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6 17:43: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評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十七大報告; 經濟發展; 新思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針對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行全面規劃和部署。在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很多創新思路,概括地講主要是“一個轉變”、“三個格局”、“六個體系”。
一、“一個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報告》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提出,并進一步明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協調好投資、出口與消費的關系。近年來,投資、出口增速較快,而消費增速相對緩慢。要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尤其是要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要堅持走內需主導型發展道路。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不可能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擴大內需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關系到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二要不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尤其是要走好新農村建設這一著“活棋”。通過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啟動農村市場,從而帶動內需和消費。三要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我國仍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仍呈規模發展之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鞏固發展第一、二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中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從加工業優先發展逐步轉向服務業率先發展。一要圍繞現有產業來延伸,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加快融合、互動發展。二要圍繞需求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三要發展農村服務業。加快構建和完善包括生產銷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務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四要培育充滿活力的服務業市場主體,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
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我國經濟增長仍然是通過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實現的。200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5.5%,卻消耗了約占世界50%的水泥、30%的鋼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資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絕大多數需要進口,大量進口我們又缺少價格話語權。因此,必須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低代價增長。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從目前的不足30%向發達國家的70%以上提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這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因素,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管理創新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條件。
二、形成“三個格局”
形成“三個新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三個格局涵蓋了城鄉、區域、社會經濟結構,是更新、更深層次的改革。
(一)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我國發展新階段提出的新任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應當明確認識到,中國現代化的“短板”在農村,只有農村實現小康才能實現全面小康,只有農村實現現代化才能實現全國的現代化。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居民化趨勢明顯,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創造了條件。
一是要城鄉規劃一體化。打破城鄉界限,從整個行政區域范圍進行整體規劃,以節約土地、優化資源配置為原則,統籌城鄉發展。二是要城鄉市場一體化。統籌城鄉市場發展,建立完善城鄉一體的市場體系。完善商品流通市場,構筑城鄉一體的流通體系;完善各類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互動交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三是要產業發展一體化。要根據資源、環境、土地和勞動力條件,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四是要公共服務一體化。建立城鄉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要交通一體化。建立覆蓋城鄉的交通體系,建設城鄉之間人員往來、資源流動的通道,加強城鄉之間的互動交流。六是要社會管理一體化。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主線,促進城鄉人口合理流動。
(二)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報告》提出把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任務。這是從我國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的實際出發,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統籌區域發展的新思路。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就是要在調整國土開發格局的基礎上,按照資源、環境與人口、經濟相均衡的原則,統籌規劃,優化開發,合理布局。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居住,產業相對集聚發展,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構建均衡、和諧、效率和可持續的國土開發格局。當前,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點,一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同時,還要促使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些特殊政策優勢逐步均等化。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思路,“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驹瓌t就是“尊重自然、有限開發”。二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三是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首先,要從國情實際出發,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其次,要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報告》明確指出,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堅持平等保護物權的前提下,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這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實踐,對基本經濟制度做出的新闡釋,對于完善所有制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秷蟾妗访鞔_提出,要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實現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一是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通過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通過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使國有資本向關鍵領域集中,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通過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促進競爭主體機會平等,創造充滿活力的競爭新局面。通過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促使國有企業像其他企業一樣,稅后利潤中的相當部分要回報給出資人,而不是任由企業支配。在各項改革的基礎上,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使國有資本得到有效監管和經營。同時,通過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
二是提升非公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競爭能力。與國有企業相比,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處在競爭弱勢地位,要消除體制障礙,從全局的高度重視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必須破除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三是要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制經濟都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產權制度基礎上,要通過股權合作、戰略投資等現代產權形式,進一步增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內在聯系。三、建立和完善“六個體系” 建立和完善“六個體系”,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所進行的重大戰略調整。
(一)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當前,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要突出三個方面的重點。
1.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要以突出公共化為重點,不斷拓展和充分發揮財政調控、收支、管理的重要職能作用。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一方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拓寬公共財政覆蓋領域,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全社會。另一方面,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要求,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公共財政的內涵和外延,使公共財政手段更加靈活,作用更加積極有效。
2.完善現代金融體系。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涉及金融機構體系,重點是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金融市場體系,主要是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金融監管體系,主要是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3.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國家規劃體系是一個創新概念,主要包括發展規劃,如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區域性、行業性的發展規劃;發展計劃,主要是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的各項計劃;產業政策,這是國家規劃的重要內容和保證,其實施是落實國家規劃的重要過程。完善國家規劃體系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十分重要,特別是把計劃列入規劃體系中,更有助于規劃的完整性、可行性。
(二)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報告》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為此,必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1.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使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種知識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種服務得到及時全面的供應,是大幅度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把國家目標與區域發展結合起來,提高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大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2.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一是優化研究結構,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為自主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二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3.完善創新體制與機制。一是加強創新管理體系建設。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二是完善企業創新機制。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通常分為決策機制、運行機制、調節機制、擴散機制。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是由于技術創新機制不完善。
4.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于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落到實處。
