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國工程科學論文

中國工程科學論文

時間:2022-07-25 19:39: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工程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工程科學論文

第1篇

論文參考文獻的撰寫是要有真實的科學依據的,如果參考文獻沒有科學依據,那么就不算是科學論文,我們在論文的寫作過程當中不能忽略了科學的繼承性,這是反映作者科學作風和態度的表現。下面是千里馬網站小編整理的關于煤礦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賞析。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徐永忻.《采礦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2]岑傳鴻、竇林名.《采場頂板控制與監測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3]林在康、左秀峰.《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4]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5]王德明.《礦井通風與安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6]楊夢達.《煤礦地質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0

[6]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礦井水災防治》.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7]劉偉韜、武強.《煤層底板斷裂滯后突水現狀分析》.山東科技大學,2006

[8]董利.《回采工作面平推硬過斷層冒頂事故的技術分析及防范》.煤礦安全,2006

[9]《平頂山礦區煤與瓦斯突出特征及對策》煤炭科學技術.2006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鄒喜正、劉長友.《安全高效礦井開采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7

[2]張寶明、陳炎光:《中國煤炭高產高效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

[3]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4]于海勇.《放頂煤開采的基礎理論》.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5

[5]王省身.《礦井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89

[6].中國煤炭建設協會?!睹禾抗I礦井設計規范》.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7]岑傳鴻、竇林名.《采場頂板控制與監測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8]蔣國安、呂家立.《采礦工程英語》.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8

[9]李位民.《特大型現代化礦井建設與工程實踐》.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10]綜采設備管理手冊編委會.《綜采設備管理手冊》.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

[11]中國煤礦安全監察局.《煤礦安全規程》.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12]朱真才、韓振鐸.《采掘機械與液壓傳動》.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13]洪曉華.《礦井運輸提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物資供應局.《煤炭工業設備手冊》.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2

[2]章玉華.《技術經濟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5

[3]鄭西貴、李學華.《采礦AutoCAD2006入門與提高》.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德明.《礦井通風與安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5]楊夢達.《煤礦地質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0

[6]劉剛.《井巷工程》.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第2篇

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SelectivelyCovered)期刊為1300多種。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2001年)收錄社會科學領域內1,700余種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刊物。

二、SCI簡介

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簡稱ISI)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于1961年。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1997-2001年)收錄全球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內5,800余種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刊物。

SCI從來源期刊數量劃分為SCI和SCI-E。SCI指來源刊為3500多種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盤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簡稱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擴展庫,收錄了5600多種來源期刊,可通過國際聯機或因特網進行檢索。SCI涵蓋學科超過100個,主要涉及農業、生物及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及應用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行為科學。

三、SCI、SSCI交叉關系

SSCI對其收錄期刊范圍的說明中明確告知該數據庫中有一部分內容與SCI重復,這是因為學科之間本身有交叉,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跨學科的研究在文獻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從3400余種自然科學期刊中,通過計算機檢索文章主題和引文后,生成一個與社會科學有關的文獻目錄,此目錄再經ISI編委會審核,選擇與社會科學密切相關的文獻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錄了相當數量的自然科學文獻,二者的交叉關系更為密切。

四、哪些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

通常所說的中文核心期刊,指的是林被甸、張其蘇主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或中國科技信息所每年出版一次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指定的核心期刊。

五、ASPT來源刊、CJFD收錄期刊意指?

第3篇

確定核心期刊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項,其一主辦機構的權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權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獻的半衰期(測定文章內容新穎性的指標,一般科技文獻半衰期較短,社科文獻則較長)。簡單地說,核心期刊是學術界通過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對于期刊質量進行跟蹤評價,并以情報學理論為基礎,將期刊進行分類定級,把最為重要的一級稱之為核心期刊。

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1.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 fic In formation簡稱ISI)創建、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該數據庫通過其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來精心挑選有代表性的權威的科技期刊作為數據源,聲稱這些數據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獻,所以被它收錄的論文具有較高的質量,代表了當時有關領域的先進水平。包括了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種,使得SCI收錄的文獻能夠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SCI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不但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以及出版信息等,而且還收錄每篇論文引用文獻的信息,建立了引文索引。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于1961年。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所以SCI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科研評價和的一種依據??蒲袡C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

2.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期刊為1300多種。

國內普遍使用的核心期刊索引有CSSCI及其他核心期刊目錄等。

1.CSSCI科學引文索引是從文獻之間的引證關系上,揭示科學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引文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從一個重要側面揭示學科研究與發展的基本走向,評價科學研究質量,為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發展與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由南京大學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2000年該項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數據庫的構建工作,相繼研制成功了CSSCI數據庫網絡版和光盤版。經過數年的努力,現已開發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數據并在國際互聯網上和國內電訊網上向社會各界提供多種形式的查詢服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該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教育部已將CSSCI數據作為全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CSSCI數據庫已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100多個單位購買使用,并將CSSCI作為地區、機構、學術、學科、職稱、項目、成果評價與評審的重要依據。

作為我國社會科學主要文獻信息統計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多種信息查詢、檢索途徑,可以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國內社會科學研究前沿信息和學科發展的歷史軌跡;為社會科學管理者提供地區、機構、學科、學者等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數據,從而為制定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科研政策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參考。南京大學CSSCI數據庫已向社會開展服務,服務項目有網上包庫(包庫機構在限定的IP地址范圍內的任何一臺計算機上、任意時間段使用CSSCI數據庫)、網上查詢(非包庫用戶通過網絡查詢CSSCI數據庫);委托查詢(用戶委托南京大學代為查詢CSSCI數據庫,出具查詢報告)、手機查詢(中國移動手機用戶通過發送手機短信形式查詢CSSCI數據庫),詳情可登錄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網站查詢。

第4篇

文/普權

張光斗: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12年出生于江蘇常熟,曾擔任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主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是我國水工結構和水電工程學科的創建人。

92歲的張老,由于工作的性質無意中練出了一副鐵腳板,俗話說:“人老先老腿?!比欢@位耄耋老人卻沒有這種感嘆和抱怨,依然耳聰目明,反應敏捷。

張老的養生之道重在心平氣和,他說:“心平氣和,是一種祥和的狀態?!?/p>

人心若不足,唯心平才能氣和。心平,無非分之念,見可欲而不迷狂,于遷變得失具平常之心。氣和,不卑不亢,不疾不滯安舒寧靜。

張老把保健納入日常的生活中,并歸納為一二三四健身術:

一貫知足。俗話說“知足者常樂”。樂為長壽之要訣,如何做到笑口常開,這雖是一個綜合素質的問題,卻也與知足不知足關系甚大。不知足者對名利、地位、物質享受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發展下去心理變態,嫉妒強者,嘲笑弱者,自尋煩惱,自討無趣,違背自然法規,損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一貫知足,才能適應自然規律。人至老年要正視現實,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樂趣。以此平和之心怡養天年,會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眼里充滿美好的憧憬,身心自然平衡。在晚霞中回首前塵舊夢,在星光下凝望未來異彩,安詳地過渡到更為寧靜的彼岸。正是:“不悲鏡里容顏老,且喜心中領域寬”、“有唱有吟空萬念,無憂無慮樂長春”。

二目遠眺。這里所說的二目遠眺,具有高瞻遠矚之意。時下,“近視眼”頗多,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應予矯正。人生在世充滿矛盾,不可能一帆風順。如何化解矛盾,確實需要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些。切忌勢利眼,目光短淺,見小利而忘大義。能高瞻遠矚,堅定理想信念,順應自然,則與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餐有節?!懊褚允碁樘?,食以民為銓”,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上了年紀,可能要四餐五餐,以多餐少食為佳。不偏食,有節制,有規律,對身體有利。飽一餐、饑一頓,最容易傷胃。根據膳食科學報道:我國四大主糧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單一食用,其吸收利用率僅占51%-70%,而混合吃,可達80%-90%以上。玉米還有降低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的作用。常食花生、豆類,可使氣血化生有源,氣充血旺,心身健壯。食五谷雜糧可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所以要想延年益壽,須五谷皆食,宜清淡,不偏食。

四季不懶。保健三字經說:“常運動,勤思考,既強身,又健腦。多動手,精神好……”

張老說,結合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堅持持久,定能防老。四季不懶,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如此既可保持我們祖先的勤勞美德,又能煥發青春。

生物化學教授鄭集先生談養生

文/普權

鄭集教授1900年5月生于四川。曾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南京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學、營養學和衰老生物學的教學和研究,是我國生物化學界的一代巨匠,抗衰老研究的領頭人。

