的寫作方法和格式。曾有研究表明亞洲學生寫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立論和論證觀點[4],而本研究發(fā)現中國留學生的寫作困難主要集中于詞匯選擇、句子組織、文章結構搭建和學術寫作標準格式(如APA或MLA格式)。相比較寫作的內容,中國留學生更注重寫作的表現形式。

2.學術技能

研究表明中國留學生所面臨的學術挑戰(zhàn)還來自缺乏必要的學術技能,主要包含團隊合作、報告陳述、多媒體操作能力。中國傳統(tǒng)中團隊文化并不像在加拿大那樣流行,中國學生從小比較習慣獨立完成任務。有受訪學生表示融入團隊工作的主要難度在于語言障礙和交流技巧。同樣,當地學生也對中國學生的能力有所懷疑,這更加大了團隊工作的難度。本研究認為中國留學生除了自身在學術方面多努力外,還應該多了解合作伙伴的文化。受訪者表示學習中研究報告陳述和多媒體操作的使用量比國內學習時期大大增加。他們表示如何掌握報告陳述的技巧和如何熟練使用各種電腦軟件展示結果是必要的學術技能,是阻礙他們學業(yè)成功的一個較大障礙。

3.教育氛圍

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留學生還感受到不同的教育文化所帶來的壓力。課堂互動和參與是留學生遇到的最大問題。在加拿大的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甚至高過教師。受訪學生表示老師非常樂意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就此進行討論。盡管所有的參與者都對這種積極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氛圍很欣賞,但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對此難以適應。他們表示英語水平欠缺使他們傾向于在課堂上保持緘默,不愿表達自己的觀點。除語言障礙外,第二個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受孔子文化影響甚重,強調“有序性”和“尊重權威”[5]。在這種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學生們認為不應該在課堂上提出疑問或討論以致干擾秩序,出現過分熱鬧的課堂。第三個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很多學生無法提出自己的觀點是因為受國內教育氛圍影響,他們已經習慣于接受老師的觀點和知識的傳授。當真正讓他們進行評價和判斷的時候,他們發(fā)現無話可說。亞洲文化把更多的重心放在簡單地重述權威的觀點,而不是在比較、討論和評價觀點上[5]。綜上所述,不同的教育氛圍和文化使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互動和參與上承受了較大的學習壓力。

4.評價系統(tǒng)

本研究中,受訪者均表示加拿大教育與中國教育的評價體制很不相同,雖然加國教學新穎的評價方式很打動他們,但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大壓力。一方面,他們覺得綜合的評價方式很具有吸引力,除了書面考試外,最后學科總成績還包括課堂參與、平時作業(yè)、研究能力、報告陳述等其他各項內容。另一方面,他們覺得在學習過程中因此出現較大的壓力和焦慮。首先是前文已經指出的中國學生比較欠缺相應的學術技能,在報告陳述、課堂參與等環(huán)節(jié)得分較低。其次,在書面考試這種評價方式中,參與者普遍指出國內考試中經常出現的選擇題比例降低,而問答題比重加大。因此,考試需要學生進行更多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簡單地背記。而Biggs指出非常多的留學生“更傾向于死記硬背”[6]。Rao的研究把東亞學生的學習風格歸類為具體有序型,其代表方式就是機械性的背誦[7]。因此,加拿大綜合性的教育評價方式和中國學生學習風格的傾向性中出現的不兼容狀態(tài)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較大挑戰(zhàn)。

5.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學習過程中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對學習適應過程也有重要影響。一方面,部分受訪者表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較強調尊重權威和師長,而當地師生關系比較靈活和隨意,這使得他們在處理此關系過程中感到困惑、尷尬和難以適應。有同學特別表示沒有辦法接受對老師直呼其名。另一方面,一半受訪者表示這種輕松的師生關系降低了老師對學生學習的推動力,而把主動學習的壓力轉移給了學生。Biggs早前的研究就發(fā)現國際學生對老師有極大的依賴性,非常渴望老師的主動幫助[6]。而加拿大的師生關系則對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于和當地學生的關系,多數受訪者表示由于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很難和他們建立一個親密的朋友圈。Liang指出影響亞洲文化的儒家思想強調謙遜原則[5],而加拿大教育則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表見解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不同的文化會導致交流方式上的各種沖突。部分受訪者表示當地學生無法理解中國學生對老師畢恭畢敬的態(tài)度。一個受訪者特別表示對當地學生強勢的表達方式不能適應。由此可見,文化差異對中國留學生的學習也造成了相當的學習和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中國留學生在加拿大的留學經歷是一次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術之旅。必要的學習語言,所需的學術技能,不同的教育氛圍和評價系統(tǒng),嶄新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都給他們的海外求學生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和障礙。

二、充滿成就感的自身發(fā)展過程

“教育環(huán)境的改變使國際學生有機會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yè)能力,以此來滿足不斷提高的專業(yè)化要求”[8]。本研究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在適應這個嶄新的學習環(huán)境過程中,他們都經歷了一個全面的自身發(fā)展過程。

第一,語言能力提升。一方面,中國留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全英文環(huán)境影響的自然結果。另一方面,受訪者表示全英文環(huán)境不能保證語言能力的提高,還要依賴個人主動地進行持久練習;如果不懂得與人交流,僅封閉于自己或者中國朋友的小圈子內,則語言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語言能力的提高緩解了學生在團隊合作、課堂參與、匯報陳述、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并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第二,樹立批判性思維是學生在學術技能上取得的一大進展。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中國學生習慣于接受大于批判[7];而西方教學模式中師生都被鼓勵要進行批判性思考[3]。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經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習慣通過批判性分析樹立觀點,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極大地幫助他們成功應對各種作業(yè)和課堂活動。只有具有良好的思考習慣,才能避免欲說無辭,下筆無句的尷尬局面。

第三,為了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學生們都提高了獨立學習的能力。Zhang曾指出,中國學生“在學校受到老師的細致地指導,在家則受到家長的全程監(jiān)督”[9]。而在加拿大,由于父母身在國內,鞭長莫及,師生關系平和且隨意,學生們不會受到過多的學習壓力和監(jiān)督。因此,學生們需要自己承擔起學習的主要責任。他們要學會自我控制,要學會主動研究,要學會管理時間,要學會在沒有外界監(jiān)督和壓力的情況下隨時督促和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中國留學生普遍認為學業(yè)能否成功,不取決于老師的態(tài)度,而是完全由自己掌控。

第四,學生們普遍表示交流能力有所提高。除了語言能力提升外,受訪者認為交流和互動的能力提高來源于自信心,面對挑戰(zhàn)的勇氣,以及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同時,他們開始逐漸理解不同文化下產生的不同交流類型,開始學習一些跨文化交際的技巧。這反映了他們發(fā)展了更加包容的個性,在面對差異時能夠修正自己的態(tài)度。

第五,雖然沒人能完全克服課堂參與少的問題,但他們反映自己的態(tài)度已經越來越積極。語言能力提高,環(huán)境影響,學習動力,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氛圍的欣賞,都是扭轉他們態(tài)度的原因。在課堂上,他們已經開始愿意表達自己的見解并與老師和同學討論。

第六,學術技能的提高,如報告陳述技巧,多媒體操作,各種課程軟件的應用,也是體現中國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方面。

有挑戰(zhàn)就要發(fā)展自己去接受挑戰(zhàn)。中國留學生在語言、思維習慣、學習態(tài)度、交流方式和學術技能等各方面不斷地發(fā)展自己,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因此,加拿大的學習經歷對他們而言,既是一次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術之旅,又是一次充滿成就感的自身發(fā)展過程。學生們通過不斷地提高和發(fā)展自己,迎接學習的各種挑戰(zhàn),逐漸適應一個全新文化下的教育環(huán)境。

有意向赴加拿大留學的同學可以從本文中了解中國留學生的學習適應過程和加拿大的學術文化,盡可能做好心理和學術上的雙重準備,盡快適應加拿大的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賀平,唐潔.中國留學生在英國經歷的文化沖擊現象分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1,(03):83-86.

[2]陳鈺.中國留美學生適應性問題淺論[J].云夢學刊,2011,VOL32,(4):110-113.

[3]Badke,B.W..Beyond the answer sheet:Academic succes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M].Lincoln,NE:iUniverse.2003.

[4]Wang,Y.,Martin,A.M.,Martin,H.S..Understanding Asian graduate students’ English literacy problems[J].College Teaching,2002,VOL50,(3):97-101.

[5]Liang,X.S..Academic adaptation: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graduate programs at a Canadian university[dissertation].Calgary:University of Calgary,2003.

[6]Biggs,J..Teach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M].Wiltsire:The Cromwell Press,2003.

[7]Rao,Z.H..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J].TESOL Journal,2002,VOL11,(2):5-11.

第4篇

(一)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

1.加強專業(yè)思想教育。通過入學教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輔導員的管理教育等途徑讓學生明白特殊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規(guī)格,以及未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安排學生到特殊學校見習,觀察特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和實施、殘疾學生的表現、體會特殊教育中教師愛心、耐心、責任心的重要性及教師的奉獻精神。2.舉辦專題報告會。通過邀請?zhí)亟虣C構、特殊學校的領導、特殊教育專家、骨干教師等到學校做專題講座,讓學生與他們面對面交流,近距離接觸,了解未來工作崗位的要求,從而激發(fā)學生個人學習目標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3.注重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讓學生理解特殊教育教師職業(yè)的偉大,特殊教育對殘疾兒童的重要性;啟發(fā)學生不要只看到待遇低、工作辛苦,要品嘗苦中之樂,啟發(fā)學生要從內心深處熱愛特殊教育教師這個職業(yè)。

(二)構建系統(tǒng)化的職業(yè)知識體系,夯實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理論根基

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即能被人陳述和描述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是通過學校教學和學生自學獲得的;程序性知識則是關于人怎樣做事的知識。這類知識則需要學生現場觀摩以及親身實踐來獲得。1.重視學生陳述性知識的獲得。學校要抓好課程制定、教師教學、學生自習等各項環(huán)節(jié),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的熱情,使學生切實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礎概念和科學規(guī)律,為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形成科學的特殊教育觀念,以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履行教師職責打好基礎。2.為學生學習程序性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與學生程序性知識的獲得直接相關,因此,學校應該安排學生參加各種見習和觀摩活動,以便學生為將來的職業(yè)實踐做好準備。具體而言,學校可以安排學生到特教機構進行見習觀摩和模擬仿真教學活動。使學生克服面對教育現場、實施教育活動時的緊張、慌亂心理,幫助學生盡早進入教師角色。

