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說課技巧論文

說課技巧論文

時間:2022-10-24 18:59: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說課技巧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說課技巧論文

第1篇

幾年來,一職語文教研組在校領導的領導帶動下,全組教師堅持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各開展教研活動,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提高我校的語文教學質量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堅持理論學習,認真撰寫論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如果不學習,教研活動就會成本“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加強修養,提高素質,我們認真學習了“教學論新編”,“成功教育理論”?!罢Z文教學論”等教學理論,學習學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學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為全組教師的共識,不光如此,我們還注意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認真撰寫論文。幾年來,語文教研組每年都有論文獲獎。每年都有論文在刊物上發表。其中,趙立新老師的論文曾獲市論文評比三等獎,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發表。閆秀芹老師的論文“導言設計芻議”獲區成教系統一等獎,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發表。在成教系統教學經驗交流會上,閆老師的文章“讓學生在語文課上體驗成功”在大會上進行交流。

二、積極參加和開展教研活動

我組老師積極參加市區,校各級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不光是校內、區內的教研活動.每年還有3-4次參加市語文研討論及教材,教法輔導.還曾幾次到懷柔、密云等兄弟校參加教學研究活動。

我們每學期初教研活動有計劃,學期末教研活動有總結。為了改革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堅持開展聽、評、說課活動。且把這個活動做為一個重要的教研活動。每學期開展單元說課。也就是說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說教材的前后聯系,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措施,說本單元學生應掌握的解題規律、方法、技巧。每學期開展聽評課。我組教師十分重視聽評課活動,聽課前認真備課。設計教案,互相切磋。聽課后認真評課。如教學內容安排否恰當。難點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當,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否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等方面進行中肯,全面的評論、探討。聽評課活動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統組織的公開課,觀摩課每年都有語文老師參加,且趙立新。閆秀芹二位教師的公開課得到高度評價。

三、改進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針對我校學生語文基礎差,對學習語文缺乏自信的特點,我們嘗試用“導言設計”,“自制教具”?!坝嬎銠C輔助教學”等手段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興趣,激勵學生思維。

為了掌握利用多媒體技術。我組老師積極參加課件的學習和制做。初步掌握了制作動畫的基本技能,其中,閆秀芹老師制作的《xxx》。獲學校課件制做評比二等獎,趙立新、王淑敏老師獲三等到獎。

教研組的活動和工作促進了語文老師素質的提高,促進了實踐經驗到理論的升華。同時也提高了我校的語文教學質量。從20xx年到20xx年。連續參加市語文水平測試都取得了較好成績,及格率達到到98%以上,優秀率達到30%以上。精品源自高考備戰

第2篇

關鍵詞:校本教研;說課常態化;四項要求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2-0013-02

教師說課已成為新一輪課改中校本教研的重頭戲。如何唱好重頭戲,讓說課常態化并取得實質性成效,應是學校管理者與教師積極探究的問題。

一、培訓研討,提升教師對說課的認知水平

盡管“說課”的提法講了好多年,但各校實施的卻不盡如人意。教師們不僅對說課的內涵、方法、意義等諸多問題沒有準確把握,而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很多困惑。因此,實施說課必須以培訓、研討為先導。學校要定期邀請專家或市區教研員做專題培訓或研究,發揮專業引領的作用;教師要從教學雜志與互聯網上搜集說課信息,積極參與說課問題研討。更要保證培訓、研討的質量,能夠有效地提升領導與教師對說課的認知水平。說課,是教師備課的高級形式,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活動,即在教師寫好教案之后、授課之前,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向領導或同行闡述自己對所講課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困惑,虛心征求領導和同行們的改進意見和建議,從而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使之更加科學合理。說課是展示教師綜合素質的平臺,是提升教師素質的突破口。一位教師堅持認真書寫教案不會成為名師,堅持高標準說課,則可能成為名師。

二、加強自學,提升教師的說課能力

講好課的前提是說好課,但說好課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每位教師必須提升對說課的重視程度與參與意識,牢固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堅持研讀所教學科《課程標準》、《教師教學用書》,深入剖析教材,堅持研讀教育專著,學習教學雜志,參與網絡教研。通過自學,加速專業知識的積淀與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縮減理念與行為的距離,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綜合說課能力:即提升恰當運用教育理論的能力。優秀的教學方法只有用教育理論做支撐,才會提高可信度,更具說服力;提升正確詮釋學科“課程標準”與駕馭教材的能力;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是教學的靈魂,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有創新才會有特色。而創新要體現于三點:對教學有準確而獨到的見解;對教學環節有獨具一格的安排;對教學策略有獨具匠心的理解和獨特的運用技巧。

三、說課實施常態化 讓校本教研充滿活力

說課只有常態化,校本教研才能充滿活力,教師素質才能真正得以提升。常態化表現在“三多”:即參與教師多、說課次數多、說課形式多。其中,說課的主要形式可歸納為五種。其一,說課材料寫好后先說給自己聽。要邊說邊揣摩三維目標是否準確,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突出了新的教學理念、遵循了教學原則、講清了撰寫教案原由,邊說邊修改直至較為滿意為止。其二,說給本組教師聽,發揮同伴互助的作用。在小組研討會上,虛心向同組教師請教。三人之中必有我師,本組教師最有發言權,他們的“七言八語”,會幫你釋疑解惑,使你頓開茅塞,把課說得逐漸趨于合理。其三,說給全區同學科教師聽。把說課材料放在“呱呱社區”里,積極參與區教研室組織的學科網絡教研(即大組備課)活動,直面教研員與全區同學科教師說課,聆聽他們的意見與建議,汲取他們的良策妙方,這對完善說課材料是很有啟迪的。其四,說給學校領導聽。在領導聽課之前,可先把說課材料交給主管領導審閱,請領導多提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其五,說給編輯聽。在上述說課的基礎上實施課堂教學之后,應根據講課的效果與體會,進一步修改、完善說課稿。這一份說課稿可以寄給教學雜志編輯部,請專家評點指導。

四、建立督導評價機制,為說課保駕護航

第3篇

一、培訓對象

培訓對象為經各地級市教育局以及區直中職校推薦的廣西中等職業學校骨干教師。

二、培訓目標

(一)通過培訓學習,學員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一般方法與過程、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的過程與技術、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方法,增強學員專業發展的意識。

(二)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課件開發、說課、評課及相應教育技術應用實踐,學員能夠熟練地從事信息化教學設計和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能夠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與開發實踐,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并且能夠對其他老師起指導和示范作用。

(三)學員了解國內外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動向和新成果,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的規范、方法、技巧,為成為“研究型”教師打基礎。

(四)學員學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網絡化學習與個人知識管理能力,進而促進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時,本期培訓班將形成以下培訓成果(全體學員均要完成的“五個一”作品):

1.一節45分鐘課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2.一節45分鐘課的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或專題網站。

3.利用教學設計、課件或專題網站進行一次模擬教學(說課)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信息化專業發展規劃。

4.建立一個教學博客。

5.在博客上發表一系列培訓日記(周記)、學習心得、技術總結、說課反思、教學敘事等。

三、培訓內容

(一)理論模塊

1.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2.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一般方法與過程;

3.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的過程與技術;

4.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

5.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方法;

6.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的規范與方法。

(二)實踐模塊

1.信息化教學設計實踐;

2.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或專題網站設計與開發實踐;

3.信息化教學實踐(模擬課堂教學:微格教學、說課);

4.教學博客開發與博客圈管理實踐;

5.教研與論文寫作實踐;

6.網絡化學習能力與個人知識管理實踐。

四、培訓方式

(一)針對中等職業學校注重實用性、實效性的特點,擬采取“以受訓學員為主體,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個性化、網絡化、高效率、靈活機動”的培訓策略。堅持學用結合、學研結合,采取“理論教學+教學實踐+教學研究+開發實踐+技術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模式。

(二)加強分層次、訂單式、專題性教學,使學員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分層次教學,針對不同基礎的學員,恰當地把握培訓的深度和廣度。

(三)技術培訓、教育理論指導和專業發展引領并舉。

(四)創新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理論教學采取以講授法為主、案例分析與互動對話為輔的教學策略,力爭在短時間內拓寬學員在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知識面和視野,同時結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強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技術培訓主要采取“雙主”教學模式和包括任務驅動、案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在內的多樣化的培訓手段,主要以任務驅動與案例教學為主,即“范例演示賞析與評價學習借鑒基本技能訓練、模仿技術研究改造、改良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理論、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課例、課件范例和制作實例。精心挑選教學案例,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如網絡課程),針對不同基礎、不同學科背景的各類學員,設計不同的學習界面供選用。教學評價以電子作品集為主導,師-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學員自評、教師點評和學員互評相結合,建立基于師師互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

(五)以人為本、加強班級管理和人文關懷,協調好學員、主講教師、輔導教師、班主任等各方面的關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加強指導。建立培訓公共郵箱、qq群、博客圈,通過網絡互動形成學習共同體。

五、培訓時間與地點

我院定于2011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進行集中培訓學習,7月14日學員報到;集中培訓的地點設在廣西師范學院長??G?

