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河洛文化論文

河洛文化論文

時間:2023-01-27 09:30: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河洛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河洛文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洛陽學;河洛文化;華夏歷史文明;包容文化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6)12-0138-05

洛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處于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在歷史上極具國際影響力。洛陽學是以洛陽地區的歷史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兼及中華文明發展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洛陽學之所以成為一門新興學科,根本原因在于洛陽數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形成了豐富而珍貴的古籍文獻。這些或由洛陽人撰寫或著于洛陽或主要描述洛陽的著述,已成為洛陽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今天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重視,并日益呈現和迸發出巨大的魅力與活力。本文在對部分具有洛陽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獻擇要略作介紹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搜集、整理洛陽古籍文獻,編纂“洛陽文獻集成”,并從開展跨學科研究、服務洛陽社會發展、構建國際洛陽學等幾個方面提出洛陽學研究的幾點建議。

一、洛陽古籍文獻概覽

1.豐富而珍貴的地方志

“方志乃一方全史也。”①地方志對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行政沿革、經濟狀況、社會風俗、重要人物、詩文著作、名勝古跡等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具有內容豐富,連續性好,可信度高等特點,在歷史文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洛陽地方志數量眾多,部分志書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如《河南志》,原為北宋史學家宋敏求所著,后佚。清地理學家徐松修《全唐文》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部分內容,因多為元代資料,世稱《元河南志》。清宣統初年,文獻學家繆荃孫將其刊刻于《藕香零拾叢書》。著名史地學者沈認為:“《河南志》久佚,獨借是志,而隋唐東都制度,猶可考見其全,其當寶貴何如也!”②《元河南志》為現存最早的洛陽古方志,是研究我國自周至元時期,洛陽城池、宮殿、坊市、古跡等發展變化的重要文獻。又如明弘治十二年(1499)刊刻的《河南郡志》,編排體例“重古輕今”“因地因事而制宜”③,多有獨到之處,為現存最早的河南府志,也是現存唯一有關洛陽的明代志書,國內僅存殘本。清代的洛陽縣志有順治年間、康熙十年、康熙四十年、乾隆年間、嘉慶年間等多個版本。民國《洛陽縣志》,記述先秦至1946年的洛陽歷史,類目完整,資料翔實,體裁方法新穎,現在僅洛陽市檔案館存有一部手稿。

2.有中華元典文獻之稱的河圖洛書

傳說中出自洛陽境內的河圖、洛書,《尚書》《易經》《禮記》《論語》等先秦儒家經典雖然均有記述,但對于其真實面目又語焉不詳。因此,“自古以來,關于河圖洛書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撲朔迷離的問題。”“是一個誘人的謎,是一個蘊含豐富的知識迷宮,是一個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信息之源。”④為破解河圖洛書的千古之謎,歷代學者潛心研究,著述頗多。南宋蔡沈所撰《洪范皇極內篇》,將洛書視為數之本源,提出“河偶洛奇”說,開創術數學洪范流派。南宋洛陽人郭雍所著《郭氏傳家易說》,潛稽易象,以傳家學。清初河南理學名儒冉覲祖所撰《河圖洛書同異考》認為,河圖洛書本于朱熹《易學啟蒙》,并提出“河圖主互、洛書主對”說。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理學名臣李光地奉康熙帝之命纂成《周易折中》。該書“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眾儒之考定,與通經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⑤,兼容并蓄諸家之說,而又有所發明,為周易與河圖洛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3.燦若星河的名人別集

洛陽歷代名人輩出,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名著。西漢政治家、思想家賈宜所著《賈長沙集》,其《新書》中的《過秦論》篇,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宗首》《藩強》《權重》篇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其他諸篇提出了重本抑末,利民安民,注重禮儀等政策措施,為研究西漢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唐“詩圣”杜甫所著《杜工部集》,共收詩1400余首,是我國古代詩歌經典名著。其中的大量時事政治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亂前后的巨大社會變遷,內容真實,感情真摯,被譽為“詩史”,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研究價值。著有《河南集》的北宋洛陽人尹洙尊崇孟子、韓愈,力為古文。范仲淹稱“其文謹嚴,辭約而理精”“深有功于道”⑥。明呂維祺的《慎獨堂集》(由吳偉業編輯而成,又名《明德先生文集》)和清呂謙恒的《青要集》都比較有名。呂維祺生平“篤實踐履”“晚殉闖難,以節義顯”,其“所論建多樸實,亦異乎空談經濟之流”。⑦呂謙恒的詩歌“格調不襲宋以后,吟詠性情,即境指事,惻惻感人,實得古者詩教之本義”⑧。

4.博大精深的理學名著

由北宋程顥、程頤兄弟于洛陽創立的洛學“不僅是宋明理學的理論奠基者,而且是宋明理學發展和演變的方向的決定者”⑨。明末清初理學名儒孫奇逢曾在《洛學編序》中說:“洛為天地之中,嵩高挺峙,黃河蜿蜒。”“學問淵源,天中尤盛。宋興伊、洛,元大蘇門,至有明而兩河八郡,識大識小,各有傳人。”⑩《二程全書》,為程顥、程頤著作的合編。包括《二程遺書》及附錄、《二程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伊川易傳》《程氏經說》《二程粹言》等,是研究程顥、程頤生平及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南宋乾道年間,朱熹將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與其弟子的“行狀”“年譜”“奏狀”“墓志銘”“遺事”等傳記材料,編成《伊洛淵源錄》。該書以程顥、程頤為正宗,構建起直接孟子的道統體系,是我國首部理學史專著,開“學案體”之先聲,在學術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謝鐸的《伊洛淵源續錄》以及清張伯行的《伊洛淵源續錄》均以程顥、程頤為理學正宗,接續伊洛學脈,彰明程朱理學。清初理學名臣湯斌編纂的《洛學編》,沿襲其師孫奇逢《理學宗傳》的編纂思想和體例,前編列漢杜子春、鄭興、鄭眾、服虔,唐韓愈,宋穆修,正編列宋程顥、程頤、邵雍等14人,元許衡、姚樞等3人,明薛u、曹端、閻禹錫等24人,綜述其生平事跡、師承和學術思想。此書為第一部河南理學史。

5.名勝名物的不朽篇章

西晉陸機所著《洛陽記》,“是古代城市史志中較早的一部,也是寫得較好的一部”B11。該書對當時洛陽的城市規模、城門、宮殿、太學、里市、官署、苑囿等均有詳細記載,為研究洛陽城市史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北魏楊f之所著《洛陽伽藍記》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等5卷,是記述都城洛陽佛寺興衰的重要著作。該書除對40余所寺院的建置規模及變遷詳細記載外,兼記北魏孝文帝遷洛至爾朱榮之亂時期洛陽城的“建置”“布局”“城門”“宮殿”“里坊”“名勝”,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風俗、人物、地理、中外交通等諸多方面。其中,不少史事可補《北史》《魏書》之缺或互相參證,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北宋李格非所著《洛陽名園記》,追記其所親歷的洛陽“富鄭公園”“董氏西園”“董氏東園”等19處園林。李格非在后記中發出警世之言:“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B12北宋宋歐陽修所撰《洛陽牡丹記》分“花品敘”“花釋名”“風俗記”等3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牡丹專著。該書評品了24種牡丹,分析了各種花名的由來,記載了洛陽人賞花的風俗和“種花”“養花”“醫花”等栽培技術。認為牡丹“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B13。

