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教育技術專業論文

教育技術專業論文

時間:2023-02-10 16:53: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技術專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育技術專業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論文分類;主要任務;寫作步驟指導;典型題目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1―0018―03

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編寫的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是通過畢業論文鞏固所學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項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和決策能力[1]。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綜合考查學生運用教育技術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現有很多畢業論文缺乏科學和規范,論文質量并不高。本文參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嘗試將論文分類,并就每類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寫作步驟展開探究,列舉出典型題目,以求為畢業生提供參考。

一 綜述/評述類論文

1 定義

查閱某一專題在一段時期內的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經過分析研究,選取有關情報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作出綜述或評述的文章[2]。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選題

選題首先要內容新穎,且近幾年確有進展,為本專業所關注的焦點;其次題目不要過大,面面俱到的文章很難深入研究核心問題,往往流于泛泛而談。

(2) 查閱和積累有關文獻資料

一方面,需要搜集權威性的參考書,如專著、教科書、學術論文集等。另一方面是查找期刊和文獻資料。

(3) 提出綜述/評述的問題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問題。指明寫作目的、意義和作用;闡述所綜述/評述問題的資料來源、歷史、現狀及發展動態。如果所選題目屬于爭論性課題,需要指明爭論的焦點所在。

(4) 進行具體綜述/評述

首先,通讀、細讀、精讀文獻資料,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論點,分類摘記其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方法、重要數據、主要結果和討論要點。其次,對摘記的資料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可以從以下順序進行綜述[3]:①歷史發展:按時間順序說明這一課題的提出及各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體現各階段的研究水平。②現狀分析: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各家觀點,詳細介紹有創造性和發展前途的理論或假說,并引出論據;對有爭論的問題要指出問題的焦點和可能的發展趨勢,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一般的、過時的或已被否定的觀點可從簡描述。③趨向預測:在縱橫對比中肯定所綜述/評述課題的研究水平、存在問題和不同觀點,提出展望性意見。

(5) 總結

對綜述/評述所得出的結論進行評議,對文章的特色和不足進行總結。

(6) 參考文獻

依引用先后次序或參考程度排列參考文獻,引用的國內外文獻必須真實。由于現在的綜述/評述多為“現狀綜述/評述”,所以70%的引用文獻應為3年內的文獻。

3 典型題目

美國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綜述/教學設計的國際前沿研究/從網絡教育的發展看回歸教育現象/面向學習者的教學設計評述/教育技術研究范式與發展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教育游戲的國際研究動向以及啟示。

二 實證類論文

1 定義

針對教育技術領域的某一問題或專題,有目的地進行調查與考察、試驗與分析,或進行相應的實驗研究,得到系統的觀察現象、實驗數據或效果比較等重要的原始資料和分析結論的論文。實證研究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兩者,主要研究方法有調查問卷/量表(常伴有訪談)、文本分析、觀察法,實驗法等[4]。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確定研究的問題

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課題是否具有創新性、可行性,影響可行性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2) 分析研究的問題

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搜集相關支持理論。其次,分析所研究的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可借鑒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再次,說明作者擬從哪些創新角度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建立研究假設。

(3) 制定研究的方案

運用實證方法展開的研究,需要事先作好周密的設計,以求對實施研究進行嚴格的控制,盡量排除研究者、被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具體做法如下:確立研究中需要考慮的相關因素和觀測指標;確定研究方法;明確已具備條件和尚需創設的條件;明確研究的具體步驟和時間安排;設計必要的問卷、調查表、測驗題、實驗過程等。

(4) 實施實證研究

依據方案進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時,研究過程也有差異。例如在以調查/訪談為主的實證研究中,首先需要進行預調查,然后根據預調查結果修改調查設計;實際調查中注意尊重客觀事實,如實記錄,不把主觀傾向帶到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在以實驗為主的實證研究中,首先,進行實驗前測;控制實驗的各個環節、實驗對象、實驗時間和場所的安排等因素;其次,如實記載自變量的操作情況、無關變量的控制情況、因變量的變化情況和其他相關情況;再次,進行實驗后測,了解實驗后被試在所研究的特質上達到的水平[5]。

(5) 整理資料,作出總結

對研究過程進行總結;用適當統計方法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并詳細分析;得出研究結論,以量化資料反映客觀屬性,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指導性或改進性的策略或建議。

3 典型題目

(1) 課程/課堂教學

幼兒園動漫環境創設效果的研究/非語言符號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小組討論學習在**課堂中的效率研究/**市高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狀分析/《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現狀調查和研究。

(2) 學生學習

**地區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情況與調查研究及推廣措施/概念地圖支持學習困難學生寫作的實驗研究/**市在校大學生博客使用現狀調查與分析/大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的調查研究。

(3) 教師專業發展

對**市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方式的研究與建議/中學對教育技術師范生能力與素質需求調研/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倦怠調查研究及應對策略/**地區高中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的調查與分析/教育Blog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研究與展望――以**地區為例。

三 設計類論文

1 定義

本文界定的設計類論文是設計課堂活動、模型、系統等一些應用性研究的文章;它重在應用或檢查理論,并依據理論進行分析設計,得出直接的設計成果。本類主要是設計課堂活動及一些應用平臺模型,對于以編程實現的應用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將在第四類論文中闡述。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對選題背景和依據理論進行概述

對選題背景進行描述,指出設計的目的;對相關概念和支持理論進行概述。

(2) 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深入調查

深入調查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現狀,從已有研究成果提煉出本課題可以借鑒的具體內容和要素,并重點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處,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初步確定本論文中的設計需要解決什么實際問題。

(3) 對設計進行需求分析

在上一步中已經初步確定所做的設計需要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后,緊接著就要對設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如果可行,則要進一步具體回答“本設計要做什么”的問題,細化設計任務。

(4) 進行具體的設計

根據細化的設計任務來進行具體的設計,作者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詳細描述具體的設計過程。

(5) 應用所做的設計

應用分兩個階段:試應用和真正應用。前者主要檢測所做的設計是否完善;后者是根據試應用結果對設計進行改進和完善,直接檢測所做設計的應用效果。不管是哪種應用,都需要記錄應用的具體過程。

(6) 分析成果,總結和展望

對應用成果進行分析,將成果與目的對照,看有沒有實現設計目的;指出具備更完善的條件時設計還能改進的地方。

3 典型題目

基于三維動畫技術的視頻課程片頭設計/基于協作學習的課堂活動設計/中學信息技術網絡學習社區的分析與設計/多媒體界面的創意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整體設計/績效觀下的企業培訓教學系統設計。

四 開發類論文

1 定義

本文界定的開發類論文是描述為解決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而設計的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及應用過程的文章。由于是教學應用軟件的開發過程,所以可以參考各類軟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模型指導下融入對教學過程的思考,實現教學過程思想對軟件開發的指導,以及軟件應用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與建議。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對選題背景和依據理論進行概述

同“設計類論文”,著重描述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性質、簡要解決辦法及對系統功能的大概要求。

(2) 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深入調查

同“設計類論文”,并對該軟件系統解決特定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預期。

(3) 進行軟件需求分析,

首先進行可行性分析;其次確定系統可以實現怎樣的功能,即系統“要做什么”,從該步驟開始,可以參考幾種常見的軟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來安排系統開發的過程和進度,采用常用的結構化分析方法來進行分析,并且撰寫相應的文檔,例如數據流圖,數據字典,說明以及補充材料等[6],為設計過程做好充足的準備。

(4) 設計過程

包括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過程。對(3)中的系統功能進行細化,進行系統總體結構設計,數據結構以及數據庫的設計,產生若干獨立的功能模塊,然后再對每個模塊進行詳細設計。

(5) 編碼與測試

即軟件開發中實現的環節,可以獨立進行,撰寫相應的文檔,總結一些實現方法和技術優化上的體會。

(6) 系統的應用和反饋

類似于系統開發的調試階段,即讓系統在實際環境中運行,看系統的運行是否能夠適應軟硬件環境,是否真正滿足預期的要求,并記錄反饋信息,以再回到階段(4)進行優化設計,改善系統的性能;在最終成品的應用中記錄最終的應用效果。

(7) 總結和展望

對開發成品及其應用成果進行評價,將成果與開發目的對照;對比目前同領域中的其它系統,總結過人之處和不足之處,指出具備更完善的條件時開發還能改進的地方。

3 典型題目

網絡教學交互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基于.net的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基礎教育研究性學習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基于Web2.0的在線搜索系統的開發/基于Web2.0的網絡學習平臺的開發。

五 比較類論文

1 定義

比較研究法是通過審查、判斷并列舉事物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的方法,可分為橫向與縱向、同類與異類、定量與定性比較;比較的對象可以是同一事物在時間序列上的特征或現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時間序列、不同空間結構上的特征或現象[7]。它廣泛存在于上述四類論文中,本文探討的比較類論文是指通篇以比較為主要手段,展現和分析比較的內容,以揭示事物本質的論文。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確定比較的主題

首先,選擇比較對象,確定比較的主題。其次,在頭腦中產生對此主題比較目的的假想,比較目的需要立足實際,且在比較研究中可驗證。再次,確定比較的具體內容和比較標準。

(2) 獲取相關資料

搜集和初步整理資料。可以通過實地考察、閱讀文獻、調查訪問、座談討論、實驗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但考慮到所選材料對達到比較目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選擇最優的渠道以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 描述比較內容并進行差異分析

對每一項比較內容進行描述,進而列舉比較對象間的異同,站在歷史、辨證、多維的視角上來分析比較對象間形成異同的原因。

(4) 得出比較結論

對所比較事物的本質進行進一步揭示,并驗證筆者的假想有沒有實現,得出比較結論。

3 典型題目

信息時代電視傳播的嬗變/論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多媒體信息傳播與大眾傳播的比較/網絡課程與精品課程的對比研究/大眾傳媒信息與學校教育信息比較研究/Web2.0應用國內外現狀比較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監督機制中外比較研究/農村受眾媒介素養習得差異性研究/**和**區域信息化差異比較/**市重點小學教育網站主頁設計比較研究。

六 總結

本文探索出的教育技術本科畢業論文的幾種分類及各類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寫作步驟,只是在為提高畢業論文質量上的一種探究,必有不足之處。在論文實際寫作中學生還需綜合地、靈活地選用各種研究方法,在各類論文具體寫作步驟基礎上學會變通,不能固化在這些框架中,這樣才能寫出創新的、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管理卷/理學卷/電子信息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1-6.

