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7 21:39: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貴的生命不卑微,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說不清楚,也理解不透,我想世界上也沒有人可以說清楚。
一匹孤瘦的老狼可以憑借著污濁的河水和腐爛的獸骨堅持七百多個日子;一只被活捉的蜜蜂將牽系自己生命的尾針刺入人類身體來換取片刻自由;一個迷失在沙漠中的旅者可以用半壺水拼回生命。為何他們的求生欲望如此強烈?我不明白。
假如真的有神,卻會厭惡那無窮無盡的生命,寧愿舍棄那通天撼地的力量,來換取一世凡人的生活,這又是為什么?我更加不明白。
坐在昏黃的燈光下,我冥思苦想著,一只飛蛾從我眼前掠過,奮力地撲向前方的那一點奪目的光亮。
“嘣、嘣”,飛蛾不斷地撞向晦暗的燈光,義無反顧,直撞得自己頭昏眼花,雙翅發麻,撞擊聲使我心煩意亂。
“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嘿嘿”,我心中冒出一個邪惡的念頭——我拿了一根蠟燭,點燃,然后又熄滅燈,不一會兒,飛蛾撲向了火光,緊接著更加賣力地撲打翅膀——它已經被燃著了。
連續三只飛蛾撲向火光,將自己的生命燃盡了。“啪”,飛蛾掉在紙上,將紙燒出了個黑窟窿。我大怒,一把抓住飛著的第四只,準備捏死它。這時,我分明感受到它那強烈的求生欲望,那一雙脆弱的翅膀撲閃出的生命意念令我動容。我放了它。火光中,它仿佛是高貴的精靈。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問世間誰人不死,任你風華絕代,艷冠天下,最后不過是紅粉骷髏;任你一代天驕,坐擁萬里江山,到頭來也終究化為一?g黃土。在脆弱的生命,只要綻放出剎那間的芳華,便不再卑微。
初三:紀曉鈺
萊恩
我是嗅著蘆葦的清香長大的。
鄉下孩子對它再熟悉不過了。家鄉的春天總是如期而至。寒食節后,一場瀝瀝的小雨,喚醒了沉睡中的蘆葦。它破土而出,嫩如柔荑。田畦上,水塘邊,蘆葦那青蕪的葦桿,豎立風中,不卑不亢。采一根嫩嫩的蘆芽含在口,如咀嚼著春天的味道。
蘆葦,古稱蒹葭。沒有長穗的謂之“蒹”,初生的謂之“葭”。它的根,潛滋暗長,抱土纏繞;它的莖,節節拔高,挺直俊俏;它的葉,苗條俊秀,婀娜多嬌。
盛夏時節,每根蘆葦從稈到葉都是鮮綠的,綠得閃閃發亮,嫩得每片葉子都要滴出水來。臨風搖曳,不倒不伏,顯示出一種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蒲草一般和蘆葦結伴于水中,讓人難以分辨哪是蘆葦,哪是蒲草。頗有“我是我,似我非我”的味道。葦塘中有白鳥起伏于碧波之上,偶爾在葦間盤旋,撲棱棱飛走,葉尖搖曳,一幅輕淡的水墨畫。
八九月份,蘆葦開花了,一種滄桑的白色,在瑟瑟的秋風中搖擺。讓人想起《琵琶行》的“楓葉荻花秋瑟瑟”。東漢經學家鄭玄箋云:“蒹葭在眾草之中,蒼蒼然彊盛。至白露凝戾為霜,則成而黃。”葦葉枯黃,其花揚雪,有一種凄美的悲壯,總會讓人聯想到硝煙和秋聲,乃至荒涼。
蘆花,是秋天第一場雪。蘆花爛漫的時節,正值晚秋,草木蕭疏,萬艷同悲。那紛飛的蘆絮,是秋天的葬禮。
蘆葦美在詩詞里。《詩經。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極盡婉轉凄涼之美。余亞飛《詠蘆葦》的“淺水之中潮濕地,婀娜蘆葦一叢叢,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寫出蘆葦樸素之美。謝逸《青玉案》中“蘆花飄雪迷洲渚”,寫出蘆花流風回雪之美……
水中的蘆葦有一種絕世獨立的美。湖中沒有蘆葦,就像少女的眸子沒有睫毛,少了神韻和靈動。世人說“墻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可惜誰也沒有輕易地見到哪一株蘆葦在墻頭上茍活著。蘆葦,屬于浩瀚的湖水,屬于蒼涼的荒野,屬于不知名的野鳥。
美好的環境才會造就美好的事物。
蘆葦,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恍惚飄搖,而牽掛于根。蘆葦,在《詩經》的相思中兀立,在如煙的意境中迷離。
蘆葦是北方的竹子。蘆桿可用來造紙、編織、建筑等。蘆花可以做笤帚,蘆根還可以做中藥。但總體上經濟價值偏低,所以人為破壞極少,它的家族得以世代繁衍。如莊子所說的介于“有才于無才之間”,才能“得終其天年”。
