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6 12:29: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外漢語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邢公畹先生(1914.10–2004.7)是中國當代最杰出的語言學家之一,他在語言理論研究、漢語語法研究,特別是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和漢臺語比較研究等漢藏系語言的比較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邢先生還親身參與了對外漢語教學工作,1953年至1956年,他從執教的南開大學被派往蘇聯教授漢語,先后任教于莫斯科東方學院、莫斯科大學。(邢公畹,2004)自此而后,邢先生十分關注對外漢語教學及其研究,并就對外漢語教學問題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見解。今天讀來,仍然深受啟發。綜觀邢先生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論文,其內容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主要方面:關注特殊的語言現象,主張細化語言描寫;強調研究語言的深層結構,重視探尋語言之間存在的普遍規律;提倡本體研究與實際應用的緊密結合,不僅重視在課堂上傳授“語言”知識,而且重視在語境中的“言語”交流。
二、關注特殊現象,強調細化描寫
2.1 關注特殊的語言現象
邢先生(1981)指出,用來分析語言結構的理論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但對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的用處并不是很明顯。指導外國學生學習漢語,與其讓他們記住一些抽象的公式,不如讓他們記住一些具體的例句。他(1984)十分強調對特殊類型的句子進行細致描寫,認為應把它們的特點介紹給學生,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比如漢語的連鎖復句就是一種很有特點的句型,邢先生先后在三篇文章中以這種句型為例,說明為什么要關注語言中的特殊現象。什么是連鎖復句?邢先生(1984)的解釋說明極為深入淺出。如:“臺灣回歸祖國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在這個復句中,第一分句的賓語是第二分句的主語,按照漢語的習慣可以不重復,第二分句和第一分句就構成互相連鎖、互相依存的關系。邢先生說,這種復句就是連鎖復句,而“他這樣沖撞我,我就不能答應”之類的句子,后句必須有主語,則不屬于連鎖復句(邢公畹,1990a)。邢先生更重視語言事實的舉證。他從《魯迅小說集》《趙樹理選集》中搜集了46句連鎖復句,并用它們的英譯和俄譯加以對照。(邢公畹,1984)例如:(1)我先前東邊的鄰居叫長富,是一個船戶。(《魯迅小說集》)MyformerneighborontheeastsidewascalledChangFu.Hewasaboatman.НашегососедазовутЧанфу;он-лодочник.(2)她有個女兒叫小娥,嫁到離村五里的王家寨。(《趙樹理選集》)HerowndaughternamedHsiaoO,wholivedinavillageabouttwomilesaway...ЕероднаядочьСяо-эбылавыданазамужвсоседнееместечкоВанцзячжай,лизапятьотсюда.邢先生(1990a)還從《官話類編》中搜集了141句連鎖復句。該書是美國傳教士C.W.Mateer所寫,1892年初版。這部書系統記錄了清末的北京口語,通過該書大體上可以看出當時口語里這種連鎖復句的基本面貌,它們顯示的是近代漢語向現代漢語過渡的情形。例如:(3)這是會上議定的章程,不能更改。Thisisthesettledpolicyofthesocietyandcannotbechanged.為了提煉連鎖復句的特點,邢先生(1984)使用公式進行總結,以符號表達為:NP1+VP+NP2,+VP+NP,=NP2。VP是動詞組,NP2是它的賓語;代表一個空位,意義是NP2,但在語法上不等值。所代表的空位不是一般性省略,添補后反而累贅。在調查的語例中,VP為“是”和“有”的句子共占三分之二左右,可知這兩個動詞易形成“連鎖復句”。又因考慮到公式是根據印歐語的情況設計的,并不是全部語言的基本規則,另外,賓語還有使動詞的意義具足并依附于動詞而存在這樣的特點,故把公式修改為N1+V1+N2,+V2(+N3),與N2同指。(邢公畹,1990a)只就連鎖復句這樣一種句型,邢先生不僅舉出了大量語例說明其結構形式,細致描寫它的特殊之處,而且用相應的外語譯文進行對照,讓外國學生更容易了解漢語和英語、俄語在結構上的不同之處,從而使學生更加準確地了解漢語中這種句子的特點。由此可見,為了能對對外漢語教學有幫助,邢先生在研究中更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這體現了一個大學者在對外漢語教學上的良苦用心。
2.2 為教學而強調細化描寫
邢先生認為,細化描寫不僅是發現搭配規律、深化語法研究的途徑,而且是使語言教學取得有效成果的重要手段。在談到語詞搭配的問題時,邢先生指出,不管對詞類進行細致的再分類工作有多少困難,為了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語言教學工作者和機器翻譯工作者都應該不懈努力。(邢公畹,1978)為了清晰地證明上述意見,邢先生(1978)舉例分析,很有說服力。例如,“他讀著報,沒有聽見人叫他”,這句話正確;“他進著門,沒有看見小王在門外掃地”,這句話錯誤。邢先生指出,探究對錯的原因應尋找動詞小類的意義。深入研究并細分小類就能發現:“讀”“寫”“吃”“喝”“唱”等動詞是“非結束性動詞”,后面能加“著”;而“進”“到”“出”“忘”“允許”等動詞是“結束性動詞”,后面不能加“著”。又如,“我喝了涼水”“冷石頭”這些說法可以說;“香蕉喝了涼水”“冷孩子”就不可以說。只有深究下去才能發現能說與不能說的原因:“喝”是指人的行為的詞,“冷”是指物的屬性的詞。只有對各類詞進行更為細致的描寫,才能更好地、更準確地發現詞語搭配的規律,從而能夠更為有效地指導對外漢語教學。邢先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傾向于精細化,這一特點不僅體現在語法研究上,而且體現在語音教學上。例如,邢先生在教外國學生卷舌音時,強調把卷舌音看作是從元音開始的卷舌過程,即[a]:[ar];[u]:[ur];[]:[r];[]:[r];[o]:[or]。李思敬(1994)在其著作《漢語“兒”[]音史研究》中將[]符號的音值定為[],并指出:“北京地區的‘兒’‘耳’‘餌’‘爾’‘邇’等字的實際音值是先發央元音[],隨后再帶一個卷舌元音。這個卷舌元音約略相當于[]而略松、略弱。[][]并不同時,不是一個發音動作。[]符號所代表的這些字的實際讀音是[]。”邢先生非常贊成這一觀點,認為以此指導教學易于取得效果,并據此提出了兒化音的具體教學方法:“歐洲語言里多有[]音,讓學生在[]的基礎上練習改變為[]。之后再讓學生單獨發[],但要延長、放松、元音化,用國際音標表示就是[],這樣實際就可以得到[]音。得到[]音,就容易學習復合元音[]了。”(邢公畹,1995)由此可見,邢先生不僅對漢語的現象觀察得很細致,而且對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觀察得也很細致,并從細致處著手處理教學難點,讓學生對比鮮明、感受清晰、容易學習,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三、探究深層結構,把握語言共性
3.1 探究語言的深層結構
