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智慧社區總結

智慧社區總結

時間:2022-04-29 03:49: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社區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智慧社區總結

第1篇

一、上半年工作總結

(一)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1.建立和實施農村留守老年人巡訪制度,試點 推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巡訪制度;試點開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建設,在XX建設1個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全面開展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開展農村敬老院公辦民營社會化改革。

2.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持續實施城鄉公辦養老機構提升行動(2019—2021)三年計劃,進一步提升養老院服務質量,推進消防設施全面達標。開展高齡老年人基本情況和需求普查。推進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程,完成第一階段XX戶的改造任務。

3.加強養老護理人才培訓,壯大養老服務隊伍。4月22日-26日,XXX舉辦“農村婦女養老護理”家政培訓,培訓XXX人;繼續組織人員參加市級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管護人員培訓和技能競賽。培育發展為老服務社會組織,發展老年人志愿者    人。

5.推進福利彩票事業健康發展。完善福彩公益金管理制度,對2018年福彩公益金使用項目進了行公示。

6.促進慈善事業發展。培育和促進慈善組織健康、規范發展,加強慈善資金使用管理,組織實施好慈善項目。

(二)各重大重點項目推進情況。

1.大力推進試點示范。抓好全國第三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珙縣承擔了智慧養老、老年人文化活動中心、社區康養站、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小區嵌入式養老綜合體共XXX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重點試點項目,5月19日,順利通過民政部、財政部專家組的中期評估。

2.創新推進智慧民政建設。在完善“智慧珙州.數字紅云”養老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基礎上,按照“互聯網+民政服務”的工作要求,充分運用智慧民政試點建設的有利條件,配合市級加快推進“智慧民政”信息化建設。 

(三)2019年十大民生實事推進情況。

加大殘疾人福利保障力度,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提高到90元每人每月,2019年1-6月,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168.069萬元,發放一二級重度殘疾人和三四級智力和精神殘疾人護理補貼288.584萬元。

(四)上半年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具體經驗和亮點做法。

(五)慈善救災。接收價值約  的救災物資,接收捐贈資金    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殘疾人“兩項補貼”,收集社保卡工作量較大,要在7月實行“一卡通”發放存在難度。

三、下半年工作計劃

第2篇

當下,全球正進入城市化加速發展期。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比例已達到51.3%。可以預見,在城市化進程中,會不斷涌現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全球8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資源和能源。城市正面臨人口膨脹過快、交通擁擠擁堵、資源消耗過度、環境污染嚴重等新挑戰,各種“城市病”與日劇增,這些都集中考驗著政府對城市、對社區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從傳統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大勢所趨,“智慧城市”或許為醫治“城市病”提供了良藥。截至2011年5月,我國一線城市百分之百制定了“智慧城市”實施規劃;80%以上的二線城市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任務。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寧波、杭州、武漢、無錫等超過100個城市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戰略目標,相關規劃、實施項目和活動漸次推出,成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梯隊。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慧社區、智慧環保、智慧校園、智慧工業、智慧節能、智慧定位、智慧公用事業等各項智慧應用工程相繼啟動。具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特征的社區,隨著各項智慧應用的逐步落地,也為社區服務管理創新提供了良好氛圍和實現基礎,智慧社區必然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區建設承載著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務等重任,是智慧城市中一個獨具魅力、具有獨立研究價值的發展主題。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社區建設將呈現新需求、新發展和新格局。

三大趨勢勾勒智慧社區新貌

智慧社區的建設目標,是通過利用各種智能技術和方式,整合社區現有的各類服務資源,創新社區管理模式,滿足社區管理服務及發展的各種需求,為社區各類群體提供現代政務、商務、文化娛樂、遠程教育、家庭醫護及生活互助等多種社區服務管理,有力推動社區發展,顯著提高居民工作和生活質量。未來智慧社區建設必將呈現三大發展新趨勢:

首先,從服務方面看,社區服務的普惠性、便捷性、差異性更加明顯。

普惠性更加明顯。隨著服務的規范化、制度化日益完善,提供服務透明度更高了,只要符合條件、有意愿,且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都能享受同等服務。比如社區住宅區域的綠化服務,同一區域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對有些保潔、水電修理等收費項目,只要支付相關費用能夠“一視同仁”地享受相關服務。近年來,電信、移動等通信運營商參建數字社區,借助信息化+商業模式,利用信息化平臺覆蓋社區人群,積極推進社區電子政務、社區電子醫療、社區電子商務等應用,尤其是新型BTOC商業模式逐步深入社區,實現基于傳統模式的創新,普惠服務能力將大大提升。

便捷性更加明顯。隨著信息技術在社區的廣泛采用,相關服務信息的、交換、接收等環節更加通暢,社區服務水平將有顯著提高。如社區電子超市的出現,使數字小區周邊1000米內商家簽約可免費申請開網店,商家通過平臺發送免費促銷短信;社區內業主可通過手機、PC上網店下訂單,或者一鍵呼通商家,與傳統B2C相比,社區電子超市具有低成本、配送便捷的優勢,這種以銷售日用品為主的社區電子超市,將為業主提供一種新穎便捷的生活方式。

多樣性更加明顯。社區服務提高到一定階段,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多。當然,多樣化服務也受制于服務資源和服務能力,兩者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聯動關系。比如,基于手機、PC、電視三屏互動的信息化平臺出現,能更好地滿足業主、物管、小區周邊商家信息傳遞、交互和溝通的需求,更好地滿足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又如,數字物管平臺不斷成熟,將使業主可以通過手機、PC或IPTV登陸平臺上傳水電氣消費數據,查詢水電氣費用、物管費用、停車費用交納信息,甚至通過該平臺實現費用銀行代扣。隨著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又將促使服務需求進一步細化與深化。

其次,從管理方面看,社區管理的規范性、可控性、靈活性更加突出。

規范性更加突出。這源于政府主導的社區管理制度建設力度不斷增強。如2008年浙江紹興柯亭社區開展社區“四統一”活動試點(即統一辦公、統一社區標識、統一制度、統一佩證上崗),促進了社區服務功能和管理質量提升,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又如2010年,浙江衢州府山街道著力完善社區居委會管理制度建設,健全了考勤制度(含出勤、加班、聯絡、請銷假等)、值班制度、社區干部服務制度(含著裝、文明用語)、廉政建設制度、效能建設制度、社區干部責任片區包干制度、誡勉談話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社區管理制度與社區建設同步發展、日趨規范。

可控性更加突出。這源于社區管理建設的深入與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在社區軟硬件“兩手”同時抓的今天,制度化建設更加嚴謹。如上海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推出了《上海市文明社區測評體系》,在申報準入條件、測評體系的結構與內容等方面強調反饋與可控。其中,測評體系包括“基本指標”和“特色指標”, 分別占總分的90%、10%。基本指標反映文明社區創建的基本情況,有管理機制健全、社會秩序穩定、生活環境舒適、公共服務優質、人際關系和睦、道德風尚良好等6個測評項目;特色指標有反映文明社區創建工作特色及取得成效的3條指標。同時,要求在數據采集方法上,采取“實地考察”、“材料審核”、“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通過網絡平臺在線匯總審核,體系建設與時俱進。

靈活性更加突出。這源于“以人為本”理念得到深入貫徹。近年來,上海的街鎮社區組織了多次社區管理試點,尤其自2003年起先后啟動了社區網格化、社區黨建、社區建設、社區求助、社區管理、智慧社區等試點,其在信息化平臺支撐下,響應能力、處置能力、協同能力大為提高,能夠更加靈活、充分地發揮社區公共資源的優勢。如近年出現的社區警務、社區公共設施管理、社區黨建等網格化,使各類資源可以根據管理需求進行靈活調度。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主旋律中,針對孤寡老人、殘疾人、下崗人員、少年兒童等弱勢群體,開展了一系列體現黨和政府關愛的人性化服務,其深度和廣度均有較大發展,這些已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最后,從發展模式看,社區發展的預見性、自覺性、統合性更加鮮明。

在建設“智慧城市”的戰略背景下,為社區發展增添了新動力,將演繹出新的發展模式。當然新模式并沒有割斷與現有發展模式的關系,已有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城市管理體制,將在物聯網、云計算、新一代信息設施、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網格化管理等深入發展基礎上,展現出更具魅力的社區發展模式,最顯著的表現是“現實社區”與“虛擬社區”的緊密關聯,這一前所未有的社區形態,在發展模式上將呈現以下三個特性:

良好而系統的預見性為科學發展提供新支撐。現有體制下,街道(社區)干部編制在數十名左右,下轄居委會、社區服務站,面對的社區居民近數萬人及數百、數千個駐地單位,傳統方式只能過分依賴工作人員的經驗,對服務需求的掌握只能局限在“眼見耳聞”的范圍內,很難形成精確全面的系統分析與判斷。而當社區信息化不斷深入,社區層面普遍擁有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使條、塊的信息有了銜接與交換的載體,積累的各類信息資源可提供全面系統的數據信息分析與提示。比如通過人口信息庫可及時掌握本社區各年齡階人員性別比例及分布情況,以及每年新增退休人數、新增就學和就業人員等信息,為工作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預見性的增強有助于提升服務管理的主動性與針對性。如某街道區域內因眾多商務樓、住宅樓拔地而起,吸引了大批投資客,私房出租現象涌現,加上歷史原因同時伴隨著大量的城中村,社會治安、計劃生育和環境衛生的壓力不斷增大。針對上述問題,該街道建起社區服務管理信息平臺,通過大量數據分析,摸清問題癥結和轉化因素,采取創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提高社區干部綜合能力的方式,制定了多項針對性對策:樹立社會責任感,強化社區干部主動解決社會問題的意識;樹立平民意識,促進社區成員或團體的自由發展和自動調適;針對人口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本著立足于社區居民的公共利益,及時總結開展有效的工作方法與步驟,緊緊掌握社區工作主動權。

統合性成為應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有效方法。當前,社區過多地承擔行政事務,時常陷于考核、檢查、評比、驗收的繁雜事務,每個社區僅建立的臺賬就多達40~60種,社區干部對此要花費大量精力,占用許多為民辦實事的時間和精力。隨著“智慧化”程度提高,“虛擬社區”與“現實社區”有效對應,服務渠道和管理方式更多樣、更優化,工作流程更規范、更暢通,并聯作業能力和工作協同能力顯著增強。在《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30個重點專項和計劃的137個(類)項目和任務中,就包括社區生活服務信息化平臺、社區事務綜合服務平臺等眾多以社區作為建設主體或應用主體的項目。這些“統合性”舉措可使社區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能力持續增加,促成社區為民、便民、利民新格局。

科學規劃方能健康發展

根據國際社會的主流觀點,以人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是社區的基本功能。既然智慧社區是一項創新舉措,就需要在工作指導的理念和實踐上順應潮流、駕馭規律。

強調需求導向的基本原則,把工作創新點放在著力解決社區服務管理最緊迫的訴求和反映最大的問題上。強調“需求導向”是指政府為滿足人民群眾某一需求,確定一個時期的工作目標和任務,調節相關資源有序展開工作。貫徹“需求導向”,必須緊緊瞄準社區服務管理最緊迫的訴求和反映最大的問題。堅持“需求導向”實質上是“權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深刻體現。當前,我國正以“民生優先”為導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改革開放成果為全民共享。社區服務的快速發展應當成為實現“民生優先”的重要抓手。國外發達國家在發展社區服務中的有益經驗值得借鑒與學習:即吸引多方參與社區服務供給;確保政府的有效監管;提高公共財政投入比例,如挪威、美國用于養老、貧困、衛生、就業等方面的投入分別占政府總支出的65%和60%。

