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7 22:08: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何當金絡腦,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快走踏清秋的上一句是“何當金絡腦”。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賀寫的,這首詩的名字叫做《馬詩二十三首·其五》,這首詩表面上是歌頌馬匹的,其實是在借物抒情,感慨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
這首詩的原文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前兩句是描寫了邊疆的景色,婉約的說出了自己想為國效力的決心,后兩句就是感慨自己沒有人賞識的無奈,渴望自己能夠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愿望。
(來源:文章屋網 )
1、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黃。秋風起邊雁,一一向瀟湘。--邊上【唐】齊己
2、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
3、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從軍行【唐】王昌齡
4、大漠風沙里,長城雨雪邊。--信安王幕府詩【唐】高適
5、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唐】高適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馬詩【唐】李賀
7、大漠羽書飛,長城未解圍。--早春邊城懷歸【唐】崔湜
8、鼓角雄山野,龍蛇入戰場。流膏潤沙漠,濺血染鋒铓。--平胡【唐】李隆基
9、關頭落月橫西嶺,塞下凝云斷北荒。漠漠邊塵飛眾鳥,昏昏朔氣聚群羊。--從軍行【唐】崔融
10、廣漠杳無窮,孤城四面空。馬行高磧上,日墮迥沙中。--邊城晚望【唐】許棠句子.
美景不容錯過
《醉逍遙》此次資料片“墜星之巔”在原有世界觀架構的基礎上,開放多達10張地圖的全新場景。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季節,融合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暑期假日若你是風景黨,但又懶于跋山涉水,那大可在《醉逍遙》游戲中探索那上古傳說的奇觀美景。
TOP 5賈部前鋒營地—香蕉林
來到“賈部前鋒營地的香蕉林”突然讓我回憶起早年一則趣文,在西雙版納勐滿鎮的一家農戶,霸道野象在一夜之間毀掉4167株香蕉樹。更為奇異的就是這群野象白天消失的無影無蹤,一到半夜就出來偷襲,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而生活在前鋒營地的這群大象,體態憨厚,時常扇動那對大耳且還喜歡到處瞎晃悠,貌似非常清閑。轉了好大圈才發現這里雖然叫香蕉林,但成熟結果的香蕉卻所剩無幾??
TOP 4美人蚺海岸—僥僬國海域
“美人蚺海岸”聽這名字原本以為是類似海島勝地海南之類的地方,到了才發現天朗之別啊,海灘邊到處是破碎的漁船。走著走著一只碩大的海龜吸引了我的目光,可還沒靠近就發現三只海妖從水里慢慢向岸邊靠近。接著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三只身材瘦弱的海妖像發了瘋似的用爪子猛襲海龜,不到10秒,海龜就倒下了。最后從當地村民那得知這里原本一片安寧,由于僥僬國淪陷后,這里邊成了三不管地帶。見狀小編趕緊撤離,這邊也太恐怖了吧。
TOP 3焱雀之地—仙人掌沙原
沙漠不單單只有漫天黃沙與獸骨枯木般的蕭瑟,更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踏清秋般的浪漫。在這遼闊的沙漠,仙人掌是絕對的主角。這也難怪,那么干旱的地勢很難再生長出其他植物。這也印證了愛德華茲說的:“這是成功策略的一個好例證,這些植物在這些環境下真的做的很好。”
TOP 2澹龜之地—風雪棧道
“風雪棧道”是小編非常推薦的觀光場景,走在滿是風雪的懸崖間,看著石燕成群結隊,唧唧吖吖覓食尋伴,另外只有在懸崖上才能長得出來的那種松樹,枝條舒展,凌空飄逸,這些絕美的景色會沖談你膽戰的心驚,讓人無畏地再往前走下去。也許這就是一個人出游的好處,無須考慮別人的感覺,一切都是那么隨心所欲,一個人的出游,看似留給自己的空間很小,其實可以無限擴大,當一個人把寂寞當成樂趣時,也許會覺得世界上讓你留戀的東西會更多。
TOP 1蒼龍之地—盈星泉
最后一站,我們來到了《醉逍遙》最新資料片中史詩級副本“墜星山”所在地盈星泉,這里山清水秀貌似一片祥和,但實際暗藏玄機,從沿路的村名打聽得知:古黃氏族的勇士們紛紛前來挑戰,但都無一幸免。看來這個史詩副本難度不小,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在固定時間內將Boss擊殺后便可開啟隱藏副本。
一、時機“活”一點
測評的時機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教學前的測評便于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學中的測評利于及時掌握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案;教學后的測評則多用于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目前,人們往往注重教后的測評,而忽視了教學前、教學中的測評。教學是動態進行的過程,把握時機,及時、靈活地進行測評能更好地引導、調動學生學習。