為了研究科學,他熟悉了英、德、法、俄等國文字,74歲又學日文,90歲始學朝文。僅在80-90歲10年中發表的各種科學論文和科普文章就達72篇,出版專著7種,包括他的名著《衰老與抗衰老》。在年近百歲時,他還主持修訂了高等學校教材《普通生物化學》。他年過百歲,依然思想敏捷,身體硬朗,還在編寫《中國生物化學史》。

鄭教授之所以能既壽且健,自是有一套獨特的養生之道。

在飲食營養方面:他重視營養合理,葷素雜食,素食為主。多吃蔬菜,不吃動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過辣、過咸、過甜食物,進餐定時,每餐只吃八九分飽,細嚼慢咽。飲食以“三低(低脂肪、低熱量、低糖分)、二足(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和易消化”為原則。他說:“飲食能給人體‘加油’,是保持機體靈活和健康的重要條件,故不可忽視。我主張,老人的飲食應有充分的優質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我的飲食安排是:早餐基本上是一杯牛奶,一個雞蛋,兩片面包。中晚餐則一葷兩素,以素為主,常吃豆類及雜糧,上下午各飲開水兩杯。除了經常吃些水果外,每天還要服些維生素片,具體服法是:每日兩次,每次用維生素A一萬單位1粒;維生素B1,10毫克,1-2片;維生素B2,5毫克,1片;維生素C,100毫克,3片;維生素E,100毫克,1片。我不主張多服補品,而且對當前各種各樣的‘營養液’持保留態度,我認為許多‘補品’是為賺錢而在騙人的?!?/p>

在嗜好和愛好方面:他不嗜煙酒,不賭牌,一切對身心有害的吃喝玩樂,堅決不沾染。他從小愛勞動至老不變,一切生活自理。經常做室內外衛生清潔工作、家具、房舍小的維修和庭院花木管理等。過去也間或去影院、劇院看戲,寒暑假參加一些學術活動。

第5篇

關鍵詞:高職;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課程論文;教學改革;學習主體

《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是一門技術基礎課,特點是敘述性、記憶性的內容多,概念多,內容抽象,使學生學起來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難,似淺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針對《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課程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方法上提出了增設課程論文的設想。通過增設論文改革教學方法,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將單一的課堂講授擴展到指導學生自學、討論、科研和實踐,有利于加強師生的雙向交流及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由“學會”逐漸過渡到“會學”、“會用”。

增設課程論文的意義

(一)一線牽動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動教學各環節的全面改革

促進教學主導思想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長期以來,一種舊的傳統教學思想指導著我們的教學工作,這種舊的教學思想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單純傳授知識,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認為有了知識就有了能力,把知識與能力等同起來;二是教書不教人,把教書與教人割裂開來。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課程論文體現了教學以培養能力、發展能力為主導的思想,突出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

在教學內容上原來是書上有啥講啥,現在轉換為“四不講”,“四增加”四不講是:凡屬高中或文化基礎課講過的不講;陳舊過時的知識不講;單純闡述性的不講;學生自學就能掌握的不講。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識,新技術;增加科學論文講座;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課程論文。

與舊的傳統教學思想相比較,這是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法舊的傳統教學思想主要表現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著走”。在這種教學方法指導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受到嚴重的壓抑,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改革這些方法勢在必行。增設課程論文則注重四個為主,即學生為主,自學為主,讀書為主,訓練為主。以啟發式、學導式代替注入式,根據課堂性質、學生的特點,采用講授、課堂討論、習題和指導學生自學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與各種課外訓練,開闊思路,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促進了實驗的改革原來實驗是聽、看、抄。聽是學生聽實驗教師講授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及儀器使用等;看是少數學生照著教師的示范動作做一遍,大多數學生圍著看;抄是實驗之后大家互相抄數據和實驗報告?,F在改為自始至終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

改變單一的考試方式原來是課程結束后一次性考試,一錘定音,現在是以課程論文為前提,沒有參加撰寫課程論文或課程論文不合格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考試成績改為兩部分:課程理論占80%,課程論文占20%。

(二)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能力

過去單純的課堂教學法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不會看書,不會作學習筆記,不會整理數據,也不會把新學到的知識有條理地講出和寫出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很差。通過課程論文的鍛煉,學生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性,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會大大增強。增設課程論文是寫畢業論文前的一次預演和鍛煉;是培養學生自學的有效手段;可以鍛煉學生歸納、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動手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自行尋找參考資料,自學讀書,自己處理數據,自己進行實驗查證問題,教師輔導。這樣學生和書本、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可以充分進行教學信息反饋流通。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向寬、深方面發展,學習中等的學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差的學生可以在教師充分的個別指導下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學生各得其所,個個積極主動,因而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普遍提高和兩極分化現象的改善。

(四)為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在論文的審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師批閱和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審定的方式,使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減輕,從而可使教師把省下的時間用于備課,鉆研教材、研究問題、輔導學生;學生通過查閱參考書,也擴大了知識面。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也為師生的發展帶來了活動空間;在檢查論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實驗自己驗證的方式,經驗及時交流,錯誤及時糾正,教訓及時吸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靠自己鉆研獲得知識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運用更加熟練,遺忘較少。

(五)能促進教師積極鉆研業務,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

過去教師講,學生聽,一本教材講到底,一個講稿用幾年?,F在教師必須隨時隨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就迫使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業務,研究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心理特征,盡快用新知識充實自己。這樣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教學內容也能做到與時俱進,這無疑對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個極大的促進。

增設課程論文的實施步驟

增設課程論文具體做法分為布置階段、撰寫論文階段、實驗驗證階段、質量考核階段四個步驟。

(一)布置階段

在課程教學中,增設課程論文是一個新想法,在學生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應及早布置,明確要求。上課前首先應向學生班級作一個通報,獲得他們的支持,然后在第一節課時可向學生布置,要求課程論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順、簡練,能較為正確地反映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資料來源較可靠,分析見解基本正確,有一定的技術情報價值或實際指導意義。完成時間在課程講授到三分之二時為宜。過早,學生知識面太窄;過晚,學生已經臨近期末考試,容易流產??己朔椒ǎ翰捎脤W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體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評定,將學生意見與教師批閱相結合,其成績按20%計入該課總成績。論文題目可由教師確定,也可自選題目。

(二)撰寫論文階段

在本階段需要注意以下五點:

選好論文題目無論自選題目或教師確定的題目,都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想象力;有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偟膩碚f就是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作好示范將近年來教研室教師正式發表的與課程有密切關系的學術文章在課堂上向學生宣讀,或發給學生傳閱。由作者談選取資料、處理數據、實驗驗證的方法和過程。這樣不僅把教學和科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且也給學生撰寫論文作了示范性的講解。

抓好資料的選取和自學閱讀參考資料時,要求學生作到“四記”?!坝浶牡谩保翰灰瓡?,要消化書上的知識,記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記問題”:記下疑難問題和糊涂概念,以便給教師輔導時提供線索;“記數據”:便于分析比較;記需要實驗的東西。

引導學生調查分析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點的工藝現象組織學生討論,如可以讓學生對機床主軸進行分析,從其使用的特點引出力學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過對主軸所需的各個力學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論證出機床主軸的工藝要求,從而深化課堂所學的知識。即使學生的設想可能不夠完善,但只要學生自己能主動分析問題,就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能力。

搞好輔導學生寫論文時,教師要隨班輔導,這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比過去上課后自習時提出的問題要多一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容易的,給學生指出思路,啟發進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現成結論,對有共性又較復雜的問題,可以留到課堂解決,這樣可提高輔導質量。

(三)實驗驗證階段

課程論文有些可能是實驗性很強的課題,有的課題甚至需要依靠實驗得到的結果來完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由始至終親自動手去做,并可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做到以下幾點:(1)需要做實驗的學生首先向實驗室和任課教師提出做實驗的項目。(2)由學生根據題目的需要和實驗室的條件寫出實驗計劃并和教師一道研究實施方案。(3)由學生自己動手做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儀器設備的檢查等。(4)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試驗的全過程,然后整理實驗數據,寫出實驗報告交教師審閱。

(四)質量考核階段

可采取學生互相交流、班集體評選與教師審閱相結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較好的論文在班級范圍內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增設課程論文需要的教師人數較多,也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準備及對每個學生的足夠重視,對每一個環節的細致考慮和對實驗的設備條件要求也較高,因此增設課堂論文的教學方式在以后的實施中還要不斷吸取經驗,不斷改進,使其更趨完善。

參考文獻:

[1]陳玉科,鄭玉亮.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j].中國高等教育,2000,(4):40-41.

