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藥學研究論文

中藥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23 15:32: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藥學研究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藥學研究論文

第1篇

1.1就業預期

1.1.1就業前景評判

調查顯示,持樂觀態度的5人,持比較樂觀態度的8人,兩項合計占調查總人數的5.7%;認為“比較迷茫,沒有信心”的21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4.3%。說明中藥學碩士研究生承受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認為就業前景不容樂觀。

1.1.2就業地點選擇

有194人計劃留在省內,占調查人數的85.5%。其中,計劃留在濟南、青島的83人,占36.6%;計劃留在省內其他地級市的103人,占45.4%;有意向去縣級及以下的23人,占10.1%。有33人計劃到省外工作,占14.5%;其中回生源地的24人,占10.6%。結果顯示,中藥學碩士研究生就業以省內為主,地點首選省內大中城市,以濟南、青島最為集中,縣級及以下地區不太受歡迎。主要原因是大城市里較為理想的工作單位比較集中,能夠提供將來發展的軟硬件條件和平臺。打算省外就業的同學也多以回 生源地為主。這也說明,目前中藥學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觀念不成熟,缺乏“走出去”的勇氣與決心。

1.1.3就業單位意向

打算去機關、事業單位135人,占59.5%;有31人打算到相關專業國有企業工作,占13.7%;36人打算到相關專業外資企業工作,占15.8%;10人打算到相關專業私營企業工作,占4.4%;打算自主創業的15人,占6.6%。由此可以看出,就業類型選擇相對單一,受傳統“鐵飯碗”的就業思想觀念影響,機關、事業單位仍是中藥學碩士研究生就業的首選。2.1.4薪酬期望值期望月薪為2000~3000元的11人,占4.9%;期望月薪為3000~4000元的39人,占21.6%;期望月薪為4000~5000元的96人,占42.3%;期望月薪5000元以上的81人,占35.7%。從中可以看出,由于中藥學碩士研究生的擇業地點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在目前物價、房價均高漲的情況下,薪酬期望值在4000元以上也是理性的選擇。

1.2就業準備

在談及未來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時,51.1%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理論水平較強而實踐能力有欠缺,53.3%認為自己得到的就業信息不足。對于自己在未來擇業過程中的優勢,14.5%的被調查者選擇自己的學歷,13.6%選擇自己的工作經驗,45.2%選擇自己的專業知識,48.3%選擇自己的學習能力,18.7%選擇自己的就業能力與技巧。由此可知,在就業準備過程中,中藥學碩士研究生存在的短板主要是實踐能力不足和就業信息的缺乏,優勢是專業知識比較扎實。

1.3就業指導

被調查者中,通過網絡方式獲得就業信息的占66.7%,通過招聘會獲得就業信息的占43.2%,通過老師推薦的占24.5%,通過師兄、師姐介紹的占16.7%,通過親戚、朋友介紹的占20.5%。對于學校目前的就業指導課,被調查者中51.4%的人希望了解最新的國家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61.5%的人希望獲得更多求職方法與技巧方面的知識,31.8%的人希望獲得更多關于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的知識。對于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被調查者中92.3%的人希望學校開設針對研究生的就業指導課,對中藥學碩士研究生提供專業的就業指導,75.5%的人希望學校能盡可能多的提供人才招聘信息,83.5%的人希望學校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使學生有機會到企業去實習見習,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

2分析與總結

通過對山東中醫藥大學藥學院中藥學碩士研究生就業意向調查,我們大致了解了我校中藥學碩士研究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從研究生自身來看,就業定位不合理現象嚴重,很多研究生就業期望值脫離社會需求和社會現實,沒有考慮自身的條件進行有針對性的鍛煉,一旦走向社會很難適應崗位的要求。從學校方面來看,就業指導工作有待加強,特別是研究生就業指導工作投入嚴重不足。

3結語

第2篇

國際先進藥學高等教育著重于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實踐技能訓練。將臨床藥學教學設置的課程按學科性質分成4大類,包括“公共基礎課程”、“藥學相關課程”、“醫學相關課程”、“臨床藥學課程”。以美國的Pharm.D.學位為例,藥學實踐方式為連續實踐方式與間斷實踐方式相結合。在其專業課學習的4年中,前1-3年進行早期藥學實踐或介紹性藥學實踐,第4年全年進行進階藥學實踐。英國臨床藥學專業的藥學實踐大多采用連續性實踐方式,實踐時間大約為1年,實踐方式多種多樣,實踐范圍包括醫院,社區,藥房,國民健康服務機構等。很多學校不但給學生提供去醫療機構臨床實踐的機會,還會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科研項目的實驗研究,而且很多實踐帶教老師都是臨床工作的藥師。例如,曼徹斯特大學M.Pharm.學位的教學實踐是由國民健康服務機構中的藥師給學生提供臨床指導幫助;倫敦大學許多M.Pharm.學生畢業前都有機會花一段時間去其他歐洲國家,甚至是更遠的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學習;巴斯大學會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層次學習,除了臨床實踐外,學生還有機會和3-4名組員一起,由1名老師監督指導,接受長達1學期的實驗研究,培養實驗和數據處理能力與技術。

日本為提高藥學服務型人才的教育質量,不斷探索藥學教育模式,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從2006年開始,將藥劑師的培養年限延長至6年。在改變學制的同時,也相應調整了課程設置,其中重要的一項變化就是強化6年制的實習教學,將原來2-4周的實習周期延長至24周,實習成為6年制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實習期間主要修習藥劑師從業的基本知識、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參與醫療的能力、鉆研精神、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德國也特別重視藥學實踐,在前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結束后,要參加為期8周的見習,再學習兩年專業知識之后,開始一年的實習階段,前六個月在社會藥房實習,后六個月在醫院藥房、聯邦國防軍藥房、制藥企業、藥品檢驗所等處實習。

我國學者近年來也相繼開展了藥學、中藥學專業學位設置的研究,如中國藥科大學張永澤教授等開展的關于藥學專業設置的前瞻性與可行性研究,為藥學(中藥學)專業學位的最終設置奠定了理論基礎。北京大學藥學院研究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特點并以此作為借鑒,對設置藥學專業學位提出若干建議;江西中醫學院基于教育創新基地研究生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探索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這些工作均為中藥學專業學位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港澳醫藥產業主要集中在醫藥貿易和進出口,因此港澳應用型藥學人才主要是培養藥劑師。在培養過程中,香港更注重臨床醫學知識和藥劑執業相關課程的學習,同時要求必須參加香港規定的臨床實踐。香港藥劑師專業的課程設置參考了英國的課程設置,更加注重臨床醫學知識和藥劑執業相關課程,這點與我•270•國國內注重藥學專業人才化方面的知識不同。另外,在藥劑師職業資格考試中,香港更多要求臨床實踐能力的考核。

2我國中藥學(藥學)專業學位實踐教學和考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在我國剛剛起步,尚處于摸索和探討階段,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從首批高校實際培養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尤為突出,值得關注。

2.1重視程度仍然不夠,認識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調整研究生教育結構,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的戰略目標,隨即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了關于印發《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的通知,確定了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性轉變。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在培養模式上是以學術型研究生為主,導致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視不夠,規模較小,比例偏低。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同樣的問題。一項調查顯示,60%的導師、管理干部及學生不了解中藥學專業學位的性質與內涵,甚至有20%的導師、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藥學專業學位。座談結果發現,部分導師和企業擔心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一時間達不到社會要求;而學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報考,但由于未獲學術型學位錄取而被動調劑到專業學位的現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學生對專業學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興趣。

2.2缺乏顯著性特點,難以與學術型學位有效區分

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由于在培養目標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考核評價以及導師指導等諸多環節上應體現出顯著差異。例如,專業學位的課程設置應具有更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實踐教學要更傾向于技能訓練和實際操作;考核指標重點圍繞實踐教學和訓練質量設計;導師指導則應根據專業學位的特點不同區別對待。但調查發現,多數高校專業學位教育尚未達標:課程教學教材還沿用以往學術型學位課本,兩種學位類型研究生授課一同進行;考核指標仍以理論考試成績、論文課題數量、授課講學時次、實驗室經歷等科研相關要素為主;對于中藥學專業學位論文的形式與內容多數導師與學生還存在著疑慮等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中藥學專業學位的順利開展。

2.3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培養模式有待不斷完善

由于我國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加上多數院校主要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因而對于專業學位的設置考核標準、具體環節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業內外并無成功經驗可供借鑒,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模式的構建與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實踐技能培養環節還未出臺相應的技能操作大綱與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成為影響中藥學專業學位培養工作與質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設與規范也是制約專業學位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生產、流通等領域缺乏教學設施的建設與規范較為突出。

3構建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與技能考核指標體系的相關建議

綜合以上資料,深入開展中藥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與技能考核指標體系已成為當前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綜合改革與實踐的迫切需要。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3.1擴大宣傳,提高認識

上文提到過由于設置時間尚短目前行業內外均存在對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認識不深,重視不夠的問題,因而,全國中醫藥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積極措施,從學位設置背景、招生入學考試、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方式、學位論文要求、學位評定授予、就業服務范圍、社會需求導向等多個角度面向校內、校外,擴大宣傳力度,提高整體認識。使申請報考人員、在讀研究生、指導教師、管理干部、二級培養單位、用人機構充分認識到培養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國家規劃指導中醫藥行業領域人才結構的新思路、新布署,是為更好地適應中藥行業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實現我國中醫藥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軌國際、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類指導,體現差異

在相關人員逐步提高對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認識的同時,從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于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中藥學專門人才的根本目標出發,在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及導師指導等諸多環節上要貫徹落實分類指導,體現差異的原則。本著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應用能力、職業技能素養的核心,在課程教學內容上突出知識交叉性、實用創新性的特點,綜合不同學科知識,重視人文社科教學,大幅提高實踐教學比例,切實加強技能考核評價;教學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結合課程講授、案例討論、專業實習、技能培訓,實行分段管理、循序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遵從以學科為中心轉為以問題(能力)為中心的劃分標準;教學硬件環境采取走出校園、走入企業、早上單位、早下一線,依托聯合培養基地、教學實踐基地等生產、經營、監管一線單位,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進領崗實習、訂單培養;堅決實行雙導師制,切實增強校外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力度;培養方案制定以校內、外導師為主體,導師組集體討論設計,校內導師重點負責專業理論積累、學術能力培養、畢業論文寫作,校外導師重點負責操作技能訓練、項目現場指導、實踐環節考核等。

3.3構建指標體系,完善培養模式

第3篇

[關鍵詞] 人才培養模式;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a)-0121-0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out a mode which aims at training master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ho have strong poli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is research, interviewing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empirical method and sampling test method were used to do the research. ①Revis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②Construc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③ Re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need to classify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④Introduce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create a modular assessment, explore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a set of training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and society, it provide 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training reference to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curricula system

專業學位作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形式,已經成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創新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決定著高校的辦學實力,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點課題,國內外各高校目前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能真正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特色人才模式。當前高等院校都面臨著同類院校不斷增多、招生數量大量增加、學生人數大幅度增長的狀況,高校之間如果優勢與特色體現的不突出,極易造成“千校一面”,培養的學生變為“萬人一面”,特別是以中醫藥辦學為主的、規模相對不是很大的、專業輻射面相對較窄的專科學校,在辦學實力方面將失去競爭優勢。隨著醫療衛生事業和中藥學學科的飛速發展,以培養具有科研和教學能力的學術型研究生為目標的傳統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完全M足中藥行業現代化、多元化發展的需要。而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設立填補了這一空白。由于缺乏詳細、規范的培養模式與歷史經驗,如何更好地開展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仍存在許多需要研討與探索的領域。深入開展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構建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為當前中藥學研究生教育領域的核心問題。

