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

時間:2022-07-09 02:25: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域建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域建筑

第1篇

一、地域文化是地域建筑的“魂”

我們知道,文化的形成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與當地自然、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文化需要一定的介質才能表現出來,本身說某某文化的時候實際是高度概括了的。如我們談到蒙古文化的時候,自然會想起寬廣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一座座的蒙古包……這些構成了蒙古文化的核心要素。

回到地域建筑,基于以上的闡釋,我們不難明白,地域建筑的形成一定是地域文化的產物,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只有承載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才能成其為地域建筑,地域建筑一定要有地域文化的基因。但是反思近年來許多“地域建筑”的創作,有延續文化脈絡,和諧處理自然與社會環境的真正地域建筑;也有部分僅是徒有其表,根本不具有與建筑形態相協調的文化內涵。一些建筑師認為,只要造出傳統建筑的外表,弄點青磚、屋檐,那就是地域建筑了,殊不知,地域建筑的核心在于文化,沒有與之相呼應的文化,那么這個地域建筑就不再是真正的地域建筑了,充其量是個“死”的地域建筑。因此,地域建筑創作不僅要有“形”,更要有“魂”,做到“形”表其外,“魂”聚其中。

二、游學考察:地域文化探索的有益嘗試

有幸參加今年于成都舉辦的中勘協建筑設計分會西南聯席會2013年會的川北地域文化考察行,承辦方選取了閬中古城和劍閣古蜀道兩個極具地域文化特色考察目的地。在兩天的考察時間里,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兩地濃郁的地域文化。在感受獨特地域文化的同時,我也將自己的見聞和一些思考作一個分享:之前中國地域建筑與文化研究院的一批熱衷于研究西南地域建筑的建筑師們就希望組織會員單位的建筑師們參觀考察地域建筑文化,由研究考察地地域文化的知名學者或是文化名人帶隊,通過游學的方式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及其與地域建筑的關聯。本次活動的組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次地域建筑文化考察的有益探索,其中加入游學的部分,使考察更加有深度和意義,值得以后借鑒和發揚;其次是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的融合問題。

閬中古城三面環江,一面臨山,以中天樓為軸心,圍繞其而布局,據說由唐代袁天罡設計,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整個古城充滿了生氣,不論是街道的整體布局還是單個的明清式小院,亦或是屋檐窗花、門楹吊檐等都能很好地傳達出當地的地域文化氣息,建筑真正成為了文化的符號,成為了地域文化向外展示的窗口。但是到了劍門關頂,有幾處仿古建筑卻看著那么生硬,了無生氣,死氣沉沉,完全是為了仿古而仿古,卻沒有將根本的文化植入其中,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擺設。

三、項目實踐:地域建筑與地域文化的合二為一

談到仿古建筑,現在新建的地域建筑大都是仿古建筑,如何將這些仿古建筑融入地域文化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地域建筑的“生”與“死”。只有將地域文化融入地域建筑當中,地域建筑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這樣的理念也逐漸被許多建筑師所接受并運用到工程實踐中,有的地域建筑也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錦里二期項目為例,項目以武侯祠博物館為核心依托,并以“水岸錦里”為設計理念,在整個仿古街區引入活水,為街區注入靈動性。更為重要的是,仿古建筑街區充分挖掘三國蜀漢文化的影響力,在建筑及景觀設計中有效地融入蜀漢文化,古色古香的街區與武侯祠相得益彰,因而使得錦里二期三國蜀漢文化與有機結合起來,為整個仿古建筑街區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最終為廣大游客所接受,成為整個三國文化旅游片區的新閃光點。

在現如今“再地域化”思潮的持續影響下,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本土建筑師加入到地域建筑的研究和實踐中來。因此就需要我們的建筑師們在未來的研究和實踐中,要將地域文化有效融入地域建筑當中,使其不僅有地域建筑的形式,更有地域文化的內涵,讓地域建筑彰顯出生命力,實現地域建筑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統一。

作者:黃杰、玙單位:四川省建筑設計院

第2篇

本文作者:劉瀅 單位:上海民航新時代機場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觀大師CerverF.A說:“空港和車站從其誕生之時起就是重新下城市之等級關系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一個地區的發展標志(現實的或潛在的)。”“這種有威望的標志可以刺激一個區域或城鎮的發展。這就是交通建筑特殊的一面,它可以使建筑師超越純粹的功能范疇并與其他領域和科學相聯系?!笨崭劢ㄖ奶厥庑?,決定其首先屬于現代建筑,具有現代的功能、現代的尺度、現代的技術材料,體現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形象。創作具有地域特點的空港建筑,不能拋開時間這個動態坐標,又需將其融入到當地的整體環境中,在造型及空間處理等方面吸收與借鑒當地地域或傳統的建筑特點,使創作傳遞出當地傳統建筑之韻味。非單純原樣復制,亦非簡單地將傳統符號拼貼于現代建筑外皮,應是在現實條件下有效地選擇適宜及先進的技術、材料和理念,既滿足現代人的物質、精神生活需求所產生的新空間,又與地域、自然、人文特點有機結合。以恩施機場航站樓改擴建設計為例,分析當代地域建筑創作在機場航站樓設計中的運用。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東鄰宜昌,南至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連重慶黔江區和萬州區,北接神龍架林區。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全州以山地為主,森林茂密,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和山地立體氣候構成恩施氣候的多樣性。境內氣候溫和,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4℃,全年無霜期282天,日照時數1297.8小時,相對濕度82%,年降雨量1525毫米。

恩施是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巴楚文化、土司文化等多種文化在這里匯聚沉淀,構成了其文化的多樣性。這里有以“喀斯特”溶洞為標志的自然地貌,以白虎為圖騰的崇虎習俗,有精美華麗的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恩施民間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語匯和地域符號。其中最有特點的當推以土家吊腳樓為代表的半干欄式建筑形式,此為本案創作源泉。土家吊腳樓多為木結構,屋頂蓋小青瓦,立柱及板壁多采用杉木,整個構架以榫穿卯相連接,剖面多采用架空、懸挑、掉層、疊落等手法處理。主要建筑元素分析如下:聚落形態:多呈群落分布,建筑順應自然地形分級而筑,布局自由靈活、高低錯落,凸顯層次及輪廓美。不對稱線造型:外部構造整體以直線構成的長方形和三角形之組合,結構穩固,藝術視覺莊重挺健。屋角加瓦起翹,形成向上飛升的優美弧線,打破直線的僵直感。垂直構架:柱、梁、枋、檁等主要構架構件之間互為垂直相交,多為露明,構成在三維空間上相互垂直的網絡體系。功能懸挑:擴大使用空間的同時使建筑外觀更顯輕盈。功能木窗欞:恩施土司時期古典價值文化的重要視覺符號,其品種繁多,諸如分格類、波紋類、回紋或在幾何圖案中嵌入線造型的花卉動物圖案等。文化意義即“物必飾圖,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功能虎圖騰:土家族的圖騰——白虎在建筑中以窗花或雕塑的形式多有出現,可用于山墻立面或門窗洞口。色彩對比:建筑以純度較低的灰色為主,深色的屋檐與淺色的木柱板壁形成鮮明的明度對比;偏冷色的青灰瓦與偏暖色的杉木板壁及長短相間的屋柱形成冷暖對比;建筑群的低純度色彩又與周圍環境的青山綠水等高純度色彩形成對比,相互映襯。

設計分析本案是在恩施機場原有航站樓的舊結構上進行改造擴建。通過高低起伏的坡屋面,將新舊建筑連接成疏放有致的整體。在滿足空港建筑功能及空間合理性的前提下,引用具有地域傳統文化意味的語言片斷,抽取其類型要素(實體與空間、建筑的比例與構造、傳統的裝飾與色彩、本地區的建筑材料與技術等),各要素經過抽象、嫁接、變異等手段進行變體,進化后的變體形態有機融合到現代的整體設計中,觸發人們對傳統建筑形態的聯想,同時又包含鮮明的時代特質。本案為改造工程,周邊地形、地貌環境不變,對自然條件的回應主要是建筑對氣候的適應。

傳統建筑空間尺度轉化構圖元素借鑒半干欄式建筑的形體特征,外部構造整體為長方形組合,前后縱深配置在不同標高層層迭落的組合坡屋面模擬“聚落形態”,群體建筑尺度向單體建筑轉化,豐富建筑的形體,并有利于縮小建筑的尺度,使建筑具有親切感。于功能視廊及高度控制上,強調人體尺度,保證人視點周邊視覺效果的良好,以此確定每一點的高度極限。坡屋頂的應用中國傳統建筑在形態上最顯著的特征是大屋頂,多為曲面形。本案立面采用多片弧形曲面屋蓋造型,彎曲屋面的屋檐端頭微微上翹形成多條富于彈性的曲線,輕巧的屋頂“如鳥斯革,如翠斯飛”,傳達出恩施傳統文化的個性。傳統建筑立面構件特征的應用結構不僅是一種構架,亦是活的有機體。本案內外空間以鋼筋混凝土結構表現傳統穿斗式木構架的意境。同時,立面造型仿傳統建筑線性構成的組合,并強化橫豎構件的區別和構造搭接關系,外墻玻璃退進,暴露結構框架。窗立面的金屬型材分格及木百頁表達裝飾窗欞的神韻。建筑色彩的抽象應用屋頂采用藍灰色肋形金屬屋面,試圖記憶青瓦的歷史;建筑主體以白色為主,搭配高低組合的灰色毛石墻,暖調的木構件作點綴,寓簡潔于變化之中,形成清新素雅的視覺效果。地方材料與新材料的結合本案采用石材、木材與玻璃構筑出一個能支持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墻體灰色毛石是本地產的較廉價的建筑材料,可就地取用于外墻,具有豐富的質地效果;外窗的木百頁、室內的竹編、木欄桿等木質細節構建與傳統建筑原型的對應;空間主體運用輕鋼、混凝土與玻璃等現代的材料創造空港建筑輕靈俊逸、簡潔精致的美學特質。建筑及裝飾中運用文化象征物形式要素本案將穿斗式構架的建筑語言從室外空間延用到室內,組合成連續性的整體,空間的相互滲透帶來生動的效果,也反映出當地的民俗文化。部分飾材就地取材,石材、木材、竹編、西蘭卡普、砂巖浮雕等地域裝飾材料著重于展示人文歷史和風情特色;白虎圖騰圖案應用于門廊頂部和安檢廳地花,營造出恩施機場獨有的空間。