蘆葦的繁盛與它的守弱理念也是息息相關的。弱者一般都能屈能伸。 那易折的蘆葦,一生中,每當風雨襲來,皆低下頭去,疾風過后,便又重新挺立。它不與鮮花爭寵,不與勁松攀繞,無欲、守柔、退讓,自然,無為。亙古不變,在歷史的硝煙中,以一種昂然的姿態,見證著世幻,滄海桑田。
蘆葦喜水,故是智者。一根蘆葦,應該說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的,無力的。也許蘆葦深知自身之弱,它從來不會單獨存在,總是集群而生,聚眾而長。只要有蘆葦的地方,就是就是一個家族,一個部落,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風吹不斷,浪打不倒。這時候,你一點也不會覺得蘆葦弱小,倒是覺得它有眾志成城、氣勢磅礴的壯觀。
關鍵詞:《荊棘鳥》;女性自我意識;寫作技巧
Abstract:The Thorn Birds is one of the Australian woman writer Colleen McCullough’s famous works. 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not only tells a moving love story but also creates four vivid female images―Mary Carson, Fiona Cleary, Meggie Cleary and Justine O’Neill. Colleen McCullough molded the four female images through wonderful writing skills: the appropriate appearance description, superb action strokes, lifelike character dialogue,minute profound psychological narration. The magnificent plot installation for image molding makes the four female characters more vivid and authentic. And the essence of the novel is female’s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to pursue their true love and manage their own destiny.
Key Words:The Thorn Birds;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writing skills
一. 引文
每本成功的小說都有其獨特的人物角色。也許讀者會忘記一本小說詳細復雜的情節設置,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小說中塑造的獨特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本身所傳遞的精神。
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所寫的《荊棘鳥》是一部典型的浪漫愛情小說:異國環境、冒險經歷和熱烈的愛情[1]。以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考琳?麥卡洛通過恰如其分的外貌勾勒、出神入化的動作描摹、細膩深刻的心理描繪[2]、精彩真實的人物對話,把人物塑造置于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情節設置之中,在展現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的同時,為讀者塑造了四位形象各異而生動真實的女性形象[3],更為可貴的是這四位女性形象所代表傳遞出的二十世紀初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勇敢地追求自我的真愛和掌控自己命運的精神。
二. 四位女性形象分析
作為一部宏偉的家族史小說,《荊棘鳥》為讀者奉獻了許多女性形象,其中有四個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人物:瑪麗?卡森、菲奧娜?克利里、梅吉?克利里和朱絲婷?奧尼爾。
(一) 瑪麗?卡森―驕橫惡毒的“女巫”[4]