6.源遠流長的小說戲曲

西漢洛陽人虞初曾將《周書》改寫成《周說》,即《虞初周說》。虞初“就是我國最早的小說作家,《虞初周說》也就是最早的個人小說專集”B14。雖然此書已佚,但虞初作為“小說”的代稱卻影響深遠。明代形成“虞初體”小說文獻體裁,出現了《虞初志》系列,到清代又產生了《虞初新志》系列。《會真記》,又名《鶯鶯傳》,唐元稹所作。敘述了崔鶯鶯與書生張生的愛情悲劇故事,對人物性格與心理活動刻畫細致,文筆優美,為唐傳奇之名篇。“其事之震撼文林,為力甚大。”B15后世以之為本,衍生出《弦索西廂》《西廂記》《續西廂記》等多部戲曲。清康熙年間,呂履恒創作的劇本《洛神廟傳奇》分上下卷,以明清鼎革為歷史背景,敘述了書生何仲虎與巫有娘、賈綠花之間的離合情緣,頗有傳奇色彩。

7.卷帙浩繁的佛教經典

洛陽是中國佛教發祥地,東漢即成為佛教中心,佛學著作頗多。《四十二章經》,據傳為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所譯的中國第一部佛經。該佛經集結佛陀42段語錄而成,言簡意賅,闡述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勸世人“精進離欲,由修布施、持戒、禪定而生智慧,即證得四沙門果”B16。此書對于中國佛教的早期傳播起了較大作用,是研究古代佛教的重要資料。《唯識論》是“一生事業,為介紹世親護法等一派之佛學于中國”B17的玄奘,以唯識說為主,雜糅印度親勝、火辨、難陀等九家對世親《唯識三十頌》所作的注釋編譯而成。主要論證一切現象均是唯識所變現,外境實無,唯有內識。此書是佛教唯識宗的重要經典,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與價值。南朝梁慧皎編纂《高僧傳》,收錄自東漢明帝至梁武帝年間,部分佛教高僧的傳記。此書開創佛教傳記新體例,分“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忘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等10科,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文獻。

8.名目繁多的金石資料

洛陽古跡眾多,文物豐富,金石之學發達。《伊闕造像題字目錄》,為清道光年間方履]所撰。該目錄輯錄北魏至宋時期洛陽龍門石窟造像題記,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清中期名儒武億,博通經史,尤長于金石文字考訂,所著《授堂金石文字三跋》,分周以迄隋、梁,唐,后唐至元等3跋,通過訂前人之疏誤,增己之所獲,以補正史之不足。《洛陽存古錄》,為清金石學家劉喜海所著。收錄了大量曹魏至元代的洛陽碑刻、造像題記、經幢、墓志等石刻資料。郭玉堂1935年編輯《千唐志齋藏石目錄》,收錄新安張鈁所藏漢至明代碑刻,尤以唐碑為多。

二、編纂“洛陽文獻集成”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籍文獻是文脈流傳的主要途徑。保護整理古籍文獻,是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戰略舉措。編纂“洛陽文獻集成”,不僅有助于夯實洛陽學研究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于傳承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陸續啟動了大型文獻叢書編纂工程,如“湖湘文庫”“荊楚全書”“巴蜀全書”“山東文獻集成”“浙江文獻集成”“江蘇地方文獻叢書”“上海文獻叢書”“金陵全書”“溫州文獻叢書”“蘇州文獻叢書”“杭州文獻集成”“常州歷史文獻叢書”“嘉興文獻叢書”“衢州文獻集成”“臺州文獻叢書”“樂清文獻叢書”等。這些旨在搶救和保護珍貴地方文獻,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第一手資料的大型文獻叢書,均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和較好的社會效益,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功在當代,澤被后世。2012年,洛陽市啟動的“中國河洛文化文獻叢書”編纂工程,至今已出版《元河南志》《孝經大全》《洛陽曹氏叢書》等30余部,為編纂洛陽歷史文獻叢書積累了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

整理編纂一部能代表和傳承洛陽歷史文化的“洛陽文獻集成”意義重大。作為一項基礎性文獻整理工程,不僅有助于保護瀕危的洛陽古籍文獻,而且有助于深化洛陽學研究,實現洛陽文獻資源共享利用的最大化;作為一項集體性攻關科研工程,不僅可以充分整合洛陽學研究團隊力量,培養更多的洛陽古籍文獻整理和研究人才,而且可以整體提升洛陽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水平;作為一項標志性文化宣傳工程,不僅可以充分展示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可以增強國內外對洛陽重要文化地位的認同,進一步提升洛陽文化軟實力;作為一項精品性文化出版工程,不僅有助于形成洛陽著名文化品牌,而且可以促進洛陽文化事業的繁榮,推動洛陽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一項前瞻性文化建設工程,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洛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有助于加快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的建設步伐,推動洛陽學研究走向世界。

編纂“洛陽文獻集成”,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統籌規劃。一是成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由洛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副主任,相關局委、社科聯、史志辦、高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主要領導任委員,負責編纂出版工作的領導和協調;下設辦公室,承擔具體組織實施工作。二是制定研究和出版計劃。在對洛陽地區古籍文獻進行系統整理的基礎上,通過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預計用10年左右時間,分批出版500種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洛陽古籍文獻。三是制定收錄原則和出版方式。主要收錄民國以前的洛陽歷史文獻,廣泛征集海內外圖書館、博物館收藏的稿本、抄本等稀見的地方文獻,系統編制《洛陽學書目提要》。B18對有重要歷史影響的名人大家,收錄其全部著述,編為全集;對比較重要的歷史人物,收錄其主要著作,編為專集;對其他不同領域的著述,如方志、譜牒、碑刻、圖冊、繪畫等,編為專題文(圖)集。優先整理出版善本、孤本、珍本地方特色文獻,以及世界文化遺產、一帶一路等社會關注焦點和學術熱點文獻。文獻原則上以影印方式出版,同時區分不同類型的著作,以點校本、譯著和數據光盤等復合形式出版。五是制定具體實施辦法。編纂出版采取面向全國公開招標和特別委托方式進行;實行項目管理運行制度;對編纂項目成果進行評估審核;項目成果統一出版格式,力求裝幀精美,版本精良。六是經費統籌。申請洛陽市委、市政府特批后的文化建設工程重大專項經費,爭取省、中央部委和有關部門的扶持資金,申報省、國家社科基金委托項目、出版基金重大項目經費與配套資金,募集社會熱心文化事業人士的相關捐助等。

