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7 20:31: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轉化醫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傳統腫瘤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腫瘤學教學仍采用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即以教材為主體,以教師在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課程結構不合理、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和考評機制不合理等缺點。應用到臨床中,這種教育模式是存在很大弊端的。首先,除卻基本的理論知識,臨床應用中更注重實際的操作技能。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本質上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的今天,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愛及與患者的溝通技巧也顯得尤為重要。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量的理論課程和較少的技能訓練往往與臨床脫節,以致學不能致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是抽象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實際的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如果一切為了應試死記硬背,就會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限制了其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腫瘤學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涉及面廣。腫瘤的發病機制復雜,涉及到多系統多個信號通路。在腫瘤學的教學過程中,缺乏全面系統地對腫瘤的闡述和理解,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能找到有效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對腫瘤學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轉化醫學有利于腫瘤學教學中教育觀念的更新。腫瘤學是一門集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于一體的學科。腫瘤的表現千差萬別,近年來,腫瘤的發病率呈明顯升高的趨勢,各種形式的腫瘤層出不窮,呈現多樣化和年輕化的狀態,而腫瘤的治療方法也處于不斷更新中。面對轉化醫學的發展和新時期對臨床醫師的要求,腫瘤學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具備較強的臨床診斷和治療能力,也是要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轉化醫學的過程,不僅是臨床醫學生利用臨床上所遇到的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將基礎研究的成果應用到臨床診治的過程。這樣就對現階段的醫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除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也要緊跟世界醫學發展的節拍,積極主動地去了解本領域最新的研究前沿,動態和科學研究成果。從而真正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未來合格的復合型醫療人才。轉化醫學有利于促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轉化醫學要求學生以臨床為指導,將臨床上所遇到的問題帶到基礎研究中去,同時要求學生主動及時獲取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學科發展動態,收集最新最前沿的科學資料,解決臨床中所遇到的問題。在實踐過程中,要實現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成果二者之間的相互轉化,就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英語基礎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背景,查閱大量的英文文獻,尋求解決問題的科學依據。這就要求我們對現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進、更新和補充修訂,以使教學內容更趨完善和實用。此外,轉化醫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法學,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帶著問題去學習,達到“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
3腫瘤學教學中加強轉化醫學教育的措施
在腫瘤學教學中加強轉化醫學教育,首先要強化師資隊伍轉化醫學的意識,這是在腫瘤學教學中建立轉化醫學模式的關鍵。所以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和掌握轉化醫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并在腫瘤學教學中貫穿轉化醫學教學思想。教師應認識到,轉化醫學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趨勢。要充分認識轉化醫學的本質、意義和價值,熟悉轉化醫學的基本內容、精神及主要程序,掌握實踐轉化醫學的各種知識和技巧,從而改進臨床教學工作。其次,在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臨床轉化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腫瘤學本身涉及面廣,其教學內容包括多方面的醫學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牢固掌握理論基礎。腫瘤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且病種復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轉化醫學的概念,能增強學生的轉化醫學和臨床科研思維,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得能以臨床問題為基礎開展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的成果能夠成功應用于臨床,從而推動腫瘤學的發展,造福廣大腫瘤患者。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具體方案和步驟進行具有轉化醫學意識的復合型腫瘤學醫學生的培養:第一,在臨床醫學生中采用“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模式進行臨床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了基礎和臨床課程之間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可根據臨床需要綜合和重組醫學基礎各學科知識,有利于醫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第二,在臨床帶教過程中,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課程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討論式教學。這樣,學生在思考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就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聯系起來,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等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第三,學生參加臨床病例討論,將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臨床實際中,理論聯系實際,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在遇到臨床問題時也能夠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答。第四,加強靈活多樣的教學查房,使得學生能夠加深對患者的認識,不再停留于死板的書面知識,而是直觀的面對患者的交流與認知。第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也可以多參加一些學術會議,多了解國內外同行的研究現狀,加強學術交流,培養科研思維,進而成為腫瘤學的高端人才,既可以圍繞臨床問題展開基礎研究,進而將基礎研究的成果應用于臨床。
4腫瘤學轉化醫學研究的方案和步驟
在21世紀的今天,雖然腫瘤患者的預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腫瘤仍是人類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從目前臨床角度看,腫瘤學中主要的問題還是如何預防腫瘤的發生、如何鑒定腫瘤高危人群、如何提高腫瘤的早期診斷以及如何開展腫瘤的個體化治療等。而國際上目前關于轉化醫學業已出現不良傾向,如仍堅持脫離醫學實際的高精尖研究;炒作概念,將其泛化,有追風現象存在。針對這些問題,未來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案和步驟進行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和應用:一方面,通過基礎研究提高腫瘤的確診率,如通過腫瘤(正在研究的鼻咽癌)GWAS研究,研制出能從遺傳學角度預測腫瘤發病風險的基因芯片,以期將來能比較準確地鑒定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加強臨床研究,在臨床中強調診療規范的制定,增加新病人入組臨床試驗的比例,為轉化醫學研究提供出口。另外,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腫瘤生物樣本庫,為未來基礎和臨床研究提供信息資源保障。
5結束語
轉化醫學是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腫瘤學教育中引入轉化醫學理念也是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腫瘤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系統全面地使學生把握了解腫瘤,提高腫瘤醫生的臨床素養,也要注重培養教師和學生的轉化醫學意識,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把握腫瘤,培養出具有轉化醫學素養的腫瘤學高端人才,推動腫瘤學的發展。
作者:阮志華 潘鳳 梁后杰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腫瘤科
中醫學界已經充分認識到轉化醫學研究的迫切性。2010年9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辦約“2010年中藥轉化醫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轉化醫學的核心理念與中醫思想相通,其興起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機遇。希望此領域常組織不同學科背景的產、學、研結合的隊伍來研究、探討,做好轉化醫學研究,也希望企業參與,以促使醫、產、學、研、資真正結合。
和現代醫學相比,中醫學在指導思想和學科發展模式等方面與其有本質的不同。所以,要進行中噩轉化醫學研究,必須分析轉化醫學在中醫學領域約內涵,這樣才能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更有效地推動中醫轉化醫學研究。
1 轉化醫學的背景和概念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現代醫學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因如此,人類疾病譜不斷地發生變化,以腫富、心血管疾病、遺傳和代謝性疾病為代表的多因索致病疾病的比例逐漸增加。傳統研究模式在這些疾病的研究中效率低下,不能滿足這些疾病的預防和診治需求。另外,隨著醫學研究的深人,分子水平的研究已經成為前沿,大量的研究被局限在實驗室,并未對臨床產生預期的指導作用。單純的基礎研究離實際臨床應用越來越遠,基礎與臨床如何密切結合成為疾病研究的關鍵問題。例如,全球耗費巨額資金推動人類基因組計劃、蛋白質組計劃等全球性基礎研究,期待從基因水平區別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致病基因與正常基因的不同,進一步了解腫瘤細胞轉移機理和遺傳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發生機制。但是由于相關臨床醫學實踐過于有限,這樣的研究最終未能對臨床醫學做出應有貢獻。
轉化醫學的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其含義是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通常稱為“從實驗臺到病床”。其核心是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系,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醫學之間固有的屏障,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迅速轉化成為臨床診療手段。但是隨著轉化醫學的不斷發展,其定義和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轉化醫學更廣泛的意義指將研究結果、結論應用到日常臨床及健康保健工作中,即從健康供給出發開發和應用新技術,強調患者的旱期檢查和疾病的旱期評估。倡導以患者為中心,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人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提高醫療總體水平。因此轉化醫學研究主張打破以往研究課題組單一學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強調多學科組成課題攻關小組,發揮各自優勢,通力合作。
2 中醫學發展借鑒轉化醫學思想的必要性
縱觀中醫學發展歷史,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結合是相當密切的,理論轉化為臨床手段的例子俯拾皆是。從五行生克制化理論、運氣學說以及經絡流注理論的演變,到金元醫家的創新,再到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無不體現著中醫學理論來源于臨床實踐又在臨床實踐中得到驗證和完善的特點。可以說,中醫學發展的歷史就是新的觀念通過臨床實踐轉化為中醫理論的歷史,新的理論假說在臨床的應用是中醫學發展的原動力。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療環境大大改善,新理論和新觀念應用于臨床實踐需要循證依據。要取得循證依據顯然不是某一個人能勝任的,即使是研究團隊,也需要有合理的專業構成。因此當代中醫學要求借鑒轉化醫學思想,構建多學科專業組成的聯合體,讓不同專業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緊密合作,共同推進中醫學科發展。
3 以轉化醫學理念考量中醫研究領域的問題
現代醫學在多因索致病疾病的研究和深人的基礎研究過程中出現了基礎醫學、藥物開發以及臨床治療相互脫節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轉化醫學概念日益受到重視。轉化醫學在本質上是針對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相互脫節的應對方案。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同樣受到這樣的困擾。
3.1 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脫節
中醫的整體觀要求在天人相應的高度研究人體,這種研究涉及的學科極其廣泛,其復雜性遠遠超出對多因索致病疾病的研究。但是在目前臨床工作中理論的推廣應用需要必要的臨床證據,可在這個領域取得的成果如同風毛麟角。在缺乏證據的條件下,很多原本比較成熟的理論和技術被束之高閣,很多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發生脫節。比如運氣學說和子廠幾流注,原本是臨床必備的知識,現代臨床工作中卻被淡化甚至忘卻了。
3.2 現代醫學指標和中醫臨床實踐脫節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現代醫學發展,結合我國國情,對患者進行各種理化檢查是中醫診療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環節。目前中醫對于現代醫學指標多數只能做現代醫學的病理生理學解釋。這樣的現狀不但凸顯了中醫臨床實踐中理化檢查和中醫辨證的脫節,而且無益于中醫臨床實踐的整體觀。國內已經有一些團隊開始著手從整體觀出發研究現代醫學指標。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研究是零星的、散在的,在總體上缺乏有效的學術支撐。
