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5 13:36: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01年IMF出臺的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主要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即財政統計范圍、會計核算原則、收支分類體系、統計分析框架。
(一)財政統計范圍。
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覆蓋的是廣義政府部門,采用的統計單位是機構單位。這套體系根據《1993年國民賬戶體系》的劃分方法,將整個國民經濟劃分為五個互不兼容的部門:非金融公司部門、金融公司部門、廣義政府部門、為住戶服務的非盈利機構部門、住戶部門。每個部門又進一步劃分為一系列的機構單位。每個機構單位都是有權擁有資產、產生負債、從事經濟活動并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交易的經濟實體。政府機構單位主要是履行政府職能,具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承擔以非市場性條件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責任;或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收人和財富進行再分配。政府機構單位開展活動、履行職能所需資金主要通過稅收或其他強制性轉移的形式來籌集。有些政府機構單位還控制一些非市場非營利性的機構單位。這些非市場非營利性的機構單位主要是貫徹執行財政政策,它們履行職能所需資金主要由控制它們的政府機構單位提供。所有政府機構單位和所有由政府機構單位控制并主要由政府機構單位提供融資的非市場非營利性機構單位,統稱為廣義政府部門(GeneralGovern-ment)。廣義政府部門還可以劃分為中央、州和地方三級,它們都是政府財政統計的范圍。可以看出,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涵蓋了政府全部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在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廣義政府部門不具有金融部門的職能,如調節貨幣供應量、管理國家外匯儲備、維護金融穩定等。盡管在某些國家中央政府履行了中央銀行的部分職能,但是在政府財政統計中并不包括這部分活動。也就是說,中央銀行不屬于廣義政府部門。這主要是考慮到政府與金融機構的交易對財政政策和宏觀經濟運行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將這兩個部門明確地區分開來,對把握宏觀經濟政策力度和方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
義。另外,公共部門的公司也不屬于廣義政府部門。廣義政府部門與公共公司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廣義政府單位擁有公共公司權益的多少上。政府可通過權益的變化來控制公共公司的運營,以貫徹財政政策。廣義政府部門與廣義政府部門之外的公共部門之間的交易則仍屬于政府財政統計的內容。
(二)會計核算原則。
在政府活動中,有時交易的發生與貨幣收支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項已經收到,但交易并未發生;或者款項已經支付,但并不是為本期政府活動而發生的。為了真實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政府活動狀況和結果,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采用了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原則。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人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作為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作為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因而,在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引入了“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和“固定資產折舊”等概念。
(三)收支分類體系。
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確立了兩個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即交易(Transaction)和權益(NetWorth)。所謂交易,是指建立在雙方協議基礎上的經濟行為。交易可以是自愿的,如一個單位出售商品或服務,另一個單位購買商品或服務;也可以是強制的,如納稅。交易可以是兩個單位之間的經濟行為,如商品買賣;也可以是同一單位內部的經濟行為,如固定資產消耗。對于同一單位內部的交易,可以看作是一個單位同時以兩種身份存在。比如,對于固定資產消耗來說,這個單位既是固定資產的所有者,同時也是固定資產提供服務的消費者。所謂權益,是指政府資產減去政府負債的凈值。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定義了財政收支概念。所謂收入,是指增加政府權益的交易。所謂支出,是指減少政府權益的交易。然后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財政收支進行了分類。
在政府財政統計中,財政收人按經濟性質分為四大類,即稅收、社會繳款、贈與和其他收人。稅收是政府部門得到的強制性轉移,包括那些與政府提供服務成本完全沒有對應關系的各種收費。社會繳費是為了使繳款人或其他受益人有權獲得某些社會福利、由雇主代表雇員繳款或雇員、自營職業者或無業人員自己繳款而形成的收人。
贈與是從其他政府或國際組織那里得到的非強制性轉移收人。其他收人是指稅收、社會繳款和贈與以外的所有收人,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務的收人、利息和其他財產收人等。應該指出的是,在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政府出售機器設備等非金融資產的出售收入不計作財政收人,因為它沒有增加政府權益,只是資產存在形式的改變,即由一種資產形式(如機器設備)轉為另一種資產形式(如現金)。
在政府財政統計中,財政支出有兩套分類體系。一是按生產公共產品的生產要素的類型即經濟性質進行分類。支出按經濟性分為九大類:雇員補償、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固定資本消耗、利息、補貼、贈與、社會福利和其他支出。應該指出的是,購買非金融資產不計作支出,因為它不改變政府權益,只是將一種資產形式(非金融資產)轉換為另一種資產或負債(對資產的支付)。二是按公共產品的使用目的即支出功能進行分類。支出按功能分為十大類:一般公共服務、國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經濟事務、環境保護、住房和社會服務設施、醫療保健、娛樂文化和宗教、教育和社會保護。這兩個分類體系分別從不同側面、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政府支出活動,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可以結合使用。
(四)統計分析框架。
IMF政府財政統計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四個財務報表的基礎上的。這四個財務報表分別是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和現金流量表。這四個報表之間及其內部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補充的。資產負債表反映政府部門在每個會計期間結束時資產、負債和政府權益的存量。資產負債表里各要素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資產=負債+權益。通過資產負債表,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資產的總額及其結構,表明政府擁有或控制的資源及其分布情況;可以提供某一會計期初或期末的負債總額及其結構,表明政府未來需要用多少資產或勞務清償債務以及清償時間;可以反映政府所擁有的權益,據以判斷政府對負債的保障程度。但是資產負債表沒有說明政府的資產、負債和權益為什么發生了變化。政府交易表反映政府交易活動的情況。政府交易表中各要素之間也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收人一支出=由交易引起的政府權益的變化=非金融資產交易+凈貸款或凈借款=金融資產交易減去負債交易。通過政府交易表,可以反映政府一定會計期間的收人實現情況和支出變化情況,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政府資產負債和權益變動的原因。非交易流量表反映政府資產、負債受市場價格變化和其他數量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但由于政府交易表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確一汰和計量收人和支出的,它沒有提供政府交易活動引起的現金流人和現金流出的信息。現金流量表就是在資產負債表和政府交易表已經反映了政府資產負債狀況和交易活動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政府現金流人和流出方面的信息,以利于評價政府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
二、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對改普財政調控的,要宜義
(一)為財政調控決策提供了科學方法和依據。
運用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分析框架不僅可以進行定性分析,而且還可以進行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這個框架為財政政策分析建立了一套程序性的方法,使得財政政策分析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為監測政府資源分配和使用效率、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考察分析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和現金流量表相互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政府資產、負債的規模和結構,而且可以了解某一時期政府活動的規模和財政政策調控的力度;不僅可以了解非交易因素對政府資產、負債和權益的影響,而且可以通過分析政府組織財政收人的能力,了解政府對債務的清償能力和財政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為全面地、真實地、充分地考察政府活動提供了依據。
在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所有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機構單位以及受政府機構單位控制的非營利性機構都是政府財政統計的單位,所有政府活動都納人財政統計范圍。因而,統計數據是比較全面的,有利于全面考察政府的活動范圍和影響程度,有利于避免政府對市場機制的過度千預。
IMF政府財政統計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的政府活動都計人當期的收支范圍;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政府活動都不計人財政收支范圍。因而,統計數據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當期政府活動情況。同時,在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政府的交易活動實行單獨統計,這樣可以對政府活動進行比較詳細地統計記錄,便于對政府活動進行充分地考察分析。
(三)為通過考察財政狀況來分析宏觀經濟運行和通過分析宏觀經濟形勢來考察財政狀況提供了科學方法和依據
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如1993年國民生產賬戶體系((SNA)、貨幣金融統計體系、國際收支統計體系,都保持了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意味著政府財政統計數據可以與其他統計體系的統計數據結合起來,供分析使用。而且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之間也存在著內在聯系。
從政府財政統計與國民賬戶和國際收支賬戶之間的關系來看,存在著下述等式關系:
(X-M)+YF十TR=CAB=(Sp-IP)十(S}I}=(SpIP)+DS其中,(X-M)一對外貿易凈值,
YF一凈要素收人,TR一凈轉移支付,CAB是經常項目差額,SP私人儲蓄,Ip私人投資,Sc政府儲蓄,Ic政府投資,DS一財政赤字或盈余。
這表明,如果要保持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平衡,那么,政府財政赤字只能由私人儲蓄盈余來彌補;如若私人儲蓄盈余不能彌補政府財政赤字,則只能靠引進外資或運用國家儲備來滿足。
從政府財政統計與國際收支統計的關系看,存在著下述關系:FF=NBG。其中,FF一政府財政統計GFS中的政府融資F中的“國外融資FF",NBG一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政府外債凈值NBG"。從政府財政統計與貨幣金融統計的關系看,存在著下述關系:BF=NCGo其中,BF一政府財政統計中的“政府融資F'''',中的“銀行系統BF",NCG一貨幣金融統計中的“對政府凈債權NCG"o
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之間這種內在聯系和一致性,使得我們可以通過財政狀況來研究宏觀經濟形勢,通過宏觀經濟形勢來分析財政狀況,避免財政政策分析中出現就財政論財政的現象。
三、完善我國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的幾點建議
我國目前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參照原蘇聯財政管理模式建立起來的,對我國財政經濟發展決策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以及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購制度等各項改革的深人,現行這套體系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借鑒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完善我國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以提高財政透明度和財政管理水平。
(一)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改革。
在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要求將所有的政府活動都納人財政統計范圍,全面反映政府財政收支活動。而我國現行統計體系涵蓋范圍偏窄,一些本應納人政府財政收支統計范圍的預算外收支、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未能包括在內,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動,影響財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財政決策的準確性。因此,要進一步健全財政職能,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將所有政府活動都納入財政統計范圍,擴大政府財政收支的統計范圍,將所有行政事業單位都納人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政府財政收支活動,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信息。
(二)調整財政收支口徑和分類體系。
按照IMF的財政收人和支出定義,收人是增加政府權益的交易,支出是減少政府權益的交易。但我國目前財政收人與支出的概念與這一定義有較大差別。比如,政府資產的變現收人在IMF定義下不屬于收人,但我國目前卻統計在收入范圍;政府設備的購買在IMF支出定義下不屬于支出,但我國目前卻統計在財政支出內。為了準確反映政府權益的變化情況,有必要按照IMF財政收支口徑重新定義政府財政收人和支出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調整財政收支分類體系。按照IMF政府財政收支分類方法,收人按經濟性質分類,支出按經濟性質和功能分類。與之相比,我國目前收支分類體系還不夠規范。比如,財政收人未按經濟性質分類為稅收、社會繳款、贈與和其他收人。支出分類標準也不
統一,有的支出按功能分類,如行政管理費、公檢法司支出、外交外事支出等;有的支出按經濟性質分類,如社會保障支出補助支出、債券付息支出等,沒有一套完整的規范的分類體系。這種不規范、不統一的分類體系,使得我國現行政府財政收支統計不能直現集中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動。所謂“外行看不懂,內行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這種不規范的分類體系造成的。這種情況難以滿足宏觀經濟管理和決策的需要,不利于加強財政管理,不利于增強財政透明度,不利于加強財政分析,不利于提高財政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因此,有必要借鑒IMF收支分類標準,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財政收支分類體系。
(三)完善行政亨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
1.改革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制度。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核算方法。從國際上看,目前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正式采用權責發生制,其他一些國家已開始引人權責發生制。我國企業自1993年起采用權責發生制,行政單位自建國以來一直實行的是現金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收人采用權責發生制方法外,其他業務也采用現金收付實現制。為了真實地反映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的情況,適應經濟市場化、全球化和財政改革深化的要求,提高財政統計數據質童,有必要將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現行的收付實現制改為權責發生制。
2.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報告制度。IMF政府財政統計與分析是建立在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童表、現金流量表等四個財務報表的基礎上的。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執行的是1996年10月22日以財政部第8號令的形式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按照《規則》第39條規定,事業單位應當定期向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報送財務報告,包括由資產負債表、收支情況表和有關附表組成的財務報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但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還難以編制合并的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報表。因此,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向財政部門定期報送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告制度。
內容提要: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為借款國提供貸款援助時,通過交叉設定貸款條件強化貸款條件對借款國的約束力。依交叉條件設置方式不同,可分為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與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其中世界銀行在貸款協議中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交叉引用,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非條約性質的貸款條件獲得了法律約束力。中國應未雨綢繆,推動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的實體內容與設定程序改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弱化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約束力。
貸款條件,一般理解為貸款方在向借款方提供貸款時所設定的條件,具體包括貸款的使用途徑、還款日期、還款方式等,究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貸款的安全性。對于發展性的國際組織而言,在保障貸款安全的同時,還著眼于貸款的功能性,即通過對貸款有效的、正確的利用,促進借款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金融援助活動中,貸款條件(loan conditionality)構成其核心要件,頻繁出現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正式文件中。