在古詩文教學之前,教師不妨先組織一次測評――指名朗讀全詩,說對詩人、寫作背景等的了解。學生進入課堂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學習《贈汪倫》之前就知道李白,并讀過李白的詩;在學習《憫農》之前就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耳熟能詳。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從學生的“已知”出發,以學定教,教學將更具針對性。
深入古詩文學習過程中的相機測評則更有必要,尤其是在學生易混淆處,或是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刻處。以《學弈》為例,全文僅83字,“之”在文中出現6次,且意思和作用也不盡相同。如,在“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中作助詞“的”,在“思援弓繳而射之”中作代詞指天鵝,在“雖與之俱學”中作代詞“他”指前一個人。若課文學完后再行檢測,不利于學生掌握,教學過程中適時進行檢測,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文“因詞解字,因句釋詞”的基本原則。
再如《宿新市徐公店》詩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一句,關于“走”的意思,教師可以提供若干解釋條供學生選擇。“不憤不悱,不啟不發”,這一小小的檢測,引發了學生的好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原來,此處的“走”字并非如今常用的“行走”之意。觀其金文字形,逼真抽象出擺動兩臂跑動的人形,下部像人腳,合起來表示人在跑,字的本義就是“跑”。明白了“走”的意思,對學生理解詩句、想象畫面、感悟詩人情感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二、形式“活”一點
為考查學生記誦積累古詩文的情況,以及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教師多采用背誦、默寫、填空的方式進行檢測。但事實上,純粹背誦、默寫只是“積累”的一方面,并不能與“積累”畫上等號。真正的“積累”,應建立在了解古詩文意思、領悟詩人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并能將所讀所背在語言實踐中恰當地運用。因而,為促進真實有效的積累,測評的形式須得“活”一點。
1. 誦一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對小學三個學段的古詩文學習提出的要求不同――第一學段“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則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三者的共同點是――“誦讀”。對小學生進行誦讀古詩文的測評,考查其字音、節奏是否正確,以及對古詩文的領悟程度,意圖促使其在誦讀中理解、感悟、體驗,并傳承中華民族的吟誦傳統。考查時,應避免生硬機械的模仿,而追求理解基礎上的吟誦表達,可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比如,考查誦讀古詩《竹石》時,一學生以高亢的語調讀得鏗鏘有力,另一學生則讀得沉穩而不失堅定。教師分別問其原因。讀得高亢的學生答:“迎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風,我要響亮地告訴它們:我不動搖!”另一位則說:“我在告訴自己,只有深深地往下扎根,我才能站得穩,站得牢!”二人的處理方式不同,卻都將自己帶入詩歌,讀出了對竹石品質的理解,因而無對錯之分,都應予以肯定。
2. 演一演。
表演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將所學的古詩文以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能激發其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且有助于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體驗。以《秋思》一詩為例。詩人張籍借助寄家書這一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片段,細膩而真切地表達出濃郁的思鄉之情。詩歌寓抒情于敘事,頗具場景性,適宜表演。教學中,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成立“劇組”,以“演”代“講”,以“演”代“測”,鼓勵學生自己解讀、自己感悟。為使團隊取得好成績,學生們積極投入學習中――“洛陽城里見秋風”如何呈現?“秋風”如何“見”?詩人“見秋風”會怎么想,怎么說?“行人臨發又開封”,“開封”幾次?每次“開封”后,詩人會如何做?諸如此類的問題引發了“劇組”的思考、討論,激活了全體成員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參與和自主學習,避免教師的瑣碎解析,這是比“演得像不像”“演得好不好”更可貴的。
3. 用一用。
無論是紙筆檢測,或是口頭測評,都應積極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將古詩文中的經典句段、成語典故等進行運用,使之融進學生的語文生活,積淀成文化基因。而恰當運用的基礎,正是充分地理解、記憶。
