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7 16:20: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草蟲的村落教學反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 語文課堂 有效性
多年來,我國逐漸認識到應試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我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有助于提高課堂授課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能夠極大的增加課堂的質量,就是學生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夠達到課堂的授課標準。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后,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素質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促進小學生能夠更早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堂有效性進行了細致講解:
一、合理運用設定教學目標
任何課堂的教學目標都是整個教學環節中的關鍵,是確保教學任務能夠順利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小學生語文課堂當中,授課老師要具有清晰的教學目標意識,依據課堂的教學目標,在授課前設計出科學、合理、有效的授課方案,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小學語文授課主要是對小學生情感的培養,它需要文化目標、情感和態度的落實。所以,小學生語文課堂的授課不能夠頭里價值觀、情感和態度來進行品質的培養和知識的傳授,同時還不能夠離開能力和知識的目標,進行文化觀、態度和情感的教學,要將授課知識當作載體,以能力發展和教學過程為主線,將文化觀、態度和情感貫穿在整個課堂當中,從教學整體上掌握“三維教學目標”,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合理整合,才能夠提高小學生語文的課堂效率。如:《草蟲的村落》一文,整篇文章的難度不大,教師應該重點注重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樹立關愛小生命的情懷,可以引用一些課外的動物知識,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的愛心。
二、精心組織授課過程
問題是授課多種中啟發學生的工具,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中,認為小學生語文課堂學學習只要學生進行簡單的記憶就可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小學生語文課堂已經不僅僅要求學生只是進行簡單的記憶,還需要引發學生的情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情境,根據課堂授課內容,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提問,能夠使學生出現疑問,啟發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合理的提問會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產生積極的影響。科學合理的提問,能夠將小學生帶入良好的情感意境當中,吸引小學生的實現,同時還能夠刺激閥門的好奇心,使他們對語文知識進行主動思考,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觀潮》一文,這篇文章教學應該準備一些氣勢磅礴的詩句和我國一些類似的風景,對學生們進行詳細的接受,讓學生體會到那種潮汐來時的壯麗景色,并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加進語氣感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用學生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講解觀潮過程中的美麗景色。
三、加強學習反思
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不僅只停留在學校的課堂之上,在課余時間也應該對所學習的知識甚至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復思考,這樣能夠更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真正掌握知識的真諦,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內在的動力,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也要學會時刻體會語文知識帶來的魅力。如果學生不能夠對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反思,那么學生的學習就會處于被動,受到的效果甚微,很難達到最初的教學目標。通過對學習的反思,使學生在思考房中,運用所中信息和媒體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同時,還能夠對語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研究,從而促進小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極大的興趣。在學習反思當中,有助于小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小學生充分提升學習效果。讓小學生在短時間內學習成績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形成積極的情感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頤和園》一文,此篇文章要求學生認識和學會的生字很多,且文章有一些描述性語言很難理解,教師應讓學生多次進行復習,不斷反思文章中的知識點和生字,已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教師加強自身學習
教師的自身專業知識掌握能力關系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成功與否,如果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的不扎實,即使其他硬件和軟件再齊全,也不能夠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只能成為沒有用處的“花架子”。例如,教師將課堂上的知識講解錯誤,那么怎么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呢?所以,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在學生中產生威信,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應該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如果認可教師在學生中有親和力,受到學生們的喜歡,那么教師就能夠得到小學生們的崇拜,在學生中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具有一定的指揮能力,學生們就會很自然的將對教師的喜歡轉化為對語文的熱愛,學習氛圍也會非常融洽。所以,廣大教師要關愛學生、了解學生。讓學生能夠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到語文課堂當中。
參考文獻:
[1]Barbara.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M].伍新春, 秦憲剛, 張潔, 譯.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9-123.
關鍵詞:本人化; 本校化; 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5-092-002
生活是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兒童的生活更是充滿著詩意的幻想,它如一條千轉百回的河流,串聯這多彩多姿的事、人、物……然而,我們每每打開學生厚厚的作業本,卻發現往往是千遍一律、機械乏味的作業。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孩子學習語文竟然是這樣的機械枯燥乏味呢?
