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7 18:16: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學評價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學習性評價;教學設計;學習水平
學習性評價(AssessmentforLearning)是20世紀90年代西方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一種新的評價,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且對學生的學習提升有必然的幫助。布萊克和威廉教授曾通過對160種教育期刊和專著上250篇關于形成性評價的文獻進行綜述,發現在實施學習性評價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收益(learninggains)顯著提高[1]。該評價中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以轉變教師主導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為基本途徑,而教學和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本身是以促進學生學業發展為最終目的,傳統工具理性導向的教學設計重“教”輕“學”,已然背離了教學設計的初衷。由此,改變傳統“以教定學”的教師主導下的學習方式,再次審視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學業發展為初衷,需以學習性評價為取向進行教學設計。
一、學習性評價取向的目標設計
教學設計以教學目標為方向,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的目標方向是學生學業發展。目標方向來源于該評價中師生共享的學習目標理念,而教學設計中與目標實現最為密切的因素是教師的教學。由此,學習性評價取向的目標設計以師生交互學習的共享目標為基本特征,以學生學業發展為旨歸的核心目標為基本方向,以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為支點的基礎目標的實現為外在借力,為之提供支點。
(一)師生交互學習的共享目標
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分享于學生是學習性評價開展的基本前提,即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為什么學習這些學習內容以及如何評價學習結果。“須使學生明了學習目標以及評價標準”,即學習性評價是“學習者和他們的教師為了確定學生現在在哪里(where),應該到哪里(where),以及如何更好的到達那里(how)而收集和解釋證據的過程?!盵2]因此,學習性評價取向的目標設計的特征之一在于其設計的目標是師生共享的,以此回應傳統教學設計中目標封閉性的問題。共享目標的意蘊:于學生或教師而言對教學設計的目標都是非常明確的,即融學習性評價師生共享教學和學習目標的理念于教學設計之中[3]。此外,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教學設計的“以教定學”,趨向“以學定教”,其共享的學習目標既來源于師生的交互學習,也是師生交互學習的一個基礎。教育中強調民主,也需保持教師教學的主導性,學生需跟隨著教師教學設計目標的大方向走;同時,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基于教師對學習者的深入了解,最終所設計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由此,可以說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的目標是為師生共同設計的,需要師生間的交互學習才能實現?!敖换W習”和“共享”為師生交互學習的共享目標的關鍵詞,從其入手構思這樣的教學目標。“交互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教學設計的目標需要師生間進行交互學習以達到目標真正能夠共享的狀態。同時,師生共享的目標來源于師生交互學習,目標的存在并非先于學習者,而是與之共生,即有了教學對象(學習者)才有教學設計的目標。首先,師生為預設目標而做的準備工作,即師生彼此交流,尤其是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其次,師生為達到這樣預設的目標協同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實現學習目標,學生反饋信息協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不僅將目標告訴學生,還應幫助其明白教學設計的目標。以“交互學習”為前提的“共享”目標不再是教師的“主觀規定”,師生對教學設計的目標是明晰的。
(二)學生學業發展為旨歸的核心目標
以學生學業發展為核心目標是實施學習性評價的首要目的,也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及初衷。與其他教育教學評價不同,學習性評價不是對學習的評價,摒棄了傳統教育評價中對學生的甄別、篩選等功能,首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設計的初衷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提供一個支點,使其更有效地學習。現將學習性評價促進學生學業發展這一理念融入教學設計中,一方面是從理論上將教學設計再次與促進學生學業發展這一目的進行對接,另一方面為實踐中的教學設計構建一個理論框架[3]。學生學業發展為旨歸的核心目標,必然是實現于完整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學、評三者的結合,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才是完整的。學生的學業發展是教、學、評三者合力的結果,而力求提升學生學業發展需轉變這三者的傳統行為方式。影響這三者行為方式轉變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其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以及評價方式的預設,在很大程度上對其有著規定性的作用。由此,教學設計中需注重這三方面行為方式的轉變:其一,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教師的教學方式包含于教學設計中。基于提升學生學業發展,需要改變傳統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轉為教師為導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是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形成以教為導,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其二,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設計規定著學生課堂學習的基本時間、空間、內容、程序,影響著其基本學習方式的采用[4]?,F代學習方式與傳統學習方式的分水嶺是學習自主,而非他主,教學設計應著力引導學生由傳統的學習方式轉向自主、合作、探究等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其三,改變評價方式及其結果的使用。教學中采用學習性評價,打破傳統教育評價過于量化和單一性現象,從而趨向深化和多維的評價。同時,轉變評價結果的使用,學生成為主要使用者,學生利用評價結果中的信息來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改善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水平,即評價是為了學習的評價。
(三)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為支點的附加目標
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以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為支點的附加目標。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作為學生學業發展的支點,同時也是教學本身所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正所謂“教學相長”。一方面,從其作為“支點”來分析,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習性評價也以學生學業發展為核心目標[3],所以,教育教學中需要尋找可以省力、有效撬動學生發展的支點。而與學生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外界因素——教師,自然成為了這一核心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其專業水平的提升無疑成為了外界撬動學生學業發展的支點。另一方面,從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作為學習性評價取向教學設計的附加性目標分析,教學設計可以說是對教與學的設計,在預想提升學生學習水平的同時,也需要考慮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素養,加固“支點”。此外,學習性評價以學生學業發展為首要目標,也力求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習性評價即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評價,并借此提供信息作為反饋來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5]。學習性評價的核心內涵是該評價為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僅是教師通過評價來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同時教師也通過反饋的信息來促進其個人的發展。同時,源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訴求,唯有走在專業不斷發展的道路上才能彰顯其職業魅力和應對外界帶來的各種教學挑戰[3]。基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作為學習性評價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目標實現的支點,同時也作為該評價取向下教學設計的附加性目標。由此,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構想了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三個部分:自我學習、合作學習和學習性評價。首先,教師的自我學習是終身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需要教師進行反思性實踐,在提升教師反思能力的同時審視其教學策略、教學進展和教學效果等;其次,教師間同伴互助,進行合作學習,在提升教師合作能力的同時,與同伴進行教學問題進行交流、互提意見;最后創設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的環境,建立相應評價機制,借鑒學習性評價理念,以激勵機制為主。學習性評價理念倡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梢哉f,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在對自身實施學習性評價的過程中得到不斷提升,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師對學習性評價的使用水平,成為提升學生學業發展的堅實的“支點”。
二、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設計的重點在于其過程設計,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過程重在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理想狀態是學生學習力的持續提升。而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必然實現于教學活動之中,其外顯為教學活動中學生趨于積極的表現力,而其本質是教學活動中動態生成而帶來的發展。由此,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力求構建學習力持續提升的過程模式、表現力持續張揚的活動模式和生成力不斷演繹的互動模式。
(一)學習力持續提升的過程模式
學習力是學習者能夠進行有效學習的綜合能力,有學者將其概括為六個要素被學者們廣為引用,即學習行為的總動力、學習需求的識別力、學習潛能的評價力、學習行為的理解力、學習活動的激活力以及學習能力[6]。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教學設計最終走向實踐,學習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其學習力。學習力的持續提升并非僅是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與終身學習結伴而生的學習化社會的時代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學習力持續提升的過程模式,是學習性評價取向教學設計的理論構想。在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發展的直接指導者,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學習的潛能和發展的可能,由此教師無疑是學習力持續提升的過程模式的總設計和實施者[7]。由此,從教師的角度來構建該模式,需要做以下幾方面努力來著手持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明確學習目標、重塑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分享多元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習上的合作者和學會自我的學習性評價。
(二)表現力持續張揚的活動模式