人們平常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一串能表達意思的包含著語法組織的線性聲音序列。邢先生認為,這一線性聲音序列體現的是語法學上的結構關系,這是語言的表層結構,而支持和制約它的是深層的意義結構。(邢公畹,1993a)只要細化語詞描寫,就能把搭配問題轉化成語法問題,搭配規律的發現正是語法研究深化的體現,這一過程也將逐步觸及語言的深層意義結構。(邢公畹,1978)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探究語言的深層結構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為了證明上述觀點,邢先生(1993a)舉了一個教學中碰到的實例。一個芬蘭學生寫出過這樣的病句:“這個國家的產品,到富裕國出口。”邢先生沒有從介詞的位置入手去解釋這句話的病因,而是著眼于動詞的語義特征進行分析:漢語的不及物動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移動位置動詞”,“跑”“跳”“走”“飛”“滾”等詞都是。以“跑”為例,“到操場上/跑”≠“跑•到/操場上”。因為前句“操場上”放在“到”后,表示“到”的目的地,“到操場上”是介詞詞組,做“跑”的狀語;后句“操場上”放在“跑到”的后面,表示“跑到”的目的地,“到”字輕讀,跟動詞“跑”構成一種復合動詞,病句中的“出口”就是這類動詞。從邏輯上講,一個國家的產品是不會運到別國再出口的,所以正確的說法只能是:“這個國家的產品/出口到/富裕的工業國/。”還有一類不及物動詞是“不移動位置動詞”,“住”“坐”“站”“躺”“睡”等詞都是。介詞可出現在這類動詞的前后,意思相等,“在天津/住”=“住•在/天津”。邢先生指出,從表面上看,芬蘭學生的病句是介詞位置問題,實質上卻是復雜的漢語動詞的不同類屬的區別問題,只有從深層的語義特征著眼,才能找到出現毛病的關鍵。語言深層意義結構上的問題多如牛毛,這種研究越深入,對對外漢語教學越有利。邢先生(1996)還引用賈彥德的觀點從理論上進行了闡述。賈彥德(1992)指出,語法、語音與外界沒有直接聯系,只有語義是社會、自然、心理現象在語言中的反映,是交際中說話人或思想者思想的體現。語音、語法都是為語義服務的。邢先生非常贊同這一說法,并指出,語言的深層結構就是語義結構,而語義結構又可以分成表層的和深層的。表層語義結構是指符合語法的義位序列,深層語義結構是指一段共時存在的有組織的思想。同一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思想中義位的標志是各民族語詞的音響形象。邢先生(1996)進一步指出,從語義學的角度來觀察,教學所及只是語義的表層結構,而交際中所觸及的卻是語義的深層結構;對外漢語教師如能對漢語的深層結構深入理解,在教學上是大有好處的。
3.2 把握語言之間存在的普遍性
邢先生(1996)指出,從語言的深層結構中可以看出,語言之間的普遍性大于差異性。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應用上,對語言之間普遍性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深入研究了語言的普遍性,才可以實現從宏觀上對語言現象做出解釋。(邢公畹,1990b)語言之間如果沒有普遍性,進行外語教學就成為不可能的事了,因此,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應該重視人類語言普遍性的研究。(邢公畹,1996)邢先生(1990b)指出,從語言的對比研究中可知語言之間存在共同的語法范疇。現代漢語中有“看、聽”與“看到、聽到”等對應的動詞,馬慶株(1985)借用藏語語法的命名,稱“看、聽”義的動詞為自主動詞,“看到、聽到”義的動詞為非自主動詞。因為“看、聽”等動作受個人意愿支配,可以自己做主;而“看見一個人”不能說我愿意看見,那個人就出現,這類動作不是由自己的意愿做主的。邢先生贊成這種觀點,并進一步指出,曼谷泰語里有“du1(看)、fa2(聽)”與“hen1(看到)、jin2(聽到)”,英語里有“tolook(看)、tolisten(聽)”與“tosee(看到)、tohear(聽到)”等,動詞的自主和非自主的語義特征能夠同樣出現在漢、藏、英、泰語里,這正是語言之間存在普遍性的一種體現。邢先生(1993b)還舉出了中英文“是”字句可以互譯的例證。他從文藝作品及其英譯本中搜集了46組有代表性的“是”字句,通過對比分析,概括為四大類:一是賓語為名詞。例如:(4)我們/是/者/。We/are/Marxists/.二是“的”字結構充任主語或賓語。例如:(5)最可憐的/是/我的大哥/。Themostdeplorable/is/myelderbrother/.三是主賓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同一或類屬的關系。例如:(6)那個東西/是/什么價錢/?Whatprice/is/thatarticle/?四是“是”字的主賓語同形,表示“是否可以改變”。例如:(7)忙時候/總是/忙時候。It/was/themiddleoftheharvestseason/and/thenextday/was/aworkday/.(8)失意人/也不會總是/失意人/。Lamedogs/donotremain/lame/forever/.46組有代表性的“是”字句雖然用法復雜,但可以實現互譯,這正是語言普遍性的表現。邢先生(1993b)指出,雖然各語言社會所建立的傳播信息的編碼系統及其編排方式和編排原則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必須具有音位系統,語素和語素結構模式是一致的。人類生活在同一個“自然”系統里,具有同一的生存和發展目的,這就保證了全人類語言里的“意思”具有普遍性。即使是特色句子,也會呈現出共性語法特征。邢先生所舉的例子是“存現句”,他在對比英譯、俄譯的基礎上分析了其成句特征。一是單純存現句,動詞多用“有”。例如:(9)/桌上/有/盞•燈/。//Thereis/alamp/onthetable/.//Hастолe/(имеется,есть,находится)/лампа/./二是非單純存現句,主語是處所助詞,名詞是施動者,動詞為不及物,帶“著”,但不表示動作進行,只表示動作產生的狀態。例如:(10)/橋腳上/站著/一個•人/。//Someone/wasstanding/atthefootofthebridge/.//Намосту/кто-то/стоял/./三是出現消失句,賓語無定,是施事(或為主體);動詞帶“了”,為不及物。例如:(11)/小路上/又•來了/一個•女人/。//Anotherwoman/camedown/thepath/.//Надорожке/появиласьеще/однаженщина/./邢先生分析其成句特征時著眼于“方位詞”在句中的位置,指出“方位詞”在漢語中做主語,在俄語中做狀語,在英語中則置于句子末尾。雖然三種語言中構成“存現句”的表層結構有差別,但這種差別并不影響它們能表達出相當的意義,因為“存現句”在漢、英、俄語里呈現的主要特點是相同的,即表方位的部分、表存現的謂詞部分、表無定的存現主體部分這三大部分的意義必須顯示清楚。(邢公畹,1996)邢先生用漢外語言對比研究的方法,揭示出語言之間的普遍規律,對對外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語言為體,言語為用
4.1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言語”的關系
索緒爾把人類語言活動劃分為“語言”和“言語”兩方面,邢先生(1993c)認為,這個劃分可以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上。中國哲學上有“體”“用”這對范疇,借而用之,可以說語言為體,言語為用。作為交際的本體是語言,使用這個工具來進行交際的是言語。(邢公畹,1996)語言是社會共有的結構系統,不受個人的意志支配;言語指個人憑借前者所說的話,是言語活動中受個人意志支配的部分。邢先生(1993c)指出,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施之于對外漢語教學,就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之間的關系。對外漢語教學中所教的內容是作為“語言”的漢語,聽、說、讀、寫訓練都是圍繞這個中心進行的;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求學生能把作為“語言”的漢語轉化為自己的“言語”,使他們能用漢語說話,自由表達課文之外的自己的意思。對外漢語教學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從一般到特殊、從語言到言語的過程。
