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國防安全論文

國防安全論文

時間:2022-11-28 17:56: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防安全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國防安全論文

第1篇

一、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軍事理論課程建設的探索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2011年專門設立了軍事理論教研室,負責軍事理論課程建設,包括軍事技能訓練的組織實施,軍事理論課的教學考評,軍事活動的開展等。在學生的軍事訓練工作中,統(tǒng)一組織重慶通訊學院的老師按照大綱統(tǒng)一施訓,對于軍事理論課,能按照大綱要求進行授課,并把軍事理論課設為素質教育學分制的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學校發(fā)展特色的軍事理論課程建設體系。

(一)教學管理

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將軍事課設定為必修課,課程建設為教學型,列入教學計劃安排,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同時合理利用板書、多媒體等教學媒介,采用啟發(fā)式、研究討論等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軍事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教學活動多樣,堅持集體備課制度,要求任課教師應有完整的備課筆記和教案。堅持教師間的互相聽課制度,加強教學互動,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教研活動,積極改善教學方法。另外學校專門開設國防知識教育講座、法制安全講座、軍事系列電影賞析、主題班會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課堂教學覆蓋學生面達100%;制定了規(guī)范的理論教學管理制度,有排課表、檢查督導、論文考察和成績管理工作;軍事課列入學校素質教育課程建設規(guī)劃,作為辦學水平評估的內容。學校對課程學生學習評價包含軍事理論考查和軍事技能訓練評價兩部分,軍事理論考查主要考察學生對基本軍事理論的了解情況,通過論文形式進行;軍事技能訓練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訓練態(tài)度、訓練過程和訓練效果進行評價。

(二)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采取專職輔導員兼任的方式組成并成立了專門的軍事理論教研室。根據學校學生規(guī)模和教師的編制情況,教研室有專兼職軍事理論課教師7名,其中,講師4人,助教3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5人,平均年齡30歲。軍事理論教師熟悉大綱和教材,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效組織教學;教研室經常性的教研活動有完備的記錄,能夠有效指導學生開展課外國防教育活動。

(三)教學保障

學校擁有多個高標準的多媒體教室,可滿足200人規(guī)模左右學生的開課需要。圖書館配有大量軍事理論書籍、期刊,并有電子閱覽室,軍事類相關書籍。

(四)教學效果

通過軍事理論課的學習,學生對軍事理論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根據自己的所學提交了軍事理論課課程論文,論文整體質量良好;認真開展評教活動,學生對軍事理論教師的評價基本滿意。

(五)特色活動

課外國防教育活動形式多樣,特點鮮明。每一項活動都做到了有計劃、有措施、有宣傳、有效果、有總結。

通過國防教育板報作品評比、國防教育圖片展、學生國防征文活動和小班軍訓主題班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國防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學生的國防意識進一步提高,在全校形成了“愛我國防、興我國防”良好國防教育氛圍。組織編寫軍訓特色雜志《學軍快訊》,每年刊發(fā)100余冊,該雜志在全校范圍內廣泛征集優(yōu)秀作品編輯成冊,將“學軍”活動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從數百篇師生國防教育心得體會中精選納入其中,以此闡明軍訓工作的意義,報道軍訓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交流學員參加軍訓活動的心得體會。

二、對軍事理論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

學校對軍事課課程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突出教學改革,既是順應學校實施的“素質教育”要求,也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yè)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多年探索,學校課程建設中也暴露出來諸多問題。

(一)師資配備不均衡的問題

目前學校軍事理論課的課堂授課任務基本由兼職軍事教師即輔導員來承擔,但這些兼職軍事教師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軍事培訓,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教學大綱的把握不夠全面,既把握不了課程教學的“寬度”與“深度”,又無法緊跟國際形勢和軍事理論的發(fā)展變化及時調整和補充教學內容,致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得不到較高保證。

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該致力于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高素質的軍事教師隊伍,通過專業(yè)的培訓和指導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鼓勵教師參與各類軍事競賽,慢慢的提交教師的專業(yè)化能力。同時可以聘請專業(yè)軍事教師擔任我校兼職教師,承擔部分教學內容。

(二)軍事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問題

軍事理論課教學雖然列入了教學計劃,但課堂教學學時數上難以保證。二是師資隊伍職稱、專業(yè)結構不盡合理。三是科研水平不高,還處于起步階段。針對以上不足,我們提出了以下目標:

1.全面加強軍事理論的課程建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訓練效果。

2.建立一個適應我校素質教育要求的軍事課考核評價體系。根據軍事技能訓練的特點,采取技能訓練科考核與軍事理論考試相結合,對學生的軍訓成績進行綜合評定。

3.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軍事課教學的特點,在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多媒體課件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第2篇

參考文獻是說論文在寫作過程當中引用的文獻資料,是有準確的收藏地點的文本和檔案等,論文中引用的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依次書寫在論文的末尾。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信息化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借鑒。

信息化論文參考文獻:

[1]邊志新.管理會計信息化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2

[2]康世瀛,劉淑蓉.信息化時代現代管理會計的發(fā)展的若干重要問題[J].華東經濟管理,2001

[3]彭炳華,信息化在管理會計中的作用.當代經濟,2015(6).

[4]李紅光,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管理會計探討.管理觀察,2012(7):p.213-214

[5]張繼德,劉向蕓.我國管理會計信息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會計之友旬刊,2014,

[6]畢克新,等.制造業(yè)企業(yè)信息化與工藝創(chuàng)新互動關系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10).

[7]趙迪.淺析信息時代設計的特點[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信息化論文參考文獻:

[1]陳婭娜,鞠頌東.敏捷供應鏈下庫存管理的財務影響[J].物流科技,2008.5.

[2]張琪.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設想[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8.4.

[3]曹軍.論供應鏈管理下新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構建[J].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7.10.

[4]周學廣等.信息安全學.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3

[5](美)MandyAndress著.楊濤等譯.計算機安全原理.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1

[6]曹天杰等編著.計算機系統(tǒng)安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7]劉衍衍等編著.計算機安全技術.吉林:吉林科技技術出版社.1997.8

[8](美)BruceSchneier著,吳世忠等譯.應用密碼學-協議、算法與C語言源程序.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1

[9]賴溪松等著.計算機密碼學及其應用.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1.7

[10]陳魯生.現代密碼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7

[11]王衍波等.應用密碼學.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8

信息化論文參考文獻:

[1]石志國等編著.計算機網絡安全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

[2]周海剛,肖軍模.一種基于移動的入侵檢測系統(tǒng)框架,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2003年12月

[3]劉洪斐,王灝,王換招.一個分布式入侵檢測系統(tǒng)模型的設計,微機發(fā)展.第13卷,第1期,2003年1月.

[4]張然等.入侵檢測技術研究綜述.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第24卷第7期2003年7月

[5]呂志軍,黃皓.高速網絡下的分布式實時入侵檢測系統(tǒng),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第41卷第4期2004年4月

[6]韓海東,王超,李群.入侵檢測系統(tǒng)實例剖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7]熊華,郭世澤.網絡安全——取證與蜜罐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年7月

[8]陳健,張亞平,李艷.基于流量分析的入侵檢測系統(tǒng)研究.天津理工學院學報,2008。

第3篇

[關鍵詞] 大學生 國防意識 對策 措施

當前,我國正處在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雖然國家安全形勢總體保持穩(wěn)定,但國家安全問題的綜合性、多變性趨勢不斷增強,尤其南海、等問題由于第三國的介入和干涉,使得局勢越來越復雜,矛盾隨時都有激化的可能,這對提高國民國防意識、增強國防力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學生是引領國家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決定力量,是未來國防建設的生力軍和捍衛(wèi)者。大學生國防意識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所以提高大學生國防意識是當前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項艱巨的歷史使命。

一、當前大學生國防意識的現狀

1.憂患意識薄弱。和平的時間長了,人們往往會在思想上對戰(zhàn)爭的威脅產生麻痹,即使是大學生也不例外。這就使得許多大學生對和平時期國防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產生錯誤的認識,有的認為既然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那么戰(zhàn)爭就不會在我們身上發(fā)生;有的認為既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么就沒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去搞國防;有的甚至認為國家把經濟實力搞上去了自然就沒有人敢欺負了。

2.國防意識膚淺。有些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識還停留在軍事、戰(zhàn)爭、國防、領土、情報、間諜這樣一些傳統(tǒng)的認識上,不知道新的國家安全觀,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政治安全和國防安全,還包括經濟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態(tài)安全、社會安全等,其中有些安全問題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直接息息相關,比如社會安全不僅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治安,還包括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安全、公共衛(wèi)生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等。

3.國防思維簡單。有些大學生缺乏辯證思維,看問題容易極端化、片面化。比如,有的大學生認為只要我們擁有足夠的核武器就不會有人敢欺負我們,誰敢找事我們直接就用核武器滅了他;有的大學生對現代化戰(zhàn)爭缺乏了解,仍然停留在“人多力量大”的習慣性思維上,總想用人多來解決所有問題;有的大學生則把我們國家在南海、等問題上的立場和做法看作是軟弱,不懂得去理性地分析國家在這些問題上所面臨的困難和所采取的正確策略。

4.責任意識不強。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國家、社會和他人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認為保家衛(wèi)國那是國家軍人的事,跟自己無關。即使有些認為國防建設很重要的學生,也只是嘴上說說,真到要他自己為國防建設做點什么的時候,則又退后了。這些大學生還沒有意識到國防建設是每一個公民的事情,“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二、當前大學生國防意識的現狀形成的原因

1.長期和平的原因。從上世紀中葉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幾十年來長期處于總體和平的環(huán)境當中,即使和前蘇聯、印度、越南曾經發(fā)生過一些領土爭端,但那些過去的往事早已被現代許多人所淡忘,甚至有些大學生連那些事是否發(fā)生過都不知道。長期的和平環(huán)境淡化了人們的危機意識,也使大學生對國防意識產生了麻痹,國防觀念越來越淡化。

2.中小學教育的原因。從學生接受的教育經歷來看,從小學到高中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一直都在被高考的指揮棒驅使著,學校和學生分別把升學率和分數作為追求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標,這是造成學生到了大學階段國防意識差、興趣低的一個基礎性原因。

3.社會及家庭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的背景下,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普遍存在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個人的成功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人民沒有緊緊聯系起來。因此,這也不難理解當前大學生國防意識差的現狀了。

4.高校教育自身的原因。作為高校不可能改變前面提到的三個客觀原因,但高校既然作為教育機構,而且教育的是正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因此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完善自身的做法,這便成了提高大學生國防意識的最后的也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了。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高校軍事課課程建設發(fā)展非常不平衡。多數學校還沒有正式開設軍事理論課,僅僅把軍訓當作國防教育的唯一形式;有的學校把軍事理論課看成是一種臨時的活動,用講座的方式代替講課,忽視了課程建設的重要性;那些即使開設了軍事理論課的學校往往也存在教材內容陳舊、教學資料短缺、教學手段落后等問題;有的學校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效果不夠理想[1]P62。這些是造成大學生國防意識不強的最關鍵的原因。

三、提高大學生國防意識的對策和措施

1.加強領導重視力度,建立健全保障機制。當前多數高校還沒有開設軍事理論課的關鍵原因,還是在于學校各級相關領導自身對于國防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領導覺得新生軍訓就是國防教育的主要內容了,沒必要再開理論課程;有的領導覺得這和招生、就業(yè)都扯不上關系,下功夫做這些事情不劃算,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如此艱巨的一項任務開展不起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了領導的支持,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建立專門領導小組,層層責任到人;建立考評機制,制定獎優(yōu)罰劣的獎懲措施;嚴格落實專項資金使用制度,保證資金來源的穩(wěn)定,等等。有了制度的保障,大學生國防教育才能得到落實,大學生國防意識的提高才有扎實的基礎。

