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1 07:47: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覆蓋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保肥保水能力強、通透性好,具有較高肥力的沙壤土。上凍前深翻25厘米,播前結合施有機肥將土耙細。
2選用良種、精選種薯
選擇具有結薯集中,大薯率高、商品性好早熟菜用型的早大白,選用具有本品種特征、特性、無開裂、無老化、無尖頭畸形脫毒的青壯齡薯做種薯,剔除病薯、爛薯。
3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
根據馬鈴薯需肥特點,每畝施優質農家肥6~8立方米,鋪施在地表,用施耕機翻入土中。畝施三元復合肥45千克,N、P、K比例大致為2∶1∶4,全部做底肥施入播種溝內。
4適時催芽育苗
經困種后,在翻前一個月,即1月上旬,將選好的種薯放在土炕上堆垛,用棉被、麻袋覆蓋,加溫催芽,半月后見芽時鋪開見光,播前半月,即2月底左右,選芽切大塊,每塊重25~30克,在溫室大棚或陽畦內催大芽。將種塊擺于細沙土中,厚度2~3層,灌足底水,加蓋地膜。土溫溫度保持在15℃左右,當芽長到3~4厘米,根據芽大小,分級播種。
5精心播種,雙膜覆蓋
2月中下旬,選擇晴天播種。采用大壟雙行種植。大壟寬85厘米,小壟距25厘米,株距27~30厘米,每畝保苗5500株。開溝后馬上下種、施肥、及時合壟,防止土壤失水、曬壞幼根幼芽。合壟后耙平,噴除草劑(畝用地樂胺200克)。覆地膜,然后選用3厘米寬,4.5米長的竹片,兩頭削尖,間隔1米插一根竹片,形成拱架,一拱扣三畦。棚架建好后(棚長與壟長一致)。立即用聚乙烯棚膜封嚴一次性完成操作。
6細致管理,巧灌水
馬鈴薯出苗前不放風,幼苗出土3厘米時,開始放苗。齊苗后,晴天上午9時至下午4時,打開拱棚兩頭,進行放風降溫;四月底五月初,光照充足,氣溫高,適時揭去拱棚膜,讓馬鈴薯進入自然狀態生長。苗出齊后,開始灌水,先灌小水,以后逐漸加大,每隔7~10天灌次水,保持土壤溫潤,直到收獲前7~10天停止灌水。
7適時采收
關鍵詞:高速公路,巖質坡面,挖溝掛網,生物防護工程
一、傳統的巖質坡面綠化方法
巖質坡面傳統的綠化方法是在坡腳栽植攀緣植物、坡頂栽垂吊植物或在巖面上挖種植槽或魚鱗坑栽植攀緣、垂吊植物及花灌木等實現綠化。免費論文,生物防護工程。這些方法簡單易行,但施工速度慢,養護困難,成活率低,重要的是巖面達到完全覆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
二、挖溝掛網噴播植草技術應用
挖溝掛網噴播植草技術是指在坡面上按一定的行距人工開挖楔形溝,在溝內回填適宜于草種生長的土壤、養料、土壤改良劑等種植基質材料,然后掛三維植被網,再覆蓋基質材料噴播植草。
2.1適用范圍
挖溝掛網噴播植草技術要充分了解該施工區域內巖質邊坡的結構,結合當地的地質、氣候條件,合理選擇。其適應范圍為:
(1)硬巖邊坡。如花崗巖、閃長巖、中生代砂巖,表面堅硬、不易風化、龜裂少且穩定性好時,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考慮采用挖溝植草護坡方法。
(2)軟巖邊坡。如巖漿、凝灰巖、頁巖、第3紀泥巖、粉砂巖等,根據其是否易風化、是否會砂土化及龜裂的多少可采用挖溝掛網噴播植草技術。
(3)易風化硬巖。如蛇紋巖、粘板巖等開挖后在短時間內風化為砂土或沿裂隙分解為細片的巖石,按軟巖邊坡處理。
2.2材料的選擇
(1)基質材料
種植基質材料主要有土壤、有機質、化肥、保水劑、接合劑、pH緩沖劑、水及草種。
土壤:土壤可因地制宜,選擇就近的沙壤、壤土或黃土。免費論文,生物防護工程。要保持干燥、過篩,去掉粗的顆粒物及雜物。
有機質:常采用的有機質有泥炭土,泥炭土有機物持水量很高,通氣性良好,其獨特的輕質、持水、透氣和富含有機質特點,可蓄水、保水,防止板結,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并保持肥效的持久力。
化學肥料:加入一定量的緩釋全價肥有利于植物生長后期肥料的持續供應。
保水劑:巖體面基本上為不透水層面,易反射輻射熱。因此,巖面上植物種子的發芽和生長對氣候相當敏感,稍一干旱植物凋敗枯萎。此時加入保水劑是巖面上植物得以正常生長發育的關鍵。保水劑可吸收自身數百倍至數千倍的水分。這些水分不易被一般物理方法擠排出來,而植物根系卻能吸收貯存在保水劑中的水分。免費論文,生物防護工程。保水劑可將偶爾的降雨迅速而膨脹成凝膠將水分貯存起來,干旱時便慢慢地釋放給根系。
接合劑與pH緩沖劑:為了避免雨、風、雪等因素對種植基質造成侵蝕、沖刷,必須在種植基質中加入適量的接合劑,以促使基質與巖面粘結和基質硬化。常用的接合劑是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呈堿性,一般來說對種子的生根、發芽是有害的,因此其用量必須控制得當。摻入水泥的同時,可加入一定量的堿性中和因子,如磷酸作為緩沖劑以調節基質pH值。
用水:就近利用,用水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植物種子選擇及配比:巖體坡面上種植基質厚度薄,環境惡劣,植物除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的種類外,還要特別注意選擇抗旱性、抗逆性強的品種。實際應用中多以一種植物為主,多種草籽混播,以便增強適應性。常選用的草種主要有高羊茅、白三葉等。為了豐富景觀,可加入一定比例的草花種子,如波斯菊、金雞菊等。由于風化巖上常有灌木和喬木自然侵人巖體,還可在噴播時加入少量銀合歡、丁香、胡枝子等灌木種子。
(2)輔助材料
三維植被網:采用約15mm的三維三層植被網,底網為兩層,網包一層或約18mm的三維四層植被網,其底網為兩層,網包兩層,原材料為聚乙烯,質控抗拉強度分別為≥1.6±0.2KN/M,≥2.4±0.4KN/M,單位重量分別為300g/m2和350g/m2,幅度可選定。
U型J型鋼釘:起固定作用,用直徑6mm鋼筋預制。
無紡布:無紡布作為植物養生網能防止種子和土壤受暴雨沖刷造成流失,也可適當遮陰,防止土壤干燥,使種子更容易發芽,無紡布可選16-20g/m2熱合或熱粘型無紡布。
2.3施工工藝
(1)坡面修整
高速公路路塹坡面因山勢和征地等原因,一般都較陡急,修整前邊坡因暴露風化,碎落,形式凹凸不平。在進行綠化前應按設計要求,對邊坡不平整處進行人工修坡,清坡平整度宜控制好,并把坡頂和可視斷面一并修整,保持坡體線條流暢。
(2)開挖楔形溝
在巖石坡面上人工開挖楔形溝,楔形溝豎向保持直立,橫向設置5%的倒坡以保證填土的穩定,溝間距離為300-400mm。
(3)回填基質材料
溝內回填富含有機肥料的基質材料,土壤和基材必須事先混合均勻,并保持一定的濕度。適當灑水以確保坡面潮濕,再掛三維網并用U形J形釘固定,網上撒細粒土經多次噴水沉降以覆蓋三維網網包。也可采用灌漿法對三維網灌漿,還可通過噴混機,將表土均勻噴到三維網上,直到全面覆蓋三維網。免費論文,生物防護工程。
(4)噴種
采用液壓噴播機,將種子、保水劑、肥料、纖維混合料均勻噴播在坡面上,噴播完成后,視情況可撒少許細土覆蓋表面。
(5)覆蓋
噴種后可在坡面覆蓋無紡布以防止雨水沖刷,并可在干熱季節適度遮陰,利于種子萌發。免費論文,生物防護工程。
(6)養護
噴播后應澆水使土壤保持濕潤狀態。免費論文,生物防護工程。在春天5-10天左右發芽,一個月成坪,成坪后進入正常養護。
三、存在的問題
土壤和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之一。對于巖質坡面,其硬度大、土壤少甚至無,植物生根、發育非常困難,因開挖后的巖質邊坡大多較陡,在坡面上回填的種植基質往往難以固定,即使一時附著,還會因降雨、流水及大風等遭到流失,使種植基質連同生長的植物一起滑落、崩塌。因此,巖質邊坡綠化需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坡面上必須有植物能賴以持續生長的種植基質,二是種植基質能永久固定在巖面上。
四、結論
過去對護坡常采用漿砌條石或水泥噴漿等構造物進行護坡處理,隨著人們環保及審美意識的提高,需對裸露的坡面進行綠化處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蝕和風化,恢復自然植被,在綠化的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以求達到“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意境。經在多條高速公路通過挖溝掛網噴播植草技術的應用,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較傳統的綠化效果更明鮮,建議廣泛推廣使用。
關鍵詞:貴州高校,黑白地圖,偏向瞄準,等高線
2.5在地形山形的識別上也有很大的優勢,一張簡單的黑白地圖因為在圖上沒有多余的顏色覆蓋在等高線上,所以在地形和山型的識別上一目了然,是平地還是有起伏的地勢、是山谷還是山背、是山頂還是洼地等;而一張標準的定向地圖因為等高線是最先覆蓋的符號單位,導致所有的地圖符號都是優于等高線顯示的,所以等高線所表示的地形山形是很難識別的,很多人在一次長距離比賽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因為分辨不出等高線而跑了冤枉路浪費了很多時間消耗了大量的體能。
綜上所述使用黑白地圖訓練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便利。更適合普通高校的開展。
3 利用黑白地圖訓練的缺點.