3.3 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的脫節
為了揭示中醫學科學內涵,中醫科研工作中引人了許多現代醫學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一些基礎性研究成果實際上并不能直接為中醫臨床技術的提高服務,甚至某些研究的科學提示作用都非常有限。表面上看,中醫在這個方面的脫節和現代醫學面臨的狀況比較相似。但是如果考慮到中醫學較現代醫學更加注重整體觀,那么這種過于偏向基礎的研究對中醫臨床的意義要小得多。因此中醫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從個體上看更加突出。
轉化醫學思想在中醫學領域的應用在本質上應該是針對上述脫節現象的解決方案。其內涵應包括經典理論的臨床循證研究、現代醫學指標的整體觀研究(中醫化)和由基礎研究到臨床實踐的轉化研究。其核心是提升中醫臨床診療能力。
4 中醫轉化醫學策略
1轉化醫學與現代醫學教育的內在聯系
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轉化研究的概念,指出基礎科研成果應及時轉化到臨床應用中去。在此背景下,轉化醫學的科研模式———BtoB模式應運而生,即從實驗室到臨床,再從臨床發現的新問題回到實驗室實現實驗室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雙向轉化。其實質是在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系,解決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脫節問題。轉化醫學強調針對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進行基礎研究,其中心思想是將臨床問題與基礎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要加快轉化醫學的發展,首先就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跨學科研究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我國現行醫學教育體系存在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的缺陷,醫學生進入臨床工作時,往往需要重新培養實踐能力,而臨床醫生又缺乏將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科學研究來解決的能力。這種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互脫離的醫學教育,難以適應當前醫學的發展。因此,將轉化醫學理念引入醫學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以轉化醫學理念引導醫學教學改革
當今高等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有創新意識的醫學人才。為此,醫學教育工作者應以轉化醫學理念指導醫學教學改革。首先,調整教學內容。醫學教學要與時俱進,在確立以基本理論、技能為重點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及時將各專業最新研究成果、技術應用貫穿到教學中,使醫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對攻克疾病的重要性。在講授具體知識點時,不僅要講清基本原理,更要說明該知識在臨床上的應用,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同時,開展與理論教學相適應的實踐教學,減少演示性實驗,增加探索性實驗。其次,改革教學模式。目前,醫學院校采取的教學模式有基于講座的學習方法、基于個案的學習方法和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LBL是最常用的教學模式,以教師對知識的系統講授為特點,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CBL是以典型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PBL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小組討論式及自學式教學模式,在塑造學生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有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比LBL和CBL教學模式更有優勢,契合轉化醫學理念,但也存在缺陷,如教學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為克服這些教學模式的缺陷,美國Oklahoma大學的LarryMichaelsen提出了基于團隊的教學模式,它結合了LBL和PBL教學模式的優點,注重大班教學的系統性和小組學習的高效性,以課前設計好的問題為引導,避免了PBL教學中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現象的發生。這一教學模式作為新興的醫學教學模式,已在歐美多所醫學院校使用,取得較好效果。最后,還應重視開展醫學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的培養。多開展臨床見習、病例討論、社區見習等活動,引導學生從實踐中提出問題,以解決提出的問題為目標進行科學研究,實現從臨床問題到實驗室研究的轉化。
3以轉化醫學理念培養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培養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在轉化醫學教學中教師是指導者和幫助者,引導學生將理論學習與臨床應用相結合,從臨床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思路和方法。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教師進行系統的教學技能培訓。首先,要保證教師的科研內容與臨床實踐不脫節。目前醫學院校專業基礎課程中,病理學和護理學是與臨床實際工作聯系最緊密的學科,因為我國大部分病理學教師同時承擔著附屬醫院病理科的病理診斷工作,護理學教師也在臨床各科室輪崗。但其他一些基礎課程(如病原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等)教師常由從事基礎研究而缺乏臨床實踐經驗的研究人員擔任。因此,醫學院校可通過組織基礎學科教師有選擇地參加臨床科室查房和全院疑難病例討論,組織臨床學科教師參加醫學科研沙龍等活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醫學院校還可設立轉化醫學科研基金,鼓勵基礎學科教師與臨床醫生聯合申請,為基礎科研人員與臨床醫生創造學術交流機會,臨床醫生可將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反饋給基礎科研人員,基礎科研人員可通過研究及時將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轉化醫學所倡導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相結合不僅僅是國際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平臺和途徑。這一醫學教育改革能為轉化醫學提供全新的醫學人才,也可以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只有盡早制定明確的發展規劃和目標,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使醫學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培養的醫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發展。
作者:賈薇 陶林 單位:石河子大學醫學院
1.1中醫藥特點和規律符合轉化醫學理念
轉化醫學概念是新的理念,但其涉及內容并不是新的。轉化醫學研究旨在消除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之間的“死亡谷”。兩千年前,我國漢代名醫華佗從植物麻黃中提煉出麻沸散并用于臨床治療;現代青蒿素治療瘧疾和砒霜治療白血病便符合轉化醫學的理念。以上案例體現了中醫藥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轉化醫學思路,為開展中醫藥轉化醫學提供了可能性。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療觀念不斷更新。目前轉化醫學提倡從治療疾病轉變為關注健康,這與中醫藥強調“上工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相符合;轉化醫學提倡標準化治療轉變為個體化診療,這與中醫藥強調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相符合;轉化醫學提倡從治療局部轉變為重視人體整體情況,這與中醫藥強調天人相應,五臟相關相符合。中醫藥以上的特點與轉化醫學理念不謀而合,為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1.2中醫藥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是轉化醫學研究的必要條件
轉化醫學強調基礎與臨床結合、實現基礎到臨床的快速轉化與中醫藥的發展殊途同歸。中醫藥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對臨床經驗進行相關機理的探索,尋找其內在的本質規律,最終指導臨床實踐并提高臨床療效;中醫藥在臨床實踐中所形成的驗方和診治技術,通過在實驗室進行優化、完善,并進一步開發,形成新藥和新的診療設備,應用于臨床,不僅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時還帶動和促進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現代科技發展為中醫藥傳承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21世紀以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信息科學、電子科學、材料科學、復雜科學和系統科學為前沿的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間相互交叉、滲透、融合,新興學科不斷產生,不斷增長的知識、大量的數據庫、分析工具和技術,為證實和闡明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及關鍵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也為中醫藥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
1.3中醫藥自身特點決定轉化醫學思路與模式必然有別于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基于轉化醫學開展研究一般按照“基礎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臨床應用-社區應用-醫療政策”的轉化思路和模式。鑒于中醫藥自身的特點,中醫藥發展轉化醫學研究的思路與模式必然有別于現代醫學。與現代醫學比較,中醫的根源就來自于臨床實踐,往往在臨床經驗和古今醫籍中尋求解決臨床問題的途徑,具有注重整體觀、重視健康和治未病以及辨證論治的特點。因此中醫藥發展轉化醫學,不能照搬現代醫學的思路和模式,必須探索符合中醫藥自身特色的轉化思路和模式。此外,中醫藥轉化醫學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趨勢等尚不清晰。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以及生物信息學等支撐的預測、診斷、治療等領域是西醫開展轉化醫學的重點領域。根據自身的特點,中醫學轉化醫學在臨床療效、健康評估與預防保健、慢病管理、中藥新藥研發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潛力和優勢,需要進一步研究提出發展戰略。轉化醫學的關鍵環節和過程缺乏共性技術和方法支撐。在國內外大力倡導轉化醫學的情況下,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相對隔離并未真正消除,兩者與預防醫學之間未建立有效的良性循環。巨大的科研投入與對人群健康貢獻存在反差。這與基礎研究學者、臨床人員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合作,轉化效率低,轉化過程缺乏規范化和標準化有關。轉化醫學的理念對醫學研究人員的影響在逐步加深,但未能在整個轉化過程和環節形成關鍵的共性技術和方法。
2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思路與模式探討
2.1中醫藥特色的轉化醫學研究思路
結合西醫轉化醫學“BtoB”,“CtoC”,“EtoE”和“MtoM”等經典的轉化醫學思維,發揮中醫藥特色,把握中醫學和轉化醫學結合的契合點,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根據中醫藥來源于臨床,注重名醫經驗和醫籍經典的特點,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轉化鏈。
2.1.1中醫藥“臨床-基礎”轉化思路
以臨床專科群為轉化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從臨床專科中凝練科學需求,借助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生物信息學研究、系統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闡明理法方藥機理,將基礎研究成果在臨床專科中轉化應用,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如圖1所示。
2.1.2中醫藥“臨床干預-預防保健”轉化思路
將中醫藥治療干預環節提前至疾病與健康之間的階段,通過對健康人群進行健康評估管理和治未病干預,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人群進行慢性管理,在社區與基層推廣相對成熟的診療技術和方案,實施臨床干預和預防健康相互轉化的研究思路,實現“重點下沉,關口前移”的衛生保健目標。
2.1.3中醫藥“經驗醫學-證據醫學”轉化思路
在對名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整理歸納的基礎上,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方法,通過臨床科研方法學設計,形成科學合理的臨床研究方案,客觀評價名中醫臨床經驗的實際療效,提升研究證據級別,并借助研究,進一步服務于臨床,提高臨床療效。如圖3所示。
2.1.4中醫藥“科學研究-產業化”轉化思路
緊密結合臨床需求和市場需求,將臨床研究成果、名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成果向市場轉化,結合市場需求研發中藥新藥,打造符合國際規范的GCP平臺。同時,在開展自身醫學檢驗中心和數字化醫院建設的基礎上,積極與市場接軌,促進產業化發展。如圖4所示。
2.2中醫藥特色的轉化醫學研究模式
在建立上述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思路(轉化鏈)的基礎上,探索有機連接各條轉化鏈的高效途徑,構建以臨床需求為入口,以提高臨床療效、促進預防保健、社區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為出口的多維立體的中醫藥轉化醫學模式,尋求讓臨床問題找到轉化路徑最短、最科學的轉化方式,實現成果的快速轉化。建立一個如圖5所示的轉化醫學模式。
3對基地重點病種研究的啟示
3.1探索中醫藥轉化醫學模式,促進基地重點病種研究的成果產出
以提高重點病種防病治病能力為核心,建立溝通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科研方法學研究、新藥研發和預防保健等多個領域的轉化鏈條和網絡。從臨床一線提煉關鍵科學問題,以多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有效解決辦法,促進名中醫經驗挖掘、理法方藥機理探索、臨床評價和治未病等研究成果向臨床實踐轉化應用,提高基地多個平臺研究的優勢資源和研究成果對提高臨床療效的貢獻度。
3.2堅持轉化醫學理念,進一步整合利用基地多個平臺的科研資源
開展轉化醫學研究,必然需要多學科現代技術的共同參與。基地科研平臺和能力建設為實施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硬件條件。在轉化醫學理念指導下,進一步優化創新管理機制,推動各個平臺高效協作共同攻關,為重點病種研究提供強大支撐和動力。
1.轉化醫學的概念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TM)演化自20世紀90年代的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TR),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古老的醫療行為,直到21世紀醫學研究人員才認識到它的重要性。臨床問題的復雜性及基礎研究結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運用到病人身上,促使了新的臨床研究方法和轉化醫學的出現。轉化醫學的精確定義目前還在爭議中,Wen-Hwa Lee將當今的轉化研究定義為將在實驗室、診所、特定人群中的研究發現轉化為新的臨床工具,應用到臨床,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英國全球轉化醫學中心的Bruce,美國臨床決策中心的Linda,意大利Padova大學試驗醫學部的Mario及美國國立健康中心轉化醫學分部的Francesco等學者聯合給出了轉化醫學的簡化概念:轉化醫學代表了一種原則,即提高生物科學研究與臨床疾病相關的有效性,以及幫助臨床研究者通過臨床觀察證實科學研究與人類疾病的相關性。
