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1 22:45: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用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產業支撐城鎮化的矛盾分析
幾年來,鐵嶺市城鎮化過程,成就顯著,有目共睹。正因為發展比較快,問題才顯得比較突出。城鎮化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四大矛盾:
(一)相對發展的“城市住建”和相對緩慢的“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
從理論上看,在欠發達地區,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化的良性循環機制,第二產業發展才是關鍵和基礎。鐵嶺市作為欠發達地區,城鎮化過程必然是首先表現為第二產業的支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第二產業或者農事深加工企業的發展態勢尤為重要。只有這些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形成對城鎮發展的支撐,推進鐵嶺市城鎮化進程。
鐵嶺市存在著相對發展的“城市住建”和緩慢發展的“產業支撐”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意味著鐵嶺市城鎮的經濟承載力非常有限。城市經濟承載力,是指“城市的每單位土地所能提供的經濟價值量”,它表現為城區范圍內企業的密度與規模的大小,也表現為一定時間內所能容納勞動力和對財政支持力的多少。城市的繁榮,雖然很重要的是體現在城市住宅建設的多少,但是如果城市經濟承載力太低,這種住宅建設可能成為“相對空巢”。所以缺乏城鎮的經濟承載力,城鎮的發展、繁榮和活躍就缺乏現實基礎。
城市經濟承載力不足,產業支撐力差,城市難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性推進城鎮化乏力,這是實現城鎮化的最基本的問題。
(二)有限的土地資源供給與城鎮化擴張需求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核心表現為土地制約,這是推進城鎮化存在的最普遍問題。
工業發展用地瓶頸。要增加城市的企業密度和城市經濟的承載力,更快地推進城鎮化,就必須加快工業企業的發展,但是有限的土地資源已經不可能滿足工業發展與城鎮擴張的需求,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能突破。鐵嶺市近年來的建設用地指標幾乎為零。
從鐵嶺市18個重點鎮發展上考察,按照各重點鎮的發展規劃,鐵嶺市未來幾年各鎮規模都將進一步擴大,要依托產業的集聚帶動人口的集聚,但是,經過省、市、縣層層分解后落實到中心鎮的可用土地指標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就會造成一些項目無法落地,必然影響產業對中心鎮的有力支撐。
(三)遠離城鎮的產業布局與繁榮城鎮要求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核心表現為產業集聚區域與城鎮的對接錯位,這是推進城鎮化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工業企業支撐城鎮化,主要從財政、人氣、拉動服務業和繁榮市場等方面實現對城鎮化的支撐。如果產業布局有利于對城鎮人氣的提升,就勢必產生商機推動城鎮服務業的發展。反之亦然。在中國,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這體現著城鎮化過程規律。
鐵嶺市新城區缺乏第二產業支撐。新城區的東北物流城和在建的“奧特萊斯”或“星悅南岸”項目,這種第三產業的發展,遠期看,毫無疑問將會帶動新城的繁榮。但是,新城區貼近城市區域缺乏第二產業的支撐卻是事實,(雖然新城區產業開始布局的初始階段,可能考慮到環保因素而沒有規劃布局第二產業,但是,二產并不都是污染產業。)因為人們在新城區缺乏擇業信心,這必然延緩新城的人氣上升,不利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四)重點鎮發展要求與農民進鎮“后慮之憂”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核心表現為農民進鎮后的生活保障,這是推進城鎮化必須解決的重點問題。
小城鎮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這個特點集中體現為農民工進鎮和無工農民進鎮兩類人員。在城鎮化過程中,有的地區計劃整屯或整村遷入城鎮,這里就包括這樣兩類人員。農民工或者無工農民進城以后,他們的農民身份并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無工農民進鎮以后,他們不僅關心干什么,年齡偏大的無工農民更關心的是他們的養老問題。
二、產業帶動城鎮化的幾點建議
(一)圍繞中心城(鎮)區加快產業集聚
1.圍繞中心鎮集聚產業。應緊緊抓住四個環節:①制定引導農村的農事企業向中心鎮集聚的政策。要給農事企業進入中心鎮以一定的優惠和鼓勵。②在中心鎮的發展初期,要特別關注第二產業的發展和擴張。為了增強中心鎮的經濟承載力,在修訂中心鎮的規劃中,要在城鎮區域形成第二產業發展的功能區。③發展中心鎮的特色產業。發現并開發本地區的特色資源,如開原市老城鎮、昌圖縣八面城鎮有關遼金時期的一些傳說等。把特色開發好利用好,使之成為本鎮的亮點和名片,以此提升重點鎮的知名度,集聚人氣,帶動商業、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④遠期推進策略——實施規模性推進。其核心是規模性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變居民。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培育規模性龍頭企業,實施規模性土地流轉,帶動農民整村進鎮或者規模性進鎮,實現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推進。
2.加快縣級中心城市第二產業集聚。應加快縣級中心城市第二產業集聚:①應特別關注貼近縣域中心城市的工業企業集聚。如昌圖銀河工業園區,其特點是緊貼母城,這一園區的工業集聚狀態,要和昌圖縣“散熱設備生產基地”不同,銀河工業園區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昌圖中心城市的發展規模。所以應舉全縣之力,給出特殊政策,重點抓好該園區的產業集聚。②應特別關注鐵嶺新城區的第二產業集聚。毫無疑問,鐵嶺新城區的發展理念和建設實踐都是令人矚目的。東北物流城與奧特萊斯(心悅南岸)的建設和發展,作為“三產”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帶動新城起飛。
(二)積極探討實現“農業用地平衡”的有效機制
在建設用地指標幾乎為零的狀態下實現工業企業在外延上的擴展是非常困難的,而工業企業發展擴張受土地要素的制約,也就意味著對城鎮化的制約。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應該去探討如何解決土地瓶頸問題。實踐上看,多數地區已經提出“農業用地平衡”問題,所以很值得探討和研究。從理論上考察,“農業用地平衡”——就農業用地來說,從局部看,將出現這一地區減少而另一地區以等量數額增加的情況;但是從全局考察,農業用地總量并沒有減少,也就是實現了農業用地的平衡。實現這種平衡有三個關鍵環節:①必須要有一定量的可供開墾或者復墾的農業用土地,這是實現農業用地平衡的基礎;②這新開墾的土地成為土地增量,大部分可作為建設用地指標在省內轉讓并獲得收益,小部分作為本地區建設用地使用,這是實現農業用地平衡的手段。③建設用地指標的受讓方可在本地區征用一定量的農業用地作為建設用地,同時,其征用的農業用地在數量、質量上和土地指標出讓方新開墾的農業用地相等,這是實現農業用地平衡的保障。
其特點是:一是在形式上實現了農業用地的異地增減平衡。二是在目標上最終實現了轉讓雙方對建設用地的需求和復墾土地的資金補償。
這既是一個政策性強,操作復雜,涉及面大的問題,又是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當前研究探討的主要內容是:①土地平衡作為解決建設用地瓶頸的舉措,如何得到國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②如何擴大轉讓范圍。建設用地指標的轉讓范圍,不是在縣內和市內,而在全省范圍內,實現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轉讓才更有意義。③如何規范建設用地指標出讓方的土地復墾行為、規范受讓方征用農業用地行為。④如何確定開墾或復墾土地的基本條件,也就是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才能開墾土地;土地復墾的基本標準。
可否將建設用地指標的轉讓方式統一歸屬于土地轉讓一級市場運作。最終形成一個有效率的實現全省農業用地保持平衡的運作機制。
論文摘要 耕地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工業“三廢”(廢氣、廢水、廢渣)不合理排放及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和地膜污染已嚴重威脅到耕地質量與安全。保護耕地,提高耕地質量,防止耕地污染是確保糧食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耕地是人類所需食物的主要來源,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耕地主要由土壤組成,包括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氣相(土壤空氣)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具有天然肥力和供給農作物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物質的能力。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截至2006年底我國全國耕地面積僅有1.22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約0.09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因此,保護耕地,防止耕地污染是確保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必須要堅守1.2億公頃耕地紅線。
近20年來,在我國一些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耕地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地膜及工業污水灌溉,一方面,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殘留,土壤受到有毒、有害物質的侵蝕,原有的理化性狀惡化,生產潛力喪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種群結構發生改變,耕地的生態功能受到嚴重侵害。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理化性質惡化,耕地生產能力下降,影響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經濟效益下滑,耕地的復種能力隨之下降,部分耕地甚至喪失了耕作能力,糧食及其他農產品食用安全受到威脅,直接影響人類健康。耕地污染主要表現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它需要對農作物進行殘留檢驗或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實驗,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污染物容易在耕地土壤中不斷積累從而超標。耕地污染諸如重金屬污染、地下水污染等一旦發生,往往難以消除和恢復,并且治理耕地污染所需的成本高,周期長,有時要靠換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決。總之,耕地污染會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我們必須時刻繃緊防止耕地污染這根弦不放松。
1耕地污染的來源途徑
1.1工業生產中排放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以及交通運輸工具排放的各種廢棄物
許多工廠產生的“三廢”沒有達到環保處理要求就超標排放,將直接污染土壤,特別是化工、造紙等重污染行業的廢水污染尤甚。有毒的氣體、污水、廢渣等污染物直接或間接地向耕地土壤排放,當其超過耕地土壤環境容量時,就會打破耕地土壤內部系統的平衡,土壤的理化性狀將逐漸惡化,耕地的生產潛力會逐步喪失,從污染的耕地里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將危害人畜健康。
1.2農田長期、過量地使用化肥、農藥及農用地膜
近20年來,隨著化肥的推廣使用,農民在大田里施用的化肥量呈遞增趨勢。過量地使用化學肥料,主要表現為氮、磷、鉀3種元素比例失調,氮肥過量,磷、鉀肥不足,肥效持久且無公害的有機肥及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嚴重不足。長期、過量地施用氮肥,使土壤理化性狀改變,土壤板結,通氣、透水性差,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生長。長期、過量使用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危及了害蟲的天敵,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長期、過量地使用化肥、農藥對農產品也會有污染,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農用地膜具有提高地表溫度,保持土壤水分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作物栽培,但由于地膜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狀態下難以分解,長期使用地膜的農田,隨著地膜殘留量的增加,會使土壤的透水、透氣性變差,阻礙農作物根系發育和對水、肥的吸收,影響大田機械的操作,造成耕地的“白色污染”和農作物減產。
2耕地污染防治途徑
2.1加強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與評估,加快推進耕地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研究步伐
針對我國耕地資源匱乏的現狀,建議盡快展開全國農業用地污染源普查,為保護耕地,防治耕地污染提供原始、詳實的資料,供國家有關部門在制定耕地污染防治法時參考。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在城鎮建設及規劃工程項目建設時,國土、規劃、環保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把保護好耕地放在工作的首位。上項目時要做好環保論證,重度污染的工業項目不得批準上馬,嚴防假借建廠之名囤積、蠶食耕地。
關鍵詞: 災后重建; 土地利用劃; 反應機制; 探索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key issues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by mean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nd regulate human activities, so that the harm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human beings and to minimize the loss. By mean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descriptiv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summa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adaptability, but also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vi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Thus, the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p and enhance the nature, there should be more long-term consider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On the basis of post disaster land use planning,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strengthen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planning guidance of land use land use.