1 修訂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

通過對國內各用人單位和同類院校相關專業調研,全面了解21世紀中藥學科學和中藥學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及社會需求導向,選派相關人員分別深入廣東、天津、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山東、吉林等地走訪、調研、搜集社會人才需求信息。在明確目標、充分調研、凝煉特色、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完成人才培養方案重新修訂。新的培養方案注重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特色,形成了“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多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2 構建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堅持以“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為原則,重點培養學生實際生產能力和科研能力。按“中藥新藥研發-中藥質量評價-臨床中藥學服務”總體體系設計體現“寬口徑、多層次、多模塊”的原則,根據人才需求構建模塊式課程體系;具體課程設置體現“高、新、精、現”原則,反映新知識、新科技、新成果。前期以加強公共基礎教育為主,后期按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及個性化培養對學生進行分流培養[1-3]。新課程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2.1 立德樹人、德育先行

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應圍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文化開展進行,在傳承優良文化的基礎上堅定中醫藥信念,“德”字為先,加強公德信念、提升道德意識[4];開展義務支教、“中醫中藥龍江行”宣傳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構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平臺,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能力。

2.2 自主學習、激發興趣

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符合自我發展需求的學業生涯規劃,遵循自我選擇,定位R笛習的突破口[5]。教師根據中藥學專業和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設定討論主題,將學生分為5個學習小組,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圖書等資源查資料、開展專題研討,指導學生進行高校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開展“學生學習狀態與效果評估”,對學生課堂學習狀態、自主學習狀態、學習成績、人文素質、實習實踐與效果、三創活動與成果等6方面內容進行評估,完善學生的價值觀,鞏固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空間,改善以講教為主要途徑的教學方式,縮短硬性的課堂教學學時,“解放”學生,使之能遵循自我興趣需求進行個性發展[6-8]。

2.3 動手實踐、開拓思路

鼓勵學生申報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為學生開拓思路,培養創新思維尋求平臺,使學生初步形成科研意識。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和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團隊意識,為學生今后從事專業的中藥新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提升實驗課學時在總學時中的比例,使理論課與實驗課比例不低于1∶1,實驗的設置也應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主,驗證性實驗可適當調整在理論課中出現。規劃專門的時間用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育,培養鍛煉學生的應用性思維[9-11]。

2.4 突出自我、張揚個性

選修課設置科學思維訓練模塊、實踐能力訓練模塊供學生進行自主選擇,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空間。同時擴大選修課課程涉及的范疇、數量,特別是有關現代科學技術的學科,讓學生體會大背景下科技發展的力量,結合自身尋求突破。

3 改革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

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提升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的水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研作風,熟練、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實踐性強的中藥學人才。

3.1 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進行設計性實驗

實踐以理論為基礎,創新以實踐為平臺。傳統實驗教學中驗證性實驗為主已延續多年,應徹底動搖其霸主地位,增加具有綜合性、設計性和創造性的實驗教學課程,使學生能夠綜合利用理論課中學習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整合個別實驗,形成綜合性思維[12]。

3.2 以強化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生產、科研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中藥學類專業實習分為兩部分:一是科研實習,為學生配備實習導師,帶領學生進行科研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及創新思維,增強實驗動手能力,為中藥學研究打下基礎;二是生產實習,學生到醫藥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生產實踐,由實習單位指定生產經驗豐富的導師,帶領學生進行生產實習,使學生對生產環境、生產工藝等加強了解,為學生從事中藥學生產、質量評價等工作打下基礎。

3.3 建立綜合性實踐組織管理與質量監控、考核制度

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有效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全面實施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構建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及考核體系就是把原有定型的、較抽象的評價目標進一步量化、具體化,形成一整套可直接操作的、用以準確衡量與評價研究生實踐實驗進程與效果的操作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實踐教學各環節進行評價與監控,使實踐教學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綜合作用體系。

強化生產實踐教學環節的各項考核和全程質量監控不斷線。一是專業課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參與生產實習;二是生產實習考核以學生出勤率、實習報告完成質量、帶教教師考評作為依據;三是科研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論文質量與答辯情況;四是畢業設計和論文是否有創新,是否被公開發表、是否有新的創建。同時制定其各項考核標準,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

4 改革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通過為教師提供培訓與進修機會、鼓勵教學立項與研究、開展教學比賽與觀摩等形式,積極構建教學交流與學習平臺,促使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技術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4.1 積極開展教學改革

根據不同的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選取啟發式、問題式、討論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2 搭建現代教育技術平臺

建立現代教育技術平臺,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推進研究性教學,構建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

4.3 推廣應用多媒體

積極推廣多媒體教育技術的應用,大力促進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研制、開發和推廣使用。為進一步整合與更新教學內容,應開展多媒體教學課件評比活動,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術,促進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水平和教學效果[13]。

5 探索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考核模式改革

科學合理地改進具有創新性的、富有活力的考核模式,有利于造就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深化教學改革,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課程考試的改革不僅僅局限在考試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能夠進一步推動專業課程體系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進而完成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更行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5.1 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

對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施單獨的管理與考核辦法,并以目標管理為手段進行要求和評價,采取課堂講授、討論、論文寫作、實驗、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5.1.1 構建突出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相結合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多樣化程度高,需結合課程特性改革創新,為不同課程靈活匹配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考試方式,探索形成多維立體的考試模式,可綜合參考傳統閉卷考試、開卷測試、現場面試、分組測驗、課程論文等形式,從而改變“一次閉卷考統天下”的局面。考評體系應立足于減輕學生期末考試的負擔,將考評貫穿于學業課程開設的始終,使學生在平時就能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學習進程有節奏有層次,也變向提高學生面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答水平。例如:由指導教師指導的小組作業,社會實踐等評價模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協同合作能力,還能充分發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自我發展與團隊合作相結合相促進,為培養新型高素質綜合人才提供了強大的考評保障[14-15]。

5.1.2 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開放性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命題的方式及角度決定了考試的導向,命題時應該在遵循教學大綱要求、控制題量及命題難度、確保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增加能體現知識與能力水平的測試,提升命題的含金量,提高創新性、能力性、開放性命題的比例,脫離考試靠死記硬背過關的舊模式,在試卷中多設開放性無標準答案的試題,鼓勵有創新、有新意的答卷,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能力。將社會實踐效果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指標,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社會服務中。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學以活用的綜合素質,鼓勵創新精神。

5.1.3 逐漸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建立全程監控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更新“一卷定輸贏”的局面,對于學生學習水平的認定應該擴大時間維度,成績應分散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倡導學業教學全程考試,并適當提升平時考核成績在總成績認定中的比例,使考試更加公平合理。圍繞不同課程在各教學階段的特點,綜合應用隨堂小測驗、課堂分組討論、小組課外作業、綜合性論文的形式,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充分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調整教學指導方式,提高教學活動的互動性和學生的接受度[16-18]。

5.1.4 完善考試管理制度,建立具有進取精神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高效規范的評價管理制度是保證課程評價改革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因此,建立完善對應的管理制度勢在必行[19]。常規管理必須要嚴格執行,使考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必須配合反饋改革機制和評價獎勵體系來進行,以達到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作用[20]。

5.2 探索模塊式考核模式

專業技能實踐考核依據學生參與的科研、生產實踐不同而采取相應的模塊式考核方式[21-22]。

5.2.1 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模塊考核模式 適用于參加了中藥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制劑成型工藝及質量檢驗評價、新藥研究與開發等工作崗位實踐的研究生。

考核常見中藥飲片及中藥固體、液體劑型的生產理論、生產流程與各崗位標準操作規范(SOP)。

質量檢驗評價、新藥及保健品研發、GMP管理等專業實踐考核采取現場實踐考核和問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要求學生達到獨立完成現場采樣、檢驗、質量標準的制定與修訂工作,或能夠組織、開展中藥新產品、保健食品的實驗室研究及臨床前研究等相關工作,或具備組織實施GMP管理、認證相關工作的能力。

5.2.2 中藥質量分析與評價模塊考核模式 考核學生對UV、TLC、HPLC、GC等常用儀器的工作原理、標準操作、日常維護及簡單故障處理方法的掌握。如:在中藥質量評價方面,應熟悉實驗室基本操作規范,熟練掌握常規的檢驗操作(包括藥典制劑通則的檢查和附錄檢查法),掌握中藥制劑的定性鑒別、檢查和含量測定方法,對中藥制劑進行全面質量評價和質量控制,掌握中藥質量標準制定的基本原則和質量標準的方法學驗證等內容。

5.2.3 中藥藥效評價與臨床應用研究模塊考核模式 中藥藥效評價:考核中藥藥效評價的常用方法,掌握和熟悉中藥藥效作用機制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整體動物實驗、組織器官、細胞和分子生物學4個藥理水平上的藥效研究。掌握常用的實驗動物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能,掌握常用的實驗動物模型建立和檢測指標的選擇;熟悉中藥新藥研究過程中藥效、毒理等臨床前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藥臨床應用:應掌握中藥藥性理論,掌握約200種中藥的性能、功效、主治、臨床應用、使用注意、用法,用藥禁忌;掌握約150種中藥的藥理作用、不良反應等;掌握中藥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聯合用藥原則;掌握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與中藥應用合理性的監測方法;熟悉常用中藥的作用機制;熟悉中藥臨床應用的管理,包括含毒性中藥材臨床應用的管理;要求能夠積極參與臨床查房,指導患者進行中藥的使用,收集、分析、評價中藥不良反應與藥品不良事件。

5.2.4 中藥提取分離技術與應用模塊考核模式 掌握中藥常見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純化方法、結構特征、理化性質,熟悉中藥提取與分離純化新技術、新方法,同時結合品種開發和中藥提取分離技術,促進中藥新藥創制和中藥復方的二次開發。

5.2.5 中藥資源開發與品質評價 掌握藥用植物的種質保存、快速繁殖、引種馴化、栽培的知識與技能;尤其要掌握常規及珍稀中草藥栽培、常規與基因工程育種以及細胞培養、組織培養等現代中藥生產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及其品質評價研究;掌握中藥資源質量評價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掌握中藥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檢測方法,以及利用DNA指紋圖譜、蛋白質圖譜、紅外光譜等技術對中藥材進行真偽、品質等評價方法。熟悉中藥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及保護實施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寬口徑、厚基礎、重傳承、求創新”是所有中藥學工作者一直堅守的信念。堅持以人才服務社會能力為導向,努力擴大學科專業覆蓋面,提升專業服務社會能力;堅持以中醫藥理論與基礎為根基,融合現代科技教育,使中藥人才發展有后勁;堅持中醫藥特色優勢,結合現代醫藥學技術,使傳承與創新緊密結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質量保障落實到教育管理的每一個具體環節,提升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史亞飛,袁玉梅,任金玲.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藥學教育,2012,28(5):4-7.

[2] 李斌,朱衛鋒,利益光.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初探――基于教育創新基地中藥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1):70-71.

[3]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金融碩士等19種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Z].學位[2010]15號,2010.

[4] 王術玲,曾元兒.構建以應用性為導向的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J].中國藥房,2013,24(16):1534-1536.

[5] 史亞飛,房財富,潘華峰.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 14(7):69-71.

[6] 顧越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J].江蘇高教,2012(1):108-110.

[7] 周春陽.美國藥學教育發展歷程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藥房,2012,23(48):4602-4605.

[8] 陳大忠,王艷宏,張洋.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響應面的正相關性[J].中國藥房,2016,27(15):2153-2155.

[9] 李斌,朱衛豐,劉新亞.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踐[J].藥學教育,2014,30(1):4-6.

[10] 朱磊,史亞飛,潘華峰,等.構建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與技能考核指標體系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69-272.

[11] 方芳.關于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7):152-154.

[12] 吳文如,林小樺,曾元兒.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的建設與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6):144-146.

[13] 黃金宇,高慧.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性探索[J].藥學教育,2013,29(3):12-14.