六、培訓經費

根據自治區教育廳《關于開展2011年度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自治區級培訓工作的通知》(桂教師培〔2011〕41號)的要求,集中培訓期間學員的食宿費、差旅費、培訓教材和資料等費用由學員所在單位負責。為了便于管理,學員的住宿原則上由我院負責聯系。

七、培訓組織與管理

為了確保培訓質量,實行項目管理、分層管理、協同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一)培訓單位組織考核。學員參加集中培訓后的學習成效,由培訓單位組織理論知識測試與實踐考核予以評估。

(二)送培學校建立成長檔案。學員所在學校對本校學員的工作采取“成長檔案”管理方式,促進學員在崗進行網絡學習和開展校本實踐研修,實現自主發展。

(三)結合學員集中培訓、在崗實踐研修和終期總結的全面考核,成績合格者再頒發《2011年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自治區級培訓結業證書》和繼續教育學分證書。 (1) 小編推薦與 【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計劃】 關聯的文章:

                

【返回 欄目列表】

八、注意事項

(一)學員報到時須交的材料。1.學員須將加蓋單位公章的《2011年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自治區級培訓人員推薦表》和《2011年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自治區級培訓匯總表》的紙質材料一式2份交到報到處;2.為了在培訓研討中豐富培訓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請各位學員在報到時上交自己3年來的代表作品(教案、課件、錄像課、網站、博客、論文、課題研究報告等)刻錄成光盤或拷貝在u盤),以供培訓研討用。

(二) 培訓班負責人要做好培訓終期總結和驗收工作。在培訓結束后的20天內,要分類整理和物化培訓成果,撰寫培訓工作總結,并將培訓的有關文件、培訓方案、培訓通知、課程表、學員培訓簽到表、培訓工作總結、培訓活動圖片、錄像、學員上交 “五個一”的學習成果材料(打印稿及電子版各一式一份)和培訓報賬的原始材料(票據、表格等)及其復印件(所交的書面材料均加蓋單位公章)交繼續教育學院培訓部驗收,并按照培訓項目的經費預算和財務管理的規定、培訓項目檔案管理的要求做好培訓項目的報賬工作和培訓檔案材料的歸檔。

(2) 小編推薦與 【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計劃】 關聯的文章:

第4篇

關鍵詞: 教研 教學 互動

教研即教學研究,是對教學的研究,必然是以教學為基礎和核心進行研究。教研基于教學也源于教學,但卻又高于教學,是對教學實踐活動的抽象和升華,是源于教學而又高于教學的實踐活動。脫離教學的教研如同紙上談兵,不用來指導教學的教研形同虛設。教研必須既基于教學又指導教學,從而實現其價值。

一、教研工作中存在的典型問題

(一)教學工作者缺乏教研意識。某些教學工作者只是單純教學,缺乏從事教學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研意識薄弱,絕大多數教學工作者未在刊物上發表文章(評職稱除外)。鑒于教研與教學存在相互補益的關系,增強教研工作者的教研意識已是當務之急。

(二)教研論文質量不高。目前教學工作者的教研水平與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極不相符,教育理論知識缺乏,評職稱時只能提供習題解析、復習資料、學科知識拓展等資料,并非具有理論水平的教研成果。教研論文論題找不準問題所在,只是空談闊論,不具有教學參考價值。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努力由實踐型逐步向科研型、專家型發展,不斷探索和總結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使自己成為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的行家。但在當前的中小學中,大多數老師仍缺乏教科研意識,缺乏對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教學的內在因果關系的思考和研究;有的怕改革、怕影響升學率、怕家長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導致教育教學工作往往是高投入、低產出,事倍功半,靠苦干、加班、超負荷工作來提高升學率;有的雖搞了一些專題研究,但由于缺乏科學性、計劃性、系統性,研究也往往是隨意的,重論文的發表和獲獎輕實際的調研過程,重研究成果的獲得輕成果的應用和轉化;有的頭腦中還有諸如教科研神秘論,認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專家的事,是高深莫測的工作;有的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無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額外負擔;有的提倡教育科研簡單論、教科研唯文論,錯誤地認為寫出文章、發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簡單地認為評價研究者能力的高低、成績的好壞,就是的多少,較少運用理論指導教育實踐。

(三)教學研究的務實性不強。出名的教學工作者不一定是名師,之所以成名是因為該教學工作者扎根教學實踐,深刻掌握教學規律,并用教學規律指導教學,并與學生、家長、社會形成互動,只有獲得三者的普遍認可,才成為真正的名師。部分教研工作者將教學研究的重點單純放在論文的寫作上,而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學研究要結合教學,選擇務實性的課題進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學教研水平。

二、解決方案

(一)教學工作者要貫徹“從教學中來,去教學中去”的指導思想。一名教師或教研工作者如果不重視教學研究,那么很有可能成為一名經驗型的教育工作者,但是不可能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育工作者。教學工作者就要扎根于教學,深入研究教學,發現其普遍性的規律和特殊規則,用以引導示范教學,帶動教學的互動,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促進教學成績的提高。

教學工作者應該研究教學。教學工作者對教學的研究包括直接研究和間接研究。直接研究就是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經驗進行研究。間接研究則是通過聽課、教學討論、教學專注論文等媒介進行第二手資料的研究。教研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有待提高的學生,堅持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教學,創造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工作者應該對考試進行研究。目前教育改革出現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改變,但是考試成績仍然是考核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體現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所以考試也就成為教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研究對象。對考試的研究,包括應試技巧的研究、??伎键c的研究、出題思路的研究等方面。在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編輯與所在地區教學需求相關的資料、題庫、解題思路供教學參考。

(三)教研工作應該對學校管理進行研究。學校是教學的核心場所,“孟母三遷”便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學校管理必須為教學提供一個環境優美、遵紀守法、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校園氛圍。對于學校管理和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學研究工作中教學研究者應當研究應對方案,應向校方提出意見建議,并督促其及時糾正。

第5篇

【關鍵詞】聽說 讀寫 梯度 情境教學

【Abstract】In the curriculum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tensive reading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among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This practice of put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oes agains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law of L2 acqui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la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their rightful places, and introduce a new course named “integrat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ake over som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intensive reading so as to base nurture of students’ all-rou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stead of on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d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一、引言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國西北地區的鐵路和公路網日漸發達,對境外的進出口貿易量逐年增大,這就催生了對實用型外語人才的迫切需求。作為一所私立高等院校,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緊跟當前形勢,確立的辦學特色就是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實用型大學本科畢業生。為了使自己的學生國際化,鴻德學院聘用了多于公立院校的外籍教師,引進了外國留學生,設立了硬件齊全的英語角和跨文化交流機制,鼓勵全校的中外學生在校園內多多進行交流。外語系作為培養外語人才的地方,更是站在了這一趨勢的潮頭。通過交流活動,教師們發現,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使外語系學生的讀寫和思維能力勝過了口語交際能力,在與外教和留學生的交流活動中顯得過于靦腆、內斂,難以打破交流障礙。這就促使大家開始自我反思,重新審視了系內長期以來一直沿用的英語教學法體系,發現目前的教學法體系雖已摒棄了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并大量借鑒了新的外語教學法理論,但仍存在一些固有的問題,根源是偏重培養學者型人才,忽視培養實用型人才,這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教育思想的遺留。為了糾偏,外語系領導組織了一個教師團隊,仔細分析了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及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對策的基礎上決定提綱攜領,先從課程設置入手進行英語教學改革,加大聽說的比重。我被指派為這個團隊的負責人,以下就是我們這個團隊在加大聽說比重這個教改問題上所做探討的要點。