4.2 “語言”轉變成“言語”的“專化作用”
“語言”到“言語”的轉化,邢先生稱之為“專化作用”。這一術語本是葉斯柏森講實體詞與形容詞的差別所在而使用的,被邢先生推演開來,用以說明語言里的句子進入言語時所起的作用。邢先生(1987)定義說,從一個一般性的、公設性的句子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確有所指,能傳達一定信息的句子的功能,叫語言的“專化作用”。邢先生(1996)強調,人類之所以有語言之體,就是為了要有言語之用。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必須具有從一般性的意義組合轉化為個別的、不可窮盡的言語里的句子的功能。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語言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逐漸把漢語轉化為自己的言語。對外漢語教師需要設法誘導,加速“專化作用”。而“專化作用”的發生,語境起著重大作用。語境包括對話的時間、處所,詞語所指和對話的上下文,對話者之間的關系,有無共同的歷史回憶,是否在同一種風俗習慣、文化傳統中,對話者的知識水平,對話者當時的情緒,等等。因而,要加速“專化作用”的發生,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具備很高的素養。(邢公畹,1978)
4.3 “語言”“言語”的劃分與對外漢語教學
邢先生(1993c)認為,“語言”和“言語”的劃分,對“專化作用”的認識,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會促使我們關注“言語”教學。邢先生指出,正確認識到“語言”是教學內容,“言語”是教學目的,對外漢語教師就必然會關注“言語”教學。邢先生建議道,應該在高年級開設一門“談話”課,這門課不同于按課文進行教學的“口語”課,而是就某個話題讓學生自主講話,教師針對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的不合漢語規范的句子給予分析幫助。這樣的課能促使學生把學到的漢語“語言”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言語”交際能力,并正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還會促使我們重視“語境”作用。認識到語言的專化作用,就會在教學中設法加速它的發生。學生敘述課文時,通常所用的仍是語言里的模式,所以在課堂上要安排一些假設的語境,讓學生多開口說自己的想法;還要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漢語實踐,在真實的語境中提高他們的漢語表達能力。(邢公畹,1987)
五、邢公畹先生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啟示
自1953年在蘇聯教授漢語始,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表一系列研究論文止,邢先生與對外漢語教育事業有著長達四十多年的緊密聯系。邢先生憑借語言學家的深厚功力,結合一線教學的體驗,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所發表的一系列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論文,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的典范,是“接地氣”的真學問,可以稱得上頂“天”立“地”。這些成果也是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寶貴財富,值得深入學習,并在漢語國際教育實踐中予以應用,發揚光大。
(一)文化導入的內容
漢語言是非常豐富的,其范圍非常廣,漢語言教授的主要內容有:1.讓其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對于留學生來說,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其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途徑。[2]有許多外國友人之所以會選擇學習漢語,是因為他對漢語有濃厚的興趣或者是其工作與漢語相關,因此,讓其對我國的國情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是非常有利的。2.讓其學習中國人的心理觀念及特征。作為一種第二語言,漢語的學習過程也是對我國民族文化進行了解的過程。要進一步深入學習漢語,就一定要了解民族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心理特點等。
(二)文化導入的原則
因為我國的文化非常廣博,涉及的范圍也非常廣泛,所以,在漢語言的教授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1.適度原則。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目標以及教學任務,同時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漢語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綜合地制訂教學計劃,實施中國文化的導入。2.當代與傳統文化同時教授的原則。[3]學習漢語的留學生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多來自于電影、書本以及多媒體等,與中國人的真實交往很少,這就導致了他們對我國的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因此,要加大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共同推廣,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與漢語。3.實用性原則。留學生之所以要學習漢語,是因為其在學習工作中切實需要,所以,漢語教學一定要注重實用性這一原則。也就是說,要根據教材及教學計劃選擇性地教授一些實際意義較大的知識,以利于其對漢語的運用和理解。4.尊重文化差異的原則。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文化的差異教授。通過將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對比學習,更有利于其理解與學習。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問題
盡管文化的導入在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國的一些高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較少地對日常文化以及一些新文化現象
進行實踐學習[4]通過了解,當前我國對外漢語教學開設的課程有太極拳、古箏、書法、武術等,這些都是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但是,我國的文化正在不斷地發展,而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對于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新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等較少涉及,出現了與現實脫節的現象。
(二)文化導入的方向與實際有偏差