水體在建筑環境中不僅是造景要素,在高溫時還可用于防暑降溫。本案出發廳設置景觀水池,水體一側是室外,另側采用玻璃隔斷與室內空間分隔。水面給人清涼、輕松的感受,亦增添空間的靈動和生機;由于恩施地區雨量充沛,水體結合雨水收集池進行設計,兼具功用性。受現狀限制,本工程為東西向,但由于空港建筑的特殊性,東西向不可避免須設置大面積窗以實現空間通透,因此外窗玻璃結合立面造型設計了豎向格柵式木百頁作為遮陽構件。采用太陽能收集裝置的遮陽百頁可隨日照角度的變化自動旋轉角度,調節光熱平衡,并在室內形成豐富的光影變化效果。夏季百頁與窗扇之間的空氣間隙起到進一步阻擋太陽輻射熱能的作用,冬季百頁閉合起到保溫作用。本工程于原建筑平屋頂局部加蓋坡屋頂。富于特色的造型樣式有利于豐富建筑的立面外觀,此外,坡屋頂與平屋頂之間形成隔離空氣層,是外界環境與使用空間之間的緩沖。在雙層屋面、隔離空氣層和天花吊頂的共同作用下,屋頂的平均熱阻增大,冬季保溫、夏季隔熱,提高使用空間的舒適性。

第3篇

關鍵詞:地域性、名族特征

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

眾所周知,建筑是時代的一個產物,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反映。隨著世界經濟技術文化的發展,人們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時,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從大建設中得到了好處和受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和地域文化的消失。作為中國的建筑師,我們都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從事建筑創作的黃金時代。

另一方面也不難發現,在巨大的建設的面前,我們在心理上,綜合素質上,都還準備不夠,理論上觀念上尚未跟上時展的步伐。這主要反映在創作方面我們還處于一個比較迷茫的過程。所以我感覺,當前的整個建筑創作,在同步發展的同時,也處于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建筑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體的地區的建筑,它總是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環境所制約的,這是造就一個建筑形式和風格的一個基本點。建筑的地域性從廣義上來講,它首先受地理的氣候,區域的影響,比如說在我們南方地區,炎熱地區跟北方寒冷地區建筑顯然是不同的。

建筑師要以生態觀的角度順應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與地段環境融為一體,要用城市的觀點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體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在體形、體量、空間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與地區相適應的技術條件手段,再結合功能,整合,優選,融會貫通,就有可能創造出有個性的精品。

在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中,我們的城市與建筑正在失去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在這樣的困境下,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通過自然與人文,對一個地域建筑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地探索,我們才能夠創造出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的建筑環境。我們企望通過建筑師之手,使建筑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及的化身。

王小東院士談的最多的是全球化和地域性的關系。他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我們自己身份的就是我們的民族地域文化這點很重要。之所以自己走了這條道路在幾十年里,信心沒有動搖。因為在我們建筑界,各種理論和說法都有,但是我覺得他們走什么樣的道路都可以,多元化的社會允許什么道路都走,但是我既然選擇了地域文化建筑創作這條路,并且從上學到我來新疆這幾十年一直都沒有動搖過,所以我也沒有打算離開新疆”。

結合影響烏魯木齊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作品來反應這個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

一:文化之光-國際大巴扎

說到能最能影響烏魯木齊城市印象的重要建筑,我認為首當其沖的莫過于新疆國際大巴扎了。新疆國際大巴扎位于解放南路與團結路的交匯處,建成于2003年6月26日,它的設計者是被稱為“中國建筑巨匠”之一的新疆建筑設計師王小東。國際大巴扎占地面積3988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由新疆民族商業購物廣場,新疆民族手工藝交易中心,新疆名優產品展示中心,中亞之心,民族露天巴扎五部分具有濃郁西域特色的商業建筑群組成。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巴扎。新疆國際大巴扎在傳承伊斯蘭風格的同時,極大地延伸了二道橋傳統市場的概念,更加確立了它在烏魯木齊民族商業中心的地位。

新疆國際大巴扎硬件設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級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會廳;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廣場;3000平方米大巴扎歡樂廣場;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廣場;80米新疆第一觀光塔;1座觀光伊斯蘭清真寺;1個露天大型舞臺。

從總體來看國際大巴扎完全遵循伊斯蘭建筑風格,以磚石工藝砌筑的建筑手法,大膽采用黃色為主色調,外墻飾面采用傳統的磨磚對縫與現代飾面工藝相結合的處理手法,不作舞臺布景式的建筑語言堆砌,,體現空間和光影的變化,在涵蓋了現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商業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這一點正符合我所說的城市標志性建筑的特點。所以,業內專家這樣評價:“新疆國際大巴扎,是伊斯蘭民族文化的現代展覽館和歷史博物館?!眰鹘y不僅僅是形式,因為民族地域文化的內涵不僅僅是形式問題。大巴扎最后形成的建筑風格,是人民認可為民族的、傳統的、地域的。

二:政治中心-新疆人民會堂

新疆人民會堂始建于1984年,198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周年之際竣工投入使用,是當時自治區“十大建筑”之一,在亞洲和全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它的設計者是王小東和孫國誠。會堂坐落在市區內友好路北端的昆侖賓館對面,其建筑面積34000多平方米,集會議、演出、餐飲、住宿為一體。整體建筑設計體現了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結合,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社會形象,被譽為是新疆對外形象的代表之一,她已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治、經濟、外事、文化活動的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

這是一座民族、地方、現代色彩兼具的大型建筑,會堂頂部是金黃色琉璃檐板,四角豎著4座直徑2米的乳白色圓塔,正面有20根22米高的淺灰色大理石廊柱及大型茶色玻璃。設主要體現容納3000人的會堂以視聽及表演功能為主,努力使設施現代化和傳統文化密切融合,使改設計成為新疆各族人民理想的藝術殿堂??傮w布局上將宴會廳及小會廳設在堂主體的一側,以架空聯廊相連的自由組合,既能分區使用,又符合維吾爾傳統建筑中不對稱特征。寬暢明亮的大廳與寬扁形觀眾廳直接相連,比之傳統劇院的層層進廳簡捷得多。作為歌舞之鄉的自治區首府的會堂舞臺,力爭設計成有升降、推拉功能的機械舞臺。會堂主體四角圓形邦克樓及其收,使人聯想到現代航天技。宴會廳副體方形平面,圓形屋頂合以及主體的密柱寬檐細部處理,賦予整個建筑圓渾粗獷的建筑氣質。

結語 建筑不僅是工程技術對象,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對象,而更是一種社會、文化對象。社會作為建筑的一個重要屬性,由它的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 時代性以及藝術特征諸方面反映出來。首先要的是建筑的民族和地域屬性(或叫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形態、倫理形態和觀念形態,這些不同點,都在建筑上反映出來。或者說,建筑提供著各個民族的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在一個民族之中,建筑形態卻也不完全一樣,象我們的漢族建筑,不同的地域有不同形式的建筑。

第4篇

關鍵字:批判的地域主義六要素營造

Abstract: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architects’thought by the use of six points of cri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also their articles.Try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these two architects,and define the Chinese reg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cri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six points; build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批判的地域主義在中國

前段時間,看國人別人寫的評論地域主義的論文或是博客,里面的很多詞匯晦澀難懂,多引用社會學,邏輯學,符號學,心理學,再和其他的領域產生聯系,說法比較晦澀。就比方說什么叫做批判的地域主義,在百度百科里有一個定義:地域主義是指建筑上吸收本地區民族的、民俗的風格,在建筑中體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設計思潮。從廣義來說,地域建筑的含義是寬泛的,建筑的空間性和地點性決定了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單獨看這句話的最后一部分,可以理解為所有建筑都是地域主義建筑??墒侨绻沁@樣的標準,那為什么還是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批判和評論呢。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剛出來的時候驚艷四方,因為中國以前沒有這樣的建筑,評論認為這是中國建筑地域性的嘗試。而后很快,就有歸國學者出來評論說上海新天地完全是照搬國外的模式,只能說是一個產品,毫不獨特,沒有藝術性可言。也有人說它本來就是一個商業建筑,雖然借用了國外的模式,可是也尊重了上海里弄這種特殊的建筑形式,所以也算是一種地域性的嘗試。

地域主義不是大師們自己的論斷,而是筆者給大師們貼的標簽。地域主義是態度和方式,中國建筑師在探索的路上有很多成果,其中更是不乏例如張永和,標準營造,馬達斯班這樣的新銳建筑師和團隊。他們用各自的思考方式來完成他們的作品。在西方普世觀念影響下,中國建筑的發展沒有一個非常明晰的準則,筆者也不可能在本文中得出任何觀點,只是試圖通過大師們的建筑和著作,探討多元文化下,屬于中國自己的建筑的發展情況。

2 弗蘭普頓批判的地域主義思想以及北京的主要觀點

本章節介紹闡述他人的研究理論成果,為以后的章節中的內容提供理論依據。

2.1弗蘭普頓的理論

批判的地域主義持一種辯證和批判的態度。

當然,弗蘭姆普頓并沒有發明批判的地域主義,他僅僅是識別和辨認出這種已經存在相當時間的建筑世界觀和建筑學派。他識別出在建筑設計中可以被認為是批判的地域主義的六種要素。

單就理論來看,批判的地域主義只是一個概念,對于同類元素的歸納和總結。它并不能代表一種思考方式。因為不論出發點如何,思考的方式和過程肯定是千差萬別,那些六要素近乎苛刻的篩選,能夠存活下來被成功貼上地域主義標簽的建筑所蘊含的內容更是不同。

2.2北京

后來看北京時看到這樣一個說法:廣義建筑學是建筑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的綜合,即三位一體。廣義建筑學把建筑看作一個循環體系,建筑學要著眼于人居環境的建造。廣義建筑學強調技術和人文的相互結合,并根據人類社會的不同特征,注意技術多層次的運用;注意到文化的多元性,建立全球—地區建筑學;創造整體的環境藝術,雕塑、繪畫、工藝、手工勞動重新結合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3中國建筑師的觀點和理論

3.1王澍的理論觀點

王澍說傳承傳統還是集中在建筑學創造性的傳承上,傳統不會說話需要一代一代人用創造性的方式與傳統對話,之后形成一種傳承關系。中國建筑中很重要的傳統是工匠技術,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工匠技術,傳統還能維系。所以今天我們做建筑的時候,不妨給傳統工匠留出大量的可操作的機會。從這段話卡已看出他對于建筑中工匠作用的重視。也道出了中國建筑傳承的重要因素,就算是在今天,建筑學的學生們在接受教育時也還是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學生們受到師傅思考方式的熏陶,直接影響到日后自己的設計思考方式。