5.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在經濟全球化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要正確處理引進與創新的關系,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和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6.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一是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大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力軍,要繼續發揮創新的表率作用。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在科技政策和經濟政策上給予更大支持。二是造就創新人才。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1.完善產業體系結構。第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是現代產業結構的核心,是產業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意味著我們將從“加工型經濟”向“制造型經濟”轉變。為此,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第二,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服務業是現代產業中最具成長力的產業,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依托。加快發展服務業既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趨勢,也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實際。第三,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加快解決我國能源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要加快新能源開發和產業化,要在優化能源結構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出新的要求,要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進行合理布局,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第四,協調發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隨著現代經濟技術的發展,知識資源“成為先進經濟的核心資源”,推動建立在知識資源基礎上的虛擬經濟快速發展,虛擬經濟正在“取代實體經濟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動力”。在這一大背景下,產業選擇和結構調整必須要兼顧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開發,協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堅持在提升實體經濟水平的同時,注重發展虛擬經濟,以使我們在新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2.強化體系功能,提高體系化程度。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要放在努力提高產業體系化程度上,圍繞重點企業和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一是加強優勢產業。對于比較優勢產業,重點是加強體系建設。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為核心,加強產業聯系,促進合理分工,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二是調整弱勢產業。對比較弱勢產業,要加大調整力度,促進產業向區外轉移,包括部分具有加工優勢的產業以投資合作方式向境外轉移。三是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四是推動資源向優勢產業、企業和產品集聚,建設一批規模實力強、核心競爭力明顯、產權結構合理、創新能力突出的大型企業集團,作為產業體系的龍頭。五是加強產業平臺建設。建立創新型工業區,作為資源集聚、產業集群、經濟集約的重要平臺。六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增強產業體系的活力。
(四)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
《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的新要求,這是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關鍵環節,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因此,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當前,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緊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發展的能源資源約束已近極限,并且正在擴大為全球性問題。解決能源資源緊缺問題,增加供給是重要的,但關鍵還在于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假如全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節能措施,那么203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長將由1.6%降至1.2%,年均增速將低于過去30年的2%。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重化工業階段,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仍然要持續增長,能源短缺將是長期現象。因此,加強能源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節約發展,是緩解能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徑。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還很低。我國每單位能源消耗生產的GDP,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4左右;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為了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必須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推進發展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要重視經濟增長指標、又要重視資源環境指標;既積極實現當前發展目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標準,加快技術進步,加強體系建設。通過建立完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實現能源資源有效利用的科學化、體系化。
(五)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過,在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加以強調,可見其對于體制完善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前,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重點有:
1.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適應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要求,圍繞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打破行政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全國統一開放市場,使各種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同時,要加強市場現代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發展經銷、采購和配送網絡;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變小市場為大市場,變小物流為大物流,發展運輸、倉儲、加工、配送一體化的大型市場組織;發展連鎖經營,采用統一采購、集中配送、購銷分離等現代流通方式。
2.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如發展土地、技術、產權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促進資源通過市場實現最優配置。同時,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培育新的要素市場,進一步增強市場體系的活力。
3.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的形成,要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同時要把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作為價格形成的重要參數,適當增加其在價格形成中的權重。這有利于引導經濟向節能環保和效益方向發展。
4.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各類中間機構是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越發展,各類中間機構越重要。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中間機構發展同時存在著總量短缺與結構過剩、定位不準與服務不規范的問題。隨著發展空間的擴大、發展機會的增多,各類機構會越來越多。所以,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必須加強規范發展。
5.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只有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要加快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六)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
《報告》強調提出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是全面提升我國開放經濟水平的重大戰略措施,對于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包含三層含義:
1.內外聯動。就是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首先要在對內對外開放上體現公平互利的原則,并在開放中相互促進。其次要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推動我國企業走出去,要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與新聞報道一樣,新聞評論同樣記錄著“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評論的復興和趨于繁榮是這個時代賦予思考者的歷史酬勞。
2003年,《新京報》評論應運而生。三年多來,它的茁壯成長以及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打破了一些人在《新京報》創刊之初“北京沒有評論的空間”的“消極預言”,再次證明,這個時代需要評論。
立于北京而懷遠,彰顯法治和人文,積極穩健有見地,這是《新京報》評論的理念。
“立于北京而懷遠”,標明《新京報》評論的視野追求。它既評說北京四合院里的家長里短,中國改革進程中的波瀾起伏,也關注世界五大洲的風云變幻。世界之大,均可入題,江湖之遠,皆上筆端。
“彰顯法治和人文”,表達《新京報》評論的價值觀。努力推進法治建設,執著傳播人文理想。法治和人文,既是《新京報》評論人孜孜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衡量世事萬物是與非、先進與落后的首要標尺。
“積極、穩健、有見地”,昭示《新京報》評論的方法論。
“積極”,舉凡熱點事件,諸如國家方針政策出臺,每年的全國“兩會”,重大外交活動,公權力濫用,公民私權利被侵犯,《新京報》評論都會努力發出聲音,擔當媒體責任。
“穩健”,不偏激,不偏執,不圖一時痛快,不奢望畢其功于一役,以長久的耐心和韌勁推動國家點滴進步。
“有見地”,富有責任意識,不僅有批判性,也力求有建設性。我們恪守兩個底線:一是講理,二是理性地講理。前者是內容,后者是方法。
二
如果真要總結《新京報》評論的“特點”,大約可以有如下幾個:
報道和評論分開。我們永遠對事實保持敬畏,報道必須讓事實說話,拒絕哪怕是只言片語的評論。
量大。除了社論(來信)版、時事評論版外,還有經濟評論、文娛評論等專版,加上每周一期的“時事訪談”版和《地球周刊》中的“國際評論”版,每周發表評論一百篇、十萬字以上。
題材多樣。如上所述,無論是時政的,還是社會的,無論是國內的、本地的,還是國際的,無論是經濟的、文化的,還是體育的,方方面面,都能從《新京報》的評論中找到相應的內容。
架構完整。從普通讀者表達草根聲音的“來信”欄目,到公民寫作的“時事評論”、專家學者的約稿和“時事專欄”,再到比較高端的“時事訪談”,基本上對應了社會不同層級人士的觀點表達,換言之,《新京報》評論在努力為每個人的表達搭建平臺。
時效性。緊跟新聞,洞察時事時局的每一個微妙變化,在大家熱議的時候第一時間發出聲音,最大限度地發揮評論的力量,引導輿論走向理性和成熟。
建設性。不用諷刺挖苦、冷嘲熱諷的手法評判一件事情,而是努力提供解決的途徑和思路。
權威性。身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京報》儲存了豐厚的政治資源、文化資源、學術資源,數百位專家學者的觀點高屋建瓴,揭示事件的本質,對時局提出方略。
不謀求話語霸權。我們的“社論批評”欄目,歡迎讀者對社論進行批評;我們的“觀點交鋒”欄目,試圖打造一個“聲音廣場”,更是讓不同觀點在這里呈現。
三
這次《雜文選刊》選了《新京報》三篇評論文章,這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文字優美、行文自由。當我們對常見的“八股評論”感到“視覺疲勞”時,這樣極具個性的文章能讓我們眼前一亮。
評論家們應該發揚雜文的精髓,這些精髓在于:題材廣泛,不拘泥于一事一議;行文自由,不是一味地“一二三四”;語言生動,不是概念的羅列和生硬的推理;多有趣味,不總是板著面孔說教……
一、抓“熟”
指的是要善于選擇最熟悉、體會最深刻的角度寫議論文。一則或一組材料,涉及的內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對于不同家庭、不同閱歷、不同知識面的考生來說,熟悉的程度就會明顯不同,而選擇一個最熟悉的角度來展開議論,就能比較深刻地表現事物的本質,對材料議論的深度和廣度都會達到最佳程度。
如一次考試作文為考生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畫《拔牙》―牙醫不小心拔掉了病人的好呀,留下了壞牙,要求學生寫篇議論文。由于議論的主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考生就要根據“熟悉”的原則,有所選擇。對社會上一部分人工作馬虎有感的考生,可以從職業道德的角度,寫成思想評論;對現實生活中成績與錯誤、優點與缺點對立關系感觸較深的考生,可以寫成哲理評論;還可以從改革的角度,寫成時政評論等。這樣選擇不同的角度都是切合漫畫內容,符合作文要求的。
二、抓“新”
所謂“新”,就是根據要求,選擇人們很少選擇的角度來作文,給人以出奇制勝、新穎別致的感覺。就學生平時作文來看,如果要求寫議論文,則大部分學生都是選用一兩個角度來寫,寫出的內容缺乏新意,大同小異,閱讀時給人疲倦感,當然不會得高分。因為多數學生選擇的角度,都是從材料的字面意義或本意出發的,就事論事,這樣的作文是很難得高分。
如果能改換一兩個角度,就會令人耳目一新,獲得較高的分數也是不言而喻的。仍以上面的作文題為例,不少考生都是從職業道德的角度,批評給患者做手術不負責任、粗心大意、去好留劣的錯誤做法,但都是這樣寫,就難免千文一面了。而有的考生則獨辟蹊徑,從當今社會改革人事制度的角度行文,批評某些單位“革掉了優秀的民族文化”,“革掉了優秀人才”;保護了哪些畸形變態的“低俗文化”,庇護了“碌碌庸才”,觸及的主題很深刻,令人深思警醒,給人以新奇的創意。這樣的作文,比較容易得高分,應該肯定“出新”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要“小”
從社會大角度來論證某一個道理,難度也較大,一般人不容易寫好,因為它涉及面太廣,一般人并不具備廣博的知識,而作為一名中學生,就很難把握住度,至少寫不深刻,要想使論證的問題深入淺出,同時又有話說,最好以“小”取勝,通過細小的角度,看出具有普遍的問題,即“小中見大”,選擇的角度小,反映的主題大。還以上面的作文題為例,如果從職業道德的角度來批評給患者做手術的少數醫務工作者,這雖是材料的本意,但職業道德是個范圍很廣的話題,泛泛而談的話,很難寫深刻,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舉教師批改作業的例子:教師將學生作對的作業判錯,將做錯的作業判對,從這一小角度出發結合漫畫,可以談教師應當如何工作,怎樣具有責任心?