用所學的古詩句談閱讀感受,是運用形式之一。如閱讀《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后,讓學生引用恰當的詩句贊美文中的掃路老人。學生的答案不盡相同。有的引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贊老人老當益壯,老有所為;有的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贊老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這樣,既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又鞏固了對古詩文經典語句的記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想象畫面說、寫故事,也是一種運用。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教學《楊氏之子》一文,就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加上人物的外貌、幼鰲⒂镅悅櫳矗將文章補充得更生動。在此基礎上,還可引導學生進行古文與現代文比較,體會其中之妙。運用的方式很多,諸如“提供語言情境寫詩句”類題目,既考查學生記憶古詩文的程度,還能考查學生理解與運用的情況。
三、警惕“活”的誤區
讓教學測評“活”一點,并非脫離課程標準,無視古詩文教學的主旨,罔顧學段特征,而應該“活”得適度,避免陷入誤區。
1. 不為“積累”而積累。
曾見到這樣的題目――
請寫出三句帶有“在”字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寫出一句與“長江”有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寫出含有“鳥”“語”“花”“香”的古詩句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題者的初衷或許是考查學生積累古詩文的程度,只有背誦的古詩文達到一定數量,才能從中提取出題目所要求的詩句;也只有背得滾瓜爛熟,才能準確寫出相應的詩句。但是,細細推敲,不免困惑:學習古詩文僅僅是為了記憶?能脫口而出帶有“在”字的詩句有何意義?學習古詩文,不應為“積累”而積累。
2. 不為“應用”而應用。
這是一道提供語境填詩句題:這次競選又失敗了,我十分沮喪,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費了多少時間!我什么時候才能?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呀!
命題者提供的答案是“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連起來讀之――“我什么時候才能‘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呀!’”甚覺生硬,語病明顯。即便學生能勉強“套”上,并得到相應的分數,對其語感的培養亦無益處。專為“應用”而生造語境,可謂牽強。
3. 不為“活”而罔顧學情。
你知道以下詩句中加點的字詞具體指的是哪個人嗎?請寫在橫線上。
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人西辭黃鶴樓。___________________。
卻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的意圖或許是考查學生對所學古詩的理解程度與記憶程度,學生必須快速地由詩句回憶出完整的古詩及其意思方能作答。不過,如此題目對于小學生顯然難度太大。若說聯系詩題可知“客”即“辛漸”,“故人”系“孟浩然”,但小學生怎能寫得出杜甫的妻兒姓名?若只填“妻子、兒子”,顯然與題目要求又不相符。可見,如此檢測脫離學生的實際并不可取。
古詩詞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古詩詞的教學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也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1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誦讀古詩詞的目的
誦讀古詩詞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培養學生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地咀嚼、玩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人類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同時,優秀的古詩詞將成為促成學生人格的全面成長,啟迪他們一生的源頭活水。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豐富自己的語言。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詩詞數量偏少,遠遠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需要,如果希望學生在古典詩詞的海洋中不斷學習、提高,就要補充大量的名家名篇,使學生融會貫通,學有收獲。
2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貫穿古詩詞的教學
2.1喚醒誦讀潛能,調動誦讀情感
小學生正處于記憶發展的高峰階段,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讓學生在一生記憶力最佳年齡誦讀經典,將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通過輕松愉快的誦讀活動,將使他們的識記能力得到鍛煉,提高記憶力。