下面是他在某篇雜志上說的話:我厭煩“設計這個詞”,在今天,設計大概等同于“空想”。它是反映性的,策略性的和文學性的,因為它必須是有意義的,并為了有意義不斷為建筑添加意義的灰塵。而我,只想在“營造”而已。營造是一種身心一致的謀劃與建造活動,不只是指造房子,造城或者造園,也指砌筑水里溝渠,燒制陶瓷,編制竹篾,打制家具,修筑橋梁,甚至打造一些聊慰閑情的小玩意。

圖3 象山校區教學樓透視

可能如同我們小時候會搭積木和堆沙堡一樣,擴展到顯示尺度中,就是“造房子”。記得以前老師為我們講解蘇州園林的時候就說過,園子是一點一點造出來的,在開始的時候,可能及時一間房子,然后可能在附近挖個水塘,把土堆起來成為一個小山,鋪條小路上山,山頂建個亭子。一點一點,一個園子的設計建造通常會窮其一生。和今天規劃建筑圖紙都出來以后才開始破土相比,園林的制造者更容易通過現場需要來創造空間,把握住建筑的建造細節。王澍的工作方式就像這樣,象山校區的設計也采用了多點透視的方式,就像是布置一個迷宮一般,步移景異,需要慢慢體會。

3.2劉家琨的理論觀點

圖4 川美雕塑樓入口透視 圖5 川美雕塑樓材質效果

筆者去四川時走訪的第一個劉家琨做的建筑是美院的雕塑樓是劉家琨先生的代表作

由于雕塑系需要大量天光教室,所需面積已超過基地所允許的建筑占地面積,所以整個建筑屋頂向外挑出,以獲得最大的頂層面積;同時建筑的四、五層凹入,得到兩層的室外空間,為位于其下的第三層教室爭取到了天光。重慶地區氣候炎熱,在日曬強烈的西面和南面設計了雙層空花墻,以提供陰影和墻面通風。地下室亦采用雙層墻體以隔絕金屬加工車間的噪音。從實現手法上來說,可能他用的材料都不是昂貴的材料,屬于“低技派”的手法。敘述方式也平淡無奇,可是完全符合批判的地域主義中描述的思考方式,將環境和文化等要素充分展示出來。

前幾天看見上海一周雜志有一個討論。就是該如何保持“老成都”。他說,許多東西只是美學假象,我們其實是“文化分子”們,拼命要維護的“老舊衰殘”,要這些老舊衰殘的載體們,長久地、持續地為滿足我們的審美要求,但這樣的要求,等于要他們在每分每秒中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樣地體會“美”、延續美,有殘暴之嫌。

保護的目的首先是建筑,其次是保護一個原來的生活場景,老成都的房子大多是危房,住在里面的人多為社會弱勢群體。游人吃飽過后去逛一逛當然很好,可是住在里面的人會不舒服。這是很樸實的看法。他所提出的所謂的‘抵抗文化’,并不是排外,而更多地是在審視自己的文化,保留、堅持特色之后,既回到自己文化的源泉,又參與到全球中去。

3.3記得看過保羅安德魯的一個訪談錄,當時很多人對于他所設計的中國國家大劇院持批判態度。認為在故宮這樣的地方應當修建一個和古典呼應的建筑。而保羅自己說,故宮和中國的古建筑的建筑材料是木料和磚石,他們是那個時代的象征,而今天,難道我要使用鋼筋混凝土去搭建一個中國古典風格的建筑么,我想這會是丑陋的。我的工作是創造這個時代的偉大建筑。

4結語

通常說來,筆者覺得建筑師自己的觀點會比評論者的文章更加直觀,貼近建筑師的初衷。比如王澍總是用山水詩意來解釋自己的建筑思想,劉家琨的設計說明則總是簡明扼要。從中可以窺見他們思考的軌跡?!盃I造”和“建造”是他們二人各自對于自己創作的描述。

王澍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時總是少不了引用中國古代文人的山水畫和手札來解釋自己的作品,山水畫卷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觀者可以置身畫中的風景,沒有明確的焦點可供參考,因為到處是風景。在他的作品中,路徑導致景觀的變化,產生空間趣味性。而劉家琨的文人敘述式的手法也和他有相似之處?;蛟S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用心做建筑。不只是他們二人,在中國,還有許多建筑師們為本土建筑努力,這方面的理論著作也越來越多,本文本文僅擷取一點而議論之,希望能觸及其本質,能有所啟發。

[參 考 文 獻]

[1] 王澍. 營造瑣記[J].北京:建筑學報,2008.06—16.

[2] 羅蘭巴特. 羅蘭巴特自述[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 劉家琨.此時此地[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09.

第5篇

關鍵詞:人性化設計 可持續發展 地域特征

一、概述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黃金院區建設地塊位于贛州市章江新區南端,南臨金嶺西路,西靠金潭大道,兩條城市道路金華路與金坪南路將用地劃分為三個地塊,其中西南地塊面積10697平方米,東側地塊面積63755平方米,西北側地塊面積35533平方米。規劃總建筑面積204200平方米,分兩期建設,一期建筑面積111900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積92300平方米,共設床位1600床。

二、規劃設計理念

1、體現“現代醫療城”的設計理念,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從總體規劃入手,創造全新的醫院運營模式,形成獨立完整的新型醫療體系。

2、確立以南北向為主的交通結構,設置不同層次的公共空間,形成多層次的綠化景觀系統,保證整個醫療系統高效運作,并滿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采用“人性化設計”的理念,注重人性、尊重使用者的權利、做到布局緊湊、空間宜人、流線清晰、流程科學、為病人提供高效舒適的就醫環境。

4、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合理經營建筑用地,形成有效的發展圖式,使近、遠期建筑融為一體。

5、充分挖掘地域特征,突出建筑創作的獨特性與差異性,以南北兩幢舒展的多層建筑對主要建筑群體的圍合來象征環流贛州的章江和貢江,體現了建筑的地域性,使它成為屬于贛州的建筑。

三、總體規劃

1、功能布局

全院建設場地被城市道路劃分為大小不一的三個地塊,通過對現狀條件的分析:我們將面積最大且形狀較為規整的東側地塊作為醫療區;將面積最小且鄰近城市主干道的西南角地塊作為行政辦公區;將面積適中且鄰近城市公園的西北角地塊作為保健康復和教學科研區。

醫療區內設醫療綜合樓,結合規劃設計理念,遵照“同類歸并、資源共享”的原則,將醫療綜合樓設于區內中心位置,面向南側金嶺西路設院區主出入口,可迎合從主城區方向來的患者人流。醫療綜合樓采用半集中式布局,功能組織緊湊有序,醫療流程簡短便捷,并設有綠化庭院,以獲得自然通風采光條件,體現“人性化設計”的理念,內含門急診、醫技、病房、后勤保障等功能區,各功能區契合地形由南往北依次展開,通過南北向醫療主街連成整體,使醫療流程體現出便捷緊湊的特色,并可按實際情況分期建設,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門診設在東南側,以迎合南側道路的患者人流。急診位于西南側,自成一區,設有單獨出入口,病房樓設在場地西側,分為兩幢,可分期建設。醫技中心設在門診與病房之間,通過醫療主街與兩者緊密聯系。醫療主街北側設后勤保障用房,可便捷地為醫療區提供送餐、就餐等服務。在醫療區東北角留出大片空地作為遠期發展用地,醫技和病房可沿醫療主街模塊化發展,形成有效的發展圖式,并與一、二期建筑形成統一整體。

西南角地塊內設行政辦公樓,該樓鄰近城市主干道,對外聯系方便,并可通過架空連廊與醫療綜合樓相聯系。西北角地塊內由南往北依次設腫瘤治療中心、康復保健樓和教學科研樓。其中教學科研樓設于地塊北側,自成一區,并設有單獨出入口,由于該院為教學醫院,教學科研任務較重,所以將教學科研樓設計為高層建筑,以滿足實際需要,并能節約用地。康復保健樓和腫瘤治療中心位于地塊南側,靠近東側城市公園,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休息活動場地。

2、交通流線

本規劃設計方案按人車分流、醫患分流、潔污分流等原則組織場地交通。主入口設在南側金嶺西路上,以迎合主要門診人流,住院探視入口和急診入口設在西側金華路上,供應入口設在北側金坪南路上,污物出口設于西北角與其它流線互不交叉干擾,其它地塊出入口按功能需要分別設置。各個出入口間通過場地內環形主干道相聯系,在各入口處結合地形設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同時在各建筑地下層設機動車停車場,場地內交通流線順暢,體現車流在外、人流在內的交通流線特點。

3、分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一期工程建設內容為門急診樓、醫技樓、一幢病房樓、行政辦公樓和后勤綜合樓,建成后床位數可達到800床,門急診、醫技部分按1600床規模一步到位。二期工程建設內容包括二期病房樓和西北側地塊的教學科研樓、康復保健樓和腫瘤治療中心,建成后院內各功能區完善合理,總床位數達到1600床。在醫療區的東北角還留出了大片空地作為遠期發展用地,醫技病房部分可沿醫療主街模塊化發展,形成有效的發展圖式,并與一、二期建筑形成統一整體,最終使醫院達到2000~2500床以上規模。

4、空間景觀

在景觀設計中,本方案著重景觀空間與建筑之間的相互滲透影響,以點、線、面相結合的形式,形成多層次的空間景觀系統。

點是散布在門診醫技區域的綠化庭園,綠化平臺等。豐富的空間變化及綠色生態環境有助于緩解病人的緊張心理,為病人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氣氛。在主樓上還設有綠化平臺,形成一處處小型的綠化空間,更貼近患者,為其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氣氛。也有利于節能環保,使建筑更具生態性,成為現代化的綠色醫院建筑。

線是連接各個景觀空間的景觀大道以及穿梭于各個景觀節點的園間小徑,形成豐富多變而又井然有序的空間景觀體系。

面是大片的中心綠地,使建筑與環境相互滲透,給病人的療養康復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四、建筑設計

