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13:16: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反應測試,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甘肅省白銀市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韓獨石工作室,730799)
浙江省紹興縣柯橋中學的韓勇鋼老師針對化學教材中銅與濃、稀硝酸反應實驗裝置存在的一些弊端,參考“套管實驗”原理,設計制作了如圖1和圖2所示的銅與濃硝酸、銅與稀硝酸反應的實驗裝置,改進了實驗方法,使實驗效果大為提高。
“任何設計方案都有創新改進的可能性,好方案決不會僅有一個?!睕r且,創新的好方案不一定完美無缺,不一定再無革新的空間。為不斷改進化學實驗裝置和方法,提高化學新課程實驗教學效果,筆者結合技術設計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從優化功能、改變結構和材料方面改進了該方案。這是將技術思想和方法滲透到其他課程,實現通用技術與其他課程融合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發現和明確問題
設計促進技術的革新,“一項技術的創新需要設計,一個技術產品的更新需要設計”,因而,從通用技術課程中的技術設計視角來看,前面所述實驗裝置的創新及由此引起的實驗方法改進,都屬技術設計。韓勇鋼老師設計的銅與濃稀硝酸反應的實驗裝置優點為“不會倒吸,有害氣體不會外泄,保護了工作環境,反應在無氧條件下進行,使學生觀察到了NO的‘廬山真面目’——無色氣體,同時可使NO與O2結合生成NO2,檢驗了NO氣體”。筆者以為,如果“不會倒吸”,那么有害氣體必會“外泄”。因為“套管實驗”只排除了因倒流引發試管爆炸的危險,并非解決有毒氣體外泄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既不倒流又不外泄的度,在實驗操作中非常難把握,所以該實驗裝置在綠色環保功能設計上有點美中不足。
二、制訂設計方案
受上述銅與濃硝酸、銅與稀硝酸反應的實驗裝置啟發,運用廢舊材料,按結構相同、材料不同設計出“套管配氣囊實驗裝置”(如圖3)和“套桶配氣囊實驗裝置”(如圖4)兩種方案;也可按結構不同、材料也不同設計出另一種樣式的“觀察筒配可控氣囊實驗裝置”(如圖5)方案。前兩個裝置在繼承“套管”技術的同時增加了具有防污染功能的氣囊,適宜做制備NO2的實驗;后一個裝置是在保留氣囊的同時改“套管”為“觀察筒”,適宜做制備NO的實驗。
三、制作所需材料
三種裝置的共用材料為:5mL注射器管8支,30mL注射器管2支,橡膠塞2個,中號氣球3個,小膠帽5個,控制夾1個,輸液吊桶1個,輸液觀察筒1個,控制夾1個,輸液導管、中性筆芯桿及乳膠管若干。
四、制作裝置原型
(一)制作“套管配氣囊實驗裝置”
1.將2支SmL注射器管通過輸液導管連接在中間穿有橡膠塞的一截中性筆芯上,在其中1支注射器管的中間鉆一對氣孔,再將下端用1個注射器膠塞堵漏,作實驗反應器;上面1支注射器供滴加試劑用,制成氣體制備內管裝置,如圖3(a)所示。
2.在1支30mL注射器管上端側面打孔,并用乳膠管作套管安裝1短截中性筆芯桿作為導氣嘴,給下端的安針嘴套上小膠帽,制成觀測氣體外管裝置,如圖3(b)所示。
3.將氣體制備內管裝置安裝在觀測氣體外管裝置上,再將由半截SmL注射器管套中號氣球制成的氣囊裝置接在觀測氣體外管上端側面的導氣嘴上,組裝成“套管配氣囊實驗裝置”,如圖3(c)所示。
(二)制作“套桶配氣囊實驗裝置”
1.同前法,制成氣體制備內管裝置.如圖4(a)所示。
2.在輸液吊桶的蓋子中間挖1個適當大小的圓孔,排氣嘴上套著的橡膠帽不動,在濾氣嘴上接一個氣囊裝置,給輸液吊桶下端的輸液嘴套上小膠帽封堵,制成觀測氣體外套桶裝置,如圖4(b)所示。
3.將氣體制備內管裝置安裝在觀測氣體外套桶裝置上,組裝成“套桶配氣囊實驗裝置”,如圖4(c)所示。
(三)制作“觀察筒配可控氣囊實驗裝置”
1.將1支5mL注射器通過輸液導管連接在中間穿有橡膠塞的1截中性筆芯桿上端,中性筆芯桿下端削尖以便滴加試劑,這樣就制成了化學試劑滴加器(見圖5左上)。
2.在1支30mL注射器管上端側面打孔,并用乳膠管作套管安裝一短截中性筆芯桿作為導氣嘴,給下端的安針嘴套上小膠帽,制成氣體制備管(如圖5左下)。
3.截取輸液器上的1個輸液觀察筒,在筒右端的“丫”形管直管端頭套上附有控制夾的氣囊裝置,用小膠帽封堵“丫”形管斜管端頭,制成N0觀察與轉換裝置(如圖5右)。
4.將化學試劑滴加器插入氣體制備管內,在氣體制備管的導氣嘴上連接NO觀察與轉換裝置,即組裝成“觀察筒配可控氣囊實驗裝置”(如圖5)。
五、技術測試與評價
(一)對“套管配氣囊實驗裝置”和“套桶配氣囊實驗裝置”測試
因這兩個裝置同構異形,選用“套管配氣囊實驗裝置”進行銅與濃硝酸反應的實驗操作:(1)氣密性測試良好(過程略)。(2)拆開實驗裝置,給觀測氣體外管里加入約10mL濃氫氧化鈉溶液,給氣體制備內管裝置的內管里加入一兩片紫銅皮,上面1支注射器內吸人少許濃硝酸后把內管插入外管,然后將“套管配氣囊實驗裝置”組裝如初。(3)推動上面1支注射器推桿給內管滴加數滴濃硝酸,銅與濃硝酸反應產生的紅棕色N02氣從內管中部的兩孔排出,使外管也迅速充滿紅棕色NO2。同時,多余的氣體進入氣囊使其慢慢鼓脹。(4)振蕩實驗裝置,外管內的濃氫氧化鈉溶液從內管中部的兩孔進入內管,與其內的濃硝酸發生中和反應后,紅棕色N02停止產生;繼續振動,在外管里的紅棕色慢慢褪去的過程中,氣囊也漸漸被空氣壓扁。
(二)對“觀察筒配可控氣囊實驗裝置”測試
用“觀察筒配可控氣囊實驗裝置”進行銅與稀硝酸反應的實驗操作:(1)拔掉橡膠塞,向氣體制備管內投入幾小粒碳酸鈣顆粒和一兩片紫銅皮,給上面1支注射器內吸人少許濃鹽酸后把橡膠塞塞上。(2)給氣體制備管內推人少許濃鹽酸,碳酸鈣顆粒上便有C02氣體冒出,不一會氣囊會慢慢鼓脹起來。(3)待氣囊接近充圓時,換用另1支注射器慢慢滴加稀硝酸,不一會碳酸鈣顆粒停止冒氣,而銅片上開始產生無色氣體NO。(4)少待片刻,若NO觀察筒內看不到一絲紅棕色時,筒內即為無色的NO氣體。此時,用空注射器針頭刺穿“丫”形管斜嘴上的小膠帽向觀察筒內慢慢注入約5mL空氣,觀察筒內無色NO氣體會漸漸變成顯亮的紅棕色N02。(5)關上控制夾,迅速換掉上面1支注射器并立即邊振蕩裝置邊給氣體制備管內推人適量濃氫氧化鈉溶液,不一會銅皮表面停止產生氣泡,觀察筒內的紅棕色N02會慢慢倒吸人氣體制備管內。(6)待紅棕色由濃變淡到一定程度,打開控制夾,氣囊會較迅速變扁。
(三)對兩種銅與濃硝酸反應裝置和一種銅與稀硝酸反應裝置的綜合技術評價
1.裝置特點。
設計科學合理,實驗操作簡單;材料適宜加工,結構制作容易;廢料利用,經濟方便;實現了教具低成本微型化和試劑微量化。氣囊的應用起到了防止有毒氣體泄露的環保作用,彰顯了綠色化學理念。銅與濃、稀硝酸反應的三種實驗裝置,是將創造性想象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結合,對原有兩種銅與濃、稀硝酸反應實驗裝置進行技術評價后,采用保留優點、改進不足和改變材料的技術方法,采取對結構既保留又改變、將實驗方法既繼承又創新的技術措施而設計制作的集綜合功能于一體的技術作品。它的設計過程處處融合著對知識的整合、應用及物化過程,更體現了對實驗裝置不斷評價、優化和類化的技術創新歷程。
2.裝置用途。
關鍵詞:項目反應理論;化學測試;化學平衡;試卷編制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2)4005604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1 引言
學生學業的認知診斷,類似于醫院的醫生給病人看病。當我們用診斷性測驗來探測學生的“病情”時,我們希望診斷性測驗準確、穩定,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不隨被試人群不同而變化。顯然,以經典測量理論為指導的傳統測驗不能達到上述目的,這是因為經典測量理論的理論基礎嚴重依賴于被試:項目的難度用學生的通過率表示,項目的區分度則以題目與總分的相關或高低能力組的通過率之差表示,測驗信度建立在平行測驗基礎之上。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克服經典測量理論的先天不足?項目反應理論應運而生。
2 項目反應理論簡介
項目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簡稱為IRT)是在克服經典測驗理論的局限性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心理與教育測驗理論。它以考生對題目的作答模式為依據,將考生在項目上的答對概率和潛在特質,以及項目的參數(如難度、區分度和猜測度),以概率模型的形式確定下來,估算出不依賴于項目樣本和考生樣本的能力值和項目參數,而且考生的能力值與項目的難度值定義在同一等距量尺上,這就給組卷時針對被試水平選擇相應難度項目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1 項目反應理論的基本假設
項目反應理論與心理學上的潛在特質理論緊密相關,有3個基本假設:(1)潛在特質的單維性,即測驗僅測被試的一項特質(知識、技能、人格等)。單維假設是不能嚴格滿足的,因為總會有一些認知的、人格的影響測驗表現,只要有一個主導因素即可;(2)局部獨立性假設,它指考生對每道題目的作答行為相互獨立,考生之間的成績互不影響;(3)項目特征曲線假設(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簡稱ICC),ICC反應了被試對某一測驗項目的正確反應概率與該項目所對應的特質或能力水平之間的一種函數關系,這種函數關系稱為項目反應模型[1]。
2.2 常用模型和項目參數
到目前為止,項目反應理論已經提出了許多模型,其中最成熟、最常用還是logistic模型。根據參數估計所涉及的個數,可分為單參數模型,只估計項目難度;雙參數模型,估計項目難度和區分度;三參數模型,估計項目難度、區分度和猜測度。項目反應理論中項目參數的含義與經典測量理論項目參數的比較見表1。
圖1中橫軸表示被試的能力量尺,b表示項目的難度參數,可見被試的能力值和項目難度值在同一量尺上;縱軸表示不同能力被試答對該項目的概率;截距表 示項目的猜測參數,它的值越大,說明能力水平低的被試更容易猜對項目。因此,利用ICC曲線,只要已知考生的能力值,就可預測出被試可能答對某個項目的概率。
2.4 信息函數
一般來說,信息可以看成是不肯定性的消除,當信息量增大時,這種不肯定性會隨之進一步消除。項目反應理論用信息函數來代替經典測量理論中的信度概念。項目信息函數曲線如圖2所示。橫軸表示被試的能力量尺,縱軸表示項目針對某一被試特質水平θ所能提供的信息量,隨θ取值的不同而變化。信息函數還具有如下重要性質:(1)每個項目在某一特質水平處所能提供的信息量,還受項目自身特性的影響,區分度越大,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越多;(2)每個項目所提供的信息不受其他項目的影響,測驗中各項目均獨立地對測驗總信息作貢獻;(3)測驗信息函數在某一特質水平上的值的平方根的倒數,就是該點特質水平估計值的估計標準誤[1]。
3 研究方法
3.1 認知屬性模型的構建
認知診斷根據測驗的觀察分數推斷被試的心理結構,需要施測者將想要了解的認知屬性投射在測驗中。研究表明,基于認知屬性模型編制診斷性測試卷較之傳統的測試卷編制方法具有結構效度上的優勢[2]。本研究以化學平衡內容為載體,認知屬性模型以Tatsuoka所構建的TIMSS數學測試認知屬性模型為框架[3],以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考試大綱、高考試題等文本性材料為內容素材,構建了包含5個知識內容屬性、8個過程技能屬性的化學平衡屬性模型。
3.2 項目的編制及預測卷的形成
在項目的編制過程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依據化學平衡屬性模型;二是能實現對每個屬性的多次觀察;三是難度適中。歷年高考化學試題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所以關于化學平衡的高考測試題是本研究選編測試項目的主要來源,共選編了75個項目。選編好試題之后,征求了測試對象的任課教師的意見,并根據他們的反饋意見刪除了部分項目,并對部分測試項目作了修改,共保留65個項目,以確保測試項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為了使所有的項目具有同一性,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這些項目都在相同的被試上實施,但是這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樣做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另外被試的疲勞和倦怠也會對測驗結果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本研究采用項目反應的鉚試題等值技術,從編選的65個項目中挑選5個作為鉚試題,其余60個按照上述編制試題的原則分布在測試卷1、測試卷2、測試卷3等3套試卷中,每套試卷各包括25個項目(其中含5個鉚題)。
3.3 測試對象
被試均是高二學生,完成了化學平衡內容的學習,具體構成如表2所示。發放測試卷520份,收回520份,剔除無效試卷19份,最后得到有效試卷501份。
3.4 測試過程
在各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采用紙筆測試,由各班級的化學教師擔任主試,測試前跟學生交代這是一次考試,但不限制作答時間,做完測試題即可上交。從實際情況來看,能一小時左右完成的學生居多。
3.5 測試數據的評分
施測的測試題有選擇題、填空題等,但這些測試題均是以(1、0)形式計分,答案對計1分,答案錯或者沒有作答均計0分。
3.6 統計處理
本研究使用BILOG-MG3.0軟件進行項目參數的估計,測驗等值及項目信息函數的估計,用SPSS 13.0軟件進行因素分析等。
4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單維性假設檢驗
本文采用SPSS 13.0中因素分析主成分方法對數據進行單維性檢驗。從表3可以看出:3套預測卷的KMO檢驗值均大于0.7;Bartlett球形檢驗的P值均小于0.5,這表明3套預測卷完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另外,3套預測卷的第一特征值與第二特征值的比值均大于或等于3.0,這表明3套預測卷的單維性假設是成立的,適合用項目反應理論進行分析[1]。
4.2 擬合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二參數Logistic模型,使用BILOGMG 3.0軟件“極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進行項目參數估計和模型―資料擬合度檢驗(Assessment of model-Data Fit)。從χ2(prob)估計擬合度情況來看,項目8(測試卷1中項目12)、項目28(測試卷2中項目4)的p值小于0.05,χ2檢驗不接受該模型,說明這兩個項目參數估計擬合度較差。從校正卡方值(Chi/df)來看,項目28的校正卡方值則是正無窮,大于3,說明該項目與模型擬合度的確較差;而項目8的校正卡方值為2.1,小于3,滿足擬合度要求,暫時予以保留[4]。
4.3 項目初選