三、開展多學科綜合性洛陽學研究

1.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研究

洛陽文化極其豐富,包括政治、經濟、哲學、軍事、社會、宗教、科技、教育、歷史、文學、藝術、醫學、天文、地理、環境等多方面內容,涉及歷史學、考古學、文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民俗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研究領域。因此,洛陽學是一門跨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在洛陽學研究中,除了進行各學科的專門研究之外,還應積極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這既是現代學科發展的一般趨勢,也是深化洛陽學研究的重要途徑。比如,就學科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屬于地理學的分支,但在歷史文獻豐富的地區,歷史地理往往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在洛陽為何能夠長期成為中華文明中心的問題上,如果從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入手,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就會得到比單純歷史學研究更為豐富的認識。而歷史學內部,也存在著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軍事史、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藝術史等不同專業門類。一件歷史文獻、一次歷史事件,經常會涉及多個研究領域,需要從不同專業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目前,對于文化資源極為豐富的洛陽學來說,文獻史料已不是問題,所缺乏的就是理論方法的創新和研究領域的突破。開展跨學科研究,推動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發展,培育新的學術生長點,將是洛陽學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2.服務洛陽經濟社會發展

開展洛陽學研究,就是要聚焦洛陽,旗幟鮮明的為洛陽社會發展服務。這是洛陽學研究根本目的,也是洛陽學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做好洛陽學的基礎研究工作。全面梳理洛陽文化資源,深入研究誕生于洛陽的中華民族元典文獻和思想,系統闡釋中華文明的發展演變歷程;加強洛陽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研究,深化關于歷史時期區域國際化的理解與認識;分析洛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的歷史變遷,總結區域社會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研究洛陽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優秀文化遺產,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提煉區域人文精神。二是要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做好洛陽學的應用對策研究,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學術支撐與智力支持。深刻認識洛陽歷史問題與現實發展內在聯系的重要性,切實把洛陽學研究和洛陽現代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解決洛陽發展所遇到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目標,從大歷史的視野,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積極開展前瞻性和對策性研究。三是以洛陽學研究為契機,從落實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高度,依托洛陽文化資源優勢,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開創洛陽現代社會發展新格局。

3.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洛陽學

位于中原腹地的洛陽,是一個有長達1500余年建都史的十三朝古都。洛陽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縮影,在很長時期內作為國家主流文化,代表著當時中國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這就決定了洛陽學研究,必然有別于一般性的地方文化研究。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洛陽學具有充分的歷史與現實依據。自東漢至隋唐時期,洛陽一直是重要的國際文化交流城市。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今日本)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B19。這是最早的中日官方交流記載。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日本遣唐使北線航路的必經之地,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過重要貢獻。B20洛陽的城市布局、宮殿、苑囿及文化習俗等,均對東亞國家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可在日本、韓國清晰地看到古代洛陽的影子。洛陽學的概念,就是最早由日本京都大學的岸俊男教授提出來的。B212010年11月27至28日,首屆“洛陽學國際研討會”在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成功召開,標志著“洛陽學”這一新興學科正式誕生。B22也就是說,洛陽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構建國際洛陽學,就是要以國際化學術視野研究洛陽學,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拓寬發展空間。一方面研究洛陽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研究域外文化對洛陽文化的影響。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積極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開展學術合作,不斷提高洛陽學的研究水平與知名度。只有這樣,洛陽學才能超越地方學的局限,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注釋

①章學誠:《章氏遺書》卷二十八《丁巳歲暮書懷投贈賓谷轉運田以志別詩》,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1922年,第52頁。

②徐:《落帆樓文集》卷四《與徐星伯中書論河南志書》,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1918年,第18頁。

③劉永之、耿瑞玲:《河南地方志提要》(上),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09頁。

④王永寬:《河圖洛書探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頁。

⑤玄燁:《御制周易折中序》,李光地編纂,劉大鈞整理:《周易折中》,巴蜀書社,2008年,第1頁。

⑥范能浚編集,薛正興點校:《范仲淹全集》(上),鳳凰出版社,2004年,第158頁。

⑦永,紀昀主編,周仁等整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974頁。

⑧方苞著,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2頁。

⑨徐遠和:《洛學源流》,齊魯出版社,1987年,第12頁。

⑩張顯清主編:《孫奇逢集》(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4頁。

B11史為樂:《陸機〈洛陽記〉的流傳過程與歷史價值》,《殷都學刊》1991年第4期。

B12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古文觀止》,岳麓書社,2012年,第205頁。

B13歐陽修著,呂雪菊點校:《歐陽修全集》第4冊,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966頁。

B14秦川:《明清“虞初體”小說總集的歷史變遷》,《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2期。

B15魯迅輯錄:《唐宋傳奇集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2頁。

B16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第1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23頁。

B17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重慶出版社,2009年,第151頁。

B182014年7月28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組織召開“洛陽(河洛)文獻叢書書目匯編座談會”。程有為、耿瑞玲、盧廣森、馬世之、任崇岳、單遠慕、王全營、王永寬、魏天安、蕭魯陽、張新斌、鄭杰祥等先生參加,并對編選洛陽(河洛)文獻書目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對本文寫作也多有幫助。

B19范曄:《后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中華書局,2012年,第2821頁。

B20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簡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第14頁。

B21張亞武:《吸引更多專家參與“洛陽學”研究――訪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韓N》,《洛陽日報》2008年4月24日。

B22[日]氣賀澤保規:《“洛陽學”在日本誕生》,陳濤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2月22日。

參考文獻

[1]洛陽市歷史學會.河洛文化論叢(第1輯)[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2]洛陽市歷史學會等.河洛文化論叢(第2輯)[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

[3]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河洛文明論文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第2篇

洛陽師范學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道師范學校,歷經省立河洛道師范學校、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省立洛陽師范學校、洛陽師范專科學校、洛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諸階段,200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2007年,學校以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1年,獲批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近年來,學校獲得“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文明標兵學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學生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學校現有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化學化工學院、信息技術學院、體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商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國土與旅游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軟件職業技術學院21個學院,4個公共教研部,61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藝術學、農學等10大學科門類。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4000余人。

學校始終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以質量工程建設為主線,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現有和省級特色專業9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5個、精品課程和雙語示范課程等18門,省級教學團隊5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獲批省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63項、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57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65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29項、教師教育教學成果獎8項。有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文化改革發展人才培養基地1個。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興校”戰略,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余人,高級職稱人員440人,占專任教師的37%;具有博士學位人員220人,碩士學位人員760人,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占專任教師的82%。教師隊伍中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省優秀專家、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等各類優秀人才200余人。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積極實施“科研強校”戰略和“學科帶動”戰略。現有中原經濟區智慧旅游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研究基地1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綠色無機保溫材料實驗室”、“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等省級科研平臺12個,“激光光譜技術重點實驗室”、“物聯網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等市級科研平臺13個。近年來,學校教師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規劃項目和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00多項,在國際期刊發表并被《SCI》、《EI》收錄的學術論文1000余篇,榮獲省級以上科研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300多項。

學校實施開放辦學,與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美國中密西根大學、美國克拉克大學、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愛爾蘭卡羅理工學院、愛爾蘭沃特福德學院等院校合作辦學,并加入了世界大學校長聯合會。

學校現有安樂、伊濱兩個校區,安樂校區占地1000余畝,伊濱校區規劃用地2850畝。其中,占地560余畝、建筑面積27.7萬㎡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14000余名師生順利入駐,成為新家園的見證者和守護者;建筑面積近40萬㎡的二期工程已經開工,預計2016年百年校慶時全部落成,實現整體搬遷。學校固定資產總值約8.78億元,圖書館藏書近200萬冊,中外文期刊4741種,電子圖書30萬余冊,是中國知識工程文獻檢索二級中心。學校建有“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校園網絡,是“河南省高等學校數字化校園示范學校”。

目前,學校正按照“以人為本,以文為魂,以水為韻,功能合理、生態和諧、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全力推進新校區建設,力爭建成環境優美、功能合理、文化氣息濃厚的大學校園。在未來的發展中,學校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扎實工作,開拓創新,堅持“建新校、強內涵、惠民生、促和諧”協調發展,深入實施“一工程五戰略”,加快推進“兩大跨越”建設步伐,為建設成為一所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位居全國同類院校先進行列,以教師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而努力奮斗!

