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4 21:07: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翻譯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翻譯技巧;《豐乳肥臀》;生態翻譯論;文學作品翻譯
引 言
根據胡庚申2001年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翻譯的過程可以看作是譯員多層次、多維度的適應和選擇。翻譯者對于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過程主要是三個方面,語言維度、文化維度和交際維度。就翻譯的適應和選擇而言,葛浩文的成功翻譯促成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堪稱典范。因此,對于廣大翻譯工作者來說,葛浩文所采用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都是很有實際意義的參考。
一、理論基礎: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首先是由胡庚申教授(中國清華大學)在2001年提出來的。這是翻譯研究的新模式,是從生態學角度來描述和解釋翻譯學的。生態翻譯學在新世紀之初應運而生, 既有全球因素, 又有中國因素; 既有客觀因素, 又有人為因素; 既有其偶然性, 更有其必然性。本文指出, “關聯序鏈”的認知路徑、 “類似同構” 的生態特征、 “適應”、“選擇” 的理論體系以及“論/ 學一體”的同源貫通, 是生態翻譯學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前提和條件。
(一)翻譯生態環境
“翻譯生態環境”更為明確地是指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翻譯生態環境”構成的要素包含了源語、原文和譯語系統,是譯者和譯文生存狀態的總體環境,它既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又是譯者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前提和依據。翻譯生態環境是影響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 胡庚申,2004: 128)
(二)三維轉換
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二、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來分析《豐乳肥臀》譯本
(一)《豐乳肥臀》譯本中使用的翻譯技巧
葛浩文在翻譯《豐乳肥臀》時,主要使用的翻譯技巧有增詞法、省譯法、合并法轉換法等,來實現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和選擇。
1.增詞法
Example 1:
【Original book title】: 豐乳肥臀
【Translation】: Big Breasts & Wide Hips: A Novel
《豐乳肥臀》講述了自1936年以來在上官家庭發生的風云變幻。“豐乳”和“肥臀”代表了貫穿整個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如果這個標題只是直譯不加任何解釋的話,西方讀者可能會對這本小說產生誤解,女權主義者也會提出反對的聲音。因此葛浩文加上了一個副標題――“a novel”來避免對這部小說的誤解。
2.省譯法
Example 2:
【Original】 【Translation】
飛躥起幾十丈高(莫言, 2003: 72) flew high into the sky (Goldblatt, 2004: 128)
冰層約有一寸厚(莫言, 2003: 72) as thick as a hand (Goldblatt, 2004: 129)
半斤重的大膏藥 (莫言, 2003:77) a heavy medicinal plaster (Goldblatt, 2004: 138)
在原文中,作者用中國的量詞“尺 ”, “寸”, “丈”, “斤”等來描述高度,厚度,或者是重量。事實上,沒有必要告訴目標語讀者真正的數字。因此譯者用符合目標語習慣的方法來主動適應了翻譯生態環境。
3.轉換法
Example 3:
【Original】但現在被上官魯氏擺成“大”字形的身體占據了。
(莫言,2003:130)
【Translation】…but it disappeared beneath her outstretched body.
(Goldblatt, 2004: 212)
Example 4:
【Original】 戴著高筒禮帽、留著兩撇尖兒上翹八字胡的車夫也不是個一般人物。(莫言,2003: 92)
【Translation】…in a top hat and sporting a handlebar mustache, was not your ordinary driver. (Goldblatt, 2004:160)
莫言分別用八字形、八字胡和大字形來表現胡子和身體的形狀。然而,要找到英語中對應的表達是不可能的。因為英語是字母語言而不是象形文字,因此譯者把“八字形” into “inverted V”,“八字胡” into “handlebar mustache” and “大字形” into “outstretched”,這實現了在讀者腦海中描繪出相似圖片的效果,西方的讀者也能夠很好地理解轉換翻譯過后的版本。
三、總結
此篇論文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對葛浩文《豐乳肥臀》譯本中的翻譯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研究。總的來說,從譯者角度來看,為了實現信息傳達者的角色,也為了幫助實現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化和交際功能,生態翻譯學的核心就在于適應和選擇。通過研究了葛浩文譯作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希望這篇論文能夠為《豐乳肥臀》譯本提供深入而有見地的啟發。
參考文獻:
[1]Goldblatt, Howard. Big Breasts & Wide Hips: a Novel [M]. London: Methuen. Arcade Publishing, 2005.
[2]Hu, Gengshen.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 (4): 283-291.
[3]方夢之. 從核心術語看生態翻譯學的建構[P].首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010,澳門.
21世紀初,胡庚申教授將達爾文“自然選擇”的基本原理運用到翻譯研究,從譯者的角度出發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2008年,胡教授進一步提出了生態翻譯學,指出“生態翻譯學著眼于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以生態翻譯學的敘事方式,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以及翻譯現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釋。”“翻譯生態環境”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
余光中也提出,譯者其實是“不寫論文的學者,沒有創作的作家”。前者指譯者“必定飽學”,后者指譯者“必定善于運用語文,并且不止一種,而是兩種以上:其一他要能盡窺其妙,其二他要能運用自如。”也就是說,稱職的譯者在熟悉“施語”(sourcelanguage)和“受語”(targetlanguage)兩種文字的基礎上,還要能運用自如,了解文字之外的其他文化因素。
1928年,余光中生于江蘇南京,童年和少年時期跟隨父母逃難輾轉各地,1947年在南京青年會中學畢業后進入金陵大學外語系,1949年隨父母經香港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余光中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曾兩度赴美任多間大學客席教授。1974年,余光中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回臺,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國語文研究所所長。很顯然,余光中的中英文語言功底是深厚的,對中西方文化也是熟悉的。思果稱贊余光中“英文修養很深,中文不用說,這種人才能翻譯。”而《老人與海》第一句話:
HewasanoldmanwhofishedalonEinaskiffintheGulfStreamandhehad goneeighty-fourdaysnowwithouttakingafish.
那老人獨駕輕舟,在墨西哥灣暖流里捕魚,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魚不獲。
“獨駕輕舟”看似詩情畫意,但在中國文學傳統中,往往隱含著孤獨和堅持。這是老人的命運,也是他面對命運的態度。“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魚不獲”,既是冷峻的陳述事實,也暗示著老人命中注定的“厄運”,或許是出乎意料的驚喜。而老人一如既往的沉默,一如既往的出海打漁。
在《老人與海》的譯序中,余光中說:“當年我譯此書,剛從臺灣大學畢業,譯筆尚未熟練,經驗更是不足,實在相當自不量力。”“五十多年后將此書譯本交給譯林出版社出版,我不得不抖擻精神大加修正……”可以肯定,五十余年的人生經歷和翻譯經驗可以幫助他更深刻的了解老人,了解海明威,了解《老人與海》在冰川下八分之七的部分。
Hetookthebaitlikeamaleandhepullslikeamaleandhisfighthasnopanic init.
它吞食釣餌,像個漢子,拖動小船,像個漢子,而且沉著應戰,不慌不忙。
老人不放棄,魚也不松口,在茫茫大海中相持相伴。只有這樣的魚才算得上對手,老人也視其為朋友。在漢語中,“漢子”不僅指強壯的男性,而且暗含責任、擔當,和對手的尊敬;相對于“男子漢”,更口語化,更符合老人的身份和語言。余光中在譯序中提到早年將作者譯為漢明威,“仍然覺得‘漢’比‘海’更接近原音。”在世人心中,海明威就如他筆下的人物是一條漢子,強壯有擔當,勇敢而身負使命,面對死亡,也不忘自己做人的責任,令人尊敬。
Hestoppedforamomentandlookedbackandsawinthereflectionfromth estreetlightthegreattailofthefishstandingupwellbehindtheskiff’sstern.