第6篇

讓已滅絕了幾千萬年的地球古生物

重新站立起來。他把自己的工作比

作一個“時空旅行者”。

2015年初,“80后”趙闖和袁

隆平等11位專家一起,被評選為了

“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在紙上組裝古生物化石

走進趙闖的工作室,的確會有

種“穿越”的感覺。工作室的墻上

掛著油畫,箱子里裝著素描,地板上

堆放著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塑――主

題都是“恐龍”。

趙闖指著顏色不同的兩只南美

洲恐龍雕塑,調侃說有一只顏色調

壞了,像六塊錢的地攤貨,隨后他又拿起一只“滄

龍”,指著它眼睛和鼻孔之間的小凹槽說:“這是‘頰

窩’。很多遠古的爬行動物都有頰窩,它們能以此來

感覺溫度的細微變化,判斷天敵和獵物的方位。我

必須做這個凹槽。小時候沒玩過特別像樣的恐龍類

玩具,現在自己做自己玩兒?!?/p>

書桌繞了半面墻,立著好些大部頭的書,基本

跟化石、考古有關。兩臺大電腦,一臺正用來繪制“長

羽毛的恐龍”,一臺好像正在放著一部科幻電影。

趙闖隨機打開了一個頁面,是一張電腦繪圖,此物似

鳥非鳥,頭羽亮紅高聳,翅膀黑白相間,尾羽蓬松,兩

條腿強壯如獸,做站立長嘯狀――這也是一只恐

龍,源于幾年前遼寧出土的帶毛恐龍化石。趙闖是

在分析了這些化石的骨骼尺寸,又參考了大量科學

的數據后,用藝術的手段讓這只“赫氏近鳥龍”穿越

了1.6億年的時光,向我們走來的。

“這也是科學復原最吸引我的一個興趣點,從

骨骼構架到肌肉紋理,再到毛發顏色等細節,這有點

像法醫的破案工作?!壁w闖的第一個復原古生物作

品是在他21歲時,和中國科學院合作的“遠古翔

獸”,這個“遠古翔獸”還登上了世界知名科技雜志

《Nature》的封面一有的科學家窮盡一生之力也

未必能與之結緣。

目前,世界已發現1500多種恐龍,而趙闖逼真

復原過500多種。他和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大學

等研究機構的數十位著名科學家都有過合作。他畫

過的“恐龍”素描、油畫等,加起來大概有一萬多張。

趙闖的合作者之一,古生物學家馬克?諾瑞爾

博士稱他“是世界一流的科學藝術家”?!霸S多科學家

都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工作。復雜的數學公式,難以

理解的分子生物化學無法讓研究成果顯得有趣。但

恐龍是大眾科普教育的一個絕佳題材。趙闖基于最

新的古生物科學報告以及論文進行創作,他用繪畫、

雕塑、素描以及電影表現恐龍,已經達到了極高的藝

術境界?!瘪R克還說。

一堆古生物化石,一個80后青年的另類創

作――這兩者,是如何打通的?

從遠古翔獸到宇宙黑洞

趙闖出生在沈陽市一個普通的鐵路職工家庭。

童年,他迷戀火車頭,7歲有了套《十萬個為什么》,

翻到“霸王龍”那章:“身長15米,體重6噸,最兇猛

的動物之一?!彼麑Υ四钅畈煌?,就開始自己摸索著

畫恐龍了。他在圖書館里翻找了資料,小學畢業時,

他手繪了一本《中國的恐龍》。有人笑他是恐龍附身。

考上東北大學平面設計系后,趙闖也想停下來,畫恐

龍都是小孩子的游戲,自己是不是也該像別人一樣,

畫畫“美少女戰士”吧。那時,他自學了電腦繪圖,畫

一張游戲場景就能收入百元,一天能畫幾張,可是

他覺得沒意思,“恐龍”如同魔獸一般在召喚他往深

了探索。這個好奇男生在大學又 修了心理學、生命

進化學、物理學、高等數學。閑暇時,他最喜歡瀏覽國

內外的古生物專業和博物館網站,一邊翻英文字典,

一邊看科學論文。別人覺得艱澀難懂,而卻他沉溺其

中:“過去,你能在書上看到三角龍一個正臉已經很

不錯了,但一連互聯網,你能看見三角龍各種角度的

照片,還有研究所的論文,各種科學推理。那么多資

料,把我的這個心勁一下子燃燒起來了。”

邊看邊畫,趙闖也會上傳一些恐龍的彩鉛素描

到各種網站。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

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是注意到了這些素描,才發郵

件給趙闖,希望他參與最新發現的古生物物種“遠古

翔獸”的復原工作。趙闖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了。

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工作。趙闖必須學會分析一

堆骨頭化石,依據科學家提供的古生物肩胛骨、腿

骨、頭骨等數據,想象古生物的形態。他備了一本厚

厚的英文書籍,內容全是關于動物骨骼研究的。另

外,像《中國化石》、《周明鎮科學文集》等,也都被他

放在了案頭。一個月后,汪筱林研究員打來電話,約

他“喝酒慶?!?,因為他復原的那只“遠古翔獸”上了

《Natute》封面!當時,趙闖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在

登上《Nature》的封面后,趙闖成了名人,一位中科院

院士找到他,說:“聽說你給汪老師畫得很好,我這兒

有個鳥,你愿不愿意畫?”

2008年,趙闖從吉林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一家

出版社,兩年后離職,與好友兼科普作家楊楊創建了

“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合作“達爾文計劃――生命

美術工程”,復原地球上已經滅絕的古生物;他們出

版過多種圖書雜志,如《恐龍秘史:劍龍卷》、《史前帝

國:恐龍大演化》和屬于《少兒成長大百科》的《超級

恐龍全書》、《超級翼龍全書》、《超級海龍全書》及《跟

趙闖學畫恐龍》等,尤其是大型畫冊《它們:恐龍時

代》,厚、重、大,一打開,狂野逼真的恐龍時代,就會

撲面而來。

趙闖邊用電腦繪畫,為2016年3月在紐約舉

辦的“長羽毛的恐龍”主題展做準備,邊和我們聊天,

說話挺逗:“有一種恐龍,手也是翅膀,腳也是翅膀,

反正進化也是不斷嘗試的過程,就是我想飛,聽說需

要翅膀,長幾個不知道,多來幾個試試。”‘霸王龍是

終極王者,但幼年時也是毛茸茸的,挺可愛的。”趙

闖不僅畫各種古生物,也畫復雜的機械運動,畫癌細

胞入侵身體的瞬間,他還想畫能吞噬一切的黑洞,他

對天體宇宙也始終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這一切,都需

要長時間的探索。同事們說,他每天平均工作都在

15個小時以上。

“沒覺得累啊。我很感謝同事們,他們要操心

如何盈利,我只需要創作。如果哪里不明白,能和

科學家聊明白,就覺得很滿足。公司有周末,我也

閑不住。我喜歡復原各種古生物,并且把這些知

識用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點是有使命感

第7篇

摘要:由濟形勢和行業需求所決定,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和學生分布于理工科的占比大于其他學科。而理工科學校對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定位含糊,特色不明,根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對工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論文提出結合區域經濟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設計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區域經濟;創新能力;創業孵化;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027-02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遞增:2012年24.2%、2013年26.9%、2014年32%、2015年34.5%;2013年《中長期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本科規模相對穩定,??埔幠S兴黾?。201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699萬人,居世界首位;我國大學生34%學工科,印度25%、日本20%、德國15%、英國7%、美國6%。瑞士洛桑世界經濟論壇公布“2012―2013全球競爭力報告”,在“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可用度”指標中,中國在2008年度參與的55個國家中位于48位,2013年排名第46位。所以中國是工程教育大國,而不是工程教育強國。反思高校工程教育,存在如下問題。

1.理工科學校對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定位含糊,特色不明,重規模,輕質量。

2.重答案,輕過程。好奇心是創新的基礎,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大多具有較強批判精神,敢于問“為什么”,并從中找到科學創新點。

3.關注教師授課體系,輕視學生知識系統。重以教師為中心,輕以學生為中心。

4.重科學論文,輕工程設計和實踐教育。缺乏設計和工程實踐環節,學生很少對實驗產生深刻印象,更不用說影響學生興趣和愛好。

我國的工程教育規模居世界首位,提高工程教育質量是當務之急。高校要努力培養出能適應中國經濟發展并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要達到這一目的,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并結合地域經濟特色,促進高校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已成為高等工程教育理論研究的重點。論文以株洲區域經濟為例,探討結合區域經濟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一、株洲區域經濟

鐵路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鐵路機車車輛的升級換代,同時也帶來了軌道交通自動化裝備的發展。軌道交通電氣牽引技術、智能信息化技術、綠色技能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牽引變流器、大功率制動裝置、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等關鍵零部件,在列車運行、客運服務和檢修保障三大系統中均有廣泛應用。但目前在這個領域仍存在核心技術缺乏、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我國高速鐵路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大量動車組投入運營,國外施加的要求中國加入GPA(WTO政府采購協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些新形勢要求加快軌道交通自動化技術與裝備的研發步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制度創新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集群,滿足中國軌道交通建設需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