3.1訓練期間因為使用的是當地國土局1975年測繪1977年出版的黑白等高地圖,因為時間的關系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地圖和實際地形對照不上的情況,如季節和氣候的變化會使特征發生改變,沼澤、小溪、池塘在雨季是充滿的,在旱季可能就完全干涸了。在訓練中,如果到達地圖上點標是設在小溪區域時卻找不到點標,或者也可能發現它更像個池塘,小路也經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化而改變,在以前地圖上有小路的地方由于道路的建設變成了二級或大公路,在春天很容易找到的小路,冬天樹葉掉光都卻再難找到,如果不注意將很容易迷失方向;而標準的定向地圖就不回出現類似的情況,因為標準的定向地圖都是臨時制作的,如果出現在實地有變化的情況只需馬上進行修正就可以了。
3.2概略定向和精確定向,概略定向是一種利用大而明顯的特征導航,快速前進的定向技術。通常在一個段落的前一段路程中應用這一技術。通過概略定向只要求知道自己在地圖與實地的大概位置。概略定向可以利用導航特征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導航定位,通常在穿越具有較大的明顯特征路段部分,特別是從起點或檢查點通往下一個檢查點的攻擊點路段部分使用;精確定向是一種在錯綜復雜的實地中,利用小的特征進行精確地導航,慢速前進的定向技術。精確定向要求通過精確讀圖,并借助指北針、距離判斷等技術時刻保持圖地關聯。免費論文,等高線。。通常在短距離路段的后一段路程中,特別是由攻擊點向檢查點行進時適用這一技術。
概略定向和精確定向的區別
概略定向 精確定向 地形選擇類型 選擇比較大的導航特征 選擇比較細小的導航特征濃密的植被環境 適用路段
關鍵詞:GIS土壤侵蝕,遙感監測
土壤侵蝕是一個復雜的人文和地理過程,利用常規地面調查的方法,人為因素的影響很大,且費時費力。遙感技術具有信息豐富,實時性強和動態監測等優勢,無疑是最快速有效的先進監測手段之一[1,2]。因此,利用遙感和GIS技術對我國土壤侵蝕性狀況進行調查是近來水土保持研究的熱點。
1. 土壤侵蝕模型
土壤侵蝕受到諸如降水、下墊面巖性、地形坡度、土地覆蓋類型及管理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作為定量調查方法的核心,侵蝕量評價模型經歷了單因子方程式到多因子侵蝕模型的發展,使得每個對土壤侵蝕發生作用的因子都能較好的被描述。根據建模方法,這些土壤侵蝕定量模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經驗統計模型和物理模型。以下分別介紹這兩類模型。
1.1經驗統計模型
經驗統計模型是根據標準小區試驗結果,確定土壤侵蝕的控制因素并擬合出能最大概率重現觀測數據的函數對應關系式。該方法基本不考慮土壤侵蝕過程的內部機制,因此又被稱為黑箱模型。這類模型主要有USLE[3]、RUSLE[4]、卜兆宏模型[5,6]和我國的黃土高原模型[7]等。
USLE系列模型是為顯示長期年平均侵蝕速率而設計的,主要包括USLE(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卜兆宏模型。他們均采用相同的模型結構,更確切的講,后二者是在USLE模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USLE系列模型的數學表達式為:
(1)
式中,A為土壤流失量;R為降雨侵蝕力因子;K為土壤可蝕性因子;L為坡長因子;S為坡度因子;C為作物經營管理因子;P為土壤侵蝕控制措施因子。
RUSLE包含了近期研究的附加數據和USLE中所包含數據的修正版,對USLE做了包括技術性的和因子值算式的改進,因此在土壤流失預測中具有更高的準確率,且代表了當今最好的預測土壤侵蝕技術。
卜兆宏對USLE進行了一系列的中國本地化應用研究。雖然采用的監測模型魚USLE具有相同的表達式,但是其因子算式、算法均為我國實測資料所建,因此更適合我國土壤流失的實際情況。
江忠善等通過在黃土高原的試驗得出了次降雨無植被裸露坡耕地和人工草地的侵蝕量多元冪函數統計模型。如次降雨人工草地侵蝕模型為:
(2)
式中,M為次降雨土壤侵蝕模數;P為降雨量;I30為最大30分鐘雨強;S為坡度;L為坡長;e為雨量動能;c為植被覆蓋度。
1.2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考慮了土壤侵蝕過程的內部機制,依據較為嚴密的質量、動量、能量守衡方程,經過一系列簡化后,對土壤侵蝕過程及各因子的變化進行了定量表達。與統計模型相比,該模型應用經典物理定律描述土壤侵蝕的數學分析工作仍然太少。
從預報精度的角度來講,物理模型無疑是極具潛力的。但目前發展的物理模型需要大量的參數,而有些參數又難以獲取,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尚難以取代經驗統計模型在土壤侵蝕定量調查中的主導地位。
本文基于USLE模型,運用ENVI的圖像綜合處理能力來對試驗區的土壤侵蝕性作出評價。研究的基本流程圖如下:
圖1.土壤侵蝕性評價流程圖
2. 植被因子的提取
植被因子是土壤侵蝕強度分級中重要的一個因子,植被因子一般用植被覆蓋度來集中體現。植被覆蓋度是指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積與地塊總面積之比,它是植被冠層形狀、植被空間分布、葉子傾角及重疊所形成的參量。
傳統的植被覆蓋度測量方法主要是目估法、采樣法、儀器法等,但由于目估法主觀性太強,采樣法野外操作不方面,儀器法成本較高難以在大范圍內快速提取植被覆蓋度。因而,遙感成為了估算植被覆蓋度的主要技術手段。
2.1 植被因子提取方法
2.1.1 三波段法
一般來說,植被在綠光波段有一個低反射峰,在近紅外波段有一個高反射峰,在紅光波段為一個吸收谷。而土壤光譜在綠到近紅外波段近似線性變化。從土壤光譜庫中全部25種土壤在0.56到0.8微米之間的光譜曲線可以看出,在該波長區間內,大部分土壤光譜近似現行變化。唐世浩等根據上述植被和土壤的光譜特點,提出了如下形式的三波段梯度差植被指數(T1):
(3)
若T1<0,則取T1為0。免費論文。
式中,Rir、Rr和Rg分別為近紅外、紅、綠波段的反射率;lir、lr、lg分別為響應波段的波長中值。
分析該植被指數可以看出,隨著植被覆蓋度的增加,綠光和近紅外反射率增加,紅光反射率減小,該植被指數增大;反之,該指數減小。對于植被來說,T1一般不會小于0。
利用T1計算植被覆蓋度(Fc)的公式如下:
(4)
式中,Timax為最大三波段梯度差。
2.1.2 回歸模型法
通過對遙感數據某一波段、波段組合或利用遙感數據計算出的植被指數與植被覆蓋度進行回歸,建立經驗模型,利用得道的模型求取大范圍的植被覆蓋度。包括了線性回歸模型和非線性回歸模型。
2.1.3 像元分解模型法
像元分解模型法的原理是圖像中的一個像元實際上是可能由多個組分構成,每個組分對遙感傳感器所觀測的信息都有貢獻,因此可以將遙感信息(波段或植被指數)分解,建立像元分解模型,并利用此模型估算植被覆蓋度。
目前已開發出的模型主要有五種,分別是線性模型、概率模型、幾何光學模型、隨機幾何模型和模糊分析模型。免費論文。最常用的是現行分解模型,其假設像元信息為個組分信息的線性組合。在線性分解模型中有一個簡單使用的模型,即像元二分模型。
像元二分模型的原理為:通過遙感傳感器所觀測到的信息S可以表達為由綠色植被部分所貢獻的信息Sv和由無植被覆蓋(裸土)部分所貢獻的信息Ss兩部分,即:
(5)
設一個像元中有植被覆蓋的面積比例為Fc,即為該像元的植被覆蓋度,則無植被覆蓋的面積比例為1-Fc。如果全由植被所覆蓋的純像元所得的遙感信息為Sveg,則混合像元植被部分所貢獻的信息可以表示為Sveg與Fc的乘積,即Sv=Fc*Sveg。同理,如果全由無植被所覆蓋的純像元所得的遙感信息為Ssoil,混合像元的土壤成分所貢獻的信息Ss可以表示為Ssoil與1-Fc的乘積:
(6)
通過公式變換。可得一下植被覆蓋度的計算公式:
(7)
該模型表達了遙感信息魚植被覆蓋度的關系,其參數Ssoil與Sveg都具有實際的含義,即土壤與植被的純像元所反映的遙感信息,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擺脫了地域的限制,易于推廣。免費論文。同時,該模型也削弱了大氣、土壤背景與植被類型的影響。
2.1.4 植被指數估算植被覆蓋度
直接利用植被指數估算植被覆蓋度是一個較好的方法。歸一化差值植被指數是植被生長狀態及植被覆蓋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計算公式為:
(8)
根據像元二分模型理論,一個像元的NDVI可以表達為由綠色植被部分所貢獻的信息NDVIveg與無植被覆蓋部分所貢獻的信息NDVIsoil兩部分組成。將歸一化植被指數帶入公式(7)可以得到:
(9)
3.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基于遙感和GIS技術,采用衛星影像,通過人機交互目視解譯獲取土地利用信息,應用數字高程模型DEM生成坡度圖,遙感影像中提取植被指數NDVI,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得到植被覆蓋度,依據水力侵蝕標準將土地利用、坡度和植被覆蓋度等進行編碼后做空間疊加分析,得道土壤侵蝕強度分級數據。但是這種處理流程中仍存在一些缺陷有待改進:
不同季節的植被覆蓋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大面積的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數據往往是一個時間范圍內影像的集合,為了得到統一而有效的植被因子,需要對數據做時相上的協調處理。
一些零散分部的小塊地塊,由于面積太小,數據處理中難以勾畫界線,不能充分表達細節信息。
各個區域往往具有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影響土壤侵蝕的因子也不盡相同,因而區域具體應用中可以擴充影響因子的選擇,使其能更貼切的變現當地的土壤侵蝕機制。
參考文獻:
[1] 李國英.對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1998(2):20-23.
