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跨國并購論文

跨國并購論文

時間:2022-04-26 12:51: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跨國并購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跨國并購論文

第1篇

近年來,在“走出去”戰略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參與跨國并購活動。跨國并購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一條捷徑,是企業實現規模擴張、獲取資源的有效途徑,也是企業規避不平等貿易壁壘的方法之一。從國際趨勢看,一些國際知名企業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急于脫離非核心業務而進行戰略收縮,這給我國急需技術和市場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并購機會?;谶@些動因和趨勢,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2002年,中國企業以并購方式對外投資的額度只有2億美元,到2005年,已達65億美元,2006年依然有47.4億美元。在幾年時間內,中國企業以并購方式對外投資的數量增長20-30倍。

二、并購戰略在并購中的作用

跨國并購是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的一種手段。無論以何種原因實行跨國并購,企業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跨國并購的戰略決策能夠實現,借助并購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自己的長期優勢。因此,我國企業對外并購是基于戰略的并購,是在戰略規劃指引下的一個動態變化過程。并購戰略是并購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對未來的并購整合及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一)明確的并購戰略是并購成功的前提。對跨國經營的企業來說,并購并不是停留在業務環節的合并層面上,而是在其戰略統領下,依靠并購達到更高的目標。如我國萬象集團收購美國(UAI)是基于其良好品牌和市場份額,我國京東方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收購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的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業務,主要是為獲得世界先進的核心技術。

對并購目的進行合理而科學的定位,從而指導企業選擇符合自身發展戰略的目標公司,不僅影響并購的效果,更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重要影響。并購目標模糊會使企業失去發展方向。從并購失敗的案例看,往往是企業在急于擴張的沖動下,在沒有弄清并購目的情況下盲目做出并購決策,因而給并購的失敗埋下致命的誘因。創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加拿大善美集團于90年代初為獲得廣泛的銷售網絡和知名品牌效應收購了有100多年縫紉機生產制造歷史的上海勝家集團,在并購的效應還未發揮出來之前,又分別在同年和次年收購了日本山水電子公司、香港東茗國際公司和德國百福公司。激進而不明確的擴張策略使善美公司債臺高筑,管理混亂,發展至1999年,善美公司申請破產。

(二)有明確的并購戰略,才能正確地對并購目標企業作出是否有利于自己企業整合的評估和判斷。企業跨國并購整合不是兩個企業的生產要素或銷售渠道的簡單加總,而是通過有效的重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它涉及兩個企業的發展戰略、人力資源、財務、營銷、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因此,整合是并購中最復雜和困難的環節,也是決定并購是否成功的關鍵一環。通過詳細的調查和評估目標企業,掌握與并購交易有關的重要信息,才能降低整合的風險。通過微觀層面即企業內部運營情況的考察,并購方可判斷與目標企業的財務、營銷等經營管理方面整合的難易程度;借助于對宏觀環境的分析,并購方才能掌握目標企業所在國的政府行為、工會勢力、法律法規和文化背景。通過收集這些相關信息評判目標企業是否符合企業的并購戰略,最后決定是否并購目標企業。如,臺灣明基公司并購德國西門子后,由于工會力量的強大和當地法律的規定,原來的裁員和轉移工廠措施都未能實現。為此要支付昂貴的人力資本成本。另外,對“西門子”復雜的外包業務了解不充分,外包業務的切割程序直到“明基”申請破產時還未完畢,嚴重影響了整合的進程,也使這筆曾被視為非常劃算的買賣歸于失敗。同為轟動一時的并購,我國“聯想”集團并購美國IBM公司已初見成效,這源于“聯想”有詳細的并購戰略。在進行充分的分析后,“聯想”作出并購戰略設計。第一階段是穩定。用IBM原來的人擔任CEO;第二階段是變革。2005年底更換CEO,進行兩次大規模結構重組。同時,“聯想”和IBM一起派2500名人員到各大用戶處做安撫工作,使市場基本穩定。并購后,“聯想”從虧損到盈利的轉變說明“聯想”整合的成功,更顯示擁有正確并購戰略并對目標企業進行詳細調查和評估的重要性。

(三)明確的并購戰略可為并購企業指明并購后的發展方向。并購戰略的系統性和長遠性,有助于并購企業理清發展思路,找到自身的弱項,借助并購整合,成功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和長期競爭優勢,便于企業確定以后的發展方向。“聯想”在2004年初確立了新三年戰略,其中收購IBMPC業務是“聯想”新三年戰略的一部分。購并后,“聯想”不僅獲得了自己缺少的品牌效應和多元化的客戶基礎和領先的技術,而且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Pc)生產廠商。同時在與供應商的談判能力、降低采購成本方面取得了主動權,使“聯想”的核心優勢得以發揮,大大提高了競爭能力,確立了在PC上的競爭優勢。

跨國并購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大多數企業缺乏長遠的并購戰略,對自身優劣勢的分析不夠充分,對宏觀經濟狀況和趨勢、技術發展水平等缺乏正確的分析,只注重并購的短期利益,不僅使企業的并購戰略無法實現,更影響了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模糊了長遠的發展方向。以我國TCL集團為例,2004年分別并購了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由于對并購行業發展潮流研究不充分,TCL購并湯姆遜之后業績方面遇到極大的風險:TCL收購湯姆遜電視的本意是要獲得電視機方面的最新技術,但實際獲得的僅僅是即將被淘汰的CRT電視屏幕顯示技術,而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是液晶電視和平板電視,TCL還要另外付費給湯姆遜購買多項專利;手機業務方面,國際大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加速擴張還使TCL手機業務陷入危機。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并購后公司的業績,更使TCL國際化道路充滿了艱險。

三、制定跨國并購戰略應注意的問題

(一)確定跨國并購目的,慎重選擇目標企業。并購目的作為并購戰略的出發點,指引著企業對目標公司的篩選。從企業國際化的總體戰略目標出發,明確企業跨國并購究竟是為市場、技術還是為品牌和資源。以此遴選出與企業并購目的相符合的目標企業,切忌重量不重質的并購行為。并購行為不但要考慮自身的資本實力和并購成本,還應考慮經濟成本和預期收益。不是為擴張而盲目收購“便宜”的企業,而是通過反復的評估和論證來判斷并購行為能否實現預期的戰略目標,能否通過并購提升企業的潛在價值,以利于實現購買的價值。具體說,應認真考察目標公司所在國環境,選擇政策法律環境較好的國家和自己的競爭優勢可移植的產業進行跨國并購;選擇能與自己企業實現互補的目標企業以實現聯合經濟或產業鏈條的延伸;選擇并購成本低但經過整合能產生很好效益的跨國企業進行并購。另外,目標企業一般是跨國公司為集中優勢發展核心業務而急于剝離的非核心業務,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產業分工調整的機遇,在策劃并購戰略和進行并購談判中審時度勢,靈活應對,以減少并購的風險,提高并購的成功率。

(二)實施跨國并購前,并購企業必須對自己和并購目標企業有一個正確的評估。一項成功的跨國并購項目從醞釀到完成,有60%-70%的時間應用在戰略規劃的準備上,其中調研和評估是其中最費時間和精力的一個環節,但也是最關鍵的一環。如“摩托羅拉”在中國投資之前,調研費用就是1.2億美元。所以,并購戰略是在這些調研和審查工作基礎上制定出來的。一方面,擬實施跨國并購的企業對自身的實力和規模,能否承擔并購活動中的風險能力進行評估,主要包括:公司經營規模、物力和人力資源、財務狀況、管理能力及整合這些資源的能力。還需考查企業的市場規模,一般需要有強大而穩固的國內市場規模和市場影響力為支撐,才有能力進行海外并購。另一方面,需要對并購的目標企業所從事的業務和資源狀況有充分的了解。最后,對企業并購雙方的經濟實力、技術水平、市場占有率等因素和并購雙方所在國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外部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對比,以了解雙方整合的難易程度。

由于調研和評估的重要性和專業性,借助于中介的力量可縮短時間,提高調研的質量和信息的準確度,保證并購的高效性。目前我國中介市場尚不成熟,有并購意向的企業應積極接洽熟悉中國企業且聲譽很好的國際中介機構,請專業人員參與審查評估等過程。如我國京東方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并購韓國TFT-LCD時聘請美國花旗銀行做國際財務顧問為其做融資方案的策劃;“聯想”并購IBM時聘請美國高盛投資銀行和麥肯錫做并購顧問,聘請美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做財務和人力資源方面的調查,為制定并購戰略提供信息支持。

(三)制定跨國并購戰略要突出核心競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核心競爭力是支撐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礎,企業基于戰略的并購行為旨在通過并購來完成或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并購戰略的制定要突出核心競爭能力的培養。通過并購中的優勢互補實現核心技術從優勢企業向劣勢企業的轉移或相互滲透。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能消化吸收并購來的技術和資源,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技術和研發水平;注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用好并購獲得的品牌,以此帶動自有品牌的塑造;培養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營造多元化的企業文化環境,為企業的整合提供良好的土壤。

第2篇

(一)采取先合作后排擠的方式。跨國公司先與我國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合資建廠,跨國公司提供管理,技術以及資金方面的支持,而中方往往出讓自己的優良資產。建立合資企業以后,跨國公司利用各種手段阻撓合資企業的發展,致使合資企業長期處于虧損的狀態??鐕鞠啾扔趪鴥绕髽I的一大優勢就是其資本的國際化帶來的資金充足。中方資金來源單一,在跨國公司的這種策略下往往被拖垮,最終不得不退出合資企業??鐕就ㄟ^增資控股等方式控制整個合資企業之后,利用其強大的資本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使整個企業在短期內扭虧為盈。相反,中方企業在退出合資企業喪失企業的控制權的同時還丟掉了本方企業以往有競爭力的產品的市場。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北軸承廠。在與德國公司合資時,拿出了鐵路軸承這一自己的優質資產,結果以后幾年逐漸被德方拖垮丟掉了合資企業的控制權。德方控制合資企業的經營權后迅速實現盈利,不但控制了整個合資企業還搶占了鐵路軸承的市場占有率。

(二)利用一些地方政府將招商引資作為政績考核的指標急于吸引外資的心態廉價并購當地的一些企業或提出各種有利于自己搶占市場占有率的條件,擠壓當地企業的生存空間。一些地方政府特別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制定了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對外資不區分善意還是惡意,甚至不惜代價地吸引外資,為惡意并購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這種盲目吸引外資導致的結果是地方企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地限制,一些國企趁機被外資以廉價收購,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而一些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外資的拼命打壓下難逃破產倒閉的命運。杭州齒輪廠在與外資整體合資時雙方由于控股權的爭奪使得談判一度陷入僵局,此時,外資威脅稱“如果不控股,就不來杭州投資”,最終,在地方政府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壓力下,外資如愿以償,成功控股。合資后,杭州齒輪廠的商標被外資禁止使用,其優勢產品和研發力量以及大量技術成果也盡歸外資所有。

(三)跨國公司利用其技術優勢與中方合資后排斥合資企業的自主創新,大舉扼殺中國品牌,使中國企業變成單一的加工廠,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鏈上的一環,既沒有知識產權又沒有核心技術。大多數中方企業與跨國公司合資的初衷是利用跨國公司資金優勢的同時,學習和消化他們的管理與技術。然而,跨國公司卻并不會向中方轉移核心技術,其轉移的僅僅是操作技術。當中方試圖自主創新改造民族品牌時也會遭到外資的阻礙。我國的汽車工業在這方面就是相當典型的例子。上海汽車曾試圖利用大眾公司的技術改造民族品牌,但遭到了大眾公司的斷然拒絕,并且嚴格規定不允許將大眾技術用于任何中國品牌上。

(四)少數一些跨國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資金對同行業的國內中上游企業進行掠奪式的收購,從而取得整個行業的話語權,繼而搶先制定行業標準,給其它弱勢企業制造障礙,防止其它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在實行長期的外資單向開放后,目前在一些行業內已出現了外資企業限制競爭的現象。柯達公司1998年對中國感光行業進行了大規模并購,并購了除樂凱公司以外的幾乎所有同行企業,一舉奠定了其中國感光行業的壟斷地位,其對中國感光行業的控制不僅限制了其它國內企業的競爭而且還使得其它跨國公司難以涉足中國市場。

(五)一些跨國公司在并購圖企的同時,利用國企改革之際成功繞過我國現有法規,打入部分限制外資進入的重要行業。2002年4月,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頒布,電信,燃氣,熱力,給排水等行業被允許外資進入,同年8月,《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正式實施,民用航空業也被允許外資進入?,F今,外資已經進入到中國絕大多數行業和領域。而在此之前,個別原先禁止外資進入的行業已有被外資滲透的現象時有發生。

(六)隨著A股市場全流通改革的逐步完成,跨國公司通過股票二級市場對中國上市公司進行惡意收購的比例將會逐漸增加。由于目前沒有外資公司在中國A股上市,跨國公司往往以受讓股權或戰略投資人絕對控股的方式與中國企業合作,從而間接進入中國股市。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以及一批關于外資進入資本市場的相關法規和辦法的實施也將為跨國公司收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甚至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提供了機遇。

二、跨國公司在華惡意并購的特點

(一)跨國公司大舉并購我國重點和關鍵產業的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往往在全行業中起著技術支撐和產業轉型,的引導作用,容易受到行業內其它企業的追隨。近年來,發生在工程機械業,裝備制造業,電器業等重點和關鍵領域的并購案層出不窮:凱雷-徐工并購案,西北軸承廠外資并購案,杭州齒輪廠外資并購案,大連電機廠外資并購案,無錫威孚外資并購案,錦西化機外資并購案等。這一系列并購案的最終結果是中方一再痛失品牌,市場和產業平臺。工程機械業和重大裝備制造業是整個工業的基礎,它涉及國家長遠的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問題。作為這些領域的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如果被外資掌握控制權,勢必造成整個行業的過度集中和壟斷,國內企業也因此失去自主創新能力,甚至危害國家經濟安全。

(二)隨著國企改革和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和具有一定實力和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成為跨國公司覬覦的目標。國有大中型企業往往基礎好,市場知名度及信譽高,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并購后可取得短期投資,長期見效及改造一步到位的最佳經濟效益。并購方還可以以三資企業的身份享有國家的各種相關優惠政策。國有企業改制和地方推進國有產權改革都為跨國公司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提供了機遇。另外,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在外資并購中具有明顯的吸引力。未來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結束后上市公司股權的全流通對我國資本市場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也給惡意并購開啟了機會之窗,上市公司所面臨的惡意并購威脅更加現實化。