或者再由漫畫聯想,從種田的角度來寫,農民在田間除草時如果三心二意,將禾苗除掉,留下稗草,良莠顛倒,去掉精華,留下糟粕,那么秋季將收獲什么?沒有收獲將如何生活?還可以聯系市場經濟,從商人經商的角度去寫,不法商販用假冒偽劣商品坑害廣大消費者,以此品當精品消售給人們,賺了昧心錢,這種行為不僅坑害了廣大消費者,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例子,選擇的角度都是比較小的,但寫起來反而有許多話說,也有利于思路的展開,更容易揭示文章的主旨,如果是考場作文,選擇小角度更容易寫出好文章。
關鍵詞:信息型文本 文本功能翻譯理論 翻譯策略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一書中將文本分為三種類型,即將“嚴肅文學作品、官方文告、自傳文學、私人書信”等歸為“表達型文本”;將“自然科學、科技、工商經濟”文書歸為“信息型文本”;將“通告、說明書、公共宣傳、通俗作品”等歸為“呼喚型文本”,并提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種翻譯方法。語義翻譯是一種側重源語的翻譯方法,而交際翻譯注重目標語,強調準確傳達原文信息的同時,更注重其內容和形式為目標語讀者所接受。紐馬克認為,語義翻譯適用于表達型文本,而交際翻譯適用于信息型和呼喚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的翻譯應注重信息翻譯、內容準確以及表達自然,根據交際翻譯原則,可以采用增添、省略、詞性轉換、語義融合及拆分、調整句序、被動句和主動句互換等翻譯策略達到以上要求。本文以《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譯文的翻譯為例,分別闡述著幾種翻譯方法的應用。
短語方面:
(1)增添
The period began with the juxtaposition of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role of tourism.
試譯:這一時期開始于對旅游業作用的兩種不同看法。
改譯:這一時期,人們對旅游業的作用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
評論:添加主語“人們”, 句子更符合漢語習慣。
(2)改變詞性
Challenges have also come from open expressions of civil opin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relating, for example, to social inequalities, nepotism and corruption.
試譯:此外,挑戰還來自互聯網上有關于社會不公平,裙帶關系及腐敗等民意公開的表達。
改譯: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就社會不公平,裙帶關系及腐敗等問題公開發表意見,這也是挑戰的一種來源。
評論:將動詞“come”翻譯成名詞“來源”;并將名詞“expression”翻譯成動詞“表達”,讀起來更加通順。
(3)語義融合
Indeed by rearranging the surrounding weekends, people were actually able to take three one-week holidays, known as ‘Golden Weeks.
實際上,通過調休,人們可以享受三個七天的假期,又被稱為“黃金周”。
評論:將“by rearranging the surrounding weekends”翻譯成“調休”, 而非直譯為“重新安排相鄰的周末”,更簡潔。
(4)語義拆分
Domestically this was a period in which China underwent remarkable changes…
試譯:這是一個國內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
改譯:在這一時期,中國國內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評論:將 “period” 單獨譯出,句子的語義更加清晰。
句子方面:
(1)調整結構
This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s the true rate because it excludes workers laid off after Enterprise Reform, since they still receive a basic portion of their salary.
試譯: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因為沒有把企業改革后的下崗人數算進去,他們還拿著基本工資。
改譯:由于企業改革后的下崗工人還拿著基本工資,他們沒有被算進去,所以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
評論:原文包含三個意群:“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沒有把企業改革后的下崗人數算進去”,“下崗工人還拿著基本工資”,將這三個意群的順序重新排列,新的句子結構更加通順。
(2)語態轉換
This is reflected in CNTA's policy document ‘Tourism as New Growth Pol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which suggested…
試譯:這反映在中國國家旅游局政策文件《旅游作為國家經濟的新增長點》中,文章指出:……
改譯:中國國家旅游局政策文件《旅游作為國家經濟的新增長點》反映了這一觀點,指出……
評論:將原來的被動句改為主動句,句子主語變得鮮明。
本篇論文通過分析文本功能翻譯理論,論證了交際翻譯是翻譯信息型文本的有效方法。在翻譯信息型文本時,有效的信息傳遞、準確的內容及通順的表達是關鍵,因此可以采用增添、省略、詞性轉換、語義融合及拆分、調整句序、語態轉換等翻譯策略達到以上要求。
參考文獻:
[1]陳剛.應用文體翻譯:理論與實踐.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馮慶華.翻譯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時評閱讀;作文教學;閱讀質量;思維訓練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與文化日益進步,青年們更應有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豪邁情懷與深刻思想性,可是基礎應試教育的威壓、落后的教育觀念給我們培養出了無數唯唯諾諾的“考試機器”,有著獨立見解、思想深刻的高中生實在為數不多。更為可嘆的是,那為數不多的有思想、有才情的學生也不敢放棄高考的誘惑。他們在高考作文中根本不敢暢所欲言,也不敢表達一點點不同的見解,原因是一輩子只有一次,輸不起。
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應指導學生“考慮不同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可見,作文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教會學生寫框架式的議論文,更要加厚學生的知識積淀,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深入分析,引導他們走向更開闊、寬廣的天地,讓學生寫出真實而富有靈性的好文章。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更應注重學生的思考性、思辨性的培養,如何能讓學生帶著應試教育的鐐銬跳起洋溢思想性的舞蹈則更是我們一線教育者的必修課。為了上好這一課,筆者認為應從時評閱讀中汲取思想的火花,從而使學生的作文靈動閃耀。
一、時評閱讀之路歸正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表n愈的一句話則揭示得更為形象,他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币簿褪钦f,“耕”是“獲”的前提,“學”(閱讀)是“文”(寫作)的基礎?;谙荣t的認知――閱讀,是寫作的根基。因此,許多學校還開設了閱讀課,以擴充學生的閱讀儲備,更有教師印發大量時文,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但是時評閱讀之路的尷尬無可避免:對時評閱讀足夠重視,卻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時事閱讀之路,是否應堅持走下去?時事閱讀之路,路在何方?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剖析作者的思考,揣摩體味作者的語言運用,培養語感,這種‘揣摩謀篇’的教學能夠有機地把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成為我國語文教學的特色,獨步于世界教壇?!迸诵潞拖壬泊罅粲跽Z文教學應由“閱讀本位”過渡到“作文本位”。這都啟示我們:時事閱讀,應以作文為基點和歸宿,揣摩時文作者的語言與思想,從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如何引導學生進入一種高效率、高素質的閱讀狀態,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沖擊學生的思想,引發學生的思考,帶來議論文寫作的高效益,則是時評閱讀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一線教育教學的工作的筆者做了初步探索,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易到復雜,由單一到多樣,逐漸展開。
1.課堂內外,互為補充,使時評閱讀有系統性
首先,以課文為基點,縱向挖深度。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但舞臺卻很寬闊,時文閱讀能為教材學習做好鋪墊和延伸工作,如,配合《我與地壇》的教學,可以補充史鐵生《合歡樹》《秋天的懷念》,讓學生更好地體味史鐵生與母親之間細膩、感人的親情,同時課外補充史鐵生《命若琴弦》《史鐵生的坦蕩辭世是一個示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生命、對人生的態度。