二、傳統教學中聽說與讀寫的關系

鴻德學院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國內其它同類院校相似,經過了反復論證并長期在使用中調整,大體是符合第二語言教學規律和學生現狀的。但我們認為,要想培養出能夠用英語口語流利交流的人才,必須打破精讀課重心偏大的做法。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技能課一般分為聽力、口語、泛讀、精讀、語法、寫作和翻譯等課程,雖然有的學校把聽力和口語并作一門課稱為“聽說課”,或加上視頻改成“視聽說課”,或把泛讀課稱作閱讀課,或把泛讀和和精讀并作一門課稱為“綜合英語”等,其實都是在這個思維框架內進行的具體劃分,但無論怎樣劃分,其主要特點都是以精讀課為中心,讓其它課程或為精讀課奠定基礎,或強化精讀課的效果。一般來說,其它課程只負責培養單一技能,精讀課才是把所學各項技能綜合起來的核心課程。這樣一來,其它課程的考試成績都不能反映學生對英語的全面運用能力,只有精讀課的考試成績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這就使得學生重視精讀課成績,教師重視精讀課教學技巧,教學管理人員重視精讀課的師資配備。

在這一課程設置框架內,精讀課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顧名思義,“精”的意思是“精細地”,而“讀”的意思是學英語從“閱讀”入手,因此在精讀課上,教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本內課文的每一句話,通過講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句中的所有詞匯、句法和語篇內容,再通過穿插句型或情景練習(口頭+筆頭)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準確少錯地表達思想,用英語進行人際交流。大體上看,精讀課上的這些常規做法是符合第二語言習得規律的,而設置一門課程來綜合學生所掌握的單一語言技能這種做法無疑也是正確的。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還要改革呢?答案是問題就出在這個“讀”字上。

眾所周知,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首先是接收,然后才是表達。有了接收和積累才能表達。無論是接收還是表達,都有兩個渠道,接收的渠道是聽和讀,表達則通過說和寫來實現。聽和說構成了一條輸入輸出渠道,而讀和寫則是另一套循環通路。聽說與讀寫之間的關系歷來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話題。以精讀課為重心的做法遵循的是讀寫高于聽說的原則,而這一原則受到了當代語言學家的挑戰,被認為是不符合語言自身規律和語言習得規律,因此是錯誤的。根據當代語言學的理論和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們決定把讀寫為重心改為以聽說為重心,但不盲目增加聽說的課時或課型,而是設置一門與精讀課對等的聽說課,在該課上綜合學生所獲得的所有單一語言技能,培養既熟練又準確的英語運用能力。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英語運用能力將不會過度依賴眼睛和手寫,而是直接通過耳朵和嘴巴來進行交流,完全符合新形勢下國家和內蒙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我們暫定這門課程為“聽說綜合課”,并于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了這門課程的試點,預計需要兩年的周期,對象涉及一、二年級的所有班級,每周8課時。如果聽說綜合課的試驗成功了,下一步是改革還是取消精讀課,有待于一個新的研究課題來加以分析、論證。

三、正確理解聽說與讀寫的關系

長久以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語言專家都認為讀寫高于聽說,這種想法是有其歷史根源的。英國語言學家Wilkins 早在1972年就指出了這種認識的幾個形成原因。首先就是讀和寫是有文化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所以人們自動地把讀寫放在聽說之上。其次是多數社會積淀的思想精華都是以書面形式呈現的(歷史記載、宗教/哲理論述和文學作品),這使得人們崇尚書本和閱讀。再者,書面記載不會瞬間即逝,能永久保留一個民族的重大記憶,以傳承后代,這就使得文字顯得十分有價值。此外,研究語言的學者、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書寫能力的社會階層,從維護自身地位的目的出發,往往傾向于強調讀寫優于聽說。我們可以看出,以上的所有原因都涉及社會價值觀,卻與語言本質和二語習得理論無關。

后來,總的社會形勢有所改變。工業革命和造紙印刷業的發達使多數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因此讀寫不再是社會高層的象征。平等和民主思想的傳播使得人們摒棄了文縐縐的書面語而追求口語的親切感。一些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出現向世人說明成功不僅靠書本知識。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又浮現了當代語言學家的新發現。

索緒爾以后的當代西方語言學家幾乎都認為聽說比讀寫更重要,胡壯麟等專家(1988)概括了他們提到的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歷史上任何一個部落和民族的發展史都證明是先擁有口語,后發明文字,甚至有的部落一直都沒有文字,只有口語,這說明口語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文字卻不然。第二,兒童對母語的掌握都是從父母教的口語起步的,而不是首先學會學校的書面語。根據我們的觀察,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語言,不管是口語還是書面語,都在不斷變化著,由于這些變化十分細微,我們覺察不到。在歷史長河中,書面語的變化趨勢是越來越向口語靠攏,這就說明本質上書面語是以口語為藍本的,而不是口語以書面語為標尺來塑造自身,所以哪個是本哪個是末一目了然。這里提到的三個原因都清楚地表明,把讀寫放在聽說之上,無論是從語言本身的規律還是從語言認知的角度來看都是本末倒置,我們有必要在日常外語教學中矯正這一關系。

四、一項課程設置層面的改革設想

根據我們的設想,聽說綜合課是一門代替精讀課部分功能的課程。既然如此,這門課就必須與傳統的聽說課有明顯區別。傳統的聽說課上一般是由聽力短段來設定場景,借助學生的想象力來進行后續練習,這些活動往往圍繞話題(topic)和語場(field)展開,比如,學生聽一段關于看電影的對話后,進行全班發言或小組討論,評論自己最喜歡的電影。從這樣的安排可以看出,這門課對英語詞匯和句法結構的循序漸進學習規律不予考慮,只注重語言的功能和特定場合的意思表達,不管學生是否已掌握相關詞匯或具備處理復雜句型的能力,突出流利程度而放低對學生語言標準化的要求。而聽說綜合課則不能按這樣的課程標準來設計課堂活動。在聽說綜合課上,學生不僅要提高聽力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要把在聽說、泛讀、語法、翻譯課上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加以綜合運用,不僅能夠針對所聽到的內容做出比較規范的英語回應,能力提高后能做小型即興講演,而且能夠在課后讓自己在英語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提高體現在讀、寫和英漢、漢英互譯等方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比較科學的教學法體系。

經過對一些主要教學法體系的分析研究,我們選定了在英國1930到1960年間比較流行的一種英語教學法,這種教學法被稱為“情境口語教學法”,由于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至今仍有學校在應用。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arold Palmer(1940)和A.S.Hornby(1950)。上世紀常見到的英國編撰的課本Access to English(Coles& Lord, 1975)和Kernel Lessons Plus(O’Neill, 1973)就體現了這一教學法體系。遵循這一教學法體系所設定的大綱通常建立在三個主要原則基礎之上:(1)選擇性(在選擇教材和安排進度時首選詞頻最高的常用詞,并根據所含語法現象的難易度來選擇句法難度適宜的語料);(2)梯度(根據二語習得的規律循序漸進地安排語言教學內容);(3)最佳呈現方式(注重場景的制造和教具的巧妙使用)。我們認為,這其中的選擇性和梯度至關重要,是使聽力綜合課接過部分精讀課功能并區別于傳統聽說課的關鍵,是把語言知識轉化為運用、又把不規范的即興話語行為轉化為內化的標準英語之最有效方法。當然,在采用這一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也適當做了與時俱進的調整。比如,當今多媒體設備的運用使我們在場景生成和氣氛營造方面比上個世紀有了很大的優勢,省去了很多做教具的功夫和費用,又能達到生動的效果。

Richards 和 Rodgers(2000)總結概括了情境口語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如下:

(1)語言教學起始于口語教學,聽說輸入語料先于文字輸入。

(2)課堂所用語言一律為目標語。

(3)新的語言點全部通過生活場景引進并重復練習。

(4)嚴格篩選詞匯,以保證其覆蓋最基本的生活內容。

(5)語法現象分級,先教容易的,后教復雜的。

(6)學生打下足夠的詞匯和語法基礎之后才開始進行閱讀和寫作。

他們認為,這些特點中最重要的就是第(3)點,因為這表明這種教學方法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加入了功能的成分,因為情境的展示就是為了突出語言的功能。