[2] 景可,王萬忠,鄭粉莉.中國土壤侵蝕與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7-9.
[3] W.H.Wischmeier. Predicting rainfall-erosionlosses from cropland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Handbook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Washington D. C.1965.
[4] Renard, K. G., Foster,G. R., Weesies, G. A., McCool, D. K., Yoder, D. C. Predicting soil erosion bywater : a guide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with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equation.Handbook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Washington D. C.1997,703.
[5] 卜兆宏等,水土流失定量遙感方法及其應用的研究[J].土壤學報.1997,34(3):234-245.
[6] 卜兆宏等,應用水土流失定量遙感發發監測山東全省山丘區的研究[J].土壤學報.1999,36(1):1-8.
[7] 江忠善,鄭粉莉,武敏. 中國坡面水蝕預報模型研究[J].泥沙研究,2005(4):1-6.
論文關鍵詞:防蟲,選擇,使用
防蟲網是一種采用添加防老化、抗紫外線等化學助劑的聚乙烯為主要原料,經拉絲制造而成的網狀織物,具有拉力強度大、抗熱、耐水、耐腐蝕、耐老化、無毒無味、廢棄物易處理等優點。能夠殺滅常見的害蟲,如蒼蠅、蚊子等。常規使用收藏輕便,正確保管壽命可達3~5年左右。
防蟲網覆蓋栽培是一項增產實用的環保型農業新技術,通過覆蓋在棚架上構建人工隔離屏障,將害蟲拒之網外,切斷害蟲(成蟲)繁殖途徑,有效控制各類害蟲,如菜青蟲、菜螟、小菜蛾、蚜蟲、跳甲、甜菜夜蛾、美洲斑潛蠅、斜紋夜蛾等的傳播以及預防病毒病傳播的危害。且具有透光、適度遮光等作用,創造適宜作物生長的有利條件,確保大幅度減少菜田化學農藥的施用,使產出農作物優質、衛生,為發展生產無污染的綠色農產品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證。防蟲網還具有抵御暴風雨沖刷和冰雹侵襲等自然災害。防蟲網廣泛應用于蔬菜、油菜等制繁原種時作隔離花粉傳入用,馬鈴薯、花卉等組培脫毒后隔罩及無公害蔬菜等,也可以應用于煙草育苗時作防蟲、防病等用,目前是物理防治各類農作物、蔬菜害蟲的首選產品。真正讓廣大消費者吃上“放心菜”,為我國菜籃子工程作出貢獻。下面介紹防蟲網的主要應用技術,供參考。
一、防蟲網的作用
1、防蟲: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可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斜紋夜蛾、黃曲跳甲、猿葉蟲、蚜蟲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據試驗,防蟲網對白菜菜青蟲、小菜蛾、豇豆莢螟、美洲斑潛蠅防效為94~97%,對蚜蟲防效為90%。
2、防病:病毒病是多種蔬菜上的災難性病害,主要是由昆蟲特別是蚜蟲傳病。由于防蟲網切斷了害蟲這一主要傳毒途徑,因此,大大減輕蔬菜病毒的侵染,防效為80%左右。
3、調節氣溫、土溫和濕度:試驗表明:炎熱的7~8月,在25目白色防蟲網中,早晨和傍晚的氣溫與露地持平,而晴天中午比露地低1℃左右。早春3~4月,防蟲網覆蓋棚內比露地氣溫高1~2℃,5厘米地溫比露地高0.5~1℃,能有效地防止霜凍。防蟲網室遇雨可減少網室內的降水量,晴天能降低網室內的蒸發量。
4、遮強光:夏季光照強度大,強光會抑制蔬菜作物營養生長,特別是葉菜類蔬菜,而防蟲網可起到一定的遮光和防強光直射作用,20~22目銀灰色防蟲網一般遮光率在20~25%。
二、防蟲網選擇
防蟲網有黑色、白色、銀灰色等多種顏色,可根據使用需要來選擇網色。單獨使用時,應選擇銀灰色(銀灰色對蚜蟲又有較好的拒避作用)或黑色,與遮陽網配合使用時,以選擇白色為宜,網目一般選擇22目為宜。
二、防蟲網的使用
1、大棚覆蓋:將防蟲網直接覆蓋在大棚架上,四周用土或磚壓嚴壓實。棚頂壓線要繃緊,以防夏季強風掀開。留正門揭蓋,方便出入。平時進出要隨手關門,以防蝶蛾飛人棚內產卵。同時還要經常檢查防蟲網有無撕裂口(特別是使用年限較長的),一旦發現應及時修補,確保網室內無害蟲侵入。
2、小拱棚覆蓋:以竹片或鋼筋彎成拱棚插于大田畦面,將防蟲網覆蓋于拱架上,以后澆水直接澆在網上,一直到采收都不揭網,實行全封閉覆蓋。
夏秋栽培蔬菜一般采用防蟲網全棚覆蓋。對于生育期較長、高桿(或需搭架)的蔬菜需用大中棚栽培,以便于管理、采收。夏秋栽培的速生葉菜類蔬菜,因其生育期短,采收相對集中,可用小拱棚覆蓋栽培。晚秋、深冬、早春及反季節栽培,可在薄膜以上的放風口,棚頂放風口,棚門內襯以防蟲網,并用壓膜線壓緊,既能起到防蟲作用,又能節約成本。
三、注意事項
1、在播種或定植前采用高溫密閉棚室或低毒農藥殺滅土壤內的寄生蟲蛹、幼蟲。
2、栽植時苗木最好帶藥入棚,并挑選無蟲害的、未被病毒傳染的健壯植株。
論文關鍵詞:景觀式地面煙爐,系統組成,技術指標
RYJ-1型景觀式地面煙爐外形似歐式尖頂建筑,采用太陽能供電遠程遙控作業,其控制距離不受限制,可布置在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技術指標,實現焰條的遠程遙控檢測、點火和自動播撒。本系統除可在手機信號覆蓋的地區使用外,還可選擇安裝在北斗接收裝置上,可覆蓋沒有手機信號的所有區域,實現中國境內無盲點覆蓋。
1 功能及特點
1.1 實現了無人職守,適時作業的功能,作業安全可靠,可廣泛布點,實用性強。
1.2 具有設備破壞報警技術指標,煙管被盜自毀的功能,可確保設備安全,可避免燃燒劑危害社會。
1.3 功能配置先進,配置北斗衛星通訊,可覆蓋中國境內所有區域。
1.4 考慮到作業人員的安全及衛生,填裝煙管工作在煙爐外完成,無需將手伸入煙爐內部,裝填方便、快捷技術指標,可確保煙管安裝人員安全衛生。
1.5 裝填煙管數量多,催化劑含量大,作業時間長。
1.6 具有煙管是否點火成功的檢測功能和異常檢測功能及燃燒情況記錄功能。
1.7 遙控系統具有可靠的加密功能。
1.8 外形美觀,性能可靠,可靠選擇單體或成組(套)安裝使用。
2 工作原理
中心控制器采用密碼無線通訊方式。遠
程獲取終端站點信息,廟宇煙管點火時間、點火數量,使煙管在選定時間正常點火,燃燒催化劑技術指標,通過煙爐將催化焰劑播撒釋放于空中,并在上升氣流的作用下抬升到云中,達到催化增雨(雪)功效。
-------------------------------------
學本科,從事人工影響天氣科研工作
2.1 本系統由地面煙管、煙爐、點火控制系統組成。
2.1.1 地面煙管由接電銅片、底座、殼體、催化劑藥柱、自毀裝置、噴管、防潮塞組成,見圖1。
圖1 地面煙管
Fig.1 Chimney of equipment
2.1.2 地面煙爐由1雨帽、2煙囪、3爐頂、4爐鏜、5煙管固定裝置、6煙管、7收渣盒、8煙爐底座、9接線板、10門、11控制器等組成,見圖2。
圖2 地面煙爐
Fig.2 landscaping artificial rainfall aerosol equipment
2.1.3 點火控制系統由點火控制器、內置電池、
無線通訊模塊、太陽能充放電控制、防盜報警系
統組成。系統工作框圖見圖3。
圖3 控制系統工作框圖
Fig.3 Map of control system
3 技術指標
3.1 煙管技術指標
管長398mm
管徑Φ46.5 mm
質量925 g
催化劑重量 535 g
碘化銀含量 11 g/支
成核率(-10℃) 1.03×101 個/g
催化劑燃燒時間 6 Min/支
催化劑燃燒溫度 1260℃
使用溫度-30~45℃
儲存溫度 -40~50℃
煙管同時工作數量 ≤9支/套
儲存期3年
3.2 地面煙爐、控制系統性能指標
外形尺寸4212×1538×5475(長×寬×
高)mm/套(3個單位為一套)
質量 1500 Kg/套
煙管最大裝填量 168支/套(單位裝填量56支)
電源電壓220VAC(遠程中心站);8~
16VDC(現場終端)V
待機功耗 ≤2W(終端
供電方式 太陽能供電系統
電池能量 7個連續陰天可靠工作
電池壽命 >1年
手持式控制方式 現場控制
控制距離 中國境內不限
最大點火容量 168支(可以獨立點火)
平均無故障工作 >7000 H
平均修復時間 <2 H
工作溫度 -30~45℃
工作濕度 10~100%
點火控制方式 支持GPRS、CDMA、SMS、衛星通訊
21世紀,對于我區人工影響天氣的工作發展是一個十分有利的時期,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技術指標,希望和困難同在,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的先進技術,落實科學發展觀,豐富我區人影作業手段,促進我區人影工作快速的發展,從而進入一個全新的局面。
參與文獻:
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手冊
【關鍵詞】 大學校園 TD-SCDMA WLAN 校園分布系統
大學校園人員密度大、手機普及率高,一直是移動通信運營商通信保障的重點區域。隨著筆記本電腦的普及以及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大學校園有大量無線上網的潛在需求,大學校園無線上網將成為運營商的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本文將從大學校園不同區域的不同通信需求分析著手,討論大學校園無線上網的建設方案。
一、大學校園不同區域的潛在無線上網需求
大學校園中不同區域因其功能不同,對無線上網的需求也不同,下面按照不同的場景對無線上網的需求從業務類型和業務量兩方面進行定性分析。
1.1 學生宿舍無線上網潛在需求
學生宿舍中人員密集,主要用戶群是學生,通過對目前使用固定寬帶的學生用戶進行行為分析,在學生宿舍中可能發生的上網業務大多是網頁瀏覽、文件下載、在線游戲、即時通信等業務,用戶對于帶寬需求量大,終端類型以電腦為主。
對于學生宿舍中已有固定寬帶的場景,學生用戶可能由于空間限制、固定寬帶資源(如網線接口數少、用戶量大導致帶寬下降等)限制、追求新潮等因素選擇無線上網,由于固定寬帶對用戶的的分流作用,該場景中潛在用戶比例不高,此時無線網絡支持的單用戶帶寬應超過固定寬帶或與固定寬帶接近才有可能吸引用戶并保證用戶長期使用無線上網業務。
對于學生宿舍中尚無固定寬帶的場景,由于沒有固定寬帶對用戶的分流作用,該場景中潛在用戶比例為100%。
1.2 教學樓無線上網潛在需求