學生的表現力是指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所表現出的帶有個人特征的特長和才華。擁有較強表現力的學生在學習上積極主動,傾向于自主探究,有利于自身創新人格的發展。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力從多維的角度去了解一個立體的學生,有利于其診斷自我教學和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如同加涅所說,內部的變化必須通過外在的表現變化反映出來,表現的相對持久的變化是衡量學習是否發生的重要指標。然而,目前我國的教育中學生的表現力卻處于缺失的狀態,現行的中小學教育,單一的教學方式,重視智育的教育傾向,忽視生命成長規律的教育行為等現象普遍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學生表現力的發展,導致課堂教學很多時候成為教師的獨白,學生集體沉默,極度缺乏表現力[8]?;诖?,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建構了學生表現力持續張揚的活動模式。將學生的成長、發展與變化作為實施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也是目前課改所期許的。建構表現力持續張揚的活動模式,一方面,教學需設計更多的活動,讓學生學會表現,在活動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特長和才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學生表現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表現興趣、關注個體的表現等等,教師尤其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意愿和表現能力的協調發展,適度引導學生合理地表現自我和提升自身的表現能力。另一方面,教學設計上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即學生表現力的持續張揚。教學設計中要突顯對學生自信心和反思意識的培養,自信心是一個人能夠表現自我的一扇窗戶,很多學生渴望表現自我,由于缺乏自信一直關閉著走向外界的窗戶;反思意識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必備思維,沒有人能夠代替自己去進步,學生唯有通過反思,審視自己的表現,才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展現出更好的自己。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中融入了學習性評價的理念,教師以積極的心態肯定每個學生都能進步,幫助學生樹立和穩固自信心;學習性評價倡導學生自我評價,必然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才能客觀有效地評價自己。
(三)生成力不斷演繹的互動模式
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是根據課堂教學本身的進行狀態而產生的動態形成的活動過程,具有豐富性和生成性。新課程的終極價值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卻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因素和情景無法預見,也就產生出許多的生成性問題。生成可分為兩種,一類是我們預設下的現象,另一類是我們不曾預設到的現象?!皠討B生成”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它強調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固定不變、按部就班、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主張課堂教學必須構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動過程[9]。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由此構建教學中生成力不斷演繹的互動模式(如圖1)。生成力不斷演繹的課堂是需要師生互動,教學過程中因互動而有生成。那么,教學設計上需要教師的生成性教學,生成性教學的實踐先于理論,早在80年代意大利瑞吉歐在幼兒教育中就進行了生成性教育,即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學生的需要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的及時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課程的教學形態[10]。學習性評價旨在師生互動的狀態下不斷提升課堂的生成力,由此構建如圖所示的生成力不斷演繹的互動模式。在課堂互動的情境下,將預設的教學目標輸入,經過師生的課堂互動,對師生原有知識經驗產生同化與順應的作用(互動后輸入),形成動態生成(預設性與非預設性),反饋給師生并與預設目標進行整合,最終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如此不斷循環動態生成新的內容。由此教學設計中需要明確兩點:一是在彈性預設的教學目標下開展生成性教學;二是需要創設課堂互動情境。真正的教學設計始于教學之前,但并不終結于教學活動之時,是一個開放多元對話的過程[11]。
三、學習性評價取向的質量監控設計
教學設計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需跟隨教學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始終圍繞著學生學習而展開,最終必然以學生學習水平來作為衡量教學的質量標準,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效獲取學生學習情況在于師生間及時的反饋,針對反饋信息而改進學習情況的關鍵在于對學習策略的掌握。所以,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以學習水平提升為質量標準,同時建構了多元反饋回路的師生交互。
(一)學習水平提升的質量標準
教學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學習質量的監控進行設計,以此確保和評估教學活動的效果。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作為檢測學習結果的質量標準,即以學習性評價為取向的教學設計在最終的質量監控方面以確保和提升教學和學習的質量為重心目的[3]。其遵循實施學習性評價首要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學業發展的理念,在其質量監控方面的設計旨向為了學習的評價而非對學習的評價。學習性評價是為了學習的評價而非對學習的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在于對教學過程中所構建的學生學習力、表現力以及課堂生成力的提升,并非測驗所得的分數提升。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是融學習性評價理念于其中,最終的質量檢測必然基于實施學習性評價的基礎上。可以說,學習水平的提升作為監測學習質量標準,基于對以學生學業發展為核心目標回應,源于對教學過程的檢測和學習性評價實施的必然選擇。其一,目標是開展評價活動的依據,由此,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作為其呈現學習結果的質量標準,是決定于以學生學業發展為旨歸的核心目標。此外,回應了傳統教學設計對于教學或學習質量監控方面背離教學設計初衷的問題。傳統的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和學習質量的評估大多采用終結性評價,源于其評價的目的在于對學習的評價,即客觀反映出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即為了評價而評價。其二,以學習水平的提升來檢測學習結果的質量是對教學過程的檢測,因為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體現于教學過程中,即在于學習力、表現力和課堂生成力不斷提升,回避了終結性評價欠缺持續提升學生學習水平的弊端。其三,教學活動中實施學習性評價是以學習水平提升作為監測學習質量的合理選擇。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是該評價的首要目的,且該評價也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基于以上原因分析,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師、學習者及其同伴的多維評估。在教學活動開始時需要教師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估,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力、表現力和課堂生成力情況的持續記錄,以此形成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檔案袋,便于個體學生學習情況的前后對比。同時,學習者及其同伴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自我學習情況評價和對同伴學習情況的評價。那么,學生的檔案袋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學習者及其同伴的多維評價充實學生的檔案袋,最終能夠客觀深入評估學生的學習水平是否提升。
(二)多元反饋回路的師生交互
多元反饋回路的師生交互作為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機制。學習和成長都發生在循環系統的反饋中,可以說學習是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一個循環回路,而并非依靠接受的信息。由此,學習性評價為取向的教學設計在其質量監控方面的一個理念:教學的主體之一學生根據教師的反饋調整學習,以改進學習策略而提高學習水平,最終完成學習目標。教師同樣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來審視自身的教學情況適當調整教學,以提升其專業水平。具體的反饋回路(如圖2所示):在課堂教學的環境中,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改進建立在兩部分反饋信息上,一是來自教師的反饋,通常是教師的建議、評價等,二是直接來自對自身學習情況的反思;同樣,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升也是建立于兩部分反饋信息上:學生的信息反饋和自己對教學情況的反思。那么,教學設計在這一塊就需要有兩方面的設計:一方面創設一種利于反饋的課堂環境;另一方面是師生對于反饋信息的使用。一方面,教師創設利于反饋的課堂環境,其中師生間的心理環境最為關鍵。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單向線性運作的模式,是需要來自多維的互動,有互動才會有真實的反饋,而真實的反饋必然需要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心理環境之上,即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間沒有隔閡,學生敢于暴露自己對學習和教學最真實的意見和行為,教師才能有機會捕捉到來自學生們的反饋信息。另一方面,師生對于反饋信息的使用,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在捕捉學生反饋的信息的同時,需要引導學生使用反饋信息。教師從學生對其教學的反饋中及時審視教學過程,學生的反饋包括了所有教師可利用的信息,如對課堂教學的反應、對所學內容的掌握以及對評價方式的理解。然而,教師需要有選擇性地提取這些反饋信息,因為這種信息必須在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方面具有建構、教育以及互動等意義,才能稱之為“反饋信息”[12],即有效的反饋信息。那么,同時也需要教師提升自身的反饋能力,以使學生根據教師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水平。教師在課堂中應給予學生及時口頭的反饋,即學習性評價實施過程中常用的策略:對于學生課堂中回答的問題予以及時的口頭反饋、給予學生作業予以評語式的反饋等。學生由此得到的學習反饋是質化的,不僅僅知道自己學習存在哪些問題,更重要的是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基于此,學生改進原先的學習策略,以達到提升自己學習水平的效果。
(三)學習策略轉換的任務適應
教學質量以學生學習水平提升為標準,而學生的學習水平的提升需要師生的交互學習、生生的合作學習,更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的外界的幫助,必然需要掌握合理的學習策略。索科爾(Sokol)研究發現,學習策略與學習水平呈正相關[13]??梢哉f,使用學習策略已成為衡量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體現其學習水平的根本標志,是影響學生實現學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使用學習策略并非是提升學生學習水平的關鍵,在不同的學習情境和學習任務中合理地使用學習策略,才能實現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此外,學習性評價最基本的理念是,只要學習者努力、得到幫助、使用正確的方法,所有人都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策略轉換的任務適應作為學生提升其學習水平的關鍵。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合理的學習策略,而且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轉換。教學設計的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學習,正如我國教育改革必須致力于消解主要靠教的體系,回歸主要靠學的體系,才能有突顯教育改革的實效。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審視學習策略轉換的任務適應,首先有一個前提是教學策略具有可教性。盡管學術界目前對學習策略的含義、性質的識別、觀察、檢測等問題未達成一致意見,但就學習策略本身而言它是一種知識范疇,因而是可教、可學、可遷移的。從掌握能合理轉換學習策略、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水平的角度,教師需要有效設計學習策略的教學問題。首先,激發學生利用學習策略進行自主學習的動機,使之認識合理地使用學習策略能夠提升其學習;其次,幫助學生理解具體學習策略的使用條件、操作程序,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具體學習任務,在具體情境中教授、引導學生使用相應的學習策略;最后,長期堅持系統的學習策略教學,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里使用不同學習策略,并且監控自己學習策略使用的進展。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自我監控、檢查、評價和改進其學習策略,并且能夠遷移到新的學習任務中,從而提升學生自身使用學習策略的能力。教學設計從來都不是只為了教師的教,而是兼顧“教”與“學”,學習性評價取向的教學設計立意于這一初衷,從目標到過程再到最后的監控設計,始終堅持以教師教學提升為支點,以學生學業發展為旨歸。
作者:羅生全 田洵洵 單位:西南大學
參考文獻
[1]丁邦平.學習性評價:涵義、方法及原理[J].比較教育研究,2006(2):1-6.
[2]AssessmentReformGroup.Assessmentforlearning:10principles[R].Cambridge:UniversityofCambridge,2002.
[3]田洵洵.基于學習性評價理念的課堂教學設計[J].教育探索,2016(4):16-19.
[4]王以新.語文個性化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6.
[5]王沁艷,定邦平.學習性評價:理論與實踐的對話[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9):47-51.