西方的外語教育專家在評估英語教W法時往往從三個方面入手,即理論依托、設計和過程?,F在讓我們從這三個角度來看一看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將意味著什么。從理論角度來看,情境口語教學法建立在聽說重于讀寫的認識基礎之上,同時它遵循Halliday (1964)的語言結構必須與功能相結合的原則,將強調語境的功能主義思路與拆分語言成分的結構主義理論融為一體。在教學手法上采用歸納法,即學生通過場景來體會生詞詞義,而不是讓教師解釋詞義。從設計角度來看,運用這種教學法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這四項基本的實用語言技能并注重規范語言的使用。以學生能說為首要目的,能寫為次要目的。這種教學法指導下的大綱應該體現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思想,不以話題和語場為焦點組織課堂活動,而以語言現象的難易度循序漸進。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多用PPT、實物、表演和手勢等來烘托場景,學生初級階段多做例句重復和替換練習,高級階段則可自由表述。教師角色除了組織課堂活動、幫助尷尬學生、糾正錯誤、出題判卷外,主要是用自己的話為學生提供語言范例和描述必要的場景。初級階段學生的任務主要是通過聽、模仿、回答問題和回應教師的指令來吸收內化語言規則。教材的作用僅僅是為教學提供一個大致的進展方向,由教師來決定主要按教材的步驟推進還是多用其它補充材料。這樣的設計突出了教師的重要性,也對我們參與聽說綜合課教學改革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們決心不負眾望。從過程角度來看,這門課程將延續兩學年。整體進程是從教師對詞匯和語言結構的控制發展到學生自主運用詞匯和句法結構;從句型操練過渡到自如表述。課堂上從易到難的一連串活動應該是聽(接收)、集體模仿、個別模仿、教師正音、創造性運用句型、教師鼓勵參與、替換練習、問答練習、教師糾錯等。這一系列原則和方法我們每一個參與項目的教師目前都已諳熟在心,大家正躍躍欲試地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和做出新的發現。

五、結語

本論文為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本科英語專業用聽說帶動讀寫的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號:NGJGH2016135)中系列論文成果之一。這些系列論文的分工是,本論文負從宏觀上闡釋項目選題背景及研究內容,因此我從理論上和落實角度說明了我們對聽說綜合課教學改革的總體設想。其它隨后陸續發表的論文將主要是具體的教學改革試驗介紹和對其效果的量化研究。待到本之日,我們的聽說綜合課教學改革可能已經步入常軌,屆時會有新的發現或提出更多值得思索的問題。希望對此項研究有興趣的區內外同行們與我們聯系,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便為我國和培養實用型英語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Hornby,A.S.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50(4):98-104,121-128,150-156.

[2]Palmer,H.E.The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40.

[3]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5]胡壯麟,劉潤清,李延福.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6]張嵐.混合學習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第6篇

時光穿梭,時間飛逝。我們三、四年級數學教研組全體教師,認真學習、團結努力、勇于創新、積極奮進。為了使以后的工作更加進步,我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覺悟和職業道德是前提。

組內全體同志都能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政治和業務學習,認真記筆記寫心得體會。積極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深刻領會重要思想,認真學習黨的教育,積極參加師德教育,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以發展為本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提高政治思想的同時,組內全體同志都能愛崗敬業、積極奮進。不遲到不早退,出滿勤干滿點。熱愛教育,熱愛學校,在創衛的工作中組內全體同志能以大局為重,對領導分配的工作積極認真完成,從不捻輕怕重,任勞任怨,隨叫隨到盡職盡責,充分體現了高度的主人翁精神。董校長、田主任、盧主任、趙軍毅、饒小華等各位領導在工作繁忙中堅持到組內參加教研,指導教學工作。在平時的工作中都能教書育人,熱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

二、濃郁的教研氛圍是高質量教學水平的關鍵。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作為實驗年級的三、四年級數學教研組,經過教學實踐工作的不斷努力和探索,在教育理念上得到進一步深化,在教學方法上更加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教學方法上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為了進一步把實驗工作做好,在工作中我們把課堂作為主陣地,把教研活動作為每位老師加油的動力之源。每次教研活動事先有準備,強調兩個中心,既有中心議題,又有中心發言人。每次緊扣中心,由組內教師輪流做中心發言人,這樣既提高了他本人的教學水平、教研能力、,還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教學研究真正有一種獨特的氛圍,真正內化成參與者自己的東西。我們本學期初教研活動有計劃,學期末教研活動有總結。為了改革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堅持開展聽、評、說課活動。且把這個活動做為一個重要的教研活動。本學期我們開展單元說課。也就是說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說教材的前后聯系,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措施,說本單元學生應掌握的解題規律、方法、技巧。設計教案,互相切磋。聽如教學內容安排否恰當。難點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當,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否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等方面進行中肯,全面的評論、探討。聽評課活動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李紅、袁小娟兩位老師參加組內研討課的準備階段,全組同志齊心合力幫助研究設計、精心準備,多次試講,反復修改,這兩位同志的課大膽創新,深的領導和老師的好評,充分顯示了我們三、四數學教研組高度的教研氛圍和集體凝聚力。

三、加強研究,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教師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工作是關系到教師整體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是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教師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方法,倡導個人研究與集體研究、實驗研究和經驗研究,提倡“問題研究”和“行動研究”,注意研究課題與教師教育實際的有機結合,增強教師教育科研課題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教研組全體同志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積極參與深入研究,通過“促進學生數學發展的評價”課題的研究,充分發揮教師教育科研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強教師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工作,使科研成果服務于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實踐,產生輻射帶動作用。培養一批教師教育科研骨干隊伍,提高我校教師教育科研工作的水平。提高教師教育優秀科研論文的水平,倡導“科研興教”的新思路,營造教育創新的新局面。李真、付彩霞兩位老師的論文分別獲得國家二等獎。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三、四數學組全體同志在教學水平上得到提高,在教學研究上得到發展。在共同團結、努力、奮進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擺在我們面前的路還很長,問題還很多,需要一個一個去解決。我們要使每一位老師不但是優秀的教學者,還要是出色的教育研究者,要使每一位教師的素質有一個質的飛躍,并為我們這所名校的美好未來而繼續奮斗。

第7篇

【關鍵詞】 英語專業視聽說 形成性評價 聽說測試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教育活動科學化的需要,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正確的運用教育評價對提高教育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考試僅提供分數的考試管理辦法不利于教與學的提高和改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效益。為了改變這種不良狀況,使考試評價更充分的服務教學,在大學期末考試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中引進形成性評價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1. 對傳統英語專業視聽說評價方式的反思

一直以來,我國英語專業視聽說課程過分依賴終結性評價方式,即以期末考試一張試卷來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學評價將考試作為學習的終極目標,使考試等同于評價。

當前,英語專業視聽說課程的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過分依賴終結性評價方式,忽視形成性評價。二是過多強調甄別、選拔與評價功能,忽視監督、改進和激勵的功能。三是評價手段單一,教師主要依靠期末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四是評價缺乏民主性與公正性,只涉及到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未提供給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及互評的機會。五是評價結果只涉及到對學生一階段學習效果的反饋,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策略、情感、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他非智能因素涉及甚少。

傳統的英語專業視聽說評價方式對于學生掌握系統的學習知識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是一種靜止的、忽視人的發展的評價。不利于學生建立自信心,從而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便于教師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進而制約了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發展,急需對其進行改革。

2. 對英語專業視聽說課程的特點的思考

英語專業視聽說課將視、聽、說三位結合于一體,教師在呈現給學生豐富直觀的視聽材料的同時,向學生傳授聽力技巧,介紹口語表達方法、交際策略和應用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實際操練來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與別的課程相比,該課程具有綜合性、自主性、實踐性等特點。而該課程卻一直以來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通過直接的方式讓考生在測試中直接地表現出所要測試的語言能力。同時口語測試則是主觀型測試,對測試結果的評分需要評分人員的主觀判斷并受評分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試的規模,使得學生的口語能力難以得到檢測。英語專業視聽說語教學也容易被忽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與技巧。

3. 形成性評價的內涵及優勢

3.1形成性評價的內涵

形成性評價是1967年由美國的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M. Scriven)提出來的。具體來講,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育活動中,即學生知識、技能及態度的形成過程中檢測學生的進步,監控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評價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最終通過反饋來調整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評價強調對教和學過程進行多層次、多元化的分析和判斷,為教學雙方提供及時、真實的診斷性信息,促進教和學過程的完善和發展。同時,形成性評價還強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它不僅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重視師生間的交流,使學生在評價中能夠主動正確的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2形成性評價的優勢

形成性評價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技巧等諸多方面的發展變化作出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比,有如下優勢:

3.2.1評價主體多元化。終結性評價方式中,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通常是被評價者。由此,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出不安、畏懼、緊張等一些負面情緒,往往會影響水平的發揮。而形成性評價中,學生通常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通過參與評價活動,學生非常明確評價的標準與要求,因此在被評價過程中,學生們通常能泰然處之。而且,通過互評等一些方式,不僅讓學生認識到別人的不足,更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從而培養學習的自主性。

3.2.2評價內容更全面。終結性評價以測試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手段,重知識輕能力。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則是全方位的,評價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技巧、策略等感情因素。因此評價結果更全面、更科學、更完整。

3.2.3 評價方式多樣性。終結性評價通過紙筆進行書面評價,方式單一。而形成性評價則可以通過平時課堂及課后的一些活動完成。如課堂小演講、對話、辯論和表演,或者課后作業、小論文等方式進行。這種評價結果更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

3.2.4評價結果的反饋作用更強。形成性評價方式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及時反映學生一階段的學習狀況,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同時提供給教師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不足,盡快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4. 英語專業視聽說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設計

4.1評價前問卷調查

在開展形成性評價之前,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英語專業視聽說課程的意見與建議。并了解學生在聽說能力方面的不足及學習期望與需求。

4.2課堂活動設計

視聽說課堂教學中應以提高學生聽說能力,加強學生交際能力為目的展開教學。交際教學法與任務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自然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因此,通過觀看視頻、聽音頻等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在進行了一定量的材料輸入之后,要求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重述故事、表演情節等多樣的活動來鍛煉自己,進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4.3學生互評

在開展諸多活動的時侯,給學生發評價卡,在教師評價學生的同時要求學生進行互評。讓學生聽取同伴意見,進而更客觀地認識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4.4學生自評

從開展形成性評價,將評分標準公布給學生,同時給學生發自評卡,起到自我督促的作用。

4.5制定形成性評價檔案袋

學習檔案袋能印證學生的成長,以幫助其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省和評價。通過學生對自己學習檔案的回顧,從而看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制定出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檔案袋有效地促進了教育與評價的有機結合。它能提供豐富的內容,反映學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

結語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必不可少而又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形成性評價彌補了傳統終結性評價的不足,更能體現學生全方位的能力,有效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由此在英語專業視聽說教學中引進形成性評價是時代的趨勢,是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更是培養素質高素質人才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Alderson J.C., Clapham C. & Wall D.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Bachman L. F. & Palmer A. S. Lan-

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魏薇,大學英語口語測試中的形成性評價[J]. 高教研究,2005,(24):37-38

第8篇

關鍵詞:CCFT教學模式;大學英語聽說教學;醫學院校

外籍教師已成為我校引進國外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校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校外教主要承擔的教學任務有英語專業聽力、口語課程和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外教新穎的教學方法和純正的英語口語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外教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運用,甚至某種程度上的資源流失。

1傳統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局限性

傳統的授課模式主要是中國教師單獨授課或者外籍教師單獨授課,我校(濟寧醫學院)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主要由外籍教師單獨授課,課堂模式以討論為主,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參與愿望和英語聽說能力。而我校的生源多數來自農村,性格較內向,口語聽力基礎相對薄弱。根據2010級學生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非英語專業的聽說課程中,高達78.7%的學生在開學3 w后便對外教課失去新鮮感,與外教互動困難,久而久之甚至選擇不去上課[1]。外籍教師更是滿腔熱血換來一盆冷水,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醫學院校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中,外教的教學效果持續處于劣勢,不但直接影響老師和學生的課堂滿意度,而且無法保證聽說技能的培訓與指導,直接導致大部分學生在四級考試中聽力失分嚴重,總評成績不夠理想。2011年6月的四級成績統計顯示,我校日照校區2010級共有11個本科班級456名學生參加考試,有321名同學考試成績在425分(含425分)以上,我校日照校區四級一次性通過率為70.4%。其中聽力部分占考試總分的35%,滿分為248.5分,及格分為149.1分,學生及格率僅為34%,遠遠低于預期水平。在我校的大學英語聽說課上,語言知識的細化輸入和聽說技巧的指導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而這正是外教授課欠缺的地方,外教并不適合單獨開展教學,見表1。

2運用CCFT模式進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行動研究

針對以上醫學院校中傳統外籍教師單獨授課的種種困境,我們決定采取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以下簡稱CCFT模式)來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提高師生的課堂滿意度,完成我校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目標。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源自合作教學,是適應非英語國家在開展英語口語、閱讀教學和雙語教學時所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具體操作模式就是指一名中方英語教師和一名外籍教師同時進入課堂, 2人的角色區分為主講人和教學助手或合作者,以互動和協作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直接合作[2]。

CCFT模式強調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合作教師教學目標的統一。為了保證中外教師教學目標的統一,我們規定了1次/w的中外教師集體備課制度,中外教師,充分交流,研討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和授課方式,以保證在課堂上達到盡可能默契協調的合作狀態。課堂上采用中外教師合作授課,為了保證課堂上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我們明確了中外教師的角色分工。外籍教師主導教學,是主講教師,在聽說教學中起主導作用;中國教師負責觀察或巡視,是教學助手,在教學中發揮幫助學生與外教溝通的橋梁作用,及時針對問題進行幫助和補充。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對CCFT模式的教學方法、內容和教師的教學能力持贊同態度,認為合作教學改進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動機和自信心。

在2011級新生入學時按統一的口語測試標準,測試學生的口語成績,然后分出A、B、C三個班各50人,A班為實驗班(中外教師合作教學)、B班為對照班(外籍教師單獨授課)、C班為對照班(中國教師單獨授課)。通過SPSS18.0統計軟件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測試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實驗前英語水平沒有顯著差異(T=0.328,雙尾檢驗系數為0.743,大于設置的臨界置信水平( sig=0.743>0.05) ) 。

采用中外教師合作性教學模式對A班授課,課前中外教師集體備課,課上以外教、學生為主,中國教師起輔助外教的作用,在必要時參與,如當學生可能聽不懂時或當學生情緒低落時。采用單一的外籍教師對B班授課,采用單一的中國教師對C班授課。授課時間各為1年,各班聽說總學時相同。1年后,采用相同的試卷和評分標準測試學生的聽力、口語水平,同時結合問卷調查、座談、訪談內容,對CCFT模式的效果作用客觀的評價,從學生和教師方面獲取的數據均顯示出肯定的結論,見表2。

從表 2 可以看出,實驗班的四級分項成績和總成績在整體上都高于對照班的,聽力單項成績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優勢。

學生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 82.3%的學生更喜歡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的授課形式,有85.9%的學生認為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的模式對英語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有72.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聽說能力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可見大多數學生對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

教師座談會和訪談的反饋信息表明,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得到參與本項目的外教的認同和支持。他們認為中外教師合作教學使他們在中國教師的幫助下更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拉近了他們和中國教師之間的距離,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同事"。參與本項目的的中國教師中, 66.6%的教師在實驗班的教學實踐中有成就感,83.3%的教師認為中外教師合作教學幫助自己提高了專業能力和科研水平。本次行動研究讓大家把科學研究融合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取得了教學、科研的雙重收獲。

3 CCFT模式對傳統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模式的優化

3.1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大大提高,達到"1+1>2"的教學效果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普遍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外教單獨授課時,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們更是在新鮮感過后由于聽不懂屢屢出現走神甚至逃課的現象;同時外教單獨授課缺乏針對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時聽力技巧的指導,學生感到應試困難,通常在各種考試中聽力部分不理想。CCFT模式中,中國教師起到學生與外教溝通的橋梁作用,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體會外籍教師詼諧幽默的授課風格、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能了解到作為非英語母語學習者的中國教師的學習經驗和聽力技巧,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大大提高,達到"1+1>2"的教學效果。

3.2保證外教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傳統意義上的外教授課是外教單獨授課,學生們很難真正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有研究結果表明,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學生常常因為犯一些與語言有關的"文化錯誤"而導致交際困難或交際失敗[3]。此外,外籍教師不了解中國的國情,從而不能真正達到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目的。CCFT模式要求中外教師集體備課,學目的、教學方法和每單元的重點難點,保證外籍教師的教學質量,使外交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3.3緩解醫學院校中國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壓力和矛盾 醫學院校自從高校擴招以來,大學英語的師生比嚴重下降,繁重的教學壓力使老師們成了教學的機器,無暇顧及科研。CCFT模式有效地將中國教師的角色"講授者"轉變為"觀察者"和"幫助者",能有效地關注到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環境,及時發現并解決各種課堂問題。課堂觀察和各種課堂經驗的積累成為最好的教學研究素材,有效緩解教學與科研的矛盾。

綜上所述,聽說課程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比較難以處理與把握的一個重要環節。CCFT教學模式可使中外教師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中國教師輔助授課,作為學生與外籍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梁,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外籍教師與學生之間所存在的跨文化交流,實現多方位的學習,有效地提高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教學質量。

由于時間有限,本次研究僅探討了CCFT模式在我校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沒有涉及評價體系。下一步的研究中,我們將建立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促進CCFT教學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磊.濟寧醫學院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調查與分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2,(2).