本文按照功能的不同,把教學樓分為三個區域:教學區、實驗室、會議室。
1.3 圖書館無線上網潛在需求
在圖書館的閱覽室中使用筆記本電腦已成為一種時尚,在閱覽室中可以使用筆記本電腦作筆記,有的學生因為閱覽室安靜而在閱覽室中寫報告、寫論文,此時如果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直接查閱網上的資料將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很大便利,由此可見,圖書館的閱覽室區域有較大的電腦上網潛在需求。需要說明的是,圖書館中藏書室、借書室等區域無線上網需求非常小,可以不予考慮。
1.4 校園內其它區域上網潛在需求
由于場地限制除學生宿舍、教學樓、圖書館外,其它區域通信的主要需求是話音業務,對無線上網的需求不大,特別是使用電腦上網的可能性趨近于零,手機上網也是偶發性的。
1.5 各區域無線上網需求排序
1.5.1 按業務量排序
按各區域業務量由大到小排序:學生宿舍>>圖書館>教學樓>其它區域。
1.5.2 按業務帶動作用排序
按各區域業務帶動作用強弱排序:學生宿舍(無固定寬帶)>>圖書館>教學樓(會議室)>教學樓(實驗室)>學生宿舍(有固定寬帶)>其它區域。
需要注意的是,各場景中的潛在用戶一旦成為真實用戶(如購買了TD上網卡、TD手機、TD上網本等)將在校園內各區域中產生無線上網流量。
二、無線上網的制式選擇
目前有多種制式的無線通信系統都可以提供無線上網業務,對中國移動而言2G制式中的EDGE、3G制式中的TD-SCDMA以及WLAN均是可選用的無線上網制式,按容量由小到大排序:EDGE
從支持的業務類型上看:手機上網這種低速數據業務適合用EDGE、TD-SCDMA制式承載;電腦(主要是筆記本電腦)上網適合用TD-SCDMA、WLAN制式承載。
三、建設思路
通過上一章的分析,整個校園內適合采用在校園內不同區域使用EDGE、TD-SCDMA、WLAN三種制式的不同組合的方式分步進行組網。
具體建設思路為:整個校園內全面開通EDGE、TD-SCDMA,在容量上重點保證學生宿舍、教學樓的實驗室、會議室、圖書館閱覽室等重點區域,隨著無線上網業務的發展在這些重點區域開通WLAN。
四、覆蓋方式
由于EDGE、TD-SCDMA、WLAN三種制式的頻段及自身技術特點各有不同,本章將分別分析以上三種制式在校園各區域的覆蓋方式。
4.1 EDGE、TD-SCDMA的覆蓋方式
整個校園范圍內的EDGE、TD-SCDMA信號廣度覆蓋應以宏蜂窩的形式實現,對于學生宿舍等重點區域需要靈活的選用宏蜂窩覆蓋、室內分布、室外分布三種覆蓋方式,或是這三種方式相結合以滿足覆蓋與容量的需求。本章后續部分主要討論學生宿舍等重點區域覆蓋方式。
4.1.1 宏蜂窩覆蓋
為保證覆蓋和容量,用于覆蓋學生宿舍樓等重點區域的EDGE、TD-SCDMA基站,天線主瓣方向覆蓋三座樓宇,天線掛高至少高出周圍建筑物5米,也可采取光纖拉遠的方式進行校園宿舍樓的覆蓋,拉遠站的BBU可集中放置。
該方式的優點是覆蓋范圍大,共址站建設周期短,成本相對較低,協調難度相對較小;缺點是容量小,天線所在的樓宇覆蓋效果不好,容易形成“燈下黑”。
出于快速建站、在業務發展初期搶占市場以及需求不明朗的時期保護投資等考慮可選用EDGE、TD-SCDMA宏蜂窩覆蓋重點區域。
4.1.2 室內分布
EDGE、TD-SCDMA室內分布通過RRU拉遠方式實現,考慮將BBU安裝在附近的宏基站,RRU通過光纖拉遠接入到學生宿舍樓等重點區域,每層通過RRU帶多天線的方式實現室內的TD-SCDMA信號覆蓋,同時可利用建筑物墻壁對信號的隔離作用,實現空分復用提高數據業務流量總吞吐能力。室內分布采用“小功率、多天線”的技術,室內信號對室外影響小;室內分布與宏基站采用不同的頻點,室外信號對室內影響小。對于GSM信號盲區以及WLAN需要饋入室內的情況,可通過建設三網合一的分布系統實現三個系統的室內覆蓋。
該方式的優點是容量大,干擾小,能夠實現重點區域的深度覆蓋;缺點是協調難度較大。
該方式優勢明顯,是覆蓋重點區域的最佳方式。
4.2 WLAN覆蓋
隨著無線上網業務的發展,需要適時的對重點區域引入WLAN覆蓋,從工程建設的角度考慮,WLAN系統可與TD-SCDMA系統同時建設,以降低工程協調難度。
WLAN系統屬于局域網的范疇,目前可用的組網方式為:室內單布AP、饋入室內分布、室外單布AP以及室外MASH四種方式。以上四種組網方式較成熟,本文不再描述具體實現方式,僅對四種方式的適用范圍進行說明。
五、總結
本論文分析了大學校園不同區域的潛在無線上網需求,將學生宿舍、圖書館的閱覽室以及教學樓的會議室、實驗室等區域確定為無線上網業務的重點區域,在整個校園區域內通過宏基站實現EDGE+TD-SCDMA系統的廣覆蓋的前提下,針對重點區域討論了GSM、TD-SCDMA、WLAN三個系統各自的覆蓋方式,并分析了各種覆蓋方式的適用場合。希望本文能對今后大學校園無線上網的建設提供一點思路。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腐蝕,材料腐蝕,腐蝕控制
一般而言,金屬、混凝土、木材等材料受周圍環境介質的影響而發生的化學、電化學和物理等反應,而引起的變質和破壞統稱為腐蝕,其中也包括上述因素與機械因素、生物因素等的共同作用。金屬腐蝕的主要對象,其中尤以鋼鐵的腐蝕最為常見,危害、損害性極大。
一、腐蝕的概念及分類
(一)腐蝕的概念
腐蝕是材料與其環境間的物理化學作用引起材料本身性質的變化,如鐵的生銹是金屬腐蝕的普遍形式,又如氫氧化鈉破壞肌肉和植物纖維。材料的腐蝕是包括材料本身和環境介質兩者在內的一個具有反應作用的體系,腐蝕反應的場所,首先是材料和腐蝕性介質之間相界面處。材料包括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如碳鋼及其合金、有色金屬、塑料、混凝土和木材等,在一個腐蝕系統中,對材料行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化學成分、組織結構和表面形態。材料的周圍環境介質包括與其接觸的氣體、液體和固體以及周圍環境條件,如溫度、壓力、速度、光照、輻射、生物條件等。這個作用包括化學的、電化學的、機械的、生物的以及物理的作用。
采用科學的方法防止或者控制腐蝕的危害作用的工程,稱為腐蝕工程。
(二)材料腐蝕的分類及特征
材料腐蝕的現象和機理比較復雜,材料腐蝕的分類方法也有許多,根據不同的起因、機理和破壞形式而有各種方法。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分類方法。
1.按腐蝕機理分類
通常材料腐蝕按照腐蝕機理可以分為金屬化學腐蝕、金屬電化學腐蝕、結晶腐蝕、物理化學復合腐蝕。
(1)化學腐蝕:是指金屬表面與非電解質直接發生純化學反應而引起的破壞、其特點是在反應過程中沒有電流產生。如鋁在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或乙醇中的腐蝕,鎂或鈦在甲醇中的腐蝕、物理化學復合腐蝕。
(2)電化學腐蝕:是指金屬表面與離子導電的介質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破壞。在反應過程中有電流產生,腐蝕金屬表面上存在著陰極和陽極。陽極的反應是金屬原失去電子而成為離子狀態轉移到介質中,成為陽極氧化反應。陰極反應是介質中的去極化劑吸收來自陽極的電子,成為陰極還原過程。這兩個反應是相互獨立而又同時進行的,稱之為一對共軛反應。有陰陽極組成了短路電流,腐蝕過程中有電流產生。如金屬在潮濕大氣、海水、土壤及酸、堿、鹽溶液中的腐蝕均屬這一類。電化學腐蝕比較普遍,對金屬結構的危害比較嚴重。
(3)結晶腐蝕:是指因酸、堿、鹽等腐蝕介質侵入到建筑物或材料內部生成結晶鹽,由于結晶鹽的體積膨脹作用使建筑物或材料內部產生應力而引起的破壞現象。結晶腐蝕是工業廠房、非金屬設備常見的腐蝕類型。
(4)物理化學復合腐蝕:是指因機械與化學復合作用而引起的破壞現象。如火炮發射引起炮身管的腐蝕等。
2.按腐蝕破壞形式分類
按腐蝕破壞形式可分為全面腐蝕和局部腐蝕,局部腐蝕又可細化為小孔腐蝕(即點蝕)、應力腐蝕、電偶腐蝕、縫隙腐蝕、選擇性腐蝕、晶間腐蝕等。
(1)全面腐蝕:又叫均勻腐蝕,指腐蝕遍布于材料結構的整個表面上,其特征表現為金屬質量減少,壁厚減小,非金屬體積膨脹,韌或脆性能減退或失去。腐蝕雖然同樣發生在整個材料便面上,但各部分的微觀腐蝕速度實際上并不均等。
(2)小孔腐蝕:又稱為點蝕,在金屬表面上腐蝕成一些小而深的孔,蝕孔的深度大于直徑,嚴重的可將設備腐蝕穿透,蝕孔上部往往被腐蝕產物覆蓋。不銹鋼和鋁合金在海水中受到的破壞就是小孔腐蝕的典型實例。
(3)應力腐蝕:是指在機械應力(外載荷或內部殘余應力)和腐蝕介質的共同作用下,金屬材料發生的腐蝕破壞。如應力腐蝕開裂、腐蝕疲勞等。
(4)電偶腐蝕:電位不同的金屬或合金互相接觸,并在一定介質中所發生的的電化學腐蝕稱為電偶腐蝕。電偶腐蝕造成負電位的金屬或合金部件加速腐蝕破壞,破壞一般集中在連接部位附近。
(5)縫隙腐蝕:由于金屬表面的縫隙內滯留介質引起的電化學腐蝕破壞稱為縫隙腐蝕。
(6)選擇性腐蝕:多元合金在腐蝕介質中,較活潑的先溶解,因而造成材料強度而大大下降,這稱之為選擇性腐蝕。如黃銅脫鋅等屬此類腐蝕。
(7)晶間腐蝕:是指腐蝕破壞沿著晶粒邊界進行,使晶粒之間失去合力,使材料喪失強度。
(8)磨損腐蝕:是由于機械因素(湍流、漩渦、流體沖擊、空化作用、微振摩檫等)和腐蝕介質共同作用造成的腐蝕破壞,其特征是形成密集的凹坑或溝槽。免費論文,腐蝕控制。。
(9)氫損傷:是指氫進入金屬內部造成的腐蝕破壞,它包括氫脆、氫鼓泡、氫破裂、氫腐蝕等。免費論文,腐蝕控制。。
3.按環境狀態分類 按產生腐蝕的環境狀態,可以將腐蝕分為自生環境中的腐蝕和工業環境介質中的腐蝕,其中自生環境中的腐蝕又可分為大氣腐蝕、土壤腐蝕、淡水腐蝕、海水腐蝕、微生物腐蝕;工業環境介質中的腐蝕分為酸性溶液腐蝕、堿性溶液腐蝕、熔鹽腐蝕、液態金屬腐蝕、特殊工業介質腐蝕等。
事實上,在工業設備或建筑的實際腐蝕行為中,普遍存在的是兩種或多種腐蝕類型共同作用,所采用的控制方法也往往不局限于單一方法措施,而是包括選材、選型、表面控制、環境介質控制等綜合防腐蝕體系。
(三)腐蝕因素
材料的腐蝕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所涉及的影響因素也很多,總結起來,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內外結合因素三大類,內部因素指涉及到材料自身的材質、結構、性能等因素;外部因素指環境因素,如溶液酸堿度、介質溫度、壓力、速度、應力、雜散電流、土壤含水量、溶液雜質等;內外結合因素指涉及到材料和環境相互作用影響的因素,如埋地管道的管地電位等。
二、金屬腐蝕控制方法
腐蝕控制技術涉及面廣,內容也十分豐富。材料防腐蝕的基本原則是:針對腐蝕產生的原因和影響腐蝕的各種因素,從實際出發,以預防為主和進行重點保護,防止或減少腐蝕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在生產實踐中應用最多的腐蝕控制技術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合理選材。根據不同介質、操作條件、材料的性質等,選用合適的金屬或非金屬代用材料。