(三)在并購過程中,由于我國資產評估制度不合理,評估方法不科學,產權交易不規范,同時由于中介機構不成熟,我國企業在并購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致使國有資產流失嚴重??鐕静①徶袊髽I時,有部分企業對國有資產評估不實甚至未對國有資產進行有效評估,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價格往往偏低,而且對企業所用有的商標,專利,品牌,信譽等一些無形資產未給予充分的重視,沒有計入企業總資產價值中,從而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損害國家利益。企業并購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市場行為,技巧性和操作性很強。在并購過程中,并購雙方的信息對稱,價格協商,法律保證等都應該由中介機構承擔。然而由于并購剛剛在中國起步,中介機構尚處在發育階段,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有限,導致企業并購過程在非客觀公平的條件下進行,致使我國企業在并購中處于劣勢,并購成本過高,資源難以優化,資產難以有效重組。

(四)跨國公司并購中國企業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政府,而非市場的選擇。由于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的轉軌期,傳統體制的慣性使政府在企業并購過程中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缺乏規范性。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為了突出業績,盲目追求GDP,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強制性地對企業并購決策進行干預,對外資由利用變成了仰仗。為了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不惜以市場換技術,以地皮換資金,以國企的資金換資金,以環境的污染換資金。其后果是妨礙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抑制了產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對國家經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響。

(五)中國企業自身的落后為跨國公司的并購在產業層面上產生壟斷提供了可能,而惡意的跨國并購又會鎖定中國企業的落后。我國企業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國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競爭力弱,有的企業在整合多家企業迅速壯大自己的規模的同時也因為整合的企業良莠不齊而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這為跨國公司的惡意并購埋下了伏筆。其次,我國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弱,即使一些大企業的研發投入都還不到2%,而跨國公司一般的研發投入一般都在5%-15%之間。這正是我們企業普遍落后跨國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一些企業目光短淺,崇洋,把與跨國公司合作看作是一種時尚和光榮,殊不知與跨國公司合作容易,但要達到雙贏最終還是要靠自身實力,而不是寄希望于討好跨國公司。

(六)少數一些跨國公司惡意并購中國企業僅僅是出于投機的目的。在企業并購中,并購雙方的股票往往都會上漲,收購方可以在目標企業的股票上漲之后將其擁有的股份溢價轉讓獲取溢價收益。也有一些專門從事收購投機的企業長期致力于研究各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和股權結構,尋找那些股權分散或有潛在價值的企業,通過發行垃圾債券或者抵押貸款取得融資來收購這些企業,然后經過短期的包裝重組后出售,從中牟取暴利。

三、防止跨國公司惡意并購的對策研究

惡意并購的危害在于會形成壟斷,抑制自由競爭。古典經濟學認為,自由競爭的經濟是最有效的經濟,壟斷會破壞良好的經濟秩序,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防止跨國公司的惡意并購對我國國家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那些試圖壟斷中國市場的惡意并購要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同時采取措施制止和防范。

從宏觀層面上來說,政府在跨國公司并購問題上的主要職能是根據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制定宏觀調控政策和行規法規,通過制定外資并購的交易規則,保護國家經濟安全。具體有:

(一)政府應進一步明確戰略性產業,對于戰略性產業外資進入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確的界定。對于涉及到戰略性產業的外資并購應當加大審查力度,防范潛在風險。市場準入要管的同時更要加大準入后的監管。

(二)加快制定和完善現有法律法規,規范外資并購活動。隨著我國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跨國并購活動將會越來越頻繁,而我國的相關法規卻不盡完善,一些法規制定之后沒有根據形勢及時做出修改,導致法規與市場不配套,對國家經濟的安全運行產生威脅。與之相對應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成熟市場和一些發達國家的法規相對完善。因此,我國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完善法規建設,包括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近日剛出臺的《反壟斷法》,規范和強化證券市場的監管,建立規范化的資產評估機制,大力發展社會中介結構等。

(三)完善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績的考核??鐕静①彽牟椒ピ诩涌?,一些掌有企業控股權的地方政府出于引進世界500強的政績考慮,對外資收購行為往往不去認真分析其背后真正的意圖,盲目地將國有企業與跨國公司合資,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因此,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績的考核不能單單停留在數量上,而應更看重其質量。

(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是國家確保產業安全最有力的措施。國家可以通過有效整合產權及其資源,對一些關系國家戰略利益和產業安全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加大政策以及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有市場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要一視同仁,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保持市場競爭的秩序和法規環境的公正透明。

從微觀層面上來說,企業是并購的主體,任何一個企業都無法回避并購。我國企業要想不被跨國公司惡意并購,必須從自身發展角度尋求突破。具體有:

(一)我國企業應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企業與跨國公司最大的差距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足,而自主創新的實質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企業應當抓住現今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歷史契機,通過自主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自身企業價值,增強應對外資并購的能力和實力。

(二)我國企業特別是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要借鑒國外公司應對惡意并購的經驗,構建完善的反惡意并購機制。反惡意并購機制有利于推進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建設,切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有利于確定和維護并購秩序,提高并購效率;有利于國家對戰略性行業的控制,有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具體做法有:確保公司的股權不過于分散;修改公司章程,樹立反惡意并購的意識和緊迫感,及早制定防范惡意并購的方案和條款;密切關注本公司的股價走勢,防止突如其來的惡意并購等。

(三)我國企業在與外資并購或合資中必須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的意識,摒棄崇洋的思想。在建立合資企業時必須堅持控股權,企業一旦失去控股權,自主創新只能聽命于人,生存發展也要受制于人。在企業并購時要理性選擇適于企業實際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形式,避免盲目的資本化運作,努力實現與跨國公司的雙贏即讓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盈利的同時我國企業也能從跨國公司身上吸收并消化他從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提高自身實力。

第3篇

【關鍵詞】 跨國并購; 并購動機與績效; 并購風險; 研究現狀

同風起云涌的并購浪潮一樣,國內外學術界也出現了對跨國并購相關問題的一個研究熱潮。對跨國并購理論研究和一般的國內并購研究一樣,主要關注兩個方面的論題:一個是跨國并購動機的理論研究;一個是跨國并購績效(即跨國并購是否創造價值)的理論研究。Shimizu,Hitt,Vaidyanath,and Pisano(2004)對30篇跨國并購的文獻作了回顧,他們把對跨國并購的研究歸納為三個方面的研究:(1)把跨國并購作為市場進入戰略手段;(2)跨國并購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3)跨國并購是一種創造價值的戰略。其中(1)和(2)仍是并購動機的理論研究范疇。此外,有關跨國并購風險的相關研究通常都結合在并購績效和跨國經營風險的相關研究當中,很少有專門針對跨國并購風險的相關文獻。

一、跨國并購動機的研究現狀

跨國并購動機的研究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重點,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很多??鐕①徥瞧髽I國內并購跨國界發展的產物,其并購動機的理論基礎不能脫離傳統國內并購動機理論。例如效率理論、協同效應理論、問題和管理主義理論、管理者自大假說、市場勢力理論、自由現金流量假說、市場缺陷理論等。實際上動機理論的研究也綜合在并購收益來源的研究之中。

較早對并購價值來源進行解釋的研究是多德和魯巴克(1977),在他們的文章中也闡述并購產生的動機。他們認為,在收購事件發生之前,目標公司的資產沒有得到管理者的充分利用,收購事件的發生,說明并購公司對目標公司的資產價值和資產使用效率有了重新的衡量和判斷,如果并購后更換了管理層,則目標公司的資產使用效率得以提高。即使不更換管理層,甚至并購失敗,都使得目標公司的管理層意識到公司資產的使用效率問題,從而改善管理,提升資產的利用效率,增加股東財富,并購的收益來源即在于此。這就是內部效率假說(Internal Efficiency Hypothesis),也是并購事件得以發生的一個原因,是符合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的主流觀點。

隨著這一問題研究的興起,又出現了“市場壟斷假說”、“信息效應假說”、“節稅效應假說”、“建立帝國假說”、“剝削假說”等各種對并購收益的假說。按謝內夫等人的觀點,這樣一些理論假說都可以歸類為“財富轉移假說”。這一假說認為,收購或兼并只不過是財富在不同利益者之間的轉移而已,本身并沒有新的財富產生。因此,公司并購事件的發生動機就在于一部分利益主體企圖獲取另一部分利益主體的利益。實際上,這樣一些假說也并沒有得到有力的實證數據的支持,阿斯奎斯、金(1982)在《財務學刊》中發表的“兼并要價對當事公司證券持有人的影響”一文中對50家涉及兼并事件的公司展開分析后認為,沒有哪一項檢驗能提供證據說卷入兼并的股東和債券持有人之間存在財富轉移的現象。針對各種假設的實證研究仍在進行之中。

與“財富轉移假說”相對立的觀點是“協同效應假說”。“協同效應假說”認為,通過并購可以使得公司由于規模經濟而節約成本,或由于生產和流通中的人員和資產的高度合作互補而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從而使得公司價值得以提升(威廉姆森,1971; J.F.Nielson、R.W.Melicher,1973; Klein、Robert G.Crawford、lchian,1978)。詹森也一直力主這一觀點。博凱維奇和納拉亞南(1993)在“收購的動機:一項實證調查”一文中實證了這一觀點,因此他們認為,“協同效應是絕大多數收購的原因”。SSP(2000)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

顯然,這些理論觀點對跨國并購的動機都有一定的解釋力,但跨國并購的動機應該不是一兩個理論觀點就可以概括的,不同的公司可能基于不同的動機或多種動機來從事這一項經濟活動,正如博凱維奇和納拉亞南所指出的,“除了協同效應,公司收購必有其他的收購動機”。另外,跨國并購作為一種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也可以部分解釋跨國并購動機。例如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區位因素理論、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等。鑒于跨國并購涉及兩國或多國的經營環境,比國內并購涉及的變量要多得多,并購動因也更復雜,上述已有的理論成果也難以解釋在不斷變化境況下的一些跨國并購實踐,因此,西方學者又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跨國并購動機。比如價值低估理論(Hannah、Kay,1977;Vasconcellos、Kish,1998)、交易成本理論(Williamson,1985;Hennartt、Park,1993;巴克利和卡森, 1998)、產業組織理論(Yip,1982;Baldwin &Caves,1985;克魯格曼和奧泊斯法爾德,1998)、資源基礎理論(Baum & Oliver,1991; Eisenhardt&Schoonhoven,1996; Hennart, 1991;

Madhok,1997)和組織學習理論(Barkema & Vermeulen, 1998;Vermeulen & Barkema,2001)、分散化理論(Seth,1990;Markides & Ittner,1994;Denis & Yost,2002)等。

此外,國外有關跨國并購動機的理論研究成果很多,如“情景理論”、“網絡理論”等,西方學者一直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跨國并購的真正動機??鐕①彽膭訖C往往是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即跨國并購實踐也許是上述動機的兩個或多個動機交織綜合的結果。即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并購實踐難以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找到有力的解釋。因此有關跨國并購動機的理論仍處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之中。

當然,我國學者對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動機研究也很多(史建三,1999;秦斌,1999;王林生,2000;羅仲偉,2001;張唯、齊安甜,2002;李蕊,2003;李梅,2006;廖運鳳,2006;蘇國強,2006;郭旭東,2007;王金洲,2008等),學者們以我國的并購實踐為研究對象,提出我國國企海外并購的“國家戰略理論”,認為我國國有企業的海外并購是基于國家戰略的需要。此外相關研究都是以國外已有的動機理論來解釋我國的海外并購實踐,原創性的理論還很鮮見。

二、跨國并購績效的研究現狀

從歷年研究的文獻來看,并購方股東獲得的收益還沒有確定性的結論(Campa、Hernando,2004)。布魯納(2002)在他的一個文獻回顧中指出,在他考察的44項研究中,24項研究認為跨國并購為并購方股東創造了正收益,20項研究認為是負收益。因此,這一論題的研究還處于論爭之中。

(一)跨國并購的正效應

雖然跨國并購的研究要滯后于純國內并購的研究,但Shimizu等人(2004)的研究證據表明,跨國并購的效果要好于國內并購。此前,Markides and Ittner在1994年的研究中也提出這一觀點。這一觀點認為,跨國并購提供了內部化、協同效應、風險分散化的綜合收益,因此為并購公司的股東創造了財富(Markides,1994)。近年來的一些相關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Benou、Gleason和Madura在2007年對高科技公司跨國并購的研究中認為,有特色的跨國并購業務在充分做好宣傳、獲得市場投資機構認可的情況下,可以獲得良好的并購效果。此外,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跨國并購可以為收購方股東創造正的累積異常收益,在并購事件宣告的前后10天的時間窗內,存在0.29%-1.96%之間的累積異常收益。比如莫克、楊(1992),馬基迪斯、伊德納(1994),Manzon、Sharp和Travlos(1994),Doukas(1995),Cakici、Hessel和Tandon(1996),馬基迪斯、奧榮(1998),Black、Carnes、Jandik(2001),Kiymaz、Mukherjee(2001);Gleason、Gregory、Wiggins(2002),Kiymaz(2003),Block(2005)等人的研究均證實了這一觀點。

(二)跨國并購的負效應

同樣,也有很多證據表明,并購并沒有導致公司價值的增加,也沒有獲得很好的財務業績。Lubatkin在1983年的研究中認為,并購公司的價值并沒有在并購中獲得增長。Danbolt(1995)使用指數模型和市場模型研究了英國公司對其他國家公司的并購,認為在事件前8個月到后5個月的時間窗內并購方產生了顯著為負的累積異常收益。Eun,et al(1996)采用回歸收益模型檢驗了并購美國公司的并購方的收益,發現在事件前后5天的時間窗內,并購方的累積異常收益顯著為-1.20%。Aw和Chatterjee(2004)提出英國跨國并購的公司在并購后的6個月和12個月的異常收益分別為-4.46%和-8.07%。