[14] 張樂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的獨立性與實踐性問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7.

[15] 吳開俊,王一博.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適切性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3.

[16] 秦發蘭,陳新忠,汪華,等.關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特色化培養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4):56-60.

[17] 李軍,王耀榮,林夢泉,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5):3-6.

[18] 朱曉蕓,楊潮.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2(13):104-108.

[19] 劉國瑜,李昌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學術特質及其實現[J].中國高教研究,2013(7):62-65.

[20] 研究生專業學位總體設計研究課題組.開創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1] 張越,馬媛媛,梁倩君,等.中醫專業研究生科研創新評估量表的構建[J].西部中醫藥,2015,28(10):86-89.

第4篇

論文摘要:未來我們將遠離抗病毒、抗腫瘤、抗細菌和抗寄生蟲的研究,而將趨向于改變機體、促進機體防御能力的研究,對疾病采取“親宿主(ProPost)的治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把現代醫藥學稱為分析時代的科學,21世紀將是系統科學時代,亦即中醫時代,并將引起整個科學界面貌的改觀。未來的中藥學也將是中藥系統工程學,對藥材的栽培(養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劑-成分-藥理-療效實行最佳線形控制和網絡控制。 

 

 

一、中藥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為了說明未來中藥學的發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顧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歷程。 

從“醫藥俱度論”和“廢醫存藥論”(或美其名為“中藥科學化”)得到證明。產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藥物的作用,連植物藥都否定了,何況中藥。試圖脫離中醫來研究中藥的療效和有效物質,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因為僅有少數中藥能找出“有效成分”,其歸宿也不再為中醫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藥。現代醫學的輝煌成就是在不斷發現和糾正自身體系的謬誤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醫藥的年代,西醫“自身中毒論”和“病灶感染論”等理論上的錯誤造成濫施手術,危害甚廣;西藥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嚴重而停用,以致我國取締這些藥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嚴重憂郁癥、甚至自殺而在某些國家停用,我們卻還未采取措施。這提示我們,分子藥物不論是合成藥還是天然產物所潛在的局限性。中藥研究必須遵循中醫藥理論,擴展自己的學術發展途徑。 

 

二、中藥學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中藥學的發展趨勢可歸納如下: 

1、中藥理論研究系統化沒有理論,中醫藥學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沒有理論,中醫藥科研教學等學術機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中藥理論除了中醫的陰陽、臟象等基本理論外,還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經驗所包含的理論知識。現在已進行了文獻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樣化在藥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從親緣關系和生物學研究人手,解決中藥資源短缺問題;以傳統用藥經驗和藥性歸類方面研究,產生二十世紀新中藥材,如太子參、菊葉三七、景天三七、貓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臨床療效得以確認,成為中醫所用的新藥材;從保證中藥質量出發,研究地道、加工、貯存、制劑的系統質量控制;從中醫治則和臨床經驗入手,對攻下藥物和活血化淤等藥物的共性研究。 

3、中藥療效評價客觀化這種趨勢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分型,并采用現代科學指標總結中藥療效的方法;二是復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統計和療效分析規范化。 

4、中藥生產工業化飲片和成藥生產的企業化為機械化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洗藥機、切藥機、碾壓機、粉碎機、蜜九機、蠟殼機、泛九機、沖劑機、干燥機、包裝機日益推廣,并開始和計算機結合,由電腦自動控制。另一方面,中藥材收購、生產、銷售實行“三證”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體化加強,對保證和提高中藥質量有利。 

5、中藥質量標準化傳統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劑技術來對藥材整體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針對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問(產地、加工方法等)、聞(氣、味)、切(質地)”的特點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對樣品作任何特殊處理,但量的標準不明確,需要人腦貯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譜和光譜技術以及生物測定引入中藥質量控制中,將使中藥標準化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6、中藥學教材規范化已有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和中藥制劑學等五門專業課程和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基礎、藥用植物學等全國統編教材,有利于人才培養。 

7、藥典內容現代化我國從63年版開始,藥典分一、二兩部,一部收載中藥。從下表比較中可看出藥典在突出中藥特色和吸收現代科技方面的明顯變化。

8、中醫中藥研究同步化中醫和中藥研究相脫節,醫不知藥,藥不為醫用都將導致中醫整體的消亡。把二者結合起來的途徑是加強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把提高療效和提高藥材質量統一起來。 

9、中藥科研國際化一中藥獨特療效和從中藥中發現新藥的成功例子(如麻黃素、青蒿素等)吸引著國際學者對中藥研究的興趣。 

 

三、未來中藥學的基本特征 

 

未來中藥學無疑要吸收現代科技來武裝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須一脈相承,按照固有的體系來發展。 

1、以“氣味論”為基礎的中藥理論不變。中藥的形色氣味是中醫幾千年來用以解釋藥性的依據,并受陰陽五行學說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論體系,今后中藥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取決于對人嗅味覺生理和藥物氣味本質的研究。“神農嘗百草”的分子機理在21世紀可望闡明,與此相關的品質評價,藥性解釋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質形式不變,即使用藥材和中成藥的方式不變。這是區別于“天然藥物”或“植物藥”研究的顯著標志。“天然藥物”是國外針對“合成藥物”而提出的,其實二者本質都是分子藥物。中醫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丟掉麻黃、青蒿去利用麻黃素、青蒿素。因此,中藥學物質基礎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藥材和成藥。在此前提之下,借鑒一切現代化技術來確保“整體藥物”療效的發揮。 

3、辨證論治,采用飲片一湯劑的形式不變。辨證論治是中醫精髓所在,與之相適應的是能隨證加減的飲片一湯劑形式。既然如此,湯劑的藥效研究和改進這一難題就是不可回避的。盡管在技術上還存在很多困難,但是到2000年,湯劑的化學成分譜和主要藥效指標可能快速解決;醫院用和家用煎藥電器將普及;服用量也會大大減少;必要的矯味劑亦將研制成功;制備湯劑所需的飲片,即適于炮制和煎煮、能達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標準將要確定。目前全國有44家重點飲片廠,年產飲片達幾萬噸,這是一種不同于西藥粉體工程的應用形式,而我們要保持和發揚這一特色,而不是拋棄它來另搞一套。 

 

四、小結 

 

第5篇

    藥學專升本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

    學生基礎存在著較明顯差異,對藥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針對這一特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應偏重補充、鞏固藥學專業基礎知識,并增加綜合性課程的比例,即以藥學專業知識為主干,以化學和基礎醫學為基礎,以外語、數學、計算機為基本手段,重點講授藥學領域的新技術、新成就和前沿性內容。全日制專升本的學制為2年,其中還有一個學期為畢業實習,真正只有3個學期的課程學習時間,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據藥學專業方向的需要,可將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物合成、藥劑學、生物藥劑學與藥代動力學、天然藥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天然藥物化學、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等設為專業必修課;并增設生理學、臨床醫學概論等基礎性課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化學學科,在專科期間已學過,也是入學考試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復開設,可適當增加化工原理、藥用高分子材料學、制劑工藝設計學等學科課時;同時,為提高學生外語水平、文獻檢索能力和綜合技能,開設英語、文獻檢索、計算機、醫藥數理統計等應用型和綜合性課程。另外,浙江中醫藥大學屬于以中醫學和中藥學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可將中醫藥學相關知識如中藥學、中醫學概論、中藥炮制學、中藥商品學等課程設為公選課,讓學生根據興趣選修,利于他們結合藥學與中藥學知識,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長。教學模式由于專升本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應改變以往單純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可借助錄像、多媒體、幻燈片等多種教學技術,開展問題式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增加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講授的基礎上,應結合學科的當前現狀及發展動態,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重點培養學生對藥學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協同合作能力。例如,藥劑學課程中講授靶向制劑章節時,課堂討論后老師要求學生選擇一種靶向制劑,圍繞其輔料、制備、優點和不足等,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論文,并以PPT的形式進行課堂匯報,通過小組答辯、教師點評的形式予以評價。此種方式不僅極大地鞏固了相應的知識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組織能力。實驗課的教學則可融合藥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把藥學各專業課程的獨立實驗相結合,設計成綜合性實驗。例如,阿司匹林腸溶片的制備,通過分組,分別完成藥物化學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藥、藥物制劑部分制備阿司匹林片劑;藥物分析部分檢測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劑的質量、藥理學部分進行藥效學和毒理學研究、生物藥劑學部分開展藥代動力學和穩定性研究等。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相銜接,優化他們的知識結構,提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教師的教學內容得以豐富,學生也對每一門課程的研究方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為他們步入社會、更好地開展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藥學專升本畢業論文導師制的開展

    由于目前大多數藥學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進行畢業論文的導師選報工作,而此時專升本學生剛剛入校,在校時間較短,不知道導師的專業方向,導師也不清楚學生各方面的情況,相互間缺乏了解,造成了專升本學生難以找到適宜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因此,學校在專升本學生進校后應給予學生與導師充分交流的機會,通過在網站上導師的相關信息、與導師的見面會等方式,使學生與導師間相互熟悉,在雙方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首先由學生自愿選擇導師,導師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開展論文指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自選課題或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進行文獻查閱、方案設計、實驗開展、論文撰寫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時專升本學生也正在藥學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可結合畢業論文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理論課堂上尋求解決的方法,從而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而導師也應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依據畢業論文計劃表,要求學生完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外文翻譯等任務后進入實驗室;同時指導學生在畢業環節合理安排好畢業課題、實習、考研等的時間,協助解決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順利地完成學業和就業。

第6篇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是辦學體制、辦學思路、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的一大創新。獨立學院持續發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獨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是構建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和積淀人才培養特色[1]。溫州醫學院獨立學院-仁濟學院創辦于1999年8月,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與溫州醫學院公辦中藥學專業在培養方向上有所不同,前者旨在培養創新與應用兼并型人才,后者更注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2008年以前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直接套用的公辦教學平臺的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并不完全適合仁濟學院人才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由于仁濟學院學生整體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迫切需要一套切實可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指導。近幾年,我們對獨立學院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改革與實踐,取得一些較滿意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1合理調整了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課程體系

原有的中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基本上是中醫藥學-化學傳統教育模式[2]。這種課程體系盡管有其合理性并一直保持至今,但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課程結構過于專門化,知識面窄;二是課程的設置沒有體現學科的發展;三是課程的設置忽略了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對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首先,夯實基礎,在原有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西藥和與臨床有關課程如藥物化學、中醫學、臨床藥理學等。其次,增加一些新興中藥學科的課程如中藥學前沿講座、細胞生物學、中藥市場營銷等,而在任意選修課中開設了中藥與美容、中藥與保健等與本專業相關的一些近緣課程,增設的新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型知識和豐富多彩的學科前沿動態知識,了解中藥在臨床上的應用,為今后的實踐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同時,適當地刪除或壓縮了如中成藥分析、中醫藥概論、炮制學、方劑學、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等傳統學科的課時數。

2建立了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課程負責人制

課程負責人制是通過聘任課程負責人并由其統領課程建設小組的任課教師來實施、優化課程教學與建設的一項新型管理制度。從2009年3月份開始,我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課程負責人制度。通過招募或指定工作熱情、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承擔課程負責人,明確其職責、工作目標、管理權限等。課程負責人開展負責制引導下的系列教學實踐活動,包括檢查和審議課程組教師的教案、講稿、多媒體課件,集體備課、互相聽課,組織課程組成員討論確定教材、教學參考書,制定或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進度表、考核方法等。同時,組織制訂課程建設規劃,規范課程教學文件,進行教材建設和組織教學改革活動,負責本課程的青年教師培養和教學管理、教學評估等。通過互相學習,調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討論并改進教學方法,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3完善了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實習教學體系