一、專業介紹

美術學: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美術教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專業基礎寬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較高素質、應用型的中學美術教育及社會美術教育教學與研究人員。

主要課程:

油畫方向: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素描、色彩、油畫材料技法與臨摹、油畫人體、油畫風景、油畫人物、表現與抽象繪畫、美術教學法。

中國畫方向: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素描、色彩、書法、篆刻、線描、山水畫、水墨花鳥、工筆花鳥、工筆人物、寫意人物、美術教學法。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視覺傳達設計:非師范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掌握視覺傳達設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專業能力突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較高素質、應用型的視覺傳達設計人才。

主要課程:圖形設計、字體設計、版式設計、標志設計、廣告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裝楨設計、室內設計、網頁設計、展示設計、印刷設計。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環境設計:非師范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掌握環境設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專業能力突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較高素質、應用型的環境設計人才。

主要課程: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歷史、室內效果圖表現、家具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室內設計、展示設計、模型制作、景觀設計。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動畫:非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掌握動畫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專業能力突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較高素質、應用型的動畫研究與創作人員。

主要課程:動畫概論、動畫造型設計、動畫運動規律、動畫場景設計、數字繪畫、攝像、非線性編輯、視聽語言、分鏡頭設計、動畫創作、影視特效合成、二維動畫制作、三維動畫制作。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繪畫:非師范類本科專業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掌握繪畫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專業基礎扎實,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較高素質、應用型的繪畫創作研究人員及服務于社會的藝術工作者。

主要課程:

油畫方向:藝術理論、技法理論、素描、色彩、油畫材料與技法、油畫人體、油畫風景、油畫人物創作、油畫語言探索實踐、抽象與表現繪畫、綜合材料繪畫。

中國畫方向:藝術理論、技法理論、素描、色彩、工筆人物、寫意人物、山水畫、工筆花鳥、寫意花鳥臨摹、水墨材料與表現、書法、篆刻。

版畫方向:藝術理論、技法理論、素描、色彩、黑白構成、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絲網版畫、銅版畫、綜合版畫、紙版畫。

水彩畫方向:藝術理論、技法理論、素描、色彩、水彩靜物、水彩風景寫生、水彩頭像寫生、水彩技法與表現、水彩創作。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音樂學: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能勝任基礎藝術教育、社會藝術教育、文化傳媒、廣播影視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并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主要課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中外音樂簡史、聲樂、鋼琴、器樂、合唱指揮、音樂學科教學論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音樂表演:非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掌握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與較強的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表演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勝任文藝表演團體、文化管理部門、社會藝術教育、文化傳媒公司、廣播影視等領域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并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主要課程:聲樂、鋼琴、器樂、樂理與視唱、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中外音樂簡史。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舞蹈學: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掌握舞蹈學科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具有較強的舞蹈教學與表演能力,能勝任基礎藝術教育、社會藝術教育、文化傳媒、廣播影視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并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主要課程:芭蕾基訓、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舞蹈編導、舞蹈教學法。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舞蹈學(體育舞蹈方向):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體育舞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夠在學校從事體育舞蹈、健美操、藝術體操等教學、訓練和編導工作,并能勝任藝術表演團體、演藝機構的表演、組織和管理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舞蹈學、舞蹈藝術概論、舞蹈編導、教育心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專項理論與實踐等課程。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戲劇影視文學:非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戲劇、戲曲舞臺和影視創作基本理論,以及劇本創作和編導技巧能力,具有較高藝術修養和藝術創造力,能在文化館站、中小學、戲劇戲曲和影視相關學科領域從事創意策劃、創作、研究、教學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并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主要課程:中外戲劇史、電影發展史、戲劇學概論、戲曲概論、影視概論、中外文學、語言學、編劇概論、影視編劇與實踐、話劇影視劇本寫作、戲曲文學劇本寫作、影視制作等。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廣播電視編導:非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廣播電視藝術理論知識與編導技能,具備較高政治素質、藝術修養和藝術創造能力、能夠從事節目編導,影視制作、廣告策劃,或獨立制片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與實用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中外廣播電視史、廣播電視概論、新聞學原理、廣告學、廣播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電視專題與專欄、攝像與非線性編輯、電視欄目包裝、中外廣播電視名欄研究、媒介經營與管理等。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播音與主持藝術:非師范類本科專業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播音與主持基本理論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具備較高播音與主持技能,能夠從事播音主持、新聞采編、廣告與影視配音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藝術人才。

主要課程:播音學概論、普通話與播音發聲訓練、播音創作基礎、廣播播音、廣告與影視配音藝術、節目主持人藝術、電視新聞采訪務實、中外節目主持人研究等。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二、招生專業、計劃、生源地及收費標準

專業

代號

國標

代碼

專業名稱

科類

層次

學制

招生

計劃

招生范圍

學費

(年/生)

01

130401

美術學

文理兼招

本科

4

50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

5700元

02

130502

視覺傳達設計

文理兼招

本科

4

45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

5700元

03

130503

環境設計

文理兼招

本科

4

25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

5700元

04

130310

動畫

文理兼招

本科

4

25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

5700元

05

130402

繪畫

文理兼收

本科

4

40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

5700元

06

130202

音樂學

文理兼招

本科

4

64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湖南

5700元

07

130201

音樂表演

文理兼招

本科

4

36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湖南

5700元

08

130205

舞蹈學

文理兼招

本科

4

30

山西、江西、山東、湖南、安徽

5700元

09

130205

舞蹈學

(體育舞蹈方向)

文理兼招

本科

4

55

山西、江西、山東、湖南、湖北、安徽

5700元

10

130304

戲劇影視文學

文理兼招

本科

4

90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湖南、安徽

5700元

11

130305

廣播電視編導

文理兼招

本科

4

70

山西、江西、甘肅、山東、湖南、安徽

5700元

12

130309

播音與主持藝術

文理兼招

本科

4

65

第3篇

關鍵詞:墓園規劃;墓園景觀;墓園文化;墓葬形式;植物規劃;墓園風水

墓園作為一種傳統的紀念性景觀,一塊城市和鄉村的公共綠地,其中凝聚著古老

的文化和信仰。國外墓園規劃設計理論研究已經相當的成熟。國內墓園規劃設計的理論研究還是一個空白。雖然在紀念性景觀研究中會有所涉及,但還不夠深入和系統。隨著國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墓園建設也逐漸成為了一個熱點。由于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對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利用的控制,將墓園建設與文化、生態建設相結合,營造園林式墓園成為一個新的趨勢。