Key words: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land use planning;response mechanism;exploration
1. 前言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災害時有發生,尤其是地震災害更是對人類生存、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如地裂、地面塌陷、地面變形等,都可能致人死傷、破壞建筑物、破壞交通運輸以及毀壞耕地農田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加強災害預防以及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土地的一項政策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土地利用規劃也隨之不斷發展和改革,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和執行已成為政府公共決策和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1],其作為國家對土地利用進行引導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日益加強。
然而目前各地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時,為了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往往將建設用地需求列為首要考慮因素,從而忽視了對于土地承載力以及生態安全方面的考慮。隨著近些年來發生的越來越多的地震災害,迫使人們對現行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反思,關注點也從單純的建設用地需求轉向了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問題。土地利用規劃中各類用地布局應堅持尊重自然、堅持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為根本。從生態安全角度出發,規劃的編制與地質災害治理和生態建設相結合,可以有效抵御地震災害,建立和完善管理機制,使損壞及影響降至最低限度。本文就是以地震災后重建為研究背景,重點對災后重建地區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中關鍵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后開展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有益探索和參考依據。
2. 關鍵問題研究
地震是一種內動力地質作用,雖然很短暫,且全球具有災害性的地震也僅占到地震次數的千分之一[2],但它所產生的地震波,以及引起的地面破壞,卻對發生災害地區的人們生存及生活帶來極大危害。即使未達到災害程度,也會對地區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地震及次生災害給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帶來嚴峻挑戰:大量耕地、建設用地受損,有限的可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更加匱乏,土地供需矛盾加?。淮紊鸀暮半[患頻發,土地利用的環境安全形勢嚴峻,土地利用布局調整的需求迫切;林地、牧草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土地破壞嚴重,土地生態功能修復任務艱巨等等。
在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災難后,我國也充分借鑒、汲取了國內外災后重建的經驗和教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編制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規劃》、《青海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等,為地震災后重建地區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依據及土地利用方向。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人類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手段來規范和調整人類活動行為,從而使自然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3]。因此,在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2.1 資源環境因素識別
作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礎,調查研究及現狀分析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一階段,除了對規劃范圍內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利用數據、相關行業資料等進行收集及調查,更重要的是對規劃范圍內土地利用狀況、利用潛力、各項用地需求以及土地供應能力做出確切分析,明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采取的改進措施。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既有一般土地利用規劃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傳統的基礎調查與評價的基礎上,應加強對資源環境因素的識別。首先要充分收集地震后地質災害的具體分布、土地災毀的詳細數據以及規劃區域內土地受損程度等。如:次生災害造成的農用地(耕地)滅失、損毀情況以及耕作層被塌陷、地裂等地|災害破壞,農業基礎設施損毀,區域農業生產條件產生變化情況;建設用地受損規模、類型。因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災害造成城鄉住房倒塌損毀,建設用地功能受損和部分建設用地滅失的情況;土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地震及次生災害使區域地貌植被發生變化,水土流失加劇,生態功能受損,環境承載力降低等等。
其次根據區域地質環境狀況,對于易發地質災害地區,應著重分析研究其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突出資源環境因素識別,并就地震與地質災害進行充分調查、評估,考慮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對土地利用空間布局產生的影響,結合各行業災后重建用地需求等,以便為規劃用途及布局安排提供有力依據。
2.2 土地利用安全性評價
根據地震斷裂帶分布,以資源環境因素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為基礎,開展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和評價。從恢復重建用地安全性角度出發,在區域內劃定地震斷裂危險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其他區域等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4],并對其進行評價,有利于引導災區生態功能的恢復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布局優化提供依據和保障。
2.2.1地震斷裂危險區
一般距離地震斷裂帶200m以內(500m~1000m的城鎮也視為危險區)。相對高差400m~1000m,地形坡度大于25°,或處于主要行洪通道;建設用地場址或場地內及其周邊存在危險性大、危害程度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該區域內,應沿地震斷裂帶,嚴格控制工程建設,加強工程建設項目抗震設防,嚴格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開展建設項目場地適宜性評價。
2.2.2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地質災害規模以大中型為主,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較密集。該區應以保護生態為主,農業用地應重點作為林地、牧草地,嚴格限制坡耕地和梯田開發擾動巖土體。位于高易發區的城鎮及農村居民點經過治理大多數可以恢復重建,但要遠離地質災害點和斷層,留出一定的緩沖地帶,應在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建設規模;疏散或搬遷密集居民點,線狀工程(公路、鐵路等)應回避或采取隧道穿越,禁止水利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要提高建筑設防標準。
2.2.3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地質災害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地質環境脆弱。該區農業用地應以林地、牧草地為主。建設用地應回避主要地質災害點,在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基礎上盡量選擇安全的位置,并嚴格控制人口居住建設規模。線狀工程(公路、鐵路等)、水利設施、住房和基礎設施等均要提高建筑設防標準。
2.2.4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地質災害密度相對較小,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如部分地區發生地裂縫、砂土液化(噴砂冒水)等次生災害。該區可以作為城鎮村居民點以及線狀工程的主要選擇位置,農業用地可以視土地質量狀況盡可能作為耕地,適度用于林地、牧草地。
2.2.5其他區域
是指危險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之外的區域。一般距離地震斷裂帶500m以上、相對高差小于30m、場址和場地周邊無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地形坡度小于15°的地帶。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如符合建筑工程地質條件要求,都可以安排建設用地。其他區域原則上不需要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2.3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按照國土開發強度、產業發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鎮建設的適宜程度,綜合評價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可將規劃區域國土空間劃分為適宜重建、適度重建、生態重建三種類型[5]。
適宜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災害風險較小,可以大規模集聚人口,并全面發展各類產業的區域。功能定位主要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集聚人口和經濟,建成振興經濟、承載產業和創造就業的區域。
適度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弱,災害風險較大,適度集聚人口和發展特色產業的區域。功能定位為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建成人口規模適度,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特色鮮明的區域。
生態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很低,災害風險很大,生態功能重要,建設用地嚴重缺乏,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代價極大,不適宜較大規模集聚人口的區域。功能定位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為主,建成保護自然文化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區域。
2.4 土地適宜性布局
2.4.1總體原則
按照災后重建各類用地需求,優先保障恢復災區人們基本生活條件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對規劃確定的重建項目給予必要保障。以資源環境因素識別為基礎,結合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以及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優先保障適宜重建區的建設用地規模,控制適度重建設區和生態重建設區的城鎮建設用地,適度壓縮工礦用地和農村居民點用地,恢復并逐步擴大生態用地[6]。根據土地受災程度和重建用地布局調整方案,按照恢復生態、保護資源的要求,積極開展災后重建土地整治,使災毀耕地、臨時用地、廢棄城鎮村和工礦用地得到有效整治,耕地生產條件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全面恢復。
2.4.2主要建設用地布局
臨時用地:根據受災人口、過渡性安置戶數和現有搶險救災臨時用地需求,安排臨時用地。用于恢復重建過程中的搶險救災和居住及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過渡性安置建設。選取交通條件便利、方便受災人群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區域,并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可能發生洪災、山體滑坡和崩塌、地面塌陷等災害區域,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并避免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生態脆弱區域造成破壞。
城鎮用地:按照就地恢復重建為主、嚴格控制異地新建、盡量利用原有建設用地的原則,立足恢復,安排新增城鎮用地。對于少數受災特別嚴重、原有城鎮場址不宜再作城鎮發展空間的城鎮整體異地重建,應充分考慮地質環境安全和長遠發展需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適宜城鎮建設的用地空間,合理安排重建用地規模;對于受災較重城鎮基于地質災害隱患和環境安全性考慮開展局部用地布局調整和重建;對于部分城鎮原有建設過于狹促,為增加防災避災空間,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城鎮改建和適度擴建;對于一些具有相對區位優勢、資源環境承載力高的城鎮,作為災區城鄉人口和產業布局轉移的承接地,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城鎮集聚發展建設。
在城鎮用地的具體布局上,異地新建城鎮應新建場址應盡量避開危險區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確實無法避讓的,具體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用地布局應開展地質災害安全性評估,并通過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適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防災避險用地、提高工程設防標準等方式提高城鎮防災抗災能力。
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主要以安全性為前提,根據災后農村人口分布、基礎設施條件、地震及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結果,確定就地重建和異地新建規模和布局。在山區重建的農村居民點,應選擇經地質安全性評估確定為相對安全的區域,并通過實施地質災害工程防范措施等,降低災害風險,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在平原區重建的農村居民點要堅持節約集約、保護耕地的原則,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完善農村生活生產設施的要求,適度集中建設。
獨立工礦用地:根據獨立工礦企業受災情況、產業政策、生產力布局調整方向和災后受災人口安置的就業需要,按照優化結構、節約集約、恢復為主、兼顧發展的用地原則,安排新增獨立工礦用地。除用于受災工礦企業恢復重建外,主要用于新建一批適合災區資源環境條件、具有比較優勢和較好發展前景的工業項目,增強災區自我重建和發展能力,重點保障產業聚集區用地。
基礎設施用地及其他建設用地:根據城鄉居民點分布和生a力布局,按照恢復和增強保障能力的要求,與經濟發展規劃和城鄉規劃相銜接。規劃期內基礎設施建設以受損設施就地恢復為主,同時考慮改善區域發展環境、提高防災抗災能力的需要,安排新增建設用地。
3. 研究結果
面對地震災害,我國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恢復重建和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為加大調整城鄉和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有效改善區域土地利用配置效率提供了強大支撐。我國“十”也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合理的構建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但是災后規劃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織、編制、實施、管理等系列工作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災后規劃的編制實施主要依靠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行政職能的推動,對于地震災后的快速化、制度化反應機制相對缺乏。
因此,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方針,應統籌城鄉與區域土地利用,著力解決災后重建中的土地利用重大問題,提高規劃的應急反應能力,并逐步形成預警預防―響應應對―監督保障的完善規劃應急反應機制[7],保障各項恢復重建任務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實,有效緩解和改善因地震災害對當地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奠定牢固基礎。
4. 結論及建議
對于地震災害,預防永遠比恢復重建更為重要。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災害預測預報,災后重建治理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土地利用規劃的角度,加強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技術方法上,都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積極創新,以提高規劃的適應性。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應更注重跨越性和提升性,應有更長遠的考慮,將災后重建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因此在災后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礎上,還應對以下方面進行關注。
4.1 做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對規劃中未來開發活動的布局、結構以及資源的配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過程。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需特別重視時效,突出重點,解決主要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則需要更具理性和預見性,對土地利用結構、規模和布局等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與風險,進行科學的前瞻性分析[8]。因此災后重建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應重點在深入分析災區資源環境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規劃方案的環境協調性進行分析,分別對規劃目標、用地規模與結構調整方案、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復墾工程安排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從而對應提出減緩環境負面影響的建議措施。
4.2 強化公眾參與
規劃的實施過程雖然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但同時也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和要求,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利益和主張,可以全面了解和認識評價對象的環境狀況,揭示出潛在的環境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的盲目性、隨意性,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通過強化災后重建規劃中的公眾參與,也可以進一步提高災后重建效率、推動重建工作的順利完成。并且通過公眾參與,發揮公眾的監督職能,可以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為實現災后重建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4.3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及評估機制
災后規劃的編制實施容易受到土地利用協調難度大、災后重建項目投資形勢變化、國家重大政策變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規劃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考慮不周和預測不準的現象[9]。因此,應逐步建立災后重建規劃實施監測和評估機制,在重建過程中對客觀條件、規劃實施情況以及規劃實施的政策變化情況適時進行評估,并及時對規劃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正。以提高規劃的彈性和適應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3] 張素蘭.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反思與探索[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2] 華南農業大學主編.地質學基礎(第二版)[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4:83―85.
[4] [6] 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R].北京,2008,4―6,11―17.
[5] 劉永湘,李何超,申京詩.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思路和方法[C].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9:1471―1480.
[7] 趙泰,田志強,賈克敬.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應急機制研究[J].國土資源情報,2015,3:51-56.
[8] 劉杰,陳帆,劉園,王慶改.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重點內容解析與實證[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22(2):44-47.