[6]高志敏.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學習力構架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4(6):24-29.
[7]伊恩•史密斯.學習型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J].人民教育,2016(22):73-76.
[8]姚麗華.學生表現力缺失的成因與對策初探[J].新課程學習,2010(2):85-85.
[9]鄧麗.淺談教學中的生成性[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24):170-171.
[10]羅祖兵.生成性教學及其基本理念[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28-33.
[11]裴新寧.透視教學設計觀[J].中國電化教育,2003,(7):18-20.
關鍵詞:多形式 全過程 多元 反饋 循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9
近年來,全國各高職院校響應教育部文件號召,都在進行如火如荼的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節點,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尤其是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很大成效,而教學評價在實踐操作中多數沿用傳統模式,或者有所變化但過于統一,針對性不強,合理性不夠,導致教學評價沒能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尤其是藝術設計類專業。
為此,就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專業改革六年來,在教學質量評價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總結,這些問題也是同樣在改革摸索中的多數高職院校的共同問題。
1 存在的問題
1.1 評價指標體系方面
現行的評價指標不能體現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的特點;不能區分課程類型,所有課程均用同一評價體系的“萬能表”;不能完全體現項目式教學的目標評價。這樣,教學評價指標與項目式教學目標的要求有出入,就不可能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學質量。教學評價這一引導教學改革的“風向標”、“指揮棒”的作用就不能完全發揮出來。
1.2 評價組織的導向方面
系部一般在學期中期進行教學檢查和學生座談會,學院在鄰近學期結束時組織一次終結性定量評價。這些數據對于教師來說神秘莫測。教師不能適時得到信息反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糾正。麥可思公司要等學生畢業后才能開展調查評價,信息反饋明顯滯后。還因部分學生對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不足,出于應付、報復等心理,難以保證結果的客觀公正性。因為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對評價結果的應用受到質疑,所以評價的鑒定、激勵等功能不容易實現。
另外,傳統的教學評價重在評價教師的基本素質,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特色―教師引導、學生主體,不能體現對學生參與程度和教學效果的考查,尤其藝術設計類的教學效果,更不能簡單評價。針對上述問題,經過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系教師團隊的多年研究,在教學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專門的摸索、實施、驗證和調整,形成了一套適合藝術設計類專業較為完善的教學評價系統。即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評價應該是多形式、全過程、多元評價,并不斷反饋信息和循環評價。
2 完善的教學評價系統
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以往藝術設計類教師評價系統,強調了以下四個方面:
2.1 多形式評價
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分三個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應該按照教學要求和能力目標來設計三種不同形式的評價方法。任何形式的評價方法都要嚴格執行課程標準,緊扣教學目標。
專業基礎課程的評價方法可以沿用傳統評價方法多一點,如教學資料檢查、系部與督導不定期聽課、學生座談會、畢業問卷調查、畢業后回訪等。專業主干課程的評價就要嚴格按照項目式教學要求和目標進行,除了傳統的評價方式外,還要考查教師是否按項目化課程進行教學,教學模塊是否切實可行,教師的主導角色是否發揮到位,學生的主體角色有無突顯,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達到何種程度等。
最重要的是專業實踐課程,這類課程綜合性較強,考核的內容也最多,也是最能顯示學生學習效果的課程。所以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評價,除了前面兩類課程的全部評價方法都適用外,還應該考察教學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獨立完成項目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各種職業素養都能顯露出來,技能水平達到何種行業水平,也可以由督導檢驗評價。
2.2 全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不是簡單的開課前的檢查結論,也不是一兩次的聽課結果,同樣不是課程結束后的學生評教結果,更不是畢業后的麥可思調查表數據。教學評價應該是貫穿于課程教學的準備-實施-完成-應用反饋的全過程評價。任何一個或幾個過程都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藝術設計類教學效果。
2.3 多元評價
任何一種教學評價,都應該是多角度評價,首先是教師的自我評價,其次是學生、所在系部和學院督導的評價,四方面評價綜合分析,才能得出較為公正的評價結論。表1為無錫工藝學院環藝系經過幾年驗證和和修改后,較為有效的教師評價計分表。
以前,系部的評價結果多作為教師年終考核的參考數據,組織的學生座談會、畢業問卷等調查結論,只是作為系部分配課程時的參考。這些都應該及時反饋給教師,并拿出來與其它評價結果綜合分析研究,幫助教師改進不足,提高教學效果。
而督導在教學評價中明顯督多于導,應該針對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規律和專業教師的特點,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最終目的,以提高教學效果,做到全過程“督要嚴格,評要中肯,導要得法,幫要誠懇”,關鍵在于后兩條的切實實施,不但使教師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還能不斷提高教學和管理水平。
另外,還要考慮課程特點,考慮到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對教學評價的影響。
2.4 建立評價反饋機制
每一次教學評價的目標不只是為了評價教師的工作,而是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只有將多方面信息反饋給各個教師,讓教師結合自我評價,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去改進和調整自身的問題。而且,系部和督導應該適當幫助他們不斷改進完善教學內容和方法。如此循環下去,才能喚起教師積極主動進行教學改革的意識,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
這一點上一定要相信教師的職業道德,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想成為一個好教師,但是,不是每個教師都能看到自身的問題。美國許多大學為使教學評價很好地發揮促進功能,專門成立了“教學支持中心”,有些學校的“教學支持中心”在教師需要的時候,會幫助來訪教師詳細分析各方面評價信息,有針對性的去提高自己,形成良性、公平的競爭環境,激發教師產生正確的工作動機和積極的情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改進教學工作,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這也正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2.5 建立評價循環體系
在教師得到教學評價信息后,經過自我評價和教研室等多方面幫助后,重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系部和督導組成員要有針對性的就所調整后的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循環體系。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分別就不同的課程設置針對性更強的教學評價表,并將教學評價內容納入課程標準。評價標準必須符合三方面要求,即: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符合專業教學目標、符合項目化課程教學目標。
另外,評價指標要對所有教師和學生公開,才能更加完善課程改革,也有助于用合理的評價指標和方法引導課程建設的方向、教師教學改進的方向、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向。另外,構建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時還要考慮到評估項目的導向性、全面性及其權重的合理構成,同時還要體現出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觀和探索與研究并重的辦學思想指導下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蔡敏.美國高校教學評價及其啟示[J].教育科學,2007,(6).
使用后評價是促進使用者參與景觀設計,實現“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重要途徑。文章以安徽大學磬苑校區為個案,探討將使用后評價(POE)引入景觀設計教學,通過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從使用者角度出發,認識公眾參與景觀設計的價值與途徑,通過問卷、訪談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綜合分析,完成校園景觀的更新設計。
關鍵詞:
使用后評價(POE);景觀設計;教學實踐
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內容包括景觀規劃設計、園林綠化建設、室外環境塑造、景觀資源保護等諸多方面,主要服務于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廣場、商業街、辦公環境等)、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公園規劃與設計、濱水綠地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與風景區規劃設計等。以往的景觀設計教學模式多是從景觀元素入手,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掌握從場地規劃到景觀元素設置的一系列景觀設計手段。然而,從實際教學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見的問題。而使用后評價(POE)則是體現人文關懷,實現“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嘗試引入使用后評價(POE)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了解公眾參與景觀設計的價值和意義,從使用者視角出發,結合公眾需求進行設計,進而改進設計思路,提高設計水準。同時,使用后評價(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強課程的研究性,促進學生更深入地探索人與環境的深層關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評價(POE)