一、 墓園的概述

廣義墓園是指從人類對自身死亡墓葬意識產生以后,生者為死者建立的各種形式和規模的墓地。狹義墓園也指公墓,是用園林的形式設計,具有一定的設施、規模和數量的墓穴,它是近現代出現的一種墓地形式。

墓園作為一個生死對話,承載記憶的場所,具有強烈的紀念性特征、象征性、時代性、地域性、功能性、文化性。現代墓園運用空間藝術和設計方法,構成了不同空間和場所,營造墓園特定的環境氣氛。

二、 墓園文化的解讀

(一) 、宗教文化

墓園文化與古時祖先崇拜和靈魂不滅的觀念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交織著地域性

的宗教文化內涵。在中國,儒、道、佛的喪葬觀深層地覆蓋著墓園的思想。 在西方是神學教義的影響很深。

(二)、風水文化

墓園文化其中風水文化是最典型的一種體現。最早使用“風水”一詞的《葬經》簡明概括了風水選擇的標準是:“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以風水擇定墓地作為歷代普遍烙守的喪葬歷法。

(1)、山:

龍脈就是山脈,對基地或穴位來說就稱來龍、來脈或后龍。要求山勢層疊深遠,要“重巒疊嶂,秀麗森然”,不宜孤峰獨秀,最好后龍背后還有少祖山、祖山幾層。

(2)、水:

水在景觀方面也很重要,在風水理論中提到“風水之法,得水為上”,山主靜,水主動,是互為對比和襯托的。

(3)、地形:

穴區四周尤其是前面,要有一定的長寬面積,所謂“福厚之地,雍容不迫”,“地

貴平夷”,也就是“堂局”或“明堂”要求平坦寬敞,足以安排寢陵中前后院當和各

個殿座。

(4)、土壤

土壤的質地、色澤、含水情況亦須測驗。

(5)、植被

“寢陵以風水為重,蔭護以樹木為先”。樹木繁茂與否和風水好壞分不開。

(三)、墓志、墓碑藝術

“墓志”是指埋在墓中的記有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跡的文字。

“墓碑”的出現當在墓志之前,真正的墓碑始于秦漢。有碑、有表、有志、有銘、有頌,這就使得墓碑和墓志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墓園文化形式,墓園文化更加多彩。

(四)傳統墓葬形式

傳統墓葬形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風葬、崖葬、塔葬等。

三、 墓園規劃設計

墓園規劃設計要打破那種給人陰森可怖的感覺,努力營造一種祥和、安逸的氛圍。

用設計公園的手法來設計墓園,而不是傳統意義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為已故的親人,也為祭奠者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

(一)、選址

墓園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為城市居民服務的任務。位置選擇是指選好墓園與城市的相對位置以及適宜的自然條件的地點。選址必須符合國家對墓園選址用地的有關法規要求。要考慮城市發展的情況,符合城市近遠期總體規劃的安排。為方便城市居民安葬、悼念死者,位置要選在交通方便的近郊。自然條件選擇上,地形多選山崗丘陵地帶,同時要求有一定的平坦地面。地形處理多采用逐步上升,以臺階的形式形成墓園的主景,使人產生仰視的觀賞效果。要調查周邊水源的種類,如河流水,還是水庫水等。水源地起到收集自然雨水的作用,所以不能選在城市飲用水源附近。植被條件對墓園的選址也很重要,原有植被生長茂盛,就容易形成墓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也起到積極的作用。在規劃時,盡量保留原有的植物。

(二) 、墓園規劃的基本原則

1、 師法自然,營造綠色環境。

墓園的規劃應當尊重自然,師法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地形等要素加以人工

規劃。盡量保持和不破壞原有的山勢和自然風貌,創造能夠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要求的環境。

2、 墓園園林化。

墓園是具有特殊功能和特征的景觀,應表達莊重肅穆、簡潔素雅的紀念性氣氛為

主調,但還應當具有園林外貌特征,滿足生者對環境的要求。運用自然山、水、地形、

建筑、植物等造園要素和手法,營建親切、寧靜,可以為前來祭奠的人們提供休息、冥想的場所。

3、滿足不同階層,不同的人的需要。

墓園應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人群的要求,提供多種選擇、多種規格的

安葬方式,同時要考慮不同比例,特別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要尊重當

地的風俗習慣進行規劃。力求當地特色的墓園環境。

4、傳統墓園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

墓園在重視綠色環境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傳統風水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使墓

園能夠體現豐富的文化氣息和現代科技特征。

5、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留有發展余地。

墓園要統一規劃和布局、合理區劃。由于墓園的開發和建設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

所以要進行分期實施,并為將來的發展留有余地。

(三) 、墓園面積規劃

1、墓園所需面積

以火葬為主的城市必要墓園面積:

M=C X A X (N-B)

M:墓園面積

C:園路、廣場、建筑、植被占地系數((2-3)

A:每個墓穴占地面積

N:城市本地居民戶數

B:城市本地居民有墓的戶數

2、墓園的規模

每個墓園的面積,要根據土地利用、后期管理等方面綜合考慮,以10公頃以上,20-50公頃為宜,小城市的墓園面積小于10公頃的,或以骨灰寄存為主的墓園,面積不受限。

3、墓穴總面積與墓園面積比例

墓園中墓穴所占的總面積,一般不超過墓園總面的1鄺。

(四)、墓園分區規劃

分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組織空間,以下說明分區的設計要點。

1、入口廣場區

需要一個強烈的到來感和遷移感;合理的停車位,積極創造墓園內徒步的傾向;

設置導游信息介紹,包括場地位置,場地地形圖,特殊紀念物的位置(以媒體技術優先);足夠的空間組織人流。

2、服務區

采用生態環保型建筑;服務性建筑的位置要有可達性;有大型的聚會和為長期的預約提供的場所;提供紀念品及祭奠用品出售。

3、墓園區

墓園區設立在風水好的朝陽帶,并成為主體;通過步行體系貫穿墓園各區;各區劃分高、中、低檔;墓座密度合適,滿足穴位需要;考慮排水,防止墓穴積水;墓體、墓碑設計根據亡者生前喜好及家屬愿望設計,不可格式化。

4、紀念區

提供足夠空間進行各種規模的紀念活動;創造冥想和紀念氛圍;以下各區可以根據當地情況而定進行設置。

5、森林緩沖區

以當地優勢樹種和松柏類植物混和種植,形成視覺上的季節變化,營造一種圍合的空間感;從地形頂點的視覺作為一種優勢點,意為升到“天堂”;考慮生物多樣性,作為野生動植物棲息的地帶。

6、水景區

全年保證有水,并且不對飲用水源產生污染;擴大空間感;創造聽覺和觸覺體驗;