然而,何為“貸款條件”,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未對其進行過正式的、官方的定義。Goseph Gold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進行分析時指出,貸款條件是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希望成員國按照組織協定的宗旨和條款的方式利用組織貸款而應遵循的政策[1]。筆者以為,從提供貸款的國際金融組織角度看,貸款條件是其為保障貸款安全與功能實現的限制性政策;從借款國角度看,貸款條件是借款國對國際金融組織所作出的一般性承諾。
學界對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的研究相對較多(注:僅以國內研究為限,研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主要論文有:徐崇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利益分析和法律性質[J]中國法學,1999(5);溫樹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改革的法律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2006,(4);鄂曉梅.析IMF貸款條件的法律效力[J]法學評論,2002(5);曹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研究:以阿根廷為例[J]國際金融研究,2005(11);曹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模型與案例[J]國際政治研究,2005(4)。相對而言,研究世界銀行貸款條件的論文較少,主要有劉音論世界銀行政策貸款條件性的概念及其發展[J]保山學院學報,2010(1);方長榮世界銀行非自愿政策與我國水庫移民政策的比較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2002(2)),相對而言,對有關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大最為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交叉條件的研究卻較為薄弱。(注: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研究論文涉及到貸款交叉條件,但均未展開深入分析。目前相關的專題性論文僅有Sidney Dell. The Question of Cross-Conditionality. World Development,Vol. 16,1988:557-568; Nicholas Kremmydas. The Cross-Conditionality Phenomenon-Some Legal Aspects. The International Lawyers,Vol. 23,1989:651-675. 國內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尚付諸闕如。)然而,隨著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功能界限的日漸模糊,以及金融危機背景下兩者在全球范圍內提供金融援助的活動不斷增加,貸款交叉條件出現的頻率也日趨頻繁,因而對借款國政治、經濟乃至社會生活的影響(包括負面影響)也在日益深入。我國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外匯儲備充足,現階段暫無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需要,主要是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但并不排除未來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可能,從而導致貸款交叉條件應用于我國。對此,有必要未雨綢繆,對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交叉條件從法學角度進行研究,以便為我國在面臨貸款交叉條件時提供應對之策。
一、貸款交叉條件的類型分析
有學者指出,貸款條件在嚴格意義上并非具有確定內涵和外延的法律術語,不具有規范性,只是對客觀現實和事實狀態的描述而已[2]。相較貸款條件,貸款交叉條件的內涵與外延更加模糊、混沌。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未在正式文件中對貸款交叉條件進行過定義。
一般認為,貸款交叉條件是指貸款方與借款方在貸款協議中規定,如果借款方未能遵守或履行另一貸款方在另一貸款協議中所設定的貸款條件時,則視作借款方未遵守本貸款協議。在國際金融法領域中,貸款交叉條件主要出現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文件中,比如世界銀行在貸款協議中提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某一借款國的貸款條件,并將借款國遵守或履行該貸款條件作為獲得世界銀行貸款的先決條件之一,在借款國未能符合上述要求時,世界銀行則拒絕提供貸款。依據國際金融組織在貸款文件中對另一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引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將貸款交叉文件分為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與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
(一) 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
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是指,某一國際金融組織在決定是否向借款國提供貸款,以該借款國是否遵守并實施另一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條件為必要的前提,否則該國際金融組織將拒絕提供貸款。在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情形下,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申請政策性貸款(注:政策性貸款(policy-based lending),是世界銀行用于幫助借款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彌補國內政策改革與制度建設方面資金短缺問題的短期貸款,旨在實現借款國的宏觀發展目標。與世界銀行的項目貸款相比,政策性貸款的貸款周期較短,貸款資金的支付程序也較為簡便。)時,世界銀行要求該借款國必須首先或同時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并必須首先或同時遵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貸款協議中所設定的貸款條件,才能向世界銀行申請政策性貸款。反之亦然。有學者對貸款交叉條件的具體情形予以列舉,指出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產生于如下四種情形:(1)某一國際金融組織對另一國際金融組織擬提供的貸款或者既有貸款款項的支取行使或試圖行使否決權;(2)雙方達成正式的協議,在未取得一方同意的情況下,另一方不向任何成員國或特定成員國提供貸款或其他相關安排(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備用安排);(3)雙方達成正式協議,規定在未取得一方同意的情況下,另一方停止向任何成員國或特定成員國提供先前同意的貸款或安排;(4)根據雙方之間的安排,一方的官方行為,尤其是宣布借款國喪失向本組織借款的資格,可同時導致該借款國無法獲得另一方的貸款[3]。
在貸款實踐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通過備用安排的方式向借款國提供貸款。在備用安排方式中,借款國應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交意向書,并就為取得貸款資金擬采取的國內經濟政策改革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協商、確定,并以此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否決定提供貸款的條件。由于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程序中,貸款條件系由借款國單方面提出并經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磋商后確定,借款國主動在意向書中設置貸款交叉條件的可能性極小,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協商過程中添加該貸款交叉條件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一般情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程序不太可能產生貸款交叉條件。相對而言,由于世界銀行在提供貸款時,要求與借款國簽訂貸款協議,因此可能會出現貸款交叉條件。如1977年,世界銀行在向牙買加提供貸款時,在貸款協議中設置的貸款條件之一,即是要求牙買加政府必須先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獲得一定額度的備用安排[4]。
構成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須符合如下三個要件:首先,貸款交叉條件系由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在考慮向借款國提供結構調整貸款時所設定,其目的在于實現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安全的交叉保障;其次,貸款交叉條件應包含在世界銀行的貸款協議中,構成貸款協議的正式條款之一,從而確保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約束力;再次,貸款交叉條件應明確提及借款國與基金間備用安排所設定的條件。如果貸款交叉條件僅僅提及備用安排的貸款條件,而未將其作為世界銀行發放貸款的先決條件,則不構成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
(二)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
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在實踐中較為少見,目前僅有一例,即前已提及的1977年世界銀行在向牙買加提供的貸款協議中所設定的獲得貸款的先決條件。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常采取非正式的、隱性的貸款交叉條件。
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是指,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表示對對方的貸款條件予以充分的尊重,在不存在正式協議安排的情況下,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自、獨立的貸款決策導致同樣的貸款條件的設置[5]。與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相比,在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下,另一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條件對本組織貸款條件的設置及是否提供貸款并無實質性的約束力。以政策框架文件(Policy Framework Paper,簡稱PFP)為例,借款國在貸款申請時應向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人員同時提交PFP并進行磋商,并最終交各自機構的執行董事會批準通過。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應首先就PFP進行討論,討論的重點在于文件的發展性與結構性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參考世界銀行的評估結果對PFP進行討論,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保持相對獨立性,不必一定接受世界銀行的意見。
從理論上講,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包括如下三種方式:(1)間接的、非正式的磋商式貸款交叉條件,即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是否向借款國提供貸款進行非正式的最后磋商,并就貸款條件的設置達成一致。這種非正式的磋商被認為是間接的、非正式的磋商性貸款交叉條件[4]。在這種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設置過程中,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是通過與借款國的磋商,說服借款國接受其貸款條件。如果借款國不予接受,則兩個國際組織均無法在貸款協議中添加其貸款條件。即使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終拒絕貸款,也不會明確將借款國未接受或執行其他國際組織的貸款條件作為拒絕提供貸款的理由。(2)相互依賴性的、間接的、非正式的經濟性貸款交叉條件,即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某一借款國的貸款申請設置了類似的貸款條件。(3)非正式的、間接的、金融性的貸款交叉條件:某一國際金融組織影響另一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的設置,是通過商業銀行、區域性發展銀行、雙邊或多邊的貸款方等其他參與方,在多方間形成錯綜復雜的貸款交叉條件。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稱某借款國未遵守其貸款條件,則其他商業銀行可能降低對該國的信用評級,并將銀行業務撤出該國,從而可能影響到借款國的的經濟狀況,進而可能影響到世界銀行政策性貸款的提供。再如,世界銀行可能影響商業銀行對借款國信用度的判斷,從而導致借款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下降,進而影響到該國的信用政策和外匯儲備,最終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否繼續支持該國的項目貸款產生負面影響[6]。
二、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分析
(一)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性質
如前所述,在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情形中,一國際金融組織所設定的貸款條件對另一組織的貸款行為并無實質性的影響,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在某些情況下,兩個國際金融組織在貸款條件上的重合僅僅是一種巧合,并不具有法律上的聯系。因此,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并不具有在法律上進行討論的必要。在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情形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會對世界銀行貸款條件的設置以及貸款行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而有必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在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的法律性質進行探討。
Richard Edwards指出,在某些情況下,世界銀行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備用安排或延期安排中對借款國的結論作為是否向該國發放貸款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在批準該項貸款前,貸款條件已經得到了滿足,因此無須再在貸款協議或擔保協議中作出特別約定[7]。Nicholas Kremmydas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備用安排或者其他類似安排并非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的條件,而是先決條件(precondition),因而無須在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對此予以明確[8]。普遍的觀點是:在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設置的貸款條件構成世界銀行是否與借款國簽訂貸款協議或發放一次性貸款或后續貸款的先決條件。
在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中,基金的備用安排以及其中所設置的貸款條件,被認為是世界銀行促進成員國采納并執行結構調整貸款項下成員國規劃的必要矯正措施。在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將其設置為貸款的先決條件,其目的是為了確保該成員國規劃的成功實施。可以認為,這種先決條件構成世界銀行貸款條件的延展,也是弱約束力的基金貸款條件借世界銀行貸款協議實現“硬化”的方式。
在世界銀行的結構調整貸款中,成員國應首先就貸款申請事宜與世界銀行進行預磋商,并在磋商的基礎上提交“發展政策書”(letter of development policies),表明其執行經濟發展規劃的意愿,以符合結構調整貸款的要求。在某些情況下,成員國提出的經濟調整規劃與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備用安排設定的貸款條件相近。發展政策書類似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意向書,是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申請結構調整貸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政策書中,借款國需闡述引致此次貸款申請的特殊情況、政府的發展目標,以及擬采取的經濟發展政策,以表明其克服本國經濟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等內容。世界銀行對發展政策書進行審查,如審查通過,則與借款國簽訂貸款協議并發放貸款。
發展政策書的法律性質與意向書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意向書不構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成員國間的國際性協議,在意向書基礎上產生的備用安排也不具有法律約束力[9]。相對而言,發展政策書與在發展政策書基礎上達成的貸款協議,具有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有學者指出,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申請結構調整貸款時,在發展政策書中表明本國的經濟發展規劃以及為獲得貸款而實施這些規劃的意愿,可視作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發出的要約,而世界銀行接到成員國的貸款申請后與成員國進行磋商,并對磋商后達成共識的貸款條件表示接受,則視為世界銀行作出的承諾[8]644。借款國與世界銀行在共識的貸款條件的基礎上簽訂貸款協議,如借款國未能遵守貸款協議,則應視為違反國際條約,其中包括借款國未能履行或實施貸款協議中作為交叉條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這一情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通過世界銀行貸款協議的交叉引用,構成國際協議的一部分,對借款國具有法律約束力。
(二)貸款交叉條件的合法性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在其成立協定中提到應與其他相關的國際組織進行合作。《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第5條第8項規定,世界銀行應在本協定條文范圍內,與任何一般的國際組織和在有關領域內有專門責任的公共國際組織進行合作。在涉及貸款申請或擔保事項時,世界銀行應適當考慮其他相關的國際組織的意見與建議。《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也有相關規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10條規定,基金應在本協定條文范圍內,與一般的國際組織和在有關領域內負有專門責任的公共國際組織進行合作。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世紀40年代產生之初,對各自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職能有著明確的分工。根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第1條,世界銀行的宗旨主要在于通過促進私人投資尤其是國際私人投資,鼓勵通過國際投資以發展成員國生產資源的方式,促進國際貿易長期均衡的增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1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著眼于借款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管理,旨在成員國出現國際收支失衡的情況下,為其提供短期貸款以促使其盡快恢復收支平衡,促進貸款資金的迅速回籠以滿足其他成員國的需要。具體到貸款方面,世界銀行旨在通過項目貸款為具體項目的建設提供長期貸款,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提供短期貸款以解決成員國短期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兩者在貸款事項上存在明確的界限。然而隨著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業務的調整,兩者在貸款事項上逐漸出現重合。自1980年以來,世界銀行開始拓展政策性貸款業務,推出結構調整貸款等非項目貸款業務,旨在為借款國填補政策改革和制度建設方面的資金短缺提供短期貸款。世界銀行在提供調整貸款時,對借款國設置的貸款條件包括債務管理、進出口政策、匯率政策、貨幣政策等傳統上屬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世界銀行之所以將貸款業務拓展到調整性貸款領域,是因為世界銀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與國際貿易收支失衡、貿易限制、通貨膨脹等短期經濟平衡問題的解決密切相關,進言之,后者問題的解決構成前者目標實現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識到,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對其國內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促進生產性投資,從而實現經濟與出口的穩定增長,相應的貸款條件也逐漸轉向以基本政策改革、部門平衡和長期調整為特點的“供給管理”政策,更加重視增收對平衡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狀況的作用[10]。