[2][3] 如何寫綜述論文全攻略[EB/OL].

[4][5] 馬云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7,196-204.

第2篇

關鍵詞:網絡教育;遠程教育;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4-9755-03

Analyzing the Developing Actuality of the Domestic Online Education From the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AO Tian-me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hai 200063, China)

Abstract: Online education has the history of nearly 10 years in China, since our Ministry of Education authorized 67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China Central TV University to develop online qualific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1997 , online education reached a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on the progress of online education, there are lots of confusion and obstacle. In China, how i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nline education? What about the trends and the problem alo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This thesis deeply explained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domestic online education by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found the problem on the progress of development, and we hope that it will give our educator some inspiration.

Key words: online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網絡教育自從引入中國,一直以來就是教育技術領域關注和研究的熱點。網絡教育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產物,為教育技術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然而對于網絡教育,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網絡教育為實現大眾教育、終身教育、個別化教育提供了條件;然而有的人卻認為網絡教育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教學質量不能保證,網絡教育中師生缺乏情感交流等。那么網絡教育的發展到底如何?現階段,人們關注網絡教育的哪些方面應用與發展?以及網絡教育現階段的研究狀況等等。該文希望通過內容分析法來研究網絡教育的發展現狀,從中發掘網絡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

1) 研究方法

該文試圖通過教育技術專業期刊來分析研究國內網絡教育的發展現狀,該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內容分析法。

2) 分析對象的確定

為了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國內網絡教育發展趨勢和研究現狀,該研究的分析對象分別是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遠程教育、現代教育技術、開放教育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育、現代遠距離教育等七本教育技術學專業相關期刊。

3) 研究步驟

該文通過對教育技術專業期刊進行內容分析,主要從論文數量統計、作者情況統計以及主要研究領域的分析統計等來了解網絡教育的發展狀況,并突出網絡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趨勢。

2 論文總量及年份分析

2.1 論文總量

該文研究內容的抽樣方式采用“來源抽樣”。[2]筆者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為平臺,采用專業檢索方式,檢索字段為:題名=‘網絡教育’and來源=‘***’,檢索以上七種專業期刊的所有題名中含有網絡教育的文章,各期刊文章數量見表1。

2.2 從年份論文數量分布來分析網絡教育發展現狀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是從1994年開始收錄的,而且考慮到2009年的部分論文還沒有收錄,94年收錄的時候網絡教育基本上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該文統計了從1995年到2008年各來源期刊的已收錄文章,統計結果如表2。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教育總體上還是呈現上升的趨勢的。在圖表中,我們發現從1995年到1997年間,在教育技術專業雜志上發表的關于網絡教育的文章幾乎沒有,也表明在這一時期網絡教育還沒有在國內真正地發展起來。直到1997年,教育部批準67所普通高校和中央電大開展網絡高等學歷教育,網絡教育才慢慢地被教育技術界所關注。在這七本專業雜志中,最早的介紹網絡教育的文章是1998年由趙繼紅發表在現代遠距離教育中的《網絡教育:電大教育的新紀元》。從此以后,有關網絡教育的論文才不斷地在教育技術專業雜志中出現。

從1997年開始直到2003年間,是網絡教育飛速發展的時期。因為在這一時期國家不僅批準了網絡教育試點,而且也出臺了很多政策。特別是從2001年開始,各個教育技術專業雜志都開始刊登網絡教育方面的文章,在初始階段大部分的關于網絡教育方面的文章都是刊登在中國遠距離教育和現代遠距離教育雜志上,但是從2001年以后,各個教育技術專業雜志開始關注網絡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在教育技術核心期刊電化教育研究上,關于網絡教育的文章越來越占有很大一部分。這也說明了從1997年到2003年這段時間內教育技術專業人士更多地越來越開始關注和研究網絡教育。2003年網絡教育發展到頂峰時期,從那以后,網絡教育的發展進入反思期,網絡教育的論文呈現下降的趨勢。雖然在網絡教育引入國內時,人們對它抱有很大的希望,然而在實際發展中人們發現網絡教育并沒有預期的那樣,它存在很多無法避免的弊端。網絡教育的發展暫時處在一個平緩的發展時期。而從搜集到的文章標題,可以看出2008年的文章,大多是開始反思網絡教育的發展以及其發展趨勢,試圖找到網絡教育的新的發展方向和突破口。

3 作者情況統計分析

第3篇

關鍵詞:教育游戲;研究生;教育技術學;元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來教育游戲作為教育技術學新的研究方向或領域,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多層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觀層面探討教育游戲的概念、本質、功能、理論基礎等,并嘗試構建教育游戲設計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戲設計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對游戲主題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游戲任務設計、關卡設計、參與者角色設計和情感設計等微觀細節的研究。作為重要的教育游戲研究群體,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對教育游戲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國教育科研領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對近十年教育技術專業中游戲主題的碩博論文進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和參考價值。

二、調查方法

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博論文中關于游戲的相關研究狀況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從全國碩博論文庫檢索文獻。將檢索到的論文題錄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學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轉換到Excel表中進行處理。在此過程中,筆者對以上數據做了篩選,去除一些與主題不符的文章,篩選出182篇碩博論文。

三、研究現狀

1.論文數量呈上升趨勢,教育游戲日益成為研究熱點

從數量上來看,2003年開始有對該主題的研究,十年來研究成果數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數量急劇增加。這種現象表明,教育游戲由于巧妙地將教育的知識性和游戲的趣味性融為一體,正在成為教育信息化應用的熱點。

2.服務對象針對性較強,多集中于中小學

通過對論文的梳理分析,我國以游戲為主題的教育技術學碩博學位論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領域,在服務對象的類目設計上著重區分不同層次類型的教育,具體數據統計如圖 2 所示。

總體上看,一方面我國有27%的碩博學位論文在探討教育游戲相關問題時,沒有設定明確的服務對象,且這部分論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73%的論文有明確的針對性,而且這種針對性體現在實例開發的內容選取。我國碩博論文中教育游戲的服務對象覆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階段,且研究范圍日漸從學校教育向其他領域擴展。但目前,研究者較多關注的是中小學教育游戲問題,研究小學、中學教育游戲的論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別占總數的31%和25%。

3.研究類型逐漸多樣,仍以方法、設計類為主

研究類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從研究類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過程和研究的結果、形式,所以筆者將碩博論文劃分了五種研究類型,如表1所示。

(1)理論探索類

我國研究者對此類論文從以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一是理論基礎研究。例如,方芳論述教育游戲的理論基礎以及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教育游戲的技術支持。[1]二是應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建構了教育游戲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四種模式,并分別對其理論基礎、特點、實踐流程進行了闡述。[2]三是設計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教育游戲的設計方法,分別從教育、游戲以及游戲整體開發流程三個角度分別對教育游戲設計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策略。[3]

(2)調查分析類

此類論文針對當前教育游戲的應用現狀展開調查,目的在于通過學習者的綜合調查與訪談,收集第一手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數據,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關的策略和解決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誼群分別對小學生的游戲素養和大學生游戲應用現狀做了調查分析,并針對其具體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3)方法設計類

從技術的兩種形態來看,論文可分為兩類。一是物化形態的技術,指研究者通過軟件開發等技術手段完成教育游戲設計的目的。這種開發既包括基于游戲開發平臺設計的大型教育游戲軟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軟件設計的游戲性課件。例如,羅麗基于J2ME開發技術,闡述了教育手機游戲的開發方法。劉政良設計了針對一線教師的、支持知識競答式教育游戲創建的教育游戲開發平臺。二是智能形態的技術,指對利用教育游戲進行教和學的方法和策略進行設計。例如,崔繼振總結了網絡教育游戲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三種應用模式。

(4)應用實踐類

應用實踐研究者主要通過實驗的方式,輔助以問卷、訪談等方法,對已開發教育游戲的各項功能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戲在促進學習者知識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驗證教育游戲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學習者興趣方面,張志宏通過實驗得出,[4]教育游戲能夠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改變原來的學習態度;在促進學習者創新發展方面,鄧超采用行動研究法對教育游戲促進創造性思維進行了初步驗證,并提出運用策略。[5]