在使用BILOG-MG 3.0軟件估計項目參數時發現項目8(測試卷1中項目12)的參數值無法估計,其得分與測試卷1測驗總分的二列相關系數rb=-0.061。項目55(測試卷3中項目14)的參數值也無法估計,其得分與測試卷3測驗總分二列相關系數rb=-0.017。二列相關為負表明,能力值越低的學生反倒越能準確回答該項目,不符合測量理論的要求。因此,從測試卷1中刪除項目12,從測試卷2中刪除項目14。經過項目初選后,共刪除了3個項目,測試卷1、測試卷2、測試卷3均保留了24個項目。
4.4 測驗等值
采用鉚測驗設計的做法,把待等值的測驗分別向不同的被試施測,使用BILOG-MG 3.0軟件進3套試卷的項目參數等值轉換。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測驗間區分度參數、難度參數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各試卷的項目(包括等值后的所有項目)結構是一致的。另外,項目區分度的分布范圍是0.353到1.195,項目難度的分布范圍是-2.802到3.000。區分度參數a<0.5或a>3的項目有18個,在項目終選階段列為替補項目。
4.5 測試卷的形成
一般來說,測量的標準誤在能力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需控制在0.4以內[5]。從初測情況來看,學生的能力值基本上分布在-1.5―1這段區域內,集中了80 %多的學生。因此,測試卷在這段能力值范圍內的信息量必須達到6.25。在遴選項目的過程中,如果兩個或多個項目考查的屬性相同或相似,則選擇信息量最大的項目,這樣既能使被選的項目的區分度得到保證,又能使測驗以較少的項目達到預定信息函數的要求,節約了測試的時間成本。
在測試卷組卷的過程中研究者將項目的難度、區分度、信息函數以及項目涉及的屬性等內容整合在一張表格中,形成高中化學平衡內容組卷信息表(如表4),那么組卷過程中各項目的信息以及整張測試卷的信息就一目了然。
依據上述挑選項目的原則,利用組卷信息表共挑選了22個項目,使得本測試卷達到了目標函數的要求,信息量與測量標準誤差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該測試卷在能力值-1.5―1之間的信息量在6.25以上,標準誤差在0.4以下,達到目標信息函數的要求。其中,在能力值-0.3處最大信息量達到11.40,測量標準誤僅為0.29。因此,該份測試卷能夠保證一定的測試精度。另外,從項目屬性的初步編碼來看,除了化學平衡中的思維策略(P5)這一屬性只被觀察了2次,其余屬性均被觀察了3次或3次以上,達到了屬性觀察次數的基本要求。
5 研究結果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成果:
(1)根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考試大綱、高考試題等內容,建構了高中化學平衡內容的認知屬性模型,該模型獲得了專家、一線教師的高度認可;
(2)在認知屬性模型框架下,編制了3套高中化學平衡內容的預測卷并施測,利用項目反應中的BILOGMG 3.0軟件估算項目的性能參數,淘汰擬合度不佳、區 分度較低的項目;
(3)在認知屬性模型框架下,基于各項目的特征曲線、信息曲線編制測試卷,并征求一線教師的意見,編制了一套效度較高、信度可靠的化學平衡內容診斷性測試卷。
參考文獻:
[1]漆書青.現代測量理論在考試中的應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峰等.小學四、五年級數學診斷性測驗的編制――基于規則空間模型的方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3):113~118.
[3] Chen,Y.H. Cross-Cultural Validity of the TIMSS-1999 Mathematics Test: Verification of a Cognitiv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2008,(3):251~271.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5)05-278-02
心理測試是依據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與生理活動之間關系的原理,通過設計一定的問題向被測人提問,繼而形成心理刺激引發被測人的心理生物反應,通過專用心理生理測試系統對其心里生物反應進行采集,記錄和顯示,從而評斷和推斷被測人與案、事件關系的心理檢測技術。
心理測試通過設計并向被試提問與案件有關的一系列問題(自變量),從而引起被試心理活動、心理指標的變化(因變量),其中相關環境因素(額外變量)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心理測試技術不僅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有反復的心理實驗來證明其科學性,要想遵循客觀規律,證明其科學性,就必須依靠實驗心理學來保證其實驗的信度和效度。
心理實驗是實驗心理學用來研究心理學原理、規律及相關問題的主要方法。實驗心理學是在實驗控制下對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學。心理學實驗中包含自變量,因變量,額外變量三大主要變量。這種變量可以通過刺激反應理論很好的呈現。
一、心理測試在心理實驗中的科學應用
變量,是指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可變的事物的屬性。心理測試遵循客觀規律,要想實現心理測試的科學公正有效,必須嚴格進行實驗設計,對變量的考慮尤其需慎重,且對實驗要進行定性定量確定。心理測試中,要科學準確的確定自變量,保證自變量的有效性;有效地控制額外變量;正確認識和評判因變量。
1. 自變量。在實驗中實驗者所操控的、對被試的反應產生影響的變量稱為自變量,即刺激變量。在心理測試中,認知綜合測試法編題技術即為自變量的體現,它能夠引起被試相應的反應,即引起因變量的反應,要保證自變量刺激是唯一的,要想使實驗效果好,要保持問題的純凈性和唯一性。
(1)不同刺激特點的自變量。心理實驗中,不同特性的刺激因素會引起被試產生不同的反應。在心理測試實驗中,主試對被試提問與案件有關的問題或無關的問題,被試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例如,涉案人員皮電指標會呈現明顯反應,而無辜人員的皮電反應大多趨于平穩。這就屬于不同刺激特點的自變量。在心理測試中,體能正常的情況下,通過重復提問,無辜者在測試中反應值會有所下降趨,情緒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標問題上反應還是比較強的,情緒一般放松不下來。作為實驗者,我們要想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有效準確,保持變量的恒定,至關重要。
(2)不同環境特點的自變量。當實驗呈現某種作業時,如果改變實驗環境的任何特性,則改變了的環境特性即為環境自變量。心理測試不是只在固定的實驗室完成,它的隨機性較大,所需的環境特點也是值得注意的。如測試時有無噪音,濕度、溫度、視覺干擾、氣味等。
(3)不同被試特點的自變量。被試者的特征因素如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性、動機、態度、內驅力等都可能影響對某種刺激的反應,這些因素統稱為被試者變量。
2.因變量。因為自變量的變化而產生的現象變化或結果,稱為因變量,也就是反應變量。心理測試實驗中,被試生理指標的反應程度和反應變化是這項實驗的因變量,同時也是實驗得出結論的指標因素和客觀依據。其中因變量的指標有以下幾種,本文將重點做以陳述。
(1)反應速度。例如簡單反應時間、或潛伏期,走完一個迷津所需的時間,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某項作業的數量等。在心測實驗中,被試對目標問題會產生相應的反應,對相關問題有情緒體驗的被試者,皮電的反應速度會很強烈,在皮電上會呈現相應的斜率陡然增大現象,由此自變量的科學準確有效性得到了因變量較好地反映,當然,因為特異性等原因,實驗過程中圖譜會有對應較不明顯等反應。
(2)反應的正確性。心理測試技術在實驗中看目標問題的對應情況,目標問題對應率在60%-70% 以上,則定為涉案。一般呼吸、脈壓同時反應,皮電次之,最后看得分對應率,評判反應的準確性。
(3)反應的難度。在心理測試中,不僅要看反應的正確性,研究其是否涉案,而且要通過認知綜合測試法編題技術,遵循順時性與過渡性,通過導入題,壓力題,自我認知題(時間、地點、性別等),SKY題,過程題,現實心態題等,根據問題對應的具體情況,分析判斷與案件的關系程度及其在案件中的角色。
(4)反映的次數或幾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被試者能做出某種反應的次數,在心理測試實驗中,每套編題根據實驗需要會反復進行兩三次,這是因為在體能正常的情況下,無辜者在測試中反應值會有下降趨勢,情緒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標上反應還是比較強的,情緒一般放松不下來。
(5)反映的強度。例如,情緒實驗中的出汗量,皮膚電反射電阻變化的大小,等等。在心理測試中,當問題涉及到目標問題時,涉案人會表現出皮電陡然上升,斜率增大,且皮膚電反應持續時間長,經過反復測試,最終得到反應的正確性。
3.額外變量。額外變量也叫控制變量,是除自變量之外的無關刺激和干擾因素。在心理測試中,如噪音、溫度、濕度、視覺干擾、氣味等都屬于額外變量,要始終控制額外變量,才不會干擾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互關系,導致測試結果不準確。在心理測試中,要保持室內的濕度適度,室內通風性應較好,測試室的溫度應保持在16度至28度之間。測試時,被試需吃飽,休息好,沒有飲酒,沒有因為服用藥物原因而影響測試。額外變量也是一個重要的變量,有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測試的正常進行,在心理測試時需控制好。
二、心理測試的實驗設計問題
實驗設計,即進行實驗前做的具體計劃。在心理測試中,實驗設計的主要內容有:
(一) 刺激變量的確定及其呈現方式
刺激變量,即自變量,在心理測試中,認知綜合測試法編題技術即為自變量的體現,它能夠引起被試相應的反應,即引起因變量的反應。認知綜合測試法編題技術,即突出問題客觀性、認知性,以案件有關要素、情節、特點及案犯心理活動問題為主,采用多種編題方法,依據心理活動的規律,對于案件有關的多個目標問題進行設計編題,以檢測被測人對案件認識狀況的一種編題技術。其具體體現在編題上,即是采用自我認知檢測法,違法犯罪認知檢測法,即時心理狀態檢測法,以及以案件有關要素問題,犯罪情節及其相應心理狀態問題為主進行編題。編題要遵循心理活動規律,符合心理活動規律的要求及其心理實驗的規定和控制。其編題需遵循以下原則和要求:客觀性與認知性;順時性與過渡性;情緒體驗性與防止過敏性;唯一性與通俗易懂性;全面性與適宜性。在心理測試中,刺激變量的呈現方式是以語言刺激的方式來體現,在測試中,主試的語言,語速,語音,語調等,都會影響因變量的不同反應。
科學編題要注意研究把握各心理現象間關系的影響,要注意不同氣質和類型的人的特點、差異。要注意研究可能影響測試的有關因素,從而排除干擾。保證其科學性。
(二)反應變量的指標及其測量方法
心理測試中,反應變量的指標即圖譜反應,一般以皮膚電反應為主,呼吸波次之,脈搏波次之。由于人的心理反應有所差別,對不同的對象,對其各項指標參數的側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絕大多數人皮膚電明顯,也有的人呼吸波或脈搏波上明顯,還有百分之幾的人皮膚電反應很弱,但呼吸波,脈搏波上反應很強。也有的個別人在極度慌亂時皮膚電反應反而減小。
認知綜合測試法的測量方法是看目標問題的對應情況,目標問題對應率在60%-70%以上,為涉案,再根據問題對應的具體情況,分析判斷與案件的關系程度及其在案件中的角色。
(三)對一切相關變量的控制措施
在心理測試中,如噪音、溫度、濕度、視覺干擾、氣味等都屬于相關變量,要始控制相關變量,才不會干擾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互關系,導致測試結果不準確。在心理測試中,要保持室內的濕度適度,室內通風性應較好,測試室的溫度應保持在16度至28度之間。測試時,被試需吃飽,休息好,沒有飲酒,沒有因為服用藥物原因而影響測試。
(四)確定被試者人數和選擇被試者的方法
在心理測試中,被試者人數一般是一人單獨進行,雙盲測試。被試者應具備基本的生理條件和基本的心理條件。基本的生理條件包括年齡,體能水平正常,大腦處于正常喚醒水平的被試,未有藥物飲食影響的被試者。基本的心理條件包括智力水平正常,不同人格的被試,注意狀態不同的被試,情緒狀態不同的被試,對問題的言語理解不同的被試,動機強度水平不同的被試。
(五)擬定主試在測試開始前對被試的指導語
對于被試,往往用指示語來控制被試者的反應,指示語乃是心理實驗中主試者給被試者交代任務時說的話,使用指示語,應注意在允許的范圍內做到引起動機,激發興趣。在可能的范圍內,告訴他們實驗目的與應用價值,使他們認識到參與和合作的意義。如心理測試中的測前訪談技術,測后談話和訊問技術等。
(六)規定實驗次數
心理測試遵循心理實驗設計的可重復性原則,心理測試一般會根據測試的需要重復兩到三遍測試,在體能正常的情況下,無辜者在測試中反應會有下降趨勢,情緒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標上反應還是比較強的,情緒一般放松不下來。心理測試的實驗設計和進行,都應保證能夠多次重復,只有多次重復得出的實驗結果才是科學可靠,令人信服的。
(七)安排實驗程序
心理測試實驗程序步驟即:犯罪心理動態分析技術,認知綜合測試法編題技術,測前訪談技術,實測操作、觀察和評圖技術,圖譜綜合評斷技術,測后談話和訊問技術。這六大階段技術構成了心理測試的實驗程序。
[關鍵詞]ABR;ASSR;行為測聽;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225-04
聽性腦干反應(ABR)是診斷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重要方法,但其僅反映外周的聽敏度和腦干通路的神經傳導功能,缺乏頻率特性。在臨床應用受限,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SSR)是由規律、重復刺激聲信號引起的,具有很好的頻率依賴性,診斷耳聾疾病展現出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小兒行為測聽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是反映小兒聽力損失程度的重要測試結果,其主觀聽力測試不能替代小兒客觀聽力測試,目前臨床上關于不同耳別、不同頻率ASSR閾值和行為測聽的相關分析報告較為少見,且左右耳反應閾也不多見。
本文為了進一步探究ABR、ASSR與行為測聽的相關性,特選擇了2013年6月~2014年12月間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診的語前聾患兒37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兒均進行ABR、ASSR與行為測聽檢測,以為臨床提高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聽力學診斷水平提高參考借鑒依據,現整理完畢,詳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間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診的語前聾患兒37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齡3~6歲,平均(4.3±1.6)歲。所有患兒經過常規的耳鼻喉科檢查,排除其他均診斷為語前聾。