中藥學實習實訓教學體系包括野外見習、GAP種植基地、中試基地、浙江格魯斯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附屬醫院等知識板塊構成。野外見習是藥用植物學課程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我們已在泰順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和永嘉林坑建立了野外見習基地,時間為一周。通過野外見習,使學生熟悉了中藥的生長環境、生態、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理論知識,了解了中藥資源調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通過瑞安溫莪術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已通過國家GAP認證)實習,可以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道地產區藥材種植、采收加工、質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藥材的植物形態、生長環境,藥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況。溫州醫學院藥物中試基地、浙江格魯斯特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溫醫控股)示范教學基地實習,通過這些實習,學生初步了解藥品的研發、生產、質控及營銷過程,為今后的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畢業實習是中藥學專業本科學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通過畢業實習,使學生了解藥品的使用、劑量、規格和注意事項,熟悉藥品調劑的整個過程。我們原定第八學期進行畢業實習,但在每年的例行教學實習檢查中了解到中藥學專業學生下點實習時間偏短,這期間不少學生要參加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找工作等,真正投入到實習實踐工作的時間大大減少。為此,我們從2008級開始,對中藥學的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學生第七學期下點實習,第八學期初返校,以便學生真正實習下點時間延長,加強學生實習訓練的時間,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4健全了中藥學專業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由本院教師、附屬醫院藥劑科帶教老師和企業帶教老師共同建立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制訂了具體的教學實踐管理規章制度,使實踐教學管理規范化和科學化,保證藥學院實踐教學體系有效運轉。由教學院長主管,藥學院教學辦公室主任負責,在實習單位科教科和業務科室的協助下,選定合格的帶教教師組建帶教教師庫。依托實習基地的師資力量,聘請高級職稱以上實習帶教教師組成實習教學考核專家庫,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具體指標的考核。每年邀請實習基地帶教教師參加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建立常規性的帶教教師參加論文答辯制度。借此平臺,帶教教師可以了解藥學院教師的科研動向,結合自身實際,優勢互補,加強雙方的合作;同時,增加了實習帶教教師彼此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各項工作的開展。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共享,達到學生、學院、實習基地“三贏”,建立藥學院后期實踐教學網絡信息平臺,實現了學院與實習基地間的通暢互動。逐漸完善此平臺的功能和互動空間,使中藥學實踐教學工作更好地貫徹實施。

5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

本科生導師制是目前我國高校探索育人的新途徑,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本科生導師制彰顯出精英教育的品質與價值,是培養個性化人才的重要模式[3]。從08級開始,我們對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學生實行導師制,每位老師每年帶1位學生,從學會做人做事到職業規劃及科研能力的鍛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同時,導師利用自己的課題及經費,讓學生提早介入科研,一是培養他們的科研意識;二是通過2~3年的科研訓練,到畢業實習前就可以完成畢業論文,騰出時間讓學生在最后一學期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以及師生合作,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導師制作為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是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的必要保障。為此,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導師組、建立質量保障機制、職業生涯指導等。通過對08級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的學生實施一年的導師制后取得的成績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表明,實行導師制后,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體現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無論是英語的四六級通過率,還是各科成績的優秀率,都比沒有實行導師制的藥學專業學生及前幾屆中藥學專業的學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7篇

廣東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立于1956年,是全國首批4所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也是國內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擁有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9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4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覆蓋了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以及中藥學三個一級學科項下的所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覆蓋了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臨床醫學和藥學五個一級學科項下的所有二級學科;學校還有中醫藥高校的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點;擁有一支學術造詣高、技術力量強、年齡結構合理的研究生導師隊伍,現有博士生導師225名、碩士生導師1097名。1998年成為全國首批臨床醫學(碩士、博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2002年獲國家首批開展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學碩博連讀研究生的試點工作。學校2002、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結果優秀;2004年通過廣東省“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立項,成為廣東省“211工程”建設高校;2004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我校中醫學一級學科整體水平全國排名第一,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排名第三,2009年學科評估中藥學一級學科排名第五。2005年鄧鐵濤教授被科技部聘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009年榮獲首屆國醫大師。在2005年、2010年全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評估中,我校中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連續兩屆獲得全國一個中醫學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6年成為廣東省一所新增具有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的院校,2006年成為廣東省首批中藥學研究生創新基地,2010年成為中藥學專業學位招生單位,2011年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公布我校綜合實力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位列榜首。

學校下設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中藥學院、護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技術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國際學院、體育健康學院、繼續教育與職業技術學院,及脾胃研究所、臨床藥理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鄧鐵濤研究所等。開設本科專業16個,橫跨醫、工、管、理、經、文、教7個學科門類。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3293人,留學生及港澳臺生近1000人。學校正向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模式轉變。

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是全國中醫藥高校僅有的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學的2所高校之一,也是廣東省內建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3所高校之一。學校還擁有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省重點學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0個。現有國家中藥現代化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1個,科技部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基地3個,教育部現代中成藥工程技術中心1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中藥資源科學”1個,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3個。科研成果顯著,五年來,學校承擔科研項目數2069多項,縱向科研總經費3.5億元,其中項目176項,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 3項(含課題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3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5項,國家星火計劃項目1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項,培養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和“新世紀優秀人才”各2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79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非醫攻博”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獲得教育部第六屆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校設施齊全,占地1377畝(含三元里、大學城校區),儀器設備總值3億多元,已建成信息網絡管理中心、測試中心和實驗動物中心,圖書館藏書140多萬冊;有綜合教學實驗室5個、臨床教學綜合實驗室1個,且處于國內醫藥院校水平;附屬醫院24所(直屬4所、非直屬醫院19所,合作醫院1所),病床總數達到7000多張,直屬附院擁有全國專科醫療中心6個、省級專科專病醫療中心8個、部局級專科專病研究實驗室3個。有教學醫院20間、實習醫院35間、藥學實習基地33個,為研究生的教學、科研、臨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建立了“培育、獎勵、助學”完善的獎助保障體系,廣東省南粵優秀研究生獎學金、新南方教學獎勵基金、鄧鐵濤非醫攻博專項研究生獎學金、一方優秀研究生獎學金、靳三針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學金、100萬元的“荔博園研究生獎助困金”、50萬元的“仲景研究生獎學金和助學金”、150萬元臺幣的“臺灣校友研究生獎助學”,“50萬元的周岱翰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以純、同心研究生獎助學金”、“周密、昆禾、香港校友研究生勵志獎”、“寶潔研究生獎學金”、“尖峰中藥研究生獎學金”、“美麗華勵志研究生獎助學金”、“華佗研究生獎助學金”、“通圣研究生獎助學金”、優秀畢業研究生獎學金等獎學金。為激勵在校研究生勤奮學習、積極進取,激勵創新創造了優越條件,為優秀貧困自籌研究生解決了后顧之憂。學校還設立了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崗位和建立了助學貸款制度,為貧困學生解決后顧之憂;畢業研究生質量較高,社會評價較好,截止2011年7月,我校畢業研究生一次到崗率均保持95%以上。

第8篇

優化中藥專業教學效果,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適當安排一些提高型的實驗內容。充分利用校內藥用植物園的資源,部分實驗讓學生自己取材,對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實踐環節中,有1周的野外實習,從浙江中藥資源的實際出發,列出一些實習專題,讓學生在野外認識植物的基礎上,采集標本,進行實驗室工作,并查閱科技文獻,寫出綜述報告。這一作法模擬了科研過程,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了學生查閱文獻能力,為學生科研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加強學生課外科研實踐教學

培養學生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1)本科生實行科研導師制。由學生自愿組成科研小組,聘請有科研經驗的專業教師指導。自行選題,確定研究內容,設計技術路線、撰寫正式格式的標書,聘請專家論證其可行性。按照正式科研工作程序,進行實驗工作,并要求將其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匯報,寫出論文,力爭公開發表。每年選報本科生科研導師,平均錄取率達到71.12%,有80%以上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了課外科研活動。

(2)中藥學專業的畢業論文是對本科階段理論和實驗教學的一次綜合考察,也是個性化、系統化實驗教學的延續。我校制定了一套從選題—申報—定題—實習—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的完整規定。

(3)利用開放和多元的學科科技競賽為學生提升課外綜合設計創新能力提供平臺。相關科技競賽有“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結構設計競賽、“新苗”計劃等。

(4)學校每年設立學生科研基金項目,資助具有一定創新點的學生課題。學生通過課題設計、答辯等環節,獲得院級或校級科研課題經費。

3開設前沿課程

開設了前沿理論課程,內容新穎,反映學科動態及最新成果。比如開設的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新產品開發概論、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另外,還定期請不同學科領域專家做專題講座,進一步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及創新設計能力。在本科中后期階段開設科研方法、科研設計或中藥科研性實驗等課程,加強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科研思維的培養。由科研能力強、創新意識敏銳的教師授課,重點講述中醫藥科研思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4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建設

4.1建立現代化學生實驗室

改進落后的實驗手段,購置先進儀器設備,不斷引進現代技術,使學生能夠接受現代實驗技能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科科研水平。

4.2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

利用學校教師的科研設備與學術隊伍的人才優勢,將學校內部、省級科研實驗室及教師科研實驗室作為校內教學實習基地,使優秀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能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使其創新性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充分利用學校在新藥研究和校友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與國內一些知名的科研院所、醫藥企業和三甲醫院共建26所校外實踐基地,如浙江省藥品檢驗所、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這些實習基地指導力量較強,項目豐富,能較好地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近幾年,還陸續和省內較大藥市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中藥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4.3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

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驗平臺開放實驗室既為學生進行實驗技能操作訓練及科研活動提供了實驗場所,同時也為學員進行自主實驗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5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完善

通過聘用校外科研導師,聘用科研導師助理,擴大師資隊伍。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學生選報導師熱情日益高漲,導師的資源非常緊張。導師不得不指導更多本科生,最多的一位指導了48個本科生,指導質量不佳的狀況提醒我們必須解決這個瓶頸問題。對此,我院開展了科研導師制又一新的嘗試,即“校外科研導師”聘請試點工作。充分利用行業資源,聘請了省、市藥檢所、研究所、科研單位和在杭知名醫藥企業的藥學類專家,擔任我院本科生校外科研導師。為充分發揮研究生“助學、助教、助管”的“三助”功能,同時加強本科生與導師的橋梁建設,我院又推出了一項全新的嘗試,即研究生充任“科研導師助理制度”。該制度的實施使導師和本科生之間建立起了一座橋梁,充分發揮了導師制整體優勢。此外,研究生可以通過自身的科研精神來感染本科生,從而激發起本科生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培養出更多專業過硬、思想先進的科研后備人才。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本科生參與科研導師制工作的過程與目標管理,特制訂了“浙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本科生參與科研導師制的考核辦法”。

6加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

創業是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創新能力是創業主體在從事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加強中藥學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我們重新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增加了KAB(大學生創業教育)、SYB(創辦你的企業)和大學生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選配富有創新實踐經驗和創業能力的各類人才,包括專業教師、專利發明者、知名企業產品研發人員、成功企業家、社會各界創業成功人士等,擔任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教師。并在校內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提供了較好的鍛煉平臺。

7營造良好的校園學術氛圍

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學校開設了“遠志大講堂”,邀請兩院院士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座。同時,每年都由科研處牽頭舉辦“科技學術講座月”等。為鼓勵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參加學術活動,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學校青年教師協會、研究生會等團體,定期舉辦學術沙龍及研究生seminar(專題討論會)等活動,以及“百草課堂”之科研系列講座、“百草杯”中草藥識別大賽和實驗技能大賽、時珍文化節暨重點資助項目推廣答辯會、優秀結題論文答辯會等一系列相輔相成的校園文化活動,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8討論

雖然,我院中藥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升,但仍然有較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創新教育缺乏全體性,還有不少學生只重視書本專業知識的記憶,缺少探索精神,缺少獨立自主能力,凡事都要在指導老師耳提面命下按部就般地完成,很少會利用已有的知識提出自我看法。