2.加強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的素質是提高國防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當前大多數普通高校專職軍事教師人數不足,師資隊伍建設困難重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軍事課是一類較為特殊的課程,大部分地方高校沒有類似專業(yè),所以教師來源渠道狹窄;二是由于受到職稱評審的影響,其他專業(yè)的教師不愿意轉為專職軍事理論教師;三是高校職員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給管理人員兼任軍事理論課教師帶來負面影響,“雙肩挑型”軍事課教師的培養(yǎng)陷入困境[2]P32。因此,面對這一較為特殊且專業(yè)性較強的課程,教師隊伍建設任務更加艱巨。解決的途徑不外乎兩個:一是在校內選拔一批有一定教學經驗、開拓力強的中青年教師,通過集中研討、外出學習、參加論文評選等活動,快速成長起來,成為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常備力量;二是在校外尤其是從地方軍隊或軍事院校聘請專門的軍事理論專業(yè)的人才,來學校兼職軍事理論教師或不定期做軍事知識講座和國內外熱點軍事問題報告。這對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3.加強軍事理論課的課程建設。高校應把軍事理論課設置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通過開設軍事理論教學,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軍事理論知識,提高國防意識,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中國人民訓練后備兵員和培養(yǎng)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一是突出重點。軍事理論體系內容龐大,但軍事理論課一般只有36個學時,必須根據教學實際,合理安排內容,突出重點,取舍有度。二是靈活安排內容。在講課過程中,緊跟國際國內形勢,適時插入當前新聞熱點問題,增強國防教育的實效性。

其次,靈活組織教學形式。一是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直觀、生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信息量也比傳統(tǒng)教學大得多。二是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在理論傳授以外,多開展觀看經典軍事題材影視節(jié)目、熱點軍事問題討論、國防政策法規(guī)探究等互動式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三是增加實踐性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軍事紀念館、軍事博物館、革命遺址、科技工業(yè)園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國防教育。另外,可以舉辦各類文體活動,比如開展國防知識競賽、文藝匯演、演講會、辯論會等活動,將學生課外活動有機納入學校國防教育體系之中。

4.拓展軍事訓練的內容和范圍。新入學大學生接受軍事訓練,是在校大學生專門、系統(tǒng)地接受軍事訓練、學習軍事技能的主要途徑。學校歷來重視新生軍訓工作,對學生參訓和教官施訓的要求都很高,也收到了較好的成效。作為在校大學生唯一接受正規(guī)軍事訓練的機會和渠道,更加深入地拓展軍訓的內容和范圍,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軍事技能水平。軍訓期間,除了條令條例、隊列訓練、內務衛(wèi)生等學生全體參與的項目外,學校還可以組織部分學生參加軍體拳、擒拿格斗、交通指揮等訓練。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廣泛征集學生意見,結合學生意愿和學校施訓條件,積極拓展學生參加軍事技能訓練的內容和領域,組織部分學生參加軍事地形學、野戰(zhàn)救護、防空襲、防核化生武器等內容的軍事訓練,強化提高學生的軍事技能水平。積極協調承訓部隊開展武器裝備展示、單兵武器操作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增長學生的軍事知識。[3]P18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開展輕武器的操作使用、軍營一日參觀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軍事技能水平。

提高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是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實現高校國防教育職責的重點工作,也是一項意義深遠的系統(tǒng)性工作。作為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求真務實,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探索研究新時期國防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途徑,努力提高國防教育水平,才能夠有力推動高校的素質教育水平,培養(yǎng)出綜合素質全面的優(yōu)秀大學生,為國防安全后備力量的培養(yǎng)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趙坤生.加強軍事理論課教學推進大學生國防教育[J].文理導航,2011,(17).

第4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科大)是西北地區(qū)最早開設“編譯原理”課程的高校之一,由計算機學院和軟件學院開設的“編譯原理”分別于2003年、2004年被評為校級、省級精品課程,并獲2005年度“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建設立項支持。

課程創(chuàng)新點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西電科大“編譯原理”課程組已建立起了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包括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反映本課程水平的自編教材及先進的教學實踐環(huán)境,其特色和創(chuàng)新點概述如下:

1)堅持教學科研并重,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課程組成員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十幾年來先后主持與承擔國防預研、國防預研基金、橫向科研課題等十余項,發(fā)表學術與教學研究論文20余篇。這些課題所研究內容大部分是編譯領域的核心技術,科研成果水平在國內高校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豐富的科研積累為教學的實施與改革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

課程組能夠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到本課程的教學中,同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了“編譯原理”課程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同時,通過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形成了一支學術造詣高、知識與年齡結構合理、勇于改革且團結協作的課程梯隊。

2)重視實驗教學研究與改革,培養(yǎng)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素質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是一個實踐性要求很高的專業(yè),而“編譯原理”是本專業(yè)中對軟件設計實驗環(huán)節(jié)要求更高的課程。“編譯原理”開設了獨立的綜合實驗“函數繪圖語言解釋器構造”,其中的三個實驗子系統(tǒng)“詞法分析器構造”、“語法分析器構造”、“語法制導翻譯圖形繪制”有機連為一體,反映了“編譯原理”課程的核心技術和實驗水平,充實了理論教學內容,培養(yǎng)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科研素質。

我們還根據國內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在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工作基礎上,于1993年自主研制開發(fā)了在微機和DOS/Windows環(huán)境下的詞法分析器生成器XDFLEX和語法分析器生成器XDYACC(它們是與編譯器構造領域中最具影響且被廣泛使用的、Unix環(huán)境下的詞法分析器生成器Lex和語法分析器生成器Yacc兼容的軟件,其中XD是我校英文縮寫),當時在國內是首創(chuàng)。1996年,我們又對XDFLEX進行了改造,增加了漢字識別的自動生成,并重新命名為XDCFLEX。至此,XDCFLEX/ XDYACC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與科研兼顧的編譯器編寫工具(放在我校網站上供自由下載)。此工具不但提高了我校學生的上機實習水平和“編譯原理”課程實驗室建設的水平,同時也被國內多所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以及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使用,提高了我校“編譯原理”課程在國內的地位。

課程建設的實施辦法

1)明確目標,合理安排。根據課程組的現有條件,制定合理的建設目標和課程質量標準,提出師資隊伍建設規(guī)劃以及教學過程、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依靠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明確職責,分級建設,責任到人。

2)樹立課程整體優(yōu)化的觀念。在明確課程建設目標的前提下,解決相關課程之間的配合和銜接問題,推進“模塊課程”或“系列課程”的整體優(yōu)化,將課程建設放在專業(yè)建設和培養(yǎng)模式中進行優(yōu)化設計。

3)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教學改革與研究。課程建設應形成合理、優(yōu)化的專業(yè)教師梯隊,以高層次、高學歷教師為主體,教師隊伍中高、中、初級職稱比例合適,課程負責人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課程組有計劃地經常開展教研活動,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保證每年有一定的教學改革項目或教研項目立項和教學改革成果。

4)加強教材建設,改革教學手段。一方面采用國內現有的先進教材和精品教材,另一方面根據學院自身的現有條件和專業(yè)特點組織教師自編部分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和特色的教材。同時制作、收集和整理電子教材、課件以及教輔材料,逐步形成立體化教材體系。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建立教學網站,實現網上教學輔導。

5)建立健全學生評價、教師同行聽課和教學督導組聽課機制,逐步完善教學質量監(jiān)控和評估體系,確保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6)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于承擔精品課程建設任務并作出突出貢獻的課程負責人及骨干教師在評獎、評優(yōu)、晉職等方面給予優(yōu)先考慮。

教材介紹

課程組曾經選用陳火旺院士的《編譯原理》(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編譯原理和技術》,經過長期積累,在總結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科研與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由劉堅教授主編了《編譯原理基礎》教材。該教材及與其配套的教學輔助指導書《編譯原理基礎-習題與上機題解答》全面體現編譯原理的教學規(guī)律,內容新穎先進,獨創(chuàng)性、實用性好,教學適用性強。自2002年出版以來,已發(fā)行萬余冊,被若干高校選用,在相關科研技術人員中亦被廣泛使用。2005年《編譯原理基礎》被評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優(yōu)秀教材,同年,榮獲陜西省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

課程組教師

目前,“編譯原理”課程組由4名主講和3名專職輔導教師組成。

劉堅:1982年2月起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教授。主講本科生“編譯原理”、研究生“編譯原理與技術”等課程,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軟件理論與技術。主持“Ada軟件開發(fā)平臺技術”、“軟件系統(tǒng)安全故障模式分析”、“軟件安全模式”等課題的研究工作,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

龔杰民:1973年5月起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教授,研究方向為人機交互技術和軟件開發(fā)工具。主講“編譯原理”、“形式語言與自動機理論”、“C程序設計”、“PROLOG程序設計”、“人機交互技術與可靠性工程”等課程。長期從事編譯原理、形式語言與自動機、人機交互技術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發(fā)表教學研究及學術論文多篇,著有《C語言程序設計及其應用》、《標準C語言程序設計及應用》、《人機交互技術及可視化技術》、《人-計算機界面設計》(譯)等。主持的多項科研課題獲得省部級獎勵,其中,“觸摸屏電子筆”獲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主持的“液晶顯示器和等離子體顯示器的工效研究”課題成果已在日本使用。

方敏:1989年起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博士,教授。主講“編譯原理”、“操作系統(tǒng)”、“計算機網絡”等課程,參加“聯合作戰(zhàn)態(tài)勢評估輔助決策模型研究”、“智能化多源數據融合”等課題的研究工作;編著教材“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撰寫論文多篇。

張淑平:1995年起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在讀博士生,副教授。主講“編譯原理”、“數據結構”等課程,西電科大 ACM/ICPC競賽基地教練, 參加“寬帶無線IP網絡安全體系結構”、“基于算法的容忍入侵檢測系統(tǒng)”等科研項目,著有“程序員教程”一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撰寫論文多篇。

張立勇:2001年起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在讀博士生,講師。主講“編譯原理”、“分布對象技術”、“算法設計與分析”等課程,參加“計算機軟件安全模式分析”等課題研究,擔任西電科大ACM/ICPC競賽隊教練。

胡圣明:2003年起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在讀博士生,講師。輔導“編譯原理”課程,主講“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參加《編譯原理基礎-習題與上機題解答》的編寫工作。參加“程序理解征挖掘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面向對象逆向工程工具研究”、“系統(tǒng)應用軟件逆向工程工具研究”等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撰寫論文多篇。

王小兵:2004年起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在讀博士生,講師。輔導“編譯原理”課程,主講“數據庫系統(tǒng)”課程。

第5篇

一、加強頂層設計,做好計劃編制

軍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建設周期是從國防科工委下達的第一批投資計劃到該項目實施完成的時間袁在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批復中專門有建設周期遙要確保該工程項目在規(guī)定的周期完成袁項目管理部門必須合理安排該項目實施進度袁要具有超前謀劃的意識袁統(tǒng)領全局袁根據工程批復的建設周期袁合理設計安排投資計劃袁根據已到位工程資金情況淵有企業(yè)單位自籌和貸款資金的項目要根據項目進展情況及時上報投資計劃袁在計劃下達后抓緊自籌資金的落實和貸款手續(xù)的辦理冤及科研生產實際需要袁合理安排資金和項目實施年度堯季度和月份計劃袁嚴格計劃管理袁定期召開計劃協調會袁落實項目責任人袁確保項目按計劃執(zhí)行遙。

