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10:22: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學雷鋒活動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雷鋒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長。校園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搖籃,提倡“以德育人”,雷鋒精神就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我校組織廣大師生集中開展學雷鋒活動,以實際行動來弘揚雷鋒精神。現將具體情況小結如下:
一、營造氣氛,深入宣傳
三月初,學校大隊部就制訂了學雷鋒行動方案,做到行動有計劃,安排有部署,利用班隊會進行了雷鋒故事宣講,雷鋒生平簡介,雷鋒日記摘抄等等,使廣大同學耳濡目染,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也使廣大同學對雷鋒精神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學雷鋒活動
上周我校掀起了學雷鋒的,各種形式的學雷鋒活動有聲有色,涌現出許多的小雷鋒。
1、利用節假日,組織學雷鋒小隊少先隊員到村內小廣場清理垃圾,為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娛樂環境,獲得村民好評。
2、每個同學利用周六日每天做一件好事,用實際行動來詮釋雷鋒精神。低年級的同學則將學雷鋒活動與自理活動聯系起來,開展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還有許許多多的同學默默無聞的為班級做好事,為同學做好事,主動在校園撿拾垃圾,拾金不昧的現象也層出不窮。
3 、三年級利用班隊會時間學唱“學雷鋒”歌曲,二年級組織“學雷鋒”主題講故事、演講比賽,其他年級開展學雷鋒手抄報評比活動,各項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活動效果良好。
4、利用周一升旗儀式宣講雷鋒精神內涵,使同學們更深層次了解雷鋒精神,立志做一個雷鋒式的好少年。
三、進行總結評比,樹立榜樣,深化活動內涵
此次主題活動即將結束了,各中隊都對本次活動進行了認真總結評比,學校評選出學雷鋒積極分子和優秀班級,樹立榜樣,讓雷鋒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關鍵詞]高中生 志愿服務 問題 對策
1993年,發起實施了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吸引了廣大青年加入志愿者服務行列,也吸引了眾多研究者關注志愿服務活動。在政府的推動和鼓勵下,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的指引下,廣大學生積極投身扶貧支教、社區發展、搶險救災、扶危濟困、城市文明創建、環境保護、大型賽會等領域的志愿服務,如在南京舉行的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有眾多學生志愿者參與,其中也包括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志愿者行動已經成為動員青年學生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隨著高中生志愿者逐漸成為當前社會志愿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高中生志愿服務活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因此,研究高中生中開展志愿服務的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克服不足,提升志愿服務實效顯得非常重要。
一、高中生開展志愿服務的意義
1.開展志愿服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志愿服務精神則對志愿者提倡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互相幫助,其精神的精髓是無私奉獻。在高中生中開展志愿服務,引導他們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與實現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在做好事、獻愛心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這有利于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范,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落到實處。
2.開展志愿服務是創建和諧校園的有力抓手
高中生開展志愿服務,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致力于倡導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良好風尚,凈化了校園風氣,營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著周圍的教師和同學。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廣大高中生中廣泛踐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以關愛消除隔閡、以奉獻凝聚人心,促進校園形成人際和睦、充滿關愛的氛圍,影響和帶動學校師生自覺將自己納入到這種道德環境中,能動地與校園氛圍良性互動,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與形成。
3.開展志愿服務是促進高中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
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中提出,中小學要把志愿精神有機融入到《品德與生活》等課程的教育教學中,要將參加志愿活動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也可作為學生評優、高校選拔的重要參考因素。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自我責任的認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需要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引導。開展志愿服務勢必要引導學生接觸社會、深入了解情況,這將為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提供一個認識社會、走進社會,提升自己的渠道。高中生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將接觸到社會中各個群體、階層的真實情況,能夠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通過與他人、與社會的接觸,促使自己加深對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認識,理解這一角色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在豐富自己社會閱歷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當前高中生開展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1.活動組織自上而下,組織形式單一