把握智慧城市發展主流,在應用場景上盡可能實現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智慧模式下的社區服務管理是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通過物聯網、傳感網,實現智能樓宇、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食品藥品管理、票證管理、家庭護理、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諸多領域創新應用,將把傳統社區概念中的居民聚集區逐漸演變為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綜合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認為,智慧城市就是讓城市更聰明。通過互聯網把無處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體的智能化傳感器連接起來,形成物聯網,實現對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計算等技術對感知信息進行智能處理和分析,實現網上“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的融合,并發出指令,對包括政務、民生、環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活動等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化響應和智能化決策支持。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因此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標志。

重視對現有資源的綜合利用,避免追求創新全盤否定前期建設成果、推倒重來的建設方式。智慧社區建設必須注重以往建設成果及對現有資源充分利用,不能以“創新”簡單地以往的建設成果,需要顛覆性“推倒重來”的情況是極少的,因此必須慎重對待。具體落實過程中,應把握好三個環節:所有項目必須有長遠規劃,規劃缺失的項目不予立項;所有項目實施方案必須對相關工程、工作成果有分析與梳理,對未來拓展和風險有所考量、有所準備、有所對策,對缺乏前后銜接的項目暫緩實施;參加項目論證和評審,不能僅聽實施部門或技術專家的意見,必須有相關受群代表、專業咨詢、項目監管方等多方面人員參加評議評審。由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完成的《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表明,創建智慧城市“領跑者”的城市(城區)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寧波、南京、佛山、揚州、浦東新區、寧波杭州灣新區等。其中,信息基礎設施、示范項目和規劃方案三項指標超過49%的平均得分率,分別為58.93%、56.07%、54.29%。這表明,注重頂層設計規劃先行,注重基本設施建設,通過試點示范引導的意識正在逐步加強。

重視社區的實際需求,避免智慧社區建設項目只在形式上“標新立異”和工作上的“自拉自唱”。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需要突破瓶頸解決問題,有些問題需要用創新思維、創新方法才能有效解決。對此,一些管理者心中可能比較傾向用“標新立異”的方式進行“創新”。要知道標新立異本意是指獨樹一幟、另起爐灶、別出心裁,但如果出發點是為“創新”而進行形式“創新”,忽視實際需要和實際成效,往往會陷入“自拉自唱”的境地。工作中必須避免主管部門“一廂情愿”的現象。提高項目成功機率(減少失敗概率)最有效的辦法是“走群眾路線”,切實從群眾迫切需求出發,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努力使主觀設想與客觀現實相結合,讓社區居民群眾滿意、讓用戶滿意這是最重要的。

重視與總體規劃相一致,避免智慧社區建設出現短期效應。要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智慧社區建設必須在智慧城市的大戰略引領下進行,這樣才能避免因“方向性錯誤”而造成的“短期效應”。目前,有一些街鎮急于求成,在沒有全面理解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情況下,匆匆忙忙進行“搶先”,這可能會在短期內解決一些社區需求,但長遠未必符合全局趨勢,對這種風險應該有所防范。同時,應高度重視分步實施、逐步完善,避免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的“跨越做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規律性及自身特點,任何思路的形成都應最大限度地建立在洞悉這一內在規律和自身特點之上,不能用主觀熱情代替客觀規律。要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自身優勢和劣勢,做到“四個分清”,即分清前后邏輯,分清遠近目標,分清急緩任務,分清前后計劃。要善于用逆向思維的方法使工作更加緊密。

第3篇

[關鍵詞]大數據智慧城市空間規劃

中圖分類號:TP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5-0026-01

引言:城市空間規劃對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未來發展可能性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東莞作為廣東省發展中的城市,其周邊村鎮建設剛剛起步,城市規劃工作的方向和結果為東莞周邊村鎮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決定了整個東莞的發展方向。進行科學的城市規劃,使城市建設和管理始終保有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重點,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探索。

1. 大數據時代背景概述

1.1 大數據的含義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全面的信息時代,利用個人智能終端設備以及網絡進行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生活方式。人們的社會行為成為能夠以數據形式記錄的內容,被進行細微的行為分析,數據分析的結果對發現人類生活的網絡特征、改進和提高生存環境面貌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2 大數據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大數據集合了網絡生活空間中的各種信息,基于大數據思維方式的人類生活空間改變,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從宏觀處考慮,大數據影響到人們的出行方式、工作和消費地點選擇,從微觀考慮,大數據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偏好,甚至影響到某一生活區域內人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思維方式變革,基于全樣本微觀數據挖掘的要素相關關系研究可以把握總體發展規律,將成為未來城市研究的新方向,因此,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城市建設開始朝著智能化方向演進,城市規劃思路和規劃方法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2. 智慧城市特征及空間規劃方法

2.1 城市功能分區智能化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對城市功能進行預先的分區設計,能夠將優勢建設資源集中使用,將改造、新建以及統合建設項目進行分別管理,理順城市建設的步驟,節約建設成本并提高建設質量,同時也有利于城市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城市規模擴大。在大數據背景下,城市功能分區的智能化路線包括以下兩條。第一,關注基于主題網站或社交網絡數據的控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對城市現狀各類空間發展質量的綜合分析,找出現狀空間發展的關鍵問題及成因,進而對城市居民生活宜居度進行評價。例如,通過對大眾點評網的挖掘來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的發展狀況,找出影響居民就餐、購物的主要問題。從問題入手進行城市空間的重新安排,使城市的購物空間、生活空間和娛樂空間的功能劃分更加清晰,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充分利用周邊城市產業發展數據和城市現有企業經營數據,深入分析區域產業發展趨勢、轉移方向及產業政策影響,結合城市資源優勢,綜合確定產業發展類型、定位和目標,促進一批新興產業和智慧服務業。將傳統商業和新興企業的經營空間進行重疊,以新帶老,促進整個城市商業空間的再次繁榮。

2.2 交通出行智能化

道路和交通規劃是城市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大數據背景下的城市規劃給交通出行智能化提供了便利。在原本的城市道路交通布置基礎上,先增加信號燈和城市攝像頭的安裝,以此收集居民出行數據,并根據攝像頭和信號燈變化引起的城市交通流向數據分析交通特征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結合現有交通網絡的空間安排,以“居民出行方便,城市運行效率提高”為出發點,通過對交通檢測數據、社交網絡及智能手機記錄的居民出行數據的綜合分析,合理規劃或改造城市交通干線走向,并重點設計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統。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統包括城市公交服務系統、智慧物流引導系統、停車誘導系統。公交服務系統包括公交車運營路線的安排、公交車首末車時間的安排以及公交站點基礎設施建設,如在站點設計LED顯示屏提醒居民乘車時間、對駛來的公交車進行路線引導;智慧物流引導系統則針對城際間的運輸服務開展,這對東莞附近城鎮建設尤為重要,智慧物流引導系統對城市周邊物流站點、物流運輸線路的順暢度進行遠程預測和調控;停車誘導系統可以與城市居民常用的地圖導航相結合,從而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交通安全等問題。

2.3 社區建設智能化

城市小區的道路的攝像頭、居民出入小區的打卡次數、小區車庫的停車記錄以及居民生活區內書店、咖啡館、圖書館、體育館的營業額度等,都可以作為分析城市居民生活習慣和生活需要的數據來源。廣州市曾經對市民日常生活娛樂需要進行調查,通過鎖定某一區域范圍內藝術培訓班、健身館的建設程度以及營業額度,分析居民的生活、社交特點,指導城市社區的建設并受到好評。這些社區建設智能化經驗可以充分應用到 東莞附近城鎮建設中。首先,通過對居民出行和社交活動的大數據分析,總結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時間規律以及出行的范圍,尋找居民出行以及休息的時間節點,在途中設定休息區,如進行小面積的城市廣場和公園建設,設立報刊亭等,滿足居民出行過程中的各項需要,使這種安排促進某一出行路線的繁榮;其次,通過對城市居民社交網絡活動、社區網站或監控數據的分析,充分了解居民日常生活圈和生活規律,綜合確定各類智慧社區的主要服務功能,合理安排社區周邊配套服務設施和社區內部職能系統或設施。對居民社會關系網絡進行梳理和引導,結合社區空間品質的定性評價討論智慧街區的綜合構建策略。

3. 大數據背景下進行智慧城市空間規劃需注意的問題

3.1 對數據進行科學的采集和分析

在大數據背景下進行城市空間規劃,其基礎是通過各種數據收集工具對城市居民的生活進行細節跟蹤觀察,并根據觀察結果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通過分析內容進行城市相關規劃和安排。因此,數據采集的準確性以及數據分析的科學性是在大數據背景下進行智慧城市空間規劃的關鍵。城市規劃管理部門一定要盡可能地對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商業和企業發展數據進行精確的收集和分析,只有這樣,智慧城市空間規劃投入使用后,其對人們生活的積極作用才能夠體現出來。

3.2 城市空間規劃應注意統合性

在 大數據背景下進行城市空間規劃,除了精確分析數據之外,投入建設中的規劃施工還應該注意統合性,使工程建設的進行時間、施工影響以及投入使用的時間都盡量集中,保證城市空間規劃的各項結果能夠統一展現出來,形成方便市民出行和生活的智慧網絡空間,以此作為建設宜居城市的根本。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城市空間規劃進入了智能模式,通過對居民生活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城市規劃能夠有效地提高市民生活空間的有效利用程度,使市民出行更便利、社會生活及娛樂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能夠協調各個城市功能區之間的發展狀況。智慧城市空間規劃必將引領城鎮建設和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參考文獻

[1] 秦蕭.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空間規劃方法探討[J].現代城市研究,2014(10):115-116.

[2] 胡翠云.智慧城市在大數據時代的空間規劃方法[J].建材與裝飾,2016(020:112-113.

[3] 曹陽.基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續城市空間發展模型總體架構[J].地理科學進展,2015(04):129-130.