使用后評價(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種利用系統、嚴格的方法對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的設施(戶外空間)進行評價的過程。POE的研究重點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過深入分析以往設計決策的影響和設施的運作情況,為將來的設計提供堅實的基礎。使用后評價(POE)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通過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為活動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統計分析,評估設計實施的成效和公眾滿意度,進而尋求改進設計的途徑和方法。POE是利用社會學、行為學、社會心理學、統計學方法,與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學科知識相結合,形成一套嚴謹的評價程序與方法,通過將原有設計的預期目的與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比較,得出其使用情況與績效,總結反饋與意見,為以后的建筑與環境設計提供依據。如今,使用后評估(POE)的研究范圍已經擴展到園林設計、城市設計、道路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在景觀設計領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觀設計事務所都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評價(POE)機制,并完成了評價體系的建設,并對其完成的項目進行長期的跟蹤和評估。在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POE在城市公共綠地的規劃和設計中已有使用,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土人景觀在2010年和2015年對天津橋園做了兩次使用后評價,通過比較研究,分析了橋園改建前后公眾的滿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評價(POE)的意義
在景觀設計中引入使用后評價(POE)體現的是設計者的責任。通過POE可以檢驗設計方案實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無論在景觀設計還是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1.監測景觀設計的滿意度水平
POE能夠有效地幫助設計者對景觀規劃設計進行實時監測,通過對使用者進行觀察、問卷調查、隨機訪談采訪,可以直觀、真實地掌握景觀設計項目的滿意度水平,通過量化統計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體結構、使用者的感知與偏好、使用者在景觀中的行為方式,進而為今后的景觀設計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通過使用后評價(POE)檢測景觀設計的滿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動態的檢測機制,以便規劃設計部門與管理機構能夠長期掌握公共綠地的使用情況及其變化,從而作出合理的判斷和設計調整。而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引入使用后評價(POE)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景觀使用者的認知與偏好,掌握建立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溝通橋梁的基本方法。同時,也可以讓景觀設計課程更具研究性,使學生更早地接觸景觀設計的研究方法和途徑。
2.構建合理的景觀設計策略
使用后評價(POE)的引入為景觀設計與景觀設計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使設計過程變得更加完整與體系化。置入POE,將使景觀設計從以往的“實地勘察—設計”轉變為“實地勘察—設計—評價—再設計”,從而改變憑借經驗總結和場地認知完成方案設計的途徑。使用后評價(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過觀察、采訪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調查問卷獲取信息,結合信息的統計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滿意度和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并結合場地條件提出解決措施。設計策略的改變使設計結構完整、內容充實、目的明確,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對提升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綜合分析場地、使用者和設計師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3.建立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
以人為本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但一直以來,景觀設計都是由規劃者和設計者主導,“以人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而使用后評價(POE)則更關注景觀使用者的感知與偏好、行為與活動等。與傳統的設計途徑相比,在景觀設計中引入使用后評價(POE)強調公眾參與設計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從而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使用后評價(POE)引入景觀設計教學,可以讓學生從實踐出發,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體驗與使用者溝通的過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進而通過綜合分析評估,總結設計與修改,讓使用者的參與能夠體現在設計結果中,從而讓學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并認識到公眾參與景觀設計的價值。
三、使用后評價(POE)在景觀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1.價值
引入使用后評價(POE)對于景觀設計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傳統景觀設計教學有著課程設計不連貫、重理論輕實踐、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在教學中引入使用后評價(POE),可以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改變以往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關系,提高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度,增加學生的交流與互動,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更科學、更綜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維模式和設計思路。
2.課程設置
經過設計初步、環境設計史等課程的教學,學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觀設計發展概況,熟悉了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觀設計的原則、方法和程序。本課程將使用后評價(POE)引入教學,以安徽大學磬苑校區為個案,指導學生進行景觀空間的閱讀與感知,開展校園景觀使用后評價,并結合場地條件完成校園景觀更新設計。課程分三個階段展開。
(1)第一階段:場地體驗
根據磬苑校區現狀,將場地劃分15個組團,由學生分組完成場地調查與場地體驗工作。要求學生通過速寫、拍照、標記地圖等方法,將場地信息記錄下來,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場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結構、水景、現有景觀元素等,并注意觀察、記錄使用者在場地中的活動情況。
(2)第二階段:使用后評價(POE)
在完成場地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問卷設計,包括使用者個人信息、受訪者使用校園景觀特征、使用者滿意度水平三部分。問卷調查為期一周,包括平時和周末假期,調查時間從早晨至晚間,學生隨機在校園中選擇受訪者發放問卷,并隨機進行訪談,受訪者包括在校學生、教職員工、校外人員等,一周后完成問卷匯總和數據庫建立,并進行問卷分析。本次問卷調查共投放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70份,有效率約97%。通過問卷分析發現,校園景觀整體的滿意度水平較高,使用者對校園的整體布局、交通組織、建筑風格、整體景觀效果、環境聲音等反映良好;對校園植被的滿意度較整體景觀滿意度低,可能與校園建設周期不長、植被景觀還沒有完全成熟有關;對校園水景的滿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與校園水景較為分散、體量較小且不容易到達、缺少休息設施等有關。而戶外活動空間則反映出男女學生的差異,男生對校園活動空間滿意度水平明顯高于女生,究其原因,應是校園提供了大量的體育運動空間與設施,而使用該設施的男生數量顯著高于女生。問卷同時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園景觀中的活動特點。其中,慢跑、散步等體育鍛煉活動最為普遍,其次是約會、集會等社交活動,其他類型的活動則鮮有出現。而活動形式也與不同景觀區域的空間分布、植被水平關系密切。通過分析還發現,使用者喜歡和不喜歡的景觀空間高度統一。磬苑校區中,鳴磬廣場、南體育場、鵝池等景觀單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愛,但同時也有相當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歡該空間。這說明,這些空間受到使用者的高度關注,而通過深入分析可發現褒貶不一的態度是由于設計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鳴磬廣場缺少充分的頂層植被,鵝池的水景空間體量過小,缺少休憩設施,等等。
(3)第三階段:更新設計
通過問卷分析,學生了解了校園景觀的現狀,掌握了各景觀區域的景觀價值與不足,結合場地體驗綜合分析,進一步提出景觀更新設計策略。課程設置建立了設計者與景觀使用者的對話,學生開始意識到使用者的感知與行為方式對景觀設計的價值,校園景觀更新設計的方案也更多地體現出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設計思維。如,為運動愛好者設計了騎行與慢跑的線路;通過步行道設計將校園景觀中分散的水景聯系起來,提高其景觀價值,同時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間;宿舍區旁的土操場則改造成林蔭跑道、滑板場、多功能活動廣場組成的休閑景觀組團;而整體的植物景觀的增加,則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閑活動空間。
結語
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課程,在景觀設計課程中引入使用后評價(POE)概念,可以讓學生從理論層面認識到使用者參與景觀設計的重要價值,從而掌握使用后評價(POE)的基本方法和實施途徑;通過程序完整的設計實踐,可以使學生體驗與使用者溝通的過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進而完成景觀設計的方案編制;引入使用后評價(POE)可以增強課程的研究性,讓學生在設計實踐過程中更具研究精神,從而更好地實現景觀設計的服務價值。此外,使用后評價(POE)應根據一定周期長期開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們不斷深入探索,其對課程的教學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極高的價值。
作者:陳泓 毛貴鳳 單位: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
文章系安徽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基于專題下的‘多講’模式景觀設計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NET技術;教學評價體系;模式;數據;趨向
中圖分類號:TP311.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15-0000-02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Design Based on .NET Platform
Liu Zenggu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Abstract:The .NET technology is develops the third generation which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nternet's widespread use need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based on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to apply the platform.Using this platform,design establishes one kind to be differ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appraisal system new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The article analyzed constituted this appraisal system's 6 patterns,and has pointed out the future trend oftechnology platform based on the .NET teaching appraisal system.