他停了一下,回頭眺望,接著街燈的反照,看見船尾的后面,還神氣的豎著大魚的那大尾巴。
引言
楚雄州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古人類、古生物、古文化和彝族風情而著稱,地處中國大陸旅游圈、東南亞旅游圈和南亞旅游圈的交匯地帶,位于云南旅游的中心區,是滇西、滇西北黃金旅游線的必經之地。目前全州擁有國家A級以上旅游景區13個,其中國家4A級旅游景區6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6個,A級景區1個。
旖旎的風光、絢爛的文化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游客前來,據楚雄州旅游發展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全州接待海外游客人次逐年上升,2015年_到38596人次。對于外國游客而言,景區牌示是游客獲取景點信息的重要途徑,旅游翻譯就是一個了解本地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媒介。適當的景點提示可以給游客提供便利,必要的景點介紹能夠使游客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從而使旅游的跨文化交際的意義最大化。
一、楚雄州景區牌示概述
解說牌示是一種載有圖案、標記符號、文字說明等內容的,能夠起到解說、標記、指引、裝飾等作用的標識牌 ,是引導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動的各種信息的符號集合。根據對楚雄州11個A級以上景區進行實地調查和統計,調研時的路線按照游客慣常選擇的路線進行,沿途的牌示均進行了拍照,共收集、整理景區各類牌示534塊,涵蓋了大部分的旅游區域范圍。
作為外國游客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景區牌示在游客參觀游覽的活動中起著引導、服務和教育等重要作用。與其他旅游資料的翻譯不同,景點牌示具有內容簡潔、對象特殊、位置固定等特點,其翻譯注重的是提供有效的信息,使游客在輕松的旅游中加深對景區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而如何在這寥寥數語中實現信息的最大化和有效性,則取決于譯本的質量。所以,從內容上說,牌示翻譯應盡可能提供與文化、風俗、自然地理環境有關的知識。在語言表達方面,牌示翻譯應該盡可能準確、簡潔、明了,以便相關信息能被容易地理解和接受。鑒于牌示的功能特殊性,在其英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首先考慮整體的翻譯生態環境。
生態翻譯學認為, 翻譯過程是譯者為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對文本進行選擇性移植的過程,翻譯是譯者的一個決策過程,在翻譯過程中不斷決定如何適應和如何選擇。生態環境不僅指語言、文化、宗教、社會環境,而且還包括了指翻譯者和原作者之間的關系、譯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因此,生態翻譯學認為只有譯者的作品滿足對生態環境的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維適應的要求,才能進行正確、合格的翻譯。
在調查收集到的534塊牌示中,中英雙語牌示數量為257塊,接近總數的一般,說明全州景區對海外游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各景區的情況有較大差異。根據筆者的實際調查,在以上景區牌示的英譯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錯誤,例如單詞拼寫錯誤、語法錯誤、用詞不當、誤譯、漏譯等,還有一些錯誤主要是在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翻譯中,譯者忽視了原語文化背景,而只從語言維對其進行翻譯,造成對文化的誤解、誤讀。
二、楚雄州旅游景區牌示英譯現狀
筆者將調查到的情況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維度來舉例說明目前楚雄州景區牌示英譯的現狀。
首先,語言維關注的是翻譯的文本語言表達,由于源文本和目標文本的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譯者通常在語言方面準備得不夠充分,這導致一些旅游牌示的翻譯出現明顯的錯誤 。生態翻譯學要求譯者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內涵以及原文化和翻譯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考慮目標文本所處的生態環境。
例1:僧眾寮房(化佛山)
Monk’s Dormitory
例1的譯文基本能說明這是眾僧居所的意思,但寺廟里僧眾的寮房與普通的宿舍終究有差別,寮房是指僧徒尼姑靜修居住的地方,除了普通房屋居住的功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靜思、坐禪,因此改譯為“Meditation room”更為恰當。
其次,文化交流是旅游活動的最重要的作用,譯者肩負著翻譯文化背景知識的任務,正如諾德所說,翻譯意味著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比較。不同文化的交流比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更重要。因此,翻譯活動中文化維的適應選擇最為重要,特別是人文景區牌示的英譯尤其需要譯者去深入挖掘文化背景,依據原語文本將其中的文化內涵翻譯出來。
例2:惠帝紫(武定獅山景區)
Purple Emperor Hui
關鍵詞:跨文化旅游;翻譯適應選擇論;旅游文化翻譯;譯者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2-0146-04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旅游翻譯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重視,國內許多學者對旅游翻譯中的文化因素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通過收集近20年國內發表的相關論文,發現大多數文章多限于隨感式或經驗式的總結,往往是從中英文化差異入手,探討旅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及相應的翻譯策略,因而研究角度總體比較單一,重復研究的現象嚴重,且這些研究忽視了作為翻譯要素之一的譯者的主體性。針對這一研究現狀及在全球語境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熱潮的背景下,筆者首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翻譯這一概念。同時筆者認為應加強結合最新翻譯學或其他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來探討旅游文化翻譯,為旅游文化翻譯找尋理論依據,實現旅游文化翻譯的真正突破。正如朱純深所言:“在有些課題的研究中,換一個觀察角度,便可以帶來新發現新見解。”[1]
作為對傳統翻譯理論的重大突破,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提出受到譯界的普遍關注。然而,任何理論的價值和意義都在于它解釋和指導實際的程度。本文擬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生態翻譯視角闡述漢英旅游文化翻譯中譯者的適應與選擇,以期在旅游翻譯研究方面作出全新的探討。
二、翻譯適應選擇論與旅游文化翻譯
1.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述
翻譯適應選擇論是胡庚申教授于新世紀提出的新譯論,也是生態翻譯學的奠基理論。該理論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翻譯生態環境”是指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該理論認為,翻譯的過程是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交替進行的循環過程;翻譯的原則是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翻譯的方法是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文的評價標準是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譯者素質等;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而“整合適應選擇度”,是指譯者產生譯文時,在多維度適應和繼而依次、并照顧到其他翻譯生態環境因素的適應性選擇程度的總和。①
傳統譯學研究囿于原語與譯語的語言轉換,原作者、譯者、譯文讀者的三元關系,將翻譯看作靜態封閉的系統,因而忽略了翻譯過程中其他的諸多相關因素及這些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而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理論框架為翻譯學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的動態系統,這一系統內部的諸多要素處于相對獨立、又和諧統一的生態關系。
2.旅游文化翻譯
在闡述旅游文化翻譯這一概念之前,應先了解旅游文化的內涵。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旅游活動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交融滲透著的傳統文化遺存的人文關照。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發強烈,旅游者將愈來愈不滿足于山水景物或文化場景的淺層觀賞,而追求從文化的高品位上、從自然、人文景觀與文化的契合點上去獲得一種深度審美愉悅和感悟一種文化的深厚底蘊。旅游文化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物質文化層,包括旅游活動中提供欣賞和享樂的各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物質產品;二是行為文化層,包括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與生活制度等;三是心理文化層,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趣味、宗教情感等。[2]
劉宓慶認為鑒于翻譯學明顯的綜合性、復雜性特點,翻譯研究中的文化必須涵蓋翻譯所涉及的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問題,包括種種文化行為――具有特征的文化生理行為、集體和個體的文化心理行為和文化語言行為。[3]而文化翻譯的任務不是翻譯文化,而是翻譯蘊含或容載著文化信息的意義。至此,筆者認為旅游文化翻譯兼具旅游翻譯和文化翻譯的特點,強調旅游翻譯的文化屬性和跨文化、跨社會、跨語言、跨心理、跨學科的特性。而旅游文化翻譯又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翻譯和文化翻譯,它通過對旅游文化內核、身份、共性和異性及其宏、微觀層次的整體效應性的研究,進而盡量縮短不同旅游文化特質造成的文化心理和審美差距,達到異質旅游文化溫和抵抗、互尊互愛、和諧交融的關系。因此,旅游文化翻譯是依托語言,實現旅游文化信息的轉化、闡釋與傳播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是兼顧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承傳的創造。同其他旅游翻譯一樣,旅游文化翻譯的功能特點表現為傳遞旅游文化信息、增強游客的文化情感體驗、激發文化旅游興趣,即文化信息性、文化情感性和文化誘導性。這三者各有側重,互為因果,是相互依存的和諧統一關系。
