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6 16:26: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量守恒定律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物理學科的概念多,規律、公式復雜且比較抽象。教師首先要充分熟悉教材(包括初中教材),因為教材是依據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而編寫的,是本學科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品德的載體。它具有科學文化的積累、繼承、傳播和發展的作用,然后通過對教材的認真研究、分析,做到:
1.1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間的關系。比如:速度與速度變化、速度變化率的關系;動量與動量變化、動量變化率的關系等。
1.2推敲難以理解的概念疑點。比如:電動勢定義中“非靜電力”的含義和“非靜電力”的來源;磁通量定義中的“磁感線條數”的含義等。
1.3整理含混不清的概念本質。比如:人造天體的發射速度是什么意思?宇宙速度是發射速度還是繞行速度?
1.4研究重要規律成立的條件和適用范圍及各規律之間的關系。比如:動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條件和研究對象是什么?動能定理與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關系;內力做功與勢能變化的關系;電磁感應定律與牛頓第二定律的關系等。
這是對一個物理教師的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做到駕馭教材,駕馭學生。
2.搞好“三本”建設和課后記
“三本”是指習題糾錯本、好題征集本、教育理論記錄本。其中,習題糾錯本用于記錄學生在平時練習、考試中易錯題,通過整理,找出錯誤原因,以便指導學生;好題征集本用于記錄教師在查閱資料過程中遇到的比較靈活、比較巧妙、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好題,以供學生訓練;教育理論記錄本用于記錄報紙雜志上介紹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好的教學方法。通過綜合,用于實踐指導教學。
一堂課上下來,總會有成功之處和不足的地方。通過學生的反饋(包括課堂反饋和課后反饋)及與其他教師之間的討論,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課后筆記,對于自身的提高和成長無疑是一個捷徑。某些教師的這一做法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課后記一般附于教案之后,其內容是靈活的,但一般包括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精彩成功、不足甚至失敗的地方,總結一堂課后與其他教師好的方法相比較存在的不足之處。經過反思處理,用于指導以后的教學和探索矯正途徑是大有益處的。
3.體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目標要求
內容標準通過相關行為動詞,不僅對知識技能的學習目標提出要求,而且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目標提出明確的要求。如“通過對質點的認識,了解物理學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點,體會物理模型在探究自然規律中的作用”,其目的是讓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體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促進學生嘗試應用這些研究方法解決新的問題。內容標準還對相關的行為動詞所表示的學習水平和體驗性的要求做出了界定。
4.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這三種學習方式的價值取向既互相并行又互為補充,缺一不可。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獨立的學習能力,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分享的團隊精神,為學生在社會群體性中的適應和發展做準備。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適用性問題,教師要充分認識這三種學習方式的特點,根據學生不同的能力傾向和思維特征,引導其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方式。
高中學生多方面素質的發展是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中實現的。教師的責任在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種學習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為每個學生學習的需求提供咨詢和幫助,引導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及網絡資源,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服務。
5.實驗不能用分組實驗取代演示實驗
有些教師持有這樣的觀點:“能進行分組實驗的盡量進行分組實驗”,特別在一些展示課上,教師都是盡可能地將演示實驗改變為分組實驗。其實,未必有效。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都各有獨特的功能,不是所有實驗都是分組比演示效果好。除了實驗儀器緊缺的實驗只能安排演示實驗以外,對于新授課中一些難度較大的實驗,需要集中眾人智慧共同突破難點,演示比分組可能更合適。例如,描繪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時,第一次接觸比較復雜的分壓式電路,此時,由于學生對于電學實驗操作已經比較生疏,直接安排分組實驗,如果沒有過細的操作指導,學生就很難完成電路連接,電路不能正常連接實驗就無從談起。因此,先做演示實驗,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6.講究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對重點的概念和規律要力求講得深一些,充分發揮這些重點概念和規律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方面的作用。要突出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重視對物理現象的分析,因為它是物理概念和規律形成的基礎。在講解概念時,一定要重視得出概念和規律的過程,使學生清楚了解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要通過對物理現象、概念和規律的講解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把重點放在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講解上,不要用講解大量例題,代替對概念和規律的講述。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不要急于做大量習題。學習物理的目的不是解題,絕不能把老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作為物理教學的核心或重點。當然,在對基本現象、概念和規律做了充分講解的基礎上,講解適當數量的例題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同樣,學生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是必需的,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少教多學;高效課堂;合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談到自己的教學理想時說:“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在現有高考體制下,高中生普遍陷入題海戰術中,學習效率不高,學習過程枯燥乏味,而成績卻沒有明顯提高, 而“少教多學”教育理念的提出,可以改變傳統課堂的現狀,使教學有效和高效。那么如何構建“少教多學”模式下的高效課堂呢?