Keyword:NET technology;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Pattern;Data;
Tends
一、.NET技術簡介
.NET技術是美國微軟公司2000年6月22日的專門為適應Internet的發展需要而研發的新一代應用平臺,是繼DOS應用平臺、Windows應用平臺之后的適合網絡編程和網絡開發的第三代即互聯網應用平臺。
利用.NET技術應用平臺,可以便捷地進行基于XML的應用程序、進程和Web站點的創建,可以輕松地使用該平臺進行桌面開發應用,WEB應用,移動嵌入應用;實現編碼,測試和設計工作。可以實現與一切智能設備如電腦、手機、家用電器等信息的共享,為個人和單位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所有的解決方案。
二、當前教學評價體系的不足
當前我國的教學評價多采用每學期結束時的一次考試成績或者對學生、教師的問卷調查來進行,通過對收集到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得出教學評價匯總結果。學校也多以此結果為依據展開對教師和班級的評先選優工作。
這種評價方法比較簡單,容易操作,但也存在著評價依據較少,對評價對象不能做到全面、客觀,評價過程中無法給予評價對象以指導意見,同時耗費人力物力的弊端。因此我們就需要采用一種新的評價方法來彌補這種方法的不足,這就是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化的發展,建立起來的基于.NET技術平臺的新的網絡化教學評價體系。
三、基于.NET技術平臺的教學評價體系的模式
目前,.NET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教學評價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物質基礎。這種評價體系借助網絡提供的強大交互性,廣泛傳播性以及信息收集的便利性、統計分析的快捷性等在教學評價體系中顯示出無以倫比的優點。
(一)評價方案設計制定模塊。該模塊主要用于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對象、評價方法的確定。如評價人員可以借助該模塊確定獲取數據的途徑、方范圍、采集時間,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在線討論的方式聯系起評價對象和有關專家,便于對統計的數據進行及時的分析,在出現偏差的時候,也有利于糾正。
(二)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權重建構模塊。評價指標體系是將評價的標準進一步具體化,便于進行測量的過程,是整個評價方案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對前面獲取的評價指標數據進行篩選和初步分析,然后確定出最后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指標的分析和建構,最后計算出權重。
(三)收集評價信息模塊。這個模塊的主要作用在于生成問卷并及時和提交,在網絡環境下,系統可以自動記錄下學生登錄網站的時間、次數、瀏覽內容并自動分析評測對象特點自動生成問卷,然后以電子郵件或在線測評的方式向評價對象,并將答卷及時收集。由于免去了人工采集和收發試卷的時間和費用,通過計算機自動記錄答案,所以還減少了人為影響造成的信息失真,因此,工作省時省力,信息真實客觀。
(四)數據處理、分析模塊。這一模塊主要是對先前收集到的繁多、雜亂無章的信息進行歸類、整理、統計、分析,從中理出規律性東西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些軟件的輔助才能順利完成,當前主要運用SPSS來進行這一工作。
(五)評價結論以及報告生成模塊。所有模塊的工作歸結到最后都是為了得出最終的評價結果并生成相應的報告,然后依此為參考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課程進行評價,因此,這一環節尤其應該受到重視。在這一環節需要具體完成的任務有:1.對評價對象定性并作出綜合判斷;2.對評價過程進行分析;3.總結問題,向有關部門反饋信息。
(六)建立評價檔案和信息數據查詢模塊。生成結論并不意味著評價過程的完成,必須要對上述過程的各個環節以及所有數據的獲取途徑,收集的答卷,記錄參與評價活動的種種狀態等建立起以備日后查詢用的評價檔案,因此,該系統的最后一個模塊是建立評價檔案和信息數據查詢模塊。同時也是為了保證整個評價系統在今后有案可查,有利于日后的監督,進而保證整個評價過程的客觀,公正。
四、.NET技術平臺教學評價體系的發展趨向
由于.NET技術平臺的教學評價體系可以實現對教學、學生、課程的貫通評價,且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可以實現異地同步生成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以及診斷性評價,彌補了目前教學評價系統中信息收集不足、無法進行全程監控、評價費時較長,花費巨大的缺陷,因此,值得在整個教育系統推廣。但還應看到,基于這種技術平臺的評價體系現在仍處于探索階段,所以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相信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管理模式和體制進行的全面改革深化,基于NET技術平臺的教學評價體系必將在今后更趨成熟,同時它的應用范圍也必將突破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的局限,為其他類似系統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技術和理論依據,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得到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學環境;規劃設計;系統集成;視聽效果;E-control
【中圖分類號】 G40-057 【文獻標識碼】 A 【論文編號】 1009―8097(2010)06―0005―06
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到今天,多媒體教學環境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化教室或會議廳堂,而是信息系統的一個“群落”概念。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從設施(如設備、系統等)、資源(如圖書、講義、文件等)到活動(如教學、會議、培訓、服務等)全部信息化和數字化。當前多媒體教學環境的最大特點是現場演示和實時交互,能為教學(培訓)、會議、學術交流、信息和資源共享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多媒體教學環境是當下流行的數字校園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
一 教學環境的規劃設計與系統集成
從系統集成的角度講,信息時代教學環境的顯著特點就是應用技術發展快、產品更新換代快;而從具體應用的角度講,最高原則是功能效果俱佳、操作簡單便捷,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益。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案是決定教學環境需求的根本,而系統集成則是實現教學環境目標功能的保證。
1 設計理念
一個先進的多媒體應用環境的系統集成,應充分體現網絡技術、音視頻技術、多媒體技術、環境控制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及軟硬件設計技術緊密結合的整體設計理念。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先進性與實用性
首先,隨著多媒體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產品設備不斷涌現,系統設計務必在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選用先進的技術及設施,將整個系統的技術水平定位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以適應未來更高的應用要求。另一方面,在系統的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實用性和易操作性,便于管理和維護,易于用戶掌握和學習使用。
(2)可靠性與高性能
為保證可靠性,系統應采用當前流行、成熟并有較多成功案例的技術裝備。交互性和集成性是教學環境功能強大與否的關鍵。因此,采用合理的拓撲結構,進行預先的模擬分析、設計和測試,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設備的優勢,建立一個適合語音、數據、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應用的高性能應用系統,不僅非常必要,而且極為務實。
(3)完備性與可拓展性
系統設計要以滿足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保證系統整體性能,能支持多系統、多用戶、多分支機構的靈活接入,兼顧系統的中長期擴展,在結構、應用、管理、系統性能等各個方面適應未來多媒體應用的需要。要充分考慮到未來系統的升級擴充,配置的系統設備需要具有能夠增加或連接新技術設備的能力,從而使系統在一定的時限(3-5年)內保持技術不落后。
(4)產品選型與標準化
所設計的系統應是一個開放式、遵循國際國內標準的系統,與其他接入產品具有良好的互通性。產品選型必須符合國家級標準,系統啟動快,故障恢復迅速,并具有一定地熱備份功能。
2 設計方案
方案設計不是僅僅提供單機產品的羅列組合依據,而是要給用戶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所有高品質的廳堂環境設計,必需經過一系列認真的計算機模擬、頻譜分析、建筑物理設計和最終的系統集成與測試,保證其性能指標的一致,以期達到:聽覺上實現建聲效果好、聲壓級高、恒定指向、音質優美、悅耳動聽;視覺上無盲區、色彩還原好、圖像清晰、傳輸質量穩定可靠;操作上人性化設計、智能化程度高、結構緊湊、便于掌握等目標。
當前,國內一些院校在教學環境建設過程中存在重設備選型輕系統設計的誤區,比如:在大屏幕顯示系統方面,認為屏幕越亮越好,而忽視了環境照明因素;在擴聲系統方面,唯“抑制聲反饋”為上策,不惜犧牲音質效果和語言清晰度,而忽視了聲場設計和合理的揚聲器布局;在中控系統方面,只圖價格便宜,追求大而全,而忽視了不同系統之間的信令互通和標準化,等等。沒有規劃設計方案造成的直接結果是設備資源浪費和環境效果低劣。
設計方案是需求和目標功能的確立,是指導系統集成的藍本,對系統的拓撲結構、系統原理、綜合布線(管線路由、連接方法)、接口協議和控制信令都應有明確的圖示和解釋。
3 系統集成
所謂系統集成(SI,System Integration),從字面上講就是綜合應用各種相關技術,經過相關人員的設計,適當選擇各種軟硬件設備,應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安裝調試,結合科學的管理,將各單體設備和功能部分的子系統綜合、整合為統一的系統,使集成后的系統能夠充分滿足需求。一般地說,教學環境系統集成有以下幾個特點:
(1)系統集成要以需求為根本出發點。
(2)系統集成不是選擇最好的產品的簡單行為,而是要選擇最適合需求和投資規模的產品和技術。
(3)系統集成體現更多的是設計、調試與開發,是技術含量很高的一項工作。
(4)系統集成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技術是系統集成工作的核心,科學管理是項目成功實施的可靠保障。
(5)性能價格比的高低是評價一個系統集成項目是否合理和實施成功的重要參考因素。
二 決定教學環境效果的四要素
當下的教學環境可劃分為多媒體演示型、交互型、現場采集與直播型、授課中心(會議中心)型等若干子系統。子系統的功能不同,其設計工藝和集成流程與要求也不盡相同。
盡管受制約的客觀條件不一樣,但總體而言都包括:建筑聲學環境因素、建筑光學環境因素、設備選型因素和系統集成技術,它們在多媒體教學環境系統集成方面高度辯證統一,也是決定多媒體應用環境系統集成效果的四要素。
1 建筑聲學環境因素
建筑物理因素對多媒體應用環境的影響非常關鍵,尤其對音頻效果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常說的擴聲系統包含兩個方面:建筑聲學條件即建筑聲學環境因素;電聲條件即電聲設備。建筑聲學條件指特定空間的聲學環境條件,如:混響時間、吸音效果及隔音系數等。
2 建筑光學環境因素
環境照明因素對多媒體環境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比如:環境照度太高,影像視覺效果就差;環境照度太低,則影響受眾者的視力和情緒。再如:燈光的亮度和色溫對攝影圖像的清晰度和色彩效果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3 設備選型因素
有了良好的設計方案,在建筑物理和環境照明都達到要求的情況下,設備選型因素也較為關鍵。性價比是首要考慮的因素。性能優良的裝備必然價格不菲,但最昂貴的設備未必最適合某一環境。下面列舉一些影響設備性能的品質因素:
(1)音頻設備的頻響范圍、信噪比、揚聲器的Q值等決定音頻效果和語言清晰度。
(2)分辨率、對比度、亮度(ANSI流明指數)視頻信噪比、壓縮比和碼流率決定視覺效果。
4 系統集成技術
精良的設備需要優良的設計工藝和施工技術。因此,系統集成技術對多媒體環境建設也非常關鍵。比如:
(1)音頻系統中平衡與非平衡的連接技術的結果都會出聲,但傳輸效果及抗干擾不一定一樣。
(2)數字視頻中的VGA、DVI、HDMI的連接技術和選用對圖像和畫質影響重大。
(3)串口(RS232、RS422、RS485)和IR技術應用在中控系統,控制效果一樣,但抗干擾、可靠性與穩定性不盡相同。
(4)RS232、RS422、RS485接口相似但原理不盡一致。
(5)串練、并連和混合接地技術在不同場合的應用對安全接地和信號接地意義重大。
(6)控制程序創作編程技術不同,操作界面的友好程度就大不一樣。
三 教學環境視聽效果的評價
多媒體應用系統在分類上大多是分開的,但在視聽環境中,人們要求視聽同步、效果和諧統一。教學環境作為多媒體視聽環境中的一分子,聲音和影像效果極為重要。那么如何做出判斷呢?
