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4 05:49: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近代史論文,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嘉靖皇帝的“不死藥”
所謂龍涎香,就是抹香鯨腸內(nèi)分泌物(糞便)的干燥品,是抹香鯨吞食墨魚之后,腸胃道分泌出的灰黑色蠟狀排泄物。龍涎香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藥用功效,因此被當做藥材使用;由于干燥后具有持久的香氣,也被作為香料、熏香使用。龍涎香在歷史上的各個時期、東西方各地,使用方法不盡一致。
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因為幾位方術之士的蠱惑,龍涎香被當成制作“不死藥”“萬歲香餅”的主要材料。所謂“不死藥”,實際上也就是。于是,朝廷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搜集此物。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如此重視這味的配制,事出有因:為了鞏固自己偶然得來(明武宗朱厚照31歲時猝死,因為沒有子嗣,根據(jù)“兄終弟及”的規(guī)定,年僅13歲的興獻王長子朱厚就成了皇帝)的至尊寶座,他要盡早生個兒子立嗣。但是,事與愿違,盡管他先后冊立過三位皇后,10年之間,仍然沒能生下一兒半女。情急之下,這位朱厚皇帝一面皈依道教,一面下令尋訪各種奇效藥物,希望出現(xiàn)奇跡。
葡萄牙是龍涎香的集散地
皇帝尊口一開,當然是大數(shù)目。嘉靖三十四年(1555),下令讓戶部“取香百斤”。龍涎香雖然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發(fā)現(xiàn)的時間據(jù)說可以上溯至殷商時期。但是,這是一種稀罕之物,國內(nèi)數(shù)量十分有限。“遍市京師不得”之后,又下令由龍涎香主要產(chǎn)地廣東藩司負責采買。盡管朝廷為了采買龍涎香,開出了每斤一千二百兩銀子的天價。但是,收效甚微,東拼西湊,不過十幾兩。距離百斤之數(shù),遙不可及。
中國難得覓見的龍涎香,葡萄牙人手中卻有不少。葡萄牙人對龍涎香很早就有認識和應用,1265年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ambre的定冠詞形式,(ambre是龍涎香的葡語名稱),大航海期間,葡萄牙有關東方的書籍中就有多處提到龍涎香。龍涎香在葡萄牙的用途主要有兩個,香料和藥物。葡萄牙人十分重視龍涎香,將其與黃金、象牙、犀角、海馬牙等一同列為貴重貨物。16至18世紀,葡萄牙人一度壟斷了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龍涎香貿(mào)易,葡京里斯本成為龍涎香的歐洲集散中心。
尚方寶劍讓龍涎香成為敲門磚
中國皇帝急需大量龍涎香,葡萄牙人手中擁有大量龍涎香。產(chǎn)需關系,促成了這樣一個事實:葡萄牙人得以在澳門居住下來。比起鴉片,龍涎香是西方強盜使用得更早的敲門磚。
關于葡人入居澳門的原因,中葡史學界有過“受賄說”、“霸占說”、“驅盜說”等不同理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理論都暴露出了各自的局限性,皆有格難通之處。相比之下,“龍涎香說”顯得頗有道理。最早提出“龍涎香說”的是臺灣學者梁嘉彬(1910-1995),早在1968年,他就在《明史稿佛郎機傳考證》一文中發(fā)表過如下一番感慨:
葡人始通中國時,布政使吳廷舉以缺上供香故,破例準其貢市;至是以缺香物故,準其入居濠鏡;至于清代以鴉片煙稅故,又準其永管澳門。余謂:“澳門之失,一失于龍涎(香),二失于鴉片(煙)!”
這類題型簡單歸納為:“主題+材料情境+論證性問題”形式,我們按問題設計的能力層次要求,從低到高,可以分為如下具體四類:
主題探究型
它是指在試題的題首中往往引用某人、某刊物、某一著作中提及的某一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觀點為主題,后運用圖表、漫畫、諺語、文字史料等各種圖文并茂的資源材料相結合,創(chuàng)設新穎的歷史觀點情境,設計與主題相關的探究性問題,根據(jù)材料信息,探究、證明該觀點、結論、概念的準確性或正確性,側重考查考生問題探究過程和方法,同時又考查對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觀點的理解、判斷、分析、歸納能力。例如:
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觀念與政治理論,偏重在政府的職分與責任,要求政府能盡職勝任,選賢與能。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戰(zhàn)國之世,世變益亟……古代的貴族,其地位,是與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則不然,君主要整頓政治,擴充自己的權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與游士結合,以打擊貴族,貴族中較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選舉之局益盛,世襲之制愈微。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
材料二 漢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賢。直到漢武帝,這一趨勢達到正式的法制化……這樣由教育與行政服務之實地觀察,與選舉與考試四項手續(xù),而始獲正式進入政府。
――錢穆《中國傳統(tǒng)政治》
材料三 魏、晉時代……乃因當時地方騷亂,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職權能力有限,全國選舉難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務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訪同鄉(xiāng)輿論,開列各地區(qū)人才,造成表冊,送政府作為錄用之根據(jù)。
――錢穆《中國傳統(tǒng)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確規(guī)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與此同時,選舉權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舉制。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首先設立秀才、明經(jīng)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放寬錄取標準。
――樊樹志《國史概要》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與所學知識,分析“選舉之局益盛,世襲之制愈微”的時代背景。(2)結合材料二、三,比較西漢與魏晉時代選官制度的相同點。(3)據(jù)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戰(zhàn)國至隋朝選官制度的演變體現(xiàn)了哪一歷史趨勢?