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對象均采取行為測聽檢測和ABR、ASSR檢測。
1.2檢測方法
1.2.1 ABR、ASSR測試 聽性腦干反應(ABR)、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SSR)的檢查采用美國智聽公司生產的GSIAudera測試儀進行檢測,檢測地點為電屏蔽隔音室,在額頭雙側乳突處置入電極,并作為參考,地極選擇電極鼻根部,對于年齡較小,配合度較低的患兒,可對其進行水合氯醛灌腸,對于每一載波頻率均需進行詳細記錄,記錄過程中雙耳雙通道同步進行,有或者僅有一個通道記錄到反應均被認為存在頻率反應。
1.2.2行為測聽行為測定的方式為游戲測聽,即讓患兒在聽到聲音后完成一個動作,從而判斷患兒的聽敏度。首先,根據患兒的年齡、運動系統發育狀況以及小兒興趣確定一個合適的反應行為。測試采用通過聲場或耳機進行,選用最合適的測試方法,采用特制觀景箱一個,另選用純音聽力計,箱內安裝照明開關,在箱上設置信號燈,對窗口情況進行觀察,測試者可以控制照明開關,測試過程中,指導患兒佩戴好耳機,并引導其坐于箱前,當聲音信號發出1~2s后,開啟箱上的信號燈,并由專業的工作人員指導患兒按壓箱內的照明開關,讓其觀察到箱內的活動情景,患兒觀看過程中需確保觀看窗口通亮,持續訓練2次后,改為給聲檢測,關閉箱上的信號燈,注意患兒是否會按壓到箱內的照明開關,可否成功觀察到燈箱內的活動情景,持續反復進行,根據測試情況,逐步降低聲音信號至反應閾值,以準確的了解小兒患兒的聽覺能力。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95%作為可信區間,計量資料使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分析用Pearson相關、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檢驗水準a=0.05,P
2結果
2.1 ASSR反應閾的分布狀況
0.5、1.0、2.0和4.0kHz的引出率均明顯高于ABR結果,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ASSR反應閾的分布狀況見表1。
2.2 0.5、1.0kHz反應閾與40Hz AERP反應閾的相關性
由表2可見,0.5、1.0kHz反應閾與40Hz AERP反應閾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并且相關系數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5、1.0kHz反應閾與40Hz AERP反應閾的相關性見表2。
2.3 2.0、4.0kHz ASSR與ABR之間的相關性
表2可見,2.0、4.0kHz ASSR與ABR之間的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并且相關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2.0、4.0kHz ASSR與ABR之間的相關性見表3。
2.4 ASSR閾值和純音聽閾值比較
37例語前聾患兒的ASSR閾值和純音聽閾值具有明顯的差異(P
ASSR閾值和純音聽閾值比較見表4。
3討論
ABR波形是由聽神經和腦干通路上潛伏期相同的神經核團和神經纖維同步放電所形成。ABR是反映腦干通路神經傳導功能和外周聽敏度的重要指標,但是該指標與患兒的真實聽力差距較大,不具有代表性。ASSR的組成成分較為復雜,主要是由重復刺激聲信號、規律信號所組成,ASSR的反應成分的幅度具有固定性,包括其相位亦不會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反應,且加上刺激聲頻率范圍較窄的原因,其誘發的電波容易看作是受基底膜上相應部位受到刺激后興奮引起的,因此,臨床上認為ASSR的頻率特異性較好,其測試結果是反應患兒聽力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可以作為測試患兒聽力的主觀指標,但其測試結果也會受小兒配合度的影響,患兒的配合度直接決定了測試結果的可靠性。
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行為測聽尚沒有在我國廣泛開展。常常只進行ABR或ASSR等電生理測試,并且目前對于上述測試結果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因此,探討ABR、ASSR與行為測聽之間的相關性也就顯得尤為必要。人體的高頻聽閾可以通過ABR得到有效反應,即使ABR測試沒有發生任何反應,其測試結果依舊可以引出陽性值,故認為ASSR可以用于重度或者極重度的耳聾患兒中,且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ASSR和40HzAERP相較,ASSR反應的是0.5、1.0、2.0和4.0kHz四個頻率的主要聽閾,并且患兒不會受睡眠和物的影響,與40Hz的相關電位測試相較,具有明顯的優勢。
小兒行為測聽是指給出刺激聲,觀察嬰幼兒是否出現聽覺行為改變,以評估嬰幼兒的聽力狀況的方法,共有2人參與,1人為誘導觀察者,一人為測試者,均具有小兒聽力學的基本知識和經驗。小兒被試者應具有適當的年齡和生理發育機制、滿足適當的時機、適當測試和觀察的位置。
另一方面,行為觀察測聽刺激聲需滿足以下要求:(1)經頻率標定的發聲玩具;(2)便捷式評估儀;(3)電腦合成刺激聲;(4)給聲的位置。小兒行為測試過程中應選擇小兒最佳的時間,采集小兒患兒的病史,向家長解釋測試意義和要求,為測試者和小兒選擇合適的位置,之后給出刺激聲觀察小兒的反應,重復并隨機使用無刺激聲的對照方法,觀察其驚跳反應,最后記錄測試結果,并向家長解釋。
小兒行為測聽在近幾年取得了較為廣泛的臨床應用,與純音測聽相較,具有較強的聽敏度和特異性,且小兒行為測聽的適用范圍較為廣泛。純音測聽是測試聽敏度的主觀測聽,是引起聽覺的最小聲音強度,在特定的條件下給一定次數的聲音信號,受試者對其中一半以上的刺激聲作出的正確反應,具有可靠性、重復性、儀器校準容易的優點,其局限性是不能反映受試者的語言交往能力,且不能適用5歲以上的小兒。
ABR通過聽覺系統對聲刺激反應所誘發的一系列電變化過程,通常用來了解聽功能狀態,因為聽覺誘發電位是極弱的生物電信號,容易被背景噪聲干擾,因此,在測試時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尤其是良好的隔音室對閾值測試極為重要,盡管現代前置放大器可以排除大多數的公用電干擾,但是周圍儀器可以對清晰的記錄產生電干擾,因此,做好電屏蔽工作十分的重要。
ABR反應閾在0~20dB之間,由于聽力受試者在反應閾附近,常受到噪聲的干擾,且對出現的V波較難確定,需要我們進行綜合分析。ASSR是專利反應的運算方法,與傳統技術相較,可以有效減少測試時間,2通道是雙耳獨立的信號探測系統,電極放置和ABR完全一致,雙耳內的4個頻率可以同時測試,獨立控制每個頻率的刺激聲,根據患兒的睡眠、清醒狀態,可以提供90和40HZ的刺激率,ASSR是反應閾的直接反映,可以換算成為聽力圖。ASSR的電極放置同ABR,采用快速穩態篩查運算方法,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倫敦大學Andrew Steptoe博士等在《健康心理學》雜志上報告,他們最新的研究顯示,控制壓力會影響你的膽固醇含量。沒有人知道是如何影響的,但如果你屈服于壓力之下,讓壓力狂亂的攻擊,那么,在幾年后,跟那些不向壓力屈服、不讓自己健康狀況不佳的人相比,你的膽固醇可能會更糟。
這篇研究是針對近200位中年的倫敦市政府員工進行的,參與這項長期健康研究的人沒有冠狀動脈疾病與高血壓的病史。首先,參與者要抽血以及評估他們的壓力,然后,他們要接受兩種壓力測試。其中一項測試是將文字與顏色配錯,例如,將“藍”這個字用黃色來寫,參與者必須說出這個字的顏色(例如要說是黃色)。另一項測試則是要求參與者于時限內,在鏡子上描繪出星星的輪廓,雖然強調動作的準確性,但是參與者會被告知一般人在每次測試時平均能畫5次星星。之后,參與者要再次抽血以及評估他們的壓力,3年后再確認一次膽固醇含量。
不論是在剛做完壓力測試或是3年后,每個人的膽固醇含量都升高到某些程度;那些在壓力測試后膽固醇增加最多的人,也可能是在3年后上升最多的人。研究人員將3年的后續追蹤分為總膽固醇高、中、低三種,那些屬于高膽固醇的人包括:
16%的參與者剛開始對壓力測試顯示少量的膽固醇反應。
22%的參與者剛開始對壓力測試有適度的膽固醇反應。
超過一半(56%)的參與者剛開始對壓力測試有極大的膽固醇反應。
研究人員表示,男女之間的結果沒有差異,他們有調整身體質量指數、抽煙、激素療法以及飲酒(但是不包括飲食)等因素。
這個短暫的壓力測試顯示,人們以及他們的膽固醇含量對壓力的反應如何。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實驗室中所測量出來的膽固醇反應,可能也同樣地反映出人們對日常生活挑戰的方式;對于壓力的膽固醇反應越大,就表示在他們生活中會有較大的情緒反應。研究人員表示,日常生活所累積的反應,會導致3年后膽固醇與脂肪含量快速增加,其中,脂肪與血脂質有關,這顯示出人們對壓力的反應,是經由較高的脂肪含量所發展出來的機制。
壓力有許多種,像應付慢性疾病、在工作上要有重要的表現、彌補錯誤或是在假期中浪費你的時間與金錢。壓力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或沒有影響,加上人們處理壓力的方式各不相同,要讓一個人瘋狂可能很容易,或者這對另外一個人來說是個有趣的挑戰。你可能無法消除生活中的壓力,但是你可以學習將壓力處理得最低;運動、沉思以及計劃都是你可以去利用的資源。
摘要:優秀的軟件開發人員都有著明顯的認知風格的偏好。為了定量地實證研究這種偏好,課題組主要采用Riding的理論和編制方法,進行重新組題、修正并成功開發CSA(Cognitive Style Analysis)軟件系統。
關鍵詞:軟件開發人員;認知風格;Riding認知風格理論;CSA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認知風格,是指“信息加工過程中,圍繞內在人格特征、以合適的方式發展的自我一致性的特征”,是“個體在認知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人格傾向和人格特征上的差異。他直接指向學習者處理信息的習慣,描述了學習者感知、思考、記憶和問題處理的類型模式,反映了個體知覺信息時的特定偏好”。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起出現了幾種認知風格模型,許多研究者由于獨立進行研究的緣故,提出一長串的風格名稱。20世紀90年代Riding等人對認知風格的背景進行深入的分析,把各種各樣的認知風格類型歸結到兩個基本維度――整體-分析維度和言語-表象維度。整體-分析風格范疇的風格測量所測評的是個體傾向于把信息組織成整體部分還是不同部分,屬于這一范疇的典型代表有場獨立性-依存性、粗放型-敏銳性、沖動性-反思性等;言語-表象風格范疇測量所測評的是個體在思維時傾向于借助言語還是心理表象來表征信息,屬于這一范疇的典型代表有言語型-視覺型和言語型-表象型。現代EEG、ERP等實驗為兩個風格維度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從事不同職業的成員具有共性的認知風格,軟件開發人員指的是軟件行業從事開發的應用型人員,既不包含算法研究等理論研究人員,也不包含軟件開發管理人員。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優秀的軟件開發人員都有著明顯的認知風格的偏好。為了定量地實證研究這種偏好,課題組主要采用Riding的理論和編制方法,進行重新組題、修正并成功開發CSA(Cognitive Style Analysis)軟件系統。
2Riding的認知風格理論和CSA系統
Riding等人給出了一個結構模式,開發出認知風格的整合測評工具――認知風格分析系統(CSA)。CSA直接測量整體-分析和言語-表象維度的兩端,由3個分測驗構成。第一個分測驗通過每次呈現一個要求判斷“對”、“錯”的陳述,來測評言語-表象維度。測驗中關于認知范疇的信息的陳述和描述外觀項目的陳述各占一半。研究者假定表象型的個體由于物體相對容易被表征為心理表象,能夠迅速獲得用于比較的信息,從而對外觀性的陳述做出的反映更快。同時假定言語型個體對認知范疇的項目的反映時間會更短,計算機記錄對每個項目的反映時,并且計算言語-表象比率。低比率反映的是言語型,高比率反映的是表象型,居于中間位置的被認為是雙重型。采用這種方法,要求個體必須既閱讀言語型項目,又閱讀表象型項目,以便于閱讀能力和速度同時得到監控。
后面的兩個分測驗用于評估整體-分析維度。其中的第一個分測驗的項目要求個體判斷成對的復雜幾何圖形是否相同。假定整體型的個體對這種任務的反映可能相對較快,其中的第二個分測驗的項目要求被測試人通過按兩個有標記的鍵中的一個來指出作為刺激的簡單幾何圖形(例如,正方形、三角形等)是否包含在復雜的幾何圖形中。假定,分析型的個體把簡單圖形從鑲嵌他在內的復雜幾何圖形中分離出來的速度相對要快些,在進行這一分測驗時,計算機同樣要記錄反應時,計算整體加工與分析加工的比率。低比率反映了整體性加工傾向,高比率反映了分析性加工傾向,介于兩者之間的比率被稱為“中間型”。
在做這些測驗時,被試者并不知道該測驗記錄反應時,目的是讓他們以一種輕松的方式接受測試任務,反映出他們通常加工信息的方式。由于使用比率、總體的反應速度并不影響風格的測試結果。在Riding和Cheema的研究中給出了開發CSA的背景材料。
3CSA的優點和缺點
CSA為測評個體在兩個基本的認知風格維度上的位置提供了一種的簡單、快捷、方便的手段(Riding,1991b)。該測評工具有五個優點:(1)他是一種客觀性的測驗;(2)他確實評估了風格維度的兩端,如果沒有做到這點,測驗評估的就是能力而不是認知風格了;(3)測試沒有包含問卷類的項目或者有難度的語言,適合于從兒童到成人的任何年齡段;(4)他的測試情境能適用于各種各樣的環境,不受環境約束;(5)他在許多國家得到應用,在本質上一般不受文化的影響。
Ali Reza Rezaeia(2003)等人對CSA系統提出一些建議來改進CSA的信度和效度,這些建議包括:(1)進行三個分測驗時盡量不要出現中斷,因為在進行CSA測量時被試者需要在一種輕松的狀態下完成加工信息,主試者應避免給出任何線索暗示被試者的分數與反映速度有關,如果強調反應速度的話,個體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就可能會改變,CSA的信度對反應時間非常敏感,即使一個簡短的中斷也會影響信度和效度系數;(2)將來的CSA版本應該在結果中提供每個分測驗中各個項目的反應時。CSA的結果中只列出全部的反應時的比率,而不顯示每個項目的反應時。這樣在結果分析時會失去很多的信息;(3)改變問題的呈現方式,CSA的一個局限性可能與言語-表象的兩個量表的內容效度有關,因為在這兩個量表中問題的呈現需要被試者首先讀懂以“句子”形式出現的陳述,這就可能使言語型的被試者減少對每個項目的反應時;(4)增加CSA各個類型問題的數量,CSA每種類型問題的數量太有限,為了降低由于隨機誤差所帶來的影響建議增加每個種類項目的測驗數量;(5)建議將CSA測驗中判斷對錯的有顏色的按鈕改成同樣的顏色或沒有顏色;(6)使用規范統一的提問方式來替代有顏色標記的題干;(7)提高言語-表象維度量表的可變性。由于整體-分析維度上問題的難度要高于言語-表象維度的項目,整體-分析維度的信度可能要比言語-表象維度的信度要高,因此增加該維度中項目的數量和變化可以提高測驗的信度。