第9篇

關鍵詞:教學改革教學與科研有機化學教學改革初探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a)-0148-02

關于大學教育過程中“教學”與“科研”關系這一問題,早在18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科研在大學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的時候就開始了討論與演變,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是大學中的根本問題[1]。19世紀初期,科研在大學中的重要地位正式確立。進入20世紀,大學教育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從“統一”逐步成為彼此“獨立”。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指導原則,為我們調整工作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依據[2]。

有機化學是一門依托實驗的學科,實踐性很強,因此,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很重要。根據追蹤統計,中藥學專業的學生本科畢業后,多數學生選擇考研,繼續深造,畢業后將從事科研工作。這種形勢對我們的本科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本科教育不單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依托科研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能力,為學生更好適應后續學習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筆者根據在該校2012級中藥學專業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結果,淺談一下有機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關系及對中藥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嘗試和探索。

1有機化學在中藥學相關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機化學是來源于有機體,發展于有機體,并融合在化學學科的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一個較為獨立的分支學科。有機化學學科是藥學和醫學學科的重要支撐。因此,有機化學課程是這些相關專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它是藥理學、藥物分析學、藥物化學、藥物設計學等很多后續課程的理論基礎。同時,有機化學與現代中藥學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1)現代有機化學科學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大大地加快了新藥的研發進程。作為中醫藥其有效成分大都是有機化合物。因此,有機化學研究水平的提高會促進中藥研究的發展,使中藥的新藥研發在很大程度上受益。(2)現代有機化學的快速發展為中藥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手段。中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中醫藥理論體系,與西藥只需單一成分發揮作用不同,中藥按照中醫理論使用的藥品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中藥現代化需要有機化學研究中最新的科技手段、方法及設備融入到中藥研究、生產和臨床應用的每一個環節,促進中醫藥不斷發展完善的一個過程。(3)有機化學相關技術對中藥質量控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中藥藥品的特殊性,目前一些中藥生產過程中還缺乏科學規范的質量控制標準,不同批次和不同生產廠家的同一產品在物質組成上常常存在較大差異,產品質量不穩定,不僅會影響療效,甚至還可能發生不良反應。

中藥學專業主要是培養在中藥研發、生產、經營和檢測等一線工作中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有機化學做為歷史悠久的基礎學科與中藥學的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已經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并逐漸成為中藥學學科發展的堅強支撐,在中藥學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其科學性和可測性更易于讓人們接受。因此,突出有機化學教學科研在中藥學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中藥學與有機化學的化學結合,將有利于中藥學相關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中藥實現現代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2河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相關專業有機化學教學現狀

依據河南中醫藥大學2011年培養方案,中藥學、中藥制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等專業開設有機化學為必修專業基礎課,所占學分6.0分,課程分兩個學期完成,理論學時108,實驗學時56。有機化學與后續開設的專業課程,如:藥物化學、藥物合成化學、中藥化學、藥物分析化學等課程聯系緊密,同時也是藥學相關專業的考研必考科目。目前該校的情況是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較多、課時相對較少、學生學習的壓力大。在有限的學時里,怎樣使學生扎實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夯實基礎,又從根本上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甚至為將來從事的科研工作埋下興趣的種子。這種現狀對有機化學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筆者多年從事有機化學課程教學,通過在工作中實施教學和科研的交融實踐,總結出了一些心得體會,現與大家分享交流。

3有機化學課堂教學和科研的關系

早在19世紀初,德國教育學家洪堡就已經提出“高校應該是研究與教學的統一體”的觀點。到20世紀末,大學中的科學研究伴隨著各國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減少和大學之間競爭加劇而倍受重視,地位和重要性與教學可以說并駕齊驅。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圍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因此,探索創新教育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大學教育的重點工作。

在當前的形勢下,高校教育中的科研工作與課堂教學密切融合,兩者相互促進。“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科研是源,教學是流”。協調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將使兩者會相互促進,偏離或偏重了某一方面,勢必會削弱另一面,都不利于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科研工作與課堂教學的交融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培養其創新能力,更有利于縮短學生知識面與前沿科技發展的距離,為其將來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提供前提和保障[3]。

4有機化學教學與科研工作融合的探索

針對當前的形勢和該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課堂教學滲透法、教學啟迪法、創建科研興趣小組、設立大學生創新性項目、舉辦本科生學術沙龍、開展學術前沿講座等方式建立教學與科研之間的橋梁,培養中藥專業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學素養,為中醫藥的跨越式發展儲備更多的專門人才。筆者進行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1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最新科研成果

課程設計是科研成果快速應用于教學環節的一種有效途徑。結合課堂講授內容,引入歷史重大科研成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將科研思維和科研動態滲透到課堂,激發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欲望和沖動。比如引入諾貝爾化學獎:1901年開始頒發第一屆諾貝爾獎,到2000年的一百年間,Nobel化學獎共91項,其中有機化學方面的有56項,占61.5%,由此可見有機化學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之大。再如,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藥物青蒿素,而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這樣將諾貝爾化學獎融入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有機化學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4.2鼓勵學生參與創新項目

河南中醫藥大學的大學生創新學習項目也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些項目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等特點。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學習項目,為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提供了機會,同時,在指導學生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啟發和提示自己對項目進展的理解與思考,有利于促進對科研項目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4.3在研科研項目分解為本科畢業設計課題

對于本科生的畢業設計,應盡可能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這是科研融入教學的一大體現。科研課題綜合性比較強,目標任務比較繁雜。將大的目標分解為小的子課題,設計成本科生畢業實習課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和創新思維,又能很好避免畢業論文的復制現象。可以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方法,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4.4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工作

課程教材編寫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教師專業知識升華的重要體現。高質量的教材直接反映出編著者對專業知識的前瞻性和嚴謹的科學思維邏輯。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將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及時寫入新編教材,豐富課程內容,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更樂于接受和掌握最新技術和成果。

5教學與科研結合的總結與展望

2012級的學生今年已經畢業,從統計數據來看,參與科研活動學生的畢業設計質量、技能競賽成績、考研率、就業率、就業質量都比沒參加科研活動學生好得多。

第10篇

關鍵詞:醫院;臨床中藥學;開展

臨床藥學在國內各個三級綜合醫院逐漸得到重視的同時,由于在以西醫為主的醫院環境下中藥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受到傳統中藥理念的束縛,以及中藥房的條件有限、工作開展困難,臨床中藥學方面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基本還是一片空白。①在中藥當下不斷地被研究,不斷改革和發展,在劑型和純度方面不斷優化,療效顯著,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成為發展之必然的情況下,中藥在醫院得到了廣泛應用。②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學科的分工愈加細化,這使得醫藥逐漸分了家,醫生只致力于診斷疾病和開具處方,中藥師也僅僅在中藥房負責調配中藥,處方的用藥是否正確、劑量是否合理,藥物之間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會出現不良反應等問題已被中藥師拋諸腦后,因此藥物聯用之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已數見不鮮。一旦出現此種現象,患者一味將責任歸咎于醫生,醫療糾紛數量呈上升趨勢,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殊不知醫療體系不健全,缺乏臨床中藥師指導用藥才是問題的根本。當然,目前已知的中藥種類繁多,單由臨床醫師掌握如此巨量的知識和信息,實屬不可能。再加上中醫臨床用藥復雜、醫藥分家嚴重,出現了醫者不知藥之所制,藥者不知藥之何用的現象[1]。本人將我院結合實際,探討如何開展臨床中藥學。

1 中藥在醫院的臨床用藥情況

臨床上經常使用的中藥有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由于中成藥具有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占藥品比例大、攜帶方便、便于服用、療效確切等優點,其銷售金額是中草藥湯劑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當然,新劑型的出現并不能完全的取代湯劑而占領中藥的市場,湯劑也有新劑型無法替代的優勢,如利于隨證加減處方、吸收快、奏效迅速、價廉易得、制備方法簡單等等。

1.1中成藥的應用情況

1.1.1中成藥在醫院用量較大 醫院每月會進行一次用藥前10名統計排名,在2013年1月1日~2014年3月31日,入圍前十的分別有以下10個中成藥注射劑:喜炎平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醒腦靜注射液、參芪扶正注射液、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紅花黃色素、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參芎葡萄糖注射液,在這15次統計中這些藥品比例分別為20%~50%,可見中成藥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需求量不可小覷。

1.1.2 中西藥結合得到廣泛的推廣 從醫學的發展角度來看,中藥與西藥的結合是歷史的必然。任何藥學的發展都必須吸收其他的優秀的科學成果,中西的結合就是一個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自然而然,中西藥結合后的效果優于單一的中藥或者西藥,較好的療效也是中西藥結合得到廣泛應用的根本原因。與此同時,中西藥結合之后的問題也接踵而來。由于中藥成分復雜,可能與聯用的西藥發生反應導致藥效降低或者產生毒性,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害其生命。從醫院2013年下半年的門診處方統計分析,其中40%的患者的處方同時開具了西藥和中成藥或西藥和中藥飲片,但在處方中并沒有特別的注明任何相關的注意事項。如鹿茸、甘草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當與阿司匹林等水楊酸衍生物同用會引起消化道潰瘍;藥酒與三環類抗抑郁藥如丙米嗪、阿米替林、氯丙嗪、多慮平等同服時,前者可加快后者的代謝,從而增強三環類抗抑郁藥毒性,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1.1.3中成藥放置在西藥房,由西藥師調配 中藥師和西藥師在學校中接受的教育并不相同,藥學和中藥學兩個學科的側重點不一樣。藥學主要學習對象是西藥,所謂的中藥學的相關學習只是走馬觀花,了解一下。而中藥學則是專門學習中藥的相關知識。中藥與西藥最大的區別就是中藥需要在傳統的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等性質用藥,這些方面的知識都是中藥學學生必須掌握的,對于西藥學的學生就不盡然了。由于不是特別清楚中成藥的藥性以及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中成藥的方法,西藥師很難指導患者正確用藥。

1.1.4西醫師開具中藥處方屢見不鮮 將中成藥當做西藥管理,由西醫師開具中成藥處方也成了理所當然。目前從一些醫院抽樣調查的結果看:綜合醫院中95% 的中藥注射劑是由西醫醫師使用,中醫院也有80% 的中藥注射劑由西醫醫師使用[2]。中醫注重對"證"的診斷,同一個病因表現不同的證而采取不同的治療;不同的病因出現相同的證而采取相同的治療,所以常常出現"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現象。西醫在開具處方時往往按照西醫的理論指導開具處方,更多的依賴藥物成分的藥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了藥物的療效,還會造成藥物不良反應[3]。但是很多西醫師都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對中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中藥既治不了病、也吃不死人。他們根據藥品的說明書斷章取義,片面的看待藥物的療效,一個清熱解毒藥最后可以當做萬金油適用于多種疾病。例如:在本人實習期間,曾留意一個醫師的處方,他開具的治感冒的處方必有茵梔黃顆粒。此外,中成藥的說明書在不良反應那一欄基本是"不良反應尚不明確",這也讓許多醫師放松了警惕,認為不明確就等于沒有,這使得他們用藥時更加肆無忌憚。

1.2中藥飲片的應用情況

1.2.1中藥飲片在醫院大多數由具備專業中醫知識的醫師開具 醫院多數中藥處方還是由中醫師開具,但是即使是中醫開具的處方也存在一些問題。現在臨床上的中醫師,特別是年輕的中醫師對不同產地中藥的優劣、不同炮制的功效作用、中藥的藥理作用及識別等中藥理論和知識了解不多,不能滿足臨床要求[4]。例如十八畏十九反的情況時有發生,處方書寫不規范(醫師喜歡用縮寫簡寫或者音近字代替),醫師在開具有多種炮制品的中藥時用藥混亂等等。