1.雖然瑪麗?卡森不是《荊棘鳥》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但她獨特的外貌是這本小說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之一;她那乖戾的行為是這本小說中最長的情節伏筆。
“瑪麗?卡森正坐在高背椅中,……對于一位65歲的女人來說,她的皺紋并不算多,很像絎過的床罩上的細小的菱形褶皺。她那羅馬式的鼻子兩邊各有一條深深的紋路,直通嘴角;那雙淺藍色的眼睛毫無表情――這些是顯示性格倔強的地方。” [5]
一所大房子,唯一的高背椅子和一個老邁的婦人,細致的筆觸刻畫出一個嚴苛有勢的上了歲數的女性形象,瑪麗?卡森就像一只劇毒的黑寡婦蜘蛛,坐在她權勢網絡的中心,時刻籌謀著毒辣的陰謀,令人不寒而栗。
“專橫的鼻子兩側各有一道深深的紋路,執拗的嘴顯得不屈不撓;那雙略有些凸出的、冷冰冰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梅吉。” [5]“驕橫張狂、刻薄尖酸的老瑪麗?卡森……看到他們一起走過草坪,不由使她怒火中燒。” [5]
考琳?麥卡洛用瑪麗?卡森乖戾行為的細致描繪為梅吉和拉爾夫之間的愛情故事在一開始就埋下了不可避免的悲劇伏筆[6]。文字雖然剪短卻處處透露著瑪麗?卡森這個老寡婦精明的頭腦和她對女主人公梅吉毫不掩飾的嫉妒。
2.瑪麗?卡森的死亡結局在情理之中卻又極大出乎讀者的意料,考琳?麥卡洛在整個鴻篇巨制的開篇部分就結束了她的生命,然而這樣的情節安排使瑪麗?卡森成為一個著名的“隱藏”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角,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7],她惡毒的遺書直接造成了自己侄女一生的不幸。嫉妒神父拉爾夫對梅吉表現出的好感與關愛,瑪麗?卡森用自己1300萬鎊的遺產來讓野心勃勃追求教會職位的神父拉爾夫親手葬送了自己喜愛的姑娘梅吉的一生幸福。
“我,瑪麗?伊麗莎白?卡森,……將我在世間的一切動產、錢財及房地產均遺留給圣羅馬天主教會。……只要教會賞識上述之拉爾夫?德?布里克薩特神父之價值與才干,此項遺產則將繼續支持教會的事業。”
“妙啊,我承認,瑪麗,你已經把我戰勝了。精彩的一擊。傻瓜是我,不是你。”
“我把你出賣了,我的梅吉,以一千三百萬銀幣把你賣掉了。”
“也許我們再也沒有機會一起交談了。” [5]
這是瑪麗?卡森施放在拉爾夫和梅吉身上最惡毒的詛咒,也是整本小說最長的情節伏筆。當我們沉浸在小說結尾那個意味深遠的追尋荊棘的鳥兒的比喻中,為鳥兒注定的命運悲嘆不已時,不得不感嘆考琳?麥卡洛高超的情節鋪墊。
(二)2.2 菲奧娜?克利里―優雅隱忍的“女王”[4]
1.菲奧娜的出場描寫給讀者呈現了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的形象:漂亮、能干、勤奮。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菲奧娜與瑪麗?卡森的第一次見面對話中,考琳?麥卡洛賦予了菲奧娜不同于她身份現狀的超然――曾經出身名門大家的優雅與從容,這讓菲奧娜在與德羅海達現任女“統治者”瑪麗?卡森的“交鋒”中不卑不亢,絲毫不處下風。
――“哦,你的出身比克利里家要高貴,即使是我也得這樣講。”
――“我的所作所為自有我的道理,”菲淡淡地說道,“這是我的事,瑪麗,不是你的事。我不議論我的丈夫,就是對他的親姐姐也不。” [5]
菲奧娜高貴的家庭出身不僅讓傲慢的瑪麗?卡森感到意外,甚至有些許的自卑,同時也讓讀者心中產生一個大大的疑問:一位出身高貴的小姐怎么會嫁給一個貧窮、社會地位低下的剪羊毛工?菲奧娜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是什么造成了菲奧娜的沉默寡言?考琳?麥卡洛的設疑成功地引起了讀者的興趣。
“我不知道弗蘭克的父親是誰。這件事發生在我見到菲之前。她家人的社會地位在新西蘭首屈一指。……我們結婚這許多年來,她既不抱怨,也不哭不笑。……我似乎覺得她一直沒有動真感情,除了對弗蘭克。我一直都明白,我們加在一起也趕不上她對弗蘭克的愛。她一定愛他的父親。” [5]
這一次,考琳?麥卡洛沒有用任何的懸疑手法,只是通過菲奧娜身邊人的平實講述解開了讀者的疑團:年輕的菲奧娜愛上了一個無法許她婚姻與家庭的已婚男人,未婚先孕,生下了兒子弗蘭克。菲奧娜所謂的高貴家族封建地認定她玷污了家族的聲譽,將她趕出家門,無奈的菲奧娜帶著弗蘭克嫁給了貧窮卑微的擠奶工帕迪?克利里。從此,菲奧娜成了不斷生孩子的可憐農婦,再沒有了關愛他人的能力。