(三)并購效應研究評述

似乎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并購是失敗的,但實際上這一結論依賴于人們對失敗的定義。Hopkins(2008)指出,如果失敗是指公司被迫清算出賣,那失敗的比率相當低;如果失敗與否是指到達預期的財務目標,失敗的比率就相當高;如果失敗與否是指達到管理層的總目標,那么失敗的比率也相當低(H. Donald Hopkins,2008)。Brouthers、van Hastenburg和van den Ven(1998)發現大多數并購公司的管理層都對他們的并購業務很滿意。

此外,并購成敗的研究結論依賴于研究中并購評估的時間范圍(H. Donald Hopkins,2008)?;诓①徥录媲昂蠖唐诠蓛r反應的研究表明,目標公司的股價在宣告日后會上升,而并購公司的股價則變化不大或下降。雖然這種研究方法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短期的股價走勢能否衡量基于戰略視角發生的并購效應,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那些基于長期基礎考察并購效應的研究就認為跨國并購的并購方能獲得良好的并購效果。

三、跨國并購風險的研究現狀

跨國并購的風險問題仍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有很多研究表明跨地域經營可以通過分散化經營降低公司破產的風險,但由于東道國和母公司所在國的制度環境差異和文化差異的現實存在,要求從事跨國并購公司不僅在管理理念、經營戰略上應具備一定的柔性和多樣化,還要求并購者在跨國經營中要有很好的宏觀經濟研判能力和多種制度的解析能力,使得公司的經營面臨很多純國內經營公司所沒有的不確定性。復雜環境中的經營風險無疑會大大增加。

有關跨國公司管理東道國制度風險的研究獲得了很快的發展(Blank & La Palombara,1980;Anderson & Gatignon, 1986;Gatignon & Anderson,1988;Delios &Beamish,1999; Henisz& Delios,2001;Kobrin, Basek, Markusen,2001;Uhlenbruck, Rodriguez,Doh& Eden,2006),研究的主流范式是以交易成本經濟學為基礎,集中關注這些東道國制度風險如何影響跨國公司進入國外市場的進入戰略,得到了兩個一致的結論:第一,制度風險減少了通過權益投資進入的可能性(Delios &Henisz,2003;Henisz & Delios,2001;Uhlenbruck et al.,2006);第二,如果通過權益投資進入國外市場,制度風險的大小和跨國公司持有權益的百分比是負相關的(Gatignon & Anderson,1988;Delios & Henisz,2000;Uhlenbruck et al.,2006)。

總的研究結論是,如果不考慮其他的因素,政治風險應該使得跨國公司盡量避免其擁有的國外權益暴露在這些風險之下,至少是使得這樣的涉險權益最小化。然而,跨國公司跨國并購日益增長的形勢表明,很多跨國公司選擇積極面對這些風險。因此,對跨國公司如何處理對外經營的東道國制度風險的研究成為了一個研究的熱點。Teece(1977),Williamson(1979),Rugman(1981),Anderson & Gatignon(1986),Dunning(1988),Henisz(2000),Zhao、Luo & Suh(2004)等人的研究從公司治理機制的角度探討了在處理公司面臨交易風險時對權益結構的整合問題。而Susan E. Feinberg、Anil K. Gupta(2009)的研究指出,很多跨國公司單從權益整合管理政治風險的角度看不僅沒有改善風險,反而惡化了面臨的風險。同時他們的研究指出跨國公司的經營整合和組織活動整合可以很好地改善公司面臨的風險,并提供了相應的實證檢驗。

四、研究現狀的簡要評述

從上述的研究現狀回顧中可以看出,跨國并購動機的研究已比較成熟,雖然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單個理論在新形勢下對某些跨國并購實踐的解釋力仍存在不足,但如果綜合多種并購理論基本上能對絕大多數的并購實例進行理論解釋,并為并購實踐提供有力的指導??鐕①徖碚摰目冃а芯繂栴},針對并購后的正負效應問題的爭議仍會繼續,但正如H.Donald Hopkins所指出的,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研究考察的時間范圍。如果從長遠的時間維度來看,跨國并購的績效通常會獲得一個積極的正效應,當然,這也取決于并購業務的初始動機。而跨國并購的風險研究仍處在研究的熱點之中,這是由于并購實踐和研究結論相悖的事實決定。正是由于跨國并購實踐中大量跨國經營的企業選擇積極面對風險的客觀事實存在,使得很多學者積極關注這些跨國經營企業的風險管理措施,但對于跨國并購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以及企業的財務風險對跨國并購實踐的影響等問題的研究仍是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韓世坤.20世紀90年代全球企業并購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3.

[2] 李蕊.跨國并購的技術尋求動因解析[J].世界經濟,2003年(2).

[3] 李增泉.掏空、支持與并購重組――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05(1).

[4] 李東紅.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風險與防范[J]].國際經濟合作,2005(11).

[5] 李梅.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J].經濟管理,2006(3).

[6] 羅仲偉.全球企業跨國并購:趨勢、原因與對策[J].經濟管理,2001(22).

[7] 廖運鳳.中國企業海外并購[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8] 史建三.跨國并購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

[9] 沈藝峰,沈洪濤.公司財務理論主流[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10] 葉建木.跨國并購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3.

[11] 張寒.跨國并購的理論、運作及我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問題研究[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5.

[12] Agyenim Boateng, Wang Qian, Yang Tianle. Cross-Border M&As by Chinese Firms: An Analysis of Strategic Motives and Performance[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50, No. 4 July/August 2008.

[13] Anju Seth,Kean P. Song and R. Richardson Pettit,Valu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In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Acquisitions Of U.S.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14] Dunning, J. H.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11.

[15] Geraldo M. Vasconcellos, Richard J. Kish. Factors affecting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Canada-U.S. experience[J]. Global Finance Journal,1996,2.

[16] H. Donald Hopkins.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o Strategy or Post-Merger Integration Matter?[J].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 Vol.4 No.1, 2008.

[17] Jensen, M.. Takeovers: thei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1988,2.

[18] Jensen, M., and Ruback, R. S.,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3,11.

[19] Ki Hyun Ryu, Jae Eun Lee. The determinant of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M&A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overseas Sino and Anglo firms[J].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9, 8.

[20] Pedro Gonzalez, Geraldo M. Vasconcellos, Richard J. Kish and Jonathan K. Kramer.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the firm[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 7.

[21] Sungho Choi,Bill B.Francis,Iftekhar Hasan. Cross-

Border Bank M&As and Risk: Evidence from the Bond Market[J]. Journal ofMoney,CreditandBanking,

2010, 4.

[22] Seth, A., Song, K.P. & Pettit, R.R.. Valu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in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acquisitions of U.S.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

[23] Shleifer, A & Vishny, R. W.. Asset liquidity and debt capacity[J]. Journal of Finance,1992,47.

[24] Shimizu, K., Hitt, M., Vaidyanath, D., & Pisano, V..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4,10.

第4篇

1.1.1 課題來源

在現代全球化的世界上跨國公司對現代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在國際貿易關系發展的過程中的主要力量是跨國公司。它們是世界公司業務中的最強大的部分。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世界經濟,美國經濟已處于領先的地位。在美國經濟最主要的部分是:冶金,機械制造和儀器制造,電子,電器,石油,化工,汽車和航空的行業。

隨著技術的迅速變革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鐕緸榱苏碱I更大的市場份額,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紛紛采用跨國并購方式對自身的體制、結構、功能、規模等進行重新組合和戰略調整。而跨國企業進行并購就需要很多時間和資金去進行市場并購行為,這期間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跨國并購中產生文化差異、缺乏對并購國家公司有效評估等等,而不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對并購后的企業產生不好的影響。雖然關于跨國并購的理論研究較多,但是還是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體系來建立一個研究模型,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

經過近三個月的時間準備和考察,決定把課題研究題目定為“美國跨國公司并購分析”,把研究課題限定在美國這個國家是因為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具有代表性,而且加之我在美國企業實習過,這樣的題目聯系工作實踐,加之實習工作中積累的切身體會,感能夠更好掌控題目的研究方向和實際效果。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研究綜述

1.2.1 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經過改革開方以后,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經濟發展帶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中國關于企業并購方面的研究也逐漸多起來,由于國外企業發展比較早,在企業管理方面比較有經驗,中國企業通過海外并購來學習國外的先進的管理經驗。比如中國的聯想收購 IBM 后,不僅獲取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還獲得了先進的管理經驗。聯想為了企業能夠更好地管理,在紐約設立了全球業務總部,任命阿梅里奧為 CEO,在他的領導下,提高了聯想集團的競爭力。關于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觀點:

邢少文:“隨著跨國公司并購程序以及當事國家的法律意識的提高,跨國公司利益相關方已經不能夠在以犧牲中小投資者利益去換取跨國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了,這是因為現在的企業制度逐漸完善,利益相關方的話語權逐漸減弱,受制于企業中董事會和資本方。這是跨國公司發展至今的一個成熟標志,任何個人和小團體都不能夠犧牲集體利益去換取小團體的利益 。

黃榮斌:“美國跨國企業的世界擴展,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尤其是東盟五國的經濟走勢發展尤為突出,該文提出美國經濟發展中的跨國公司FDI 模式促進東盟五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使得東盟五國的產業升級,與美國 FDI模式關聯性非常強,以至于東盟五國的經濟結構中創新元素也來自于美國跨國公司的相關理念,深刻影響著東盟五國的經濟,美國跨國公司還通過資本注入方式對東盟五國的企業進行階段性并購,東盟五國的產業升級離不開美國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

呂向敏,楊建立,張惠蘭說:“在企業并購過程中,企業中的決策者決定著企業發展的走向和并購的目標確定。如果決策者出現投資失誤,沒有注重投資目標國家的影響因素,就會加大投資并購風險,不確定因素在增多,該文主要就是決策者在考慮目標國家的因素時候發展為國際投資收益情況。提高跨國公司的決策者的國際投資風險意識是目前跨國公司都英愛做到的事情。

李盛竹:“該文主要介紹了谷歌并購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失敗案例和不和諧并購行為,找出了美國跨國公司并購過程中的一些不足,分析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并購的時間比較晚,處于并購的初級階段,在海外并購方面缺乏經驗,并購失敗比例較高。近年來,中國在企業文化領域出現了大量的專家,每個人幾乎都有自成體系的理論系統,各自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不盡相同,大多停留在借鑒西方國家跨文化管理的理論上,缺少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管理體系,并且這些理論系統缺乏實踐的指導?!?/p>

...........................

第 2 章 跨國公司的類型和特點

2.1 引言

跨國公司——這是足夠的復雜性和不斷發展的現象?,F在提高成本和競爭力是許多公司的關心。在這一過程中提倡跨國公司是一個主要驅的動力。

現在最大的跨國公司大部分位于在:美國,歐洲,中國和日本。這些四個地區是我們現代世界上的最大的和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世界經濟,美國經濟已處于領先的地位。在美國經濟最主要的部分是:冶金,機械制造和儀器制造,電子,電器,石油,化工,汽車和航空的行業。

.....................

2.2 跨國公司概述

2.2.1 跨國公司特點 跨國公司兩個重要的特征:

(1)多民族,多國家的關系;

(2)政策的連貫性。

由于跨國公司生性國際公司,跨國公司的潛力估計如下;

(1)密集和廣泛分公司,子公司,代表處和關系存在的網絡;

(2)跨國公司的東道國經濟中的存在。在別國的基礎設施和對外貿易;

(3)分配跨國公司其控制對的媒體,通信,連接。擁有一個強大的形成當地公眾輿論的武器。

(4)創建一個動力取決于各國當地的政治和公眾代表的臉。

跨國公司的鮮明特點:

(1)主要的目標 -

市場的的最大化; (2)于用相同的全局跨國公司全球市場的部分;

(3)附屬公司新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的協調;

(4)每個生產單元的靈活的組織,公司結構的自適應,會計和審計的統一組織;

(5)分支機構,工廠,合資企業的聯盟到一個單一管理的網絡;

(6)參與高新技術產業,高盈利的確保。

通用的合并 -企業公司生產聯合相關的產品。例如, 一個制造攝像機的公司于產生影片或對攝影產生化學品的公司。收購可以定義為一家公司錄取到另一個控制,操作與收購它的絕對或部分所有權。此次收購是經常進行收購的公司在證券交易所的全部的股份,意味著收購該的公司。兼并和收購的過程與資本市場的動力學聯系很密切。為了執行這些業務上次要確定公司虛擬資本的狀態—胖腫的,壓縮的或者有效的。這些業務非常重要的因為金融市場的行情對一個公司的活動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如果一個公司的真的資產比公司的虛擬資本有大,那這樣的跨國公司能當別公司收購的對象。在相反的情況(一個公司的虛擬資本比公司的真的資產有大)那這樣公司的股票就當投機買賣的對象,因為那些公司股票的易損性提高。并購的目標和途徑(控股股份的販賣,控股股份的回購)都不一樣。有這些并購的途徑:友好的方法 - 正式的收購建議吸收的支持公司的領導(strategic buyout)。兩個或多跨國公司研究它們的合并對它們的公司有什么樣的好處的影響。

........................