1、醫療綜合樓

總建筑面積128100(未含地下室21200 ),地下一層,地上二十三層,由門急診、醫技、住院三大功能區組成,各區塊通過醫療主街連成有機整體,急診位于西南側,設單獨出入口,門診由南側四個盡端模塊組成,首層設門診大廳、大輸液、中西藥房等,二至五層設各門診科室。醫技中心布置在門診中心與住院中心之間,便于兩個功能區塊的使用,流線順暢,使用管理方便。住院中心由兩棟板式高層建筑組成,分兩期建設,每層各設一個護理單元,共1600床。

地下層平面設設備用房、中心藥庫、太平間、污物暫存間、機動車庫。其中,中心藥庫內設有專用電梯可直達病區藥房和各標準護理單元。機動車庫位于東北側,平戰結合,平時車庫戰時六級人防。車庫內采用機械雙層停車方式,共停車630輛。污物經污物電梯到地下污物暫存間收集打包后由專用坡道運出。

一層平面設門診大廳、急診中心、傳染門診、中西藥房、大輸液、放射科和住院大廳。其中急診中心設在西南側一至四層,設急診和急救入口,急診人流和急救車可以方便進出,與門診人流、車流互不干擾,充分考慮急診急救醫學安全快捷的要求,內設搶救室,EICU、急診手術區、急診輸液、診室、觀察室等一整套完整的醫療用房,使急診中心形成能獨立運作的完整體系,并在急救入口附近設一直升機停機坪,方便搶救病人。傳染門診設在東南側,自成一區,設單獨出入口。放射科的病人通道與工作人員通道分開,使病人有良好的候診環境,醫護人員也相對自成一區,做到互不干擾。

二層平面設門診各科室、功能檢查、中心供應和一系列病人服務用房,其中門診采用四個盡端模塊組成,依次與橫向主街相連,每個標準門診科室都設計為盡端式,有獨立的候診空間,既便于管理又提高了診療環境的舒適度。功能檢查分為內鏡中心,電生理中心和超聲中心。中心供應與四層手術中心之間通過潔污兩部電梯垂直聯系,使用過的污物器械經污物電梯送至中心供應,消毒處理后由專用電梯直達手術區,方便快捷。病人服務用房靠近主街布置,設有咖啡廳,病人圖書館,超市、洗衣房、郵政、電信、銀行等用房。

三層平面設門診各科室、門診手術區、檢驗中心、病理科、輸血科、病區藥房和靜脈配置中心。其中檢驗中心采用大空間布局,設有一整套完整的檢驗用房。病區藥房和靜脈配置中心內設一專用電梯與中心藥庫和各標準層相聯系。

四層平面設門診各科室、手術中心、信息中心和一個標準護理單元。其中手術中心采用三通道布局,清潔通道與污染通道分開,便于潔污分流,使用過的污物器械經污染通道及污物電梯送至中心供應室,消毒處理后的干凈器械則由專用電梯直達手術區,醫護人員由專用通道換鞋更衣后進入手術區,病人則由另一通道經換車后進入手術區。

五層平面設門診各科室、技術層、ICU、血透和標準護理單元。

六層平面設產房,采用三通道布局,設有4間分娩室。

七至二十三層平面為病房標準層,每層各設一個護理單元,每個護理單元設50張床位,各病區內部北側設醫護用房,病房朝南向布置,擁有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護士站設于病區中心部位并靠近主電梯廳,最大限度地縮短了護理流線,也方便護士站對進出人員的管理,病房以兩人間和三人間為主,并根據實際需要設單人間和套間,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2、后勤綜合樓

位于醫療區北側,通過醫療主街和醫療綜合樓緊密聯系。一層設營養廚房、職工廚房和洗衣房。二層設職工餐廳和病人家屬餐廳。三至六層設值班公寓。

3、行政辦公樓

位于西南側地塊,自成一區,設一架空連廊與醫療區相聯系。一至六層設行政辦公用房和學術交流中心。

4、腫瘤治療中心

位于西北地塊南側,包含一整套完整且相對獨立的門診醫技病房等內容,并通過架空連廊與醫療區相聯系。地下層設放療中心。一層平面設入口大廳和門診科室,二層平面設病區藥房和門診科室,三至六層設標準護理單元,每個護理單元設40床,共160床。

5、康復保健樓

位于西北地塊中部,相對獨立,擁有大片綠地和良好的環境。一層設普通體檢,二層設VIP體檢,三至六層設康復護理單元,每個護理單元設30床,共 120 床。

6、教學科研樓

位于西北地塊北側,地下一層,地上二十三層。地下層設設備用房和機動車庫,一至三層設圖書閱覽室,四至六層設學術交流中心,七至十二層設教學用房,十三至二十三層設科研辦公用房。

五、造型設計

根據醫院的發展與特性,本方案在立面設計上力求簡潔明快,在造型設計上突出開放緊湊的特色,以對比、穿插等處理手法劃分建筑體量,形成具有雕塑感的建筑形體,產生獨特的建筑個性,主體墻面以白色調為主,體現明快潔凈的醫療建筑風格。主入口體量舒展大氣,局部形成灰空間,具有強烈的導向性。病房樓通過大的體塊對比突出它的主體地位,其它多層建筑采用相似的立面處理手法,通過醫療主街統一為一個整體,形成具有韻律感的建筑形式。

第6篇

【關鍵詞】地域性建筑、創作手法、徽派建筑、風格、空間、技術

1. 傳統徽州建筑特征分析

談到徽派建筑、皖南民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馬頭墻、粉墻黛瓦、天井這些詞語,這里,我們將徽州傳統建筑的特征分為三個部分展開分析,即風格、空間、技術。

1.1風格特征

最能體現徽州民居特點的表象特征便是其獨特的建筑風格特點,這包括人們最為熟悉的對徽州建筑的形象認知:粉墻黛瓦、馬頭墻、門頭等等。

1.1.1屋頂

徽州村落的屋頂形式是坡屋面,參差錯落。房屋的屋頂和山墻的上緣均鋪以青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徽州民居中的“黛瓦”。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廳堂脊頭有做成龍,雞等花飾。普通山墻為硬山式不出屋頂,廳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墻用出屋頂的屏風墻,隨著房屋進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風墻的不同。

1.1.2墻面

與之前所闡述的屋頂一起,徽州“粉墻黛瓦”的說法早已為人熟知。古徽州的能工巧匠們刻畫出墨色的屋頂與白色的墻面的對強烈比,就是這簡簡單單的白墻面,卻有著極為理性與低調的美感。

1.1.3馬頭墻

馬頭墻又稱風火墻,特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也就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在發生火災時,起著隔斷火源、防止火勢蔓延的作用。為了使封火墻具有藝術美感,設計師將其設計成昂首長嘶的馬頭,千姿百態,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

1.1.4門頭

徽州古民居的門,有大門、側門、角門、后門、券門等。徽州民居的高墻門以門頭為裝飾重點,形成了簡易的或者復雜的門樓裝飾,在實用功能上,門樓主要是防止雨水順墻而下濺到門上,可以類比做現在的雨棚。門頭也是建筑中最為講究的精華部位,是房屋主人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征。

1.2空間特征

1.2.1建筑平面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整,絕大多數都以圍繞扁平長方形天井為基本單元,單元之中的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圍合,軸線取中,兩廂對稱?;罩菝窬拥湫推矫娣恳话忝骈熑g,明間臨天井。兩側辟有廂房,可住人或起到調節起居的作用。

1.2.2天井

天井是皖南建筑必不可少的部分,四周高墻圍護,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天井是堂屋的延長空間,是空間受限的徽州民居里唯一能感受到四季交替變化的空間,正是由于天井的突出作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強的生長能力,體現著建筑的有機性。

1.2.3庭院

庭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具有明顯的園林化、生態化特色。一年四季,庭院里總是水常流,魚常游,花兒常開,香氣常飄,使人一置身其間就頓感賞心悅目,為濃烈的園林化情調所陶醉而流連忘返。

1.3結構特征

皖南木結構的建筑的建筑特點傳承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穿斗式的木結構形式:

(1)承重構件與圍護構件分離機制——墻倒屋不塌。墻體只起圍護作用,木構架為承重體系。這是充分發揮大木構架結構作用和土材圍護作用的最佳構筑方式。

(2)抬粱構架與穿斗構架互補機制。這些穿枋斗枋都是穿過柱身形成縱橫交錯的框架,柱枋間嵌入板壁加強框架剛度,增強抗震抗風性。

2.新徽派建筑創作手法分析

這里,我將新徽派建筑的鄉土地域性傳承也概括為三種主要的方式:風格特征傳承、空間特征傳承與技術特征傳承。

2.1風格特征元素傳承

2.1.1屋頂

傳統的屋面形式可以再現代技術的支持下,更加具有生命力。這里筆者將新徽派建筑的屋面造型手法歸納為三大類.

1)抽象簡化。將坡屋頂化為面和邊界線進行處理,同時經常將部分結構框架外露以獲得邊界,抽象表達了傳統建筑的主要構成部分。

2)傳統符號的提取拼貼。在萬科第五園的設計中,大量應用了坡屋頂的符號,再重點配合中國傳統庭院等元素的創造性運用,造就了一個現代感很強,但是又充滿民族韻味的居住建筑精品。

3)隱喻手法的運用。這種手法是繼承傳統屋面的造型特點與實際的視覺感受,通過其他構件或是特殊的空間來營造具有傳統屋面意向的建筑形式。

2.2.2墻面

徽州建筑墻面精髓在于低調典雅,不喧賓奪主,烘托出居住群落的山水意境。

2.2.3馬頭墻

現代建筑通過對馬頭墻的形式進行抽象提煉,并在實際應用中應做極大的簡化,馬頭墻更作為一種代表徽州文化的符號出現,起著一種象征的效果。

2.3空間特征傳承

2.3.1天井

有著“四水歸堂”的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為有特色也是最主要的代表元素之一。在這里,我將天井這一空間原色的運用手法與作用大致分為三類來闡述。

(l)注意高度比尺度的把握。“井”與“院”的區別在高度比,相對于院落空間,天井更為高聳和封閉,這樣才能表現“井”的光影效果及空間特性。

(2)對“井”的合理位置規劃。天井設計在的一側,這樣當兩個建筑體塊對稱拼接時,天井空間增大一倍,有利于節約用地。在建筑進深較大時,把天井設在兩邊,可解決了一側的窗問題,從而避免暗房的出現。