2.轉化醫學的意義
轉化醫學是新興的多學科融合領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學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礎醫學、藥物研究、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在它們之間建立起聯系,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和成果快速轉化到臨床,同時根據臨床醫學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應用基礎研究方向,倡導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B2B模式),即從實驗臺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從床旁到實驗臺(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經提出立即顯示了強大的推動力,國內外一些研究的快速發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轉化醫學的理念,生物醫學的發展及個性化的治療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化醫學的研究。
3.轉化醫學對護理學發展的啟示
3.1開展多學科協作,構建學術團隊
隨著臨床科學的發展和轉化醫學的出現,跨學科研究成為了未來研究的熱點。臨床問題已經不能由單一專業的科學家來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員緊密合作,而只有多學科交叉的團隊才能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護理學作為一門傳統的實踐性學科,跨學科和多學科研究較少。護理跨學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調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分享、對護理獨特貢獻的重視,以及對新定義和方法的探索研究。當前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學科交叉產生新的增長點,傳統的課題通常只是帶來數量的增加,創新性課題才能帶來質的飛躍。
3.2加強醫院與高等醫學院校之間的交流,促進知識轉換
巴德年指出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互通有無互相支持,不僅是開展科研工作、提高學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學和培養人才的需要。我國許多院校側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養,而且大部分畢業生都選擇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工作,使得我國的許多大型綜合性醫院缺乏臨床和基礎都精通的人才。護理高層次人才脫離臨床,不能與臨床人員良好溝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將知識及研究結果及時準確地應用于臨床,形成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相對缺乏,臨床護士在繁忙的護理工作中,雖然掌握了極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卻沒有充足的時間開展研究,再加上我國的護理學起步較晚,臨床護理人員學歷偏低,缺乏科研基礎知識、醫學統計知識及文獻檢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礎方法,使得我國護理研究的主題涉及面雖比較廣但建樹較少。因此,加強醫院和醫學院校的密切合作勢在必行。
3.3加強護理的基礎研究,推進護理臨床與基礎的結合
護理學的專業性發展,帶動和促進了醫學的進一步完善。然而,由于護理專業起步晚,科學研究基礎與醫療相比還很薄弱,護理研究往往側重于調查、心理護理、經驗總結和體會等研究而缺乏基礎性的研究,使護理研究難以發表影響力較大的論文,在課題申請科研經費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目前,我國護理科研人員已經意識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正在努力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護理學也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加強護理基礎理論研究,加強與基礎研究的聯合,推廣實驗性研究,才能使護理科研具有較高的信度,推動護理醫學快速發展。
關鍵詞:基礎醫學;轉化醫學;課程建設;
作者簡介:楊峰,男,1974-10生,碩士,副教授.;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出現并迅猛發展的醫學新概念,是未來醫學研究發展的主要方向[1,2,3]。轉化醫學研究在有效促進醫學研究發展的同時也對現行的醫學人才的培養體系和醫學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有目的、有步驟的培養醫學生的轉化醫學研究意識和基本能力,使我們未來的醫學工作者能夠具備轉化醫學研究的基本素質,在未來的工作中適應并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是目前基礎醫學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1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及其含義
轉化醫學是指能夠快速有效地將生物醫學基礎研究最新成果轉化為臨床醫學應用,以及把臨床醫療的實際情況反饋給實驗室并以此來完善相關基礎研究并進一步開展新的研究的醫學研究機制,即努力促進實現“從實驗室到臨床(benchtobedside)”和“從臨床到實驗室(bedsidetobench)”的雙向通道研究[4,5]。它是一種強調實驗室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研究雙向轉化的醫學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雜志首次提出了“從實驗室到臨床”的概念[6],1996年,Lancet雜志第一次出現轉化醫學這一名詞[7]。2003年,時任美國NIH負責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線圖計劃(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轉化醫學作為NIH未來工作的重要目標[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藥物研發之間固有的屏障,在從事基礎科學發現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醫生之間建立起更直接的聯系,能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的新發現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轉化為臨床實際應用。
轉化醫學核心是推動醫學科學研究理念的轉變,即以患者為中心,依據臨床醫療的實際需要來指導整個研究過程,迅速有效地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的醫學研究機制[9]。其中心內容是試圖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系,縮短研究成果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過程。
轉化醫學研究提倡建立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雙向、開放的研究平臺,倡導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為實現實驗室和臨床之間及時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設強大的、穩定的研究平臺。轉化醫學又是一個多學科的系統,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強調多學科交叉性的課題攻關協作,力求實現多學科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轉化醫學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的聯系,它強調醫學研究要“來自臨床,服務臨床”,將成為現代和未來醫學研究的主要模式。轉換醫學倡導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同時,臨床上出現的問題又能及時反饋到實驗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種良好的雙向互動可推動醫學全面、可持續性的發展。通過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醫療總體水平。
2基礎醫學教育與轉化醫學之間的緊密聯系
現行的醫學教育和研究體制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的直接針對性和應用性不強,而許多臨床上有價值的發現無法準確反饋給基礎研究工作者。轉化醫學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種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割裂狀況,順應了現代醫學發展的實際需求,為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
針對性的基礎醫學教育是轉化醫學發展的良好基礎。從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開始著手規劃,培養出既懂基礎研究又精通臨床、有轉化醫學理念和能力、能較好結合基礎與臨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轉化醫學研究開展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2009年9月,在中國工程院與上海院士中心聯合舉辦的轉化醫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了我國轉化醫學未來的發展戰略重點應放在以醫、理、工結合的方式培養臨床醫學科學家。
轉化醫學研究的開展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支持。在醫學領域中,教育、研究與實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導科研與實踐的基礎。轉化醫學以促進科學發現轉化為醫療實踐并最終服務于病患為目標,其實現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培養的高素質的轉化醫學研究隊伍。高等醫學院校作為轉化醫學研究的主體之一,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在保持注重學員對知識的掌握和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該有目的、有重點培養學員以臨床實際需求為研究出發點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讓學員在開始就建立基礎醫學研究來自于臨床、根植于臨床、服務于臨床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基礎科學必須與臨床醫學結合,才有生命力。
轉化醫學所倡導的基礎與臨床相結合也是未來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實踐三者的關系及其定位,通過教育彌補研究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等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必須認識到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必須與臨床醫學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轉化醫學理念作指導,注重培養臨床和基礎一體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進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
3強化基礎醫學教育,促進轉化醫學研究發展
轉化醫學的發展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研究之間的脫節:臨床醫生不關心也難以理解相對深奧復雜的基礎醫學研究,而基礎醫學研究者對于臨床病人的實際情況缺乏直觀的認識和了解,研究工作難以切合病人的實際需求。在未來基礎醫學教育中,我們應該通過完善教學理念,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加強科研反哺教學,進一步改善教學條件,大力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3.1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適應轉化醫學的發展
學科建設是醫學院校和醫院建設的重點和核心,建設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學科體系,促進新型轉化醫學研究人才的培養,是轉化醫學研究順利開展的根本。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首先要根據轉化醫學發展要求調整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理念,我們要以轉化醫學的思想統領醫學學科建設,培養基礎與臨床工作緊密合作的意識,鼓勵學員培養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作的學習和研究習慣。其次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理論課程體系,轉化醫學倡導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醫學的發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增強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可有計劃的新開設一些交叉學科前沿領域的新課程。還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實驗課程體系,特別是設立打破傳統醫學的學科分隔、能夠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加強臨床醫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我校新近綜合多個基礎醫學學科實驗室,融合多學科特點而成立的實驗教學中心,正是順應這種要求而產生的,未來也將在轉化醫學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礎醫學科研水平,促進轉化醫學發展
基礎醫學研究是轉化醫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轉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究支持,基礎醫學研究的水平是轉化醫學研究能力的重要體現。在近代醫學發展進程中,醫學基礎研究進展迅速,而臨床醫學研究則相對滯后,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溝通二者的橋梁,一方面促進醫學基礎研究的臨床應用,提高臨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結合臨床選題,為解決臨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徑。轉化醫學的發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礎醫學研究的臨床醫學研究體系,一方面通過針對臨床問題的基礎科研水平的提高,實現轉化醫學的實驗室與臨床的雙向轉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學的機制,在基礎醫學學習過程中開展基于轉化醫學思路的課外科研活動,使課堂的理論知識和科學實踐緊密結合,提高醫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基礎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優化先進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空間及資源,將基礎科研與臨床緊密銜接,把醫學研究實驗室建成轉化醫學人才培養教育實踐基地,不斷培養優秀的青年轉化醫學人才,從而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3.3改善基礎醫學教學,培養轉化醫學人才
關鍵詞 轉化醫學 倫理 管控
中圖分類號:R-0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1-0032-05