只要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詩的音韻節奏,領略詩的音樂美,并發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就會充分激發學生的記憶潛能,使學生有誦讀的愿望、興趣,不用老師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誦古詩,同時發展了記憶能力。
2.2提高誦讀認識,激發誦讀興趣
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又說“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興趣是指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現象的心理傾向。讓學生吟詩背誦,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細細品味古詩詞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是最能調動學生興趣的了。因為我們引導學生誦讀的都是古詩中的精華,這些詩詞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魅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像唐朝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中學生只要知道了“金絡腦”的意思,就能大致了解詩歌意思了。老師只要再引導學了解詩人生平,生體會到詩人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躍躍欲試的情感即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突破理解的重點、難點,就一定會更加喜歡誦讀。如果老師再組織一些課堂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將把誦讀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恐怕比背誦幾百首詩詞對學生素質的積極影響更大。
2.3感悟誦讀快樂,促進誦讀體驗
陶行知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雖然誦讀古詩詞重在“誦讀”,但是因為古詩詞的語言精煉,年代久遠,內容深刻,表現著作者的豐富閱歷,因此有些不易為小學生理解。他們往往能把一首詩詞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明白詩詞內容,自然沒有興趣。
如果學生從小就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誦讀聲中長大,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詩詞所包含的意境和韻味,體驗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感受到愛的美好,體驗到詩詞的美妙,生命的崇高。這必將對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2.4提高誦讀水平,培養誦讀能力
小學生做事往往帶有很濃的情緒特點――做得越好越愿意繼續做。同樣,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學生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他們的成就感,對誦讀水平高的,要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誦讀水平低些的,只要有進步,就應當場表揚,加以贊賞,這樣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慢慢的,在學生對誦讀有了一定的積累、興趣、體驗之后,就要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幫助他們了解押韻、對仗、平仄等知識,使他們從誦讀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提高誦讀實效。
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詩詞中所表現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了詩人的品格、修養和懷抱。學生一遍遍地誦讀朗朗上口的詩詞,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在誦讀中不斷地探究詩詞的內涵,提高學生理解能力;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表達能力……他們必定會對祖國語言、民族文化產生深深的熱愛之情,對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成為一個有愛心、有信心的人。
2.5收獲誦讀成績,養成誦讀習慣
論文摘要:解讀古典詩歌應遵循其本身的風格選點切人,把詞語和意象作為解讀或欣賞的切人點。選擇詞語切人,體察其情境意義,把某一詞語所傳達的客觀形象放到與之相聯結的特定時空范圍及與之聯系的一切“關系形象”中去綜合考察。選擇意象切人,分析其表達方式的特點,結合古代詩人“神會于物”的特點,把會于物的神發掘出來。兩點切人,縱深發掘,再現古典詩歌中的意、志、趣、藝。
古代詩人很早懂得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為了發揮詩的抒情功能,多方面探索,特別是把抒情同寫景結合起來,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為了抒情的需要,古代詩人精心錘煉語言,使語言精煉而富有表現力。當詩人要表達某種情感時,他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形象來傳達,意象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基本的藝術手段。古典詩歌本身的這一特點,就為我們明示出解讀的方法:選點切人,縱深發掘。即把語言和意象作為切人點,向縱深發掘出古典詩歌中的意、志、趣、藝。