1聽覺效果
音質好壞的評判標準取決于表演者(演講人、演員等)和聽眾的主觀感受。音質設計就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得出這些與主觀感受相對應的客觀指標(物理參數),使音質的客觀指標符合人們的聽覺要求。
(1) 評判音質的主觀標準
評判音質效果不僅與空間環境的物理條件有關,也不僅與人的聽覺特性相關,他還與民族特點、文化傳統、藝術風格等密切相關。人們對不同聲音信號(語言或聲音)的主觀感受有不同的要求,這些要求就稱為評判音質的主觀標準。音樂素養不同的人群對音質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人們對聲音音質的主觀評判主要在于三個方面:量的因素、質的因素和空間因素。此外,在室內音質評價中,對于語言信號,還有一個定量的評價標準――語言清晰度。
1)量的因素
“響度”是指人們感受到的聲音大小,足夠的音量是室內環境具有良好音質的基本條件。對于教室的語言擴聲來說,響度在60-80方足夠;而對于多功能報告廳,響度的要求范圍就大一些,約50-100方或更高;針對大禮堂等有文藝表演時,對響度的要求更高,至少在100-140方,甚至更高。
“豐滿度”是指人們感受到聲音的余音和厚度感。聲音一出,整個環境空間內都在響應,給人以“余音”縈繞在耳,豐滿而有力的感覺。與“豐滿度”相對應的物理參量是“混響時間”,因此“豐滿度”又稱“混響感”。
2)質的因素
質的因素主要指對聲音信號源音色的還原度和美化。保持聲音信號源固有的音色不失真,是質的因素的基本評價標準。人們常用“溫暖”、“透亮”、“悅耳”等來形容音色品質。評判質的因素的相關物理指標主要是混響時間的頻率特性和早期衰減的頻率特性。
3)空間因素
空間因素是指室內聲學條件讓聽眾體會到的一種空間感,包括聽眾根據聲音判斷音源的遠近和方位。比如,在禮堂或劇院中演講或歌唱,由于室內聲學條件可使聽眾感覺到演出宛若在小廳內,即距離感較近,有種“親切感”;在大型音樂廳表演交響樂時,由于室內聲學條件可使廳內的人們產生被演奏聲所包圍的感覺--“立體感”和“圍繞感”?!坝H切感”、“立體感”和“圍繞感”等就是對空間因素的評價,它與反射聲的強度、時間分布、空間分布密切相關。
4)語言清晰度
語言清晰度的測定方法因發音者和聽者的不同而差異很大。但語言有連貫的意思,往往不必聽清所有音節即可完全聽懂所有講話,聽懂講話的程度叫“可懂度”。實踐證明:“語言傳輸指數”與“可懂度”密切相關,“語言傳輸指數”達到0.6以上時,“可懂度”即可達到“優良”。
(2)決定音質的客觀指標
音質好壞的主觀評判標準是音質設計的出發點和目標,但決定音質效果的具體物理指標是客觀的。聲壓級、混響時間與音質主觀評價的量的因素密切相關。
1)聲壓級與聲場均勻度
與“響度”相對應的物理參量是“聲壓級”。各個頻率的聲壓級與該頻率聲音的響度是相對應的。語言和音樂都有較寬的頻帶,對于語言擴聲來說,最大聲壓級90dB足夠;而對于語言音樂兼用的多功能報告廳,最大聲壓級93dB或更高;針對大禮堂等有文藝表演的綜合型大環境時,由于對響度的要求更高,最大聲壓級至少在100-120dB,甚至更高。為了避免環境內出現弱音區或盲區,室內聲場均勻度應盡量控制在聲壓級誤差±3dB以內。解決室內聲場均勻度的最好辦法是除了科學地進行建筑聲學的音質設計外,還要根據環境的體型進行揚聲器布局與供聲方案(集中式、分散式、混合式)設計。
2)混響時間與聲音明晰度
混響時間則與室內的混響感和豐滿度有對應關系:較長的混響時間有較長的混響感,較高的豐滿度。在廳堂環境中,聽眾接收到的聲音是多元的:直接來自音源的直達聲;天花、墻面等反射后的反射聲(一次反射聲和多次反射聲)。最先聽到的是直達聲,然后是各次射聲。就語言擴聲來講,直達聲后35-50ms以內到達的近次反射聲有助于加強直達聲(提高響度)和提高清晰度的作用,對于音樂,近次反射聲的時間范圍可以擴大到80ms,以利于增強空間感和豐滿度。為了保證語音清晰度,混響時間越短越好,太多的混響聲對聽清聲音不利。而與語音清晰度相反,要保證音樂的豐滿度和保持室內有較長的余音效果(混響感),就必須延長混響時間以擁有足夠的混響聲,雖然混響聲會降低語音清晰度,卻有助于音樂音質的美化。“親切感”要求在直達聲后20-35ms之內有較強的反射聲。
一般來說,在空場教室等語言擴聲環境中混響時間可選范圍為0.8-1.2秒,多功能報告廳為1.2-1.6秒,大禮堂則為1.8-2.4秒。
2視覺效果
不同的人對色彩、亮度、對比度等不同的視覺信息(文字、圖形、影像等)的主觀感受有不同的要求,這些要求也就稱為評判視覺效果的主觀標準。視力不同的人群對視覺效果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1)影響視覺效果的主觀因素
人眼的分辨能力決定了人們對感觀對象的視覺效果,人眼分力包括:視覺分辨力、適應性、色彩分辨力等。
1)視覺分辨力
人眼分辨力的大小用分辨角(視敏角)表示。視敏角是指在被觀察物體上,人眼能分辨出的最近兩個相鄰點對眼睛形成的張角。實踐證明:視敏角最小值為1'-1.5'。這個值對視頻系統掃描行數的選擇提出了基本要求。在觀看距離一定的情況下,若兩相鄰掃描線的視角小于分辨角,人眼就不能分辨;若大于分辨角,則會有顆粒狀的感覺,影響視覺效果。
就人的視覺范圍而言,10°以內是視力敏銳區,即中心視野,對圖像的顏色及細節部分的分辨能力最強。20°以內能正確識別圖形等信息,稱為有效視野。20°~30°,雖然視力及色辨別能力開始降低,但對活動信息比較敏感,30°之外視力就下降很低了。
按照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CCIR)的定義,高清晰度電視的最佳觀看距離為屏幕高度的三倍,這樣即能使一名正常視力者在觀看演示時有臨場感。所以,當顯示系統的標準根據需求一旦確定,就可以按照座位的布置(即觀看距離已定)選擇屏幕的大小了。
2)人眼的適應性
人眼的適應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a 暗適應和亮適應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人們從陽光下走進較暗的房屋,就會感到一片漆黑,幾分鐘后視覺才能逐漸恢復,一般在30分鐘左右達到穩定;而當在黑暗里打開電燈時,很快就能分辨出景物(包括明暗與彩色)。這說明環境由暗變到亮時,錐狀細胞很快(一般只需幾秒鐘)就恢復了作用,并約在一分鐘內達到穩定。
b 亮適應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是由適應性引起的,當人們同時觀看深色(偏暗)背景和淺色背景(偏亮)上的灰點時,會出現前者的主觀亮度感覺比后者的強一些的現象這叫近旁對比效應。同樣紅色小紙片分別貼在亮度相等的灰色和紅色紙板上,相比之下會感到紅色紙板上的紅色小紙片的飽和度較低,這是彩色飽和度對比效應。如果把一張桔紅色的紙放在紅色紙旁邊觀看時比單獨觀看時更黃些;而如果與黃色紙靠近則桔紅色顯得更紅些,這是色調對比效應。彩色樣品的面積不同也會使人的色彩感不同,面積大的比面積小的給人以亮度和飽和度都強一些的感覺,這是面積對比效應。如果一種彩色包圍另一種彩色,而且被包圍彩色的面積非常小,則被包圍的彩色的主觀效果有向周圍彩色偏移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同化效應。在廣告和教學媒體設計中利用這些對比效應可以取得較好的彩色視覺效果。
3)色彩分辨力
人眼對彩色的分辨能力比亮度分辨力差。如果眼睛對黑白細節的分辨力定為100%,則實驗測得人眼對各種彩色細節的分辨能力都小于1。
(2)影響視覺效果的客觀因素
視覺效果優劣的評判取決于觀眾對文字、圖形、影像效果的主觀感受。視頻系統設計就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得出這些與主觀感應相對應的客觀指標(物理參數),使文字、圖形、影像顯示效果的客觀指標符合人們的視覺要求。
評價視覺效果除了討論人的視覺特性外,要更加重視顯示設備的性能客觀指標,同時也不能忽視空間環境的照度。
1)照度
照度是指物體表面在單位面積上所獲得的光通量。被均勻照射的物體,當1平方米面積所得到的光通量是1流明(lm)時,其表面照度是1勒克司(lux)。照射強度被光源功率和設計以及與投射面間的距離決定。光源發光強度越高,照度越高;距離越近,照度越高。故,室內照度設計對教學環境大屏幕顯示系統意義重大。表1為相關環境照度設計參考值。
2)顯示設備的性能
顯示設備的性能由其指標參數決定,核心參數包括:亮度、分辨率、對比度等。
a 亮度
亮度表示物體表面發光的強度值。不論這一表面是反射光線(正投),還是透射光線(背投),它都是發光的表面。在單位面積上的發光強度即是該物體表面的亮度。單位是尼特(nt)。流明并不是亮度單位,而是“光通量”的單位,它說明光能的強弱。經驗值表明:在環境照度相同的條件下,2000ANSI流明的投影機投在50英寸白色玻珠幕上的圖像亮度感明顯低于50英寸等離子屏(200 尼特),而與50英寸TFT液晶顯示器的圖像畫面(150尼特)亮度相仿。在同一發光面,
方向不同亮度值不同。亮度的測量一般在垂直于視線的方向
進行,如光強不變,光源投射面積越小,則亮度越高;投射面積越大,則亮度越低。
正投顯示系統的亮度與距離和屏幕大小有關,屏幕大,距光源遠時,自然因為光能分散,其受光單位面積截獲的光通量降低,則亮度就降低了;反之,其單位面積截獲的光能多,亮度就高。另一方面,物體的反射率越高,亮度越高,同一光照下,白色與黑色的被照物體反射率不同,反射和吸收光線能力不同,其表面亮度不同。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注重投影機選型的同時,也要注重屏幕材質的選擇,這一特點對于大屏幕系統設備選型至關重要。
b 分辨率
分辨率是較易混淆的一個概念,分辨率常見的有兩種表示方式,一種是以電視線(TV線)的方式表示,另外是以像素的方式表示。以電視線表示時,其分辨率的含義與電視相似,這種分辨率表示方式主要是為了匹配接入投影機的電視信號而提供的;以像素方式表示時通常表示為RGB分辨率。
RGB分辨率與水平掃描頻率、垂直掃描頻率及視頻寬帶有關,它以乘法形式表現,比如:分辨率為1024×768,表示水平分辨率為1024,垂直分辨率為768,即:“1024”表示屏幕上水平方向顯示的像數,“768”表示垂直方向的像數。像素是組成圖像的基本單位,像素數越大,則圖像越細膩。
如表2所示:分辨率決定顯示設備的檔次,若所演示的內容以一般教學及文字處理為主,則選購XGA(1024×768)足矣,而要顯示HDTV信號,則必須達到1920×1080。
c 對比度
在視頻節目中,重現圖像的亮度無需等于實際景物的亮度,而只需保持二者的對比度相同即可。
對比度是指在畫面最大亮度與最小亮度之間的比值,而亮度層次是指在畫面最大亮度與最小亮度之間可分辨的亮度感覺差級數,也稱為灰度層次或亮度梯級數。由此不難理解,對比度越大,畫面上的亮度層次就越豐富。視覺效果與景物或重現圖像的相對對比度有關:亮度層次是圖像質量的一個重要參數,亮度層次多,圖像就會顯得明暗層次豐富,柔和細膩;反之,亮度層次少,圖像會顯得單調生硬,即使畫面上細節很清晰,也難以令人滿意。
實驗數據表明:要得到比較理想的視覺效果,不同的顯示模式對對比度有不同的要求,如表2所示。當前流行的顯示設備中,三片LCD投影機對比度約為200:1~500:1;單片DLP投影機約為800:1~1500:1,三片DLP投影機約為1500:1~2000:1;而等離子或液晶平板顯示器多般在2000:1或以上。
(3)正面投影模式的投影機選型