二、加強責任落實,規(guī)范過程管理

軍工固定資產項目實施最終目的是保障科研生產順利進行袁并為各單位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袁盡快發(fā)揮對科研生產的保障功能遙項目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依法嚴格按照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袁同時要把建立項目建設的責任制作為工程建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袁一方面是項目單位實行法人責任制袁另一方面每個子項實施都要確立項目管理責任人和技術責任人袁認真履行職責袁細化落實責任目標袁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遙嚴格按項目批復和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袁對需要調整的項目袁必須履行調整報批手續(xù)袁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執(zhí)行袁對需要招投標的項目袁嚴格執(zhí)行招投標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遙2007年4月袁國防科工委綜合計劃司劉副司長作為嘉賓袁在網上和網友就國防科工委就國防科技工業(yè)固定資產投資管理的329個問題進行了答問袁隨后又針對工程建設中相關問題編制下發(fā)了葉國防科技工業(yè)固定資產投資管理工作手冊曳袁2009年國防科技工業(yè)局又下發(fā)了葉國防科技工業(y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申報和審批若干規(guī)定曳袁這些制度的出臺袁很好的解決了軍工企業(yè)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袁指導和規(guī)范了項目申報堯審批和實施驗收工作袁提高了國防科技固定資產投資行業(yè)管理水平遙只要在項目管理和實施中嚴格遵照制度執(zhí)行袁才能順利完成項目實施袁最終確保項目通過驗收遙。

三、加強溝通協調,強化監(jiān)督,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要想使項目順利完成袁必要加強溝通袁一方面是本單位和上級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袁另一方面是單位內部項目管理部門和項目所在車間淵研究室冤之間的關系袁只有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袁動員各種資源和力量袁才能加強實施的力量袁最終推進項目建設遙另外項目建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依法實行過程監(jiān)督袁各單位都必須成立相應的部門并配備相關人員參與項目關鍵過程監(jiān)督袁在項目招投標堯合同洽談簽訂堯子項目驗收堯資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嚴格監(jiān)督管理并加強監(jiān)督考核力度袁對監(jiān)督檢查中發(fā)現的有關問題袁必須堅決予以糾正袁并進行整改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袁舉一反三袁把各項整改措施落實到實處袁避免出類似問題袁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遙。

四、嚴格基建程序和資金管理,加強項目自查

項目資金管理要實行野專戶管理堯專戶存儲堯專人管理和專款專用冶十六字方針袁認真貫徹執(zhí)行財政部葉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曳葉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guī)定曳堯葉集團公司基本建設會計核算管理辦法曳等相關規(guī)章制度袁確保建設資金及時堯足額到位和安全使用袁努力防范各類違紀違規(guī)問題發(fā)生遙項目建設單位要不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對本單位建設項目進行自查袁檢查是否存在嚴重違規(guī)堯是否擅自調整項目概算和建設內容堯對需要調整的項目是否按規(guī)定和程序辦理了審批手續(xù)堯是否存在亂攤成本堯挪用資金和違反基本建設規(guī)定等問題袁如果存在袁則應立即整改袁嚴格遵循相關制度袁使項目管理做到理性化堯規(guī)范化和合法化袁為項目順利實施和將來通過竣工驗收奠定良好的基礎遙。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業(yè)務能力

固定資產投資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袁各單位應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并配備相對固定的人員袁加強投資隊伍的力量袁使項目管理具有連續(xù)性袁要不定期對人員進行相關制度的宣貫和學習袁提高認識袁從思想上與上級部門保持一致袁認識到固定資產投資工作的重要性和嚴肅性袁從行動上加強對投資工作的實施管理遙造就一支適應集團公司發(fā)展需要袁熟悉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規(guī)定和程序袁了解航天科研生產特點和流程袁具有較高全局意識堯專業(yè)化管理素質堯職業(yè)化管理水平的人才遙。

第6篇

正如荷馬在《伊利亞特》(Iliad)中所吟唱的那樣:人類會厭倦睡覺、厭倦愛情、厭倦唱歌、厭倦跳舞,但對戰(zhàn)爭卻樂此不疲。戰(zhàn)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幾乎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為了保障國家安全,避免在推行叢林法則的世界中成為獵物,各國都不遺余力地進行國防建設,然而在資源一定的背景下,大炮與黃油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資源如何在國防與民用部門之間分配成為以研究資源稀缺性為己任的經濟學家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同時經濟學與國防具有統(tǒng)一性,經濟學家麥圭爾(McGuire,1995)曾通過列舉經濟(學)與國防四個層次的相互作用來說明兩者的依賴關系[1]。因此,國防與經濟學產生緊密的聯系是歷史的必然。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著名政治家尼科羅•馬基雅弗利(NiccolòMachiavelli,1520)在《論戰(zhàn)爭藝術》(Dell''''arteDellaGuerra)中曾說:誰的荷包里錢越富裕,誰就能打勝仗。國防經濟學的源頭是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Smith,1776),他是最早考慮國防開支對社會的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專辟一節(jié)“論國防費”。1914年,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編輯赫斯特(Hirst)出版了《戰(zhàn)爭的政治經濟學》(ThePoliticalEconomyofWar),全面總結了自己對戰(zhàn)爭與經濟、戰(zhàn)爭與財政、戰(zhàn)爭與工業(yè)的關系的理解[2]。1921年,福利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經濟學大師庇古(Pigou)出版了《戰(zhàn)時經濟學》(ThePoliticalEconomyofWar,也譯為《戰(zhàn)爭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以一戰(zhàn)英國經濟為基礎,研究戰(zhàn)爭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嚴重沖擊,揭示戰(zhàn)時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以及戰(zhàn)爭資源籌集的問題[3]。這兩本著作促成了國防經濟學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對于現代國防經濟學的產生,以英國約克大學哈特利和美國依阿華州州立大學教授桑德勒(1995)在《國防經濟學手冊》(HandbookofDefenseEconomics)中的說法認同度最高。希奇和麥基因(Hitch,1960)的《核時代的國防經濟學》(TheDefenseandEconomicsinNuclearAge)、理查德森(Richardson,1960)的《軍備與不安全:戰(zhàn)爭起源的數學研究》(ArmsandInsecurity:amathematicalstudyofthecausesandoriginsofwar)和謝林(Schelling,1960)的《沖突的戰(zhàn)略》(TheStrategyofConflict)三部專著的出版標志著現代國防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4],并成為經濟學中相對比較新的一個分支。1990年《國防與和平的經濟學》(DefenceandPeaceEconomics)雜志創(chuàng)刊,經過歷代經濟學家如佩克(Peck)、謝勒(Scher-er)、奧爾森(Olson)、澤克豪澤(Zeckhause)、史密斯(Smith)、默多克(Murdoch)、布里托(Brito)、英特里蓋特(Intriligator)、恩德斯(Enders)、桑德勒(Sandler)、拉姆(Ram)、德格(Deger)和森(Sen)、羅杰森(Rogerson)、沃納(Warner)、阿什(Asch)、利希騰貝格(Lichtenberg)、哈特利(Hartley)、安德頓(Anderton)、麥圭爾(McGuire)、布若斯卡(Brzoska)、赫什利弗(Hirshleifer)、格羅斯曼(Grossman)、鄧恩(Dunne)、布拉登(Braddon)、豐塔內爾(Fontanel)、弗里德曼(Friedman)、斯蒂格利茨(Stiglitz)等人的不斷努力,國防經濟學逐漸成為西方影響深遠的成熟學科。哈特利和桑德勒(1996)認為其研究成果對于采辦理論、2博弈論和人力計量經濟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內容涵蓋國防開支需求理論、國防供給理論、軍事人力理論、低烈度的軍事活動理論、國防開支的外在影響理論、戰(zhàn)爭成本與損失理論六大部分。其中軍事人力的理論研究主要包括軍事人力的需求與供給、軍事人力的勞動生產率、軍人的新酬結構與補償、女軍人、少數民族的數量構成,預備役的使用,軍事經驗對民事生活的利益回報、對國防人力資源管理的動態(tài)過程進行經濟學闡釋等。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一個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包括招聘、培訓、使用、開發(fā)、辭退或離崗、退休等幾個階段。如果把軍隊也看成是一個生產戰(zhàn)斗力的組織,其人力資源的管理過程也大致經歷了征募、訓練、維持、使用及退役安置等幾個階段。在軍事人力的理論研究中,征募制度的研究最為引人注目,正如學科的界定不在于研究對象而在于研究方法,征募制度可以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個角度研究,從經濟學角度對征募制度進行研究一直以來是國防經濟學中軍事人力理論研究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所謂征募制度指的是一個國家運用何種方法吸納一定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軍人來滿足該國國防體系對于軍事人力需求的制度安排。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兩種基本模式:義務兵役制(后文稱征兵制,Draft或者Conscription),自愿兵役制(后文稱募兵制AVF,All-VolunteerForce)。圍繞著征募制度,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并逐漸延伸擴展到整個軍事人力理論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的發(fā)展。

二、征募制度的經濟學研究肇始與發(fā)展

征募制度和人類歷史一樣久遠,但最早從經濟學的角度論述兵員征募制度的經濟學家是亞當•斯密(AdamSmith,1776)。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專辟一節(jié)“論國防費”,他從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描述古代到近代征募制度變遷的歷史,他認為生產方式和技術進步是成本—收益結構改變的原因,而這種改變影響到兵員征募制度的選擇和變遷。他認為,常備軍與多元化的社會是一致的,維持并雇用一部分公民,不斷地施以軍事訓練,使兵士的職業(yè)脫離其他職業(yè),而確然成為一種獨立的特殊職業(yè),這種常備軍的費用來源于國家征收的兵役稅,可以看作是募兵制的起源。同時他認為民眾的尚武精神和組織民兵,是常備軍的支柱,而這個“民兵”具有現代征兵制及預備役的特點。同時他認為“兵士的人數不能超過全體居民1%,過此,即不免負擔太重,危及國家經濟”[5]。今天看來,亞當•斯密的研究無疑是粗糙的,但畢竟是征募的經濟學研究的濫觴。之后,從經濟學角度對征募制度進行研究出現了長時間的空白。

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世界范圍內兵役制度的改革與發(fā)展,西方國家在推行軍隊職業(yè)化的過程中紛紛嘗試實行征募制度的轉換,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對軍事人力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研究,他們對兵員征募過程中出現的形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探討。經濟學家在美國從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轉換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一時期是征募制度經濟學分析的黃金時期。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73年7月,美國一直實行的是征兵制。1964年,在美國國防部工作的經濟學家沃爾特•維(WalterY.Oi)提出了募兵制的可行性的內部報告,并在1967年連續(xù)公開發(fā)表了兩篇關于征兵制成本的論文。1966年,隨著越南戰(zhàn)爭的升級,美國國內關于廢除征兵制的呼聲開始逐漸高漲,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也參與進來。芝家哥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里德曼(Friedman,1966)在1966年12月19日《新聞周刊》的專欄中寫到:目前管理(征兵制)部隊的真正耗費遠遠大于管理同樣規(guī)模的募兵制部隊,原因在于后者是由認為參軍是最好的選擇的人構成的。后來他進一步認為征兵制度的缺陷在于“不公平、奢侈、與自由社會不相一致”[6]。其余作出貢獻的經濟學家還有阿爾特曼和菲希特(1967)[7],漢森和薇絲柏德(1967)[8],米勒(Miller,1968)[9],費舍爾(Fisher,1969)[10]羅伯特•巴羅(RobertBarro,1971)[11]等。1968年,福吉尼亞大學畢業(yè)生(包括經濟學家DavidJohn-son,MattLindsay,JimMiller,MarkPauly,RobertTollison,TomWillett,andJoeScolnick等人)撰寫了擁護募兵制的很多著名的經濟學論文。征募制度改革的爭論在于回答反對募兵制的九條理由,包括:(1)募兵制費用過于昂貴;(2)募兵制在危機時期缺乏靈活性;(3)破壞愛國熱情,腐蝕了公民應該為國服務的道德信念;(4)威脅民主價值;(5)不具有種族代表性;(6)成為惟利是圖的部隊;(7)刺激敵對國家的軍事冒險;(8)戰(zhàn)斗力低下,因為只能吸引能力比較差的人服役;(9)擠占其他國防支出,侵蝕了國防的數量以及質量[12]。擁護募兵制的經濟學家認為,第一條理由是錯誤的,缺乏理論依據,其他八條理由缺乏實證基礎,因此斗爭的焦點主要是費用問題。為了專門研究這個問題,1969年尼克松成立了研究募兵制可行性的專門機構———蓋茨委員會,該委員會包括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Friedman)羅切斯特大學校長艾倫•瓦里斯(W.AllenWallis)羅切斯特大學商學院院長威廉•麥克林(WilliamMecliling)、后來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以及其他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如DavidKass-ing,WalterOi,HarryGilman,RobertBarro,JohnWhite等),他們的努力為美國最終廢除征兵制鋪平了道路,也極大地豐富了征募制度的經濟學研究[13]。