三、漢英旅游文化翻譯中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翻譯適應選擇論通過對翻譯過程中“適應”與“選擇”的系統闡述,試圖構建一個以譯者為中心的生態翻譯理論。這一理論對漢英旅游文化翻譯的啟示之一是:轉換翻譯研究視角,將重點轉向譯者。長久以來,譯者在翻譯活動中一直處于一種被壓制、被排斥的一仆二主的邊緣化狀態,他既要忠實于原文和原文作者,又要小心謹慎地為譯文讀者服務。而翻譯適應選擇論首次將“以譯者為中心”的生態翻譯理念明確地體現在翻譯的定義之中,從而確立了譯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基于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譯者不再是被動的信息復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創造者,因此他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更強的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和創造性。而這種高度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對于漢英旅游文化翻譯尤其重要。
翻譯適應選擇論對漢英旅游文化翻譯的另一啟示是: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核心概念是“適應”、“選擇”。“譯者從事翻譯活動的心理過程是:盡量適應翻譯的生態環境,努力表現自己的適應能力,主動優化多維的選擇轉換,不斷追求較高的整合適應選擇度。” [注:《翻譯適應選擇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第129頁。]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旅游文化翻譯的讀者或游客在長期各自特定的語言文化環境熏陶下,已形成一種既定的文化心理和認知習慣。這種心理和習慣上的定勢制約著他們對陌生文化的開放程度和接受程度。而全球化語境下的漢英旅游文化翻譯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理論指導下關注的不再是個別、孤立的中國文化信息的傳遞,而是中國文化與異域文化相交流、相融合的大目標,關注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動態適應與選擇。
1.譯者的多維動態適應
翻譯生態環境構成的要素包含了原文、原語和譯語系統,是譯者和譯文生存狀態的總體環境。事實上,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包括了翻譯活動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譯者適應。依據翻譯適應選擇論,譯者“適應”的基本思想之一是譯者對“能力”的適應。由于旅游文化翻譯是一種文化模式向另類文化模式的引導性的傳播,其關鍵在于譯者。而旅游文化翻譯的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特點對譯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合格的漢英旅游文化翻譯者,不僅需要扎實的雙語語言功底和嫻熟的翻譯技巧,還需要敏感的跨文化意識和廣博的多學科知識,同時還應具有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中國旅游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側面,一個分支,同樣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因此,漢英旅游文化翻譯者首先應適應對其能力的要求,努力充當民族文化傳播者和中西文明橋梁的建設者,以實現中國旅游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
譯者對“能力”的適應可看作是譯者對以自身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而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還包括對以譯文讀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由于旅游文化翻譯是一種跨文化體驗活動,它決定譯文讀者是整個翻譯生態環境系統中最不容忽視、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對于旅游文化翻譯的譯者而言,無論其翻譯是哪種內在動因和目的,他們都不謀而合地有著共同的目標,即盡量適應讀者,贏得讀者,從而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或社會效益。根據Newmark對讀者的分類方法,漢英旅游文化翻譯的預期讀者可分為學者型讀者,受過良好教育的普通讀者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讀者。這三類讀者之間既存在共性又各有特點。他們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審美習慣以及對中國文化不同的熟悉度和認同感,但他們都是懷著對中華文明古國的深切向往和期盼,想通過旅游深度感受中國豐富的山水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多彩的現代文化。一般認為,譯文讀者對譯文的理解具有無法消除的歷史特殊性和文化局限性,這就會限制特定的讀者對譯文的理解與認同。然而,依據翻譯適應選擇論,譯者與原文、譯文和譯文讀者是處于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的生態系統中。而跨文化旅游者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文化旅行時,往往會經歷文化興奮期、文化危機期和文化適應期的階段。從這一意義上說,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積極、動態地適應外國讀者或游客對異域文化不斷超越、不斷拓寬的文化視野和審美期待。因此,漢英旅游文化翻譯的過程不是譯者與譯文讀者的單向文化信息傳遞過程,而是譯者與譯文、譯文讀者等翻譯生態環境的辯證對話關系。譯者一方面要多維適應外國讀者或游客的固有文化定勢和認知心理,堅持“尊重游客、尊重文化差異”的適應性原則,靈活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引導讀者進行中國旅游文化的閱讀、鑒賞和體驗;另一方面,譯者不能一味消極、被動地適應外國讀者或游客,而要有創新意識和革新的膽量,適時拓展、打破、超越、創造他們的文化認知心理,以實現中國旅游文化的深度、廣度和效度傳播。
2.譯者的“自然”優化選擇
翻譯適應選擇論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即譯文生成的過程就是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選擇譯者和以譯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選擇譯文的總和。[注:《翻譯適應選擇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第126頁。]而處于“選擇”階段的譯者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泛指的譯者,而是特定的、被翻譯生態環境“激活”的譯者,他具有動態的“雙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與制約,另一方面又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實施對譯文的選擇與操縱。事實上,譯者的選擇發生在翻譯活動的各個方面,存在于翻譯過程的各個階段,出現在翻譯轉換的各個層次。這種選擇的內在機制和動機正是“適者生存”、“汰弱留強”。而這里的“適”或“不適”,“強”或“弱”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對譯者/譯品的整合適應選擇度和選擇程度的一種概括。因此,翻譯適應選擇論為漢英旅游文化翻譯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對于漢英旅游文化翻譯來說,基于其動態變化的翻譯生態環境,不同的譯本或譯文由于適應了不同的翻譯目的、不同的讀者對象、不同的文化群體、不同的市場需求,甚至文本資料翻譯和導游口譯的不同文體特點,因而有可能共生共存,共同生效。
依據翻譯適應選擇論,在漢英旅游文化翻譯中,譯者應在翻譯生態環境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維,至少三維(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適應的基礎上,遵循“以中國旅游文化為取向,以外國讀者或游客為中心,內容先于形式,傳承優于傳達”的翻譯原則,靈活動態地優化選擇翻譯策略以產生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通常,外國讀者或游客對特定中國旅游文化信息了解得越少,譯者適應他們認知結構的必要性就越大,越需要對原語進行適應性的文化信息處理。事實上,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等維度是相互交織、互聯互動的,它們會同時作用于譯者的適應和選擇程度。譯者在翻譯旅游文化信息時應盡力集“信息、情感、誘導”于一體,融“語言、文化、交際”于一爐,在多維動態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中的作者維、社會維、讀者維、市場維、目的維等多維度基礎上作出最佳適應與優化選擇從而得出整體適應選擇度最高的譯文。
五、結 語
旅游國際化時代的到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流變成一種生存需要,也使旅游文化翻譯成為一項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翻譯適應選擇論從翻譯生態環境的視角解讀翻譯過程和翻譯實質,是一種新的生態翻譯研究途徑。這一理論對漢英旅游文化翻譯實踐同樣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釋力。根據翻譯適應選擇論,漢英旅游文化翻譯是以譯者為主導,以旅游文本為依托,以中國旅游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的譯者不斷自我適應、優化選擇的循環過程。這是一項極具悟性和創造性的工作,但又并非絕對自由。本文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角度探討漢英旅游文化翻譯中譯者的多維動態適應和“自然”優化選擇,希望對實際的漢英旅游文化翻譯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朱純深.翻譯探微:語言•文本•詩學[M].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2]華國梁.中國旅游文化[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3.
[3]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Effective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Tourism
LIU Yan-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Law, Wuhan, 430074, China)