2.恰到好處的外貌描寫,平實無奇的娓娓講述,平淡卻真實。考琳?麥卡洛再次成功地埋下了這本書的又一個伏筆:菲奧娜這個克利里家里第一位叛逆的女性就像是小說描寫的荊棘鳥,用盡一生的時間去追尋一個實現不了的愛的夢想。在她沉默寡言的背后,是丈夫帕迪的悲哀和無辜孩子們的不幸。
“我永遠不會再有淚水了。……兩天以前,我才發現我是多么地愛帕迪,就好像我終生都在愛著他似的――太晚了。對他來說太晚了,對我來說也太晚了。要是你能明白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次機會,……對他說我愛他,該有多好啊!” [5]
細膩深沉的心理剖白,無能給予家人真心關懷的菲奧娜在丈夫離世后感到深深的愧疚,痛徹心扉卻無從后悔!――就像那只一生只為生命中最長的棘刺而歌唱的鳥兒一樣,在痛苦中歌唱著死去,曲終命歇。
(三) 梅吉?克利里―美麗堅強不屈不撓的“公主”[4]
1.作為小說的女主角,毫無疑問,梅吉應該擁有最迷人的外表。因此,考琳?麥卡洛毫不吝嗇地慷慨賦予了梅吉仙女般美麗的外貌。
“她是他有生以來所見到的最甜美、最可愛的小姑娘了。她頭發的顏色令人難以描繪,既不是紅色的,又不是金色的,而是集兩種色彩之大成。她那雙仰望著他的銀灰色的眼睛像熔融的寶石,閃爍著柔和、純潔的光芒。” [5]
“熔融的寶石”形容一位美女的雙眼,帶著濃郁的迷幻色彩,生動形象卻又不落俗套,突出的特色成就了梅吉不同于其他任何小說女主人公的美貌特征。
“這是唯一的女孩子。菲在離去以前,只順便瞟了她一眼。梅吉沒有什么神秘之處,她是一個女性,菲知道她的命運將會如何,她既不羨慕她,也不憐憫她。” [5]
2.作為高貴典雅的菲奧娜唯一的女兒,考琳?麥卡洛似乎也早就預定了梅吉的性格和命運和她的母親有著驚人的相似。然而,因為菲奧娜的忽視,梅吉的命運在一開始就為她打上了更加堅強而倔強的性格烙印[8]。這既是梅吉的幸運也是她的不幸。梅吉對神父拉爾夫的愛戀很大程度上萌發于拉爾夫對她被忽視的童年的傾心照顧與陪伴。
“長期以來,他對孤獨的梅吉的幸福關懷備至,……”
“他是她的朋友,是她心中所愛戴和崇拜的偶像,是她的天空中初升的太陽。” [5]
然而,野心勃勃的拉爾夫最終在紅衣主教的前程和梅吉之間選擇了前者!一直都逆來順受、包容苦難的的梅吉試圖反抗注定的命運,她嫁給了與拉爾夫長相相似的盧克,想用與別人的婚姻來忘記心中摯愛,卻不想盧克要的只是不斷賺錢的。在極度痛苦中,再一次,梅吉鼓起勇氣和命運抗爭,她離開了盧克,獨自撫養一雙兒女長大。但命運的泥沼始終沒有放過這個不斷抗爭的女人。長大成人的兒子卻鬼使神差地追隨他父親的步伐,成了又一個忠于宗教的神父,并在一次海邊救人時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么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5]
考琳?麥卡洛用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情節設置為讀者塑造了一個美麗堅強、可嘆可悲的女性形象。這位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和生活的磨難抗爭,卻一次又一次因為她不徹底的叛逆而無法掙脫命運的擺布。就像小說書名的“荊棘鳥”一樣,“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 [5]
(四) 朱絲婷?奧尼爾―叛逆的“精靈”[4]
考琳?麥卡洛沒有讓她的小說在一片無望的悲哀中結束,朱絲婷?奧尼爾,作為德羅海達牧場最后一代的繼承人,從出生起就和她美麗的外祖母、母親完全不同,奇特古怪。
“她的頭發開始鬈曲,……顯出了……桀驁不馴的形狀。……朱絲婷的眼睛卻完全自成一格……” [5]
“她到底像誰呢?既不像盧克,又不像她自己,也不像菲。” [5]
“最讓人吃驚的是,朱絲婷竟頑固地拒絕微笑或放聲大笑。” [5]
面對母親給予她和弟弟的完全不同的關注和對待,“嚴峻、直率、堅定而聰慧”的朱絲婷變得更加獨立、更加叛逆。她完全不信奉宗教,“認為宗教完全是一大套騙人的東西” [5],她在成年后勇敢地遠離故土去追尋自己熱愛的藝術事業,甚至為了體驗生活而輕易地失去自己的。徹底離經叛道的背后,是朱絲婷女性自我意識的全然覺醒。不再重復外祖母和母親的悲劇道路,在歷經了家里三代女性傳統封閉的生活桎梏和一次又一次的反叛失敗后,考琳?麥卡洛終于賦予了朱絲婷徹底叛逆反抗的精神,讓她沖出傳統女性思想的束縛,在遠離德羅海達的異國他鄉找到了自己幸福的最終歸屬。
朱絲婷是幸運的,她得到了母親梅吉最后的諒解與鼓勵。從某種意義上說,朱絲婷依然是一只追尋自己棘刺的鳥兒,一個不屈從于宿命的反抗的“精靈”,所不同的是她生命中的“棘刺”已然是女性勇敢地追尋自己的真愛、掌握自己命運的精神。
三. 結語