美國的募兵制經歷了多年的風雨,期間遇到很多困難,如何應用經濟學有效地對募兵制度進行管理成為該時期的主要任務。雖然支持重返征兵制的意見一直沒有停息,不少學者對于募兵制的成本要少于征兵制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李和麥肯錫(Lee&McKenzie,1992),羅絲(Ross,1994)[14],沃納和阿什(Warner&Asch,1995),沃納(Warner,2005)的研究表明募兵制不一定總具有較低的社會成本,當部隊數量擴大的時候,部隊的工資總量就會增加,政府就必須通過增加稅收來支付。而稅收導致社會經濟的扭曲效應會造成較重的稅收成本,當這個數值達到一定范圍后,募兵制就不是最好的選擇。布朗寧(Browning,1987)運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測算了美國稅收的邊際超額負擔,大約等于國家稅收的31.8%~46.9%[15]。另外一些學者仍然對于募兵制能否保證兵員質量、人力成本的高預算對軍事研究與裝備資金的擠占問題以及募兵制兵員能否代表社會各階層充滿擔心。沃納和阿什(Warn-er&Asch,2001)研究發(fā)現目前軍事人力的成本在國民生產總值與軍事開支中的比例自1973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目前占GDP的比例只有0.8%,而冷戰(zhàn)時期這個數字最多曾達到2%[16]。西蒙和沃納(2007)通過分析美國1998年到2000年兵員來源的數據結果顯示,40%的兵員來自中產階級以上家庭,少數民族比例也沒有明顯變化。他們同時通過假設增加100000名義務兵,計算其節(jié)約的成本,發(fā)現其節(jié)約的成本少于同等數量的募兵制兵員所節(jié)約的社會成本,戰(zhàn)斗力也不如后者,同時由于個體戰(zhàn)斗力的提高可以以較少的人數維持較高的戰(zhàn)斗力,而節(jié)約的成本可以用于軍事研究與裝備更新[17]。經過激烈辯論,美國主流經濟學家仍然認為募兵制仍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圍繞征募制度的經濟學研究的命題,很多并不是直接研究征募制度,但研究的每一個問題都與兵員征募制度密切相關,從此以后,經濟學家的視野也由征募制度的研究開始擴展到軍事人力經濟學的研究。綜合而言,對于征募制度的經濟學研究作出突出貢獻的主要有沃爾特•維(WalterY.Oi)、詹姆斯•米勒(JamesMiller)、貝絲•阿什(BethAsch)以及約翰•沃納(JohnWarner)。

三、征募制度經濟學研究的主題

征募制度經濟學研究的主題主要圍繞征募制度的成本以及選擇進行,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結合,征募制度的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通過經濟學研究回答征兵制與募兵制哪個制度更具有優(yōu)勢,如何進行選擇。

首先在于對成本內涵的界定上,政府官員更傾向于預算成本,而經濟學家則提出經濟成本的概念,該概念除了包括預算成本以外還包括其他隱性成本,如個人機會成本、兵役稅等。弗里德曼(Friedman,1967)堅持認為在做任何決定時必須考慮經濟成本而不是預算成本。[18]阿爾特曼和菲希特(1967)根據國防部的調查數據,通過選擇參軍選擇自由度比較高的群體作為樣本,克服了經典的“鑒別難題”(identifica-tionproblem),描繪出實行募兵制情況下的軍事人力供給模型。他們發(fā)現在征兵制條件下,四個變量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分別是男性人口規(guī)模、失業(yè)率、征兵力度、季節(jié)因素。通過模型推導,他們發(fā)現募兵制的預算成本會高于征兵制,但經濟成本要低得多。他們進一步增加了變量,發(fā)現軍方的支付彈性為1.18,隨著應募者人數的增加而不斷下降[19]。但是由于數據采集的先天缺陷以及假設不足,變量太少,他們的意見并未被重視。同年,沃爾特•維(WalterY.Oi)在阿爾特曼和菲希特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征兵制的經濟成本》(TheEconomicCostoftheDraft)一文,量化的估算出全部的經濟成本約為53.64億美元。他采用的方法如圖1所表示:首先運用已有的數據計算出軍事人力供給曲線S,當實行征兵制時,軍人工資水平為G,人數為A,當征集人數增加到B,C,相應的工資總額也增加到H,I。那么,矩形DB/BA是人數從A增加到B所增加的軍方預算成本,DEB′是應募個人的機會成本損失,而HEGD是社會承擔的兵役稅,社會總成本為HE0B[20]。費舍爾(Fisher,1969)在《美國經濟評論》(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發(fā)表了《征兵制及結束征兵制的成本》(TheCostoftheDraftandtheCostofEndingtheDraft),提出了不考慮征兵制情況下的個體服役決策模型,他認為,個人是否服役決定于他在軍隊中以及民用部門之間凈收益的貼現值的比較,收益包括貨幣收益以及非貨幣收益。在短期收入變動都是單調遞增,可以不考慮貼現因素的情況下,問題就簡化為個體主要考慮不同部門收益(Wm為軍隊收益,Wc為民用部門收益)的比較。如果Wm>Wc,個人就選擇服役。然后以征募率為因變量,以軍民部門工資比率以及修正的失業(yè)率作為自變量,構建了真正意義上的理論模型而不僅僅是簡化的統(tǒng)計模型。在此基礎上,他推算出征兵制條件下美國軍方的人力供給函數,并在此基礎上估算了如果廢除征兵制,美國需要增加的55億~75億美元的成本[21]。這是經濟理論模型基礎上構造軍事人力供給函數的第一次嘗試[22(]Klotz,1970)。

1973年,尼克松政府廢除征兵制度實行募兵制度后,解決募兵制度出現的新問題成為經濟學家關心的問題,關于征募制度選擇的理論探討一直在持續(xù)。李和麥肯錫(1992)在《南方經濟雜志》(SouthernEconomicJournal)上發(fā)表了《重新審視征兵制與募兵制的相對效率》(ReexaminationoftheRelativeEfficiencyoftheDraftandtheAll-VolunteerArmy),第一次將稅收成本作為制度選擇考慮的因素,提出了李-麥模型。假設軍事人力邊際機會成本曲線為:MOCA=a+bn,a,b為常數,n為征募人數,N為社會適役總人數,那么在募兵制條件下征募n個人的機會成本為:an+1/2bn2,在征兵制條件下征募n個人的機會成本為:an+1/2bnN。如果國家需要所有的合法服役者都參軍時,社會總機會成本一樣,但是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所以an+1/2bn2<an+1/2bN,也就是募兵制優(yōu)于征兵制。如果在這個模型中加入稅收成本因素,則在募兵制條件下,軍事人力價格由市場供求均衡決定,那么征募n個軍人,軍方需要支付的工資總額為an+bn2,工資是由稅收支付的,稅收會產生超額負擔。假設每元稅收產生的差額負擔為一個正的常數β,那么,為了支付軍人工資會產生的稅收差額負擔就是:anβ+bn2β。在募兵制條件下,社會總成本為:(an+2/2bn2)+anβ+bn2β。征兵制條件下,假設軍方支付工資為W,那么為了支付軍人工資會產生的稅收差額負擔就是:WβN。在征兵制條件下,社會總成本為(an+1/2bnN)+Wβn。求均衡解得到nE=4[(W-α)β+1/2bN]/b(1/2+β),也就是說當征募人數n=nE時,采用哪種征募制度成本都一樣。如果n<nE,采用募兵制成本比較低,如果n>nE采用征兵制成本比較低。同時,當軍事人力供給的機會成本曲線缺乏彈性時,軍人較高的工資增長引起的稅收成本就會抵消掉募兵制的優(yōu)勢[23]。以上分析把兵員征募制度的社會成本界定服役的機會成本和軍人工資引起的稅收成本之和,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其他成本(如訓練成本)沒有考慮進去,同時僅僅考慮了成本,沒有考慮社會收益。但是畢竟提供了一個理論的分析框架。

沃納和阿什(1995)在《軍事人力經濟學》(TheEconomicofMilitaryManpower)一文中對李-麥模型進行了進一步修正,考慮了訓練成本,將單期服役模型擴展為兩期服役模型,考慮了收益問題,提出了沃-阿模型。根據沃納和阿什的分析,征兵制和募兵制的成本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軍人服役的機會成本(;2)征募和訓練成本(;3)稅收成本。對于募兵制來說,前兩項的成本要低于征兵制,但是第三項的成本要高于征兵制。當軍隊的規(guī)模超過某個點時,就可能使募兵制喪失成本上的優(yōu)勢,此時政府就應該采用征兵制[24]。沃納和耐古魯薩(2005)在沃-阿模型的基礎上,在《逃避成本與征兵理論》(EvasionCostsandtheTheoryofCon-scription)一文又加進了征兵制下個人逃避服役以及政府為了打擊逃避兵役行為而付出的成本,在綜合權衡兩種兵員征募制度的征募成本、訓練成本、維持成本、稅收超額負擔和逃避成本的基礎上,構造了兩種征募制度選擇的理論模型[25]。以上分析是建立在兩種兵員征募制度下,相同規(guī)模軍隊的潛在生產率是相同的假設前提之下的。實際上募兵制軍隊的效率要遠遠高于征兵制軍隊的效率,如果考慮到效率因素,“當一個國家需要一支大規(guī)模軍隊時,是征兵制更優(yōu)還是募兵制更優(yōu),依然是一個模棱兩可的問題”[26(]2001)。

四、征募制度經濟學研究在中國的發(fā)展以及前景

第7篇

一、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

開展合作培養(yǎng)研究生的意義

(一)加強國防建設的需要。面對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嚴峻挑戰(zhàn)和世界高新技術武器的不斷發(fā)展,部分發(fā)達國家限制和控制對我國的高科技出口,這要求高等學校必須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武器的研制和開發(fā)。高等學校應當承擔起歷史的重任,這就要求高等學校不斷為國防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持。但是,由于國家發(fā)展所提供的財力支持不能完全滿足高等學校的需要,而加強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無疑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物質資源,解決人才培養(yǎng)需要的部分資金問題。

(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當今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更加依賴于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作為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的高等學校,人力資源相對比較缺乏;而科研院所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具有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的專家相對較多,科研項目多,但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數非常少,科研任務繁重。因此,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彌補各自的不足,滿足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輸送高質量的研究生的需求。

二、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管理

(一)聯合申報學位點的工作

校所聯合申報學位點以高等學校名義申報。如申報成功,學位點歸雙方所有,學位點設在高等學校[1],雙方聯合招收和培養(yǎng)研究生。研究生指導教師由雙方共同協商、審核上崗。

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申報學位點應以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服務為宗旨,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加強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管理,確實保證和提高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