顧黃初先生說過:“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他同時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
這番話,正為我們指明了設計語文生活化作業的方向。我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地擴展學生生活化的活動時空,進行語文生活化的作業設計,使師生自然擺脫語文作業形式主義和機械繁瑣的狀態。
于是,筆者開始進一步思考,進行簡單嘗試。設計了“鄉里鄉氣”的語文實踐作業。讓語文實踐性作業貼近學生生活,筆者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更親近語文。
一、設計理念
1.設計多層次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因材施教的原則,采取因人而異、因類而異的彈性作業要求,有針對性地通過作業的批語、談話、打電話,寫信等多種形式來暗示、鼓勵他們。特別是那些學習困難生和優秀生,使得優者更優,學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從而對作業充滿信心,更有利于學生愉快地學習,享受作業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不可否認學生間的差異。我們必須正視差異,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信任每一個學生,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通過不同作業的訓練引導他們吸取、探究知識,承認學生發展存在著差異性,不搞“填平補齊”,培養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
2.設計趣味性作業,適應學生的個性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我們在作業設計時,要從學生興趣出發,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的特點,達到我們預設的教學效果,將學生從單一的寫字中解放出來,學生不會視作業為畏途,不但激發了學生濃厚的作業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想象、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
3.設計開放性作業,張揚學生的個性
開放性作業其實質是要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未知的社會內容或發現其問題。
開放性作業設計的優勢就在于把學校教學和社會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并把學生引向社會,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開闊視野和思維。但是運作過程之中必須在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等多方面交流、支持、幫助下,才能順利、有序、安全的進行。
4.設計生活化作業,發揚學生的自主性
語文與生活密切聯系,生活也離不開濃濃的文化氛圍,現實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生活有多美,語文就有多美。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作業成為溝通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橋梁,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二、本人化——張揚學生的個性
第十一冊語文第一單元教學主題是“人與大自然”,在學完第一課《山中訪友》時,我布置了學生一個課外實踐作業:即到田野里、小河邊和公園里尋找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朋友,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他們非常樂于完成的作業。當學完《山雨》和《草蟲的村落》后,學生從作者優美的語言文字中,充分感受到了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青松送客,寒梅報春——大自然的風姿、大自然的聲音。在他們尋找大自然朋友的過程中,感受到這是個生機勃勃的大自然,這是個色彩斑斕的大自然,這是個讓我們心曠神怡的大自然,這是個與人和諧共處的大自然……
1.分層性作業
【案例1】在學習了《山雨》后設計這樣的作業:
基礎題
(1)背誦第五自然段。
(2)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3)試著模仿文中尋友的寫法寫兩段話。
提高題
(1)大自然是美麗的,是與人和諧共處的,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詩文來贊頌它,請你去收集體現大自然與我們人類和諧共處的詩文參加人與大自然的朗誦會。
(2)利用休息的時間去郊外找你在大自然中的朋友,把你找到的朋友結合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寫下來。
這種作業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自主性、分層性、實踐性、適時適量性”。學生根據自己興趣、能力自由選擇而做,在成功的喜悅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2.自選性作業
【案例2】索溪峪的“野”
在教學課文《索溪峪的“野”》后,“作業超市”里供學生選擇的作業有:
(1)想再一次領略一番的,可以抄寫課后詞語,摘抄你認為優美的語句,積累寫景語匯;
(2)想和大家分享美景的,可以寫一段導游詞;
(3)還想去別處走走的,可以通過上網及書籍閱讀了解各地風景名勝,領略江山的多嬌,感受藝術師的高超技藝。
我們的教育對象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發展也各有不同,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而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要有較大的不同,他們對所需知識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地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差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煉,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
3.個性化作文
【案例3】雪
2010年的一場大雪對誰來說無疑都是難忘的,因為這是50年來罕見的一場大雪,留給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引導學生充分回憶的基礎上,我著重指導學生寫以“雪”作話題的作文。
課始,先讓學生回憶這次下雪過程,從學生的交流之中,我感受到時間并沒有沖淡學生的記憶:有的學生用語言向大家講述了下零星小雪時的景色;有的學生則概述了下鵝毛大雪時的壯觀景色;有的學生則說了大雪造成的全國性大災;有的學生說了大雪給自己家的大棚菜地造成的損失;有的學生則描述了他和爸爸打雪仗、堆雪人的場景;還有的向大家描述了由遠至近,大地銀裝素裹時的美景。因為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每個人著眼點不同,那么我們每個人看待大雪也必然不同,如果硬性要求學生歌頌雪之美,那么這樣的作文即使寫出來也是無病。
學生作業選取:
風一吹,樹枝輕輕地搖晃著,猶如少女在擺動著她們的玉手。那銀光閃爍的雪針兒雪末兒,從樹葉兒和樹枝上慢慢地飄落下來,好似向大地撒下一把珍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場雪,真美啊!