關鍵詞:農產品;商標翻譯;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何紅華(1982-),女,漢族,衢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3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4-88-0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農產品出口貿易日益繁榮,農產品商標翻譯的好壞與農產品是否受歡迎也密切相關。成功的商標翻譯是農產品走向世界,開拓國際市場和樹立國際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農產品出口數量的增加,農產品商標翻譯問題已引起眾多商家的重視。筆者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查閱相關論文,關于商標翻譯的研究成果頗多,但是對農產品商標翻譯的研究仍是空白。因此,農產品商標翻譯研究無論是從翻譯學科的發展還是從農業經濟發展的角度都必須得到高度重視。衢州市屬于浙江省經濟欠發達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對衢州農產品商標翻譯進行系統性實證分析的研究具有開拓性和創新價值。
一、研究內容和方法
本文以衢州農產品商標為研究對象,選擇了80家農產品企業進行問卷發放,答卷人均為該企業負責進出口業務或營銷管理人員,通過對篩選后的具有可信度和有效度的70份問卷進行具體分析。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衢州農產品商標命名現狀;二是已有英文譯名的農產品商標的翻譯方法;三是描述和分析衢州農產品商標翻譯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了能夠深入研究,筆者深入企業,通過訪談、觀察、文本收集等方式熟悉具體的企業商標命名和翻譯的過程,更好地揭示商標翻譯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改進衢州農產品商標翻譯提出具有實際價值的對策。
本論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的方案結構如下圖所示:
二、衢州農產品商標翻譯現狀
(一)衢州農產品商標命名現狀
在調查的70家衢州農產品企業中,農產品商標大多數是直接采用漢字注冊。近一半以上的農產品商標是企業商號中部分截取出來的,比如,“一粒志”是衢州一粒志食品有限公司的截取,浙江茶之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茶之語”,浙江菇老爺食品有限公司的“菇老爺”,浙江德輝食品有限公司的“德輝”,常山倚山久胡柚深加工廠的“倚山久”,衢州劉家香食品有限公司的“劉家香”,浙江天源堂蜂業有限公司的“天源堂”等等都是采取了這一做法。有部分農產品企業采取企業創始人的姓氏。例如,衢州劉家香食品有限公司選用“劉家香”不僅采取了企業商號的部分截取而且也選用企業創始人的姓氏“劉家香”命名,商標翻譯用了漢語拼音“LIU JIA XIANG”,浙江阮氏食品有限公司的“阮小二”也是選用姓氏,這樣的商標可以達到商標出了名,企業也出名的效果。
商標是企業皇冠上的明珠,需要得到企業足夠的重視。在選擇注冊商標方面,《問卷》中給出了4 個選項:
農產品商標命名情況為:
A-企業商號截取,B-公司管理層內部定奪,C-請專業設計公司,D-其它。
根據調查結果,選擇前兩項A約占80%,B約占60%,而C約占總數的10%,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農產品企業選擇商標命名方面傾向于商標名稱與企業商號一致,或者是管理層商榷即可,少數的會請專業設計公司。
(二)已有英文譯名的農產品商標的翻譯方法
在70家受調查的企業中,約58家企業是漢字拼音商標,約12家企業選用漢字+拼音的商標,只有極少數的2、3家采用漢字+英文商標。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有英文譯名的商標在商標總數中占的比例微乎其微。這說明衢州農產品企業對商標的英文譯名還沒有足夠重視,還處在初步的探索階段,沒有達成共識性原則。在這些商標翻譯中, 約95%是漢語,只有13%是漢字拼音,其中真正意義上的英文商標僅有2、3個,采用的翻譯方法也是直譯法, 而采取其它翻譯方法基本為0。比如,浙江老樹根油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樹根”山茶油,其英文譯名為(OLD ROOT),浙江民心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語”,其英文譯名為C&Language,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的“不老神”雞(BULAO SHEN CHICKEN),這些都是采取直譯。衢州作為浙江西部的欠發達地區,農產品是衢州的一大主要特色,其農產品出口到國外,漢字拼音商標不過是一串符號, 無法體現衢州市的特色、風俗和文化內涵,也不具備美學特征和符合消費者的審美情趣。筆者進入兩家有英文譯名的企業深入調查,發現浙江老樹根油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樹根”山茶油,其英文譯名為(OLD ROOT),浙江民心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語”,其英文譯名為C&language,均是咨詢了具備專業知識的專家而選用的英文譯名。
三、衢州市農產品商標翻譯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翻譯方法單一
筆者所調查的70家農產品商標中,具有真正英文譯名的才2、3個,其翻譯方法都是直譯,如浙江老樹根油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樹根”(OLD ROOT),如浙江民心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語”(C&Language)。而在實際的商標翻譯過程中,我們往往要采取多種翻譯方法,包括直譯法、音譯法、意譯法、意音結合法、諧音法、不譯法和拼譯法等,英文譯名要做到語音美、字(詞) 形美、意義美,常常是將幾者結合起來考慮后再有所側重。從我們的調查中發現,目前衢州大部分企業傾向于直譯,或漢字拼音,大多數企業不重視英文商標的選擇,導致簡單的直譯和漢語拼音商標泛濫。
(二)地方文化在農產品商標英文譯名中無法體現
商標名穿越國界的時候,它帶給消費者的不僅僅是品質、服務,還有地方文化。衢州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農產品商標的英文譯名還處在起步階段,對農產品商標的英文譯名還只停留在商標詞指稱意義層面,衢州的地方文化在農產品的英文譯名中難以體現,英文譯名只是讓人知道產品的種類,對在文化大語境下的農產品商標翻譯難度較大。
四、衢州農產品商標翻譯的問題成因
(一)企業對商標英文譯名的不夠重視
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衢州出口農產品還是以中文商標為主,有英文譯名的甚少。而有英文譯名的企業,都是簡單的直譯和漢字拼音,選擇其他翻譯方法的基本空白,暴露了衢州農產品企業對商標的英文譯名存在的主觀上的不重視。相比商標的英文譯名,企業更重視商品本身的外形包裝與美觀,商標圖標的顏色組合、圖像等。比如,浙江江山恒亮蜂產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蜂產品與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中外合資企業,是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該企業產品已遠銷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19個國家和地區,在浙江省蜂產品出口企業中位于第三位。其產品商標“恒豐園”是浙江省著名商標,中國蜂產品最有影響力十大品牌,商標是漢字,外觀圖案美觀,最為可惜的是沒有英文譯名。這說明衢州市農產品企業對中文商標和圖案較重視,卻忽略了商標的英文譯名與商標中的非語言因素的相得益彰。
(二)商標翻譯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時為企業所用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近期在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2000-2013年)所查閱的有關商標翻譯的論文共有8592篇,這些商標翻譯的研究成果在其它商品的商標翻譯中得以應用。而農產品企業利用這些研究成果基本空白,原因主要是農產品商標翻譯屬于比較特殊的范疇,難以用簡單的翻譯方法翻譯,企業對于商標英文譯名的決策方法較簡單,采取企業商號的縮取或者是管理層商量切磋而定,省時省力,根本不會想著去應用研究成果。而且衢州作為浙江西部的欠發達地區,研究人員和刊登研究成果的載體等也遠離農產品企業。
五、衢州農產品商標翻譯的改進對策
(一)遵循商標翻譯原則
為了使衢州農產品商標能夠達到提品信息和促進產品銷售的功能,在進行農產品商標翻譯時主要遵循幾個原則:一是商標翻譯的顯著性;二是傾向目的語文化原則;三是美學原則,即音美、意美和形美三者統一。
(二)根據銷售的市場選用商標語詞
農產品商標英文譯名的選用,除了要根據企業的性質及商品的功能來確定之外,還要根據消費的市場來選用商標英文譯名。也就是說,農產品企業要根據銷售地區以及消費群體的習俗來恰當選用商標英文譯名,使其不但受某類消費群體歡迎,而且還要適用于特定地區的消費群體。如果市場在國內,選用漢語商標就可以。如果市場在國外,選用真正意義的英語商標則是比較合適的。
(三)加大商標翻譯的投入
我們知道內涵豐富的英文商標,靠的是專業的英語語言學家和翻譯工作者。因此,衢州農產品企業應該加大商標翻譯的資金、人才等投入,確保企業未來的發展;同時要加強管理層或營銷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知識功底,選擇商標英文譯名應有語言學、翻譯學、法學、美學等專業人士的參與。
(四)企業與學術界緊密結合
學術界應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商標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將最為有效的翻譯策略最快應用于農產品商標翻譯。雖然衢州屬于浙江的西部,欠發達地區,只要企業、學術緊密結合,才能夠不斷順應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在農產品的商標命名及翻譯的水平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 梁國燾.商標詞構成研究[J].現代外語,1992,(01).
[2] 彭石玉.漢字商標詞的跨文化傳統[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04).
[3] 朱凡.英漢商標詞翻譯研究述評( 1994-2001) [J] .上海翻譯,2002,(04).
[4] 李淑琴、馬會娟.從符號學看商標詞的翻譯[J] . 上海科技翻譯, 2000,(04) .
[5] 肖輝、陶玉康.等效原則視角下的商標翻譯與文化聯想[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 (11) .
〔摘要〕以CNKI數據庫中源于知識服務的1 208篇文獻為研究對象,運用傳統文獻計量方法,知識可視化方法以及關鍵詞詞頻