[關鍵詞]行業;綠色增加值;核算方法
[中圖分類號]F22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10)01―0009―05
作者簡介:廖明球,男,湖南安鄉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國民經濟核算與投入產出分析、計量經濟分析。共主持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題8項,已結項6項;參與國家級自然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以第一完成人或作者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7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獲得國家級科研成果證書1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科學發展觀要求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就要求有相應的宏觀經濟指標反映這一發展。而現在我們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由于國內生產總值不能反映資源的耗減和環境的降級,難以準確說明國民經濟發展的質量,于是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在1993年的SNA版本中提出了綠色GDP的指標概念。然而,由于綠色GDP沒有行業核算與企業核算的基礎,因此很難推行得開。本文試圖從行業核算的角度討論綠色GDP核算的方法,即行業綠色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一、行業綠色增加值核算總的原則
參照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綠色增加值核算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平衡原則。為了便于操作,行業綠色增加值的核算應該以行業增加值核算為基礎,主要用生產法和收入法進行核算。根據綠色GDP指標的含義,行業綠色增加值應該在增加值的基礎上扣除資源的耗減和環境的降級。其具體的計算公式:
生產法:綠色增加值=總產出一中間投入一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
收入法:綠色增加值=固定資本的損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凈盈余
其中,營業凈盈余=營業盈余一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這樣根據國民經濟核算的平衡原則,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的綠色增加值是相等的。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的具體核算內容參考1993年SEEA核算框架中的有關內容。
二是權責發生制原則。綠色增加值核算的困難是產權界定,在分行業核算時只能大致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對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核算以直接為主,即哪個行業直接造成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就計算到哪個行業,避免重復計算,對于間接造成的影響,通過投入產出分析測算。但對于大自然直接造成的影響,我們則不能把責任計算到大自然的頭上,比如由暴風雨造成的山洪暴發與水土流失等,只能計算到受其害的行業頭上。而依據投入產出分析的需要,必須采用復式記賬方法,比如酸雨造成的農林業損失,農、林業受到損失應該記賬,但根據責任應該扣減未按標準排放廢氣造成酸雨的行業,不能扣減農、林業本身。
三是市場原則。綠色增加值核算的另一困難是非市場定價,目前只能參照市場定價。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源與環境應該由無價逐步變為有價,資源的開采權由企業向政府購買;三廢(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由企業與環境保護部門簽訂協議,可以由企業自己處理,達標排放;可以由企業交納費用由環保企業統一處理。資源的耗減特別是礦物的耗減按企業向政府購買開采權的費用計算,未交納開采費的按交納標準計算虛擬費用。環境的降級中三廢排放部分只計算未按標準排放的數量,參照達標排放的標準計算虛擬費用。
有了以上的基本原則,我們可以按行業計算其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費用,從而進一步計算其綠色增加值。
二、農業綠色增加值的核算
農業綠色增加值等于農業增加值減去屬于農業經濟活動所引起的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同時也包括大自然對農業所依賴的資源造成的影響與耗減。
屬于農業經濟活動所引起的資源耗減幾乎沒有,比如森林中開采木材屬于資源耗減,但計算在森林工業,農民對自己種的樹進行零星砍伐沒有單獨計算,如果計算在林業的產值中也應該扣減。屬于大自然引起的農業資源的耗減主要有水土流失對農業用地生產能力的影響。
水土流失對農業生產用地能力影響的測算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直接引起耕地的減少,二是引起其他耕地的肥力下降。耕地的減少可以用再造耕地的費用計算。耕地肥力下降的計算可以抓住兩個要素,其一,水土流失帶走農業用地的土壤量是多少;其二,每公斤土壤中氮、磷、鉀的平均含量是多少。有了這兩個要素,可以計算水土流失帶走農業用地的氮、磷、鉀總量,也就是說要恢復這些農業用地的生產能力需要施用相應數量的氮、磷、鉀肥,再利用當年氮、磷、鉀肥的平均價格計算其費用。
農業經濟活動所引起的環境降級包括獵取野生動物、對魚的過度捕殺、農用化學品(包括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等)過量或不當使用造成的對環境的污染和農產品質量的下降、牲畜糞便的不當處理對環境的污染、獸藥和激素的不當使用造成畜產品質量的下降、水產品的養殖中過量地投食投藥造成水產品質量下降和對水體的污染。
獵取野生動物已計算在畜牧業的產值中,可以直接從畜牧業的總產出中找到該項數據,予以扣除。對魚的過度捕殺難以直接計算,它包含了魚類資源的減少和某些魚種的滅絕??梢愿鶕嗄甑臍v史數據確定一個捕殺量平均值,將超過的數量作為過度捕殺量,并根據漁業產值計算中的平均價格測算出過度捕殺的相應數據。
農用化學品(包括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等)過量或不當使用造成的對環境的污染和農產品質量的下降這一部分計算較為復雜,目前正在全國開展的污染源普查包括了這一項內容。其使用不當和過量應以造成的后果為準,一是檢測土壤中殘留的農用化學品,二是檢測農田附近的水域是否污染,三是檢測農產品中殘留的農藥,如果檢測沒有超標,則不予以扣減。如果超標,其污染的土壤與水體以需要的治理費用進行虛擬計算;其農產品質量的下降以蒙受的損失計算。
牲畜糞便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被列入污染源調查。實際計算是應以造成的后果為準。如果進行無害化處理既可以生產沼氣也可以作為肥料,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但不當處理并對環境造成污染后應該計算其環境恢復所需要的費用。
對于獸藥和激素的不當使用造成畜產品質量的下降直接計算其質量下降造成的損失,畜產品質量的下降應該通過正式的檢測確定。
水產品的養殖中過量地投食投藥造成水產品質量下降和對水體的污染應根據具體情況計算。水產
品質量通過檢驗確定,一旦下降扣減相關損失;對于水體污染一定要弄清是否有其它原因,比如由種植業、畜牧業引起的以及由工業或其他行業引起的。如果由多種原因引起,只計算由水產品養殖需要承擔的污染部分。
計算綠色增加值一般是從增加值中作減法,但農業比較特殊,它可以作加法。比如種樹使得森林增加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還可以凈化水質和空氣。這一項的計算應先確定當年增加的森林面積,計算每公頃森林可以減少的水土流失量并根據前述方法測算價值量;再計算每公頃森林凈化的水質和空氣的實物量,依據治理相當數量的污水和廢氣所花費的費用計算其價值量。
根據以上分析,農業綠色增加值等于農業增加值減去相應的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再加上森林增加帶來的環境保護價值。
三、工業、建筑業綠色增加值的核算
工業與建筑業綠色增加值等于工業與建筑業實現增加值扣除工業與建筑業經濟活動造成的資源耗減與環境的降級。
屬于工業與建筑業經濟活動所引起的資源耗減包括礦物的耗減、森林中開采木材、酸雨對農業、林業的影響。
礦物的耗減主要指當年的礦物開采量,不能用進口(或調入)的礦物數量沖減。其實物量可以通過工業統計中的礦產品產量或國土資源部門礦產品開采數量計算,其價格按照企業向政府購買開采權的費用計算,從理論上講這一價格至少能夠補償找礦的費用,如果過低應作適當調整。
森林中開采木材指當年的砍伐量,這里的森林不同于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開采木材在環境降級中計算。森林中開采木材的實物量按活立木計算,其價格按砍伐前的價格計算,即該樹木按生長期計算每立方米值多少錢。如果有不同樹種的價格則分樹種計算,如果沒有分樹種的價格按混合平均價計算。
酸雨對農業、林業的影響盡管蒙受損失的是農業與林業,但其直接原因是廢氣排放,主要元兇是二氧化硫。我國的廢氣排放以工業廢氣排放為主,因此要扣減損失主要從工業中扣減。酸雨對農業、林業造成的損失沒有統計數據,只有一些專家在研究的論文中進行大致測算的數據,可以依據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進行測算。
屬于工業與建筑業經濟活動所引起的環境降級包括原始森林中開采木材,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對水、空氣、魚類和野生森林質量的影響,采掘造成的地面塌陷與污染土壤對種植業、林業的影響,工業噪聲與建筑施工噪聲污染。
原始森林中開采木材的計算方法大致同森林中開采木材,如果是原始次生林,應將天然林與人工林按比例分開,天然林開采屬于環境降級,而人工林開采屬于資源耗減。
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對水、空氣、魚類和野生森林質量的影響是最受人關注的問題,也是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重點。廢水、廢氣、廢物簡稱“三廢”,目前工業的“三廢”排放有環保統計資料,是重點調查得到的,沒有覆蓋所有工業企業,其全部數據是利用工業產值放大計算的。在環境保護統計中廢水有總排放量、達標排放量以及廢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廢氣有排放量、經過消煙除塵的排放量,廢物有產生量、綜合利用量、處置量、貯存量。由于環境的治理,已符合達標排放的部分不從增加值中進行扣減,需要扣減的是未達標排放的部分,一般采用虛擬計算的方法,即按照達標排放的標準治理需要多少費用,將這部分虛擬費用從工業增加值中扣減。建筑業的“三廢”排放均存在,但主要是建筑垃圾,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統計報表,如果建筑垃圾放在城市生活垃圾中,應將其單獨計算并將所需處置費用從建筑業增加值中扣減。
采掘造成的地面塌陷與污染土壤對種植業、林業的影響在環境保護統計中沒有反映,作為農業管理部門的環保監測站負責監測,也沒有相應的統計數據。目前只能從相關專家的研究論文中找到相應數據進行測算,并從工業中的采掘業增加值中扣減。
工業噪聲與建筑施工噪聲污染屬于城市環境治理范圍,即在城市的城區與近郊區才有噪聲監測與相應數據,環境統計中有環境噪聲達標區(個/平方公里),由于環境噪聲還包括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應該分別計算,對環境噪聲不達標的部分應該測算其治理的費用,將工業與建筑業應該分擔的部分分別從工業增加值與建筑業增加值中扣減。
四、服務業綠色增加值的核算
服務業屬于無形產品行業,一般不直接造成資源耗減,主要消耗的資源性產品都是工業產品。因此,服務業綠色增加值主要是從增加值中扣除環境的降級。
屬于服務業經濟活動引起的環境降級主要有廢水排放、廢氣排放、產生的垃圾、產生的噪聲等。
服務業產生的污染大家都習慣稱之為生活污染。其實服務業活動產生的污染與居民生活產生的污染不同,一個是生產活動產生的,一個是消費活動產生的。但是,這兩者又難以完全區別,因為服務業的活動是生產活動與消費活動同時完成的,比如在餐館和食堂吃飯產生的污染計算在餐飲服務業,在家自己做飯產生的污染計算在消費活動;同樣衣服在洗衣店洗產生的污染計算在服務業,在家洗則計算在消費活動,但產生污染的原因并沒有本質區別。此外,值得說明的是在計算行業綠色增加值時只能采用生產法和收入法,這兩種計算方法都不包括消費活動,因此只能把消費活動產生的污染放在服務業中的環境管理業,便于從增加值中作相應的扣除。
服務業與居民生活的廢水排放是直接排放的,在城市如果有污水處理廠則統一進行處理,凡是沒有污水處理廠的城鎮與農村則靠大自然凈化。在計算廢水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時視不同情況而定,對城市有污水處理廠的按照污水處理率與達標率推算尚未處理以及處理了未達標的部分,再參照已處理與已達標的部分計算虛擬費用;對于農村能夠靠大自然凈化的則不予以計算;對于縣城及以下的小城鎮若既沒有污水處理廠又不能靠大自然凈化,則計算每噸廢水進行簡單處理需要的費用,根據排放廢水數量計算虛擬費用。
服務業與居民生活的廢氣排放包括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尾氣、取暖與做飯等生活用煤產生的廢氣、餐飲服務業產生的油煙、空調產生的氟污染等。無論在城鎮還是農村這些廢氣基本上是直接排放的,對于小城鎮與農村一般認為可以由大自然凈化,不予以計算;但是在大中城市難以由大自然凈化,與工業廢氣一道形成大氣污染,應該虛擬計算其治理費用。
服務業與居民生活產生的垃圾是倍受人們關注的,是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垃圾必須進行處理,沒有辦法靠大自然去凈化,包括有無煙工業美譽之稱的旅游業,在回歸大自然的同時也要產生大自然所凈化不了的垃圾,也同樣需要處理。目前縣城及以上的城市都進行了垃圾無害化處理;居住分散的農村也可以進行垃圾自然填埋;存在問題的是有不少小城鎮垃圾隨意堆放,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自然填埋。因此要統計城鎮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或自然填埋率推算其未處理數量,再虛擬計算其處理費用。
對于糞便的處理在農村與小城鎮大都由農民收
集作為肥料,一般不需要處理費用。但縣城以上的城市都要由環衛部門對糞便進行清運,其中一部分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可以計算無害化處理率,再虛擬計算其處理費用。
服務業與居民生活產生的噪聲包括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目前在城市有噪聲監測,在小城鎮和農村一般沒有進行噪聲監測。對于沒有進行噪聲監測的小城鎮和農村因無數據依據略而不計;對于有噪聲監測的城市,可以按照達標率測算需要進一步治理的費用。
根據以上分類計算的虛擬費用,從各相關的服務行業增加值中進行扣除。
五、幾個專門問題
行業綠色增加值的核算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應由粗到細,逐步展開。在細化的過程中還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一)關于企業核算
行業綠色增加值核算離不開企業核算,根據我國的情況可以在有增加值核算基礎的企業推行綠色增加值核算。對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資質等級四級及以上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可以先行試點,逐步建立綠色增加值核算制度。在企業推行綠色增加值核算可以促使企業節約資源減少排放,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目標,有利于保護資源與環境;同時也為行業綠色增加值核算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為行業內部的結構優化調整提供了數據支撐體系。
(二)關于主要參數的收集
行業綠色增加值核算的重點是對行業經濟活動引起的資源耗減和環境降級的核算,在核算中涉及到大量的技術、經濟參數,需要進行專門收集。比如農產品質量檢測的標準,農田是否被污染的標準,水土流失的計算標準,資源充分利用的標準,“三廢”治理達標的標準等等。有一些行業在基層核算中已有現成的統一標準,有些行業由于核算不完善還沒有標準或者是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要根據我國現有的行業核算狀況進行收集,有國家標準的用國家標準,沒有國家標準而有行業標準的用行業標準,沒有行業標準的參照企業標準或從有關專家的研究論文中去收集,以保證行業綠色增加值核算的需要。
(三)關于核算方法
綠色增加值核算中對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的核算方法較多,主要有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收入損失法、補償與維護費用法。市場價值法是先計算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的有關實物量,參照當期的市場價格計算。機會成本法同樣是先計算資源耗減與環境降級的實物量,再乘以單位實物量的機會成本(用于此用途而放棄其他用途所造成的損失、付出的代價)計算。收入損失法主要用于計算環境降級造成生產率下降所引起的收入損失,屬于直接計算方法。補償與維護費用法分別用于計算資源耗減需要的補償費用和防止環境降級需要的維護費用,屬于間接計算方法,虛擬費用法為這一類方法。
關鍵詞:黃石市;可持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12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13.071
資源性城市作為城市中的特殊群體,多為在建國初期為促進國家工業化建設而建立的,是以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依托,在工業化推進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資源性城市必然會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因此,促進資源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如今面臨的重要問題。
1 黃石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農業環境遭到破壞,農業用地減少
由于礦產開采、樹木砍伐等因素,黃石市土壤肥力遭到大幅度下降,隨著第二產業的發展,工業“三廢”排放出大量污染物以及化肥和農藥用量劇增,造成的土地污染日益加重,農作物產量降低,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當前,農業土地的亂占濫用現象十分嚴重,我國正處于人口的高峰期,經濟發展迅速,這必然導致人口經濟與土地之間矛盾的激發,故加強對農業土地的管理,保護耕地數量,守住紅線是目前必須要做的事情。
1.2 資源逐漸枯竭
黃石市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探明的礦產資源品種豐富,為全國重要的銅礦基地和鐵礦基地。黃石市各項政策支持下,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大力發展資源型經濟,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狀況,并使黃石市成為建國后的明星城市,有效地推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然而由于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黃石市資源逐漸枯竭,各種問題也隨著而來,如經濟增速緩慢、經濟增長點少、城市功能單一、產業結構薄弱等。根據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公布的《我國資源型城市和資源枯竭城市界定研究》,有12個城市被列為資源枯竭城市,黃石市下轄的大冶市位列其中。2009年3月黃石市被批準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
1.3 產業結構單一,轉型困難
近年來,雖然黃石市在城市轉型工作中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然而仍然沒有擺脫資源型經濟的束縛,不可避免地具有產業結構單一、結構失衡、基礎設施不足、經濟輻射力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先天性弱點。
2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2.1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充分發揮原有第二產業優勢,引入高科技技術,提升重工業競爭力,促進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在保障第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適當的減少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對于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
2.2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利用當地的自然經濟環境,培養具有優勢的農業產品,加快促進農產品的升級。黃石市擁有豐富的水資源,能夠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在發展種植業時需要保證糧食的耕種面積及產量。
2.3 保護森林資源
通過提升森林質量來提升森林的碳匯能力,推進長江防護林、自然生態保護區等重點生態工程的建設;通過人工植樹造林,增加林地、草地等具有碳匯功能的植被面積,增強碳匯能力。
2.4 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
爭取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減少,努力改變現有的消費模式建立可持續消費的理念,提倡科學合理、高效地使用各類資源,尤其是水、電資源。例如鼓勵節約用水和用電,市內交通應提倡公共交通和地鐵,減少小汽車的用量,鼓勵自行車和步行等,從而進一步減小能源的消費。
2.5 發展循環經濟
提高企業高新技術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資源―產品―可再生資源”的發展模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遵循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努力發展清潔生產,提高原材料和廢物的利用率,從根本上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臧淑英,智瑞芝,孫學孟.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以黑龍江省石油城市大慶市為例[J].地理科學,2006,26(04):421-425.