Situation and thoughts on ethics defend for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U Wenping, ZHANG Ka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Health Department,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has be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by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strategies. It has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stem cell research, biomarkers, cell signaling pathway, drugs and appliances research, personnel medicine and so on.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some clinical trials may certainly have damage and potential risks to the human body an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ethical issues. Alth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thics is mutually contradictory, both are consistent in general and can determine the social progress. Som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ill inevitabl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ethics while high ethical standards will guide and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to go forwar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oth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view of the strong support of ethics defense for transl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we sugges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of ethical regulation and pla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to continuously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he ethics training, to strengthen the eth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researchers so as to solid humanities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KEY WORD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ethics; control
1 轉化醫學概述
轉化醫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現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1992 年美國《科學》雜志首次提出“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簡稱B2B)”的概念、1996 年《柳葉刀》雜志第一次出現“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這個新名詞至今[1],轉化醫學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這種運用多學科交叉策略來推動醫學發展的學科有望成為現代醫學研究的一個新的起點與方向。
1.1 轉化醫學的概念
轉化醫學強調從實驗室到病床,號稱“床邊實驗室”,那到底何謂轉化醫學?轉化醫學是指將醫學或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且有效地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應用的方法、藥物或器械,然后再將現實使用結果反饋并指導基礎研究[2]。它被認為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在從事基礎科學發現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醫生之間建立起了有效的聯系。從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將其凝練成科學問題進行基礎醫學研究,再將研究成果應用到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過程中,使其真正發揮作用,這是一個從基礎醫學到臨床應用的雙向進程。轉化醫學的出現填平了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鴻溝,讓醫學科技進步的成果惠及患者和全體公眾。
1.2 轉化醫學研究的若干熱點領域討論
隨著轉化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現已逐步融入了各個學科,并在干細胞研究、生物標志物、細胞信號轉導、藥物與新型醫療器具研發及個體化醫學等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3]。
1.2.1 干細胞基礎研究及其臨床應用
干細胞具有自我復制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各種功能細胞,根據其發育階段,干細胞分為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4]。自20世紀末干細胞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以來,干細胞研究,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肝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焦點[5]。骨髓干細胞移植是目前干細胞應用于臨床的最成功的典范,為無數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臨床疾病治療的應用價值不可估量。然而由于技術局限,存在諸多倫理難題,大多數干細胞研究仍停留于實驗室,與臨床應用嚴重脫節。
1.2.2 疾病相關基因及分子研究和應用
生物標志物是一類可供客觀測定和評價的一個或某幾個生理、病理或治療過程中的某種特征性的生化指標,通常是特殊的小分子、蛋白質或核酸序列,通過對它們的測定可以獲知機體當前所處的生物學狀態或疾病進程[6]。這些疾病的特異性生物標志物,將有助于疾病的鑒別、早期診斷及預防,有助于疾病的治療以及不良反應的監控。在疾病的預測、診斷與治療評估、個體化治療方面具有廣泛前景。臨床方案的監管審批、起始場所、募集患者、臨床數據庫建立與維護等分子標志物臨床應用研究,需要新技術、新方法臨床準入管理,同樣需要科研倫理評估在日常科研活動中導之以行。此外,值得關注的重點還有再生醫學技術研發與組織工程構建和新型移植外科技術等發展迅速,也迫切需要倫理辯護對轉化醫學的有效支撐。
1.2.3 藥物與醫療器具研發
藥物與醫療器具研發是轉化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無論是傳統藥物改良還是新藥與器具研發,無論是傳染病疫苗與腫瘤疫苗的研制,還是新型醫療器具的開發,都需要轉化醫學的推波助瀾。有了臨床工作者的參與,不僅可以提高臨床試驗的成功率,有效降低成本投入,縮短研發周期,更有利于判斷藥物敏感、藥物耐藥以及藥物和器具的副作用,提高個體化治療水平,解除患者的痛苦。
2 轉化醫學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倫理問題
轉化醫學研究以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為基礎,以人為研究對象,在強調臨床應用的同時帶有一定的實驗性、不確定性,無可避免地對人體存在一定的傷害和潛在危險,而生命倫理學是對人權和尊嚴的價值關懷,兩者的碰撞與沖突勢必引起一系列倫理問題。自然科學與道德哲學,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兩者分屬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變革速度不一。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發生矛盾甚至是激烈沖突也是必然的。
2.1 受試者利益保護問題
保護受試者利益是醫學倫理的第一原則,它要求醫務人員有義務不可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受試者,在科學研究中要權衡利弊。《赫爾辛基宣言》規定,當科學的利益與人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要以人的利益居先。其中主要包括受試者的知情同意與有利無傷。
2.1.1 知情同意原則
知情同意與確保受試者的隱私是一切涉及人體研究活動和行為的倫理學基礎, 也是人體生物醫學研究的主要倫理要求之一,《紐倫堡法典》中首次明確了知情同意原則,它的目的是提供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來保護受試者,使受試者了解自己在試驗過程中的權利,幫助他們作出知情選擇:同意或拒絕。同時,應當關注弱勢人群,確保受試者的選擇是公平的,受試者的知情同意將被記錄。研究進程中必須具備適當的監督措施以確保受試者的安全。
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知情同意書內容告知不充分,涉及受試者利益的關鍵信息往往缺失[7];不少知情同意書過于格式化、專業化,使受試者無法完全理解;有的知情同意形同虛設,難以消除“醫生”角色的影響,缺乏使人自由判斷與選擇的能力,可能會流于形式甚至“去責任化”;給予受試者考慮的時間較少,研究對象從了解知情同意書內容到簽署知情同意書用時不到1 d [8]。
2.1.2 有利無傷原則
有利無傷與最小化受試者的風險是醫學倫理學的另一基本原則,它要求對受試者和患者實施有利的醫學行為,在解除或減輕痛苦、治愈疾病或緩解癥狀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對他們的傷害,盡可能避免疼痛與痛苦、損害與殘疾,使他們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真正受益。轉化醫學研究可以促進新藥物、新儀器、新療法早日應用于臨床,有利于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無傷與最小化受試者風險在原則上是一致的。
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臨床科研缺乏系統的倫理學管控,往往沒有進行嚴密的設計和充分的動物實驗,沒有進行正規的Ⅰ、Ⅱ期臨床試驗,便貿然進行Ⅲ、Ⅳ期臨床試驗;有些甚至還未嚴格考察藥物的毒副作用便直接大量應用于臨床,從而導致嚴重災難的例子時有發生。如1937年,美國某工廠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生產磺胺酏劑,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結果有300多人發生腎功能衰竭,107人死亡;1959年震驚全球的“反應停”事件,致使“海豹肢畸形”患兒在日本大約有1 000名,在西德大約有8 000名,全世界超過1萬人。
2.2 倫理監管明顯滯后
國際醫學雜志編委會(ICMJE)聲明,自2004年開始,必須增加臨床試驗的透明度,擴展了登記注冊及增加報告結果的要求,登記的最后期限是第一例患者臨床試驗開始后的21 d,否則將導致結果被拒。目前醫學倫理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國外的雜志,許多國內雜志,如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稿約中均加入了有關醫學科研倫理方面的要求[9],要求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取得受試者的知情同意。而在國家層面,相應的管理整體仍較為滯后。2000年以前,僅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2000年以后,雖陸續出臺了一些規定、辦法,但內容上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對于倫理監管的作用十分有限。
以干細胞研究為例,我國目前與此有關的規定只有《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與《人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且比較寬泛,并沒有規定從事干細胞研究的機構需要進行審批獲得許可證,也沒有規定相關人員所需具備的資質;沒有要求從事干細胞研究的機構在相關管理部門對胚胎來源、干細胞系如何建立、克隆胚胎或雜合體和嵌合體如何形成和銷毀等進行備案,因此很難對之進行有效監管。我國成體干細胞的基礎研究發展迅速,成體干細胞臨床應用卻超越臨床試驗,出現一系列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引起公眾關注。2009年3月2日,衛生部頒發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但對干細胞研究和臨床應用的規范有待細化。
因此,有關部門制定“成體干細胞研究和臨床應用的倫理準則”嚴格準入制度,規范科學行為,顯得特別迫切。
2.3 倫理審查質量參差不齊
我國倫理審查起步較晚,制度建設也不夠健全,且發展不平衡,雖然衛生部于2007年出臺了《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對倫理委員會有明確的要求,但是缺乏操作指南和制度保障。不同機構倫理審查的標準不一,重視程度、人員素質也不盡相同,因此審查質量相差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轉化醫學的發展。
有些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工作僅限于研究者提交的研究方案,很少對整個試驗過程進行跟蹤,也極少要求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提交方案變動或其他相關的反饋信息,難以真正實現對研究項目的倫理監管[10]。經調查,機構倫理委員會工作中存在下列問題:無SOP或未能遵循SOP,流于形式,游走批準,不少會議記錄不符合要求,往往用非專業語言表達專業問題;科研方案的科學性、研究者的資格、試驗的設備、多中心質控、數據管理等試驗方案審查不全面;知情同意書內容審查不全面,往往有風險無權益;過程審查不到位,修改后反饋意見、年度審查不夠及試驗過程和再審查缺如。
2.4 對倫理的認識不足
一項研究顯示,在生命倫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的了解上,比如對生命倫理學不傷害原則的了解,正確率為78.33%;對生命倫理學基本范疇的審慎的認識,正確率只有61.67%;尤其是在生命倫理學基本范疇的權利選擇中,選擇醫生權利的占到51.67%,大大超過了選擇患者權利的41.67%。說明對生命倫理學的一些問題及基本原則的認識上是存在偏差的[11]。
在我國,倫理之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重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外期刊對于倫理審查的要求,以前我國不重視倫理審查,許多研究人員都遭遇過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時,因為缺少倫理審查程序而被拒絕的尷尬。人們對于倫理只是一種被動需求,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相關需求的人不會主動關心倫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眾對于倫理的認識十分有限,更不用說將倫理的理念、原則貫徹于研究和醫學實踐中了。
3 倫理辯護對轉化醫學的有效支撐
生命科學回答能夠做什么,倫理辯護解決可以做什么。雖說科學研究與倫理道德是一對相互沖擊的矛盾,但兩者在總體上又是一致的,共同決定著科學進步與社會前進的步伐。科研的每一次重大進步必然會對倫理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倫理道德的高標準又指引著科學研究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兩者相輔相成。
3.1 倫理辯護對轉化醫學研究的規范作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命倫理學通過一系列規則、制度和程序來規范科學研究的行為,明確應該做哪些、怎么做,維系了整個人類的道德價值體系。在倫理的規范框架下,轉化醫學研究才可以有的放矢。倫理的規范既是對受試者的有效保護,也是對研究人員的有力支持。
3.2 倫理辯護對轉化醫學研究的引導作用