4設計實現
“軟件開發人員的認知風格研究”是針對軟件從業人員的風格的研究,在這里我們假定軟件從業人員的認知風格在某維度方面存在偏好,采取Ali Reza Rezaeia(2003)等人對CSA系統的建議,根據CSA的測試模式進行修正后制定了具體的4個分測驗,小組的成員對CSA測試系統做了一個模擬的系統“軟件行業從業人員的認知風格測試系統”。
Riding的CSA系統涉及到的表象維度的測試是用言語描述的,這就可能使表象型的被試者先要進行言語-表象的轉換,從而增加對每個項目的反應時??紤]到這一點,我們在測試系統的編制中,將表象測試題設計為用圖形來描述。這將提高表象維度的測試效度。
考慮到評測時主要是根據“反應時”作為衡量不同風格的依據,所以我們首選了C#系統進行編程,而非C#等JIT解釋型語言系統。用C#語言工具編寫出用于測試軟件人員認知風格的軟件,將四個分測驗進行綜合測試,因為在做這些測驗時,被試者并不知道該測驗記錄反應時,目的是讓他們以一種輕松的方式接受測試任務,反映出他們通常加工信息的方式。由于使用了比率,所以總體的反應速度并不影響風格的測試結果。測試系統如圖1所示:
第一個分測驗是以圖形方式呈現的對外觀認知的項目,用來測試表象維度。假設表象型的個體由于物體相對容易被表征為心理表象,從而對圖形題干將會做出更快的反應,并且從這些表象中能夠直接而迅速地獲得用于比較的信息,如圖2所示。
第二個分測驗包含著認知范疇的信息來測試言語維度。言語測試題如:
我(男)爸爸的姑姑的唯一的兄弟的妻子的唯一的孫子的媽媽的最大的姐姐是:
A大姑 B大嫂 C大嬸 D大姨 E大姐
言語型的個體對認知范疇的項目反應時間更短,因為表象型的個體需要先將抽象的言語轉換為形象來表征。計算機記錄對被試者對每個項目的反應時。
第三個分測驗包含著有成對的復雜幾何圖形組,他要求個體判斷同一組的圖形是否相同用來評估整體維度。如圖3所示。
第四個分測驗項目包含著一個簡單圖形和一個復雜圖形,他要求被試者在復雜圖形中找到簡單圖形用來評估分析維度,這一測驗所考察的是個體對包含在復雜圖形里的簡單圖形的去隱蔽能力,他假定分析型的人在這一作業中做的更快。如圖4所示。
測試由隨機從每個分測驗的測試題目中選擇10個題目共計40題組成。在測試中考慮到被試者由于對題目沒有興趣,或者大多數題目沒有經過大腦的認真思考就回答這樣會影響測試分析的最終結果,因此必須對測試卷的有效性進行合理判斷,如果一個測試卷的每一個項目的錯誤率達到30%,我們就判定該測試卷為無效試卷。
測試時,計算機記錄下被試者對每一個分測驗的各個項目的反應時。通過計算言語和表象平均反應時的比率,作為整體加工與分析加工比率信息。低比率反映了整體加工傾向,高比率反映了分析加工傾向,界于這兩者之間的比率為中間型。同理計算言語和表象反應時的比率,低比率反映了表象維度傾向,高比率反映了表象維度傾向,界于這兩者之間的比率為中間型。
目前課題組正在利用該系統對分組被試者進行測試,相關調查分析結果將另文闡述。
參考文獻:
[1]Messick S.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styles: problems and promis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4(19):59-74.
[2]R.賴丁,S.雷納. 認知風格與學習策略:理解學習和行為中的風格差異[M]. 龐維國,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1-43.
[3] 劉惠軍,李洋. Riding的認知風格測量與EEG證據[J].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27-133.
[4]Ali Reza Rezaeia,Larry Katzb. Evalu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ognitive styles analysi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1317-1327.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Cognitive Style Analysis System toward Software Developer
ZHAO Li1,2, DENG Rui2, WANG Hong-shi2, CHEN Hua3
(1.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 China ; 2. H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hangsha 410200, China ;
3. Zhongzhou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關鍵詞】 ACL ELITE 血凝儀;結構原理;故障檢修
我院于2011年引進的ELITE血凝儀是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近年推出的全自動血凝儀。該血凝儀通過FDA國際認證,具有超大的存儲容量,可存30000以上標本數據,最高可達350個測試/小時,能夠滿足我院檢驗科大標本量的需求。
1 血凝儀組成結構
1.1 樣品盤 ACL自動加樣系統包括一個旋轉樣品盤。包括:40個樣品杯和試管位置;10個附件位置,包括內徑測量器,稀釋液、試劑瓶等。樣品盤內安裝光學傳感器,能夠準確判斷樣品盤是否正確安裝,并檢測樣品杯、試管、瓶等是否存在。
1.2 試劑區 ACL Elite的試劑區有8個試劑槽儲存試劑,標號為R1-R8。R1-R4位置的試劑位配備一個攪拌裝置。R5-R8位置的試劑位用來存放溫度要求為室溫的試劑,無攪拌功能。R1-R6試劑位的試劑由內側試劑針吸入,R7、R8位的試劑則由外側樣品針吸入。
1.3 洗液/廢液區 ACL的洗液/廢液收集系統包括一個放置在R4、R5之間的可拆卸的沖洗杯槽,一個連接杯槽的塑料管,用以從杯槽中引出廢液,和一個儀器外部的廢液收集桶。
1.4 加樣/分配系統 加樣/分配系統由清洗-參比液瓶、加樣/分配機械臂、傳感器等組成。
清洗-參比液瓶是容量為1000ml塑料瓶,瓶內溶液作為清洗液,并且作為濁度測量通道的光學參考。瓶底處安裝一個傳感器,當液體量低于正常使用范圍值時,傳感器會報警。
加樣/分配機械臂由兩個步進電機互相配合,控制機械臂末端的樣品針(外側)和試劑針(內側),完成樣品和試劑的各自吸入、分別注入轉盤里的反應比色皿內外格、清洗樣品針和試劑針的工作。
與吸樣針相連有兩個液面傳感器,系統通過該傳感器監測樣品盤中的液體(如標準品、不足量的血漿、稀釋液等)量與試劑倉的試劑量。當針低于液面時,加樣臂停止,使針吸入程序設定的液體量。如果有異常,會在顯示器上報告傳感器錯誤信息。
1.5 光學檢測系統 光學分析系統有兩個通道:濁度和吸光度。
濁度通道:這個通道的光源為發光二極管,提供波長為660nm的紅光,該光照射反應比色杯內混合物,其散射光經90度直角后被轉盤支架下的固態探測器接收。吸光度通道:光源為鹵鎢燈,波長為405nm的光束經過石英光纖和聚集系統,直接射入反應比色皿。
1.6 微處理器與電子元件 ACL血凝儀分析處理單元由三個電腦微處理器組成。這些微處理器控制著整個分析儀的動作:機械動作,樣品、液體的吸樣和分配,數據的獲取和處理,操作界面的輸入和結果輸出。
1.7 輸入輸出設備及附件 血凝儀的輸入輸出設備有鍵盤、顯示器、條碼閱讀/掃描儀、外置打印機等
2 血凝儀常見故障檢修方法
2.1 常見故障及排查檢修方法
能力是一種個性心理品質,是個體適應并勝任于活動和調節自身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相統一的品質。一種具體的能力是由智力、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三個基本因素構成的。真正形成某種能力,僅有相應的智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技能。智力、知識、技能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他們與能力的關系可以大致用下圖表示:
有機化學
智力
能力
知識 技能
由此可見,考查能力,就是對智力、知識、技能三方面綜合應用的考查。
高考中對有機化學內容的考查,由低到高可分為三個層次:了解、理解、綜合應用。了解:對所學有機化學知識有初步認識,能夠正確復述、再現、辯認或直接使用。理解(掌握):領會所學有機化學知識的涵義及其適用條件,能夠正確判斷、解釋和說明有關化學現象和問題,即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綜合運用:在理解所學各部分有機化學知識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類推或計算、解釋、論證一些具體化學問題。
2、高考化學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特點
2.1、考查考生能否從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認識(推測)其性質。
例1: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Ⅰ)第12題。茉莉醛具有濃郁的茉莉花香,其結構簡式如下所示:
特點
關于茉莉醛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在加熱和催化劑作用下,能被氫氣還原
B.能被高錳酸鉀酸性溶液氧化
C.在一定條件下能與溴發生取代反應
D.不能與氫溴酸發生加成反應
例2: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重慶卷)第12題。利尿酸在奧運會上被禁用,其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特點
A. 利尿酸衍生物利尿酸甲酯的分子式是C14H14Cl204
B. 利尿酸分子內處于同一平面的原子不超過10個
C.1mol利尿酸能與7molH2發生加成反應
D. 利尿酸能與FeCl3色反應
例3: 2007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四川卷)第12題??Х洒匪峋哂休^廣泛的抗菌作用,結構簡式如下所示。關于咖啡鞣酸的敘述不正確性的是………( )。
A.分子式為C16H18O9趨向
B.與苯環直接相連的原子都有在同一平面上
C.1mol咖啡鞣酸水解時可消耗8molNaOH
D.與濃溴水既能發生取代反應又能發生加成反應
2.2、對有機化學反應類型、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從結構式確定其分子式和最基本的一些有機化學反應等方面不定期地考查
例: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Ⅱ)第29題的(5)、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北京卷)第25題的(2)、屬于對有機化學反應類型方面的考查; 2008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第29題的(5)屬于對同分異構體的書寫方面的考查; 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四川卷)第28題的(1)、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Ⅱ)第29題的(1)屬于對從結構式確定其分子式方面的考查; 2007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Ⅰ)第29題的(2)屬于對最基本的一些有機化學反應方面的考查。
2.3、考查考生能否從有機化合物的分子模型認識其結構,再從結構推測性質;或能否從性質推測結構。
例1: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第29題。薩羅(Salol)是一種消毒劑,它的分子式為C13H10O3,其分子模型如下圖所示(圖中球與球之間的連線代表化學鍵,如單鍵、雙鍵等):
特點
能力
(1)根據上圖模型寫出薩羅的結構簡式 。
(2)薩羅經水解、分離、提純可得到純凈的苯和水楊酸(鄰羥基苯甲酸)。請設計一個方案,說明苯酚、碳酸、水楊酸的酸性依次增強(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同時符合下列四個要求的水楊酸的同分異構體共有 種。
①含有苯環;②能發生銀鏡反應,不能發生水解反應;③在稀NaOH溶液中,1mol該同分異構體能與2molNaOH發生反應;④只能生成兩種一氯代產物。
(4)從(3)確定的同分異構體中任選一種,指定為下列框圖中的A。
特點
寫出下列兩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有機物用結構簡式表示),并指出相應的反應類型。
①A B 。反應類型: 。
高考化學試題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特點與趨向的研究
②B+D E 。反應類型: 。
高考化學試題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特點與趨向的研究
? (5)現有水楊酸和苯酚的混合物,它們的物質的量之和為nmol。該混合物完燃燒消耗aLO2,并生成bgH2O和cLCO2(氣體體積均為標準狀況下的體積)。
①分別寫出水楊酸和苯酚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有機物可用分子式表示)。
②設混合物中水楊酸的物質的量為xmol,列出x的計算式。
例2: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北京卷)第25題。有機物A為茉莉香型香料。
能力
(1)A分子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
特點
(2)C的分子結構可表示為(其中R和R′代表不同的烴基):
能力
A的化學式是 ,A可以發生的反應是 (填寫序號字母)。
高考化學試題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特點與趨向的研究
a.還原反應 b.消去反應有 c.酯化反應 d.水解反應
(3)已知含有烴基的有機物與濃溴水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則含有烴基R′的有機物R-OH的類型屬 。
(4)A分子結構中只含有一個甲基,A的結構簡式是 。
高考化學試題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特點與趨向的研究
(5)在濃硫酸存在下,B與乙醇共熱生成化合物C10H22O2的分子式是 。
(6)在A的多種同分異構體中,分子結構中除烴基R′含有三個甲基外,其余部分均與A相同的有 種。
趨向
例3: 2007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Ⅱ)第29題。下圖中A、B、C、D、E、F、G均為有機化合物。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高考化學試題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特點與趨向的研究
(1)D的化學名稱是 。 (2)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是 。