其次,以時文為線,橫向拓廣度。
當學生通過課文基點積累了若干個作家點后,筆者認為還需要為他們架構起一張時文之網,在橫面上進一步延伸,并形成系統。如,配合《將欄桿拍遍》這個知識點,可以補充《讀柳永》《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看到梁衡對于宋詞大家的評論,補充《跨越百年的美麗》,讓學生領略梁衡對“美麗”的全新解讀,體悟永恒的生命哲學;在功利化之風愈加濃厚的當代,補充龍應臺《給河馬刷牙》、魯樞元《從陶淵明看當代人的生存困境》,幫助學生構建起個人的精神家園。
2.讀寫并舉,互為促進,使時評閱讀有內容性
首先,引導學生撰寫摘要和讀后感。
其次,借助時評閱讀,提高學生議論文語言的駕馭能力。
最后,撰寫時事評論文字,形成“百家爭鳴”的氛圍。
現階段的時文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幾乎各種媒體中都活躍著它的身影。為學生撰寫時事評論文字提供了有效范本。筆者嘗試:在每學期初布置任務,將全班45人劃分為6個時事閱讀小組。每周由時事閱讀小組組長確定時事主題,并選派一位學生在周一課前五分鐘講述時事新聞或熱點事件,并對此概括感悟或評論,這些感悟評論或是自己有感而發或摘錄借鑒時文,再由該學習小組選派兩名學生就該事件繼續提出看法,也可由其他組成員來評議駁論、爭議商榷,形成“百家爭鳴”的研討氛圍,使得學生懂得許多社會知識,看清紛繁世相背后的實質,學會科學、理性的分析、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師生對話,互為提高,使時評閱讀有愉悅性
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歸結于對話,歸結于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保ò秃战稹对妼W與訪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強調了閱讀的根本在于多種聲音對于文本的相互溝通、相互對話、相互交流與融合,如此才能形成一種建設性解讀,同時也可以放大學生的閱讀愉悅性與積極性。
二、時評閱讀助寫作走向深刻
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入木三分的分析力是議論文走向深刻的必要條件。而時文閱讀將讓學生從蕪雜的信息中篩選有效信息,去偽存真,揭示問題產生原因的能力逐步提高,更在對話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高度立論、深刻透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領略了議論文語言的鮮活靈動、素材的時代氣息。如此看來,時文閱讀將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大幅提高。而如何引導他們在具體寫作時帶著高考的鐐銬展現精當獨到的議論分析能力,則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者經過初步嘗試,發現一條可操作之路。
第一步:引述時事材料。在議論文開頭,抓住時事關鍵,簡潔概括至80字以內。如《底氣》開頭:“天安門廣場邊,一個新造的孔子塑像被豎起?!蓖瑫r在引的同時要扣住論題,提出論點。如,上文《底氣》中有:“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打造中國的文化底氣,提升文化軟實力,成為當下的迫切的需求?!?/p>
第二步:分析材料,4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氣》,首先分析先秦文化因為開化了世界文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底氣,接著質疑當今中國文化向先秦文化尋求底氣的原因,再次分析先秦文化成為當今中國文化底氣帶來的弊端。這樣層層剝離分析、評論,縱向論證,深入挖掘,使議論文有了論述力度。
第三步:聯系現實,2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氣》承上過渡,自然聯系到西方文化底氣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而非單獨的文化名人。搜集典型論據,扣題論證,并提出怎樣真正鑄就當今中國文化底氣的措施。
第四步:總結全文,100字左右?;乜鄄牧希A總結,收尾要求形象有意蘊。如上文《底氣》結尾:“回首悠悠五千年,孔子老先生孤獨地站在歷史的起點,他瘦弱的肩膀撐不起一個民族的脊梁。重塑中華文化底氣,你我需共同努力。”
當然,文無定法,此四步只是筆者一點小小心得,有很多細節尚需要斟酌。
(一)研究主題有所拓展,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從新聞學與傳播學CSSCI來源期刊看,新世紀以來發表的新聞評論論文數量為133篇。按照新聞學研究由新聞理論、新聞實務和新聞史構成的劃分思路,本文將新聞評論研究也劃分為理論研究、實務研究和歷史研究三類,同時考慮到比較研究和新媒體研究為近年來新興的研究領域,本文將它們按照獨立類別的標準分述之。因此,本文將涉及新聞評論產制環節(包括采訪、寫作、版面等)的研究劃為實務研究,將涉及新聞評論的定義、內涵、功能、價值、社會作用等總體性的研究看作理論研究,將關于新聞評論發展變化的歷史分析劃為歷史研究,將從比較視野對不同國家間新聞評論發展狀況進行的研究視為比較研究,而以新媒體評論為對象的研究歸為新媒體評論研究。按此標準,新世紀以來國內新聞學與傳播學CSSCI來源期刊所發表的新聞評論研究的論文在各類別中的分布如圖2所示。從總體上看,新世紀以來的新聞評論研究以實務研究為主,研究主題有所拓展,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關于網絡和新媒體評論的研究上升較快,在新媒體評論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在新聞評論產制方面的應對、調整和未來發展趨勢等也成為研究的主要焦點。從研究主題上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聞評論實務研究集中討論傳統媒體評論如何在新媒體評論勃興的語境下加強輿論引導力,強化社會整合力。就研究主題而言,除了評論標題、創作技巧等常規研究之外,一些更加細化的研究也引人注目,尤其是關于評論主體的研究。新聞評論主體通常包括職業主體、準職業化、有感而發的公民、專業話題發言的學者①。作為意見的者,新聞評論主體需要尊重其他評論者的平等權利和人格尊嚴,做到一事一議和就事論事①,通過發掘事實與話題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選題立論②。這就要求新聞評論者要在思維訓練和采訪實踐中樹立獨立的品格,從而“將采訪和評論融為一體”③。因此,在評論主體多元化的時代,新聞媒體應當擺脫當前選題不來自評論者采集的第一手新聞事實之現象,著力建立“評論員首先是記者”的評論記者工作機制,以應對新聞媒體的國際競爭以及來自網絡媒體的競爭壓力④。在個案研究上,研究者主要關注特定報紙評論版或欄目的特色和風格的研究、新聞評論者的具體創作技巧等⑤。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從跨學科和實踐角度對新聞評論的教學進行了研究。第二,以網絡為標志的新媒體評論是最受學界關注的主題。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新媒體評論的特點。與傳統媒體評論相比,網絡新聞評論的欄目設置更加多樣、傳播和互動更加及時、形式更加靈活,但也面臨著權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的問題⑥。隨著新聞評論形態的變化,新媒體言論也發生了相應變化,表現為“聚焦事件發展的全程和細節”和“對事件發展過程進行時空結合的全程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多重價值觀念和參與主體的深度交互⑦。其二,新媒體評論的影響。新媒體的崛起對新聞評論的功能、內容和形式造成了較大影響。新聞評論的“微博化”加強了新聞評論的地位、作用及其對傳統媒體評論選題的滲透⑧,拓展了新聞評論的表現形態,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設議程⑨。因此,在推動新聞評論及其價值取向多元化過程中,新媒體評論者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疏導消極、狹隘、非理性的思潮和情緒”,以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建構富有中國特色的傳播話語體系”瑏瑠,發揮網絡媒介在建構“公共領域”中豐富公眾議程來源、建構公眾討論的價值體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瑏瑡。由于傳統媒體紛紛涉足網絡經營,網絡新聞評論拓展了傳統媒體網絡評論空間,形成了網報互動和網臺互動格局瑏瑢。第三,新聞評論的理論研究以反思為主,形成了對新聞評論的內涵、特征、性質、功能、價值的再認識和再闡釋。這方面有兩個趨勢值得注意:一是強調新聞評論對新聞事實的依賴。當前的新聞評論應“以新聞事實為依托”,突出新聞評論的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等特征瑏瑣。其中,新聞事實是新聞評論的核心特征瑏瑤,因此,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論說形式瑏瑥。二是社會轉型視野下對新聞評論功能的再認識。中國新聞評論功能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功能的拓展以及與之相應的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的創新上瑏瑦。具體而言,轉型期新聞評論的政治傳播功能以“整合”為核心,以利益表達、政治議題設置、社會輿論引導、“推動政治社會化和塑造國家形象”等為實現路徑瑏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聞評論本質上是觀點信息的傳播,具有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公眾認識能力的作用瑏瑨,因此,新聞評論同時具有表達公共意見的時代功能。第四,新聞評論的歷史研究主要涉及新聞評論的詞源梳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近現代新聞評論的發展等方面①內容。其中,馬少華②集中對近代新聞評論的發展狀況尤其是對梁啟超的新聞評論思想和影響進行了集中研究。第五,新聞評論的比較研究。不少學者對中美新聞評論的差別及原因進行了探討,具體而言,兩者的差別體現在:選題上的整體視角與個體視角,偏重政治、經濟、文化領域與關注生活、國際事務話題③;意識形態的分野造成表達方式上觀點論證與行為批評、觀念演繹與事件剖析、觀點論證與事實判斷、宏大敘事與細小敘事間的差別④。有研究認為,媒體性質的不同造成了中美評論關注點、思維方式、寫作風格三個方面的差異,在中國媒體根本屬性不變的情況下,中國新聞評論須從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入手,“通過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樹立媒體的獨立品格⑤,以提升新聞評論的說服力。