[2]曹新向,梁留科,丁圣彥.可持續發展定量評價的生態足跡分析方法[J].自然雜志,2003,25(06):334-338.
[3]林寧.黃石市土地生態均衡與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 賈若祥,劉毅.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態及類型劃分[J].地理研究,2003,(05).
[5]王艷潔,鄭小賢.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概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03).
[6] 崔和瑞,王偉,趙黎明.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分析及實現模式[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01).
關鍵詞:生態評價;生態規劃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01
一、前言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要突出了“生態”主題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關鍵是在規劃環評中做好生態規劃和生態專項評價。這是因為科學合理的生態規劃可以創造出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論文討論的重點是探索規劃環評的一個新領域:即應用生態學原理,在規劃環評中對生態規劃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對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最終實現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評價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機構和自治,也能夠維持對威脅的恢復能力。生態系統評價可以從活力、組織結構和恢復力3個主要特征來定義。評價生態系統健康性首先需要選用能夠表征生態系統主要特征的參數,如:生境質量、生物的完整性、生態過程等,但度量這些參數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
(1)由于局部地區交通道路走向和線型的不科學設計,小城鎮、農居點建設缺乏合理規劃,發展無序,形成量多而雜亂分散的小斑塊。城市景觀格局中人口與建筑過分密集,不同用的功能斑塊交錯混雜,相互干擾沖突,物流不暢。
(2)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部分沿河灘涂被圍墾造田或開發房地產,而這些地方過去大部分是鳥類的棲息場所。
(3)建成區內部綠地斑塊嚴重缺乏的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未形成協調合理的綠化結構體系;城市與自然的和諧過度遭受破壞,城鄉過渡景觀帶建設被明顯忽略。
(4)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生態系統評價很難簡單概括為一些簡單易測定的指標。
三、城市生態格局規劃評價
在評價過程中,要遵循自然優先、持續性、針對性、綜合性等原則[1],按照生態規劃的基本格局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格局等兩種方法[2,3],提出城市區域和市區生態格局規劃的主要方案。
1.區域生態格局規劃評價
通過資料分析和現場調查,劃分出區域中的各種種生態類型,如:水田、旱地、園地、林地、疏林地、草地、居民地、交通工礦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再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在景觀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對城市生態格局進行定量的分析與評價,提出對策措施。
2.城市生態格局規劃評價
借助地理信息系統軟件Arcgis為支持手段,結合城市森林學、景觀生態學等理論方法,分析了研究區域城市生態用地建設景觀格局的現狀,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提出一套系統化、層次化和定量化的城市生態用地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依據評價結果,提出了城市生態用地建設的優化對策。
四、主要生態要素保護與建設
1.景觀基質保護與建設
1.1 森林資源
重點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通過林權改革、調整林種樹種結構、植樹造林等措施,提高森林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方面的生態功能,使生態脆弱區、生態功能重要區得到充分治理。
1.2 土地資源
科學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客觀評估受整理及未利用土地的生態功能及價值,以“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荒則荒”原則為指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風貌迥異的農、林、山等土地利用景觀。[4]
2.景觀斑塊保護與建設
通過近郊森林公園、飲水源保護區、濕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公園廣場等公共綠地建設,豐富居住區、單位等附屬綠地、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綠化建設類型,形成開放、立體、整體、有序的城市綠地系統,為城市發展提供綠色生態屏障。
以發展蔬菜、茶葉、花卉、苗木、園藝業、觀光休閑農業為主的都市農業為載體,在城市發展擴張中,有計劃有重點地保留部分城郊鄉村和農業用地斑塊,營造城鄉過渡景觀帶,發揮城郊景觀在市區景觀生態特有的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改善和提高城市環境生態功能。
五、建議
(1)景觀是居于生態系統之上的最大尺度,開展景觀規劃研究是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重要基礎,應進一步對城市不同類型生態要素進行深入研究,將宏觀調控和微觀設計相結合,維護生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結構的合理性,增強城市生態格局的安全性。
(2)充分利用3S技術(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建立市域、市區土地利用變化的長期信息數據庫,掌握各類景觀要素的動態變化情況。
(3)開展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規劃和管理工作,加強自然保護區、菜陽河級森林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4)加強歷史文物古跡等特色景觀建筑、城鄉建筑、硬地面等微觀景觀和城市綠地、城市內河、主要水系、公路交通等重要景觀要素的生態設計研究,強化水域生態系統、礦山等景觀要素修復和生態重建技術的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團勝,等.大城市區域的景觀生態規劃理論與方法[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15(2):52-55.
[2]Forman,R.T.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1995b, 10(3):133-142.
[3]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J].國外城市規劃,1997(3):27-31.
關鍵詞:呼和浩特市
土地利用
變化
分析
動態度
一、呼和浩特市城市土地利用基本情況
土地利用是指人類利用土地的方式和狀況,在空間變化上呈現出邊界清晰的類型變化狀態,在時間變化上依賴于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速率。通過分析研究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總量變化,我們可以了解呼和浩特市1996年各類土地用地情況分別為耕地607550.48hm2、園地3582.29hm2、林地242702.43hm2、牧草地728476.28hm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3546.02hm2、交通用地4522.92hm2、水利設施用地2319.61hm2以及未利用地39451.26hm2。到2008年各類土地用地情況分別為耕地569073.39hm2、園地4566。66hm2、林地311206.32hm2、牧草地665086.04hm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5027.06hm2、交通用地7526.01hm2、水利設施用地3244.84hm2以及未利用地50559.32hm2。土地利用情況總體趨勢有所增加的為園地、林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設施用地及未利用地,只有耕地和牧草地的利用面積呈總體下降趨勢。
二、土地利用變化動態分析
本文基于研究目的及數據的可獲取性,運用土地利用動態模型對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進行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
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表達的是某研究區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它可以定量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活躍程度,其表達式為:
式中:K-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單一動態度;
Ua,Ub-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
T-研究時段長度。當T的時段長度設為年時,K的值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年變化率。
由表1中看出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變化速度較快,主要發生變動的土地類型是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林地、耕地和牧草地。
1.農業用地的動態變化
園地面積變化: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園地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增加率為2.28%。分析園地面積增加來源,主要是牧草地,少數來源于耕地。
林地面積變化: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年變化率為2.35%。增加來源近48%來源于耕地。這是因為1998年以來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速了耕地向林地的轉化。
牧草地面積變化:1996年呼和浩特市牧草地面積為728476.28hm2,到2008年面積減少到665086.04hm2,13年間年均變化率為0.725%。減少的牧草地主要轉化為耕地,另一部分轉化為建設用地。
2.建設用地的動態變化
從總體上看,在呼和浩特市城市擴展過程中,建沒用地呈現明顯且持續的增長,各土地利用類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向城市建設用地轉化的現象。
居民點及獨立工礦面積變化: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由53546.02hm增加到75027.06hm,年變化率為3.34%。1996-2002年增長趨勢較為平緩,2002-2008年面積增長較快,與城市化變化發展趨勢相吻合。
交通運輸用地面積變化:1996-2008年間,呼和浩特市交通運輸用地也呈上升勢頭。面積由1996年的4522.92hm2增加到2008年末的7526.01hm2,年變化率為5.53%。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呼和浩特市交通建設事業迅猛發展,用地規模增加。到2008年全市公路里程5304km,是1996年2829km的1.87倍。
水利設施用地面積變化:呼和浩特市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由1996年的2319.61hm2增加到2008年的3244.84hm2,年變化率達到了3.32%。總量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重點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所致。
5.未利用地面積變化
呼和浩特市的未利用地面積由1996年的39451.26hm2增加到50559.32hm2,年變化率為2.35%,總量有所增加。分析原因發現,未利用地面積增加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區南部的黃土丘陵區,與和林格爾縣的交界處,這里土壤貧瘠、植被稀疏、自然條件差,農牧林結構不合理,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地區。
三、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
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速率,它的計算結果表示的是區域內土地利用變化的總體活躍程度,其表達式為:
式中:S為t時段內的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
t為研究時段長度;
為在研究期間土地轉移部分的面積,即土地利用類型轉化為非i類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總和;
Si為研究期初i類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
通過計算得到:1996-2008年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S=21.439
劉紀遠認為,按照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的大小,可將我國的土地利用動態特征分為4種類型:動態度0-3,為土地利用極緩慢變化型;動態度4-12,為土地利用慢速變化型;動態度13-20,為土地利用快速變化性;動態度21—24,為土地利用急劇變化型。
通過計算得出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為21.439,屬于土地利用急劇變化型,這與同期城市擴展加速發展相對應。由此可見,1996-2008年城市用地擴展過程中,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程度較高,土地利用類型表現活躍,土地利用變化速度較快。呼和浩特市建設用地高速擴展,是導致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急劇變化的主要原因。
四、結論與建議
呼和浩特市當前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發現,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從大到小順序為牧草地、耕地、林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園地、水利設施用地;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研究區土地利用變化程度從大到小順序為交通用地5.53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3.343%、水利設施用地3.324%、林地2.352%、未利用地2.346%、園地2.289%、牧草地-0.725%、耕地-0.527%。其中除耕地和牧草地的面積是減少的以外,其它各類土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區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為21.439,土地利用程度處于急劇變化型,土地利用活躍程度較高。
“十一五”期間呼和浩特市城市發展已經按照中心城區、衛星城和中心鎮三級體系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重點鎮和一般鎮合理布局、功能互補的城市網絡群,實現了人口進城、工業入園、產業集中和要素聚集的具有呼和浩特市特色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在今后的發展當中,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應當與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社會發展城市化各方面相適應,根據城市化發展的階段與特征規劃土地利用的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各類各區的用地。主城區范圍繼續向三環高速路延伸和擴展,積極引導城市向南部、西南部新區(大、小黑河之間)發展,統籌城區的功能分工、人口分布、產業布局與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市區與主城的一體化發展。參考文獻
[1]陳峰云.城市發展中的土地利用研究一一以武漢市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2]白冰冰,成舜.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宏觀評價討論——以內蒙古包頭市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5(1)
[3]宋戈.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利用問題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4]王筱明,吳泉源.城市化建設與土地集約利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 ):5-6