(3)注重設計通風。傳統徽派民居多采用大進深、小天井以組織穿堂風?,F代建筑中可借鑒這一點。當建筑進深較大時,則設有兩個以上的向內開敞的天井,其后天井做成樓井式,上部開通風氣窗或者天窗。這樣有利于通風,在保溫節能上也是有很大貢獻。

2.3.2庭院

庭院空間能夠提高建筑整體的環境素質,使其從室內到室外的空間層次豐富多彩。在設計時,可將庭院置于建筑一側,庭院設計應小巧靈活布局緊湊,把自然景觀濃縮在建筑內部,創造出通透疏朗、層次錯迭的效果。

2.4技術特征傳承

徽派的斗拱,月梁,柱,凜,雀替等等木結構構件,已經漸漸的失去本來的的承重意義。所以在新徽派建筑中運用,更多的是做作為一種純粹的裝飾性符號來表現。

在建筑材料的運用方面,傳統的磚、瓦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建筑的發展需求,所以在新徽派建筑的設計中,應當去抽象概括傳統磚瓦等材料所表現出來的氛圍,傳統建筑材料只作為輔助點綴材料,用的恰當更能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3.地域建筑創作手法總結

基于上述對于徽派建筑的傳統傳承以及創作手法的分析,將其范圍推廣到地域性建筑與鄉土建筑的創作中,筆者將鄉土地域建筑創作手法分為四個步驟:

首先是對于地域性建筑風格特征的提煉升華。傳承鄉土地域建筑的表象特征,使得傳統元素適應與當代建筑,這就需要建筑師運用類型學的手法對地域傳統元素進行提煉、精簡、重構,從而傳承并升華地域建筑的各種元素,維持地域性的建筑風貌特征。

其次是對于地域性建筑空間特點的把握。建筑的本質在于空間,建筑給人帶來的內在精神感受也在于空間。所以對于地域建筑的傳承,重點在于對于其空間本質特性的繼承。

最后是對于地域性建筑技術的繼承。傳統的建造技術與建筑材料,是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與地域適應性創造手段。雖然往往傳統的地域建造手法不適應當代建筑的需求,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改造,使其滿足當代建筑適用、美觀、安全的標準,同時有具有地域傳統的建造特征。

參考文獻

[1] 陸元鼎等.鄉土建筑遺產的研究與保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2] 樊炎冰.中國徽派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3] 金乃林.傳承徽派建筑[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 梁琍.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2):86-87.

[5] 高璐璐.論在現代小區規劃中的徽派建筑的實踐[J].安徽建筑,2009,(1):32-37.

[6] 聶瑋.徽州古居的現代敘事—類型學下的新徽派建筑設計[J]. 安徽建筑,2011,(1):28-30.

[7] 單德啟.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問題研討.2008,(3):30-33.

[8] 曹磊. 徽派建筑的傳承與發展—生態學下的新徽派建筑設計[J].福建建筑,2011,(6):9-11.

第7篇

關鍵字:地域文化;建筑設計;融合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stereotype, authority differently,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mode, nothing much differently, experience differently in vogue, lead to more and more city lost feature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into a place of icy cold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cement forests, reduced the artistic character of architecture and aesthetic feeling. Therefore, regional culture into building design will b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dd building regional connotation, to make the city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upgrade the city quality and image,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the cit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reg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fusion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建筑設計中的從眾定勢、權威定勢、傳統定勢、崇洋定勢、經驗定勢盛行,導致越來越多的城市失去了特色和個性,變成一座座冰冷的鋼筋混凝土構筑的水泥森林,降低了建筑的藝術性和美感。因此,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當中,增添建筑的文化內涵和地域內涵,對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質和形象,增強城市的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內涵

2.1 建筑中地域文化的定義

地域文化是生活在某一空間范圍內群體的一種共同的行為模式,是在地域范圍內群體思想和行為一致性的綜合體現。從建筑設計的自身來講,所有的建筑都是真實而具體的,都是跟具體的位置和區域聯系在一起的,根植于具體的環境中,所有建筑的設計都受到地域氣候條件、自然條件、地形地貌以及原有的城市建筑的風格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建筑的設計還要考慮城市的歷史和人文環境,使建筑設計的成果融入到城市的整體特色之中,形成一定的建筑文化和體色,讓建筑不僅成為技術的產物,同時兼具藝術性,體現一定的文化內涵。在長期的生活和交往過程中,人們的習慣和對建筑的依賴和評價逐步融入到建筑的設計和創作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點的建筑風格。

2.2 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設計的影響因素

我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設計,一直深受傳統的中國文化以及外來設計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地域性建筑設計受建筑設計師主體特征的影響。主體特征主要體現為建筑設計師自身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地域性是根植于建筑師的潛意識中的文化思想,這些民族性和地域性伴隨著建筑師的成長逐漸在其腦海中扎根,并在其設計的作品中有意無意的體現和反應。

地域性建筑設計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環境存在巨大的差別。社會環境決定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走向和人們的心理特征。在建筑設計上的反應就是工程的復雜性以及投資的規模、工期等,這些因素最終形成了具有社會環境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建筑設計受文化環境的影響。整個社會、整個區域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對新興思潮的開放程度,直接影響整個區域對設計者作品的評價,文化評價體系最終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地域性建筑的成果。

地域性建筑設計受到技術水平的影響。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建筑施工水平、科技水平、以及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存在巨大差別,形成了具有技術烙印的地域建筑體系。

3不同側重點的地域建筑設計思想

3.1 批判性的地域建筑設計思想

批判性的地域建筑設計模式是對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建筑設計影響的超越和否定。批判地域主義強調場址、地點和地形、地貌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它同時也保持了現代建筑的進步和解放的思想,是一種嚴肅的、具有生命力的、進行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筑設計思想主要有七個特點:首先是一種是邊緣性的實踐,然后是邊界 清晰的建筑場所和形式的產物,第三把建筑的實現看作建構現象,第四對建筑場所特有的要素很重視,第五強調觸覺與視覺同等重要,第六努力培育一種當代的面向場所的文化,最后批判的地域主義努力在文化的間隙中成長興盛。

3.2側重于與自然環境協調的地域建筑設計思想

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在建筑 的體現就是強調建筑與自然環境、與區域的建成環境以及天然的環境的契合。建筑設計需要重點考慮場所與環境,場所與環境是建筑設計的前提。場所環境的不同,相應的條件也不同,建筑設計的成果勢必存在差異。側重于與自然環境協調的地域建筑設計思想人和自然看成是相互融合的整體,講究建筑設計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統一。具體到實踐中就是將山脈、河流、氣候特點等自然環境作為建設設計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統一整合到城鎮、單體建筑的設計布局中,以達到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

3.3側重于與人文環境協調的地域建筑設計思路

自然環境因素對地域性建筑設計的影響是具體的,可以外化的,而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禮儀習俗、思想信念、價值觀念、符號意義和語意系統等多方面構成的人文環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就顯得抽象和虛化。而這種抽象性和復雜性,也造就了地域性建筑的不可琢磨和難以把握。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建筑創作要達到以上目的要從兩方面入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表達建筑文化的內涵。這包括對已有環境和傳統文脈的溝通,也包括現代建筑功能的需要,體現時代氣息而塑造建筑環境和內外空間。

3.4側重于地域適宜性技術與地方材料運用的地域建筑設計思路

地域適應性和對地方特色材料的運用本身就是地域性建筑設計的特征之一。而側重這一思路的建筑設計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地域特征的分析和理解,利用具有地域特點的材料豐富建筑設計的內涵。如云貴地區的吊腳樓、東北地區的大炕、地下煙道等,通過對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需要的分析,設計和創造出因地制宜、適用經濟、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筑。

4 地域性建筑設計目前存在的問題

為了地域全球化思潮對我國建筑設計趨勢的影響和沖擊,近來來,建筑設計界地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設計作品的認同感和認知度在不斷上升,作品也在不斷增多,但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局限性:

高速的城市化減低了對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的認知度。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縮短了建筑設計施工的周期,使得建筑設計師在極短的時間內無法對地域特點、文化環境、自然條件做細致的調查,湊功能、拼形式的作品在大型城市中層出不窮,難以做出好的地域建筑作品。

建筑師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地域特色的建設設計的實現?,F代的年輕的設計師由于受到的教育在深度和廣度上的不完善,以及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解的欠缺,導致設計的作品僅僅在形式上體現地域特點,但作品缺乏內涵和深度,不能很好的掌握傳統建筑的技術,不了解傳統建筑技術的邏輯性、嚴密性以及與地域環境之間的關聯性,作品只能一味的模仿,不能創新。同時,建筑師在地域適應性技術知識方面普遍存在欠缺,只有設計建筑與所在區域的氣候、生活習俗、經濟等多方面條件相適應,才能形成最佳的技術選擇及建構方式,而這些能力,需要在長期的建筑實踐和摸索中總結出來,目前的建筑設計風氣和建筑師的設計思想也阻礙了這一構想的實現。

5 結論

在高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如何保持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內涵是建筑設計師和城市管理者認真思考和總結的問題。融合地域文化特點的建筑設計方法能夠很好的提升城市的特色與內涵,提高城市的整體影響力和知名度,成為目前較為流行的建筑設計思路。本文通過分析地域文化的特點和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對不同側重點的地域性建筑設計思路進行綜合的分析和比較,其結果對提高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設計方法的推廣和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鄒德儂, 劉叢紅, 趙建波.中國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學報, 2002(05):4-7.

[2] 李再深. 城市特色與建筑創作[J]. 建筑學報, 1985(10): 34.

[3] 齊康. 建筑環境的和諧歷史環境的再現―記梅園紀念館建筑創作設計[J]. 建筑學報, 2008(10).