(2)表面覆蓋層。表面覆蓋層是在金屬表面采用涂刷、噴涂、貼襯、參透、施鍍等方法覆蓋上耐腐蝕性較好的金屬或非金屬層,將金屬表面與介質隔離以減緩金屬的腐蝕。這是多數防腐蝕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方法,因其簡便實用,噴涂或刷涂防腐涂料是工業設備、設施在線不停產進行防腐施工的主要措施。
(3)電化學保護。電化學保護是利用電化學原理來減緩金屬的腐蝕速度。電化學保護分為陰極保護和陽極保護。陰極保護就是將被保護金屬進行外加陰極極化以減緩或防止金屬腐蝕,它分為犧牲陽極法和外加電源法。陽極保護是對被保護金屬進行陽極極化以減緩或防止金屬腐蝕。
(4)添加緩蝕劑。添加緩蝕劑是向介質中添加少量能夠阻止或減緩金屬腐蝕的物質以保護金屬材料。緩蝕劑不改變介質的性質,往往用量很小,大多在1%左右,但效果顯著,緩蝕劑根據存在狀態可分為液態緩蝕劑、氣態緩蝕劑、固態緩蝕劑。免費論文,腐蝕控制。。
(5)金屬表面轉化。金屬表面轉化是用化學和電化學的方法將金屬表面進行氧化、磷化、鈍化轉化等,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隔離金屬基體與腐蝕介質,以減緩金屬的腐蝕。
參考文獻
1、張清學、呂今強主編,腐蝕施工管理及施工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吳濤主編,施工項目經理工作手冊.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3、胡士信主編,陰極保護工程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3G對室內分布系統的要求
3G網絡的主要業務量來自于室內。根據香港SUNDAY對業務數據的采集結果可知,3G業務的室內話務量占總話務量的一半以上。而NTTDoCoMo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大約70%的業務量來自于室內。綜合考慮建筑物結構、電磁波傳播環境和容量需求方面的因素,將室內分布場景細分為以下幾類,見圖1。
和2G網絡相比,3G網絡在深層次覆蓋時存在諸多不足。此外,由于3G系統自干擾的特性,會引起“呼吸效應”現象和“遠近效應”現象。因此,網絡規劃時需要考慮減少網絡的滿載率,同時也要考慮切換區域大小的設置問題。
由于室外站進行室內覆蓋對信號的控制和深度覆蓋不能做到最優,嚴重影響用戶的滿意度。韓國最大的移動通信商SKT的數據顯示,大部分服務質量差的位置都在室內,且往往是由于宏蜂窩基站覆蓋不到位造成的。
相比之下,室內分布系統不僅可以在話務密集地區進行有效的話務吸收,解決室內“無死角”覆蓋,而且減輕了室外站小區“呼吸效應”,降低了室外系統的負荷,從而能夠提高整個網絡的質量和容量。
3G室內分布系統
傳統的室內覆蓋系統將不同系統割裂開來,采取單獨建設、單獨維護的策略。但由于我國目前網絡存在多種系統,且頻段跨度較大,所以室內分布系統應該采用多系統的寬頻室內覆蓋方案,即一套天饋系統來實現多系統信號的同時覆蓋。
其中,信號源主要包括室內宏蜂窩基站、室內微蜂窩基站和直放站等。從系統容量和功率需求的角度,根據不同話務需求和覆蓋場景選擇不同的信號源。比如,對于大話務量地區,宜采用宏蜂窩基站作室內分布系統的信號源,能夠插入多塊基帶處理板,滿足話務密集地區的需求;對于寫字樓等室內用戶集中、話務量較高區域,可以考慮建設微蜂窩室內分布系統;對于隧道、地鐵車站、地下商場、地下酒吧等強調覆蓋而非容量的場所,可以考慮用室內直放站引入基站信號。
信號分布系統可以分為無源分布系統,有源分布系統和混合分布系統三種形式。無源分布系統是通過無源器件進行分路,經由饋線將無線信號盡可能平均地分配到覆蓋單元上,從而實現室內信號的均勻分布;有源分布系統中加入了功率放大器這一類有源設備。信號經過各級衰耗后,到達末端時,可以利用放大器放大以達到理想的強度,保證覆蓋效果。也可以混合采用無源系統和有源系統的部分器件,建立一套混合的信號分布系統。
覆蓋方式主要有三種,即分布式天線系統(DAS)、泄漏電纜系統和混合方案。
分布式天線系統能夠支持從400MHz到2.5GHz很寬的頻率范圍;對于建筑物內部結構狹長的特別區域,例如公路隧道、鐵路隧道、礦井等,可選用泄漏電纜分布系統,泄漏電纜不需要室內天線,通過電纜上泄漏信號進行覆蓋;多系統的寬頻室內覆蓋方案共用天饋線系統,具有相當靈活的可擴展性。但是在多網合一的室內分布系統的設計中,對系統間干擾的分析和抑制至關重要。
3G室內分布系統的設計
在室內分布系統方案設計中,需要考慮三方面的因素:降低室外信號對室內的影響;減少室內信號外泄;室內環境的特殊性所帶來的傳輸與空間衰耗。
首先,由于室外基站會對室內系統造成影響,所以必須對來自室外基站的信號進行測量,以了解室外宏站對室內系統的影響。
其次,室內分布系統的信號泄漏容易造成對室外信號的干擾,容易導致室外用戶選用室內信號,使軟切換增多,從而影響室外的掉話率。在3G工程設計階段就需要控制過多的軟切換區,減少室內天線的輸出電平,控制信號泄漏電平。在靠近窗戶、門口等邊緣區域,應采用方向性較好的定向天線,以減少信號的泄漏從而優化切換關系。
最后,由于頻率上的差異,多系統共用室內分布系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不同系統間在室內分布系統上功率損耗不一致的情況。比如,在2GHz下信號的饋線損耗,空間損耗和隔墻損耗都有增加。所以,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天線低功率”方式進行覆蓋,合理布防天線。
鏈路預算
1.容量預分析
A地的人流量是2000人/小時,設手機人均使用率為25%,A地移動電話用戶數為2000*25%=500/小時。用戶均勻分布,平均每用戶忙時話務量為0.02Erl,則A地總的話務量為10Erl,按照20%的余量,最大吸收話務量為12Erl。系統信號源為微蜂窩基站,根據Erlang-B公式表,當呼損率為2%時,兩個載頻容量為8.20Erl。因此采用4個載頻容量足夠提供系統使用。
2.覆蓋場強預分析
吸頂全向天線的輸出口功率為7dBm,增益為3dBi。距天線的最遠覆蓋距離約為10m。自由空間傳播損耗是58dB,貫穿損耗和多徑衰落分別是15dB和10dB。則邊緣場強=7+3-58-15-10=-74dBm。
覆蓋電梯的定向板狀天線的輸出口功率為11dBm,增益為8.5dBi。距天線的最遠覆蓋距離約為20m,20m自由空間傳播損耗是64dB,貫穿損耗和多徑衰落分別是20dB和15dB。則邊緣場強=11+8.5-64-20-15=-79.5dBm。
一般以移動終端的發射功率來確定漏泄射頻同軸電纜的最大覆蓋長度。移動終端的最大輸出功率為2W,系統要求的最低場強為-105dBm。頻率為2GHz,95%耦合損耗為86dB,耦合損耗的波動余量為5dB。漏泄同軸電纜的衰減常數為44dB/km,跳線及接頭損耗為2dB,地鐵系統車體的屏蔽作用和吸收損耗為10dB。則最大覆蓋距離=(33-(-105)-86-5-2-10)/44=795m
在新的通信系統中,覆蓋、容量和質量不再獨立,需要綜合考慮;多業務的同時存在也需要均衡考慮;重要的是,需要兼顧多網同時進行通信的狀況;干擾也將成為未來移動通信的最大攻克難點。而這些對饋線、漏纜、器件及附件和天線的性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鏈接作者簡介
袁衛文:現為中天日立射頻電纜有限公司(ZTT)技術部研發工程師。199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曾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XSCC)任雷達工程師。多次獲國防科工委及XSCC的科技進步獎項。
論文關鍵詞:3G-EVDO,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
稅源監控系統是稅務機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稅源信息進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稅務信息化應用系統。一般由企業端和稅局端組成。安裝在企業的企業端系統功能是用于對企業進行稅源信息監控、采集和數據傳輸;安裝在稅務機關的稅局端系統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稅源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利用。稅源監控系統是稅務機關對重點稅源企業進行實時監管的重要工具,應用先進信息技術提高系統功能,對稅務機關降低稅源監控成本,提高稅源監控實效,從源頭堵塞稅收流失具有重大意義。
一、無線監控技術簡介及3G-EVDO優勢分析
1. 無線監控技術簡介
目前無線監控技術實現上有下面幾種方式:
(1)模擬無線數據收發模塊實現。該類監控數據傳輸距離主要由發射機的發射功率來決定,監控范圍受發射距離的限制,范圍小;數據在空中傳播,易受電磁等干擾,數據可靠性不好;模擬傳輸沒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數據傳輸率很低,不能滿足稅源監控要求的從企業原料采購到成品銷售的多個重要環節產生的數據采集及時性、準確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網絡實現。這類監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網絡,它的最大特點是打破了距離的限制,從而可以實現遠程監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業務或語音業務進行業務監控。語音業務就是利用語音信道進行通信,把各種信息轉化成語音信號計算機論文,通過語音信道發送。缺點是:由于網絡傳輸不穩定,短信中心容量等問題,信息發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發送到接受很多情況會有較大時延,加上內容長度限制和GSM上網速度只能達到9.6kbps,這種網絡環境無法滿足企業稅源實時監控和準確性的要求。
(3)GPRS網絡實現。GPRS是由中國移動推出的2.5G服務,是在現有的GSM系統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分組數據承載業務論文服務。GPRS與GSM語音的根本區別是,GSM的基礎是電路交換,GPRS的基礎是分組交換。因此,GPRS特別適用于突發性的、少量的數據傳輸,也適用于偶爾的大數據量傳輸。和GSM相比的優點是傳輸速度較快,缺點是數據傳輸速度偏低,有跳躍性,只能滿足部分視頻監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 1x EVDO,是3G系統CDMA2000的演進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術。3G-EVDO系統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將高速分組數據業務與低速語音及數據業務分離開來,利用單獨載波提供高速分組數據業務,而傳統的語音業務和中低速分組數據業務仍由 CDMA2000 1x系統提供,這樣可以獲得更好的頻譜利用效率,網絡設計也比較靈活,抗干擾能力強、信號穿透能力強、系統容量大。1x EV-DO 于2001 年被ITU-R 接受為3G 技術標準之一。