(5)評價管理類

部分研究生對教育游戲整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其中部分內容的評價指標進行了探討。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響教學游戲軟件中交互設計因素的前提下,嘗試構建了教學游戲軟件中交互設計評價指標體系。趙陽嘗試建立一套完備的教育游戲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學、學習資源和過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義中作為教育技術的五大范疇之一就被明確提出。教育游戲作為新的教學和學習資源,理應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視,但由于教育游戲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博碩論文的內容尚未涉及該領域。

四、研究反思

通過對近年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教育游戲論文的分析,其研究特點還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為借鑒。

1.研究服務對象集中于中小學,忽視其他教育

十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關于教育游戲的研究與實踐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中小學教育。由于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與游戲有著天然的聯系,教育游戲被率先應用于中小學教育,并且相關研究也多著眼于此。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對學前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教師教育如何應用教育游戲的研究無論是數量還是類型都相對較少。與學校教育相對的社會教育,則成為教育游戲研究的盲區。

2.研究類型“重”設計開發,“輕”教學應用

學習資源和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范疇中,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關于教育游戲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個范疇。但四個范疇的研究數量分布極不均衡。在182篇論文中,有108篇論文著重研究教育游戲的設計、開發的策略、流程,占論文總數的69%。其中僅有22篇設計了與教育游戲相適應的教學應用方法和策略。這種重視開發等“硬”技術輕視方法等“軟”技術現象,導致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戲軟件、課件的重復開發,以及教育游戲硬件資源的浪費。

3.理論研究不夠成熟,未找到教育與游戲的平衡點

目前,我國研究生關于教育游戲研究的理論基礎,多是基于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游戲理論以及一些技術理論。但是教育游戲不是教育與游戲的簡單相加,僅靠單一視角的理論來指導教育游戲的開發是不合適的。它需要以相關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將游戲理論整合于教育理論,并結合心理學、美學、傳播學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內容本身的娛樂屬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對教學理論、傳播理論、文化理論進行綜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戲的基礎理論[6]。在教育與游戲的融合過程中,如何將二者兼顧,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這是教育游戲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問題。但我國研究生針對理論探究的研究較少,大多關注基本理論的介紹和應用模式的設計。

4.數據來源于理論而不是調查實踐,調查和分析缺乏科學、規范性方法

根據教育游戲的研發流程來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礎,游戲的整體設計方案是前提,技術實現和教學方法設計是關鍵,教育游戲的應用是目的,教育游戲的修改與完善是保障。研發的每個環節都影響著教育游戲最后能否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從目前各個環節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來看,在前端分析和測評環節,雖然部分研究通過已有經驗理論和邏輯推演進行分析,但是對學習者的特征分析,認知發展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等只能提供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習者的認知特征和知識基礎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針對非智力因素,比如,興趣、學習風格等需要進行調查分析才能獲取準確數據。而對于教育游戲測評之后的修改,對游戲的完善、學習者滿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戲研究中意識到這一點并在實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議

1.拓展服務對象的范圍,關注弱勢群體和非學校教育對象群體

教育游戲作為一種新的學習資源或者學習方式,能夠為學習者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體會其教育的娛樂性。這種愉悅的學習體驗,應該被所有的學習者感知,不應受到年齡、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這就要求研究生要擴大教育游戲研究服務對象的范圍,將處于弱勢的感官受損人群和社會上渴望獲取知識的人群納入到服務對象的范圍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戲為學習者帶來的愉快學習體驗,使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都能夠體會到教育游戲所帶來的益處。

2.以教學實踐應用為導向,注重教育游戲的管理、評價研究

在教學中的推廣和使用是教育游戲設計開發的目的。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對教育游戲應用的研究,開展應用模式、應用策略的指導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強對教育游戲的資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積極構建教育游戲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教師、學生選擇合適的教育游戲提供參考依據,從而使教育游戲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研究范疇能夠協調發展。

3.樹立基于設計的研究理念,增強教育游戲設計、開發的規范性

根據設計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戲的研發是通過設計、實施、分析和再設計的持續循環進行開發和研究。在這種研究理念的指導下,研究者要完成五個環節,將整個設計開發過程看作是持續完善、改進的過程。即:①以問卷、訪談為主的調查,分析學生學習需求;②對教育游戲進行教學設計和技術實現;③對游戲軟件進行試用和測試,根據反饋信息對游戲進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據反復測試和修改,總結游戲設計開發和應用指南;⑤對游戲進行推廣應用。在研究過程,要注重數據來源的科學性,而不僅僅通過理論和思辨獲取信息。

4.適當設置教育游戲課程,培養專業人才

國內高校教育技術學的課程設置中,依然不見和教育游戲相關的課程。教育游戲是多學科理論與技術交叉的產物,僅靠學習其游戲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相關的開發技術,很難開發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游戲;其人才“應兼收并蓄,既能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又有相當的人文與藝術素養” 。[7] 以現有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均無法滿足培養教育游戲專業人才的需求。所以,設置適當的教育游戲的課程,并且為教育游戲研究人員設計合理的培養方案,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必然選擇。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進教育游戲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已經設計、開發出67款教育游戲產品,由于知識產權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廣大教學課堂中推廣、使用,使教育游戲在學位論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閣”,難以發揮其設計、開發的作用。如果能加強對教育游戲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參與合作,學校和科研單位提供設計思想,企業提供技術和資金,從而形成一條設計、研發、應用的產業鏈。[8] 這樣不僅能夠加強我國研究生教育游戲研究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有利于教育游戲的推廣,并且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優質的教育游戲資源,真正實現教育游戲的產學研結合,促使教育游戲更好地服務教學。

參考文獻:

[1]方芳.教育游戲的理論基礎及應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2]余英.教育游戲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逄博.教育游戲設計方法與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4]張志宏.教育游戲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應用中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5]鄧超.教育游戲對培養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應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6]楊曉宏,李鴻科.對我國教育游戲研究現狀的思考――基于 “娛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學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10):7.

第4篇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下面我就小學語文教學談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的發展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小學語文教學談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本頁關鍵詞】論文寫作 期刊征稿

【正文】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下面我就小學語文教學談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多媒體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多媒體技術為各種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實現和操作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 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 是教學改革一次質的飛躍。因為它可從根本上激發教與學的興趣, 將抽象化為具體、將枯燥變為生動, 可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媒體教育技術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物質保障, 為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2.多媒體技術利用多種媒體的介入, 為學生學習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 活躍課堂氣氛, 激發學習興趣。我們結合教學內容, 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 在學生的感知階段創設情景, 提供與所學課文和詞語有關的聲音、圖像, 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與逼真的情景結合起來, 使學生身臨其景, 多種感官同時參與, 準確理解所學知識。例如, 我們在講" 咆哮" 一詞時, 就是利用圖像及錄音, 讓學生一邊觀看昏天黑地、飛沙走石、狂風即將吹倒樹木的錄像, 邊聽狂風怒吼的錄音,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那就是狂風" 咆哮", 并能把這一詞語應用到相類似的場合中, 不但使學生對詞語認識深刻, 而且運用自如。3.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 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學習方式。多媒體技術, 特別是網絡媒體的介入, 使語文閱讀實現了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發展。這種全新的、開放的學習方式, 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假如教育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就能方便地查閱、獲取相關知識, 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遷移學習與理解, 體現了信息社會對個體創新能力發展的要求, 更對我們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語文教學該如何面對這種形式的改變, 是關系到能否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的關鍵。4.多媒體教育技術改變了語文教學的知識觀、數量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不僅使教學的形式有了根本的變化, 還使語文教學從單一傳授課本知識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使教學的內容和數量更加多樣化、開放化。

【文章來源】/article/66/3185.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第5篇

――廬陽中學《有效技能研究與實踐》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提出

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它還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著眼點,是一種改善教學、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已經成為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廬陽中學是一所新建學校,作為一所高起點學校,硬件建設較好。大部分教師都具備較高的教育技術能力。在此情況下,因地制宜地開展“有效技能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研究,有利于學校資源設備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的轉變以及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師生命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另外,作為一所新辦學校廬陽中學年輕教師占87.5%以上,他們對傳統教學技能的應用還顯不足,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已成為學校師資培訓的現實需求。同時,考慮到現代教育技術畢竟只是一種教輔手段,由于條件及學科特點限制,現代教育技術不可能運用于每節課,傳統教學技能的提高在“提升教師生命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著服務于教學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求教師在立足于傳統教學技能提升的基礎上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能,打造學科教學特色。

2、概念的界定

有效技能:達到預期效果謂之“有效”,掌握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謂之“技能”。這里所說的技能是指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有效技能是指通過研修,能夠將教育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同時收到預期的教學教學,提升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把現代教育技術有效地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優化教育教學結構,提高教育質量。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進教師傳統教育技能的拓展與創新。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豐富以自主學習軟件為載體的學科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的目的。

4.探索促進教師掌握并有效運用教育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初步形成有效技能培訓模式。

三. 研究的思路:“學習--實踐——反思——發展”的研究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任務分解

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實處并為教學服務,我們以校本研究思想為指導,要求教師“研究自己的問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各學科組教師從學科特點入手、從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出發,在校“有效技能研究與實踐”大課題范圍內共申報了六個校級子課題。