[5]李小文,方精云,樸世龍.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轉變類型及其空間關聯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4):438-446
[論文摘 要]主要論述了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的合理性與局限性。首先從有利于引進產業資本,加快城市化、現代化發展;有利于增加對國際產業資本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國家積累三個方面論述了其合理性。然后根據新的經濟發展環境,指出了現行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沒有真正反映土地的價格;造成社會不穩定;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三個方面。
現行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格局主要體現在收益主體之間地位不平等,農民普遍居于劣勢地位;分配方式“計劃”色彩濃厚,價格調節機制發揮不充分;分配格局具有很強的“剛性”三個方面。這一格局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一些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提出以及建立和諧社會觀念的普及,其消極因素越來越明顯,對其改革的呼聲也將越來越高。
一、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的合理性
現行的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格局有其存在的邏輯必然性,對我國經濟發展起過較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我國實行現代化、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有利于引進產業資本,加快城市化、現代化發展
產業資本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是一種稀缺資源。對產業資本的引進、利用、培養的效果將直接影響相關國家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上述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政策在客觀上是“以土地換發展”。通過降低土地價格,降低產業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有利于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布局、提高我國工業裝備技術水平、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進而有效的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二)有利于增加對國際產業資本的吸引力
國際產業資本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F階段新一輪的國際間的產業轉移方興未艾,這對于我國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期。我國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吸引了超過 5000 億美元的國際產業資本,而且每年吸引的外資還在以兩位數增長,形勢十分喜人。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現階段的國際競爭加劇。東南亞國家、南亞印度等周邊國家與中國就吸引國際產業資本展開競爭;南美地區經濟開始復蘇,依靠其豐富的資源優勢,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與西方的傳統關系,其對國際產業資本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視。我國應該進一步的發揮自己的優勢,降低投資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有利于更好的吸引外資,為我國經濟更上一層樓提供堅實的保障。
(三)有利于增加國家積累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工業化發展的艱巨的任務。我國現階段雖然已經發展到了工業化的中期,按照理論不應由農業來承擔國家積累,但由于我國的特殊性,現階段還需要農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貢獻。首先,占我國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經濟實力還比較脆弱,農業作為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工業化水平,增加國家積累起到積極的作用 。另外,這一分配體系有利于把土地由農業用地轉變為非農用地,從而有利于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與以英國“圈地運動”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轉移過程相比,現階段的這一轉移過程相對痛苦還是最小的。這一過程是對我國工業發展的強有力的支撐。
二、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的局限性
上面簡要的論述了這一分配格局對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但是其局限性、負面影響還是十分明顯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弊端將越來越突出,下面我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沒有真正反映土地的價格
在中國農村,土地不僅僅作為一種生產資料而存在,其在農民的眼里是其抵御風險的主要屏障。在社會劇烈動蕩的轉型時期,土地作為農民社會保障這一功能顯得更加明顯,其對農村所起的穩定作用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也就是說土地這一資源在中國農村社會發揮的作用有極強的正的外部性,在進行農地轉讓時,就應該而且必須把這一外部性內部化,應包含在土地交易價格里面,這樣才能比較真實的反映出土地的“價錢” 。
(二)造成社會不穩定
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造成社會不穩定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引起的。首先是收益分配中對農民補償不足,農民為了獲得適當的收入不惜采用不恰當的方式,比如阻撓土地流轉的正常進行,集體上訪,甚至發生斗毆事件,對當地的社會穩定造成很壞的影響,而且往往還極大的損害當地的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埋下許多社會隱患;土地流轉發生后,由于補償農民過少,而且又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機制,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為了生存,有些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其次是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造成影響,進而影響社會穩定。由于種地掙錢很少甚至賠錢。在農民看來,土地不是資產而是負債。由于土地具有的社會保障功能,使其在拋荒土地的同時又盡最大努力保護其對土地的使用權。這樣就造成農民不種地,但同時對土地流轉不積極,據國務院農研中心對1.3萬戶農戶所作的調查,即使對糧食收入僅占家庭收入20%以下的3366戶的調查結果,愿意轉讓土地的也只占4.5%。[1]另外由于農用土地與非農用地之間收益的巨大差距,地方政府依據自身利益考量具有轉變土地用途的沖動,而現階段農村土地制度又給了地方政府低成本獲取土地的便利條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成為向土地市場提供過多土地的主要推動者,從全國各地興建的過多的高爾夫球場、人造景觀,大量閑置的開發區等,就知道這種動力有多強。由于農村土地資源資產收益分配格局是向產業資本傾斜的,他們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的誘惑,有充分的理由推動農地向非農用地轉化。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游說政府。
(三)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我國走的工業化道路是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走的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一發展有一個重要的支撐點就是經濟資源必須是可持續利用的。特別是像土地這種稀缺且很難再生的資源。在現行的利益分配格局下,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現任政府用下任政府的土地,現代人用下代人的土地,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的浪費。有資料顯示,城市存量土地大量閑置的情況下,大量的耕地仍然轉為非農用地。這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
在農地市場結構方面國家逐步退出直接的市場交易過程,變市場交易主體為市場監管主體。其中的關鍵是國家角色的轉換。當然,在土地市場上國家行為的轉變將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積極創造條件的精神逐步推進。
調整和完善土地分配格局,從根本上說應該從完善農地產權制度方面入手,我國學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建議。依照張吉清同志的歸納,我國學者大致從“完善土地經營權的改革思路。該思路主張將完善農戶土地經營權作為改革的重點。”[2];“再造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主張重新構建土地制度?!盵3];“變革土地集體所有權實現形式的思路。‘土地股份制’是其典型代表。”[4]三個方面提出改革思路。這些思路都有其合理性,都從某種程度上抓住了產權制度某個方面的弊端。農地產權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特別是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應該慎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產權房;對策;合法化
中圖分類號:034.5文獻標識碼:A
小產權房”又稱“鄉產權房”,是指在農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由于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不能取得由政府房管部門頒發的正式產權證,而是由享有該土地所有權的鄉(鎮)合作經濟聯合社或村經濟合作社的機構制作頒發權屬證書的“準商品房”?!靶‘a權房”最初起源于民間,在我國已存在多年,并未形成大規模的氣候。但是近年來,“小產權房”之發展大有風起云涌之勢。
一、小產權房形成的原因
1.市場需求
近年來,全國各地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遠遠超過了絕大數普通百姓購買能力,而購房者強烈的住房愿望不得不更多地將目光轉向房價便宜的郊區。而“小產權房”的價格只有同樣位置商品房價格的40―60%甚至只有同樣位置商品房價格的30%~40%。購房者買不起商品房的情況下,只有把目光轉向小產權房。由于小產權樓盤不存在土地出讓金、各項稅費等成本,因此即使以合法商品房價格的30%出售仍有較高利潤可得,其利潤率并不比開發“大產權”的開發商低或者低多少??傊?供需兩旺促使小產權房迅猛發展。
2.我國二元制的土地所有權制度。
雖然集體土地所有權與國有土地所有權在憲法上具有平等性,但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都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除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辦企業或建住房除外,開發建設商品房,同樣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因此,在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上興建商品房出售,必須先由國家征地,轉為建設用地,再由國家出讓給建設開發單位,開發建設單位向國家繳納土地出讓金等稅費后,才能開發建設商品房,向他人出售。這種二元制土地制度是小產權房出現的根本原因。
3、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為其提供便利條件
作為一種市場行為,“小產權”房在房地產市場中能夠存在這么長時間,能夠從局部地區、個別城市擴展到全國,這恐怕應該是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失職,是一種管理上的嚴重缺位和行政不作為,鄉鎮政府實際上是這種行為的制造者和實際推動者。
二、小產權房帶來的主要問題分析
1.農民利益受損問題
由于大量開發“小產權”房引起耕地的流失而造成農民生活保障受到嚴重威脅,將成為開發“小產權”房帶來的最為嚴重后果之一。目前,國家尚未出臺相關的法律來規定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之間關于土地用途改變所帶來的收益增長的分配問題,從集體組織和農民個體之間的關系來看,農民個體一般處于劣勢地位,其權益更容易受到傷害。因此,大量開發“小產權”房引起耕地的流失而造成農民生活保障受到嚴重威脅,將成為開發“小產權”房帶來的最為嚴重后果之一。
2.購房者面臨巨大風險。
法律法規對商品房的相關規定和制度對小產權房是無效的,人民法院也不能適用商品房買賣的法律規定及司法解釋處理涉及小產權房的案件,購房人的權益很難得到維護。由于購買小產權房的合同是無效的,因此根據法律規定購房人只能要求開發商退還購房款并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支付利息等。由于小產權房不受法律認可,也不用在房管部門備案,不在政府機構監管范圍內,因此在使用房屋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房屋質量問題、公共設施維護問題,其救濟途徑就非常有限。
三、解決“小產權房”問題的對策
解決“小產權房”問題的基本原則應是政府主導、綜合考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購房者基本權益不受侵害的情況下,最終使其合法化。對一些明顯違犯國家政策、侵占耕地的“小產權房”,應堅決予以拆除。
首先,對于已建成的樓盤和在建設的小產權樓盤,原則上不應拆除,應最大限度地予以保護,特別是符合城市整體規劃和土地用地規劃的小產權房項目。除非違法情節特別嚴重,如違背基本農田保護等法規、違規開發建設別墅,以及剛剛開工的樓盤,可以予以拆除,恢復農業用地。總之,雖不說一律都不拆,但以不拆為基本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并使其合法化我們可以通過責令補辦手續、補交土地出讓金和稅費,在現有法律體系內將其轉化為商品房,獲得完全的產權,變為完整產權房。
其次,或將這些房屋變成經濟適用房或廉租房,用于當地的社會保障,這樣可以省去補交土地出讓金的麻煩;或者,將這些房屋用于政策性租賃的方式交給農民組織管理,其長期的租金可作為農民的長期收益,解決土地被占用后的收入保障問題。
再次,還可以實行“類似按揭制”的方式解決小產權房問題,即把開發商扣除成本外的一切利潤收繳起來按實際情況均分至每套房屋后作為購房首付交與相關農民集體或個人,然后政府把原小產權房的房價加上同樣標準下國有土地的土地出讓金并得出新房價,再把新房價減去已付首付作為實際購房人的月供總額并由實際購房人按月付給相關農民集體或個人余款直至付清;如果購房者的月供難以維持下去,相關利益人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收回房屋,重新轉讓。
最后,對未建或正建的“小產權房”立即叫停;公告社會,對以后再建的“小產權房”一律拆除,并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給“小產權房”來一個“急剎車”。對違法侵占耕地,甚至是基本農田的,有違對耕地的特殊保護,應依法予以嚴肅查處。
參考文獻:
[1]史煥乾.小產權房的權屬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鄭州:河南大學,2008
[2]孫憲忠.物權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76-177
[3]范利祥.國土資源部調研征地改革農民能否參與增值收益[N],西部時報,2006,7,3
[4]鄭風田.小產權房是個好東西[EB/OL]
[5]胡星斗.小產權房并不違憲[EB/OL].(2007-8-10)[2009-04-11]
【關鍵詞】農業;農業經濟管理;農業資助;農業研究;方向
一、農業經濟的現狀概論
農業自古以來就是全世界所關注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依然不會因各種新興的經濟形式而下降。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發展中國的農業經濟成為了各國研究農業經濟的熱點問題。雖然說農業經濟的研究方向已經慢慢向發展中國家轉變,但是發達國家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經濟時很容易忽略一個經濟的現狀,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經濟狀況不同,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如果始終站在自己國家的農業經濟的角度上去思考別國的經濟,很容易失去實效性。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都是不一樣的,要想搞好農業經濟對研究對象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我國是農業大國,盡管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逐漸走出了貧窮落后的經濟局面,但是地大物博的中國還必須要看清自己經濟發展的劣勢。農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經濟部門,發展好農業經濟是我國的大問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大國,我國存在著大量的農業生產者,隨之而來的“三農問題”更是這些年國家十分重視的問題,我國就“三農問題”而出臺了各種各樣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同時也在農業經濟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龐大而農業經濟的研究隊伍,對我國的農業問題進行多方面的研究,不斷探索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這些努力也出現了巨大的成果,例如袁隆平在農業種子上的研究極大了改善了我國農業的落后的發展狀況。在農業經濟上的研究也逐漸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世界性的經濟組織,世界的專業農業研究團隊等紛紛對中國進行科技和資金上的交流以及資助,為中國研究農業經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下文就農業經濟的管理研究熱點以及資助方向上具體談談關于中國農業經濟。