第8篇

關鍵詞:地域文化;建筑設計;呈現

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無疑受到自然環境、民族特征以及宏觀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文章主要探討了地域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以及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呈現方式。首先要理解的是地域文化的內涵,地域文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地域性,指的是某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意識、道德信仰、建筑形態等多種內容。地域文化一般可以表現為兩種方式,一是能夠被直接觀感的外在內容如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等;另一種指的是難以內直觀感受,需要從精神層面進行理解認知的觀念、思想等。

1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

地域文化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建筑設計是其中比較常見的載體之一。某地的建筑設計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的地域文化,當然地域文化不僅僅體現在建筑設計中,在其他多個方面和領域都會有深刻體現。建筑設計內包含了多個層次的地域文化,其中建筑材料、建筑方式體現的是地域文化中的物質要素,而建筑設計中包含的各種技術、藝術追求、建筑思想等都是地域文化的精神層面,最后建筑設計中體現的思想觀念、風俗民情則代表著地域文化的心理層面。

2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呈現

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呈現是多方面的,大到建筑設計的整體布局、建筑設計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以及建筑設計與自然、人文的對應關系等到建筑設計的材料選取、空間形態設計等內容無不蘊含著當地的地域文化。為了全面介紹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呈現方式和具體內容,文章從建筑設計過程中的符號、材料選擇、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內涵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呈現。

2.1地域文化對建筑設計過程中符號選擇的影響

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裝飾內容的選擇和運用,不同地域文化會選擇不同內容的裝飾物。當然在建筑的不同部位會選擇多種裝飾內容,對于建筑中屋頂、門窗、梁柱以及內壁等多個部位的裝飾是不一樣的,一般選擇雕刻、精美圖案、繪畫或者單純的色彩等進行裝飾。文章主要列舉了江南園林中體現的地域文化,江南文化崇尚溫柔敦厚,因此在建筑設計中體現為小巧精致,這與北方地區的追求建筑的高大穩固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江南園林中最能體現其地域文化的就是園林中的窗戶,在江南園林中存在各式各樣、造型不一的窗戶,而且窗戶的作用不再僅僅是通氣借光,通過與外部環境的有機結合,可以將自然環境納入一個具體的微型景觀中來,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展開想象與聯想,極大地拓展了園林內部的景觀和內容。此外,江南園林大多選取粉墻黛瓦作為建筑的外部景觀,這與江南地區清秀文雅的文化氛圍是分不開的,江南地區氣候溫和,人物也相對溫柔,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很少見到濃墨重彩的大手筆,一般都表現為清淡簡潔,這也是地域文化在建設設計中的體現之一,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地方性。

2.2地域文化對建筑設計中建筑材料選用的影響

建筑設計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大幅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并保證建筑物的使用效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為建筑設計進行材料選取時,大都采用當地自身富含的建筑材料。中國地域遼闊,南北跨度和東西跨度都很大,這就使得我國的自然環境存在巨大的地域差異,進而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設計方面,東北的建筑必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房屋的承重能力,因為在冬季東北地區往往會出現暴雪,大雪積累在屋頂上,如果沒有足夠的承重能力,那么房屋就會垮塌,基于此,東北地區的建筑選擇堅固材料,并將屋頂的坡度增高。再比如陜北的窯洞,由于陜北缺乏高大的樹木、石頭等建筑材料,加上陜北地區廣闊的黃土地,當地的建筑往往選擇一窯洞的形式開展,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節約建筑材料,還可以避免風沙對地面建筑的侵襲,達到良好的生態效果和居住效果。還有云南地區的傣族竹樓,云南地區的植物茂盛,并不缺乏木材,但是當地的建筑大都以竹材建成,這是因為竹材在當地非常豐富,價格便宜,大幅節約了建筑經費;此外,竹材的質量較輕,使得建筑過程更加快捷,節省了大量人工,加上云南靠近熱帶地區,當地氣溫較高,輕薄的竹材更利于通風,有助于加強室內外的空氣交換,降低室內溫度。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了建筑設計無不受到當地自然環境、區域文化的深刻影響,建筑不僅是某一地區特殊的地域文化、自然環境的產物,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地域文化進行了直觀的反映。

2.3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空間布局方面的體現

建筑設計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中建筑設計的空間布局與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之間無疑存在緊密聯系。建筑首先要滿足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和居住需求,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傳達出地域文化對空間布局的認知和看法。一般來講南方的建筑物布局相對緊湊,無論是鄉村里還是城鎮中,建筑物往往緊密排列在一起。首先,這樣南方的地理地形有關;其次,更重要的是南方文化中對于家族意識的重視,使得具有一定聯系的族人往往發生聚集,并在建筑格局上形成一定的建筑群落。這個事例說明了區域文化對建筑設計在空間布局方面的深遠影響,因此在考察某一地區的建筑格局時,不僅要充分認識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風尚,還要進一步挖掘當地文化,進而揭示地域文化對建筑設計的空間布局方面的影響和體現。

2.4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思想精神的表達

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核也會在建筑設計中表現出來,當然這個現象與建筑物的設計者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建筑的設計由設計師獨立完成,因此整個建筑將會完整地反映出建筑師本人的精神。這可以在多個建筑師及其作品中體現出來,如華人著名設計師貝聿銘以及日本設計師隈研吾。通過對這兩位設計師的作品進行研究,我們不難從中發現他們都將自己的建筑思想融入到具體的建筑對象上,同時對應的建筑物又會有效反映出建筑師的思想。具體來講,貝聿銘通過將建筑中的現代主義思想與中國江南傳統文化中建筑思想的有機結合,進而營造出一種全新的建筑格局,這種建筑兼具傳統與現代的建筑文化內涵,因此在神秘性和藝術性上都得到極大的提高。隈研吾則主要是把自己的“負建筑”思想進行科學有效表達,這個表達過程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建筑物和建筑對象來完成的。為了進一步解釋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思想精神的表達,選取某個生態實驗小學項目,在該項目中,設計師力求通過這個建筑傳達出自己對于當地生態、教育、建設等多方面的意見,并在建筑設計施工的整個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將環保意識傳遞出來,這說明建筑師在建筑創作中對自己的觀念、意識的表達顯得也尤為重要?;诖?,我們在評定一個建筑的好壞時,不僅僅要考慮建筑在美觀、經濟、使用等方面的效果,更需要的是能夠作為一種精神的實際體現,并對人們群眾產生一定影響,引導大眾進行深入思考。

作者:李豪 單位:江西省協建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陰雨夫.試析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呈現的表象與精神[J].中國科技投資,2016(25):47.

[2]顧曉潔,楊健.淺談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呈現的表象與精神[J].四川建筑,2016,36(2):69-70,73.

第9篇

關鍵詞:民居建筑;地域性;江西;民居形態;營造方法

民居建筑在歷經多年的發展中逐漸與其地域文化、氣候、生態環境相融合,并折射出特定地域的建筑特色。江西省自古以來以其內聚化地理環境,在近年來,發展相對緩慢,而使得境內傳統民居建筑、歷史民俗建筑得以保存,也為建筑設計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建筑文化資源。民居建筑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環境下民居的形態、營造、設計方法存在差異性。通過對江西傳統民居的地域性研究,來探討其民居風俗的人文性、裝飾性、社會性特征。

一、民居建筑的社會文化屬性研究

民居建筑的發展與其地域風俗文化、社會風情關系緊密,特別是對于傳統民居建筑來說,在儒學禮制、易學風水、社會宗法制度影響下,其建筑選址、結構、布局、定向及裝飾風格上都具有地域性特色。以江西明清古民居研究來看,其民居營造風水與其獨特的地域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影響較大,如居住制度、地域家庭關系、風水文化、巫文化等思想的體現。同時,在傳統風水理論下,江西古民居建筑選址、村鎮結構布局、住宅的營建等也受到地域社會文化的影響。有學者通過對廬陵渼陂村進行古民居建筑文化調查中發現,渼陂村鎮結構上體現了儒商合一的布局理念,并在民居建筑樣式上,融入了書院、宗族禮法、儒商文化,以及近代紅色文化等思想。有學者通過對江西樂安流坑村進行多維化古民居群落的研究發現,其民居營造理念多體現出當地的民俗文化、自然環境等。可見,對于民居建筑地域性特征,與其歷史文化、地域關系、環境、行為等都有關聯性。

二、民居建筑的裝飾性研究

江西民居建筑的研究,以其自身的地理位置有直接關系,特別是從明清古民居建筑特征來看,贛東北地區具有顯著的徽派風格,贛南地區與客家建筑模式相近,贛西具有顯著的贛湘文化特色。也就是說,江西的民居地域性特征,與其周邊省份的建筑歷史文化具有顯著的交融性。因此在民居建筑裝飾性上,也表現出多元化特征。以江西天井民居結構為例,無論是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選擇、建筑雕刻、內部構造、外墻裝飾等,都具有南方合院型特征。學者在對流坑村雕塑、壁畫藝術進行研究中發現,其藝術構思與設計特征與當地民俗文化審美具有較大關系,還有江西明清木雕裝飾藝術,從其起源、象征意義、結構樣式、題材選擇等方面都帶有顯著的地域性。九江地區的民居建筑裝飾藝術,無論是從表現形式、圖案紋飾、構成要素、選材及文化寓意等方面,都與九江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征、農業生產、宗法制度及風俗習慣存在直接關系。學者對贛東北地區民居裝飾藝術進行研究發現,其徽派建筑特色中的雕飾藝術,既有江西徽式民居特色,又有徽派民居雕飾特征,兩者在構件、雕飾、紋線上也具有異同點。通過對贛南客家民居吉祥紋飾的研究發現,客家思想與族群記憶,對贛南傳統民居的建筑吉祥紋飾影響較大,特別是從藝術表現、文化意義、審美特征等方面,多體現了客家文化的寫實性、教化性特征。

三、民居建筑形態與地域環境的融合

從民居建筑形態來看,既有居住形態,又有社會形態。所謂居住形態多指傳統民居的結構、選址、布局、內外空間、建筑形式等內容,社會形態多與地域性的文化、歷史、風俗、自然環境等有關。由于傳統民居聚落具有較強的空間結構與意象特征,其地域性表現形態較為多樣。如江西婺源、廬陵、贛南客家等地域民居建筑形態保存較為完好,其村落形態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較為突出。在江西宗族聚落研究中,其傳統民居聚落結構受到“形勢派”風水理論的影響,在建筑形態表現上多采用“橫巷式”布局,體現其顯著的宗族結構關系。廬陵地區的流坑村,其古村落建筑風格獨特,也是江西典型民居代表。從流坑村民居建筑形態研究中發現,流坑村村落布局具有明顯的防御性體現,特別是對風水理論的運用,一方面增強了民居形態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巧妙滲透易學思想,在結構型制上具有理性的秩序性。同樣,對于廬陵地區的釣源村,其村落選址、布局、排水系統、環境改造等方面,也具有顯著的風水理論特色,特別是在自然資源、建筑材料選擇上,以其當地的資源特色來構建村落整體建筑布局,對于現代村鎮規劃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江西婺源作為地域性民居形態的典型特色之一,在體現村落人文特征與環境融合上,其村落空間的整體性、意象性、環境場域性等特征,在其公共建筑、公共活動空間構成中更顯特色。如書院、橋亭、祠堂等民居建筑,既有美學特征、又有哲學特色,還兼具風水學、環境心理學意義。婺源的民居形態結構與江浙地區的濱水聚落空間結構具有相關性,一方面體現了婺源地區臨水而居的風俗,另一方面與江浙地區枕水而居的風俗也有關系??梢?,江西古村落民居空間布局與形態研究,對于探究古村落建造機制,特別是從古村落景觀生態融合上來洞悉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贛南客家民居形態具有原始的自然生態觀。通過對贛南客家民居建筑特征、設計理念、構造制式,以及民居建筑空間功能劃分來看,其主體特色是對“自然的順從”。有學者提出贛南客家民居建筑型制與室內裝飾風格,一方面體現了贛南地區的文化與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從增強防御性建筑特色上,體現出對閩西建筑的借鑒。由于贛南客家民居、聚落形態與其社會組織之間關系緊密,在體現客家建筑特色過程中,將贛南客家的傳統民居文化與地域性土著文化進行了融合。如安義縣羅田村古村落選址、建筑風格、聚落布局、排水系統等更具藝術文化價值。