>> 圖書情報學知識圖譜的構建與解讀 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內外情報學對比研究 我國公共圖書館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分析 產業集聚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國內信息素養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體育場館的知識圖譜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圖書情報工作》分析與評介 近二十年國際翻譯學研究動態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的可視化分析 知識管理為途徑的圖書情報學改革分析 國內圖像檢索研究知識圖譜分析 國際創新理論知識圖譜分析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圖書館學研究熱點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基于CiteSpaceⅡ的電子商務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國際生態旅游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國外學術創業研究現狀的知識圖譜分析 大學生就業能力國內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CAJD電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獻的知識圖譜分析 國內在線學習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識圖譜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2-10-22.
[2]張曉林.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32-37.
[3]百度百科.知識圖譜[EB/OL].http:∥/view/5361633.htm,2012-10-22.
[4]陳超美,陳悅,侯劍華,等.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28(3):401-421.
[5]馬費成,張勤.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基于詞頻的統計分析[J].情報學報,2006,25(2):163-171.
[6]謝彩霞,梁立明,王文輝.我國納米科技論文關鍵詞共現分析[J].情報雜志,2005,24(3):69-73.
[7]任俊為.知識經濟與圖書館的知識服務[J].圖書情報知識,1999,(1):27-29.
[8]田會明.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圖書館個性化知識服務[J].信息服務,2012,42(5):91-93.
關鍵詞:公示語;漢英翻譯錯誤;教學實踐;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2-0059-02
一、公示語漢英翻譯勘誤是英語筆譯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公示語應用是否廣泛是該城市或地區開放程度的具體體現。而公示語翻譯是否得體、是否規范是該城市或地區整體文化素質和國際化程度的直接體現。大學英語教學,特別是筆譯實踐教學應組織學生進行公示語英漢翻譯堪誤的實踐,以此提高學生英語翻譯的實踐能力。
公示語是公開和面對公眾的告示、提示、指示、顯示、警示或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及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公示語與標志語、標示語有某些相同的應用特點,但公示語應用更為廣泛。凡公示給公眾、旅游者、海外游客、駐華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經商的中國公民等,涉及食、宿、行、游、娛、購行為與需要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內容都在公示語研究范疇之內。
據2009年初國家語委對全國19省份大型城市公共場所外語使用情況的調查,英語使用占所有外語語種的82.77%。而公示語的漢英翻譯狀況卻差強人意,有些甚至因翻譯錯誤引起歧義和誤解。
有些英語公示語不但沒有方便外籍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反而使他們感到困惑,進而影響了對外交流。2005年夏天,2003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克萊夫?格蘭杰教授接受北京電視臺記者采訪時,將公示語設置和使用問題排列在門票、簽證、服務等問題和“憂慮”之前。他說:“外國人來中國會有一些緊張感,比如公示標志看不懂。”
二、哈爾濱市公示語英譯錯誤示例
為了了解具體情況,筆者組織學生走上街頭進行實地考察,對哈爾濱市存在的公示語漢英翻譯錯誤進行了調查分析,開展了一次教學實踐活動。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們發現,城市的大街小巷上到處充斥著公示語漢英翻譯的錯誤。包括商場及酒店賓館的牌匾、街路牌、銀行及旅游景點指示牌等等。通過對所發現的翻譯錯誤進行總結,我們將主要錯誤分類如下:
1.拼寫錯誤
例1美視達眼鏡譯為“Mei shi da giass”
眼鏡應拼寫為“glass”,而且應使用復數形式。而且,根據《現代實用英語例解》,英語公示語的突出特點之一是往往全部用大寫字母。建議譯為“MEISHIDA GLASSES”。拼寫錯誤在公示語翻譯的所有錯誤中屬于最低級的錯誤,簡單的一個“glass”是小學生都會拼寫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身邊此類錯誤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2.語法錯誤
例2金太陽購物中心的廣告語“創造流行,帶動潮流”譯為
“CREATETOP
DRIVEN TREND”
其中的兩個動詞“創造”和“帶動”,一個使用了動詞原形“CREATE”,一個使用了過去分詞形式“DRIVEN”,而且“CREATETOP”兩詞中間沒有空格。
建議動詞使用現在分詞形式,名詞“TOP”和“TREND”前加定冠詞,譯為
“CREATING THE TOP
DRIVING THE TREND”。
3.用詞不當
例3某一處售樓的廣告語“大江岸上的院館”譯為“Museum of the hospital on shore Dajiang”。
根據該樓盤的位置可以推測,“大江岸上”指該處房產位于松花江邊,翻譯成“shoreDajiang”會讓外國人誤解為“D ajirig"為另一條江的名字,而非松花江。“hospital”一詞的使用著實令人費解,我們查閱了多部字典,該詞只有“醫院”的意思。試想一下,如果讓外國讀者看這則廣告的話,他們也許會認為是“醫院博物館”的廣告吧。因中文“院館”的含義令人費解,因此我們無法給出建議的譯文。
例4俄羅斯精品
RUSSIAN CHOICE
例5俄羅斯商品
RUSSIAN GOODS AND CHOPSTICKS SHOP
例4的字面意思為“俄羅斯的商店”、“俄羅斯人的商店”。由于用詞不當,此譯文不但沒有傳達出原文的信息,而且篡改了原文的信息。
例5的字面意思是“俄羅斯商品和筷子店”。筷子是中國特色的商品,在這里和“俄羅斯商品”并列在一起,讓人頗感意外。因此,我們進去看了看,俄羅斯的套娃、望遠鏡、巧克力、紫金飾品等等,商品倒是琳瑯滿目,但是并沒有筷子出售。建議哈爾濱市眾多的俄羅斯商品店統一譯名,如:“RUSSIAN COMMODITIES”。
例6惠源倉買譯為“Huiyuan Warehouse Purchase”
Warehouse是“倉庫、貨棧;批發店、大型零售商店”的意思,purchase是“買、購買”的意思。將這兩個詞放到一起表示“倉買”的意思,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我們進店看了一下,只是一個很小的商店,因此使用“warehouse”也不恰當。建議譯為“HUIYUANSTORE”或者“HUIYUANSHOP'’。
4.綜合性錯誤
例7“東北特產專賣店”譯為“Northeast Spcial Prod-ucts Monopoly”
“特產”和“專賣店”的翻譯用詞不恰當。“特產”較常用的規范化的譯文為“SPECIALITES”,不需要加上“Prod-ucts”。“專賣店”的譯文錯誤較為嚴重,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漢大字典》(第二版)中,“monopoly”的意思為“1、壟斷、專賣;2、(政府給予的)壟斷權、專賣權、專利權;3、壟斷商品、專賣商品;4、壟斷者、專賣者、壟斷企業;5、獨占、獨有、完全控制”。在整個哈爾濱市,有許多出售東北特產的店鋪,使用“monopoly”的這家店鋪并不是唯一的一家,可見這個詞的使用是不正確的。可以看出,“特產店”本打算譯為“Special Products”,但由于拼寫錯誤,變成“Spcial Prod-ucts”。而且,譯文沒有用大寫(見例1)。此例中存在拼寫錯誤、用詞不當、大小寫形式不當等問題,屬于綜合性錯誤,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用詞不當的錯誤。建議譯為“NORTHEASTSPECIALIES'’。
例8俄羅斯商品街(地下)
RUSSIAN SHOPPING CENTEV UNDERGROUND
例8的字面意思表達出來的是“俄羅斯的購物中心”,“俄羅斯人的購物中心”,而非購買俄羅斯商品的地方。同時,其中存在著嚴重的拼寫錯誤,”CENTER”誤拼為“CEN-TEV”,更為嚴重的是“UNDERGROUND'’中的兩個字母“N”被拼寫為俄語字母“N”。拼寫錯誤在公示語英譯錯誤中屬于較低級的錯誤,而英文字母和俄文字母出現在一個單詞中,其錯誤程度之低令人震撼。建議譯文同例4、5,即“RUS-
SIAN COMMODITIES”。
三、在公示語翻譯勘誤實踐教學中,要把握公示語翻譯的譯學理據及策略
一、論文的書寫格式規范化要求
論文本身由論文題目、作者、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幾部分組成。
1.論文題目:簡明、確切地表述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一般不超過25個字,可分兩行書寫。
2.作者:處于論文題目正下方,須寫明院系、專業、年級、班別、學號、姓名。
3.摘要:摘要應反映文章的主要觀點,重點表述研究內容及結論,必須重點突出、文字簡練,中文摘要字數不超過300字。
4.關鍵詞:要符合學科分類及專業術語的通用性,并注意與國際慣例一致,中文關鍵詞限制在3~8個。
5.正文:論文的主體。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格式,正文要標明各級標題,設計合理,文稿中應采用規范化名詞術語。
6.參考文獻:必須是本人真正閱讀過的,應選用公開發表的資料。以近期發表的學術期刊文獻為主,圖書類文獻不能過多,且要與論文內容直接相關,參考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全。
二、論文的排版格式規范化要求
1.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
2.裝訂位置:左面豎裝,裝訂位置距左邊界0毫米。
3.版芯位置(正文位置):按照a4紙張默認格式。
4.頁碼:采用頁腳方式設定,采用五號timenewroman,處于頁面下方、居中。
5.論文題目:三號黑體,居中。
6.作者:論文題目下隔一行,居中,采用小四號仿宋體,
7.中文摘要和中文關鍵詞:用五號仿宋體、兩端對齊方式排列。
8.正文文本:宋體小四號、標準字間距、行間距為1.25倍行距、所有標點符號采用宋體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采用半角的要求排版,采用多級符號版式。如:一級標題用阿拉伯數字(1、2、3……)標引,采用四號黑體并縮進4個字符排列;二級標題縮進4個字符并用阿拉伯數字(1.1、1.2、1.3……)標引,字體采用小四號黑體。
9.文中圖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圖、表,不論計算機繪制還是手工繪制,都應規范化,符號、代號符合國家標準,字體大小與正文協調,手工繪制的要用繪圖筆,圖表名稱和編號準確無誤。
10.參考文獻:位于正文結尾后下隔2行,“參考文獻”四字左對齊,采用宋體小四號加粗;具體參考文獻目錄按五號宋體、靠左對齊、阿拉伯數字標引序號([1]、[2]……)的方式排列。
三、論文書寫、排版、打印規范化要求樣式
論文題目(采用三號黑體,居中)
(隔一行)
(仿宋體小四號,居中)院系專業名稱年級班別學號學生姓名
(隔一行)
中文摘要:(仿宋體五號)關于高等教育改革體制問題的思想觀念問題,……。
關鍵詞:(仿宋體五號)
(隔一行)
(正文用宋體小四號)當前,在教學領域中,……。
1教學思想(黑體四號,左對齊)
1.1有關關系的處理(黑體小四號,縮進4個字符)
(正文用宋體小四號)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關系上,樹立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