株洲是“中國電力機車搖籃”,也是“中國軌道交通之都”。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南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等核心企業,在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歷史積淀、品牌優勢、技術實力、集群優勢是國內其他企業所無法比擬的。株洲電力機車廠出產了中國的第一輛電力機車,并且較長時期壟斷國內市場;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力機車牽引傳動系統、安全監控系統的行業龍頭。目前,株洲市擁有軌道交通產業相關企業共300余家,產業門類齊全,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軌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件等覆蓋電力機車與鐵路車輛所需的70%以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作為“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重要一極,株洲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戰略指引下,全力打造“中國動力谷”。株洲到2016年將在以高新區為核心的區域內,形成全國首個千億規模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將推動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的科技含量,加速實現軌道交通產業的跨越發展。

軌道交通產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本地區的軌道交通對該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需求很大。

二、結合區域經濟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湖南工業大學緊扣區域經濟和產業特色,面向軌道交通自動化行業人才需求,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開展人才培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建設方面,自動化專業作為湖南工業大學建校之初設置的第一個專業,擁有1個國家級自動化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自動化特色專業、1個湖南省綜合改革試點自動化專業、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在教學基地建設方面,與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協同單位共同創立了“軌道交通自動化”湖南省產學研示范基地,與株洲變流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子公司)等單位協同創建了2個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了1個湖南省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并結合區域經濟改進本科和研究生教學模式。

(一)構建高層次師資隊伍

按照創新團隊流動不調動的政策,分別從企業派駐院士、教授、高工及其團隊到湖南工業大學參加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并在資金、項目和人才隊伍組建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為形成深度融合的學科方向、學術團隊,并為開展創新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將湖南工業大學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科研團隊建設目標納入各自的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總體規劃中,并分年度予以實施,在人才隊伍建設工程中,充分考慮協同中心團隊凝練的結構、層次、學科、方向需要,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強力的人才支持。

對納入創新培養團隊成員,實行重點培養和系統支持,在資源利用、項目申報、研究條件、成長發展等方面制定了相應的支持政策,鼓勵冒尖、鼓勵拔尖、鼓勵創新研究和成果產出。與此同時,全面落實跨單位考評機制和考評辦法。

(二)構建本科層次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機制

根據株洲區域經濟特色,以軌道交通自動化為主,分析相關企業行業的創新需求、并據此設置高校實踐教學環節,培養本科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優化并合理使用本科專業創新資源,從而形成課堂理論培養為主、課外實踐工程能力為輔、完整的師資整合和創新訓練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出校企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舉措,提供學生在企業學習的教學條件,形成“辦學體制、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校企產學研”全方位合作;明確企業承擔繼續培訓工程技術人員和接納實習的責任,為未來工程師提供實習崗位;企業逐漸成為創新主體,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企業文化有助于學生成長,企業經歷有助于學生就業。

(三)構建創新創業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機制

基于株洲市(湖南工業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對國家培育大學生所舉行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各類創新比賽活動進行資源整合,完善評價制度以實現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目的,對科技創新進行合理而有效的評價;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使大學生在創新過程中所產生的創新成果,能夠快速實現產品轉化。

參考文獻:

[1]厲驍,于國慶.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商論,2015,(12).

[2]郭松.地方高校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及路徑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6).

第8篇

Abstra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great number of high-level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still in urgent need. In this pape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Practical Approach is briefly review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o hand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translation marke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on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關鍵詞: 科技英語;翻譯;教材;翻譯人才培養

Key words: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lation;textbook;qualified translator cultivation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2-0263-03

0 引言

科技作為人類追求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工具永遠離不開人文。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科技翻譯在促進世界各國科技的研發以及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不少人包括一些翻譯教育人士,依然認為科技翻譯或技術翻譯是一種低層次的詞語轉換行為,跟文學翻譯無法相提并論。正如《技術翻譯:技術文獻翻譯中的可用性策略》的作者朱迪?拜恩(Jody Byrne)指出,技術翻譯長期被視為翻譯界的丑小鴨,尤其在學術領域,它常被歸諸于最低級的翻譯活動。[1](任朝迎譯)。就我國的翻譯現狀而言,從規模上看,可以稱得上“翻譯大國”,但并不是一個“翻譯強國”,真正高水平的職業譯者很少。由此,我國的翻譯人才培養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截至2010年9月,獲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的高校達31所,獲準試辦翻譯碩士專業的也已達158所[2],現在開辦翻譯本科和碩士專業的高校則更多。然而,在目前高校的翻譯本科、碩士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盛行,教學內容仍以講授翻譯理論、翻譯史及文學翻譯為主。有些高校雖開設了非文學翻譯課程和科技英語翻譯課程,但真正做到把科技翻譯、工程翻譯等作為教學內容的課程卻少之又少,教學內容大多與翻譯市場的社會性、實踐性需求嚴重脫節,科技翻譯人才培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鑒于此,本文在概述《科技英語翻譯實用教程》[3](以下簡稱《教程》)所編寫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基礎上,反思我國科技翻譯人才培養現狀,提出要解決高校培養的科技英語翻譯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之間的矛盾,很重要的兩個環節就在于解決科技翻譯教材建設問題和翻譯教學問題??萍挤g人才培養就是要以科技翻譯教材的內容為突破口,將教材內容與翻譯市場需求、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需求、將翻譯教學內容與各專業學科和翻譯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滿足社會需要。

1 《教程》一書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教程》一書共三個部分十八章。第一部理論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技巧實踐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五章;第三部特殊應用篇,包括從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每一章都配有科技英語翻譯實踐篇、練習以及專題常用詞匯。此外,在素材專業領域的選擇方面,《教程》不僅把管理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素材囊括其中,而且還選取了科幻小說題材,拓寬了狹隘的科技翻譯的教學和實踐內容,有利于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

第一章對科技英語及其文體特點、科技翻譯標準以及適用理論、科技英語翻譯技巧和科技翻譯發展歷史進行了概述,并以《科學美國人》等科普類雜志上的英語原文為實踐篇進行。第二章主要討論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和文字方面的對比,并以科幻小說為專題進行實踐練習。過去科幻小說中的很多科幻技術已經完全成為當今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設備,如計算機、手機以及機器手在工業上的應用等,故此專題能為拓寬學習者視野,提高其學習興趣。

從第三章到第十五章,每章分別從直譯和意譯、音譯與形譯、順譯與倒譯、分譯與合譯、重組法、轉譯法、增譯與減譯、正反譯法、替代法以及重復法等翻譯技巧的定義、類型或應用等方面進行闡述,并以不同專業專題,如計算機、信息與自動化、電力、管理、材料、建筑、機械、農業、交通運輸、環境、地質、測量、采礦、礦物加工、冶金、林業、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科技文獻為翻譯實踐篇進行分析講解。與其它翻譯教材相比,《教程》在翻譯理論上著墨不多,除一般性概念外,稍加了一些邏輯辯論;忽略了那些存在爭議或只在英語學界存在的理論研討部分;降低了《教程》的學習難度,使更多學習者能進行無障礙學習;精簡了《教程》的文本結構,突出《教程》編寫的工具性目的,具有現實性意義。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分別介紹了科技英語論文摘要的特點、類型、常用句型以及科技英語中圖形、位置的表達方式和翻譯方法。第十八章就科技英語中數量、倍數的常見表達方式及其翻譯進行了總結。本書所選的單句和語篇,多選自近3年內各專業領域資料,既側重于專業性基礎英語,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新視野,又緊跟時代步伐,密切關注相關的科技發展動態和現代科技前沿,為學生實現英語的工具功能提供新的體驗。

《教程》在每章介紹基礎翻譯理論后,附上或選自國際知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等的文章,或選自專業英語書籍的語篇,進行翻譯實踐。這些文章既涉及科學論文又涉及知識產權專利、操作說明書等。編者對節選文章中的復雜句和長難句做了詳細的分析,書后附有參考譯文。這不僅有利于讀者學習科學期刊的語言風格,更有助于提高其用英語撰寫科學論文的能力和與外籍人士就專業技術進行溝通的能力?!督坛獭返某霭?,對科技英語的翻譯教學和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然而,盡管編者盡全力進行編寫創新,《教程》一書仍存在一些問題。

①排版問題。盡管《教程》在總體設計上把所有編寫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合理而有創新,不過由于排版失誤,導致目錄導讀與書中內容不一致,如目錄頁中缺少了“第一部分為理論篇、第二部分為技巧實踐篇、第三部分為特殊應用篇”,這使得讀者在閱讀和使用時,容易喪失對全書把握的整體觀。