不管科技多么強大,它都必須受倫理的引導。作為意識形態,倫理道德對轉化醫學研究的發展具有方向性意義。任何一項人類的科技發現或發明,是否能加以應用和推行,首先要衡量其對人類生存和社會長期發展的利弊,倫理辯護的意義就在于此,能夠給予轉化醫學研究理性指導,引導其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3.3 倫理辯護對轉化醫學研究的促進作用
現代醫學科學具有兩個主要支撐點:醫學人文精神及醫學診療技術。沒有了人文精神,醫學就失去了靈魂;沒有了臨床診療新技術,醫學就失去了軀干。
我們認為,醫學倫理是對人類行為的規則或準則進行分析,能夠彌補單純的生命科學理性的不足,一方面,能解決轉化醫學研究中由于不同價值沖突引起的倫理道德難題,另一方面,不斷出現的倫理道德難題也為轉化醫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從而不斷促進創新發展。
4 轉化醫學中開展倫理辯護的相關政策建議
4.1 進一步完善倫理監管的體系
倫理監管是一個涉及多機構、多部門的系統性工作,不僅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機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制度,還需要各級專業團體發揮專長,統一審查規范、建立評估體系,需要大學及研究院所、醫療單位積極配合,規范操作、加強自律。只有充分加強各方的協作配合和溝通交流,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倫理監管的效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差距和解決相應的問題,進而不斷完善整個組織監管體系,促進生命倫理良性運行機制的形成。上海是我國開展生命倫理研究和實踐最早的城市,政府在倫理建設中扮演著規劃、引導、服務與監管者的重要角色,任重而道遠。
4.2 進一步發揮機構倫理委員會的功效
機構倫理委員會作為受試者權利得到尊重和保護的重要環節,在規范生命倫理學的有序發展和醫學臨床實踐中,發揮著獨特而無可替代的中心作用,是知情同意原則和有利無傷原則得以堅持、受試者利益得以有效保護的關鍵。因此,倫理委員會要不斷加強能力建設,要根據相關法規要求,建立規范的倫理審查規則,不斷完善機構倫理委員會的工作制度和標準操作程序;進一步完善倫理委員會的功能與日常管理,尤其應重點完善研究倫理的審核,包括知情同意書的審核、跟蹤審核、嚴重不良事件的審核,所有審核的資料應有良好的記錄和檔案管理;營造把受試者安全和權益放在首位的文化氛圍,對醫務人員開展醫學倫理咨詢與幫助,以使醫務人員掌握生命倫理的原則和相關的法規要求,逐步擴大機構倫理委員會的社會影響力。特別需要堅持倫理委員會的獨立性,有效發揮倫理委員會的功效,著力推進社會公眾參與機制,更好地發揮倫理委員會的作用。
4.3 進一步加大倫理培訓的力度
定期、持續、規范的倫理知識培訓對于全面提高研究者和倫理委員會成員的專業化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不同人群開展分層、分類的倫理培訓將有利于倫理更好地發展,加強對單位領導干部的倫理培訓以提高領導層對倫理工作的重視與支持;加強對倫理委員會委員與秘書的培訓以提升倫理審核與咨詢服務的水平,起到有效“把關”的作用;加強對研究者及醫務人員的培訓以豐富其倫理知識,增強其保護受試者的意識,規范臨床科研及日常工作行為;加強對公眾的培訓以普及倫理知識,取得社會對于科學研究的理解、監督及配合,這就能夠將外在的壓力逐步轉變為內在的驅動力,從而提升能力,促使我國生命科學研究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4.4 進一步加強研究人員的道德修養
揭示人類生命運動的本質和基本規律是醫學科研的基本任務,要不斷認識和根治疑難疾患,這不僅需要轉化醫學研究人員的聰明才智,更需要研究人員具備崇高的醫學科研道德。良好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是保證轉化醫學研究順利進行的充分必要條件和前提。因此,在轉化醫學研究中,一定要強化研究人員的倫理道德修養、加強科研自律,提升生命科技的社會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你們想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用于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 。
參考文獻
[1] 李會一, 張勘, 徐增光. 轉化醫學研究的有效組織與創新管理[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11, 273(3): 166-167.
[2] Woolf SH.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 JAMA, 2008, 299(2): 211-213.
[3] van der Meel R, Gallagher WM, Oliveira S,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imaging biomarkers in cancer: application of bench to bedside technologies[J]. Drug Discov Today, 2010, 15(3-4): 102-114.
[4] 張緒斌, 王丁, 楊博貴, 等. 干細胞研究的理論與實驗[J]. 中國臨床康復, 2006, 10(21): 126-131.
[5] 陳發明, 金巖, 施松濤, 等. 轉化醫學: 十年回顧與展望[J].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11, 27(1): 5-11.
[6] 王敏, 劉妮波, 張燕舞, 等. 從文獻分析角度聚焦國際轉化醫學研究發展及現狀[J]. 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 2011, 31(10): 1168-1175.
[7] 李娌, 張艷萍, 魏玉萍, 等. 淺析醫學臨床研究中知情同意存在的問題和如何保護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權[J].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 2011, 24(5): 298-300.
[8] 李嵐, 王形, 薛迪, 等. 上海市部分公立醫院涉及人體醫學研究項目知情同意過程分析[J]. 中國衛生資料, 2010, 13(5): 222-224.
[9] 霍臨明, 劉冰. 重視醫學研究中的倫理學問題[J]. 中華病理學雜志, 2005, 34(1): 27.
[10] 胡林英. 對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監管體制的分析與思考[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6, 19(2): 17.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轉化醫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064-02
隨著醫學的發展,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關注焦點與研究方法差距越來越大,溝通和交流卻逐漸減少,最終產生了二者之間的鴻溝,被稱之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死亡谷”[1]。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稱為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1992年,Choi[2]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3]在《Lancet》上發表文章首次應用“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詞;2003年,Zerhouni[4]在《Science》上發表的文章“Medicine. The NIH Roadmap”中提出了轉化醫學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中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在實驗室與病房(bench to bedside)之間架起相互溝通的橋梁。不論是基礎醫學還是臨床醫學課程,實驗教學都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實際的操作和操作中獲得的對理論知識的二次習得,才能使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在實驗課中學生的基礎醫學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的鍛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所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它連接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創新性地結合轉化醫學理念和內容,使學生在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培養科學思維能力的同時,兼具有轉化醫學理念和思維模式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這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一項創新,并影響了實驗課內容、方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科特點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基礎,是在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的本質,主要包括研究生物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以基因信息傳遞為中心的現代分子生物學知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主要內容決定了其知識點紛繁復雜,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枯燥吃力,因此在理論或實驗教學過程中,應建立“病例引導型教學”[5](Case Based Study,CBS),從具體臨床疾病現象做引入使學生先有具體模像,然后對疾病相關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機理進行分析和講解,這樣“由表及里”地引導教學過程能讓學生有層次地學習和理解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知識,課堂中營造出的“病例-機理”氛圍也能使醫學生感受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臨床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又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新理論、技術層出不窮,具有很強的更新及前瞻性。與日新月異的發展前沿不同,教學所采用的教科書的更新和修訂速度較慢,因此不論在理論或實驗教學中,教師都應主動在教學過程中添加前沿新發現和技術,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已滲透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對于醫學生來說學好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十分必要,可為后續基礎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與轉化醫學的聯系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作為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時展產物的轉化醫學,其研究內容的中心環節之一是生物標志物的研究,涉及到分子標志物的鑒定和作用;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用藥治療,疾病治療反應和預后的評估與預測[6]。轉化醫學的主要任務是架起基礎科研工作者跟臨床醫師的橋梁。它的出現使得基礎科學重視臨床醫學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并根據現象追根溯源尋找機理原因,并能將研究出的機理成果運用到臨床問題中,解決臨床醫學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并在“現象-機理-運用”這一過程中形成及時反饋,使臨床研究者修改觀察指標或側重點,同時也相應地使基礎研究者修改研究方向,為臨床服務,最終使患者受益。其兩者都是橋梁學科,與多學科密切聯系,特別是與臨床知識密切相關。這就要求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工作者教學與研究必須以轉化醫學的理念為指導,從而適應轉化型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與轉化醫學理念的創新結合
1.引入病例引導型實驗內容。在實驗教學中,建立“病例引導型教學”(CBS)內容。用具體臨床疾病做實驗背景,并闡述疾病相關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原理,然后對驗證此原理所采用的實驗技術進行講解和操作示范,學生即可開始實驗操作并完成報告和教師布置的相應思考題。例如,我們使用醫院生化化驗單的幻燈片來引入血糖這一生化指標,講述血糖的生化和臨床診斷意義,并以糖尿病為病例講解血糖超標后對身體的影響,在進行背景鋪墊后開始講解葡萄糖氧化酶測定血糖的原理及方法,最后讓學生對事先準備好的不同血糖濃度的血漿樣本進行檢測,獲得結果后進行分析:所測樣本血糖是否在正常;如果不在正常值范圍內,是偏低還是偏高,分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經過這次實驗,學生不僅學習了檢測血糖原理的實驗技術,并對血糖的生化知識和臨床運用有了很好的結合學習。
2.引入個性化用藥治療的系統實驗內容。轉化醫學將分子標志物、分子分型的個體化用藥治療及疾病治療與預后的評估與預測作為最主要的研究內容。在實驗中充分融入轉化醫學科研成果,開展一系列以科研成果如個體化用藥治療為主的內容新穎、應用性強的專業前沿研究性實驗,能夠極大地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目前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與關鍵問題有初步的了解,較好地實現科研與教學的相互轉換,相互促進。我們在實驗課中創新設置了“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檢測人乙醛脫氫酶2(ALDH2)基因多態性”實驗。首先為學生講解整個實驗背景:硝酸甘油作為治療心絞痛的基本藥物之一廣泛用于臨床。研究發現硝酸甘油的舒血管作用通過釋放一氧化氮(NO)所介導[7]。乙醛脫氫酶2(ALDH2)具有硝酸酯酶活性,對硝酸甘油轉化產生NO起了關鍵作用[8],而ALDH2基因中Glu504Lys位點的多態性會影響ALDH2硝酸酯酶活性,用藥指導建議,ALDH2 504Lys等位基因攜帶患者慎用硝酸甘油[9],所以這一基因多態性位點具有指導臨床硝酸甘油的合理用藥的重要意義。然后為學生講解人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反應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學生對實驗背景、目的和所采用技術的原理及操作都能有統一清晰的認識。具體實驗流程為指導學生從自己的口腔黏膜細胞中提取自己的DNA,經過PCR特異性地擴增ALDH2基因中含Glu504Lys片段,再經過酶切反應和電泳檢測即可獲得自己的Glu504Lys位點基因型。通過這一系列綜合開放性的實驗,以學生自身遺傳多態性為背景,將臨床個性化用藥檢測與經典的分子生物學實驗結合,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實驗的關注和投入,訓練了實驗操作能力,還加強了他們轉化醫學思維的培養,
3.實驗教材的采編。實驗教材是實驗課程的重點。本教研室認真研究國內外優秀教材,借鑒其經驗,同時結合本學院學生的臨床需求,精心編寫自己的教材,建設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課程配套的實驗系列教材。同時也精心挑選合適的轉化醫學內容穿插入實驗教學過程中。
隨著日新月異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進展,我們也對前沿進展和發現保持持續關注,將更新的內容及時修改、添加到實驗教材中。
以上僅是我們作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師在轉化醫學大背景下,在教學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的心得及體會,隨著轉化醫學的發展,其內容必將會更新和擴大,作為基礎醫學教師要敏銳地跟上發展腳步,積極尋找轉化醫學與生化、分子生物學的結合點,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基礎扎實、科研思維清晰的有用醫學之才。
參考文獻:
[1]趙玉沛.轉化醫學本土路線圖[J].中國醫院院長,2011,(11):9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 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賈舒婷,張繼虹.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病例引導型生物化學教學方法實踐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4,(1):67,8.