附:廬陽中學“有效技能的實驗與研究”子課題一覽表

序號?子課題名稱?教研組?負責人

1?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踐?語文?張曉梅、王園園

2?現代教育技術影響下講述技能的研究?數學?紀賢平

3?多媒體背景下英語導入技能的研究?英語?宋媛媛

4?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實驗效率的研究?理化生?許登峰

5?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課堂提問的研究?政史地?劉勝薈

6?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評價?藝體?汪小寶

(二)理論學習

1、組織教師學習研究方案

各子課題組負責人用教研活動時間組織教師集體學習研究方案,領會研究目標,明確研究方法,增強了研究的目的性。

2、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學習和實際培訓

2008年4月,我校組織教師參加了自主性學習平臺操作的學習,由我校信息中心的教師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為全體教師進行上機指導,教師在上網瀏覽學校網站,系統學習使用方法后,能熟悉自主平臺的操作,為課題研究實踐做好了技術準備。

3、強化專業知識理論學習

各子課題組織學習了與本組課題研究相關的理論知識,制定學習計劃,以自主學習和研討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理論學習,為課題研究作好理論支持。

(三)行動研究

整個學校有效課題的研究采用分合結合,由學校統一布置研究活動,分六個子課題進行,分工協作,共同研究。

1、專題研討課語文組進行了學校網絡自主性學習平臺的教學嘗試,充分發揮了平臺討論、資源共享等優點,體現了新課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實現。

理化生都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非常重視實驗的教學,積極探索如何讓學生通過實驗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學習的知識;在現代信息技術之下,老師們更是積極探索改進書中的實驗,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使實驗更有效發揮其動手探究的作用。

2、交流與展示

1)論壇交流

為了分享研究成果,我們引導教師利用我校網絡資源廣泛開展交流。“廬中論壇”是老師們即時交流的一個有利平臺,對課題研究可以隨時進行交流探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師博客又以動態的形式呈現了我校老師成長成熟的過程,同時通過與網絡中的教育同仁的切磋交流,提升了教師自我專業的發展。

2)特色教研展示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與實驗,各子課題成員無論是在教育技能還是在教研方法上都有所收獲。為了解學校各子課題研究情況,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及自主性學習平臺與各學科教學技能綜合運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學校要求各子課題組集中展示各組的特色教研活動。其中英語組和政史地組還對全區進行了展示,取得了區內領導和老師的一直好評。下面是對全區展示的兩個子課題的特色教研活動。

教研組?內? 容?形 式?時? 間?地 點?主 持?負責人

英語?“三動課堂”研究

——聽說導入?微 型

課 堂?12月18日

(周四)

2:10—3:10?四樓多媒

體教室?丁紅

汪芳?王傳禮

郭艷華

政史地?“全效課堂”研究

——有效提問?案 例

研 究?12月18日

(周四)

2:10—3:10?二樓多媒

體教室?劉勝薈

闞曉東?

3)團隊展示活動:在課題結題階段,學校組織了子課題團隊成果展示活動,此次團隊展示活動是各子課題組這一年來研究工作的濃縮,展示了各自的研究特色,呈現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展示活動分六個子課題組一一開展,各組凝聚每一位組員的智慧,精心準備,以多樣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展現了各組的研究行動。此外學校還開展了“有效技能”論文評比、先進課題組評比活動。在綜合考核各子課題組這一年來開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現的研究成果后,評選出優秀子課題團隊――政史地組,同時評選出優秀教學設計 27 篇,優秀論文32 篇。

3. 成長檔案袋建設

為了促進教師及時反思研究行動,總結研究成果,我們引導每位教師都建立了個人成長檔案。因我校現代化設備完善,老師們具有便捷的上網條件,因此,為了便于分享與交流、方便更新,我們要求教師以博客的形式制作成長檔案袋。成長檔案記錄了老師們在這一年多時間里的專業成長的點滴,或是失敗的教訓,或是成功的經驗。

??? 為了督促和檢查檔案袋建設工作,我們還開展了檔案袋評比活動。在信息組教師的全力配合與指導下,各組教師精心收集、整理資料,生動的再現了組內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展示了自我學科特點,同時通過制作評比也大大增強了老師多媒體使用技能的提高。

評比結果如下:

特等獎?英語教研組?語文教研組

一等獎?政史教研組?理化生教研組

二等獎?數學教研組?藝體教研組

4. 教科研先進評比

為了促進教師反思總結,學校還開展了“有效技能”論文評比、先進課題組評比等系列先進教科研評比活動。在綜合考核各子課題組這一年來開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現的研究成果后,評選出優秀子課題團隊――政史地組,同時評選出優秀教學設計 27 篇,優秀論文32 篇。

五、研究成果

1.教師教育技能顯著提高

(1)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更加注重教育教學技能及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合理及高效運用,在課堂提問技能、課堂講授技能、課堂環節的架構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拓展,專業技能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在研究過程中,百分之百的教師參加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技能大大提高,70%的教師參加自主學習平臺的培訓,大部分教師會利用PPT或Authorware制作簡單的課件,利用自主學習平臺備課、教學。

2. 人人建立了教育博客

研究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使每位教師都建立了成長檔案袋——教育博客,加強了教師內部有關教育教學的交流,從而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和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

3.形成了有效技能培訓模式

研究過程中我們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教育技能培訓方法,即“三步法”研修模式,即:學習---實踐—反思。”

1、培訓學習:行動研究需要理論先行,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和完善需要理論的指導,同時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也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掌握新的教育技術。

學校在教師理論學習及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方面,提倡多樣化的方式。我們提倡同伴互助,通過師徒結隊的方式形成一對一的互助,促進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除了這種一對一的互助方式外,我校還形成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的學習共同體。共同制定學習計劃,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2、行動研究:教育教學技能最終通過課堂實踐實現,教師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因此,我們引導教師從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并以此為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活動對教學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3、反思促進:學校制定一套激勵制度,每學期的教學月評選優秀課堂,每學年評選出優秀論文、案例,并將評選結果和教師的月考核、年度考核相聯系,這樣的激勵措施可以促進教師在思想上更加重視教育教學技能的提高,重視自身的專業成長,并積極付諸實踐。

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參與課題及鉆研課題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2.由于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模式,研究能力和精力有限,課題研究的深度還不夠。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個有機的整體過程,只有進行整合教學的教師本身的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大面積地提高教學效益,提高教學質量。要不斷提高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特別是在整合過程中的應用能力。

4.學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才參與整合教學活動。

?

第6篇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多年來,我們一直進行教育實踐的探索,尋找教育的真諦。我們始終認為教育應從“心”而發,把自然的人培養成社會的人,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基于此,我們依據新課程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原則,在“厚德啟智、以心育心”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進行了長期深入的教育實踐探索,開拓了一條學校心理教育技術化之路。

一、學校心理教育技術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我們的初衷是要向心理教育要學校發展的突破點,我們的目的是要創造最優的教育教學質量,心理教育技術化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學校發展過程中,我們清楚地感覺到學生在學習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表現為:有的學生缺少學習動力,不愿學習,甚至有厭學情緒;有的學生想學習,但管不住自己,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溜號走神;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完成作業,存在應付甚至抄襲的現象;有的學生不會自學,自學時要么不知干什么,要么管不住自己,總想玩;有的抵制不住誘惑,或者沉迷于網絡,或者有早戀的傾向;還有的學生存在考試焦慮、家庭矛盾、師生矛盾、學習煩躁、學習低效等問題,使學校管理顯得蒼白無力,成為了制約學校跨越式發展的瓶頸。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教育難題,找到學校發展的突破點呢?我們在探索中發現,遼寧師范大學金洪源教授研發的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能使學生“三想三能”,即“想做能做到,想學能學進,想放能放下”,能使課堂“高效運行”,塑造學生高效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格。于是,我校引進了元認知技術,并結合實際,開辟了學校心理教育技術化道路。心理教育技術化讓我們找到了教育的落腳點,也找到了教育發展的引擎。

我們的指導思想是立足心理教育技術化,硬化德育,優化智育,塑造學生高效學習狀態,打造高效教學課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學校優質特色發展。我們著眼于學校心理教育技術化建設目標,堅持“整合資源,開發渠道,課題引領,全員聚焦”的心理教育工作方針,借助元認知技術,開拓了一條心理教育技術化特色興校之路。

具體而言,就是組織建設一支心理教育的專業化教師團隊,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技能的培訓,使他們掌握可操作的心理教育技術,并利用這些技術化的手段開展心理教育工作。一方面,借助心理技術,塑造學生高效學習品質,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另一方面,聚焦課堂,充分發揮心理教育技術功能,建設高效課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學校心理教育技術化建設的具體做法

1.高一年級開設每兩周一節的心理教育課程,高二年級進行校本課程輔導,高三年級進行優秀生塑造;

2.利用個案咨詢、團體輔導、集體講座等形式進行學生健康心理調適、高效學習狀態塑造、優秀人格培養等工作;

3.開展一年一度的心理文化節,進行全方位的心理教育成果展示;

4.成立學生心理秘書處、心理影院、心理劇社、“心橋”社團和心理愛好者學會;

5.利用心理教育課題研究,引領心理教育特色學校建設;