比較文學論文范文欣賞:淺探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與文學變異
摘要:形象學研究一直未能合理地解釋兩個本質性的問題,一是文本意義上的他國形象與現實社會、歷史文獻有異;二是接受過程中讀者所還原的形象與作家所塑造的形象有異。本文認為形象在塑造、傳遞過程中產生了多重變異現象,變異的深層原因是不同文化語境的影響與制約。
關鍵詞:形象學;法國學派;集體想象物;文學變異
傳統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形象學發展于1880年代的歐陸諸國,由卡雷創立,經巴柔、莫哈、基亞等人的不斷努力,當代已成為比較文學領域頗具擴張力的學科。然而,傳統的形象學研究局限于歷史研究方法,一味強調事實關系,囿于文本,繁瑣考證,將鮮活的文學文本當做純粹的歷史文獻,忽視文學形象的美學價值,比較文學研究中的狹隘民族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等,都限制了形象學研究的發展。
事實上,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只是文本意義上的形象,它是作家主體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也是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反映,是一種文化形象,代表了一國對另一國的態度和看法。異國形象的建構包含了作者對異國文化的總體認識,同時在潛意識中又代表一個群體對異國文化的精神觀照,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言說。另一方面,形象本身與形象建構,也透露出作家和本國人的心態,“他者”形象是反觀“自我”形象的一面鏡子。正如當代文藝理論家佛克馬所指出的那樣,“赫胥黎的《海島》中對東方的描寫受到賽義德的批評,因為這部作品所表現的東方實際上是構想出的東方。”
一集體想象物如何實證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在形象學研究上是求“同”的,其基本方法是實證,本文認為形象學是“異”的研究,異國形象是想象,是集體想象物,image就是somethingimagined,所以形象學研究就是辯“異”。具體問題有三個:一是描述形象之“異”的具體表現。文學作品中的他國人物形象,相對于“原型”有什么不同的特點。二是考察“異”是如何發生的。形象的生成、傳遞、接受是一個多重變異的過程,作家是如何塑造的,讀者是如何解讀、還原的。三是思考“異”何以會發生,集體是如何想象的,深層的文化原因何在。
早期的形象學研究即已包含了變異的因子,正如后來巴柔所說:“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并非現實的復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視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組、重寫的,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這里的“重組”、“重寫”意味著這種形象是一種變異的形象,這是從實證研究求“真”的現象考證向理性主義求“異”的本質探求作出的可貴努力。形象是對文化現實的描述,是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一切形象都是個人或集體通過言說、書寫而制作、描述出來的,但這種描述并不遵循真實的原則,即并不會或不能忠實地描繪現實中客觀存在的那個“他者”。
作家對文學形象的創造與讀者的接受,不可避免會產生二度變異,所以運用實證的方法很難對形象學進行研究。形象學研究的實質就是變異,法國學派在最早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中就已提到文學作品中的“他國形象”問題,證明他們早已涉足非實證性變異學領域的研究,只是自己還未察覺,因而也沒能從學科理論的高度加以總結。
正如山人畫筆下怒目圓睜的鳥是對自然鳥的變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觀眾對藝術形象接受、還原的變異,他國人物形象的創造與接受,正是這樣一個多重變異的過程,其學理性亦可以從保爾?利科等人的想象理論中找到理論根據。保爾?利科將休謨那種把想象物歸諸感知的理論命名為“再現式想象”,將薩特那種認為想象物“基本上根據缺席和不在場來構思”的理論命名為“創造性想象”。
巴柔認為:“他者形象是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認識的總和。”所以形象學所關注的是文學和文化互動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闡釋他者形象,就必須將其置于擴展了的社會、歷史、文化等領域去考察,擴大的“新的視域要求研究者不僅考慮到文學文本,其生產及傳播條件,而且要考慮到人們寫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新批評的那種將文本作為完全獨立的對象進行研究的文本分析法則因此而受到質疑,因為這種形象不僅是作家個人嘔心瀝血的產物,而且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闡釋和想象,它要求研究者的重心不再局限于文本、修辭、話語,而要將他者形象納入到總體分析的框架之中,既考察文學文本中他者形象生產、傳播、接受的條件,又將這種文學形象與同時代的報刊、影視及其他媒介的描述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會使更多的材料和證據加入到接受的文學研究視野中來,從而使文學研究與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人類學等領域交匯,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將其聯系起來。通過對這種聯系的探究,研究者可以發現作家與集體想象物之間種種密切而又復雜的關系。
考察他者形象與他者現實之間的關系,重點應在于注視者,在于注視者一方的文化模式,因為變異是肯定的,當下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作家這一創造主體,是如何接收、注視、創作、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作家的潛意識中集體是如何想象他國想象的,如近代“西方人的話語表現了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漠視,貶低和拒斥,歐洲中心主義通過把歐洲以外的世界再現為愚昧、落后、懶惰,成為東方的同義詞,因而需要歐洲的介入而界定為落后的從而服務于殖民主義事業”。其次是關注自我形象與他者形象之間的互動關系。所以,形象學討論的重點自然不是異國形象描寫的真實抑或失實,而是考辨作家何以塑造出那樣的形象,追溯異域形象作為一種知識與想象體系在當時的語境下是如何生成的。
異國形象與現實中的異國之間,他者形象的真實程度并不能決定這一形象的審美價值。考察他者形象與他者現實之間關系的重點在于對注視者一方文化模式的產生、發展、傳播與影響的探尋。席勒創作的《杜蘭朵》中,“杜蘭朵對于自由、壓迫、自我價值等觀念的認識,就那個時代的中國而言,不僅作為一個女人的意見,即使作為一個男人的意見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作為理解《杜蘭朵》的歷史背景的應是歐洲思想史,而不是歷史上的中國。”
二形象傳遞中的變異機制
法國學者梵?第根認為:“比較文學的對象是本質地研究各國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他認為比較文學的特質就是要把盡可能多的、來源不同的事實歸納在一起,使“比較”二字擺脫美學的含義,獲得一個科學的含義。法國學派的主要理論家馬?法?基亞稱:“比較文學并非比較。比較文學實際只是一種被誤稱了的科學方法,正確的定義應該是:國際文學關系史。”卡雷也指出比較文學是實證性的關系研究:“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它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瓦爾特?司各特與維尼之間,在屬于一種以上文學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構思以及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間所曾存在過的跨國度的精神交往與實際聯系。”從形象學的各要素分析,它主要是指一部作品、一種文學中表現出的他國形象。“他國形象是一種社會集體想象物。”
然而,文學形象的傳遞是非常復雜的,宏觀來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變異(literaryvariation),一是作家創作時與原型的變異;二是讀者接受、還原時與文本形象的變異。就文本而言,又有語言層面的變異,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翻譯過程中的變異,在1930年代,為了便于國人接受,“milkyway”被譯為“銀河”,而不是“牛奶路”、“神奶路”,就是明證。也有文學層面的變異,不同的作家寫作同一題材的作品,主題、手法各異。具體而言,形象的變異現象發生在四個層面。
一是文字層面的變異。
屬于翻譯學或譯介學研究的范疇,在進行研究時將文學的變異現象作為首要的研究對象,把注意力從語詞翻譯研究轉向語詞的變異本身。我國翻譯界曾有這樣一個特例,不懂外文的林紓竟然成為一代翻譯大家,康有為在《琴南先生寫萬木草堂圖題詩見贈賦謝》中贊其“譯才并世數嚴林”,錢鐘書也著文《林譯小說研究》探討林紓的翻譯問題。
從翻譯技術層面看,林譯小說許多都走了樣,甚至可以說很多地方是選譯、節譯,或者隨意刪改,更有甚者,寫人寫景的許多地方都有想象的成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現象?這就是文學變異的問題,為了照顧中國讀者閱讀小說的習慣,譯者不得已而為之,將外國人的名字歸化,去掉大量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部分,以突出故事情節,將外國的現代語言換成簡明、雅潔的中國文言。
文藝理論家敏澤先生認為,美國的意象派詩人龐德的意象詩是從中國學過去的:“當時的西方意象派詩人們掀起了學習和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潮,他們在研究和翻譯漢詩的過程中對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含蓄性、生動性、鮮明的形象性和動態美贊嘆不已,而他們對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研究和翻譯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方意象主義的發展。”
趙毅衡先生在《遠游的詩神》中也提到了意象詩的源流問題,認為“龐德是新詩運動中的大詩人,他是先接觸日本徘句,然后轉向中國詩的。觀察這個變化過程,對于考察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龐德從漢字中受到啟發,認為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意象,如東方的“東”由一個“日”和一個“木”組成,以太陽掛在樹梢上指稱方位,這種由象形到抽象再還原為情景的語意現象,其深處有一個形象的文字層面和文學層面的變異問題。