②編寫內容。《教程》內容覆蓋面廣、選材新,但因篇幅限制,各專業所選取的材料不夠豐富,各章所附的常用科技詞匯比較有限。對翻譯專業學生或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即使學會使用這些詞匯,也仍與用英語進行科研交流的行業人員差距甚大,因此,在詞匯方面還需提供更多參考文獻,方便自學。

從本質上說,科學是探索客觀規律的活動,而語言僅是用于描述其內容的工具,不管使用漢語還是使用英語,都必須遵循符合客觀事實的原則。然而,由于參編人員都只具有英語文學專業背景而缺乏專業背景,書中某些地方的譯文,難免有失準確。例如:

原文:The two methods, overall least squares fitting and B-spline approximation, are both sensitive to noise becaus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minimum sum of squares of geometric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is based on pixel interpolation.[3]

譯文:最小二乘法和B樣條優化逼近這兩種方法,因為分別建立在幾何距離平方的最小值和對像素插值的基礎上,均易受到噪聲的影響。[3]

對照原文初看,原譯文似乎并無不妥。不過對專業人員而言,原譯文顯然欠準確。顯而易見,這是因編者缺乏相關專業背景知識所致,因為平方和的最小值與平方的最小值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建議改譯:最小二乘擬合法和B樣條近似法這兩種方法均易受到噪聲的影響,因為前者以幾何距離平方和的最小值為基礎,后者以像素插值為基礎。

因此,為了確保譯文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翻譯專業語篇時,今后還需要加強與專業人員的密切合作,對譯文進行修改潤色,盡量避免科學文本在翻譯過程中的意義

損耗。

2 《教程》一書引發的思考

正如有識之士指出,國家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藝領域,涉及當代經濟、科技等實用領域的翻譯已上升為翻譯實踐的主體。[4]這就意味著,高校對翻譯人才的培養如果要滿足社會市場的需要,就必須進行一系列教學以及管理上的改革。而教材建設和課堂教學正是這一系列翻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事實上,重視翻譯教材建設,重視翻譯教學也是提高翻譯教學質量、培養翻譯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1 重視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應加強教材建設 翻譯教材建設應該體現工具性特點。蔡基剛教授曾明確指出:“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基本上都是選取富于精神內涵的材料作為課文”,這“只會使我們的外語教學脫離實際,變得毫無生氣,使我們的學生無法應對現實世界的需要”。換言之,“大學英語教材不應只是人文性和一般文化介紹,還應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科性?!盵5]

“近十年來,有關語種互譯的教材變得紅紅火火,如英漢翻譯教程,包括正式出版和內部使用的不少于100種,但重復多,創新少?!盵6]如此重復編寫教材,明顯不利于翻譯教學以及對翻譯人才的培養。現在的翻譯教材建設情況,與十多年前相比,無論從數量、質量、編寫內容等方面都已有很大改觀。不過,總的來看,翻譯教材,特別是翻譯碩士階段的教材,基本仍以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居多,其編寫內容跟職業翻譯實踐的關系并不密切。即使是科技翻譯教材,情況也是如此,科技翻譯的實用性、工具性未能凸顯

出來。

科技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其在國內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些高校把科技英語作為課程甚至是專業方向進行了設置。要開展好科技英語的教學,就必須建設合適的科技英語系列教材,并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科性”的特點,這樣教材建設才不會“忽視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個人需要,忽視社會需要”。[5]

科技英語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同專業如地質、采礦、冶金、材料、機械、電力、儀器儀表等都有各自的專業詞匯?!翱萍挤g工作者要熟悉所服務的行業的基本情況和所涉及的專業知識以及自然科學知識。英語能力只是科技翻譯的一個要素和基本能力,如果沒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是無法正確的理解科技文獻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講話內容的?!盵7]科技翻譯工作者應該是通才基礎上的專才,雜家基礎上的

專家。[8]

《教程》正是基于社會的需求,學生個人的需求,在教材內容編寫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把實用的翻譯技巧與專業知識進行了有機結合。無論例句還是語篇翻譯實踐或練習,都涉及到科技英語的十多個專業領域,啟發學生站在學科前沿高度,深刻把握市場需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學習市場急需的技能,以適應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人才要求。因此,《教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翻譯教材應具有工具性和實用性特的編寫

目的。

2.2 重視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應依托基于內容、重在實踐的課堂教學 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一批具有知識性和學科性特點的高質量教材,同時還需要高質量高效率的翻譯課堂教學??萍挤g課堂教學過程中,翻譯授課教師不僅需要選用合適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以教學內容為依托,絕不能偏離科技題材或其他應用性題材;而且還需要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翻譯項目為導向,構建一種新型的課堂社會化教學模式,即“將翻譯課堂教學與社會翻譯實踐操作模式相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翻譯項目運作過程中,通過各種互動、合作式學習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翻譯能力而構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盵9]。道理說一千遍不如親自體驗一次,與其灌輸學生很多生硬的翻譯理論,不如直接讓學生進行翻譯活動更有實際效果。這就要求翻譯課堂的教學回歸翻譯實踐的本質,重視社會翻譯實踐教學。

就翻譯實踐市場而言,科技英語翻譯無疑具有巨大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對翻譯教育而言,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完整的、多層次的翻譯人才培養體系,不過,科技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依然任重而道遠。在科技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既應重視學生的個體需求,也應重視社會的需求,并在加強翻譯教材建設的同時,適當調整翻譯課程的授課內容,建立以內容為依托、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指導的課堂社會化教學模式,同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網上教學,指導學生處理翻譯同類文本時,尤其是在翻譯自己并不熟悉的專業領域題材時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就不會把學生培養成一批批的脫離社會需求的“學生產品”,而是將他們培養成為滿足社會性和實踐性需求的合格的科技英語翻譯人才,從而全方位提高翻譯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Byrne, Jody.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M]. Dordrecht Springer,2006.

[2]翻譯本科專業試點院校名單.翻譯碩士專業試點院校名單[J].中國翻譯,2011(2).

[3]任朝迎,李桂麗,劉芳.科技英語翻譯實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4]盧思源,吳啟金.展望21世紀的翻譯教學與研究[J].中國翻譯,2000(1).

[5]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6).

[6]許鈞.切實加強譯學研究和翻譯學科建設[J].中國翻譯,2001b,(1).

[7]楊會軍.科技翻譯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J].上海翻譯,2006(2).

第9篇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教學實踐;改革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2-0052-02

近年來,各國都將工程能力的培養理念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歐盟推出“歐洲工程教育的教學與研究計劃”,構建歐洲工程教育體系,以增強歐盟國家的創新競爭力;日本一直將科技立國為基本國策。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明確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

一、機械設計制造專業教學現狀

企業對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本科的實踐教學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通過調查了解,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省屬二類工科院校在創新實踐教育方面都尚未起步,還僅僅停留在認識階段,專業實踐教學內容不適應當代制造應用人才的培養要求,更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傳統實踐教學的實踐多為驗證性實踐,這不利于學生多向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這些都導致了目前我國實踐性人才匱乏。因此針對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重組實踐教學內容,必須適時調整培養目標,改革培養方案,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整合,特別要加強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結合學校對學生培養質量的要求,以及機械工程學院各專業各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需要,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觀念的改變和對具有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渴求,盡快建立具有機械工程設計制造專業大學生的開放式機電一體化綜合實踐教學基地,是符合國家高校戰略發展要求的。為此應當積極創造條件,盡快把實踐教改方案建設好,開展創新教育,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取長補短,搞出自己的特色,建成為在同類高校中有特色、有理念、有經驗、有強項、功能逐步齊全、具有校示范和輻射作用的大學生創新實踐教學基地。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專業。注重學生厚基礎、寬口徑、重素質培養。在全國及省部級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國際工業設計作品大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等重大賽事中屢屢取得優異成績。三十多年來,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畢業生受到社會普遍歡迎。學院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已成為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當然,我校在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實踐方面需要針對技術發展、社會需求做出相應調整,實踐內容相互聯系與協調。

因此,積極開展機械設計專業的教學實踐改革與研究十分必要,如何能夠在現有的條件下真正提高機械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綜合實踐教學改革方案分析與研究