當前,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課程開設了中國地理、歷史以及民俗等,這些課程可以說是一些單獨學科,對語言系統的影響并不是很大。我們追求的導入的文化是一種實用的交際文化,這些文化對其日常交流以及交流過程中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
(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忽視文化的導入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進行單純的語言教學,給學生講授的是單調的句法、詞匯以及語法等,教學比較機械,對于學生而言,課后也是死記硬背,效果不明顯。總之,對文化的導入這一部分在理論上并沒有引起真正的重視。
三、文化導入過程中應采用的方法
(一)完整性與分散性相結合
分散性的教學方法就是指將文化因素的教學分散到一些成語中,在講授的過程中將一些代表性詞匯挑出來加以重點講解,或者是設置一些具體的語境進行講解。[5]等到學生對漢語有一定的基礎之后,就可以系統、完整地對一些中國文化進行講解,比如我國的一些風俗習慣、名勝古跡以及飲食文化等等。
(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開始對漢語言的教授應該視學生的漢語掌握情況而定。我國文化博大精深,若是超過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則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應該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講授的深度,這樣循序漸進,不僅可以使學生每天都能學到新知識,而且還可以增加其漢語學習的興趣,使其漢語言的掌握程度逐漸提高,這樣更有利于留學生對漢語言的學習。
(三)導入方式要多樣化
(一)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留學生選擇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的專業,學習和生活環境相對獨立。因此,學生除了在每周6學時漢語課上可以接觸到漢語外,其他時間幾乎完全被英語或其母語環境所包圍,這種環境下,讓他們熟練掌握和運用漢語是非常困難的。
(二)學習內容
醫學專業留學生的漢語課是不分科的,一本醫學漢語教材上聽說讀寫共同進行,課時有限,單位課時內需要掌握的知識量較大,再加上漢語是留學生們較為陌生的意合語言系統、漢字讀寫相對較難掌握。這些都給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初級階段帶來極大困擾。醫學漢語的教材內容中加入了很大一部分醫學相關內容,受篇幅的限制使得日常交際部分相對減少。教師若采用完全依靠教材的傳統方法進行教學,便會脫離實際交際環境,學生在學習漢語初期,得不到使用漢語交流的,便會喪失學習興趣。
二、教學策略初探
在漢語教學初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并努力使學習漢語和醫學專業課的學習掛鉤是對外漢語老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學生在樂于接受漢語的基礎上,再在課堂上引入好的教學模式、使用正確而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相信會對留學生學習漢語有很大助益。從表面上看,英語授課的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只要掌握日常會話,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就可以了,但實踐和調查發現,系統地學習漢語及中國文化常識,不光可以讓學生在中國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適,對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大幫助。老師們會發現,漢語好的學生,往往專業課的學習成績也很好。當然這與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天賦有關,但另外也要歸功于漢語較好的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的有效交流。
(一)注重文史知識的導入
要想引起學生的興趣,除了和一般漢語言進修留學生一樣,讓其快速掌握基本的漢語會話,在一開始便產生使用漢語交際的之外,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文化導入,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進而對漢語產生興趣。如“故宮“”長城“”京劇”這些與中國文化知識相關的詞語,絕大多數醫學留學生完全沒有概念。璀璨的中國文化本身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可以馬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勾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對英語授課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而言,對中國文化的感知與認同,不僅決定其漢語水平的進步,更與其學習生活質量息息相關,不容小覷。因此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要求絕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要配合中國留學事業的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承擔起傳播中國文化,與世界不同國家、民族溝通交流的任務。
(二)注重民俗常識的擴展
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溝通中可以發現,學生對中國社會民俗情況知之甚少。很多學生除了知道這個國家叫“中國”,他們來時飛機落地的城市叫“北京”之外,對其他幾乎一無所知。學生由于對中國民俗概況和思維方式不夠了解,在實際交流中常常遵循本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習慣行事,因此,在交際中常會導致交際失敗、理解偏差,甚至會產生文化沖突。這使學生對融入中國社會失去信心,進而拒絕學習漢語。在口語課堂上,學生常常會向老師提出這樣一些問題:1.商場里,男女一同購物,常常女性走在前面,男性跟在后面拎包;中國已婚婦女不冠夫姓、可以不戴婚戒。這些現象是否都說明中國是女性主導的社會?2.在飯店里可以看到各種奇怪的食物,中國人是不是一個野蠻的民族?怎么什么都吃?3.中國人好像都沒有宗教,這是個沒有信仰的國家?如果教師覺得這些問題與漢語教學無關,不做解釋輕易放過,就會造成留學生對中國的認識偏見,而學生是不會對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國家的語言感興趣的。課堂討論中,教師有必要向學生解釋中國尊重婦女、中國的多民族融合使得飲食習慣互相影響,以及中國的自由等情況。
(三)注重醫學術語的解釋和醫學知識的滲透