(有機物須用結構簡式表示)(3)B的分子式是 。A的結構簡式是 。
反應①的反應類型是 。(4)符合下列3個條件的同分異構體的數目有 個。
ⅰ)含有鄰二取代苯環結構、ⅱ)與B有相同官能團、ⅲ)不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寫出其中任意一個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 。(5)G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用化學方程式表示G的一種重要的工業用途 。
另,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四川卷)第28題的(2)、(3)、(4);2007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Ⅰ)第29題的(1)、(3)。均屬這類題型。
3、高考化學試題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趨向
普通高校招生的目的和性質決定了它不僅要對學科知識和具體技能進行考核,也要考查考生對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科基本規律與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度。研究近年來的高考化學有機試題可知,關于有機化學知識的考查,其發展趨勢,是更加重視對考生的能力和素質進行考查,側重于對考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進行考查,即側重對高層次要求的考查,這是因為高層次的要求中一般包含低層次的要求?;谛滦畔㈩}能夠滿足上述要求,故近年來高考化學試題中對有機化學內容的考查以這類題型為主。這類題的背景是考生從未接觸過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知識或新方法,要求考生通過自學,迅速接受新信息,運用新信息,還必須遷移已有知識來解答新問題。這一類題提供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種:一是有機化學新成就(新發現、新產品、新材料);二是高校有機化學課程有關知識;三是環境、健康、能源等應用性知識。解這種試題,考生必須把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新的情境中。
例1:已知:CH3CH2OH 有機化學CH3COOCH2CH3
(相對分子質量46) (相對分子質量88)
高考化學試題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特點與趨向的研究
現有只含C、H、O的化合物A~F,有關它們的某些信息,已注明在下面的方框內。
有機化學
(1)在化合物A~F中有酯結構的化合物是(填字母代號) 。
(2)把化合物A和F的結構式分別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A ; F 。
本題是信息遷移題。有的信息是直接給的,有的信息卻要考生自己體會出來。要推出A、F的結構,要求有嚴密的邏輯性,能正向、逆向考慮問題,能從“形式相似”看出“功能相似”。
例2:α-松油醇可經以下路線合成,小方框中的每一字母各代表一種有機物:
(文秘站:) 特點
可供選擇的試劑:①Br2 ②H2 ③O2 提示:
有機化學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試劑1是 ,試劑2是 。
⑵A至H中,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是 。
⑶G和H的結構簡式分別是:G ;H 。
⑷E轉化為F的反應方程式是 。
例3:2006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天津卷)第27題。 堿存在下,鹵代烴與醇反應生成醚(R-O-R′):
高考化學試題中有機化學試題的命題特點與趨向的研究
化合物A經下列四步反應可得到常用溶劑四氫呋喃,反應框圖如下;
趨向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1molA和1molH2在一定條件下恰好反應,生成飽一元醇Y,Y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65%,則Y的分子式為 ,A分子中所含官能團的名稱是 ,A的結構簡式是
。⑵第①②步反應類型分別為① ,② 。⑶化合物B具有的化學性質(填寫字母代號)是 。a.可發生氧化反應;b.強酸或強堿條件下均可發生消去反應;c.可發生酯化反應;d.催化條件下可發生加聚反應。⑷寫出C、D和E的結構簡式:C 、D和E 。⑸寫出化合物C和NaOH水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⑹寫出:請記住我站域名四氫呋喃鏈狀醚類的所有同分異構的結構簡式:
關鍵詞:注意力;分配;反應時;運動時
The research of attention
Changlong Xie
Chongqing Juneng construction (Group) Luqiao Engineering Co. Ltd.400700
Abstract:One would involve shifts in attention and allocation in task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study the rules, take the "test" experimental reaction time and movement, through the experiment discovered that attention can be allocated, but need time in th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conversion, so should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at the completion of a continuous event task, so that each event and task to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attention, to a smooth and efficient completion of the task.
Keywords:Attention; distribution; Reaction; Exercise
1.引言
一個人在連續完成任務時會涉及到注意力的轉移,那么,注意力轉移有何規律或是完成兩個任務所用的時間有何關聯?針對這個問題,需要一個連續完成兩個任務的實驗來探究,于是用到“反應時和運動時測試”實驗,對93名學生進行了試驗。所采用的實驗中,有反應時和運動時,它們分別代表兩件需要完成的事情,從實驗的結果中去尋找兩者的規律,最終用于實際安全生產工作中。
2.實驗
2.1準備知識
反應時指的是從刺激呈現到外部反應開始所用的時間,運動時間指的是從開始運動到運動完成所用的時間。反應時間反映的是知覺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它和刺激呈現以前被試的準備狀態有關;而運動時間反映的是運動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它和運動的距離以及要擊中目標的難度有關
2.2實驗目的
檢驗優勢手反應時和運動時是否相關,學習測量運動時的方法。
2.3實驗儀器
實驗采用BD—II—512(FYII)型反應時運動時測試儀。儀器由控制器、被敲擊板二部分組成??刂破饔晌㈦娔X控制,主試面板有四位數碼管左顯示器。
2.4實驗步驟
(1)先把敲擊板上的插頭與儀器后面板上的插座插好,接通~220V電源。
(2)把互鎖鍵“實驗I”按下,調整好敲擊板上的左右距離,并選擇好聲或光的刺激源,即聲/光按鍵按下為光刺激,彈起為聲刺激。
(3)被試用優勢手拿好敲擊棒,把敲擊棒點在中央測板上等待,如選擇聲刺激,注意聽蜂鳴器發出的聲響,如選擇光刺激,就注意看中央小板上的紅色信號燈。主試按下“啟動”鍵。測試開始。
(4)被試受聲或光刺激后立即抬起敲擊棒,并用敲擊棒敲旁邊的金屬板,要求反應和動作又快又準。(究竟去敲左邊的1-3號或右邊的4-6號的哪一塊板左右任敲一塊板,這由主試規定)。此時,被試者已做完了一次實驗I,儀器也記錄了反應時和運動時的時間,并顯示出來。反應時——被試者接受聲或光刺激到抬起測筆的時間;運動時——被試者抬起測筆到測筆敲擊到旁邊的金屬板上所用的時間。
(5)重復以上2、3步驟做多次實驗,次數由主試決定。顯示的反應時和運動時都是平均值:
反應時平均值=反應時累次和/實驗總次數
運動時平均值=運動時累計和/實驗總次數
顯示:第一次按啟動鍵時,由程序把“反應時”燈點亮,表明數碼管顯示的是反應時的平均值。如想看其它內容,請按一下“顯示”鍵,此時“運動時”燈亮,數碼顯示器的最高位為板號,此時板號為0,表明當前顯示的是實驗總次數,再按一下,板號為1,表示1號板的敲擊次數,再按一下“顯示”,板號加1,直到板號為6,顯示敲擊6號板的次數,再按“顯示”,又回到初始顯示狀態。如主試想監視實驗次數,請按“顯示”鍵,使次數燈亮,并使板號=0。
2.5實驗記錄
表1 女測試者實驗記錄表
表2 男測試者實驗記錄表
3.實驗分析
從上面的數據中可以明顯地看出絕大多數的測試者都是一正一負的搭配這代表:反應時比一般人(平均值)要快些,那么運動時比一般人(平均值)要慢些;相反,反應時比一般人(平均值)要慢些,那么運動時比一般人(平均值)要快些。在反應和運動之間就涉及到注意力的轉移,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反應上,所以反應時相對就要少些,那么馬上把注意力轉移到運動上,再集中注意力運動,這樣一來運動時就相對的多些了;反過來: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運動上,那么反應的時間會相對多些,之后直接運動,所以運動時就要少些了。又如果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在兩件事情上,其結果就可能都是接均值了。這樣來說
(1)注意力是可以分配的,各任務完成的時間與注意力的分配成反比;
(2)注意力在分配的各部分間的轉換也需要時間,這取決于主要注意力的位置;
(3)注意力是有限的。
4.結論
通過實驗發現該實驗中的反應時和運動時的關系:注意力可以分配的,而且在各分配的各部分間的轉換需要時間,所以在完成連續的事件任務時應該合理的分配注意力,使各個事件任務得到相應的注意力,以致順利高效地完成整個任務。這對實際生產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在生產工程中,在各個車間,各個崗位,各個工作任務之間,應考慮到人的注意力分配是否合適,是否有利于工人最大效率的發揮,是否有利于安全性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整個工廠的流水作業的完整性和流暢性。
具體措施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比如某工件的連續加工,就可以把連續的工序延長或者分給兩人以上完成,這樣生產效率會更高,而且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力.《安全人機工程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2]栗繼祖.《安全心理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關鍵詞:地鐵司機;職業要求;安全行車;心理測試;身體因素
中圖分類號:TU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08-0085-02
地鐵具有運輸量大、速度快等特點,因此已經完全地融入到了大眾的生活中。也正是因為如此,其擔負的責任非常大,關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以及社會安定等。所以,對其安全行車、安全運行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而地鐵司機本身所具有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身體素質也就成為了職業要求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要想確保地鐵的安全運行,除了司機本身的一些因素之外,相關的政策法規、行車技術以及行車設備、氣候以及制度等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了解地鐵司機的職業要求、實施全方位的管理監控是確保行車安全的必要條件。
1 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
司機具有專業的、良好的操作技能是地鐵正常運行、安全運行的最基本條件。在司機選拔任用初始階段,應當對其進行上崗培訓,通過培訓,不僅是對其專業素質的再次夯實過程,也是司機對自身所具有能力一個準確的認知過程,因此,上崗培訓非常有必要。經過培訓之后還應進行相應的考核,對于技術不過關的應當不予聘用,把好技術質量關。
2 要求司機具有良好的心理、身體素質
司機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之外,還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所以,在聘用的初始階段應當對其身體、心理素質進行相應的測試。
2.1 心理測試相關理論
心理測試的種類非常多,一個相對簡單的測試就可以分成標準化以及非標準化兩種。所謂的標準化測試就是由專業的測驗者編制,對目標人卻進行統一計分的實測,而標準化測試通常都會有常模,這樣就能使受測者清楚地了解到分數所具有的意義。針對測試的對象,將心理測試分為能力測試以及人格測試。能力測試主要包括智力的測試、能力傾向的測試、教育的測試以及創造力的測試等;人格的測試主要分為單項人格的測試以及綜合人格的
測試。
通過相應的測試,對司機的心理素質進行明確的了解,作為司機整體評價要求的參考條件之一。
2.2 身體素質
2.2.1 反應時間的測試。所謂的反應時間就是在機體受到刺激之后產生明顯反應所需的時間,也就是指刺激和反應之間所用的時間間隔。反應時主要可以分為辨別反應時、簡單反應時以及選擇反應時。現階段對地鐵司機進行測試的過程中通常都選用選擇反應時進行實際測試。所謂的選擇反應時就是指在呈現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刺激時,要求受測人員能夠對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應。通過反應時間的測試,能夠對司機遇到突發事件的反應時間進行明確的了解。其也能夠作為職業要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對速度知覺的能力進行測試。速度知覺就是通過已經具有的運動狀態來推測,物體若是按照原有的狀態繼續下去,完成在未來的某段距離運動時所需的時間。若是司機速度預測的結果是偏快,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急性子,那么在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提前剎車的現象,進而無法達到預定地點。相反,速度測試預測結果偏慢,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慢性子,那么在其遭遇突發事件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遲緩剎車的現象,進而導致交通事故發生。因此,要求司機速度預測必須在相關規定的區間之內,這也是作為地鐵司機的職業要求之一,速度預測過急以及過慢的人員都不能擔任地鐵司機。