(二)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為主,漸趨多元新聞傳播行為和現象本身是復雜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僅僅憑借新聞學與傳播學自身理論難以解釋研究對象,因而,采用跨科學視野進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成為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者間的共識,這一趨勢也在新聞評論研究中得到了體現。首先,新世紀以來,語言學被運用于新聞評論的實務研究中,主要關注的問題包括:新聞評論的標題、語感、語篇、邏輯論證功能等;其次是法學相關概念被運用于討論新聞評論權、新聞評論侵權等問題;第三是運用社會學理論和視野對社會轉型背景下新聞評論的政治傳播功能、社會輿論的整合能力等進行研究。此外,新世紀以來的新聞評論研究也開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思辨式定性研究在傳統新聞評論研究中占絕對優勢,研究方法相對比較單一,而所謂思辨研究是以研究者自身的邏輯思考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以往的新聞評論研究成果中,90%以上的論文均采用思辨研究的方式。但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顯示,實證研究方法開始進入新聞評論研究當中,如李秀芳對美國主流日報和中國主流英語日報言論版的實證研究、趙路平和許鑫對新浪、網易博客新聞評論的定量研究等,形成了漸趨多元的研究方法。(四)形成了以高校為主、媒體為輔的研究群新世紀以來,新聞評論的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師隊伍,其次是媒體從業人員,形成了以高校為核心的研究群體。其中,量較多的是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河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中央電視臺和湖北大學。從研究機構內部看,新聞評論研究已形成了以專家為核心的研究陣地,如以趙振宇、胡沈明、陳棟、鄧輝林、焦俊波、顧建明等為核心的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群,以馬少華、劉保全、涂光晉等為核心的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群,以及以喻季欣、譚天為主的暨南大學研究群。從整體上看,研究群體所發表的論文與分散研究者相比,質量相對較高,研究主題相對集中,對研究問題的闡釋也更加深入,視角和方法更加多樣化;而以媒體為主的研究群所發表的論文多為實踐經驗的總結。
二、新聞評論研究現狀的解讀
新世紀以來,新聞評論研究成果的劇增與社會轉型期對新聞評論言論整合功能的需要,以及媒體的市場化競爭、新媒體對新聞評論的介入等有直接關系。
(一)社會轉型期多元輿論格局的形成是推動新聞評論研究論文數量劇增的社會因素社會轉型導致總體性社會分化,社會思潮呈現多元狀況,在社會層面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多元的價值觀,而新媒體評論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單一輿論格局發生了變化。在輿論多元化發展趨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功能,改進輿論引導形式和藝術,實現輿論整合效應,塑造社會公眾輿論表達平臺,成為了學界較為關注的議題。這些關注催生了新聞評論研究論文數量的增加。其一,學界對如何正確認識新媒體評論現狀的解釋。如:有研究者對民眾的網絡言論內容進行分析后認為,網民期待“在既有制度框架內解決現實問題”,因此,網絡評論要弘揚主流價值并不意味著掩蓋矛盾和沖突,政府應正視網民意見,“謹防制度性斷裂”①。顧楊麗、吳飛對“溫州動車事故”的研究表明,微博推進了“社會化互動信息生產模式”、“行進式實時移動表達模式”,實現了對碎片化信息的集聚②。其二,傳統媒體在社會轉型背景下進行了評論形式和方式的調整,這種變化也引起了學界關注。以報紙評論的研究為例,研究者較為關注時評、新聞述評、心得、體會、感言、報紙言論和記者點評等新興的評論形式③,多種評論形式并存的狀況促使新聞評論的論題結構、題材等寫作技巧的變化④。在電視媒體方面,研究者集中探討當前電視新聞評論所出現的問題、原因及應對策略⑤。此外,在社會轉型背景下,受眾的知識需求呈現多層次性和多樣性,新聞評論作用的發揮需要面向受眾,細分受眾需求,通過優化信息質量、“選題要體現與受眾休戚相關的現實”、“立論要著眼于受眾的實際”、完善和深化“受眾直接參與評論機制”等方式加強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效果⑥。
(二)媒體在市場競爭中對新聞評論異質化特征的青睞是激發研究者興趣的直接動因媒體市場化改革導致媒體間競爭加劇,而新聞評論的異質化特征使其具有可替代性小的特點,從而使得新聞評論成為受媒體青睞的重要體裁。媒體對新聞評論的重視,是促使研究者對新聞評論研究興趣與日俱增的直接原因。中國新聞媒體的管理模式是“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這一模式導致媒體形成與行政管理相似的科層布局,在受眾市場和廣告市場競爭中形成倒金字塔形的競爭格局。除了這種科層式競爭關系之外,不同媒體類型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體現在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之間以及傳統媒體之間對廣告資源的競爭。競爭促使跨級別、跨類型的媒體以及同一集團下的不同子媒體在進行節目生產過程中更加注重受眾的接受需要,傾向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節目制作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聞評論形式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研究者對之進行解釋。以黨報的研究為例,隨著廣播電視評論、網絡評論的興起,報業間同質化競爭的加劇以及受眾需求日趨多元化,各大黨報、機關報以及都市報競相推出報紙言論版參與競爭,言論版的辦版思路、版面結構及意見整合方式呈現多元化格局⑦。研究者主要關注黨報的突圍路徑⑧、經濟言論找準自身定位⑨、地市級黨報如何在多層面競爭壓力下突出地方特色等問題瑏瑠。
(三)新媒體評論與傳統新聞評論的互動是激發研究者興趣的內在因素新世紀以來,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為新媒體內容業務的拓展奠定了基礎。在此過程中,新媒體評論改變了傳統媒體主導的輿論格局,尤其是微博評論的興起,使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中的支配地位受到了較大沖擊。因此,新媒體評論本身與傳統媒體評論在表現形態、傳播方式及存在問題等方面的差異需要得到學界的理論解釋。同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競爭中對各自新聞評論特點的反思,促成了雙方間的互動關系。這一變化激發了研究者的興趣,導致了研究數量的劇增。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并沒有將新媒體評論與傳統媒體評論的研究置于二元對立關系中,而是置于互動的視野中。一方面,對傳統媒體來說,如何應對新媒體評論的強勢競爭,成為從業者和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研究者認為,應當提高報紙新聞評論的時效性,以“第一時間評論”為要求,利用網絡形成報紙新聞評論新局面,而在與新媒體競爭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避免公信力的缺失”和“僵化的寫作模式”①,達到“化被動為主動”、“化說教為說理”、“化生硬為生動”、“化單向為雙向”、“化互動為雙贏”的效果②。電視媒體應著眼于調整評論節目的類型結構,強化節目的時效性,在評論隊伍建設、增強節目互動性、簡化節目制作流程方面下工夫③。傳統主流媒體應借鑒微創作的理念和手段,形成具有顆粒小、原生態、播發快、傳播廣等特征的微內容,“在微時代繼續鞏固話語權、搶占報道和解釋的雙重制高點”④。另一方面,新媒體評論對現有新聞評論研究的影響以及傳統媒體參與網絡業務后對新聞評論所造成的影響,成為學界著力探討的問題。新媒體的評論實踐更新了學界對新聞評論寫作技巧、性質和功能等方面的認識。同時,由于傳統媒體紛紛涉足網絡經營,網絡新聞評論拓展了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空間,形成了網報互動和網臺互動格局⑤。研究者認為,新媒體評論并不簡單地意味著將傳統新聞評論納入新媒體的傳播流程,而是在評論的選題、表現形態、議程設置等方面拓寬新聞評論的研究視野。(四)多種因素助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從新世紀以來新聞評論的研究狀況來看,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促使新聞評論的研究方法漸趨多元化:首先,計算機技術在研究者層面的普及,為定量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條件。其次,人文社會科學量化研究的興起對新聞評論研究的影響。新世紀以來,人文社會科學量化研究方法在跨學科研究潮流中被傳播學界所采用,而新聞學本身過于注重實踐經驗研究的狀況使其面臨“新聞無學”的尷尬境地,在此背景下,新聞學研究者也開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對新聞傳播現象進行研究。第三,新聞評論的研究越來越強調針對性和精確性,這要求研究者更新研究方法,從而催生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三、新聞評論研究的展望