在醫學漢語的教學過程中,醫學術語的學習與學生的專業學習聯系緊密,因此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部分。教師做好這部分的教學工作,對學生日后專業課的學習和實習幫助很大。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學中堅持以字為基本單位對于醫學專業的留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使學生快速適應漢語字本位這一特點,對于學生日后對醫學語言,尤其是醫學術語的學習有很大幫助。2.適當使用英語大量使用學習者的母語或其他第三方語言教授漢語歷來是對外漢語教學所不提倡的。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現實中的問題,比如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很緊張,漢語方面,不但課時十分有限,課后學生也沒有更多時間復習。這使以往用于語言留學生的純漢語、以認知為基礎的教授方式較難實現。在醫學漢語的課堂上,需要學生用更短的時間來掌握更多與醫學相關的語言知識。那么對于英語授課的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教學過程中以英語為輔助語言進行授課,可以得到更快、更好的效果。特別是在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醫學術語時,英語可以更清晰地表達復雜的概念。3.對于醫學術語的解釋,要通俗易懂,便于記憶有些醫學術語,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與其英文名稱及圖片相對照來機械記憶,難度是比較大的。而漢語是意合語言,每個詞,哪怕是專業術語,詞語內部字與字之間也存在著意義聯系。如果為學生解釋清楚這個詞的漢語意義和來源,對幫助學生記憶有很大好處,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如“蛋白質”,就是“雞蛋的蛋白中的主要物質”;“十二指腸”就是“一段腸,長度大約是十二個手指排列起來的長度”;維生素意為“維持生命的元素,沒有它就會死”。類似的詞還包括“胡蘿卜素、葉綠素、桑葚胚(組織學與胚胎學)”等。
(四)讓漢語學習與醫學或未來求職工作建立聯系
1.打破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地域性和時差限制
對外漢語是一門特殊的學科,以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為教學對象,因此其教學不僅面向外國來華的留學生,還包括廣大海外的漢語學習者。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分布在120個國家(地區)。但是在有些地區,有很大一部分人居住在內陸或偏遠地區,這些地區的學生不可能像沿海地區的學生那樣集中在中小學校學習。即便是解決了地域性問題,時差的問題也亟待解決。而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2.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各種教學資源的共享,使優秀的教學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使教師能夠更好地整合各種材料,并直觀地展現給學習者,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有效性。
3.提高知識的更新速度
一本書從創作到出版,有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而網絡資源的更新卻十分迅速。即使同為一本書,“MOOK”(雜志書)的更新、更正速度也更為迅捷。
二、信息技術與對外漢語教學整合的實踐
1.與聽力教學的整合
對外漢語教學中,實況聽力對于留學生的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普通話廣泛存在地域差別,因此有學者提出,對外漢語教學的中高級聽力教材中不應排斥非標準普通話。信息技術恰好可以幫助教師收集語音素材,真實再現各種交際場景,為聽力課堂提供有效的語音教學素材[4]。在實際測試中,遼寧大學的劉亞杰和華東師范大學的吳佩烔分別通過電視聽力和視覺媒體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聽力水平,改善了學生對待聽力課的態度。
2.與口語教學的整合
口語教學分為初級階段和中高級階段:(1)在初級階段,語音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在向留學生講解發音要領時,一般情況下學生很難看到軟硬腭、舌位等,教師不得不采用夸張的口形讓學生看清楚發音的部位。而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口腔內各部分發音時的活動動畫和發音,就可以輕易地完成語音教學了[4]。(2)在中高級階段,口語教學與多媒體結合,大大增加了語言信息,使學習者能更加準確地理解語言的意思和語法點;多媒體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語言材料,不僅能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而且可以激發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更高效地學習;多媒體可以提供模擬交際場合,使學習者切身投入到交際中去,激發他們使用漢語交際的欲望,并幫助他們解決交際中遇到的問題[5]。
3.與閱讀教學的整合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膨脹的社會,信息技術在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豐富閱讀教學的方式,多層次、多維度地展現課堂教學的內容,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為學生創建個性化學習的優越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增加學習的機會和選擇,解決傳統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難題,特別是已知信息量匱乏的問題,提高了對外漢語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6]。
4.與漢字教學的整合
筆者在泰國進行漢語教學的時候曾經做過調查,結果表明,外國學生判斷漢字書寫難度是依據筆畫的多少和線條的曲直。也就是說,漢字本身的形態才是學生“漢字恐慌”的原因。在漢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讓學生直觀地將漢字與實物建立起聯系。但是實物教具費時費力,如果利用多媒體,則可以實現跨時空分工合作,提高漢語教師的工作效率。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技術研發中心提供的“漢語書寫筆順”(Flash)[7],包括3400多個楷體漢字筆順信息及動畫演示,可以幫助漢語教師有效地避免在教學中板書不規范、字形難以辨認等現象,基本上滿足了漢語常用字的教學需求。
5.相關學習類游戲軟件
目前除了《漢字連連看》《漢字地圖》等比較常見的游戲性學習軟件之外,網頁游戲有《漢字房》《魔法千字文OL》等。《漢字房》是一款2D橫版MMORPG和通過教材與漢字學習結合在一起的線上線下聯動的教育娛樂軟件。游戲過程中玩家可以反復聽到和看到漢字,自然而然地達到學習效果。在《魔法千字文OL》中,學習者成為故事的主人公,以原漫畫作品《魔法千字文》的故事為中心,學習者通過任務學漢字、使用漢字魔法戰斗等內容獲得獎勵,不斷成長。這款軟件不僅有游戲功能,而且讓學習者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了漢字。華中師范大學的4名學生在“對外實用漢語游戲性學習系統研究”中通過對照實驗發現:游戲教學可以吸引學習者的興趣,讓學習者更晚甚至不出現厭倦情緒,從而達到持續學習的效果,促成學習者自主學習方式的形成[8]。
6.資源平臺的共享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終端把教學內容放到了網站上,另外一個學習者通過終端下載并且進行學習,就是完成了一次遠程教學。在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國家開放大學的漢語遠程教育系統等,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語的傳播,讓學習者有了更多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目前,各大手機軟件超市均提供漢語學習應用供漢語學習者下載,其中美國蘋果公司的下載平臺達到了50個以上(經過iTunesStore搜索統計所得)。巴西人開發的一款名為“漢語之旅”的IOS游戲,類似于角色扮演類型(RPG)游戲,整個游戲的敘事過程中穿插著不同的課程教學,這些課程的選擇取決于你在游戲過程中做出的決定。開發者解釋道:“比如你第一次要是用中文的地方是在一家商店里,如果你選擇中文說‘你好’而不用葡語說,對方會感覺更加高興。”