——六(1)班 滕文璠 《雪后初晴》
一時間,只見雪球滿天飛舞,笑聲也滿天飛舞,我邊追邊打,爸爸則邊逃邊還擊,我高興地唱道:“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這時爸爸一個雪球飛了過來,我飛快地還擊。一不小心,爸爸的雪球打到我的腳上,我一氣之下把一個雪球飛進爸爸的脖子里,爸爸一邊跑一邊直叫喚:“冷死我了!好冷啊!”我高呼:“噢,勝利了、勝利了!”,媽媽開心地笑了!
——六(1)班 徐鵬程 《雪地上的笑聲》
夜已很深了,透過燈光我依稀看見窗外仍飄舞著一大朵一大朵雪花,一天一夜了,該死的雪花為什么還不停止呢?爸爸媽媽照著礦燈去菜園已經很久很久了。今年冬天我家在菜園里搭了4個大棚,里面種的是草莓——是我們家明年一年的希望。誰也不知道今年竟然飄起了這么大的雪花,爸爸媽媽白天已經在菜園那里呆了一天了,扒了一天的大棚頂上的雪,晚上又得去扒,不然大棚被壓塌了——明年一年的希望也就沒了。
——六(1)班 樊金擁 《可惡的雪》
孩子們具有獨特的感悟能力和與眾不同的想象力,我們倡導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心里所想,“本人”的、“純真”的,才是“至純”的!他們沒有堆砌華美詞句,而是真真切切地把自己眼里觀察到的、心里想到的與雪相關的場景捧在我們面前。
三、本校化——發掘校園的語言訓練點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變封閉性作業為開放性作業。作為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也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
1.環境類作業
【案例4】秋菊
秋天傲菊盛放的時候,在200多盆各色各樣的海洋里,邀請學校里花木匠吳爺爺給同學們作知識的講座后,布置下列自選性作業:
(1)愛朗誦的可以去找描寫秋菊的詩文朗誦。
(2)愛觀察研究的給學校里的寫好花名。
(3)愛攝影的給學校里的拍照。
(4)愛表達的就用自己的筆為學校里的獻上幾句贊美。
部分學生整理出來的花名:
金芍藥、紅粉團、貴妃醉酒、大紅袍、金螃蟹、銀針、珠連飛瀑、飛黃騰達……
部分學生的秋菊頌歌:
有純潔淡雅的金絲菊,它特意把自己的“金發”燙得一卷一卷的,仿佛一個活潑可愛的外國小孩:有深沉秀麗的的七彩菊,像是一位打了一層淡粉色胭脂的嬌嬌小姐:還有一種不知名的白色,它那身純白的衣服,讓它顯得更加端莊秀麗……這些白皚皚、金燦燦,擠擠挨挨的,連綴成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
——六(1)班 樊招娣 《秋菊》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喜愛的真正原因。不信?你瞧!隨便翻開古典詩文中的一頁,贊美的妙詞佳句就會映入你的眼簾,最喜愛秋菊的大詩人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么美啊,我仿佛又看到了端莊美麗的秋菊正盛開在颯颯秋風中,頂霜傲雪,裝扮著單調的秋冬,好一副錚錚硬骨呀。
——六(1)班 潘雨欣 《菊骨》
這樣的實踐作業就把語言訓練與學生的學校生活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學生在校園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
2.活動類作業
配合學校里開展的跳長繩、早操比武、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等各類比賽,我們也能布置各種各樣個性化、開放性、選擇性、層次性的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語文作業,不僅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更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對學校的熱愛。
四、本土化——體現地域的差異
“一個孩子一個世界”,孩子們的生活是豐富的,他們背后的世界是復雜的。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們,他們的家鄉有著深厚的鄉土文化、風土人情、獨特的人文地理、豐富的土特產、秀麗的山川。這些構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本土化語文作業資源。引導、尊重孩子對這些素材的開發和利用,就是語文作業走向本土的過程。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作為全國縣級旅游之冠的桐廬旅游業,發展至今,已形成山、水、林、洞為特色的五大旅游景區。為桐廬地域的語文實踐作業訓練提供了大量素材。
【案例5】拓展閱讀
在學完第十一冊“人與大自然”第一單元后,我布置了如下作業:
(1)有感情地朗誦十一首歌頌桐廬的詩。
(2)選擇若干首自己喜歡的詩背誦。
(3)尋找、閱讀其他的歌頌桐廬山水的詩、文。
——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范仲淹·《瀟灑桐廬郡十詠》等。
“這樣的作業我們喜歡!”這是我班里孩子的心聲。它讓我們感受到作業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活力。回顧自己一個學期以來對作業設計的探究、反思,真切地感受到語文教學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凸現個性,向校園延伸,跟本土接軌。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王天一著.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3]語文教學之友,《語文教學之友》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