(三)以就業(yè)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學生的職業(yè)技能

高職特殊教育專業(yè)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應用性的學科,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學生接受專業(yè)教育后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職業(yè)能力的重要體現。1.微格教學技能訓練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是1963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D.w.阿倫(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Eve)首先開發(fā)建立的一種利用現代視聽設備,專門訓練師范生掌握某種技能、技巧的小規(guī)模教學活動。對特殊教育專業(yè)學生來說,學習和掌握各類特殊兒童各學科的教學法都可以采用微格教學來完成。利用微格教學來訓練特殊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實踐教學技能,可以使學生對特殊教育教學目標確定、課堂教學重點難點、課堂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特點、教學輔助工具的使用等諸要素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為其撰寫教案和學案提供依據。利用微格教學訓練特殊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課堂教學技能,還可以克服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的困難,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探究性學習。2.多崗實習為了使培養(yǎng)的學生能夠成為上崗即到位、多崗位速遷移、發(fā)展有潛力的特殊教育專業(yè)人才,學校應改變傳統(tǒng)的特殊教育實習,實現學生全程化和零距離接軌的職業(yè)能力訓練,也就是在做強特殊教育教師崗位實習的原則下,拓展自閉癥療育師、語言訓練師、感覺統(tǒng)合訓練師和育嬰師等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等方面的實訓。這種以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為主的特殊教育專業(yè)群多崗位的實訓活動,能有效地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首崗適應、多崗遷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加強學生的職業(yè)心理教育

1.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由于社會對職業(yè)教育存在一些偏見,所以有部分高職學生存在著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積極的心態(tài)會使學生在將來的教育工作中發(fā)揮自己專長、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和保證。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比如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才藝大賽、教學技能大賽等活動,還可以聘請杰出校友、師德模范、同專業(yè)的往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作報告、舉辦講座、開座談會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但可以展示自己、樹立自信,還可以養(yǎng)成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2.加強實習教學管理,引導學生克服職業(yè)倦怠目前高職特殊教育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頻繁調換崗位的現象較多,究其原因與學生的職業(yè)倦怠密不可分。因此,實習和就業(yè)前做專門的職業(yè)心理教育,使學生做好思想等各方面的準備。實習中,安排專業(yè)指導教師跟點輔導,根據學生遇到的思想、生活、工作方面的困惑及時予以解決。當學生產生職業(yè)倦怠時,充分利用實習機構的各種資源,及時引導學生重新尋找職業(yè)中的新體驗,尋找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理性看待工作中出現的困難,積極地克服對職業(yè)的倦怠。3.實施全程就業(yè)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意識職業(yè)意識是學生在職業(yè)問題上的心理活動,是自我意識在職業(yè)選擇領域的表現。高職教育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職業(yè)意識的培養(yǎng),從入學開始,全程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和指導。通過指導課、講座、就業(yè)信息服務、搭建校友交流平臺等方式,增強學生專業(yè)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了解特殊教育的社會需求,逐步形成自己的職業(yè)價值取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主觀條件和現實客觀狀況,學會為自己確立起可行的中短期、長期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引導學生向健康、和諧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總之,重視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凸顯了特教專業(yè)特點,強化了技能性,使特教畢業(yè)生具備實際工作技能,進入職業(yè)生涯就能適應工作。為特殊兒童接受專業(yè)的教育提供了保證,從而發(fā)揮特殊教育在整個社會發(fā)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佳佳 單位:營口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5篇

【關鍵詞】高職 連鎖經營管理課程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考核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C-

0065-03

連鎖經營作為商品服務等零售行業(yè)經營的一種新型模式,在我國發(fā)展迅速,每年不僅向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yè)崗位,而且由于經營模式具有專業(yè)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等特點,能將復雜的業(yè)務活動在職能分工的基礎上實現相對的簡單化,因而成為不少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首選。學習連鎖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掌握連鎖經營的基本技能,樹立現代連鎖經營的理念,具備連鎖企業(yè)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連鎖經營管理是商貿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課程開設時間不長,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嚴重缺乏實踐訓練,不僅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也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yè)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并提出“要針對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就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對企業(yè)進行走訪與調查,了解企業(yè)用工的需求特點,以廣西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從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職業(yè)能力的角度出發(fā),對連鎖經營管理課程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一)優(yōu)化課程教學內容

1.體現基礎性、通用性。現代社會高速發(fā)展,知識和技能的更新也是十分迅速,學校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要考慮到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和學生個人理想的追求,為學生終生學習構建基礎和平臺,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能力,離開學校后也能根據工作的需要,自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滿足社會發(fā)展和職業(yè)變動的需要。因此,教學內容要盡量體現基礎性、通用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課堂講授的時間,適當增加案例討論、市場調研等方面的內容,推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實現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突出課程的實用性。連鎖經營管理是高職商貿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課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較多,考慮到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對于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著力突出市場的定位、企業(yè)的營銷、門店的開發(fā)、商品的管理、店鋪的設計、物流的管理、企業(yè)的內部管理等連鎖門店經營管理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實際操作問題進行深入敘述,結合課程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統(tǒng)一要求,確定課程的重點與難點,突出課程的實用性。

3.內容具有實效性。作為一種商業(yè)經營模式,連鎖經營的發(fā)展迅速,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不斷進行調整和創(chuàng)新,因此,連鎖經營管理的課程內容必須具有實效性,從而拉近課程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使學生真正感覺到所學知識的價值。課堂教學中的案例或經營細節(jié),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企業(yè),可以選擇社會上出現的熱點問題,也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例如,加盟創(chuàng)業(yè)投資少,見效快,成為不少人的創(chuàng)業(yè)首選,但是,加盟企業(yè)和項目魚龍混雜,有些純粹就是欺詐或變相的偽劣產品銷售。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組織學生觀看,然后進行討論,從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

(二)增加實踐教學項目

連鎖經營管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實踐項目的開發(fā)與實施不僅有利于課程的建設,而且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為此,筆者根據學院實際,結合學生特點,編寫《連鎖經營管理課程實訓指導》。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課前思考,引導學生通過案例的學習進入相關教學內容;對于連鎖經營中典型的情況和問題,則以某些典型案例為題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配合認知實訓的目的,比如連鎖企業(yè)的物流配送,則組織學生到連鎖企業(yè)的配送中心參觀學習;連鎖企業(yè)經營中所采取的措施、做法,往往體現在企業(yè)的日常經營中,可安排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分析總結。充分發(fā)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實現理論聯系實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效地改變了課堂教學的簡單模式,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連鎖經營管理是一門涉及面較廣的課程,課程內容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也決定了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關于教學方法的使用,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兩種教學方法,應該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靈活選擇,合理利用。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式,還可以根據需要選用下列教學方式方法,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一)換位思考的運用

連鎖經營管理課程涉及的專業(yè)術語、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則較多,通常的做法是教師進行全面的講解,學生被動地聽講。然而,對于缺乏生活常識與工作經驗的學生而言,這些理論內容十分抽象,難以理解,日積月累,不能理解的知識越來越多,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喪失。換位思考是一種參與式教學方式,教師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其中,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不僅使枯燥的理論內容變得生動、具體,而且學習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學會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客觀分析問題。同時,教師通過問題的不斷提出和深入,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活力,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形成新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

(二)案例教學的運用

案例教學法在連鎖經營管理的課程教學中運用較為普遍。課程中的教學案例源自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實踐,各種案例的分析實際也是對企業(yè)經營管理的成敗經驗的學習與總結。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與學習,提出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學習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個人的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相應的鍛煉。教學中的案例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用于課堂教學,這類案例篇幅一般不長,主要以案例的學習和分析為楔子,引入課堂教學的內容,或者以案例的討論和分析論證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加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認識;另一類則是一些專題性的案例,主要用于學生的分析討論,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案例教學的運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案例都是直接介紹有關的事件或企業(yè)的運作,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或經營背景,容易出現無法理解甚至誤解的情況,因此需要教師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查找資料,為學生做好案例的背景知識介紹,使學生對案例形成真實、全面的理解,正確分析案例,領悟案例分析的實際意義。

(三)任務驅動教學的運用

案例教學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在教學中,對于一些涉及實際操作或應用方面的內容,學生難以憑想象去理解和認識,有關知識技能方面的掌握也就無從說起,因此,可以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進行相應的訓練。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結合學生專業(yè)特點和學院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企業(yè)的現有資源,配合相應的實訓項目制定工作任務,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或是個人或是分組進行,通過實地調研,收集網絡信息等方式,完成相應的考察工作。筆者在常規(guī)的做法上進行了一些調整,要求學生在任務成果(如調查報告)形成后上臺陳述,陳述內容以調研的過程為主,適當增加個人的觀點和看法,然后以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而且,通過學與做的相互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綜合運用,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理論學習效果。同時,針對當前學生普遍存在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情況,進行有意識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應用水平。

以連鎖企業(yè)的促銷調查為例。如今,門店促銷已經成為企業(yè)經營的常態(tài)化項目,關于促銷的意義和促銷的方式,教材中介紹不少,但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促銷方式對于不同類別的門店、不同類別的商品,效果究竟如何,則需要通過考察才能真正認識。第一,明示調查任務、目的和要求;第二,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考察工作;第三,每個小組以抽簽方式決定調查對象;第四,小組成員根據要求制訂調查方案,實地考察;第五,根據調查情況撰寫調查報告;第六,小組選派代表,在講臺上進行調查情況陳述,小組成員可以進行補充,學生、教師進行點評,共同學習和總結。整個任務的執(zhí)行和完成,主要通過學生之間相互監(jiān)督,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實現。調查的進行需要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認真細致的觀察,才能在調查報告中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說明,讓學生感覺比較緊張的是課堂陳述,不僅要求流利的陳述調查過程,而且有關方面情況還需要進行現場分析,接受教師和其他學生的點評。完整的陳述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的鍛煉也十分有效。

(四)角色扮演的運用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基于學生感性認識的教學實踐方法。教師隨機選擇數名學生參與角色扮演,其余學生必須注意觀察,演示結束,由學生指出演示過程中各角色的演示所反映的問題,應該如何預防或如何解決,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角色扮演法主要應用于門店的營銷策略和店鋪管理的教學中,讓學生以經營者、招聘者、應聘者等身份現場演示。通過模擬性的演示、切身的體會,認真領悟和學習有關知識。不僅對有關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而且將知識、技能的訓練延伸到與今后工作息息相關的領域。

以連鎖企業(yè)店鋪管理中關于從業(yè)人員的職責這部分內容為例。如果由教師將店長、理貨員、收銀員的職責逐一解釋,不僅學生感覺困乏,教師也是費心費力不討好。采用角色扮演法,將學生分為招聘組和應聘組,應聘組按照店長、理貨、收銀的崗位細分為三個小組,每組學生要求事先查詢有關招聘應聘的規(guī)則,招聘組需要準備好對應聘方的提問,應聘方需要認真閱讀和熟悉有關崗位職責與要求。模擬過程中,應聘方需要按照禮儀要求參與應聘,針對招聘方提出的問題,應聘方需要作出相應回答。模擬結束,其余學生可以提出質疑,同時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對整個過程進行點評。整個過程也是教學的過程,學生不僅認真領會了有關崗位職責的規(guī)定,也學習了應聘的基本要求,個人的快速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鍛煉。