2.2.3 對作業穩定性進行測試。對作業穩定性進行的測試是心理學的檢查指標之一,這項檢查能夠通過從作業的準確性以及速度的快慢、作業能力的大小、作業過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等判斷出被測人員的優劣等級,作為職業要求的評價指標之一。
2.2.4 對雙手協調能力進行測試。在很多職業中都要求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雙手協調能力,作為地鐵司機,在雙手協調能力方面同樣要具有一定的水平。所謂的雙手協調能力就是指雙手能夠同時協調控制某運動物體于水平和垂直的方向上進行平滑移動的一種能力。這也是作為一個良好的地鐵司機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
3 影響安全行車的其他因素及相應的對策
除了司機本身的因素之外,還有一些影響地鐵安全行車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例如相關的技術設備不完善、氣候、安全管理與規章制度的實際應用性存在漏洞等。
3.1 技術設備的不完善及相應的解決對策
在設備安裝的過程中存在不規范操作行為,導致設備不能完全發揮其應有的效能。部分地鐵機車中設備存在老化現象,嚴重影響了設備的正常使用。這些問題在運行過程中也許不會對機車造成明顯的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的累加,即使小問題也可能引發大的事故。通過實際調查能夠發現,在很多的事故中都能夠發現設備狀態不良留下的痕跡,因此,為了確保地鐵的行車安全,必須要對技術、設備等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的研究,使行車設備能夠完全符合地鐵運營的要求。
3.2 氣候問題及相應的應對措施
氣候屬于不可控制因素,例如雷雨天氣、風雪天氣等。而其對地鐵安全運行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就要求相關人員時刻關注天氣情況,并且制定合理的應急方案,避免因天氣問題對行車安全造成影響,出現安全事故。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對司機環境適應能力以及突發事件應變能力的培養,在行車過程中環境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出現頻繁,因此提高司機的操作能力、應變能力能夠有效地預防行車事故的發生。
3.3 安全管理與規章制度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漏洞及處理措施
安全管理針對的是人員,這不僅包括地鐵工作人員的管理,還包括乘客的管理。根據相關的調查發現,多起事故都是由于乘客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而引起的,而大多數的大型事故都是由于地鐵工作人員工作疏忽引起的。因此,加強安全管理,提高規章制度的落實程度是地鐵安全運行的重要條件。在規章制度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定期地對工作人員開展相應的規章制度教育培訓,并且通過廣播、電視的形式加強乘客的乘坐安全教育,提高地鐵工作人員以及乘客的安全意識。在容易出現危險的位置張貼警告標語,建立完善的乘車秩序,嚴格執行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而營造一個和諧良好的地鐵安全運行環境,促進地鐵的安全運營。
4 結語
【關鍵詞】隱性結核病血液測試皮膚測試
結核病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危害人類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對公共健康存在長期潛在威脅,并在近年中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據報道,目前世界上每一秒鐘就有一人感染,每年約300萬人死于此病。隱性結核感染的生物原理目前并沒有被完全理解[1]。隱性感染的重要性在于,少量但顯著的一部分會轉化為活動性結核病。歐美的研究表明,對隱性結核感染的治療能大大降低結核發病率[2,3]。有效診斷隱性結核感染是結核防治的重要環節。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不久前仍是診斷隱性結核感染的主要方法,也是診斷活動性結核病的重要方法之一[4]。過去20年中結核病的基礎研究,為隱性結核病診斷的研發提供可能。本文將討論近5年中隱性結核病診斷的重要進展,以及檢測方法的敏感性,特異性及局限性。
1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原理及局限
檢測隱性結核病感染的主要方式是結核菌素皮試(TBSkinTest,TST)。診斷基于延遲性高敏度細胞免疫。在結核分枝桿菌初次感染時,人體反應機制以T細胞中介的免疫反應為主。結核菌素皮試時,結核分枝桿菌蛋白衍生混合物被接種于皮下,細胞中介的免疫反應被再次激活,引發過敏反應形成表皮腫塊[5]。
TST作為一種使用了一百多年的檢測方法有其重要局限[1,4,6],包括在接種卡介苗人群中有較低特異性,在細胞免疫缺失人群中有較低敏感性,以及重復測試有“放大”現象,并且測試主觀性較大。
由于使用的蛋白質混合物有200多種并且未經精細提純,會與BCG疫苗(卡介苗)及環境中其他非結核分枝桿菌(eg.MycobacteriaAvi)交叉反應。BCG是最為廣泛使用的疫苗,全世界約有3億人接種過。Farhat等[7]研究表明,如果接種疫苗是在嬰兒期,TST假陽性為6.3%,在接種疫苗10年后假陽性僅為1%;如果接種疫苗是在2歲以后,TST假陽性為40%,在接種疫苗10年后假陽性為20%。
由于TST是建立在細胞免疫基礎上,其敏感性在細胞免疫缺失的人群中大為降低。這些患者包括幼年兒童,受HIV感染,有其他慢性病如腎衰竭,器官移植,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等,最容易轉為重癥結核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最容易擴散并有生命危險。
TST重復試驗會有“放大”反應。免疫系統在第一次皮試時被激活,第二次皮試陽性反應可能是假陽性。另外經驗不足的操作人員在接種時及讀取結果時主觀性差別會很大,從而造成人為的假陽性或假陰性。
2結核病體液免疫血液測試方法
體液免疫血液測試方法在我國目前主要用于活動性結核病的輔助診斷[8]。診斷以測定結核分枝桿菌抗體為基礎,使用PPD(Tubcrcalin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或者純化的結核桿菌胞膜蛋白為抗原,與血清混合。檢驗方法包括酶聯免疫吸附(ELISA),斑點免疫滲濾(DIGFA,檢測系統有上海奧普公司的TB-DOT),斑點免疫層析(DICA)等。
由于結核感染的人體反應機制在初次感染時主要以細胞免疫為主,部分引起血源性播散[5]。在隱性感染的健康人群中應只有少部分會產生體液免疫,形成抗體。體液免疫方法如用于健康人群隱性結核病的檢測,一般來說敏感性較低。在免疫力減低或缺失的人群中細胞免疫機制大多受損,但體液免疫可能仍然較活躍。結核分枝桿菌更可能引起血源性播散,激活體液免疫。體液免疫的檢測方法因而有希望用于輔助診斷免疫力減低或缺失人群中的隱性結核感染,但目前并沒有相關報道。
3結核病細胞免疫血液測試方法
人體細胞免疫學與微生物遺傳學的最新進展為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免疫血液檢測方法奠定了基礎。20世紀90年代末期微生物遺傳研究發現了由結核分枝桿菌編碼的2個分泌抗原ESAT-6(EarlySecretoryAntigenTarget-6,早期分泌抗原目標6號)及CFP-10(CultureFiltrateProtein-10,組織培養離析蛋白10號)。這是BCG菌株和部分非結核環境分枝桿菌所沒有的。由這2個特有基因片段決定合成的蛋白,被用于細胞免疫血液檢測[9~12]。
目前市場上共有兩種血液檢測系統,T.SPOT.TB(T-SPOT英國)和QuaitiFERON-TBGold(QFT澳大利亞)。兩種系統都是在體外將血液中的T細胞與結核分枝桿菌特有的抗原ESAT-6和CFP-10反應,然后測定T細胞釋放的干擾素(見圖1,表1)。表1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檢測方式的比較注:*細胞免疫血液檢測過程是標準化的,并且有內部陽性控制,即用靜脈血(或血清)與非常常見的抗原反應(并假定所有人都已被此抗原激活)。如果患者T細胞有反應能力,次反應都應為陽性,如果次反應為陰性或不確定,說明T細胞功能有問題,反應中有操作問題,檢驗結果被歸入不可靠。
4隱性結核感染細胞免疫血液測試的敏感性
由于目前缺乏檢測診斷隱性結核感染的“黃金標準”,近年來發表的研究文章在討論敏感性時用以下兩個標準:一為已經確認為結核病的患者,二為與結核患者接觸過人群,按接觸程度分類。
據文獻報道[4,6,9,10],當細胞免疫血液測試用于檢測已確診的活動性與結核患者,雖然敏感性因為試驗對象及方法有一定差別,但總的來說QFT至少與TST一樣敏感,T-SPOT敏感性比TST要高,T-SPOT用于檢測已確診的活動性結核病的敏感性為88%,QFT為76%,FST為70%。TST敏感性很大程度上受陽性標準影響(如果腫塊大于5mm為陽性,敏感度自然就高,但假陽性就會增加,腫塊大于15mm為陽性敏感度會低)。TST測試方法并沒有過完全標準化,如皮下注射多少PPD許多地方也可能不一樣。
當血液測試用來測試與結核患者接觸過人群的可能隱性感染,并與TST比較[6,13~17]不同報告陽性百分比不盡相同,但總趨勢是接觸程度越高,TST或血液測試陽性百分比越高,即相應結核菌感染的人越多(表2)。陽性結果與感染病源接觸頻率的吻合度,血液測試比TST還要略好一些。但兩種方法都不能區分隱性感染與活動性疾病。
雖然目前討論敏感性在免疫力缺失人群中的文表2用血試和皮試的方法檢測與結核患者接觸過人群的隱性感染章不多,但在這些患者中,TST敏感性明顯較低,大約為50%[18],這些人如果感染結核,較易發展成重癥,所以診斷隱性感染更為重要??偟膩碚f,T-SPOT的敏感性在HIV感染者及老幼患者中都有較為令人滿意的表現。QFT敏感性表現相對要差,大約與TST結果相似。Chapman等[19]追蹤研究了39例贊比亞HIV感染的結核患者,T-SPOT敏感性為92%。Liebeschuetz等[20]追蹤研究了293例高比例HIV感染的非洲兒童,T-SPOT在年幼兒童組、HIV感染組、營養不良組敏感性都比TST高。Brock等[21]研究了590例HIV陽性患者,QFT陽性與病源接觸程度相吻合,并且不確定結果大多在CD4細胞低的患者中。Ferrara等[22]比較了T-SPOT與QFT敏感性,發現QFT比T-SPOT有更多不確定結果,并且多在免疫力低的患者中,特別是小于5歲的患者。但T-SPOT不受年齡影響。
5隱性結核感染細胞免疫血液測試的特異性
由于目前缺乏檢測隱性結核感染特異性的黃金標準,在討論特異性時用于檢測幾乎沒有可能接觸到結核患者的人群,并假設在此人群中隱性感染為零。
因為所用抗原SAT-6及CFP-10不會與BCG所有抗原交叉反應,所以血液測試在接種過BCG疫苗人群中有很高的特異性,遠高于TST[9,19,23,24]。同時所用抗原也不存在于MycobacteriaAvi,也不會有交叉反應。血液測試所用抗原存在于一些環境中的非結核分枝桿菌,包括M.marinum,M.Kansasci,M.Szulgai,M.flavcsccns。如果患者與這些分枝桿菌有接觸,即使沒有感染結核菌,也很可能血試呈假陽性,但目前這方面還沒有可靠數據。在已知感染這些分枝桿菌的人群中,皮膚試驗的假陽性為2%[6,7]。
6隱性結核感染細胞免疫血液測試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
血試結果不確定QFT測試中并不少見,報告有12%~21%[10,22,25,26]。這些不確定結果多數是內部質控呈不確定結果(不顯陽性),大多是在小于5歲的年幼組,大于80歲的年長組,或免疫系統缺失組(HIV、腎衰竭、器官移植、慢性病等)。血液測試結果不確定在T-SPOT測試中發生較少,即使是幼兒或HIV感染的患者。2005年Dheda及合作者報告表明,不確定結果在29例HIV感染的患者中為3%,并且不受CD4細胞數量影響[27]。
因為缺乏診斷隱性感染的黃金標準,當血試測試與皮試試驗結果不吻合時,預示是否真正隱性感染現在仍不確定。2007年Richeldi等[28]報告了T-SPOT陽性TST陰性的幼年兒童兩年后轉為活動性結核病的病例。Richeldi等[29]于2006年報告了另一例血癌患者,并患有全身擴散的活動性結核病,只有T-SPOT呈陽性。Pai等[30]、Ewer等[31]2006年的報告中,有24%~28%患者最初血試呈陽性,在沒有接受治療的情況下自動轉為陰性。這些患者TST均為陰性,并且最初血試呈弱陽性,接近臨界點。對這個發現令人感興趣的推測是,這些皮試呈陰性的對象可能感染了少量結核菌,很快由自己的免疫系統自動清除了程度較低的感染,報告表明,T-SPOT陽性反應在接受治療后顯著降低[32,33]。這種現象似乎預示著被結核菌激活的T細胞數量與隱性結核菌的數量在體內存在一個動態平衡,即潛伏結核菌在接受治療后數量減少,T細胞數量也會相應減少,使T-SPOT陽性反應降低。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么T-SPOT陽性會預示體內潛伏結核菌存在,在免疫力降低時,很有可能轉變成為活動性結核病。當然這個推測需要有研究證實。
7發展與展望
隱性結核病細胞免疫血液測試方法對比傳統結核菌皮試試驗具有標準化、靈活、靈敏的優點,以及在免疫力缺失人群可能有較高特異性。目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推薦以血液測試代替TST檢測隱性感染。英國國家臨床治療完善協會推薦以血液測試作為特定人群(皮試陽性并有病源接觸史或免疫力缺失皮試結果不可靠)的輔助診斷手段[34,35]。在我國,雖然目前隱性結核病的檢測與治療完全普及,但相信隨著醫學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隱性結核病的診斷會受到不斷重視。希望通過有效診斷與治療隱性結核病感染,能有助于大大降低我國結核病發病率。
隱性結核細胞免疫的血液測試本身仍存在不少不確定性及局限。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血液測試的可重復性,最佳檢測時機,在特定的免疫力缺失人群中的靈敏度,結核菌皮膚試驗與血液測試不吻合的意義。目前在我國主要用于活動性結核病輔助診斷的體液免疫血液測試(比如DIGFA),也可能被用于免疫缺失人群的隱性結核感染的輔助診斷。
【參考文獻】
1LalvaniA.Diagnosingtuberculosisinfectioninthe21stcentury:newtoolstotackleanoldenemy.Chest,2007,131(6):1898-1906.