此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探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此類題型首先要求考生一方面要理解、把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觀點的內(nèi)涵,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獲取材料中與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觀點相關的信息,然后根據(jù)設計的論證問題層次要求,對材料中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比較、探究,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對問題進行論證,答案往往與考點關聯(lián)性不大,具體做題方法如下:第一、明確探究主題的內(nèi)容和方向。第二、根據(jù)具體史料提取問題有關相息。第三、根據(jù)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比較、探究,提出歷史認識。第四、語言簡潔,表述準確具體書寫問題答案。按此方法此題答案為(1)經(jīng)濟:鐵犁牛耕的推廣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政治:地主階級日益崛起(士階層日益活躍,受到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重用);各諸侯國打擊奴隸主貴族,加強中央集權。思想文化:百家爭鳴局面形成;“學在官府”發(fā)展為“學在民間”。(2)相同點:其目的都是為了選拔人才;都呈現(xiàn)制度化;都是從地方向中央舉薦人才。(3)特點:官吏任免權和考核權收歸中央;以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科舉制日益完善。(4)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對比論證型
它是指試題中圍繞特定時期某一領域的歷史主題,創(chuàng)設反映此主題的多種不同、甚至是完全對立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的歷史情境,以此為依托,設計新穎的比較論證性問題,來考查考生對此主題問題的比較、分析、歸納、探究的能力 ,尤其是比較能力。例如:
公元1772年,從文化意義上說,是中西方歷史上一個不尋常的分水嶺。這一年,在西方世界,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嘔心瀝血長達21年編纂的《大百科全書》11卷全部出齊;而在東方世界,乾隆皇帝則正式下詔各省征集圖書,開始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前后幾千人參與此項工作,歷時10年,終于編成煌煌8億字的巨著。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編輯工作開始之前,狄德羅就堅決主張不讓政府部門參與此項工作。他發(fā)出這樣的宣言:“匯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種知識,向現(xiàn)時同我們一起活著的人們闡述它們的普遍體系,并將此書傳之于我們的后人……讓我們的子弟因為更有知識,從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們與世長辭時無愧于人的稱號……”從早上六點到下午兩點,狄德羅關在上了三道鎖的房內(nèi),對任何人都不開門,他像個苦役犯那樣編寫《百科全書》。
――安德烈?比利《狄德羅傳》
材料二 乾隆的《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yè)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nèi)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里面,也曾經(jīng)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 ”
――魯迅《病后雜談之余》
材料三 以《百科全書》的編寫和出版為中心,形成法國啟蒙運動的。……百科全書被譽為法國法革命的“兵工廠”。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狄德羅為什么堅決不讓政府部門參與編輯《百科全書》的工作,而要獨自承擔這份重任?(2)結合材料一、二,分別說明《百科全書》和《四庫全書》編撰的目的是什么?(3)為什么《百科全書》被譽為法國大革命的“兵工廠”?(4)啟蒙運動“是中西方歷史上一個不尋常的分水嶺“,它在人類歷史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此題考查學生對中外文化領域的變化比較,此類題型首先要求考生明白此題討論的是什么主題,確定反映主題的角度、范圍,然后回顧與此有關的高考考點的主干知識以及結合材料中獲取的有效信息,再根據(jù)問題設計層次要求,進行理解、判斷、分析、歸納、比較、探究、對問題進行對比論證,具體答題步驟為:第一、確定比較主題比較對象以及比較的目的和方向。第二、閱讀相關史料,提取比較問題的有效信息。第三、根據(jù)提煉的信息對比較對象進行綜合比較,在比較中找出各比較的異同,分析、歸納、比較差異的原因。第四、根據(jù)問題準確表述答案。顯然答案為(1)因為啟蒙思想認為“理性”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如果讓政府參與,狄必然會失去獨立人格,淪為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2)《百科全書》:匯集和宣傳科學知識,弘揚人文精神,追求幸福人生;《四庫全書》:實行文化專制,毀滅歷史文化,愚弄人民,削弱民族戰(zhàn)斗力,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3)因為它為法國人民反抗封建專制統(tǒng)治提供了思想武器。(4)啟蒙運動傳播了進步思想,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為近現(xiàn)代世界各國的政治變革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做了輿論動員;也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系統(tǒng)的政治構思。
觀點解釋、說明型