二、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熱點
農業經濟的研究熱點主要是根據國際權威性期刊和熱點論文來進行數據分析后總結出來的。那么根據最新的國際性權威雜志《AgriculturalEconomics》以及年度高頻搜索論文的相關數據,我們總結了近年來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
(1)農業經濟的國際化、經濟自由化、農業產業化以及關于農業資源保護的問題。全球經濟逐漸融合,同時農業也應該朝著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前進;而經濟的自由化和農業產業化則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這是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還是關于農業資源的問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資源農業用地,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等越來越受關注。
(2)糧食安全問題以及食物政策。主要的相關內容是發達國家的非經濟性因素對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業狀況和經營結構的影響,同時還更加關注發展中國家對于貧困人口的食品安全供給問題。食品供給安全越來越受關注,食物政策也成為全球化的農業發展的需要各國考慮的因素。
(3)農業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農業的公共政策問題。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同樣是當下研究的熱點,目前來說,研究農業經濟管理的主題依然是發達國家的學者,發展中國的農業經濟也成了研究的新的方向,就對農業本身來說,由于農業的國域性,導致各國農業的狀況各不相同,而一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是與該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政策分不開的,農業政策實際上就包含了農業的實際發展局面,農民的收入以及農業經濟管理等實際問題,它是一個體系。
(4)農業的R&D的研究活動。當今時代是個信息時代,同樣它更加是個科技時代,科技成果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落后,科技也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所以在農業上的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研究熱點圍繞著農業科技上面來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是當今世界科技化發展的趨勢。
三、農業經濟的資助方向
上文著重分析了一下農業研究的熱點問題,結合這些熱點,我們也能發現農業經濟管理研究面臨著新的形勢,特別是對于我國來說,我國農業經濟缺乏市場特征,同時在新技術和新設備上的應用要不只是淺顯簡單地利用,要不就是局部高科技整體科技化水平低下,結合我國學者在跟蹤國際研究方向的基礎研究成果,以及我國學者利用本身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研究素材和國情的便利條件而搜集得豐富經驗和素材,筆者認為今后對我國農業的資助主要應該朝著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關注。
首先,WTO農業市場貿易自由化建設。這一點是從市場的角度去關注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雖然說是一國的發展根本,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它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WTO帶來的市場化經濟對中國農業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這種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之下,研究農業貿易自由化是國際形勢和我國在實踐中的需要。
其次,農業政策以及模型定量研究。這一點對于我國農業研究來說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基礎相對較弱,在短時期內,中國的關于農業經濟的一些研究成果很難跟上國際的標準。在農業模型定量研究上加大資助,能有利于我國研究成果走上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第三,可持續性農業的研究方向。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政策要求,也是農業經濟長遠發展的內在需求,農業其實不只是單純的農業,與之相關的有包括環境、生態以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內的社會各個方面,所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是進行與之相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
第四,轉基因農業。此領域不僅是國際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我國農業在農業經濟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方面,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不僅與國際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有所超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很好地證實了它對農業經濟的推動作用,應該在此方面大力資助。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下墊面;產匯流;植被變化;城市化;水文模型
中圖分類號:P34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683(2013)03011107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水土保持、植樹造林、水利工程、城鎮化建設等人類活動對下墊面變化的影響不斷加劇。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改變了下墊面變化,導致流域入滲、蒸散發、徑流等水文要素發生一定的變化,從而引起流域產匯流過程的變化。較長時間尺度上,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更加明顯,但短期內,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是水文水資源變化的主要驅動要素之一[1]。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水文效應研究已成為目前乃至未來幾十年全球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2]。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國際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國際水科學計劃,如IHP、WCRP、IGBP、GWSP等,探討環境變化下的水循環以及相關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因此,變化環境(即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循環研究是21世紀水文科學研究關注的重點[3]。產匯流過程是水循環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產匯流理論研究是水文模擬的基礎,因此,進行流域下墊面變化對產匯流過程的影響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研究成果,從林地、草地、耕地、居工地、景觀變化及水土保持措施等方面闡述了下墊面變化對產匯流過程的影響機制,并剖析了各類下墊面變化的水文效應研究方法的優缺點,總結了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研究的關鍵問題。
1相關研究階段的劃分
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研究始于20世紀初,主要集中在森林與水相互作用的研究。19世紀后期,隨著人口的增長,許多森林被砍伐。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后果引起人們的關注,從而開始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早期的森林水文研究重點是關注森林的變化(主要是森林砍伐)對森林流域產水量的影響,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對比流域試驗法和流域自身對比法。這類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00年瑞士Emmenal山區的兩個小流域對比實驗[4]。1909年,美國設置第一個對比實驗流域探討森林覆被變化對流域產流的影響,并建立水文實驗站致力于研究森林水文問題。而這一階段多數的研究結果表明,森林的開采會導致徑流量的增加。
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流域模型”概念的提出,人們開始把水循環過程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1970年Onstad和Jamieson[5]首先嘗試利用水文模型模擬土地利用變化對徑流影響,標志著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影響的研究由萌芽時代開始向起步階段過渡。此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循環影響研究由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轉向基于物理機制的水文模型方法。這一時期,森林植被變化對流域產水量影響的研究達到,并致力于下墊面變化影響徑流形成機制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對水循環過程的研究。同時,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也受到關注,一般采用單位線法對其進行分析。
20世紀90年代初,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LUCC)被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與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作為核心計劃之一聯合發起以后,迅速引起許多學者的興趣與關注,特別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的水文效應越來越受重視。隨著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及衛星遙感技術(RS)在水文學中的應用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迅速發展,下墊面變化的水循環影響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們開始綜合利用以上幾種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的水文效應,如水文模型與統計學方法相結合的方法、模型耦合法、模型對比法等。總結過去100多年來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影響研究所走過的歷程,可以將其劃分為萌芽階段、起步階段和發展階段(見表1、圖1)。
重點萌芽階段120世紀
初至60
年代11900年,瑞士Emmenal山區的兩個小流域對比實驗1森林砍伐引起一系列后果(洪水等)1試驗流域法1小流域、較小空間尺度1森林的變化(主要是森林砍伐)對森林流域產水量的影響起步階段120世紀
70年代
至80
年代11970年,Onstad和Jamieson[5]首先嘗試利用水文模型模擬土地利用變化對徑流影響1注重徑流形成機制及水循環過程研究1特征變量時間序列法1空間異質性不大的流域、較長時間尺度1從特征參數的變化趨勢上評估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
發展階段120世紀
90年代11992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LUCC)作為核心計劃之一被聯合發起1變化環境下流域生態水文過程演變的影響機制1水文模型法和綜合法1中大尺度流域1對水文效應的變化進行機理性的解釋2下墊面變化對流域產匯流影響機制現狀研究人類活動改變了下墊面狀況、局地氣候,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降雨徑流關系和產匯流過程。影響水循環過程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過程,在區域尺度上主要包括植被變化(如毀林和造林、草地開墾等)、農業開發活動(如農田開墾、作物耕種和管理方式等)、城鎮化建設等[6];從全球尺度而言,植被變化是最主要的驅動因素[7]。本文主要從林地、草地、耕地、居工地、景觀變化及水土保持等方面闡述不同下墊面變化對流域產匯流過程的影響機制。
2.1毀林造林與草地開墾
森林植被對水量的影響可分為林冠截流、枯枝落葉層截持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滲及貯水、林地蒸發散等方面。森林對產匯流過程的影響是通過影響降水與蒸散發來進行的。一般認為森林具有比其他植被更大的蒸騰量,并且森林冠層與枯落物具有截持損失功能,因此森林減少是流域產水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Bari等[9]分析了由于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年徑流變化,結果表明,森林植被蒸散發的增加可導致徑流的減少。Naik和Jay[10]對哥倫比亞1879年-1928年的實測徑流進行還原后圖1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影響的國內外研究對比
Fig.1Comparison of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 impacts of underlying surface changes o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得到天然徑流過程,發現開墾森林造成蒸散發減少,從而導致年徑流有所增加。鄧慧平等[11]對梭磨河流域的日徑流過程模擬表明,隨著流域有林地面積和冠層最大截流量的增加,地表徑流、地表以下徑流、總徑流均減少。楊宏偉等[12]探討了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地表徑流的影響,研究認為林地面積的增加可導致年徑流量減少。
在國內,石培禮等[13]對我國森林植被變化水文效應文獻的綜合分析表明:不同地區森林植被變化對徑流的影響幅度相差較大,但在除長江中上游外的其他地區,森林砍伐或火災會降低林木的蒸散發,增加河川徑流。范世香等[14]在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森林水文模擬實驗室,進行有林地與無林地的地表徑流模擬對比實驗,得出了森林能減少徑流量、調節徑流過程的結論。李毅等[1516]通過室內人工降雨試驗研究,同樣指出植被有增加入滲率、減小徑流系數、明顯降低徑流流速等作用。
但是,森林與水分的關系極其復雜,不同自然地理環境或相同自然地理環境下不同結構類型的森林對大氣降水的截留、林內降雨的再分配、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以及對蒸發散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由此而造成了水分大循環、小循環和水量平衡的時空格局與過程的差異[17]。因此,關于森林植被與徑流的關系,雖然大多數認為森林的存在會減少年徑流量,但是不能一概而論。郝芳華等[18]對黃河下游支流洛河,在其上游盧氏水文站以上流域進行產流模擬表明:森林的存在增加了徑流量,降雨量的增大能弱化下墊面對產流量的影響。
草地能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改變水分在蒸發、滲透、徑流和地下水間的分配,從而影響產匯流過程。草地枯落物通過對降水的吸納,使地表徑流減少,并增加對土壤水的補給。黃明斌等[19]研究發現在郁閉度相同的情況下,自然草地小流域的徑流量大于森林小流域,蒸散量小于森林小流域。雖然林地對產匯流過程的影響問題仍存在爭議,需進一步研究,但是草地明顯有增加入滲率、減少徑流量、降低徑流流速等作用。
2.2農業開發活動與城鎮化建設
理論上,農作物把土壤水和地下水散發到大氣中去,既改變了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狀況,也改變了小氣候的狀況,從而促進了水循環。開荒、坡地改梯田、擴大灌溉面積以及旱地改水田等農業措施,不同程度地攔蓄和耗用了地面徑流,增加地面水下滲機會,使洪水過程平緩。灌溉活動使地下水和土壤水得到大量的補充,土壤水分蒸發顯著增加,因此提高了局地降水概率,從而使流域水循環發生改變。