三、考核內容與方式的改革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教學評價,取得教學反饋信息的主要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連鎖經營管理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單純的一份試卷的考核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不僅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也違背了現代教育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因此,連鎖經營管理課程的考核應實行考核方式多樣化,加強對實踐教學部分的考核,注重學生的綜合表現,將考核時間貫穿于教學的全部過程,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連鎖經營管理課程考核采取綜合評定的方式,學生成績由平時成績(60%)和期末考試成績(40%)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包括作業(yè)、課堂陳述、實訓表現、出勤情況等內容,貫穿整個教學全部過程,其中作業(yè)部分占比30%,以學生調查報告的質量作為考核內容,實訓表現與課堂陳述占比20%,不僅考查學生參與各項實訓活動的表現,也考查學生課堂陳述的質量和表現,出勤情況占比10%,這也是約束學生紀律的手段;期末考試成績以理論筆試為主,主要是對課程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

總之,連鎖經營管理的課程教學,要根據課程的特點,從實際出發(fā),不斷探索,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開發(fā)與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意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滿足現代社會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瓊,鄭光財.對《連鎖經營》課程建設的探索[J].職教論壇,2005(14)

[2]施玉梅.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揚州職業(yè)大學連鎖經營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為例[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

[3]丁濤,黃春蘭,曹基梅.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yè)教育模塊化課程設計――以連鎖經營管理專業(yè)為例[J].高等職業(yè)教育-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10(19)

[4]馬明國,蔣建新.“生物質能源利用原理與技術”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林業(yè)教育,2009(4)

【基金項目】廣西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立項課題(201009A)

第6篇

入職到現在已將近半年,在這半年的時間里我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多方面的,不僅是角色的變化,還有思想的變化。從一名學生轉眼間便成了一名人民教師,角色的轉變對我意味著太多太多。這也要求我從各方面的跟得上我身份的變化。

入職的到現在大的職業(yè)培訓已有兩輪,從這培訓中我獲得了很多,也使自己成長了很多,再次感謝學院領導及學工部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安排我們入職培訓。今天,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匯報一下個人情況。

一、思想政治方面

半年的時間里,我不斷學習思想理論知識,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逐步理解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從第一天入職,我就對教師這個職業(yè)責任做了分析,為自己設定了工作目標。何為師者?師者乃傳道授業(yè)解惑之人。傳什么樣的道,如何傳道;授什么樣的業(yè),如何授業(yè);解什么樣的惑,如何解惑;一直是我深入思考的問題。要想成為一名好的傳道者,首先自己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幫助同學們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央十六號文件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其中,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都是涉及每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根本問題,我只有牢牢把握這些方面才能作為一個好的傳道人。

二、學習科研方面

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為了自己能更好的授業(yè)于學生,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我利用業(yè)余時間復習學習順利通過了復旦大學軟件工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為一名在讀研究生。我認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提高自己的學識才能夠更好的為同學們授好業(yè),成為一名好的師者。。我按時參加每次例會,學習研討學生工作,主動向老輔導員學習工作經驗。我還主動承擔三項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的指導工作。并參加了一項校級課題《我校大學生公民素質研究》的研究工作。

二、班級管理方面

為了更好的為學生們解答疑問,我經常性的安排學生談話,從學生黨員到學生干部,從學習好的到學習差的,都分別和他們談話,讓學生黨員、學生干部更好的明確自己職責,提高他們思想認識,讓學習好的主動去幫助學習差的學生,施行“一幫一扶持”制度,這種方式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今年,我擔任六個班的輔導員工作,三個大三本科,三個大一專科;大三班級本科正是選擇考研就業(yè)的關鍵時期,為了能給學什么樹立一些模范,指導好他們的奮斗方向,我邀請我系考取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的張峻松同學給大三學生做了一場關于如何準備考研的講座,同時我還邀請我校今年以承德質檢局公務員考試總成績第一的我校畢業(yè)生劉云朋同學回來給學生們做了一場關于就業(yè)和考公務員相關事宜的講座,讓大三學生不再迷茫,此次活動得到了學生們很高的評價。

為了能經常性和學生交流,同時正確引導學生健康的利用網絡,我要求我的班長團支書分別建立自己的班級博客,班長每周上傳班級周志,團支書建立自己的工作博客,每兩周上傳一次團日活動。為了更好的指導班級工作,我也開通自己的工作博客,加強班級管理,定期發(fā)表自己的工作日志,指導我所帶班級的學生工作。

四、學生組織管理工作

本學期,我還分管我系團總支、學生會的指導工作,在我指導下,我系學生組織也分別開通博客,建立了飛信群、qq群,方便了學生干部在網上交流學習。同時各部室建立相關班級委員的飛行、qq群,加強了學生組織對班級的管理工作,使得學生組織信息公開化,規(guī)范化。通過學生會成員的努力,學生會拿到了“優(yōu)秀學生分會”的榮譽稱號。

第7篇

關鍵詞:實踐型;高職;市場營銷;職業(yè)素質;職業(yè)能力

實踐型課程是指為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實踐性或應用性知識和能力的課程,是以發(fā)展學生的實踐智慧、形成實踐能力為任務的課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與社會需求對接。這決定了其以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并注重職業(yè)素質的特點。實踐型課程是高職院校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途徑,是提升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素質的重要平臺。2007年始,我院與英方專業(yè)合作項目正式啟動,開始引入外方優(yōu)質課程體系(CIM課程體系)的嘗試,首批合作專業(yè)為市場營銷專業(yè)。在課程引入和實施過程中,我們吸收外方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外方提供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進行本土化研究。

在課程設計與實施中做到實踐內容貼近工作崗位內容、實踐過程

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實踐結果力求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相平衡。

一、實踐型課程目標

1.以能力本位代替學科本位

以能力本位代替學科本位是世界職業(yè)教育改革的共同點。我國將高職學生的培養(yǎng)定位為具備職業(yè)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外方在教學目標上更加注重學生通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一種可發(fā)展

的、有助于形成個人獨立的終身不斷學習進步所必備的能力,是作為特定職業(yè)崗位技能基礎的一般性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營銷領域中,學生可以有效完成人際交流、團隊合作、制訂工作計劃、解決行動問題、撰寫報告、報告陳述等。

2.以人格本位完善能力本位

外方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與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目標相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必然要求教育在開發(fā)人力資源基礎上優(yōu)化人的素

質,承載有序而自由的國際經濟交往。為此,我們提出了以人格本位完善能力本位的教學目標。人格本位的教育就是對創(chuàng)新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煉,使參與者能充分意識到自己同他人的依存關系,謀求共同發(fā)展;尊重各種文化的價值,平等、誠信地與處于不同文化中的人打交道;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具有良好的理智品質、自學能力、強烈的學習愿望和理性精神,獨立思考,追求高水準;具有優(yōu)異的心理品質,自主而不自附、自信而不自負、自強而不自賤;有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價值觀念,能從容應付變化與挫折,勇于承擔責任,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目標由兩部分組成,即職業(yè)能力目標和

職業(yè)素質目標。其中職業(yè)素質目標是從專業(yè)素質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所提出的,強調課程應使學生不僅具有營銷人員的職業(yè)知識和技能,而且具有健康的職業(yè)心理與職業(yè)倫理,積極向上的自主創(chuàng)業(yè)精神

和團隊合作能力,體現以人格本位完善能力本位的課程教學理念。

二、實踐型課程設計

以職業(yè)綜合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強調工作任務的銜接性,進行實踐型課程設計。

在外方設計的課程體系中,首先對某專業(yè)職業(yè)領域的技能進行分析,確定一系列核心技能,再據此整合成多個核心課程模塊。模塊課程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課程的主要特點在于它可以更貼近職業(yè)技能目標,更富有變動的靈活性。以此為借鑒,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我們也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設計中使用的知識結構體系,首先根據主要職業(yè)崗位群中的就業(yè)定位,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接下來將這種技能進行分解,以此設計出相應能力模塊。在這種模塊化學習過程設計的嘗試中發(fā)現,如果模塊之間缺乏連續(xù)性和一致性,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結構零散而不

完整。一組缺乏聯系的、松散的模塊,不可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yè)能力結構。但是各個模塊之間的聯系性不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的是能力的拼湊而不是能力的銜接。為此,在市場營銷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要注意模塊之間的邏輯性和銜接性。總結出實踐型課程設計方案。

1.一條工作主線

大平臺、小模塊的教學設計,以完整的工作任務貫穿課程內容的始終。以一項大的工作任務為平臺,以此為驅動設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各個模塊環(huán)節(jié),形成大平臺、小模塊的教學設計方案。這種設計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使學生更加系統(tǒng)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這種完整、邏輯性強的模塊串聯設計使學生在依照程序完成各個模塊練習鍛煉技能、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形成良好的能力結構。同時,大平臺、小模塊的設計方案為校企聯動開展實踐型課程任務創(chuàng)造了可行條件。

通過對崗位群職業(yè)能力的分解,確定市場營銷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營銷策劃技能。因此,在工作任務的設計中,以“Marketing Plan”為工作主線,貫穿課程內容的全過程。為適應淮安的市場特點,增加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可行性和針對性,將營銷計劃定為“某某產品在淮安大學城的營銷策劃方

案”(如下圖)。

以學生熟悉的市場、熟悉的地域開展營銷策劃,一方面增加了完成工作任務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營銷策劃方案的可執(zhí)行性。在執(zhí)行中鼓勵學生參照策劃方案自主創(chuàng)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技能,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意識。

2.兩項培養(yǎng)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兩項培養(yǎng)目標,即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和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落實在所有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即有計劃、有步驟地將一般能力與個體所處的職位和工作角色聯系

起來,將一般素質與應用這種素質的具體情境聯系起來(如下圖)。

3.三種技能考核

突出職業(yè)能力與職業(yè)素質評價,建立職業(yè)素質+職業(yè)基礎能力+職業(yè)綜合能力三位一體的考核形式,體現課程考評的過程性與全面性。

專業(yè)素質是一種跨職業(yè)、可轉變、可發(fā)展、有助于形成個人獨立的終身不斷學習進步所必備的職業(yè)素質。在市場營銷基礎課程中,采用職業(yè)素質+職業(yè)基礎能力+職業(yè)綜合能力三位一體的考核形式,職業(yè)素質是對專業(yè)素質的考評,基礎能力是對專業(yè)知識的考評,綜合能力是對崗位能力的考評,三項考評貫穿于技能培養(yǎng)和鍛煉的全過程。同時,考評主體由教師考評擴展到學生自評和小組成員互評,體現考核的全面性。