第4篇

關鍵詞: 信息技術;智慧城市;發展脈絡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198(2013)13000503

0 引言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病”越來越多,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影響公眾的居住在城市里的幸福感,為了讓城市變得更美好,城市管理者嘗試運用技術的手段來改善城市的管理,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智慧城市的理念應運而生,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并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設。進入“十二五”以來,智慧城市建設受到越來越多城市政府的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0多個城市的政府在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上海、廣州、寧波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經啟動了智慧城市建設工作。《中國智慧城市(鎮)建設行動綱要(建議案)》中明確,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爭取在國內發展100個智慧城市(鎮)、200個智慧城區建設示范區,使基礎設施先進、信息網絡暢通、科技應用普及、生產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務完備、生態環境優美、惠及全體市民的智慧城市(鎮)不斷推廣普及。本文通過查閱和檢索大量國內外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文獻資料,試圖對智慧城市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并對目前智慧城市的實踐情況進行介紹,為今后建設智慧城市提供經驗借鑒。

1 概念內涵

智慧城市作為新興的城市發展模式,概念外沿寬泛,至今并無權威和統一的定義。歐盟2007年10月發表的《歐盟智慧城市報告》中從六大維度來界定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經濟、智慧流動,智慧環境、智慧公眾、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Caragliu(2009)認為智慧城市是這樣的城市:通過參與式管理,在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智慧管理的同時,對人力和社會資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訊技術的投資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Harrison等(2010)將智慧城市定義為廣泛連接物理、IT、社會和商業等基礎設施,并充分利用集體智慧的城市。除了相關學者對智慧城市理念的研究外,IBM公司(2009)依據其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認為“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新型策略,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在其管轄的環境、公共事業、城市服務、本地產業發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應對地方政府在行使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職能過程中的相關活動和需求,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娛樂環境。

伴隨著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國》(2009)的,國內學者開始關注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理論的研究。國內對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狹義上的智慧城市就是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通過利用以物聯網、云計算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變政府、企業和人們相互交往的方式,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響應,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為市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廣義上的智慧城市不僅僅是技術的,更是涉及空間、經濟、社會、制度和管理等全方位革新的新的城市發展模式,是盡可能優化整合各種資源,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城市。

2 戰略和方法

2.1 基本戰略

依據智慧城市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1:傳統城市管理改造提升與智慧城市培育和發展的項目相互適應階段;

階段2:智慧城市培育和發展的項目逐步孕育出新的管理方式,兩者之間培育和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相互融合;

階段3:智慧城市培育和發展新興項目和產業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態勢。

發達國家智慧城市的崛起一般都是在傳統產業發展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之后才出現的,因此之間銜接比較容易,而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傳統產業的發展階段,對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承接問題尚未真正提上議程,是在傳統產業發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工業化、信息化在很多城市還有一段路需要走。

在這過程中,地方政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策略也應因地制宜,目前有三種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戰略以供選擇:

(1)縫隙型戰略。盡管智慧城市是未來的潮流,也對城市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但由于一些城市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尚不能全面推開;可以采取縫隙型戰略。政府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一些適合的項目,使這些項目融入整體城市管理中,為全面推開智慧城市建設奠定基礎。

(2)圓弧拱頂戰略。在這個戰略中,智慧城市提供一個新型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傳統產業、即將孕育的產業盡可能地共享信息價值,使信息對稱,使溝通暢通。因此實施該戰略的城市政府不僅僅要致力于價值創造,還要致力于構建并維護一個平臺,使新舊兩個模式能夠很好地交融,從而使智慧城市更好地發展。

(3)主宰型戰略。支配主宰型戰略是指政府通過橫向一體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或者縱向一體化(Vertical Integration)智慧城市平臺直接控制和管理整個運營系統,將傳統的產業和智慧城市孕育的項目很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體化戰略。一體化戰略可以主宰、引領其他利益相關者將為智慧城市建設貢獻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這種方法可以減小成本,提高效率。

這三種戰略,并不互相排斥,可單兵推進,也可混合使用。地方政府在使用過程中,可自發的組合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一定機制組合的過程中成的戰略。

2.2 診斷和評估

國外對智慧城市的診斷和評估方面,歐洲智慧城市的評價體系分為六個方面,六個方面分別是指智慧經濟、智慧流動,智慧環境、智慧公眾、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其中每個維度包括了33個要素,具體細分共有74項指標,其中48項為國內指標,26項為國際指標。另外,國際智慧社區較早定義了智慧社區的五個關鍵成功要素,即:寬帶連接、知識工作者、數字包容、創新、營銷與宣傳。它認為通過這五個方面的努力,可以提升一個城市或社區在寬帶經濟社會中的競爭力。按照評選程序,國際智慧社區要求申報“年度智慧社區”的城市或社區就以上五個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提供相應的材料和說明,更加偏重于定性的說明。

國內方面,2011年5月,上海浦東新區率先對智慧城市概念進行了系統梳理,提出“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發展理念,統籌考慮城市信息化水平、綜合競爭力、綠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綜合而成,“指標體系”主要可分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智慧城市信息服務經濟發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學素養、智慧城市市民主觀感知等5個維度,包括19個二級指標、64個三級指標。如果一座城市的兩項指標達標率超過80%,那么它將邁入“初級智慧城市”的門檻;如果核心指標100%達標,那么將被稱為“成熟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診斷和評估指標上,尚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統一的體系。

3 國內城市的實踐情況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解決城市發展中日益嚴重的交通、耗能、污染、安全等問題已成為關鍵。智慧城市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是新一輪城市發展和轉型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途徑。目前,我國正逐步邁進智化發展的快車道,上海、北京、廣州、寧波等國內城市已紛紛啟動“智慧城市”戰略,智慧城市漸行漸近。

(1)上海。

上海憑借自身的經濟優勢和國內較為領先的信息化水平,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設,而且《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的為其智慧城市的未來建設提供了更為詳細的指導。目前,在“光纖到戶”、無線互聯網覆蓋密度、城域網出口寬帶等方面,上海領先全國。在衛生領域,市民在家能通過互聯網、電話預約全市34家三級醫院的專家門診;交通領域,由于有了覆蓋全市的路況信息采集系統,市民出行前能通過手機、網絡、電話等規劃行程,盡可能避開堵車;在教育領域,正在建設覆蓋全市高校、中職學校和區縣教育機構的教育網絡,它將把原本分散在各學校的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IPTV、數字電視等,輸送到百姓家里,幫人們實現終身學習的愿望。

(2)寧波。

2011年4月19日,寧波市出臺《加快創建智慧城市行動綱要(2011-2015)》,根據已排定的實施路線圖、計劃書、時間表,未來5年,寧波智慧城市建設共包括31項工程87個項目,總投資約為407億元 。截止到目前,寧波已斥資100多億元啟動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公共服務等十大應用體系建設。其中,智慧健康保障體系是寧波智慧城市十大應用體系的首個試點項目,已建成“區域影像集中診斷系統”,覆蓋了寧波八成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與此同時,寧波還建立了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患者可在網絡上直接預約掛號全市16家二甲、三甲醫院,并通過手機實時付費。寧波已在全國率先建起生豬、水產、蔬菜、牛肉、家禽等10類大宗食品的數字化“購銷路線圖”,至今年底,將完成建設寧波肉菜流通追溯系統。

(3)北京。

2012年3月16日,北京了《智慧北京行動綱要》,提出了城市智能運行行動計劃、市民數字生活行動計劃、企業網絡運營行動計劃、政府整合服務行動計劃、信息基礎設施提升行動計劃、智慧共用平臺建設行動計劃以及應用與產業對接行動計劃、發展環境創新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同時,作為擁有全球家喻戶曉的著名旅游景點如故宮等的城市,北京在智慧旅游領域也上馬了一批示范工程。5月10日《北京智慧旅游行動計劃綱要(2012-2015年)》,同時“智慧景區”、“智慧飯店”、“智慧旅行社”和“智慧旅游鄉村”四個建設規范也即將啟動。

(4)廣州。

廣州市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力推“無線城市”建設,已建立近萬個“第三代移動通信”基站,同時部署“天云計劃”,擬建亞太智慧城市。2011年4月17日,廣州市政府召開智慧廣州“五個一”工程現場工作會,部署加快推進包括一頁(市民個人主頁)、一卡(社會保障市民卡)、一庫(城市海量信息資源庫)、一臺(公共支撐平臺)和一城(天河智慧城)智慧廣州“五個一”工程建設。作為廣州市智慧城市建設示范區,天河區將建設63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目前著眼于低碳、生態、智慧、宜業、宜居五大元素的天河智慧城建設方案也初步確定,按照方案計劃,天河智慧城將在一年內建成智慧廣州示范基地,三年內完成主要小區、街道和CBD智慧化改造,五年內形成智慧產業聚集區,十年內力爭成為國際智慧城典范。

4 總結

通過感知設備的充分感知和數據獲取,利用網絡互聯,在云計算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下,將所獲取的信息應用到各個領域,涵蓋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內涵。目前國內外對智慧城市的建設如火如荼,但總體來說,沒有一個城市能夠真正地稱之為“智慧城市”,物聯網和云計算只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如何實現真正地造福于民才是體現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之處。本文僅僅對智慧城市的發展情況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當前智慧城市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希望能夠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緊跟時代的步伐,繼續加以深入地研究。

參考文獻

[1] Giffinger,Rudolf;Christian Fertner,Hans Kramar,Robert Kalasek,Nata,a PichlerMilanovic,Evert Meijers “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R].Vienna,Austria: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SRF),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

[2]Caragliu,A,C.Del Bo,et al.[M].Vrije Universiteit,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9.

[3]Toppeta,D.The Smart City Vision: How Innovation and ICT Can Build Smart,“Livable”,Sustainable Cities[R].The Innovation Knowledge Foundation,2010.

[4]IBM商業價值研究院.智慧的中國,智慧的城市[J/OL].http:///cn/services/bcs/iibv,2009.

第5篇

自大連智慧城管系統上線以來,因為實名注冊后就可以對市容環境進行監督,目前已有一支由23萬名熱心市民組成的市民監督員隊伍對市容環境進行監督。市民監督員中有不少是出租車司機、外賣送餐員及快遞員,他們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能夠發現很多監管的盲區、漏點。一旦發現有亂堆亂放、安全隱患等問題,立馬用手機“隨手拍”,通過APP上傳給智慧城管指揮中心。后臺按照“市—區—街道—社區”四位一體的網格體系,逐級下派分解任務。在大家的熱心配合下,轄區內簡直就像安裝了360度無死角攝像頭,任何垃圾和隱患都無處遁逃。智慧城管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響應、快速處置,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響。具體流程是這樣的:專業采集人員問題發現;中心進行立案;經中心確定責任單位后將問題派遣到責任單位;責任單位接到案件,處理完畢后,反饋中心處理完成;采集人員對問題處理情況進行現場復核;通過現場照片比對,復核通過后進行結案。整個過程環環相扣,效率極高。

雖然上線以來,智慧城管系統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對于社區工作人員來說,內心深處也擰著一個“小疙瘩”。 比如有時候,轄區內的“垃圾現形記”上演得太滑稽。就拿前些天來說吧,城管專干接了一個舉報件,說是一個居民樓院里有廢舊木凳“盤踞”在路中央,影響居民出行;還有一個大石頭侵占了公共綠地,責任心爆棚的專干收到信息立即前往現場查辦。可到了樓院一看卻傻了眼:所謂木凳就是一個小小木條做的凳子,連三歲娃娃都能輕易抓起來,而且旁邊20米處就是一個垃圾點,清理工作只是舉手之勞。把小凳子撤離現場,又去處理侵占綠地,結果就是比磚頭還大一點的石頭!專干還未從毫無挑戰的小失望中緩過來,社區又來電話了,說平臺又撥來一個舉報件,限兩個小時內趕緊處理并反饋!專干立即開啟奔跑模式飛奔至現場,然而呈現在眼前的竟然只是一雙被人丟棄的舊鞋!“不會吧,再沒有其他的了?”疑惑的專干把四周圍都看了一遍,但真的只有一雙舊鞋!只好撿起它們,清理完現場拍照回復,然后打道回府。

這兩天更有意思的是,專干一下接到十幾個問題件,結果下去處理的時候才發現,居然好幾個問題件居然就是一個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拍攝,然后上傳的。最后總結下來,14個問題件實際上就是五個問題。

我們的想法是,如果把智慧城管比作一個人的話,毫無疑問,他現在已足夠耳聰目明。但是一個健全的人,更需要四肢發達,協調發展。智慧城管能不能全身都動起來?比如說,熱心市民對于力所能及的小事,“隨手拍”之后要是能“順手干”了,既解決了問題,也節省了管理成本。“城市是我家,關愛靠大家。”我們的愿望是,一些不費勁兒的小活兒,如果熱心市民“隨手拍”之后“順手干”了,這樣,社區工作人員將有更多的精力來應對那些棘手難辦的事。

還有就是,能不能對上傳問題件的市民也實行監督機制,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智慧城管平臺。對于上傳的問題進行分級管理,像那種一雙破鞋,一個小木頭凳子,或者一個石頭這樣的可以隨手就清理的問題件給予低額獎勵,而對于大件物品的問題件給予中級獎勵,像建筑垃圾,大件家具這樣的給予高級獎勵。而對一個問題件換幾個角度拍攝上傳,對于這樣騙取酬勞的黑心市民的行為進行處罰,嚴重的追究法律責任。這樣既可以鼓勵市民參與環境監督,也可以杜絕耍小聰明侵害城市利益的行為。通過“全民監督+專業監管”的精準“找茬兒”,雖然有效解決了以往巡查監管盲區多、漏點多的問題。但是希望監管機制既能保障城市市容環境及公共設施的正常運轉,又能不斷推進城市管理及文明程度的提升。

正如譚作鈞書記在調研“數字大連”時所說,高標準推進數據平臺建設,加大信息歸集力度,堅決打破信息孤島,更好實現信息互通互聯、數據共享共用。統籌推進平臺系統運行,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聚焦城市運行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著力在職能整合、流程優化、協同推進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暢通的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運行體系,推動城市治理走向“一網統管”。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關鍵技術攻堅,強化網絡安全保障,不斷夯實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技術基礎。通過精細化管理讓市容環境干凈又漂亮!