兩者職能重合的區域越多,意味著兩者在貸款條件方面進行交叉設定并借以實現交叉強化的空間更大。貸款交叉條件的出現,實質上是以交叉強制守約的方式強化兩大國際金融組織各自貸款條件對借款國的約束力,有利于保障貸款資金的安全與有效利用。
但是,細究之,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交叉條件缺乏合法性依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在有關貸款條件條款中,均未提及貸款交叉條件,這表明貸款交叉條件的設定與實施缺乏正式的國際法依據。根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第5條第8項第b款規定,世界銀行在對貸款申請作出決定時,如果有關事項直接屬于其他國際組織的職能范圍之內,而且該國際組織的參加者主要為世界銀行各成員國,則世界銀行應對該組織所提供的意見和建議加以考慮。但該款僅規定,世界銀行應對其他國際組織的意見和建議“加以考慮”,并未規定世界銀行的貸款條件應受其他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意見的約束。因此,世界銀行如果在貸款協議中設置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可能導致其違反國際法。反之,在《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中并未提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貸款或其他事項中應該考慮其他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的意見與建議。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對設置貸款交叉條件表示反對。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89年協定中對兩者的職能分工進行明確時指出,兩者應避免在貸款協議中設置貸款交叉條件[11]。
即使如此,就目前而言,尚很難一概而論貸款實踐中貸款交叉條件的設置存在違反國際法之處。究其原因:
1. 寬泛的協定條款預留了貸款交叉條件存在的空間
基金在貸款業務中主要采取意向書或備用安排的方式,其中所提及的目的與政策主要源于經濟學意義,這使得基金具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比如《基金協定》第5條的“收支平衡問題”并不僅僅限于收支失衡本身,還包括其他經濟學意義上的平衡目標,如通貨膨脹、就業問題、貿易限制等。《基金協定》第1條所設定的宗旨含義也較為廣泛,除明確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維持外匯穩定、收支平衡方面的職能外,還規定基金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與平衡發展。因此,即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借款國設定的貸款條件或業績標準超出傳統意義上的收支平衡范疇,只要該行為旨在實現遏制通貨膨脹或促進經濟發展等經濟政策目的,都可以認定其行為符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所設定的職能范圍。根據國際法院在“經費案”中確立的目的解釋方法,通過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宗旨的目的解釋可以將設定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行為納入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合法范圍。前已提及,《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對世界銀行宗旨的規定較為廣泛,兼之發展性宗旨與短期國際收支平衡間的關系,世界銀行的宗旨除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外,還涵蓋推動會員國的經濟調整計劃以解決其短期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鑒此,世界銀行將遵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備用安排的貸款條件作為成員國獲得世界銀行貸款的先決條件,符合《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的規定。
2. 貸款條件合法性的解釋權在于國際金融組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29條,成員國與基金間或成員國間對于本協定條文的解釋發生任何異議時,應提交執行董事會裁決。成員國如對執行董事會的裁決有異議,可以在裁決后三個月內要求將該異議提交理事會作最后裁決,由理事會的“解釋條文委員會”作出最終決定。Gold指出,鑒于基金有權對協定的條款進行解釋,可以推斷出基金有隱含的權力對自己的決議進行解釋[12]。世界銀行對《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解釋辦法的規定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本相同。根據《協定》第9條,會員國與銀行間,或會員國與會員國之間對于本協定條文的解釋發生任何爭議時,應即提交執行董事會裁決。對執行董事會的裁決不滿的,會員國仍可要求將爭議提交理事會作最后裁決。
有關貸款交叉條件的決議合法與否,最終決定權掌握在設定決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或世界銀行理事會手中,這使得本組織的有關決議被認定為越權行為的可能性非常小。
三、我國應對貸款交叉條件的對策
國際金融組織在貸款實踐中使用交叉條件引發許多爭議。貸款交叉條件的出現,實質上是對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的硬化,而貸款條件內在的合理性缺失,導致貸款交叉條件缺乏合理性的基礎。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有學者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提供貸款時所捆綁的條件,其政策出發點主要是對西方國家的地理、政治、戰略方面的考慮,偏袒發達國家;無視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未能針對性地解決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經濟問題;無視發展中國家逆差的結構性、長期性和外部性,強令它們實行緊縮性的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問題[1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呈現出從單純注重緊縮貨幣和財政政策到重視結構性調整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轉變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國內體制的改革,然而以市場為導向的貸款條件,以及貸款條件中所附加的非經濟措施包括人權條件,使得發展中國家對貸款條件持反感與戒備的態度,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實質上是發達國家通過附加苛刻的經濟改革條件,進而敦促或催化受援國的政治改革,從而最終攫取該國的部分國家主權[14]。與此同時,世界銀行的貸款條件也面臨著嚴重質疑,總體而言,以經濟自由化為導向的貸款條件在借款國國內的實施效果難以令人滿意。
由于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存在的先天性缺陷,貸款交叉條件在強化貸款條件強制力的同時,也使得貸款條件不合理的負面效應進一步放大。由于貸款條件的交叉關聯,借款國如果不能滿足或履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那么它們不僅無法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貸款,也無法從世界銀行獲得貸款。因此,貸款交叉條件的出現進一步強化了急需貸款的發展中國家的被動地位,只能接受不利于本國經濟發展的某些貸款條件:從短期來看,有助于防止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惡化;但從長期來看,則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然而,上述爭議并不影響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向借款國提供貸款時使用貸款交叉條件的頻率。有研究指出,近1/4的調查國在接受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時,被迫接受了同樣的私有化條件。
目前,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較多。2009年7月,國務院批準了我國利用世行貸款2010-2012財年世行貸款備選項目規劃,貸款總規模高達53.94億美元,主要用于農業(農林水)、交通、能源及節能減排、城建環保、社發及其他領域[15]。從短期來看,我國尚不存在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的必要性。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世界經濟形勢動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仍保持著較為平穩的增長態勢。2009年,我國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均保持“雙順差”格局,國際收支狀況持續改善[16]。2010年,我國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增長狀況,至2010年3月已經達到24470.84億美元[17]。因此,世界銀行在對我國貸款協議中暫時不存在貸款交叉條件的情形。但我國并不排除未來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可能性,從而導致貸款交叉條件對我國的適用,因此我國應未雨綢繆,注意到貸款交叉條件對我國的潛在影響。具體而言,針對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交叉條件,我國可采取如下對策:
1. 推動貸款條件內容的實質變革。目前貸款條件主要強調通過外部壓力對借款國的國內制度與組織機構進行大幅改革,并將貸款條件與借款國國內人權狀況、環保問題相掛鉤,往往對借款國國內經濟問題的解決產生了反作用。可考慮促進國際金融機構放棄在貸款條件方面的主導權,建立以借款國自我約束為基礎的貸款條件,從而使貸款條件更能反映借款國的實際需求,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本國問題。
2. 推動貸款條件程序的改革,促進貸款條件制定過程的可信度與透明度。總體而言,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主要反映發達國家的利益,應積極推動擴大參與渠道,使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充分參與貸款審批與貸款條件審批的程序中去。同時,促進建立外部評審機制,通過強化發展中國家市民社會力量的話語權與活動能力,對不合理貸款條件的設置建立外部約束機制。
3. 弱化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約束力。如前所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通過世界銀行在貸款協議的交叉引用而獲得法律約束力。建議在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增加相應的條款,對貸款條件引用的法律性質予以補充說明,強調此類貸款條件的交叉引用不在于為借款國設定法律上的義務,而是僅僅旨在為借款國提供指引,借款國在獲得貸款后即使不實施或履行該交叉引用的貸款條件,也不構成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注釋:
[1]Goseph Gold. Conditionality[R]. IMF Pamphlet Series,No. 31,IMF,Washington,D.C,1979:2.
[2]劉音. 論世界銀行政策貸款條件性的概念及其發展[J]. 保山學院學報,2010(1):87.
[3]Sidney Del. The Question of Cross-Conditionality[J]. World Development,198816(5):557-568.
[4]IBRD. Loan Agreement (Program Agreement) between Jamaica and the IBRD,Loan No. 1500 JM[R]. 1977:1.
[5]Richard E. Feinberg.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545-60.
[6]Azizali. F. Mohammed. The Role of the Fund and the World Bank in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G]//Adjustment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Arab World. IMF,1990:84-85.
[7]Richard W. Edwar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llaboration[M]. New York:Transnational Publishers,1985:272-273.
[8]Nicholas Kremmydas. The Cross-Conditionality Phenomenon- Some Legal Aspects[J]. The International Lawyer,1989,23(3):657.
[9]鄂曉梅. 析IMF貸款條件的法律效力[J]. 法學評論,2002(5):39.
[10]Brian Trubit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Conditionality and Options for Aggrieved Fund[J].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1987(20):678-681.
[11]IMF. Bank-Fund Collaboration in Assisting Member Countries (SM/89/54,Rev. 1)[EB/OL]. (1989-03-09)http://imf.org/external/pubs/ft/sd/index.asp?decision=DN17.
[12]Joseph Gold. The Legal Character of the Fund’s Stand-by Arrangements and Why It Matters[R]. IMF Pamphlet Series No. 35,1980:40.
[13]大衛勃蘭尼,宋小川.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發展中國家——關于基金組織“條件限制”的論爭[J]. 世界經濟,1987(7):30-31.
[14]張磊. 于IMF援助條件的本質辨析——以亞洲金融危機的反思為視角[J]. 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35.
[15]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010-2012財年備選項目規劃獲國務院批準[EB/OL].[2010-06-12] http://ndrc.gov.cn/xmsphz/t20090729_293299.htm.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中心目的之一在于消除阻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與此相應,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私人各方可以:(1)獲得準許支付當前的國際交易特定款項;(2)獲得準許可以主張為上述目的要求以外國貨幣支付。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也承認成員國外匯管制的的效力,因為這些強行性的外匯管制條例目的在于保護本國的外匯資源,以期保持的穩定性,出于這種考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允許外匯管制的有限使用。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b)
為了保護合理采用的外匯管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強行要求成員國的法院執行另外一個成員國作出的外匯管制決議。與此相關的是第8條第2款(b)中的規定:包含任何一個會員國貨幣的匯兌合同,如果與該成員國外匯管制條例相抵觸時,在任何會員國境內均屬于不能強制執行的合同,該成員國的外匯管制條例的存續與實行必須與本協定相一致。此外,各成員國必須相互合作,采取措施,使得彼此的外匯管制條例更為有效,但是此項措施與條例應當符合于本協定。關于這個條款的規定存在各種法律解釋,原因就在于條款的規定較為寬泛,同時缺少詳細的權威解釋。
通過要求成員國承擔執行其他成員國的外匯管制條例義務的方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實際上賦予成員國外匯管制法律的域外效力(extraterritorial effect),使得這種外匯管制成為一種強行法,其結果勢必導致在其他成員國國內的涉及到外匯管制的匯兌合同屬于不可強制執行的合同。
在1949年1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執行董事會(execu—tive director)了關于第8條第2款(b)第一句話的解釋(下文稱為執行董事會解釋),主要包括:(1)合同,如果(a)屬于匯兌合同;(b)包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任何一個成員國的貨幣;(c)與該成員國的外匯管制規定相沖突,而該成員國的外匯管制條例的存在和強行適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相符合,則該合同屬于不可強制執行的合同。(2)如果存在這樣的合同,合同下的義務不能被任何成員國的行政或者司法機關強制執行,不論是采取不能履行債務的損害賠償方式或者是通過判決強制執行的方式,都是不允許的。(3)如果當事人向任何成員國中的法院或者仲裁庭申請執行這樣的合同,則法院或者仲裁庭均不得以“與當地的公共政策相沖突”為由拒絕承認其他成員國的外匯管制規定的效力。(4)如果當事人向任何法院或者仲裁庭申請執行,法院或者仲裁庭不得執行存在的外匯管制,盡管外匯管制法律所存在的國家的法律并非合同的準據法。
在實踐中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b)將意味著任何貨幣的發行國頒布特定的外匯管制的法律將在許多國家得以強制執行,因為貨幣發行國的法律被賦予了域外的效力,這種情況在離岸銀行業(offshorebanking)中較為常見。從上述的考察來看,該項規定的適用將會導致任何屬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中使用的“匯兌合同(exchange contracts)”概念范圍內的合同都將變成不可強制執行的合同。
二、合同必須是匯兌合同
滿足第8條第2款(b)適用要求的第一個條件是外匯管制條例將要調整的合同必須是匯兌合同。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從來沒有就匯兌合同進行定義,所以成員國就這個概念根據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目的的理解而進行各種各樣的定義解釋。通常成員國關于匯兌合同所采用的解釋可以歸為兩類:(1)執行董事會的解釋(the board inter-pretation);(2)狹義的(narrow)或者字面的(literal)的解釋。
(一)執行董事會的解釋
可能最為支持執行董事會關于“匯兌合同”一詞解釋的是JosephGold和Frederick Alexander Mann,他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的解釋方面撰寫了關于許多成員國不同的做法的文章和著作。根據這種解釋,一個匯兌合同包括那些通過某種方式將成員國的外匯儲備的合同。因此,一個匯兌合同即那些規定“以外國或者本國的貨幣進行的國際支付或者交易”的合同,一旦這些合同履行,將會增加或者減少涉及的貨幣所屬國家的國際外匯儲備的數量。Frederick Alexander Mann認為只有執行董事會的解釋考慮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經濟目的。在確定一個合同是否屬于匯兌合同時,需要重點考慮的是處于外匯管制適用情況下是否會導致合同歧視性或者偏見的結果,而并不是考慮合同中所采用的貨幣本身。這種解釋方法為英國的上訴法院在Sharifv.Azad案中適用。