新的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是一個口徑更寬的專業,要求學生既能搞設計,也能搞實際操作,因此,要求設計綜合性實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十分必要的。其實,國內高校不同專業的許多教師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傳統實踐教學的實踐多為驗證性實踐,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緊密結合我校實際,根據我們的機械工程學院院級教學研究項目的實踐情況,經認真分析、充分討論,提出先組合、后融合,循序漸進的改革思路,綜合實踐內容的規劃方案體現出發展的動態特點。最終提出該發展過程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途徑,為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基礎綜合實踐提供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近期和遠景規劃。具體的實踐方案是:針對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重組實踐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踐檔次,加強基礎動手訓練、學科強化訓練以及綜合調試設備訓練的能力。本項目根據擬訂實施方案重組實踐教學體系,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總目標分解為基礎訓練、學科訓練、綜合訓練三個層次。①基礎訓練:包括工程認知、計算機制圖與測繪等。通過實踐教學能掌握到基本的實踐操作方法,能夠正確地使用儀器設備,準確地采集實踐數據;認真觀察實踐現象,進行分析判斷、邏輯處理、做出結論的能力。②學科訓練:包括電工電子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材料成形技術等。該層次實踐主要機械原理、機械零件設計、電工電子技術等。③綜合訓練:該層次實踐主要結合工業生產過程、模具CAD/CAM基礎、CAE技術與應用、應用微機原理、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仿真技術與應用等,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所提供的實踐設備覆蓋面寬、專業性強,可適應機電類類多門課程實踐。其中將A/D數據采集引入氣動拼裝綜合實踐臺,數控設備網絡遠程程序上傳下載實踐裝置和伺服運動控制臺等設備填補了國內在實踐設備上的空白。

三、機械設計制造專業教學改革的價值和體現

1.學術價值。研究的理論成果被國內外近十種刊物所發表;發表的十多篇論文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論文統計與分析研究數據庫所收錄;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5篇。理論成果和教學實踐是教學改革廣泛開展的有利條件。

2.實踐意義和社會影響。①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實踐教改的深入開展,對廣大教師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開始關注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論知識,進行學科交叉知識的學習。②初步構建了富有教育特色的有效教學理論體系,項目的實施,減少了授課時間,提高了學生自主能動性和動手實踐能力。必須開拓新的思路,提高整個教學系統的效率,精心落實每個教學環節,構建有效教學。③探索行之有效的實踐模式和教學方法,素質教育的實施也促進了教科研的發展。教師和學生更加關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實施高效教學,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培養需要。

3.成果的特色。實踐教改為本科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課外創新制作提供訓練平臺,為教師和相關技術人員提供技術研究開臺,為改善辦學重要任務,提高學科水平,增加學校亮點服務,具有以下幾個特色:①綜合性。為了體現這種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聯系,設計實踐基地,將大學的各種實踐課程進行了有效的連接與實驗。通過實驗更深刻地體現專業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②開放性。教學實踐采用模塊化設計,各模塊之間相互獨立,功能各異,可選擇合適的模塊進行連接和實驗,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工程項目的設計思想,加深了學生對機械產品的設計、組裝和調試過程認識。③實際操作性強。所有實驗均需學生自主動手完成實驗的連線、程序編程和調試,通過實驗提高在未來進入社會后的適應能力。另外,通過實驗,學生不僅可以對前期學習課程進行總結,還可以對其他專業課程進行學習,如電氣、計算機和電子等課程。④創新性。實踐教學設備多項填補了國內在此方向實驗設備的空白,如伺服運動控制臺和數控設備程序上傳下載實驗箱等。設計的實驗創新性強,不僅從理論上進行探討,而且在實際的平臺中進行模擬實踐、提供背景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其參與多種交互式活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學習資源,達到培養團隊精神和動手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魏延剛,閻長罡,陳天旗,魏巖.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基礎綜合實驗改革方案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134-136.

[2]許超,吳新杰.任務驅動式實踐教學在單片機課程中的應用[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2):180-183.

第10篇

新興產業亟需匹配新金融體系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金融、貨幣格局都在發生重大變化,面對轉變中的世界和轉型中的中國,《世界是新的》的作者安東尼·范·阿格塔米爾認為,世界并不完全是平的,全球的經濟重心正迅速由發達國家轉向新興市場國家。

兩個新優勢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創新優勢正在發生轉變。過去30年,改革開放成功的一個優勢是低成本的勞動力。未來30年還有兩個優勢,正在快速形成。

一是中國有數量眾多、年輕有活力的企業家的優勢。今天的企業家群體和十年前的企業家群體,無論是掌控資源的能力,掌握財富的總量以及他們見多識廣的機會,都有本質的不同。

二是我們有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工程師,在國際雜志上發表的自然科學論文的總數位列世界第二。人才優勢發揮出來的關鍵,是和機制、體制、政策相配合。通過娛樂節目“中國好聲音”發現,中國不缺人才,關鍵是打造一個舞臺和機制。有了制度性拉動,人才優勢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優勢。

質的飛躍

中國的技術創新正在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從簡單的加工零部件開始向加工核心部件、整件邁進。從科學出發,而不僅僅從專業出發。從技術到專業產品,再到產業化經營,這是另外一種更高級的創新路徑。

中國號稱“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以造船業為例,中國從過去的簡單加工、組裝、包裝,到生產核心部件、電子系統,再到更高級的設計和整件的研發,技術創新和升級的速度非???。除此外,數字數碼、國產電影、高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網絡經濟等細分領域,也開始向全球領先地位邁進。

在東南亞一帶,無論是制造業、房地產開發,還是新酒店的建設,都有大量的中國人在做,日本和美國在當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我們經過調研發現,創業板的200多家企業中,有15%的已公開稱,自己的某項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技術創新“質的飛躍”,離不開創新型人才。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兩年前有15名創始人,平均年齡28歲,現在已經有30多名工程師,平均年齡30多歲,其中1/5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科學家。

新互聯網產業

何謂大企業,何謂小企業?

松下電器2012年預虧達100億美元,索尼2011年虧損600億美元,2012年上半年虧損近50億美元。整個日本以家電為主的制造業正在陷入沉默。為什么沉默?因為這十多年來他們只專注做硬件,忽視了像蘋果那樣開發軟件。蘋果在產品設計上更加注重用戶體驗,更人性化。

在新科技環境下,行業界限在發生變化。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在投資者青睞的行業中,有租賃、物業,還有農業。其中,很多農業企業使用了諸多先進技術,涉及生產流水線、食品深加工、品牌管理、渠道管理等,發展到最后可能會變成只有品牌或渠道,或結合互聯網的應用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

當前,網絡經濟正在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無論是全球互聯網還是各產業中,中國互聯網都是增長最快的。近三年來,在所有互聯網領域里,平均年收入增長率都達到了80%以上。

我們注意到,新一代互聯網產業來勢更猛,上次與10多家互聯網企業家交流,每個人講的內容都不同,讓人耳目一新。我們想象不到,互聯網上怎么有如此多的新事物出現。

新一代的互聯網,在技術生成和開發上有了新突破。華為為什么做不出小米的模式?華為整套制造流程是以硬件為主,而小米的創始人團隊來自微軟、IBM等,10個創始人中,每一個人都有很奇妙的想法,把這些奇特的想法進行組合,就出現了諸多互聯網新模式。

除了這些“老江湖”,一批80后創業者也打造了一批互聯網企業,創投行業應該用新思維,關注行業新人和新模式。

金融創新

創新無處不在,美國在創新的方法、體制、機制等方面都在轉型。2012年9月,在美國的MID創新實驗室參觀時,該實驗室最大的特點是跨學科、跨人才的交叉。他們的電子墻、移動照明、功能玩具、數字畫具等,正在通過數字化、無線傳輸技術等方面的創新,來建立下一輪的市場格局。

如今,中國也面臨著轉型挑戰。我國一批新興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比如新能源、生物、計算機,有些技術甚至領先于美國。怎樣及時抓住這一重大契機,發掘一批源頭創新性的企業來扶持,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

第11篇

完成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完成人:夏火松、陳勇躍、張 星、楊衛豐、周興建

未來的企業戰爭已經不是產品間的戰爭,早已經轉化為了以產品為基礎的整條產業鏈的競爭,而在這個產業鏈的競爭過程中,物流倉儲尤為重要。外界認為大眾服飾產品一般具有生命期短、季節性強等特點,面對市場競爭加劇與產品成本上漲的困局,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將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在紡織教育的領域,很少有人會把物流專業納入其中,而恰恰是最終的運輸環節,在紡織品服裝貿易中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在物流行業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環境中,將信息化管理技術融入簡單的貨物搬運理念,不僅僅可以提高效率減省成本,而在于增強對營銷渠道的掌控能力。

物流與紡織的特色結合

據武漢紡織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夏火松介紹,以往的“物流管理專業”往往存在培養一般倉庫管理人員、運輸人員和搬運人員及簡單使用物流運載工具人員與培養有一定綜合能力的物流管理素質的人才培養的矛盾,設立太多的物流工具操作和實踐課程,又沖淡了物流管理本科物流優化理論與應用的教學,而反之則達不到企業對物流管理規劃、調度和數據分析的人才所具備的現代物流管理工程的要求。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實習和實踐的環境難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培養需求,課程與產業的結合與抽象的降低存在巨大的矛盾。相對單一的教學手段讓教學過程乏味,教材跟不上物流管理與IT融合教育的發展,從而使得就業的水平和就業率壓力增大。