第 3 章 美國跨國公司并購的優勢 ..........16

3.1 引言 ...... 16

3.2 蘋果跨國公司優勢分析.......... 16

第 4 章美國跨國公司并購存在的問題 ...................31

4.1 引言 .......... 31

4.2 蘋果公司并購中競爭優勢在減弱.............31

第 5 章 美國跨國公司并購的改進對策 .....................36

5.1 引言 ........ 36

5.2 政府層面 .............. 36

第 5 章 美國跨國公司并購的改進對策

5.1 政府層面

5.1.1 加大美國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

跨國企業國際并購行為對于母體國家的優勢非常大,尤其是美國跨國企業本身自身技術、營銷優勢比較大,如果政府還能夠在資金政策上在多加扶持那么就有可能在國際并購中占得更多先機和優勢。美國政府在針對本國跨國企業發展中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專門設立一個金融管理部門,對接跨國企業財務部,如果美國跨國企業選擇大型七企業進行并購,起始資金較高的,有資金管理部門與各個資本投行、資本銀行進行中間協調,政府擔保先行拿出啟動資金進行并購投資。其次美國政府在稅收主導上要加大跨國企業稅收減免力度,讓跨國公司擺脫稅收壓力,支持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并購中的政策傾斜,在產業布局和技術更新中要給予支持。

跨國并購在表面是一種企業發展的市場行為,深層次還會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機密和安全,所以美國跨國企業在并購中或多或少會遇到目標國的政府干預,導致并購失敗,這時候美國政府要先行做好輿論引導,在國際大環境中倡導公平原則,政府部門要多于目標國家的外貿部進行行政訪問。

數據證明持續穩定的研發投入能夠讓美國跨國公司的技術優勢一直保持領先,在現今國際市場的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美國跨國企業更著手建立一個穩定的技術研發團隊,這個團隊要保持技術領先,在產品創意和功能構造方面要有自己特色。美國跨國公司創新意識比較強,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也在逐漸重視技術研發對本國企業的重要性,對自身生產技術、設計技術等核心技術進行創新發展,在面對同質化競爭過程中才能夠更加立于不敗之地,加大美國跨國公司技術更新發展步伐,才是解決危機的良策。技術創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發展起來的,這過程需要國家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引導技術變革,調整產業發展結構。

......................>

結論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美國跨國公司也逐漸融入全球經濟社會中,為了更好的理解跨國公司的本質以及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就要對美國跨國公司并購優勢發展進行研究,提高跨國公司并購中的國際競爭力,針對跨國公司并購的背景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了中用者比較分析,針對進行跨國公司并購對世界上的經濟發展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的比較,提出適當的結論。使用了靜態數據的方法,以獲得具體的想法關于并購公司的數量,那些并購對跨國公司有沒有好處和其他指標。這種方法用了為評估何種經濟損失和利潤跨國公司獲取。并在實證分析基礎上進行規范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根據美國跨國公司的并購中動機、優勢、存在問題的分析以及跨國公司并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本文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美國跨國公司的并購動機為拓展海外市場,確保資源獲取。美國跨國企業通過海外并購可以獲取目標企業的機器設備、礦產資源等有形資源,也可以獲取目標企業的商標、信譽、知識產權、專利權、人才、客戶關系等無形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企業要想快速的發展,就得客服自身的缺點。美國跨國企業并購另外一個企業的主要目的是彌補本企業自身的不足之處,提高本企業的整體實力。

(2)美國跨國公司存在一些并購問題。在全球范圍內的兼并和收購領域跨國公司的活動,突出企業巨頭公司的活動,在并購過程中存在競爭優勢在之間減弱、缺乏對并購國家文化差異認識、缺乏對目標國的有效評估。研究蘋

果研究蘋果公司、微軟公司、??松梨诠竟?這些大型跨國公司并購之后的結果,并購后的整合,相互交織組織的結構。得出共同存在技術優勢、人才戰略優勢、穩健的財務戰略優勢。 (3)從美國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得出美國跨國公司的改進策略。首先加大美國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美國政府加強對跨國并購的宣傳引導。其次美國跨國企業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繼續實行持續穩健的跨國公司財務戰略、跨國企業加強人力資本投資,還要主義目標國的文化差異,一定要對目標企業有深刻的了解,當然還要理解目標企業所在國家的經濟情況、政治情況、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要求、風俗習慣、等等,美國企業海外并購后,企業的管理者應該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深入的分析本企業與對方企業的各自的文化特點以及并購雙方的公司組織形式、國家政策、經營理念、管理風格、公司制度等等來選擇合適的企業解決方案。

第5篇

關鍵詞:海外并購;失?。辉蚣皩Σ?/p>

根據麥肯錫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過去的20年里,中國有67%的海外收購不成功。因此,總結和研究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失敗案例的經驗教訓,將會對未來中國企業更好、更快進行海外并購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一、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存在的問題

1.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戰略規劃的誤區

(1)不太注重長期觀察和研究。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最大的軟肋就是缺乏長遠的思維,即沒有科學地進行海外并購的長期研究和調查。大部分的海外并購都是在獲知某企業希望出售資產的時候而進行的突擊性并購。因此,并購從一開始就缺乏考量,失敗往往也是注定的。

(2)忽視企業核心競爭力。許多中國企業都是希望通過并購獲得一些關鍵技術,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并購思維在海外并購中難以得到充分的表現,并購后才發現,這些技術在這個行業中都過時了。最終,不但沒有能夠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反而落后于行業標準。

(3)對整體風險的評價不足。海外并購毫無疑問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正確衡量和評價風險,在海外并購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這方面經驗是非常欠缺的。當前在理論上較多強調海外并購的優勢、時機和必要性,而較少涉及海外并購中風險的大小和后果,這就導致了許多剛參加海外并購的企業傾向于單方面思考如何成功,而忽略了海外并購會為自身帶來的風險。

2.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執行過程中的失誤

(1)忽視相關者的利益歸屬。海外并購在本質上是對與目標企業相關者利益的重新調整。包括管理層、員工、客戶、政府、工會等。所以,能不能合理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將會是海外并購能否完成的關鍵因素。在上海汽車收購韓國雙龍汽車案中,正是由于沒有積極面對工會的要求,沒有能夠妥善的解決其利益問題,造成了上海汽車公司在這次海外并購上的巨額虧損。

(2)支付手段和并購方式單一。中國企業偏愛以“現金為王”的思路進行海外并購,而海外并購在支付手段上是可以多種多樣的,而采取何種并購方式也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在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并購多采取換股的方式進行,或者是利用資本市場進行支付。較少采取現金支付的方式,因為現金支付,特別是金額巨大的,非常容易造成企業在收購后現金流周轉不暢通,從而導致并購后期生產和管理的混亂。另外,在海外并購方式上有橫向并購,縱向并購,混合并購,財務性并購,戰略性并購。不同的并購方式對應了不同的并購目的,一個企業能否合理有效的采取不同的并購方式不斷的壯大自己的規模和實力,是一個企業能否躋身世界級企業的標準之一??v觀國內的企業,大部分都是采取橫向或者縱向并購,即大部分都是為了完善自身產業鏈,而在其他的并購方式上少有嘗試。

(3)無法有效利用國際并購規則。海外并購是一項過程復雜的工程,重要問題之一是對國際上并購規則的充分了解和運用。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國際上認可的并購規則和約定俗成的條約,從而在并購中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是中國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在2009年的中鋁收購力拓案中,由于中鋁在并購條約中將違約金定的太低,同時,將回復時期給予的過長,導致了力拓公司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去和其他的競爭對手討價還價,也能以較低的成本規避掉違約的風險,最終使中國鋁業集團的并購計劃付諸東流,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訓,在國際的并購戰上,給目標企業太多的空間,意味著壓縮了自己的主動權。另外,能否熟悉目標企業本國關于并購的政策和法律,也是并購方占據有利地位的重要方式。

(4)缺少自己的專業并購隊伍。一個專業的并購團隊是并購能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證。從國內的現狀來看,中國非常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和能夠負責跨國并購的專業公司。幾乎所有與海外并購相關的咨詢業務和中介業務都是交由國外的中介機構完成的。

3.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后整合中出現的問題

(1)缺乏清晰持續的整合計劃和有效的溝通交流。在任何一起并購案的后期整合將是決定并購效果的核心因素?,F階段值得收購的企業大部分處在西方文化的國家,而中國是一個傳統的東方文化國家,不論是在管理理念上還是在社會文化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何整合收購企業和被收購企業的人員、業務和市場?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在成功收購目標企業之后的棘手問題。從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過程看,整合工作及其能力都是薄弱環節,常常缺乏清晰和能夠持續進行的整合方案。早期的TCL海外并購之路,屢屢因為無法處理好被收購企業的內部人員管理問題,導致預期的并購目標無法達到,反而使TCL集團陷入了危機。而溝通交流能力是整合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能否恰當有效的與不同文化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業進行交流,實際上就是能否有效對并購的目標企業展開整合。

(2)難以進行準確的績效評估。績效評估是整合效果的評價標準,一般國際上使用賬面價值作為評價的標準,這些標準要求市場發達,會計準則一 致。中國現在的市場仍然不夠完善,會計準則與國際上也存在差異,所以,僅僅依靠賬面價值來評估海外并購是不合理的。另外,不同的并購目的,是不應該采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也正是這些原因,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或者評價體系,適用于所有的海外并購。這不論是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上都是瓶頸。因此,中國企業需要制定出一套相對合理有效的評價標準,為中國企業每一次的海外并購提供理論依據和方向指導,這樣才能使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之路走的長遠和堅實。

二、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對策

海外并購是一種戰略互動活動,不是一種單純的交易行為,它是一個多階段的復雜價值分配和創造的過程,它不僅關乎企業也關乎國家發展。針對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上出現的問題和失誤,筆者在此提出一些如下建議:

1.戰略性原則

戰略性并購已成為當下海外并購的主流方式,相信也是將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海外并購思路。因此,為了和國際接軌,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并購中一定要具備長遠的戰略性思維,一般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并購目標的篩選和調查,建立相關檔案,并進行持續跟蹤調查和對其資產、債務及管理進行風險評估。

(2)了解當地政策、法律的相關并購規定,為后期的并購流程和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

2.低調務實性原則

該原則對于央企的海外并購尤為重要。由于企業的特殊背景,大型的央企進行海外并購,往往會遭遇到帶“政治色彩的阻撓”。央企作為國民經濟支柱,要成為優秀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是必然之路。對于央企來說最好減少在并購中的“拋頭露臉”,嘗試尋求合作伙伴或者“中間人”。筆者認為央企可以通過控股某些私有投資公司,間接進行海外并購,也可以通過聯合其他有海外并購意圖的私有企業,為其提供服務、技術或者資金,幫助其完成海外并購,最終達到聯合收購的效果。

3.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能夠經常在海外并購的競爭中取得勝利的企業,背后無一不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美國、歐洲等這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促進本國企業積極參與海外并購,都制定了詳細有效的法律。中國在這方面的摸索才剛剛起步,“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政府以及各產業行業政策明確規定要將企業的并購重組作為發展壯大國內企業的重要手段。但是,這些還不能夠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提供充足的幫助和支持,重要的是應根據國際企業發展的態勢不斷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4.提高交流溝通的能力

在海外并購中,進行有效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1)了解和尊重各方的利益關系,保證并購的順利。交流的出發點都是利益問題,所以,正確處理各方面的利益將是一次有效對話的出發點。在吉利并購案中,吉利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重視與工會的溝通,每次訪問哥德堡都與工會負責人見面,解答他們的疑問,成功地把工會變成了公司建設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敵對勢力。

(2)嘗試與目標企業進行交流,試探對方意圖,考察被收購方的意愿。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很多國內企業在準備工作上往往缺失了這一環節。

5.積極培養核心人才

中國企業往往是雇傭國際上的中介或者咨詢機構來擔任并購案中在主要規劃和執行人的,這樣的做法往往受制于人了。缺乏自己的核心人才,沒有自己的專業并購團隊是中國企業無法順利參與海外并購的關鍵原因。

通用電氣公司(GE),在海外并購上創造眾多的記錄,根源就是GE 擁有一支專業的并購團隊。除有200多人專門從事尋找收購機會的工作以外,集團的每個領導每天早上上班時主要的工作就是思考有哪些潛在的交易機會。也正是因此,GE才能夠在過去十年里成功完成總共400多項收購。因此,為將來我國企業能夠在海外并購戰中走的更加穩健,也為了能夠不斷的提高中國企業并購的戰略規劃能力,政府和企業都應及時加大海外并購專業人才和機構的培養工作。

6.制定完善的整合計劃

所謂并購整合其實是并購雙方對各自的生產管理要素進行交換或者重新分配,以求達到一個可以被雙方企業都接受的新生產管理體系,保證整體的規模、效益和成長能力進一步增長。顯而易見并購整合的工作量大、內容多,沒有計劃是很難成功的。

從中國企業的并購過程來看,提前制定詳細整合計劃的企業較少。但是,在通用電器公司的并購,都是提前制訂詳細的整合計劃,這不僅有利于并購整合的順利推進,還可以有助于商談,關鍵的是可以將后期整合可能面臨的風險提前做好應對方案。所以,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并購中,可以將后期才開始的整合計劃提前在并購過程中就開始制定,提高后期整合的成功率。

7.重在高新制造,兼顧均衡發展

現階段,中國企業進行的海外并購集中在資源和能源行業。但是,從發展的趨勢看這種并購的行業取向無法長久下去,在這個信息化和工業化高度結合的時代,高新制造業才是工業化深度發展的強大動力。而通過海外并購是獲得最新的技術或者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徑,為中國的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支持。綜合來看,中國企業如果要在未來獲得更大的海外并購成功,同時,也為了海外并購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經濟,必須逐步從以能源資源行業為主的并購取向,轉移到以高新制造業為主,均衡發展的并購之路上。

參考文獻:

[1] ]姚文敏: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企業海外并購戰略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23):107-108.

[2]王謙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行為研究綜述 [J].現代商業. 2009,(11):151-152.

[3]張 穎:基于跨國公司經驗的中央企業海外并購戰略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完成時間:2009.6.1.

[4]魏 瑞: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動因分析 [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6):96-97.

[5]蓋方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完成時間:2009.5.1.

[6]李 琳: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策略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完成時間:2010.5.

[7]李 峰 劉尚亮:我國企業跨國并購淺析 [J].企業管理.2009,(6):78-80.

[8]張 欣: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模式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完成時間:2011.5.

[9]梁榕靈:當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特點、趨勢及問題 [J].經管空間.2011.(2):34-35.