一、詞語切入
古典詩歌一向是以精于煉字著稱,詩人在選擇、鑄造語言的時候,總是竭力追求言簡意賅、辭約義豐,追求含義無窮或意在言外的效果。因此,分析詩歌的語言,實際上是探求古代詩人“精于煉字”的苦心過程。探求詩人“精于煉字”的苦心,必須把詩人選擇、鑄造的語言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即理解詞語的情境意義。情景意義的理解需要通過語境體察的過程深切領會普普通通的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里煥發出來的藝術光彩。
要品味一個詞語的情境意義,必須多角度、多方位地伸展思維的觸角,把某一詞語所傳達出來的客觀形象放到與之相聯結的特定時空范圍及與之相聯系的一切“關系形象”中去作綜合考察。
《琵琶行》的開頭:“得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白氏長慶集》)楓葉、荻花,字面意義楓之葉、荻之花而已。要領會其情景意義,就必須把它們放到特定的時空范圍—得陽江頭和秋之月夜去琢磨:秋天楓葉流火,荻花吐白,在月光的籠罩下,自然紅得黯淡,白得凄迷。得陽江頭由楓葉、荻花點綴,便越發顯得凄清、寧靜,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再從“關系形象”的角度深人鉆研:與“楓葉”、“荻花”相關聯的形象除月光外,一是瑟瑟秋風,一是感知主體,即詩人自我形象。紅得黯淡的楓葉,白得凄迷的荻花在瑟瑟秋風中苦苦掙扎,前者從整體上強化了蕭瑟、凄冷的氛圍,后者使這一詞語的全部情感意義找到了歸宿—詩人滴居江州的郁悶心情。
古典詩歌詞語的時空關系考察把握并不十分困難,而對“關系形象”的探究則往往存在一定難度。“關系形象”正是詞語的情境意義體現得最充分、最有魅力的所在,因此,對“關系形象”的研究越發顯得重要。古典詩歌中用語涉及到諸多方面的“關系形象”,我們只有擴散思維的指向,找足找滿與某一詞語所傳達出來的客觀形象有聯系的關系形象,詞語的情境意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首段:“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昌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杜少陵集詳注》)詩中連用號、卷、飛灑、掛、昌、飄轉、沉八個動詞。這八個動詞共同涉及的“關系形象”主要有三方面:風、茅屋和詩人自我。狂風之大,屋破之慘,再現了大風破屋的情景,這一層比較明顯,不難發現。而風中目睹破屋情景的詩人自我這一方面的深層形象卻難以顧及,那么我們就看不到一個衣衫破舊,在大風中焦灼不堪、愁苦無奈的詩人形象。
《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杜少陵集詳注》)其中的“走”字,從詩句表面看僅涉及動作的發出者—耶娘妻子;其實不然,還涉及動作的趨向者—行人;動作的目擊者—道旁過者,即詩人自我;動作的施動者—唐朝官兵。從四方面的“關系形象”人手,深人研討,就不難發現,一個普普通通表示“跑”的意義的“走”字,在這里既寫出了行人眷屬們一路追奔呼號的形象,表現了他們與親人生離死別之際內心極度的悲槍、絕望,還透露出“行人”出征的倉促,又刻劃出官吏的窮兇極惡、驅趕“行人”的形象,更傳達出詩人寄寓其中的滿腔悲憤。
二、意象切入
所謂詩人的意象,是指主體(詩人)審美思想與審美情感的“意”同作為審美客體的景象、事物和場景的“象”,在文學語言中的融和和契合。換言之,它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后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形象”。說得再簡潔些,就是“灌注了生氣的形象”。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形象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基本的藝術手段,它總是漫染著詩人濃烈的主觀感情,寄寓著詩人曲折深幽的情趣意志。王夫子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情中景,景中情。”(《魯齋詩話》)這是對古代詩詞情景交融藝術的總結和概括。讀古典詩歌要學會對形象的分析,結合古代詩人“神會于物”的特點,把會于物的神發掘出來,才能從層見錯出的具體形象里發掘融合于其中的情感。
一般地說,意象按其表達方式可分為四種:
1、描述性意象。就是通過描述具體形象,使情思具體化。這類意象幾乎都是以自然景物的客觀狀態出現,暗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意志和審美情感。對于這樣的意象,讀者應體會景物所組成的畫面色彩,通過對景物色彩的尋味體會出詩人的情感。
一般來說,詩人筆下的景物色彩總是與詩人的心境相吻合,景“憂”情憂,景“喜”情喜。《涉江》:“人淑浦余擅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獷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蔽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楚辭·九章》)這段描寫了淑浦山地景色:深林冥冥、猿獷出沒、山高蔽日、幽晦多雨、鑲雪無垠、烏云襲擊。諸多景物交織出一個肅殺冷漠、扼殺人的生機與活動的原生狀態的荒蠻的深林境界,其色調大致可用兩個詞概括:荒寒、冷峻。身處這一惡劣環境中被無罪放逐的詩人心境,即由此可見:荒寒一凄苦、寂寞、愁緒滿懷(哀吾生之無樂);冷峻升孤傲、倔強(不變心以從俗)。