“紡織類大學物流管理專業與IT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成果提出了“物流管理專業”需要與現代IT融合的教學理念,構建了物流管理人才培養SLIT模式(“思利特”模式)。這是在物流管理專業的市場“裂縫”中尋找創新和發展的地位,該模式強調與特色(紡織行業)結合,在普實性的基礎上,結合紡織服裝特色,利用IT融合培養人才:用信息技術模擬物流管理流程的思想有利于物流管理特色人才的培養模式,并實踐了該教學成果。獲得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模擬教學軟件”的國家軟件著作權,解決了模擬軟件的針對性不強,特色不明顯和實習經費不足,實習單位和實習基地難建設的問題。并構建了有一定影響的教學資源網站,“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國家精品課程網站的點擊達4萬次多,獲得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模擬教學軟件”國家軟件著作權1項,并已在重慶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院校投入使用。

以國家精品課程為主體的立體式教學資源用戶近3萬,還被20多個網站轉載。理論成果被國內外多種刊物所發表;發表多篇論文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論文統計與分析研究數據庫所收錄;被三大檢索收錄多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教學模擬軟件包,使更多單位收益。成果被重慶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采納,效果明顯,并在同行和國內重要的教學研究會議交流。

科研輔助教學 人才適應市場

在學生的培養的過程中,這項教學改革的成果提高了人才對市場的適應度,提高了教學研究理論的研究視角。教學成果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直接的反應便是學生的成績,教學和科研的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與創業能力,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和創業能力的本科學生。

夏火松提到自己的學生能感覺到那份驕傲溢于言表,他告訴記者,電商本科班的張欲平同學,在與全國知名重點大學的比拼中,以優異的成績和實踐能力贏得全國物流大賽。2009年,張欲平等學生組成的團隊全國物流設計大賽“邯運杯”第二屆全國物流設計大賽獲得三等獎。2010夏火松指導物流管理、電子商務和信息管理專業融合組建的學生團隊,在全國“三創”大賽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湖北省特等獎和一等獎。由陳科帆、楊梅、王君偉、王亦璁、蔡宗淼同學玩成“奇躍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活動地標一路通品牌策劃”項目獲得二等獎。

在武漢紡織大學首屆物流管理專業(物流011)中,項目主持人于2004年開設“物流系統分析”課程,強調物流管理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內容中通過物流模擬軟件、立體倉庫和未來商店等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小組討論、重點輔導。該項目提出的SLIT模式(“思利特”模式),不僅在物流管理專業中發揮作用,同時對于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7屆、4個本科專業等50個班中應用推廣,使學校近千名本科生直接受益。

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創新的教學模式的示范,不僅滿足了本校自主學習體系和課程教學的需要,而且建成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學習網站和開發的模擬軟件,對全國相關的課程建設已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具有很好的輻射和借鑒作用,使武漢紡織大學和全國數萬名本專業學生受益。

物流管理與IT融合

提出物流管理與IT融合的教學理念對于物流專業來說,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以物流管理的現實問題為導向,以物流管理理論為基礎,以物流管理與IT技術高度融合為教學理念,通過e-learning學習物流管理知識,從而培養具有基于IT的學習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學理念。

在提出的教學理念基礎上,根據物流管理的職業需求和非職業需求、人才的現在需求、未來需求和潛在需求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提出SLIT模式(“思利特”模式)在物流管理專業的市場“裂縫”中尋找創新和發展的地位,與紡織行業結合,在普實性的基礎上,利用模擬物流管理技術和物流工具,結合紡織服裝特色, 融合IT培養人才:用信息技術模擬物流管理流程的思想有利于物流管理特色人才的培養模式。

在構建了模擬軟件和適應物流管理專業的多維度教學資源體系結構,獲得國家軟件著作權的同時,這項成果為武漢紡織大學和物流專業帶來了更多的榮譽。在學科與專業建設的實踐效果上,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被評為湖北省特色學科。 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實踐效果方面,形成了優秀教學團隊,該“物流信息管理教學團隊”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學團隊,形成了有示范作用的教師:該專業教師獲得湖北省教學名師。在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效果中,建立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建設體系,獲得2008國家精品課程。

第12篇

關鍵詞:地方高校 自身基礎 創新理念 服務地方 社會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寧夏大學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按照“基礎扎實、人格健全、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確定了“加強基礎、強化實踐、發展特長、注重創新、分流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路。力求通過努力,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參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活動,并且使其中30%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目前,學校擁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F有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27個,各學科領域實驗室93個。能源化工(天然氣轉化)重點實驗室、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寧東基地煤化工資源循環利用實驗室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寧夏大學阿拉伯國家研究院,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西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重點實驗室,葡萄與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旱區現代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夯實基礎,提升實力

在學校黨委、行政的領導下,學校確立了“學科建設要有新提高、科技立項要有新突破、科研成果要上新水平、隊伍建設要有新成績、平臺建設再上新臺階、服務地方要有新作為”的六大要求,以強化激勵機制和管理執行力為突破口,先后出臺了《寧夏大學學科建設規劃》《寧夏大學科學研究與創新獎勵辦法(試行)》《寧夏大學橫向合作項目經費管理辦法》《關于加強科技服務地方若干意見》《寧夏大學關于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政策靈活性和導向性,顯著提升了師生員工的科研創新及服務社會的意識和主動性,有力地支持了高素質人才培養。

(一)科學研究能力不斷提高

“十二五”期間,學校科研總量加速發展,全面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重要階段?!笆濉睂幭拇髮W科研經費由2011年0.8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47億元,五年科研經費總量達到7.03億元,比“十一五”1.5億元科研經費總量增加了5.53億元,利用兩年時間走完了過去五年的歷程,實現了年均1.4倍多的增速。其中,國家級項目經費達到了1.56億元,占總經費的86%,包含24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973計劃前期研究等項目課題,重大科研項目的爭取和承擔規模為學校更好地服務地方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同時,立項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展,獲得了自治區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寧夏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等項目280項,經費1.13億元。在人文社科領域,獲批教育部、文化部、國家語委、國家民委項目152項,項目總經費900多萬元,年均增長50%,較“十一五”的12%有了迅速增長,進一步協調了文理工科研立項結構。這些均表明,學校科研創新實力已初步邁上國家創新資源平臺,具備了與國內特別是西部地區同類院校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能力。

(二)科研成果產出不斷涌現

“十二五”末期,學校緊緊圍繞內涵建設,持續強化了科學研究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嚴把立項、檢查、鑒定、報獎關,尤其是對廣大科研人員“科研生命線”的質量意識培養,顯著提升了成果質量。共通過科研成果b定(驗收)176項,優秀率達到89%;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8項;獲寧夏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23項;自治區自然科學論文獎一等獎17項,二等獎27項,三等獎45項。特別是在“逐步加大高水平成果獎勵力度,淘汰低水平成果”思想和制度引領下,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年均595篇,較“十一五”的700篇有所下降,代表原始創新能力的三大檢索收錄論文共發表249篇,是“十一五”71.89%,實現了年均1.4倍的增速,創歷史新高;授權專利48項,其中發明專利占47%,較“十一五”年均的29%有了大幅提升。

(三)科技創新平臺功能不斷釋放

針對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的功能定位,集中力量在督導、檢查、保障、獎勵上下功夫,激活了創新資源,凝聚了創新合力,起到了引領全??蒲袆撔潞头丈鐣淖饔?,成為學科建設、科研基礎條件改善、科研項目承擔、成果產出、研究隊伍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兩年來,獲批立項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7341.82萬元,占全??蒲薪涃M的39.05%;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82萬元,占全校的28.55%,國家社科基金189萬元,占全校的32.85%;形成了215名博士的人才隊伍,是全校博士的54.06%,成為全校最強的一支創新隊伍;支持了國家重點學科草業科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少數民族、211全部8個學科的申報和建設。特別是改善了學??萍蓟A條件能力,共爭取國家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項目、自治區科技基礎條件能力建設項目,自治區創新與發展項目經費1200多萬元,新增購置大型儀器設備100多臺,涉及化工、生物、農業、環境等多專業,對全??蒲袆撔履芰μ嵘捅究粕⒀芯可呐囵B起到了突出作用。