第9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編號:JG2012010333

一、我國現行的幾種主要教學模式概述

1.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是語法翻譯法。學生的語言能力主要通過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和布置任務等方式得到強化,如學生收聽磁帶錄音或電臺。時作業期中考成績約占學期總成績的30%,期末考約占70%。終結性評估仍然是主要評估方式。目前未參加新模式實驗的班級和多數對照班均屬于這一模式。

2.多媒體輔助下的傳統(課堂)英語教學模式。教室是擁有現代多媒體的大課室,可通過校園網向學生提供網絡教學平臺,適宜大班上課。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手段,教師課堂上采取有針對性地講解課文、輔導難點,讀寫聽說相結合,較注重全面語言能力培養。教法是讀寫課采用傳統語法翻譯法,聽說課采用聽說法,多維度地輸入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語言應用能力。該模式與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模式有所區別:比如,教師課堂上可用多媒體教學平臺,或連接網絡資源或展示教師自制的Powerpoint電子課件。但是,此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

3.分級英語教學模式。常規的教學方式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難以解決學生成績參差不齊的問題。因此需要分級教學。在師資配備、教學手段、檢測方法等方面與傳統模式無異。這種模式常常把成績優秀與成績差的學生分別編成快班與普通班。目的是滿足一部分外語基礎較好、學有余力者的需求。起點高,進度快。通過增設高級課程如翻譯、口譯等專業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語言應用專項能力的綜合訓練。此模式也是從學生需要出發,教學有針對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全體學習效果。

4.網絡環境下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近幾年已趨于多元化,涌現出多種多樣的大同小異的模式。核心是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和分析案例。注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情景的創設。其教法打破傳統的單一的單向傳播,代之以啟發、討論與研究式的知識傳播。

二、模式的探討

1.教學模式的概念、本質和特征。教學模式似可理解為:教學理念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中形成的教與學各要素有機結合并形成穩定的關系及在教學過程中被驗證的樣板形式。教學模式受制于學習目的、內容。換言之,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必然影響到教師的教材選用、方法或技巧的制定、課時的分配以及評估的方式等要素的構架。在檢索的論文中,相當多的論文設計的教學模式目的不夠明確。

2.“模式”的構建基于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的語言觀和語言學習觀)反映了教師對“語言本質是什么?”和“語言是怎樣學得的?”這兩個問題的不同理解和回答。不同的教學理念受到不同的語言理論(如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和互相作用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如行為主義、心靈主義和人文主義)等理論的影響。因此,現行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不同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和教學經驗的系統概括。簡言之,模式的構建基于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更新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理念改善教材編寫和課件制作;理念改進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理念優化教與學的評估手段。

三、外方教學模式特色

1.重視交互式教學過程和基于任務的形成性評估。第一屆與英國聯合辦學項目始于1999年。頭幾屆學生在中國學習3年后必須參加雅思考試,分數須過6分。結果是少部分學生通過。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學生從進校起就圍繞雅思考試,搞題海戰術,課堂教材內容受到忽視,結果3年下來,英語水平沒有明顯提高。也很少人通過雅思考試,甚至其專業學習也受到影響。二是學業評估沒有擺正位置。學生只看雅思,不重視學業期中期末考試。

2.英語教學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其目的是為學生打好良好的專業基礎,使其在隨后幾年中能較順利學習專業知識。此方法為學生將來在該專業領域用英語從事業務工作打下基礎。

3.集中強化,提高英語接觸頻率。學生在一年里接觸英語的頻率很高,經過系統的科學的強化訓練,即使是高考落榜生,在項目結束時,其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也能得到顯著提高。

四、深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建議

1.大班教學影響外語教學效果。在此情況下,靠課時有限的大班課堂上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網絡環境下學生“孤軍奮戰”,自主學習英語也不可能成功。只有把由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與課后數碼網絡環境輔助下學生團隊(team)或組對交互式自主學習結合起來,后者還需有教師及實驗員的定期定量監控(定期布置和評估學習任務),才能改善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2.形成性評估需按計劃、要求逐步落實執行。英方英語教學改革成功原因之一就是貫徹形成性評估的各個計劃和安排,確保教師課后評估的報酬。這種改革體現了外語教學中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重在過程的理念。

總之,啟發式教學和語法翻譯等課堂傳統方法,聽說課宜主要借助數碼和網絡技術助教輔學的優勢,教師課內主導、學生課外自主相結合的交互式教學和評估方法),設計適合自己課堂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10篇

英語課程設置改革和實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著重訓練研究生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實際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能使用英語了解專業發展的前沿信息,發揮專業優勢,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英語教學旨在培養與專業結合,具有較強的創新、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型人才。為符合這一培養目標,我校對英語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把一學年、兩個學期的英語課程進行分類、分層次和專長教學。第一學期進行分類教學,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把英語課程分為“專業碩士綜合英語”(下簡稱“專碩綜英”)和“學術型碩士綜合英語”兩類課程。專碩綜英課程含“專碩英語讀寫譯”和“研究生英語視聽說”兩門課程,著重解決研究生英語聽、說、寫能力較差的問題?!皩4T綜英”課程的設置以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培養研究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提高該類研究生運用英語語言進行國際學術和專業交流的能力為目的,在教學模塊、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課程評估四個方面進行的較大力度的改革。

(一)教學模塊改革

根據教改目標和我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實際需要,我們提出三個模塊的教學改革模式,即綜合課、拓展課和自主學習三個模塊。只有完成三個模塊的學習,拿到全部4學分后,才能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三個模塊相互補充,相互支撐,以綜合課為主。綜合課是研究生必修的學位課程,包括讀寫譯課程和視聽說課程兩門必修課程,要求所有入校研究生都必須修讀,在第一學期開設。課程設置的改革首先對這兩門課程進行了新教學大綱的審定和編寫、新教材的編撰、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課件的制作,確定了課程考核方式和建立了教學評估體系。拓展課是指高級階段的英語選修課程,在第二學期開設。根據我校研究生的需要,已開設的有科技英語翻譯、英美文化、學術交流英語、古希臘羅馬神話和中國文化英語五門課程。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課外借助學校的網絡自主學習平臺進行的學習和第二課堂的學習。第二課堂包括學科大賽和其他競賽、名師講座、外教講座、英語角、佳片賞析、原著朗讀等活動。經過三年多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不斷改進和完善,確立了寓語言學習、語言應用、創新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于一體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英語”課程培養目標并在教學中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教學效果好,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學位英語考試及格率在95%以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自信心增強,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課程內容改革

“專碩綜英”課程內容由“英語讀寫譯課程”和“英語視聽說課程”兩部分組成,相輔相成。兩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概述如下?!坝⒄Z讀寫譯課程”教學時數為72學時,完成9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和一周的專業英語講座。每單元有一個主題,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熱身:以英語視頻、音頻輸入引出該單元的主題,輔以相關聽力和聽寫練習,幫助學生熟悉主題內容,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力。第二部分是閱讀,由兩篇緊緊圍繞該單元主題的課文組成TextA和B。配以相關的閱讀理解、詞匯、完型和討論練習,幫助學生提高英語閱讀理解的準確性、擴大詞匯量并進一步訓練英語口頭表達能力。第三部分是翻譯技能系統學習。每單元講授一至二個翻譯技巧并配以相關練習。翻譯技巧的學習在該學期的前十周完成,后七周講授各類運用文體的翻譯并布置相關文體的翻譯練習。第四部分是應用文寫作訓練。每兩單元講授一類應用文的寫作(如總結、摘要、履歷、個人陳述、合同、備忘錄等)并通過相關練習加強學生對該應用文寫作的掌握。讀寫譯課程以人文和科技內容為題材,通過視、聽、讀的信息輸入,重點加強說、譯、寫技能的訓練。學期最后一周是專業講座,為專業英語的學習做準備?!坝⒄Z視聽說課程”按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時數為36學時,完成9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每單元有一個主題,分為三個主要部分:聽力訓練、口語實踐和聽力測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輔以外教的補充材料,內容不僅涉及該單元的主題,同時涉及文化知識的介紹,特別是當前英語國家主流文化的介紹。在提高研究生英語聽說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聽力部分錄制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英語方言,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訓練學生聽懂不同國家的英語口音。