第6篇

關鍵詞:智慧教育;體系架構;關鍵支撐技術

1.智慧教育研究現狀

就國外智慧教育的一些研究來看,比較注重智慧教育解決問題的方案研究,純粹的學術層面研究才剛剛開始。智慧教育是借助于物聯網及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教育系統的各項信息化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協調發展,目的是轉變教育觀念,從教育內容、方法及實踐上進行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強化教育的服務只能,構建以網絡化、數字化、智慧化及個性化的教育體系,提高教育的整體水平。國內學者尹恩德總結了智慧教育的技術架構,他認為智慧教育實際上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級階段,是教育行業智能化的表現,其特點是集成化、自由化和體驗化。葛紅認為要根據區域的差異進行智慧教育云構建,尤其是在構建的方法、技術及策略方面進行研究,以便實現教育管理、學校應用及社會教育信息化的目標,最終促進教育資源信息的開放和共享。

2.智慧教育體系構建與關鍵支撐技術

(1)智慧教育體系構建內容。智慧教育構建主要包括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評價體系、智慧科研及服盞齲最終實現教育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有效地促進教師、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及社會公眾對教育資源的分享和利用。教育智慧體系構建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兩類環境、三個內容庫、四種技術、五類用戶、六種業務。如圖所示。

智慧教育體系的構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智慧城市的構建有密切的聯系,包括城市的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城關、智慧物流及智慧能源等。智慧教育體系的構建是為了促進教育的可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因此除了關鍵支撐技術的支持,還需要相應的建設保障機制和應用推進機制。

(2)智慧教育體系構建的關鍵支撐技術。智慧教育的關鍵支撐技術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無線通信技術,利用這些信息化技術將教育信息智能化,達到數字教育的高級發展階段,提升教育體系的智慧化水平,實現信息技術和教育管理及實踐的高度融合。物聯網是借助于互聯網形成的連接各類信息傳感設備,實時采集各類所需信息的網絡體系,智慧教育體系的構建要借助于物聯網進行教育資源信息的收集和儲存。大數據是核心技術是IT技術,包含海量的多樣化的交易數據、交互數據及傳感數據,其目的是實現信息的共享和可視。云計算是第三次IT技術改革,借助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實現海量數據的處理和信息服務的需求目標。無線通信技術是將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的高度協同和融合,將實現跨網絡、跨行業、跨應用、異構多技術的融合和協同。

(3)智慧教育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智慧教育的研究還在進行,這個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像智慧教育建設的環境問題,如何有效提高學校、社區、家庭及公共區域教育環境的智慧性,實現教育環境的共融和聯通。其次,智慧教育產業標準的制定需要國家制定規范化的標準才能更好地得以落實。另外,像智慧教育業務的開展,尤其是學校是教育教學環節實施的重心,那么如何實現教學、管理及評價環節的智慧化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探討。最重要的是智慧教育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以及智慧師資隊伍的建設都是智慧教育體系構建中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智慧教育體系的構建有效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并且逐步改善了由于地區差異造成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局面,有效地改進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

參考文獻:

第7篇

各區婦聯,各黨政機關、科教文衛體、統戰系統婦委會,市及各集團公司女職工委員會,市婦聯機關各部門及直屬單位:

今年是xx實施“十三五”規劃、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一年,也是婦聯系統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一年。全市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7周年活動要以“巾幗展風華喜迎”為主題,通過舉辦簡樸隆重、豐富多彩的系列紀念活動,表彰在全市重點行業和領域貢獻卓著的先進女性和集體,宣傳各級婦女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成果和服務婦女兒童家庭的務實舉措,進一步弘揚xx女性時代精神,推進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團結凝聚廣大女性在參與經濟社會發展中貢獻智慧和力量。現將有關安排通知如下:

1、舉辦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7周年大會。2月底,市四套班子領導接見2015-2016年度xx市三八紅旗手標兵及提名獎獲得者和xx市三八紅旗集體代表。3月7日下午,在xx兒童藝術劇場隆重舉行以“揮弦夢想樂章綻放智慧風華”為主題的xx各界婦女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7周年大會,表彰以全國三八紅旗手(集體)、xx市三八紅旗手標兵和提名獎獲得者、xx市三八紅旗手(集體)等為代表的先進女性和集體。3月8日,在東方明珠舉辦“群星薈萃匯東方,巾幗英豪展風采”粉紅綻放亮燈活動,激發xx女性創新創造創業的熱情,彰顯xx女性投身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

2、開展專題普法和婦女維權服務。2月28日,在市司法局行政服務中心開展以反家暴為主題的O2O法治在線沙龍活動,以現場活動和網絡直播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傳播和互動。3月1日,召開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一周年工作座談會,深入推進反家庭暴力多部門合作機制。3月1-15日,在地鐵7號線設法治宣傳專列滾動播放反家暴法宣傳片。3月2-15日,市婦聯、市人社局、市總工會聯合開展全市女職工勞動權益專項檢查。3月4日,市婦聯、市總工會、市司法局聯合開展大型婦女維權咨詢服務活動;啟動“幸福從心出發”心理健康知識社區公益宣講,向全市基層婦女工作陣地配送百場心理健康知識公益講座,提升女性心理健康素養。

3、舉辦中外婦女慶三八系列活動。3月6日,在xx大劇院舉辦“愛的魔力”中外婦女慶三八紀念活動。3月7日,舉辦“中瑞爸爸”攝影作品展中方作品征集啟動儀式暨新聞會。3月10日上午,開展走進復旦——駐滬女總領事慶三八交流活動,深化婦女對外友好交往。

4、走訪慰問和服務基層活動。2月下旬,市婦兒工委領導走訪慰問重癥困難婦女。3月14日,舉辦“筑夢飛翔——創業大咖走進校園”暨2017青年女性職飛計劃、xx女性創業大賽啟動儀式,培養和激發女大學生的創業精神。3月16日至年底,圍繞“做智慧女性,享美好生活”主題為全市社區中老年婦女開展百場“社區女性智慧課堂”。3月18日,啟動“xx女性健康科普大行動”,開展女性健康義診等活動。3月下旬,舉辦xx市婦女學學會、xx市婚姻家庭研究會換屆暨主題報告會,舉辦“她鏡中的平等”攝影作品展覽。3月8日,xx市婦女干部學校等單位在嘉定區南翔智地聯合舉辦涵蓋公益講座、文化活動、技能學習等內容的慶三八嘉年華活動。3月至5月,xx婦女兒童服務指導中心(巾幗園)舉辦慶三八公益咨詢服務周、智慧女性“精彩一天”、“魅力女性——公益講座周”和百場公益講座下基層系列活動。

5、開展與你e起過三八系列活動。2月下旬至三八期間,市婦聯微信、微博和門戶網站聯動,并與新民晚報、周到、鄰聲等新媒體平合開展網上網下相互促進與融合的系列活動,向社會公布全市三八婦女節期間服務類項目,形成網上節日氛圍。

全市各級婦女組織要抓住契機,堅持突出主題、簡潔實效原則,認真組織各項紀念活動。要加強宣傳,充分彰顯xx女性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要創新思維,運用“互聯網+”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級。要整合資源,凝聚各級各類女性社會組織主動作為、服務社會。總之,要讓全市廣大婦女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過一個愉快充實、富有意義的節日。

請各區婦聯、委辦婦工委(婦委會)將三八節活動總結在3月18日前報市婦聯宣傳與網絡工作部。

xx市婦女聯合會

2017年2月16日

第8篇

根據XX縣縣委、XX街道黨委對黨員冬訓的實施意見和工作部署,我社區黨總支集合社區實際情況,積極組織開展黨員冬訓活動,目前冬訓活動已圓滿結束,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成立冬訓工作領導小組,黨總支書記任組長、支部委員任組員,宣傳、組織、開展冬訓工作;

二、制定黨員冬訓實施方案一份,并按計劃開展活動;

三、召開社區黨員冬訓工作動員會一次,宣傳部署冬訓工作;

四、集中開展黨員學習6次,學習冬訓材料;

五、開展“一對一”走訪活動,深入黨員、居民代表家中,發放理論書籍二維碼,掃碼聽書;

六、開展冬訓實踐課程,走訪轄區內老黨員、困難群體,道德模范;

七、利用小喇叭,結合疫情防控,宣傳冬訓精品課程內容;

通過此次活動,提高了轄區內黨員的思想認識,統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識,有效的引導了轄區內黨員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為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今后我社區全體黨員,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為轄區居民辦實事、辦好事,將冬訓學習的思想成果落實到基層工作中去。

第9篇

【關鍵詞】物聯網;云計算;智慧校園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2-0109-06

一 研究緣起及項目背景

1 研究緣起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隨時隨地的師生互動、無處不在的個性化學習、智能化的教學管理和學習過程跟蹤評價、一體化的教育資源與技術服務、家校互通的學習社區、師生共同成長的校園文化等新型“智慧校園”教學管理模式已展現在人們面前。關于“智慧校園”的研究已成為當前教育信息化領域關注的熱點。

自從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國內外不少學者提“智慧校園”的概念和解決方案。在國外,具有代表性的實施案例有韓國與馬來西亞。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于2011年6月向總統府遞交了《通往人才大國之路:推進智能教育戰略》提案,并于同年10月了《推進智能教育戰略施行計劃》,提出五大戰略舉措:(1)數字化教材的開發與應用;(2)在線學習常態化與在線評價體系的構建;(3)營造教育資源用于公共目的的環境與加強信息通訊倫理教育;(4)加強教師的智能教育實踐能力;(5)構筑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教育服務基石。馬來西亞政府為促進教育系統的整體性變革于2006年提出的一項宏偉工程――“智能學校”(Smart School)計劃,到2010年,馬來西亞所有的中小學都將轉型為智能學校。智能學校實施計劃有四項目標:提供個人全方位的發展;注重智能、情緒與身體的發展;培育科技的素養能力及建立教育民主化制度。在國內,有學者對“智慧校園”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解讀。黃榮懷等認為,“智慧校園”是一種智慧的學習環境。還有學者認為,“智慧校園”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校園應用。在實施方面,南京郵電大學于2010年實施了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校園”建設方案,浙江大學、西南大學、成都大學、同濟大學等幾十所高校正在籌劃、實施智慧校園建設;中國電信等移動互聯網運營商實施了基于e卡通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目前“智慧校園”解決方案還處于探索階段,在技術方面,沒有建立統一的“智慧校園”的系統架構和技術規范;在應用方面:物聯網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應用處于初級階段,技術、業務、資源、信息、數據與用戶服務的融合度不夠,沒有從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如何支持師生互動與快速準確反饋,如何支持教師教學決策等方面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本文以作者主持的佛山市禪城區“智慧校園”示范工程項目為例,闡述如何采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構建“智慧校園”系統,探討“智慧校園”系統的基本特征、系統架構、功能模塊、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法等整體解決方案。