在Sharif案中,L是巴基斯坦居民,在英國作短暫的訪問并使用少量的資金。結果L從S手中獲得了300英鎊兌換其持有的6000盧比(rupee)。盡管L的支票在巴基斯坦的一個銀行中得以開出,但是L并沒有獲得巴基斯坦的外匯管制許可,即不能將盧比兌換成英鎊。結果S將支票轉讓給Azard,Azard在巴基斯坦境內要求支付,但是權力機關拒絕支付該款項,因此Azard也拒絕向S支付轉讓該支票的款項,S以Azard的支票作為訴訟標的而提起訴訟。法院最終駁回了Azard的上訴,法官Denning和Diplock都堅持:匯兌合同必須嚴格按照字面的含義進行解釋,該案中涉及的合同顯然屬于匯兌合同,因為其實際上影響了巴基斯坦的外匯儲備資源。
執行董事會的解釋更多地為歐洲大陸的法院所適用,相比較而言,美國和英國的法院則較少適用。在歐洲大陸的法院中通過各種判例支持了執行董事會作出的解釋,例如在Lessingerv.Mirau案中,兩個奧地利的公民之間訂立貸款合同,根據該貸款合同,一方準備分期支付30000奧地利先令換取1000美元的貸款,聯邦德國的上訴法院(當時的西德)認為這個貸款合同構成匯兌合同。另外,在Moojen v.VonRichert案中,巴黎的上訴法院認為在荷蘭居民和德國居民之間訂立的關于股份轉讓的合同為匯兌合同。
因此,執行董事會的解釋通常包含了發下幾個方面的合同:(1)將一種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2)國際貨物銷售合同;(3)國際服務合同;(4)國際貸款合同;(5)國際證券發行。
(二)狹義的和字面的解釋
狹義的和字面的解釋原則的支持者們認為一個匯兌合同是指一個將立即導致以一國的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合同。狹義的解釋主要為美國和英國的法院所接受。學者曾經對于狹義解釋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如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傾向于在該條款中支持狹義的解釋,可以簡單地刪去匯兌(exchange)這個詞,而僅僅保留合同(contract)這個詞,然后再進行嚴格的狹義解釋。英國的上訴法院拋棄了先前在Sharif案中所確定的遵循執行董事會解釋原則的做法,而在Wilson,Smithett&Cope Ltd.v.Terruzzi案中采用了狹義解釋原則。
在Terruzzi案中,原告是倫敦的一個金屬經銷商,被告是意大利居民,也是一個金屬經銷商。原告與被告訂立一個銷售1200噸的金屬(鋅)的合同,在3個月內交貨。后來鋅的價格不斷上漲,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押金。原告在沒有收到被告的任何付款的情況下,停止合同的履行。因為鋅的價格的上漲導致被告在新訂的協議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原告還將被告就應當支付的全部款項提起訴訟。被告則辯稱先前簽訂的合同屬于不能強制執行的合同,因為該合同屬于匯兌合同,與意大利的外匯管制法律相沖突。上訴法院在審理中認為,因為合同是以英鎊支付的,該合同不屬于匯兌合同,作為匯兌合同必須要求存在貨幣的兌換。法院拒絕了被告Ter-ruzzi關于合同含有商品交易屬于匯兌合同的辯解,法院認為含有商品或者貨物的合同只有在包含通過貨幣兌換進行貨幣交易的情況下,才能夠屬于匯兌合同。
在United City Merchants v.Royal Bank Of Canada案中也支持這種關于含有貨物或者商品合同歸屬匯兌合同的限制條件。在UnitedCity案中,Glass Fibres是一家英國的公司,Glass Fibres承諾向一家秘魯公司Vitro銷售一套設備。為了履行這項銷售合同,Vitro安排本國的秘魯銀行(Pemvian Bank)提供一個不可撤銷的信用證,由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負責承兌。根據安排,由GlassFibres以美元的兩倍的價格銷售設備,然后將其中的一半款項轉入Vitro的一個下屬機構,這樣使得Vitro能夠規避秘魯關于外匯管制的規定,而將秘魯的貨幣兌換成美元。當Glass Fibres提供了合同項下的設備并且滿足了信用證的全部要求之后,加拿大皇家銀行拒絕承兌信用證。其后United City Merchants作為Glass Fibres的權利受讓人起訴加拿大皇家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的辯解理由之一就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b)該合同為不可強制執行的合同,因為這是一個匯兌合同,目的在于規避秘魯國家的外匯管制法律。英國上議院在審查銷售交易的實質以后認為:因為所考慮的銷售合同實質目的在于將秘魯貨幣兌換成美國貨幣,從而規避秘魯國家的外匯管制法律,信用證從表面形式來看是一種匯兌合同,根據第8條第2款(b)的規定應當屬于不可強制執行的合同。
美國的法院也堅持適用狹義的解釋。在J.Zeevi&Sons Ltd.國際經濟合作2002年第1期Grindlays Bank(Uganda)Ltd.案中,紐約上訴法院認為爭議的信用證不是一個匯兌合同。在Libra BankLtd.V.BancoNacional de CostaRi-ca案中,聯邦地區法院遵循上訴法院在Zeevi案中所適用的狹義解釋原則。
(三)應當采用執行董事會的解釋
上述的表明法院在適用哪一種解釋方法的問題上存在分歧。英國和美國的法院通常采取狹義的原則來解釋“匯兌合同”這個概念,而歐洲大陸的法院則堅持遵循執行董事會作出的解釋。但是,執行董事會作出的決議可以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理由。如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致力于推進國際貨幣合作,包括支持和執行成員國的外匯管制法律,該管制法律的強行適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要求相一致,其目的在于減輕該成員國的國際收支差額(balance Of payment)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針對“匯兌合同”進行經濟上的解釋。只有對“匯兌合同”進行經濟上的解釋才能將所有影響一個國家外匯儲備,最終導致國際收支困難的那些合同都包含在匯兌合同范圍之內。狹義的解釋只是單純解釋立法之上的問題,僅僅是限定于那些導致國際收支困難的外匯交易本身,而執行董事會的解釋更多地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目標范圍內的金融和經濟政策而作出,因此執行董事會的解釋應當得以適用。
三、涉及的條例必須是外匯管制條例
第8條第2款(b)得以適用的第二個條件是所爭議的條例(regu—lation)必須屬于外匯管制條例。與“匯兌合同”一詞相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沒有針對“外匯管制條例(exchange control regulation)”進行定義。結果,各個成員國在解釋怎樣才能構成外匯管制條例問題也是眾說紛紜。一種觀點認為外匯管制條例包括所有的根據第8條第2款(a)規定的限制措施。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確定一項措施是否屬于外匯管制條例的根本標準在于該條例是否包含在外匯交易的許可和外匯使用問題上政府的直接控制。
按照第一種觀點,那些需要考慮的條例,可以從第2款(a)中推導出來解釋第2款(b)的適用。其結果是成員國實行外匯管制條例的意圖和動機與作為一個外匯管制條例的性質無關。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那些構成外匯限制的形式審查適用于第2款(a)的解釋,但是不能延伸適用第2款(b)的解釋。根據這種觀點,外國條例或者的實行目的將決定其作為外匯管制條例的性質與特征。因此Mann得出結論:那些外匯管制條例是指其制訂的目的在于控制貨幣的流動、財產的流動或者服務的流動,以便保護特定國家的儲備。這種解釋在Re Claim byHelbert Wagg & Co.Ltd.案中獲得支持,在該案中法官認為:法官必須被說服所爭議的外匯管制法律是真實存在的,其目的在于通過限制外國債權人的權利(當然這只是之一),而實現在出現時能夠保護本國的經濟。根據這種特定目的限制的方法原理,稅則(tar-iffs)、交易限制(trade restrictions)、封鎖指令(blocking orders)以及與敵國交易 的禁止 (trad-ing-with-the-enemy regulation)通常都不被認為是外匯管制條例。
如果根據那些形式主義的解釋原則,這些外匯管制條例的范圍甚至包括賦予外國政府以強制力,而并不是僅僅保護所考慮的成員國的金融儲備,因此從目的出發的解釋更為可取,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本意相符。
四、必須包含某個成員國的貨幣
為了適用第8條第2款(b),所考慮的外匯管制條例中必須包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某個成員國的貨幣。同樣,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因此導致存在兩類就此問題的解釋:其一是嚴格解釋(strict interpretation)或者是字面解釋(textual interpretation),另一種是經濟解釋(economic inter-pretation)或者寬松解釋(liberal in-terpretation)。
(一)嚴格解釋或者字面解釋
根據嚴格或者字面解釋規則,“包含某個成員國的貨幣”這個條款被限定于那些匯兌合同:(1)該匯兌合同中包含特定數額的某個成員國貨幣的給付;(2)在該匯兌合同中,某成員國貨幣的使用是合同履行的必要部分。實踐中也有司法判例支持這種解釋方法。例如前文所討論的United City案,盡管秘魯貨幣并沒有特定化為履行合同所采用的貨幣,但是秘魯貨幣對于合同的履行具有實質性的意義。這是因為合同的最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欺騙性的方法將秘魯的貨幣轉化為美國的貨幣。與此相似,雖然在Terruzzi案中法官認為合同不是一個匯兌合同,這個結論也可以從意大利貨幣并沒有包含在合同中這個理由推導出。合同中要求支付以英鎊進行,而不是以意大利里拉支付。考慮到意大利商人有足夠的英鎊儲備用以支付英鎊債務,沒有必要將里拉轉化為英鎊,因此并沒有與意大利的外匯管制條例相抵觸。
(二)經濟解釋或者寬松解釋
經濟解釋或者寬松解釋重點考察的是“包含某個成員國的貨幣”這個短語中的“貨幣(currency)”一詞,以便其對于成員國外匯儲備的。這個短語被限定于那些成員國的外匯儲備受合同影響的情況。主導性的對于這種解釋方法的支持意見認為包含一個成員國的貨幣可以被認為是在成員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將會或者已經被所涉及的合同的支付或者轉讓所影響的情況下存在。根據這種方法,支付或者履行的貨幣并不是取決于貨幣的發行。成員國的貨幣可能包含:(2)無須考慮所爭議的貨幣不是合同支付或者履行的貨幣這一事實;(2)與合同支付或者履行的貨幣為本國貨幣或者外國貨幣這一事實無關。在以外國貨幣支付的情況下,進一步來看也與貨幣的發行國是否為成員國或者是非成員國這一事實無關。判斷的標準是影響成員國國家儲備的后果。
根據這種支持寬松解釋原則的觀點,審查確定是否包含成員國的貨幣與是否包含成員國的外匯儲備是重合的兩個命題。成員國的外匯儲備在下列情況下將被視為包含在內的:(1)合同的一方為該成員國境內的居民;(2)合同所涉及的財產在成員國的境內。在Termzzi案中這種寬松的解釋得以適用,法官在陳述“匯兌合同”一詞需要進行狹義的解釋之后,認為“包含成員國的貨幣”這個短語必須進行寬松的解釋,但是在該案中的法官Kerr J.看來,協定第8條第2款(b)的目的在于僅限于保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貨幣,而不保護非成員國的貨幣。
五、外匯管制條例存續與實行必須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相一致
所涉及的外匯管制條例的存續和實行必須與協定的要求相一致(maintained and Imposed Consistently with the Fund Agreement),屬于第8條第2款(b)允許范圍之內。雖然,多數人的意見認為在“存續與實行必須與基金協定相一致”這個短語中的“存續”一詞是指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開始生效的時刻的外匯管制條例,但是也有不同意見認為解釋必須包含該短語剩下的詞語“實行必須與基金協定相一致”。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在這個問題上的解釋也存在分歧,這種分歧可以歸結為兩種分歧觀點:
(一)第一種觀點:條例必須獲得基金組織的批準
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并沒有規定基金組織有權宣布外匯管制條例的存續或實行與協定的要求相抵觸,但是實際上基金組織有這個職能同意該外匯管制條例或者斷定這種管制條例是非必要的,因為所爭議的條例必須獲得協定的授權許可,因此不論是訴訟當事人或者法院均須向基金組織咨詢該條例是否與協定的要求相一致。其結果是法院不能自己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有資格作出判斷。根據這種觀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執行董事會具有排他性的權力來決定上述問題,法官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作出自己的獨立判斷則是錯誤的。在Termzzi案中,法官Omrod J.在上述問題提出之后拒絕就其作出決定。根據英國法院的審判實踐,法院其他方面的資料,在證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認可所爭議的條例基礎上,能夠判斷所爭議的外匯管制條例是否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要求相一致。
(二)第二種觀點:只要求條例屬于協定所設想范圍之內
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法院可以獨立解釋關于“存續與實行必須與基金協定相一致”這個短語的含義,任何法院可以有權獨立審查外匯管制條例是否與基金協定相一致。根據這種觀點,所有的問題在于所爭議的外匯管制條例存在而且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必須與基金協定保持一致。這種觀點在德國漢堡商事法院 (Commercial Court Of Ham-burg)的Clearing Dollars Case案件中適用。
在Clearing Dollars Case案中,比利時的被告同意自德國的原告購買化學制品,以每公斤46美元的價格通過票據結算,這種支付通過比利時一西德清算系統進行。但是被告并沒有獲得根據比利時法律應當獲得的進口許可,因此對于合同產生爭議。在德國原告提起的訴訟中,被告辯稱合同本身是不可強制執行的,因為缺乏進口許可而導致與比利時的外匯管制條例相沖突。德國的商事法院適用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關于“匯兌合同”的解釋,并根據其他相關事項,斷定該買賣合同為匯兌合同,并且該合同一旦履行將涉及到比利時的外匯儲備,比利時本身又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剩下的問題就在于比利時的外匯管制條例的存續和實行是否與基金協定的要求相一致,法院認為:“如果外匯管制條例的存在和其性質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接受,則已經構成充分的理由。考慮到幾乎所有的國家內都存在類似的外匯管制條例,因此答案是比利時的這個外匯管制條例是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肯定的。”因此,所有的必要問題在于,一旦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該條例作出肯定時,基金組織將會當然認可。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
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一)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組織就創設了具有超主權貨幣性質的特別提款權,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缺陷,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別提款權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它的擴大發行有利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這些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因此,當前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首要任務是著力推動改革特別提款權的分配,考慮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的作用,實現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額制,應綜合考慮一國國際收支狀態和經濟規模來調整份額,以此來降低某些經濟大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繼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金份額,擴大其資金實力,以便有足夠的可動用資金來應對危機。
(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重要的載體,理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被弱化和異化,因此有必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廣泛的改革。(1)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援助的范圍,強化其國際最終貸款人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個國際的最終貸款人,顯然是難以應付國際貨幣危機的;(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實行資金援助時,不僅要考慮恢復受援助國的對外清償能力,還要考慮促進其經濟發展。這就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改變將短期內恢復受援國償付能力作為唯一目標的做法,并把重點放在危機防范而不是補救上;(3)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和信息功能。當成員國經濟出現問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義務對成員國內經濟政策提供建議,并為投資者和市場主體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4)促進交流與合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加強與成員國交流的同時,還應積極促進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改善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性。金融全球化為資本的無序流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世界上主要貨幣的匯率大幅度波動,為發展中國家平衡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成本,也使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發達國家應主動擔起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這就要求各國加強國際金融的合作與協調,這是確保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基礎。從國別上看,這種合作與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協調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各發達國家之間應經常相互協調與溝通,共同承擔起應有的國際責任,并以積極的態度,加強各國在貨幣和經濟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證國際貨幣體系穩定;二是協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關系。在支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考慮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注意保護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強區域性經濟貨幣政策的合作。在總結歐盟與歐元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一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共同探討區域性貨幣合作的有效途徑,以抵御外部危機對該區域經濟體的沖擊。此外,從加強合作的領域看,還應加強國際金融經營環境、國際金融內部控制、國際金融市場約束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合作與協調。
(四)建立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督機制已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開披露有關信息;(2)抑制國際范圍內短期資本的無序流動,特別是加強對“對沖基金”、離岸金融中心的監管。對對沖基金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監管已成為國際貨幣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3)加強對銀行的跨境監管。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某些國際性銀行經營轉移到管理不嚴的離岸避稅港,以便規避國內的管理和監督,這無疑中增加了資本無序流動的風險。因此,對銀行的跨境監管是國際監管體系的重要內容。
主要參考文獻:
[1]冉生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國慶.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及改革
方向.上海經濟研究,2009.2.