四、民居建筑與營造設計方法的融合

民居建筑在建造與設計上具有自身規律性,特別是傳統工匠在技藝傳承上以師徒方式為主,其經驗及營造技藝多為失傳。因此,通過對一些地方傳統民居建筑的搶救性保護與改造,在挖掘傳統營造技藝,繼承傳統建筑文化特色上,為梳理和歸納傳統民居建筑的營造設計方法創造條件。如通過對渼陂村、湴塘、釣源等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從選址、定位、地基開挖、打石腳、行墻、獻架、出水、內外裝飾等方面來研究民居營造技術,為促進傳統民居聚落空間的科學管理,制定全面的保護措施奠定基礎。隨著傳統民居聚落保護與開發的不斷深入,對傳統民居建筑的價值挖掘,需要從村落保護與民居遺產搶救中,明確科學的開發與保護思路,充分利用現代技術來對傳統民居形態、形制、結構等方面的保護,并從傳統民居建筑實踐技藝、設計理念挖掘中,總結建造規律,為創造民族民居特色、地域民居特色,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住宅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峰,郭煥宇,唐孝祥.傳統民居研究的新動向——第二十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綜述[J].南方建筑.2015(01).

第10篇

【關鍵詞】教育建筑;建筑設計;地域性;宏觀布局;內部空間;微觀處理

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價值,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這使得教育建筑在當前得以大量規劃、設計和興建。教育建筑負有為教育提供場所的基本職能,同時教育建筑也是一個學校、一個區域的文化代表,是文化彰顯和歷史傳承的重要基礎,高水平的教育建筑設計可以體現出教育的重要價值和區域的特點。當前,建筑行業、教育界和全社會對教育建筑設計非常重視,所以必須對教育建筑設計加強研究和研討。地域性是教育建筑的一個重要特點,有了地域性的表達,教育建筑就會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建筑和文化價值,成為一個地區的標志,形成地域文化和形象的代表。當前教育建筑設計地域性的表達已經突破了設計工作的本身,成為地域文化表達和展現的結合點和關鍵點。應該從地域的視角對教育建筑設計工作進行重新的審視,建立教育建筑設計中表達地域性的理念,高度重視教育建筑設計中整體和細節工作,從宏觀布局、內部空間和微觀處理等方面入手,提高教育建筑對地域性的表達能力,以更加符合時代和發展的設計體系教育建筑的域性,形成教育建筑設計中地域性表達的體系,以便對建筑設計總體工作形成體系和理念上的支持和豐富。

1、教育建筑設計中表達地域性的視角

弗蘭姆普敦在《現代建筑》一書中提出了“建筑要根植于民族傳統和地域場所,對世界迅速同質化了的生活空間進行重新思考,運用現代建筑的語言,使建筑具有其場所性”,這是對建筑設計表達地域性的有力詮注,教育建筑的地域性是其自身的根本屬性,教育建筑離不開所在地的具體環節,教育建筑要體現地域文化的背景和地域的基本實際,這樣的要求構成了教育建筑設計的基本要求,成為深入到建筑設計細節和微觀的重要要素。教育建筑作為教育的重要場所是交流的場所和文化陣地,是新興的建筑類型,教育建筑的設計更應從體現地域性的角度著眼,影響獨特的視角,將地域性更好地在教育建筑中表現出來。

2、教育建筑設計中地域性的表達方式

2.1做好教育建筑的整體布局

教育建筑要突出不高大、不突兀的基本原則,應該將教育建筑主體高度控制在40m以內,可以通過對地下空間的開發拓展教育建筑的實際空間。在教育建筑平面組織中,應該利用各種元素對空間進行組織與圍合,將教育建筑的空間合理布置,保證了教育建筑整體的外觀形象。在教育建筑總平面的布局上應該利用加減法對建筑空間進行處理,真正做到“不突兀”。

2.2做好教育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

教育建筑中內部空間應該有重點的設計,教育建筑內部空間是建筑的主要部分,要尊重地域的特點和習慣,以各種布局和手法體現當地的特點,形成靈活多變的空間,進行內部設計時應該重點考慮如下內容:一是,室內外空間的流通與交融,要體現出教育建筑內部空間與環境空間的協調,要將外部環境的特點有機地過渡到室內,以漸變的手法使使用者和欣賞者沒有不適的感覺。二是,要注意教育建筑內部光線的設計,光線是教育建筑內部空間靈動的元素,是設計中主要考慮的主體,教育建筑內部的一個功能部分就是大廳,應該通過開窗、柵格和玻璃的設計,將光線變得柔和而溫暖,要盡量采用自然采光,消除教育建筑大廳和廊道間的陰影部分,削減過長的走廊帶給人們的乏味和冗長感,同時,應該對光線的層次進行設計,要在豐富采光的形式,以人工照明的方法優化建筑內部空間的光線明暗。在教育建筑各功能部分應該以門窗的地域設計體現建筑的風格,同時以開窗部位和數量的變化形成對光的有效利用,體現出現代地域主義的精神。

2.3做好教育建筑的細部設計

首先,教育建筑的屋頂設計,屋頂的設計應該體現對當地民居和代表性建筑的抽象在線,一般應該運用規則的三角形及四邊形組合成高低錯落的多面體,這在設計上可以普遍適應各地域的不同特點,容易形成感觀上的高低錯落,同時有利于屋頂的坡度處理。在屋頂材料選擇上應該就地取材,不應片面追求教育建筑的恢弘效果,這對于控制建筑造價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利于與當地傳統的建筑形式保持著一致,此外,本地材料的應用有利于降低教育建筑日后維護的成本,這也是發揮地域優勢的一種體現。其次,教育建筑的開窗設計,在教育建筑的主要部分需要設置天窗和高側窗,其主要目的是利于內部空間和自然光線,開窗的設計要符合地域的特色,要做到習慣與功能的良好契合。最后,教育建筑的景觀設計,在教育建筑的設計中,往往會通過一些景觀來表達教育建筑的設計思想和教育理念,所以,應該做好景觀的地域化設計,要豐富景觀的主體,以地域性教育名家、文化名人、教育思想為主要構思出發點,設計出別具特色的景觀。

第11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地域性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地域性,是建筑與建造地點建造區域有穩定聯系、有別于其他建筑的特征,能夠代表一地地域特點的獨特性質。建筑的意義來源于地方文脈,并解釋著地方文脈,更與地區的未來相連。如何更好地表達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是現代地域建筑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對現代建筑施工設計地域性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

1.1自然環境素:包括地域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和自然資源等.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當地建筑的布局、傳統技術與構造以及外觀形象。

1.2人文特征因素:包括社會組織結構、經濟形態、、傳統民俗等.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建筑,主要由于不同的人文環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逐漸形成千姿百態的個性特征,成為豐富廣博的世界建筑文明的組成部分。

1.3經濟環境因素:指人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建筑技術發展水平.建筑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物質生產現象。它不但受文化發展規律的支配,也受經濟發展規律的支配,而且經濟基礎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因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一個社會或地區大致的建筑發展階段,不同的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建筑發展也就呈現差異。

二、建筑施工地域性設計的意義

2.1對外的認可和對內的信心

(1)只有更加具有地域性和地域性特征,中國的建筑設計才嘗更快走向世界。

(2)最近幾十年中國建筑的地域特色逐漸被同化。要想保住我們這些文化遺傳,中國的建筑必須回復地域性,把中國的地域文化傳統習俗表現出來。

(3)地域性設計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復興中華的文化和傳統習俗的一個體現。

(4)地域性設計是把民族的精神在建筑作品中表現出來。

2.2 是自我反思的一個過程

(1) 我們設計服務的對象是本地域的人,使用的物料是本地域的物料,設計中體現的文化也只能是本地域的文化。

(2) 地域性應該是對自己的認知、對自己生長之地的敏感和熱愛、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尊重,而不是簡單地仿古或者復古。

三、 建筑施工地域性設計的原則的應用

3.1建筑施工設計創作對自然環境的應對措施

(1)地域性高層建筑要有穩定長久的風格特征。設計也應該對它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做出呼應.一來是延續己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質.同時也能在借鑒傳統建筑的經驗基礎上.讓自己的建筑生命更長久。

(2)地域性高層建筑要有適用性,經濟性和生態性各地的地域性建筑因當時當地的交通經濟及政治等條件的制約,形成了樸素的世界觀.在建造上是自發的因地制宣.就地取材.這些可再生.可循環的物質減少了建造全過程的能源消耗,并達到一定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

(3)高層建筑設計對地形地勢要因勢利導。一般優秀的地域性建筑大多因循了不同的地形地貌.為了不占良田.保持生態和水土,因地就勢、化不利為有利,形成了空間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3.2細部表現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細部,尤其是較為重要的建筑構建細部,通過窗、門等重要部件表達出地域文化特征的樣式、形制和功能,也能夠很好地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建筑的墻面構建作為一種建筑的語言,記載著歷史和文化的信息,反映著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社會的文化習俗,向人們傳達著精神信息。

建筑細部的地域化表現并不是完全復制、模仿地域元素的細節和樣式。而是從深層次的核心去理解、簡化細節樣式。再通過現代的方式表現出來。通過對傳統地域建筑的各種元素進行變換而營造出令人似曾相識的""歸屬感""、""地域感""。建筑作為一個復雜的綜合體,通過建筑內部空間營造出建筑場域,這種場域帶給人們關于建筑空間的直觀感受,而營造那個場域的關鍵則在于建筑構件、細節,通過設計、組合、營造所表達出的豐富含義。