(二)聯合申報學位點的指導教師遴選

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申報學位點的導師遴選應由雙方共同協商,審核上崗。高等學校應充分尊重科研院所的學位評定委員會的遴選結果。

(三)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培養(yǎng)

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成立該學科的培養(yǎng)聯合體。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招生,統(tǒng)一培養(yǎng),聯合教學,共同指導;科研院所相對獨立的行使錄取權,錄取的研究生取得高等學校的學籍。這樣可以充分利用雙方的人力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共享率,推動學科建設的發(fā)展。

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課程階段原則上在聯合申報學位點的高等學校上課。根據培養(yǎng)方案的需要,經雙方同意,高等學校可聘請聯合申報單位的研究生導師或其他工程技術人員開設某些課程,以保證聯合點招收的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如果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異地聯合,根據科研院所的實際情況,并經高等學校同意,科研院所與高等學校聯合培養(yǎng)的研究生可以在科研院所所處地區(qū)的高等學校進行部分課程的學習,高等學校承認其這部分課程成績,并按培養(yǎng)方案的規(guī)定學分予以記載。

研究生培養(yǎng)方式可采用指導教師負責制,也可以采用以一方導師為主,雙方導師聯合培養(yǎng)的方式進行;雙方指導教師均可成立相對獨立的學位論文指導小組,并聘請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

(四)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及證書發(fā)放

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課題報告、中期檢查、預答辯、答辯以及學位授予工作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高等學校的有關文件辦理。學位論文答辯一般在導師所在單位進行,應聘請雙方有關導師和專家參加。

高等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托科研院所學位評定委員會相對獨立地行使學位評定分委員會的權利。

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由高等學校頒發(fā)和注冊。

(五)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指導思想

1. 堅持以高等學校為主的原則

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應更多地體現高等學校對聯合申報學位點建設的實際參與和控制權限上,高等學校的合作單位應在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工作的教學組織、管理和質量控制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現有的資源和優(yōu)勢,通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廣泛合作,盡快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同時在合作中樹立學校良好的形象,進一步擴大學校的知名度。

2. 堅持互利互惠的原則

高等學校通過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從而帶動本校學科建設的發(fā)展,提高師資水平;科研院所通過與高等學校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使本身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又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學校在教學上的優(yōu)勢,從而達到“雙贏”。

3. 高等學校應與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長期的合作,在條件成熟時,可以開展聯合申報博士點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六)學位授權點的共建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有關對學位授權點進行合格評估的有關文件規(guī)定,高等學校與聯合申報單位共同承擔在本學位點學科建設方面的責任。雙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學位授權點的學科建設的近期以及中長期的發(fā)展目標。為保證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在學科建設上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雙方學術帶頭人應每年相互交流一次有關學科建設的情況。雙方學位評定委員會每年要對共建學科的學科建設工作檢查評估一次。

三、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

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渠道

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采取以下方式:

(一)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聯合申報學位點;

(二)科研院所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專家可以到高等學校兼職研究生指導教師,并可以為高等學校開設一些實踐性強、高等學校的教師無法開設的研究生課程;

(三)高等學校可以選派研究生到具有合作關系的科研院所做課題,同時由科研院所派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作為高等學校的兼職導師予以指導,雙方合作培養(yǎng)研究生;

(四)科研院所可以將研究生送到高等學校進行課程學習,并聘請高等學校的教師作為兼職指導教師,對研究生進行理論指導,從而充分利用高等學校在教學上的優(yōu)勢;

(五)其他有利于充分利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資源的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方式。

四、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

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應注意的問題

(一)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和發(fā)揮雙方的資源和優(yōu)勢,通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廣泛合作,盡快提高學科建設水平。

(二)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要避免出現把研究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的現象。

(三)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應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以確保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和人身安全,不能出現把研究生選派到高等學校或科研院所后不管不問的現象,要充分發(fā)揮指導教師的作用。

總之,加強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培養(yǎng)研究生的力度,將大大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對保證和提高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質起到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第8篇

【論文摘要】新世紀新階段實現我國國防經濟又好又快地發(fā)展,關鍵在于不斷深化國防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文章從完善宏觀調控制度、健全運行機制以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體系等方面探討了新時期深化我國國防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的主要措施。 

 

中國國防經濟60年來深刻的制度變遷實踐為我們繼續(xù)推進國防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有益的啟示,為切實消除不利于國防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的諸多制度缺陷,更好地推動國防經濟軍民融合式發(fā)展,新世紀新階段的國防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應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制度 

國防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與發(fā)展全局,涉及各有關部門的職能和利益的調整,需要國家從宏觀上進行管理和協調,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國家相關的宏觀調控制度。 

1、完善指導性的計劃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日益發(fā)展,我國國防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的市場化取向也日益明確。但是,市場不是萬能的,“即使市場機制是完全地發(fā)揮作用,也解決不了全部問題。”而國家利益的剛性又使國防經濟運行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離不開國家計劃的宏觀指導,在堅持市場化的制度創(chuàng)新取向時,必須進一步完善國家指導性的計劃制度。 

針對現有計劃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在市場化的制度創(chuàng)新進程中,必須進一步深化計劃制度改革,從總體上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以國家指導性計劃為主的計劃制度模式。要在充分考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通過制訂國防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中長期規(guī)劃計劃來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順利進行。今后一段時間,在促進國防經濟軍民融合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進程中,完善指導性的計劃制度需要盡快建立以下支持系統(tǒng):一是科學的宏觀調控計劃目標系統(tǒng);二是強力有效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策研究系統(tǒng);三是計劃的決策、審議、咨詢與評估系統(tǒng);四是現代化的經濟預測和信息系統(tǒng);五是重要商品、物資的采購、儲存與調節(jié)系統(tǒng)等。 

2、完善多元化的投資制度。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隨著國家相關法律政策文件的出臺并實施,我國國防經濟領域多元化的投資制度已初步形成,大量的非政府財政資金不斷進入國防市場,通過發(fā)行股票、債券等融資的渠道也不斷得到拓展,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和缺陷,必須進一步完善。 

第一,要進一步改進政府對國防經濟的投資管理方式,確立相關企業(yè)的投資主體地位。建立國家投資的保全制度,加強投資和項目監(jiān)管,強化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的政府投資項目責任。政府對國防經濟的投資,可采取直接投資、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貼息等多種方式,同時積極探索采用代建、租賃、借用、補償和調配等新的投資方式。 

第二,綜合考慮國家安全和引入社會資本的現實要求,積極引入非政府性的社會資本,切實推進國防領域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政府和軍隊等有關部門應加大政策性引導和資投入,可采用事后補償等辦法,鼓勵相關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yè)自籌資金進行前期研發(fā),緩解資金緊張等問題。同時加強調控手段的運用,通過對國防經濟發(fā)展的中長期規(guī)劃和研究,合理、科學地確定國防經濟投資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引導相關投資主體進行科學、理性的投資決策。 

第三,加快培育國防投資領域的市場機制,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調節(jié)作用。一是深化現有軍工企業(yè)改革,使之真正成為市場投資主體;二是大力發(fā)展投資市場化的投資中介體系,鼓勵建立并完善獨立于政府部門之外的咨詢、信息、資產項目評估、預決算審計驗證、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規(guī)范的投資中介機構;三是積極發(fā)展資本市場,鼓勵有條件的軍工企業(yè)以適當的形式整體上市,適度增大企業(yè)債券的發(fā)行規(guī)模,積極探索和采用國際上通行的新型投融資方式。 

3、完善相關財稅金融制度。在歷史上,國家有關財稅、金融機構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加大對國防經濟尤其是國防科技工業(yè)的資助和扶持力度,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國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但在國防經濟軍民融合發(fā)展的新時期,現有財稅金融制度離保障軍民融合發(fā)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 

首先,要對承擔國防任務的有關企業(yè)和投資主體一視同仁,建立規(guī)范、公平的財政、稅收支持、服務體系。從財政、稅收上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yè)開放具有軍民兩用或通用價值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加大企業(yè)研發(fā)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實施促進高新技術企業(yè)進入國防領域發(fā)展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yōu)惠政策。對研發(fā)、生產、引進先進科研儀器和設備的企業(yè)給予必要的稅收減免政策等。 

其次,建立和完善投資機制,形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為國防經濟軍民融合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營造更加有利的金融政策環(huán)境。逐步建立軍民兩用高新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積極探索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政策性金融、商業(yè)性金融資金投入為主的方式,采取多種措施,促進更多資本進入國防市場。同時建立健全鼓勵中小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知識產權信用擔保制度,為進入國防領域的中小企業(yè)融資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二、進一步完善具體、有效的國防經濟運行機制 

國防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的順利進行和最終成功,離不開健全、成熟的運行機制。新世紀新階段,推進國防經濟軍民融合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需要不斷完善以下運行機制。 

第一,完善競爭機制。一是形成民用企業(yè)進入國防科技工業(yè)領域的準入與退出制度。要由政府主管部門統(tǒng)一管理軍品市場的準入與認證,把符合法定條件、具備一定實力的民營企業(yè)特別是民用高技術企業(yè)廣泛吸納進來,與軍工企業(yè)一道參與國防科技工業(yè)建設,形成合作競爭的良好局面。同時,要對進入軍品市場的單位和任務承制單位進行動態(tài)管理,形成靈活有序的準入與退出機制。二是建立有利于軍民融合的標準制度。可借鑒、參照發(fā)達國家推進軍民融合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一方面加快建立國家標準、軍用標準和行業(yè)標準協調互補的標準體系,凡是民用標準能夠滿足軍事要求的盡量直接采用,不再單獨制訂軍用標準,在確保武器裝備作戰(zhàn)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積極采用符合軍用要求的民用標準,對那些低于民用標準或能用民用標準代替的軍用標準,明確采用民用標準;另一方面要定期對各種已經失去先進型的軍用標準進行修改,并使之制度化。 

第二,完善激勵機制。一是充分發(fā)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通過財政直接投入、稅收優(yōu)惠、金融扶持等多種方式,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yè)進入國防科技工業(yè)領域參與建設和研發(fā);通過設立民用高技術提升國防基礎能力的專項資金,鼓勵吸納、引進民用高技術和相關能力。二是鼓勵、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和技術發(fā)明,切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消民用高技術企業(yè)進入國防科技工業(yè)領域的顧慮。對于企業(yè)自行投資產生的技術成果和研制生產的武器裝備和建設設備,其知識產權歸企業(yè)所有,成果轉讓時應繳納知識產權轉讓費或培訓費;鼓勵研發(fā)單位和生產企業(yè)進行強強聯合,共同分享知識產權和由此帶來的產業(yè)化收益。 

第三,完善評價機制。要建立有利于推進軍民融合的信息服務和綜合評價體系,全面評估并動態(tài)跟蹤民營企業(yè)進入國防科技工業(yè)領域的相關情況和動向,改善服務質量,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級別的軍品需求信息制度,建設開通政府主管的軍品市場網站,搭建適合民用企業(yè)發(fā)展特點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臺。及時定向相關政策法規(guī)、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目錄、社會投資領域指導目錄等信息,指導民用企業(yè)加強與軍工科研生產單位的信息溝通,為民用企業(yè)提供了解軍品市場進入政策和程序的低成本渠道,解決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種種障礙與問題。二是建立軍品市場信息統(tǒng)計、補充、完善制度,建立真實、完整的信息數據庫,并適時進行補充、完善,為軍品市場的經濟分析提供最直接的參考基礎,成為有關政策制度形成的有力支撐。 