7.與教學評價測試的整合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漢語題庫對學生進行漢語水平測試,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建立學習檔案,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分析學生的考試成績,提高考試的信度和效度。目前,漢語考試服務網[10]等各大網站均提供信度和效度較高的漢語評價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不同學習階段的需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檢驗,同時這些網站還提供了不同模塊的練習方式,為學生進行針對性練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8.與漢語師資培訓的整合
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師資培訓是提高對外漢語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對外漢語教師可以說已經遍布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跨時區、跨地域的教師在崗培訓將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漢辦針對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中基礎研究薄弱、師資隊伍量少質差、“漢語難學”等問題,在全國設立了19個漢語國際推廣基地,集成政府、教學機構、企業(市場)等各類資源,集中本領域的人才和技術,為漢語國際推廣提供經驗、模式和資源。因此,漢語國際推廣基地的課程都富有特色且具有很高的價值,如果能夠通過信息技術實現資源的共享,將為漢語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提供一個寬廣的平臺。
三、信息技術與對外漢語學科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
樣本期刊中漢語教育技術論文敏感詞標引按照如上步驟,可以得到漢語教育技術相關論文共74篇,我們為此建立《漢語教育技術相關論文題錄信息數據表》。該數據表中的每篇論文包含如下信息:編號、期刊類別、期刊名、篇名、作者、關鍵詞、期號、敏感詞等,其中的“敏感詞”項是按照篩選詞表(一)和篩選詞表(二)標引所得。⑨可以看出:我們為每篇論文從漢語教學和教育技術兩個角度標引了多個敏感詞。與關鍵詞相比,敏感詞能更加全面和完整地反映期刊論文所涉及的漢語教育技術研究內容,并準確對應漢語教育技術研究的某個方面瑏瑠,切合本研究的具體目標和需要。《漢語教育技術敏感詞數據表(2005-2011)》的建立在標引的過程中,我們隨時對篩選詞進行必要的調整,如增加“語料庫”等。最終,匯總得到《漢語教育技術敏感詞數據表(2005-2011)》(簡稱《敏感詞數據表》)。這個數據表包括期刊論文的編號、敏感詞(串)瑏瑡、年度以及敏感詞的上位、下位和同級詞語/概念。《敏感詞數據表》集中反映了2005至2011年間漢語教育技術研究在理論研究、相關技術研究和技術應用方面的重點或熱點。對敏感詞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近年來研究熱點的變化趨勢以及其中相互關聯的研究項目瑏瑢等等。分析過程中,對于過于分散的條目我們考察其上位范疇,如聽、說、讀、寫,歸為漢語技能類教學課程。
研究結果與討論
我們把漢語教育技術期刊論文的統計結果放在國內和國外大背景下做個比較,可以從中了解到漢語教育技術研究的相對狀況。與同期國內外教育技術期刊論文數量和年度走勢的對比分析與國內外教育技術期刊論文數量的對比分析國內教育技術論文數量為國外同期教育技術論文數量的7倍,至于國內教育技術研究是否真的產生了遠多于國外教育技術研究的成果,魏順平(2010)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漢語教育技術論文數量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只是某個學科中的某個領域;另一方面,相較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語法研究、教學研究、習得研究等,教育技術研究相對薄弱。漢語教育技術相關論文的期刊類別分布,漢語教育技術相關在語言學及語言教學類期刊上的論文最多瑏瑥,其次是教育技術類。這從側面表明,漢語教學工作者更多地是從漢語教學的需要和應用出發來討論教育技術的相關問題。同時,也在探討教育技術的過程中,以漢語教學的實際應用進行說明和論述。與國內外期刊論文數量年度走勢的對比分析下圖是2005至2011年間,漢語教育技術、國內教育技術和國外教育技術論文數量年度走勢圖為便于觀察年度走勢,即曲線的斜率,此處我們把漢語教育技術論文數量放大100倍。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三個特點:(1)漢語教育技術發展與國內外教育技術發展走勢一樣,均呈總體上升態勢;(2)漢語教育技術與國內外教育技術發展走勢一樣,在近期均呈走低狀態,進入反思或審視階段;(3)漢語教育技術發展狀況相較于國內和國外走勢(從曲線別點上看),更接近于國外。與同期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研究內容的對比分析《敏感詞數據表》中的敏感詞代表了近年來漢語教育技術研究的各項內容。通過對敏感詞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漢語教育技術研究的高頻范疇,與世界教育技術研究內容進行對比可以看出研究內容趨于一致的方面、不一致的方面和研究欠缺的方面。漢語教育技術研究的高頻范疇及特點《敏感詞數據表》中的敏感詞頻率信息可以顯示出漢語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受關注程度的全貌。頻率越高,受關注程度越高。為了相對集中地反映這期間漢語教育技術的研究特點,我們對敏感詞按類別(范疇)進行由高到低排列后總結為如下兩點:1)技術應用緊密圍繞“語料庫”、“多媒體”和“網絡”,相關論文數量最多者為語料庫,其次是多媒體,再次是網絡。樣本期刊論文反映出的相關研究細目報告如下:(1)“語料庫”的相關研究包括的語料(數據、資源)類型有漢語母語語料庫、中介語語料庫、多語語料庫、動態作文語料庫、學習者口語語料庫、學習者語音語料庫、錯字別字數據庫、教材語料庫和教學用字庫、詞庫等教學資源,涉及的研究內容有語料庫(數據庫、資源庫)的建設、加工、工具研發和應用等。這是語言教學中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的一大特色。(2)“多媒體”的相關研究涉及超媒體中的圖片、視頻媒體的應用瑏瑦,可視化、概念圖,編碼,多媒體教材和練習,多媒體課件設計、多媒體資源建設、利用和開發,多媒體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有效性,多媒體環境等。(3)“網絡”的相關研究包括網絡教學/學習環境,網絡文化環境,網絡虛擬社會,網站建設、網絡課程,網絡教師培訓,網絡教學設計、原則,網絡平臺需求、功能、開發等。2)“漢語知識教學”相關論文數量與“漢語技能教學”相關論文數量相比,前者多于后者。樣本期刊論文反映出的相關研究細目報告如下:(1)信息技術支持的“漢語知識教學”相關研究包括漢字、語音、詞匯、語法和中國文化教學等;(2)信息技術支持的“漢語技能教學”相關研究包括口語、聽力、視聽說、視聽、閱讀、寫作教學等。