1.2.2中藥房的調配人員依然以西藥師為主 由于學校培養的中藥方面的人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藥房人手緊缺;加之待遇福利方面的問題導致很多中藥房工作人員轉行,中藥房工作人員極度匱乏。另一方面,西藥學的人員相對較多,西藥房人員充足甚至有富余,所以西藥師被"支援"到了中藥房。西藥師在中藥房機械的調配中藥,缺乏專業的中藥素養,在很多時候難以勝任中藥調配方面的工作。例如,在調配蜈蚣這個中藥材的時候頭足是否去掉的問題,往往容易被他們忽視。

1.2.3中草藥超量頻繁發生 有人曾做過調查,在調查的200種常用藥物中超量藥物168種,占抽樣總數的84%。其中超量百分比在1%~50%有144種。占抽樣總數的72%;超量百分比在51%~100%有105種。占抽樣總數的52.5%,居前十位的分別為木香、砂仁、豆蔻、小茴香、浙貝母、蟬蛻、川芎、萊菔子、柴胡、當歸;超量百分比在100%以上的有64種,占抽樣總數的32%,排名前十的分別為瓜蔞、豆蔻、丹參、酸棗仁、白鮮皮、蟬蛻、五味子、地黃、木香、萊菔子[5]。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草藥臨床用量普遍存在超量情況。

1.2.4中藥房中藥炮制品問題頗多 中藥通過炮制除增加療效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降低藥物毒性,達到去偽存真的目 的[6]。中藥炮制品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用藥之后的臨床效果,炮制不當會影響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常見問題有,蟬蛻上有泥土,藥材中混雜了煙頭塑料袋;白芍切片有炸心,白花蛇舌草切段過長;荊芥過分碳化,全蝎鹽沒有漂干凈;五靈脂、烏梢蛇有腥臭味等等。中藥炮制對中醫臨床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須重視中藥炮制,防止粗制濫造,以確保療效和用藥安全[7]。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全球合理用藥大會”上,有報告指出,全球有50%藥物被不合理使用,從而使患者產生耐藥性和出現不良反應甚至因不良反應導致死亡[8]。隨著中藥在醫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如何合理應用中藥顯得格外重要。例如,"馬兜鈴酸腎病"的產生除了藥物本身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之外,從目前的資料匯總分析很大程度是由于使用的劑量、療程不合理;未能遵從傳統中藥使用原則;對藥物腎損害的危險因素缺乏了解和個體差異等[9]。所以,開展臨床中藥學,實現中醫與中藥的有機結合是提高中藥質量與療效、解決當前中藥臨床一系列問題的關鍵。

2 開展臨床中藥學的必要性

我國《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指出:臨床藥學是開展醫療機構藥事工作的基礎,突出了臨床藥學在臨床藥物治療工作中的重要性[10]。臨床中藥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臨床用藥為核心,研究中醫辨證用藥基本理論及應用規律的一門學科。它著眼于科學的闡述中藥的基本理論,探索中藥防病治病、康復保健的作用機理,為臨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提供科學依據[11]。和臨床藥學相比,他們都是為了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合理,但不同在于臨床中藥學更注重于科學的闡述中醫辨證用藥的基本理論及其規律。恰當的選擇中藥的劑型、劑量、規格以及給藥途徑和方法,客觀的評價藥物療效探討作用機理,為臨床解決疑難雜癥提供依據。

很多人認為,中藥師的職責僅僅是負責在中藥房調配中藥,審查中醫師開具的處方是否對癥、用量是否準確,確保藥房的中藥材質量,其余的事情與他們無關。然而,近幾年中藥的不良反應事件頻頻發生。例如,馬兜鈴酸性腎病和魚腥草注射液事件。這些都在向我們暗示:開展臨床中藥學的必要性。

3 臨床中藥學的實施方法

3.1醫院方面 盡力為培養現代化臨床中藥師提供條件是醫院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當前有的學校開設了臨床中藥學這門課程,且很多中藥學學生都能充分的掌握中藥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是實際的臨床工作和書本上的知識的掌握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現在的高校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這使得學以致用成為了空談。另一方面,只有將學到的知

識充分的運用到工作中,才能充發揮臨床中藥師的作用。所以醫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1具備對臨床中藥學充分的認識和準備 要想搞好臨床中藥學,醫院領導的重視是必不可少的。而領導的重視是建立在對中藥的充分認識之上的。在現在的綜合性醫院中,中藥的用量較大,隨之出現的問題也較多,為了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醫院領導和有關部門也要注重開展臨床中藥學工作,把它們作為醫院臨床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管 理[12]。例如,可以選擇一批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中藥學人員進行相關的知識培訓,一定比例的公費派他們去臨床中藥學發展的比較好的醫院進修學習,為臨床中藥學的開展做準備。

3.1.2加強臨床中藥師與臨床醫師的聯系 臨床中藥師與中藥師的區別就是前者著重于臨床的實地應用,臨床醫師掌握著患者的第一手資料,加強藥師與醫師的聯系,可以使藥師充分了解藥物臨床作用的效果,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總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向醫師提供用藥建議;醫師可以通過藥師的建議逐漸加強對藥學知識的了解,做出對患者最合理的治療方案,最終達到醫師藥師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目的。

3.1.3成立中藥情報工作室 中藥情報工作室是臨床中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情報工作室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臨床中藥學工作效果的優劣。中藥情報是關于中藥臨床中藥學知識的集合,它提出包括中藥品種、給藥途徑、劑量控制方法、合理用、中藥相互作用等有關臨床中藥學集體工作的科學依據[13]。我們可以結合已收集的資料和藥物相關的理化性質、藥理性質與醫師一起進行分析探討,最后向醫師提供安全有效的建議。同時還可以使藥師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創造新的知識,不斷優化藥師的知識結構。也可不斷的搜集和更新中醫和中藥的相關信息,藥訊,為院內的醫務人員提供及時準確的配伍禁忌、中藥中

毒搶救措施、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相關信息。

3.2臨床中藥師方面

3.2.1努力學習中醫藥基礎理論知識,不斷查漏補缺 作為中藥學的工作人員,學好中醫藥基礎理論知識是本身的責任和義務。當然,單單學好書上的理論對于實際中的工作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所有的理論都要付諸于實踐,接受臨床的檢驗。我們應當在不斷的實踐中檢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斷加以完善和改進,跟隨發展的腳步和患者的需求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寬視野,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最終勝任自己的崗位。

3.2.2保證中藥材的質量 中藥材存在來源的多樣性,例如,大黃的來源就有唐古特大黃、掌葉大黃、藥用大黃三種,如何正確區分藥材質量的優劣真偽就成了藥師的重要責任。此外,一種藥物有多種炮制方法,對應治療的疾病也發生了變化。如大黃就有酒大黃、熟大黃、大黃炭、生大黃四種炮制品,炮制品的質量好壞,選擇炮制品的種類是否正確,成了臨床中藥師值得關注的問題。中藥是中醫治病的手段,中藥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了中醫治病療效的好壞,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否,所以保證藥材的質量是臨床中藥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3.2.3處方審核監督和促進醫師規范合理的給藥方案 中藥的處方通常是根據疾病所表現出來的證來對癥下藥,再選擇相應的藥通過君臣佐使的配伍來達到治病的效果,病情轉變的同時藥物的君臣佐使關系也會發生變化,各味藥的劑量也可能根據病情的轉復而發生變化。例如,風寒感冒常用荊防敗毒散來治療,風熱感冒常用銀翹散來治療。在綜合性的醫院中,由于中西結合治療疾病得到廣泛的推崇,而在較多時候中西結合的效果確實很不錯。但是由于中藥的成分復雜,目前尚沒有分析透徹,單單根據中藥的說明書來使用藥物是欠考慮的。有時會出現相互拮抗的情況,或者在中成藥和西藥注射劑的連用時西藥的加入使得整環境的PH值發生變化,從而使中成藥注射劑原本澄明的體系出現沉淀物而影響療效,或者一個要得加入使得另一個藥物的血藥濃度升高,甚至危及生命。如地高辛和銀杏葉片合用時,銀杏葉片會使地高辛片的血藥濃度升高而增加中毒的危險[14]。

因此,臨床中藥師應該嚴格執行《處方管理辦法》,不斷完善自身的相關專業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知識。在拿到醫師的處方時,首先查看是否存在十八畏和十九反的情況;其次查看藥物的使用是否合理;再次看藥物劑量是否超量,特別是有毒藥物;再次查看處方中使用的炮制品種類是否合理。如若發現問題,應及時告知醫師,建議修改。

3.2.4參與醫師的查房活動 在審查處方的時候臨床中藥師只能看到一個診斷出來的疾病的名稱,就拿感冒來說,處方上下的診斷是感冒,但是感冒有很多種,對于不同的感冒所用的藥也是截然不同的。處方上面我們只能看到片面的靜止的疾病,而中醫治療疾病是根據病情的發展而逐步改善處方,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①和醫師一起查房首先有利于臨床中藥師及時的更新患者病情資料,可以更準確的審查處方的合理性。②可以收集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并將其分析、整理成冊,在以后的用藥過程中起到前車之鑒的作用。③可以和醫師進行交流討論,不斷使處方趨近合理化。④臨床中藥師也可以和患者面對面的交流,向患者講解用藥的相關事宜。

3.2.5開展中藥的不良反應監測 許多人都錯誤的認為中藥是純天然的沒有不良反應,但是不然,為什么中藥的不良反應沒被大家注意,原因有兩點。①優秀的臨床組方中的藥物毒性得到了其他藥物的克制,起到了減毒增效的作用;②是被臨床的疾病癥狀所掩蓋了[15]。由于大家的誤解加上中藥治療疾病的復雜性,導致了中藥臨床使用不規范,不良反應時有發生,特別是中藥注射劑。臨床中藥師應對中藥的不良反應進行追蹤調查,做好記錄,及時上報并做好詳細的分析;與醫師交流探討,防止類似不良反應的再次發生。

3.2.6開展用藥咨詢服務 鑒于中藥在院內的使用情況,許多醫師、護士對中藥知之甚少,有的患者幾乎是一無所知。所以有必要在醫院開設用藥咨詢窗口,由資深的主管中藥師主持,對象是廣大的醫務人員和患者。指導患者正確的用藥方法、用藥頻次,交代給患者中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中藥的配伍禁忌及相關注意事項等等。給有疑惑的醫務人員解疑答惑,并向他們宣傳有毒中藥的使用規范。例如,規范有毒中藥的加工炮制;嚴格執行正確的煎煮方法;嚴格限制有毒中藥的劑量;進行合理的中藥配伍;選擇適當的中藥劑型;合理得當的應求,力圖“以毒攻毒”。

3.2.7積極參與到中藥的科研項目中 中醫藥在我國的科研工作相對于西藥比較落后,這與中醫藥的傳統特點、醫院領導對中藥的重視和中藥人員自身的素質等有關[16]。伴隨著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的科研需要有專業的人員進行專研,積極的開展中藥的科研項目。此時,臨床中藥學的人員應起好帶頭作用,積極投身于中醫藥的科研事業當中,開展臨床藥物的療效評價和藥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搜集不良反應案例、分析并上報,發揮好中藥方面的優勢,挖掘自己的創造力為中藥的深度開發而努力。