2 項目背景

佛山市禪城區“智慧校園”示范工程是禪城區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啟動、2012年5月正式上線運行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首批重點示范項目。本項目分別選擇高中(佛山三中)、初中(汾江中學)、小學(佛山實驗學校和南莊中心小學)四所不同類型的學校,建立禪城區“智慧校園”示范工程試點學校和示范系統。

禪城區在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教育資源建設、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教育信息化推廣應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是“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四所“智慧校園”示范工程學校具有較高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但由于信息技術發展等歷史原因,項目實施前,禪城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

(1)“信息孤島”現象。各個學校的信息化應用系統采用的技術標準、數據規范不一致,缺乏甚至沒有數據共享關系和交換途徑,形成“信息孤島”;

(2)信息系統的綜合服務能力弱,難以實施綜合業務流程和綜合查詢與決策支持;

(3)教育資源存儲分散,數據標準不同統一,資源共享困難、檢索低效,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難以滿足日常教學需要;

(4)信息化建設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校管理效率的有效支持不夠。

因此,禪城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一個統一的平臺,統一的技術標準,統一的數據規范來整合各類信息,實現校園內各個信息管理系統的無縫連接。本項目的實施,著重在解決以上問題方面進行探索。

二 智慧校園的內涵與特征

“智慧”(wisdom)一詞是指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智慧”是一個相對概念,并不局限于人類,任何物體組成的體系都有智慧,只是高低不同。IBM提出的智慧系統特征是3I:即能夠更透徹的感知和度量(Instrumented),更全面的互聯互通(Interconnected),更深入的智能化(Intelligent)。

關于“智慧校園”的特征,國內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讀。黃榮懷等認為,智慧校園(Smart Campus)應具有以下五個特征:(1)環境全面感知;(2)網絡無縫互通;(3)海量數據支撐;(4)開放學習環境;(5)師生個。宗平等人認為,“智慧校園”的核心特征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二是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與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三是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筆者認為,“智慧校園”是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信息化應用深度整合、信息終端廣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園。“智慧校園”系統兼有技術、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屬性,具有如下9大特征:

(1)融合的網絡與技術環境。實現校園有線網、無線網、傳感網、視頻監控網等多種網絡的融合和多種信息化應用系統的融合,形成一體化的網絡環境和應用環境;

(2)廣泛感知的信息終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

(3)快速、綜合的業務處理服務。能夠對教學、科研、管理的各種業務、信息、數據按照基于流程的方式進行快速、綜合處理,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綜合業務處理與服務平臺;

(4)智能的管理與決策支持。具有架構科學合理、低耗高效運轉的學校智能化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能夠對學校的人、財、物、活動、事件和業務流程進行感知、識別、跟蹤、判斷、處理、評價與提示指引;

(5)個性化的信息服務。能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信息定制服務;

(6)泛在的自主學習環境。通過實施有線和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借助移動學習終端和教育云服務平臺,任何時間可以在學校任何地點在線學習、互動交流和輔導答疑。實現教育無處不在,學習隨時隨地;

(7)智慧的課堂。具有滿足師生個性化教與學需求,實現自主探究、互動教學、協同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并能對學習過程進行動態跟蹤與評價的智慧課堂;

(8)充分共享、靈活配置的教學資源平臺。建有教育云服務平臺,能實現教育資源的按需動態分配和技術服務的充分共享。具有統一的教育資源建設標準和存儲規范,能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檢索和智能匯聚。能提供海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并與教學系統無縫對接,滿足教學需求;

(9)蘊含教育智慧的學習社區。具有家校互通的溝通平臺和學習社區,教師、學生、家長能夠及時互動,分享教育經驗與智慧。能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共同促進學生快速健康成長。

三 智慧校園系統架構

佛山市禪城區“智慧校園”系統的構建是在現有校園網和學校教育信息化設施及應用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應用RFID等傳感技術組建校園物聯網,應用無線網絡技術組建校園移動學習網,實現對校園內的人(教師、學生、管理者、家長及其他人員)、財(學校經費、個人消費等)、物(教學大樓、圖書館、教室、實驗室和教學設備等)和信息(教學資源、教學管理信息、學校公共管理信息、活動信息等)進行識別、傳輸、存儲、處理和控制,為師生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智慧校園”系統平臺采用面向服務的多層架構模式(SOA),將學校的資源、數據、信息和業務流程,按照基于服務的方式整合起來,使平臺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擴充性、維護性和易用性。平臺總體架構如下圖1所示:

智慧校園系統架構包括4大體系4個支撐平臺和8個應用系統。

4 大體系包括標準體系、安全體系、云平臺監控體系和教育云服務體系。

1 標準體系

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園標準目前還沒有統一規范。云計算本身就缺乏統一的標準,在云平臺上運行的應用系統又千差萬別,難以有統一的資源管理、資源、資源應用。因此,本系統平臺的構建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標準體系。

智慧校園系統標準體系建設分三個層次:信息編碼與數據交換,軟件開發與集成;硬件環境;在線應用。包括:

(1)建立完整的信息編碼與數據規范體系。采用國際通用標準和中國教育信息化標準委員會的制訂的學習技術系統《體系架構與參考模型(CELTS-1)》和《教育資源建設規范CELTS-41》等10個標準以及《智慧校園示范學校自定義信息編碼標準》多種代碼體系相互補充,代碼分層定義,方便用戶分級選擇輸入信息,同時支持代碼擴充、自定義和更新。

(2)軟件開發采用《GB/T19001ISO 9001在軟件開發、供應和維護中的使用指南》、《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文件編制指南(GB/T 8567-1988)》和《角色訪問控制標準ANSI INCITS359-2004》等國際與國家標準。

(3)智慧校園硬件設施標準。采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技術標準委員會制定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工程建設規范》。

2 安全體系

智慧校園安全體系建立了包括操作系統級安全、網絡級安全和應用級安全三層安全體系。

(1)操作系統級安全。在操作系統級,平臺使用最新的主流Linux操作系統,啟用Linux的內核防火墻和身份認證機制保障操作系統的安全,基于心跳(Heart Beat)技術檢測系統的崩潰并盡可能自動恢復。如果安全服務系統沒有收到某一計算節點的定時心跳數據流,則說明該節點或網絡出現了故障,此時重新啟動該節點,如果不成功就將該節點排除在計算之外。

(2)網絡級安全。在網絡級,平臺使用下列手段保證平臺的網絡傳輸安全:使用硬件防火墻保障整個云平臺的安全。為了防止教育云平臺系統被非法侵入,在前端計算機安裝雙網卡將內部和外部網絡隔離開。在系統區域網絡中使用在Internet上沒有實際意義的內部IP地址,并用IP偽裝(IP Masquerading)和IP端口轉送(IP Port Forward)技術實現網絡地址轉換。為了防止云平臺與用戶之間網絡通信的被竊取,教育云平臺采用了基于SSL安全協議的擴展HTTP協議HTTPS。

(3)應用級安全。在應用級,平臺使用下列手段保證平臺的應用安全:①可信的單點登錄(SSO)。單點登錄是解決門戶系統安全認證問題的一種理想和有效的認證策略,我們采用的CAS(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是Yale大學發起的一個開源項目,作為智慧校園平臺的一個安全而又簡單的SSO安全實現。②云平臺權限控制。為了防止非授權用戶的非法入侵和授權用戶的越權使用,教育云平臺進行各種級別的權限控制,并具備審核功能,自動記錄用戶訪問的情況和操作過程,以備日后查詢。

系統開發中,由于不同身份的用戶其業務處理邏輯不同,如果單獨為每類用戶開發與之工作相對應的應用程序,無疑將十分復雜,也不利于以后的維護工作。為控制系統信息的閱讀范圍和業務辦理權限,系統將用戶劃分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用戶角色具有不同的系統操作權限和查詢權限,通過權限控制為不同身份的用戶賦予與之身份對應的各項操作,屏蔽不能執行的操作調用,以此實現分工負責。系統用戶按照其職務、業務類別、管轄區域,被授予不同的操作權限。操作權限包括數據庫(表)操作限制、業務模塊操作限制、地理范圍限制、數據讀寫操作的限制等。平臺采用專業的用戶細分,針對教育系統的獨特性,研發出一套專業的用戶系統,將用戶根據教育部門,學校,地區,身份,角色,崗位,職位,科目,年級,班級等分類歸檔,并賦予不同功能和權限,同時,云教育的用戶將終身有效。

系統也采用嚴格的權限和隱私設置,用戶可為自己的內容和上傳的資料快速設置或詳細設置讀寫權限。詳細設置可將權限賦予指定地區、身份、年級等細分用戶和指定好友等。同時還為用戶提供私密保護,設置為私密的信息,除了用戶本人,其他任何人包括平臺管理員也無法查看到該信息,最大程度地保護了用戶的隱私。

3 云平臺監控體系

云平臺監控體系建立了包括教育云平臺訪問量數據統計分析、用戶數統計分析、功能模塊訪問統計分析、用戶使用習慣統計分析、用戶在線時間統計分析、流量統計分析等完整的平臺使用監控策略。

4 教育云服務體系

教育云服務體系以教育資源共享為核心形成多層次的服務體系:

(1)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平臺以服務的形式提供虛擬硬件資源和服務器租用等,使教育相關部門無需購買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設備,只需通過互聯網租賃即可搭建自己的應用系統。

(2)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平臺能提供完善的平臺即服務功能,包括云應用支撐服務、云系統支撐服務和智慧校園云服務總線。平臺通過提供二次開發接口、教育軟件定制接口等功能以及開放式的支撐服務功能,提供完善的應用服務引擎和應用編程接口,用戶能通過應用服務引擎,構建相應的教學應用。

(3)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智慧校園服務平臺的用戶和客戶端軟件均能通過標準的Web瀏覽器來使用云平臺上的各類在線服務,用戶不必另行購買軟件,平臺能提供完善的軟件即服務功能。

本平臺通過集成三個層次的服務,能全方位滿足各級學校各類服務的需要。4個支撐平臺包括云平臺基礎設施支撐平臺、云系統支撐服務平臺、智慧校園服務總線和云應用支撐服務平臺。

①云平臺基礎設施支支撐平臺。包括底層的服務器集群、數據倉庫集群、云存儲和監控系統。該平臺為整個系統提供穩定、可靠的應用基礎支撐平臺。

②云系統支撐服務平臺。通過系統中間件和應用服務器進行系統支撐。云系統支撐層能提供業務功能模塊與云平臺層的連接,包括單點登陸、統一用戶授權、統一消息服務、統一數據交換服務、工作流服務、信息門戶服務、統一搜索服務、統一信息服務等云支撐服務。

③智慧校園云服務總線。這是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的數據融合和交換中心,包括數據融合、重組、加工、管理、變換和集成,服務感知、消息感知、事件感知、任務調度、服務編排和調度、服務QoS、數字證書等功能。

④云應用支撐服務平臺。該平臺形成用戶的基本信息數據、教育資源數據、師生成長檔案,并提供數據分析和挖掘、教育資源共享等;