第6篇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并購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許多優秀的中國企業紛紛投身于并購浪潮之中,然而,由于異地民族文化差異,由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突,嚴重影響并購整合過程。因而,跨國并購后實現有效的跨文化整合已成為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企業跨文化經營管理的有效性命題被提上議程。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跨國企業紛紛運用跨國并購來實現全球資源配置,掀起跨國并購狂潮。從奔馳與克萊斯勒的合并,惠普與康柏的組合,到??松兔梨谑偷膹姀娐摵?,跨國公司搭上并購順風車,整合各自優勢,提高其國際競爭力。近年來,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全球并購,TCL收購了法國湯姆遜公司的彩電業務,隨后又收購了阿爾卡特的手機部門;聯想以1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IBM公司的PC分部;上汽集團購買了韓國雙龍汽車50.91%的股份等等。雖然這些并購案金額巨大,涉及世界頂級商業巨頭,曾為業內人士看好,但是我們發現幾乎所有企業都出現跨國并購的通病——忽視跨文化整合,而就是文化整合決定了并購企業的成敗。

跨國并購的出發點是實現并購雙方的經營協同效應,實現優勢互補,完成并購方的預期商業價值。然而,從全球并購結果來看,部分跨國兼并沒有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反而在并購后因雙方企業管理,經營理念及企業文化的差異導致并購以失敗告終,背離預期結果?!皳嵔玢y行的一份報告顯示,1/3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存在虧損,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也有65%的跨國合作是以失敗而告終,其中有85%的CEO承認管理風格和公司文化差異是造成購并失敗的主要原因?!薄笆澜缰虡I論壇機構ConferenceBoard對財富500強企業中147位CEO和負責并購的副總進行調查,90%的調查者認為:實現企業并購后的成功,文化因素至少和財務因素一樣重要?!笨梢?,客觀存在與并購企業與目標企業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影響并購后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及發展趨勢的重要因素,如不妥善處理,將導致文化沖突的產生,最終導致并購失敗。而并購要想成功,關鍵是進行文化整合。

中國企業要想在并購浪潮中做大做強,一個現實問題就是要理解文化差異,懂得如何應對文化沖突,實現并購企業與目標企業之間的文化整合,激發雙方優勢互補。本文對明基與西門子之間的“閃婚”背后文化差異與沖突進行分析,以跨文化視角闡述明基西門子跨國并購在文化整合方面存在的三大弊病,并由此提出跨文化整合的建議,對積極投身于跨國并購的中國企業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明基西門子“閃婚”之跨文化剖析

2005年6月7日,明基正式宣布收購西門子公司的手機業務,西門子填補5億歐元債務,并向明基提供2.5億歐元的現金與服務,以5000萬歐元購入明基股份,同時明基保證2006年底使公司扭轉虧損局面實現贏利,并購使明基迅速成為國際第四大手機生產商。然而,并購以來明基移動連續虧損,自2005年10月以來,明基已向其公司注入了8.4億歐元資金,并形成了6億歐元賬面虧損,最終明基宣布停止向德國子公司注資,申請破產保護。西門子與明基之間的差異,在并購剛剛宣布時被視為“優勢互補”,為何中西合璧最終以“閃婚”宣告結束?“閃婚”的背后是否與文化差異有直接的關系?本文以跨文化視角進行剖析,將“閃婚”癥結歸結為三種原因,以便深入理解跨國并購與跨文化能力之間的緊密關系。

(一)前收購期準備不充分

根據莊恩平的分析,“合并或合資分為兩個階段,即前期階段和后期階段。前期階段猶如戀愛階段,后期階段猶如婚后階段。在前期階段,雙方選擇合作伙伴一般都有一定的要求,有權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共同考慮產品開發、產品定位、技術引進與開發、股份比例、管理機構設置和人事安排等事宜?!泵骰圆①徫鏖T子手機部門,首先看中的是其品牌,希望借西門子百年品牌打造高端手機品牌,提升明基的國際知名度,開拓更大的市場,實現產業價值。然而真實情況是,西門子手機在收購前已經淪為歐洲低價手機的代名詞,不斷出現質量問題,以致聲譽受損,這與明基的期望恰好相反,顯示出明基并購前期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這就導致并購之后雙方出現矛盾,由于這一矛盾在并購之后無法調和,也就成為并購失敗的另一導火線。此外,在明基與西門子簽訂收購協議時,雙方對聯合品牌明基—西門子(BenQ-Siemens)的使用權限也沒有進行詳細說明,只是籠統地規定明基可在5年內使用明基—西門子(BenQ-Siemens)這個雙品牌,這也就導致了雙方“閃婚”后在雙品牌使用問題上的糾紛:明基堅決聲稱,明基停止投資后,與西門子簽訂的協議仍然有效,因此仍將使用“明基—西門子”品牌,而西門子方面則表示將對明基是否有權繼續使用西門子品牌進行評估,該品牌只會允許長期合作伙伴使用。明基與西門子爭執的根源在于合并前期階段談判中所達成的條件。外方是以合同內容與條款作為與中方合作的準則,在談判中,中方往往忽略細節,在合同中僅確定幾條原則,而未注明詳細的條款,或僅在口頭上達成共識,所有這些都是日后產生沖突的源頭。明基在并購前的產品定位上就走錯了一步,偏離其既定高端目標,之后又在并購合同問題上忽視了細節,這一切都為并購后整合期的矛盾留下隱患,可謂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二)忽視中德文化差異

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這一文化特征決定了人們不同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及解決問題的方式。通過分析文化差異,我們可以窺見并預測不同文化國家的認識如何溝通、如何思維、如何解決問題的。中國屬于感性的東方文化,德國屬于理性的西方文化,二者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反映在西門子的企業文化中就是其獨特的管理制度,經營制度及強勢的工會文化。

首先,德國企業管理制度上強調依法治理,注重制度、規范。根據莊恩平“對民族文化、企業文化的分析,只有通過分析該企業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理解是該國的民族文化決定了該企業的企業文化。”德企的管理制度是有其固執、堅守而又理性的民族文化決定的。因而,“德企注重法治,按照國家法律依法經營,雇主和員工都極其重視法律和契約?!泵骰鶡o法理解當中國的研發人員為搶市場為一個產品研發加班加點的時候,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卻在享受圣誕溫馨。因為按照中國的管理制度,一切工作強調人倫化,按照上級指示,這是由中國中庸、注重人際關系的民族文化決定的。因而,明基要求工人加班時,員工不打折扣地服從安排。

其次,德企在經營理念上注重質量,認為質量是成功的核心。明基CEO曾表示,“德國的系統傾向于做出來就是做完美,但花很長時間準備??墒謾C業容不得我們這樣去等。想得很清楚才做,商機就喪失了。”顯然,明基對“德國速度”表示不滿。在中國企業看來,靈活適應市場才是企業經營理理念。然而,對于具有穩重扎實、謹慎周密德國文化底蘊的西門子而言,其企業文化已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典型的經營理念“以新取勝,以質取勝”規定其必須慢工出精品。明基作為收購方并沒有事先對被收購企業文化進行調查了解,足以見得尊重與學習異國文化的重要性。再次,德國的強勢工會舉世聞名。“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中肯地評價工會:沒有工會富有責任感的、以全體人民福利為目標的態度,我們國家今天就不可能這么好地屹立在世界上;沒有工會富有批評的、向前看的合作,我們大家就不可能生活在社會經濟、特別是政治方面普遍穩定的德國之中。德國戰后經濟上的繁榮和成就,其中就凝聚著德國工人階級及其組織~一工會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貢獻。”顯然,德國工會的地位和作用與中國工會是截然不同的。德國模式是通過工會參與經濟決策,實施經濟民主,為工人謀福利,提高其經濟地位。德國模式同樣存在于西門子手機部門。完成并購后,明基隨即意識到西門子有3000名員工在德國工作,勞動力成本有3億歐元之巨;研發人員冗員過多導致成本開銷過大,便想到將工廠轉移向工資較低的非德國地區,想到裁員減薪來降低成本,這一切卻遭到德國當地工會的強烈抵制,使其領略到德國強勢工會享有的發言權,“明基當初的調查了解顯然不夠充分?!苯Y果,整合過程受到了當地文化和法律的影響,而文化與體制沖突風險加大了整合成本。

(三)忽視文化認同程度差異已錯過文化整合最佳期

Olie和Bastin&Ven指出,大多數公司在合并初期就出現了合并后綜合癥,由此可見,文化整合是跨國并購完成后的首要任務,而此時即為文化整合的最佳時期。根據劉宗明和石文慧的觀點,“并購之前需要對并購雙方進行文化差異調查,分析包括雙方的國家文化和企業文化、戰略和其他商務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文化方面能否相互融合?!泵骰诓①徫鏖T子手機部門時,并沒有進行文化差異調查,忽視與西門子在文化認同程度上的差異,明基是全球第五大及臺灣最大的手機生產商,西門子是世界最大的電氣和電子公司之一,有著158年的歷史。明基作為國內業界的佼佼者,在過去十幾年經營中取得顯著成績,形成相對穩定的企業文化,其高管通常將自己定位于民族文化的精英,這種定位決定了他們對民族文化非常執著,從而不愿在文化整合中做出任何有損民族文化的決策,同時容易傾向于將過去在國內經營成功所采取的管理模式運用到被并購企業。而對于西門子這樣的成熟型企業,對于自己的企業文化、經營管理模式具有極高的認同感,具有極強的民族優越感,而對于中國的明基新生代認同程度低。

德員工歡度圣誕拒絕加班,與明基“公司成功才有個人成就”不相容;明基追求速度,也與西門子“以質取勝”的百年理念背離。東方的感性文化遇上了西方的理性文化,雙方互不妥協,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沖突難以避免。正是由于并購前期準備工作沒有做好,后期文化整合陷入僵局,雙方錯過文化整合最佳期??梢?,在并購后的文化整合過程中,中國企業應該主動出擊,吸收目標企業文化中先進的成分,同時適當放棄原有企業文化中無法為目標企業認同的文化因素,從而推進文化整合過程。

(四)反思

明基與西門子的“聯姻”最終以“閃婚”宣告結束,明基宣告停止向德國子公司注資并申請破產保護,而西門子CEO克萊恩菲爾德也表示,“我們會研究對明基采取法律行動”。一場被眾人看好的婚姻不歡而散。談及失敗元原因,明基董事長施振榮總結到,“首先是沒有考慮到跨國文化的沖擊”。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分析文化差異,提高管理者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通過有效溝通消除文化障礙,實現文化整合是當務之急。

三、跨文化整合建議

梁燕君、張會剛認為,“跨文化整合就是在兩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兩個企業之間找到‘公約數’,實現統一的人事安排、酬薪設計、行為規范、企業理念及文化設計。”莊恩平提出“以跨文化交際理論與觀點解決跨國公司管理中的文化沖突,文化整合是第三文化理念的具體體現,而共同價值觀念則是文化整合的核心與內涵,并以此進行跨文化管理,這樣才能創造1+1>2的管理效應?!笨缥幕暇唧w要做到:

(一)新公司CEO的跨文化能力是并購后文化整合成功的決定因素

并購時應建立文化整合領導小組,CEO必須是負責人,展開雙方文化整合工作。成功的方法是并購運作之時就應啟動文化整合領導小組工作,這樣在并購之時就可以將文化整合建立企業文化之中。

(二)建立第三文化理念,確立核心價值觀,作為員工的行為規范

在新公司組建之時應同時建立以共同價值觀為雙方共事和合作原則的第三文化管理理念,它可以確定人的行為模式、交往準則,以及何以判別是非、好壞的規范。同時它還能發揮兩種文化的優勢,提高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這樣我們就能消除民族優越感,就能尊重和理解對方的文化,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合作與共事。

第7篇

一、五個案例

(一)吉利與錳銅公司合作經營

2006年12月20日,吉利與錳銅公司簽訂協議,成為吉利海外之路的償試。合作4年之后,其合作品牌倫敦出租車在中國的的銷售卻不盡如人意,在上海每月僅生產400臺,一半以上出口英國,上海每月銷售40到50輛。根據錳銅控股2009年財報,該公司全年虧損730萬英鎊,而2008年財年虧損1420萬英鎊。

(二)上汽并購韓國雙龍

2004年10月28日,上汽集團收購韓國又龍汽車48.9%的股權,總收購金額為5億美元。根據上汽原有計劃,上汽可以借雙龍技術和研發優勢加強自主品牌的研發,雙龍汽車可以借上汽在中國的資金、渠道優勢進入中國,雙方實現共盈。但以后的經營并沒有按照初衷進行。并購雙龍汽車后,一些深層次的因素,諸如人員整合、與雙龍工會的關系等方面出現了問題,加上上汽在整合國際資源等方面人才、經驗的短缺,一度陷入危機,后聘有國際運作經驗人士化解了危機,在2006年、2007年一度實現贏利。2008年后,由于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加上韓國國內市場受政府政策影響等原因萎縮,歐美市場也受到嚴重沖擊,韓國雙龍現金流陷入嚴重危機,至2010年雙龍進入破產程序,上汽并購雙龍案以失敗而告終。

(三)北汽收購薩博核心技術

北汽以2億美元價格購買了薩博3個整車平臺、2款發動機技術和2款變速箱技術等核心技術,可用于中高級轎車和SUV等車型。北汽的自主研發體系的建立時間將因此而大大縮短,整體研發技術管理體系也會更快更好的發展。

(四)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

2010年3月28日,吉利與福特簽訂協議,以18億美元價格收購沃爾沃,成為中國目前最大的海外汽車并購案。吉利完成收購,總資金需要在180億元左右,如此龐大的資金,對吉利是個巨大的挑戰。目前吉利的年營業收入是140億元,贏利為12億元,積累如此大的資金,需要15年的時間。如此之大的資金流出,一旦吉利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后果將無法估量。橫亙在吉利面前的,還有4大挑戰:人才關、技術關、經營關和品牌關。

(五)騰中收購悍馬案

2009年10月9日,通用汽車與中國民企四川騰中重工宣布,雙方就通用旗下悍馬車業務的出售簽署最終協議。騰中重工將收購通用悍馬,騰中重工將為此次收購付出10億美元,其中收購悍馬品牌付出5.5億美元,其余4.5億美元用于在成都龍泉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悍馬生產線。 2010年2月24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底特律宣布騰中重工無法完成對其旗下悍馬品牌汽車的收購,此項交易失敗。

二、案例分析

(一)出發點都是為了加強自主品牌開發,通過并購來提高自身技術、品牌優勢。

(二)對國外品牌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熱衷,有的相當程度上達到了迷信的程度。

悍馬是個高能耗產品,不符合中國目前發展戰略,而國內企業卻還熱衷于收購,說明國內企業對海外品牌盲目追求。

(三)國內企業在進行海外汽車并購時,對社會環境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或者說是對當前困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存在一并就靈的思想。

吉利參股經營倫敦出租車,由于對市場缺乏有效分析,在理想化的狀態完成了參股經營,致使未取得預想成果。雙龍并購后,一度經營良好,由于和工會的沖突和金融危機等因素而失敗。

第8篇

論文關鍵詞 國家安全審查制度 投資目標國 跨國并購 CFIUS 對策

一、引言

二、美國國家安全審查制度概述

美國的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由初審、調查、和總統決定程序構成。CFIUS的初審時間為30日,若初審結果認為需要進行調差的,則繼續進入調查程序,調查期間為45日,調查結束后,調查結果及建議提交到總統后,總統才有權命令暫?;蛘呓辜娌⑹召徎蛘吆喜?,總統需在15日內作出最終決定。