考琳?麥卡洛的小說終止于一個悲嘆的結局,卻又帶著無限希望的曙光。小說中四個經典的女性形象――瑪麗?卡森、菲奧娜?克利里、梅吉?克利里和朱絲婷?奧尼爾令人難忘,發人深省。她們是二十世紀初女性自我意識覺醒下的形象代表。而考琳?麥卡洛高超的寫作技巧無疑讓這四個女性角色更加立體、更加真實。
如果我們將這部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設置比喻作一頂王冠,那四個栩栩如生的女性角色就是這頂王冠頂部鑲嵌著的寶石。如果要用顏色來比喻這四塊寶石,黑色無疑是屬于瑪麗?卡森這位驕橫惡毒的“女巫”的;而冷艷高貴的紫色則和優雅隱忍的菲奧娜不謀而合;而對于最終依然沒有走出宿命安排的美麗堅強不屈不撓的梅吉,再也沒有一個顏色比小說中她鐘愛的那條裙子的玫瑰灰紅更適合她的了;至于自我覺醒、勇敢叛逆并獲得最終幸福的朱絲婷,熱烈自信的紅色是最適合她的詮釋。而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勇敢地追求自我的真愛和掌控自己命運的精神則讓這四塊寶石熠熠生輝!(作者單位: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夏天,王臘寶.從女性主義文化理論看荊棘鳥現象,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20(1):35.
[2]劉鋒. 一曲美麗而凄婉的愛情悲歌,荊棘鳥,譯林出版社,1998:4.
[3]駱曉晴,向曉紅. 自我、愛情與道德規范――析荊棘鳥,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44.
[4]Net. 1 “過眼云煙”.女孩們的代號,2005: http:///showthread.php t=40580
[5]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 科林?麥卡洛著 侯勇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77.
[6]余嘉. 追尋荊棘的女人――淺論荊棘鳥中的女性形象,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9):60.
關鍵詞:體育美學;健美運動;身體文化
Bodybuilding,中文可直譯為“身體建設”,意譯為“健美運動”,指“一門通過負重或器械訓練,改造人體體型的體育科學”。健美運動萌芽于兩千余年前的古希臘,中斷于中世紀的歐洲,復興于19世紀末的德國,風行于當今的歐美國家。在中國,健美運動的開展雖然已有80余年的歷史,并在1983年開始舉辦全國性的賽事――“力士杯健美比賽”,但時至今日,仍有大量的民眾和體育工作者對健美運動并不了解,不少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這項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健美運動的普及和發展,那么,健美運動究竟美在哪里,它的中國化審美困境又是什么,未來應該如何發展,都需要我們給出答案。
1健美運動的美學思辨
1.1肌肉之美體現著本質力量
全身強壯飽滿而又有清晰的肌肉,是健美運動員基本的外形體征。單純從肌肉生理層面看,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體現出力之美。無論是訓練時的肢體動作,還是賽場上的規定造型,肌肉放松與收縮之間形成的巨大落差,不僅帶來震撼的視覺沖擊力,更彰顯出運動員強大的身體勢能。如“前展,后展背闊肌”的造型動作,當運動員伸展背部肌肉群以后,背寬幾乎可以達到腰寬的2倍,而由此構成的巨大“v字形”,被形象地喻為“身體的翅膀”。從肌肉的文化層面看,強健的外形體征又體現出原始之美。在古代社會,人類既要與飛禽走獸斗智斗勇,還需要通過不停的體力勞作,例如耕種、馴養、采摘等來獲取食物和生產資料,必然帶來肌肉的增長與體格的強壯,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在身體上具象化。尤其是上肢的強大,一般意味著男性善于捕獵和保護種族安全。因而,古代社會的部族首領,大都是身形強健的“雄壯”男性。在現代社會,這種傳統依然有所體現,肌肉強壯通常被認為具有優秀基因、體能充沛、繁衍能力強大等生物性特征,其美學價值,便是馬克思所說的: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1.2膚色之美來源于太陽崇拜