2. 3G-EVDO技術優勢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統的升級,兼容了IS-95系統的空中接口技術,在升級上只需進行軟件方面的升級。而CDMA網絡經過7年多的建設,通信網絡覆蓋全國,基礎設備完善齊全,將會是最快升級到3G網絡的系統。通信過程中不會產生脈沖式射頻,當在周圍各種強電設備密布的情況下,不會給其他電器設備造成射頻破壞。3G-EVDO通信網絡覆蓋全國,并成為成熟和穩定的網絡,為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接入環境。3G-EVDO系統本身網絡的安全性就好,傳輸過程中滿足IP化和多媒體化的需求,系統具備視頻編解碼處理、網絡通信、自動控制等強大功能計算機論文,直接支持網絡視頻傳輸和網絡管理,使得監控范圍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比較符合以后的發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達153.6kps的無線數據通訊帶寬,采用信道資源分配方式,可確保基于無線局域網絡的稅源監控系統企業信息傳輸的實時性。目前從技術先進性上來看,3G-EVDO是各種無線網絡通訊技術中最新的改良技術,在網絡安全、傳輸、解碼、分配、覆蓋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
二、3G-EVDO技術在稅源監控中應用的意義
伴隨著網絡技術3G業務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基于3G系統的無線局域網絡監控系統將會用到各個領域,3G技術與稅務信息化的結合也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內有關無線局域網稅源監控系統產品多數為針對2G無線網絡系統進行開發的,由于稅源監控圖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統本身又具有帶寬小、抗干擾能力差、衰落嚴重、誤碼率高等特點,稅源監控數據傳輸容易掉包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無法達到實時監控的作用。如何將遠程的監視、系統遙控、監控無線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既可以基于無線網絡進行遠程的監視、遙控和圖像的傳輸,又具備通常稅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費用合理,能夠更加有效地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將安全防范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是目前稅源監控信息化的應用的最大需求. 開發基于3G-EVDO無線局域網絡的稅源監控系統實現稅源監控管理網絡化、無線化、遠程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實施全方位的稅源動態監控
基于3G-EVDO的企業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可深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部環節,進行實時監控、采集企業生產、經營真實信息,實施全方位的稅源動態監控和納稅評估,對提高稅源信息采集質量、加強信息共享和綜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稅源管理實效具有重大意義。
2.有利于解決復雜工業環境下有線網絡稅源監控技術難題
有關稅源監控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在國內也已有少量報道,但企業現有的局域網絡都是有線網絡,在工業環境復雜的企業生產環境中有線網絡的應用受到環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難、損耗大、傳輸距離短、分布范圍有限、運行成本高的缺陷。無線局域網絡監控系統具有無限的無縫擴展能力,可組成非常復雜的監控網絡。無線網絡監控系統是監控和無線網絡傳輸技術的結合,它可以將不同地點的現場信息實時通過無線通訊手段傳送到無線監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稅源監控成本
目前從技術先進性上來看,3G-EVDO是各種無線網絡通訊技術中最新的改良技術,在網絡安全、傳輸、解碼、分配、覆蓋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具有綜合成本低計算機論文,只需一次性投資,性能穩定可靠,維護費用低,無需專人管理的特點。建立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有利于提高稅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稅源監控成本,解決有線局域網絡下監控中存在的監控點多、傳輸距離遠、覆蓋范圍寬、實時性強、適應復雜的生產環境等技術瓶頸。。
三、基于3G-EVDO的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設計
1.總體目標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線網絡傳輸的企業稅源監控系統基礎之上,以3G-EVDO集群技術替代現有的有線網絡監控、數據采集與傳輸,設計實現基于3G-EVDO集群技術的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相比現有的有線網絡稅源監控系統,系統功能可在以下方面達到提升:
(1)稅源監控范圍擴大。基于3G-EVDO集群技術的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可實施全方位的動態稅源監控,對企業生產經營的采購、生產、庫存到銷售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動態監控,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時采集傳輸和分析利用。使稅務管理部門能夠全面了解企業的實時經營情況,全面掌握稅源信息,減少稅收流失論文服務。
(2)稅源監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術的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不再受企業地理位置的限制,適合遠距離傳輸,數字信息抗干擾能力強,不易受傳輸線路信號衰減的影響,能夠進行加密傳輸,可以在數千公里之外實時監控現場。特別是在現場環境惡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現場的情況下,數字視頻監控能達到親臨現場的效果。即使現場遭到破壞,也照樣能在遠處得到現場的真實記錄。
(3)稅源監控實效提升。系統采用3G-EVDO集群技術、視頻壓縮編碼等諸多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進行信息采集與傳輸,由于對視頻圖像進行了數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快速處理能力,對其進行壓縮、分析、存儲和顯示。通過視頻分析,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進行聯動報警,從而實現無人值守。提高稅源監控范圍、質量和效率。
2.技術路線與技術關鍵
(1)技術路線:系統從設計到開發采用基于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術、視頻壓縮編碼等諸多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進行數據無線網絡傳輸的新型系統,運用H.264視頻壓縮編碼技術和3G-EVDO無線網絡數據傳輸解決方案,通過建立統一的信息采集機制、統一的數據信息監控機制,構建面向應用監控、預警的信息化系統。采用跨平臺跨數據庫的設計技術、J2EE技術、三層/多層結構技術、3G通訊標準、TCP/IP協議等技術進行分析設計和數據交換標準。
(2)技術關鍵:基于3g-EVDO無線局域網絡技術稅源監控應用研究,提供3G網絡接口實現數據傳輸、共享、分析、預警;網絡帶寬自適應技術,根據網絡帶寬自動調整視頻幀率計算機論文,適應爆發性、大容量數據傳輸;基于無線網絡的點對點、點對多點、多點對多點的遠程實時企業生產經營現場監視;具有面向異構網絡環境的綜合管理能力。
3.技術創新
(1)采用3G-EVDO 、H.264視頻壓縮編碼技術等網絡通訊新技術,實現企業生產經營“購、產、存、銷”關鍵經營環節監控,解決傳統網絡傳輸方式的無法適應監控點多、傳輸距離遠、覆蓋范圍寬、實時性強、適應復雜等網絡稅收監控瓶頸問題,實現實時數據傳輸、接收,保證信息的安全性、穩定性、準確性、及時性;
(2)采用3G-EVDO 、H.264視頻壓縮編碼技術等網絡通訊新技術在企業生產關鍵環節實現實時的稅源信息采集,從源頭控制發票開票信息的不實,通過技術手段對企業真實的經營信息的分析,測算銷售數據,與納稅申報信息比對,實現異常預警。
(3)采用3G-EVDO網絡通訊新技術通過一個系統將多種系統整合在一起,將信息自動化,財務分析,稅源監控功能集于一身,實現對各類稅源信息的傳遞、交流、共享、存儲、協同,實現數據集成及數據的集中展現,做到全方位稅源實時控管,有效解決企業,稅務機關,政府,生產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真正實現了監控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參考文獻】
[1]尹遜政,路勇.一種基于GPRS技術的遠程監控解決方案[J].計算機應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監控與移動無線圖像傳輸技術[J].赤子, Vol.2009(16).