提供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場所。

7、開敞空間

墓園中的開敞空間為整個區域提供了非常好的風景視覺;大部分面積里處于緩和斜坡;充當“外部空間”作用,用來加強區域的空間轉換;為狹窄區域的自然環境提供了一些保護。

(五)、墓園景觀空間構成

墓園景觀空間側重于通過空間環境渲染或影響殯葬活動者的情緒,具有特殊性。

空間由“線”和“點”兩種類型組成。“線”為引導人們活動(如辦理喪事、祭奠等)提供條件,而且有助于引導人們在活動中確定方向和尋覓途徑(如墓區道路),“點”

是指供人們停留的“結點”(如廣場、祭奠場、小游園等)。

主要劃分:

1、道路劃分空間

2、植物劃分空間

3、建筑劃分空間

4、植物、道路和建筑綜合組成的空間

各種實體共同組成一個空間最具有表現力,使墓園空間具有鮮明的主題,可以產

生較好的效果。

若干有特色的空間連接起來,可以形成一個豐富的連鎖空間。采用“步移景異”、 借景等手法擴大了空間感,把有限的視覺范圍擴展到無窮無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墓園道路規劃

墓園的道路規劃要充分利用動線空間景物的展示規律,使各墓區(點)前后呼應,使人們在游覽過程中能把獨立景點連貫成完整空間序列,形成一個統一、變化的空間體系,以獲得良好的動態景觀。

墓園道路是連接園內各墓區、墓點的紐帶,又是引導人們觀賞風景的導游線。道

路系統設計要根據墓園的規模、各分區的內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確定道路的分

級要求。主要道路具有引導作用,要做到易于識別方向、通暢、便于集散。主要道路可以通車,同時考慮車行和人行步道分開,車行道以不干擾人行道為前提,喪葬車行道要考慮出入方便以及至墓區的可及性;依照地形地貌及習慣形成的次級道路,合理進行布局,次級道路考慮無障礙設計,減少臺階,以坡度削弱高差,方便輪椅和推車通行。根據道路所在的墓區環境和功能要求,選擇路面的材料、質感、形式、尺度,研究路面的寓意、趣味,使路面很好地成為墓園的組成部分。

(七)、墓園小品規劃

墓園的藝術性與實用性是通過多種多樣的墓穴形式表現出來的。墓穴、墓碑的制作、安放都能體現藝術性。墓碑是墓園特有的景觀小品,在墓穴、墓碑統一安放、統一管理的基礎上,提倡設計的多樣化,這樣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及空間,又使墓園更加美觀和藝術化。

為了增加墓園的整體視覺效果,可在園內設置一些其它的景觀小品,以達到錦上

添花的目的。包括墓園導游圖、簡介牌、標志牌以及指路牌等各種形式。展示小品也

可結合園椅、園燈、山石、植物等統一布局,使其融為一體。

(八)、墓園植物規劃

墓園的植物景觀設計要以自然為師,才能營造好的植物群落。墓園的形式各有不

同,其選用的植物也會因不同的生態條件和氣候條件而有差異。

1、選擇壽命長的植物

墓園中常選一些樹齡較長的植物以表示逝者永恒之意。這類植物常見的有松柏、

銀杏、黃連木、樟樹、蘇鐵、南天竹、楠木類、榕樹等。

2、選擇可以避邪的植物

墓園內種植避邪的植物,由來已久。目的是為了求得死者在陰間能夠平安,這符

合中國人的心理。這類植物主要有:垂柳、桃、梧桐、柏等。

3、選擇與宗教有關的植物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存在不同的。同一民族也有不同的人,

這些人生前信奉宗教,在死后也希望能夠在其墳墓周圍種植與宗教有關的植物,以表

示其虔誠的信仰。在墓園植物選擇時要考慮與宗教有關的植物。這些植物主要有:菩

提樹、貝葉棕、婆羅樹、荷花等。

4、選擇常綠樹種

常綠樹種具有堅強和萬古常青的寓意。是營造墓園紀念性氣氛很好的植物材料。

除松柏類植物以外,可以在墓園中選擇的常綠樹種的種類很多,如冬青、羅漢松、白

蘭、石楠、廣玉蘭、蚊母樹、含笑、青岡、十大功勞、杜鵑等。

5、選擇賦有人格化的植物

根據逝者生前職業和其喜愛的植物,選擇與之相應的賦予人格化意義的植物,也是墓園植物選擇的一個特點。如生前是知識分子,則可選擇具有文人色彩的“歲寒三友”、“四君子”、紫薇、丁香、桂花等植物栽植在墓旁;如生前是教師,可以選擇桃、李,表示“桃李滿天下”的寓意;如果是軍人,可以選擇木棉。

植物配置上還要注重色彩、姿態的選擇。墓穴周圍可以選擇一些草本植物,作為點綴。色彩豐富的草花可以活躍墓園肅穆的單一氣氛。草本植物以宿根花卉為主;也可以根據死者家屬的意愿布置花卉。

四、 案例――廈門市海滄文圃山墓園設計

2008-2009年筆者在廈門市海滄文圃山墓園項目設計中,可以說是第一次真正地全面地接觸到具體的墓園規劃設計,包括細部的具體功能分區分地塊的設計,以及每個墓碑的藝術設計創意。整個項目的過程也是學習墓園基礎知識,總結國內外墓園的發展史和特征,在浙江佳境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天泉佳境陵園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對墓園的宏觀規劃上筆者進一步最后落實到墓園詳細規劃設計,結合具體地域文化,具體項目概況進行項目的理念規劃,具體的分去設計。設計過程也是筆者對墓園景觀這個景觀分支的一個初探過程,一個提升自身綜合專業素質的過程。

(一)、墓園項目概述

海滄區政府希望通過文圃山墓園項目的建設,以解決海滄區東頭山烈士墓、海滄區內各農村骨灰堂異地搬遷和散布在海滄各處山林的墓地歸整搬遷問題,統一整治現狀散落在各村的墓穴,集中提供部分永久墓穴,以免村民亂葬骨灰,保護自然環境,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統一規劃管理,也消除了清明掃墓焚燒紙錢帶來的森林火災隱患。

墓園的規劃范圍為73公頃,線形基本上沿山體等高線走。規劃區位于海滄區文圃山南麓, 地處海滄區中部蔡尖尾山片區,西面與龍海角美鎮相鄰,南面正對古樓水庫,距海滄行政中心約7公里,距海滄大橋約8公里,距新陽工業區約6公里,距海滄港區約12公里,距角美鎮約14公里,距青礁慈濟東宮約2公里。

(二)、墓園位置現狀分析

1、風水分析

文圃山依山面水,周圍群山綠蔭蔥蔥,園內小溪婉轉穿流而過,匯集成古樓水庫。風水學上有“山聚人力水聚財,有山有水是寶地”之說,規劃地塊正合“經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之意,是一處構筑墓園的風水寶地。

① 按照“龍真”、“穴的”、“砂環”、“水抱”四個準則對基地評估:整個基地的左右山脈即在左青龍、右白虎非常清晰,前(南)有水庫即灣池,謂之朱雀,后(北)有丘陵(背山),謂之玄武。