賽場上,健美運動員呈現給大眾的又一顯著特征,便是黝黑發亮的皮膚。實際上,這種膚色并非都是先天遺傳或后天暴曬的結果,而是運動員賽前涂抹的專業油彩。涂抹油彩的目的,具有視覺和文化兩個層面的美學價值。視覺方面,專業油彩的深褐色(或古銅色)既有一定的亮度,又具有極低(僅高于黑色)的反射率。當舞臺燈光照射在運動員身體上時,發達隆起的肌肉會更具層次感和力量感,在視覺上便會獲得良好的辨識度。文化方面,使用油彩對皮膚的“主觀裝飾”,則是“將人的觀念和想象外化在身體或皮膚這一物質對象上”,是一種“精神生產和意識形態的產物”,其實質,或許根源于人類的“太陽崇拜”。在古代西方社會,無論是希臘人、亞述人,還是古巴比倫人,都將太陽視為天神,甚至如泰勒所說“凡是太陽照耀的地方,均有太陽崇拜的存在”。“太陽崇拜”的顯著特征,便是將黝黑的皮膚視為健康、勇武和力量的象征。雖然在當今社會,科技和文明已愈發進步,人類在烈日之下工作的機會已越來越少,但“太陽崇拜的傳統已經滲透并融入到人類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成為一種集體的無意識”,當今社會流行的“美黑”之風,或許正是這種思想的延續。因此,健美運動員將皮膚涂抹成深褐色,可能也反映出人類對原始狀態和自然力量的崇拜。
1.3整體協調之美映襯著數的和諧
達芬奇曾在著名畫作《維特魯威人》中勾勒出完美的人體比例,后世學者經過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體包括肚臍、咽喉、膝關節、肘關節等10余個部位的黃金分割以及軀干、面部輪廓等12個“黃金矩形”。我們可以據此對健美運動員的身體進行考察,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先天遺傳的骨架比例,另一方面是后天訓練獲得的肌肉比例。以榮獲7屆“奧林匹亞先生”的阿諾德?施瓦辛格為例,肌肉方面,施瓦辛格的小臂和大臂、小腿和大腿、腰圍和胸圍的長度比分別為0.625、0.63和0.61;骨架方面,其小腿和大腿長度比為0.612、肚臍一頭頂和肚臍一足底的距離比為0.575、肚臍一和肚臍一鎖骨長度比為0.608、腰線和身長比為0.613、大臂一手掌和小臂一手掌間距比為0.617。從數據中看出,無論是先天的骨架條件,還是后天的肌肉訓練,施瓦辛格的身體各部位都較為接近黃金分割比例,而這也可能是他成為著名健美運動員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早在幾千年前的古希臘,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哲學家們就以“秩序、比例、平衡、和諧”為美的最高標準,畢達哥拉斯更是提出“世界是數字的和諧”的觀點。因此,從這一角度講,在形式上,施瓦辛格以及同期風格相近的贊恩、哥倫布、弗里諾等,他們的身體是符合以數學為基礎的美學標準的。此外,舞臺上的造型藝術,又將分散在肢體各部位的肌肉整合于某一個或一連串動作之中,讓基于理性的數字美和基于感性的藝術美達到高度的融合,因而也留下多傳世的經典造型,對健美運動造型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4內在之美彰顯著身體的解放
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曾指出:“靈魂的美勝于身體的美”。健美運動的美,不僅僅是外在肌肉、皮膚以及整體協調的美,更在于靈魂的美。其一,強健的體格是運動員長期堅持“三低飲食”(低糖、低鹽、低油),高強度訓練以及規律作息時間的結果,這樣的生活方式在無形中也錘煉出他們強大的自控力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是一種剛毅的品格美。其二,運動員將身體呈現于舞臺之上,在展現強健的同時,也極有可能暴露缺陷,能夠在評委和觀眾面前不卑不亢,甚至淡然面對風言冷語,是需要高度的坦率和自信的,折射出運動員高貴的道德美。其三,根據國外多位學者的觀點,健美運動之所以重振于19世紀末的歐洲,是得益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提供的思想基礎和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變革,使得人們敢于,也有精力去從事健美訓練。從這一層面講,健美運動實際上標志著人類身體的解放,其蘊含的美,“便是在人體美中高揚人性的宣言和高唱人性的贊歌”。
然而,就是這樣一項自內而外蘊含著豐富美學元素的運動,在中國卻始終不溫不火,那么,其原因究竟何在?