3.2.8自覺的進行繼續教育,重視自身素質教育 由于臨床中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醫藥交叉學科,要求中藥師不僅要有扎實的醫學和藥學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才能取得醫護人員和患者的信任和認可[17]。必須具備的醫學知識有病理生理學、解剖學、中醫學基礎等等,藥學方面的知識有中藥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方劑學等等,而且,這些學科仍處于不斷的豐富和完善當中。臨床中藥師的繼續教育是一個動態的延續的過程,需要跟著中醫藥發展的步伐而不斷進步更新,還要不斷的滿足患者需求的變化,唯有這樣才可以勝任臨床中藥師的工作。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是我們工作所必須的,但是以后我們的工作將要直接面對患者,對象不同,交流方式也會不同。鑒于當前的臨床中藥學剛起步,臨床中藥師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并且缺乏臨床經驗。所以,良好的溝通技巧在與患者交流中有極大的作用,在臨床上與醫師交流獲得臨床的相關知識有積極作用,在和相關醫護人員溝通并將自己的意見貫穿到患者身上更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愛因斯坦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能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和善和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18]。”我們身處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這個行業時刻充滿著生的喜悅以及死的哀痛,時時刻刻都得對每一個生命負責。現在的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除了與患者家屬自身的素質有關系外,還與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術的精湛程度和自身的道德素質的高低有很大關系。技藝是道德的體現,沒有了道德,技藝便失去了意義[19]。中藥師必須正確定位自己的工作價值,找準工作的突破口,最大化的體現自身技藝的意義。

3.2.9改變中藥師“以藥為中心”的服務模式 現在的臨床中藥師基本都是呆在藥房,負責藥物的調配,藥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他們的服務中心。但是R床中藥學主要針對的是患者,是為患者服務:指導患者正確用藥,督促醫師合理用藥,監督醫護人員正確將藥師的建議傳達到患者身上。最終的目的都是讓患者的疾病得到較優的治療,所以臨床中藥師應該走出藥房,面向廣大的患者,將“以藥為中心”的模式改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將注意力轉移到患者身上,及時注意患者病情和處方的變化,關注患者表現出的臨床反應,時刻將患者的健康記掛在心上,充分發揮臨床中藥師在臨床用藥過程中的作用。

4 討論

醫院中中藥的應用問題還沒有引起醫院領導的注意或者沒有得到相應的解決,現在的中藥師依然畫地為牢,沒有踏出中藥房面向廣大患者。然而,中醫藥快速發展的今天,這無疑是跟不上中醫藥發展的腳步,也無法滿足廣大患者需求。此時,臨床中藥學的開展無疑是一條讓藥師走出藥房、讓中藥不斷得到發揚、讓中藥學不斷進步的光明大道。

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相關的工作者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開展臨床中藥學工作是適應醫藥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的,只要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醫院的支持,通過醫院的各相關工作人員和中藥藥劑人員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臨床中藥學的研究和工作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的[20]。

總而言之,臨床中藥學的開展必將引領中醫學和中藥學開拓更廣闊的空間,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h,吳嘉瑞,杜守穎,等.基于我國臨床中藥師的幾點思考[J].中醫教育,2011,30(6):36-38.

[2]楊毅恒,翟所迪.中藥注射劑在臨床的合理應用[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6,4(6):34.

[3]程宗琦,繆麗燕.中藥在綜合性醫院的合理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10):772-773.

[4]康凱.中醫學專業應加強中藥學教育[J].中醫教育,1994,13(3):47.

[5]郭娟,任潤和.常用中草藥超量情況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8,8(2):139-141.

[6]王磊昆.中藥毒性的一些認識[J].光明中醫,2008,23(6):851.

[7]張新華.醫院中藥房炮制品常見問題分析[J].光明中醫,2010,25(9):1724-1725.

[8]田曉青,合理用藥責任重于泰山[J].中國醫學論文報,2005,31(4):88.

[9]梅全喜,高玉橋,胡世林.應理性對待含馬兜鈴酸類中藥[J].中國藥房,2006,17(7):554.

[10]趙夕秋,論中藥師在臨床藥學中的作用[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06,3(2):45-47.

[11]高學敏,鐘贛生,張建軍,等.臨床中藥學學科界定要點[J].中醫教育,2004,23(4):43-46.

[12]陳翠華.綜合醫院開展臨床中藥學工作的設想[J].河南中醫,2008,28(20):73.

[13]劉小平.對醫院開展臨床中藥學工作的初步設想[J].中國藥房,1990,1(4):16.

[14]何燕清.臨床中藥師在合理用藥中的作用[J].中國藥房,2009,20(27):2158-2160.

[15]許多,謝明,賈樹娟.有毒中藥在臨床中藥學指導下的應用[J].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集,2013:621.

[16]何三明,張孟炎.醫院臨床中藥師的工作職責探討[J].藥事組織,2003,12(9):54.

[17]張冰.臨床中藥學的進步與職業中藥師的繼續教育[J].中國藥師,2006,9(3):286-288.

[18]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310.

第11篇

[關鍵詞] 臨床藥學;研究生;培養方案;復合型人才;科研

[中圖分類號] R9-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1-0129-03

臨床藥學(clinical pharmacy)是指以藥學知識為基礎,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研究及干預藥物在患者體內的藥效動力學及藥代恿ρЧ程,從而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及經濟性的一門綜合性學科[1]。本概念最初于1957年由Donald Francke首次提出[2],并于1966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UCSF)率先創立臨床藥學專業[3]。臨床藥學于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1989年由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建立了我國首個臨床藥學本科專業,至2014年全國共有32所高等院校具有臨床藥學專業,其中有12所院校具有碩士培養點,9所院校具有博士培養點[4-6]。作為首都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我院于2014年申請并獲得臨床藥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和培養點,負責培養本專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及部分七年制在校生的實習帶教。在培養過程中,通過與臨床科室的交流及畢業生的反饋,筆者發現,現普遍實施的臨床藥學教學模式無法滿足臨床對藥學人才的需求,臨床不僅需要臨床藥師提供藥物咨詢、指導服務,更需要臨床藥師提供設計、分析、實施藥物試驗的科研服務。據此,經導師組調研與討論,決定對在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加強對科研能力的培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對本單位對該學科的學科建設、課程安排及人才培養方案做一總結,以供同仁參考。

1 培養對象與目標

臨床藥學是以向臨床提供具有藥學、臨床、科研能力的臨床藥師為培養目標的學科,故本學科的培養對象須具有臨床藥學的本科教育背景,但由于我國臨床藥學起步較晚,各高校的臨床藥學本科教育規模普遍偏小,而現今社會對臨床藥師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可將招收條件放寬至具有藥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學歷。在培養過程中,不僅需使研究生掌握為患者提供合理化用藥方案的能力,還需以研究生可獨立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藥物問題、分析藥物問題、解決藥物問題為最終培養目標。

2 培養模式

2.1 培養時限

臨床藥學的培養時限一般為3學年(6學期)。但由于本培養點的規模有限,本校報考人數較多,故目前僅招收本校臨床藥學5年制本科生,根據培養方案,可將本校臨床藥學本科的第五學年與研究生階段打通培養,這是由于臨床藥學第五學年本為臨床實習,而本培養點即是臨床單位,故將本科與研究生階段打通,在保證本科質量的前提下使總學程達到3年。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學生有更加充裕的時間接觸臨床一線,更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連續性,并可壓縮培養周期,即“5+2”培養模式。

2.2 培養方式

2.2.1 導師組負責制 為保證培養質量,由本校臨床藥學系負責32個月實踐培養計劃的制定與輪轉編排,并由導師、藥學部的相關專家組成導師組,對研究生的實踐培養進行有效指導。在培養過程中,再由臨床藥學系集中組織安排進行階段考核、結業考核、學位論文開題與答辯。

2.2.2 專科定向培養 研究生在首都醫科大學完成必修課學習后,導師根據課題背景、優勢學科、研究熱點及學生個人興趣對其專科方向進行定位。研究生將以個性化的專科方向進行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

2.2.3 藥學實踐 在進行臨床實踐前,研究生需對本單位的藥物品種、藥事管理細則、科研課題及藥學部運轉模式有一定的認識。故在臨床實踐前,研究生需進行為期10個月的初級臨床藥學實踐,在藥學部門診藥房、病房藥房、靜脈配液中心、藥檢室、實驗室及藥庫等各個崗位進行輪轉培訓,培訓包括對藥品的檢驗與調劑、靜脈配液方式、用藥干預、治療藥物監測及用藥咨詢等。在輪轉期間,藥學部還會安排各崗位負責人對研究生進行統一的講座培訓,使學生快速的、正確的了解各崗位的工作職責與工作內容。

2.2.4 臨床實踐 在完成藥學實踐后,研究生將進入為期1年的高級和專科臨床藥學實踐階段。學生按照自身專科方向進入各臨床科室,在臨床藥師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藥學監護。在此期間研究生需掌握本專科用藥品種、適應癥與藥物遴選方法、用藥原則、用藥時限及藥物不良反應辨別方法等內容,并在本專業臨床藥師及臨床醫師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的初步的用藥監護。

2.2.5 科研實踐 本培養點推薦研究生住校學習,研究生自入學始,即對其進行科研培養。在臨床實踐及科研實踐期間,布置工作量較小的相關科研任務,囑其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并安排研究生對老師及學長的實驗及科研進行觀摩,使其在觀摩期間迅速掌握相關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步驟、標書及論文撰寫等相關科研內容。

在完成初級臨床藥學實踐后,研究生進入為期1年的臨床高級和專科藥學,以及科研實踐階段。導師根據其專科方向、課題背景及學生個人興趣圍繞當前臨床研究熱點及難點進行科研選題。選題需具有一定的高度,并應涉及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學、藥劑學、循證醫學等多個學科,從而使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對相關科研方法及手段有更深的理解,并通過實驗結果對臨床用藥提供一定的理論及數據支持。

2.2.6 培訓及交流實踐 為加速臨床藥學的學科建設,本培養點著重培養研究生的自主學習、溝通及言語表達能力。研究生在學期間,導師組努力為學生爭取參加各種學術講座、專業培訓及學術會議的機會,并鼓勵學生在會議過程中進行匯報、發言及交流。另外,導師組每兩周安排的一次學術交流會,研究生定期進行數據匯報,并對研究內容及難點、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這不僅可使導師了解每個研究生的實驗進程與實驗問題,還可使研究生拓寬眼界,了解其他專科的相關知識與研究現狀。

3 成果

3.1 熟悉藥學業務工作

據了解,部分臨床藥學培養點忽略藥學實踐過程,從而加大臨床實踐幅度[7-10]。這雖可加深學生對臨床藥學的認識,但研究生在實踐中卻不了解自身科室的藥品品種、藥事管理細則及科室運轉模式,從而在臨床實踐中面對醫生、護士及患者所提出的問題無從解答[11-13]。由此可見,藥學實踐是臨床藥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本培養點研究生在藥學部輪轉過程中,不僅熟練掌握本單位用藥目錄,更對各崗位工作內容及職責有了深刻的認識,使研究生在查房過程中能夠為臨床提供準確的藥品信息及藥事管理細則。

3.2 臨床藥學能力增強

在本培養模式下,研究生在臨床中發現及解決藥物問題的能力均有所提高。據相關臨床科室反映,對于藥物品種、適應癥、用法用量等常見問題,學生可根據已有知識或用藥手冊迅速給出結果;而對于藥物相互作用、不良反應辨識、非常規用藥等復雜問題,學生可通過文獻檢索、專家咨詢等方式獲取正確信息,再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反饋于臨床。由此可見,專科培養下的研究生已得到各臨床科室的肯定與認可,這不僅為臨床合理用藥做出了貢獻,還為臨床藥學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3.3 科研水平提高

在此培養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與科研能力均有顯著的提高。研究生不僅可以按時高效完成論文開題、中期匯報、論文答辯等環節,還在與同學的相互幫助與合作中,對其他專科有了一定的了解。2015年以來,本學科點已畢業和在讀的4名碩士研究生,共發表SCI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其中有2篇論文分別獲得2014年和2016年北京藥學年會優秀論文的二等獎和三等獎。由此可見,在此模式培養下的研究生不僅擁有了良好的科研思維與寫作能力,還加深了對專科藥物的理解與感悟,臨床藥學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顯著提高。