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長,農業用地不斷得到擴展,同時土地利用的開發強度也不斷增加,極大地破壞了土壤結構,促使土壤壓實和結皮,從而使入滲速率和土壤蓄水量有所降低[20]。Van der Ploeg等[21]分析Elbe河流域100年來洪水頻率,發現農業機械化、土壤集約式耕作導致土壤物理性質的退化是雨季農業用地產生的地表徑流增加的主要原因。Costa等[22]對托坎廷斯河流域(面積76.7×104 km2)土地利用變化的水文效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農業用地的增加,降低了入滲和蒸發,從而增加了年均流量。謝高地等[23]研究發現涇河流域河川徑流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景觀結構中農耕地景觀比例的增大??傮w來說,普遍觀點認為:農業開發活動具有增加年徑流量和洪峰流量的作用。
城市化中人工陸面的建設改變了城市下墊面性質,不透水的硬化地面增加而植被、土壤減少,從而引起產匯流特性的變化。產流方面由于硬化地面阻礙了雨水的下滲,徑流系數增大,地表徑流量增加;匯流方面表現為匯流時間縮短,峰量增高,峰值出現時間提前。Kang等[24]的模擬表明,城市化導致洪峰流量增加、洪峰滯時縮短。Bums等[25]對美國紐約市附近Croton河3個試驗流域(集水面積約為0.38~0.56 km2,分別代表高度城市化區域、中等城市化區域和未開發區域)的27場雨洪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洪峰流量不斷增加,洪水退水時間將減少。White和Greer[26]探討了Californa地區城市化的水文效應,認為隨著城市化程度的加劇,每日平均和最小流量、旱季徑流和洪峰流量都有顯著的增加趨勢。
許多學者對國內城市化發展迅速的城市也作了大量研究。葛怡等[27]對上海市區的研究表明,城市化大幅增加了徑流系數。史培軍等[28]對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對城市水文過程影響的研究表明:隨著土地利用向著城市化方向發展,最大洪峰流量到來的時間提前,退水時間加快。鄭璟等[29]以深圳市布吉河為例,研究了長時期城市土地利用變化對流域水文的影響,認為建設用地的增加導致了流域蒸散發量、土壤水含量和地下徑流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而地表徑流則有大幅增加。
總體而言,城市化導致了截流量和滲透量的下降,蒸發量造成的損失增加,徑流發生的速度更快,但不同地區城市化發展的程度不同,表現出的水文效應也有所不同。此外,城市化造成的“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也會增加城市降水,促進蒸散發,進而影響城市徑流。
2.3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通過改變微地形、地表覆被和土壤特性等邊界條件,影響降水的分配、蒸散發和徑流的產生機制,從而影響了流域的水文水資源過程。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中的梯田、反坡梯田、水平階及魚鱗坑等及溝道工程中的壩庫等)、植被措施(如植樹造林及種草等)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等。
一般認為,水土保持措施通過改變下墊面變化,使入滲、蒸散(發)有所增加,而相應地減少河川徑流量與洪峰流量。穆興民[30]等通過建立降水-徑流統計模型分析了人工草、林及梯田、淤壩等對流域徑流量的變化,得出與之相似的結論。仇亞琴等[31]應用具有物理機制的分布式水文模擬模型(WEPL),模擬了不同下墊面變化情景下的水循環過程,結果發現:水保措施增加了植被的蒸騰量,相應減少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水平循環分量。總之,水土保持措施不僅增大了植被覆蓋度,而且改變了土壤結構,使土壤孔隙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下滲能力和蓄水能力,從而使徑流量減小。
2.4土地利用景觀格局變化
流域的景觀格局變化通過改變地形、地表覆被和土壤特性等邊界條件,影響降水的分配、蒸散發,進而影響了流域徑流的產生機制。流域土地覆被變化與流域徑流量的關系復雜,并非單一的覆被類型變化起主導作用,而是各種變化耦合作用影響了河流徑流[32]。
Germer等[33]通過對亞馬遜流域中森林和草地進行現場測量及對比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變化對近地表水文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森林采伐變為草地,會改變徑流形成的機制,增加徑流量。Lahmer等[34]和Klocking等[35]人則認為:耕地轉化為草地、干旱的草場或草甸草地,對于大中尺度流域及其子流域的水文行為均未引起明顯變化,原因在于氣候溫和的自然條件下這幾種土地利用模式相似,水文行為只有在多山的河源區才有表現;而干涸的河谷轉化為自然濕地,造成蒸散發量的增加會導致流域夏季流量減少。Bewket和Sterk[36]曾對埃塞俄比亞丘陵地帶西北部典型流域進行了研究,發現引起河川徑流減小的原因是天然植被的破壞、過渡放牧、農田的不斷增加、桉樹作物的大量種植等。Calder[37]認為將熱帶濕潤常綠林(熱帶雨林)改變為草地或農田后,由于截留損失減少,徑流將大量增加;在年的尺度上,熱帶雨林將所有的凈輻射量轉變為蒸發,而任何其它形式的土地利用不可能產生更高的蒸發,因此將雨林改變為其它形式的土地覆被將引起年徑流量的增加。
王根緒等[38]以河西走廊中部的馬營河流域為例,建立了基于降水和耕地面積兩種因素的徑流過程統計模擬模型,分析了1967年-2000年土地利用變化對河流徑流的影響,結果表明,由于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尤其是上游林草地大規模轉為耕地,使流域年均徑流量減少28.12%,基流量減少3532%。李麗娟等[39]采用了特征變量時間序列法和降水徑流模型對陜西大理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水文效應進行了研究,發現近10年來,耕地和草地面積有所減少,而林地和建設用地面積持續增加;流域年徑流和月徑流演化過程均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綜上所述,大流域宏觀尺度上的景觀格局的變化對產匯流過程的影響比較復雜,是各種景觀類型變化相互耦合作用的結果。
3下墊面變化影響水文效應的主要研究方法
3.1對比流域試驗
早期的研究大都采用對比流域試驗的方法,包括:控制流域法、單獨流域法、平行流域法和多數并列流域法等。這些研究存在研究周期長、可對比性差的問題,這是因為尋找兩個地理和氣象條件完全相同的流域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個流域前后對比的兩個標準期里,各種條件也不相同,而且各項指標測量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測量的精度和誤差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結論[40]。因此對比流域試驗只適合集水面積較小的流域(l00 km2以下),不適用于探討大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41]。對比流域試驗的優點是排除了觀測期間氣候變異所產生的誤差,有利于揭示植被-土壤-大氣相互作用的機理。
3.2特征變量時間序列
特征變量時間序列法是選擇較長時段上反映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水文效應的特征參數(如徑流系數、年徑流變差系數、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勻系數、蒸散發等),盡量剔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從特征參數的演化趨勢上,評估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42]。雖然特征變量時間序列法具有很多優點,但它僅適合下墊面變化比較均勻、降水和土地利用空間差異不大的流域,而且這種方法缺乏機理機制方面的基礎,只能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進行簡單描述[43]。其缺點是不能將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徑流變化從實測流量系列中分離,從而增加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水文影響研究的不確定性。
3.3水文模型
自1970年以來,水文模型的發展經歷了由經驗模型到集總式模型的發展過程,隨著GIS和RS的廣泛應用,又呈現向分布式水文模型發展的趨勢。在水循環的過程中,影響降雨徑流形成的氣候和下墊面因子均呈現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夠充分考慮流域下墊面空間分布不均勻性,能有效地模擬人類活動和下墊面因素變化對流域水循環過程的影響,在研究人類活動影響方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44]。
流域生態水文模型是全球變化下流域生態水文響應研究的重要工具,是生態水文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流域生態水文模型一方面要充分描述植被與水文過程相互作用和互為反饋機制,另一方面要精確刻畫流域的空間異質性[45];可以耦合生態過程與水文過程,從機理上認識水文過程,同時,分布式生態水文模型的研制也為尺度轉換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法。
但是,水文模型的選擇依賴于獲取資料的詳細程度、時間和經費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資料的可用性。此外,模型參數和輸入數據較多,往往導致模型比較復雜,可能造成模擬結果誤差較大[46]。目前,利用水文模型模擬手段研究下墊面變化對流域產匯流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Bronstert等[47]采用WASIMETH模型模擬了Rhine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降雨徑流過程。歐春平等[48]利用SWAT模型定量解析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蒸發、徑流等水循環要素的影響。
由于單一方法的局限性,多種綜合方法也更多地應用在下墊面變化影響水文效應的研究中,如水文模型與統計方法相結合、模型耦合法和模型對比法等。萬榮榮等[49]利用HECHMS模型,采用歷史反演法模擬了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對洪水水文要素的影響程度。周瑜佳等[50]應用SWAT和TOPMODEL模型,對贛江流域的源頭—梅江流域20年內的植被變化所造成的生態水文響應做出了模擬研究。雖然綜合法能夠彌補單一方法的不足,較好地模擬出下墊面變化的水文效應,但是其需要的數據資料量大,操作也相對比較復雜。
表2幾種流域下墊面變化水文效應研究方法的優缺點比較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caused by
the underlying surface changes
方法1優點1缺點原型觀測1排除了觀測期間氣候變異所產生的誤差,有利于揭示植被-土壤-大氣相互作用的機理1研究周期長,可對比性差,較大尺度流域上操作難度大水文統計1剔除其他因素的作用,計算比較容易、操作簡單、物理意義明確1缺乏機理機制方面的基礎,不能將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徑流變化從實測流量系列中分離水文模擬1比較準確的刻畫流域的水文效應,能對水文效應的變化進行機理性的解釋1依賴于獲取資料的限制,模型參數和輸入數據較多,比較復雜生態水文模擬1在不同的時空尺度上揭示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與水的相互作用關系1技術不成熟,發展不完善,應用不廣泛集成方法1彌補上述幾種方法的不足,較好地模擬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1需要的數據資料量大,操作相對比較復雜4結論與討論
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研究始于20世紀初,主要集中在森林與水相互作用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根據其發展歷程可以將其劃分為萌芽階段、起步階段和發展階段,并會更加注重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影響的過程和機理研究。林地、草地、耕地、居工地以及水保措施主要是通過改變截留、入滲等降水的重新分配過程及蒸散發狀況,進而影響產匯流過程。而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的變化并非是單一的覆被類型變化起主導作用,而是各種變化耦合作用影響了徑流。
對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水文效應研究,早期的流域對比試驗法適用于較小流域;特征變量時間序列法適用于下墊面變化比較均勻、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空間差異不大的流域;基于物理機制的水文模型法能夠比較準確的刻畫流域的水文效應,能對水文效應的變化進行機理性的解釋。其中,流域生態水文模型是生態水文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由于單一方法的局限性,多種綜合方法也更多地應用在下墊面變化影響水文效應的研究中。同時,也不能忽視野外原型觀測實驗在現代水文水資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原型觀測+數值模型”相結合的技術途徑可能是一個發展趨勢。此外,未來變化環境下,用分布式水文模型來預測下墊面變化對水文水資源效應的影響是一個新的趨勢和發展方向。
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已成為國際前沿領域問題。過去一段時期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同時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和研究。例如,如何定量化區分氣候變化與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研究尺度、研究區域、研究對象、研究環境及研究方法等條件的差異性,使下墊面變化對水循環影響的研究結論存在不一致性;以及加強GIS、RS等現代技術的結合與基于物理機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應用等。這些都是未來研究的關鍵問題及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李昌峰,高俊峰,曹慧.土地利用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研究的現狀和趨勢[J].土壤,2002,34(4):191205.(LI Changfeng,GAO Junfeng,CAO Hui.Curr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Research on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Water Resource[J].Solis,2002,34(4):191205.(in Chinese))
[2]DeFries R,Eshleman K N.Landuse change and hydrologic processes:A major focus for the future[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4,(18):21832186.
[3]夏軍,談戈.全球變化與水文科學新的進展與挑戰[J].資源科學,2002,24(3):17.(XIA Jun,TAN Ge.Hydrological Science Towards Global Change:Progress and Challenge[J].Resources Science,2002,24(3):17.(in Chinese))
[4]Whitehead P G,Robinson M.Experimental basin studies―An 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forest impacts[J].Journal of Hydrology,1993,145:217230.
[5]Onstad C A,Jamieson D G.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Modifications on Runoff[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70,6(5):12871295.
[6]Bronstert A,Niehoff D,Buerger G.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on storm runoff generation:Present knowledge and modeling capabilities[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2,(16):509529.
[7]李麗娟,姜德娟,李九一,等.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7,22(2):211224.(LI Lijuan,JIANG Dejuan,LI Jiuyi,et al.Advances in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2):211224(in Chinese))
[8]Bewket W,Sterk G.Dynamics in land cover and its effect on stream flow in the Chemoga watershed,Blue Nile basin,Ethiopia[J].Hydrological Process,2005,19:445458.
[9]Bari M A,Smettem K R J,Sivapalan M.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annual runoff following land use changes:A systematic data based approach[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5,19(13):24632479.
[10]Naik P K,Jay D A.Estimation of Columbia River virgin flow:1879 to 1928[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5,19(9):18071824.