室內多媒體應用環境中,在滿足國家室內照明標準(150-400LUX)的前提下,采用平板顯示系統(LCD、PDP等)、背投大屏幕墻或LED屏對視覺效果一般都不會有太大影響。但采用多媒體投影機正投系統,則必須面臨環境照度的問題。現實中不少人存在一個誤區,他們認為:投影機參數越高,視覺效果越好。且不論用戶的投資負擔,單就人眼的“視覺特性”來講,這種觀點不完全符合客觀實際,是不科學的。
實驗證明:在正面投影模式的情況下,環境照度、顯示對象(文字、圖形、圖像等)的對比度系數、屏幕大小及屏幕增益與投影機的亮度存在一個比例關系。
LANSI=1/4(Cr×S×E/P)
上式中,LANS即投影機亮度;Cr為顯示對象(文字、圖形、圖像等)的對比系數;S、P分別為屏幕的面積(m2)和增益;E為環境的照度。這樣,就不難得出各類應用環境中投影機亮度的參考值,參見表3。
四 教學環境的智能化與管理
當前,我國多數高校在校生規模都已達到幾萬人,因此,教學環境的規模也相當龐大。以清華大學為例,多媒體教學環境覆蓋了東、中、西區十幾棟樓宇,目前共有多媒體教室和兼具會議功能的教室238間。面對如此龐大的日常運行系統,如果采用教師自理或“人海戰術”的服務體系,勢必大大降低課堂效率或極大地增加人力成本。此外,還容易造成管理部門與教師之間的矛盾,浪費設備資源,降低設備壽命。所以要達到保障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學環境科學的、一體的智能化管理不可或缺。
從圖1和圖2中可以看出:清華大學教學環境的一體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在網絡控制(e-control)系統之上,是一個多用戶、多媒體資源管理控制平臺,使用多種軟硬件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支持,使得運行管理和操作控制變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動化。e-control系統提供高效的“指向和點擊”界面,可在大范圍內提供實時監視、控制,以及對多媒體資源和環境系統應用狀況進行即時報告,還可以通過簡便的一覽式圖像監視整個控制系統的網絡。
一個高效的智能化教學環境管理平臺的建立,至少具備以下技術條件和特點:
(1)具有相對獨立于校園網的教學環境專用網絡,使教學活動免受校園網其它用戶或其它因素的干擾。專用網絡要根據教學環境各類資源信息傳輸的需要設計,以保證其有足夠的帶寬和可靠的防護系統。
(2)管理平臺及e-control系統必須具有支持基于網絡的跨平臺和計算機可執行的、完全用戶自定義界面。
(3)e-control系統可與SQL Server, Sybase及Oracle直接進行數據庫集成。
(4)e-control系統可與MS Exchange服務器全面集成,從而進行事件計劃。
(5)e-control系統支持HCP、SSL網絡和Windows事件日志。
(6)e-control系統應具有日歷、熱點列表、操作項、即時信息和網絡攝像頭等插件程序模塊,適時得出設備使用情況和呼喚次數的統計報告,可設定聯系人屬性和聯系方式等,以便資源管理工具得以實時跟蹤和安排維修保養計劃。
(7)e-control系統應具有教師課堂應用效果評價體系,以便管理者(部門)能隨時監督或檢查運行人員工作質量。
清華大學于2003年在第六教學樓率先建立了教學環境中央控制系統管理平臺,并按點(教室)、線(小區)、面(全環境)布局進行了智能化管理,根據“優、良、中、差”的教師課堂應用效果評價體系表明:第六教學樓已接待50多萬人次的教師上課,教師對運行人員服務水平和質量評價的優良率達到99.69%。自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教師課堂應用效果評價體系已推廣到全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 秦佑國,王炳麟.建筑聲環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嚴立中.現代聲像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
關鍵詞:教學評價 管理者 教學考核人員 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b)-0125-02
1 現在評價方法不足
現在流行的教學評價方法為國內教學通用的雙評價系統:即教學督導隨機聽取教師授課,依據教師課堂表現給出教學效果評價;另一方面,教學管理部門依據各項考核標準做出課堂評價表,所有上課的學生給任課老師打分。將督導評價結果與學生評價結果相加即為教師教學總評成績。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雙評價系統暴露了自身一些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學生學習態度問題
大部分學生對教師的課堂知識點展開、知識儲備、課堂教學內容準備比較敏感,此類學生填寫的教師效果評價表比較客觀;有一小部分同學上課不注意聽講或干脆不聽課或曠課,此類學生會胡亂地、不負責任地給教師打分,此類分值不能夠充分反映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
1.2 教師的工作態度問題
大部分教師認真備課和講課,及時與學生互動,上課效果好,督導聽課評價就會好;也有一少部分教師,沒有充分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實驗設備,講課對付,甚至遲到,上課效果就會不好,督導聽課時沒有遇到這種情況,打的分值不能反映客觀事實。
1.3 教學督導工作態度問題
督導老好人的態度也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評價。
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著管理更規范、評價更公正、結果更公平、教師有目標的原則,長春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分院進行了新的嘗試。
2 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新構想
由雙評價系統升級為多評價系統,即采用教學督導聽課評價、學生聽課評價、教學管理單位管理評價,并且細化評價規則,將教師教學評價項目細化為5大項31個小項,使用專用教學評價軟件記錄,教師可隨時登錄軟件看到自己的量化分數。
新的教師教學評價系統中,有4種角色:分別是教學主管領導(比如院長)、教學評價管理者(比如教務科長)、教學考核人員(比如教學考核小組成員)、普通教師(比如具有教學任務的教師)。
教學主管領導對教學管理者下達評價任務,并且在教學評價執行過程中指導教學評價工作;教學評價管理者受理并處理普通教師對教學評價提出的質疑;教學管理者安排教學考核人員執行教學考核任務,解釋教學考核規則,指導教學考核人員處理普通教師提出的教學考核質疑;教學考核人員接受教學考核任務,對普通教師實施教學考核,接收并處理普通教師提出的教學考核質疑,并向普通教師解釋考核規則;普通教師查詢考核結果,如有疑問會向教學考核人員提出考核質疑。
3 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實現
3.1 系統簡介
評價系統中有4種角色對應教師教學評價系統軟件中的4個軟件,分別是教學主管領導終端軟件、教學評價管理者終端軟件、教學考核人員終端軟件、普通教師終端軟件。
(1)教學主管領導終端軟件。
包括考核記錄查詢、考核結果查詢、考核質疑、考核指導4個模塊??己擞涗洸樵兡K用于查詢考核人員對普通教師給實施考核的記錄信息以及考核應用的標準,從而可以了解到某個教師教學考核的詳細信息,進而可了解教師的優缺點,為以后給其分配適合其特點的教學任務奠定基礎,包括4個功能:查詢教師考核記錄、查詢教師考核結果、查詢單項考核記錄、查詢教師考核工作;考核結果查詢模塊指的是當教師該學期、該年度工作結束后,對每位老師所有考核結果進行統計,生成考核報表,考核報表以清單的方式列出所有普通教師考核的結果和排名,為教師獎勵提供依據、為學生選課提供依據;考核質疑模塊指的是被考核對象對考核結果提出質疑,以及對提出質疑的反饋結果,包括查詢質疑信息和查詢質疑處理結果2個子模塊;考核指導模塊指的是教學主管領導對當前考核實施的標準、考核實施方法提出的指導性意見,用于指導當前的考核工作。
(2)教學評價管理者終端軟件。
包括數據管理、權重分配、考核任務分配、考核記錄查詢、考核結果查詢、考核質疑、考核指導7個模塊。
數據管理模塊包括管理教師數據、考核規則數據、指標數據的錄入、修改、刪除、查詢等功能,其中教師數據包括教工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年齡、職務、專業、教研室、電話、職稱聘任、聘任級別、職稱資格、編制。規則數據包括序號、一級指標、一級權重、二級指標、二級權重、三級指標、三級權重??己艘巹t數據包括教師數據管理、指標數據管理、規則數據管理3個子模塊。
權重分配管理模塊用于管理評價規則所占的比重。包括一級指標嘀胤峙?、都壷笜藱嘀胤峙洹⑷壷笜藱嘀胤峙?個子模塊。
考核任務分配模塊是由教學評價管理者指定考核人員執行31項考核任務中的某一項或某幾項考核任務,包括分配考核任務和考核任務查詢2個子模塊。
考核記錄查詢、考核結果查詢、考核質疑、考核指導4個模塊與教學主管領導終端軟件相同。
(3)教學考核人員終端軟件。
由考核人員使用,用于記錄對普通教師執行的考核結果和普通教師提出的考核質疑處理,包括考核記錄查詢、考核結果查詢、考核質疑、考核指導4個模塊與教學主管領導終端軟件相同。
(4)普通教師終端軟件。
由普通教師使用,用于查詢本人的考核信息和考核結果,從而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使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點、改正自身的缺點,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該軟件包括考核、考核記錄查詢、考核結果查詢、考核質疑、考核指導5個模塊,與教學評價管理終端軟件相同。
3.2 系統考核評價標準
一級指標共有常規管理、教學能力、實踐教學、教科研能力、崗位能力5項內容,每一項所占的分數加在一起為100分,所占的權重即為一級權重。比如:常規管理(30%);教學能力(30%);實踐能力(10%);教科研能力(20%);崗位能力(10%)。
(1)常規管理:二級指標有教學檢查(30%)、工作量(50%)、考試工作(20%)。
(2)教學能力:二級指標有聽課評價(80%)、學生評價(20%)。
(3)實踐能力:二級指標有實踐技能(60%)、實踐活動(40%)。
(4)教科研能力:二級指標有教研(80%)、科研(20%)。
(5)崗位能力:二級指標有崗位實踐(80%)、社會服務(20%)。
系統的三級指標共31個小項,指標之間依據重要性占據不同的權重。包括計劃文件、教學文件、教學秩序、專業課時、實踐課時、調串課、命題工作、監考工作、閱卷工作、督導評價、專業評價、網上評價、學意評測、學生技能大賽、教師技能競賽、技能培訓、競賽培訓、實踐指導、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競賽、業務培訓、教材建設、、課題研究、專利項目、科研獲獎、企業實踐、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轉化、對外培訓。