二是文學作品中他國形象的變異。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比較文學形象學,從形象產生到還原有一個變異的過程,我們應從文化或文學的深層次人手,分析其規律。比如我們考察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洋人”形象時會發現,其形象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變,(一)近代文學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特點是“奇”、“怪”,深層理由是長期閉關鎖國造成了國人無知、恐懼的心理,表現為對洋人形象丑化、妖魔化。(二)現代文學作品中洋人形象的演變情況是,大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對于“原型”大多“變”、“異”,深層的文化原因是“師夷長技”的學生心態,手法大多是將之美化、烏托邦化;港、臺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相對“本”、“真”,因為作家身處殖民主義環境,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書寫。
三是相同的文學主題和文類在不同的語境下發生變異的問題。
中西小說寫作目的不同,所以敘事模式亦不同,西方小說治目宜閱讀,中國小說治耳宜講說;西方小說常鴻篇巨制,動輒萬字,而中國古典小說多為章回體,更像連續劇。
四是文化語境不同造成的接受方面的變異。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造成文學現象在跨越文化集團時,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過濾背景下的誤讀現象,比如《格列佛游記》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杰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可是誰會想到該書在世界各國的流傳中卻成了受婦孺喜愛的、單純的少兒讀物。唐朝僧入寒山的詩在中國實在沒有多少人知道,可是在1950年代的美國,他確是反主流文化青年們的偶像。而三仙姑的形象在性格外向、好表現的美國人看來可不像在中國這么負面。
三形象研究要走中國化之路
我國的形象學研究要走學科本土化之路,需要克服學術上的殖民心態。形象學是法國人所創,然而其中的文化沙文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傾向和過分強調考據而忽視美學思考的弊病顯然是存在的,中國學者應勇于推陳出新,不能老跟在西方學者后面學步,比起西方的“中國人形象”研究,如果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西方人――“洋人”形象,很顯然,我們具有文獻方面的優勢,事實上其結論也應該是更有理據的。
多年來,比較文學研究已經打通了比較文化的學術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開展了以對話、溝通,尊重、理解、共建人類多元文化為宗旨的各種學術活動。19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的理論著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能從時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轉型的新角度,在融合多元文化視野的基礎上創建比較文學學科的新未來,也反映了中國學者對于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第三階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
中國學者擺脫比較文學的傳統觀念,沖破比較文學“歐洲中心論”的藩籬,不斷更新比較文學的觀念、方法,以新觀念、新眼光,通過跨學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語言的文學研究,開展與世界各國、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互識、互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期改進人類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學和文化。
形象學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復雜多樣,學科的發展與深化呼喚理論的思維,比如學科的本土化問題。面對新世紀的形象學研究,中國學者要有為世界文學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力爭學術獨立的勇氣。有理由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挖掘到中國古今文論中有關形象學研究的理論資料。同時,我們的優勢在于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料的豐富,應該揚長避短,著眼于國內的文獻,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搞外國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研究。
二是研究視野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應該更開闊一些,形象研究至少有五個方面的內容值得探討:
(一)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猶太人形象、《簡?愛》中的南美人形象,歐美人長于此項;(二)外國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如賽珍珠作品中的中國農民形象,這方面的工作漢學家做得比較多;
(三)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是我們的主戰場,如留學生散文中的導師形象,客觀地說,外國人做這方面的研究,但無論在史料占有,抑或是文本解讀上,都不可能趕得上我們;
(四)華人自塑形象,如老舍《二馬》中的馬氏父子、曹桂林《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王啟明等人,張藝謀電影中的近代國人形象等;
(五)外國人的自塑形象,如美國人寫的《丑陋的美國人》,日本人寫的《丑陋的日本人》等。
三是學科發展的綜合性問題,形象學涉及的領域眾多,其研究必然是多指向、多維度和多領域的,與其他學科和領域有著剪不斷的關系。形象學研究可以根據學科的需要與心理學、歷史學、文化地理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結合,拓寬新的形象研究領域,展現新的生命力。
形象學研究尚有一些關乎學科發展的問題,如仍然局限于影響研究。本文認為,學科建設目前有“三個轉向”和“一個注意”的工作要做:
(一)轉向對“主體”的研究。理解異族與認識自我是密不可分的,一國作家塑造的異國形象,是將異國作為一個他者來看待的,這個他者是認識自我、反觀自我的一面鏡子,研究他者是有意義的,而審視自我、發現自我、建構自我更有意義。
(二)轉向總體分析。文學作品所包含、傳播的文學形象與歷史、社會、文化語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形象研究不能夠將文本閱讀簡單化,不能局限于文本研究文學形象。形象研究必須考察一個民族對異國看法的總和,即由感知、閱讀,加上想象而得到的有關異國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個層面的看法的總和。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比如要想更深刻地理解俄羅斯文學,首先就一定要了解、熟悉并領會他們的文化和信仰,研究具體的作家、作品更是如此,否則,我們的視野將會很狹窄,論斷亦將不免偏狹。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成都和重慶的共性背后,掩藏著太多的不同,這里的大學風情各異,它們以不同的辦學特色安靜地扮演著各自的角色,穩重而不失靈動,透著娓娓清淡的人文氣息,給人一份久違的寧謐,也演繹著閑適之都與火辣山城的不朽魅力。
四川大學PK重慶大學:見證老牌學府的柔與剛
勿忘我
古樸寧謐的川大透著隱士的仙風道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秀麗的府河之畔,典雅的望江樓旁,川大如蓉城山水孕育出的一朵娉婷的荷花,吸引著眾多學子的目光。
望江、華西、江安三個校區構成了今日的川大。秉承了成都的古樸,望江校區的典雅如它所承載的歷史一樣迷人,由我國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設計的中西合璧的行政樓是游人來到川大后重點參觀的地方。借了成都天然的山和水,江安校區仿似一曲田園牧歌。江安校區的長橋全長418米,被央視稱為“中國大學第一長橋”。從宿舍、食堂到教學樓、圖書館,長橋是必經之路,漫漫長橋迎送著學子們的匆匆腳步,似乎在向大家詮釋一個道理:求知之路是漫長的,需要苦苦求索才能抵達彼岸。長橋的附近有座山,名曰“不高山”,山雖不高,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無論什么山,只要能夠登上去,就是“不高山”。
在靜謐的川大校園里流淌著德水、沫溪、巴渠,三水分別以川大校友、郭沫若、巴金之名命名,它們平行匯入明遠湖,形似“川”字。徜徉于明遠湖旁陶醉,漫步在景觀水渠沉思,行走在白石橋冥想;在藝術學院的樓頂張望,將江安美景盡收眼底;在不高山旁流連,艷羨成雙結對的人兒;從巴渠走到德水再到沫溪,懷念巴金、、郭沫若,真可謂“躲進江安成一統,管他春夏與冬秋”。
川大的園子雖算不上什么歷史名勝,但它避開了行政的煩囂、人事的喧嚷,多了一份恬靜和淡然。比起北大園子里的高談闊論、復旦園子里的摩登現代,這個精致的園子少了那種快節奏的壓力,多了幾許人生的暢達平穩。巴金在這個園子里曾經帶著理想,帶著彷徨,體會“霧”的迷亂、“雨”的紛擾和“電”的凌厲,不知經歷了多少“春”與“秋”;郭沫若也在這個園子里詠出了吞吐宇宙的“天狗”,吟出了浴火重生的“鳳凰”,他是來自樂山的仁者,而這座園子讓他走上了樂水的智者之途……就這樣,這座園子送走了一個個離它遠去的游子,它的美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無數游子心中畢生的描繪。
川大如成都,溫吞吞的,但又很有張力和潛力,它有時更像一位仙風道骨、身居鬧市的大隱士,其深厚的底蘊令國內外學者嘆服。
歷史風云中的重大剛柔并濟
“嘉陵與長江相匯而生重慶,人文與科學相濟而衍重大。”巴渝之地獨特的山川地貌讓重大既有如山般堅韌的性格,也有如水般包容的秉性,水火相生,剛柔并濟。在這個山水環顧、霧嵐裊繞中滋生的山城第一學府,巴渝文化的厚重底蘊得以發揚光大,抗戰文化砥礪著重大人的不屈之魂,紅巖文化更是被重大人一脈相承。
重大有A(老重大)、B(原建大)、C(原建專)、D(虎溪新校區)四個校區。如果說A區校園瀟灑隨意、別有洞天,那么由建筑大師唐璞精心規劃的B區校園則顯示出嚴謹精致的風格,而C區小巧玲瓏,D區典雅大氣。
A區古色古香的寅初亭是為紀念而建的,在陪都重慶風云一時。梅嶺之上,華亭有三建,從茅草亭、瓦亭到琉璃亭,但不變的是,這亭和這片香樟樹林始終淡定的氣韻。學子們喜歡在這里靜靜讀書,偶有江風吹拂,樹葉沙沙作響。登臨主教學樓樓頂,遠眺對面的青山,依山而建的各類建筑鱗次櫛比,俯瞰腳下的嘉陵江,一江碧水波瀾不驚,千里流淌,江中輪渡悠然穿梭,讓人不免生出思今追古的情懷。
臨江路的盡頭,一座用堅固的昏黃色石材壘成的法國古城堡式建筑的工學院靜靜矗立,銹跡斑斑的鑄鐵窗框下刻寫著“1935”,這個數字代表著一個不會說話但永遠會思考的建筑的生日。這座古堡面容滄桑,所經歷的故事也比其他校園建筑更讓人刻骨銘心。工學院曾在日寇戰機的狂轟濫炸中三次遭到破壞,傷痕累累,現在雖已修復,但新舊材質的契合線上仍有當年血與火的灼痛。而那塊用殘垣斷墻壘筑的大轟炸紀念碑上,用陰刻的金色文字記錄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如果說川大是平原上的一朵娉婷的芙蓉,綻放著文化的光華和魅力,那么重大就是山城里的一棵雄健的大樹,展示著理工大學的大氣與豪邁。清江曲,渝州城,江天一色,煙水迷茫,汽笛聲聲嗚咽,送別了朝天門碼頭的川流客船。霧鎖樓臺,千檐萬瓦,美食百里飄香,歲月斑駁了洪崖洞的畫柱雕欄。站在南山頂夜觀重慶,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如今神采依舊,現代與古典的氣息相互交織,生機盎然。“蜀中憶,最憶是重慶,嘉陵江畔度青春。”吳冠中先生的話語猶在耳畔,字字珠璣。擔負著“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幫、振導社會”的重任,重大人從未動搖“復興民族兮,誓做先鋒”的決心。