3.3通過對本土材料的應用來表達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建筑的產生來源于各個地區的人們長時間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地形、材料等條件而營造的建筑。建筑材料取材于建造的當地,經過發展也成為了地域建筑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材料被地域文化所影響同時也在影響著地域文化,各種材料不同的性格、質感、色彩、紋理、透明度給與人們不同的感受,被人們賦予多樣的文化的意義。荷蘭的磚、北歐的木、中國的竹無不給人以各異的文化精神感受。然而隨著新材料的發展,本土材料被逐漸替代,鋼筋混凝土成為了大多數建筑的首選材料,與此同時由材料不同性質營造出的地域感也在逐漸喪失。地域建筑應該是建立在環境的基礎之上的,與環境完美契合的反映地域文化的建筑。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新材料的不斷涌現,國際風格的建筑正在逐漸取代地域建筑。當然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建筑風格并無直接關聯,但人們對于建筑材料的選擇、組合、利用方式則影響了建筑在環境中所處的角色。

3.4堅持地域性綠色建筑的設計

(1)選址。建筑的選址是設計前首要考慮的問題,建筑選址遵循的是“爭取日照避風建宅”的原則。所以,選址要結合建設地段的地形、地物、地貌、主導風向,合理布局建筑物。建筑基地應選在向陽的地段上,為爭取日照創造先決條件,而不宜選擇在山谷、洼地及凹地等處。因為冬季冷氣流易在凹地里形成對建筑物的“霜洞”效應,位于凹地的建筑所消耗的能量,就會相應地增加。

(2)朝向。在南方炎熱地區,建筑朝向應與夏季主導風向入射角小于450的朝向上,以獲得良好的夏季穿堂風。北方寒冷地區,冬季為了建筑防寒,大部分主要居室的布置應避免對著冬季主導風。以免熱損耗過大影響室內溫度,應將朝向定在北偏東600到南偏西600的范圍內。該范圍處于背風面,是冬季建筑物防寒的適宜朝向。

(3)窗戶節能措施。窗戶作為圍護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熱量交換的重要通道,也是降低能耗提高使用效率的重要部位。節能措施包括:在夏天空調制冷時,外窗玻璃的輻射得熱是空調冷負荷的主要部分,所以應采取遮陽措施;冬天由于室內外溫差大,窗框氣密性差,導致熱量外流,采用密封中空雙層玻璃,具有很好的氣密性和保溫性;另外,還可以采用隔熱節能玻璃,或盡量提高窗框隔熱性能等。

(4)建筑形體設計。建筑形體與建筑空間系統不但是節能建筑的必要構成條件,更是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本質表現。建筑形體和和室內空間的熱能耗有著密切關系,而建筑熱工性能又是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建筑熱工性能之一,是通過建筑體型系數(k)=建筑的外表面積(A)/建筑體積(V)計算出來的。建筑體型系數小,則建筑比較規整,可以減少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通過外界面的熱工損耗,反之體型數大則便于組織自然通風。合理把握建筑的形體系數是建筑節能設計的重要環節。

四、 對建筑施工設計工作中地域性原則運用的一些建議

(1)自覺融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表現新技術所提供的可能和蘊含的精神:重視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和完善,重新挖掘傳統地域技術的潛力,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地域技術給予有效的保護。

(2)注重技術發展與地域自然生態的協調,勿以犧牲地域生態平衡、耗用地域自然資源作為發展技術的代價;注重技術發展與地域文化傳統的協調;在技術現代化的進程中,努力保護地域文化結構的連續和完整。

(3)注重技術發展與地域社會經濟狀況的協調,脫離實際經濟發展水平,盲目追求技術高新,只會導致目標和效益的失衡;根據綜合實際的地域條件,進行比較和選擇,以是否符合地區實際需求和特定情況作為標尺,選擇適合的技術路線,進行價值與效益的判斷。

五、結束語

總之:建筑施工設計與創造應該具有地域性,使建筑成為地方特色的傳承和延續。社會在發展,時代在不斷前進,在建筑設計工作中,結合具體的地域條件,形成具有現代材料、現代技術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地域建筑是大勢所趨。它既可以開闊視野,抵御國際化風格的侵襲,增強民族的自信,還能夠客觀地認識過去和現在,為以后的子子孫孫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第12篇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對地域建筑的沖擊,通過探索地域建筑的創作因素,結合時展創造出以人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地域建筑。

建筑,是一棵樹,它們植根于這片土地,從這片土地上吸取養分,如果它與這片土地割裂開的話,實際上它的生命力也就跟著消失了。世界上沒有兩棵完全相同的樹,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靈魂,每一棵樹都在歷史的長河中年年更替新的枝葉,年年記載著歷史的變遷。這就是我對地域建筑的理解,她就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樹。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地的人們前所未有的被拉近,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對地域文化的沖擊,城市的市中心已經開始出現趨同化現象。旅行在城市建筑中的人們開始疑惑,我在哪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每一個城市都應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質,每個城市都應給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區、一棟建筑、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閑。大量的老建筑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沒有歸屬感的全球化的現代建筑,城市失去記憶,就像失去記憶的人一樣蒼白和迷茫。如同一棵大樹被無情的砍伐,然后隨意的嫁接新的枝條。

在具體的建筑設計創作中,我們應從以下方面綜合分析,設計出真正意義上有生命的地域建筑。

充分結合當地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進行建筑創作

特定自然環境是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自然環境包括了氣象氣候、水源水流、地形地貌和物種資源等等, 在建筑中可表現為采光、通風、形體空間等。巧妙地結合自然環境, 才能創造出具有宜人空間和強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態。

回到建筑最初的功能,她是作為人類抵擋風雨的遮蔽物出現的,在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的時期,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類性質的建筑形式。后來由于自然氣候、物質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習俗,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地方物質條件,產生了不同的建筑發展之路。比如南方氣候炎熱潮濕的山區產生了底層架空的干闌式建筑;黃河中上游利用黃土斷崖挖出橫穴,我們稱之為窯洞;東北與西南生長這旺盛的樹木,他們利用原木壘成墻體的井干式建筑。

舉一個尊重當地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例子,馬來西亞建筑師在創作中注意結合熱帶雨林的氣候條件,創造有地區特色的建筑。特別是楊經文成功地運用生物氣候學進行高層建筑的生態設計,注重采用自然通風、屋頂遮陽格片、外墻綠化系統等防曬、隔熱、通風等措施,節約能源,并保持了地區特色

又如汶川水磨新城的規劃,以教育、人居、旅游為主,發展成為現代服務型城鎮。依河發展的水磨新城,由于地形條件的制約,規劃區一山臨水,呈現出山水城市形態。

合理依據當地資源進行建筑創作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同時我們還應認識現階段國情,即我們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仍然存在,我們應根據特定地區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來選擇適宜的建筑創作方式。

地域建筑創作最適宜的就是綠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設計手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從建筑所在地域出發,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傳統技術的設計方法,二是既注重地方性,又適當引入適宜技術,三是利用最新理論和最近科技來設計。我們應在充分利用當地傳統技術來創造經濟節能的建筑,并非一定要通過高成本,高技術來刻意追求綠色建筑的標準。

例如,一次在媒體上看到了報道膠東半島的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由于生長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鹵和膠質,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頂,除了有防蟲蛀、防霉爛、不易燃燒的特點外,還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等優點,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

又例如簡單、適用、有效、經濟的山東交通學院圖書館生態設計。該建筑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是一座地上5層、地下1層的現代化校園建筑,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通過包括遮陽、自然采光、中庭和邊庭自然通風、圍護結構高性能保溫、水池替代冷卻塔、地道風等各種節能技術的運用,在設計中采用普通建筑材料,普通適宜技術,降低材料與技術成本。

以人為本,關注時展進行建筑創作

縱觀我國建筑發展史,從秦磚漢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營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傳承與創新中變化,都具有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技術烙印,都是“新的時代建筑”。

如果建筑無法圍繞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那么就將停滯不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帶來社會觀念的變化和思維模式的更新,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而建筑的空間與形式,是人們某一種生活方式的直接物質與精神。

以人為本,就是設計者將自身融入到使用者的世界中,細心發掘特定區域的人們在時代的變遷中,他們的生活方式,心里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如今設計者經常缺乏的是對生活的體驗,對當地生活的深入了解,對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么,喜聞樂見的是什么,以及氣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沒有生活體驗。實際上就很難創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脈、地域特點的建筑。

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建筑創作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創作思維上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觀。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地理條件、經濟、科技和建筑文化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組成。

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有人提出想要體會古代的唐詩宋詞的韻味,就要用陜西話去讀,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建筑創作中沒有與當地傳統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話,在建筑創作中可能會忽略很多建筑中最本質的問題。

建筑屬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托地域文化誕生的,建筑脫離不了文化屬性。我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雖然氣候、環境、民族各有不同,建筑都包含有當地地域特征和文化的背景,由于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 心理結構、倫理觀念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建筑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 其各方面都滲透著本民族的文化特點。

對地方建筑形式提取與變形, 傳承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筑文化。比如美國SOM 事務所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通過對中國古代密檐式塔形象的成功抽象, 將高聳的體量分成幾段來處理。每段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漸縮減, 形成了密檐式古塔的意象, 在表達中國建筑的地域特征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綜上四點,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我們應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地域建筑創作,辯證的分析當地經濟技術、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變化的差異,由宏觀到細節,由表及里,深入思考?!苯ㄖ堑赜蛭幕妮d體,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對獨特的地域文化。我們在設計創作時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制宜,尊重生活,強調品質,創造出既符合現代人們需要,又具有傳統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筑。

參考文獻

[1] 王振復.中華建筑的文化歷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新县| 汉中市| 香港 | 泸州市| 井陉县| 翁源县| 新乐市| 黑山县| 阳信县| 玉树县| 景宁| 丹东市| 任丘市| 甘南县| 连江县| 翁牛特旗| 延寿县| 枞阳县| 泰州市| 濮阳市| 邓州市| 遂平县| 孟州市| 翼城县| 内丘县| 博客| 红河县| 平塘县| 江油市| 张家港市| 延边| 桂东县| 漳浦县| 调兵山市| 张家川| 陇川县| 江门市| 涞源县| 龙川县| 吉林市|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