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9 11:44: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原生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辭別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車水馬龍,歌舞升平的繁華,撲面而來的是靜火暗光,煙裊云潔,舟少人稀,安謐深靜。白天,日光輕輕地瀉在桂影斑駁的墻上,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湖面鋪上的一層碎銀在夢中變為紛繁的銀飾,靜謐的湖面潤色著眼球,一抹微藍輕微被風吹起,又沉入無垠的湖底。湖上的小船靜靜地、微微地搖著,水面上的波紋便一圈一圈地蕩漾開來。入夜,更是寂靜異常,柔白的月光投下清輝,籠罩在四周,夜風拂起衣袂,宛若仙境。湖底的水草彷如鬼魅,纏繞著無盡的思想。
如同深入內心觸摸到靈魂,生命越貼近大地也便有了安切的存在。淺淺的低吟是月光下披風而散的柳葉,淺斟低酌是月光下姍姍而動的桂影,棧橋上的千年寒霜凝固了黎明,傍晚的落霞輝映天際的流水,演化為繁花的謝幕。婉轉的曲調,環繞在身邊。常青藤化為修長的手臂,寂然地擁抱了一切,細瘦的花蕊傾吐著絲絲柔情。半夜風起,像個孩子跑過了天涯,而原地駐留的風還安靜地停在那里。世界凝固,時間停止,悠悠然的夢想散落成花瓣,隨著湖水悠悠遠行。花容盡損,落香彌漫,沉醉在夢中,卻渴望不要醒來。
如果說記憶只是虛幻,那么夢境更是一場空白的葬禮。白色的海鷗靜靜地馳過海面,飛近又飛遠。翅膀掠起燦爛的水花,再次沒入水中。繁華落盡,留下的不只是蒼白清涼,更有寂靜幽香,縈繞在回憶的湖畔,日復一日地重奏著清遠的笛聲。
夢,灑落在湖上
被純白的理想
放在口袋中
夜一樣的凄涼
被無數次地遺忘
黃昏的花香
爭過朝陽的光芒
站在希望的田埂上
夢一般徜徉
我擁抱著這原生態的歌謠
轉瞬過了棧橋
黎明作為橋段
謝了繁華至上
我只愛,清幽獨往
再美的煙花,總是短暫地、空洞地絢麗而又被遺忘。四季的流水,停留不下腳步,只會換來不停地遺忘。無論是怎樣地相對靜止,我們仍同隨著地球,孤獨地自轉,演繹著一次次演出劇場。演過了,該散了,冷靜地遺忘思想,徜徉在這夢里,誰都不愿醒來。光明與黑暗存在縫隙,只是原生態永遠像與繁華繼續著隔海相望。
關鍵詞:原生態;以生為本;科學實效
新課程呼喚新課堂,但是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課堂?是新穎的形式與熱鬧的氣氛,還是完美的設計與精彩的表演?《中庸》開篇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原始意義上的教育本來就是率性而行的事。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必須回歸到其充滿生命力的“原生態”。
那么,原生態的出路在哪?筆者認為:我們要打造一種取公開課之精華又不失自然,樸實的、精致的原生態課。原生態課堂就該在公開課與傳統課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它的核心就是真正實踐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的樸素的課堂教學,是簡簡單單搞教學,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教研經歷,談談自己的思考與領悟。
一、簡單預設,自然生成,促進原生態課堂的動態生成
教師的教學要注重放飛學生思維,在圍繞目標的前提下,給學生以獨立思考和技能訓練,要坦然面對生成。很多教師在公開課中有“生成”意識,但往往過多的“生成”預設使教師失去精神自由:害怕被學生牽著鼻子走。這時教師應具有足夠的勇氣和智力資源來支持對生成問題的解決,給課堂以生成的自由。這樣才能在不可預知的、有價值的交流中提升教與學的智慧。如筆者聽了一節《計劃生育關乎國計民生》的公開課,授課老師設置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重要意義是什么?”本意是想讓學生回答計劃生育的“三個有利于”,但是一學生卻提出了現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再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會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時授課老師急于想把話題引到他的預設,整個環節就有點生硬。筆者認為不如授課老師重新調整課堂教學,把中國實行計劃生育的重要意義和中國國情的現狀放在一起學習。這樣就在教師靈活、巧妙的引導下自然地抓住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去感悟、體驗與交流了。當然在生成中,教師還要高屋建瓴,甄別優劣,選擇恰當的問題做生成的“課眼”,引導教學進程,讓課堂教學在健康有效的軌道上發展。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只要教師的預設服務于學生的課堂生成,善待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資源,把課堂資源與社會、自然、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體現以教材為范例的理念,將知識融入生命,就可讓學生體驗自我成功。比如在教學《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時,為了讓學生對不同民族的風俗有更深的了解,我播放了一些少數民族節日的錄像剪輯。當播放到傣族的潑水節時,許多學生都陶醉在潑水節所營造的歡樂氣氛中,突然有一位學生大聲說:“現在地球上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了,傣族人民過潑水節要潑掉許多水,這不是在浪費水資源嗎?”這一問題顯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課堂的氣氛和教學節奏顯然被這“不和諧”的音符打亂了。就在全班學生為之瞠目的時候,我卻立即對這位學生大加稱贊,并請思考:潑水節這一天人們為什么特別高興?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最后明白了這清潔的水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資源,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尊敬、友愛和祝福。他們相信,雖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熱帶雨林地區――西雙版納,但愛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貴。試想,如果教師不認真傾聽并及時發現“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是在浪費水資源”這有益的動態資源,如果我們的教學流程沒有因此而“變奏”,課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獲?
原生態的課堂應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不管重視預設也好,還是重視生成也罷,本質上都是想努力利用教學資源,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效果。具體而言,我們在預案設計時不妨“簡單”一些、開放一些,為課堂的生成留下足夠的空間;而在實施教學方案時,應及時捕捉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要敢于因勢利導、打破計劃,要經常對預定的目標、內容進行反思和調整,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樣,教學才能充滿智慧和激情,我們的課堂也將充滿生命的氣息與情趣,充滿著創新和挑戰。
二、合作學習,凸顯主體,增進原生態課堂的有效共享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主動探究社會現實和自我成長的問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我們的公開課的課堂中,兩個、四個或多個學生組成的小組合作已成了一節課的必備環節。的確,小組合作可以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有些合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討論,達不到真正的教學效果,如一位教師在上《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公開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組合作題:“憲法與普通法律的不同之處?”這個合作題非常簡單,學生只要閱讀書本就能很快找到答案。這種合作學習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合作學習,而是泛濫型合作學習,是收效甚微的。
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通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地產生新的想法,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所以不妨先提出一個具有開放性與思辨性的問題,在合作前讓學生根據材料,獨立思考,在充分思考后,再實踐,把各自的智慧通過交流與同學共享。如在講授《知識助我成長》時,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書本,設計了:“請你對你的學習和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并提出和本課有關的問題。”要求學生把自己想提的問題寫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誰提的問題有新意而且讓大家都感興趣。結果學生所提的問題很精彩,有:(1)為什么現在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2)為什么沒有知識的人照樣掙大錢,過著十分舒適的生活?難道真的只有學習才能改變命運嗎?(3)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有用嗎?……這些問題先在組內進行討論,討論不了的再在全班討論。這樣的合作動靜結合既發揮了學生的智慧,又感受到“一種思想和一種思想交換”的快樂。