8個應用系統分布在教育在線應用服務層,能提供各類在線教育軟件服務,包括智慧校園管理系統、智能教學系統、移動學習系統、數字化實驗系統、教育資源庫、智慧系統文化、家校通系統、數字圖書館系統等在線服務系統。

四 實施方法與技術路線

1 總體實施策略

“智慧校園”示范工程建設起點高、時間緊、技術難度大,本項目通過創新的政產學研合作機制,采用“以政府主導、以產學研為依托、以應用為驅動、示范引領、逐步推廣”的實施策略,邊研發邊建設,由教育主管部門、本地高校和相關專業公司多方合作,組成佛山市禪城區“智慧校園”示范工程課題組,充分利用教育主管部門和示范學校的項目組織管理優勢、需求分析優勢、教學資源建設和推廣應用優勢,高校的系統設計與研發優勢,企業的資金、產品和技術服務優勢,實現強強合作。這種創新的機制和項目推進策略,有利于實施“起點高、時間緊、技術難度大”的項目,為其他示范工程項目的建設探索可供借鑒的模式。

2 系統開發方法

“智慧校園”項目采用的開發方法是基于RUP的迭代開發方法,RUP是一個面向對象且基于網絡的程序開發方法。由于本項目的實施尚無成功經驗可循,系統龐大,且涉及眾多新技術的應用,開發難度大。在軟件開發的早期階段無法全面準確地明確用戶需求,確定詳細技術路線。而迭代式開發允許在每次迭代過程中需求可能有變化,通過不斷細化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迭代開發可有效降低項目風險。本項目開發依據迭代開發方法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模式,實施過程按“調研-需求分析-原型構建-系統開發-測試-適用評-示范應用-深化應用-總結推”廣9個階段進行。

3 主要實現技術

(1)開發環境和工具。以Linux作為底層操作系統,使用JAVA語言作為主要的開發語言,開發環境為JDK1.6+和eclipse3.7,完全滿足J2EE和servlet2.4+的開發規范,web容器使用tomcat7.0。整個平臺基于SOA方式,采用Apache的CXF作為數據的整合和共享方式,智慧校園各系統的數據互通都是通過該方式實現;該方式獨立于操作系統和開發語言,可靈活部署,兼容性和性能優越。

(2)單點登錄。平臺的各個系統之間的登錄整合以Yale CAS(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中央認證服務器)方式實現。Yale CAS是耶魯大學的一個開源項目,Yale cas是目前項目中用到最多的SSO整合方案,該方案提供一種標準的用戶認證服務,實現了單點登錄功能。

(3)Web部署。Web部署使用前端服務器加后端服務器的耦合方式實現,前端使用高性能的Nginx,后端則使用標準的serlvet容器Tomcat實現,Nginx專為性能優化而開發,它支持內核Poll模型,能經受高負載的考驗,有報告表明能支持高達50,000個并發連接數,這樣的搭配可以很好的解決性能和應用的兼容性問題。使用Nginx按照調度規則實現動態、靜態頁面的分離,為了提高訪問性能,以Nginx的ip哈希方式實現了應用的負載均衡。

(4)工作流引擎。使用/BOSS成熟的JBPM工作流引擎作為解決方案,JBPM是一個開源的、純JAVA的、輕量級的支持多種可執行流程語言的工作流程管理(BPM)工作流引擎。

(5)數據存儲。使用分布式的關系型數據庫Mysql Cluster作為關系型數據的存儲,使用分布式的Hadoop作為非關系型數據的存儲解決方案。

(6)云平臺虛擬化。采用Linux的KVM解決方案,KVM虛擬化平臺是linux內核原生的組成部分,它使用Linux自身的調度器進行管理,所以相對于其他虛擬化平臺其核心源碼很少,速度更快更穩定。

(7)網絡性能優化方法。在網絡優化和傳輸方面主要使用gzip壓縮技術、瀏覽器緩存技術、服務端動靜態分離的處理技術和服務端緩存技術;

五 智慧校園示范應用系統

智慧校園示范系統基于教育云平臺構建,包括智慧校園管理系統、智能教學系統、移動學習系統、數字化實驗系統、教育資源平臺、智慧校園文化系統、家校通系統和數字圖書館系統。

1 教育云平臺

教育云平臺是智慧校園的底層支撐。采用先進的虛擬化技術,通過租用世紀互聯的硬件服務,構建了禪城區全新的、動態擴展的、分布式存儲教育數據中心。教育云平臺建立了統一的單點登錄系統,實現了用戶界面整合、業務流程整合和系統數據整合,為禪城區所有學校師生提供了統一用戶授權、統一信息服務、統一數據交換服務、工作流服務、電子表單服務、數據存儲與計算服務、教學資源共享服務等硬件、軟件和應用服務,避免了重復建設,大大提高了資源與技術服務的利用率。

2 教育資源平臺

教育資源平臺是七個子系統的接入口。通過整合全區各類學校的教學資源、建立了涵蓋中小學各學科的素材庫、課件庫、教案庫、電子教材庫、試題庫、名師講堂庫、同步視頻課堂庫等優質的教學資源,實現了跨校共享。教育資源平臺具有良好的用戶體驗。支持教學資源的智能管理、智能檢索和智能匯聚,用戶可以對資源進行訂閱與推薦,可以設定資源的訪問、下載的權限,保護知識產權。支持動態生成作業和試題,并具有作業、作答、批改、查詢、修改、刪除和統計分析功能;支持動態組卷,具有試卷、作答、批改、查詢、修改、刪除和統計分析功能。

3 智能管理系統

智能管理系統以先進的物聯網技術為基礎,實現了校園進出人員身份管理、考勤管理、學校資產監控與數據泄密管理、辦公管理、教學活動管理、教學設備管理、教務管理和安防管理智能化。智能管理系統提供智慧校園各個業務系統的單點登錄接口和用戶管理配置。辦公管理系統根據學校管理架構和業務流程定制開發,包括公文管理、個人事務管理和統計查詢系統。實現了辦公業務全流程的跟蹤管理、統計查詢和輔助決策。教學活動管理系統提供各類校園活動申請、安排,跟蹤和查詢等功能。教學設備管理系統提供設備申購、入庫、報損、借用、領用、維修管理、賬物卡管理、重要設備跟蹤管理和統計、查詢等功能。教務管理系統提供智能化的教學排課、成績錄入、教務信息、查詢、教學評價、成績統計分析等功能。

4 智能教學系統

智能教學系統依托教學資源平臺,為教師編寫教案、制作課件、批改作業和輔導答疑提供智能化服務。包括智能備課系統、互動課堂系統、輔導答疑系統、電子作業系統和綜合評價系統五部分。

智能備課系統提供了基于教學流程選擇、備課資源智能匯聚、輕松編輯素材、快速制作教案、自動生成教學網站的智能備課功能。讓老師備課像寫博客一樣輕松省力。

互動課堂系統由教師電腦、電子白板、短焦投影、實物展臺、錄播系統、電子書包、無線網絡和智能講課系統組成,為老師開展互動教學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環境。利用智能講課系統,老師可以按備課的教學流程在電子白板上點播素材、任意調整播放窗口、任意書寫,既像寫黑板一樣輕松自如,又能隨時保存。在課堂練習環節,老師通過電子白板把題目發給學生,學生利用電子書包接收、作答,提交答案,老師可以在白板上看到每個學生的答題結果,及時、精確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練習的結果可以保存在課堂學習檔案。學生利用電子書包按照老師控制的課堂活動進度自主學習、練習、提問和作筆記等。

課堂錄播系統可以將教師的授課過程自動錄制成視頻,供學生課后復習,也可以實現“翻轉課堂”。

輔導答疑系統直接建立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

電子作業系統提供了覆蓋各個年級各學科的作業庫和試題庫,具有作業布置、提醒、作答、批改、統計分析功能和自動組卷、智能評分功能。

綜合評價系統提供了學生平時成績、課程作業、考試統計分析等信息,為老師教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5 移動學習系統

移動學習系統主要電子書包、手機等移動學習終端為載體,基于統一的教育資源平臺支持,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系統能夠為移動學習終端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具有提供隨時隨地地學習環境和學習情境的功能。主要包括:電子教材閱讀、課堂筆記、課件下載和信息訂閱、教學視頻點播、作業下載和提交、輔導答疑、考勤信息和成績查詢、學習工具等。

6 數字化實驗系統

數字化實驗系統主要由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計算機、實驗教學平臺和多媒體互動投影系統組成。實現了從實驗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生成輸出全過程數字化。為學校師生創設了開放、協作的科學探究實驗環境。系統還具有實驗教學管理、實驗設備管理、實驗室開放管理和實驗成績管理功能,并與智慧校園其他子系統無縫對接。

7 家校通系統

家校通系統實現了家校溝通無障礙。老師和家長之間,可以直接使用家校通系統互動交流。譬如學校向家長報告學生在校情況,通知,布置作業,家長查詢學校的規章制度、課程安排,或與老師一起切磋教育心得等,十分便捷。

8 智慧校園文化系統

智慧校園文化系統包括校園多媒體信息系統、虛擬校園交互式演示系統和智慧學習社區三部分組成。智慧校園多媒體信息系統以數字化方式展示學校形象與文化特色。即在學校主要場所與主要通道,應用電子顯示屏展示校園文化特色、辦學理念、校園動態信息、教學活動信息、樓層、場所導覽信息、宣傳表彰、通知公告等。虛擬校園交互式演示系統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逼真再現校園的地形地貌、建筑物、綠化、運動設施及場地等,并可以在校園主頁以各種方式進行導覽,展示學校形象;與智慧校園共用同一個數據庫系統,讓管理者隨時隨地直觀地了解學校的資產情況,實現資產管理,還可輔助實現消防安全管理;智慧學習社區整合了博客、QQ等多種功能,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了一個便捷交流互動的平臺,包括智慧講壇、創意樂園、智慧活動、名師支招、智慧之星等,為廣大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教學智慧,為學生分享學習心得,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有效的支持。

9 數字圖書館系統

數字圖書館系統是為了適應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要求,滿足示范學校對館藏資源充分共享、高效管理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構建的。本系統包含了目前圖書館管理業務的每個環節,具備系統圖書采訪、圖書編目、圖書流通、期刊管理、公共查詢、系統管理等功能,并與本區e卡通系統無縫對接,實現成員館館藏資源的互借、互還和互通。

六 結束語

第10篇

【關鍵詞】鄉村社區;減災;能力建設

中圖分類號: TU98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全球頻發的自然災害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自然災害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1]。社區是減災的基石,加強社區減災能力,是當前國際減災的主要趨勢之一。我國引入社區減災已有多年,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加強城鄉社區減災能力建設是我國的減災任務之一,全面提升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已作為構筑和夯實國家防災減災實力的基礎性工作。但總體來看,國內專門從事社區減災研究的學者相對較少,關于社區減災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還都是淺嘗輒止,可借鑒的不多,特別是我國農村社區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潛在的危害多,其能力建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背景:鄉村社區災害管理實踐簡介

(1)2008年“5·12”大地震發生后,作者分兩個階段從不同的側重點開展了鄉村社區災害管理能力建設工作。2009年8月-2011年3月,在北川羌族自治縣貫嶺鄉和擂鼓鎮的10個社區開展“北川社區主導的災害管理試點項目”,社區防災減災以及應急響應能力得到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責任感加強,社區在災害管理中的主導作用得以開發,當地政府應急管理規劃及政策對接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建中鄉和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老廠鄉開展“中國鄉村減災與扶貧能力建設項目”,該項工作旨在促進鄉村可持續性生計及經濟發展,提高脆弱人群應對風險的能力,轉化其生計模式以保護其所在社區,并幫助其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所帶來的影響。