2YewWW,LeungCC.Updateintuberculosis2006.AmJRespirCritCareMed,2007,175(6):541-546.
3SterlingTR,BethelJ,GoldbergS,etal.Tuberculosisepidemiologicstudiesconsortium.Thescopeandimpactoftreatmentof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AmJRespirCritCareMed,2006,173:927-931.
4RicheldiL.Anupdateonthediagnosisoftuberculosisinfection.AmJRespirCritCareMed,2006,174(7):736-742.
5劉恭植.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檢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2.
6MenziesD,PaiM,GeorgeComstockG.Meta-analysis:newtestsforthediagnosisof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areasofuncertaintyandrecommendationsforresearch.AnnalsoofInternalMedicine,2007,146(5):340-354.
7FarhatM,GreenawayC,PaiM,etal.False-positivetuberculinskinteses:whatistheabsoluteeffectofBCGand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IntJTubercLungDis,2006,10:1192-1204.
8胡忠義.結核病免疫學診斷進展.中國防癆雜志,2002,24(增刊):19-21.
9MoriT,SakataniM,YamagishiF,etal.Specificdetectionoftuberculosisinfection:aninterferon-gamma-basedassayusingnewantigens.AmJRespirCritCareMed,2004,170:59-64.
10RavnP,MunkME,AndersenAB,etal.Prospectiveevaluationofawhole-bloodtestusing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specificantigensESAT-6andCFP-10fordiagnosisofactivetuberculosis.clin.VaccomeImmunol,2005,12(4):491-496.
11ColangeliR,SpencerJS,BifaniP,etal.MTSA-10,theproductoftheRv3874gene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elicitstuberculosis-specific,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inguineapigs.InfectImmun,2000,68:990-993.
12HarboeM,OettingerT,WikerHG,etal.EvidenceforoccurrenceoftheESAT-6proteinin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ndvirulentMycobacteriumbovisandforitsabsenceinMycobacteriumbovisBCG.InfectImmun,1996,64:16-22.
13BrockI,WeldinghK,LillebaekT,parisonoftuberculinskintestandnewspecificbloodtestintuberculosiscontacts.AmJRespirCritCareMed,2004,170:65-69.
14LalvaniA,PathanAA,DurkanH,etal.Enhancedcontacttracingandspatialtracking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fectionbyenumerationofantigen-specificTcells.Lancet,2001,357:2017-2021.
15EwerK,DeeksJ,AlvarezL,parisonofT-cell-basedassavwithtuberculinskintestfordiagnosis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fectioninaschooltuberculosisoutbreak.Lancet,2003,361:1168-1173.
16RicheldiL,EwerK,LosiM,etal.Tcell-basedtrackingof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infectionafterbriefexposure.AmJRespirCritCareMed,2004,170:288-295.
17ShamsH,WeisSE,KlucarP,etal.Enzyme-linkedImmunospotandtuberculinskintestingtodetect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AmJRespirCritCareMed,2005,172(9):1161-1168.
18ShaferRW,SinghSP,LarkinC,etal.Exogenousreinfectionwithmultidrug-resistant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animmunocompetentpatient.TuberLungDis,1995,76:575-577.
19ChapmanAL,MunkantaM,WillkinsonKA,etal.RapiddetectionofactiveandlatenttuberculousisinfectioninHIV-positiveindivdualsbyenumeration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specificTcells.Aids,2002,16:2285-2293.
20LiebeschuetzS,BamberS,EwerK,etal.DisgnosisoftuberculosisinSouthAfricanchildrenwithaT-cell-basedassay:aprospectivecohortstudy.Lancet,2004,364:2196-2203.
21BrockI,RuhwaldM,LundgrenB,etal.LatenttuberculosisinHIVpositive,diagnosedbyM.TuberculosisSpecificInterferonGammatest.RespirRes,2006,7:56.
22FerraraG,LosiM,D’AmicoR,etal.Useinroutineclinicalpracticeoftwocommercialbloodtestfordiagnosisofinfectionwith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prospectivestudy.Lancet,2006,367:1328-1334.
23KangYA,LeeHW,YoonHI,etal.DiscrepancybetweenthetuberculinskintestandtheWhole-Bloodinterferonassayforthediagnosisof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inanintermediatetuberculosis-burdencountry.JAMA,2005,293(22):2756-2761.
24LaivaniA,PathanAA,McShaneH,etal.Rapiddetection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fectionbyenumerationofantigen-specificTcells.AmJRespirCritCareMed,2001,163:824-828.
25ConnellTG,CurtisN,RanganathanSC,etal.Performanceofawholebloodinterferongammaassayfordetectionlatentinfectionwith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children.Thorax,2006,61:616-620.
26FerraraG,LosiM,MeacciM,etal.Routinehospitaluseofanewcommercialwholebloodinterferon-gammaassayforthediagnosisoftuberculosisinfection.AmJRespirCritCareMed,2005,172:631-635.
27DhedaK,LalvaniA,MillerRF,etal.PerformanceofaT-cell-baseddiagnostictestfortuberculosisinfectioninHIV-infectedindividualsisindependentofCD4cellcount.Aids,2005,19:2038-2041.
28RicheldiL,EwerK,LosiM,etal.T-cell-baseddiagnosisofneonatalmultidrug-resistant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Pediatrics,2007,119:e1-e5.
29RicheldiL,LuppiM,LosiM,etal.Diagnosisofocculttuberculosisinhematologicalmalignancybyenumerationofantigen-specificTcells.Leukemia,2006,20:379-381.
30PaiM,JoshR,DograS,etal.Serialtestingofhealthcareworkersfortuberculosisunsinginterferon-gammaassay.AmJRespirCritCareMed,2006,174:349-355.
31EwerK,MillingtonKA,DeeksJJ,etal.Dynamicantigen-specificT-cellresponsesafterpoint-sourceexposureto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mJRespirCritMed,2006,174:831-839.
32PathanAA,WilkinsonKA,KlenermanP,etal.Directexvivoanalysisofantigen-specificIFN-gamma-secretingCD4TcellsinMycobacteriumtuberculosi-infectedindividuals:associationswithclinicaldiseasestateandeffectoftreatment.JImmunol,2001,167:5217-5225.
33CheeCB,KhinmarKW,GanSH,etal.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treatmentandT-cellresponsesto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specificantigens.AmJRespirCritCareMed,2007,175:282-287.
任何工作對其從業者都提出一定的職業要求。如果一個人能勝任工作崗位要求,就表明他具備了川應的職業素質要求。相反,如果他不能勝任這一工作,就表明他不適宜從事這一工作,或者說,他可能不具備從事這一工作的素質要求。這就有一個人與上作崗位的適應性問題,即職業適應性問題。
職業適應性是指除了―上竹:崗位所要求的必備各種知識、技能、能力以外,一個人從事某項特定上什叫所必須具備的生理和心理素質特征。它是在一個人的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教育、培訓后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職業適應性研究就是根據上作性質、崗位要求,刑人的生理、心理素質進行分析與評價,判定人對某種職業的能力傾向和職業適應程度,做到人―職的利學、合理的匹配, 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事故。
如果能將不適宜從適宜心力運行工作的人員篩選出來,不讓他們從事電力運行工作,必將叫以減少事故的發生。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基于這樣的考慮,著于址行電力系統運行人員的職業適應性研究。其目的是如何從保證安個的角度合理地選剛人員。
1.國外職業適應性研究現狀和趨勢
工業發達國家的職業適應性研究涉及的范圍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一些特殊技能崗位對從、比人員有較高的要求,逐步形成了現在的職業選拔的領域,要解決的問題是―種職業刑從業人員有哪些特殊的能力要求,并進行科學的測試評價,如刈飛行員、鐵路行車主要上種人員、航運人員等的選拔。另―方面,把職業適應性研究應用于一般工作和大眾,拓展了職業咨詢心理學領域,它要解決的問題是個人適合怎樣的職業,發生職業變動叫怎樣適應等。
在鐵路部門,職業適應性檢測已纖比較成熟。歐洲各國有鐵路對機車司機均進行駕駛適應性檢測(定期進行)。一旦發生事故和差錯,為判定是否有司機的操作和行為力而的問題,司機還要接受臨時性的檢測,如果在檢測中判定事故主要是山于心理閃素和精神狀態引起的人為差錯,則采取嚴格的防范措施。
日本高度重視人在保證行車安全中的特殊作用,特別對機車乘務人員,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職業生理和和心理條件。他們通過JR行車適應性檢查,淘汰不合格或不良者,選拔職業生理和心理條件較好的人做司機,提高了機車乘務人員工作的可靠性。
俄羅斯等國家,也認識到從生理、心理角度挑選機車乘務人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前蘇聯鐵路醫學科學研究院勞功心理學和職業選擇研究室,對陔問題進行多年的研究,確認保證機斗.乘務人員具行職業適應的專行心理素質。
在航空和海運領域, 也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職業適應性研究。但在電力部門,系統的職業適應性研究沒有進,主要還是針對人―機系統中人為人誤進行分析, 討論事故中的山人為因素,影響人決策失誤的原因。
2. 國內職業適應性研究現狀和趨勢
國內從80年代初,開始了有關駕駛員適應性研宄,發現并證實在中國存在事故傾向性駕駛人群,并揭示了事故傾向性駕駛員具有易發事故的心理、生理特征。進而提出并建立了事故傾向性的“特性―環境―時期”三維模犁假設,即事故傾向性是指在一定時期、特定環境下具有誘發事故的潛在生理和心理素質特征。此項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道路交通管理,對降低交通事故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并推動了我國有關職業適應性和事故傾向性研究的發展。
在鐵路、航空、海運這三個交通部門,對人的安全心理素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90年代初,鐵道部批準立項成立“機車乘務人員生理與心理素質考評與標準的制定”課題組,在全路范圍內對機車司機進行大規模系統的心理素質測試與調查。這些工作為進一步開展機車司機的安全心理素質測試積累了經驗,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為我國鐵路部門制定有關標準積累了數據。在海運方面,已經提出了人員選拔時應進行心理素質測試的建議。在航空領域,已經實行對飛行員選拔時進行各項生理、心理素質測試。
到目前為止,我國電力部門還未開展大規模的職業適應性方面的研究,鑒于電力安全生產在企業及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全面、系統地從事有關電力系統職業適應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將為今后電力企業的安全管理提供一套新的管理模式。
(二)電力運行人員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特征
1. 電力運行人員的職業特征及素質要求