從總體上看,新世紀以來國內學界對新聞評論的研究全面覆蓋了新聞評論研究的基本范疇。但從總體水平來看,現有研究還存在研究過于微觀、與實踐脫節等幾個方面的不足,亟須在今后研究中注重微觀與宏觀、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結合。
(一)提升新聞評論整體研究水平,增強研究的系統性和現實性新世紀以來的新聞評論研究多數屬于對策性研究,這些研究并沒有考慮到新聞評論與媒體制度、社會狀況等宏觀因素間的關聯性,過于局限于新聞評論這一研究分支的界限內。這一趨勢忽視了中國新聞評論生成的具體背景,使得研究缺乏針對性和現實性,尤其是系統性、理論化的成果不多。同時,現有研究中一般采用“存在問題-對策建議”的研究模式,使得相當多的研究停留在見子打子的微觀操作環節上,多討論新聞媒體和新聞評論“應當如何”的問題,忽視了對策建議本身在中國具體媒介制度下是否可行的問題。因此,新聞評論研究應置于宏觀社會結構背景下進行整體研究,強化研究的系統性和現實性,以增加研究的理論性和針對性,這也是新聞評論未來研究亟待注意的問題。
(二)拓展研究視野,增強新聞評論研究的理論深度新聞學研究一直備受“新聞無學論”的困擾,說明新聞學研究的理論深度確實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新聞傳播現象并不是簡單的社會現象,不可能在新聞傳播學現有理論框架之內得到具有深度的闡釋。從國外近年來的研究來看,新聞學研究比較具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與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進行交叉研究而形成的。因此,新聞評論現有研究總體水平不高,與研究的封閉性、研究視野過窄有相當大關系。具體表現為在引用其他學科研究成果時,基本上是被動運用以進行解釋性研究,這導致新聞評論的研究具有較強的臨時性和封閉性,無法與其他學科研究形成對話和交流。從研究主體來看,現有研究者多為新聞學學科內從事教學和研究的人員以及新聞從業人員,而其他學科學者很少介入新聞評論乃至新聞學研究。單一的學科背景使得交叉研究停留在低層次水平,難以形成多角度、多視野的研究向度。因此,對于新聞評論研究來說,跨學科研究既是新聞學特殊的學科性質之要求,同時也符合當前學科交叉的大趨勢,是新聞評論未來研究的大勢所趨。
論文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
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一、用稿要求
1. 本刊辟有“發展論壇”、“觀察思考”、“經營管理”、“財經視點”、“百家點經”、“經濟政策評述”等欄目。本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反映經濟領域的熱點問題。如:人民幣升值后,進一步完善、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質量和效益研究;國內銀行業提升競爭力研究;增強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方略研究;進一步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對策研究;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研究;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績效研究;經濟政策評述;等等。
2. 文章需使用規范的經濟學和管理學語言,盡量采用現代分析方法,實證性分析提倡運用計量工具,對策性分析應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 凡投往本刊的稿件須注明“專投”字樣,來稿字數控制在6000字~9000字(含中英文摘要,關鍵詞,注釋,參考文獻)。
二、用稿體例
1. 文章需注明作者(多作者時請注明前三位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工作單位及部門全稱、所在省份(自治區)、城市及郵政編碼、E-mail信箱、聯系電話、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的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及部門全稱需譯成英文。
2. 提供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與之對應的英文摘要。摘要要求用第三人稱客觀概括文章主要觀點,切忌主觀性評論和補充解釋(如“本文深入分析了……”或“文章首先從……入手,然后……,最后分析……”)等。
3. 論文需附有英文標題,并列出反映論文最主要內容的關鍵詞3個~5個及相應的英文關鍵詞。
4. 凡有數學公式、曲線圖的論文,數學公式請務必核對準確無誤;圖形請用電腦制作,圖中文字必須清晰。
5. 論文若為基金資助項目,請注明其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最好提供項目批準書復印件)。
6. 正文標題層次為:一、(二)3. (4)。
7. 文章需有足夠的實引參考文獻(不少于5條),即文末列示的參考文獻要在正文中標出。
8. 注釋是對論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用圓圈標注①②……,置于文末參考文獻之前。
9. 來稿需遵守學術規范。本刊反對一稿多投,嚴禁抄襲、剽竊等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凡因一稿多投或侵犯他人著作權行為給本刊造成不良影響的,本刊保留依法追究侵權責任的權利;給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的,其后果由作者本人自負。
10. 本刊實行匿名審稿制度,作者來稿請將姓名、單位等有關信息另紙設置、打印。
11. 作者來稿除特別注明不允許刪改外,本雜志社有權對文章內容、標題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進行修改、對文章段落進行調整。
12.省略即可。因本刊人力有限,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作者若在兩個月內未收到用稿回復,即可另投他刊。
摘要:“東壩”是江蘇鹽城東臺的藝名,是魯敏的現實故鄉,又是她在精神上的故土,是“虛構的理想之地,最為沉湎的鄉土之所”。作者筆下的“東壩”,不再是現實中的客體,而是她回憶和想象的產物,涂抹上了濃重的理想化色彩。
關鍵詞:故鄉情;文學表達;鄉土詩意;人情味
很多作家都喜歡虛構一個想象中的“故鄉”來生產故事,如??思{有“約克納帕塔法郡”,蘇童的“楓楊樹故鄉”,魯敏也營造了“東壩”這個蘇北小鎮。在這個“風土”和“人情”都很美的小鎮上,魯敏用她那疏淡的筆調給我們娓娓地訴說著人性深處的故事,那些潛埋于心底的善和美,猶如雨后靜靜佇立的灰瓦白墻的蘇州民居,在路燈下發出柔柔的光。
“東壩”系列中有三篇是《顛倒的時光》、《思無邪》和《逝者的恩澤》。讀這三篇小說,一開始就會被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濃郁的鄉土氣息,美好淳樸的人性氛圍所打動。與其說這些小說是時下流行的“底層寫作”,不如說它們是延續了魯迅以來的鄉土小說傳統,吸收了沈從文、汪曾祺民俗文化小說的風味,形成了魯敏“東壩”系列小說獨特的審美品味。
魯敏寫的是當代鄉鎮中比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但她所注目的并不是底層人物隨著時代的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物質匱乏感和由此產生的精神需要,而是將筆觸直接探入人的內心,擺脫那些具體的,肉體上的“苦”,去追尋那飽含在精神上和內心深處的苦命人的“?!薄_@就是她超越了那些所謂“底層寫作”的地方?!额嵉沟臅r光》中的故事可以用一句很富時代感的話來歸納,那就是,一個年輕農民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搞起了水果大棚栽培,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可是經濟和物質恰恰不是這部小說所要描繪的,木丹栽培大棚西瓜不是沖著經濟效益去的,而是一種“氣味”促使他行動?!啊毯蟀岩路{成硬條條的水泥味,下水道里臭得起了泡泡的泔水味,倉庫里鐵條與原料桶的塑膠味……”
《思無邪》中的來寶是個聾啞兒,自然少不了用鼻子來生活。與木丹相比,他似乎更加被動和順從。他對蘭小的感情自然不能理解為所謂正常人之間的愛情,他對蘭小的照顧似乎是一種本能的向善,而最后也終于發生了更為本能的行為??蛇@樣的行為并不讓我們反感和厭惡,而被深深打動。
“春天的水塘,是最好看的了,那種綠,淡淡的,怯怯的,毛茸茸的。有時會有小鳥突然地一飛,嚇人一跳。
有時,趁著蘭小在呆看水塘,他就在旁邊,把一面小圓鏡子舉起來,反射著太陽,照在蘭小的膝蓋上,手上,頭發上,她的臉頰上,蘭小的皮膚變成了透明的似的。”
優美的自然風光孕育著自然人性的舒展。來寶似乎本能地把蘭小拾掇得潔凈美好,在這種照顧中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滿足。這種滿足來自于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人性的覺醒。最后,十七歲的少年聽任生命本能的召喚,無師自通地與蘭小發生了性關系,這又恰恰是一種蓬勃生命力的張揚。但是蘭小那脆弱的生命力無法承受這樣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她大出血而死,此時的來寶對她的死因仍然處于懵懂之中,他只是單純地感到巨大的悲痛。彌漫在空氣中的淡淡的血腥味給這個故事籠罩上一層悲劇的氣氛,悲劇中是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