6.利用心理教育校本課程,規范學校心理教育;

7.建設心理教育技術化學科課程,開拓學校心理教育技術之路。

三、學校心理教育特色建設的實踐成果

1.高考屢破歷史新高。原來我校考上一本高校的學生只有2名左右,二本30多名。2012年,我校突破歷史新高,出現一本上線17人,二本上線137人的飛躍。

2.結束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軟任務、軟工作的歷史。培養了近20名專業技術化教師,實現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成立了心理技術咨詢服務機構——心理教育室;完成了學生元認知干預技術校本培養課程建設,形成了學校心理教育文化特色。

3.圓滿完成了市級、省級課題的研究。我校承接了市級課題“普通高殊學生教育與心理救助研究”和省級課題“課堂有效教學的心理學支持研究”并順利結題,其中“普通高殊學生教育與心理救助研究”課題獲得了國家級課題研究二等獎。

4. 發表研究論文,出版書籍。經過教師們認真總結,已經形成了一定量的教師文集,包括教師的教案、心得、隨筆等,并編輯成書;有十多篇論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發表;近40篇論文獲得省級論文獎,拓展了課題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學校還編寫了校本教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

5.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對我校進行了專題報道。2011年9月,中央電視臺記者對我校心理教育技術化建設特色進行了為期4天的深度采訪和專題報道。2011年10月,《中國教育報》也進行了專題報道。2011年9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集中發表3篇研究文章,對我校心理教育技術化建設進行了專題成果展示。

當然,我校心理教育技術化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與人格。學生利用心理技術,自覺、有效地反思、評價、監控自己的行為,實現了“三想三能” 的狀態,塑造了優秀人格。同時,我校師生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變化,師生共同積極參與的高效課堂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和無窮的魅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習成為快樂的求索,讓課堂成為探尋的天堂”的教育觀念已經形成。

四、學校心理教育特色建設的深層思考

我們認為,心理教育特色建設最大的收獲是首先實現了教育觀念的革命——把學校教育理解為一種技術,實現了人人可領悟操作,人人可獲得效果的目的。其次,使學校心理教育變成了硬任務,使德育工作指標化,以德育引領教育教學,優化教育教學質量,變德育的軟干預為硬干預,形成了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新思路。最后,讓校本科研、校本師訓有米為炊,大有作為。

當然,教育改革是永無止境的,我們將全力推進心理教育技術化建設,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教學改革,打造教育發展的特色品牌。

第7篇

論文關鍵詞:重視,現狀,認識,更新觀念,改革

 

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為實施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教育的實質就是要育人,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使學生畢業后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更好地生存、發展,并在從事一定職業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在這育人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恰是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教育,因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文教育的特點和功能就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各種教育活動,使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人的人格、氣質,成為人的穩定的內在品質。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最基礎、最核心素質是語文素質,語文教學是實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環節,可見高職開設語文課的意義重大,關系到完成教育任務與否的大事。于是多數高職院校都在開設大學語文課,納入基礎課程或設置了語文教研室,要求理科專業的學生必須選修文科課程,以起到文理滲透、文化與科技交融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盡管如此改革,高職語文教學現狀并不令人滿意,仍處于一種縮頭縮腦、有待改進的徘徊狀況。

1.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現狀

學校對語文教學不夠重視。重理輕文是高職院校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為適應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理工科專業較多,多數院校不重視文科教學,尤其是將語文學科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對語文的多功能性認識不足,具體表現在課時越來越少,教研活動少,教學投入少等方面,使語文教學失去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論文格式范文。

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主要是高中畢業生、職高生和中專生,他們的語文學習現狀大致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文史知識了解不夠,文學鑒賞能力較低,文言文知識貧乏,寫作能力較差。

教師教學方法陳舊,不適應高職教學及社會的需求。很多語文老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受升學率指揮棒的引導,教學方法單一,甚至還沿襲著“黑板﹢教材﹢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講得累,教學效果差,學生素質得不到提高。

這種不良現狀的扭轉,有待各院校教學職能部門不斷進行改革,老師與同學都要明確語文地位的思想認識,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學會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

2.重視語文教學的對策

一是明確思想認識,高職院校培養的是能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性技術人才,以培養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辦學宗旨,它與簡單的專業技術培訓有著天壤之別,后者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高職教育若等同于專業技術培訓,那就無法顯示自己的優勢、特色,無法經受住時間和社會的考驗的,語文學習是其他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它的作用是隱性的、間接的。扎實的語文功底包括觀察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能力都會對專業技能的提高與日后就業產生積極作用。

二是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正確認識語文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正確的行為源于正確的認識。要端正和調整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的態度,首先要認識到語文的多功能性。語文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們處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職教育必須堅持其基礎性。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少接觸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很少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學生對人類的文化遺產知之甚少,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缺乏應有的了解,特別是缺乏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藝術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學生的整體文化修養下降。許多理工科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在文學藝術修養、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質量等方面可以說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學生不管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養,良好的文學素質,高雅的審美情趣都對他的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語文課程在這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在學生專業課學習之余,應多開設一些諸如演講、辯論、口語與表達、文學名著欣賞、詩詞欣賞、電影欣賞、中國文化等選修課和講座,并運用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學出興趣,學到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三是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活課堂教學信息。首先用文字描述聲音不如直接播放聲音更為直觀,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其次,在傳統教學中,有許多動態的過程也都是由靜止的圖像來表示,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想象;而對于計算機輔助教學來說,它采用了動畫,用動態來表示全過程,使教學中許多講不清、不易講的內容能在幾分鐘內由動畫形式表現出來,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論文格式范文。再次,在多媒體教學中可以使用不同色彩、字體、形狀來表示不同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時一目了然。可見,多媒體技術可以將知識轉化為聲、光、色、動靜轉換的動態,讓抽象,靜止的知識概念“活”起來,引起學生的興奮改革,把課堂教學激活,從而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是雙邊活動,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而我們的傳統教學顛倒了這種關系。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聯系在一起,對學生的感官進行綜合的強烈刺激,調動了學生內心深處隱伏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形象思維的情感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使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能更好的理解和感悟。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挖掘課文中潛藏的情感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能憑借自己的語言、動作來誘發學生與課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但效果卻經常不好。因為很多課文歷史悠久,學生受年齡、時代、生活閱歷的局限,憑已有文學修養很難深刻理解歷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課堂中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不用老師多講,學生就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這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1]周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切實促進教育公平[N]. 中國教育報,2006-12-01.

[2]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第8篇

一、ITTE的發展歷史

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起源于“教育計算機化”(educmioncomputing)。教育計算機化就是要在教育系統或企事業單位的培訓系統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其中也包括如何在教學和培訓中運用計算機技術。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50多種雜志發表ITTE相關的學術論文,很多期刊如the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inginEducation、Computersintheschools,以及EducationalTechnol—ogy。都會不定期地發表有關ITTE的文章。1983年,第一個致力于ITYE學術研究與實踐的季刊Journal。fCom·putinginTeacherEducation問世,這是由“教育技術國際協會”(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ISTE)下的一個興趣小組出版的,這個興趣小組由一批對計算機應用特別感興趣的教師教育人員組成。1990年,首屆美國rTTE會議在后來改名為“信息技術和教師教育協會”(SITE)的組織下召開/conf/site/)。SITE還出版Journalof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其他的與“信息技術和教師教育”有關的期刊還有:JournalOflnform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An-nual。另外,還有一些學科教育方面的專業期刊也會刊登與本領域相關的教師教育方面的論文,如JournalofComputinginMathandScienceEduca-tion和JournalofComputers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教師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The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和ctioninTeacherEducation在1996年還出版了有關技術和教師教育方面的專刊。這一切都標志著ITFE作為一個分支學科正走向成熟。

二、ITTE的研究范型

對TITE的研究常見的有3種研究范型,分別基于經驗理論、批判理論和解釋理論,其中經驗研究主要為定量研究,批判理論和解釋理論的報告則傾向于定性研究,盡管在具體的研究中可能兼有定量數據和定性數據。這3種理論從不同角度分別對ITTE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經驗理論

經驗理論,也叫經驗主義,或稱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它認為,科學的方法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的方法。許多研究者們從經驗角度認為外部客觀世界是可以被認識、被量化的。驗理論對lITE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

(1)提供有關計算機在學校中使用情況的精確描述

如Becker(1986年、1991年、1994年、i999年)的一系列工作就展示了計算機在學校中應用的發展過程;

(2)了解教師教育方面實際的技術應用情況

如由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Moursund&Bielefeldt,1999)所承擔的對美國416個教師教育機構所進行的調查。

這些調查研究激發了人們對于與計算機相關的課堂實踐方面的研究興趣。但是,經驗主義研究者們也已經認識到,單純使用經驗調查,即使方法正確,也會導致研究者們得出不完全或片面的結論,因為經驗理論所基于的從樣本推廣到普遍的歸納法本身就很容易發生問題。