[3]周文貴等.國際貨幣體系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下面是今后數十年看來尤為突出的六大問題:
1.經常項目失衡
對于迅速增長的經常項目失衡,我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不支持,特別是在失衡現象初露端倪,似乎難以維持的情況下。我們對此如此擔憂有何不妥嗎?伴隨著經常項目迅速發生逆轉的往往是匯率急劇、并很可能是破壞性的調整,或更嚴重一些,是增長模式的急劇破壞性調整。可是,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未雨綢繆,那么很顯然真正的挑戰不是減少經常項目失衡,而是尋找辦法,維持更大的失衡,盡管方向適當。
工業化國家的孤立主義者應當停下來,看看自己日益增長的人口年齡結構。隨著本世紀晚些時候贍養和受贍養比率急劇增長,誰來為退休人員提供商品和服務呢?解決辦法有很多,特別是允許增加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年齡要年輕得多。不管怎樣,一個可取的辦法只能是工業化國家通過維持對發展中國家的巨額經常項目盈余進行海外儲蓄。這些累積起來的盈余盡管眼下促進了較窮國家所急需的投資,但日后隨著嬰兒潮一代停止工作則可能有所下降。
正如我們在2001年5月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討論的那樣,因此而形成的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可能發現:到2030年工業化國家累積的海外財富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50%。隨后,這個進程將發生逆轉,工業化國家將因為經常項目赤字持續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至4%,而出現財富減少。此刻,這一體系無法輕易承受如此巨大的債務積累。我們必須對它加以改進。擴大貿易有助于支持資本市場進一步融合。改進國際貨款合同的管理手續也同樣重要。
2.官方債務
遺憾的是,盡管全球化進程增加了重新分配全球儲蓄的好處,可是它也限制了政府增加用于管理特別龐大的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的收入的能力。由于生產要素流動日甚,對它征稅也日益困難。
公司可能更加樂于將生產轉移到稅率較低的國家。隨著全球投資選擇范圍擴大,對財富持有者進行征稅也變得更加困難。甚至不能指望勞動力留在國內。實際上,未能彌補效益(比如采取超過平均生產增長率的辦法保證稅后收入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可能發現:隨著21世紀的深入發展,自己越來越難以找到貸款。否則,如果一個政府任憑債務無限增長,那么就會出現資本和勞動力外流,限制了回報留下的投資者和勞動力的能力。更嚴重的是,政府的借貸能力將降低,即使是在國內,如果債務不與主要貨幣掛鉤的話。債務與主要貨幣掛鉤也降低了可維持債務的水平,因為債務加大了受匯率調整的影響。
所幸除了提高生產率之外,政府仍有很多辦法增加其日后償還債務的承諾的可信性。改善國家稅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盡管如此,在我們找到更好的答案以前,一些政府也許已經在循循善誘之下變得更加謹慎,至少在經濟繁榮時期保持經常項目盈余,這樣在急需的情況下還能留下一些借貸能力。當然這應當是阿根廷事件留下的教訓之一。阿根廷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仍保留了赤字。
3.匯率
也許經濟史學家將來回顧今天大雜燴式的全球匯率安排時會把它看作是一個巴別塔。但是,還有什么體系呢?由于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的預期壽命短得像好萊塢的姻緣。而且,整體上看,試圖通過資本管制實行呆板的固定匯率的國家的歷史經驗并不令人滿意。除非貨幣和財政政策與固定匯率的要求完全一致,否則一個平行市場很快就會在實際上的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繁榮起來。通常,平行市場不斷壯大,資本管制失去作用,官方匯率本身不得不取消。
在戰后歷史上,大量所謂的固定匯率制度實際上都成了通過雙重和平行市場進行“后門”秘密流通。而很多國家名義上實好浮動匯率,但由于種種原因,通常是因為某種形式的債務美元化,而對匯率進行干預,從而將匯率保持在相對狹小的范圍內。
切實實行浮動制的匯率(如美元與日元、歐元與美元)的變化又令人非常難以解釋,更不用說加以預測了。決策者必須認識到這一事實。
自1945年以來,世界貨幣種類大約翻了一番,幾乎與國家數量相等。我認為本世紀晚些時候,貨幣將出現合并,最終可能只有兩種或三種核心貨幣,同時會有一些零星的邊緣地區實行浮動匯率。實現這個目標,在匯率變化較小的情況下管理宏觀經濟,這是下一個全球化時代面臨的重要政治和經濟挑戰之一。
4.資本管制
必須承認,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日常監管中有時可能過于寬容而有所忽視,因為亞洲國家在尚未制定內部管理結構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了短期資本流動市場。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有了細微差別。不過,我們應當理解,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實現的平衡,原因很多。
首先,隨著各國經濟形成日益復雜的金融部門,資本管制也就得愈發難以執行。其次,在存在嚴重管理問題的國家,資本管制可能成為腐敗問題揮之不去的源泉。第三,在某種程度上,資本項目和貿易自由化是并肩發展的。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多開或少開發票可能都會被用來逃避資本管制。如果資本管制太重,遵守復雜的規章就限制了貿易。發展中國家向外國直接投資開放特別重要。外國直接投資是資本流動形式中變化最小的一種形式,而且近年來也是數量最大的形式,2001年達1700億美元。這就是說,有限而暫時的資本管制,特別是處于金融發展過度時期的經濟體,其作用需進一步研究。5.非洲
宏觀經濟穩定,包括某種程度的價格穩定,無疑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請考慮一下非洲的宏觀經濟決策者面臨的嚴重問題吧。內部沖突和干旱暫且不談。許多非洲國家嚴重依賴少數初級產品出口(如棉花、咖啡、可可、大豆、金屬和石油)。而所有這些產品都深受世界市場的價格波動的影響。此外,國際援助的可預測性非常差,因此可以發現在任何情況下宏觀經濟穩定都將難以實現。
在制度發展不完善的國家,就更困難了。決策者難免受到誘惑,采取大量價格和匯率控制的辦法,企圖保護經濟不受變化波動的影響。不幸的是,完全封鎖價格信號妨礙了通常長期存在的沖擊調整,更不用說控制政策通常滋生的低效和腐敗了。非洲的很多地區在降低通貨膨脹、開放市場和恢復增長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了幫助。盡管如此,未來的挑戰仍然令人可怕,需要進一步重新思考標準宏觀經濟管理辦法。
6.敗德風險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
人們普遍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風險貸款是裸的緊急救濟,帳單主要由工業化國家的普通納稅人支付。這種觀點的影響之大,怎么說都不為過。關于限制這類緊急救濟及其長期負面影響的必要性幾乎是所有已經提出的改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方式的每一項重要計劃的核心內容。緊急救濟觀點提出的挑戰并不僅僅是缺乏透明度,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實際上是即時轉帳,應當這樣稱謂。并非如此。它所包含的更加深刻、更加令人不安的含義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敗德風險”理論。簡單地講,如果放款者相信他們最終可以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大補貼的貸款得到補償,他們就會以不能反映真正潛在風險的利率向新興市場的舉債者提供大量貸款。結果呢?
危機的程度和頻率就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存在的情況下更大、更頻繁。人們認為,鑒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來源較廣,它本意要減輕的危機反而會加重。
不錯,這是一個上好的理論。但是,它的前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是補貼性的緊急救濟”,這種說法正確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幾乎一成不變地是要償還利息的。為了保證富裕國家的納稅人支付帳單的主要部分,就得相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不斷重新貸出它的本金和利息,這樣才能保護帳目。這個龐大的計劃總有一天要徹底修改。不過,研究人員已經對這一主張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認為,有些情況下存在非常有限的“緊急救濟敗德風險”,但似乎并不經常或大規模發生。
摘要: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給2008年打上了歷史性標記。世界經濟也隨之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如今,世界經濟回升,但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
各國只有通過加強對危機的反思,創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建立一個更為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推動世界經濟更深層次的發展。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國際貨幣體系;體制性改革
一、國際貨幣體系概述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含義
國際貨幣體系是規范國家間貨幣行為的準則,是世界各國開展對外金融活動的重要依據。它的形成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慣例和習慣演變而成的,這種體系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過程。當相互聯系的習慣或程序形成以后,一定的活動方式就會得到公認,當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共同遵守某些程序或慣例時,一種體系就發展起來了。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就是這樣形成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種是通過國際性會議建立的,如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顯然,這種體系具有主要是通過有約束力的法律條文和在短期內就能夠建立起來的特點,盡管這種體系的建立與運行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不過這樣的體系也不能完全排斥某些約定俗成的傳統做法,是現行的法律與傳統的習慣相結合才具有生命力與效力。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和現行的牙買加體系就是通過這種途徑建立起來的貨幣體系。無論是通過哪種途徑形成的國際貨幣體系,都是世界經濟發展客觀的歷史的必然產物。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容
1.確定關鍵貨幣作為國際貨幣
2.確定各國貨幣的比價
3.貨幣的兌換性和對國際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4.國際結算的原則
5.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
6.國際收支的調節
(三)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1.金融全球化與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很多問題,歸納為三點:①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②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③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
金融全球化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矛盾運動使得對貨幣體系的改革顯得尤為迫切,使對制度的改革成為一種必然。
2.金融危機彰顯出當代國際貨幣體系的深層次缺陷
危機的發生本身具有偶然性,但發生危機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或者說,世界某個角落的某個缺陷,在過度供應的美元滋潤下過度發展,最終破滅引發危機。而追求美元的過度發行,進而推動金融資產的膨脹,又是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國能免費享受的午餐。危機出現的必然性,是由現在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決定的,同時也是美國過度利用這個體系缺陷為本國經濟服務的必然結果。
也正是因為金融危機所暴露出國際貨幣體系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即全球治理結構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使得在后危機時代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
(一)美元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與霸權地位
在美元本位制下,國際儲備貨幣的供應主要依賴于美國的貨幣政策。盡管,美元與黃金不再掛鉤,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并沒有變,美國的貨幣政策不再受約束。于是,當美國與世界的利益一致時,它會做出好的決策,當美國與世界的利益不一致時,它只會選擇對本國有利的政策。這就造成美國能夠超前消費,同時卻不受制約。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以美元為核心,由美聯儲肩負美元貨幣發行和貨幣監管等職責。
美元的過度發行造成國際市場上美元泛濫,大量過剩資金充斥于全球金融市場,成為全球金融不穩定乃至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根源。
(二)現行國際金融組織體系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
國際貨幣金融組織體系主要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等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構成,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自它們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正式運行所采取的國際金融制度與貨幣政策就存在缺陷,當時是以美國和英國兩個方案為核心,反映發達國家的利益,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金融、貨幣協調和世界銀行貸款方面的決策權操縱在美國、英國等10個發達國家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領導權被西歐國家所控制,世界銀行的領導權長期由美國把持。
(三)現行國際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
1.監管理念上過分依賴市場的力量
2.經濟金融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的國別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3.金融監管國際協調與合作的機制不健全,相關國際組織以及金融監管當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
4.監管體制上存在漏洞。
三、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一)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
當前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首要任務是著力推動改革特別提款權的分配,考慮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的作用,實現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額制,應綜合考慮一國國際收支狀態和經濟規模來調整份額,以此來降低某些經濟大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繼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金份額,擴大其資金實力,以便有足夠的可動用資金來應對危機。
(二)完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和作用
1.強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終貸款人的職能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個國際的最終貸款人,顯然是難以應付國際貨幣危機的。在增強IMF 資金實力的基礎上,擴大其援助的范圍,增強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
2.IMF實施資金援助應考慮成員國經濟長遠發展
這就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改變將短期內恢復受援國償付能力作為唯一目標的做法,并把重點放在危機防范而不是補救上。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和信息功能。當成員國經濟出現問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義務對成員國內經濟政策提供建議,并為投資者和市場主體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
3.提高發展中國家在IMF等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改變過去由少數發達國家壟斷國際金融話語權的狀況,擴大新興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參與權有利于國家之間協調與合作效率的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管機制
要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監管標準、預警系統和風險防范體系,共同關注和追蹤跨國金融活動和資金流動,著重對跨境短期資本流動進行統計與監測。
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某些國際性銀行經營轉移到管理不嚴的離岸避稅港,以便規避國內的管理和監督,這無疑中增加了資本無序流動的風險。因此,對銀行的跨境監管是國際監管體系的重要內容。
(四)開展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各國金融監管當局、國際金融組織之間應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汲取本次金融危機教訓,改變“監管越少越好”的理念,在承認市場治理作用的同時看到其盲目性,主動加強監管,消除金融監管真空,特別是加強對信貸金融機構,即中介服務機構等非傳統對象的監管,并加強國際監管協調。
總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是一個被國際社會熱議了半個多世紀但仍無結論的問題。改革將是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將取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力量綜合實力的增強,經濟競爭力的提高和減少外匯儲備結構中對美元過度依賴。
雖然阻力很大,過程漫長,但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呼聲,有利于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和平衡”發展。因此,這項改革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這項改革的道路雖然曲折,但是前途必將光明!