杜甫《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昊萬里船。”(《杜少陵集詳注》)這首詩統篇寫景,景物的色調和人物心境的關系也密不可分:朝氣蓬勃,情趣盎然升熱愛和贊美大自然及春天。
有些詩中,畫面色彩和詩人心境并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而是一種蘊藉的關系。這就需要于進一步對畫面色彩進行調色。《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鵬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蘇州集》)這首詩描寫了這樣一幅畫面:澗連幽草,深樹鳥鳴,野渡自橫,晚來潮急。其色調是荒僻、孤寂,如果把這種畫面色彩簡單地和詩人心境對應起來,那就歪曲了詩的本意,“獨憐”一語道破天機,原來詩人對此景獨有情鐘,這樣,就給畫面涂上一層“喜”色,自然流露出恬靜趣味的隱士心情,高雅志趣。
2、比喻性意象。就是通過喻體形象,使情思具體化。這種意象在詩中有的比較明顯,一眼就可以看出,有的比較含蓄,明寫景物,暗寫人事,需要細心領會。后者注意從分析喻體形象人手,然后找出與之對應的關系—本體形象,最后點明喻體形象和本體形象的“相似點”。
杜甫《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杜少陵集詳注》)此處,詩人采用了許多比喻性意象。喻體形象“片云”·—一片浮云,在天空中愈飄愈遠,和月亮在深夜里相對,共享孤獨。本體形象(詩人)—飄泊不定,思歸不能,孤獨寂寞。這里詩人自比“片云”,生動貼切,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鮮明地表達出孤獨寂寞之感,抒發了強烈的思歸之情。同樣詩人用老馬自比:老馬能識途—老人仍可用,表達詩人壯心不已、希望皇上重用的愿望。
孟浩然《臨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揖,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集》)這首詩是孟浩然寫給曾任宰相的張九齡的。前四句寫景,詩人面對湖水生出渡湖的意思,從而自然引出后四句,即上書張垂相的內容,也是詩的主旨所在。喻體形象“欲濟無舟揖”—想渡過湖水苦于沒有船和漿,本體形象—詩人想出仕苦于沒有引薦自己的人。以“欲濟”比喻想出仕,“無舟揖”比喻沒有引薦之人,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的愿望—希望別人引薦自己。最后兩句用“垂釣者”比喻執政者(本詩中指張九齡),“羨魚情”比喻詩人出仕的愿望,更委婉地表述了詩人對張九齡的希望和自己積極出仕的心情。詩人雖有求于人,卻無乞求之相,無吹捧之辭,含而不露而又用意分明,全借助于比喻性意象。
3、擬人性意象。就是通過擬人體形象,使情思具體化。這種意象,詩人賦予以生命和情感,和詩人自我之間形成情感對流。“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物之情感即詩人情感。
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稼軒長短句》)上閩景物描寫的中心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看見稻花,聞到稻香,可知年成。但在稻花香里說好年成的卻是蛙不是人,蛙也為豐年歡唱,無知之物尚且如此,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在豐收在望時的興奮心情及詩人對豐收喜悅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太白全集》)詩人賦予山以生命和情感,將山人格化,山跟人彼此相看不厭,說明詩人和山互不厭棄,相依為伴。山喜愛詩人,因為詩人也是孤傲、高潔;詩人喜愛山,因為山也孤傲、高潔,不象人世間那樣骯臟。這樣不僅增加了詩的情趣,而且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抑郁、孤獨和嫉世憤俗的心情。
4、象征性意象。指通過象征體形象,使情思具體化。這種意象常常作為寫實的景或物出現于詩中,但絕非僅僅是實景和實物,而是詩人抒情言志的借托之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這種意象的分析,讀者應借助必要的背景材料,否則難以體會出象征意義。
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李長吉歌詩》)如果不了解李賀所處的安史之亂后,國家元氣大傷,統治者奢侈,宦官專權,藩政割據,外族侵擾的時代;如果不了解青春年少的李賀,一腔熱血,不忘馳騁疆場一展雄才,卻始終得不到當權者的器重這樣的思想,那么,就很難看出詩中駿馬的境遇和期望正是詩人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的寫照,馬只不過是詩人抒情言志的借托之物。詩的一二句先勾勒出駿馬活動的背景,這壯闊的場面、遼闊的地域,是駿馬思之若渴、施展才能的最好天地,又何嘗不是詩人實現抱負的理想之處?三四句正面寫駿馬,真可以說“此馬非凡馬”,它有抱負,有才能,勇武神駿,英氣勃勃。這匹膘肥力足,躍躍欲試的駿馬,不正是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詩人嗎?“何當”二字,明寫駿馬的愿望和豪情,暗寫駿馬現實處境的悲哀,可悲的是,駿馬的愿望終究不過是一種難以實現的夢想而已,“何當”是詢問,也是感慨,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慈情緒全灌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