2.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是經典理論的延伸,其關注的是對生產因素的考慮而不是對生產工具的控制:這些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事物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群體的獲益是以另一群體的損失為代價的。例如,對報紙和新聞行業有控制權的階級會將該階級的觀點強加給其他階級:可以說,批判理論學家一般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盡其所能去發現偏見、不恰當的權力關系,以及其他種類的統治和壓迫關系,他們認為教育技術學者們應該更關心一些本質性、重要的、前瞻性的和有關精神的研究問題.包括社會關系、女權主義、流行文化,以及教育技術與語言、視覺,人種、資本、軍事、政治、倫理以及生態之間的天東、(Nich01s&AllenBrown,1997)批判理論對ITFE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

(1)思辨盲目的計算機教育應用對教育的傷害如Apple(1991)詳細討論了教學作為一種專業技能會不會因技術進步而發展強大,他指出,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的話(指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技能將會消失,因為教學被重新定義成了一種旨在保證計算機正常運行的管理性工作,是計算機而不是教師在向學生傳遞特定的技能和知識;C.人Bowers(1998)在題為“用20世紀的機器教19世紀的思維模式”這篇文章中更進一步指出,計算機技術是由主流文化所創建的,其所代表的是文化中強勢組織的利益和價值觀念;例如,正是由于商業需要那些具備一定基礎知識的工人去學習某種類型工作所需的技能,于是,計算機就被用于傳授這些技能而不是幫助學生發展自我決定的技能(自我決定的技能可以使工人發現自己的興趣,而與雇主利益發生沖突)。

(2)反思因技術進入教育領域而帶來的諸多不平等現象

如教育軟件中存在的性別問題(Chappell.1996),弱勢群體在技術教育環境中被忽視的現狀(Chisholm,1998)等。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直接用于教師教育,使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糾偏。

批判理論研究是意識形態的,所采用的方法多種多樣,如Monke(1997)運用案例研究方法,詳細研究了Iowa的DesMoines公立學校的技術應用問題,揭示出技術推廣對教師和管理者的重要意義以及其中所隱含的巨大花費:Chappell(1996)采用內容分析法研究流行數學教育軟件中所存在的暴力競爭數量和性別表示問題;Robinson、Wiegmann和Nichols(1992)采用社會文化研究方法來評價教學材料;Francis(1996)結合教學設計技術改革微格教學法。技術在教師教育中的應用很多方面都將得益于這類批判性思維。

3.解釋理論

解釋理論與心理學建構理論相關,通常歸入定性分析。解釋理論研究方法的基本觀點是:社會科學無法找出關于人類行為的普遍真理,真實總是局部的、短暫的、并且是有條件的,社會科學研究結論的真實性無法做到永恒不變或永遠正確;解釋理論對ITTE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

(1)重視案例研究和專業實踐性論文

因為解釋理論認為,所謂真實性是由不同類型的人來構造的。因此,對一些人來說是真實的,但對另一些人可能并不真實。案例研究和專業實踐性論文因為提供了豐富的相關情景描述,而成為有價值的知識源泉。讀者不應該把研究論文作為真理的普遍反映形式,相反,應該把它當作是作者關于特定環境下事件的主觀性描述。因此,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來決定哪些信息對其來說是有用的。

(2)倡導“參與性研究”

參與性研究(Heron。1996)包括參與行動研究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研究,這些研究消除了研究者和參與者之間的差異。在參與性研究中,只有參與者,沒有主體。參與者能夠在每件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從研究的設計開發,到數據的分析報告等等。解釋理論為教學設計研究在研究型大學的正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此之前有關教學設計的研究在這些大學并不被視為是研究。

(3)拓寬了研究成果發表的形式雖然傳統的研究論文,那些具有詳細的實驗設計、過程描述和對研究問題認識的論文,仍舊是最普遍的成果報告形式。但是,如今許多其他的報告行形式也開始被廣泛接受,例如故事性敘述的案例、一段視頻、一個簡短的故事或劇本、一個藝術作品(如雕刻或繪畫作品)。同樣是案例研究法,解釋理論采用的可能是“非虛構的教育故”事”形式。

采用上述3種范型對ITTE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結論;我們在進行ITTE領域研究時應該根據所從事的工作和要達到的目標,綜合運用各種研究范型。

三、ITTE研究范圍

我們根據一些ITTE的綜述報告和有關的論文,將迄今為止的ITTE研究歸納為如下的7類:

1.現狀調查研究

如前面提到的Becker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就是研究在教室里運用計算機的情況,從1986年開始幾乎每5年的一份報告,展示了計算機在學校中應用的發展過程。Be&er發現將計算機整合到課堂教學是一個痛苦而緩慢的過程。

在美國有關ITTE現狀的諸多報告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技術評估辦公室(thecongressionalOfficeofTechnol-og''''gAssessment。OTA)在1995年所委托實施的一系列專門關于技術和教師教育方面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學校在培訓職前教師使用技術方面做得很不夠。

2.相關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主要是研究各個教育管理機構應該制定什么樣的政策,從全局角度對一些已發現的問題提出處理方案。Robinson(1995)關于ITI''''E與英國國家課程體系關系的論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從國家層面上論述了政策問題:對政策方面的研究還可以以教師的反饋為基礎來提出一些發展性建議;Fisher(1997)訪問了克羅拉多州287名使用技術的K—12教師,詢問他們認為在職前教育項目中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另外一個通過專家調查法進行政策和過程研究的項目由Herring{1997)主持,內容是關于如果在遠程教育中鼓勵建構主義教學,學區應該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Herring選擇了12個全國知名的專家,這些專家都因為采用建構主義方法運用技術而聞名。Herrings研究的結果以及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為我們創建基于建構主義的遠程教育奠定了基礎。

3.師生態度研究

Brownell(1997)在對1990年到1995年Iq''''rE研究的述評中選擇了28個研究,發現很多研究都涉及態度的研究,這包括調查、了解師生對于在學校中使用技術的態度,以及經過技術培訓之后,態度是否轉變方面的研究(參見Willis和Mehlinger,1996年對這類文獻的綜述)。大多數調查研究都顯示,教師們對于在學校中使用技術持積極態度,但是他們對在教室中使用技術并不自信,而且也認為教師教育并沒有教會他們創新地使用技術。Laffev和Musser研究還發現,一些師范生認為教室中的技術會干擾師生之間的聯系;

4.教學應用研究

對態度研究存在一種批評,認為我們不需要去了解教師對技術是否有積極態度,我們更需要的是如何促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技術的典型案例。OTA(1995)的報告中也提出,未來應該注意發現、研究和宣傳教師教育中有效技術整合的好的案例。在這方面,基于解釋主義的專業實踐性論文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信息。如Woo&ow(1998)的論文闡述了準備教師在教室里使用技術的常見問題,其專、Ik實踐論文是基于K—12學校和大學合作的四年經歷而寫成的:

5.培養方案研究

由于很多研究發現教師職前培訓在技術教育和技術準備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因此許多文獻也介紹了將技術應用于教師教育課程的優秀解決方案。如Stuhlman(1998)介紹的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案例+實習,以及Thompson、Schmidt和Hadjiyianni(1995)論文所描述的在Iowa州立大學一個研究生輔導一位教師這樣一對一式的培訓方法。也有一些論文詳細介紹了如何采用教學設計技術設計教師培訓課程(Brush?1998)。

6.總結和反思

ITTE方面還有一部分論文是對以往研究工作中的各種改革性措施進行描述和總結,如Boehmer和Waugh(1997)對遠程學徒式教學項目的研究,Goldman和同事(Coldman和Bar-ron。1990;Goldman,Ban''''on和Wither-spoon。1991)對如何應用超媒體技術于教師教育的案例研究。更多地總結和反思來自參與改革實施的教師,Al-berta大學(Gibson和Hart.1997)的一組教師就發表了一些與其經歷相關的研究。教師們說,在實施改革前的準備工作是不充分的,對技術的潛力認識不足,直到進入實施階段才有所領悟。類似的有關在教室中嘗試使用技術的經歷方面的報告,都是非常有用的。

7.計算機輔助教師教育研究

有關運用計算機技術支持教師培訓方面的產品開發和試驗也是ITTE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這包括創建多媒體或基于WWW的教學軟件包,建立實施教師培訓的計算機環境(Jin,t997:Robin和Miller.1998),研究計算機模擬/Strang1995)、交互式視頻光盤(Cennamo、Abell、George和Chung,1996)、遠程教學(Boone,1995)、電子會議系統(Harrington和Quinn—Leering,1996)、電子郵件(Johnson,1997)以及教學網站對教師技術教育的促進作用,以及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反映了特定計算機技術對教師培訓的作用.也為在教師培訓中以及在教師教學中充分而有效地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提供了依據。

從未來發展來看,促進ITYE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創建優質的教師技術教育環境將是未來的這一領域的主要工作。

四、幾點說明

本文簡要介紹了教育技術的一個分支學科: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基本數據來源于《教育技術研究和發展》雜志(EducationlTec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1999年第4期中Willis,Jerry.Thompson和Ann.Sadera。William所發表的文章:Research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這篇文章的中譯本將出現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當代教育技術系列叢書》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分冊(繆蓉,趙國棟主編)中。原文提供了更為詳實的資料來源和分析,本文是在那篇文章的基礎上,根據我們對這一領域的認識,重新進行了歸納整理,增加了對研窮內容的分類。

第9篇

【關鍵字】AHP;教育技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權重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1―0063―05