[3]范文博,姚遠,張其善.基于GPRS技術的數據采集遠程網絡監控系統.無線電工程[J],2004,Vol.34(1):21-24.
[4]林國鏡.科學化稅源管理[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9:18-19.
【關鍵字】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技術
中圖分類號:K92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某大橋設計為(104+2×168+112) 連續剛構,1 號~3 號墩跨沙灣水道設計為(104+2×168+112)m 連續剛構。設計時速100km。其中1 號、2 號、3 號主墩基礎均采用12 根直徑為250cm 鉆孔樁,承臺設計為低樁承臺,尺寸為23.5m×17m×5m,混凝土量為1997.5m3。主橋承臺屬大體積混凝土施工。
二.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施工控制技術
水泥水化熱產生較大的溫度變化及收縮作用,是導致大體積混凝土出現裂縫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控制溫差變化是保證不產生裂縫的根本。一般規定將非均勻溫差應控制在25°C 內。施工中主要從降低水泥水化熱、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通水散熱保持混凝土表面溫度嚴格控制拆模時間等方面做好混凝土溫度控制工作,盡量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的升降速率,確保內外溫差控制在25°C 以內。
1.采用降溫管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技術
(一)采用 50 鍍鋅管材,經過計算單根管水流流量按3m3/h 控制。混凝土內部溫度和水溫差控制求在20°C ~25°C 之間。按承臺溫度應力場特征,水平布置散熱管,主墩承臺各設4 層,每層設15 道測溫管,上下層距底面和表面均為1.0m; 采用 25.4 的鋼管,散熱管進出水口均露出承臺側面20cm; 同一層散熱管的進水口連接在一根總管上,各設閥門,用1 臺25-120 型離心式水泵,單根管水流流量按3m3/h控制,出水口匯于同一水箱內; 為便于控制溫度,分別設3 個6m33的水箱供水。
(二)在降熱過程中,若通過測溫管實測混凝土內部溫度與測量進水口水溫差別大于25°C 時,應調整水溫,若水溫比混凝土內部溫度低的多,則加熱進水散熱管采用耐腐蝕的鍍鋅鋼管,與鋼筋一起綁扎。在使用前要求通水進行密閉性試驗,防止管道在焊接接頭位置處漏水或阻塞。通水散熱后對散熱管作壓漿處理。
(三)為提供可靠的數據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考慮承臺平面對稱性,在承臺平面1/4 位置及對角線上布置溫度應變片,用溫度顯示儀采集數據,測點布置與編號如圖1 所示。采集的數據主要包括不同施工時段的入模溫度、每個溫度應變片處混凝土不同齡期溫度、草袋內溫度、外界氣溫、散熱管進出水溫度。綜合考慮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混凝土水化熱的發展變化規律、養護條件、通水散熱等因素,確定混凝土的溫控標準為: 混凝土的內表溫差不超過25°C,拆模時內外溫差小于25°C,最大降溫速率要小于20°C/天。
圖一主墩測點布置與編號圖(單位:mm)
2.采用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降低水泥水化熱技術
(一)水泥選用山東鋁業公司P.O32.5R 低堿普硅水泥,水泥中嚴格控制鋁酸三鈣含量小于6%,堿含量小于0.6%。骨料選用連續級配石子,細骨料選用中砂,施工中嚴格控制粗細骨料的含泥量小于1.5%,以提高混凝土的均勻性,增加抗裂能力混凝土中摻入復合多功能超細粉(A 粉) ,以保證混凝土的自密實,且不產生泌水和離析。經過多次試配,混凝土采用配合比如表1 所示,性能要求如表2 所示。
(二)摻入了1.9%的NOF-2A 型高效緩凝減水劑,延長了混凝土緩凝時間,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同時減少了拌和用水量,降低了水灰比,降低了水化熱,起到了明顯降低水化熱的作用,還推遲了澆筑最高溫度峰值出現的時間。
表一C30 混凝土配合比表(每m3用量)
表二混凝土主要性能指標表
3.采用材料預降溫技術
了解每天、周、旬的氣象資料,將承臺施工避開陰雨、大風等惡劣天氣,選擇一天氣溫度較低的時間開始施工,利用冰水混合物攪拌混凝土,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在澆筑過程中,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取控制水溫(加冰塊、吹風散熱等)、加快水循環、覆蓋集料、模板防曬等措施進行混凝土溫度控制。
4.混凝土施工技術
(一)為避免施工縫造成混凝土腐蝕介質的侵入和處理鋼筋接頭工程量,利于鋼筋施工質量控制;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提高因樁基約束對混凝土造成不利影響的抵抗力,降低因混凝土收縮徐變出現裂縫的幾率,混凝土的澆筑采用泵送一次性澆筑施工。施工中采用2 臺布料桿分2 個區進行,保證混凝土均勻入模到位。每區按一定的厚度、順序和方向分層進行澆筑,每層的澆筑厚度不大于50cm,相鄰兩區的交界處注意振搗,防止出現漏振。
(二)混凝土的澆筑順序為自墩身預留鋼筋位置向外澆筑,澆筑時要防止承臺邊部浮漿太多,造成表面收縮裂縫; 不斷調整水灰比,盡量使混凝土的坍落度均勻一致,保證其和易性;在模板的一側設置了預留孔,隨時將泌水及浮漿排出,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 采用不同長度直徑為200mm 的鋼管作為導管將混凝土送入模板內部,保證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1.5m,不產生離析現象,避免鋼筋的污染。
(三)因承臺的面積較大,表面收光需要的時間較長,將混凝土的結束時間控制在下午16:00 以后,以免表面的的水分散發較快,產生收縮裂紋; 混凝土澆筑前用一層毛氈外加兩層草袋將側面模板覆蓋,降低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并在最后一層混凝土終凝前即用一層毛氈外加兩層草袋覆蓋,在草袋表面灑水保濕,使表面覆蓋層始終處于濕潤狀態,但不使草袋處于飽水狀態,以免失去保溫作用。
(四)根據測量的混凝土內部溫度與外界氣溫的差值來決定拆模時間,若兩者溫差大于25°C,則不能拆模,繼續通水散熱; 直至外界氣溫與混凝土內部溫差小于25°C 時才可拆模。
5.優化技術措施
(一)優化混凝土配合比,采取“雙摻”措施,即摻加粉煤灰、礦粉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適當減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硬化時的水化熱。
(二)冷卻管被混凝土埋沒3個小時后即開始通水,冷卻水使用干凈的井水,冷卻管通水后,冷卻水就不再中斷,直到混凝土處于連續降溫階段(降溫速度不應超過0.5~1.0℃/h)。
(三)通冷卻水時,進水口的水溫與混凝土實體內部測量溫度的溫差應不大于20℃;當冷卻水出水口與進水口溫差不大于5℃時方可停止通冷卻水。
(四)冬季施工時,混凝土澆筑后及時搭棚進行保溫養護,在冷卻管停止通水后及時將冷卻管內的水排出,防止冷卻管內的水結冰。
(五)冷卻管通水結束后及時對冷卻管灌漿封閉,管口處鑿楔形口進行封閉。
三.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溫控效果
圖3為一組實際施工測溫的承臺混凝土內部溫度峰值。從圖中可以看出,承臺施工中芯部最大溫度不超過47℃,圖4為一組實際施工測溫的承臺芯部和外部溫差。圖4顯示混凝土芯部和表面最大溫差不超過20℃,最大溫差為19.2℃,承臺芯部最高溫度出現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3—4 天。施工中混凝土芯部最高溫度出現時間比理論時間提前大約l 天,現場施工情況與理論分析情況基本吻合。
圖三承臺混凝土內部溫度峰值/℃
圖四臺芯部和外部溫差/℃
四.結束語
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溫度控制技術對于橋梁的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溫度控制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因此,在實際的工程施工中,就要不斷的探索新的溫度控制技術,保證橋梁的質量,這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馬曉佳 李林挺 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度控制技術 [期刊論文]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 -2011年1期