[6]閆華.醫學科教新任務――促進轉化醫學[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0,(23):225-228.
[7] Marsh N,Marsh A.A short history of nitroglycerin and nitric oxide 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0,(27):313-319.
關鍵詞:質粒;綜合性實驗;醫學檢驗;分子診斷;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5-0272-02
分子診斷學是分子生物學與檢驗診斷學的結合,是目前醫學檢驗各學科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分子生物學是跨越生物、醫學、藥學的一門學科,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已成為醫學專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是其今后學習、工作和科研的基礎[1-2]。綜合性實驗能有效地把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系統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礎。為此,根據實驗改革的趨勢,結合實驗室條件,筆者在醫學檢驗專業分子診斷學教學中實施了“重組質粒的轉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綜合性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實驗設計思路
“重組質粒的轉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綜合性實驗主要包括重組質粒的轉化、重組質粒的提取和DNA限制性內切酶分析三個部分。先在CaCl2低滲溶液中制備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將人Bcl-2重組質粒轉化DH5α擴增菌,轉化后在含氨芐青霉素(Amp)的培養基上進行篩選,以獲得含重組質粒的大腸桿菌,再用堿裂解法分離此大腸桿菌中的重組質粒DNA,提取質粒DNA,所制備的質粒DNA作為限制性內切酶(RE)EcoRⅠ的酶切底物,最后經過酶切、瓊脂糖凝膠電泳后,用紫外分析儀觀察重組質粒DNA的限制性內切酶圖譜。
二、實驗組織實施
“重組質粒的轉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綜合性實驗所涉及的相關內容多、知識面廣、實驗過程長,并且每一個環節的都關系到實驗的成敗,任一環節出現錯誤,都將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為解決這些情況,首先,實驗前學生應該查閱相關資料,預習并熟悉整個實驗的目的、原理、器材和試劑、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記錄下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帶著問題聽講,跟著老師的思路,邊聽邊思考,避免實驗過程中盲目操作;其次,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講解、實驗視頻播放、教師現場示范,解決同學們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讓同學們充分理解和掌握實驗過程中的操作要領;再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實驗指導和試劑盒說明書加入試劑,注意每個步驟的反應時間,注意實驗的注意事項,教師應在旁督促和糾正學生實驗過程中的錯誤操作,輔助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最后,教師在實驗結束后分析試驗結果,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布置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實驗效果
“重組質粒的轉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綜合性實驗相對于其他分子生物學實驗來說,耗時長,使用的試劑盒和儀器設備多,由于實驗的整個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因此,學生們熱情很高、積極參與,認真對待實驗的每一環節,在實驗中給予學生更多獨立完成實驗的機會,調動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實驗操作積極性,實驗效果明顯比傳統的驗證性試驗效果好。由于“重組質粒的轉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綜合性實驗涵蓋了DNA重組技術、核酸的分離與純化技術、DNA的酶切及電泳技術,是一個多方位的綜合性實驗,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多學科知識,全方位、多維度進行思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同學獨立動手的能力、相互協作的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了綜合性實驗訓練的目的。
四、教學體會
1.實驗意義。“重組質粒的轉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綜合性實驗要求學生掌握重組質粒轉化技術、質粒提取和純化技術、限制性內切酶酶切技術和瓊脂糖凝膠電泳技術。實驗過程中涉及到的知識點有:重組質粒DNA的性質、轉化的條件、提取過程中各種試劑的作用、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的條件和酶切產物的瓊脂糖凝膠電泳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相關聯的實驗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側重于多方面理論知識和多種操作技能的綜合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存在的問題與策略。(1)實驗課前學生不預習的現象普遍存在,上課時等著教師介紹實驗原理、實驗試劑和器材、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之后按照實驗課上的操作照做,而不是帶著問題,思考后操作。課前不預習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一是不了解實驗原理,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進行實驗;二是實驗步驟不明白,常常出現加錯試劑、遺棄需要的產物、浪費時間、結果不理想等現象;三實驗過程中遇到與理論現象不符合的情況不知道該如何分析,常常拿著實驗結果問老師對不對,而不善于自己分析結果。長期下來,造成一些學生對實驗課持應付了事的態度,實驗課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些情況,要求學生實驗課前預習相關的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實驗指導書及查閱資料,弄懂實驗原理與操作步驟。帶著問題去實驗,避免機械地照書做。(2)“重組質粒的轉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綜合性實驗難度大,操作煩瑣,包含了大量知識,學生僅靠教師實驗課中有限的講解無法完全掌握實驗所涉及的知識和領會實驗的操作要領,而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實驗課的教學質量。近年來,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逐漸成為趨勢。針對實驗課內容多、操作性強等特點,可以制作演示與模擬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結合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展示實驗課內容和實驗操作步驟。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演示與虛擬操作加深實驗印象,減少實驗過程中錯誤的發生,避免不知道如何使用實驗儀器和不明白實驗內容情況的發生。與傳統實驗相比,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了解實驗原理、試劑與器材、操作步驟和實驗現象,使其更有效地掌握實驗內容和操作要點。通過多媒體課件,有利于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內容、操作要點和實驗現象,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利臣,肖璐,馮濤.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4):99-102.
[2]武慧敏,鄭曉珂,黃睿,等.中醫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銜接的探索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1):56-57.
[3]韓華,王巖.有效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探討[J].實驗室科學,2011,14(4):7-9.
以轉化理念指導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
由于臨床工作與基礎研究的脫節,醫師與基礎研究之間缺少溝通交流,許多臨床有價值的發現亦無法準確反饋給基礎研究者。那么,在我國準備進一步擴大轉化醫學的研究規模、進一步深化轉化醫學的研究內涵的今天,作為醫學院校及醫院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員應該如何以轉化醫學理念指引科研方向呢?著眼于重大疾病并以此作為科研出發點醫學科學研究服務于人。只有當提出的科研問題來自于臨床實踐,以解決重大疾病為出發點,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轉化醫學旨在促進基礎醫學研究成果快速轉化到臨床應用,如果將研究的對象鎖定在患者身上,注重疾病的早期檢查和早期評估,并據此進行科研選題和研究,當獲得成果時可同時開展轉化研究,使研究成果迅速用于臨床,再根據臨床效果發展為深層次的研究,如此反復,形成良性循環,最終造福于人類健康。進行轉化性醫學研究的目的是培養既會研究又能看病、有轉化醫學理念和能力、基礎與臨床結合的高水平人才。目前,轉化醫學的主要研究領域:①腫瘤: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學分析,找出腫瘤發生的標記物;利用癌細胞代謝產物圖譜和定量分析系統,檢測處于早期階段的癌細胞;應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細胞信號傳導通路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應用藥理學分析手段,評價藥物在治療腫瘤中的效果等。②傳染病:包括艾滋病、肝炎、流感、瘧疾等的發病機制;抗病毒的藥物和抑制劑;疫苗的研發以及免疫佐劑的效果等。③心腦血管疾病:找出與疾病發病相關的高風險因素,做到早期預防;分析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蛋白分子,制備蛋白抑制劑或單克隆抗體;尋求改善循環功能的藥物,根據患者發病機制不同,設立個性化治療方案,伍用藥物的同時注意藥代動力學的改變并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等。④神經系統疾病:針對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發病機制與聯合治療方案的研究;改善帕金森癥狀的新藥物的研發;基因治療與干細胞治療等。⑤其它:除上述領域外,轉化醫學研究還涉及代謝疾病、運動系統疾病、遺傳病和器官移植等方面。雖然我國的轉化醫學研究才剛剛起步,較大規模的專門的轉化醫學中心還比較少,但很多大學、醫院科研機構和生物醫藥公司之間開展的合作,都可以歸為轉化醫學,專門的轉化醫學中心也已經開始建立。上海交通大學與阿斯利康合作,建立新藥物研發基地;北京協和醫院成立轉化醫學中心;中國醫科大學成功引進高水平人才,組建轉化醫學研究所,以“教育部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為依托,橫向整合“遼寧省實驗動物轉基因重點實驗室”以及“臨床老年病研究室”,并與“遼寧省內分泌疾病重點實驗室”合作,圍繞細胞衰老及與衰老相關疾病(神經退行性變、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課題展開研究工作。以轉化醫學思維指導醫學人才的培養轉化醫學是溝通臨床和基礎的橋梁,因此從事該研究的專業人員需同時具有相當的臨床及基礎科研背景,即基礎-臨床復合型人才。臨床醫師每日需要進行繁忙的工作,會有較多問題需要解決。要在進行臨床工作的同時從事相關的基礎研究是很不現實的。而相關醫學基礎研究人員多為生物學背景,擁有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其一般沒有參加臨床工作的經歷,無法從事醫療服務,很難把握臨床需求。因此,重視和加緊培養兼備多方面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尤為重要。在本科教育階段,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到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互為依存的關系,既要強化其基本實驗技能的培訓,又要重視其臨床經驗的積累。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培養高等醫學人才的最高階段,也是培養轉化醫學人才的最重要平臺。對碩、博士研究生輸入并幫助其建立轉化醫學理念,指導其從臨床實踐中選題并進行研究,從一開始就樹立正確的、基于臨床的科研方向。在繼續教育課程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轉化醫學課程(如轉化醫學概念、歷史背景、當今發展、未來作用、臨床研究路徑變遷,基礎研究課程),訓練臨床醫師縝密的科研思維、使他們了解基本的實驗技巧和方法、認識循證醫學的設計理念等,對于提高臨床醫師對自己從事的臨床工作認識,重視其所掌握的臨床資源,使醫師的認識從原來較低的疾病診治層面上升到學科發展的層次,從而逐步培養我們國家自己的轉化醫學研究人才并形成人才梯隊。中國醫科大學自2004年啟動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項目,并舉辦全校性PBL教學培訓,突破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以病例為中心,整合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等領域,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學習技巧,摒除了以往將醫學基礎知識切割、學生學完不知所用的弊端[7];在醫學本科教育結束之前,除了著重加強學生對臨床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之外,還鼓勵學生“回歸基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結合在臨床實習的見聞,選擇進入相應的基礎學科展開科學實驗,以臨床需要指導基礎研究;對于七年制和八年制學生的培養,學校更是要求學生深入基礎研究,培養全面設計實驗研究的思維,掌握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從而提高在臨床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理構建轉化醫學管理模式