(四)科研創新型人才不斷涌現

近兩年來,面對國內高校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加速的新形勢,以培養和引進“學科建設需要與研究型人才”為標準,借助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和一般項目歷練,以及迅速提高人才引進門檻、博士科研啟動基金、校級基金配套等多項措施,通過面上培養群體,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團隊,在青年才俊和高水平領軍人才“兩端用力”,使創新人才數量有了較大增長,層次明顯提高。截至目前,全校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7人、第三層次1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9人,自治區313人才30人,1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體專任教學科研人員中,高級職稱人員比例達到52%,具有博士學位人員比例達到21.6%,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比例達到80%。建成了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達到了7個和校級科技創新團隊8個,獲批了“寧夏回族學人才”等3個高地,特別是入選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1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次獲得。

二、政產學研結合,實現共贏

圍繞建設“服務寧夏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服務中心”目標和“創制政策、暢通渠道、完善機制、搭建平臺”的服務思路,集中加大了與區內各級政府、事業單位、行業企業的聯系、聯絡、聯合的“三聯”,拓展校企校地合作力度、頻度和廣度,持續提供技術支持和政策咨詢,得到了政府認可,取得了服務雙方的“雙贏”,激活了校內資源與校外服務需求的互動積極性,探索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政合作帶動型服務社會模式”。

(一) 借助學校資源,提高服務地方能力

近年來,學校先后召開了四次寧夏大學服務社會新聞通報會,推介了服務資源,吸引了社會各界重視。與科技廳、發改委、民政廳、經信委、農墾集團、寧東管委會等廳局舉辦了合作交流會、座談會和洽談會,爭取了支持,暢通了渠道,建立了牢固的服務關系,為長期合作打下了基礎。搭建了每年召開的“寧夏大學地方科技局長論壇”服務合作交流平臺,邀請全區縣以上科技局主要領導來校洽談合作,突破了瓶頸,建立了地方需求瞬時反饋與資源立時對接的服務機制。以此為基礎,聚焦一線需求,與銀川市金鳳區、西夏區、固原市原州區、財政廳經濟建設處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設立了3項合作基金,推動10多個學院與科技創新平臺與縣區管理部門建立了長期服務關系。

(二)橫向合作結構優化,質量顯著提升

通^不懈努力,在自治區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的支持下,學校橫向科研規模顯著擴大?!笆濉逼陂g,學校橫向合作經費達到7670萬元,超過整個“十一五”1200萬元的經費總額,年均增長達到30%左右,增速歷史最快。進一步改善了學??蒲锌v橫比,占到科研總經費的近兩成。2011年,首次實現了單項橫向合作項目經費超100萬元,全年超1000萬元的突破。2015年40萬元以上的橫向經費項目達到11項,占全部立項數的21.6%。

與此同時,學校創新了校地校企產學研合作模式。與神華寧煤集團、英力特化工有限公司共建了煤化工工程實驗室、與百瑞源枸杞有限公司共建了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與西夏王葡萄酒業有限公司和御馬葡萄酒業有限公司共建了寧夏葡萄與葡萄酒研究院,與青龍管道共建了旱區現代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與大北農飼料共建了寧夏飼料工程技術中心,與小任果業公司共建了寧夏大學設施農業人才科技培訓有限公司、與國電隆基硅業有限公司共建了寧夏光伏材料重點實驗室等,以此實現了13個科技創新平臺的全面開放運行。

(三)實現產業聯盟,組建專家服務團隊

牽頭成立了“清真牛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32個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通過這些努力,持續不斷地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將企業和政府事業單位的資源和需求納入學校發展軌道,在機械制造、綠色建筑、生物醫藥、生態治理、設施園藝及牛羊飼料等方面申報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示范推廣和轉化了紅棗分級分選機、鹽堿地改良技術體系和改良劑等一批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的科技成果。

另外,根據學校不同專業訪學,結合自治區區域發展需求,學校在現有的110余名自治區農業科技特派員基礎上,遴選和組織了45名專家帶項目服務企業、14名專家深入全區貧困村指導致富,23名專家積極參與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和人事廳專家團服務基層。尤其是依托自治區農業科技服務示范基地,以8位首席專家、28名隊員專家的綜合團隊,全程指導了20個基地的建設和運行,示范應用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同時,以“教授+青年骨干+學生”形式,組團20余支,主動對接基層需求,承擔了100多項橫向合作項目,包括技術咨詢、政策制定、規劃編制、技術服務等任務,已經成為自治區生產戰線長期提供穩定智力支持的一支隊伍。

(四)對接發展需求,提供決策參考

對接行業發展需求,先后承擔了西夏文研修班、寧夏阿訇短期培訓班、寧夏葡萄產業技術人員培訓、天地奔牛實業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培訓、泰瑞制藥和太平洋制藥有限公司的員工培訓、奶牛飼料與疾病防治技術培訓、馬鈴薯貯藏技術培訓等培訓任務,并借助國家支撐計劃項目,為石嘴山市、中衛市、固原市等培訓技術人員和生產者,共有20000人次。

以創辦的《決策參考》《生態決策參考》《211工程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為窗口,瞄準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針對葡萄產業發展、扶貧攻堅、生態補償、內陸開放型試驗區建設、黃河金岸發展、中部干旱帶生態保護與發展、中南部生態移民、寧東基地循環經濟及化工產業發展為專題,提供了決策咨詢報告,部分得到了自治區主要領導的批示和實施。同時,全校以學院、研究機構為單位為自治區提供了寧夏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藍皮書2011、寧夏現代物流業發展調研報告、賀蘭山和羅山自然保護區植被監測與生物保護、寧夏“十二五”工業科技發展規劃、寧夏清真食品國際認證中心建設咨詢、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寧夏人口發展總體思路和對策研究等100多項政策、法律、創作、規劃、理論等研究成果,為自治區民族團結穩定和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明確既定目標,開創服務新局面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協同創新,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科技工作兩大主線,在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基礎上,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以此為指引,按照此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的主要路徑,結合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和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要求的“兩大中心任務”。

(一)明確目標,多點開花

今后學校要以建設“區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力,細化管理、強化獎勵、注重鼓勵。加速擴大科技規模,快速提升內涵,強化特色,持續推進原始創新,集中開展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加大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團隊、重點學科建設力度,注重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協調發展。以“政產學研用”密切結合為突破口,以“五型產學研合作基地”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服務資源的開放化和市場化,緊密圍繞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最大限度地將科研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高水平的社會服務,支持高素質人才培養,為推進寧夏經濟社會跨域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爭取項目,產出成果

在項目上,力爭在“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等重大項目立項上取得新突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年立項達到100項左右;教育部社科資助項目立項達到50項,科研經費總量突破1.5億元。

在成果上,力爭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論文數量增長1倍;出版研究著作200部以上;專利等知識產權成果翻一番;新增國家級獎勵實現新突破。在領域上,力爭建成5-10個自治區層面的特色突出、優勢明顯、水平較高的研究領域,1-3個優勢研究領域進入國家級行列。在服務上,力爭橫向項目增長1倍,建成5-8個專業化人才培養培訓基地、100個左右服務地方基地、100個左右服務地方團隊、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大學科技園、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3個專業化檢測服務中心、13個校企聯合實驗室或技術中心和3-5個人文社科領域的服務平臺。

(三)重視科研創新,促進人才培養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關系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必須更加強化觀念,堅決走高水平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支持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要大力推進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將前瞻性研究與課堂相結合、應用研究與學生實踐相Y合。進一步加強社會服務的教師與學生團隊結合形式,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激活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和研究院等機構要在博士生、碩士生全部參與科研基礎上,面向本科生開放,吸收本科生參與。通過高水平的科研和服務,培育優勢特色學科和專業,實現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

(四)創新管理模式,積極服務社會

將科研定位提升一個檔次,通過多層次、多方式的激勵,鼓勵承擔高層次研究項目、產出高水平成果,提升創新層次。逐步加大國家重點項目、高質量論文、國家及自治區政府獎勵和優秀著作的一次性獎勵力度。突出應用成果轉化和技術咨詢服務的地位。加強重點科技項目過程管理,促進高水平、高質量成果產出。通過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倡導嚴謹治學、自由探索、負重拼搏的精神,引導廣大科研人員更加重視科研和科研促進教學工作。將持續探索,力爭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學校實際、可操作性強的政策體系,使全體科研人員開展高水平研究和全方位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洪.新時期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發展探索[J].中國市場,2015(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市| 乡城县| 绥棱县| 出国| 海丰县| 垣曲县| 玛曲县| 库尔勒市| 刚察县| 杭锦旗| 通山县| 大余县| 克什克腾旗| 即墨市| 侯马市| 林周县| 麻阳| 临高县| 长葛市| 河北省| 双柏县| 长泰县| 孟连| 万州区| 塔河县| 浠水县| 柏乡县| 上虞市| 蓬溪县| 调兵山市| 昌都县| 西华县| 麦盖提县| 中阳县| 通榆县| 宾川县| 尚志市| 浦北县| 乌苏市| 浮梁县|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