② 按照朝山、案山、明堂、文峰四個元素進行評估:基地前面具備了朝山和案山,東南方向有一山丘即文峰,且基地大、中、小明堂明顯。整個基地“龍真”、“穴的”、“砂環”、“水抱”和“朝山”、“案山”、“明堂”、“文峰”同時具備,實屬罕見的“藏內抱水”上等吉地。③ 基地的西北方向有水溪流出,出水口方位就是一個缺口,正是冬季寒冷北風侵入的大門,“煞氣”乘虛而入。

2、地形分析

規劃地塊屬丘陵地貌,北側依山,東南側為古樓水庫,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總面積73公頃,山體約占面積的68%,整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規劃范圍內最高點高程為146.2米,最低點高程為25.7米,相對高差約120.5米。

3、景觀資源分析

景觀資源優勢:

規劃區南面為古樓水庫,水庫面積很大,水面較為開闊,周圍群山環抱,綠蔭蔥蔥,可作為區外重要水景加以利用。區內則群山環抱、山巒起伏,其高低起伏,風景各異,為墓園營造了獨具特色的水體景觀。

景觀資源劣勢:

古樓水庫大壩北面的海滄爆破器材倉庫對山體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園內林分結構單一,樹種較少,缺乏觀賞價值高的園林樹種給此區景觀帶來一定的影響。

4、現狀植被分析

規劃地塊地處丘陵山地,主要為野生植物,全園約百分之三十區域為經濟林,主要以龍眼、柑、柚、蕉等為主,其余大部分為山地,植物群落結構簡單,樹種單調,除了經濟林,只有一個喬木層,以少數幾個先鋒樹種占優勢,如馬尾松、相思樹、木麻黃、桉樹、杉木等,郁閉度不高,林下灌木、草被也不茂密。

(三)、墓園規劃

規劃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充分利用散滿山坡的卵石,加以環境處理,創造出“仙石”、“壽石”、“靈石”等景觀。 (2)地方特色原則:通過分析閩南地區的自然人文因素,追尋與廈門相關的文化精神并貫穿全局,將歷史、文化、藝術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融合,形成閩南地區獨特的建筑、小品、墓地等人文景觀,又兼有現代園林風格。

(3)以人為本原則:滿足人員流動、車輛流向的功能要求,適應來客掃墓、祭掃、游覽的需要。 (4)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合理保持原來這片土地的自然景觀特色,重視與周圍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聯系,保證生態功能完整性和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正確處理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建設的關系,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心設計的方針。

規劃理念――

墓園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固有特色的墓園文化、殯葬文化。本項目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遵循風水、融入文化、在突出景觀的藝術性、觀賞性的基礎上,把墓園打造成以紀念為主題,以文化為根、具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優美環境的墓園“公園”。

總體布局――

整個文圃山墓園規劃結構為兩軸、四區。起伏的地形和變化的山脊,蜿蜒穿插的溪流,形成了墓園豐富的空間結構,聚散有序,疏密有致。

1、兩軸――指“華夏”、“天衢”兩條景觀軸線。“華夏”軸線為全園的景觀主軸線,亦是整個園區的脊梁,形如“龍狀”,體現華夏文化、閩臺文化,包括以“思、根、孝”為中心思想,突出同根同源文化的同根文化廣場,河洛文化平臺,祭天壇,炎黃景觀平臺,龍字碑等景觀節點。“天衢”軸線位于西側山谷之中,以天地為軸,體現“天人合一”、“世事輪回”的觀念,為通天的衢道。

圍繞兩條軸線,錯落有序地布置與中華民族起源或閩臺民間傳說有關并在閩臺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如女媧補天、三皇五帝、媽祖、保生大帝等。以及布置代表民族文化的人物和故事:鄭成功、施瑯、孔子、老子等;布置象征民族情結的龍、鳳、麒麟、龜等吉祥物和琴棋書畫等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布置太極、八卦、河洛圖、生肖等代表傳統民族文化的符號以及佛、道、儒、法家思想里的典故。這些景觀元素為墓園打造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奠定基礎。四區――入口區、英烈區、福壽區、康樂區。

(四)、分區設計

(1)、軸線布局

華夏軸線―― 為墓園的主軸線,形如龍狀。起點是兩根 “九龍吐珠”的華表門柱,暗喻海峽兩岸同胞都是龍的傳人,氣勢宏偉。由此向北拾級而上通過“人之門”――同根文化廣場――“地之門”――河洛文化平臺――祭天壇――“天之門”,最

終到達炎黃景觀平臺的 “龍”字碑。

天衢軸線――為陵園的副軸線,同時也是一條景觀水軸。天衢軸線由林蔭小廣場沿溪流漸漸向上,經天門、天橋、天池,達到“天緣閣”,在閣后是一弧形的功德廊,寓意人類歷經一番辛苦,終至天界,從此功德圓滿。

(2)、各分區布局

各功能區內巧妙運用園中園的設計手法,豐富園區內容,賦予墓園祥和、寧靜的氛圍。墓園公園化的理念在于把墓園做成一個功能齊全、景觀優美的大公園,通過依山造勢、就地取材的手法,利用墓葬區的合理布置,墓碑的藝術化處理,結合植物景觀和園林建筑小品的穿插,建一座墓園“公園”。

入口區

西入口為主入口,位于古樓水庫西北面,包括林蔭神道、入口牌坊、大型生態停車場。通過林蔭神道,穿過入口牌樓,正式進入墓園。

英烈區――位于陵園的中部。分為辦公服務區、烈士陵園,名人園、 眾賢園。

其中,烈士廣場,硬質鋪裝占地5312平方米,總占地11200平方米,位于華夏軸線東面,同根廣場的東北面,與華夏軸線相平行。廣場紀念部分呈幾何規則式布置, 規劃通過在鮮花叢中筆直向上的軸線通道和層層升高的臺階,以及烈士情景雕塑、升旗廣場和烈士紀念碑等形成莊嚴、肅穆的軸線。

福壽區――本區位于陵園的西面,墓葬的規格相對較高,環境較好,利用山上奇石,辟建高檔的名石名木景觀。根據各自不同的特色和情趣,分為“福祿壽喜”園、“奇雅秀錦”園、“玫瑰”園三個園。 各個園區既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彼此又不孤立,充分反映人們希望“福祿壽喜”同至、“奇雅秀錦”共賞的美好心愿!