如何依據我國國情、有效利用已有資源,合理組建轉化醫學研究機構,實現各研究平臺的整合與人性化管理,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轉化醫學的實踐活動需要掌握多方面的能力,對組織與管理水平都有深度和廣度的要求。首先,學校的教務部門與醫院的科教部門在轉化醫學雙向研究合作的過程中,利用掌握的臨床學科資源,引導臨床科學家和學院研究人員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鼓勵員工提出臨床面臨的難題和解決后效益,促使基礎研究者有的放矢,將加速轉化醫學研究。其次,要注重整合資源,建立共享平臺,建立整合患者的危險因素、臨床診治、生存和預后等臨床組學(clinomics)數據庫資料,以及具有完整的患者生物標本的、開放式的疾病轉化研究平臺,把實驗室和運用生物信息學技術發現的生物標志物進行快速鑒定和評估,以真正實現轉化醫學的目的。惡性腫瘤等重大復雜疾病的防治研究,需要整合生物技術、計算數學、生物信息學、計算機科學和I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研究人員的交叉研究,才能揭示環境、生活方式、遺傳等因素對癌癥發生的相互作用。最后是政策引導,國家各種研究基金和藥物開發項目的實施原則要有利于貫徹轉化醫學的理念,鼓勵發展交叉學科,注重成果轉化,這將有助于在實際工作中形成臨床與基礎研究一體化的研究團隊和學術思想。4結語轉化醫學研究是新世紀醫學發展的新方向,轉化醫學的發展將推動醫學應用科學的發展,是醫學科研的希望與未來。作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要發展、成熟,并推動其它領域的進步,要經過很長的積累和不斷的革新,需要整合多學科知識、彼此相互交流和完善,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轉化醫學的作用。我國已經具備了開展轉化醫學研究的基本條件,并取得了初步成績,結合我國病例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轉化醫學,將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研發、在重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應抓住機遇,以轉化醫學理念為指導,培養高水平綜合素質人才,制定轉化醫學研究計劃,為基礎和臨床研究構建廣闊、完善的交流平臺,最終提高我國的醫學科學水平,為全人類的生命健康做出貢獻。
作者:宋曉宇 徐紅德 馮艷玲 曹流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轉化醫學研究所
方劑學是研究和闡明方劑制方原理、中藥配伍及其臨床運用規律的一門中醫基礎應用學科,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聯系中醫基礎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1]。提高方劑學的教學質量對于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至關重要。由于方劑學涉及到中醫基礎、中醫診斷、中藥學、臨床各科及各家學說等多學科知識,并以“證-法-方-藥”為核心構成較為嚴密的學科知識體系,課程教學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在本科學生尚未接觸到臨床課程和當前中醫課時緊縮的情況下,讓學生掌握方劑學系統知識和臨證立法組方的技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近些年,隨著循證醫學和轉化醫學的興起和發展,其科學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公認,并被廣泛地運用于臨床實踐、科研及教學,為醫學各個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啟示與機遇,也為醫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結合兩個新興學科的特點及與傳統中醫藥學、方劑學的聯系,引發筆者對方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1基本概念及與中醫學、方劑學的聯系
1.1循證醫學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提倡將最佳的臨床證據和臨床醫師的個人技能相結合,并尊重病人的選擇和意愿,進行臨床醫療實踐,促進臨床醫療決策的科學化,從而提高醫療質量[2]。循證醫學目前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已被很多醫學院校納入教學計劃。在循證醫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出發點,圍繞問題展開研究證據的檢索、評價和利用,以及在無證可循時如何創造證據,以培養學生的循證思維和基于問題的研究、處理能力已成為教學的重點和教改的方向。
1.2轉化醫學
轉化醫學或稱為轉化研究,是近年來國際醫學科學領域出現的新概念。通常是指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把基礎醫學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轉化為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的技術、方法和藥物,即“從實驗臺到病床,再從病床到實驗臺”(benchtobedsideandbedsidetobench,簡稱B2B)的一種連續過程[3],這一過程的實現是雙向的。轉化醫學試圖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系,架起一座溝通彼此的橋梁。
1.3循證醫學、轉化醫學與中醫學、方劑學的聯系
傳統中醫學、方劑學與現代循證醫學、轉化醫學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相關性[4-6]。傳統中醫學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最大特色,從注重臨床證據的收集到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思想到強調醫患互信、個體化治療;從注重中醫、中藥融合,突出醫藥一家到強調以臨床為中心,重視臨床實踐;從“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到“臨床—理論—臨床”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運行模式都與循證醫學、轉化醫學具有相同的理念和運行軌跡。可以說,傳統中醫學就是樸素的循證醫學和轉化醫學,蘊含著其原始思維和實踐過程。作為中醫基礎課程之一,方劑學是研究治法與方劑配伍規律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聯系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與臨床各科的橋梁。真正的方劑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方劑的組成,更要使學生知道遣藥組方的道理,以便臨床中靈活運用。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要更新教學觀念,充分利用一切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開拓創新,循證醫學、轉化醫學蘊含的新觀點和新思路對傳統方劑學的教學改革有很大的啟迪和幫助。
2方劑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2.1課程安排不盡合理
目前各中醫院校方劑學課程教學大多安排在第二學年第三、四學期集中進行,加之方劑學等主干課程課時不斷被壓縮。這個階段,學生尚未完全接觸臨床,缺乏必要的臨床感性認識,對方劑制方理論的理解較為膚淺,掌握的方劑大多限于死記硬背的方藥組成,加之考試結束后疏于經常溫習,經過幾個學期的遺忘,每到臨床應用時掌握的方劑所剩已寥寥無幾,學生常常反映腦中空空、一頭霧水、不知所措[7]。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太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2.2教學模式有待改進
據調查,目前方劑學的教學模式主要還是以教師課堂理論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模式是灌輸式的,凸顯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本該很靈活的知識和技能變成了固化的模式,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個性,不能很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導致學生處于機械的、被動的、應付式的學習狀態,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太理想[4]。
2.3授課內容亟待完善
現階段,全國各中醫院校使用的教材不統一,教學水平高低不同,有些地方授課內容還存在不完善的情況。例如,由于課時所限等因素,本該重點講解的總論和各章概述部分被壓縮甚至忽略,這樣很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清晰的方劑學知識框架體系;另外,方劑學授課的重點往往集中在方劑藥物組成及配伍關系的分析,忽視了對方劑主治病證、病因病機的解析。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充分理解醫圣先賢遣藥組方的思路,不能真正掌握方劑的精要之處。
2.4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循證醫學、轉化醫學的內涵實質,是基礎與臨床的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多學科、多層次、多聚點,宏觀與微觀、預防與治療、功能與結構、科學與人文的交叉融合,其教學理念要打破基礎與臨床、醫學與藥學、臨床各學科之間固有的屏障,加強溝通和聯系。這就要求一線專業教師,既要有精深的專業素養,又要有廣博的知識結構。目前,各中醫院校的教師大多是醫學專業出身,知識面相對較窄,信息學、流行病學、統計學及相關人文科學的素養相對缺乏,其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3方劑學課程教學改革設想
3.1優化課程設計
按照循證醫學、轉化醫學的思想,在醫學生基礎課階段,應鼓勵他們早期接觸臨床,例如在理論課程進行的同時開展相應的短期見習、利用課余時間進入附屬或教學醫院進行短期的見習活動等都是比較好的選擇。使學生通過對臨床診療活動的了解,將臨床遇到的實際問題帶入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并努力解決,從而增進對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增強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的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完成了從實驗臺到病床和從病床到實驗臺的雙向教育過程,這一過程是潛移默化式的,即“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近些年,以此為思路進行課程調整安排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北京中醫藥大學實施的方劑學“二段式教學”引人關注[7]。所謂二段式教學,一般前期第三學期開設第一階段(72學時)的基礎知識講授課,經第四學期的臨床見習后,于后期第七學期開設第二階段(27學時)的理論與實踐提高課。第一階段方劑學教學重在理論基礎,通過一定數量方劑的講授,引導學生了解、掌握組方原理和配伍規律,培養學生初步分析、運用方劑的能力,為學習中醫臨床各科奠定基礎。第二階段方劑學教學目標定位在為學生提供方劑學基礎與臨床經驗技能間的銜接。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方劑運用和臨證遣藥組方的一些規律或技巧,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開闊思路,加深對辨證論治精髓的理解,深入理解方劑的學術內涵,培養和提高臨床遣藥組方的能力。這種漸進式、深化式的教學模式既符合中醫藥學知識結構的特點,也符合大學生的認知規律。經過多年的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此種教學法值得借鑒推廣。#p#分頁標題#e#