一個人的獨立和n個人的合作本是相輔相成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之上。我們應還學生一個綠色寧靜的課堂,學生只有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開展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有成效的。正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原生態課堂中的小組合作也應該是“不獨立不合作、不思考不交流”。
三、關注細節,以生為本,激發原生態課堂的生命活力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是原生態課堂的生命力所在。一堂成功的課需要上課教師關注課堂細節,該調動學生情緒時善于調動、該鼓勵學生時適時鼓勵、該肯定學生時及時肯定、該指出不足時恰當指出,學生的一個眼神、一句輕語、一番回答都可能有豐富的信息在里面,教師要善于去解讀,及時捕捉課堂細節。原生態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要把學生當作生命個體,將“課堂教學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力”,真正讓新課程理念的“真意”在教學行為的細微之處展現。
另外,新課改的理念也內化在一個個教學細節中,讓課堂的魅力由一個個細節迸發。如在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內容時就可以引用書本上魯迅先生所說的一段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助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引用這段細節,學生不僅能列舉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來的無數民族英雄,他們或為國家或為民族,不怕流血、不怕犧牲,此謂“雄關漫道真如鐵”,他們的精神令后人敬佩。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歷史使命,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有義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無須教師過多的說教,課堂卻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
教學的細節很多,細節也很受學生歡迎,但再好的東西也應使用得恰到好處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效果,否則會“過猶不及”。原生態課堂教學內容的細節也是如此。要保證選用細節的科學性,將關鍵的細節用在關鍵之處。
四、因課而異,靈活施教,催生原生態課堂的科學實效
古語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但在互聯網普及、迅猛發展的今天,很多教師非多媒體教學不可,特別是在開公開課時,又是視頻,又是Flash。我們知道多媒體課件固然有它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等特點,但它絕不是萬能的,多媒體具有格式化、流程化、模式化的缺點和不足,然而,學生卻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個體,課堂也是一個動態的課堂,教師如果按照課件設計的流程來進行授課,課件就會完全成為教師在預設課堂時的一個“預成品”,而不是課堂進行下來的“制成品”。而且正是因為它制作過程的過于嚴密使得教師們在運用它的過程中把“輔助”上升為過分地“依靠”,這只會讓人感到整節課要么火候欠缺,要么本末倒置,要么矯揉造作。因此,多媒體代替不了教師的教學,更代替不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融合教師的講解、啟發引導、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學生閱讀、相互討論、參與各種形式的討論、辯論,社會調查、小品表演等活動,結合教材知識進行針對性練習等形式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讓思想品德課教學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鍛煉能力、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只要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的多種教學方法都可以被我們采用,而哪種教學方法最科學則要根據具體課型而定。其實一切改革,其終極目標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真正的課程改革應是多做“減法”――減掉那些附著在教育軀體上各種各樣的外衣,讓教育現出自己的真身,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在原生態的課堂中,我們的教法設計一定要尊重學生實際,尊重教學目標,而不是為了形式上的華麗與氛圍的熱鬧而費盡心機。原生態的課堂設計是基于凸顯教學本質內涵、“質”勝于“文”的實踐思考。
那么,一堂原生態好課的標準是什么?華師大葉瀾教授在
2003年4月上海黃浦教育論壇上作了《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的報告,可以說提出了一堂原生態好課的五條標準:“有意義、有效率、有生成性、有常態性、有待完善。”師生在這樣的課堂里,共同經歷著生命的成長,精神的同構,領略著學習帶來的快樂和
甜蜜。
一、什么是原生態唱法
以前聲樂界公認在我國具有三種唱法,即: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但在2004年8月山西左權舉行“全國民歌南北擂臺賽”以后,專家發現許多民歌不經過任何雕琢、包裝和美化,他們如自然界原始狀態的東西清新自然,歌聲美如天籟之音。這使專家們引進了“原生態”這個自然科學的概念。自然科學上的原生態是指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則是由本民族環境下的老百姓在生活與勞動中自然生活的一種表達。他們穿著本民族的服裝,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唱著具有本民族風格的歌,由本民族獨特的樂器伴奏。那什么是原生態唱法呢?它是區別于學院派民歌唱法(學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間音樂為基礎,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長處)的一種說法, 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未經過專業訓練、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因此命名為原生態唱法。
二、原生態唱法的科學性
當代一些學科如音樂人類學、音樂美學深入研究結果表明,一種唱法是否具有科學性不能完全用美聲唱法的審美標準來衡量,每種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用某種唱法去改造其他唱法,無異于用某種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種文化。就拿美聲唱法的審美原則來說,也是隨著地域、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十七、十八世紀是“美聲學派的黃金時代”,有人問著名的歌劇作家羅西尼,演唱歌劇需要什么條件,他回答說:“第一是聲音,第二是聲音,第三還是聲音。”這就是美聲學派黃金時代的聲樂美學原則——唯聲論。到了十九、二十世紀,歌劇更加要求演唱必須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這也是進步的表現。由于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歌劇在法國、英國、德國、俄國等不同國家的演唱方法和審美原則也是不一樣的,在中國亦是如此。
原生態民歌手們演唱的民歌,聲音甜美、淳樸、高亢、音域寬廣。他們的聲音雖然沒有經過音樂院校的專業訓練,也沒有我們所要的那種圓潤、低喉器的混聲,但事實證明他們這種唱法所發出的聲音也是優美的,并被大家所接受。各個民族的原生態歌手們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發聲技巧、發聲理論。如蒙古長調的唱法,它有著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藝術不同的要素和結構,蒙古長調有著悠揚的旋律、繁復的波折音和內在節律。演唱時,常將一個完整樂段從低音區提高到高音區,再降到低音區的過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節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長,不少樂句都有一個長長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顫音,唱起來豪放不羈,一瀉千里。蒙古的呼麥更是奇特,它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的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聲,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般的高音聲部。再如,侗族大歌,它是“眾低獨高”的音樂演唱形式,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這種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民間所罕見的。還有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青海的“花兒”、新疆的地區“木卡姆”等等,這些都是民族聲樂的奇葩。原生態唱法不僅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還有本文化背景下的聲樂審美原則、自己的聲樂發聲方法和技巧等。只是還沒有上升到理論上的著書立說,我們回頭看看,意大利美聲唱法在開始也沒有現存的理論,當時主要是靠言傳身教,隨著許多優秀的歌劇作曲家及歌劇演唱家的不斷誕生,聲樂教學方法漸漸成熟,聲樂論著才不斷出現,使美聲唱法理論化。所以說原生態唱法不是沒有科學性,只是有待我們更進一步挖掘、提升及理論化。