(三)教學模式改革

“專碩綜英”課程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采用立體式教學,在保持傳統教學法精華的基礎上,十分重視整體語言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運用任務型教學,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重視在實際運用中學習語言之外,還非常強調培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交際能力、思維能力,重視合作精神。我們改革了過去以課堂講授和灌輸為主、教材單維輸入為主、單純知識學習和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以四種教學模式綜合應用。通過不同模式的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PowerPoint、英語光盤、磁帶、錄像機、錄音機、投影、黑板、粉筆等教學手段,采用講授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個人展示法、辯論法、自主學習法和第二課堂活動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組織教學。以啟發學生探究為主,鼓勵交互式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多樣化、個性化的合作式學習,教師作為學習指導者和幫助者式學習,以能力和整體素質為基礎的綜合性評價等多種教學模式,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改革。講解式、灌輸式、單向式講解+任務式、功能式、交際式、互動式、自主式、合作式、表演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或綜合型的教學模式:①課堂講授教師教授+學生展示+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網絡技術;②單維輸入多維輸入;③單純知識學習技能掌握+能力提高;④學生被動學習學生主動、自主學習;⑤通過一學期的立體式教學模式訓練,學生能通過Power-Point陳述自己的專業研究和思想,基本上能達到國際交流的目標。

(四)課程評估改革

“專碩綜英”課程形成以能力和整體素質為基礎的學生綜合性評價和完善的教學評估體系。①學生成績=形成性評估(50%)+終結性評估(50%):形成性評估=平時成績+自主學習成績;平時成績=課堂表現+作業+出勤+第二課堂學習;終結性評估=期末考試成績(考核讀、寫、譯水平)。②教師評估=學生評價+專家評價+領導評價+自我評價:自主學習成績=翻譯訓練成績+寫作訓練成績+單元測驗成績。該課程評估體系全面、完整地對教師的教學實施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估,對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結合有很大促進。同時,激勵學生的課堂和課外表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總體上提高了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的質量。

二、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屠格涅夫;散文詩;修辭方式

在所有的語言運用手段當中,詞法和句法最具有美學潛力。在本論文中句法不列為研究對象。

語言單位里修辭學的作用與實用性相聯系 ― 打破它的機械化理解方式,結合新的、特殊的上下文,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打破規范式語言的運用方法, 但這種《違規》現象必須是修辭學中允許的。 文學作家的語言并不總是能符合規范化語言標準,但他并不臆想規范化語言之外的運用方式。但是,作家詞的運用詞的體系中,詞匯的藝術語義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種體系可以被認為是“作家成語詞匯藝術性運用統一方式,此方法取決于作者本人看世界的觀點和選擇、運用詞匯的原則”。

“修辭學”這個詞既可以廣義的理解,又可以狹義的理解。 廣義上講,它是語言學課程,在同一種情況下分析語言單位用途的。狹義(古時,其意義接近于“詩學”和“演說術”)上講,也就是藝術宗旨的語言運用手段,詞的用法和藝術作品中句子的構造。

在維諾格拉多夫作品中針對現代俄羅斯語言體裁學說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把修辭學分成三種領域:語言修辭學,言語修辭學和藝術作品語言學的修辭學,可作為獨立的課(Виноградов,1963,с. 5 и далее)。語言修辭學或是結構修辭學用途是描寫、評價和解釋相互關系,以及各種互相關聯的形式、詞匯、詞序、語言統一構造的內部結構的相互作用和聯系,稱之為“體系之體系”;體裁用途學說課列為語言修辭學領域中。言語修辭學具有自己的用途:仔細研究各種體裁以及口頭語與書面語兩種表達方式所具有、所運用的語義和富有表現力的修辭特點之間細微的區別; 辯論演說、講義、咨詢、報告等等形式可運用言語修辭手段。藝術文學修辭學研究藝術作品題材的所有因素、作家寫作風格和文學趨向的方式方法。

“屠格涅夫式的主題、意向、情景、語言方式貫穿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無論是東方語言,還是西方語言,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屠格涅夫是杰出的藝術語言大師,按著法國作家Анатоля Франса所言, 他的散文映射著詩意,我甚至認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拒絕詩情畫意的美感,體現了其高尚情懷、魅力所在和真實性。屠格涅夫是一位藝術家,很早就聞名于世界,其寫作技巧被很多作家認可,無論是俄羅斯還是其他國家,其中包括中國。有如瑪爾卡諾娃所言,屠格涅夫式的修辭技巧實質所在是他能夠認真選擇素材 ,能夠運用修辭方式駐留和傳達民族語言的藝術生動性、精確性和形象性。

可以看出,屠格涅夫的創作對俄羅斯文學后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屠格涅夫筆下塑造的形象,風景描寫技巧,以及社會-心理描寫素材的小說影響著其同時代和其后代俄羅斯作家們。

眾多周知,屠格涅夫在自己的作品中廣泛的應用了俄羅斯人民偉大語言的遺產和采用了俄羅斯藝術語言特有的方式、方法。并把其完善、甚至推向空前的高度。

在創立“波浪”藝術形象中運用了很多的動詞。這些與詞匯波浪搭配的動詞可以形成為以下幾組。

第一組可以包括以下動詞:бить (打), играть (玩耍), ластиться (表示親熱), 這些動詞富有表情的描寫了波浪的動作。 它們是這樣被作家屠格涅夫應用的: ?Вдали ли вы старый седой камень на морском прибрежье, когда в него, в час прилива, в солнечный веселый день, со всех сторон бьют живые волны бьют и играют и ластятся к нему и обливают его мшистую голову рассыпчатым жемчугом блестящей пены?? (Т.Х, С.162 ?Камень?).

借喻作為隱喻的一種,可按擬人方式形成。使語言抽象化和富有表情化。例如: ?Меня несла, несла волна / Широкая, как волны моря! / В душе стояла тишина / Превыше радости и горя… / Едва себя я сознавал, / Мне целый мир принадлежал!? (?Я шел среди высоких гор…?; Т. X,182). 在這個例句中單詞нести ([往某個方向]帶)意義更加復雜化,這個單詞中包括三種含義:‘взяв в руки, подняв,нагрузив на себя, перемещать вместе с собой, доставлять куда-нибудь’;‘увлекать с собой силой своего движения’; только в 3-м лице, простореч. ‘заставлять идти куда-нибудь, влечь, тащить )чаще в вопросительных и восклицательных предложениях)’ (БАС, 7, 1196).在這幅風景畫中大海的波浪神奇地載著敘述者到向往的地方。正由于動詞 нести 的運用,給大海賦予了生命和神奇的力量。 同時反映了敘述者內心的安寧。

形象圖畫式物體在屠格涅夫散文詩中起著重要作用,它隨時服務于敘述者的沉思,體現在抒情式抒感的最初時刻 (Шаталов С. Е. 1969,144)。在屠格涅夫《散文詩》中其中兩篇《鴿子》和《我夜里起來......》前者可以理解為生活贊歌,戰勝死亡的恐怖,或者可以理解為主人公的心理寫照,感受到死亡的來臨。

首先看一下在《鴿子》(?Голубях?)中烏云的描寫 :Около меня солнце еще светило ― горячо и тускло; но там, за рожью, не слишком далеко, темно-синяя туча лежала грузной громадой на целой половине небосклона.

Как сильно пахнет полынь на межах! Я глядел на синюю громаду… и смутно было на душе. Ну скорей же; скорей! ― думалось мне, ― сверкни, золотая змейка, дрогни,гром! двинься, покатись, пролейся, злая туча, прекрати тоскливое томленье!

Но туча не двигалась. Она по-прежнему давила безмолвную землю… и только словно пухла да темнела.

И вот по одноцветной ее синеве замелькало что-то равно и плавно;

Ни дать ни взять белый платочек или снежный комок. То летел со стороны деревни белый голубь.

Летел, летел ― всё прямо, прямо… и потонул за лесом.

Прошло несколько мгновений ― так же стояла жестокая тишь… Но глядь! Уже два платка мелькают, два комочка несутся назад: то летят домой ровным полетом два белых голубя.