[2]張鵬 王嬋危 媛丞 鄭州黃河公鐵兩用橋大體積承臺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 (被引用 1 次) [期刊論文] 《科學技術與工程》 ISTIC -2010年30期
[3]馬曉佳 李林挺 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度控制技術 [會議論文],2010 - 第七屆魯粵遼湘路橋施工設備技術論壇
[4]秦文強 杜玉波 張德偉 黃草烏江大橋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技術 (被引用 3 次) [期刊論文] 《四川建筑》 -2003年6期
[5]歐陽效勇 任回興 武漢白沙洲大橋2號主墩承臺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溫控制技術 [會議論文],2000 - 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學會一九九九年橋梁學術討論會
關鍵詞:秋花菜,西葫蘆,鮮食毛豆,高效栽培技術
銅山縣三堡鎮,全鎮設施蔬菜面積0.08萬公頃,復種面積0.3萬公頃,形成了以花菜、大棚西葫蘆、鮮食毛豆高效種植為主的栽培模式,秋花菜種植面積達0.04萬公頃。7月中旬育苗,8月中旬移栽,10月收獲,西葫蘆11月下旬~12月初育苗,翌年元月上旬移栽,2月下旬至5月中旬收獲,然后點種鮮食毛豆,7月下旬采摘鮮毛豆上市。
1. 秋花菜栽培技術
1.1 品種選擇 選擇抗病、早中熟品種,如:日本雪山60天;龍峰特大60天。
1.2 培育壯苗
1.2.1 苗床準備 苗床應選擇土層疏松、肥沃的沙壤土田塊。床土深翻曝曬,每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2.5㎏作基肥。每667㎡大田需苗床2.5~3㎡,種子15~20g。
1.2.2播種 播前苗床澆足底水,待下滲后,撒層細土,然后條播或撒播,播種后均勻蓋細土,以不見種子為宜。小拱棚覆蓋上舊塑料布、遮陽網或草苫,以防雨淋日曬。
1.2.3苗床管理 播種后2~3天幼苗出土,苗期要有適宜的水分,保持畦面見干見濕。露出真葉時開始防治菜青蟲,用2.5%功夫2000倍液,拔除苗床內雜草。
1.3定植
1.3.1整地施肥 選用土質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種植,每667㎡施腐熟有機肥3000~5000㎏,磷肥20~25㎏,可加入硼肥、鉬肥等,以利于秋菜花的生長發育。花菜喜濕潤,一般采取雙行栽培,畦寬1.2m,株距40~45cm,每667㎡栽植2500~3000株。
1.3.2 定植 當苗齡25~30天,有5~6片真葉時即可定植。苗齡不宜過長,以免“花球早現”。移栽應選陰天或晴天的傍晚,定植后及時澆水。緩苗后及時施肥提苗,畝用尿素10~15㎏。
1.4 大田管理
1.4.1 溫度 花菜屬半耐寒,忌炎熱干旱,不耐霜凍。 菜花營養生長適宜溫度為8℃~24℃,蓮座期適溫為15℃~20℃,并要求有一定的晝夜溫差(10℃左右),有利于營養的積累。一般花球膨大期適溫14℃~18℃,在這種溫度下花球組織緊實,品質優良。
1.4.2 肥水管理 菜花是喜肥、耐肥蔬菜,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要求氮、磷、鉀比例為3.2:1:2.8。一般緩苗后及時施提苗肥,每667㎡用尿素10~15kg。 花菜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需水較多,特別在葉簇旺盛和花球生長形成時期,切忌缺水,應溝內灌水,畦溝滲透后,及時排除余水,以免引起漚根。
1.4.3 病蟲害防治 秋季花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黑腐病,黑腐病,菜青蟲等,可用代森鋅,百菌清,京博保爾、卡諾夫防治,每隔5~7天噴一次。
1.5 采收 秋花菜一般于10月下旬開始收獲,以花球充分長大、平整、邊緣不散為宜,單球0.6kg采收。采收的方法:割掉根部,保留3~5片嫩葉即可。
2.大棚西葫蘆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宜選擇抗病、耐寒、早熟品種,如雙豐特早、寒麗、纖手等品種。
2.2培育壯苗
2.2.1苗床準備
采用營養土育苗,其比例為肥沃大田土6份,腐熟有機肥4份,混合過篩。每立方米營養土加腐熟搗細的雞糞15kg、過磷酸鈣5kg、尿素0.5kg、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g,充分混合均勻,將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營養缽或紙袋中,擺在苗床上。
2.2.2播種
越冬茬西葫蘆播種期為11月下旬至12月初,每666.7平方米需種子400~500g。采用55~60℃的溫水浸種,待水溫降至30℃時,再浸泡3~4小時后,置于28~30℃下保濕催芽,經1~2天可出芽,到芽露出0.1cm,即可用于播種。
2.2.3苗床管理
播種后,床面蓋好地膜保溫保濕,并扣小拱棚。溫度管理采用“兩高三低”法,即播種前高(晝溫25~30℃,夜溫18~20℃,地溫15℃)促進出苗,分苗后要高(28~30℃),出土后要低(晝溫23~25℃,夜溫13~14℃),緩苗后要低(20~24℃),定植前煉苗要低(晝溫15~25℃,夜溫10℃)。幼苗出土時,及時揭去床面地膜,防止徒長。
2.3 定植前準備
2.3.1定植
每666.7平方米施用腐熟的優質有機肥3000~4000kg、磷酸二銨50kg,將肥料均勻撒于地面,深翻30cm,耙平地面。起壟種植大小行,大行80cm,小行50cm,株距45~50cm,每666.7㎡栽植2000~2300株。先在壟中間按株距開穴,放苗并埋入少量土固定根系,然后澆水,水滲下后覆土并壓實,定植后及時覆蓋地膜。
2.4田間管理
2.4.1溫濕度調控
定植后, 緩苗階段不通風,提高溫度,促使早生根,早緩苗。棚溫在25~30℃,夜間18~20℃,晴天中午棚溫超過30℃時,可少量通風。緩苗后應適當通風,白天棚溫控制在20~25℃,夜間12~15℃,促進植株根系發育,有利于雌花分化和早坐瓜。坐瓜后提高溫度至22~26℃,夜間15~18℃,最低不低于12℃,加大晝夜溫差,有利于營養積累。論文格式。溫度調控主要是及時揭蓋草苫、通風。夜間增加覆蓋保溫。
2.4.2肥水管理
定植后看天氣澆一次緩苗水,促進緩苗。緩苗后到根瓜坐住前要控制澆水。當根據瓜長達10cm左右時澆一次水,并隨水每667㎡追施磷酸二銨20kg或氮、磷、鉀復合肥25kg。并采取膜下澆水。論文格式。要選擇晴天上午澆水,避免在陰雪天澆水。澆水后在棚溫上升到28℃時,開通風口排濕。2月中、下旬以后,即間隔10~12天澆一次水,每次隨水每667㎡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5kg。植株生長后期葉面可噴光合微肥、葉面寶等。
2.4.3保瓜疏瓜
保瓜:在早晨6~7時,露水未干時進行人工授粉。論文格式。也可用30~40mg每公斤防落素點花。疏瓜:前期植株較小,可保留1~2個瓜,盛果期每株可同時保留2-3個瓜。
2.5 病蟲害防治
西葫蘆有灰霉病,白粉病,蚜蟲,潛葉蠅等:用甲基托布津或速克靈噴霧,每隔7-10天一次,連續2-4次。蚜蟲,潛葉蠅用殺滅菊酯或愛福丁乳油防治,同時進行黃板誘殺。
2.6采收
西葫蘆以食用嫩瓜為主,長勢旺的植株適當多留瓜、留大瓜,長勢弱的植株應少留瓜、早采瓜。采摘時要注意不要損傷主蔓,瓜柄盡量留在主蔓上。
3 鮮食毛豆栽培技術
3.1品種選擇
鮮食毛豆多選用品種,如:日本青、遼鮮60天等品種。
3.2栽培技術
一般在5月20日左右西葫蘆拉秧后直播毛豆。一般667㎡留苗2萬株左右,株行距22厘米×22厘米,667㎡用種量7~8kg,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
4.施肥
毛豆對磷鉀肥較敏感,特別對鉬肥敏感。施用方式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重施花莢肥。基肥每667㎡施復合肥50kg,加鉬肥1~2kg。花莢期是毛豆需肥最大期,占需肥總量的60%左右,每667㎡用尿素3~5kg和生物鉀肥25kg,可促進毛豆鼓粒灌漿,籽粒飽滿,提高產量和品質。
毛豆根系不發達,入土較淺,對土壤水分要求嚴格。播時澆足底墑水,出苗后一般不澆水,蹲苗扎根,開花結莢期需水量大,及時灌水,否則會落花落莢,造成秕莢和秕籽。
5.病蟲害防治
毛豆的害蟲有豆莢螟和大豆食心蟲等。可用氯氰菊酯防治,病害主要是銹病,用百菌清噴霧,每次間隔7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