“十五”期間,江蘇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和信息化素養有了很大的 提高。但是,在整個能力建設中也存在著問題,比如能力建設 指導性文件虛泛、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輕重主次不明、能力建 設重理論輕實踐等。為規范、引導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 設工作科學、健康的發展, 江蘇省高等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中心2006年5月出臺了《江蘇省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 文件,“指南”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進行了規范和指導, 這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今后教育技術能力建設的發展。經過 對“指南”的分析,發現“指南”基本上是從定性層面對能 力建設進行了闡述,非常不利于在能力評價實際工作中操作 應用。目前,建立教育技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指標權 重的量化研究,以提高“指南”在能力評價環節的可操作性 成為了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此為目標,提出了一種基于 AHP法的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組合權重研究 方法。

一 建立能力指標體系和AHP法的引入

通過對《江蘇省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的學習和 歸納,筆者把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的指標體系建立為:

4個一級指標為:“工具與應用、資源與管理、教學與設計、 績效與發展”。其中“工具與應用”包含有:“知識技能、 操作應用”2個二級指標;“資源與管理”包含有:“資源獲 取、知識管理、專業素養”3個二級指標;“教學與設計”包 含有:“教學設計、資源開發、教學實踐”3個二級指標;“績 效與發展”包含有:“評價反思、發展創新”2個二級指標, 并且每個二級指標都包含有4個三級指標(共計36個,其具體 內容構成略)。[1]

在對體系中這些指標權重進行量化時,不同高校考慮的因素有多有少,有輕有重,在比較、判斷、評價、決策這些指標時,對指標的重要性、影響力或者優先程度上往往難以 量化,指標執行者的主觀選擇和決策會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為此,本研究引入管理學中的AHP法――層次分析方法,AHP 法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這是一種系統 化、層次化、可定量分析的方法,通過小樣本建立指標層次 結構模型、構造成對比較陣、計算權向量、一致性檢驗等步 驟能有效地處理一些量化問題,該法非常適合教育技術能力 指標權重的研究。

本篇論文只介紹利用AHP法計算體系一、二級指標權重 的過程,關于對第三級指標權重的計算和一、二級的計算方 法是一樣的,由于計算的量比較大,不便在文中敘述。

二 指標體系組合權重的確定步驟

1填寫判斷表并統計結果

第10篇

通過對紅河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教學實踐的現狀分析,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為契機,以“做中學”的教育思想為指導,通過“診斷式”實踐體系構建的試點研究,提出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體系的構建方式,以期優化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

教育技術學;診斷式;實踐體系;實踐方案

0引言

實踐教學是本科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教高[2001]4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和教高[2005]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都將大力加強實踐教學作為重點內容來闡述。黨的十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是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對于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而言,實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就業能力。教育技術學專業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其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類課程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還未飽和的該專業就業崗位卻承載著極大的競爭壓力,筆者通過對用人單位和地方本科院校歷屆畢業生的回訪調查,提出“診斷式”實踐體系構建的方式,著力于改革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體系,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優化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1現狀分析

紅河學院地處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東郊,現有62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史、法、理、工、農、經濟、管理、教育、藝術等10大學科門類,已經形成多科性的本科專業體系。2000年教育技術學專業成立并招收了第一屆三年制專科學生,2004年迎來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生,至今已有9屆本科畢業生,通過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和對畢業生的回訪調查,我們發現,教育技術學的本科畢業生就業面非常廣,而在各個就業領域,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學校教育技術中心技術人員,電視臺攝錄編人員或是廣告公司設計師而言,畢業生的實踐能力亟需提高,對于這樣一個年輕的交叉學科來說,滿足社會需求是人才培養效果考評的重中之重。在《紅河學院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體系分五大塊,分別是:課程實踐、項目實踐Ⅰ-Ⅳ、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課程實踐主要指專業課和平臺課中的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項目實踐Ⅰ-Ⅳ是針對社會需求,動態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設計、信息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和廣告創意等方面的專項訓練,從第3-6學期依次開展;專業見習包括小方向分散見習和集中見習兩個環節,一般在第7學期完成;第8學期安排專業實習6周;畢業設計(論文)一般在第7學期初開題,第8學期中期進行答辯。經過幾輪的教學試驗,我們發現,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體系彌補了大學課程理論和實踐脫節的不足,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但在實踐管理、實踐內容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1.1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實踐的場所以校內為主校外為輔,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實習”時間安排為6周。在美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之后,將原來的單一集中實習方式調整為連續性、階段性實習方式,使實習的時間得到提前和延長;在英國,要求不少于20周的見習和實習;法國也不例外,自80年代中期實行連續性實習,共86學時,占兩年培訓總學時的25%[1]。對比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我國院校的實習時間明顯少了很多。究其原因,大多數地方院校都存在實踐過程中管理難度大和經費不足的共同問題。目前完全開放式的個人自主實習,實習鑒定的真實性只能憑借學生的誠信度來考量;而學校安排的集中實習,因校內外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實踐過程的經費投入有限,加之很多地方院校所處的城市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不平衡,實習基地承載的學生人數有限,難以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1.2實踐內容和實施方面存在的問題

(1)學生本科學習過程中的《項目實踐》Ⅰ-Ⅳ。通常,這些項目實踐都是以虛擬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任務進行過程中,教師常采用周進度檢查制督促學生,學生的學習時間較為靈活。但有一個弊端,那就是教師很難判斷作品是否系學生獨立完成。除此之外,學生中不乏有為學軟件而學軟件之人,不重視任務的需求分析,照搬照套,學以致用的理念很難發揮,導致實踐技能的可移植性較差。(2)專業見習。通常,專業見習采用小方向分散見習和集中見習相結合的方式,小方向分散見習是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和興趣愛好安排到學校簽約的中小學校和電視臺等傳媒機構實習基地跟班學習;集中見習則是由專職教師帶隊到實習基地參觀、參賽、交流學習,了解各領域的工作流程和社會需求等;理論上,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見習方式為學生的職業體驗提供了平臺和保障,但具體實施下來大家發現,只有部分學生能融入實習基地的工作、環境中去,其他學生或因不重視或找不準自己的位置慢慢成了“旁觀者”,不愿和指導教師交流,更不會主動爭取實踐的機會,和專業見習的初衷相去甚遠。(3)專業實習。近兩年來,專業實習也由原來的統一集中實習調整為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或參加學院安排的集中實習。選擇自主實習的學生大多是到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和部門去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每周至少和系主任、指導教師匯報一次實習情況,作為實習成績評定的依據之一;而學院集中實習是到校內外實習基地進行師徒“傳幫帶式”的專業實習,實行雙導師制,即每個學生有教育技術系和實習基地指派的指導教師各一名,對學生的實習過程和結果進行指導和評價。無論是學生的自主實習還是學院集中實習,實習時間均為6周(如將第7學期和第8學期間的寒假計算在內的話,自主實習的時間為10周左右,集中實習時間仍為6周)。在對往屆學生的專業實習成果進行評價分析之后,我們發現,到電視臺等傳媒機構實習的學生參與實踐的頻率較高,單獨完成任務的機會也較多,而到中小學校實習的學生,實習內容以聽課和試講為主,學生除了課堂教學技能得到鍛煉外,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科特色難以完全體現。

2“診斷式”實踐體系的構建方式

2.1“診斷式”的內涵

辭海對“診斷”進行了如下定義:診斷是診視而判斷病情及其發展情況。大致分為3步:①收集資料;②評價資料;③分析推理判斷。在本文中,“診斷式”是指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和數理統計方法對實踐要素“把脈”,包括“診斷”實習基地的需求即社會需求;“診斷”實習基地對學生能力的滿意度即社會對本專業學生的認可度;“診斷”現有的實踐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的適應性等3個方面。

2.2構建的方法及步驟

在實踐體系的構建中,依據“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化“實踐”為“服務”,先以實習基地為對象實施“診斷式”服務計劃,通過對實習基地的深入調研,結合教育技術學的專業特色,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制定科學可行的傳媒機構實習基地、教育實習基地“診斷式”服務方案,并設計制作學生實踐能力評價表,由用人單位和實習帶隊教師分別評價再對比分析,最后根據診斷結果完善教育技術學人才培養方案,對教育技術學現有的課程實踐、項目實踐、專業見習和專業實習等進行有機的整合,構建聯動一體的基于“診斷式”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發展性實踐體系。(1)方案設計階段。前期調研,深入了解實習基地現狀和需求,設計基于“診斷式”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體系方案;傳媒機構實習基地“診斷式”服務方案、教育實習基地“診斷式”服務方案;設計學生能力評價表。(2)方案實施階段。到實習基地開展“診斷式”服務,修改完善服務方案。試行實踐體系,采用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實踐體系和學生實踐能力進行評價,提出實踐方案整改意見。深入研究方案試行階段存在的問題,根據整改意見改進和完善實踐計劃。在實習基地再次試行實踐計劃,并收集整理試行資料和數據。(3)成果整理階段。進一步修訂實踐計劃,完善實習基地“診斷式”服務方案和學生實踐能力評價表,形成“教育技術學專業‘診斷式’實踐體系”、“教育技術系傳媒機構實習基地‘診斷式’服務方案”、“教育技術系教育實習基地‘診斷式’服務方案”和“教育技術系學生實踐能力評價表”等。