3.4 交流溝通能力增強

在眾多的科室會議、用藥宣教、學術會議中匯報及發言中,研究生的言語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及溝通技巧均有顯著的提高。在不斷地鍛煉中,學生漸漸從中找到了自信,辦事能力及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4 總結

4.1 專科培養的優勢

本培養點研究生在第二學期即明確自身的專科方向,有助于學生盡早對專科知識進行學習與梳理。通過對專科藥學知識的研究,不僅能對該學科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為特定人群提供更加專業的藥學服務;還能更為快速的掌握臨床藥學的工作內容及研究方法,在學習其他專科時也可觸類旁通,提高自身學習及工作效率。此外,專科培養也為科研課題指明了研究方向,使臨床與科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避免科研與臨床脫鉤的現象。

4.2 加強科研培養的優勢

目前,臨床需要精通藥學、臨床及科研的復合型藥學人才,而傳統培養模式下的臨床藥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無疑是其短板[14-17],故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加深其對專科藥學知識及問題的理解,還能切實分析、解決臨床中的藥物問題,提供可靠的理論及數據支持,使藥學與科研真正服務于臨床。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專長,也成為其就業的敲門磚[18-20]。

4.3 展望

誠然,本單位展開的臨床藥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剛剛起步,各個方面的建設均處于摸索階段,在某些培養環節也存在一些問題,這正與臨床藥學在國內的學科現狀相一致。但筆者相信,在大家對臨床藥學教學的不斷嘗試、探索與挑戰下,最終會摸索出一條適合于中國國情的臨床藥學的特色發展道路,臨床藥師也會隨著工作的深入得到醫生與患者的認可和信賴。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y. Acute care clinical pharmacy practice:Unit-versus service-based models[J]. Pharmacotherapy,2012,32(2):35-44.

[2] Bond CA,Raehl CL,Franke T.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hospital pharmacy staffing,and medication errors in United States hospitals[J]. Pharmacotherapy,2002,22(2):134-147.

[3] T雪雷. 臨床藥學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 重慶醫科大學,2015.

[4] 張琴. 臨床藥學現狀和發展研究[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6):750-752.

[5] 吳永佩,顏青. 臨床藥學學科建設的內涵、范疇和發展趨勢[J]. 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4,23(3):133-159.

[6] 吳永佩,顏青. 臨床藥學學科建設與相關概念的探討[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4,23(2):69-72.

[7] 龍萍,吳方建. 臨床藥學與臨床藥學學科建設[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2,32(11):884-886.

[8] 趙奎君,續暢,王秀娟,等. 臨床中藥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J]. 中國現代醫生,2016,54(7):136-139.

[9] 楊志海,張幸國,馬葵芬,等. 我國臨床藥學學科發展現狀調研分析及思考[J]. 中國藥學雜志,2015,50(17):1553-1557.

[10] 張鳳,夏天一,高守紅,等. CNAS-CL01準則在臨床藥學教學和科研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藥業,2016,25(18):11-14.

[11] 馬葵芬,張幸國,王融溶,等. 基于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申報數據分析臨床藥學科研現狀[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6,33(1):94-97.

[12] 劉耀武,印曉星. 臨床藥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初探[J]. 西北醫學教育,2015,23(3):427-429.

[13] 張文悅,翟所迪. 臨床藥學本碩連讀六年制的實踐和科研模式探索[J]. 中國藥房,2008,19(13):1028-1029.

[14] 趙宇昊,唐燕,李書珍,等.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臨床中藥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 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 28(12):1891-1892.

[15]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淺議臨床中藥學學科內涵建設[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11):139-140.

[16] 蔣學華,李喜西,曾仁杰,等. 臨床藥學學科與學科的可持續發展[J]. 中國藥房,2008,19(13):965-968.

[17] 顏海弟. 我國臨床藥學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改革對策[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15):143-147.

[18] 張冰,金銳,吳嘉瑞. 基于現代中藥師知識框架構建臨床中藥學課程[J]. 藥學教育,2011,27(5):23-25.

[19] 李曉平,邵宏,唐忠婷,等. 國外52所大學臨床藥學專業研究生教學體系的比較[J]. 中國藥事,2007,21(11):934-938.

第12篇

關鍵詞 研究生學位論文 網絡評審系統 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 on Dissertation Remote

Network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1], ZHANG Haomin[1], WEN Hongjuan[1], ZHANG Lili[1], SHAO Shuai[2], WANG Hongfeng[1]

([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2]Medicin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change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ake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does not be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idely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linical medicine, nursing, literature, chemistry, managemen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X University invited many professors of oth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in 2014,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view cycle, high management costs, and inefficien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design an easy to use and high security system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Key words dissertation;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X大學2014年度共有368人申請博碩學位,學位論文評閱工作量相對較大。由于中醫藥專業在X省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勻的局限性,X大學論文送審以省外院校及科研院所為主。

1 中醫藥院校學位論文評審的特點

從全國范圍看,設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博士學位授權點、碩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較少,且中醫藥大學以外的其他院校、科研單位的中醫學、中藥學專業發展與中醫藥院校有著明顯的差別。因此,論文評審很難在省內找到一定數量的評閱專家。論文評審需要送到省外高校,近五年來,X大學論文送審院校主要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貴陽中醫學院、哈爾濱商業大學等高校。

中醫藥院校的專業領域較為獨特,隨著近年來交流的不斷增進,中醫藥相關學科專家數量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總量是小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各院校之間的指導教師大多互相熟識。論文評閱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人情分,不太好意思提出尖銳的看法,也很少會給論文不通過。因此,作為研究生學位部門管理人員,亟需尋求一個更為合理的、有效的論文評價方法。

2 傳統論文評閱的弊端

2.1 評審過程繁瑣

傳統學位論文評閱的方法主要是,X大學隨機抽取部分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將抽到的論文隱去作者和導師信息,編號,記錄好編號對應的作者,將論文送至復印社打印。提前與送審院校研究生處聯系,將打印好的論文郵寄至送審院校研究生處,送審院校研究生處領取論文,按論文方向將論文分發至各院系,各院系研究生秘書將論文發放至相關專業專家評閱,專家評閱論文后返給各研究生秘書,研究生秘書返回所在學校研究生處學位辦,學位辦將評審完畢的論文評閱意見書郵寄回X大學研究生處。整個工作十分龐大而復雜。很多學校大多只接收5~7所院校論文,郵寄的論文如涉及專業過多,或涉及專業在不同校區、不同醫院過多,很多學校不愿意接收論文。特別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論文評閱意見書返回延誤。加上往返快遞時間,一般最快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②

2.2 論文評審費用高

送審論文需要印刷,1本碩士論文印刷價格大約在50元左右,1本博士論文印刷價格大約為100元左右,郵寄費用大概在每本10元左右,管理費在每本50元左右。這些費用占論文評審費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花費巨大。③

2.3 論文評審時間集中,工作壓力大

從全國中醫藥院校看,學生多在3月份提交論文,很多導師在提交論文前,會臨時提出一些修改意見,盡管學校有論文提交截止時間,但礙于導師情面,很多學生要在3月底才能提交論文。由于每個學校都需要將研究生的論文送到外校審閱,且各個學校發放論文評閱意見書的時間都為四五月,這一期間,全國的研究生處工作都比較繁忙。很多學校不愿意接收大量的論文。特別是很多學校同時接收10余所、甚至更多院校的論文,這無疑加大了高校研究生處學位辦的工作壓力。因此,學校在選取發放盲審論文比例時,不太放心選取過多學生的論文,怕給自己、給他人造成工作負擔。由此可看出,這種工作方法,容易產生不良情緒,束縛了學校發放論文的熱情。

3 采用網絡評審的優勢

3.1 網絡評審簡介

現代計算機快速發展為網絡評審體系提供了技術保障。網絡評審可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利用互聯網將更多的相關領域專家納入論文評審專家行列,且學生的論文可以快速呈現到專家面前,同時,利用WEB程序開發技術,④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論文評閱方法。最大限度地對論文保密、對評閱專家信息保密,較傳統評審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捷。

3.2 網絡評審節省資源,降低費用

傳統評審方法,需要將送審的論文印刷,郵寄至送審單位(多為外省份)。通過快遞公司郵寄論文,通過快遞公司取論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而采用網絡審閱,環保、快速、省心,優勢明顯。

3.3 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基礎材料收集好,只需給評閱專家網址(或二維碼)、賬戶、密碼,專家即可在網絡端審閱論文,不受辦公環境制約,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3.4 提前知道評審結果,便于安排答辯

專家審閱論文過程中,可隨時提出評審意見,待論文評閱完成后提交論文評閱結果,學生收到評閱反饋意見后可及時修改論文,管理單位可隨時了解評閱情況,以盡快通知各學科、各學院,各學院可根據反饋結果合理安排答辯時間。

3.5 建立評審專家庫

網絡評審經過幾年發展,管理單位可對評審專家建立評審專家庫。今后,管理部門可直接與專家交流、溝通,不再走傳統的研究生處、各學院研究生秘書、專家這一繁瑣的工作流程,直接同專家面對面建立關系,評閱論文。專家庫的建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選取更多院校、更合適的專家評審論文。

3.6 利于數據分析,指導管理者調整政策

網絡評閱論文,數據更容易分析,管理者可清晰、直觀掌握各年度論文評閱情況,有利于論文評閱工作的總結,及時調整下一年度的論文評閱工作方法和思路。

4 網絡評審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4.1 年齡大的專家不習慣

年齡大的專家接觸網絡相對偏少,對網絡評審工作還不適應。這要求我們開發更為清晰、便捷的網絡論文評審系統。目前的解決方案是,如不習慣網絡評閱,可在線打印學生論文及論文評閱意見書。

4.2 電子版論文暫不能實現快速標注服務

紙質版論文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標注,網絡評閱論文暫時無法隨意標記。目前可采取在線打印的方案解決,未來盡快實現一種簡單、方便、快捷的網絡標注服務。

4.3 網絡評閱論文對軟硬件有一定要求

網絡評閱論文對專家使用的電腦系統、瀏覽器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兼容性還不夠完善。論文評閱使用說明書的編寫上,盡可能地把所有能考慮到的問題匯總編入。

4.4 培養用戶習慣

目前國內采用網絡評閱論文的學校還非常少,特別是中醫藥院校,尚處于未開發階段。X大學尚未接到網絡送審的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論文。由此可見,中醫藥院校的評審專家,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網絡評審。

4.5 電子支付

專家評閱論文后,填寫論文評閱專家費用領取單,由X大學研究生處學位辦審核無誤后直接支付。目前正與技術人員協作開發,爭取未來可通過支付寶應用來支付評審費。

4.6 網上簽名和蓋章

網上簽名已無技術障礙,電子蓋章相對困難。目前的想法是,在線打印后,蓋章,傳真回X大學研究生處。

遠程網絡論文評審工作才剛剛起步,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未來,論文評審工作將會變得越來越快捷、安全、有效。

通訊作者:王洪峰

基金項目: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編號:20140204070YY)

注釋

① 張德勤,龔道華,楊勇.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實行網上評閱的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② 封旭紅.學位論文盲審區域合作的實踐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③ 呂向前.研究生學位上評審系統設計與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3(6):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宁晋县| 都兰县| 高密市| 松桃| 建宁县| 稻城县| 柯坪县| 城步| 固安县| 宁德市| 建宁县| 四子王旗| 海林市| 获嘉县| 越西县| 昌宁县| 凯里市| 县级市| 丹寨县| 平江县| 桂阳县| 龙海市| 九台市| 保亭| 安仁县| 忻州市| 柏乡县| 许昌市| 北安市| 兴业县| 濉溪县| 台南县| 三台县| 普安县| 巨野县| 西丰县| 黄龙县| 平邑县| 邢台市|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