當前高中生參加志愿服務的主要形式是由學校團委組織發動,以班級或志愿服務隊為單位整體參加。根據《上海中學生報》2013年3月25日的報道,在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學生中,74.3%主要是在學校的組織下參加志愿服務,12.3%通過公益組織參加志愿服務,還有13.4%的學生則是個人行動,這說明學校組織是目前青少年參加志愿服務的最主要途徑。學校作為志愿者服務的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其優勢在于在組織發動環節上,通過行政的力量,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廣泛地將志愿服務的要求告知到每位學生,從而使活動更加高效有序。同時,學校自上而下的組織形式,可以在活動的參與環節上能夠較好地控制安全責任風險。
2.活動項目以公益性勞動和志愿服務為主,活動內容單薄
高中生的志愿服務大體上分為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兩類,受制于高中生年齡特點和面臨的“高考指揮棒”影響,中學在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大多以適宜適量的指導思想結合志愿服務的熱點時段、上級部門的工作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勞動和志愿服務活動,如環境保護、社區活動、大型會展、大型運動會等活動服務,以此增強高中生的志愿服務意識。
在校內的志愿服務中,一般以校園衛生打掃、校園活動服務、文明服務、圖書館、食堂實驗室等場地服務為主,在校外開展的志愿服務大體可分為環保類、愛心類、文明創建類三種類型,環保類志愿服務目前主要體現在為社區打掃衛生、收集廢舊品、進行環保宣傳等;愛心類志愿服務主要體現為去福利院陪伴孤兒、去敬老院陪伴老人,或在街頭進行愛心募捐、在校園舉行愛心義賣等,文明創建類主要是進行行人的文明出行宣傳、在地鐵、車站等場所進行秩序維護和人員引導,在風景名勝區、博物館等地方進行參觀講解、秩序引導、現場咨詢等便民服務。這些活動相對對服務的技能要求不高,活動的輻射面較窄,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成就感相對較低,志愿服務活動很容易就流于形式。
3.考核激勵機制不完善,學生參與動力不足
雖然2009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中,要求進一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保障和激勵機制,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加入志愿活動內容,可作為學生評優和高校選拔招生的重要參考因素。但在實際過程中,中學更多的是提倡高中生參與志愿服務。在考核環節中,學校對高中生參加志愿服務的考核絕大多數是以寒暑假中接待單位的蓋章證明以及本人的活動總結,存在著“一張表格走過場,一個公章說了算”的現象。因此,志愿服務的考核對于高中生而言是人人都能過關,個個都能通過,這就難以發揮志愿服務作為高中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重要指標的作用和功能。
三、提升高中生志愿服務實效性的對策措施
1.加強宣傳力度,為志愿服務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當前,志愿服務已被越來越多的高中生所知曉和認同,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片面的看法和認識,認為志愿服務就是在“雷鋒月”或學校重要活動期間進行打掃衛生等義務勞動,甚至將志愿者僅僅看成是“義務勞動力”。因此,學校及社會要加大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力度,要在廣大學生中進一步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宣傳志愿服務精神,在新生入校、特定節日、重大活動期間,大力宣傳和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為志愿服務活動的持續健康開展儲備足夠的人才。同時,學校要明確志愿服務的功能定位,激發高中生的參與熱情,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與實現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投身志愿服務活動中實現個人價值。
2.完善評價激勵機制,提升高中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動力
學校應進一步完善對高中生進行青年志愿服務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與高中生的學習、成長、發展有關聯的多層次、多樣式的學生志愿者表彰激勵制度,以增強高中生自我成就認同,提升自我價值,長期保持參與青年志愿服務的內在動力。
學校要梳理現有表彰評定、榮譽授予、升學資格認定等激勵措施,把高中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評價作為參評指標納入其中;學校要逐步形成以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次數和組織評價、服務對象評價為依據,對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進行客觀評價,建立以服務質量和服務時間為主要內容的認定制度和獎勵制度;學校要定期組織校園志愿服務明星、優秀志愿服務隊、學雷鋒先進典型等各項評比,樹立身邊榜樣,通過在學雷鋒主題活動月、志愿服務月等主題教育活動中進行集中表彰,利用校內宣傳欄、廣播站等方式廣泛宣傳本校的志愿服務先進事跡,在學生中倡導“服務他人 奉獻社會”的價值取向。
3.依托校內外服務項目,推進志愿服務平臺化
學校要積極拓展學生志愿服務的項目,發揮校內校外兩種資源,依托校內外的服務平臺,將志愿服務覆蓋到校內,延伸到社會。
學校可通過設立和開辟校內的志愿服務崗位,引導學生參與到校內的綠化清潔,文明督察,節能環保,圖書館、實驗室的圖書資料、實驗器具的整理擺放,以及運動會、藝術節等學校重大活動的志愿服務工作。同時,學校要積極建立與周邊社區、政府職能部門、文化場館等的共建關系,大力開拓校外陣地,引導高中生在健康、環境、衛生等領域尋找服務內容,比如,圍繞公共文明交通,在繁華路段、地鐵站臺開展交通文明勸導志愿服務;圍繞保護環境、關愛自然,在社區、公共場所開展撿拾垃圾志愿服務;圍繞關愛孤寡老人,開展敬老志愿服務;圍繞公共場所文明秩序,開展旅游景點、文博場館秩序維護志愿服務。
4.適應移動互聯的發展,提倡“碎片化”志愿服務
隨著移動互聯的發達和普及,特別是微博、微信等應用的興起,移動互聯的便捷性、社交性、互動性的特點使得高中生們了解資訊、獲取信息、參與評論的渠道和方式大為豐富。學校及有關部門應發揮移動互聯的優勢和特點,結合傳統的組織形式搭建志愿服務信息傳遞和反饋的即時和交互性平臺。要借助移動互聯的功能,增加志愿服務的形式,提高志愿服務的便捷度,使更多人能參與志愿服務,如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轉發網民的求助信息,開展網絡公益調查,通過“隨手拍”查找漢字使用不規范的地方,公布社會不文明現象等等,不斷豐富新時代的志愿服務形式。
學校也要結合當前高中生的身心特點和行為活動習慣,突破之前傳統的集中式的志愿服務,提倡“碎片化”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服務他人,服務社會,鼓勵學生“人人都做志愿者,隨時隨地做公益”。比如,在校內引導學生養成垃圾隨手撿起,出門隨手關燈,課間擦凈黑板,捐贈爭先恐后,獻血排起長隊……的文明習慣,真正將助人精神內化為個人的道德準則,把志愿行動作為一種習慣。
參考文獻:
[1]姜思哲.中國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社會機制構建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30-132.
[2]楊云涵.論志愿精神與我國青年志愿者的激勵方式[J].南方論刊,2011,(2):69-71.
[3].新形勢下青年志愿者工作機制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0,27(5):135-136.
[4]應露晨,黎霞芳.我國青年志愿者組織的產生及其發展[J].中國校外教育,2009,(04):56.
[5]任朋輝.論志愿服務法制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3,(05):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