3評價及總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提出高校必須服務社會的要求,而加強和改進高校實踐性教學,將教學實踐和服務社會相結合,既響應了國家發展綱要中服務社會的號召,同時,“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映射出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通過調查研究,本文提出“診斷式”的理念,通過全面改革實踐方式達到理想的多贏狀態,即:①學生變客為主,真正成為實踐的主角,在實習中成長,學會運用系統的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②實習基地解決了過去理論與實踐脫節和請專家難,專家不了解本地情況等問題,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地方的職能,因地制宜,在診斷中幫助發現不足,找到癥結所在,并協助改進;③高校在學生實習中踐行服務社會的使命,同時在實習中“診斷”學生能力(即教學效果),“診斷”社會需求,“診斷”可服務實習基地的項目,“診斷”現有的實踐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改進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體系,進而完善教育技術學人才培養方案,用發展的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培養思路,為社會輸送有用之才。“診斷式”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體系以優化實踐為目的,秉承服務社會和滿足社會需求的學以致用的理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在實習基地開展專業實踐,是一種新型的實踐思想、實踐體系和實踐方式的統一;同時,又是現行專業實踐體系的改革和深化。通過“診斷式”教育技術學專業發展性實踐體系的構建,完善教育技術學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體系,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事實證明,該實踐體系采用“診斷式”在實踐中服務社會,在服務社會中調整實踐體系,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專業應用型人才,成效顯著。

作者:李瓊 趙東晉 梁偉 單位:紅河學院工學院 紅河學院學生處

第11篇

論文摘要中職電子技術專業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應該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知識,文章以office、flash、eda等軟件為例,分析了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中的作用。  

 

0 前言 

目前,我們正處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信息時代對教育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除了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知識。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能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專業課教師,應該學習學習哪些教育技術能力,掌握何種適合電子技術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學軟件,是我們應當研討的課題。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計算機軟件,說明其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中的簡單應用。 

1 microsoft office辦公套裝軟件 

microsoft office是微軟公司開發的辦公軟件。microsoft office擁有許多組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等,在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和有效的是word、powerpoint和excel。 

word是一個文字處理軟件,不僅能夠進行文本處理,還能夠將文字、圖形、圖像、表格混合編排,制作成版面整齊美觀、視覺效果強化、主題鮮明突出的圖文并茂的電子文本。教師主要用來編寫電子教案、論文、總結、試卷等。 

excel是電子表格制作軟件,利用該軟件,不僅可以制作各類精美的電子表格,還可以用來組織、計算和分析各種類型的數據,方便地制作復雜的圖表和統計表。教師用來制作學生成績表、并且可以分析統計學生總分、平均分、排名等,再者可以根據實驗數據制作分析圖表和趨勢曲線等。 

powerpoint主要用于制作演示文稿。它雖然不是專業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但是它具有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的大部分功能。與其他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相比,它簡單易學、高效便捷,是零基礎的教師學習課件制作的首選軟件。它能夠將文字、圖形、圖像、影片和聲音等媒體組合在一起,制作成課件,很好地表達特定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以快捷、簡便、明了的特點替代一些耗時的板書和作圖,在完成每課時的教學任務外,還可以擴充一些現代的科學知識,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發揮著積極作用。 

2 flash動畫制作軟件 

flash是有美國的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優秀網頁動畫設計軟件,目前的最高版本為flash cs3。它是一種交互式動畫設計工具,用它可以將音樂、聲效、動畫以及富有新意的畫面融合在一起,以制作出高品質的動畫。flash與其他動畫工具相比,具有矢量描述、播放流暢、數據量小、色彩鮮明等特點。flash可以把圖像、動畫、聲音、文字及交互按鈕融合在一起,制作出界面美觀且交互功能強大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作為教師,掌握了flash的基礎后,只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一定能夠按照自己的構思,制作出滿意的動畫效果。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內容,有微觀的、漸變的、動態的等抽象過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講授,若通過動畫來形象地模擬出這些過程,則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達到理解這些知識的目的。例如,在講解三極管放大電路的工作原理時,僅僅用教學掛圖來說明就顯得蒼白無力,如果用動畫來模擬三極管內部電子的流向和分配關系,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 

3 eda軟件 

eda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縮寫。eda技術就是以計算機作為工具,在eda軟件平臺上,用硬件描述語言完成設計文件,然后由計算機自動地完成邏輯編譯、化簡、分割、綜合、優化、布局、布線和仿真,直至對于特定目標芯片的適配編譯、邏輯映射和編程下載等工作。 

3.1 multisim——虛擬電子實驗臺 

multisim是加拿大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公司出品的電路仿真模擬軟件,被稱為“虛擬電子實驗臺”,早期版本為electronics workbench,這是一種新型的虛擬電子實驗技術,在創建實驗電路時,元器件和測量儀器直接從屏幕圖形中選取,且軟件提供的測量儀器的圖形界面和實際測量儀器非常相似。利用multisim來進行電子技術實驗課程的仿真教學,不僅可以彌補實驗室儀器不足、元器件短缺或不合規格等因素,還能利用軟件提供的不同分析方法,輔助學生又快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加深對原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并且能夠使學生學習常用儀器如函數信號發生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進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2 protel dxp 2004軟件 

protel是aitium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末推出的一款功能強大的電路cad軟件,是目前國內電子行業使用最廣泛的電子電路設計軟件。有多種版本,現在教育行業普遍使用的版本是protel dxp 2004,主要用于繪制電路原理圖、電路仿真、pcb板設計等。電子技術專業課教師運用protel軟件可以快速繪制規范的電路圖,在小制作中可以制作成規范的pcb板,恰當利用protel的仿真功能,既可以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而且為學生的以后的設計開發奠定基礎。 

電子技術專業課教師要正確認識電路仿真軟件的作用,充分利用這種現代化教育手段來輔助實驗教學,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而不是片面夸大這種輔助手段的作用、功效。用軟件進行教學、實驗,固然有很多優點,但不能完全替代實際操作,因為那樣無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 

4 結束語 

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現代化教育技術水平,學習一些教學輔助軟件,努力根據講授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探索新的、易于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職電子技術專業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不斷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第12篇

1.1 加強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是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現代教育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它不僅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和推動力量。作為信息時代的高校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力軍,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提高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加強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是提高高校教師專業素質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導致對各類人才專業水平的要求逐步加大,也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能深刻理解應用現代的教育教學理論,熟練掌握和支持信息化教學的各種現代信息技術,還要注重二者的有機結合。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加強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學習、研究和應用,將在新型合格教師的培養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2加強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幾點建議

2.1 結合高校自身特點確定培養目標和內容

高校必須高度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從本校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結合不同基礎、不同要求、不同專業的教師的特點,認真確定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案,針對目前學校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人施教、因專業施教,切實解決教師教學和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和可能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在培養內容方面,既要涵蓋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知識,比如: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與研究對象及及其應用等,也要包含專業知識,比如:教學設計的步驟和方法、多媒體制作工具的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含義和應用等,更重要的是包含應用技術層面的內容,比如: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管理、網上授課方法等。

2.2 理論培訓、技能培訓“兩手抓”

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培訓的方式使教師更新觀念,建構起正確的現代教育技術觀,認識到:一方面,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數字音像、衛星廣播、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開發、應用為核心;另一方面,現代教育技術并不忽視或拋棄對傳統媒體(黑板、掛圖、標本、模型等)的開發與應用。促使教師在子系統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實施并給予評價和修改,以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優化。

3加強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

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水平與他們平常的教學實踐密不可分,教師有了現代化教育技術理論意識,才能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提高教室教育技術應用水平的重要途徑就是培訓并創造積極向上的群體學習氛圍,加強教師間、學校間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開展多種活動,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比如開設現代教育技術信息交流QQ群、論壇,微博交流,或者教學課件的制作和觀摩,現代教育理論和經驗研討,網頁制作大賽,信息技術論文的評比和交流等。

4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管理和考核

加強培訓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訓考核制度。可以適量運用行政手段和激勵機制,刺激教師積極參與培訓學習,提高教師培訓工作質量。或者,把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納入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考核范疇,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檢查與評估。例如:我校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老教師或新進教師)因錯誤的多媒體設備操作導致設備故障出現頻率高,無形中也增加了多媒體設備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因此在培訓過程中應該考慮加強媒體教室設備操作培訓,制定嚴格的過硬的考核制度,提高制度的實施力度,做到示范型講授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力求每位教師都能掌握多媒體教室設備的正確使用方法,提高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壽命,從而減少設備維修率。

參考文獻

[1] 王涵,齊明超,牛軍偉.加強高等醫學院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對策探析[J].商情,2010(8).

[2] 劉國昌.談高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J].教育與職業,2005(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辰溪县| 芜湖市| 南华县| 太康县| 永清县| 五河县| 泰兴市| 东山县| 上杭县| 淄博市| 夏邑县| 赣州市| 阳朔县| 青川县| 道孚县| 象州县| 平塘县| 叙永县| 恩施市| 青岛市| 都安| 张家川| 沂水县| 抚州市| 库车县| 施甸县| 孝感市| 阳朔县| 朝阳区| 小金县| 开封县| 辽阳县| 和田市| 麻城市| 临夏市| 庆云县| 镇安县| 呼伦贝尔市| 聊城市| 剑川县|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