以市場分析工作任務為例,職業(yè)素質、職業(yè)基礎能力和職業(yè)綜合能力的考核標準、考核形式為:職業(yè)素質評估項目主要考核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評判創(chuàng)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刻苦耐銼能力,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質。

職業(yè)基礎能力評估項目主要考核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能否準確、合理地應用主要知識點,以及工作任務完成的及時性。

職業(yè)綜合能力評估項目主要依據崗位技能要求而設計,主要包括調研能力、知識應用能力、數據分析與應用能力、寫作能力等。其中對陳述能力的考核注重陳述形式、陳述內容、陳述效果及答辯情況,并以此來評價學生的崗位能力。

4.四項系統(tǒng)工作任務

在教學設計中,將營銷策劃方案這一完整的工作任務分解為四類典型工作任務,即市場認知、市場分析、市場開發(fā)和市場策劃。并由此設計出十四項突出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的、階段性的工作任務。將市場營銷相關理論知識分解嵌入到各項階段性工作任務之中,力求達到教、學、做的融合,實現教學過程從“教”到“學”到“做”的轉移。

三、實踐型課程形式

以互動的形式、交往的形式和體驗的形式完成實踐型課程教學任務。

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實踐型課程由于突出學生在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其教學形式也需要有不同的設計。在實踐型課程形式的設計中,注意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從人的全面發(fā)展著眼來培養(yǎng)學生,注意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

具體的實踐型課程的主要教學形式表現為:互動的形式、交往的形式和體驗的形式(如下圖)。

四、實踐型課程管理

遵循PDCA循環(huán)原則,實施實踐型課程過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突出能力評價。

PDCA循環(huán)是在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特博士提出,后經由戴明博士完善并在質量管理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方法。PDCA循環(huán)是由plan―do―check―action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成。依照計劃、運行、控制、改進的順序進行設計并圍繞工作目標不斷進行循環(huán)的一種管理工作程序。應用這種循環(huán)方法進行質量管理,發(fā)揮其環(huán)環(huán)相套、相互促進、不斷循環(huán)的特點,有效促進教學管理質量螺旋上升。

1.Plans――計劃

(1)明確工作目標

在課程開始之時即布置工作任務,使學生明確通過市場營銷基礎課程的學習需要完成的系統(tǒng)工作任務,即某產品在淮安大學

城的營銷策劃方案,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小組籌建、工作項目確立等一系列工作,做好實踐型課程的前期組織工作。

(2)確保工作質量

編寫工作任務指導手冊,在指導手冊中對各項操作任務進行任務描述、任務目標、任務指導和任務范例等幾個部分的指導,對學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起到輔助指導作用,確保工作質量。

2.Do――運行

將PDCA管理程序貫穿于教學管理過程之中,重視對執(zhí)行過程的督導和管理,督導工作進度。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設置十個考核點(對基礎訓練內容),跟蹤評估學生對工作任務的執(zhí)行情況。同時,在執(zhí)行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使用恰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分工合作,使任務有序展開,注意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

3.Check――控制

(1)預防性控制

預防性控制,即事前控制。主要體現在將各項工作任務的詳細考評標準事前告知學生(在考核手冊中有詳細說明),采取三位一體評價的考核方式,從通用能力、專業(yè)知識、崗位技能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突出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學生在工作任務的執(zhí)行過程中,可以考核標準為參照,事先進行自我考核,從而避免了操作過程中的盲目性,起到預防性控制的作用。

(2)反饋性控制

反饋性控制即事后控制。在事后控制的設計上注意教師與學生雙向信息的反饋。一方面指導教師對每位學生完成的操作任務都做出詳盡的修改,告知學生不足之處,實現考評信息自教師向學生的傳遞。另一方面,在考核項目中設置成績評定和教學反饋意見表,使學生獲得一對一向教師反饋信息的通道。這主要是考慮到中方學生比較含蓄,通常不愿意主動與教師交流,使得教師無法很好地掌握學生對工作任務操作意見的理解。因為反饋控制的雙向性設置,可以使考評效果更加完善,同時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意見的接受情況。

4.Action――改進

通過對基礎訓練內容的操作與控制,學生對自己每項工作任

務的完成情況都有了很清晰的認識,在改進階段即根據教師對學

生的反饋意見,完成綜合訓練的四個部分內容。綜合訓練的過程即在基礎訓練基礎上改進提高的過程。最終,學生通過營銷方案陳述和答辯,完成系統(tǒng)工作任務。

遵循PDCA循環(huán)的過程管理,在于不斷分析現狀、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計劃、實施計劃、檢查效果、理出思路、總結經驗。這種過程管理方法可以保證實踐型課程管理中的連續(xù)性和有效性。同時,這種過程管理方法也是對學生職業(yè)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效果的全面檢驗。

參考文獻:

[1]趙楊.基于創(chuàng)業(yè)導向下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J].當代經濟,2012(06).

[2]王崇彩,胡月英.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實踐課程多維考核模式探討[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2,26(1).

[3]李愛真.高職院校市場營銷課程實踐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9).

[4]錢貴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9.

[5]徐靜.實踐型課程的設計與實施[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09.

第8篇

關鍵詞:基于工作過程;高職課程;建設;實踐

近年來,隨著企業(yè)接受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的步伐不斷加快,市場對勞動力整體的技術與職業(yè)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更大更好的發(fā)展空間,是高職教育面臨和必須解決好的問題。高職教育與技術能力、適應就業(yè)等關系密切,但它終究還是一種教育,而不是一種訓練。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積和技能的提高。在高職課程的價值取向上,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轉向注重發(fā)展職業(yè)能力與建構內在精神的有機結合,超越技術生成與精神建構二者的對峙,是高職課程建設在今后一段時間里的主要目標,這對實現高職培養(yǎng)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但由于高職一味地迎合市場經濟和社會上各色各樣的需求,課程建設的出發(fā)點和全部依據就在于對現實世界的適應。在這一觀念支配下,課程被當作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只注重如何用手段達到目的,至于目的本身的價值是否為人類理想的終極價值則在所不論,在這種思路指導下的高職課程建設存在重客觀輕個體、重技術效率輕技術倫理、重物質效益輕精神發(fā)展、重理論輕實踐、課程信息反饋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因此,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建設模式

工作過程導向理念下的高職教學的新特征主要表現在:以工作過程知識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以情境教學為典型的行動導向的教學方式,以營造真實職業(yè)情境為代表的教學環(huán)境。因此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建設框架也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境進行構架如圖1所示。

二、基于工作過程課程建設特色

(一)教學內容選取基于經驗和策略,以過程性知識為主

教學內容的選取以獲取自我建構的過程性知識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為主。以實際存在的陳述性知識即“是什么”和“為什么”為輔。即以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基于行動,是工作過程的歸納、抽象和整合

課程內容組織按照工作過程來串行組織,即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將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整合,在適度、夠用的陳述性知識的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對工作過程的歸納、抽象和整合讓知識在課程中的排序方式發(fā)生了變化。課程不再是靜態(tài)的學科體系的顯性理論知識的復制與再現,而是著眼于動態(tài)的行動體系的隱性知識的生成與構建。

(三)“教”法基于嘗試導向、問題導向和項目導向,實現“互動”的“傳授”

教師傳授學習內容的學習組織措施以“互動”的“傳授”為主,通過思考直面問題情境確定問題,再對解決問題的原則予以闡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予以評價,再將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類似情境中予以應用,讓學生能在社會技術學的層面,主動參與技術的設計,從而整體地把握技術發(fā)展的趨勢與結果。

(四)“學”法基于學習技術進行自學技術、交流技術和創(chuàng)新技術培養(yǎng)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掌握自主性地獲取信息、生成性地加工信息、指向性地闡釋信息的技術,形成與別人溝通、合作的技術,掌握設計導向、催化導向和方案導向的創(chuàng)新技術。實現本體主動、自我調節(jié)以及實踐關聯的內涵學習,支持多種聯想、理解反思與自我生成的學習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行動能力。

(五)教學環(huán)境是基于實際職業(yè)情境不經過加工而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義的真實再現

職業(yè)教育工學結合的課程,關注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課程的開發(fā),它涉及同一范疇的多個學習情境的教學實施。這些學習情境的教學過程,是在遵循“比較—鑒別—異同—范疇—遷移”的邏輯順序下展開的,也就是說,學生從凸顯實踐的學習情境的載體學習中獲得感悟,再經過同一范疇的學習情境的載體學習而辨明異同,形成非完全符號的“類”概念,進而有能力應對新的情境。這樣,從開始的相對簡單的情境教學“手把手”,逐漸進入后續(xù)的相對復雜的情境教學“放開手”,從而完成從經驗學習到策略學習的躍遷的全過程。伴隨著教學進程的深入,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增強,有利于其在新情境中實現知識的遷移。

三、基于工作過程高職課程建設與實踐成果

從職業(yè)出發(fā),在理論上構建社會職業(yè)——教育職業(yè)(專業(yè))——學習領域——學習情境,一步一步細化,關注于生產或工作的流程,并按這樣的流程,對高職課程進行設計和實施。甘肅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通過一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七門省級精品課程和27門校級精品課程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進行了建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教學內容建設

課程建設的內容注重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二是課程內容排序的標準。在課程內容選取上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選取涉及事實、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二是選取涉及經驗及策略方面的“過程性知識”。課程內容的排序按照工作過程來序化知識,課程不再是靜態(tài)的學科體系的顯性理論知識的復制與再現,而是著眼于動態(tài)的行動體系的隱性知識的生成與構建。如《動態(tài)網站開發(fā)與設計》課程內容選擇以電子商務平臺的開發(fā)流程中每個節(jié)點(設計任務)要使用的技術為依據,以真實電子商務平臺管理開發(fā)項目為載體,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以實訓為實現途徑,將課程內容劃分為iis服務器創(chuàng)建、html及javascript、c#技術、asp.net技術、身份驗證技術、ado.net、adrotatorweb服務器控件應用等七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和一個綜合實訓項目,以模塊為教學單元,以工作流程為學習任務,進行教學組織。