一、認真備課,做好課前準備
“少教多學”的重心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主要凸顯的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到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少教”并非盡量不講,而是講在精髓上。實現這一目標的第一環節就是精心設計教學,做到少講精練。
首先,要熟悉教材,認真備課。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師,除了研讀教材是不夠的,每一堂課前,應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閱讀教材、教師用書,根據教學三維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應符合學生實際,讓學生 “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另外,教師要經常關注國內外的科技研究,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教學,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其次,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了解每個學生,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教學,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教學的難易程度,使自己的教學真正適合自己班級的教學。
第三,精心準備練習。為了鞏固所教學內容,檢驗三維目標落實情況,教師應該根據本節課知識要點及學習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練習題的選擇要有梯度,習題不能過易或太難,題量適當。使學生都能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完善認知,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二、營造和諧氛圍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想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師生間的和諧關系,是實現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前提。一位優秀的教師,并不是“學高”“身正”就可以了,真正受歡迎的教師,是懂得跟學生搞好關系,轉變自己的角色,既是師長,又是朋友,有時還是學生的學生。對學生少一些強迫,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禁錮,多一些寬容。凡事以人為本,創設一種融洽、寬松的課堂氛圍,對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康發展都有益處。
傳統的課堂都是鈴聲一響,教師一臉嚴肅走進教室“起立!”“同學們好!”“老師好!”然后開始中規中矩的一堂課。試想,高中生每天的課程安排是8節課,每節課都這樣,學生不會累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物理這門科目本身就難,教師再沒有吸引學生的地方,很容易讓學生對所學科目失去興趣,從而進入惡性循環中,最終影響成績。所以在課堂上,我對學生的要求相對較低。經常讓學生4人為一學習小組,面對面坐著,便于討論。學生坐累了可以站起來,在不影響其他同學的前提下可以站著,學生遇到不明白之處,可以舉手發言,相互之間進行討論,課堂氣氛和諧,學習氛圍較為濃烈。
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少教多學不是說教師教的少了,讓學生自己去學。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新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
1.抓好預習環節,讓學生先學
傳統的教法是老師教,學生學,這種教法的弊端是沒有針對性,教師由于對學生不放心,一堂課下來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教師在臺上講的激情澎湃,而學生在臺下索然乏味,更有甚者昏昏欲睡,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無法全部掌握。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是,改變教學順序,讓學生先學,教師再教。這樣的好處是:學生會了的,不用教;學生一知半解的,教師點撥一下就行;重心放在學生不會的知識點上,充分實現少教多學,教師輕松,學生又學得有興趣,有信心。
2.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相信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恨不得把學生腦袋扒開,把自己所會的東西加在學生的頭腦里面。但是只有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只有當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被調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學生的潛能被喚醒的時候學習才會是真正快樂的、高效的。就如“牛自己去找草吃,找到的是鮮草,吃得飽,吃得高興”,師生在這種模式下才能都得到快樂的成長。
3.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少教要教到點子上,課堂上體現在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免不了出錯,正因為有錯誤,可以暴露不懂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問題,對癥下藥,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避免面面俱到,無重點無針對性。例如在講授動量題目的時候,用動量守恒定律去解決實際問題時,最主要的問題是方向的選取,教師一直強調做題前要先選取正方向,可是收上來的作業中發現,許多學生還是忘記先選取方向,導致結果錯誤。課堂上講解這類題目時,可引導學生從規律入手,讓學生去發現存在的問題,有經驗的老師故意引導學生做錯,暴露“方向”這個問題,學生自己發現比教師講授,他們的印象會更加深刻,效果更好。
四、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作用,加強課堂的互動探究
在“少教多學”這個教學模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承擔著學習的主要任務,課堂教學是否高效,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效果上。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學生自身的能力還是有限的,如果單靠自己,要達到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目的還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故加強小組間的合作學習與探討,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課前預習開始,到課內探究和課后幫教,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對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監控、反思、調節、補救,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感。 物理規律的學習,通過教師直接講解的方式與學生通過分組探究學習的方式比較,在應用于解決具體題目時,可以發現,后者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明顯比前者來得好。例如在平拋運動的教學中,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將水平與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規律歸納出來,學生很容易理解整個運動只有豎直方向有加速度,是屬于勻變速曲線運動。所以當遇到概念題“曲線運動一定是變加速的”這種說法,學生很容易就知道是錯誤的,用平拋運動就可以反駁了。
五、精心組織課堂,優化課堂效率
在少教多學的模式下,如何精心組織課堂,成為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對學生實施“放養”政策,教師對一堂課的整體教學構想應該有自己的把握,我覺得應該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合理調控課堂進度和節奏
一節課分為幾個環節,各個環節之間如何銜接,時間如何分配,這些都應該由教師來掌控。保證做到三個量:“信息量”“思維量”“訓練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要能夠達到“形動”“心動”“神動”。教師在提問題時,所提問題不能過于空洞,應有一定的啟發性,引導性,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另外,拋出問題時,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能學生還未思考完就追著問答案,這樣的教學完全達不到高效課堂的要求。
2.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相同的一節課,執教老師不同,學生不同,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不一樣,教師應該認真鉆研各種教學方法,結合所講授內容及學生實際,采取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特別是物理這門科目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內容有時較為抽象,教師在講解時,應盡量采取學生容易接受的教法,比如在講授天體運動時,如何讓學生理解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從而得到G、M、m、v、ω、R、r、T等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時,除了傳統的講授法,引導教學法之外,應再加上圖解跟類比法,畫出中心天體及環繞天體的運動簡圖,把中心天體稱作“大星星”(大猩猩),環繞天體稱作“小星星” (小猩猩),語言幽默風趣,學生印象深刻,理解起來就容易的多。
3.綜合應用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
課堂離不開教具、多媒體等教學輔助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提高課堂效率。為了節省時間,很多教師的課件都是網上下載的,這并不是完全不行,對于下載來的課件,教師應該結合本節知識目標,及學生特點進行修改。另外,不是有了課件,就省去了教具的制作,比如在重力與重心這一節的授課中,書本中的迷你實驗室中的“雙錐體爬坡”這個小實驗,通過觀看視頻,學生不能完全知道原理,但是我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進行演示,而后講解原理,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六、回顧課堂,寫好教學反思
為什么有的教師教學水平進步很快,短短幾年就可以當上“名師”,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懂得不斷進行反思。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反思什么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上:
1.反思教師的“教”
一堂課下來,教師應及時進行反思,看一節課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教學目標是否完成,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學生是否配合。總結本課的亮點,例如自己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把這些優點進行記錄,積累經驗。不足之處做重點記號,查找原因,找出應對策略。
2.反思學生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