第四,完善監(jiān)督機制。一是加強對引進民用企業(yè)的主管部門和相關程序的監(jiān)督,強化相關部門的法律責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嚴格按照軍品任務招投標制度的要求,分別制訂相應的監(jiān)督管理辦法,最大限度地杜絕尋租等腐敗現象滋生。二是加強對程度軍品科研生產任務單位的監(jiān)督管理,根據國家保密規(guī)定和相關行業(yè)的特殊要求,建立軍工科研生產資格審查、資質認證制度和能進能出的準入退出機制,并對承擔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相關企業(yè)進行誠信跟蹤和管理,切實把好民用企業(yè)的進入關。 

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體系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種法制經濟,一切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都要受一定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與規(guī)范,嚴格按照法律程序進行。因此,在推進國防經濟軍民融合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健全促進軍民融合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 

1、國防科技工業(yè)和裝備采購方面。首先要制訂、頒布一系列有利于軍民融合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包括:《國防科技工業(yè)投資法》(規(guī)范投資主體及其行為,確立投資市場的交易規(guī)則和競爭規(guī)則,明確各層次投資主體的經濟權益和責任風險,以及執(zhí)法部門的權力和責任等;將承擔國防任務的非公有制企業(yè)包括民營企業(yè)、上市公司、合資企業(yè)等納入投資計劃等)、《軍品信息管理辦法》(重點規(guī)范軍品信息的范圍、軍品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渠道、軍品信息的權限等)、《國防科技知識產權管理辦法》(規(guī)范國防科技成果產權的屬性、管理權限與職責等,明確在國防科技知識產權形成過程中國家、集體、個人等之間的權屬關系),等等。其次要對有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及時修訂和完善,如要完善《合同法》中對軍品合同的具體規(guī)定、修訂有關軍品稅收政策,對承擔國防任務的企業(yè)包括軍工企業(yè)、民營企業(yè)等一視同仁等。此外,要對一些已經過時、明顯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要求或總體上已不適應當前軍民融合發(fā)展需要甚至相抵觸的法律或法律條款進行廢止。 

2、國民經濟動員方面。一是要加快國民經濟動員基本法的立法步伐。國家應依據《憲法》、《國防法》等有關法規(guī),盡快制定出臺《國民經濟動員法》,確立國民經濟動員的基本方針原則、基本任務、動員體制、主要內容、工作程序、獎懲辦法等,明確把應對各類突發(fā)公共事件和自然災害納入國民經濟動員范疇。這樣,既利用國民經濟動員機制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又通過搶險救災等非戰(zhàn)爭行動的實踐拉動國民經濟動員應戰(zhàn)工作的發(fā)展;同時,在制定、修訂其他法律法規(guī)時,應充分考慮國民經濟動員需要,盡可能地融入國防條款,賦予其國防功能。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基本法規(guī),逐步制定和完善民用運力、軍民通用裝備物資征用補償等配套法規(guī),特別是對民營企業(yè)、行業(yè)部門如何履行國防義務做出明確規(guī)定。二是要加強地方性法規(guī)的配套銜接。各級地方人大、政府要緊密結合本地區(qū)實際,逐步制定完善配套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行政規(guī)章,通過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和程序,把黨和政府關于國民經濟動員的政策指示上升為國家意志,把基層的成功經驗用法規(guī)的形式固定下來,把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用法規(guī)的形式體現出來,使之與基層實際相結合、與動員需求相銜接、與國家基本法相配套、與其他法律相補充,形成依法動員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 

3、軍隊后勤保障方面。當前主要是應盡快出臺規(guī)范軍隊后勤保障社會化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可設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的統(tǒng)領下出臺《軍隊后勤保障社會化法》,與即將出臺的《國民經濟動員法》和修訂后的《中國后勤條例》配套運作,共同作為統(tǒng)攬地方供應商和軍隊行為的軍隊后勤保障社會化基本法律體系。”建立健全軍隊后勤保障社會化的運行機制、合同管理、糾紛調解與仲裁等規(guī)范體系。同時,對《后勤條例》進行及時修訂,使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應,與軍隊后勤保障社會化的發(fā)展方向相適應。 

 

【參考文獻】 

第9篇

1、各國競相出臺納米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和計劃

由于納米技術對國家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及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各國(地區(qū))紛紛將納米技術的研發(fā)作為21世紀技術創(chuàng)新的主要驅動器,相繼制定了發(fā)展戰(zhàn)略和計劃,以指導和推進本國納米科技的發(fā)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制定了國家級的納米技術計劃。一些國家雖然沒有專項的納米技術計劃,但其他計劃中也往往包含了納米技術相關的研發(fā)。

(1)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雄心勃勃

為了搶占納米科技的先機,美國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國家級的納米技術計劃(NNI),其宗旨是整合聯邦各機構的力量,加強其在開展納米尺度的科學、工程和技術開發(fā)工作方面的協調。2003年11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開發(fā)法案》,這標志著納米技術已成為聯邦的重大研發(fā)計劃,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礎設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養(yǎng)等全面展開。

日本政府將納米技術視為“日本經濟復興”的關鍵。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將生命科學、信息通信、環(huán)境技術和納米技術作為4大重點研發(fā)領域,并制定了多項措施確保這些領域所需戰(zhàn)略資源(人才、資金、設備)的落實。之后,日本科技界較為徹底地貫徹了這一方針,積極推進從基礎性到實用性的研發(fā),同時跨省廳重點推進能有效促進經濟發(fā)展和加強國際競爭力的研發(fā)。

歐盟在2002—2007年實施的第六個框架計劃也對納米技術給予了空前的重視。該計劃將納米技術作為一個最優(yōu)先的領域,有13億歐元專門用于納米技術和納米科學、以知識為基礎的多功能材料、新生產工藝和設備等方面的研究。歐盟委員會還力圖制定歐洲的納米技術戰(zhàn)略,目前,已確定了促進歐洲納米技術發(fā)展的5個關鍵措施:增加研發(fā)投入,形成勢頭;加強研發(fā)基礎設施;從質和量方面擴大人才資源;重視工業(yè)創(chuàng)新,將知識轉化為產品和服務;考慮社會因素,趨利避險。另外,包括德國、法國、愛爾蘭和英國在內的多數歐盟國家還制定了各自的納米技術研發(fā)計劃。

(2)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瞄準先機

意識到納米技術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韓國、中國臺灣等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為了保持競爭優(yōu)勢,也紛紛制定納米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韓國政府2001年制定了《促進納米技術10年計劃》,2002年頒布了新的《促進納米技術開發(fā)法》,隨后的2003年又頒布了《納米技術開發(fā)實施規(guī)則》。韓國政府的政策目標是融合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3個主要技術領域,以提升前沿技術和基礎技術的水平;到2010年10年計劃結束時,韓國納米技術研發(fā)要達到與美國和日本等領先國家的水平,進入世界前5位的行列。

中國臺灣自1999年開始,相繼制定了《納米材料尖端研究計劃》、《納米科技研究計劃》,這些計劃以人才和核心設施建設為基礎,以追求“學術卓越”和“納米科技產業(yè)化”為目標,意在引領臺灣知識經濟的發(fā)展,建立產業(yè)競爭優(yōu)勢。

(3)發(fā)展中大國奮力趕超

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較強的發(fā)展中國家為了迎頭趕上發(fā)達國家納米科技發(fā)展的勢頭,也制定了自己的納米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政府在2001年7月就了《國家納米科技發(fā)展綱要》,并先后建立了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納米技術專門委員會。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fā)展綱要將明確中國納米科技發(fā)展的路線圖,確定中國在目前和中長期的研發(fā)任務,以便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指導與協調,集中力量、發(fā)揮優(yōu)勢,爭取在幾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鑒于未來最有可能的技術浪潮是納米技術,南非科技部正在制定一項國家納米技術戰(zhàn)略,可望在2005年度執(zhí)行。印度政府也通過加大對從事材料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強材料科學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納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fā)。

2、納米科技研發(fā)投入一路攀升

納米科技已在國際間形成研發(fā)熱潮,現在無論是富裕的工業(yè)化大國還是渴望富裕的工業(yè)化中國家,都在對納米科學、技術與工程投入巨額資金,而且投資迅速增加。據歐盟2004年5月的一份報告稱,在過去10年里,世界公共投資從1997年的約4億歐元增加到了目前的30億歐元以上。私人的納米技術研究資金估計為20億歐元。這說明,全球對納米技術研發(fā)的年投資已達50億歐元。

美國的公共納米技術投資最多。在過去4年內,聯邦政府的納米技術研發(fā)經費從2000年的2.2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億美元,2005年將增加到9.82億美元。更重要的是,根據《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開發(fā)法》,在2005~2008財年聯邦政府將對納米技術計劃投入37億美元,而且這還不包括國防部及其他部門將用于納米研發(fā)的經費。

日本目前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納米技術投資國。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支持納米科學研究,近年來納米科技投入迅速增長,從2001年的4億美元激增至2003年的近8億美元,而2004年還將增長20%。

在歐洲,根據第六個框架計劃,歐盟對納米技術的資助每年約達7.5億美元,有些人估計可達9.15億美元。另有一些人估計,歐盟各國和歐盟對納米研究的總投資可能兩倍于美國,甚至更高。

中國期望今后5年內中央政府的納米技術研究支出達到2.4億美元左右;另外,地方政府也將支出2.4億~3.6億美元。中國臺灣計劃從2002~2007年在納米技術相關領域中投資6億美元,每年穩(wěn)中有增,平均每年達1億美元。韓國每年的納米技術投入預計約為1.45億美元,而新加坡則達3.7億美元左右。

就納米科技人均公共支出而言,歐盟25國為2.4歐元,美國為3.7歐元,日本為6.2歐元。按照計劃,美國2006年的納米技術研發(fā)公共投資增加到人均5歐元,日本2004年增加到8歐元,因此歐盟與美日之間的差距有增大之勢。公共納米投資占GDP的比例是:歐盟為0.01%,美國為0.01%,日本為0.02%。

另外,據致力于納米技術行業(yè)研究的美國魯克斯資訊公司2004年的一份年度報告稱,很多私營企業(yè)對納米技術的投資也快速增加。美國的公司在這一領域的投入約為17億美元,占全球私營機構38億美元納米技術投資的46%。亞洲的企業(yè)將投資14億美元,占36%。歐洲的私營機構將投資6.5億美元,占17%。由于投資的快速增長,納米技術的創(chuàng)新時代必將到來。

3、世界各國納米科技發(fā)展各有千秋

各納米科技強國比較而言,美國雖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現在尚無確定的贏家和輸家。

(1)在納米科技論文方面日、德、中三國不相上下

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進行的納米論文統(tǒng)計結果,2000—2002年,共有40370篇納米研究論文被《2000—2002年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納米研究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且增長幅度較大,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0.22%和18.26%。

2000—2002年納米研究論文,美國以較大的優(yōu)勢領先于其他國家,3年累計論文數超過10000篇,幾乎占全部論文產出的30%。日本(12.76%)、德國(11.28%)、中國(10.64%)和法國(7.89%)位居其后,它們各自的論文總數都超過了3000篇。而且以上5國2000—2002年每年的納米論文產出大都超過了1000篇,是納米研究最活躍的國家,也是納米研究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的增長幅度最為突出,2000年中國納米論文比例還落后德國2個多百分點,到2002年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與日本接近。

在上述5國之后,英國、俄羅斯、意大利、韓國、西班牙發(fā)表的論文數也較多,各國3年累計論文總數都超過了1000篇,且每年的論文數排位都可以進入前10名。這5個國家可以列為納米研究較活躍的國家。

另外,如果歐盟各國作為一個整體,其論文量則超過36%,高于美國的29.46%。(2)在申請納米技術發(fā)明專利方面美國獨占鰲頭

據統(tǒng)計:美國專利商標局2000—2002年共受理2236項關于納米技術的專利。其中最多的國家是美國(1454項),其次是日本(368項)和德國(118項)。由于專利數據來源美國專利商標局,所以美國的專利數量非常多,所占比例超過了60%。日本和德國分別以16.46%和5.28%的比例列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英國、韓國、加拿大、法國和中國臺灣的專利數也較多,所占比例都超過了1%。