(二)教學方法建設

教學應本著能力本位、素質基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打破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離的教學模式。開展以行動為導向,以學習性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教學設計,實施理論、實踐一體化,課堂與實訓基地一體化,校、企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每項任務的實施按照任務提出——資訊相關知識——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實施方案——教師檢查、提出修改意見——學生修改完善——按設計方案完成工作任務——教師或企業(yè)技術人員巡回檢查、監(jiān)督、指導、驗收——學生撰寫任務報告——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總結和評價——學生按要求進一步完善項目報告。采取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滿足職業(yè)性的要求。如《動態(tài)網站開發(fā)與設計》課程的教學設計宏觀上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以本教學團隊開發(fā)的實際課題“甘肅林院教務管理信息系統(tǒng)”為實例項目,以它的實施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將本系統(tǒng)分解為獨立的任務單元,以完成各任務單元作為目的,結合“情景教學法”,采用印度軟件車間模式,小團隊合作,完成項目設計,以此掌握動態(tài)網站開發(fā)的全過程。在微觀教學設計上,始終以“甘肅林院教務管理信息系統(tǒng)”案例中的模塊作為問題牽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首先在每個任務單元里分析出開發(fā)“甘肅林院教務管理信息系統(tǒng)”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習各個知識點,積累實用、夠用的理論知識。通過在每個任務單元中要解決問題的延伸、拓展,在前后知識點之間建立起聯系,實現知識點的多重循環(huán),鞏固和加深學生從應用角度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平臺。完成各任務單元的過程,就是以層層遞進、模塊組裝方式學習的過程。

(三)教學環(huán)境建設

教學環(huán)境建設按照“校站聯動、共建共享”的原則,擴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深度和廣度,與行業(yè)深度融合,建立集學生就業(yè)、校外實訓、頂崗實習、教師頂崗鍛煉、應用技術研究與應用“五位一體”的校外實訓基地。盡可能在實訓現場、生產一線,以真實的生產任務為載體,現場授課,學生邊做邊學,學做結合。教學設計和實施突出課程的職業(yè)性(教學場所、授課方式、教學內容要充分體現職業(yè)崗位要求)、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多樣化(課堂實訓、課堂小論文、綜合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和開放性(教學內容的可選性、可拓展性、可延續(xù)性和可更新性)。借助情景或情境構成學習的時空,使學生能夠在客觀與客體的“景”或“境”中探求知識,并通過主觀與主體的“情”的加工升華為能力,在新的環(huán)境中可以有目的地調用學生的職業(yè)能力。

四、結論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課程體系,突出發(fā)展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以其職業(yè)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培養(yǎng)為主,幫助高職學生順利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這符合高職課程建設的目的、原則。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課程體系構建“行動導向、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教學體系,實現做中學、學中做、能做會學,以突出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能力本位、知識保證,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任務載體、實訓保障的辦學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武文.基于“工作過程”還是“能力本位”--對高職人才培養(yǎng)借鑒國外模式的幾點思考[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2(2):46-49.

[2]胡成明,胡承武.淺析高職設計教育改革方向--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體系開發(fā)[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3(3):12-15.

[3]廖福英.高職院校工作過程導向教學觀踐行障礙及其對策[j].理論博覽,2009,(6):51-52.

[4]鞠紅霞.“工作分析"在高職教育課程開發(fā)中的實踐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6(17):104-105.

[5]孫可,金鴻,陳羽.基于工作過程的光電子技術精品課程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研究,2009,(4):106-107.

[6]于麗.論實行一體化教學模式與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fā)之間的必然聯系[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8(17):14-15.

第9篇

伏案回眸,總結一年來的學校管理工作和校長崗位的任職情況,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加以梳理、盤點和反思。在梳理中發(fā)現不足,在盤點中找出差距,在反思中謀求新的增長點。這既是一種自我激勵和加壓,也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更是接受領導指點,同行相助的極好機會。下面向陳述我一年來所做的工作,恭請領導和同行指正。

一、提升自身修養(yǎng),整合辦學力量

1、樹立目標,爭創(chuàng)優(yōu)質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我校加強與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chuàng)建安全文明校園,有效組織和實施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等重點工作,并以此為工作支架,

2、學習理論,指導管理我在工作中比較注重自身的學習與提高,盡管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千頭萬緒,但也不忘忙中抽閑翻閱報刊,了解時事;學習理論,指導工作;參加學習,自我完善;不斷實踐,提升水平。業(yè)余時間參加了“專升本”的自學考,努力提高“依法辦學、依法治教”的能力,保證自己的辦學方向與黨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確保自己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潮流。

3、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治校”是我一貫堅持并貫徹的原則。堅決執(zhí)行上級部門制定的各項規(guī)定,在行風建設、規(guī)范辦學行為和教育收費、廉政自律等方面按規(guī)定和要求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力,無違規(guī)操作行為。努力做到用嚴謹的治校態(tài)度去影響教師,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教師,勤為先、廉為本,學校經費我能堅持按財務政策嚴格把關,實事實用,較大額度費用支出一定經過集體討論,必需的招待與書記商量后共同行事。

4、班子團結,形成合力做到團結協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班子人員能心情愉悅地工作;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方案,堅持做到反復醞釀、多方聽取意見,由教代會通過后再執(zhí)行。班子領導團結協作、配合默契、創(chuàng)新求實,心往一處想,話往一處講,勁往一處使。

5、以情感人,人本管理不論是年終考核、還是評優(yōu)工作,我堅持做到計劃設計周密、問題分析詳盡、操作流程精細,只信唯才是舉,不搞任人唯親,事情放在桌面上,不搞小動作,用真心、誠心感染人。由于堅持了考核看實績,用人看本事;辦事要公開,處事要公平,看人要公正;不把人看死,不把事做死的原則,所以在廣大教職員工中樹立了威信,贏得了口碑,為開展工作奠定了群眾基礎。

二、提高學識水平,增強管理才能

1、轉變教育觀念,校長引領教改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課改的關鍵是第一線的老師,而老師的關鍵是教育觀念的轉變。為了加快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我們采用“走出去學習,請進來輔導”的方法來加以強化,通過課堂實踐幫助教師理解教改理念的內涵。經過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嘗試,課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在教學平臺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探究型、拓展型教學內容的設計已成“家常便飯”、屢見不鮮。作為校長的我,在課改的浪潮中一馬當先,平時學得的理論是我開展教學管理工作的支撐點,平時的教研活動是我與老師們探討新教法的平臺,平時的課堂是我和老師們探究新模式的舞臺,平時從聽課中發(fā)現的成功案例是我挖掘校本培訓最好的資源。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積累,在積累中走向成熟是我和老師踐行課改理念的重要途徑。

2、構建實踐機制,搭建交流平臺發(fā)現與培植了大批青年骨干教師,營造了有序競爭、人人爭先、百家爭鳴的良好教學氛圍,成為學校教學管理中的一個顯著亮點。把實踐的空間從一節(jié)課延伸到了備課、說課、評課、反思、雜談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為每位專任教師多層面、多規(guī)格展示自己的教學風采提供了舞臺,在展示自我中認識自我、在認識自我中發(fā)展自我,使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生命價值的體現,成為認識他人、融入群體的場所,成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藝術的百花園,成為學校聚焦課堂教學,推進素質教育。

三、聚焦課堂教學,真抓實干出成績

1、成立領導小組為了扎扎實實推進素質教育進課堂工作,我校成立了由我任組長的“素質教育進課堂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定期對本校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調查、研討,及時了解本校素質教育進課堂工作的實際狀況,商量相應對策,并研究素質教育進課堂的監(jiān)控措施,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探討課改精神,開展活動,撰寫文章,組織交流,真正使課改的精神深入人心,使素質教育進課堂得到進一步深化。

2、制定課堂管理常規(guī)我們根據區(qū)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課堂教學管理制度,從學習、計劃、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輔導、考查、分析、總結、教研等十多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控制。

3、實施課堂教育隨訪制課堂教育隨訪制,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是隨堂調研,采用事先不通知的辦法進行一月一次的素質教育進課堂調研活動。

二是進行“專課專用”情況的檢查活動,實行突擊抽查與平時檢查相結合,檢查包括了配套教材、勞技等材料的使用情況,真正實現開足開好、專課專用的課程標準,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保證。

四、加強與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涉及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項關系到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工程;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的希望工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工程。

我校從校長到教師,絲毫不敢懈怠,樹立了“全員育人”的觀念;構建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努力營造優(yōu)美、健康、和諧,讓一草一木、一石一樹會說話的育人氛圍;細化、量化道德規(guī)范,并尋求豐富有效的德育載體,加以強化,實現內化。針對父母離異、經濟困難、行為習慣差、學業(yè)成績差、心理欠健康等問題。輔導員直接指導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采取個性化、親情化的教育方法,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水平,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輔導員已成為是學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學習上的輔導員、生活上的指導員、心理上的疏導者。試行以后,我們將延伸、發(fā)展導師制的內涵,增加被“導”學生的數量,用真情去感化、教育更需要關愛的群體。

五、創(chuàng)建文明安全校園我校著力營造校園文化育人的氛圍。在給校園添一份美的同時,保證校園有充分的安全,嚴格遵照教育局的要求,制定了校園安全防范制度和應急處置等制度。

第10篇

關鍵詞:翻轉課堂;任務式教學;案例式教學;航空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169-06

一、引言

美國專業(yè)發(fā)展工程師會(ECPD,美國工程及技術教育認證委員會的前身)定義工程學為是有創(chuàng)意的應用科學定律來設計或發(fā)展結構物、機器、裝置、制造程序、或是利用這些定律而產生的作品,或是在完整了解其設計下建構或設計上述的物品、或是在特定運作條件下預測其行為,所有所做的都是為了其預期的機能、運作的經濟性或人員及財產的安全[1]。工程學包括非常多的子學科,然而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需要利用基礎自然科學與數學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針對工程學的傳授和學習過程,我們稱為工程教育,它具有實踐性、綜合性、經濟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性[2]。目前的大學階段教育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教育特別強調工程教育,這類院校工程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除具備一般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質之外需要更加突出工程素質的培養(yǎng)。工程素質既包含技術性素質,也包含非技術性素質[3]。一般來講,工程素質主要包含以下內容:廣博的工程知識、良好的思維方法、工程實踐操作能力、耐心細致扎實的工作作風、工程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4]。培養(yǎng)的工科學生動手能力、踐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薄弱是中國高等工科教育突出的問題。因此,以現代工程教育為導向,建立起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以工程實踐為依托,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chuàng)新能力為突破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形成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又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國。它的基本原理是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簡單說來就是將學習的決定權和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前由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式學習,而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與此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則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及解決教師給出的實踐性課題等,這樣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同學交流,隨時解決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工程學科的學習具有一些天然的優(yōu)勢。因為工程類學科的特點是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工程實踐的能力,以至將來能夠勝任工程師的角色,也就是在有了想法以后,能夠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工程類學科中的大部分知識屬于過程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不同,過程性知識不能直接陳述,例如可以通過實踐作業(yè)來獲得。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就是起到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增加實踐學習的機會和時間,也可得到教師的更多時間的補充指導。

將翻轉課堂模式應用于工程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提出一種改進的針對工程類課程的教學模型,其中融入了任務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的優(yōu)勢,同時將該模型應用于《適航與航空安全》課程教授過程。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一)翻轉課堂在工程類教學中的應用