《2007年外國投資和國家安全法》對國家安全審查法律機制進行了較大的修改。該法案擴展了對于“國家安全”的界定,在國家安全的范疇中加入了“重要基礎設施”、“國土安全”和“關鍵資產”以及可能影響到美國本土就業的領域和威脅到美國領先地位的關鍵技術領域。該法案同時擴展了國會對國家安全審查程序的參與,要求CFIUS向國會就審查情況進行年度報告,具體案件審理完結后還應向國會報告。新法案相關規則的變化,顯示出不僅僅是美國更是西方發達國家國家安全審查制度變革的明顯趨勢,即“國家安全”概念的逐漸擴大和國家政治因素的不斷介入。

三、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對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影響

所謂國家安全審查,簡言之即是以國家安全名義來限制或禁止外資進入本國。豐隨著經濟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然而一直以“投資自由化”為核心價值的西方跨國投資市場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國家安全審查制度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我國企業跨國并購之路的“攔路虎”。

(一)我國企業可并購領域有所縮小

以美國為例,自2007年將中國公司在美國的并購作為主要目標的《外國投資和國家安全法》生效以來,國家安全審查制度中的“國家安全”這一相對模糊的概念在新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其含義不斷擴大。從傳統意義上的狹義“國家安全”逐步擴展以至于目前已經涵蓋了國防軍工及其輔助行業和服務、關鍵基礎設施、能源、關鍵技術等領域。這一變化勢必使得中國企業赴美并購可成功的領域相對縮小。

(二)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將繼續面臨“政治考量”

相對模糊的“國家安全”界定導致了在國家安全審查中不可避免地夾雜政治因素的考量。豑這不僅可以從美國2007年新法案的通過可以看出,而且在美國近幾年多次對我國企業赴美跨國并購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的行為中也都能夠嗅到美國對我國的政治考量和針對性。一直以來,“中國”讓西方諸國如鯁在喉,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在全球經濟危機中的出色表現,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大國地位更加鞏固,這些都使得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在面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時,將對中國進行“遏制”的政治考慮加入到審查之中。使得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屢屢遭受到國家安全審查適度的制約。

不僅如此,對于中國并購投資提出國家安全審查的國家均為發達國家,對于防范外資并購對于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造成的影響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相對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審查程序,并且有專門的審查機構。這些都使得我國企業在跨國并購時尤其是在對目標投資國法律制度和程序考察不清的時候,面對目標投資國提出的國家安全審查,往往處于“被動挨打”措手不及的情況。這對我國企業實踐“走出去”戰屢、進一步發展我國經濟是極大不利的。

四、應對目標投資國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對策

(一)轉變思路,積極應對國家安全審查

縱觀我國企業海外并購諸多案例,少數成功的,也多是對于外國企業是有利可圖的;反觀失敗的案例,導致失敗的原因除了各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對于中國企業并購交易的特殊政治考量,往往還有中國企業對于投資目標國審查制度的認識不足。當今世界,不僅是發達國家,包擴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內,都將國家安全和保持國際競爭力作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中之重,而經濟發展作為國家國力發展的基礎,更是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我國的投資目標國已由發展中國家逐漸擴展到發達國家,然而發達國家普遍建立的相對完善的國家安全審查體系卻是我國很多企業認知不夠的,是以導致在面對投資目標國提起國家安全審查之時,處在被動地位。

因此,在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國企業應轉變應對思路,積極應對投資目標國的國家審查制度。在確定投資方案之前,除了針對投資交易本身要做出充分調查,還應事先了解投資目標國的法律制度和審查程序,積極準備好應對措施和審查所需的各項材料。不僅如此,還應單加強實地調研,了解被收購方的公司背景和文化,甚至是周邊地理環境及是否存在國防設施和軍事基地。進行并購交易時,嚴格按照投資目標國的程序進行跨國并購交易,確保程序完整,防止因程序上的疏漏而功虧一簣。在面臨國家安全審查調查時,積極應對,并尋求一切可以加以利用的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程序完整合法。

(二)建立健全我國政府對跨國并購企業的保護制度

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很多時候表現為一種國別上的歧視,就我國企業海外并購而言,除了企業自身要加強國家安全審查風險防范,政府也應當在宏觀層面上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投資政策框架》中指出,政府的作用是關心其國民的整體利益,對政府和企業各自的人符合責任進行明細的區分就可以降低各種負責任的商業行為的期望的不確定性,鼓勵鉤子,以及在加強經濟的、社會的和環境的繁榮發展上,加強私企和公共部門發揮相互支持的作用。豒在企業跨國并購對于國家安全審查風險的防范上,政府應當積極建立健全對于跨國并購企業的保護制度,充分利用國際條約、國際組織、國際論壇保護本國企業利益;積極簽訂雙邊或多邊投資條約,為本國謀取利益最大化。

我國目前對于境外投資實行的是多元審批管理體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務院、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資產管理局等分為對中國境外投資享有相應的管理權。管理部門眾多,往往不利于境外投資的有效監管和指導。在立法方便,我國也沒有形成一部完整的境外投資法律而是有不同的主管部門制定各自的單行法規加以規范。這也不利于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引導和保護。因此,在宏觀上,政府可以確定專門的境外投資管理機構,并制定與國際潮流一致的境外投資法律規則體系,一起正確引導和監管我國企業跨國并購,提高跨國并購交易的成功幾率。

第9篇

關鍵詞 跨國并購 反壟斷法 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2.294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跨國并購迅速進人東道國市場、迅速實現控制權的特點使其成為一種國際影響更廣泛的高層次外商直接投資方式,但跨國并購有可能導致并購方對東道國市場的壟斷,當這種壟斷所導致的限制競爭的結果影響了東道國市場的有序競爭時,跨國并購無疑會影響東道國社會競爭的健康發展,并損害其社會公共利益,這樣的跨國并購便受到東道國反壟斷法的規制。

1基本問題

1.1跨國并購基本理論

跨國并購是在并購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經濟體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的投資行為。在跨國并購中,并購方被稱為“母國企業”或“并購企業”;被并購方被稱為“東道國企業”或“目標企業”。

跨國兼并①與跨國收購②都屬于跨國并購的范疇,跨國兼并與跨國收購的本質上都是為了獲取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③。跨國并購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及混合并購三類,內外因共同驅動的產物,跨國并購從產生開始共掀起了六次并購浪潮。

1.2跨國并購中審查的因素

1.2.1相關市場

跨國并購實質審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審查并購交易的實施是否會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環境。任何企業均是在特定區域內以其產品與生產、銷售相關產品的其他經營者展開競爭,由他們實施的并購交易可能造成的反競爭影響也必然發生在這些特定的相關產品和相關區域所構成的范圍之內。因此,界定相關市場成為分析一樁并購交易是否可能具有反競爭效果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對相關市場的界定,也應遵循界定市場的一般理論。

1.2.2市場集中度

相關市場的集中度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市場或行業中,生產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企業手中的程度④,隨之相應的生成市場集中率這一概念⑤。西方古典經濟學認為,當一個市場上存在眾多的中小企業且市場集中度較低時,則不存在市場支配地位;當市場集中度較高時就可能產生市場支配地位。在一個市場集中度較高的市場中,企業并購反競爭的效果就大。因此,市場集中度的高低,是決定企業并購是否限制或禁止的一個基本指針。西方國家測算市場集中度的標準主要是歐盟及德國的市場份額標準⑥,對絕大多數企業并購監管機構來說,市場份額是進行企業并購實質審查的起點,是衡量市場集中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1.2.3其他因素

跨國并購中關于壟斷的實質審查標準不是絕對的,這是由經濟現象的復雜多變性決定的,界定市場支配地位的標準應當是多元的。除上述兩個因素外,還應當考慮當前和未來因市場的變化可以合理預見的后果。例如市場進入壁壘⑦,并購活動從其本質上來說會帶來市場壟斷可能性的提高,但是如果新的企業得以進入市場進而組織并購當事方企業濫用市場優勢地位,那么企業并購將不會產生持續的、反競爭的影響效果。又如經濟效率⑧,對于企業來說,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是其根本宗旨,而合并是實現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企業并購控制法的專家們一般認為,對于實質性減少競爭的并購交易,如果其對大眾的好處大大超過對競爭的直接損失,就可以被容許。此外,技術進步與創新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技術進步和創新是重要的競爭戰略。通過技術進步與創新,企業可以贏得一種以高于平均水平為特征的“競爭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的效率壟斷地位”⑨。我國的反壟斷法需從我國實際出發,充分借鑒并采納國外立法的有關規定,對并購企業市場支配地位的判斷,除了市場集中度外,還應考慮市場壁壘、經濟效率、技術進步等多種因素。

1.3反壟斷法制

1.3.1實體規范

作為跨國并購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壟斷法律無疑是由實體規范和程序規范組成的。其中,實體規范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壟斷判斷標準問題。在理論上,壟斷判斷標準的理論主要有結構主義理論和行為主義理論。立法一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反壟斷法立法也不例外。

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反壟斷立法以哈佛學派的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⑩。結構主義理論主張的反壟斷立法必然是結構主義的反壟斷法。反壟斷法關注的不應是市場行為,而是市場結構。具體到企業并購的案件中,就是要求在審查市場的集中度和參與企業合并的市場份額以后,決定是否對合并進行干預。 結構主義理論強調,為了維護有效的市場競爭,不僅對占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的限制競爭行為進行規制,而且對不利于開展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予以調整。

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對結構理論提出了質疑,認為高市場集中度可能是高效率的結果,是競爭者之間效率水平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并非壟斷力量造成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三者的關系是互動的而不是單項決定的觀點,并更加關注市場績效。行為主義理論注重市場結構應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其反壟斷政策也就必然是確立市場行為標準。換言之,它主張行為主義的壟斷規制,強調單純的市場集中以致壟斷并不為法律所禁止,法律只規范這類企業的不當行為。

兩種理論的分野決定了反壟斷立法有兩種模式――“結構主義立法”模式和“行為主義立法”模式,二者各有優劣。實體規范中,除了理論分野的討論外,準入和審查的標準也是應該在實體規范中明確的。目前,我國學界關于判斷壟斷行為是以結構主義為標準還是以行為主義為標準,尚無定論。實踐中壟斷行為的判斷標準并無現成的答案,只能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從實際出發綜合地加以判斷。

1.3.2程序規范

反壟斷法制的程序規范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1)跨國并購反壟斷的監管和審查機構。從各國的情況來看,一般都依據相應的法律設立專門的企業并購審查機構,這是由企業并購審查事務的特殊專業性決定的,因為企業并購控制雖然主要屬于法律范疇,但是經濟因素始終貫穿其中,是典型的法律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反壟斷法的監管和審查機構法律地位比較特殊,它不僅具有一定的行政權,而且具有一定的準司法權,這不是一般行政機關所能夠勝任的。設置一個什么樣的機構,在具體體制上卻沒有固定的模式。當今世界各國反壟斷的監管和審查機構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按職責分為主管機構和顧問機構,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德國“聯邦卡特爾管理局”、英國“公平貿易辦公室”等;按內部領導機制可分為委員會制和首長制,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實行委員會會議制,同樣采用委員會制的還有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各自的監管機構。德國“聯邦卡特爾管理局”采用行政首長制,類似的還有英國“公平貿易管理局”。

企業并購反壟斷審查機構無論是主管機構還是顧問機構、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并且體現出層次高、機構權力大、官員專業性強的特點,我國在構建、運行專門的監管機構時應充分借鑒。根據我國《反壟斷法》和其它有關法律、法規,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從機構地位上看,它充分借鑒了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設立了具有高度獨立地位的反壟斷的監管和審查機構。在機構的性質上,該機構也除被賦予了檢查權、審批核準權、行政處罰權、行政強制措施權和行政裁決權,并應擁有對地方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和國務院各部門的限制競爭行為直接進行處理的權力外,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準司法權,它有權制定、反壟斷指南。但從實踐來看,我國的監管機構的設置仍存在著不足,如商務部與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關系界定不清;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角色有待明確。

(2)跨國并購申報的模式。企業并購申報有事前申報和事后申報兩種模式。如美國、日本的反壟斷法采用的是大企業并購的事先申報模式,德國除采用事先申報模式外,還輔之以事后的報告制度。此外,反壟斷法制的程序規范還涉及準入階段和審批階段期限的明確化及是否承認域外效力。

2 我國反壟斷法制構建的原因

2.1 存在問題

保護競爭和反對壟斷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要推動市場競爭,就必須反對限制競爭和謀求壟斷,反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有限制市場機制、壓制中小企業的發展、阻礙技術進步的作用??鐕①徱云鋰H關聯為紐帶,更可能從事各種反競爭的行為,給社會帶來許多消極的影響。在壟斷問題上,跨國并購對于東道國的影響遠遠大于東道國國內企業間的并購行為。一方面跨國并購的規模之大、所涉行業與領域之廣是國內企業的并購行為無法匹敵的;另一方面,參與到跨國并購活動中的眾多跨國公司,以全球市場作為其角逐目標,只要有利于其獲得最大利潤,很少考慮東道國的利益。因此跨國并購行為往往與東道國本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存在差距??鐕①徳跂|道國可能形成的壟斷,涉及范圍廣,壟斷程度高,對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影響惡劣,有時甚至可能威脅東道國的經濟命脈。因此,東道國在打開國門接受外資并購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其對本國經濟的潛在威脅,通過完善的法律來規制跨國并購產生的壟斷。

跨國并購對我國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如跨國并購后的外資大型企業易造成市場壟斷;大規模的跨國并購易引發我國國內的社會問題;大規??鐕①彽膶崿F會對我國的經濟自提出挑戰。

2.2規范作用

跨國并購產生的問題對東道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造成負面影響,反壟斷法制構建將會從法律的高度將這些負面影響的程度降到最低,或在權衡利弊的情形下趨利避害。我國的反壟斷法制對在跨國并購中起到的規范作用主要體現在預防和禁止壟斷局面的出現;保護有序的國內市場競爭與安全;保障技術;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等。