它是指試題中往往引用某刊物文章、 某史料文獻、某新聞評述報道 、熱點問題爭論等對某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現(xiàn)實熱點、焦點問題的多種評價爭論觀點,來創(chuàng)設具有新穎的論證歷史觀點的問題情境,設計具有論證性、開放性的問題,讓考生根據(jù)具體觀點角度展開解釋,運用已掌握高考考點主干知識來說明該觀點、結論、概念的準確性或正確性,是考查考生對歷史認識、歷史觀點的說明、理解、分析、歸納能力。例如: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西方史學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歐中心論”的世界歷史編纂潮流,使世界歷史的編纂學在總體上進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征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fā)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tài)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chǎn)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fā)地發(fā)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
材料二:20世紀80年以來,我國有些學者提出“現(xiàn)代化史觀”。主張“從宏觀歷史學的角度,把現(xiàn)代化作為一個全球性大轉變的過程,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化工業(yè)社會轉變的大過程,進行整體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
請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評價新航路開辟。(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史,結合1840~1919年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說明中國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方面是如何實現(xiàn)轉型的。(3)從文明史觀角度看,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請分別結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國的政治文明實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從文明發(fā)展進程的角度談談你對兩者利與弊的基本看法。
此題考查學生不同史觀認識歷史問題的角度,此類題型首先要求考生明白此試題討論的是什么具體問題,材料中與此有關有幾種觀點,然后依據(jù)自已知識儲備情況,根據(jù)具體要求展開對論證的視角觀點運用史實解釋、說明,但語言要簡潔、精煉,論據(jù)要正確、充分、切忌論據(jù)錯誤。通常做題步驟:第一、明確主題,理解歷史概念、歷史認識的內(nèi)涵。第二、根據(jù)問題視角,收集主干考點有關史實。第三、運用有效史實論證支撐具體歷史概念歷史觀點。顯然答案為(1)人類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開始走向整體世界;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xiàn)。(2)經(jīng)濟:伴隨著西方的入侵,中國經(jīng)濟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小農(nóng)經(jīng)濟逐漸瓦解,近代中國產(chǎn)生與發(fā)展。政治:民族資產(chǎn)階級登上歷史的舞臺,發(fā)動,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頒布了《》。(3)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可直接參與國家管理,權力機構相互制衡(或人民、輪番而治、直接民主)。有利于維護公民的集體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城邦經(jīng)濟的繁榮,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和城邦體制(小國寡民),最終不利于政治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利于在國與國競爭中保持強盛。②近代英國代議制度:君主立憲制,君主制、貴族制、議會民主與黨派政治相結合,以內(nèi)閣制為核心有利于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利益、維護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資本主義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但終究不能完全體現(xiàn)全民各種權利和社會公正。
學術小論文型
它是指試題中往往引用現(xiàn)實社會上某刊物,媒體上某一史學觀點、某一新聞評述 、 某一熱點問題爭論等文章,介紹對特定時期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評價,創(chuàng)設具有時代性的問題情境,設計具有開放性,現(xiàn)實性,學術性的論證性歷史論文問題,考查考生歷史知識儲備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問題探究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能力。
此類題型首先要求考生明白此題的主題,論據(jù)的范圍,文章的結構、字數(shù),然后收集有關正確的論據(jù),構思文章結構,書寫文章提綱,最后一氣呵成,做到文章論據(jù)充分,論述層次分明,問題探究合理,邏輯推理嚴密。具體做題步驟為:第一步要從史家和史著的歷史理論材料中閱讀、提煉要評析的觀點,確立小論文要闡述的主題。第二步根據(jù)主題內(nèi)涵具體分解成為若干具體小論點,選擇以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等其中某一史學范式作為評論視角,論證主題內(nèi)容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全文的思維框架。第三步聯(lián)系自己所儲備的史實,支撐的每一具體論點,做到論從史出,史實與論點之間符合嚴謹?shù)臍w納邏輯,構成嚴密的因果關系,最終全文闡釋形成思路清晰,思維具有層次性、邏輯性、整體性。
【結語】總之,只要我們掌握材料論證主觀題的方法技巧,再通過實戰(zhàn)訓練,一定可以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應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