參考文獻:
[1]牛鐵航. 論國際貨幣體系失衡及中國對策[J]. 南京社會科學 , 2009,(03)
[2]姜波克. 國際金融新編[M] .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7 :88 - 100.
一、反自由市場機制的政府干預
馬來西亞的外匯管制:為了防止國際組織和外國勢力摻活進國家內政,馬來西亞一開始就拒絕了有附加條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企圖憑自己的力量應付危機。然而,巨額國際游資的沖擊實在太強大了,豈是區區一小國能夠獨立招架?2 馬元和股市無法遏制地持續下滑,迫使總理馬哈蒂爾最終選擇了外匯管制。管制內容包括非居民的貨幣兌換、離岸戶口轉帳、沽售股票所得的轉出、海外投資、進出口結算以及現金的出入境。簡而言之,退出游戲,關門不玩了。公布外匯管制措施的當天,馬元匯價上升了7.2%。3
香港的莊家下場和增加磨擦的“七招三十式”:面對國際炒家“按提款機”式的新一輪摧毀性攻擊,香港當局忍無可忍,直接入市,大筆作多,買港元,買股票,買期貨。8月28日一天,香港股市成交790億港元,創歷史最高記錄。特區政府照單全收大量拋售的恒生指數股,拋多少收多少,大有不惜“國有化”恒生指數股企業的架式。
緊接著,政府推出“七招三十式”。其中“七招”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七項新措施,旨在強化貨幣發行局制度和增加銀行體系流動資金,減少港元利率被人為操縱的機會。“三十式”則分別針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中央結算公司、政府財經事務局五個機構,提出新紀律或重申一些交易規則,加強對股票拋空的監管。這些技術性措施,歸根結底是給國際炒家的“提款”程序設置障礙、增加摩擦,讓炒家沒那么容易賺到錢,知難而退。雖然聯系匯率發行局制度不變,這些限制性措施不僅在特殊意義上絆住國際炒家的腳,同時也在一般意義上為國際資本在香港進出的流動增加了摩擦。
各國家和地區政府紛紛出手,干預市場:早在1998年1月初,新臺幣兌美元在三天內大跌之后,臺灣就立即關閉了NDF(無本金遠期外匯交易)。 4 9月初,為了防止索羅斯旗下基金“空襲”,臺灣金融當局指名道姓地宣布,不準臺灣投資人將資金匯出境外投資索羅斯基金,嚴禁臺灣證券商為索羅斯旗下基金下單買賣。5 新加坡則修改了股市指數,將原來以價格加權的計算改為市值加權計算,使炒家通過操縱指數成份股獲利的難度增加。6 俄羅斯為了捍衛盧布,曾經在8月宣布限制商業銀行購買外匯,其實就是外匯管制。7 后來又放棄了,結果,盧布匯價一路下滑,從8月17日到9月9日,盧布貶值超過60%,8 外匯交易幾度被暫停,銀行也一再停止盧布的兌換。最近又有消息說,總統葉利欽正在考慮限制美元在國內的流通。9
二、“資本神話”幻滅
自由派經濟學貿易理論的權威巴格瓦提(Jagdish Bhagwati)說,資本自由化是貿易自由化的理念延伸,可是,鼓吹資本自由化的經濟學家從來沒有象自由貿易經濟學家那樣拿出足夠的實證分析。大量事實證明,不規則和難以控制的短期資本流動,是許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淵藪。越來越多的證據和邏輯推理都支持限制貨幣自由流動。貿易自由化和貨幣自由化是完全不同的是兩回事,云云。10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說,亞洲的“病因”是資本市場過早開放。11 美國《新聞周刊》發表署名文章說,全球資本流動使窮國的經濟越發不穩定,同時反過來損害了富國投資者的利益。12 投資銀行Warburg Pincus & Co.的執行總裁Rajiv Lall說:“全球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融合本來就是“雙刃劍”,人們原來以為好處會大于壞處,現在看來不對了。對國際資本流動作某些方面的限制,也許不是一件壞事。13 有跡象表明,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西方七國的政策制定者們都有可能改變反對管制資本流動的一貫態度。因為在“新的國際金融體系”下,可能需要某些特定的資本管制措施,應付特殊情況。14
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說得更直接,亞洲各國經濟苦苦掙扎,絲毫沒有起色,隨時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資本流出浪潮和更嚴重的危機。對此,唯一的方法是外匯管制,盡管這是很多人所忌諱提到的。他認為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存在很大的問題,卻能成為亞洲金融風暴中的“安全島”,靠的就是有效的外匯管制。 15
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能為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年度財政報告,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財政年度,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最多的是南韓、印尼和阿根廷。16 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己已經出現財政危機,希望美國國會盡快批準180億美元的撥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執行總裁fischer估計,現在可用于援助的款項只剩下50至90億美元。17 姐妹機構世界銀行也發出警告,向遭殃國家提供大量援助貸款,已經影響了世界銀行資產的穩定性,除非股東再注入資金,世界銀行將無法繼續向有問題的國家施以援手。到目前為止,世界銀行已經向亞洲國家和俄羅斯提供了84億美元貸款,占可提供貸款額度的77.7%。1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錢又出力,為受援國提出一大套進一步自由化的改革開放方案,要求那些急需刺激經濟景氣的國家緊縮銀根、提高利率、嚴格控制財政赤字,而且不能實施貨幣局制度。19 結果,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的國家,至今沒有一個可以擺脫困境。克魯格曼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計劃不但沒有將亞洲從危機中挽救出來,反而使情況越來越糟。20 雖然有種種資本自由流動和開放金融市場的理論,作為各國“最后貸款人”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在國際游資巨大的破壞力面前無能為力。
四、歐元面對嚴峻挑戰
1999年1月1日,歐盟11國正式啟動歐元。但是,要到2002年7月,創始國貨幣才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三年過渡期,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意大利里拉等貨幣與歐元并存,同時發行和流通。這樣“雙軌制”的過渡期,為國際炒家利用歐元中央銀行與各國中央銀行之間政策取向的偏差,選擇薄弱環節各個擊破,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典型的前車之鑒是1992年的英鎊“阻擊戰”。 當時歐洲匯率穩定體制(erm)中,弱勢貨幣英鎊兌馬克幣值明顯偏高。英國既要維持貨幣幣值(維持高息),又要擺脫經濟衰退,唯一的出路是要求德國減息。可是,德國剛剛統一,西德馬克與東德馬克按一比一的匯率合二而一,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率飆升的強大壓力,非但不能減息,反而要加息。于是,弱勢英鎊成為投機者大筆沽空的攻擊目標。一場惡戰下來,英鎊被國際游資打出歐洲匯率穩定體制。索羅斯志得意滿,大賺10億英鎊,英國財相灰頭土臉,被迫辭職。21
如今,參與歐元的11個歐洲聯盟國家中,各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政策取向也不一致。這些民主國家的民選政府,政治必須服從選票,關鍵時刻制定政策,只能從本國選民的利益出發,很容易在貨幣政策上不能共同進退。歐元挑戰美元,是一伙鉤心斗角的聯盟與一個統一強大的巨人搏斗,前景令人擔憂。22 如果說1992年,英鎊和意大利里拉可以被相繼打出歐洲匯率穩定體制(erm),不能說1999年以后,歐元區的其它貨幣,譬如德國馬克,沒有可能成為國際游資投機的目標。如今,德國對俄羅斯的巨額問題貸款已經可能沖擊德國的銀行體系。23 與原東德和俄羅斯經濟關系密切的東歐國家,受俄羅斯危機的直接拖累,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的貨幣已處風雨飄搖之中。24 德國建議用歐元救援俄羅斯,希望由此把自己在東歐和俄國的利益卷成歐盟的集體行動。25 如果俄羅斯和東歐情況惡化,影響到德國的貨幣和經濟政策,造成德國與歐盟其它國家不一致的政策取向,邏輯上,不能排除馬克面臨1992年英鎊處境的可能性。倘若馬克受到強有力的沖擊,甚至被打出歐元體系,歐元、乃至整個歐盟的前景都將面臨空前未有的嚴峻考驗。
五、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戰國時代
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和首席經濟學家的斯蒂格利茨可謂從西方營壘內部反戈一擊,他在新著《全球化及其不滿》一書中以令人驚訝的坦率態度指出,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國際機構均在不同程度上受美國政府操控,而美國政府背后則是美國資本利益集團。
斯蒂格利茨在本書中將批判的火力聚焦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梳理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財政部――華爾街”這一利益關系鏈條,并對其所代表的“華盛頓共識”大加撻伐。斯蒂格利茨不無諷刺意味地指出,初始理念基于凱恩斯主義、旨在為面臨經濟衰退的國家提供資金、避免全球性大蕭條、確保世界經濟穩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如今卻轉變為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對通貨膨脹高度過敏,熱衷于推行削減赤字、增加稅收、提高利率等經濟緊縮政策――“如果凱恩斯能夠看到他下一代身上所發生的事情,他可能會在墳墓里翻起身來。”作為信息經濟學的開創者,斯蒂格利茨堅信,由于信息不完備、競爭不完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于過時的“標準模型”的“市場萬能論”難以成立。他承認市場處于經濟之中心,同時強調政府的重要作用,主張政府與市場之間乃是互補的關系,二者以伙伴關系而合作。在政策層面,斯蒂格利茨認為“華盛頓共識”所倡導的“穩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三大教條的負面效果遠遠大于正面效果:片面追求宏觀穩定、一味推行緊縮方針造成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長期停滯,過早開放國內市場、鼓吹資本自由流動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迅速推進私有化、產權結構無序變動導致前蘇聯東歐轉型國家陷于動蕩和衰退。
斯蒂格利茨也是與中國關系最為密切的西方經濟學家之一,在其風靡世界的教科書《經濟學》第二版中,他專門為中國問題單辟一章,這種做法在西方學術界中是非同尋常的。本書中斯蒂格利茨依舊強烈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他對“漸進式道路”、“發展才是硬道理”、“競爭先于產權”等“中國特色”極為推崇,認為中國的奇跡應歸功于“沿著獨立軌跡前進”、自主制訂經濟政策。當然,斯蒂格利茨一再援引中國的例子,也有“托華立言”的意味,本書中的“中國經驗”多是作為攻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華盛頓共識”的炮彈而出現的,我們切不可被斯蒂格利茨的褒揚沖昏頭腦,而他反復提及的“制度結構和法律體系對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意義”卻值得我們仔細咀嚼。
斯蒂格利茨畢竟出身于象牙塔,雖有高層從政經歷,仍不改其知識分子本色,本書即表現出強烈的理想主義傾向和濃厚的人道主義色彩。他不同意激進分子將全球化視為“華爾街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策劃的征服世界的可怕陰謀”,卻尖銳地指出迄今為止的全球化進程與其說有利于發展中國家,不如說更有利于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窮人又是全球化進程中的最大輸家。與左翼對全球化持消極的、抵制的態度不同,斯蒂格利茨相信全球化具有改善世界上所有人的境地的潛力,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革全球化的治理結構,拓展討論空間,增加決策透明度,并呼吁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積極改變現行游戲規則。實際上,斯蒂格利茨的改革思路近于所謂“全球民主”,主張每個成員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但經濟世界的邏輯卻是基于各個群體所持有的“貨幣選票”數量而非他們的人頭數,這就注定了他的理想方案面臨重重現實障礙。不過,世事無絕對,也許“全球性社區”果真可以激發人們休戚與共的意識,某種類似“股份合作制”的全球化治理結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全球化及其不滿》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著
夏業良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國際貨幣制度;匯率制度;監督機構
一、國際貨幣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一)國際貨幣制度的含義
根據宋濤的《政治經濟學教程》可知,國際貨幣制度是指為了適應國際貿易和國際支付的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或有組織地對國際收支及其調節、匯率決定及其選擇、國際儲備及其構成等方面所作出的安排或決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國際收支調節方式。當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國之間的政策措施如何相互協調配合,以使各國公平合理地承擔調解的責任。
2.匯率決定及其變動。一國的貨幣與他國貨幣之間的比價應如何決定和變動,一國貨幣能否自由兌換成他國貨幣等。
3.匯率制度及其選擇。一國的匯率制度應該是固定還是浮動,各國政府都應該做出選擇。
4.國際儲備資產及其構成。一國采用何種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及怎么確定國際儲備的規模和構成來滿足國際支付和調節國際收支的需要。
(二)國際貨幣制度的發展
國際貨幣制度從產生至今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國際金本位制。國際金本位制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匯率相對平穩,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功能。它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由英國首先實施,以后西方各大國紛紛實行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金本位制宣告崩潰。金本位制采取過三種形式:一是金幣本位制,即以金幣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二是金塊本位制,即以黃金作為準備金,以有法定含量的紙幣作為流通手段的一種貨幣制度。三是金匯兌本位制,即將本國貨幣間接的與黃金連接的金本位制。
2.布雷頓森林體制。1944年7月,44國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簽署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從而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并且保持固定匯率,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但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美國連年出現逆差,美元大肆泛濫,美國政府無法承諾外國用美元互換黃金的義務,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崩潰。
3.牙買加體制。1976年《牙買加協定》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二次修正案》正式確立了牙買加體系。它的主要內容是:承認浮動匯率制度的合法化,即成員國可以根據本國情況自由選擇匯率制度;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增加成員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基金份額;推行黃金非貨幣化。牙買加體系形成后,對維持國際經濟正常運行和推行世界經濟繼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更加靈活的浮動匯率制度使各主要國家貨幣的匯率能夠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發調整;多元化的國際儲備大大減少了基礎通貨國家與依附國家相互牽連的弊端;國際收支的調節采取多種調節機制相互補充的辦法,除了依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匯率變動外,還通過利率機制、國家外匯儲備的變動以及債權債務、投資等因素來調節國際收支。
二、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弊端
(一)匯率波動較大,極不穩定
充當儲備貨幣的主要是美元,仍然占主導地位,美國的國際收支及經濟發展狀況,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匯率的穩定。由于匯率波動頻繁,匯率風險增大,這不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匯率可以自由浮動,也加快了外匯投機活動,并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尤其是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金融體系產生動蕩,一容易受到別國經濟的牽制和影響。