3如何構建我國反壟斷法制

自我國2009年頒布《反壟斷法》以來對《反壟斷法》在外資并購審核中的應用就一直是理論界探討的熱點。下文主要是根據上文所提出的不足提出完善的措施。

3.1完善立法體系

我國缺乏科學的立法體系,當前并沒有針對外資并購制定一部專門的立法,對于外資并購行為審核的規定大部分還是在程序上進行規定,對于外資并購的實質性審核明顯不足。雖然《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外商投資項目核準暫行管理辦法》以及《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等法律法規規定了禁止和限制外商并購進入的領域和行業,但是這只是最低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對于允許外資并購的一些領域法律并沒有做出防止壟斷的限制性規定。伴隨著《反壟斷法》的出臺,依據《反壟斷法》的規定來為外資并購切實可行的準入審核制度的要求顯得更為迫切。為外資并購設立切實可行的準入審核制度,更加明確準入審核的機構、標準、期限、救濟機構及途徑。更加明確審批階段的審查機構,做好專業分工,明細審批標準。雖然我國的外資并購立法尚不完善,但這也是由于我國當前的實踐不足所決定的。2009年3月8日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被商務部禁止收購的案例成為我國第一例在《反壟斷法》頒布后被禁止收購的案例,這也說明我國開始加強對外資并購的實質性審查,在隨后日益頻繁的世界經濟交往中,要進一步加強實質性審查。

3.2加強法律聯系

我國外資并購法規之間聯系不足,當前對于外資并購的立法大部分還是屬于行政規章,在效力方面仍未上升到法律的層次,且這些行政規章之間的聯系明顯不足,大部分屬于政府針對現實的情況與需求成熟一個制定一個,使得現行外資并購的法律規范較為雜亂。特別是在《反壟斷法》頒布以后,相應的外資并購法律規范并沒有規定如何在審核時適用我國《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使得《反壟斷法》與我國現行的有關外資并購的法律規范割裂起來。

3.3借鑒國際經驗,強化法律執行力度

我國反壟斷法應當借鑒國際經驗設立域外適用制度和豁免制度。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地不斷加強,我國企業和政府常常遭到他國適用本國的反壟斷法對與我國有關的壟斷行為進行審查,這就會使得我國常常在應訴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的狀態,無法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并且縱覽各國的立法實踐,效果原則已被各國所接受,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反壟斷法上都不在一味地堅持屬人管轄和屬地管轄原則,而是積極地與他國進行合作。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他國反壟斷法域外適用對本國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可以適應“效果原則”立法趨勢。因此,我國設立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制度將是一個明智的和必然的選擇。同時,豁免制度有助于改善市場公平競爭條件的;重組虧損企業并保障就業的;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人才并能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改善環境,結合實際借鑒國際經驗是我國反壟斷法制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體現。

注釋

① 兼并(Merge)指公司的吸收合并,即一公司將其他一個或數個公司并入本公司,使其失去法人資格的行為。是企業變更、終止的方式之一,也是企業競爭優勝劣汰的正?,F象。

② 跨國收購是指一國企業基于某種目的,通過取得另一國企業的全部或部分的資產或股份,對另一國企業的產權及其經營管理實施一定的或完全的實際控制的行為。

③ 此處的控制權包括資產控制權和營運控制權。

④ [英]勞杰.克拉克.工業經濟學[M].原毅軍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0:93.

⑤ 集中率是指行業中數個最大的企業的產量在行業產出總量中占的比重。通??紤]在相關市場中處于前三位、前四位或前五位的企業的合計市場份額,以此來分析相關市場的結構和集中度情況。

⑥ 市場份額是指一個企業的銷售額在同一市場全部銷售額中所占的比重。這些比重分別代表了過去一段時間內,各家企業在同一市場中的盈利狀況。

⑦ 市場進入壁壘是指市場內已有企業與準備進入和剛剛加入該市場的企業相比所占據的優勢。市場進入壁壘決定一個市場的開放程度。

⑧ 企業并購“效率”指的是經濟學所定義的對稀缺資源的有效利用。經濟學發現企業并購能夠產生的效率主要有生產效率、動態效率、交易效率和管理效率等。

⑨ 專家認為,大企業由于創新和技術進步形成的壟斷不是真正的壟斷,創業利潤中包含的壟斷盈利,是頒給成功者的獎金。

⑩ 哈佛學派認為結構、行為、績效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即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企業行為決定市場運行的經濟績效,這是一種單向決定關系。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不合理的市場結構。

[11] 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納、博克等人。芝加哥學派指出,產業結構能夠被其績效影響,尤其是集中的行業可能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在其中相對較少的更有效率的企業會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因此行業變得集中。

[12] Smiley(1995):“Merger axtivity and Antitrust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Mergers, Markets and PublicPolicy.edited by Mussai,(Kiuwer Academic Publishers),l995.

[13] 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是指一國反壟斷法的效力超越其本國領土范圍,而適用于對其國內產生影響的一切限制性競爭行為。

參考文獻

[1] 張守文.經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Howard Adler/David F Laing, Application of US Antitrust Laws to Merger and Joint Ventures in a Global Economy(1),European Business Law Review, March 1997.

[3] 簡新華.產業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 跨國公司 法律規制 法律環境

    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最活躍的主體。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跨國公司在我國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資本與技術,促進了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但是跨國公司由于經濟實力雄厚,且擁有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其跨國屬性也決定了它們能夠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實現市場策略,因而跨國公司極有可能會實施侵害東道國利益的行為,這就需要對跨國公司進行法律規制,使其經營行為符合東道國的法律和政策。本文主要從跨國公司的法律規制這一角度就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必要性、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重點以及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對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必要性

    (一)跨國公司可能侵害東道國利益

    跨國公司作為民商事主體,同樣有著追求經濟利益的強烈渴求,或者說,資本在國際間流動,本身就是以逐利為最終目的的,而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正是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的??鐕究赡軙冒l展中國家相對寬松的法律環境,以損害東道國利益的方式,滿足自身的逐利需求。例如,利用發展中國家環境法制不完善,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利益為代價,實現自身的逐利目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康菲溢油案。2011年6月,蓬萊19-3油田C平臺附近海域發現大量溢油??捣乒窘o予的解釋是,在其進行注水作業時,對油藏層施壓激活了天然斷層,導致原油從斷層裂縫中溢出來。2011年11月,聯合調查組公布了事故原因調查結論,指出漏油事故是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責任事故。此外,“跨國公司通過國際經濟合作或經營的途徑,將污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發達國家已淘汰的技術、設備、生產工藝、產品、危險廢物等,通過投資方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更是一種常見的形式。

    (二)跨國公司法律規制屬于東道國國內事務

    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經營后,往往采取設立分公司的方式進入東道國,此時跨國公司的在東道國的經營機構應接受東道國的管轄與規制,這是經濟主權的體現。因此,對跨國公司的法律規制,本身就屬于東道國的國內事務,跨國公司不會由于其跨國身份而游離于法律規制之外。例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侵犯雇員正當工作權利或其生命健康、對東道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或侵犯少數群體權利的案件時有發生。此時,東道國應通過本國的執法機制,糾正跨國公司子公司或分支機構的違法行為,以實現法律治理目的。

    二、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重點

    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對象是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行為,筆者認為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重點應在于避稅行為、商業賄賂、并購行為以及環境侵權行為等方面。

    (一)避稅行為

    跨國公司能夠利用其跨國身份輕易地實現避稅,從而侵害了東道國政府的稅收權益。當前跨國公司的避稅手段非常多,主要表現為利用商品交易不合理價格避稅,利用關聯企業間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買賣和轉讓避稅,利用提供不合理的勞務避稅。

    避稅行為嚴格來說并沒有違反稅收法律法規,但是避稅行為是避稅人利用稅法漏洞,實現減輕或減除稅負的目的,其直接的結果是造成了國家財政收入的流失??鐕镜谋芏愋袨?使東道國利用外資的代價增高,破壞了公平合理的稅收環境,甚至會形成國內公司仿效。東道國和跨國公司之間所開展的避稅與反避稅博弈,在本質上是一種利益博弈,東道國政府完全有權通過完善法律、強化稅收執法機制等一系列措施實現反避稅。

    (二)商業賄賂

    跨國公司的商業賄賂行為也是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重點。所謂商業賄賂,是指利用賄賂這一方式獲得交易機會,破壞了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是各國刑法打擊的對象。在國外,商業稅率整治手段嚴厲,如,2009年12月31日,美國司法部以斯達康違反《反海外賄賂法》在華行賄,向其開具了一張300萬美元的刑事和解罰單。2009年8月3日《》報道,最近幾年在麥肯錫、朗迅、大摩、IBM等財富巨頭身上發生的商業賄賂事件一定程度上還原與厘清了跨國公司的本來面目。

    可見,商業賄賂極易在跨國公司身上發生,其原因何在?筆者認為,跨國公司的一些特點決定了其極易成為商業賄賂者。首先,跨國公司為了能夠進入東道國并獲得市場份額,在主觀上存在以商業賄賂獲得交易機會的愿望;其次,跨國公司會面臨諸多的審批與審核,這決定了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人員走得比較緊;最后,跨國公司的雄厚財力、社會關系的運用能力等也決定了跨國公司有能力實施巨額的商業賄賂,這是國內小企業所望塵莫及的。

    (三)并購行為

    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可以依法進行,但是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可能會損害東道國的經濟利益,甚至會對東道國的經濟安全造成影響,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能夠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大規模地實現并購,最終形成市場壟斷,或者對東道國的產業形成毀滅性打擊。如有學者認為,“跨國公司在全球擴張的過程中,通過直接并購、合資、品牌再定位等策略蠶食我國民族知名品牌,對我國本土企業的品牌塑造及發展形成極大沖擊”。此類并購會導致擁有壟斷優勢的跨國公司跨越歧視市場壁壘,保持穩定的加工市場集中度和寡頭競爭穩定性,排斥中小規模廠商,一旦它控制市場就可能壓制競爭,降低市場效率,破壞市場結構,最終損害消費者福利。

    (四)環境侵權行為

    跨國公司將大規模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發展中國家在環境保護的力度上相對較弱,這樣跨國公司在經營活動中就會節省一大筆的環境開支。在著名的印度博帕爾案中就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利用國內外環境保護標準不同,滿足自身的逐利需求。在中國,一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時,除了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也將高污染、高危險的行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進來了,如橡膠、塑料、印染、制革、電鍍、制鞋、電池等行業屬于高污染型企業,而鋼鐵、有色金屬、電力、建材、造紙和化工六大產業則是高耗能產業,可以說,中國在迎接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帶來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對環境和資源的空前挑戰。

    (五)其他行為

    跨國公司的其他行為如社會責任承擔、勞工保護、****保障等也屬于東道國法律規制的內容。例如,跨國公司利用發展中國家勞動者保護程度低實現經營成本的降低,在本國勞動者與外國勞動者的保護程度上采取雙重標準,甚至由于在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普遍未達到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核心標準,致使產品的勞動力成本很低,這種因低工資而形成的出口競爭優勢被發達國家稱為“勞動力傾銷”,導致產品易遭反傾銷之訴,值得關注。

    三、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的對策

    跨國公司法律規制目的的實現,不能一味地要求跨國公司承擔過多的義務或者對其進行道德指責,更不能因為跨國公司經營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違法違規現象而拒絕跨國公司進入本國經營而設置不合理的準入壁壘。相反,跨國公司的法律規制,需要加強本國的法律制度建設,優化法律環境,加強執法能力,促使跨國公司在經營中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

    (一)完善法律制度

    東道國需要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使跨國公司的經營行為有法可依。如針對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需要加強稅收法律制度建設;針對跨國公司的商業賄賂行為,需要完善反商業賄賂法律體系;針對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需要完善與并購相關的法律制度,尤其需要完善反壟斷審查法律制度;針對跨國公司的環境侵權行為,需要完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其他相關法律制度如勞動者權利保護制度等,也需要加以完善。簡言之,跨國公司的出現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體現,東道國政府應加強法律制度建設,使本國法制能夠與國際接軌,避免國際經濟交往中出現雙重標準,這將有助于跨國公司經營行為的規范化,同時也有助于東道國本國法律制度在品質上的提升。

    (二)加強執法能力

    跨國公司法律規制除了需要立法層面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在執法層面有所體現。執法是將靜態的法律規定轉化為現實的法律秩序,從而實現法律的調整目的,在法律秩序的實現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跨國公司法律規制之不足,固然存在立法層面的漏洞與缺失,但是與執法機制不夠完善也存在密切的關聯。建議我國加強跨國公司執法機制建設,提升執法者的執法能力,從而更好地規范跨國公司的經營行為。

第11篇

論文摘 要:本文從介紹企業并購的現狀和特點通過闡述并購動因,分析并購給企業帶來的效應,并購已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和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企業并購是融資的特殊形式,企業并購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并購可以省下許多發展中不必要的時間 

企業的機遇和發展并存在一個動態的環境之中,企業如果采用并購的手段,企業就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實現其可能在幾年內要達到的規模,提高同行業競爭能力,獲取競爭優勢??梢钥s短建設周期,迅速擴大生產,拓展產品種類,擴大市場占有率,獲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特別是對于進入一個新的行業,誰要是先行一步,那么就可以在市場份額、顧客、原材料、渠道、聲譽等方面取得優勢,使其他競爭者在短期內無法取代并超越,成為行業中的領先者,這中優勢一旦確立,別的企業就無法取代,在此種情況下,企業如果通過內部融資,然后逐漸發展,必然不能滿足市場競爭和企業長足發展的需要。 

二、企業并購可以使進入行業壁壘風險減小 

如果企業想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壁壘:比如說規模、技術、渠道、顧客等,由于這些壁壘的存在使企業進入這一行業的難度大大增強,企業如果采用并購的手段,首先控制這一行業中的一個企業,那么就可以省去這些壁壘,完成企業在這個行業中的發展。因此可以使企業以低成本和低風險迅速進入這一行業。特別是有的行業受到規模的限制,企業要想進入這一行業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只有通過并購的方式進入這一行業,才不會導致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擴張,從而保護這一行業,使企業進入后有利可圖 

三、企業并購可以促進企業的跨國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跨國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企業要想進入國外的新市場,存在著比進入國內新市場更多的困難。比如說企業文化理念、經營環境的差別、政策法規的限制等。如果并購了當地已有的一個企業,就可以加快進入的速度。 