研究內容趨于一致的方面1)包含的研究層面和類型一致從總體情況看,近年來的漢語教育技術研究包括了三類:理論研究(如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學習策略、自主學習、認知策略、教學環境)、相關技術研究(如多媒體、語音識別、計算機模擬、語料庫)和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如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課程、教學和學習資源)。這一結果表明:漢語教育技術的發展在總體上是全面的、積極的,從研究層次和類型來看,與世界教育技術研究是一致的。另外,世界教育技術研究表明,教育技術研究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呈現出以技術為特征相繼變化的發展歷程(電視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我們的考察結果表明,漢語教學的發展也呈現出同樣的格局,并且漢語教育技術還受到一些專門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如漢語語音分析技術、漢語語料庫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應用都被積極引入到了漢語教學中。2)緊隨新技術創新出教學新方法關于聊天工具和博客在教學中的應用是目前教育技術討論和關心的熱點問題。在漢語教學中,它的交互性對語言教學無疑是有意義的,符合現代教育倡導的合作學習原則。它通過自發地、積極主動地進行任務或功能教學,開展相互交流,以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驅動,促進學生以文字或語音的形式練習漢語說與寫,也在文字或語音的輸入過程中習得漢語。此外,過去人們固有認識中不適合于成人學習的游戲軟件或游戲方式也受到關注。事實上,正是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不斷涌現出了一些新課題,寓教于樂又一次成為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探討如何促進“生活體驗、樂趣與學習的目的和手段相結合”等問題(祝智庭等,2010),學者們提出游戲化學習(game-basedlearning)及教育游戲(educationgames)。教育游戲研究可以把傳統的游戲軟件提高到一個更有利于學習的角度去認識。值得一提的是,漢語教育技術領域出現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創新漢語教學和學習的報告。涉及三種形式:第一,研究漢語教學中如何運用多種網絡聊天形式開展教學的問題,如何敏、張屹(2008)(利用郵件、網絡論壇),袁偉、劉娜娜(2010)(利用聊天工具)。第二,研究應用博客、微博,乃至有聲博客開展漢語教學的問題,如陳育煥等(2009)(利用有聲博客)。第三,研究運用教育游戲開展漢語教學的問題,如蔡莉、劉芳妤(2011)。因此,可以說漢語教育技術在應用新技術創新教學方面,合著時代的脈搏走在形式和方法的前沿。研究內容不一致但有其合理性的方面1)多媒體技術受關注程度未呈現下降趨勢國外教育技術研究在有關技術方面的研究的變化趨勢顯示,課件(courseware)和超媒體(hypermedia)的關注呈下降趨勢;有關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變化趨勢顯示,多媒體教學(multimediainstruction)呈下降趨勢。魏順平(2010)認為,“這應該是受當前網絡技術普及的影響,課件和超媒體是單機環境下用來呈現學習內容、開展個別化學習的媒體”;“這同樣應該是網絡技術普及應用的影響”。但是,我們對《敏感詞數據表》的分析表明,近年來漢語教育技術研究中多媒體技術受關注程度未呈現下降趨勢,而是受到持續性的關注(敏感詞“多媒體”的年度頻率未見明顯降低,其頻率也沒有被“網絡”的頻率所超越)。我們認為,這是學科特點使然。“多媒體”這一敏感詞在漢語教學論文中的使用頻率較高、年度受關注程度較高,顯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漢語計算機輔助教學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的支持,各種媒體技術在漢語知識和言語技能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漢字教學為例,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漢字的讀音需要聲音媒體支持,漢字的筆順書寫作為動作技能的教學理應用動畫或影像技術支持,漢字的義項和構詞等用法信息離不開文字技術的支持。這些既是漢語教學的客觀需要,也是由漢語和漢字本身的特性決定的。“多媒體”受到持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漢語教育技術研究始終腳踏實地,更多地著眼于學科應用的具體問題,而不是單純地空談教育技術。2)網絡技術受重視程度未呈現明顯增長趨勢國外教育技術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網絡課程得到了更多的關注,Internet、信息技術、網絡課程和虛擬教室等與網絡技術密切相關的研究內容均呈上升趨勢”,“internet/網絡課程等與網絡技術密切相關的研究內容均呈上升趨勢”(魏順平,2010),“基于網絡的教育技術研究是當前主要研究內容”(祝智庭等,2010)。但我們對敏感詞“網絡”(及相關)的考察結果并非如此,而是總體變化不大,按年度在較少的數量間略微波動。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三個。一方面,在我們所考察的樣本期刊上發表漢語教育技術相關論文的作者大多數為國內學者,他們的教學任務和關注的研究問題主要是針對成人的課堂面授,討論的內容主要是教育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且絕大部分為“1+0”模式,而非“1+n”模式瑏瑧;另一方面,在中國學習漢語的留學生身處優越的目的語(漢語)環境,他們課外利用目的語的社會環境學習遠比現在還不甚理想的網絡教學或遠程輔導的效果更優;第三,由于網絡教學受當前技術條件的限制(如面向外國人的漢語語音識別技術、人機對話)和理論研究的限制(如自主語言學習研究),目前尚不能很好地解決聽、說這兩個語言技能教學的主要問題,或者說效果不理想所致。當然,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網絡數字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構建定將為漢語教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也將迎來漢語網絡學習的新局面。
在漢語教學中,由于該項研究與教師們的實際工作密切相關,因此歷年來與課程有關的漢語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始終受到關注。但遺憾的是,真正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technologyintegration)為指導思想和理念,深入研究信息技術與漢語課程整合的論文相對匱乏。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仔細考察漢語教育技術的相關論文后就會發現,大多數只是就教學中具體應用問題有感而發的教學體會或經驗,這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終極目標尚有距離,今后應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如從理論上探討媒體形式與漢語知識和言語技能的相關效應(如什么類型的漢語知識適合或需要用什么樣的媒體或它們的組合形式來表現?