2健美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困境
2.1傳統文化中靜與動、文和武的差異
健美運動在中國的審美困境,首先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黑格爾曾以地理和氣候條件為基礎,將世界劃分為三大文明體系,分別是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農耕f平原)文明,以阿拉伯國家為代表的游牧(高地)文明以及以歐美等國為代表的海洋(海岸)文明。農耕文明“受四季有序的幫助”,因而強調萬物的和諧與有序,其文明是“主靜”的文明,突顯“文”的作用;而西方文明“受茫茫無垠大海的鼓勵”,則強調不斷的進取和超越,因此,其文明是“主動”的文明,突顯“武”的作用。文明中的一靜一動、一文一武,也對東西方的審美取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于西方社會而言,“動”的文明或武的特質對國家的進步、擴張以及政體演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無論是古希臘時期的藝術品《擲鐵餅者》《赫拉克勒斯》,還是文藝復興及之后的藝術品《大衛》《思想者》,抑或當代影視作品中的蘭博、綠巨人、終結者,西方觀念中的理想形象,均具有高度強健和發達的體魄。而在中國社會,“靜”的文明催生了中華文化崇尚“智慧”的特質,也成為自宋代以來“崇文抑武”社會觀念的重要思想源泉。因而體格健碩者便意味著“武力有余但智慧不足”,容易成為被驅使的對象,從而帶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隱喻。如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肌肉發達的人物不是被玩弄于鼓掌之間的庸才,便是諸如李逵、張飛等的猛漢形象,他們的身體始終受控于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慧”人物。誠如一些學者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觀中,強健的體魄是勞力者的標志,是被統治階級基本的外形體征。”
2.2綱常倫理中封建與文明的矛盾
梁漱溟認為,古往今來“維持中國社會安寧的無外乎‘尊卑大小’四字。”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綱常思想共同構成了封建統治的基本體系。雖然中國社會已歷經改革開放的洗禮,民眾的思想也有所進步,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千余年的傳統畢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彌,這在健美運動中也有所體現。
從男性角度看,“人倫綱常”的思想賦予中國成年男性極大的權威,相對于婦女和兒童,他們始終處于“尊”的地位,因而也是中國社會的主導力量。這也意味著,社會、家庭必然對他們抱有極大期許。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期許的較高層次,莫過于通過讀書,提高文化水平達到向上層社會的流動,但這與個人稟賦和家庭支持有極大關聯,并非都能如人所愿;如果這一途徑不能暢通,則需要學習技能,通過吃苦耐勞發家致富,這也是期許的基本層次。只有學無所成,并且不具備“吃苦耐勞”這種基本品質的男性,才可能從事“卑微”的職業,從而與消費身體產生關聯,如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剃(剃頭)、修(修_)、搓(搓背)、惡(惡棍)等。男性健美運動員也包含著這樣的隱喻,當他們以赤身的姿態站在舞臺上,成為被他人評價或“消費”對象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尊貴”特性的讓位,一些民眾便極有可能將他們與“不務正業”“黑社會”“地痞”甚至“性工作者”產生聯系,更重要的是,其家庭中處于從屬地位的妻子、父母都可能為此而“蒙羞”,社會地位亦會隨之降低。
從女性角度看,封建觀念的影響更為顯著。以1986年第4屆“力士杯”健美比賽為背景的電影《哈嘍,比基尼》中,記錄了這樣一個事例,女青年方某聽聞比賽將設置女子項目(著比基尼參賽),提出了參賽要求,但遭到男友和母親堅決反對,作為市長的父親雖然大力支持比賽,聲稱要為女性的解放提供平臺,但當女兒出現在賽場上之后,卻又大驚失色,尷尬的表情不僅顯示出內心的掙扎,更刻畫出封建思想對文明發展的強大拖曳:即賢良女性應以“夫”和“父”為綱,其身體更應受制于《女訓》《女戒》,是不宜過多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下。這一事例距今雖已30年之久,但上述思想在當今所謂的“文明社會”中依然有所表現,民眾對舞臺上的女子健美運動員時常發出尖酸刻薄,甚至粗鄙下流的議論,封建思想如同“緊箍咒”一般嵌在民眾的意識中,久久不能摘去。
健美運動的表現形式,在本質上已經觸碰到中國幾千年封建思想和保守思維的底線,對女性健美運動員的不認可,一方面源于我們自身思想的不純潔,缺乏欣賞這種美的能力;更重要的則是囿于傳統力量的束縛,使我們喪失欣賞這種美的勇氣。
2.3審美取向中數學邏輯和意象思維的分野