大學本科工科類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素質,使其具備基本的工程能力,為日后成為優(yōu)秀的工程師打下堅實的基礎。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國家科學基金會對未來工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主要表述為三點:(1)具有寬廣厚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術能力。(2)具有大工程觀的綜合素質和很強的靈活性與適應性。(3)具有終身學習的動力、知識與能力。簡單說來,就是能夠做到“在工程中敏銳的發(fā)現問題,深入的分析問題,快速的學習知識,準確的解決問題”。事實上,工程類學科中的大部分知識屬于過程性知識,也就是主要用來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問題,主要以產生式和產生式系統(tǒng)表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與陳述性知識不同,過程性知識不能直接陳述,只能通過某種作業(yè)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而且也不能像通過記憶來獲取陳述性知識那樣來獲取過程性知識。通常學習過程性知識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吸收知識。這是一個習得的過程,通過感知、理解和記憶過程性知識的陳述性形式(即陳述性知識),讓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形成聯系,這也是我們古人所謂的“溫故而知新”。

第二階段,轉化知識。這是一個深化理解和知識轉化的過程,通過各種練習方式,使貯存于知識體系中的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

第三階段,應用知識。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提取過程性知識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與陳述性知識相比,過程性知識的習得速度較慢,但遺忘也較慢。如果長期運用過程性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過程中會逐漸積累許多經驗性知識,這其中不僅包括了知識,而且還有個人的技巧,是一種個體性知識。

目前我們本科工程類學科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論與概念和基本方法上面(如圖1所示,基本屬于陳述性知識),對于如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屬于過程性知識)卻重視不夠。在這樣的教學內容驅動下,我們的授課方式大多數還是以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進行,課堂上教師講授基礎知識和技術方法為主,學生們則以聽講和背書為主要學習手段。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記憶的內容一天之后就會忘記大約74%的內容。然而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所需要的知識內化過程通常是在課后通過復習和作業(yè)來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本科教學過程中是一個薄弱點,所以經常導致在學期末課程結束時學生頭腦中就已經沒有多少知識的儲備了,更不要說在畢業(yè)之后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了。另外,學生通常認為學習是學校內的事情,畢業(yè)之后就是工作,再也不用學習了,由此可見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持續(xù)學習能力(如圖1所示)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而這項能力恰恰是優(yōu)秀的工程人員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二)翻轉課堂的基本概念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國。它的基本原理是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簡單說來就是將學習的決定權和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前由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式學習,而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與此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則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及解決教師給出的實踐性課題等,這樣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同學交流,隨時解決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

(三)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工程類科目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將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了課堂上,將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了課前。在工程類學科教學中使用翻轉課堂,可以獲得許多優(yōu)勢。

1.有助于延長了課程的有效學習時間。

2.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4.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

5.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三、融入任務與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一)任務型教學的引入

任務型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引導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fā)展[9]。任務型教學法非常適合翻轉課堂教學理念的實施,因為在課前學生已經完成了陳述性知識的自主學習,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而在課堂上利用任務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充分的調動自身能力參與和體驗實際任務,與同學和老師進行過交流與合作,解決任務中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學生將陳述性知識轉換為過程性知識的過程,而且有趣的課堂氛圍還能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案例式教學的引入

案例教學起源于“哈佛大學”的情景案例教學課,之后迅速成為一種為全球培訓界為全球培訓業(yè)公認為最行之有效的培訓方式之一。案例式教學有效地促進了陳述性知識向過程性知識的轉化過程。

任務型教學一樣,案例式教學非常符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思想。課堂上學生們在對案例進行思考和分析的過程中,會不斷運用課前自主學習的陳述性知識,對案例進行思考與分析,并不斷的將陳述性知識向過程性知識轉化,力求解決案例中的各種問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與其他學生和老師進行互動與交流。事實證明:案例教學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極好的提升和促進作用。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提出一種適合工程類課程的融合任務與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Model of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learning Using Task and Case)。如圖2所示,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我們將課程的學習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課前自學、課堂教學和考核評價。

1.課前自學。課前教學階段是翻轉課堂的一大特色,它顛覆了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將原本一直在課堂上進行的知識傳授階段翻轉到了課前,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通過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來完成。根據工程類學科的知識構成,學生在課前學習階段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方法,在這個階段我們關注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習資源、技術支持和學習方法與習慣。(1)學習資源。由于在這個階段學生采用的是自學方式,所以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應該提供多樣性的學習資料。①教學視頻。教學視頻是課前學習資料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它的形式可以是PPT加音頻,也可以是視頻短片,還可以選擇網絡上開放的相關課程視頻。教學視頻的內容、形式、時長等方面是影響學生課前學習效果的幾個主要因素。教學視頻在內容上應該以知識點的形式進行組織,每個知識點錄制一段視頻,時長一般15分鐘左右,不宜太長,這樣既可以保持學習注意力,又不會給學生構成太大的學習負擔。另外每個視頻還應配有相應的文字副本,方便學生查看,避免觀看視頻時忙于低頭做筆記而使注意力分散的情況。教學視頻通常在課前一周發(fā)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目標是達到對基本概念的熟知以及對基本方法的深度學習。②輔助學習資料。相關領域的學術論文是工科類學習經常參考的資料之一,另外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網絡資源也是非常有幫助的。③課堂任務的準備材料。因為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我們融入了任務型與案例式教學,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會以完成特定任務或者自主分析案例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在課前階段將課堂要完成的任務或者案例提前交代給學生,會讓學生的自助學習更有針對性,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有準備的情況下進行課堂教學,教學質量更高。(2)學習方法與習慣。自主學習能力是工科類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基本技能,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前階段恰恰是培養(yǎng)工科類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找到適合自己和所學課程的自學方法,久而久之,學生會養(yǎng)成自我學習的習慣,建立自我學習的方法繼而樹立自我學習的信心。

2.課堂教學。翻轉課堂通過課前階段的深度學習實現了對課堂活動的時間的延長。由于課前已經把課堂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進行了自主學習,這樣也就減少了課堂上教師講授知識的時間,所以課堂上留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就多了。所以在課堂教學階段通常會采用合作式和交互式學習方法。為此我們提出了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融入了任務型和案例式教學。課堂活動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和環(huán)節(jié)。(1)知識回顧與現場答疑。盡管學生在課前進行了自主學習,但是在課堂上我們通常會首先進行本課內容的簡單回顧,同時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記錄下來的疑問與困惑進行答疑。該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比重應該控制在整堂課的20%以內。(2)任務活動與案例分析。將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抽象和總結,形成任務讓學生完成,或者將工程中的實際案例提供o學生供其分析,這兩種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實現培養(yǎng)工科學生具備“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工程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同時也貫徹了翻轉課堂所提倡的“做中學、用中學、體驗中學”的特點。任務活動階段需要學生的高度參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工作中的人際交流能力。

課堂任務活動的實施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教師根據本講的知識點設計出相應的子任務以及綜合運用各個知識點的綜合任務,每個任務都要設計明確的任務要求和具體的任務成果;②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組進行子任務活動,充分交流、互動,教師可以充當參與者、監(jiān)督者、指導者、或協調者的角色,實時把握活動的進程,并對活動進行動態(tài)調整和指導;③匯報交流。任務活動完成后各個小組選出一名或幾名學生進行成果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報告、評審等。

課堂上案例分析活動的實施通常包含以下環(huán)節(jié):①教師根據知識點選擇合適的工程案例,并基于案例提出附加問題;②學生獨立對案例進行分析,回答附加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疑惑;③教師隨時解決和回答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中的疑惑,并適當地穿插講解相關知識和部分提示;④完成案例分析后,教師選擇部分學生進行案例分析的結果匯報,并做點評。

3.考核評價。翻轉課堂不但要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還通過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真正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良好結合。通常我們將對學生考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課堂考評,通常采用形成性評價,一個是傳統(tǒng)的期末考評,即總結性評價。(1)形成性評價。教師根據各組的匯報情況并結合在任務活動實施過程中觀察了解到的各組的整體表現,對匯報的學生及所屬小組在邏輯思維能力、活動參與度以及協商合作等方面進行評價并給出反饋意見。(2)總結性評價。在學期末會通過考試的形式完成本課程的考評,考試內容以課程大綱為主線,包括基本概念與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通過案例分析等方式對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核。

四、實例

(一)《適航與航空安全》課程背景

《適航與航空安全》是系統(tǒng)安全性工程里面的一門典型工科類課程,該課程以系統(tǒng)安全性理論為基礎,主要講授飛行器的適航性與航空安全管理的相關知識。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讓學生理解航空安全的基本知識框架,掌握適航性與飛行安全相關的技術手段,了解相關的標準與法規(guī),能夠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該領域的簡單問題。

如圖3所示,該課程內容圍繞航空安全的核心展開,包括針對飛行器的適航和安全管理兩個主要內容。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

基于上述的課程知識體系,并結合航空安全工程的實際工作,制定出該課程的授課大綱,講全部課程內容分為13講,每次授課3個學時,共計3時。

根據3.3節(jié)中提出的教學模式,我們以“人為因素對航空安全的影響”這一講來說明我們的課程設計,如下圖所示。

“航空安全的人為因素”這一講的翻轉課堂教學主要須做到安排課前自學和案例式課堂教學。

1.課前自學,教師通過在公共郵箱或者是課程中心中上傳航空安全人為因素講義及相關案例視頻,并給學生提供查找相關知識的資源,鼓勵去尋找講義中沒有的知識,如查找人為因素導致的航空事故案例或補充講義中覆蓋不全及不詳細的知識點,同時接受學生的咨詢;

2.課堂教學先要回顧這一講的知識,并解決學生仍存有的疑問,接著給出一到兩個相關人為因素導致的航空事故案例,讓學生分組根據目標任務分析,最后進行分析情況匯報。

對于課程教授完成時的考核評價是對整個課程而言的,因此在圖4中并未體現考核評價這一部分;考核評價主要有兩個方面,形成性評價和總結評價:形成性評價主要各組的整體表現,對匯報的學生及所屬小組在邏輯思維、任務分析程度、活動參與度以及協商合作等方面進行評價并給出反饋意見,并放入學習檔案袋中;總結性評價是通過期末考試的來考核,包括基本概念與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通過案例分析等方式。

五、結論與展望

在本科工程類科目中使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多優(yōu)勢,不僅符合工程類學科的學習認知規(guī)律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種值得研究與推廣的教學模式。作為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在使用過程中尤其是在工程類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尚有以下方面需要繼續(xù)探討與研究。

1.授課教師的思維轉換與能力提高,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在課前階段教師要錄制授課視頻,使得教師的授課方式需要有很大的改變,在課上階段,教師與學生需要合作式教學,這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交流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2.教學方式的技術化支持,目前的網絡技術越來越先進,如何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和便捷的網絡工具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與探索的領域。

3.評價考核方式的改變,翻轉課堂的教學特色在于突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強化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過程,而傳統(tǒng)的依靠考試分數來評價和考核的方式顯然不在適用,我們需要新的方式與內容對學生進行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評價考核。

4.教學效果的長期觀察與改善,翻轉課堂的提出和使用雖然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將其真正的應用于工程類科目的教學中還缺少案例研究與長期的使用觀察,只有在長期(一個或兩個學期以上)的教學中使用翻轉課堂,才能通過收集數據并加以分析,來進行效果的評估和方法的改進。

參考文獻:

[1]https:///wiki/工程學.