三、原生態唱法的多元性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國家,我們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擁有每個民族語言、風俗、服裝等文化背景,他們都擁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音樂藝術和歌唱風格。原生態唱法的多元性表現在:歌曲風格的多樣性、演唱風格的多樣性。
在這片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大地上,從能歌善舞的新疆維吾爾族到“歌舞之鄉”的云南,保存了世界罕見的絢麗多姿多彩的原汁原味的眾多的民族聲樂作品。比如,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情歌等。其中勞動號子是人們一邊勞動一邊呼喊,根據勞動創造出來的音調,統一勞動,指揮勞動,并起著解決疲勞調節情緒的作用,有打夯、捕魚、拉纖、插秧、裝卸車等形式。山歌,其語言韻調有明顯特點,地方色彩較濃,如陜西的信天游,甘肅、青海、寧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蒙古族的長調牧歌等。小調,產生于城鎮,反映城鎮的生活的曲調,如賣貨郎、鋸大缸等。情歌,結構較大,內容復雜,包括很多樂段的東西,敘事曲,如侗族大歌、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長歌等 。這些歌曲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旋律優美、質樸,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瑰寶。
原生態聲樂作品的多樣性,決定了原生態演唱風格的多樣性與發聲方法的多樣性,什么樣的作品具有什么樣的演唱風格,使聲樂作品和演唱風格相吻合與統一。演唱風格的多樣性,是指每種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和表演風格。我國民間唱法流派很多,色彩豐富,充滿個性魅力。北方的民歌高亢嘹亮,南方的民歌委婉、細膩,陜北地區的民歌粗獷嘹亮。在演唱原生態歌曲時,一定根據地方語言、歌曲風格和內容去演唱。
四、原生態唱法的時代性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經濟的大轉型,人們生存狀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文化需求和審美趣味在快速衍變,因此聲樂藝術的發展也應與社會和時代的變化、人民需求相結合,我們要提倡多種不同形態、不同層面和不同趣味、不同唱法的創新,原生態唱法也一樣。比如,保加利亞的女聲重唱,她們就是來自農村,采用鄉村歌手自然、純真的唱法,采用民間樂器伴奏,保加利亞的民族音樂家十分珍視這種民間音樂的精神和不可多得的特征,對它進行精心的保護和藝術加工,并將其升華提高。她們那神奇、美妙的音色和歌唱中清新、獨特的韻味是如此迷人,堪稱“聲樂藝術的一朵奇葩”。 它可以讓我們借鑒怎樣對待民族音樂的態度,我們國家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背景下的多元“原生態唱法”,我們一定要加以珍視和保護,同時,對原生態唱法進行藝術加工,使之得到生存與發展。
五、原生態唱法的藝術性
原生態民歌具有很大的即興性,歌詞結構短小,通俗易懂。音樂語言凝練,往往是極為簡單的音樂素材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感情。原生態歌曲直接表達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不加修飾地追求歌人合一。原生態唱法演唱語言是本地方言,歌唱嗓音圓潤明亮,演唱的旋律優美動聽。這就是原生態唱法的魅力所在。
結語
原生態是培養藝術家的沃土,原生態的多元性是音樂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源泉。原生態作為一種唱法有自己的聲樂審美原則和藝術演唱風格,作為聲樂教育者,我們應該欣然接受,并為其保駕護航。同時也要樹立與時俱進的發展觀,充分認識到民間聲樂的可變性,它是在不斷地發展中得到延續,而不是簡單的還原,更不是堅守。發展才是對原生態唱法的最積極的、最好的保護,作為音樂工作者應該共同探索民族聲樂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李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論[M].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眾所周知,以生態博物館模式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在貴州乃至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黔東南以生態博物館為載體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力圖走出一條“保護與開發并重”之路的探索。從本期起,應讀者要求,本刊將陸續推出解讀黔東南原生態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關系的系列文章。
黔東南這個令人矚目的文化基因庫里,最為寶貴的是傳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鮮活的原生態文化
即使從最單純的生態環境來看,黔東南也早已是令人心動的旅游目的地。這里,在3.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已達62.78%,莽莽蒼蒼,綿延數百公里的苗嶺、月亮山間,分布著貴州省80%的林業重點縣;黔東南是綠色的王國。在這個我國南方重點林區,2900多條河流環繞山林村落,山清水秀,令人流連忘返;黔東南是生動的生態家園。
但黔東南的魅力遠遠不止于此。
在現代化浪潮已經席卷全球的今天,農耕文化的許多文化因子已被歷史的浪潮所淹沒,唯有黔東南保留最完整,人類文化學家因此贊譽黔東南為“人類農耕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文化基因庫”。
黔東南這個令人矚目的文化基因庫里,最為寶貴的是傳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鮮活的原生態文化。
原生態文化,一般指初始、質樸,原生性的,更接近其源頭狀態的民族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廣義的原生態文化,更包含傳統服飾、傳統節日、傳統生活習俗禮儀等等。
黔東南是全世界少數民族文化最多樣最集中又富于原生態特質的地區。如今,生活在這里的苗、侗、漢、水、布依、畬、仫佬、壯、瑤等33個民族人口總數44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81%,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全州苗族人口約占全國苗族人口20%,侗族人口占全國侗族人口48%,是全國苗族、侗族聚居最為集中的區域。千百年來,在這個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無窮的智慧創造了積淀厚重、內容豐富、形式獨特、異彩紛呈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如今,全自治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文化旅游鄉鎮20個、民族文化旅游村寨100個;珍藏著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有2個國家級生態博物館、3個中國民間藝術之鄉、3個中國民間繪畫之鄉、4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東南民族服飾有64大類200多個品種,是中國民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黔東南是中國民族音樂富集地,保存有上千種苗侗等多民族原生態歌曲,蘆笙舞、錦雞舞、木鼓舞、板凳舞等極具魅力,蜚聲中外;黔東南一年四季有重大節日200多個,節日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
1997年,黔東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勝地之一;1998年,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將黔東南列為世界18個原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近年來,世界旅游組織以“旅游資源品位最高、質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樣性、最具吸引力”的評語評鑒黔東南。
黔東南苗、侗等各民族的原生態文化傳承至今,不僅有利于了解苗、侗等各民族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更因其富有活力的和諧內涵,彰顯出獨特的時代價值。
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是與當地各民族血脈相承的載體,是塑造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確定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尋找民族歸屬感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礎,因此,其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還具有強大的文化價值和巨大的經濟價值。近年來,黔東南旅游業的強勁發展,就是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文化動力,吸引海內外人士對原生態文化多層次關注和參與、體驗的一個鮮活的范例。
黔東南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催生了通過體驗生態博物館來推動鄉村旅游跨越式發展的模式
從1998年我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在貴州六枝梭戛建成至今,生態博物館已成為中國保護多元民族文化的新模式;黔東南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催生了通過體驗生態博物館來推動鄉村旅游跨越式發展的模式。