(2)基于對鄉村社區減災能力建設的認知和理性思考,作者重點關注與鄉村社區減災密切相關的兩個群體---群眾和鄉鎮干部,分別采用基線調查、回訪、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討論等方式展開研究,具體的樣本情況見表1。

表1社區災害管理實踐樣本

樣本 樣本數 調查方式 樣本描述

社區群眾 713 基線調查 其中四川省三臺縣建中鄉369位,云南省會澤縣老廠鄉344位

45 回訪 均來自實踐社區

鄉鎮干部 88 問卷調查 來自綿陽市各鄉鎮,包括曾遭受過重災侵害的鄉鎮和受災相對較輕的鄉鎮,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分析社區災害管理,為客觀、理性思考奠定了基礎

20 深度訪談

150 參與式討論

(3)鑒于四川省綿陽市地處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其自然災害情況具有代表性,研究時做了重點關注。北川羌族自治縣作為“5·12”地震極重災區,其巨災經歷和災后重建背景下的減災能力建設實踐均具有極其特殊的啟示意義,其災害管理經驗和防災減災的本土智慧也是世界災害管理知識范疇內的寶貴財富,很有必要從實踐到理論進行深入探索和系統總結[2]。綿陽市其它縣(市、區)內的農村社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威脅,對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發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為對照分析、理性思考提供了參照。

3、減災視覺下的能力認識與分析

為了提升農村社區減災能力建設水平,作者在基本認識的基礎上,大膽假設減災能力有其內在的構成邏輯,直接影響行為方式及行為效果,因此以實踐和研究樣本為基礎,探求能力的構成要素及影響層次,以期找到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能力建設途徑。

(1)能力構成要素探究

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ISDR)減輕災害風險定義[3],災害風險是危害、脆弱性(易損性)和能力的綜合反映,通常被表述為“災害風險=(危害+脆弱性)/能力”,該表述顯示能力不足是風險增高的重要因素。在5年的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同時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發現,社區災害管理能力的構成要素主要有知識、態度、技能和組織四個要素。

(2)各要素對能力的影響分析

基于實踐感知和對災害管理能力構成的認知,我們假設:知識、態度、技能和組織四要素中態度對能力的影響最大,其能激發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主動性并常態化;儲備的知識技能越多越豐富,態度越積極、越主動,越能發揮能動性;有效的組織可以建立起高效的運行機制,更好地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儲備,達到集體態度的轉變,為能力提升營造良性的文化氛圍;態度的轉變、知識技能的提高又會進一步增強組織的有效性,提高組織的良性運轉。

分析采集的鄉鎮干部的樣本發現,影響能力結構的關鍵因素依次是態度、有效的組織、知識和技能,與假設和實踐一致。參與問卷調查的88名鄉鎮干部中58人認為態度是影響能力結構的關鍵因素,占比43%;38人認為是有效的組織,占比30%;在問及“社區減災能力建設應從哪些方面開展”時,受訪的88位鄉鎮干部中 79人認為要著重加強社區群眾的態度轉變,占比90%。受訪的20位鄉鎮干部更強調態度的影響程度,都認為態度是影響能力建設的關鍵因素。150余位鄉鎮干部在參與式專題討論中強調更多的是態度對能力建設實效性的決定作用,只有積極主動的態度,才能將能力建設變為群眾的自覺行為。

(3)對影響能力的關鍵因素態度的進一步解構

減災能力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改善能力結構、降低災害風險。為了進一步了解影響能力結構的關鍵因素態度的內在機理,繼續深入解剖,力圖發現其影響行為取向,進而激發能動性、提升能力水平的內在邏輯路徑。

研究中,對比分析不同人群、不同社區發現,曾經受過重大災害影響社區的干部和群眾的災害管理態度普遍積極、主動。深度訪談鄉鎮領導時發現,受災害威脅比較重的鄉鎮群眾的參與積極性高,而受災害威脅比較小的鄉鎮群眾參與積極性不足。可見,個人(或社區)經歷對態度的影響很大。

綜合分析采集的鄉鎮干部的樣本發現,減災態度受個人經歷、性別、社會關系、貧富差距、知識水平、宿命觀念、依賴心理、是否參與過災害管理的具體活動等因素影響,其中“個人經歷”是關鍵因素。受訪的88位鄉鎮干部認為影響減災態度因素的排序依次為知識水平、個人經歷、參與不夠、心理依賴、社會關系、貧富狀況、性別。其中72人認為知識水平對態度的影響最大,占比82%;64人認為個人經歷對態度的影響最大,占比73%。而150余位鄉鎮干部在專題參與式討論時認為,個人經歷對態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對20位鄉鎮主要領導干部的深度訪談中,當問及“什么是影響態度的最重要因素時”,曾經受過重大災害影響社區的鄉鎮干部的答案全部為“個人經歷”。

(4)能力構成因素影響模型

綜合評估實踐和樣本數據發現,能力由組織、態度、知識、技能四大要素構成,其中態度起決定性影響作用,態度的改變決定其余三個因素的改變,進而影響整個能力水平。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經歷、知識、觀念、組織程度,各自的影響權重不同,經歷居首,經歷可改變觀念,也可激發吸取知識的主動性,激勵參與組織與活動。由此可以根據能力的構成要素及影響層次構建圖1所示的能力構成因素影響模型。該模型可為探索能力建設提供實踐指導,包括方法的選擇、內容的設計等。

4、基于能力要素驅動的社區實踐模式

建設鄉村社區的減災能力,作者認為應從能力的構成要素著手,做到防災為先,內化于心,減災為本,外踐于行。結合5年來的實踐經驗與理性思考,嘗試提出“一劃三機制”的鄉村社區減災能力建設實踐模式,即:以減災計劃為核心,建立相應的組織機制、培訓機制和參與機制,構建社區減災能力體系。

(1)組建社區減災自組織,提升社區主體作用。

與其它的社區自治一樣,減災也需要組建自組織來實施相關的具體工作,以便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使之成為基層政府職能的有益補充。實踐中,經過群眾的反復參與式討論、投票選舉,根據社區實際情況組建了9—11的工作隊伍。評估表明減災自組織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制度缺陷,在實現基層政府管理職能向社區的有效延伸的同時,也為基層群眾參與社區管理提供了一種現實途徑。

參與討論的150位鄉鎮干部認為要實現有效的鄉村減災,社區必須到位,加強社區自組織建設和能力提升很有必要,可以有效彌補政府工作的盲點和不足,也能更好地建立起基層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回訪的45位實踐社區群眾認為自組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貢獻智慧和能力的平臺,通過自組織的主動作為,搭建起了良性的訴求表達、信息整合、資源高效利用、群眾積極參與的渠道。

(2)以培訓為紐帶,驅動能力要素合理構成。

培訓是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標準傳遞、信息傳遞、信念傳遞行為,培訓是減災能力建設的重要載體。要取得實效,應以需求為導向規劃科學合理的培訓內容,以能力要素為基礎甄選適合社區實際的培訓方式。

1)以需求為導向規劃培訓內容

為了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設計培訓內容應以需求為基礎。實踐證明,需求是分層次、分階段的,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有操作層面的內容,包括常見自然災害的識別與應對常識、安全(逃生)設施設備的使用技能、自救互救的相關知識、急救的方法和措施等;有社區層面的綜合減災內容,包括組建應急隊伍、提升社區災害管理自組織的能力、加強社區與外界的合作與交流等;有減災與減貧的需求,更愿意探索可以更好抵御風險的、適合社區實際的生計模式。這些需求不是絕對的、孤立的,除了具體到某個層面的操作細節外,很多的內容互相促進、相互補充。因此分類別、分階段地實施并跟進培訓是重要環節。

實踐中,通過基線調查發現并挖掘需求,結合需求的建設目標,開發設計了有針對性的培訓模塊,包括知識技能模塊、應急演練模塊、應急隊伍建設模塊、制定社區減災計劃(規劃)模塊、生計發展模塊。實踐評估表明這些模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例為適應北川羌族自治縣貫嶺鄉政府提出培訓其“黨員義務應急隊”的需求,根據鄉村應急隊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規劃的培訓方案 [4]。

2)以能力要素為基礎甄選培訓方式

根據學習、借鑒和實踐總結,我們采用講授、案例分析、參與討論、情景模擬(或稱為體驗式)等方式開展或指導社區培訓。在能力要素中,針對知識,主要采用講授和參與討論方式;針對技能則主要通過講授和情景模擬方式;針對社區自組織的建設和能力培養則主要采用參與討論、情景模擬等;針對態度提升則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和參與討論增加間接的經歷。

受訪的88位鄉鎮干部認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擬方式對社區培訓最有效,占比達到80%;深度訪談的20位鄉鎮領導更強調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擬,認為更容易被農村群眾接受;回訪的45位實踐社區群眾中51%的認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擬效果最好,最受啟發。

(3)制定符合社區的減災計劃以凝聚共識

實踐證明,社區減災能力建設需要長期的干預,要使這種干預能夠影響并改變社區,最好能夠主流化、本土化、政策化、長期化,因此需要凝聚共識,制定減災計劃就是凝聚共識的過程。減災計劃的制定涵蓋了社區減災的各方面,包括社區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社區災害風險的分析,備災措施、應急響應機制、災后恢復重建等,因此制定社區減災計劃不僅是認識和梳理災害風險,更是理性、全面、深入地思考社區的發展的過程。制定社區減災規劃是一個動態過程,社區的減災行動可以看成是在規劃的基礎上展開并不斷完善的,因此可以通過制定該規劃凝聚共識。

制定社區減災計劃的過程,也是社區不斷認識、優化社區資源的過程。資源包含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基礎設施、社會資源,實踐發現,現在普遍存在對資源的認識、挖掘、整合比較欠缺。受訪的88位鄉鎮干部中80%的人認為社區減災現在過多地強調物質資源而忽視或輕視了人的能動性,77%的人認為過度依賴外部資源,而內部資源的整合不夠,68%的人認為對資源的認識還不到位,以致沒有有效挖掘。

制定社區災害管理計劃的過程就是充分調動社區群眾參與、發揮群眾能動性、挖掘群眾智慧、整合內部力量的過程。150余位鄉鎮干部的專題參與式討論中提到,群眾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到預案的實效性。實踐發現,通過社區信息的收集與整理,群眾從新的視角審視生活的社區,從中發現潛在風險和社區本土資源;參與式討論幫助社區群眾形成行動計劃和方案,從而提高了社區群眾識別災害風險、整合社區資源的能力,同時提升了社區成員參與社區災害管理的能動性。

(4)努力構建基層政府、本土社區、外來社會組織合作治理的社區減災的協同機制。

在實踐干預和社區調查中發現,農村社區減災在協同機制的建立上普遍存在兩方面的不足。一是社區缺位,公眾參與不足。受訪的88位鄉鎮干部中47%的人談到因參與不夠導致社區群眾與基層政府溝通不暢,社區動員能力不強,很難形成共識。二是社會組織缺位,社會協同不足,來自于社會的技術力量、智力資源不能有效參與進社區減災實踐。除實踐干預的4個鄉鎮、30個鄉村社區外,深度訪談中有1個社區曾經有社會組織參與減災,社區回訪中云南項目點僅有1個社區有外來人員(駐當地企業)參與。

社區減災應體現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基本原則,因此,探索基層政府、本土社區及外來社會組織合作治理的減災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唯其如此,才能優化配置當地資源、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共同應對社區災害風險,這也是作者將持續觀察和深入探索、思考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中國的減災行動, 新華網 ,2009.05.11