И вот, наконец, сорвалась буря ― и пошла потеха!

Но под навесом крыши, на самом краюшке слухового окна, рядышком сидят два белых голубя ― и тот, кто слетал за товарищем, и тот, кого он привел и, может быть, спас.Нахохлились оба ― и чувствует каждый своим крылом крыло соседа…

Хорошо им! И мне хорошо, глядя на них… Хоть я и один… один, как всегда? (Т. X, 163-164)

在《鴿子》(?Голубях?)中烏云的描寫在某種程度上黑暗的、憂郁的和兇惡的。在課文中兩只鴿子有如戰士般勇敢與烏云的殘忍搏斗并成功戰勝困難,同時一只鴿子成功的營救了另一只。

在這個片段中作者運用了比喻: 烏云有如龐然大物,借此來增強云量的厚重感。除此之外,這些兇狠的烏云覆蓋了天空,好像壓住了心臟,擠壓著觀者-敘述者的心(?смутно было на душе?), 因此傳來了主人公的吶喊: ?Нускорей же; скорей! ―думалосьмне, ―сверкни, золотая змейка, дрогни, гром! двинься, покатись, пролейся, злая туча, прекрати тоскливое томленье!?。但當觀者看到鴿子時,就好像看到了白色的小頭巾?белый платочек?, 正由于鴿子勇敢成功的營救了另一只鴿子,并由衷的抒發了主人公的贊嘆: ?Хорошо им! И мне хорошо, глядя на них… Хоть я и один… один, как всегда?. 這種人道主義的結局,留給我們樂觀的、具有哲學性的思考。

因此,文學作品中主人公-敘述者選擇材料和語言運用方式不是平鋪直敘的,其中包含著敘述者的心情和思考,通過抒情式的語言結構和看世界的觀點,并以獨特方式呈現給我們巨大的宇宙。

的確,作者特別傷感自己已失去的青春和被不可避免的死亡折磨著。難怪沙塔洛夫寫道:“通過所有的憂傷來表達自己的遺憾,在眾多哀歌中屠格涅夫領會著和述著生活中存在的規律與主旨”(Шаталов С. Е. Проблемы поэтики И. С. Тургенева. М., 1969. С. 138)。

由此可見,在這幅憂傷的畫面中令人不愉快的、猶豫的天氣深深地影響著主人公-敘述者,他感覺到自己的孤獨和絕望,好像死亡即將來臨:?Я поклонился моей улетевшей жизни ― и лег в постель, как в могилу. Ах, кабы в могилу?. “生與死的并存與搏斗,在作者的意志中對立著、相互滲透著。這一線索貫穿著《散文詩》中作者內心矛盾所在(Шаталов С. Е. Проблемы поэтики И. С. Тургенева. М., 1969. С. 151)。

由此可見,本論文中所研究的詞匯包含詞的原義和內在的感彩。在研究的片段中所運用的藝術言語有時與條理規范式用法有些相對立,這一用法的前提是為了所塑造的形象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家的美學原則是以建立和諧為基點,避開不和諧,這一主題屠格涅夫往往不直接闡述,而是借用印象派手法 ― 借景抒情,借景寓人,與讀者產生共鳴。在屠格涅夫作品中所描繪的主人公并不占主導地位,而是作者本人。

參考文獻:

[1]Бродский Н. Л. И. С. Тургенев. М., 1959. С. 6.

[2]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Стилистика. Теория поэтической речи. Поэтика. М., 1963.

[3]Гавранек Б. Задачи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 и его культура // Пражский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кружок. М., 1967.

第12篇

【關鍵詞】中職;語文;朗讀 ;就業

在幾年的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了很多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比如說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師似乎一個人在唱獨角戲,諸如此類現象時有發生。和其他同事交流后,大家共認這種現象在中職學校絕非個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職學校學生中多數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礎薄弱,因而學習積極性不高,在課堂上一問三不知,對語文課學習不感興趣,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我認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應根據中職學生現狀,體現職教特色,突出實用性,在形成綜合職業能力上做好文章。中職語文教學的根本是能力教學,包括兩個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礎語文能力,也就是語文素質的提升;二是專業能力的提高,即通過語文基礎能力的提升,促進專業能力的提高,為以后就業創造機會或條件。

1. 語文基礎能力的提高

用朗讀檢查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中職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差,底子薄。有許多學生識字量不夠,句意表達不清,發音不準,寫錯別字,犯語法錯誤,寫文章不通順等現象比較突出,甚至有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普通話都不會說。作為語文教師,應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筆者在三年的中職語文教學經驗中體會到,朗讀可以檢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心理素質較差的初中畢業生,通過競爭與淘汰,自信心受到強烈打擊,進入中職學習時不敢表現,又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贊揚,為了使學生成為有自信的人,筆者在教學中用朗讀幫助學生消除自卑,樹立自信心。贊美別人,能使對方心情舒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贊美學生,如 “你的聲音很好聽” “你的聲音很響亮”等。贊美學生能使學生知道自己得到教師的認可,使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學生積極地走上講臺朗讀,聲音響亮,感情充沛,學生在語文課中“相信自己能行”,筆者的語文課成了學生們展示自信的小舞臺。獎勵在心理學方面來說,是一種有利的效能感應。在教學中,筆者常用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訓練。如加分,給學生加分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因為學生的期末成績包括平時分和卷面分,其中平時分占了30%,學生主動上臺朗讀一次,加2分平時分,學生在分數的激勵中,都變得主動而富有激情,爭著上臺朗讀。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學生養成了朗讀的習慣。于是語文課堂從 “滿堂灌”到學生做主人的轉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變得開心,在愉快中度過。

中職語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后續,然而大多數中職生都具有綜合素質低、文化基礎差,甚至有些學生是因為害怕語、數、英等基礎文化課的學習才選讀中等職業學校等特點。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們首先應該轉變觀念,不要像對高中生一樣要求他們,要認識到他們就像一粒粒種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會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這就要求我們有耐心、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控制好難易程度,循序漸進。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與“時代的活水”(于漪語)。在課堂語文講授時要面對中職生生活實際,尋找課文內容與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內容走進學生的生活。

2. 專業能力的提高

我們應把中職語文課程定位于一門為專業技術理論課服務的基礎課。有了為專業課服務的定位,中職語文教學就應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盡量與專業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對現行教材中某些名家雜文或議論文,由于學生遠離寫作的時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學中不妨大膽地“忍痛割愛”。中職學生畢業后就將進入就業崗位,競爭也就隨即而來。試想如果作為維修工人看不懂設備說明書,將如何“對癥下藥”?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與同事溝通,將如何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如果求職者捧著字跡潦草、錯字連篇的自薦信,將如何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中職語文教學應提前為學生進入職業狀態、適應社會作好準備,提高學生在這方面的專業能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要善于精心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有機會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以此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安排這方面的鍛煉活動。比如讓學生做自我介紹,互相交流彼此的印象,放假旅行歸來介紹自己的奇遇,讀書后談自己的感想和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適當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這一方面的教育。如講授《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通過講授課文,教師可分析鄒忌諷諫齊王的說話藝術,讓學生體會鄒忌委婉勸說的方式;委婉勸說的優點在于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同時,教師可以模擬情景表演的形式,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鍛煉。如護理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掌握如何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技巧,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醫患溝通與合作。這種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勸說者、為對方打算、婉言相勸、先對方之憂而憂等。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師生關系,而且與“能力、就業”緊密聯系,使學生有興趣有動力去學。

3. 中職教學的實用性

作為中專語文教師應該拓寬專業面,了解學校各專業的特性和學生就業方向,并以此為指導,既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又和專業職業教學相結合,因材施教,上出有中專職業特色的語文課。這既是學生的要求,也是新時代中專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馬淑霞.中職語文教學中的誦讀策略與實施[J].河北師范大學,2006(7)

[2] 孫春成.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M].語文出版社,1998 年版,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霍林郭勒市| 汤原县| 文成县| 苍南县| 永兴县| 巴青县| 新野县| 会同县| 宽甸| 三亚市| 曲靖市| 和硕县| 娄烦县| 南昌县| 丰县| 慈溪市| 姜堰市| 永安市| 光泽县| 宜兴市| 临漳县| 高邮市| 安岳县| 怀集县| 防城港市| 盘山县| 无为县| 金门县| 泗洪县| 黄骅市| 屯留县| 霍州市| 广平县| 凤山市| 兰西县| 游戏| 临潭县| 沙坪坝区| 石门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