四、有利于優化企業產業結構 

我們國家企業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表現為傳統行業落后、重復建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還有就是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卻發育不足。這種產業矛盾制約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迫切要求。企業并購就是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有效途徑。企業并購作為資源流動與配置的手段可以通過存量調整來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并購活動,可以使落后、生產能力過剩的企業減少,使先進、新興產業的企業增加,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高效和優化。 

市場經濟環境下,任何企業都是獨立經濟主體,它的一切經濟行為都受到利益動機驅使,企業并購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其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同時,殘酷的市場競爭也是企業并購的主要原因。綜合考慮企業并購中形成的效應,主要內容如下: 

(一)管理上形成的協同效應 

主要是指管理效率提高給企業帶來的收益,無論是管理好的企業收購管理不好的企業還是管理不好的企業收購管理好的企業,都會使管理不好的企業的管理得到改善,這也意味著企業整體價值的提升。 

1、尋求經營上的協同效應 

主要是指規模經濟和資源共享所形成的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因為企業經濟上存在著互補性,規模性,合并后的企業就可以提高生產經營活動的效率,合并后的企業可以資源共享,既節約了時間又節省了成本,二者共同構成經營上的協同效應。 

2、尋求財務上的協同效應 

一方面可以消除虧損現象,被并購企業可以擺脫困境。并購可以建立一種優勝劣汰的機制,使虧損企業的經營壓力變大,使其努力提高經營效率,扭虧為盈。并購還可以使優勢企業帶動劣勢企業的發展,而且由于稅法、會計處理慣例以及證券交易等內在規定的作用,還可在財務方面為企業帶來種種利益。通常情況下,合并后企業整體的負債能力比合并前各企業的償債能力強,而且還可以降低綜合資金成本,并實現資本在并購企業與被并購企業之間低成本的有效再配置。 

(二)取得企業急需的資產 

企業并購的目的之一就是獲取某項特殊資產。特殊資產可能是一些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專門資產,如土地使用權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往往有實力,有前途的企業往往會由于空間狹小難以擴展,然而另一些經營不善,市場不景氣的企業卻占有較多的土地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優勢企業就能并購劣勢企業以獲取優越的土地資源。 

我國企業并購是企業按照“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產權交易的活動,我國企業并購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實踐,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并購規模、數量上、層次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所有這些都會使并購活動脫離經濟規律或在無序中進行,使并購失敗。還有,從事并購的專業人才缺乏,經驗不足、也會使企業并購失敗。從目前看指導企業如何進行并購,才能既不違反有關的法律法規,又能給并購雙方帶來收益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日趨復雜的企業并購需要。 

參考文獻: 

[1]劉陸椿,吳曉萍.中小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防范措施探討[j].山東商業會計.2007,05. 

第12篇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減少了江蘇省農業引進外資的數量,降低了農業利用外資的效益。國際上,發展中國家農業引進外資呈上升趨勢,但中國也面臨著周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引資競爭;在國內,農業利用外資擁有良好的經濟、法律與政策環境。應當在充分認識當前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完善農業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提高農業企業創新能力,并對外資并購和訂單農業進行規范和監管,以增強江蘇省農業吸引外資的能力。

利用外資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可以彌補農業資金缺口,而且外資還是資本、專利及相關技術的結合體,其對農業增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在轉移現代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關聯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外資政策是中國經濟政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探討金融危機對我省農業利用外資的影響,對完善涉農外資政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危機對江蘇農業利用外資的影響

(一)農業利用外資數量減少

2007年中期,美國發生了次級貸款危機,隨后危機又演變成為金融風暴,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均受到影響。2008年上半年,跨國并購交易額比2007年下半年減少29%。2009年前9個月,全球并購投資總額為16200億美元,同比下降37%。據聯合國統計,200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約21%,由2007年的1.83萬億美元減至1.45萬億美元,預計2009年還會下降30%左右。受不斷深化的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發達國家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比2007年減少了32.7%,降為8401億美元。2008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5177億美元,增長了3.6%,但增幅遠低于2007年。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利用外資的數量也大幅下滑。2009年1-8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131家,同比下降24.8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58.67億美元,同比下降17.52%。外資大省江蘇也不例外,2009年1-5月,江蘇省新批外資項目1391個,同比下降20%,協議外資154.5億美元,同比下降25%,實際到賬外資107.5億美元,同比下降18%。

江蘇農業利用外資的情況也因金融危機的暴發而發生逆轉。2007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資農業項目390個,增資項目114個,協議注冊外資27.87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實際利用外資13.12億美元,同比增長24.4%。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業利用外資新批、增資項目同比減少,但項目質量、規模有所提高,協議、實際利用外資與去年基本持平。2008年1-12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資農業項目290個,同比減少25.64%;增資項目89個,同比減少21.93%;協議外資27.58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實際利用外資13.32億美元,同比增加1.54%。但是2009年1-6月,江蘇省農業協議注冊外資7.2億美元,同比下降15.5%;實際利用外資1.9億美元,同比下降43.3%,下降幅度明顯加大。

(二)農業利用外資的效益降低

農業利用外資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外向型農業的發展,而農產品出口是外向型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2009年1-7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505.2億美元,同比下降12.5%。其中,出口212.6億美元,同比下降8.2%;進口292.6億美元,同比下降15.3%。7月當月,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86.5億美元,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額、進口額及逆差分別為32.9億美元和53.6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9.9%和4.1%。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也下降較多。1-8月,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為7325.29億美元,同比減少22.57%;其中出口4048.27億美元,同比減少22.23%;進口3277.22億美元,同比減少22.99%。

江蘇農產品出口形勢與全國一致。2002-2008年,江蘇農產品出口總量分別是6.56億美元、7.99億美元、8.74億美元、10.42億美元、13.83億美元、16.38億美元、19.79億美元,總增幅達210.7%。但是到2009年1-5月份,全省農產品進出口總額29.21億美元,其中,出口6.53億美元,同比下降17.6%;進口22.68億美元,同比下降11.9%。蘇南五市出口2.96億美元,同比下降19.47%;蘇中三市出口1.52億美元,同比下降21.12%;蘇北五市出口2.05億美元,同比下降11.55%。單月農產品出口連續第7個月同比下降,降幅14.96%。從市場看,1-5月份全省對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等4大傳統市場的出口額分別為1.36億美元、5.102萬美元、1.2億美元和1.06億美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1.3%、-14%、-8.7%和14.2%,僅對歐盟的出口出現回升。農產品出口下降阻礙了外向型農業的發展,降低了農業利用外資的效益。

二、應對危機應把握的涉農外資投資形勢

(一)農業利用外資的國際形勢

第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的《2009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在全球FDI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投資于農業領域的FDI卻一路飆升。從整體上看,當前投入農業的外資總量較低,但增長迅猛。20世紀90年代末,全球每年流入農業的FDI還不到10億美元,但是在2005-2007年,年流入量增加了2倍,達到30億美元。第二,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以及不斷加快的經濟衰退,不僅嚴重影響了全球FDI的前景,也改變了FDI的格局。2008年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外資流入增速有所減緩,但仍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在全球FDI流量中所占比例飆升至43%。而發達國家FDI流入量出現了大幅度下降,驟降29%,流入量僅為9620億美元。第三,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面臨著來自高低端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在低端領域,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外資正面臨來自周邊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在高端領域,中國難敵發達國家的競爭。

(二)農業利用外資的國內形勢

第一,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日益融合。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面的開放,許多世界品牌在中國出現,與此同時“中國制造”在全世界流行。在世界經濟的分工與合作中,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目前國內資金供給充裕。2006年外資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僅為5.04%,已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2008年8月,中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5萬億元,同比增長19.28%,居民儲蓄和企業存款分別超過和接近20萬億元,銀行資金充裕。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超過1.8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1位。第三,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較快增長。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近期對241家跨國公司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仍然成為對外資最具吸引力的國家,排名第2-5位的國家依次為印度、美國、俄羅斯、巴西。從長遠來看,跨國公司仍看好中國,將其列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地。2009年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4.99億美元,同比增長7%,自2008年10月以來首度正增長,引資形勢出現好轉。第四,利用外資的法制環境日益完善。為推進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和管理外國投資,中國先后制定頒布了60多種外資法規,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一個由各種專項立法及相關的單行法律·法規相互聯系的外國投資法體系。第五,國民待遇取代了優惠外資的政策環境。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標志著中國利用外資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外資企業在華享受20多年的超國民待遇走向終結。此外,外資企業單獨享受的稅前扣除優惠、生產性企業再投資退稅優惠、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上的優惠等今后也將與內資企業統一。外資企業在城鎮土地使用上的超國民待遇政策2008年初已經結束。事實上,目前在國家層面上,外資在華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已經所剩無幾。

(三)外商投資的新趨勢

第一,從全球跨國投資的方式看,并購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是跨國投資的主要方式?,F階段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仍是“綠地投資”,即投資建廠。這主要是受中國相對低廉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以及中國資本市場不夠完善等因素所影響,但是,由于近年來中國自然成本以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綠地投資”在中國的優勢已不如周邊其他國家,并購重組將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第二,跨國公司參與農業的形式不限于外國直接投資,還包括訂單農業,如外國超級市場或食品加工商訂立明確規定價格、數量、質量和其他要求的合同,來跨國采購農產品。目前,跨國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實施的訂單農業遍及11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涉及到的農產品品種很多,有些情況下占農產品總量的份額也很大。食品加工和超市等跨國公司投資訂單農業,使得跨國公司參與該行業的實際規模成倍擴大。2007年,農業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為320億美元,但2005-2007年,僅投入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就超過400億美元。

三、進一步強化江蘇農業利用外資的對策

(一)堅持吸引外資的基本政策

最近兩年,民間對于外資進入中國農業和糧食領域的質疑比較多。由于中國經濟是一種投資驅動型經濟,外資對中國投資具有巨大影響。當前,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在進一步推進投資自由化,以改善投資環境。中國在過去20多年中之所以成為全球化的少數贏家之一,與中國采取的正確地利用外資戰略密切相關。目前中國國內資金供給較為充裕,然而跨國投資的實踐表明,資金盈缺并不是決定資金流向最重要的因素,發達國家吸收了全球2/3以上的跨國投資,美國和英國是吸收投資最多的國家。這是因為,資本流動中搭載著技術、知識、管理、觀念、人才、品牌、市場等要素,吸收外資與集成全球優勢要素往往是“一攬子”的過程。這個特性對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也是我們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的主要著眼點。

(二)繼續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體制,建立和健全各項法律制度

從某種意義上看,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比實施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政策對吸引外資更為重要。因為跨國公司和大多數外國直接投資的戰略是從事長期投資和尋求穩定回報,不是短期資本流入尋求短期暴利和投機。對外資應重在實施國民待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重視經濟和商業環境以及制度框架的形成,加強社會網絡和中間組織建設、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按照國際慣例建立、修訂、規范相關的法律制度等等。把引資轉移到主要依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技術開發機制等制度依托上來,轉移到主要依靠具有贏利性、開放性、公平性的國內市場及其競爭優勢上來。

(三)培育有競爭力的農業跨國公司,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創新

參與全球生產體系,獲取全球價值鏈上知識轉移和技術擴散的最終目的是能將自己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培育中國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然后逐步建立自己的國際生產體系,成為分工體系中的主導者。要實現此目的國內企業應該迅速向技術密集的深加工階段轉化,并積極培育自己的R&D中心,爭取成為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所在地。同時,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對幼稚和學習階段企業的技術創新加以有效地保護。比如,制定縮小技術差距的政策,包括研發投資體制(比如國家技術創新體制),鼓勵跨國公司與當地企業建立研發聯盟等。

(四)對外資并購進行引導和規范

外商以并購方式對華投資有所增加,但投資規模還不大。主要原因在于,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對外資并購的認識還存在偏差,對并購交易的具體了解也不盡全面。并購的優點主要是:不增加新的生產能力;共享雙方優勢資源;困難企業可借此脫困,同時避免企業倒閉產生的集中失業壓力。然而,并購對投資環境有較高要求:產權交易市場有一定發育,具有規范并購行為的法律框架,企業質量相對較高,信息透明可靠。隨著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和投資環境不斷完善,可以預計,未來外資并購會繼續增加。以并購方式吸收外資存在特殊問題和潛在風險,因此要引導和規范外資并購投資行為。從中國實踐看,需要重點注意4個問題:一是防止壟斷。并購有可能減少企業數量或加強龍頭企業地位,導致壟斷。應抓緊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嚴格加以約束。二是確保國家對相關產業的控制力,對這些產業中的大型外資并購案要有審查程序和控制能力。三是完善并購價格決定機制,保證公開公平交易,發揮資本市場的定價作用。四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真正形成對資產收益和企業長遠發展負責的體制機制,這是利用外資達到雙贏的體制保障。對改革不到位·治理結構問題突出的國有企業的并購活動要加強監管,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損害職工利益。

(五)對訂單農業進行規范和監管

與傳統的直接投資相比,訂單農業顯示出兩方面的優勢,一是不涉及土地直接占用和長期使用;二是可以將數量龐大的農戶與全球農業生產鏈和世界市場對接。在中國,訂單農業已經被接受并開始發展,出現了“公司加農戶”的提法,但國內對訂單農業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也沒有政府部門對此進行專門的監管,整體上缺乏政策體系指引。因此,首先要在農業領域吸引外資方面建立針對訂單農業的政策體系;其次,在這個政策體系下,制定措施推動訂單農業更好地發展;再次,應將跨國公司通過訂單農業對農業生產的介入納入國家對“三農”政策支持體系中,并制定競爭、研發、基礎設施等配套政策,在推動中國訂單農業發展的同時注重保護農戶利益。

參考文獻

1、陳錫文.農業不能對外資簡單地關上大門[N].經濟觀察報,2009-08-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彝良县| 德化县| 连江县| 东丽区| 松江区| 含山县| 沐川县| 依兰县| 博爱县| 仪陇县| 丹棱县| 西昌市| 邵阳市| 原平市| 马尔康县| 夹江县| 乌拉特前旗| 新绛县| 高阳县| 抚松县| 和龙市| 伊宁县| 扶绥县| 固安县| 八宿县| 荣成市| 滦南县| 广平县| 中江县| 和顺县| 安福县| 元谋县| 健康| 舒城县| 乐业县| 鄂托克前旗| 二手房| 兰西县| 始兴县| 马龙县|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