2.張建任翠華. 社區災害管理最佳實踐案例[M]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3.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ISDR)術語, 百度文庫 。

第11篇

多方協作的“人聯網”

紐約市通過其門戶網站NYC.gov及社交媒體平臺將400萬市民連接起來,構建了一個網上的公共廣場。尤其是包括Twitter、Facebook、Tumblr、YouTube、Foursquare在內的多個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了城市的“數字交換機”,市民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向政府提出問題,然后政府工作人員將其轉接到相應的部門。通過這些網上空間,市民們自由地交換信息和往來,形成了這座城市的網上空間。

紐約市政府官員指出:“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應該像對待實體空間中的公共廣場一樣對待網上的公共廣場。”此外,紐約市政府還開設了多個網上論壇,使公眾可與市政府部門交流意見和點子,從而通過政民合作來解決公共問題。例如,“通過我們來改變”(Change by Us NYC)這一論壇使紐約市民可自發完成從提交創意、組織團隊、尋找資源,直到建成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從而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通過“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紐約每個區的市民還可以直接決定如何使用至少1000萬美元的公共預算。市民可在網站上直接提交意見,通過社區成員互動討論,將其總結成多個項目方案,然后再通過市民投票來選擇能得到資助的方案。

此外,紐約市政府通過數據開放平臺(NYC Open Data)向公眾大量開放政府部門的數據資源。至今已向公眾開放了上千個可機讀數據集,任何人都可從網站上直接下載和使用這些數據,進行創新應用開發,創造公共價值。紐約市政府因此提出了“城市即平臺”(City as a Platform)的理念,即正式打造為一個類似于Facebook和Twitter一樣的平臺,市政府將大量的政府數據和資源放在這一平臺上,供軟件商和個人開發各種App應用和服務,如果有機構或個人認為自己能比政府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那么政府將樂見其成,所有的數據都可通過這個平臺共享。

為鼓勵社會充分利用政府開放數據開發應用來為城市服務,紐約市政府連續多年舉辦紐約大蘋果App競賽(NYC BigApps)。市民基于政府開發的應用“Work+”能幫助在離家很遠的地點工作的紐約市民尋找離家更近的工作機會。市民可將自己的工作地點偏好輸入系統,尋找能滿足這些條件的工作機會。社會利用政府開放數據開發的應用“別在這里吃飯”(Don’t Eat At)則會在用戶走進一家存在不良衛生記錄的餐館時,自動向其發送短信提醒。

2012年,紐約市遭遇“艾琳”颶風,許多救援組織正是使用了政府公布的“颶風疏散區域數據”來制作地圖,幫助市民應急疏散。這些疏散區域的數據在一年前就已向公眾開放,被許多社會組織開發成各類應急工具。

2010年,紐約市遭遇了一場暴風雪襲擊,許多街道幾天都未能除雪。市長辦公室臨時建立了一個網上平臺即時的除雪信息,由于政府人力有限,其采集到的道路除雪信息不夠準確,紐約市政府就發動市民通過社交媒體向政府提供有關道路除雪狀況的信息和照片,使市民成為了政府檢查除雪情況的“耳目”。這使市政府意識到,在建設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同時,多方協作的“人聯網”(Internet of People)更具重要性,在緊急狀況下市民就是最有效的“傳感器”。

市民是城市的核心

近年來,我國的各個城市也開始探索公眾參與和開放協作的智慧城市,積累了不少成功案例。

在“我愛北京”市民城管通移動客戶端上,市民可以參與城市管理,進行舉報、投訴、咨詢和挑錯。通過國內第一個政務維基系統――城管政務維基,可以匯聚群眾智慧共同管理城市,市民可在這個平臺上分享城市管理知識、提交相關提案,并直接參與政府文件的發起、起草、修改過程,從而真正實現了社會“自管理”與政府公共管理的相互融合,市民也因此成為北京城市管理的一分子。

通過北京市西城區“西城隨手拍”,轄區內居民可隨時隨地拍下身邊的城市管理問題,發送給西城區城市運行管理平臺,“西城隨手拍”成為民眾參與城市管理的新平臺。該項目負責人認為市民是整個城市的核心,市民與政府共同督促城市管理,可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在佛山市公共服務平臺上,市民可以通過“我的聲音”板塊參與城市管理,通過智能手機在平臺上反映在城市生活中隨時隨地發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上傳現場照片,使平臺成為網絡時代的“市民熱線”。市政府相關部門在網上接到問題后,會進行答復和解決。通過這種模式,政府主動邀請市民來發現城市管理中的問題,使市民成為政府管理城市的“合作者”。

上海市氣象局除了通過氣象局自設的固定氣象站采集氣象數據,還引導公眾參與氣象數據的監測和上傳,使普通公眾成為“行走的氣象站”。氣象局開發了一款可穿戴氣象徽章來監測設備,這款設備可以采集溫度、濕度、氣壓、紫外線四個環境要素,每個設備的攜帶者都可以通過手機藍牙將數據上傳至氣象局并和其他參與者共享環境氣象數據。氣象局因此可以采集到覆蓋面更廣更密的氣象數據,反過來也能通過手機App向公眾提供更精細化、個性化的氣象服務。市民也因此成為了政府氣象數據服務的協作者,而不僅僅是“被服務者”。

第12篇

“我們的新辦公大樓可容納4000人,二至五層分別是針對TIBCO、微軟、中國銀行等的交付中心。我們地下一層的員工食堂可容納1500人就餐,有專門的西餐區和吧臺,食材專門從麥德龍購買,一份地道的意大利面只賣11.5元,讓員工吃得安心、舒適又實惠。”5月8日下午,文思海輝舉行主題為“創新引領變革,發展踐行夢想”的媒體開放日,工作人員邊帶記者參觀其位于中關村軟件園二期的新辦公大樓邊介紹。

在隨后的分享交流時段,文思海輝總裁陳立峰帶領多位高管向與會記者分享了文思海輝基于SMAC(Social社交、Mobile移動、Analytics數據分析、Cloud云計算)創新的解決方案,以及私有化和轉型、大數據和智慧銀行、智慧城市建設等相關話題。

私有化亦為更好轉型發展

2012年8月11日,文思信息與海輝軟件1∶1合并。2013年10月17日,文思海輝被黑石為首的財團6.25億美元收購,完成私有化。回顧文思海輝的發展歷史和重大事件,陳立峰認為,對等合并、私有化都是為了實現創新轉型這一最終目標。

“京東沖擊了零售模式,LBS沖擊了酒店模式,嘀嘀打車沖擊了打車模式,新的時代到了。當下,以服務和創新為驅動的經濟增長時代正在全面開啟和到來。”關于創新轉型,陳立峰指出,私有化的完成為文思海輝拉開了創新轉型的精彩大幕,“文思海輝的英文是Pactera,意思就是要跟客戶結成戰略聯盟,迎接新的時代。”

文思海輝執行副總裁兼CMO吳建認為,私有化是文思海輝發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戰略舉措,體現了股東和管理層對產業發展前景的洞察和對未來的信心。他認為,私有化的完成將推動文思海輝提升決策自由度,專注于長期戰略的規劃和執行,其中包括收購兼并和全球化的業務布局,最具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公司股東――黑石集團將給予文思海輝巨大支持。在時機成熟時,公司不排除再次IPO的可能。

文思海輝轉型的目標是什么?“私有化后,文思海輝有五大目標:第一,文思海輝是從外包起家的,我們會持續做中國領先的最大外包服務商;第二,文思海輝要成為全球前十位做研發服務的提供商;第三,要做中國金融行業提供解決方案的NO.1;第四,發力BI,做優秀的BI戰略服務商;第五,希望與跨國公司平起平坐來服務全球市場,成為中國的埃森哲。”對于業務結構,陳立峰介紹,公司目前營收60%來自外包,30%來自咨詢,他希望未來的業務構成是外包占30%、解決方案占30%和咨詢服務占30%。

著手大數據發力金融

文思海輝自提出SMAC戰略和技術框架以來,把大數據作為全面提升客戶創新轉型的業務重點,融入自身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客戶服務上,獲得客戶和市場的廣泛認可,并在金融、電信、制造、航空、電商、智慧城市等行業和領域斬獲頗豐。基于此,文思海輝提出了“SMART DATA”智慧數據理念――大數據基礎上的商業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應用,從而幫助企業挖掘和提升數據應用價值,引領市場全面發現數據價值。

談到大數據,文思海輝CTO芮祥麟指出,很多大型企業數據規模在爆炸性增長,數據價值并未同步增加,甚至出現數據價值隨數據量增加而降低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機構不滿足于簡單的大數據整合匯總,而是期望通過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深入支撐企業更高層面的決策和創新,其中不乏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生產模式和營銷模式。未來,大數據對于企業的作用不僅局限在分析過去,總結經驗,更在于預測未來,創新和變革,從“被動模式”轉為“主動模式”。

芮祥麟坦言自己一直對算法非常著迷,他目前帶領著由3位數據科學家、6位熟悉新一代技術架構和應用架構設計的技術專家組成的精尖團隊,梳理出文思海輝新一代的大數據分析工具為基礎的路線圖,在計算資源不再是瓶頸的現如今,綜合多種算法模型,用大量數據測試驗證,完成真正能為企業打通、治理、分析數據的底層工作,并與文思海輝國內金融事業群BUSS服務及營銷事業部總經理況文川領導的金融事業部通力合作,從底層技術到應用,為銀行客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數據分析和管理工具。

行業經驗豐富的況文川向記者介紹,目前,傳統金融業正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理念增強營銷和客戶體驗,建立和拓寬基于網絡的復合營銷渠道,建立銀行業的電商平臺,實現多種產品的“電銷化”,并將這一營銷和客服體驗延伸到手機等移動平臺,實現傳統網點、智慧網點和手機網點的“O2O”結合,全面覆蓋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并延伸滲透到供應鏈金融領域。互聯網金融正在憑借商業智能、大數據等手段,不斷夯實在自身領域的優勢。而在全球金融業已耕耘十年的文思海輝,將圍繞客戶創新需求提供咨詢、開發、運維等整套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融合SMAC技術的解決方案遍布直銷銀行、虛擬賬戶、電商平臺、社區金融和移動金融。

當記者問到實際客戶應用的情況時,帶領著4500人團隊服務中國金融機構的況文川舉例介紹:“我們正在與一家國有大型銀行做其電子虛擬賬戶,完成其電商平臺和直銷銀行目標;還有,我們正在為一家中小銀行做直銷銀行,6月份上線;我們正和西北的一家銀行和南方的一家銀行做多渠道電子客服,而像漢口銀行、農行的一些分行和光大銀行都在使用微信客服;而在移動辦公和移動BI方面,我們正在研發的客戶360視圖的產品非常貼合用戶需求,但目前還沒有投產。總體而言,目前這塊已經為公司帶來4000萬元收入貢獻,而且其增速會很快。”

智慧城市不斷積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荆门市| 大同市| 永顺县| 静乐县| 江门市| 道孚县| 灵石县| 天长市| 娄底市| 青岛市| 岳西县| 根河市| 古浪县| 鹿泉市| 肥乡县| 疏附县| 吴堡县| 贵阳市| 阳新县| 桦川县| 洛浦县| 隆回县| 库伦旗| 家居| 枝江市| 梅河口市| 高阳县| 永登县| 孙吴县| 安龙县| 天全县| 陆良县| 阿克| 佛山市| 汪清县| 农安县| 石屏县| 辽宁省| 贡觉县| 江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