在我國眾多美學家,如朱光潛、李澤厚、宗白華看來,西方的藝術體現為基于“數學”(理性)的科學化,東方的科學則表現為基于“意象”(感性)的藝術化。因此,西方的藝術形式如雕塑、繪畫以及建筑,均以“數理邏輯為起點”,追求嚴格的比例和精準的尺度。健美運動也不例外,它以數學的基礎指導訓練和飲食,以解剖學的基礎把握造型動作,目的是要求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如肱二頭肌、胸大肌、股四頭肌等的高度發達與分離;而在中國,無論是傳統武術,還是山水畫、書法抑或詩詞歌賦,則均以意境取勝。一套太極拳,并不著眼于每個動作的精準或者角度的準確,而講求“主觀感受”上的動靜相宜、急緩相伴、連貫與寫意,既“包含人類的生活動作(攆、蹬、攬),又有模仿自然界萬物的神態舉止(白鶴晾翅、金雞獨立),還充滿與神、與歷史的溝通和交流(觀音獻掌、韓信埋伏)”,因而和諧、圓融以及意象思維展現得淋漓盡致,美的意境也就由此產生。借用宗白華的觀點,中西美學的審美觀是抽象與具體的區別,是含蓄與直白的區別,是空靈與充實的區別。故而,在中國美學觀的視角下,健美運動員發達的肌肉和體格,一方面只停留在“物質實體”的層次,缺少“美的藝術境界”,另一方面,過于強健的身體,極有可能是運用數學的“科學訓練方法”,將四肢從整體、和諧的世界中抽離出來,進行再造和重構的表現,因而容易脫離現實,與社會環境缺少協調一致,從而難以為、被大眾審美所接受。
2.4科學技術手段的激進介入
當然,健美運動的審美困境還與科學技術的介入有著極大關聯。一方面,奧林匹亞大賽(MR OLIMPIA),作為世界上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廣的健美賽事,似乎已經將追求“大塊頭”凌駕于身體美感之上,從1965年的冠軍拉里?斯科特,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的施瓦辛格、贊恩,再到近期的翹楚庫爾曼、卡特和希斯,冠軍們的身高體重指數(BMI)從30左右增長到40以上,幾乎增長到正常人標準(18.5~24.9)的2倍。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肌肉維度與體格的愈發龐大化。這樣一種情況,已經被廣泛地質疑為,或者部分的確是依靠“激進的科學技術(興奮劑)”對身體改造的結果,與吸脂術、整形術、整容術一樣,正在遭受社會各界的非議。另一方面,無論是古希臘健美,還是現代健美,抑或早期的中國健美,除追求發達的肌肉和體格以外,都有某種精神內核作為支撐,譬如,古希臘追求健美即為接近神,現代健美倡導身體的解放,中國早期健美追求的“健身救國”等,但在當前,上述精神層面的支撐已經受到以科學技術為代表的量、強度、負荷及其“科學化”衍生品,如智能裝備、訓練APP等的強力沖擊,人們雖然在行為上從事著改造身體的健美運動,但精神內核卻可能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的傀儡,訓練中自我意識和自我關切的不足使得我們更多地成為“肌肉生產者”而非“身體體驗者”。這樣一種趨向,可能導致的結果便是健美的美在大多數時候只停留在“形”的層面,精神層面的愉悅和體驗卻難以追尋,因而難以成為大眾“認識自己、改造自己”或者“終身鍛煉”的根本動力。
3中國健美運動審美取向的未來趨勢
3.1自然之美為基本導向
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介入,已經能夠讓藥物、醫學快速改變體成分和修塑體型變成可能,人類的肌肉和體格也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科技健美”的虛假性,雖然可能蒙蔽他人,但卻無法欺騙身體,其副作用對身體的反噬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基于此,我們應當相信,當科學技術制造出來的美大行其道的時候,離自然、真實的美的回歸也就不遠了。其一,當今中國社會不斷追求發展的價值觀,與人類身體具有生物極限這一屬性相背離,在國人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和愈發理性化的背景下,愿意為突破極限承擔健康甚至生命風險的人注定會越來越少;其二,更快、更高、更強,并不斷追求創造紀錄的西方競技體育精神,在本質上與身體美學,與中國美學是相沖突的。身體作為健美實踐的客體不應當野蠻生長,而需要與整體環境的和諧以及融洽,否則,對于國人而言,健美運動員更多地是一種“肌肉怪物”或“人體景觀”。其三,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十全十美的身體和肌肉,因遺傳因素的影響(如腹肌的塊數、形態不定;黃種人臀扁、肩窄),在現實中極少存在的,缺憾才應當是人的常態,有缺憾的美才是最真實的美。因此,當我們無法突破身體缺陷,陷入到類似于整容術塑造的“千人一面”的窠臼中,成為“千人一體”時,性感、健美身材的標準配置:“麒麟臂”“肌”“球狀肩”“八塊腹肌”“馬達臀”等,所呈現出的“虛幻美”(用藥或手術)或“模式美”,在“天然去雕飾”的真實美面前,是未必經得住檢驗的。基于此,作為以改造身體為目的的健美運動,不應在科技前迷失。在未來,中國健美運動美學的基本導向,應當是在一定強壯程度下,不斷精細化和精美化,并注重肌肉與造型藝術的結合,追求整體的真實、自然與和諧的美。
3.2體驗之美為價值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