(二)國際收支不平衡,缺乏的相應的調節機制
在國際經濟中之間,經常會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其調節的主要手段就是一國國內政策、匯率調節和國際融資調節。由于匯率機制無效,利率機制可能引起負效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不能有效的發揮應有的作用,收支不平衡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緩解,因而全球性國際收支失衡現象日趨嚴重。
(三)監督機制不健全,防范意識薄弱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近年來世界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增加,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新興市場的迅速崛起,這一切使得資本跨國流動達到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建立一個嚴密的、一體化的、行之有效的國際監管機制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但是,目前的監管機制較為松散,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監管基本處于各自為戰的割據狀態,缺乏行之有效的協調和合作。風險管理方法和金融危機預警防范機制很不健全。
三、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弊端,現行國際貨幣制度需要進行改革的方面有如下幾方面。
(一)建立穩定的匯率制度
在美元是主要儲備貨幣的前提下,建立一種穩定的匯率協調制度,使匯率波動不那么劇烈,同時也讓其他國家的經濟可以平穩的發展。
(二)建立合適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對一個國家來說,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長期發展下去,對本國的經濟都會有不利的影響。因而,就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知,當國家出現逆差時,使用緊縮的貨幣政策,當國家出現順差時,使用擴張的貨幣政策。當然,也可以利用匯率的變動來進行調節。
(三)建立健全國際貨幣制度的監督機制
一個好的制度要想很好的執行下去,監督機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監督機制卻形同虛設,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因而,需要改革,健全監督制度,以保證貨幣制度更好的推行下去。
參考文獻:
[1]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第四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
完結篇的序曲在1998年12月2日奏響,眾議院當天否決了一項限制政府高薪官員收入的提案,它本可以節省將近50億美元。205票對187票,議會毀掉了我們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作。少數巴西人的特權再次成功凌駕于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之上。
每一個在20世紀90年代橫掃全世界的危機都各具特色,盡管最根本的病因常是一樣的。有些國家,比如俄羅斯,經濟崩潰變成了債務拖欠。而在巴西,多年前就已很明確,如果我們失敗,將是因為貨幣危機,也就是雷格爾貶值。
在高壓之下,我們許多年來一直阻止雷格爾貶值。毫無疑問,雷格爾的價值被高估了,因為中央銀行把雷格爾對美元的幣值一直限定在一個較為狹小的浮動區域內。回想起來,如果能在相對平靜的時期,在良好的控制下讓貨幣逐漸貶值是最好的選擇;但問題是,因為持續的國外危機沖擊,巴西緊缺平靜時期。恐慌的氣氛無時無刻不彌漫在空氣中,甚至當巴西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正確時也是如此。
在1998年下半年的情況下,我的經濟小組和我都害怕,如果突然允許雷格爾以其真實價格進行交易——用經濟學的說法,也就是變成“浮動貨幣”——這一轉型將太過突兀和激烈,會使許多巴西人恐慌起來。他們會對雷格爾失去信心,而巴西舊時的妖怪——通貨膨脹——也會復仇式地重新出現。因此,在進行貨幣貶值之前,我們一直在等待風平浪靜的征兆重新出現。但它從沒有出現過。
許多人都相信,雷格爾一發不可收拾地崩潰只是時間問題。如果不進行貶值,那么市場會幫我們完成這一工作。從8月開始,中央銀行已經花費了300億美元的儲備金來支撐幣值,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投資者都選擇購買美元,以保護自己免受沖擊,他們認為災禍已不可避免。總計超過500億美元的資金從巴西流出。就算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助,這樣的趨勢也不能持續下去。我們成為投機客垂涎的菜肴,在國內也失去了巴西公眾的信任。
1999年1月13日,我們宣布會放寬雷格爾的交易幅度——實質上也就是容許雷格爾貶值。當天,雷格爾貶值8%,比整個1998年的總和還要大。股市受到重創,下跌10個百分點,將近20億美元的資金逃離巴西。巴西的債券價格下降速度之快使得全球延遲交易。1月15日,我們全面放棄了貨幣交易區間限制。雷格爾,我執政的最大象征、巴西經濟的基石,只能夠自尋出路。全巴西都屏息以待。
蕭條隨之而來,卻不是大部分人預期的那樣。一開始,情景凄涼。1月中到3月初,雷格爾貶值近三分之二。經濟學家們悲觀地預測,巴西經濟將會陷入衰退,國內生產總值將縮減6%。同時他們還預測,通貨膨脹會達到90%。但是,無論是我們的貨幣還是經濟都迅速反彈,這令所有人感到意外。我們最大的擔憂——巨大的通貨膨脹會重新成為巴西的噩夢——并沒有在現實中出現。1999年物價只上升了8.9個百分點;算不上很好,卻也沒有造成大麻煩。
4月初,我接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二號人物斯坦利·費舍爾的來電,他說:“恭喜你,總統先生。通貨膨脹正在下降,整個經濟也會很快恢復的。”
我并不確定我們是否“贏了”——這場危機至少在短期內毀掉了許多人的生活。但可聊以慰藉的是,我們沒有因為議會阻攔改革政策,而遭到更大的災難。國內工業因為采取了現代化基礎設施而變得更有效率,這還要感謝強硬的貨幣和極低的關稅。更嚴重的通貨膨脹被避免,部分是因為雷格爾計劃成功將經濟中的指數化廢除。我們也批準了一些新的政策以安然度過危機,例如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就可以減免稅務。
關鍵詞:IMF 中國 金融危機 歐債危機 特別提款權
一、引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英文全稱是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即IMF。IMF是美國所主導成立國際金融組織,它的建立是美國為了重建戰后經濟用來促進國際貨幣合作及交流與穩定,并加速全球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且為國際支付失衡國提供暫時的資金源助。它建立之后相當大程度彌補了二戰前舊有貨幣秩序的缺陷,在國際貨幣金融領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國際金融的角度而言,貨幣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它關系到國家間的經濟與社會生活,因此必須有一個全球治理的主體來維護國際貨幣體系。IMF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全球提供國際金融相關的國際公共產品,所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國際貨幣匯率制度和國際清償力及國際收支平衡力。在面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與2009—2012的歐債危機,IMF采取了一系列的全球政治經濟戰略予以回應。
二、IMF回應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的全球政治經濟戰略
(一)改變援助貸款框架
在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發生之后,為了鼓勵成員國能夠盡快得到危機援助,IMF對貸款框架進行了一系列策略的制定。第一,借款人的貸款條件根據其政策和基本面狀況來進行設立;第二,對存在著健康宏觀經濟的發展前景的成員國采取新的靈活信貸額度;第三,增強IMF傳統備用安排和優惠貸款機制的靈活性;第四,大幅度提升非優惠資金和優惠資金的正常貸款限額;第五,進一步簡化貸款的流程以及期限結構;第六,將部分不經常運用的貸款機制進行簡化;第七,IMF也增加了新的減貧與增長信托,增加對低收入國家的援助力度。
與此同時,靈活信貸額度(FCL)作為IMF在貸款框架策略中的關鍵舉措,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對此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主要包括墨西哥、波蘭、哥倫比亞等中東歐地區和拉美地區國家。但是,在亞洲,因為韓國與馬來西亞等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沒有和IMF進行很好地配合,所以,它們并不愿意通過IMF 的靈活信貸額度來進行貸款。
(二)增強技術援助的效力
為了增強其技術援助的效力,IMF進行了一系列策略的制定。第一,對于接受技術援助的成員國,要求他們必須繳納一定的費用,具體的費率是按照受援國的人均收入能力而規定的,從而能夠保證IMF所提供的技術援助能夠真正解決受援國的燃眉之急,滿足他們真正的需求;第二,建立新的專題信托基金,從而科學有效地匯集捐助的資金,更加及時有效地對于成員國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第三,進一步建立健全IMF技術援助的業績衡量標準,進一步建立健全評價框架,對于技術援助項目的一系列的指標和實現的效果進行系統地追蹤。另外,IMF將在中美洲建立技術援助中心,援助中心將至少運行5年,建設需要3500萬美元,主要由墨西哥、加拿大、西班牙和危地馬拉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方面共同承擔。
(三)IMF和其他國際經濟組織的合作將會更加密切
在吸取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發生的教訓之后,IMF更加重視和其他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的合作。2009年9月,為了能夠更好地推動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整個世界的經濟的不斷發展,IMF受邀在G20的相互評估過程中發揮作用。IMF在對于其成員國的經濟政策進行審查之后,明確成員國的經濟政策和G20的框架目標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好地為G20提供政策建議。與此同時,IMF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合作開發半年一次的早期預警演習,從而增強對全球性風險事件的評估及應對能力。
(四)進一步調整監督重點
2009年9月,IMF執行董事會發表了《監督重點聲明》,規定將宏觀經濟與金融聯系、風險評估、多邊視角及外部穩定和匯率評估作為監督的重點。具體來說,IMF制定了下面的幾點策略:第一,將金融部門評估規劃作為對具有系統重要性金融體系成員國監督工作的重點;第二,在試點的前提之下進行專題報告的編制,對于存在著最大系統重要性經濟體的政策所產生的溢出效應進行分析;第三,對于跨國或者跨主題的報告進行政策經驗的編制,將其提供給其他面臨同樣問題的成員國;第四,進行《世界經濟展望》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合編本的編制,為高層決策者提供更為明確的信息。
(五)增資以提高貸款能力
為了彌補資金的不足,IMF借助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彌補它的資金來源,以便增強它的貸款援助能力。主要通過以下的幾個途徑:成員國注資、擴大新借款協議(NAB)、向成員國官方部門發行IMF債券。第一,2009年4月,G20首腦承諾在將來的一定的時期之間向IMF注入大約5000億美元的額外資金。第二,日本、歐盟成員國等發達國家也都先后承諾提高向IMF的借款額度。第三,2009年7月,IMF決定向成員國及其中央銀行發行總額為1500億美元的IMF債券,贏取了眾多的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我們中國的高度認可和支持。另外,2012年4月,IMF宣布該機構獲得成員國增資總額已超過4300億美元,以提高IMF應對危機的貸款能力,為歐元區救助基金提供支撐,并支持歐洲央行解決債務和財政問題的相關舉措。
三、IMF回應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的全球政治經濟戰略的看法
中國的立場應該是堅持IMF的戰略應該朝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合理改變的方向改變。堅持IMF的戰略應該是每個會員國,無論其國家的大小,都應該享有平等合理的地位。有的大國不愿意接受自己在IMF中實力地位的下降,會阻撓IMF公正的戰略。但是在事實上,現在面對提高IMF透明度、監督國際資金以及加強合作的一般性戰略上,都可以達成共識;不幸的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比如增加發展中國家在IMF發言權以及增加份額這些方面,現有的大國們卻在保護本身的利益基礎上,不愿意同意。因此,在IMF內部產生的外部戰略上,必然會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產生各種博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探索了IMF回應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的全球政治經濟戰略新思考。在當前形勢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朝向多極化發展,IMF的內部改革與外部戰略需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應該保證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特別提款權份額與發言權,解決IMF內部的特別提款權份額爭議問題,并加強國際金融監管職能,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困境與改革探討[J].南方金融,2011,(04)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1)21-0041-06
設計思路
本課是人教版必修2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當代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中的第一課。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專題八的主要內容是了解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認識當代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事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本課作為專題八的開篇,我想應該通過學習本課內容,使學生了解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過程,進一步認識到它與當今世界全球化的內在聯系。
在設計本課時,我想講清三大核心問題:
一是二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背景。二戰的結束不但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為什么美國能夠替代英國成為新的經濟霸主?其他國家為什么心甘情愿的唯美國馬首是瞻?這是本課所要探討的第一個核心問題。
二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過程。這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它包含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和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的形成兩大內容。在這兩大體系中,美國是如何獲得最大的權利,成為日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主導?美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之間是否存在妥協?如果存在,那相互妥協的表現又是什么?這是本課要探討的第二個核心問題。
三是對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評價。通過以上兩個核心問題的深入分析,第三個問題是概括總結性問題,考察學生的評價能力和思維程度。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存在哪些先進性?對美國以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起到哪些促進作用?對經濟全球化又起到什么樣的推動作用?這是本課所要探討的第三個核心問題。
本課圍繞這三大問題展開,從分析二戰后國際形勢的變化入手,漸次分析隨著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改變及影響。
過程設計
導入:
(出示幻燈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候選人拉加德、朱民、利普頓的照片)
問題1:展示在多媒體上的這三個人是當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的熱門人選。大家都知道他們是誰嗎?