生態博物館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1971年第九次國際博物館會議上,法國著名博物館學家雨果•戴瓦蘭最早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并在法國、加拿大進行實踐,隨后誕生了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索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保存在農業社會中長期形成發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更長遠而言則是如何在這個日益全球化和商業化的世界上保持文化多樣性。生態博物館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人有物,有靜有動,樸實自然,和諧共生,突出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向社會提供的是一個正在生活著的社區的環境、經濟、文化的整體,是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多年以來,黔東南一直在尋求將豐富的原生態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和濃郁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優勢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優勢的路徑,如今,通過生態博物館建設為抓手的“旅游活州”戰略,一條使廣大貧困地區群眾離土不離鄉的轉產就業道路已經開始顯現成效。
黔東南生態博物館層次豐富,類型眾多。國際性命名的有“錦屏隆里生態博物館”、“黎平堂安生態博物館”;國家命名的有“中國貴州雷山上郎德生態博物館”、“雷山西江生態博物館”;社會力量命名的有“黎平地捫侗族生態文化博物館”、“錦屏文斗生態博物館”,以及“黃平飛云崖民族節日博物館”、“臺江刺繡博物館”等專業博物館。條件已經成熟,等待命名的生態博物館還有岜沙、小黃、銀潭、占里、季刀、南花、卡拉、石橋等上百個各具特色的典型民族村寨。
北京奧運會環境顧問、北京地球村村長廖曉義教授說:“生態博物館的基本含義,就是由原住民在原地進行真正的原生態保護,并通過這種保護,給當地原住民帶來經濟上的改善。”作為國際知名的環境問題專家,廖曉義認為,整個黔東南就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博物館”,而且是“中國最美麗的天然博物館”。
以此觀之,黔東南堪稱集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于一體的中國最大生態博物館。
體驗生態博物館是指外來游客和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的、促進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實踐性強的旅游活動方式。對當地居民來說,他們通過參與生態博物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演繹等實踐活動在經濟上受益,實現脫貧致富;同時在這一受益過程中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寶貴價值,獲取文化自信,進而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本民族、本社區文化財富的保護與傳承中,成為民族民間文化“真正的主人”。對外來游客而言,他們一方面親身參與當地居民的文化實踐活動,考察文化、參與文化、體驗文化,從而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諦。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社會和諧統一,找到工業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壓下“疲憊心靈的憩息家園”;另一方面,通過吃、住、行、游、購、娛等活動,為保護和發展原生態民族文化提供資助,作出貢獻。
已成為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有機結合重要舉措的黔東南生態博物館建設及其體驗旅游模式,既是創新之舉,又是務實之舉
無論從城市化、工業化還是信息化的進程來看,黔東南的廣大民族村寨――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的主體都還處于“未進入”或“落后”狀態。換個角度看,這正說明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可貴。黔東南是重要的國家植物基因庫所在地,也是民族文化基因庫所在地,這是構成其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天然博物館”的重要前提。
用味精燒出的菜肴,口味并不純正,沒有原料本身的鮮味,所有菜肴的鮮味口感幾乎是一致的,單靠食品添加劑烹制的菜肴將導致中國烹飪的退化。
鮮味是僅次于咸味的重要味之一,它特有“新鮮”、“味鮮”、“鮮物”三種含義。鮮味的化學名為“谷氨酸鈉”,是游離的氨基酸。它的作用可使菜肴美味可口。鮮味還有去膻味的作用,例如含鮮極強的蠔油與有膻味的牛羊肉一起烹制,其膻味就會自然消失。為此“蠔油牛肉”頗受大眾歡迎。
鮮味早在公元前《詩經》、《楚辭》上就有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把漢字也統一了。當時人們就知道魚肉和羊肉一起烹調就十分鮮美,“魚”加“羊”,就成了如今的“鮮”字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就出現了“鮮味”多樣化。如:“鮮潔”、“鮮腴”、“鮮潤”、“鮮肥”、“鮮嫩”、“鮮辣”、“清鮮”、“時鮮”、“甘鮮”、“芳鮮”、“香鮮”、“咸鮮”、“香辣鮮”等等。
“鮮味”不單是嘗味,而同時領受豐滿度、肥腴度、柔軟度、香鮮度、濕度等。味的表達復雜化了,對“鮮味”的追求成了美食家的重要方向。唐、宋時期鮮味的來源不只是魚蝦,還開始使用“雁”、“鵝”、“蟹”、“筍”、“豆芽”等。進入清代,“鮮”味的標識物質進一步增多,發展到“制湯”、“醬油”、“腐乳”、“豆豉”以及各種肉禽類、蔬菜、酒等。例如素高湯制造原料由各種菌類增加到“蠶豆”、“豆芽”、“冬筍”、“豆苗”和“豆豉”。《素食說略》一文總結了素食取鮮的方法。鮮味的烹法在清末的《依佯調鼎集新錄》中有“鮮烹”、“鮮靈”、“鮮釀”、“鮮溜”、“鮮炒”、“鮮爆”、“鮮燴”之分。
“鮮”能表達“新鮮”、“味鮮”和“鮮物”的含義。
呈現“鮮”味的原料是相當豐富的。凡是用農家肥(有機肥)培育各類蔬菜和水果,特別新鮮、有清鮮、鮮潔的口味。我到過生態果園和農場,嘗到不用化肥、農藥培育的草莓、西瓜、葡萄、水蜜桃、香梨,咬上一口水靈靈的,又甜潤又鮮嫩,妙不可言。農家飯菜不用什么“精”類調料,特別的“香”,使我終生難忘。
植物性原料以筍和蘑菇為首,包括香菇、猴頭、竹蓀、雞(土從)等各菌類。是原生態的“鮮”味先鋒,野生菌類更上一層樓。蔬菜為“鮮”者層出不窮,象豆芽、冬菜、雪里蕻是“鮮”味中的公主。還有豆苗、蘆筍、紫蘇葉、牛蒡、白菜、黃瓜、毛豆、蕓豆、蠶豆、各瓜類,茭白、嫩姜、茄子、韭菜、蒲菜、蕨菜、水芹、菱角、蓮藕等,只要是時令的,其鮮味各有千秋。還有黃花菜、西蘭花、荷花、、玫瑰、牡丹、桂花等與其它原料配伍,烹制的菜點香鮮人間。用植物原料加工的“豆腐”為首的豆制品,咸菜、梅菜干、豆豉、各類醬油、四川豆瓣醬(蠶豆)、江南甜面醬(面粉)、腐乳、花生醬、芝麻醬,還有榨菜、泡菜、釀制的各類美酒,在烹飪中都是屈指可數的鮮味最佳配角。
以魚蝦為首的水產品原料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論是河鮮、江鮮、湖鮮和海鮮,其“鮮美”風格,猶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顯神通。特別是各種貝類,像鮮貝、牡蠣、譽為天下第一鮮的蛤蜊,還有螃蟹、青蟹都是“鮮味”中的元老。用水產品加工的開洋、干貝、蝦子、魚子、蠔油、魚露、蝦油、蝦醬、鲞粉、蛤蜊醬、蟛蜞醬、沙茶醬、海鮮醬以及腌漬、風干制品都是含“鮮”極高的美味,為“鮮”味中的王子。
以豬、牛、羊、驢、狗、兔為代表的畜類食品;以雞、鴨、鵝、鴿、飛龍、鵪鶉、麻雀為代表的禽類食品;還有畜、禽類加工的火腿、臘肉、鳳鵝等制品,都是“鮮”味中的干將。
其他的像“蛇”、“蛙”、“龜”、“鱉”以及像野雞、野鴨、野兔等允許食用的野生食品,其“鮮”味可謂群星燦爛,在烹飪王國里閃閃發光。
還有用各種原料烹制的“清湯”、“奶湯”、“高級素湯”,其“鮮”味猶如汩汩清泉,滋潤人們的心田。
以上列舉的都是蛋白質、氨基酸含量較多的烹飪原料。我們要利用大自然賜于我們的各種含“鮮”食品,巧妙地應用、適當配伍,烹制更多的鮮美佳肴。
從古至今有許多利用“鮮物”正確烹制美味的“鮮經”。
俗話說:“唱戲的腔,廚師的湯”,自古至今,在還未發明味精之前,廚師調味全靠“制湯”,這是原汁原味的“鮮味”。制湯有葷素之分。葷湯又分清湯與奶湯。清湯即為“高湯”,它是將母雞、肥鴨、豬肘、豬骨等原料置于冷水中,一次加足水,慢火熬制,最后還需用雞茸等吊湯。這種熬制鮮湯的方法是千百年來廚師實踐出真知的典范。高檔原料如熊掌、海參、魚肚、魚翅、魚皮(鯊魚皮)其本身沒有什么鮮味。全靠眾多原料熬制成的“鮮汁”(高湯)融合在這些原料中,才能做出美味名菜來。
三句話,用了三個感嘆號。不過這個消息本身確實很振奮人心。
就在8月8日這天,遠在英國的chris正在伯明翰的家里收看奧運會開幕式,看到了畫卷上的《歡樂黃果樹》這張照片。chris很興奮地告訴他的家人:“看,這就是貴州的黃果樹!”
chris的媽媽激動地站了起來,這位英國老太太對兒子生活了6年的貴州有很強的好奇心:“那么chris,除了黃果樹貴州還有什么?”
沿著貴州三屆旅發大會的軌跡走下去,或許就會找到答案:
2006年,貴州舉辦了第一屆旅發大會,地點即在黃果樹瀑布――英國老太太口中念叨的地方。然后是第二屆旅游發展大會,荔波,主推世界自然遺產和喀斯特風情。第三屆舉辦地設在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此時此地,已步入文化與旅游的深情對唱了。
旅游,以文化的名義
文化有多種,這里只講我們能聽到、能看到的那一種。
今年6月,貴州省大型民族舞蹈《多彩貴州風?山里的節目》、京劇《布依女人》和交響音樂會《爽爽的貴陽》三臺大戲晉京匯演。三臺大戲,三種藝術。在舞臺上,那些雷、雨、太陽、月、樹、路……貴州大山和河流邊氤氳的自然元素,在現代藝術殿堂上演繹出詩意和華麗。
2006年,電視劇《雄關漫道》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熱播之后,更多的人通過熒屏了解了貴州。在提高貴州知名度的同時,對貴州的紅色旅游作了一次高質量的宣傳。
再說到“多彩貴州”。從幾年前“多彩貴州”歌唱大賽、“多彩貴州”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再到今年又一輪的歌唱大賽,以及多彩貴州城的建造,“多彩貴州”可謂是遍地開花。如今,從繁華都市到邊遠小鎮,從大山深處到山寨人家,似乎沒有哪個貴州人沒聽說過這個詞。