西南財經大學PK西南政法大學:財與法不失浪漫,齊頭并進
微 光
光華柳林情意綿,商海沉浮財經夢
坐落在成都的西南財經大學曾被譽為“金融學的搖籃”,每年都有上萬名學子從世界各地來到柳林(西財的新校區),住進松、梅、竹、榕、智、慧、敏、毅、誠、信園(西財宿舍樓的名稱),在有“小香港”之稱的東門吃小吃,在濟民廣場和“螃蟹”館(體育館,因貌似螃蟹而得名)里鍛煉,在“思考者”(圖書館門前的雕塑,是圖書館的代名詞)旁自習,在經世樓、頤德樓里學習,在各種社團和比賽中大展身手……日復一日,漸漸成長為商界新秀。
“黃埔沅花風雨長,光華柳林譜華章。”西財有兩個校區,柳林校區是新校區,光華校區是老校區。柳林校區的盛名自然離不開柳,在與教學樓相對的柳湖岸邊,柳樹婀娜搖曳,扶風嬌羞。柳湖旁邊還開鑿出了一條小河道,湖水流淌,順著河道環繞校園行了一周,又回到原點。河道兩旁和柳湖岸邊一樣,隨意種著零星的楊柳,鋪著被修剪整齊的草坪,上面安置著雙人長椅。因晨昏的交替,這里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景:清晨,湖邊以及河道兩旁站著許多晨讀的同學,不同音調的誦讀聲飄蕩在相映成趣的湖水與柳條間,仿佛聲音也被浸染上淡淡的綠;夜晚,那些情意綿綿的溫言軟語浮在夜的靜謐里,交織成一幅恬靜安然的畫,沒有濃墨重彩,卻也賞心悅目。
而在光華校區,有一棵樹不得不說,那就是明德樓前聳立著的那棵挺拔的鐵樹,它有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光華鐵樹是1939年由當時光華大學成都分部的師生們種下的,那一年正值時期,為了表達對抗戰勝利的渴望,校長謝霖帶領師生們籌資買來了一棵雙株鐵樹幼苗在校園里種下,師生們以鐵樹奇特的“V”型來象征對抗勝利的渴望。鐵樹從屹立在光華園的那一刻開始,便默默地見證著光華園數十載的發展歷程,也成為光華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勇于拼搏的象征,成為光華師生愛國情懷的寫照。
有著“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柔美情懷,又不失歷史厚重感的西財,如今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在財經院校中排行第二。都說學財經的學生走路“夾算盤”,而西財學子的財經頭腦則是在“商海沉浮”里歷練出來的。若把商場比戰場,學校的課堂是軍事理論,那么校園比賽則是演習場,西財的校園里時刻充滿了這種“戰火硝煙”。西財與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合辦“挑戰畢馬威”比賽,通過比賽、演講、外景任務及現場問答等甄選流程,所選出的優勝者可獲得暑期實習的機會;西財ERP(企業模擬經營沙盤)社團常常與知名財務軟件公司合辦比賽,優秀的選手會被聘為公司的講師……這樣的機會在西財隨處可見,只期有準備的人。
西財立足成渝經濟圈,承擔起了西部財經學科國際交流中心的使命。每年它都要舉辦和承辦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術研討會,例如一年一度的中國金融論壇、海峽兩岸會計統計金融學術研討會等重要的大型學術會議,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除此之外,每年夏天都有千萬名沉淀了四年鉛華的學子投身到成渝經濟圈的經濟建設中。建校以來,西財為國家輸送各類畢業生13萬余名,被譽為“中國金融人才庫”,樹立了勤奮上進、敢于創新的優良口碑。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西南財經大學始終像一朵牡丹一樣卓爾不凡,以“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大氣吸引各地的學子慕名而來。
法學黃埔,鐘靈學府,毓秀西政
歌樂山下,嘉陵江畔,偏居西南一隅的西南政法大學曾被稱為中國法學的“黃埔軍校”。在中國政法界,西南政法大學的學子一直以“長于思辨,注重理性”的學風而聞名,在蒼翠的歌樂山下,學校秉承了山一般的堅韌。
西南政法大學的校園算不上大,但它是全國所有高校中為國家輸送法學專業人才最多的學校。校園里彌漫著濃厚的辯論文化,在十余年的成長和積淀中,辯論漸漸發展為擁有官方和民間賽事結合、校級與學院年級論辯活動互補、競技辯論與論壇活動相互促進的完整體系。應當說,“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只唯實”不僅構成了西政論辯文化尊重與挑戰并存、兼容與批判精神并重的優良質素,更演化為西政特有的學術品質。其中“天倫杯”辯論賽是最代表性的中文辯論活動,它影響大、規則完善、秩序公平,在校內享有極高的地位和聲譽;外語辯論則以模擬聯合國活動為代表,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專業辯論通過模擬法庭辯論商事仲裁辯論等針對某專業領域的特殊辯論活動,讓學生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在西政的校園里,廣大學子接觸和吸收到了新鮮的知識,自然就要說出自己的想法,發出自己的聲音,而聽到不同的見解就要去爭論。唇槍舌劍的真正意義并不在分出個輸贏,而在于深化了爭論雙方對問題的認識,鍛煉了爭論雙方的腦瓜子和嘴巴子。所以在西政校園里,經常能看到學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為一個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
哲人說,理性就像月光,明亮卻毫無溫暖。但在西政論辯之風中,你會覺得理性是那樣激烈而精彩。論辯文化是西政校園文化的名片,校園里一旦有大型的辯論賽,賽場門口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辯得精彩時滿堂喝彩,宣布冠軍時歡聲雷動,優秀辯手更能“一夜爆紅”。“一人智短,二人計長”,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切磋總能使校園充滿靈動和生機,而西政的論辯文化則詮釋了大學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西政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它得天獨厚的法學教育,望著校園里那尊立在教學樓旁的獨角神獸,法律的精髓要義無法抑制地在心中激蕩,學子們不覺吟出“,刑也,平之如水,從水;D,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這句古語。法律在西政,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中,更融會在西政人的生活中、觀念里。面對期末圖書館自習室占座現象嚴重的情況,西政學生就自行修訂了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政法大學占座法(草案)》。這些點點滴滴無不詮釋了西政人對法律至高無上的推崇。
西政為學子提供了探究真理、大膽批判的舞臺。西政學子的共同點便是對學校的認同和眷戀,正如一位畢業生所說:“剛成西政人時,以為自己跟西政不過是甲方與乙方的關系,離開時才發現是情深意長。”
四川師范大學PK四川外國語大學:在靜默中把光陰譜寫成詩
月下獨酌
獅子山下龍湖岸邊,邂逅筆不離書的川師人
一走進四川師范大學的校園,就感覺豁然開朗。校園里到處都是青草和花朵的清新香味,仿佛置身于原野之中,讓人流連忘返。爬滿爬山虎的教學樓、荷葉連連的荷塘、濃密的葡萄架把學校裝扮得唯美婉約。著名的楚辭學專家湯炳正、文獻學專家屈守元、訓詁學專家劉君惠、文字學專家杜道先生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師為四川師范大學奠定了深厚的底蘊。
四川師大無疑是求學的佳地,位于天府之國,巴山蜀水,人杰地靈。師大校址近市臨郊,得交通之便利,免城市之喧囂。其建筑中西合璧,美輪美奐,妝飾琳瑯滿目,古香古色。教室寬敞,公寓舒適,圖書館萬卷藏書,體育館、實驗樓媲美爭嬌。莘莘學子,風華正茂,蕓蕓教師,才氣方剛。校園景點如簇,喬木林立,花草炫目,池欄溪橋,雕廊畫閣,疊疊假山,竿竿修竹。暮夜小蟲低吟,清晨鳥兒飛躍,騁懷冬雪春風,遣興秋云夏月。更饒學習情趣,正好探求思索,同學商討切磋,教師傳道解惑。
校園里的龍湖如柔和的絲綢,漾起醉人的微波。在湖畔,微風搖著一抹新綠,蜿蜒小徑,小橋流水,青蔥枝葉,馥郁花香。晨起,在前往生態廣場邊的晨讀林道上,有熙熙攘攘的學子奔向各自的課堂,有年過半百的老者堅持他們的晨練,有步履翩然的師長從容赴向講堂。更讓人心中欽佩之情油然而生的是,熟悉的、陌生的、新遇的、舊識的人都在自己所處的位置上全神貫注地誦讀手中的書冊,心無遐念,目不斜視。從他們唇中吐出的字句如珠璣,或圓潤飽滿,或間關鶯語,或溪流淌水。從那抑揚頓挫的音調中,你可以讀到他們心里的自信與從容,可以感受到他們胸中的凌云壯志,也可以嗅到祖國未來之花的芬芳。
蓉城如畫,川師如詩。攜一縷桂花香在獅子山頂沐浴陽光,看,沙河蜿蜒,流淌出青春浩蕩;草木清澈,散發出陣陣幽香;泥土芬芳,蘊藏著知識的寶藏。獅山靈秀在清晨的陽光中紛紛蘇醒,吮吸雨露,舒展身軀,蓬勃向上。層林五光十色,晴空鶴排云上,蟬兒齊聲道賀,花兒溢滿歡笑,美麗的校園恍如一夜入春。乘一片梧桐葉往學校龍湖更深處漫溯,聽,是川師迎接它莘莘學子的心跳聲,欣喜、綿延、有力。
9月金色的師大被裝點得如節日一般,細致得如母親一樣――教學大樓亮堂堂,圖書館藏沉甸甸,宿舍齊整整,飯菜熱騰騰。在川師,迎接你們的每一面書頁都散發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每一張面孔都刻寫著拼搏奮進的昂揚斗志。這些都會輕輕觸動每一個川師人的心弦。自然之美讓人心怡,讓人沉醉,然而川師厚重的歷史淵源又何嘗不彰顯著它的歷史之美呢?
“白山黑水,源遠流長。獅山靈秀,哺育棟梁……”嘹亮的校歌又隱隱響起,時刻激勵著來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在獅山龍湖芬芳的泥土里或是凱歌高唱的枝頭上,閃耀著川師最為真實的細節:每個清晨,川師人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傳道授業,孜孜不倦,或是置身于科學研究的高地篤本守心,鍥而不舍,不惑清寒;每個夜晚,師大人在教室、實驗室、圖書館手不釋卷,筆不離書,勤學苦練,或是在辦公室、教研室任勞任怨,廢寢忘食,為師大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操勞操心。徜徉在時光隧道,川師人一如既往地踐行著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捭闔宇內,浪遏飛舟。
綠蔭掩映下的川外秀氣氤氳,靜得超然脫俗
地處重慶的四川外國語大學雖然沒有天府之國的滋潤,但借著自身的不屈不撓,也落得亭亭玉立,格外妖嬈。
川外的校園是“火爐”重慶西北角的一個孤島,依歌樂山而建,掩映于綠樹叢中,秀氣氤氳,靈氣四溢。山下川外,小而不擁,山上川外,大而不空,連接兩個校區的便是彩云梯。很多初來川外的人觀彩云梯則色變,登之艱難,卻也磨煉了毅力,強健了體魄。川外人娛逸其間,方顯人間煙火之氣。川外處于山間,卻多容貌絕殊、清顏柔婉、舉止優雅、才智英敏的女子,素以盛產佳人聞名于外,所以坊間戲稱川外為“中華女子翻譯學院”。初聞之,覺此言不虛,久居則方知川外男兒也自有其風度。于是乎,賞心悅目觀佳人、愛不釋手覽群書、安謐恬靜享自由,此乃川外之三樂。
川外校園里的林蔭路取名三花路,道路兩旁是頗有年代的樹木,濃密的樹冠參差交織,遮蔽了整條道路。那些被樹木環抱著的培英樓、宏文樓、運動場和蘭苑七舍,像踩中了迷幻的陷阱,心被柔軟捕獲。盤虬的大樹,數不清的年輪,脫落的墻與新舊房屋相得益彰。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任性地生長著,即使無人欣賞,也毅然決然地綻放著,有一種雄壯之美。而掩映于云山懷抱中的川外像一座沉睡在森林中的古屋,馬路鋪上斑駁的光影,兩排大樹誘人深入,老房子隱于林中,行人與萬物共呼吸。細碎的陽光從樹葉間投射下來,走在路上頓時有了時光交錯之感。三毛說,歲月的極美在于它的必然流逝。而川外的林蔭路不長,但就是這段不長的三花路,講述了太多有關青春的故事。
似乎是靜賦予了川外一種超俗的魅力。女孩們飄逸的長裙,矜持的馬尾,纖柔的笑聲,像一片片舒展的茶尖,碧綠著人們的心情,又像突然涌動的溫馨,溫暖而奢侈。心事跌宕時,只要你到小樹林躑躅一會兒,心就會如小巷里的古井,但絕非陰森和肅殺,而是一種平和的靜穆,它鬧中取靜,仍是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