他們分別是法國財政部長拉加德,中國前央行副行長朱民和美國前財政部長利普頓。究竟誰能夠當選下一任總裁,結果會在6月30日揭曉,我們拭目以待。
問題2:如果我們讓這三個人退回到60年前,二戰剛剛結束以后,那大家猜測一下,哪一位會順利當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呢?
大部分學生都會認為是美國人能夠成功當選。可是從二戰后一直到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的位置一直由歐洲人把持,比利時人、荷蘭人、法國人都曾當選。這又是為什么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今天這節課《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板書課題)
(意圖:通過當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選舉這一熱門事件,引出大家對總裁人選的猜測,帶著疑問走進本課,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問題3:既然學習的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那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概念。
(幻燈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概念。)
(意圖:通過概念展示,讓學生首先對這個體系有一個完整的認知,了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特點:第一,這個體系排除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只限于資本主義國家范圍;第二,連接起這個體系的紐帶是經濟;第三,這個體系包含兩大要素,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
下面我們就從這個體系形成的背景、過程以及評價三個方面來學習本課內容。
一、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背景
材料1 1943年,《星期六晚郵報》發表《羅斯福的世界藍圖》一文,透露了羅斯福在戰后建立一個由美國領導的、符合美國利益的世界政治與經濟秩序的設想。具體措施有二:其中一項是組建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經濟體系。1945年,杜魯門總統在致國會的咨文中鄭重宣布:“勝利已使美國人民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了。”
材料2 (幻燈片:1945年美國工業生產、黃金儲備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比重)
材料3
問題4:從這些材料中我們感受到美國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是什么呢?
細節:二戰后,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她迫切想要成為一個金融大國,領導世界。1945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占到世界工業生產的60%,黃金儲備占到了全世界的59%。美國的經濟總量是英國的4.7倍,人均收入是英國的1.7倍。兩次世界大戰幾乎摧毀了英國所有的主要工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更讓英國政府在財政上破產,很快就不得不向美國借債度日,其首相丘吉爾曾一臉無奈地說:“即使我們賣掉了我們的全部黃金和國外資產,也不能付清訂貨的一半貸款。”隨著經濟實力的衰弱,英國不得不讓出經濟體系的領導地位。
(意圖:問題4的設置,主要是解決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為什么以美國為主導,為了解下一個問題“布雷頓森林體系”作鋪墊。)
問題5:英國喪失了領導世界的實力,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否需要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呢?
材料 1929年發生經濟危機時,各國面對惡化的形勢,轉嫁危機,設置關稅壁壘,從而引發了傾銷戰、關稅戰,使危機程度更加嚴重。各國以鄰為壑的利己主義政策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不斷分化,資源自給率較低、金融力量相對薄弱的德意日逐漸勾結并結成了法西斯聯盟,走上了戰爭道路。
經濟危機和二戰的慘痛教訓使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成為必要。
(意圖:問題5的設置,主要希望學生通過史料,了解二戰給各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同時使學生意識到新的經濟體系的建立,也并不是美國的一廂情愿,而是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迫切需要。問題4、5的提出,層層推進,解決“為什么戰后需要建立和能夠建立新的經濟體系”這一問題。材料、圖表的運用,可以給學生形象的感受,提高他們閱讀史料的能力,強化“論從史出”這一觀點。)
二、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過程
(一)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展示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的圖片)
問題6:讓學生從課本上找到這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地點。并思考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地點是否暗藏玄機。
細節:1944年7月,44個二戰同盟國與國際組織的730名代表進入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這個小鎮,其中就有中華民國財政部長孔祥熙。他們將在這里探討如何建立戰后的世界經濟新格局。美國人選擇開會的時間和地點可是頗費了一些心思。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第二戰場開辟,使人們看到了打敗法西斯指日可待,美國為盟軍提供了強大的軍事支持,國際地位繼續提高。布雷頓森林是個風景優美的小鎮,同時,這個地方沒有任何娛樂設施,各國代表到會后,從7月1日到19日,這伙人每天兩眼一睜,吵到熄燈,從會議室里不時傳來各種語言的陳詞、質問和爭辯。據一個當事秘書50年后的回憶,那時自己“每天簡直要工作上28小時”。這是戰后世界各大國關于金融權利的一次較量,主角是美國和英國。代表美國的是52歲的聯邦財政部官員哈里?懷特,而代表英國的是當時最著名的經濟學家,61歲的凱恩斯。談判完全由他們兩個人控制,他們決定整個談判的主題和基調。他們都在追求本國利益,但也知道要想得到本國利益更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終于,在1945年12月,各代表國經過討價還價,通過了意義重大的《布雷頓森林協議》。
(意圖:設置這個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美國想要稱霸世界的迫切。這樣設置問題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夯實了基礎知識,他們對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地點一定記憶深刻。)
問題7:大家從書中找到《布雷頓森林協議》的主要內容。
細節:(邊講邊展示幻燈片)該體系下各國間的貿易用美元來結算,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但是這些儲備美元的國家會有一個擔心,用商品換回來美元會不會貶值、導致財富縮水呢?為了維護美元的信用,美國政府同意別國政府以35美元等于1盎司黃金的官價,即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黃金的地位。這樣,美元就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信任的國際貨幣,結束了國際貨幣金融領域的混亂局面,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從此美元也有了“美金”之稱,可以成為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了。難怪當時美國財政部長福勒說:“各個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各國貨幣圍繞著美元轉”。美元和黃金之間的比價有了(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那別國貨幣和美元之間的比價是怎樣的呢?實行固定匯率。這就是著名的“雙掛鉤一固定”機制,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形成了。
問題8:從這個貨幣體系中我們當然看到了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金融領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確立,美國獲得的巨大收獲,那其他參會的國家有沒有分得一杯羹,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呢?
細節:為了監督各國貨幣匯率和幫助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戰后復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得以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職能是制定成員國間的匯率政策和經常項目的支付以及貨幣兌換性方面的規則,并進行監督;對發生國際收支困難的成員國在必要時提供緊急資金融通,避免其他國家受其影響;為成員國提供有關國際貨幣合作與協商等會議場所。促進國際間的金融與貨幣領域的合作;促進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步伐;維護國際間的匯率秩序;協助成員國之間建立經常性多邊支付體系等。世界銀行的主要職能是世界銀行則主要負責經濟的復興和發展,向各成員國提供發展經濟的中長期貸款。
(幻燈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總部及標志)
我們了解了兩個組織的宗旨,再來看看這兩個機構的主要領導。
材料 2007年英美兩國都推出世行行長候選人,英國推出了前首相布萊爾,美國總統布什推出了佐利克,盡管布萊爾名聲大,呼聲很高,結果可想而知,關鍵位置美國人可是絕不含糊。
問題9:美國為什么會擁有如此特權?
細節:因為世界銀行的資金來源于各國繳納的股金,投票權的大小與其認繳的股金份額呈正比。美國憑借強大經濟實力,認繳資金最多,所以理所當然的控制著世界銀行的行長。
問題10:另一個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還是美國人把持嗎?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著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職能是監督各國匯率是否穩定,所以總裁這個職位由歐洲人來擔當,這也說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是美國與各國相互斗爭和妥協的產物,客觀上促進了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意圖:問題8、9、10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參會各國都是“無利不起早”,都有自己的利益。為了維護和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相互斗爭也相互妥協。但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向著制度化和健康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三個問題也解決了本課一開頭提出的疑問。)
問題11:既然美國按照自己的意愿將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建立起來了,要想讓美元在世界流通起來需要靠什么呢?
貿易。于是美國著手建立世界貿易體系。
(意圖:讓學生了解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相互之間的關系,同時自然過渡到下一專題――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
(二)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關稅和貿易總協定》
問題12:從課本中找到美國建立世界貿易體系的背景。
①二戰后初期,由于西歐各國實力大減,國際經濟萎縮,進而導致各國紛紛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②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③美國為擴大世界市場,著手建立國際貿易體系。
問題13:1947年10月,美、中等國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協定書》,并于1948年1月1日開始實施。1996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取代了關貿總協定。大家看,幻燈片右上角展示的標志就是今天世界貿易組織的標志,能說說你對這個標志的理解嗎?
這個標志用多條彩色線條旋轉成地球的輪廓,極具動感,象征世界各國的商業貿易互流互通。
(意圖:不但增加學生興趣,而且能夠更形象地展示關貿總協定對貿易流通的巨大作用。)
問題14:通過材料來看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貿總協定是如何推動貿易的互流互通的。結合材料分析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什么?
材料 一締約國領土的產品輸入到另一締約國領土時,在關于產品的國內銷售、兜售、購買、運輸、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條例和規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應不低于相同的本國產品所享受的待遇。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問題15:你認為關貿總協定對世界貿易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細節:第一,促進了國際貿易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在關貿總協定主持下,經過八輪貿易談判,各締約方的關稅均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發達國家加權平均關稅從1947年的平均35%下降至4%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稅率則降至12%左右。在第7、8輪談判中對一些非關稅措施的逐步取消達成協議。這對于促進貿易自由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國際貿易規模從1950年的607億美元,增加至1995年的43700億美元。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速度。
第二,發展成為一套國際貿易政策體系,成為貿易的規則。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及其談判達成的一系列協議。形成了一套國際貿易政策與措施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準則,這些成為各締約方處理彼此間權利與義務的基本依據,并具有一定的約束力。關貿總協定要求其締約方在從事對外貿易和制定或修改其對外貿易政策措施,處理締約方間經貿關系時,均需遵循基本原則和一系列協議。因此,成為各締約方進行貿易的規則。
第三,緩和了締約方之間的貿易摩擦和矛盾。關貿總協定及其一系列協議是各締約方之間談判相互妥協的產物,協議執行產生的貿易糾紛通過協商、調解、仲裁方式解決,這對緩和或平息各締約方的貿易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四,對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起到了積極作用。關貿總協定條款最初是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意愿擬定的,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壯大和紛紛加入關貿總協定,也增加了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條款。所以,關貿總協定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上提供了對話的場所,并為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利益和促進其對外貿易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意圖:此問題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通過簡短的一則材料,從關貿總協定的宗旨入手,提高學生結合史料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
三、對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評價
材料1 1997年,韓國爆發金融危機,韓元貶值一半以上,韓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緊急貸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發生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韓國經濟體制存在缺陷,要求韓國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方案進行改革并接受監督,以此作為發放貸款的條件。韓國政府接受了條件,得到了其提供的195億美元的巨額貸款,并按其方案進行了改革。經過短短的兩年,韓國經濟迅速恢復。
材料2 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1948―1960年為6.8%,1960―1965年為7.9%,1965―1970年為11%。
問題16:大家從以上兩則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結論呢?
材料1可以看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救助發生金融危機的韓國這件事情上起到積極作用,不但提供貸款,而且更重要的是幫助韓國進行改革,促進了韓國經濟今后的健康發展。材料2告訴我們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促進了自由貿易,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
我們再來看下面兩則材料:
材料3 美國財政部顧問懷特說:“只要美國反對,就不可能做出任何重大決定,基金組織實際上將至少不會成為反對美國的工具。”
材料4 1946―1949年,美國對外投資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國資本輸出總額達1555億美元,占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半左右。
問題17:這兩則材料又說明什么問題呢?
該體系確立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國對外經濟擴張。
(意圖:這一環節設計的兩個問題,主要通過分析材料,讓學生了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職能和先進的制度,同時不排除對促進美國經濟的巨大作用。)
問題18:本單元的專題是《當今世界的全球化趨勢》,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學習的《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與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又存在什么樣的聯系呢?
細節: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的確立的關貿總協定以后發展成為今天的WTO,說明了二戰后形成的世界貿易體系對當今全球化的影響。但是二戰后創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卻由于各種因素在1976年崩潰了。隨著西歐各國經濟的增長,出口貿易擴大,其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美元和黃金儲備增加。而美國由于對外擴張和侵略戰爭,黃金儲備不斷減少,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美國資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過剩”。最終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引起了各國對貨幣合作的模式的反思。它的優點和缺陷,都為后來者借鑒。在美國倡導下建立起來的這套國際金融體系,至今仍在維護世界經濟秩序。直到2008年這套體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從美國華爾街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給全球造成了數十萬億美元的損失,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以美國和美元為中心的世界金融格局。這場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帶來了變革的呼聲和希望。隨著全球化的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們也在不斷地想象誰會像當年的美國一樣主導世界,哪一國的貨幣會像當年的美元一樣成為新體系的主宰,為穩定國際貨幣金融秩序貢獻力量?所以,再次回顧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這個體系開創了將金融和貿易連成了一個整體,才有今天經濟全球化不可抵擋的趨勢。
(幻燈片展示漫畫)
(意圖: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學習本課的最終目的是了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是全球化的起步。漫畫的使用既呼應了本節課講的主要內容,同時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設計之后的話
這節課是2011年6月河北省教科所舉辦的河北省新課程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我做的一節全省公開課。教學設計大體是根據當時的授課實錄整理而成。在教學過程和重新整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怎樣把經濟學問題講授得更加通俗易懂。經濟學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專題知識,和現代社會的聯系尤其緊密。比如本課所涉及的金融體系、貿易體系,以及他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都需要更加透徹的講解。在分析布雷頓森林體系這個問題上,所涉到的匯率、外匯儲備等經濟學名詞,以及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等機制都可以用更形象的方式表達。
第二,在高中緊張學習的同時,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材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需要更多的自主時間通過其他途徑吸取知識,達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如果沒有時間廣泛涉獵,那又何來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和探究呢?以本課導入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三個熱門人選,是新聞熱點,可是當我提出問題后,學生一無所知,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他們可是文科生啊!文科生如果沒有時間去關心時事,關心熱點,就沒有可能去探究社會熱點問題,這不利于應對高考。
總之,研究性教學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日常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開拓思路,提高專業素養,探索新的課程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