可是,“多彩貴州”到底是什么?
是一個品牌?一句口號?一種描述?抑或一種文化濃縮?
20世紀8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就曾說過:“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貴州的山山水水,只有注入濃郁的文化色彩,才能更有吸引力,才能彰顯其獨特的品位,才能爭取到更大的市場。
“體育旅游”,后奧運時代新主張
2008年10月9日,黔西南州,中國首屆山地運動會。攀巖、負重登山、漂流、皮劃艇、山地自行車、山地綜合項目、定向越野。藍天綠地,青山碧水,回蕩著綠色和奧運的身影。
據了解,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體育旅游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產業。如瑞士,僅滑雪一項每年接待外國游客1500萬人次,收入70億美元。在我國,體育旅游雖處于起步階段,但也正以30%至40%的年增速快速發展。
目前,適宜貴州省的體育旅游項目有探險、漂流、登山、攀巖、徒步、越野、龍舟等,經過多年努力,一些項目已經成為休閑旅游的經典,如漂流旅游,僅全省就已開發漂流河流27條,年接待漂流游客達37萬人次。
2007年,在貴州舉辦的國內外大型山地運動賽事達15項之多,如馬嶺河景區的國際皮劃艇邀請賽,龍宮“龍在故鄉”舞龍舞獅精英大賽,梵凈山的山地越野挑戰賽、攀巖邀請賽,紫云自治縣格凸河的攀巖挑戰賽,白云區的國際風箏旅游節,麻江縣下司的“激流回旋國際公開賽”,六盤水市、開陽縣的汽車拉力賽……舉辦地涵蓋9個市(州、地)的23個縣(市、區),來自美國、法國、日本、捷克等17個國家,全國31個省(區、市)和香港、澳門、臺灣及省內共19000多名運動員參加比賽,觀眾達200多萬人次。另外,有60多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前來宣傳報道,極大地提高了貴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只布老虎與貴州旅游產業鏈的延長
2004年的一天,宋珍平在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見到了精于制作布老虎的何婆婆。93歲高齡的老人被宋珍平的誠意打動,最后一次拿起針,用顫巍巍的手繡制了一只布老虎。不久之后,何婆婆去世。宋珍平手里的這只布老虎成了絕版,是她加工制作水族布老虎的唯一范本。她租下當地刺繡廠的車間,和當地100個刺繡女一同加工制作布老虎。
2007年11月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2007年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活動頒獎儀式在杭州舉行。宋珍平的水族“祥云神虎”成為中國刺繡類惟一獲獎作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卡貝絲女士頒獎授牌后評價說:“這是高水平的工藝,可以作為中國的一個精致高貴的吉祥物禮品贈送國際友人,推廣中國的虎文化。”
據統計,在貴州民間,可以開發利用的旅游商品種類繁多且底蘊深厚,大體可分為竹木類、泥石類、染織類、刺繡類、銀器類、金屬類、食品類、植物類、樂器類、紙畫類、服裝類共計11個大類,70多個分類。涵蓋了高、中、低各個消費市場及消費層面,其文化內涵,價值與其工藝完全可以滿足從高級禮品到旅游紀念品的各種需求。
成功的旅游商品可以把貴州旅游信息和旅游文化傳播到中國和世界各地,增加貴州旅游的可觀、可賞、可品性。總之,貴州旅游商品的開發、創新,必將加速貴州旅游市場的系統化、專業化建設。據統計,在旅游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旅游商品銷售收入占旅游總收入40%左右;我國一直在20%徘徊;貴州在“十五”以前,只占10%左右,2006年全省國內旅游總收入377億元,旅游商品收入50多億元,占15%左右。
《邶風·匏有苦葉》第一章“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毛傳:“興也。匏謂之瓠,瓠葉苦不可食也。濟,渡也。由膝以上為渉。以衣渉水為厲,謂由帶以上也。掲,褰衣也。遭時制宜,如遇水深則厲,淺則掲矣。男女之際,安可以無禮義?將無以自濟也。”箋云:“瓠葉苦而渡處深,謂八月之時,陰陽交會,始可以為昏禮,納采、問名。既以深涉記時,因以水深淺喻男女之才性賢與不肖及長幼也。各順其人之宜,為之求妃耦。”
“苦”通“枯”,匏葉黃說明匏已干,可以剖開制成腰舟了。當人們涉水的時候,如果水比較深,就把瓢葫蘆掛在身邊渡水。漢儒毛亨和鄭玄一致認為這首詩與愛情婚姻有關,是以河水深淺而采取不同的渡水方式來比喻男女情感的。但毛亨由此聯系到禮義,顯得有些牽強。鄭玄指出八月為陰陽交會之時,男女結婚正好順從天時,符合陰陽之道。
陳鱣《簡莊疏記》卷三:“《水經·河水注》云:‘段國《沙州記》云:吐谷渾于河上作橋,謂之河厲。’可見橋有厲之名,故《詩》亦梁、厲并舉。此詩之意,以水深,必有橋梁可渡也。”①
趙茂林認為《匏有苦葉》全詩四章或隱或顯,都寫渡水,當時人們有把渡水與婚戀相比附的意識②。這一看法很有道理,如回顧自己不幸婚姻的《氓》中曾三次提到“淇水”,也均與婚戀有關。“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抒發難舍難分的戀情;“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追憶結婚時的情景;“淇則有岸”說明被棄之無限痛苦。
第二章“有彌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毛傳:“彌,深水也。盈,滿也。深水,人之所難也。鷕,雌雉聲也。衛夫人有泆之志,授人以色,假人以辭,不顧禮義之難,至使宣公有昏之行。濡,漬也。由辀以上為軌。違禮義不由其道,猶雉鳴而求其牡矣。飛曰雌雄,走曰牝牡。”箋云:“‘有彌濟盈’,謂過于厲,喻犯禮深也。渡深水者必濡其軌,言不濡者,喻夫人犯禮而不自知,雉鳴反求其牡,喻夫人所求非所求。”毛、鄭對于第二章的解說因為拘泥于毛詩序而牽強附會,不符合詩意。詩序曰:“《匏有苦葉》,刺衛宣公也。公與夫人并為。”此序解題并無道理。因為從“雉鳴求其牡”這句詩來看,本章也是歌詠愛情的,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一樣,興起的是詩人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愛情的向往之情。
第三章“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氷未泮。”毛傳:“雍雍,雁聲和也。納采用雁。旭日始出,謂大昕之時。迨,及。泮,散也。”箋云:“雁者隨陽而處,似婦人從夫,故昏禮用焉。自納采至請期用昕,親迎用昏。歸妻,使之來歸于己,謂請期也。冰未散,正月中以前也,二月可以昏矣。”毛、鄭解詩都言及婚姻六禮之“納采”、“請期”、“親迎”等,而這些儀式在古代一般都由媒人執雁前往,詩中“雍雍鳴雁”正暗示了這一點。《儀禮·士昏禮》云:“凡行事,必用昏昕”,即從時辰上看,旭日東升與昕時(拂曉)一樣,都正值婚時。這一章完全明確了詩的主題——婚戀。
詩的第四章并沒有接著描述結婚的繁鬧喜慶場面,也沒有對美滿婚姻的祝愿,而是蕩開一層,筆鋒一轉,把詩歌定格在少女的翹首企盼和殷殷等待當中:“招招舟子,人渉卬否。人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招招,號召之貌。舟子,舟人主濟渡者。卬,我也。人皆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箋云:“舟人之子,號召當渡者,猶媒人之會男女無夫家者,使之為妃匹。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正義》曰:“所以人皆涉,我獨否者,由我待我友,故不渡耳。以興招招然欲會合當嫁者,是為媒之人。”毛亨強調禮義對于婚姻的重要性,并注入了貞節觀念。而鄭玄則把“舟子”理解為媒人。牟庭《詩切》分析《柏舟》時說:“舟所以載人涉水,自此岸而達彼岸,如媒氏之合男女,故詩人多以舟喻婚嫁者。”轉貼于
綜上所述,此詩中的“渡水”、“雁”和“舟”等意象都與婚嫁有著密切的聯系,還有“士如歸妻,迨冰未泮”、“雉鳴求其牡”等點明主旨的詩句,所以,把《匏有苦葉》理解為婚戀詩是十分確切的。
劉文獻在其《〈邶風·匏有苦葉〉這首詩》中指出這是一首可愛但不大引人注意的詩,說它可愛有兩個原因:“常人詠婚嫁,總免不了要渲染一番,而這位詩人獨能以超然的地位,寫出他的閑情逸致,可謂不俗。其次,《詩經》中這種恬靜的作品本來不多,能寫得如此輕松自然的,除了這一首外,又幾乎沒有。”③劉先生可謂慧眼獨具,讀出了詩中別樣的意趣和不凡的風格。
再則,詩人對于動作表情的刻畫也是栩栩如生,“語言是生于姿態的,生成后又帶有姿態的本質。‘招招舟子’,我們念這四個字柔美的聲調,好像就凸現了舟子殷勤的動作,這仿佛就是從詩人臉上摘下來的微笑,它浮現著前面所謂的喜悅和自得——與新婚男士共享生命的喜悅,在現實圈外獨抱其內心的自得。”④劉先生捏出“招招”這一動態進行了分析,可謂細致入微。在船夫的熱情召喚下,熙熙攘攘的人們都已渡水離去,喧鬧的岸邊變得冷清了,而“卬”仍巋然不動地等待著……
語言的口語化也是此詩的一大特色,為全詩平添了很多風韻。“卬”字連用兩次,使詩的民歌意味更加突出,既表現出女子的執著和深情,也流露出些許的矯情,同時還反映出她自信而又自得的心態。從“卬須我友”這堅定的口吻中,我們不難察覺等待亦是一種美好的情感,在等待中可以使情感得到過濾和升華,從而加深對戀人的思念,為將來美滿的結合積蓄力量。翹首等待的芳齡女子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使整首詩顯得含蓄蘊藉,蕩氣回腸。這種情感是現代社會中“快餐式”的愛情所缺失的。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從《詩經》這部古老的經典中,重新找回那種怦然心動的愛以及肯為真愛而付出的綿長的等待。
《匏有苦葉》短短四章十六句,就惟妙惟肖地再現了一位少女等待情人到來的曲折心理。詩篇運用了渡水、雁、舟子等一系列“有意味的形式”暗示少女的心理活動,跌宕起伏,曲折微妙,具有意識流的特征。
英國美術史家林賽說:“在這早期的作品中,有一種圣潔,一種純樸,一種孩童般的優雅單純,一種清新,一種無畏,絕不矯揉造作,一種對一切誠實、可愛和美好事物的向往,這些賦予了他們一種獨特的魅力,而成熟時代甚至最完美的作品也幾乎沒有什么可以夸耀這一特征。”誠哉斯言,對于這一評價,這首婚戀詩也是當之無愧的。一位天真無邪的少女在旭日東升的清晨,站在河水邊,聽著野雞求偶的鳴叫聲,引發了她對情人的思念,于是盡情表白心愿,希望阿哥不怕河水漲滿,腰系葫蘆涉水前來,獻上雁禮,趁河水未結冰前迎娶自己。全詩觸景生情而又情景交融,情感真摯熱烈且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為一首鮮活優美的上古民歌。