《逝者的恩澤》看來有種“傳奇”的意味,是個酷烈與柔美交織的故事。為了自己的兩個家庭,男人選擇“瞄準”了枕木,一筆撫恤金被留給了兩個家庭。金錢在魯敏的小說中從來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所以小說中沒有出現對撫恤金的爭奪,而是兩個家庭迅速地融為了一個家庭。在一般的思維中,紅嫂應該很難接受丈夫的小老婆來進入自己的家庭。而這個善良的底層女人很自然地接受了遠道而來的母子倆。這個故事中有兩對“女人的故事”,一對是紅嫂與古麗,一對是古麗和青青。紅嫂與古麗的關系是由他們共同的男人陳寅東串起來的,紅嫂的寬容讓我們看到了底層人性的善良美好;而在古麗與青青之間,古麗毅然以自己的退出來完成對年輕人的祝福。古麗是體現自然生命力的角色,她的退出不是在什么道德規范的迫使之下做的,而是出于“她和他可是一家人”的思想下完成的。那是一種“像天一樣大的善,以及不假思索的傻”,也是一種“率性”?!奥市浴本褪钦鎸嵉娜诵?古麗的率性奔放和紅嫂的隱忍堅韌都是來自于美好的人性底色。
這三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充滿人性美的。而他們身邊的群眾們也都是寬厚的,充滿濃濃的人情味。這樣執著于“人性善”的描寫似乎有陷入簡單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作家那流暢的語言,舒緊有致的節奏,動人的細節描寫,顯露出作家天賦的才氣和深厚的語言功力,相信她可以有更好的作品問世!
參考文獻:
[1]曉華.汪政 略論魯敏的小說創作 [期刊論文] -小說評論2005(5)
[2]魯敏; 顛倒的時光 [J]; 中國作家; 2007年04期
[3]劉忠 無愛時代的流浪者――魯敏論 [期刊論文] -小說評論2006(5)
關鍵詞:高校;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對象
1 引言
科研成果的認定與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整個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內容,它以科研管理制度為依據,同時以科研管理系統為信息化的工具。高校是我國科研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人才庫、思想庫、知識庫,承擔著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與歷史重任。科學、公正地對高校科研進行評價直接關系到我國科學研究的發展導向,以及國家杰出人才的培養,應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開展高校科研評價工作尤為重要。
2 高??蒲谐晒暮x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是指由高校教師承擔的,通過一定的科學研究工作完成的各種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項目等所產生的具有一定科學價值的知識產品或者應用價值的技術和產品等,科學研究成果一般應具備科學性、創造性、新穎性、先進性等主要基本特征,能夠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或者能夠帶來一定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1],科研成果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根據高??蒲谐晒陬I域的不同總體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大類: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以及軟科學研究成果。
基礎研究成果主要指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為了闡明自然現象及其特征與規律的新的發現與新的理論且以學術論文、學術專著等形式發表的成果形式,旨在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問題的突破與解決,屬于自然科學領域的重要成果形式,基礎研究成果常常代表科學研究領域的共性問題,能夠帶動諸多學科領域的發展與進步,具有很強的科學探索性。
應用研究成果主要指為發展生產力水平而開展的科學研究、技術苑、后續試驗以及應用推廣而產生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設計、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技術標準等[2],應用研究成果應治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前景以及技術福射能力,能夠帶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
軟科學研究成果為政府等有關部門決策科學化、制度完善化、管理現代化而開展的發展戰略、規劃、政策、預測、立法等科技管理及其決策等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軟科學成果形式主要涉及研究報告、學術研究論文、專著以及各種建議等,可以為相關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據,屬于人文科學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形式。
根據以上定義,科研成果的核心與主體是一種創新性的技術,這種技術具有很強的科學價值,能夠用于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對推動人類進步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3]。
3 高??蒲谐晒慕M成及分類
高??蒲谐晒ǔ2捎貌煌男问奖磉_出來,根據天津某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規定,科研成果的體現形式主要包括學術論文、學術專著、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獎勵等。
(一)學術論文
論文是高校教師發表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對高校教師考量的主要指標,其中可凝聚理論性、實驗性、實踐性、產業化等諸多的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原創性的基本特征[4]。一般而言,論文的水平與質量通常與期刊的質量、影響因子及其被引次數具有密切關系,高質量、高影響因子、高引用率的期刊所發表的也自然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論文的水平往往與期刊的級別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常常將期刊的質量作為考量論文質量的間接方式。
某高?,F行科研管理制度在認定學術論文時分為A、B、C、D四個級別,分別規定了中文學術論文等級分類標準和外文學術論文等級分類標準。中文學術論文等級分類標準,體現了我校對中文學術論文評定的等級及分類,詳細規定了四個級別論文的具體范圍,這種規定體現了我校對學術論文的導向,高級別的期刊基本上包括了某學科領域內最頂尖和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期刊,例如A級期刊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頂級的學術期刊,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和《經濟研究》,另外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的期刊論文也屬于于A級論文;B級分B1級和B2級,B1級期刊包括各學科領域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學術期刊,包括《中國科學A輯:數學》、《計算機學報》、《研究》、《文學評論》、《經濟學動態》和《財政研究》等,B2級則主要是指被CSSCI來源期刊和CSCD數據庫收錄的期刊論文。另外,從實際情況來看,C類論文主要是發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攬》來源期刊上的學術論文、入選天津市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年的論文和由全國一級學會和985高校等舉辦的會議公開出版的會議論文,D類則為一般期刊論文和各類期刊擴展版、集刊、增刊和??系膶W術論文。
外文學術論文等級分類則主要依據為是否被SCI、SSCI、EI和ISTP等國際檢索工具檢索。例如被SCI和SSCI收錄影響因子大于2的期刊論文屬于A級;發表在A級以外期刊,被SCI和SSCI收錄的期刊論文屬于B1級;被SCI、SSCI、EI和ISTP等檢索的會議論文和期刊論文屬于C1級,未被進入上述國際檢索、在國內外正式出版的外文期刊上發表的會議論文和期刊論文屬于C2級;除依據是否被SCI等檢索工具檢索外,B2級外文學術論文是指在《國外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目總攬》和《國外科學技術核心期刊要目總攬》來源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未列入上述類別的公開發表的外文論文則屬于D類。
(二)學術著作
關鍵詞:歷史小論文;小論文分析;解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3-050-2
小論文題目在高考歷史試卷中并非近年才出現,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高考中已連續出現幾次,只是在本世紀初的幾年高考中暫時銷聲匿跡。江蘇高考自獨立命題以來,在2011年首次出現小論文題目,后來被作為當年高考歷史卷的一大亮點而廣為稱贊。其實,在2003、2004年兩年的《考試說明》的參考試卷(江蘇)上,均有小論文式樣題出現,當時也引起了部分師生的注意。之后由于連續幾年都沒有在江蘇高考中出現,它又被多數教師淡忘了?,F在,既然2011年江蘇高考歷史已出現小論文題目,這沒有理由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歷史小論文分析
所謂歷史小論文,是集論述、論證和評析于一體的訓練題型。它實際上是一種小型的政論文,篇幅不大,強調史論結合。
歷史小論文是有其自身特點的,筆者從議論方式、命題形式、評分要求三個方面將其特點歸納如下:
1.議論方式——立論與駁論