康樂區――康樂區作為普通的墓葬區,包括安逸堂、康樂園、泰寧園三部分。

(五)、植物景觀規劃

閩南地區對神靈的崇拜之一就是自然崇拜,素有崇拜榕樹與樟樹的習俗。榕樹枝繁葉茂,盤根錯節,須鬢垂地,蒼莽粗壯,給人一種神秘感。樟樹在閩南被百姓視為“神樹”,受到民眾祭拜。本次陵園植物規劃中選此兩種樹種作為主要基調樹種,守護逝者安息。其余可供選擇的基調樹種有:南洋杉、白玉蘭、大葉紫薇、尖葉杜英、荔枝、扁桃、鳳凰木、麻楝、人面子、芒果、雞蛋花、假蘋婆、木棉、洋紫荊、烏欖等。

地塊以及各園區分界之間選擇防火樹種作為邊界衛護,例如火力楠、珊瑚樹、麻楝、細葉榕、木荷、油茶、馬占相思、大葉相思、臺灣相思、紅椎、厚莢相思、半楓荷、秋楓、白顏、蝴蝶果、吊瓜木等等。

主干道兩側以春花植物和秋果植物為主,讓清明、冬至兩節上山祭拜的游客有景可觀。開花植物一般選用白色(純潔)、黃色(高貴)、蘭紫色(幽靜)系列。開白花植物有廣玉蘭、白玉蘭、含笑、石楠、丁香、蔥蘭、雞蛋花、鳳尾蘭等。開黃花的植物有黃蟬、黃花槐、決明、黃馨、金絲桃、野生菊類等。開蘭花的植物有紫荊、大花紫薇、木槿、二月蘭、紫藤、馬纓丹、紫玉蘭、鳶尾、鴨紫草等。觀果類植物可選擇:假蘋婆、黃果榕、小果鐵冬青、火棘、紅果仔、構骨等等。

(六)、墓葬規劃

1、墓葬形式

根據不同功能區和小園的主題,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采用不同墓葬形式,具體包括:

花壇葬――花壇葬每個墓穴僅占地0.2平方米,是節地葬的典型,同時價格也較經濟。花壇葬的特點是將骨灰盒深埋花壇中,根據花壇大小可以存放不同數量的骨灰量。

草坪葬――是源于西方、流行于東方的葬式。將骨灰或骨灰盒與芳草為伴,讓生命起于自然,歸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與天地合二為一。同時達到美化環境,節約用地,移風易俗的目的。

樹葬――樹葬是以人們認養綠地的方式,種植一些個人喜歡的樹木,將親人骨灰撒于樹下。

藝術葬――既是一座座紀念墓碑,又是一尊尊高品位的藝術品,給后人舒心的視覺感受。生命結束后,用藝術墓碑雕刻形式表現自我,不同的人生具有不同特點,它是逝者生前職業、特長、性格的再現,自然呈現為一座特殊的公園。

壁葬――將骨灰盒嵌在具有傳統藝術元素與特色的墻壁內,充分利用空間。分室內壁葬和室外壁葬兩種,本次規劃中室內壁葬主要位于安逸堂內。

統葬(過渡時期)――傳統殯葬文化深入人心,要轉變人們對新型殯葬方式的采納,肯定需要時間也需要大力的宣傳。因此在這樣一個過渡時期,在各功能區內根據山形地貌、對視覺景觀的影響選擇合適位置,小比例的布置傳統墓葬,并通過新舊形式的對比讓更多人了解新型墓葬形式的優勢,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思想,促進新型墓葬的發展。

骨灰寄存――作為殯葬改革的一大新舉措,對海滄區十二個村的骨灰寄存進行集中管理,節約土地,節省開支。

2、墓葬規劃

根據地形條件以及坡度、匯水、景觀敏感性等現狀分析以及各功能區的主題來合理規劃各墓區的墓葬形式。總的規劃原則就是坡度陡的地方以樹葬(覆蓋表土,形成郁郁蔥蔥的陵園界面,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壁葬(結合擋土墻景觀設計)、花壇葬為主;坡度平緩、地勢開闊、沿車行主干道兩側的區域以藝術葬、草坪葬、花壇葬為主,結合植物造景,是重要的公園式陵園景觀體驗區域;水邊以樹葬為主,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視覺敏感度低的地方因為被觀看到的幾率比較低,不會對整個陵園視覺景觀造成污染,所以可根據地形考慮部分傳統葬;而視覺敏感度高的地方要以樹葬、花壇葬為主,讓人們滿眼綠樹鮮花,對陵園有全新體驗;靠近陵園邊界的區域也以樹葬為主,形成邊界背景風景林帶,同時在偏僻地段因被觀看的幾率低亦可提供局部傳統葬。不同習俗安排墓葬區。

(七)、道路交通規劃

車行主干道:在馬青路段的古樓農場和青礁慈濟宮中間新開路進園區,從馬青路起點過安逸堂廣場前至東入口的道路為紅線寬10米的兩車道柏油路,其中7米為車行道,東側為2.5米寬的人行道,西側為0.5米的路肩,滿足清明節爆發性的車流來往。

車行次干道:一級次干道為紅線寬6米的環陵園路,人車混行,為陵園的主要人流疏散線,方便游人快速抵達各墓園進行祭拜。二級次干道,行車路面寬4米,位于陵園的西面,南端接主干道北段,北端接一級次干道的西端,形成一環路,滿足消防功能。

人行游步道

分為登山游覽梯道、步游登山道和濱水游步道三種形式。

登山游覽梯道主要指華夏軸的登山道,寬6米,由本地石材砌筑,中間設休息觀景平臺。

步游登山道主要是連接各園區交通有內環步道、外環步道。外環步道主要是穿越整個福壽區和康樂區,與車行主干道在水庫東側相接。內環步道主要是沿著“天衢”軸線布置,通過同根文化廣場,和外環步道的東端相接。

濱水游步道位于濱水休閑區,根據現狀地形1~2.5米寬不等。

停車場

文圃山陵園距廈門市區較遠,停車場計算需考慮多種車型。面積計算依據【G•K•N(F÷M)•R】公式。G:高峰時游人數(日游人規模按清明節游人數的平均值5000人次/日計÷0.85);K:乘車率(80%);N:停車場利用率(80%);F:單位規模(轎車17/臺,小旅行車24/臺);M:單車容納人數(轎車4人,小旅行車12人);R:交通比例(轎車占90%)。

根據清明節的人流量,規劃范圍內擬建8個生態型停車場,規劃總面積為20737。

整個文圃山墓園力求建設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的、帶有墓園濃厚文化氣息的公園式墓園。

結束語:

當今人類社會對人生觀的體會是一種新的思想觀念,也是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的體現。現代墓園的發展正努力適應社會的這種變化,墓園不在是那種給人陰森、恐怖感覺的墓園,而多的是一份祥和、安逸的氛圍。墓園公園化的理念成為當前墓園發展的新趨勢。同時也是活人從中獲得崇高啟示與人生感悟的哲學公園,是一個人造環境,環境造人的人文互動系統。

參考文獻:

【1】諸華敏.現代殯葬文化建設概論[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2】蔡希勤.中國墓葬文化[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

【3】付超,劉艷紅,辛宏宇,趙挺.荷蘭景觀與規劃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劉濱誼等.紀念性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5】康.紀念的凝思〔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6】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7】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8】王計生.事死如生:殯葬倫理與中國文化[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宁县| 车险| 合川市| 辰溪县| 龙江县| 高陵县| 和硕县| 出国| 新沂市| 涟水县| 明光市| 寿宁县| 铁力市| 二连浩特市| 朔州市| 报价| 东乡族自治县| 九龙坡区| 奉新县| 嘉定区| 平定县| 科尔| 皮山县| 合江县| 万载县| 酉阳| 公主岭市| 阿坝| 潍坊市| 大城县| 深水埗区| 陕西省| 伊金霍洛旗| 凤山市| 封开县| 抚顺市| 蒙自县| 栖霞市| 武乡县| 会昌县|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