① 轉引自劉毓慶、賈培俊、張儒著《〈詩經〉百家別解考》國風上,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頁—第376頁。
② 趙茂林《〈匏有苦葉〉的“渡水”意象分析》,《西北師大學報》,2003年第5期。
關鍵詞:原生態 民歌 思考 未來發展
原汁原味的民歌是民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國民族的血肉和靈魂,是我國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民歌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欣賞性。我國有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有著深厚而優秀的文化傳統,是個民歌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民歌藝術作為我國音樂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而不可分割的。民歌是代表中國的民族音樂,通過音樂,彌補各民族語言的不通,傳遞心靈的力量。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原生態民歌”,去細品它的滋味。
一、什么是原生態民歌
“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而“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于民間,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并不是將簡簡單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也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所以民歌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
“原生態民歌”就是“原生態”與“民歌”的結合定義,它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我們每一人都應該去認識、了解它。
二、原生態民歌的思考
1.原生態民歌的意義
原生態民歌對于我國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其本身就是民族音樂、文化、歷史的活化石。了解原生態民歌的意義之后,我想每個人都會想去了解去靠近原生態民歌的。
原生態民歌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首先它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音樂風格組成的多元性;其次它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如獨特的民族服飾、民族唱法、民族旋律等;三是具有原生態的審美價值,而這種原生態的審美價值由于是在特定的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一些民歌歌手的高音可以比美聲中難以駕馭的高音或是無伴奏無指揮的合唱等,也是原生態民歌中獨有的藝術魅力。
原生態民歌有助于我們了解、尊敬、重視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陜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陜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等。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原生態民歌,我們或許不知道少數民族的語言怎么說,但是音樂可以打破這一界限,讓我們可以彼此心靈相同,便于我們去認識各民族的文化。
原生態民歌便于我們了解歷史。原生態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直接反應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它是交流情感、傳播知識的工具,也是認識一個民族的情感、性格、歷史、社會、民俗民風的寶貴資料。從古代牧童到現在河邊洗衣的婦女,原生態民歌一直被哼唱著。了解原生態民歌不僅可以了解該民族的習俗與文化,而且可以感悟該民族一路走來的執著、快樂、心酸等情緒,了解它的歷史文化,從而去尊敬它。
原生態民歌是代表中國的音樂。我國是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民歌資源。原生態民歌不僅是音樂之源,也是人類文化之始。自人類會吆喝算起,我國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民歌一直言傳至今。現在的很多音樂選秀節目,大量的民族歌手涌現出來,使大家的視野變得豐富,使大家的視聽感受更加精彩。所以,原生態民歌是可以代表中國音樂及文化的。
2.原生態民歌的發展
目前,原生態民歌遭受著現代文化的沖擊,并且原生態民歌難以進入音樂課堂,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也許多年之后,我們聽到民歌卻不認識了。既然,原生態民歌可以代表我國音樂,那么我們就應該去保護它,音樂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是這不代表原生態民歌音樂的舞臺中沒有一席之地。
我們應該認識、保護原生態民歌,注重原生態民歌在國內的發展。例如:不斷的收集原生態民歌的資料,將它整理起來,這樣就不會輕易的失傳;讓民歌進入課堂利用一代代教授傳承的方式去延續,發揚;利用原生態民歌去創作另外的民歌,“以歌誕歌”,這樣既可以保持原生態民歌的味道又可以增添民歌的生命力。
3.我們應該支持原生態民歌
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該忘記我國的文化、歷史。而原生態民歌是我國歷史與文化綜合的產物,這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重視的問題。我們不一定能夠會唱,但是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去認可、認識原生態民歌,從而發揮主動能動性去保護民歌。民歌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在華夏五千年的歲月洗淘中,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漸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們要懂得欣賞、聆聽、陶醉,進而去發揚它。有一天,我們的民族音樂也能登上世界的音樂舞臺,散發原始的魅力。
三、結束語
韓紅曾誠懇的說過:“民歌是很難保護的,因為它的生存空間很少,傳承下來的可能是一種表現形式,但文化內涵變了,所以我們更應該去保護它,去明白它的可貴,去傳承發揚它,不要讓這么美好的音樂砸在我們手里!” 我個人認為,只有將民歌更好的繼承發展下去,中國的民族音樂才會有更好的明天,因為原生態民歌足以有資格做中國音樂的代表,它是寶貴的,值得我們珍惜。
參考文獻:
[1]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人民音樂.2006(1).
[2]曾遂今.音樂社會學.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當今樂壇“原生態”是個熱點,什么是原生態呢?就是原汁原味的聲音和文化生態,也就是說,在某些樂壇人士更加注重功利性和沽名釣譽的時候,原生態用樸素、質樸、淳厚的文化氣息讓我們看到了沒有污染的“音樂青山綠水”;在世俗音樂注重商業性和賺錢的時候,原生態依然在用原始古老的自娛自樂表達心性,放松疲倦的心靈――原始、樸素、自然、不事雕琢造就了“原生態”獨特的藝術潛質。聽慣了矯揉造作的嗓音和虛情假意的垃圾音樂之后,人們的視聽為之震撼、感染、感動。
一、原生態藝術興起
曾經“土”得掉渣的原生態藝術在短時間內迅速興起,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人們真正開始珍視民族的文化,也是商家憑敏銳的嗅覺進行的一種新鮮標榜。“原生態”民族藝術的走紅并不是偶然。“原生態”演出廣受歡迎,有人稱它為一次“文化輪回”。目前商業演出中民族品牌的經營相對滯后,但是作為演出商應看到它的不同價值點和盈利點。民族藝術深入中國人的骨頭中,只要有好的制作和時機,演出場次等技術性問題掌握得當,人們一定會歡迎。如果大人帶著孩子來,民族文化又可以一代代傳遞下去。楊麗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以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從杭州到上海到北京,一路征服了觀眾澎湃的心。一臺名為《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陜北民歌經典歌會一度爆冷門,當時距離首演還有十余天,竟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局面。2004年8月21日,全國近百名民間歌手會聚山西晉中地區的左權縣,參加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南北歌王擂臺賽。“原生態音樂”瞬時成了熱門。一夜成名的刀郎將新疆民樂與各種流行元素相互融合,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有流暢優美的旋律。一個頭上扎著白毛巾、身上穿著羊皮坎肩、腰間系著大紅綢帶的青年漢子,正趕著去錄制央視《星光大道》欄目的年度總決賽。這個信心滿滿的年輕人就是獲得中國民歌榜首個最佳原生態歌手的阿寶。在2005年10月的《星光大道》欄目里,阿寶以一首特有鄉土氣息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和兩個highC高音震驚四座。 阿寶說,他的嗓音之所以受到大眾的歡迎,主要是由于他把晉陜內蒙古地區特有的“二人臺”和“耍孩兒”等原生態唱法與時尚流行元素相糅合,從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城里人唱不了他這么土的歌,而村里人又不像他這么會唱通俗味兒。上述節目無疑是“劍走偏鋒”,卻都受到市場的熱烈回應。一臺由楊麗萍和來自山寨的業余演員撐起的演出,究竟有何魔力?土得掉渣的黃土民歌、淳樸的農村漢子,吸引力何在?這一悄然發生的市場演變正在引起業內關注,一些專家把其歸結為“原生態”現象。
二、原生態民歌在現代市場的沖擊下產生了“變異”
一些人發現了民歌的商機,他們開始深入民間,挖掘傳統的原生態民歌,然后再讓音樂人利用民歌的旋律、節