[2]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幾個問題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0,(3):4-6.

[3]張曉東.簡論機電工程類學生工程素質培養(yǎng)途徑[J].廣東白云學院學刊,2006,(1).

[4]趙曉聞,林健.工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國際比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5]邱然鋒,陳拂曉,張柯柯,郭俊卿.關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R怠白吭焦こ淌ε嘌計劃”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考[C].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4) Shanghai,China 2014.

[6]李燕.基于任盞某跫逗河錕謨鋟轉課堂教學模式[J].數字化漢語教學,2014.

[7]張永華.應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工科大學生工程素質的探討[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6(1):106-109.

[8]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8-10.

[9]李海龍,鄧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務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9):46-51.

[10]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0(4):46-51.

[11]https:///wiki/%E8%BF%87%E7%A8%8B%E6%80%A7%E7%9F%A5%E8%AF%86.

[12]https:///wiki/%E9%81%97%E5%BF%98%E6%9B%B2%E7%BA%BF.

[13]J.L.Bishop,M.A.Verleger.The flipped classroom:A survey of the research[J].2013.

[14]Bates S.The inverted classroom in a large enrolment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a case study.[C]// HEA STEM Conference.2012.

第11篇

【關鍵詞】 心理咨詢師;個人經歷;內容分析;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R749.055、C9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2-0152-05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Personal Experience ofParticipants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Examination

LI Qiang,XU Dan,GAO Wen-Jun

Psychology Research Centre of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Abstract】 Objective:To get the knowledge about participant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Examination (NPCE) for Licensure and Certification. Methods:Self-analysis report which was submitted by the participant of NPCE was analyzed with content analysis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ty of content and origin, all personal experiences were generalized and classified into ten clusters and thirty-six categories.Results:(1) Ten clusters were ranked by the descending of its frequency. They were occupational influence, model influence, family roles, distress of family members, frustration in school work, frustration in living, parent-child separation, family conflict, psychological or behavioral problem,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2)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nts between 30 to 39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other two age groups (6.5±2.9/4.3±1.9, 4.7±1.2, F=4.09, P=0.023).(3)Interaction effect was found between age and experience of family roles(Fisher's exact P=0.003), as well as age and experience of family conflict (Fisher's exact P=0.023); Diflerent rates of family expenenu were reported in dfferent age gooups(40,66.7%,Fisher's exact P=0.023).(4)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personal experiences.Conclusion:Disparity in concealing level created experience differences reported by participants of all ag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occu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used the diversity of occupational influenc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experi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of NPCE in China and abroad.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content analysis; personal experience; qualitative research

隨著我國心理咨詢職業(yè)化的起步,一大批人投身心理咨詢業(y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這些人想成為心理咨詢師?他們是否有什么獨特之處?國外有研究顯示,心理咨詢師在價值觀、需要、個人經歷等方面都存在與眾不同之處,他們可能看重職業(yè)所賦予的自主性[1];他們有被人需要、建立親密關系、照顧他人、產生控制和施加影響、為別人解答問題等需要[2]。也有研究發(fā)現心理咨詢師比平常人經歷了更多的心理痛苦,在童年時遭受過虐待,源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存在各種機能障礙、家庭暴力,父母未能承擔應盡之義務,自己或親屬曾接受心理治療。他們曾獲益于心理治療或良師(mentor)的引導等[3-6]。而目前國內對這一問題尚無研究結果發(fā)表,前期個案研究顯示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的從業(yè)動機與其個人經歷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7]。本文用二次文獻分析法開展了進一步研究。

1 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以2006年天津市報考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資格考試(二級)的478名人員為總體,其中上半年150人,下半年328人。選取總體的10%作為此次研究的樣本,但考慮到所抽被試在綜合評審時提交的報告并非均為個人分析報告,根據多年評審經驗,在實際抽樣中將比例擴大為12%,以保證獲得10%的樣本量。抽樣分上、下半年兩次進行,具體方法為: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先將報考者按照考號排序,然后將其分成若干個抽樣單位,每個抽樣單位的樣本數不少于總體的12%,最后采取簡單隨機法(抽簽)選取其中一個抽樣單位作為樣本。共獲得樣本58人,其中上半年18人,下半年40人。剔除其中未提交個人分析報告的無效樣本6人,實際獲得有效樣本52人。其中男18人,女34人;50歲5人;職業(yè):教師16人,醫(yī)務工作者16人,心理咨詢員(三級)5人,其他(管理者、營銷人員、記者、學生等)15人。

1.2方法

1.2.1建立內容分析系統(tǒng)

1.2.1.1確定分析單位 在本研究中,描述或解釋研究對象時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單位是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資格考試的報考者。

1.2.1.2形成類目 由于國內尚無同類研究,筆者在參考借鑒國外相關研究結果的基礎上[1-6,11-13]采用了自下而上,以分析材料的內容為基礎的類目形成方法。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步,閱讀所有分析材料,對報考者的個人經歷形成整體印象,將報告中涉及的所有個人經歷匯總,并初步擬定類目及標準;

第二步,從分析材料中隨機抽取9份,由三名研究者對照初步形成的類目和標準各自獨立編碼,然后討論、調整類目、修訂標準、再次試用……,反復修訂類目及標準,直至所形成之類目簡潔、準確、界定清晰,標準的定義客觀、操作性強,研究者之間觀點達成一致;

第三步,經多次討論,將內容相近或來源相同的個人經歷歸到一個大類中,最終形成家庭角色、家庭矛盾、家庭成員的遭遇、親子分離、心理與行為問題、生活上的挫折、學業(yè)上的挫折、人際關系問題、榜樣影響和職業(yè)影響等10個大類。經過這三步形成的分析系統(tǒng)即為正式分析的編碼手冊。

1.2.1.3編碼 三名編碼人員依照編碼手冊分別對52份個人分析報告進行編碼,凡個人分析報告符合某一類目的編碼標準即在編碼登記表相應的經歷上記1;反之,記為0。

1.2.2編碼者一致性信度

對三名編碼人員的所有編碼結果進行編碼者信度分析,信度系數為0.87。由此可知,分析系統(tǒng)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客觀性。

1.3 統(tǒng)計方法 用作統(tǒng)計分析的數據是綜合三份編碼數據得出的,即各樣本在每一經歷上的值取自兩名(或兩名以上)編碼者相一致的編碼值,依此來降低編碼的誤差。采用內容分析法,將文字的敘述性文獻轉化為定量的數據[8],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卡方檢驗、對數線性模型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等。

2 結 果

2.1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考試報考者個人經歷內容分析結果

表1顯示,報考者的個人經歷按照其在樣本中出現的頻次排序依次為:職業(yè)影響、榜樣影響、家庭角色、家庭成員遭遇、學業(yè)挫折、生活挫折、親子分離、家庭矛盾和心理及行為問題、人際關系問題。這10類經歷主要集中在個人、家庭以及社會三方面。

2.2不同年齡、性別報考者的個人經歷差異比較

表2顯示30-39歲報考者的個人經歷類目總數顯著高于40歲組,后兩組間差異無顯著性;在所有經歷大類中,三組之間僅在家庭角色和家庭矛盾兩類經歷上存在顯著差異。對數線性模型分析顯示在是否報告家庭角色經歷上,40歲組的人次分布與期望次數有顯著差異,前者未提及家庭角色經歷的人數較多,而后者提及家庭角色經歷的比例較高;30-39歲報考者在報告中陳述家庭矛盾的人較多。偏關聯檢驗發(fā)現,即使排除性別和職業(yè)兩因素的作用,年齡與家庭角色、年齡與家庭矛盾的交互作用仍然存在(Partial χ21=13.43,P=0.001;Partial χ22=12.58,P=0.002);不同性別的報考者之間在各類經歷上均無顯著差異(均P>0.05)。對數線性模型分析的偏關聯檢驗顯示性別的主效應雖顯著(Partial χ2=5.00,P=0.025),但性別與經歷間并不存在交互作用。

2.3不同職業(yè)報考者的個人經歷差異比較

不同職業(yè)報考者在職業(yè)影響上差異不顯著(確切P=1.000)。

3 討論

3.1報考者個人經歷的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30-39歲報考者在個人分析報告中所陳述的個人經歷種類要顯著多于其他兩組,年齡與所報告的經歷種類呈倒U型關系。這一結果與通常認為的經歷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的常識有出入。可能是由于不同年齡人群在掩飾性上存在差異所致。>40歲的報考者掩飾性更高,更傾向于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方面,而隱藏不好的一面。在撰寫個人分析報告時,>40歲的報考者對一些違背社會期望、影響自己形象的經歷避而不談,如家庭矛盾這一尖銳和敏感問題,他們均未在個人分析報告中提及。而對于家庭角色這類不與道德評價直接相聯系的中性經歷,他們就未出現上述的掩飾行為。但這一觀點仍需后續(xù)研究的驗證。在家庭角色大類中,包含了身為長子或長女、承擔生活重擔、為人父母三種經歷,無論從報考者出生的時代背景,還是人正常的生理和社會發(fā)展來看,這類經歷的出現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3.2我國心理咨詢師報考者與國外心理治療師個人經歷的異同

從我國心理咨詢師報考者的家庭情況來看,他們中有人是家中的長子或長女,自幼就幫父母照顧弟妹或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有人不得不長期照顧患有心理疾病或嚴重軀體疾病的親屬。這都是親職化(parentification)的標志。親職化是指在家庭互動模式中,兒童或青少年被指定承擔原先應當由父母所應提供的角色與責任[10]。Fussell發(fā)現與物理學家相比,心理治療師童年時更多地經歷親子角色的倒置[4]。Maeder也提出心理治療師曾是父母的照顧者,只有在提供溫暖和情感撫慰時才能夠獲得同樣的情感回報,他們對于自我概念的價值評價大都源自幫助和照顧他人,因此他們經常通過助人這一途徑來尋求自我肯定和親密情感[11]。