專利反映了研究成果實用化的能力。多數國家納米論文數與專利數所占比例的反差較大,在論文數最多的20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專利數所占比例超過論文數所占比例的國家和地區(qū)只有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這說明,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在納米技術研究上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比較側重于基礎研究,而實用化能力較弱。

(3)就整體而言納米科技大國各有所長

美國納米技術的應用研究在半導體芯片、癌癥診斷、光學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蹤等領域快速發(fā)展。隨著納米技術在癌癥診斷和生物分子追蹤中的應用,目前美國納米研究熱點已逐步轉向醫(yī)學領域。醫(yī)學納米技術已經被列為美國國家的優(yōu)先科研計劃。在納米醫(yī)學方面,納米傳感器可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多種癌癥進行早期診斷,而且,已能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前列腺癌、直腸癌等多種癌癥進行早期診斷。2004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癌癥研究所專門出臺了一項《癌癥納米技術計劃》,目的是將納米技術、癌癥研究與分子生物醫(yī)學相結合,實現2015年消除癌癥死亡和痛苦的目標;利用納米顆粒追蹤活性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活動也是一個研究熱門,這對于研究艾滋病病毒、癌細胞等在人體內的活動情況非常有用,還可以用來檢測藥物對病毒的作用效果。利用納米顆粒追蹤病毒的研究也已有成果,未來5~10年有望商業(yè)化。

雖然醫(yī)學納米技術正成為納米科技的新熱點,納米技術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應用仍然引人關注。美國科研人員正在加緊納米級半導體材料晶體管的應用研究,期望突破傳統(tǒng)的極限,讓芯片體積更小、速度更快。納米顆粒的自組裝技術是這一領域中最受關注的地方。不少科學家試圖利用化學反應來合成納米顆粒,并按照一定規(guī)則排列這些顆粒,使其成為體積小而運算快的芯片。這種技術本來有望取代傳統(tǒng)光刻法制造芯片的技術。在光學新材料方面,目前已有可控直徑5納米到幾百納米、可控長度達到幾百微米的納米導線。

日本納米技術的研究開發(fā)實力強大,某些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尚未脫離基礎和應用研究階段,距離實用化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在納米技術的研發(fā)上,日本最重視的是應用研究,尤其是納米新材料研究。除了碳納米管外,日本開發(fā)出多種不同結構的納米材料,如納米鏈、中空微粒、多層螺旋狀結構、富勒結構套富勒結構、納米管套富勒結構、酒杯疊酒杯狀結構等。

在制造方法上,日本不斷改進電弧放電法、化學氣相合成法和激光燒蝕法等現有方法,同時積極開發(fā)新的制造技術,特別是批量生產技術。細川公司展出的低溫連續(xù)燒結設備引起關注。它能以每小時數千克的速度制造粒徑在數十納米的單一和復合的超微粒材料。東麗和三菱化學公司應用大學開發(fā)的新技術能把制造碳納米材料的成本減至原來的1/10,兩三年內即可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日本高度重視開發(fā)檢測和加工技術。目前廣泛應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近場光學顯微鏡等的性能不斷提高,并涌現了諸如數字式顯微鏡、內藏高級照相機顯微鏡、超高真空掃描型原子力顯微鏡等新產品。科學家村田和廣成功開發(fā)出亞微米噴墨印刷裝置,能應用于納米領域,在硅、玻璃、金屬和有機高分子等多種材料的基板上印制細微電路,是世界最高水平。

日本企業(yè)、大學和研究機構積極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內為納米技術尋找用武之地,如制造單個電子晶體管、分子電子元件等更細微、更高性能的元器件和量子計算機,解析分子、蛋白質及基因的結構等。不過,這些研究大都處于探索階段,成果為數不多。

歐盟在納米科學方面頗具實力,特別是在光學和光電材料、有機電子學和光電學、磁性材料、仿生材料、納米生物材料、超導體、復合材料、醫(yī)學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較強。

中國在納米材料及其應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分析和單原子操縱等方面研究較多,主要以金屬和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為主,約占80%,高分子和化學合成材料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在納米電子學、納米器件和納米生物醫(yī)學研究方面與發(fā)達國家有明顯差距。

4、納米技術產業(yè)化步伐加快

目前,納米技術產業(yè)化尚處于初期階段,但展示了巨大的商業(yè)前景。據統(tǒng)計:2004年全球納米技術的年產值已經達到50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14400億美元。為此,各納米技術強國為了盡快實現納米技術的產業(yè)化,都在加緊采取措施,促進產業(yè)化進程。

美國國家科研項目管理部門的管理者們認為,美國大公司自身的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不足,導致美國在該領域的開發(fā)應用缺乏動力,因此,嘗試建立一個由多所大學與大企業(yè)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fā)緊密結合在一起。美國聯邦政府與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一起斥巨資在洛杉礬地區(qū)建立一個“納米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便及時有效地將納米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產業(yè)界。該中心的主要工作有兩項:一是進行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二是與大企業(yè)合作,使最新基礎研究成果盡快實現產業(yè)化。其研究領域涉及納米計算、納米通訊、納米機械和納米電路等許多方面,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將被率先應用于美國國防工業(yè)。

美國的一些大公司也正在認真探索利用納米技術改進其產品和工藝的潛力。IBM、惠普、英特爾等一些IT公司有可能在中期內取得突破,并生產出商業(yè)產品。一個由專業(yè)、商業(yè)和學術組織組成的網絡在迅速擴大,其目的是共享信息,促進聯系,加速納米技術應用。

日本企業(yè)界也加強了對納米技術的投入。關西地區(qū)已有近百家企業(yè)與16所大學及國立科研機構聯合,不久前又建立了“關西納米技術推進會議”,以大力促進本地區(qū)納米技術的研發(fā)和產業(yè)化進程;東麗、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紛紛斥巨資建立納米技術研究所,試圖將納米技術融合進各自從事的產業(yè)中。

歐盟于2003年建立納米技術工業(yè)平臺,推動納米技術在歐盟成員國的應用。歐盟委員會指出:建立納米技術工業(yè)平臺的目的是使工程師、材料學家、醫(yī)療研究人員、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能夠協同作戰(zhàn),把納米技術應用到信息技術、化妝品、化學產品和運輸領域,生產出更清潔、更安全、更持久和更“聰明”的產品,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和垃圾。歐盟希望通過建立納米技術工業(yè)平臺和增加納米技術研究投資使其在納米技術方面盡快趕上美國。

第10篇

關鍵詞:國防教育;民族精神;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110-02

一、國防、國防教育和民族精神

國防即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wèi)國家、,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國防作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有國必有防,國無防不安,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國防教育是一項全民性的社會教育活動,它的內容豐富,表現形式靈活,既包括國防理論知識和國防精神的培養(yǎng),又包括國防技能、軍事技術的訓練等。在高校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教育,是國防教育的實質所在。通過形式多樣的國防教育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增強學生保家衛(wèi)國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靈魂,更是一個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它可以凝聚人民創(chuàng)造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促進整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發(fā)展。黨的十七大指出,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這種精神不僅使我們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幾千年的燦爛文明,也是我們國家目前及以后持續(xù)發(fā)展、凝聚人心的興國之魂和強國之魂。

二、加強國防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

高校國防教育隨著時代和社會發(fā)展應增加新的內容。深入開展以保衛(wèi)祖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重點的國防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建設人才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國家和各族人民的努力方向。凝聚力和向心力,直接關系著民族的興旺和國家的發(fā)展。要實現我國的偉大復興就要求我們中華民族必須具有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這既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以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以及安全為共同利益的現代社會國防意識的形成也是鞏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通過高校的國防教育,在青年學生中牢固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

2.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為了維護民族尊嚴,無數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在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在為國爭光的賽場上奮勇拼搏。在國防精神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用革命年代的英雄主義和民族團結的良好實例熏陶和引導他們,使其養(yǎng)成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良好品德,并使其心系祖國,把國家的富強與自身實際結合起來,為國家和民族的崛起而不斷奮斗。在國防知識教育中,給學生介紹我國國防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世界各國的國防狀況,使學生了解我國在整個世界所處的實際地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認識與其他國家國防力量的差距,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在國防技能教育中,通過軍事訓練和實踐等方式,鍛煉學生的體魄,磨煉學生的意志,使他們養(yǎng)成吃苦耐勞、團結奮進、自信勇敢、堅強不息、頑強拼搏的良好品格。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自覺性。通過我國幾千年的國防史教育,學生可以了解到我國國防的興衰成敗,知曉我國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除了經濟技術落后以外,主要是清政府腐敗無能,忽視國防建設,軍備廢弛,整個國家處于“有國無防”的狀態(tài)。面對如今復雜的國際形勢,經濟和軍事實力已成為一個國家富強的標志。我國正處于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在國際上的實際地位需要強大的國防予以支撐,更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筑成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城墻。國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國防意識,培養(yǎng)愛國情懷和意識,振奮民族精神,使學生牢固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積極、自愿的為民族的獨立自強、國家的繁榮昌盛努力終身。

三、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豐富了國防教育的內容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歷程中,各民族共同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提煉,給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科學精神、團結協作精神、服務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等的加強不斷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并在國防教育中都有體現。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已經納入到國防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第一,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要有連續(xù)性,且要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學習之中,要通過從小學到大學不間斷的國防教育,使學生一邊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一邊接受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優(yōu)良道德品質教育。同時,充分利用特殊節(jié)日,如:建黨節(jié)、建軍節(jié)、“國防教育日”等重大節(jié)日,采取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專題講座、瞻仰英雄紀念碑、參觀革命博物館、祭掃烈士墓等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第二,在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種類型的國防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養(yǎng)。積極發(fā)揮宣傳媒介作用,借助各種國防教育資源優(yōu)勢,運用多種手段,在國防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全面貫穿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使每個接受國防教育的對象都受到深深的影響。

四、采用多種途徑加強國防教育培養(yǎng)民族精神

一是注重國防教育課堂教學,這是學生受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在學校開設國防教育、軍事理論等專門課程,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水平,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時效性與趣味性,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規(guī)范化課堂教育,激發(fā)廣大學生的國防意識。

二是利用學校和部隊共建平臺,發(fā)揮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作用。把軍校共建作為學校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學生軍訓中、參觀學習中,賦予生動翔實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零距離了解軍隊和軍人,學習軍人吃苦耐勞、剛毅果敢、紀律嚴明等優(yōu)良品質和保家衛(wèi)國的崇高理念,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增強他們的民族責任心和民族自豪感,這對正在發(fā)展的可塑性較強的大學生的良好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是開設專題講座和日常宣傳相結合,建成長效機制。聘請軍事院校的教授、專家定期為學生做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我國國防的最新知識。學校開展日常性的活動,如:校園廣播開設軍事內容欄目、校園網開設國防教育專題等,使學生及時了解時事政治,培養(yǎng)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

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明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國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全民國防教育進一步引向深入,切實將加強國防教育、培養(yǎng)民族精神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

[2]王傳中,黃建軍.國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活動載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3]袁小武.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下的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培養(yǎng)[J].企業(yè)家地,2011,(9):125.

[4]黃棟.高校國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養(yǎng)[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曾慶裕.大學生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培養(yǎng)的探討[J].邢臺師范學院學報,2012,(9).

[6]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3-140.

[7]王聯斌.把國防文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N].中國國防報,2004-09-16.