(1)立論:從正面來論證某論點的正確性,或者談論對某一正確觀點的理解、認識。(如江蘇省南京市2012屆高三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第23題第(4)問:運用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論證材料四的觀點。(6分)(要求:觀點理解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材料四 就社會規則的整體理性而言,任何時代的規則都是……運用于解決那個特定時代具體社會利益矛盾的結果?!撼稍妒袌鲆巹t論》)
(2)駁論:對錯誤的論點進行反駁,辯證是非,并形成正確認識。如趙爾巽在《清史稿》中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國危亡,實兆于此?!边@一觀點對不對?請圍繞階級斗爭的進步作用,結合革命作一小論文。
在具體考查中,駁論題目前尚未單獨出現,也許是因為其難度上更大一些的緣故。
2.命題形式——直接型、材料論析型和觀點評論型。
(1)直接型,就是直接提出評論的對象或內容。對象如:歷史人物或事件、現象、制度、著作等;內容如:原因、性質、地位、意義、作用等。(如1997年全國高考卷第 47題“結合有關社會背景,簡要說明工業在舊中國的歷史地位(7分)”。)
(2)材料論析型,就是依據試題提供的材料按照要求對某論點進行論析。(如2003—2007五年間的上海市高考歷史卷最后一題均為此種形式。)
(3)觀點評論型,就是針對提出的一種或一種以上觀點,進行立論或者駁論。(如江蘇省鹽城市2012屆高三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第23題第(3)問:當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不少人認為歐洲一體化會出現重大倒退,也有人認為渡過危機后的歐洲,一體化將得到加強。請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6分))
3.評分要求,不外乎五條。
(1)字數合乎要求。即和規定字數相比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要求字數在200—300字,答案字數與規定字數相差不應超過50字。
(2)分層次劃分等級給分。評定標準:基本觀點正確、全面;基本史實準確,能將提出的觀點說明。
(3)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即論據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做到言必有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論證過程邏輯要清楚、嚴密,經得起推敲,做到證據與觀點之間的無縫連接,不可空發議論。
(4)使用學科語言、術語規范。即論證過程應有“歷史韻味”,切忌大白話。
(5)文字簡潔流暢,條理清晰。應以文章的形式來呈現,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以保證語言精煉,切中要害。
明白了什么是歷史小論文,為什么必須重視它,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應對的問題了。
二、歷史小論文解題方法
(2011年江蘇卷)22.(13分)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隨著迷惘和陣痛。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當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如果忠于歷史唯物主義,就不能不承認:歷史的主題應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遍喿x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們村里有一個老太婆,年紀已經七十多了。她天天紡棉,每天紡成幾兩棉紗。她很少停手的時候。到了晚上,我們還聽見她那紡車搖動的聲音。有一回,她對我們說:“我年輕時候,紡紗織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現在,廠里出的紗和布,又細又好,價錢又便宜。還有外國運來的紗和布,大鄉小鎮都有得賣。我的利息就遠不如從前了?!彼贿呎f,一邊仍舊搖動著她的紡車。
——葉圣陶等《開明國語課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鄉余姚離寧波不遠?!习傩宅F在已經能夠適應新興的行業,……任何變革都像分娩一樣,總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產婦隨即恢復正常,而且因為添了小寶寶而沾沾自喜?!艘呀洸辉偌徏喛棽?,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與鄰居吵架消磨光陰,有些則去念經拜菩薩?!行┡t紡織發網和網線餐巾銷售到美國去,出息不錯。
——蔣夢麟《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民國初年》
材料三 舊時婦女織布匹,經緯之紗,都出女手。自洋紗盛行,而扎花、彈花、紡紗等事,棄焉若忘?!擞纸裎舨煌欢耍钪杏稚僖患寄芤??!け臼录徔?,今則洋紗、洋布盛行,土布因之減銷,多有遷至滬地,入洋紗廠、洋布局為女工者。雖多一生機。而風俗不無墮落。
——方洪凱等修,黃炎培等纂《川沙縣志》(民國二十六年版)
寫作及版式要求
一、論文構成部分
論文一般由論文題目、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以及參考文獻五部分組成。
(
1
)論文題目,是論文的眉目。論文題目的形式可以多樣,但都要以全部
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
論文的主旨。
論文題目中的文字數不得多于
20
個字。
(
2
)摘要,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詮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摘要文字要簡練、
明確,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過
200
字。
學年論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題目之后,
論文
正文之前。
(
3
)關鍵詞,是能夠代表或概括論文主要內容的詞語,通常都是題目、主
題、摘要里含有的重要專業字眼或是在論文中多次重復出現的專業詞語。另外,
關鍵詞的個數一般在
3
—
5
個左右。
(
4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它占據論文的最大篇幅。作者對問題的提出、
分析以及結論的得出,
都將在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
因此,
要求這一部分內
容充實,論據充分、可靠,論證有力,主題明確。為了滿足這一系列要求,同時
也為了做到層次分明、
脈絡清晰,
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
這些段落
即所謂邏輯段,
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自然段。
每一邏輯段落可冠以適當標題
(分
標題或小標題)
。
(
5
)參考文獻,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主要的(新的)文獻。參考文獻是
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
據,
而且也為評審者審查提供查找線索。
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
查找方便,
內容準確無誤。參考文獻統一列在全文后部,采用順序編碼制。
二、學年論文版式的基本要求
1
、紙型:
A4
頁邊距:上
2.5
下
2.5
左
2.8
右
2.8
裝訂:左側裝訂
頁碼:底端居中
2
、論文題目,字體:黑體,字號:小二號,居中。
3
、中文摘要,
“摘要:
”是中文摘要部分的引導,不可省略。首行縮進
2
個
漢字;或者手動設置成每段落首行縮進
2
個漢字,字體:宋體,字號:小四,行
距:多倍行距
1.25
。
4
、關鍵詞,
“關鍵詞:
”是關鍵詞部分的引導,不可省略。關鍵詞與摘要之
間空一行。
關鍵詞一行縮進
2
個漢字;
或者手動設置成每段落首行縮進
2
個漢字,
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間隔,末尾不加標點,
3-5
個,黑體,小四。
5
、正文
(
1
)正文標題
正文標題數字應用:一級標題:一、
(黑體、三號,縮進
2
個漢字)
,二級標
題:
(一)
(黑體、小三號,縮進
2
個漢字)
,三級標題:
1
、
(宋體、小四號,縮
進
2
個漢字)
。
(
2
)正文:字體:宋體,字號:小四號,每一段落首行縮進
2
個漢字,行
間距:
1.25
。
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是參考文獻部分的引導,不可省略,其縮進
2
個漢字,宋體、小四號。所引用文獻另起一行,左頂格以引用順序列明。具體示
例如下:
(
1
)專著
[
序號
]
作者
.
專著名
.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
(
2
)期刊中析出的文獻
[
序號
]
作者
.
題(篇)名
.
刊名
.
出版年,卷號(期號)
:起止頁
? .
(
3
)會議論文
[
序號
]
作者
.
篇名
.
會議名
.
會址
.
開會年
.
(
4
)文集中析出的文獻
[
序號
]
作者
.
篇名
.
見:文集的編者
.
文集名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
.
(
5
)學位論文
[
序號
]
作者
.
題名:
(博
(碩)
士學位論文)
.
授學位地:
授學位單位,
授學位年
.
三、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1
、第
9
周:確定論文寫作小組(每組
5-6
人)
2
、第
10
周:確定論文題目和寫作提綱
3
、第
11
周—
13
周:論文寫作及修改
4
、第
14
周:定稿
附件:課程論文封皮
本科課程論文
姓
名:
學
號:
學
院:
專
業:
班
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