心理咨詢師報考者的生活常充滿了挫折與坎坷,他們的身體、心理可能具有某種障礙或缺陷,抑或在生活或學業(yè)上遭受了重大打擊;另外一些傷害則來自他們糟糕的家庭環(huán)境和不良的人際關系。有的家庭成員之間存在形式、激烈程度各異的沖突;有人則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被動、回避、退縮或易起沖突。這也是為什么在國外的相關臨床文獻中,他們常常被稱為“負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s)”[11],那些挫折經歷和帶著傷疤的情感痛苦似乎能增強他們理解他人和共情的能力[12]。

本樣本中67.3%的報考者在報告中都強調了榜樣的影響,他們的“榜樣”或是文藝作品中的角色、社會及歷史上的知名人物,或是身邊的某位好老師,又或者是有幸結識的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Henry及其同事指出,這些角色有的激勵他們不斷前行,有的被他們視為追隨的目標[13]。

除以上的相同點外,表2所列的某些經歷是我國心理咨詢師所特有的,包括:為人父母、由祖輩帶大、高考失利以及職業(yè)影響。這些經歷或與我國心理咨詢職業(yè)化道路直接關聯,或以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基石。“為人父母”與“職業(yè)影響”中的各種經歷,凸顯了我國心理咨詢職業(yè)的特殊性。我國心理咨詢的職業(yè)化剛剛開始,行業(yè)門檻較低,日漸壯大的咨詢師隊伍中相當一部分成員來自與心理學相關的各行業(yè),如教育、醫(yī)療、管理等。這與西方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的培養(yǎng)模式完全不同[14]。我國心理咨詢師準入人群表現出兩方面特征:年齡跨度大,報考者從二十幾歲至五十多歲[15,16];在職業(yè)經歷方面較國外同行豐富,即報考者參加心理咨詢培訓前大都具有從事其他職業(yè)的經歷。因此,一些報考者或出于教育子女的需要,或因先前職業(yè)的影響來學習心理咨詢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祖輩帶大”是我國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一大特點,既有父輩工作壓力大無暇顧及子女等現實原因,也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所塑造的以緊密聯系的擴大家庭為主體的家庭結構有關。幼年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不僅妨礙親子間正常依戀關系的建立,繼而還會影響其成年后的人際交往方式及職業(yè)選擇[17]。

高考失利給當事人心理上帶來的挫敗感和隨之而來的社會壓力絲毫不遜色于童年期遭受的各種不幸[18]。從應激的角度看,高考受挫的個體投身心理咨詢行業(yè)的行為作為一種應對方式,也是源于自助或補償的需要[7]。

通過與國外研究的比較,發(fā)現在國外研究中揭示的某些現象在本研究中并未出現。如遭受虐待。在報告中,很少有報考者提及自己有受虐經歷,即使在敘述家庭沖突或家庭暴力時稍有暗示,也表述的極為隱晦,無法判斷是否被虐待,更未發(fā)現待個案。而國外的研究結果與此不同,Elliot等研究發(fā)現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女性比其他職業(yè)女性遭受待的比例更高[5]。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樣本數量偏小,未能涵蓋可能的全部情況;也可能是因為該經歷高度隱密且不光彩,加之研究所選材料是提交評審的自我報告,不能排除報考者出于心理防御和印象整飾而刻意隱瞞的可能。

3.3本研究的不足

由于研究材料的特殊用途決定了其內容難以盡含撰寫者的全部個人經歷信息,報考者出于印象整飾等目的可能隱瞞一些重要經歷,這就使得在得出研究結論時不夠全面:按照報告的撰寫要求,報考者所陳述之經歷須為其個人成長或從事心理咨詢有著重要影響的個人經歷。但無法做出個人經歷與選擇心理咨詢職業(yè)動機二者之間必然聯系的推斷,更無法建立某種經歷與某一動機之間的因果性聯系。需進一步深入探討;由于本研究僅與國外同一職業(yè)群體的研究進行比較,而未與國內其他職業(yè)人群的同類研究作對照,因而僅能發(fā)現文化因素的影響,卻無法揭示職業(yè)因素的作用;本研究樣本代表的是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考試報考者,目前國內的研究也多以這一群體為研究對象,但心理咨詢師考試報考者并不等同于獲得職業(yè)資格的心理咨詢師,且其獲得職業(yè)資格后也未必一定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因此,以前者為對象的研究能否推論到后者?報考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代表職業(yè)心理咨詢師?仍是尚待考察的問題。

致謝:感謝天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業(yè)技能鑒定中心對本研究的支持!感謝樊倩倩、佟晶同學在本研究中所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Krous TMD, Nauta MM. Values, motivation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future professionals: who wants to serve underserved populations? Prof Psychol: Res Pract, 2005, 36(6): 688-694.

2 Corey MS, Corey G. Becoming a Helper.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2003: 4-7.

3 Racusin G, Abramowitz S, Winter W. Becoming a therapist: Family dynamics and career choice. Prof Psychol, 1981, 12: 271-279.

4 Fussell FW, Bonney W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psychotherapists and physicist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Psychotherapy, 1990, 27(4): 505-512.

5 Elliott DM, Guy 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versus non-mental-health professionals: Childhood trauma andfunctioning. Prof Psychol: Res pract, 1993, 24(1): 81-91.

6 Backfield J.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Patterns of influence on the career-span development of psychotherapists. Diss Abstr Int, 1996,11:3399.

7 李強,許丹. 心理咨詢師從業(yè)初始動機個案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205-208.

8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等,編.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13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650-66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標準(試行).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10 吳嘉瑜. 倒轉的親子位置-“親職化”兒童之相關文獻探討.輔導季刊,民國94,41(1):21-28.

11 Maeder T. Wounded healers. Atl Mon, 1989:37- 47.

12 Sussman MB. A curious calling: Unconscious motivations for practicing psychotherapy. Northvale, NJ:Jason Aronson,1992.

13 Henry WE, Sims JH, Spray SL. Public and private lives of psychotherapis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3.

14 江光榮,夏勉. 美國心理咨詢的資格認證制度.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1):114-117.

15 趙白帆,劉梅. 云南省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培訓班學員情況及分析.衛(wèi)生軟科學,2002,16(6):40-42.

16 方華,楊衛(wèi)敏,朱紫青. 四期心理咨詢師培訓班概況分析及教學管理工作的體會. 上海精神醫(yī)學,2005,17(增刊):40-41.

17 Roe A, & Lunneborg PW.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areer choice. In: Brown D, Brooks L.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0:68-101.

第12篇

【關鍵詞】選修課演講辯論

一、引言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學生普遍存在闡述個人觀點時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等問題,難以完成深層次的語言交際。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演講和辯論的形式能夠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下面實例著重闡述了英語演講辯論活動的實施方法及效果。

二、課堂演講實例:Do we need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本課題材選自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 Book 8, Unite 5, The Conquest of theUniverse.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首次登月,首次航天飛機飛行,土星及其衛(wèi)星,科幻電影《星球大戰(zhàn)》等。

2、指導學生分析人類探索外層空間的主要事件及其原因。能夠就人類是否應該繼續(xù)探索太空這一話題展開辯論,陳述自己的理由,在陳述觀點和說明理由時能夠正確運用名詞性從句。

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合作精神,培養(yǎng)學生在公共場合連續(xù)發(fā)言的能力及表達自己觀點的策略。

教學重點:學生對環(huán)境知識的掌握及運用。了解人類不斷探索外太空的歷史,了解太空探索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學事件,增強開發(fā)外空,謀求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意識。

教學難點:

1. 以公眾演講方式提高學生當眾講話能力。

2. 任務語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步驟:1、情景導入:播放電影片段Star Wars。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課題。

三、圖片激趣

—展示人類生存空間的圖片(學生預先搜集好的),學生小組討論,找出這些圖片所展示的原因。

—教師點評,引導學生歸納演講技巧(body language, eye contact, speech, pronunciation , facial expression, etc.)

此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深入進語言情景中。

四、設定賽程

—以競賽形式、小組為單位劃分賽區(qū),選出相應的選手、評委、計時員等。

—制定評分標準:Content, Language ability, Voice, Stage performance, Time control,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etc.

交流互補,理清思路:通過師生交流,資料的整理,呈現英語辯論的特點、技巧、評價標準及角色要求。

A.The first affirmative speaker must: define the topic; present the affirmative’s team line; begins arguments against the negative side.

B.The first negative must: accept or reject the definition; present the negative team line; rebut some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first affirmative speaker; presents strong negative arguments.

C.The second affirmative must: reaffirm the affirmative’s team line; rebut all the remaining points of the negative’s case;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affirmative’s case; round off the debate for the affirmative.

D.The second negative must: reaffirm the negative’s team line; rebut all the remaining points of the affirmative’s case;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negative’s case.

五、選手展示

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使其有據可依,步步深入,在有相當難度的挑戰(zhàn)中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

準備階段為學生了解過程、明確思路做好一定的鋪墊。由此,辯論開始。現將正反兩方的部分觀點歸納如下:

Positive: It is right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Argument 1、It is known to all that human beings have spent many years exploring the universe and we have already achieved success.

Argument 2、There are more important problems on earth. Our living space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so we need to expore more outer space.

Negative: It is wrong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Argument 1、Space travel is too dangerous. The human body is not designed

for zero grevity.

Argument 2、people will never be able to travel to other planets because it

takes so long to get there.

Argument 3、It’s a waste of momey spending space probes into space.

六、反饋評價:

—學生互評。選手進入其他各組交流,征詢反饋意見;選出優(yōu)勝者,各組代表評價。

—選手自評。自我評價使學生體會自身不足,認清努力方向。

—教師評價并小結:本課旨在針對學生交際操練匱乏、開口意識薄弱、語言語調不規(guī)范等弱勢,試圖充分挖掘教材,把課堂還給學生,并體現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一論斷。

七、結語:

演講與辯論不同于一般的口語交際,有其特殊性,教師必須更加靈活地控制課堂,以便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現有的語言交際能力,同時也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克服各種障礙,積極參與。教師也應努力營造一種寬容,友善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演講與辯論活動不受到正確或錯誤的評判。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引導,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能得到鍛煉。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活動的設計者、學生目標的引導者和學習群體的協調者。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質,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專業(yè)知識、熟練的專業(yè)技能、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還要有演講與辯論的示范能力,掌握新課程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

[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金鶯、宋桂月《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社,2003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利津县| 冷水江市| 高密市| 高雄县| 荔浦县| 双城市| 阜平县| 曲沃县| 吴江市| 如东县| 图片| 衡水市| 瑞金市| 明溪县| 青冈县| 巴彦县| 商南县| 青阳县| 长岛县| 鸡泽县| 宽城| 达孜县| 邛崃市| 竹山县| 黎川县| 临泽县| 来宾市| 上犹县| 新竹县| 佛冈县| 商河县| 石楼县| 上林县| 河北省| 太湖县| 久治县| 宜都市| 定州市| 曲阜市|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