[11]鄧慧平,李秀彬,陳軍鋒,等.流域土地覆被變化水文效應的模擬—以長江上游源頭區梭磨河為例[J].地理學報,2003,25(1):5362.(DENG Huiping,LI Xiubin,CHEN Junfeng,et al.Simulation of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Land Cover Changes in the Suomo Basin[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3,25(1):5362.(in Chinese))
[12]楊宏偉,許崇育.東江流域典型子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地表徑流影響[J].湖泊科學,2011,23(6):991996.(YANG Hongwei,XU Chongyu.Effect of LUCC on Runoff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Watersheds in Dongjiang River Basin[J].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011,23(6):991996.(in Chinese))
[13]石培禮,李文華.森林植被變化對水文過程和徑流的影響效應[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5):481487.(SHI Peili,LI Wenhua.Influence of Forest Cover Change on 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Watershed Runoff[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1,16(5):481487.(in Chinese))
[14]范世香,裴鐵播,牛麗華,等.森林對地表徑流影響的模擬實驗初探[J].水科學進展,1993,4(3):179182.(FAN Shixiang,PEI Tiefan,NIU Lihua,et al.Simulation Experiment for the Effects of Forest on Surface Runoff[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1993,4(3):179182.(in Chinese))
[15]李毅,邵明安.草地覆蓋坡面流水動力參數的室內降雨試驗[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15.(LI Yi,SHAO Mingan.Hydrodynamic Parameters of Overland Flow during Llaboratory Rrainfall Experiments under Ggrass Coverage[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08,24(10):15.(in Chinese))
[16]宋維峰,余新曉,張穎.坡度和刺槐覆蓋對黃土坡面產流產沙影響的模擬降雨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2):1518.(SONG Weifeng,YU Xinxiao,ZHANG Ying.Effects of Slope Ggrade and Cover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on Runoff and Soil Loss from Loess Slopes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J].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8,6(2):1518.(in Chinese))
[17]李文華,何永濤,楊麗韞.森林對徑流影響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5):398406.(LI Wenhua,HE Yongtao,YANG Liyun.A Summary and Perspective of Forest Vegetation Impacts on Water Yield[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1,16(5):398406.(in Chinese))
[18]郝芳華,陳利群,劉昌明,等.土地利用變化對產流和產沙的影響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04,18(3):58.(HAO Fanghua,CHEN Liqun,LIU Changming,et al.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4,18(3):58.(in Chinese))
[19]黃明斌,康紹忠,李玉山.黃土高原溝壑區森林和草地小流域水文行為的比較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3):226231.(HUANG Mingbin,KANG Shaozhong,LI Yushan.A Comparison of Hydrological Behaviors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Watersheds in Gull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9,14(3):226231.(in Chinese))
[20]De Roo A P J.Modelling surface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in catchments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R].Netherlands:Utrecht,1993.
[21]Van der Ploeg R R,Schweigert P.Elbe River flood peaks and postwar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East Germany[J].Natruwissenschaften,2001,88:522525.
[22]Maros Heil Costa,Aurelie Botta A Cardille.Effects of largescale changes in land cover on the discharge of the Tocantins River,Southeastern Amazoni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3,28(3):206217.
[23]謝高地,甄霖,陳操操,等.流域宏觀尺度降雨景觀徑流變化的相互作用[J].資源科學,2007,29(2):156163.(XIE Gaodi,ZHEN Lin,CHENG Caocao,et al.The Changes and Their Iinteractions of PrecipitationLandscapeRunoff in Jinghe Watershed[J].Resources Science,2007,29(2):156163.(in Chinese))
[24]Kang I S,Park J I.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runof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Cheon Stream watershed in Pusan,Korea[J].Hydrological Processes,1998,25:351363.
[25]Burns D,Vitvar T,McDonnell J,Hassett J,et al.Effects of suburban development on runoff generation in the Croton River basin,New York,US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5,311:266281.
[26]Whlte M D,Greer K A.The effects of watershed urbanization on the stream hydrology and riparian vegetation of Los Penasquitos Creek,Californi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4:125138.
[27]葛怡,史培軍,周俊華,等.土地利用變化驅動下的上海市水災災情模擬[J].自然災害學報,2003,12(3):2530.(GE Yi,SHI Peijun,ZHOU Junhua,et al.Simulation of Flood Disaster Scenario under Driving Action of Land Use Change in Urban of Shanghai[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3,12(3):2530.(in Chinese))
[28]史培軍,江源,王靜愛,等.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生態安全響應機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SHI Peijun,JIANG Yuan,WANG Jingai,et al.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Response Mechanism[M].Beijing:Science Press,2004.(in Chinese))
[29]鄭璟,方偉華,史培軍,等.快速城市化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對流域水文過程影響的模擬研究:以深圳市布吉河流域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9):15611572.(ZHENG Jing,FANG Weihua,SHI Peijun,et al.Modeling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Fast Urbanizing RegionA Case Study of the Buji Watershed in Shenzhen City,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9):15611572.(in Chinese))
[30]穆興民,李靖,王飛,等.基于水土保持的流域降水-徑流統計模型及其應用[J].水利學報,2004,(5):122128.(MU Xingmin,LI Jing,WANG Fei,et al.Rainfallrunoff Statistical Hydrological Mmodel Based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4,(5):122128.(in Chinese))
[31]仇亞琴,王水生,賈仰文,等.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水文水資源效應初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1):2430.(QIU Yaqin,WANG Shuisheng,JIA Yangwen,et al.Preliminary Analysis of Hydrological and Water Resources Effects under the Impact of Water and Soil Cconservation Eengineering in Fenh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6,21(1):2430.(in Chinese))
[32]葉寶瑩,張養貞,張熟文,等.嫩江流域土地覆被變化對徑流量的影響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03,23(2):1518.(YE Baoying,ZHANG Yangzhen,ZHANG Shuwen,et al.Effect of Landcover Change in Nenjiang Watershed on Runoff Volume[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3,23(2):1518.(in Chinese))
[33]Sonja Germer,Christopher Neill,Alex V.Krusche,Helmut Elsenbeer.Influence of landuse change on nearsurface hydrological processes:Undisturbed forest to pasture[J].Journal of Hydrology,2010,380:473480.
[34]Lahmer W,Pfutzner B,Becker A.Assessment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Mesoscale[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01,26:565575.
[35]Klocking B,Haberlandr U.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water dynamicsa case study in temperate meso and macroscale river basins[J].Physic and Chemisery of the Earth,2002,27:619629.
[36]Bewket W,Sterk G.Dynamics in land cover and its effect on stream flow in the Chemoga watershed,Blue Nile basin,Ethiopia[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5,19(2):445458.
[37]Calder I R.Land use impacts on water resources[A].Background Paper No.1.In Landwater Linkages in Rural Watersheds[C].Electronic Workshop,FAO:Rome,18 September27 October,2000.
[38]王根緒,張玨,劉桂民,等.馬營河流域19672000年土地利用變化對河流徑流的影響[J].中國科學D輯,2005,35(7):671681.(WANG Genxu,ZHANG Yu,LIU Guimin,et al.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Runoff from 1967 to 2000 in the Mayinghe River Basin[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2005,35(7):671681.(in Chinese))
[39]李麗娟,姜德娟,楊俊偉,等.陜西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J].地理研究,2010,29(7):12331243.(LI Lijuan,JIANG Dejuan,YANG Junwei,et al.Study on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Dali River Basin,Shaanxi Province[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0,29(7):12331243.(in Chinese))
[40]陳軍鋒,李秀彬.森林植被變化對流域水文影響的爭論[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5):474480.(CHEN Junfeng,LI Xiubin.The Impact of Forest Cchange on Watershed HydrologyDiscussing Some Controversies on Forest Hydrology[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1,16(5):474480.(in Chinese))
[41]魏曉華,李文華,周國逸,等.森林與徑流關系—一致性和復雜性[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5):761770.(WEI Xiaohua,LI Wenhua,ZHOU Guoyi,et al.Forests and Streamflowconsistence and Complexity[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5):761770.(in Chinese))
[42]李秀彬.土地覆被變化的水文水資源效應研究—社會需求與科學問題[A].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環境效應論文集[C].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2.16.(LI Xiubin.Study on Effect of Land Cover Change o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cesSociety Demand and Scientific Issue[A].In:Commission on Physical Geography of GSC.Papers on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C].Beijing:Celestial Body Map Press,2002.16.(in Chinese))
【關鍵詞】:套種間作;防風;種植技術
1、間作套種技術的優勢及相關實例分析
間作套種能夠合理配置作物群體,使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既能減少抗風大損失,也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發揮邊行優勢的增產作用。如玉米與大豆或綠豆的間作。
間作套種的作物對病蟲害要能起到相互制約作用,例如:大蒜套種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驅散玉米蚜蟲,使玉米菌核病發病率下降。
根系應深淺不一,即深根系作物與淺根系喜光作物搭配在土壤中各取所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促進作物生長發育,達到降耗增產的目的。如小麥和豆科綠肥作物的間作。
圓葉形作物宜與尖葉形作物套作,這樣可避免互相擋風遮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如玉米與花生的間作,主副作物成熟時間要錯開,這樣晚收的作物在生長后期可充分地吸收養分和光能,促進高產,同時錯開收獲期,既可以避免勞力緊張又有利于套作下茬作物。例如:玉米間作紅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紅薯后收。
枝葉類型宜一橫一縱,株形枝葉橫向發展與縱向發展間套作,可形成通風透光的復合群體,達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例如玉米和南瓜的間作。
品種雙方要一互一利,既要有利于雙方發育生長、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與此同時不會損害另一方的生長。例如玉米套種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無氮酸類則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歡的基質。
種植密度要一寬一窄,即一種作物種寬行,另一種作物種窄行,這樣便于通風,保證增產優勢,例如玉米套種蠶豆,蠶豆窄行,玉米寬行。
纏繞型作物與稈型作物有機套作時能節約架條、省工省錢。例如玉米和黃瓜間作,可用玉米秸稈替黃瓜架條,讓黃瓜纏繞在玉米秸上,還能減輕或抑制黃瓜花葉病。
2、作業計劃
1.1 韭菜、薺菜、秋葵間作套種模式
韭菜生長期為3月―10月,薺菜生長期為11月―翌年3月,秋葵生長期為3月―11月,韭菜壟上十月份撒薺菜種子,薺菜與韭菜混種,既能減少薺菜上的蚜蟲發生率,也極大抑制了韭菜根線蟲的發生。秋葵桿粗壯葉寬大,種植在韭菜壟兩邊能大大減小風力。
1.2 玉米、南瓜、花菜間作套種模式
在同一土地上,玉米4月―10月,南瓜4―7月,散花菜8月―翌年4月,玉米南瓜間作,株形枝葉橫向發展與縱向發展互不影響,玉米能為南瓜擋風,從而減少南瓜葉子破損而導致的減產;南瓜采摘后種植花菜,一部分玉米桿子可鋪地面,另一部分玉米桿子可繼續留著,可大大減少花菜苗早期因風大而搖根死亡。
1.3 玉米、大蒜、紅薯間作套種模式
此模式利用的是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驅散玉米蚜蟲,使玉米菌核病發病率下降,而且有玉米的遮擋,大蒜的成品率也大大提高。
1.4 大棚內瓠瓜、蠶豆、土豆間作套種模式
大棚早春瓠瓜在冬季定植,冬季生長緩慢,在離壟1米可種植一壟10月―翌年2月的土豆,并且還可在大棚內兩邊種植蠶豆或豌豆,大棚內采取間作套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充分利用了大棚薄膜保溫效果,在主作物未覆蓋大棚內地面時,合理的間作能大大減少雜草叢生現象,也提高了大棚的產值。
3、預期效果及應用前景
3.1 經濟及社會效益分析
該技術想通過試驗基地現有的基礎全面推廣實施蔬菜間作套種防風技術,圍繞綠色安全要求,全面推行種植茬口科學安排,減少自然災害損失,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生產管理、采摘、出場檢驗、包裝銷售標準,提高蔬菜的品質,單位價格明顯提高,示范區每畝產值增加0.1萬元以上,社員戶均增收0.5萬元。
3.2社會及生態效益分析
不同蔬菜的間作套種模式,能有效充分吸收前茬作物種植后的剩余肥料,防止因作物的偏向性吸收肥料而導致的土壤板結,促進土壤結構的優化,改善土壤墑情。多品種蔬菜的種植豐富了市場本土蔬菜品種,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
Y束語:
由于該技術具有很大的栽培條件優勢及推廣意義,特別在舟山缺乏土地、風大的島嶼地區,不僅可以緩解土壤鹽漬化、板結化問題,而且可以通過我社示范種植,及時更新間作、輪作、套種新品種,通過我社與社員、農戶相互學習、探討生產、推廣應用,充分利于時間茬口安排,將土地的利用率完全發揮出來。這種種植模式對提高經濟效益,解決農業用地少的難題,促進舟山群島新區農業的發展具有必然的發展前景。
【作者簡介】:姓名: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