奏,注入流行的元素進行加工制作,用市場化的方式讓大眾了解并接受民歌,以“推動原生態民歌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發展”。 一場場原生態民歌演唱會,散發著田野的氣息和草根的馨香,使久居鋼筋水泥森林的城市人近距離感受到了民間音樂的魅力。一個個民歌節,通過媒體造勢、名家加盟、明星捧場,讓原生態民歌身價倍增。可是,在原生態開發成為“音樂時尚”的今天,“原生態”在某些音樂界人士那里卻以一個噱頭的方式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向大眾推介原生態本是有意義的事情,但如果把原生態開發附加上種種功利性的目的,就會讓原生態走向世俗和“流行痼疾”。
(一)傳統民歌正走向現代化、市場化
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于非原生態。從自然科學領域借鑒而來的“原生態”一詞,一夜之間成了音樂領域描述“原汁原味”民歌的時髦詞匯。不論是學者們試圖借這一大眾十分生疏的名詞喚起人們對生存狀況日益堪憂的民歌的關注,還是文化企業看準了大眾強烈的文化審美心理回歸的商機不遺余力的炒作,反正幾乎一夜之間,從城市到農村,大街小巷、里弄胡同到處都刮起了“原生態”的熱潮。
刀郎,這位此前從未聽說的歌手突然火了,他的專輯《2002年的第一場雪》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瘋狂暢銷。對傳統民歌有些了解的人可能會發現,這是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簡單上口的流行因素創作而成的。刀郎唱片熱銷之后,一些唱片公司對“刀郎現象”十分關注,他們悟出了對民歌進行風格化再包裝的道理,紛紛開始行動,深入挖掘民族音樂的時代審美內涵。在同一時期,張惠妹等演唱流行歌曲的歌手也將創作專輯的目標瞄向民歌。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人發現了民歌的商機,他們開始深入民間,挖掘傳統的原生態民歌,然后再讓音樂人利用民歌的節奏、旋律,注入新的流行的元素進行加工制作,用市場化的方式讓大眾了解并接受民歌,以推動原生態民歌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發展。
不過,真正地道的民歌需要由當地的歌手用當地方言來演唱,市場化是對原生態民歌的一種破壞。但現實是:傳統的民歌用方言演唱的形式為其在本地區外的推介造成了障礙,加上原始民歌一般沒有音樂伴奏,更沒有“包裝”,很難得到現代人的認可,更難以讓大眾接受。民歌的發展應與時俱進,并且應同目前百姓關注的問題聯系起來。目前傳統民歌現代化、市場化的趨勢,似乎已勢不可擋。
(二)原生態民歌受到了文化沖擊
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不少優美動聽的民歌也隨之而去。一個民間藝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個民歌博物館的消失。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漢語普通話的推行、流行文化的沖擊,原生態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受到破壞,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演唱環境。一些民歌的功能喪失了,附著在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隨之萎縮。由于缺乏明確的教育思想引導,原生態民間音樂教學漸漸被邊緣化了,民歌、戲曲、曲藝課程越開越少,甚至被無端砍掉。專業院校少有可供學習和參考的音像資料,去民間采風沒有經費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聲樂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創作歌曲和五花八門的民歌新唱。很多學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一夜出名,只是模仿已成名的大牌歌手,從不去認真學習民間傳統風格和技術,因而某些民族聲樂專業的學生的民族藝術營養居然也嚴重不足,這不得不令人反思。
三、對原生態音樂的保護與傳承
現代生活的關鍵詞中,隨處可見“原生態”的蹤影。許多時尚生活太化纖、太金屬了,加工雕琢氣息太重,人們不免產生了些許“審美疲勞”,于是“原生態”便成了備受青睞的“非常態”:“原生態”民間音樂、“原生態”土風舞蹈、“原生態”崖壁繪畫、“原生態”走婚民俗、“原生態”植物公園、“原生態”民俗旅游……
說實話,開始我一直不知道“原生態家居”如何體現,可到了朋友阿綿的家,這一切都豁然明朗了。客廳、餐廳的大部分家具都是請人訂做的,她挑的是那種看起來質樸卻略帶滄桑感的松木。她說,她喜歡松木的自然木紋和質地,還有略顯陳舊的顏色。在這些家具上找不到一點工業化痕跡,就連柜門拉手也用麻繩所代替,阿綿說這樣才不會破壞松木家具本身的味道。臥房的設計也頗有宜家的風格,原木的大床,花色別具一格的床上用品,看起來很是純凈、舒適、雅致。這一屋家具應該價值不菲吧?我詢問道。可阿綿說,原木大床是從家具店里淘來的,才幾百塊錢,全屋家具總共花了不到3000元!我呆在原地肅然起敬,原來,生活情趣并不是用錢堆砌起來的。更重要的是,“原生態家居”讓我們體驗到了“純棉時代”的感動。那是一種能讓人在匆忙、疲倦、粗糙的現實生活中安安靜靜坐下來聊天的感動。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時,自然更渴望給疲憊的身心找一個寧靜、舒適的港灣。所以人們追求會“呼吸”的房子,甚至想把家安在公園里,讓生活更新鮮。我們“原生態”而來,自然對“原生態”有著原始的渴望。就像你拿著一團棉花,你會覺得它是溫暖的,它能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而這些感覺是你拿著化纖物品絕對不會有的。一張經過人工修飾的臉,雖然很多人會認為她很漂亮,但卻總會讓人感到缺點什么。
正因為我們身處在化纖時代、金屬時代,所以我們要給自己一個純棉的“原生態”。而我們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愛情、友情、婚姻,應該是呵護我們生命的第一層純棉,真誠就是這層純棉的“核心組織”。當我們有了“真誠”,還可能“內衣外穿”,讓大家都感受“原生態”純棉的美。盡管包裹著化纖外衣,奔波于金屬地帶,我們仍然可以“原生態”地生活。
一、理論基礎
美國著名的文化學派翻譯重要人物之一安德烈勒弗維爾認為,翻譯研究的目標主要是研究與翻譯活動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種種文化問題,以及對具體翻譯技巧和策略問題和翻譯中的對等問題的研究,特別是需要從社會文化的范圍去考慮。他也強調對原生態文化翻譯策略的研究[16]。原生態文化的基本內涵包括自然生態性、民族性、民俗性和鄉土環境因素等,它與一個民族的鄉土環境、人文歷史民俗風俗融為一體,是非職業非專業非城市化非商業化的文化。原生態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它按歷史傳統,隨時令和民間習俗演變,并在特定的文化時間和空間中展現[17]。因此,從自然生態性、民族性、民俗性和鄉土環境等原生態文化特征看,苗族古歌所反映的是地道的原生態文化。苗族古歌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苗族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珍貴文獻,其中的每一首古歌,每一句歌詞都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純自然生態環境下,苗族所獨有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傳統。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必須把這種自然生態性、民族性、民俗性和鄉土環境等原生態文化特征內涵恰當翻譯出來,才能保存苗族古歌原文的原生態文化韻味,也才能真正達到翻譯界普遍強調的動態對等的目標[18]。因此,我們把安德烈勒弗維爾文化翻譯理論和奈達動態對等理論整合為一個統一的翻譯框架:原生態文化動態對等翻譯框架。該框架對研究苗族古歌等文獻的翻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實例分析
苗族古歌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性、民族性、民俗性和鄉土環境等原生態文化特征。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必須把這種內涵恰當翻譯出來,才能保存苗族古歌原文的原生態文化韻味,從而達到原生態文化對等翻譯的目標。例1:射死巖鷹落地上,叫誰來審判,數說了它的罪狀,才能剖來吃?[19]例1包含有4個小句,如果按照普通的翻譯方法翻譯,譯文如下:譯文一:Aneaglerockwasshottodeathontheground,whoshouldweasktojudgeandlistthefaultofusbeforeweslitandeatit?從表面上看,譯文一似乎沒有什么不恰當的地方,但是,如果讀者不是苗族人,或對苗族的傳統文化了解很少的話,他們對該譯文就會覺得很迷惑,比如什么是罪狀,什么是獵殺了巖鷹的罪狀,既然知道獵殺巖鷹是一種罪過,那為什么還要獵殺呢?顯然,該譯文有很多地方難以理解,主要原因是,譯文沒有對原文所反映苗族所獨有的自然生態性、民族性、民俗性和鄉土環境等特征的原生態文化傳統進行科學翻譯。具體地說,例1原文主要反映了苗族的一個關鍵的民俗傳統文化:人和動物之間同根同祖、難以割舍、和諧相處的原生態民俗習慣。這正是例1原文中“罪狀”來源,即苗族人民獵殺了動物就會感到內疚,需要先數說自己的罪狀,然后才可以吃掉。這也正是苗族古歌自然生態性和民俗性的原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只有對該方面進行科學翻譯處理,譯文與原文才能達到科學的動態對等,從而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譯文。因此,譯文二比譯文一更科學。譯文二:Aneaglerockwasshottodeathonthegroundbyus,whoshouldweasktojudgeandlistthefaultofus(becausewehavethesameancestor,andweshotitnow,wefeelguiltyandneedtobeforgiven)beforeweslitandeatit?與譯文一相比,譯文二增加了注釋部分(becausewehavethesameancestor,andweshotitnow,wefeelguiltyandneedtobeforgiven),通過注釋將苗民俗傳統文化:人和動物之間同根同祖、難以割舍、和諧相處的原生態民俗文化觀念反映出來,這樣讀者就會很容易理解(罪狀)“fault”的來龍去脈。