3.2創新教學模式
傳統教育重在知識灌輸,適應現代臨床需要的EBM臨床教育則重在能力培養,即教會學生學習、發展。教師應充分運用課堂討論、臨床實踐、辯論會及模擬病案分析等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變死學為巧學。即在有限的時間內,以解決臨床問題為中心,掌握那些最有用、最迫切的知識,以實現學習的最優化。課堂講授盡量以“啟發式”的PBL教學法代替“注入式”、“填鴨式”的強制灌輸,重視學生能力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3.3完善授課內容
在方劑教學中,要重視總論及各章概述部分的講授,這部分內容的有效學習可使學生了解中醫方劑發展歷史和規律,熟悉學科特征和內涵,掌握方劑組成與變化的基本結構和形式,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具體方劑提供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指導。另外,在中醫辨證論治中,證、法、方、藥是緊密聯系和高度統一的,方劑學最重要的學術特征是方劑所主治的病證病機與確立的治法以及體現治法的方藥配伍三者間的密切關聯性、統一性[1]。方劑教學應以方證相關為主線,“據證論方釋理”,使學生在充分知曉方證病機、成方背景的基礎上,理解藥物配伍關系,掌握方劑的制方原理。有經驗的老師會發現,這樣的方劑學教學過程—從引導學生開始臨床癥狀的解析,病證的判定;到治法的確立,方藥的選擇;再到劑量、劑型的調整,一直到方劑配伍原理分析,臨床應用擴展。這一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循證醫學思想具體的實現過程。
3.4提高教學能力
將循證醫學、轉化醫學引入到教學中,對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循證思維訓練的特點,教師除了擁有傳統教學所必須的能力,即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還應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即在診療及教學過程中對患者和學生的關愛和尊重。此外,還需要具有自主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8]。同時,循證醫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出問題、尋求證據、系統評價”的全過程。教師應掌握并靈活運用PBL等啟發性教學方法與手段,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研能力及實踐動手能力[9]。
傳統的木桶原理揭示了當前最為嚴重的問題,而新木桶原理則重視木桶的整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強調管理中的團隊建設和協同創新發展,反映管理組織機構既揚長又攻短,多方協作集成發展的特色。運用新木桶原理,不僅有助于深化腫瘤學發展改革、提高腫瘤學學科整體水平,也是提升高等醫學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腫瘤學;學科建設;新木桶原理
近年來,惡性腫瘤成為人類致死的主要疾病,腫瘤學也隨之成為現代高等醫學中成長最為迅速的年輕學科之一。目前,高等醫學教育界對腫瘤維持治療、腫瘤已逐漸成為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等觀念,似乎爭議不大,大家多更關注發展腫瘤學的瓶頸和漏洞,以及如何盡快彌補等問題,只有以整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為切入點,對腫瘤學學科建設進行合理布局,加速腫瘤轉化醫學以及多學科綜合診治模式的構建,查漏補缺,才能既“揚長”,又“攻短”,集中力量培育其學科特色,從而提高腫瘤學學科發展效能。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是指一個由長短不一多塊木板組成的木桶,它的最大容量不取決于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即強調管理活動中不能僅“揚長”,而要“避短”,只有攻克瓶頸才能實現管理目標的效益最大化。然而,當今管理界,又有學者質疑它的實用價值,認為傳統木桶理論可能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正確”命題,并提出“新木桶原理”。新木桶原理是木桶原理的延伸和擴展,一個木桶能不能容水以及能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還要看一些關鍵信息:①桶底是否堅實?②構成木桶的木板間是否有縫隙?③木桶是否有寬大的直徑?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著整體的實力和競爭力,而桶的直徑直接決定桶的容量。直徑、木板及桶底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水桶的結構。結構決定力量,結構也決定著水桶儲水量。直徑越大,學科的“盤子”就越大,“覆蓋”就越廣;木桶的結構越穩固,學科的協調性與向心力越強。這就是“新木桶原理”。傳統的木桶原理揭示了什么是當前最為嚴重的問題,而新木桶原理則要重視木桶的整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強調管理中的團隊建設和協同創新發展,反映了管理組織機構既揚長又攻短,多方協作集成發展的特色。對于規模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復雜、診治模式越來越多元化、邊界日漸模糊的腫瘤學學科特性,新木桶原理對其發展有著借鑒和參考價值。
1突出腫瘤轉化醫學的主導作用,賦予腫瘤學合理的“直徑”
圓形水桶是所有形狀的水桶中儲水量最大的,它強調組織結構的運作協調性和向心力,圍繞一個圓心,形成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圓,讓每一塊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順序,緊密有致,沒有縫隙,否則只能導致漏水。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著整體的實力和競爭力,而桶的直徑直接決定桶的容量,決定桶的適應性及容水的效果。直徑越大,腫瘤學學科的“容量”就越大,“覆蓋”就越廣,腫瘤學發展就越迅速。近年來,隨著基因組、蛋白質組學和干細胞等重大醫學進展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基礎醫學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然而,腫瘤學學科發展現實中,存在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脫節,致使基礎研究成果不能很快應用于臨床。近40年來千萬億美元的科研投入在得到數百萬篇科研論文的同時,癌癥的病死率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2015年年報,僅2014年,我國新增癌癥病例約337萬例,比2013年增加28萬例,這相當于每分鐘就有6個人得癌癥。以肺癌為例,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5年生存率僅提高了5%[1]。罹患腫瘤這種讓人驟然失色的“要命”的疾病,醫學界一般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化療和放療等手段,試圖解決當下最為嚴重的問題,即解決木桶的短板問題,而腫瘤與其他器官疾病不同,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只解決當下“短板”問題,例如采用化療方案治療,就如同用濃烈的殺草劑除草,結果是田里的苗和草都被殺光了。為避免化療或放療等過度治療所帶來的“苗”和“草”同時被殺死的詬病,我們應考慮提高“田野”自身的土質,為了除草,使用了一定的殺草劑,但不至影響土壤中“苗”的正常生長。所以腫瘤學學科發展的特性要求我們應該重視“木桶”整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高腫瘤患者自身的免疫性,“土壤”好了,“苗”在殺草過程中即使有些損傷也能很快得到修復。而綜合多種研究手段從不同層次如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RNA組學和藥物組學等進行腫瘤系統研究,并將腫瘤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快速轉化,正是培育“好土壤”的最佳選擇。轉化醫學無疑為腫瘤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模式。
轉化醫學是近20年來國際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出現的新理念,其核心是在基礎研究與應用之間建立轉化通道,實現基礎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之間的雙向快速轉化[2]。目前,腫瘤轉化研究已是發達國家醫學研究領域資助的重點[3]。近年來,隨著腫瘤基礎醫學研究的深入,某些基礎研究的重大進展已轉化為臨床實際應用的成果。其中,最具標志的是已研發出一批針對這些靶點的靶向藥物,例如在肺癌治療中,研發出單克隆抗體西妥昔單抗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這些藥物已成功地應用于臨床[4,5]。要使腫瘤學學科的“直徑”增大,“容量”加大,發展速度加快,當務之急是以轉化醫學的思維和理念來指導腫瘤學科研和臨床實踐,加快發展腫瘤轉化醫學,高等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等應根據自身優勢,積極搭建腫瘤轉化醫學平臺,成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綜合最新的腫瘤基礎研究成果與診療技術盡快用于臨床實踐,以減輕高昂的癌癥治療負擔,同時也避免大量資金浪費在某些無臨床價值的基礎性研究上,為我國腫瘤學學科的長遠發展與重點突破提供支撐。
2加強多學科協作模式,塑造腫瘤學的“結構”
根據物理學原理,結構決定力量,也決定著水桶的儲水量。在周長相同的條件下,圓形的面積大于方形的面積,因此,在所有形狀的水桶中,圓形水桶儲水量最大。它強調組織結構的協調運作性,圍繞一個圓心,讓每一塊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順序,沒有縫隙,緊密結合,形成向心力,形成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圓。為了探究腫瘤學發展過程中的學科影響因素及學科之間的協同效應,我們以2011版JCR中腫瘤學學科的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共被引分析[6],發現在腫瘤學研究中,腫瘤分子生物學、臨床腫瘤學、腫瘤流行病學、腫瘤放射治療學、腫瘤診斷學以及腫瘤免疫學都為腫瘤學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論、方法或技術;腫瘤學與遺傳學、病理學、放射學和表觀遺傳學等學科存在研究領域的交叉。通過學科協同效應,學科交叉融合并不斷形成新的知識增長點,為腫瘤學的學科形成和發展演化提供了學科動力。從醫學教育管理的角度看,學科協同效應即是本著為腫瘤患者提供最科學、最優化綜合診治服務的宗旨,開展對腫瘤病人的多學科協作會診,形成由多個臨床學科和輔助學科主任、副主任等骨干教師組成多學科協作組,即腫瘤學教研室,實現教學資料共享,相互借鑒,共同促進。這樣,對于不同的腫瘤疾病診治,通過多方相互配合,集思廣益,協同創新,可達到增加儲水量的效果,如有意識地把水桶向長板方向傾斜,這時儲水量就比木桶正立時多得多;或為了暫時的提升儲水量,可以將長板截下補到短板處,從而提高儲水量。因此,對高等醫學院校來說,大力發展腫瘤學發展的多學科協同效應,使腫瘤學知識組織結構的運作具有協調性和向心力,使“木桶”的各個木板圍繞一個圓心,緊密結合,沒有縫隙,大大提升了其儲水量,使腫瘤學學科的結構更加扎實穩固。
3加速心理社會腫瘤學的發展,加固腫瘤學的“桶底”
對于腫瘤病人這類特殊人群,尤其是對于晚期腫瘤病人而言,精神心理因素好比是木桶的桶底,如果桶底不夠嚴實,那么當木桶的容量隨著木板的加長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桶底便開始漏水,嚴重的情況下桶底會開裂甚至會脫落而令木桶整個崩潰。腫瘤患者的心理、社會和精神因素不僅直接影響著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影響著治療效果,還影響著家屬的生活質量。給病人和家屬提供更多精神心理安慰和行為指導,體現人文關懷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高等醫學教育而言,心理社會腫瘤學即代表這個桶底,要加固桶底這個學科群,要求醫生、護士、研究人員、教師及管理人員等提升醫學人文素養及其掌握的各項專業知識和技能。合格的現代醫學人才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廣博的視野和高尚的情操,“以病人為中心”是醫學人文精神的最大體現。所以,在高等醫學教育中,要注重醫學人文教育。關注疾病的治療效果的同時不放棄對病人全方位的關懷和照顧。走近病人,深入臨床,掌握病人在診療全過程中的個人感受和情感變化。心理社會腫瘤學(psycho-oncology)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研究惡性腫瘤患者及其家屬在疾病發展的各階段所承受的壓力和他們所出現的心理反應,以及心理、行為因素在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中的作用,旨在提升醫學人文素養,培養具備腫瘤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醫學倫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現代醫學人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