什么樣的漢語技能適合或需要用什么樣的媒體或它們的組合形式開展訓練?);根據Paivio(1990)雙編碼理論,言語能力、言語習慣與偏好、表象能力與偏好間是有一定關系的,那么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結構、內容、呈現方式是有一定偏好的,應研究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風格并從漢語學習的角度出發,立足學生自身特點,以信息技術為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從整合的特點、作用和方法等出發進行研究,結合漢語教學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逐步形成切實可用的整合操作策略,真正體現AECT,04瑏瑨提出的創新宗旨。2)關于教育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design)是近年來國外教育技術研究中受關注的重點或熱點(魏順平,2010;祝智庭等,2010),反映出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核心內容。但是,從《敏感詞數據表》的年度分析來看,“教學設計”并非實際研究中的重點或熱點,也沒有被歷年來的漢語教學研究所關注。當前,漢語教學中的教育技術應用已經走過了探索和試驗階段,逐漸趨于成熟。或者說,技術因素已經成為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不再是依附于教學的一種附屬品或點綴,也不是游離于教學之外可有可無的調味品。例如,當前大多數情況下的教學和學習環境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漢語教師備課離不開信息技術,漢語教學和學習資源是數字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離不開信息技術。當信息技術已經潛移默化地全方位融入漢語教學之時,教學設計必然與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觀念有所不同。脫離教學設計的技術應用,片面強調技術的應用價值的思潮,不僅難以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也違背了教育技術的宗旨。因此,重視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廣泛地開展教育技術支持下的漢語教學設計研究,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要注重對教學和學習環境的設計與開發,努力實現教學設計與技術應用的深度整合,對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越來越多的人和組織將會認識到教學設計師這一職位和角色的價值、作用和需求。(桑新民,2009)3)關于應用教育技術的教學有效性和教學實驗國外教育技術研究顯示,教學有效性(instructionaleffectiveness)是歷年關注的重點,它表明教育技術的各項工作最終要落實到對教學效果的改進上(魏順平,2010)。我們通過對《敏感詞數據表》年度使用頻率的分析發現,在漢語教育技術研究中這個問題已開始得到重視,表現為漢語教師在應用教育技術的同時,能夠自覺地對教學效果進行審視的傾向。這種觀念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和改進的方案。然而,關注和重視程度的提高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從近年來漢語教育技術的相關論文來看,對技術影響下的教學效果問題,談及的多,付諸實際研究的少;在付諸實際的實驗研究當中,嚴格意義上的實驗研究并不多。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由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這個群體的特殊性決定的,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背景的復雜性導致實驗研究有一定的難度。這方面的研究應加緊開展。因為基于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和語料庫技術的語言習得實驗研究,可以回答雙編碼教學是否有助于語言習得的問題,可以揭示基于圖形和語言雙編碼輸入條件下的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和機制。其研究結果可以為建立外國人漢語學習模型而開展計算機模擬,最終為設計出智能化的漢語CAI創造條件并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學有效性問題應該用系統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它與很多因素相關,如學習成績、教學管理的有效性、課程評價、教學質量、教學創新、教材評估、教師和教學方法等。鄭艷群(2012)指出,對漢語教學而言,應該更加重視對語言微教學環節和微技能教學的研究和把握,漢語教學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將更好地揭示漢語學習規律,指導和管理漢語教學。
余論:漢語教學敘詞研究與學科建設
教育技術應用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漢語教學和研究。一方面,面向國際大視野的漢語教師,對于新技術和新方法等新生事物歷來有嘗試和探索的熱情;另一方面,走向世界的漢語教師和志愿者都將面臨各類技術環境支持的漢語教學。因此,在當下這樣一個關鍵時刻討論漢語教育技術的現狀和發展問題是非常必要的。縱觀世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對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等理論問題的探討,還是對教學應用和相關技術等實踐問題的研究,近年來的成果都是令人矚目的。本文以敏感詞為特征分析了近年來漢語教育技術相關文獻,與世界教育技術現狀和趨勢對比的研究結果表明:漢語教育技術的發展與世界教育技術發展同樣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論文數量和總體走勢與世界潮流相一致,在理論研究、相關技術和技術應用方面的研究內容基本吻合;漢語教學教育技術研究有強烈的學科特色;漢語教育技術應加強理論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特別是站在教學設計的角度統領漢語教育技術向縱深發展,同時大力開展信息技術與漢語教學課程整合策略研究以及教學實驗研究。目前,關于漢語教學主題標引工作,我們所能查閱到的權威參考資料是許維翰、楊金香編《世界漢語教學主題詞表》(1993),顯然該資料中反映的漢語教學研究面貌已經不能適應二十年之后當今對外漢語學科發展的形勢。任立清(2001)提出過修訂設想,但目前我們沒有看到進一步的研究結果。由于沒有可用和適用的漢語教學敘詞、術語,以及表達相關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體系表,本研究只得通過自擬的方式,并稱之為“篩選詞”,用來開展研究。這樣的研究方法對于全面和準確了解更多信息有一定難度,這是我們感到遺憾的事情。但是,我們也認識到通過利用敘詞的研究方法進行文獻分析,可以從歷時的角度了解學科發展的成果和歷程,也可以從共時的角度觀察相關學科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其對本學科的影響,以幫助我們更客觀和清醒地認識到本學科取得的成就,以及發展不足和努力方向。這對學科建設、促進和推動學科的發展有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我們也特別期待漢語教學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能夠盡快開展本領域敘詞和詞間關系研究,并動態報告研究成果。
作者:鄭艷群 單位: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