當然,譯文二的準確性可能受到質疑,因為它比譯文一多出了注釋部分,而該部分在原文中卻沒有對應內容。但是,這正是譯文二的科學之處,因為根據原生態文化對等翻譯理論,科學的翻譯既要考慮原文的社會文化因素,又要考慮譯文與原文的動態對等,即意義方面的對等,而不是形式內容方面的絕對對等,譯文二兼顧了這兩個方面,所以更恰當。例2:還有楓樹干,還有楓樹心,樹干生妹榜,樹心生妹留。[19]譯文三:Thereisthetrunkandcenterofthemapletree,fromtheformercomesMeiBang(MotherButterflyinMiaoculture),andfromthelatterMeiLiu(alsoMotherBut-terflyinMiaoculture).譯文四:FromtheunitedwholethetrunkandcenterofthemapletreecomesMotherButterfly(calledMeiBangorMeiLiuinmiaoculture)譯文三和四都兼顧了文化翻譯,對苗族文化中相關內容進行了闡釋。從形式角度看,前者比后者似乎更符合原文,也更容易理解,但是根據原生態文化對等翻譯理論,譯文四比譯文三更準確,因為它既兼顧了原文中原生態文化因素,又恰當處理了與原文意義對等的問題。根據苗族萬物有靈而崇拜楓樹的觀念所產生,其中包含了楓樹生人、楓樹生成天地萬物原生態文化觀念。例2選自《楓木歌》,它講的是人類起源的問題,其中“榜”和“留”系苗語音譯,意為蝴蝶,“妹”指的是母親。.苗族神話中把蝴蝶看作是人、獸、神的共同母親,即楓樹的干、支、心、葉等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宇宙萬物共同的祖先,所以譯文四中把“楓樹干”、“楓樹心”等翻譯成“theunit-edwholethetrunkandcenterofthemapletree”更符合苗族的民俗文化內涵,與原文在意義上達到了動態對等。而譯文三把“妹榜”、“妹留”等用音譯加注釋進行翻譯,雖然更符合原文的內容,讓譯文讀者也更容易理解,但是它不符合原文的內容,即“妹榜”和“妹留”均指的是從楓樹中生出來的蝴蝶媽媽這樣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思想。
三、結語
本文把安德烈勒弗維爾文化翻譯理論和奈達動態對等理論整合為一個統一的翻譯框架:原生態文化動態對等翻譯框架,并運用該框架研究了苗族古歌中兩個句子的漢英翻譯過程。研究發現,在翻譯苗族古歌時,我們既要關注原文中原生態文化因素,又要恰當處理與原文意義動態對等的問題,切忌過分強調譯文與原文的形式內容方面的絕對統一對等。具體的翻譯方法就是:譯文通過解釋,或者補充說明的方式,將苗族古歌中的原生態文化內容表達出來,這樣不僅正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義精髓,還保留了其原生態文化的韻味,從而達到原生態文化動態對等翻譯的目標。當然,本文只是隨機選取了苗族古歌中的兩個句子作為實例來進行說明,因此該研究結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更全面了解苗族古歌的翻譯過程以及策略,我們有必要運用相關翻譯理論研究更多的苗族古歌實例或整個苗族古歌的翻譯特征和方法。
作者:李燕娟楊瑛單位:凱里學院外國語學院
“原生態”是一個特指的歷史和文化存續體,一個特殊的地方知識和民間智慧,一個特定族群的認知和認同依據,一個特別的文化表述類型和范式,一個特色的藝術系統和技術魅力。它需要我們謹慎地加以辨別,有效地進行保護。
時下“原生態”很時髦。它首次使用是在2006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青歌賽”。此次活動取消了以往專業和業余組的區別,并在美聲、民族和通俗三個組別的基礎上增加了原生態和組合演唱兩個組別。此后“原生態”很快成為一個社會和媒體中最熱的詞匯之一。原生態走熱大抵有以下幾個特點:始于聲樂,繼而迅速在表演藝術、表現藝術等領域竄紅;與現代傳媒結合,成為帶有媒體色彩的特殊社會語匯;與商業動作和市場化轉換的一個文化符號。“原生態”一詞雖熱,但明白其中含義,明了其資源價值者并不多。大多數人屬于追風附會,樂用時髦用語而已。
按社會的一般理解,“原生態”大概指那些原始的、原生的、原創的、民間的、鄉土的、草根的、異族的藝術形式和表現形態。在傳統的文化人類學研究領域里,“原生態”的這些意思與“異文化” ――落后的、無文字的、封閉的、原始的社會文化形態相通綴,被當作“文明社會”――以“歐洲中心”為主導、參照、分類化社會形態的比照。這樣的分類帶有殖民時代強烈的政治意味。在人類歷史上,“原始文化”是“原始主義”的具體表達,它是針對“現代主義”的,即在時間和意義上與“現代”對應和對話。這種分類在福柯的“話語理論”,即“權力―知識―交流”的框架里已經浸透了強烈的“權力”性質。今天,當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文明發展中的反思性產物,“原生態”也因此需進行重新認識和評價。
事實上,“原生態”所表現出的文化“多樣性”恰好成了醫治現代社會中許多“疾病”的良藥。因此,今天對它的反思恰好使我們對其進行重新認識和認可,甚至將“原始文化”作為一種學習的榜樣,并以此對當代權力化的、官僚化的、科技主義的文化再生產方式進行反思和反叛。畢竟人類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原始文化”的許多特點、品質正是人類不斷求索的“自然”、“和諧”的形態和狀態。人類湮滅了這種形態、中斷了這種情態、破壞了這種狀態,卻又在致力尋求它,以期找到回歸的途徑。現代化越是發展,這種悖論就越加顯現出來。我們曾經毀壞糟蹋的東西正是我們今天刻意尋找的。這大約契合著“原生態”的現代價值吧。同理,我們為什么在今天進行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以及對傳承人的重視,也包含著類似的道理。
以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視角透視,與“原生態”相關、接近、包容或交錯的概念、語匯、范式和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原始的。意義包括:1、時間上的遠古和所指對象的源起。但它不是“實時間”,而是“虛時間”。人們在事件起源的敘述上,比如神話、傳說和族源的故事中,它往往成為遙不可及的開始和開端。2、形態上指遠祖開基、歷史事件、、神話傳說等的原初形態,人們在追溯族群的祖先、事物的起源、風俗的由來等都會在源頭上尋找根據。“原始性”強調時間緯度的原初性。
原初的。原初性說明事物、事件開始的客觀事實和自然屬性。“原生態”可以理解為生態關系。生態首先與地理、環境、自然等客觀元素、因素構造發生關系,也與文化、人群、遺產的自然因素相輔相成。在文化生態學里,將環境、生態與人、文化間的關系視為至關重要的因素。“原初性”強調事物發生的客觀性。
原生的。原生性與原初性具有意義上的相似,但指示上各有側重。原生性主要指原始發生與后來、后續發展之間的邏輯性與關聯性,刻意強調事情、事件與原初之間的關系。任何歷史的人群、關系、事件都有一個原初的、可根據的(無論是器物性根據,比如實物、遺產等實物材料,還是敘事性材料,比如與神話、傳說中與祖源、祖先有關的文字和口述材料,抑或是風俗材料,即那些已經化為日常生活的部分)傳承與傳襲、認可與認同,以區分“我群”與“他群”的差異和依據。“原生性”強調歷史變遷的關聯性。
原思的。原思性主要指學者們所概括的“前邏輯思維”、“神話思維”等。原始文化屬于原始思維的特殊產物,其思維形態屬于“生命一體化”,即我與自然、自然界的各種物種都在同等的生命尊重中友好相處。原始人的思維習慣和類型――“原思維”與現代思維有什么差異呢?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中認為,由于“萬物有靈”的作用,原始人以“互為你我”的方式貫徹著他們的思維形態。“原思性”強調原始思維的邏輯性。
原型的。原型性指無數個人相似經驗中的共通部分,包括人類共通的潛意識部分,它影響了每個人的經驗。原型還包含一種文化特殊的主題敘事和程式。原型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積淀、表述的類型,強調那些具有族源性紀念和祭祀儀式的敘事主題,會在重要的場合和場景中不斷閃現,因而被認為具有原型性的“社會結構”。原型包含著一種具有類型性的共通性和共同性。在特定文化中,它可以表達一種文化特性;在不同文化中,它可以表達一種文化共性。“原型性”強調文化類型的共同性。
原真的。主要指特定文化中的“本真”問題。它不是所謂的“客觀事實”,也不是人們的主觀建構,而是強調符合事物產生和發展的邏輯。比如在許多少數族群的族源神話中,有一些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東西,是虛構的,但是,這些虛構卻包含著符合這些族群產生的依據和邏輯。概言之,“原真性”包括了“原有的”,即具有發生意義的客觀事實、事情和事件的部分;“應有的”,即經過人們通過記憶、選擇的,帶有主觀的部分;“確認的”,即在特定范圍內被特定人群認定和認同的部分;“公認的”,即具有權威性質的、被接受的部分。“原真性”強調文化構造的多樣性。
原住的。原住主要是強調某一個地方空間最早的主人,也可稱為“土著”,強調某一個地方與那些人與生俱來的淵源關系,即土生土長的人。“地球村”的出現,使原住文化相對獨立的自我表達已經淡化。因此,我們需在“原生態”中加注、設限,特別對于創造、享有、認同、傳承的所屬民族、族群和人群來說,他們對自己文化的“三種權利”(創造權、享有權和接觸權)在日漸衰落、喪失的今天,對原住文化應該給予特別的關注。“原住性”強調土著權利的合法性。
原創性。在原生態文化的表述中,原創性使人聯想到與某一個民族、地方的藝術創造和創作的關系。在原始文化的分類中,藝術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從西方的文化史考察,“藝術”、“藝術家”一詞來源于拉丁文ars,artem,artis(技藝skill)。隨著時間的演進,它的意思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逐漸演變成技術和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其指涉范圍越來越寬廣,包含了許多具有美學意義的實踐和作品,如民間歌舞、建筑樣式、繪畫風格、手工藝品、園藝技術、烹飪技藝等,它們來自民間,屬于民族和地方性知識。“原創性”強調藝術創造的特殊性。
需要強調的是,“原生態”還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生產模式。比如原生態藝術的創作與生產包含著特定人群的智慧和勞動。是以特殊的技藝,通過技術化過程制作出來的作品。由于不同藝術品的制作過程包含了某一個社會特殊的“技術系統”,因此,藝術品首先表現出只屬于某一社會或族群的“技術”特性,具有特殊的“技術”魅力,并被特定的社會關系所賦予和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