根據我國電力部門有關事故統計資料表明,事故原因(人員失誤、設備故障、其它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中,人員失誤和設備故障是主要控制因素。其中人員事故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分析原因時,較多注意造成事故的直接因素,如操作錨誤、擅自解鎖等,但沒有揭示出這些直接因素的產生和運行人員生理心理素質的因果關系。對一個電力運行人員來說,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個性生理心理特征是十分重要的,這種特征往往是個體在性格、氣質、能力、體力等方面的經常的穩定的特征綜合,具有先天性和相對穩定性。訓練和教育并不一定都能使每個人達到特定能力的要求,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是由先天素質決定的。
從電力運行人員職業特性這個角度看,保障電氣安全。首先,運行人員必須全神貫注,集中精力,注意是電氣安全的基本保證。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心理活動行選擇地反映一定的對象,而離開其余的對象。集中是指心理活動傾注于被選擇的刑象的強度和深入程度。注意是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是感覺、知覺、想像和思維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性。
注意對人的心理活動起著積極的組織與維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注意具有選擇功能。其次,注意具有保持功能。第三,注意具有調節和控制功能。即對人所從事的活動進行監控,這種心理功能既有利于心理活動迅速、及時、準確地進行,也有利于對錯誤行為進行及時的調節與矯正,這是注意最重要的…種功能。
正因為注意具有上述三種功能,所以它可以調節心理活動的方向,組織心理活動的內容,保持心理活動的進行。注意不僅對人的心理活動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人的實踐活動也有重要意義。在生產勞動、科學研究、藝術創什等活動中,只有保持高度的注意,才能保持活動的址行和提高活動的效率。
從感覺器官接受刺激到作出反應的叫距稱為反應時間。反應叫間叫分為簡單反應時間和復雜反應叫間。簡單反應叫間是指刑單一刺激作山確定反應的時間。復雜反應時間足指對各種不同刺激作出確定反應時間,故又稱為選擇反應時間。運行人員在工作中的反應基本上是復雜反應。反應快慢與作業安全的關系已在各行業中得到證實。
速度判斷是指個體對物體的空間位移和移動速度的知覺,也稱速度估計或速度感,是運行人員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之一。如果運行人員缺乏速度判斷能力,那么運行安全的叫靠性就難以保證。
其次,運行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基本特征有三個:操作的速度、操作的準確性以及操作的靈活性。
人的一切活動是山其心理支配的。運行作業過程中始終貫穿著運行人員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活動復雜多變。作為―名運行人員,其心理結構是否優良是成功地預防事故發生的先決條件,也是進行選拔的標準。對于運行人員,神經過程要求強、平衡、靈活。所謂強,指在工作中保持積極性、注意力集中、意志堅定頑強,在危難的境地中能始終不喪失上作能力。平衡指能堅韌頑強、沉著冷靜,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善于控制自己。靈活指能靈活地適應各種環境,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良好的應變能力。
2.職業適應性指標的確定
職業適應性指標是指作業者與上作仔務之間在人的方面的基本匹配因素。在許多的職業辭典、職業適應性評價系統中都有這個指標體系。針對我國電力行業運行人員的職業特征,選擇6大類13項指標,作為電力運行人員職業適應性的分析指標。
1)注意力分配與轉移
采用根據美國約瑟夫.布洛克注意力集中測試量表改編的注意力集中測試量表進行測試。該量表由0―48個數字隨機州列,共7行,每行7個數字,如圖所示。要求每個被試者山0開始,按從小到大順序,在圖中依次把1、2、3……,直到48之間所行的數字找出來,找到一個,劃掉一個,并用秒表記錄被試完成測試的時間。用注意力平均時間(M ATT)指標作為分析指標。
在這個測試中,被試者的完成時間叫‘作為其注意品質的評價指標。被試者的注意范圍越廣,注意越穩定、集中,并且能夠迅速地轉移和正確地分配,則他完成作業的速度就越快,時間就越短:反之,若他的注意品質較差,則完成作業花費的時間就越長。
2) 復雜反應
復雜反應能力是測定人對按一定間隔時間連續顯示的多種隨機視覺刺激信號和聽覺刺激信號,從中選擇出已決定的信號,并作出正確反應的能力,并通過測定這種反應能力來考察人的視覺、聽覺、識別、判斷和選擇等特性。本次測定是采用日本進口的視一聽覺反應時間測定儀。分別用復雜反應錯誤次數(E CR)、平均復雜反應時間(M CR)以及復雜反應變異系數(V CR)三項指標作為分析指標。
3)速度預測
測定被試者對運動物體的判斷、預測能力。測試過程是連續測暈10次。最后用平均速度預測時間(M SF)和速度預測變異系數(V―SF)作為分析指標。
4)準確性
測定被試者作業動作的準確性,記錄完成測試所用時間。用瞄準準確性(VER)作為分析指標。
5)眼手協調性
測定被試者的眼、手、腦的協調、配合能力。記錄被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線段長度。用眼手協調性(HARMO)作為分析指標。
6)作業穩定性
測定被試者的肢體作業動作的穩定性。分別用低速平孔動作追蹤時間(ACTl)、低速凹孔動作追蹤時間(ACT2)、高速平孔動作追蹤時間(ACT3)、高速凹孔動作追蹤時間(ACT4)作為分析指標。
(三)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
1.數據來源
此次測試所用儀器全部是從日本進口的職業適應性檢測儀器。測試分析對象是選自河北唐山的陡河發電廠、河北張家口的沙嶺發電廠和張家口供電局下屬的十幾個變電站共265個變電運行人員進行現場實測。實測之前反復敲定了測驗項目的數量與質量,現場組織實測時進行了說明動員,并將各個環節統籌考慮。經過對原始答卷的初步整理,剔除了5份不合格的測試答卷,共對260份測試答卷進行分析。本次研究得到的數據全部用雙人錄入,采用大型統計軟件SPSS(V10.0)進行統計分析。
2. 數據分析
1)聚類分析(C l u s t e rAnalysis)
聚炎分析是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的多元分析技術的總稱。聚類分析是應用最廣泛的分類技術,它把性質相近的個體歸為一類,使得同一類小的個體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不同類的個體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聚類分析主要應用于探測性研究。聚類分析叫‘以用來對樣品進行分類,也叫以用來對變量進行分類。
在進行:聚類分析叫,首先要選擇變量。因為聚類分析是根據所選定的變量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所以變量
的選擇在分析中非常重要。選擇變量的原則有:①和聚類分析的目標密切相關,②反映了分類對象的特征;⑧在不同研究對象上的值具有明顯差異,④變量之間不應該高度相關。本次研究中的變量很明顯滿足①②⑨條要求,因此,首先對變量進行相關檢驗。
通過spss軟件的統計分析,得到眼手協調性與注意力、復雜反應高度相關,準確性與動作追蹤高度相關,注意力勺復雜反應高度相關。將高度相關的變量逐步剔除,直到留下的變量之間不相關為止。到最后,不相關的變量還有準確性、速度預測和注意力。因此,我們選定這三個變量作為聚類變昂。
然后計算相似性(Similarity)。相似性測度主要有:①相關測度,②距離測度;⑧關聯測度。聚類分析中應用最普遍的是距離測度。本次分析主要采用距離測度中的平方歐氏距離,因為不再計算平方根,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
在確定了相似性之后,就需要選擇聚類方法。應用廣泛的聚類方法有兩類:層次聚類法(HierarchicalCluster Procedures)和迭代聚類法(1terative PartitioningProcedures)。在分析了兩類聚類方法的特點及適用條件之后,本次分析,―I,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首先使用層次聚類法確定分類數,檢查是否有奇異值,把用層次聚類得到的各個類的重心,作為迭代聚類法的初始分類中心,盡量得到最優解。
最后確定所需分類的分類數。聚類分析的目的是要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因此如何選擇分類數成為各種聚類方法小的主要問題之一。在層次聚類過程中,首先把離得近的類合并,所以在并類過程中聚合系數旱增加趨勢,聚合系數小,表示合并的兩類的相似稆度大,兩個差異很大的類合并到一起,會使該系數增大。對聚合系數進行分析發現,從四類合并為三類、三類合并為二類、二類合并為一炎叫,聚合系數增加都較大,表明合理的分類數在2―4炎之間。實際應用叫:,我們上要根據研究的目的,從實用的角度出發,選擇合適的分類數。
本次課題主要研究如何根據電力運行人員這一特殊職業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米考察和選拔運行人員,把那些具有較高引發未來事故概率的人從運行崗位上剔除掉,山一些適合該崗位的人員擔任。從被研究的人員中,分出三類指標,分別作為選拔、上崗和淘汰用。因此,我們把被試人員分為三類。經過spss軟件的統計分析,將測試對象分成了3類。其中,第一類人員為69人,占26.5%,第二類人員為152人,山58.5%,第二類人員為39人,占15%。
2)方差分析
,
方差分析主要分析各效應的顯著性,即方差齊次性。嚴格講,“方差分析”所分析的并非方差,而足研究數據間的“變異”,是在叫比較的群縱中,把總的變異按各指定的變異來源進行分解的一種技巧。對變異的度量,可以說惟一有效的方法是離差平方和。方差分析方法就是從總離差千方和中分解出叫追溯到指定來源的部分離差平方。
單因素力差分析也稱作一維方差分析。它檢驗由單一因素影響的一個(或幾個相互獨立的)因變暈山因素各水平分組的均值之間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意義。還叫可以對該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組:―卜哪一組與其他各組均值間具有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即進行均值的多重比較。
分別對策的各項測試指標:(1)注意力、(2)眼手協調性、(3)平均速度預測時間、(4)復雜反應平均時間、(5)復雜反應變異系數、(6)復雜反應錯誤次數、(7)速度預測變異系數、(8)低速平孔動作追蹤數、(9)低速凹孔動作追蹤數、㈣高速平孔動作追蹤數、(11)高速凹孔動作追蹤數進行方差分析。
通過對以上指標測試數據的分析待到如下鲇論:(1)各組間均值存在顯著性差異的指標有:注意力、平均速度預測時間、準確性、復雜反應變異系數、速度預測變異系數、低速凹孔動作追蹤數。這些指標可以用來作區分和選拔用。
(2)眼手協調性在1、2組間的差異性不顯著。因此,不能作為選拔指標,但可以在上崗或淘汰時作測試用。
(3)復雜反應平均時間、高速凹孔動作追蹤數在2、3組間的差異性不顯著。選拔時町以用它們,在上崗或淘汰時叫‘以作為參考。
(4)復雜反應錯誤次數、低速平面孔動作追蹤數、高速平面孔動作追蹤數的組間差異性不顯著,不能用來們:選拔或上崗淘汰的指標。
3)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不同變量之間密切程度的一種十分常用的統計方法。它描述兩個變量間的線性關系程度和方向。變量之間有關,但是又不能山一個或兒個變量值去完全和惟一確定另一個變量值的這種關系稱為相關關系。
通過分析文化程度、上齡、年齡、上作時間(倒班狀態)對各項測試指標數據的組間有顯著差異的指標的影響。衍出如下結論:
(1)文化程度只對高速凹孔動什追蹤數有一定的影響,刑其余指標均無影響。這說明這次研究選取的指標偏重于操作技能方面,勺文化程度相關不大。
(2)上齡和年齡對各指標的影響比較顯茗。說明經過訓練,操作技能完全叫以提高。
(3)工作叫間(倒班狀態)對有些指標如:平均復雜反應時間、平均速度預測叫問、復雜反應錯誤次數、低速凹孔動作追蹤數和高速凹面動作追蹤數,有一定影響。這兒個指標或者操作上比較復雜,或者需要判斷和選擇,具有一定難度,因而容易受測試狀態的影響。
(4)有些指標和文化程度、上齡、年齡、上作時間(倒班狀態)均無顯著相關性。如?眼手協調性、瞄準準確性。
4)回歸分析
通過回歸分析,從各項測試指標中,篩選出對安全行為確實有影響的解釋變量。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指標數據進行分析。
將有區分意義的各項指標作為模型引入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運行鲇果顯示,最終模型中只有三個變量即注息力、準確性和平均速度預測時間,其模型參數[B]及推測比數比[EXP(B)]見表1所示。
結果顯示引入模型三變量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P值均為0.000,表明最終引入模型的三變量對回歸模型的預測與控制均有顯著意義,模型的分類能力達到了96.5%。
山此建立電力運行人員的平均速度預測時間(M―s f)、準確性(ver)、注意力(M.att)與發生安全事故概率的回歸模型為
P二EXP(―6.618+4.854m_sf―5.716ver―4.912m att)/(1十EXP(―6.618+4.854m sf―5.716ver―4.912m att))
變量的推測比數比[EXP(B)]反應其影響安全狀況的相對程度。即當平均速度預測時間(M―sf)、準確性(vet)、注意力(M att)這三個變量中兩個變量不變只變動其中一個時,對發生安全事故概率的影響。如平均速度預測時間每增加1秒,發生事故的概率增加128.209%,準確性時間每增加1分,發生事故的概率增加0.3%,注意力時間每增加1分,發生事故的概率增加0.7%。
對建立的模犁采用H。smer―Lemeshow goodnesS Of flt方法進行方程擬合效果的檢驗,結果X2為10.057,P大于0.05,表明所建立的回歸模型對所研究的人肝符合率較高,具有很好的適用州。
對有良好區分性的指標:瞄準準確性(ver)、平均速度預測叫間(M sf)、注息力(M att)、速度預測變異系數(V sf)、復雜反應變異系數(V cr)、低速凹面孔動作追蹤數(Act2)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速度預測變異系數(V s f)與平均速度預測時間(M sf)、速度預測變異系數(V_sf)與注意力(M_att)及平均速度預測叫間(M sf)、低速凹面孔動作追蹤數(Act2)與準確性(vet)之間相關性顯著,因此建立的回歸模型中的因子能夠代表其余指標。
根據Logls“c回歸分析所建立的模型在實際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倌:
(1)依據所建立的回歸模型,叫靈活地應用于預測電力運行人員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如實際測出一名運行人員的平均速度預測叫間(M―sf)、準確性(ver)、注意力(M att)的值,代入回歸方程中,叫‘以算出其發生事故的概率。
(2)若想降低運行人員的事故發練率,可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訓練,提高其操作技能。
本模型的推廣和應用,將為電力部門選拔運行人員時,提供科學的方法和依據。
(四)結論
對電力運行人員的職業適應性研究是為了提高電力運行人員的竹:業叫‘靠性和整體素質,最終達到減少事故、確保生產安全的目的。職業適應性這一概念揭示職業與從業人員的特性之間的相對適合關系,關注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所應具備的個人特征與素質。通過分析和研究這些素質與安全的內在關系,發現其叫―:的科學規律,總結出可用于指導生產實踐的經驗。本項研究的測試數據的分析結果表明:
(1)所測的指標中,瞄準準確性、平均速度預測時間、注意力、速度預測變異系數、復雜反應變異系數以及低速凹而孔動作追蹤時間六個指標存在組間顯著性差異,可作為電力運行人員選拔、上崗、淘汰的指標。
(2)相關分析表明,注意力、復雜反應變異系數、速度預測變異系數與工齡和年齡相關,因此建議不同的工齡和年齡段采用不同的標準,也說明通過加強訓練,這些技能是叫?以提高的。平均速度預測時間、低速凹面孔動作追蹤數與測試狀態行關,因此測試時應盡量呈使被試者處于同一狀態。
(3)用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對安全狀況起決定作用的指標有瞄;準確性、平均速度預測時間、注意力可用這三個指標建立的Logistic歸模型對運行人員的安全狀況進行:測和控制。
(4)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出:電力運行人員發生安全事故的要因素大小排序:平均速度預測時>注意力>瞄準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