第11篇

目前我國水利工程管理,已經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從適應計劃經濟到適應市場經濟的轉化。在管理體系上,實行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并分為水行政主管部門及業(yè)務管理部門兩個體系。在法規(guī)建設方面,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及《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規(guī),并制訂了相應的配套法規(guī),如《混凝土大壩安全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土石壩安全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防洪標準》、《水庫大壩安全鑒定辦法》、《水庫大壩注冊登記辦法》、《水閘安全鑒定規(guī)定》、《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guī)范》以及《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等幾十種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在上述法規(guī)的規(guī)范和指導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及現代化的軌道。

2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部分已建工程設計標準偏低,工程質量有待提高,不能滿足防洪興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頂高程不足、堤身斷面單薄、堤基滲涌嚴重等問題。以長江為例,1998年洪水期間,僅中下游干堤就出現險情6100處,高水位時,每天險情300余處。洪水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極其嚴重,據統(tǒng)計,l993-l998年,全國洪災造成的直接經擠損失高達10500億元。我國已建各類水庫大壩86000余座,病險水庫占40%左右。這些病險水庫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庫運行,嚴重影響其效益的發(fā)揮;有的帶病運行,對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一旦失事,將會造成慘重損失。

2.2“重建輕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術水平低,影響工程建設及其效益的發(fā)揮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險工程沒能得到及時除險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術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監(jiān)測(控)而言,目前的監(jiān)測(控)覆蓋范圍及水平與我國水利工程安全和調度運行要求還很不相稱,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個關于工程安全監(jiān)測和評價的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統(tǒng)。在管理“軟件”上,無論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還是除險加固安排與資金投入都需要對工程做出安全風險分析和評估。

2.3水利工程建設跟不上國民經濟和社會及環(huán)境發(fā)展的需要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設落后于形勢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無控制性水庫工程,缺乏對洪水的調控手段,致使防洪處于被動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嚴重影響人民生話和國民經濟發(fā)展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也必須要有足夠水資源作保證。我國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庫,可對資源豐富的地下水庫的利用卻研究的不多。我國在解決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態(tài)惡化問題時,應結合地下水庫的利用采取綜臺治理措施。我國城市建設發(fā)展很快,現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處理是必須解決的環(huán)保問題,尤其是工業(yè)化大都市。

3水利工程建設所需采用的關鍵技術

3.1深覆蓋層堤壩地基滲流控制技術

完善防滲體系、防滲效果檢測技術,分析超深、超薄防滲墻防滲機理,開發(fā)質優(yōu)價廉的新型防滲土工合成材料,開發(fā)適應大變形的高抗?jié)B塑性混凝土。

3.2堤防崩岸機理分析、預報及處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質資料及河流地質作用分析、崩岸變形破壞機理分析、崩岸穩(wěn)定性分析及評價研究、崩岸監(jiān)測研究及預報技術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術研究、崩岸預警搶險應急技術及決策支持系統(tǒng)研究。

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險問題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機理、堤防隱患探測技術與關鍵設備、病險堤壩安全評價與除險加固決策系統(tǒng)、堤壩滲流控制和加固關鍵技術、長效減壓技術、堤壩防滲加固技術,已有堤壩防滲加固技術的完善與規(guī)范化。

3.4水利工程監(jiān)測技術

高精度、耐久、強抗干擾的小量程鋼弦式孔隙水壓力計,智能型分布式自動化監(jiān)測系統(tǒng),水利工程中的光導纖維監(jiān)測技術,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長期動態(tài)觀測及數據分析評價方法研究,網絡技術在水利工程監(jiān)測系統(tǒng)中的應用,大壩工作與安全性態(tài)評價專家系統(tǒng),堤防安全監(jiān)測技術,水利工程工情與水情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及高壩及超高壩的關鍵技術:設計參數的分析,強度、變形及穩(wěn)定計算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學研究。

3.5碾壓混凝土及面板膠結堆石筑壩新技術的研究

對于碾壓混凝土壩,涉及結構設計的改進、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進、溫控方法及施工質量控制;做好面板膠結堆石壩,集料級配及摻入料配臺比的試驗。做好膠結堆石料的耐久性、壩體可能的破壞形態(tài)及安全準則、壩體及其材料的動力特性、高壩壩體變形特性及對上游防滲體系的影響做好認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術,工程地震反應及安全監(jiān)測,震害調查,抗震設計,以及抗震加固技術應用。

3.6高邊坡技術研究

高邊坡工程力學模型破壞機理和巖石力學參數研究,高邊坡研究中的巖石水力學研究,高邊坡穩(wěn)定分析及評價技術,高邊坡加固技術及施工工藝研究,高邊坡監(jiān)測技術研究,以及高邊坡反饋設計理論和方法研究。

3.7地下工程

復雜地質環(huán)境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巖體地質模型的建立及地質超前預報方法,不均勻巖體圍巖穩(wěn)定力學模型及巖體力學作用研究,圍巖結構關系研究,巖石力學參數確定及分析研究,強度及穩(wěn)定性準則研究,應力場與滲流場的耦臺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模型研究,洞室群布置優(yōu)化,洞口邊坡與洞室相互影響及其穩(wěn)定性和變形破壞規(guī)律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順序、施工技術優(yōu)化,地下洞室圍巖加固機理及效應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監(jiān)測技術研究,隧洞盾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巖爆的監(jiān)測、預報及防治技術以及圍巖大變形支護材料和控制技術。

3.8新型材料及新型結構

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劑與摻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種新型防護材料、各種水上和水下修補新材料、各種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漿的超細水泥等。

3.9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統(tǒng)

建立現場自動采集系統(tǒng),遠程傳輸系統(tǒng)的開發(fā)研制,中心站網絡系統(tǒng)與綜合數據庫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統(tǒng)、數據庫管理子系統(tǒng)、安全評價子系統(tǒng)與信息服務子系統(tǒng)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揮站。

4結束語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目前,水利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制約因素,洪澇災害、干旱缺水及水生態(tài)惡化是水利工作亟待解決的三大問題,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應圍繞解決這三大問題開展工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做好水利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并付諸實施。在采取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時,還要采取相應的非工程措施。

第12篇

對此,ARM發(fā)言人表示,ARM對這個公告不感到驚訝。因為英特爾和整個行業(yè)一直針對這項技術工作了許多年,英特爾的技術只能部分彌補X86架構與ARM架構的差距。

要理解英特爾的3D晶體管,得從頭說這個故事。3D晶體管的學術名稱是FinFET,發(fā)明人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1947年出生于北京的華人教授胡正明。

1999年,美國國防部(DARPA)出資資助胡正明研究CMOS技術如何拓展到 25納米。當年胡正明發(fā)表了關于FinFET的論文,次年發(fā)表了達成同一目標,但采用另一種技術路線FDSOI的論文。胡正明沒有申請專利,而是開放了這兩項技術。

后來,發(fā)展出多種面向小于20納米制程的晶體管技術。但近年來,胡正明的這兩項發(fā)明漸漸成為主流,并且演變成兩大門派:英特爾、英飛凌、三星、臺積電從屬FinFET陣營,ARM、IBM、意法半導體、法國Soitec、中國臺灣聯電國際從屬FDSOI陣營。

按照胡正明的解釋,FDSOI的技術復雜度要低于FinFET,難點在于要在晶片上生成只有5納米厚的硅膜。而FinFET的難點在于要放棄成熟的平面型晶體管技術,開發(fā)立體技術。他還指出,FinFET適合高性能芯片,FDSOI適合低功耗芯片。

2007年,英飛凌宣布在FinFET上獲得突破。當時英飛凌高層宣布,已經掌握了工藝,并稱“英飛凌會保守秘密,直到新的晶體管實現大批量生產之時”。去年8月,英飛凌被英特爾收購。

2008年,法國Soitec宣布在5納米硅膜上獲得突破,而這原先被胡正明認為“極為困難”。這項突破被胡正明評價為“這為FDSOI技術的實用化鋪平了道路”。今年2月,致力于推進FDSOI的國際組織SOI工業(yè)聯盟演示了ARM和IBM合作的FDSOI芯片樣片,功耗減少40%,性能提升80%。

故事至此,就可以明白,ARM對英特爾宣布3D晶體管不感驚訝是有些道理的,也是有底氣的。事情并不像許多媒體評論的那么簡單。

現在的形勢可以這樣解讀:ARM在移動計算機上優(yōu)勢明顯,并不著急,英特爾著急。ARM對FDSOI有信心,了解FinFET的底細,因此并不急于出招。當前最大的看點是英特爾基于FinFET技術的22納米產品到底功耗如何,與ARM之間的差距到底能縮小多少。這將決定ARM會如何應對。

也許,胡正明對兩種技術的分析可以作為最權威的判斷:“我認為這兩種技術都有可能實現并擁有各自的市場,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兩種技術會長期并存”。

基于此,老鬼阿定認為“英特爾只是暫時領先”。

周鴻t的“二百五精神”

360的“二百五精神”可歸結為一點:抓住對手的軟肋,通過快速的產品開發(fā)、市場運作,給予致命一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尋找到獨特的發(fā)展空間。

周鴻t,從成立奇虎360那天開始,就注定是個充滿爭議的人。

有人說他是“互聯網斗士”,不斷地以蚍蜉撼樹的姿態(tài)與各類巨頭掐架:最先與百度掐,后又與信息安全領域的瑞星、卡巴斯基掐,再就是著名的“3Q大戰(zhàn)”。有人說他是“互聯網流氓”,采用了許多不光彩的手段競爭。

更多的人怕他,因為他總能抓住別人的軟肋予以致命一擊。在第一屆互聯網大會上,周鴻當著上千名觀眾,自嘲自己是個“二百五”,敢于不顧后果地到處碰撞頂“牛”,奇虎360就是“250+110”:二百五精神加上110%的努力,才會有今天的奇虎360。

筆者認為,正是這種“二百五精神”,讓周鴻成為目前互聯網領域少有的創(chuàng)新者。眾所周知,中國的互聯網很多是抄襲國外的模式,早先的抄襲成就了騰訊、百度等今天的互聯網巨頭;今天的抄襲則讓強者更強、新進入者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近年來,騰訊的創(chuàng)新乏善可陳,憑借發(fā)展起來后強大的實力讓其他人無路可走;百度更是在技術和模式上沒有任何重大創(chuàng)新,憑借的是經營的成功。反而,那些新興網站卻給互聯網帶來了很多創(chuàng)意。

360的“二百五精神”可歸結為一點:抓住對手的軟肋,通過快速的產品開發(fā)、市場運作,給予致命一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尋找獨特的發(fā)展空間。

360的很多次掐架,看似是360挑起的,但實際上是其撼動了對手的根基導致對手主動出擊。比如那場著名的“3Q大戰(zhàn)”,看熱鬧者以為是360“螞蟻挑戰(zhàn)大象”,其實真正的挑起者是騰訊。因為當時360推的扣扣保鏢,已經撼動了騰訊賴以生存的根基――QQ,騰訊不得不反擊,于是拉上360以往的包括百度在內的各種對手,組成了聲討團隊。當時有網友評論道:“一個市值超過300億的大佬,拉著另一個市值超過300億的大佬,腿腳哆嗦地準備聲討360;覺得還是沒膽量,于是拉來幾個小嘍羅站在前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梁县| 礼泉县| 正阳县| 洛隆县| 邵东县| 彰化市| 平邑县| 黄梅县| 洛浦县| 三明市| 郓城县| 绥宁县| 仪征市| 枞阳县| 三门县| 即墨市| 江油市| 昌邑市| 山阴县| 宁南县| 抚顺县| 合山市| 罗甸县| 彰化县| 仁怀市| 曲水县| 临海市| 温州市| 台山市| 冷水江市| 峡江县| 德庆县| 牙克石市| 筠连县| 贵定县| 嘉善县| 墨玉县| 霞浦县| 策勒县| 静安区|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