新評價體系的實行,促進了教學,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徐士良.計算機常用算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絡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2019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于網絡的現代教學模式是1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絡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1就是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10分重要的意義。
1、課題研究背景
(1)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梢哉f,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 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1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1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1個重要課題。時至2019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19年4月也發表了1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2)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1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2、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2)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3)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1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3、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19年5月-2019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19年9月-2019年1月,開發軟件
2019年2月-2019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19年9月-2019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2)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4、課題研究價值
(1)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2)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1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F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3)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1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5、研究基礎
(1)已有相關成果
1、曾于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9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19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4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2等獎。
4、承擔國家"95"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4個子課題的研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19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1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1。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并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基地1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3)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第2版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19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1屆至第5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19年(新加坡)、2019年(臺北)
9、《改善學習--2019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職業院校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產教結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入,行業企業參與不斷加強[1]。但是,高等職業教育仍然存在著社會吸引力不強、發展理念相對落后、基礎能力相對薄弱等問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將會帶來教學質量的下降。教學質量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障,是衡量高等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高等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的根本。2014年6月教育部頒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指出:“職業院校要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建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強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p>
通過調研發現,部分高等職業院校仍沿用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法來實施教學質量監控,這種方法存在實施成本高、效率低、數據統計復雜、真實性和公平性難以保證等弊端,阻礙了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自身教學水平,也制約了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2015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睘榇?,在互聯網思維的帶動下,利用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與教學質量評價方法進行深度融合,設計一套集評價管理、評價實施和評價反饋等功能于一體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對于高等職業院校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系統需求分析
通過與評價工作人員多次面對面交談,記錄并梳理評價工作流程,教學質量評價系統需求如下:
1.本系統的用戶包括:學生、教師、院領導、督導員、教務處管理員、企業、家長和用人單位,并對以上八類用戶進行身份驗證。
2.學生可以進行學生評教,教師可以進行教師評學和同行互評,院領導可以進行領導評教,督導員可以進行督導評教并管理督導評價指標庫,教務管理員可以管理學生評教、教師評學、領導評教、和社會評價,企業、家長和用人單位可以進行企業評價、家長評教和用人單位評價。
三、系統總體設計
1.總體架構
本系統采用比較典型的三層結構,即用戶界面層(UIL)、業務邏輯層(BLL)和數據訪問層(DAL)。其中用戶界面層主要負責與用戶交互,為用戶提供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同行互評、督導評教、社會評價、評價體系管理等操作界面;業務邏輯層主要負責接收用戶界面層傳遞的數據,并調用數據訪問層提供的服務,處理各項業務邏輯;數據訪問層主要負責接收業務邏輯層傳遞的數據,并與數據庫進行數據的存取,包括:添加、查詢、修改和刪除等操作。
2.功能模塊設計
根據系統需求分析和系統總體結構,本系統由八個功能模塊構成:登錄模塊、學生評教、督導評教、教師評學、同行互評、教務評價、社會評價、領導評價。各個功能模塊的主要功能如下:
(1)登錄模塊:對系統用戶進行身份驗證。
(2)學生評教:學生對當前學期任課教師進行評價,查詢任課教師對學生所在班級的評價結果。
(3)督導評教:實施評價督導評價,管理督導評教指標庫,查詢對教師的評價結果。
(4)教師評學:教師對當前學期任課的每個班級進行評價,查詢學生、同行和督導的評價結果。
(5)同行互評:教師對當前學期、本部門其他教師所授課程進行評價。
(6)教務評價:管理教務處評價指標庫、企業評價指標庫、家長評價指標庫、主管部門評價指標庫,查詢各類評價結果,進行數據分析與挖掘。
(7)社會評價:家長、企業和用人單位對教學質量的評價。
(8)領導評價:對全院當前學期某任課教師所授課程進行評價,瀏覽和查詢各類評價結果。
四、數據庫E-R模型
根據系統總體結構和系統功能模塊設計,各個功能模塊在運行過程中需要存儲和處理用戶、授課計劃、評價指標、評價過程、評價結果等信息。
[關鍵詞]車輛工程;汽車設計;模塊化教學;教學組織;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0-0032-04
《中國制造2025》強調了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而智能制造則是搶占這一制高點的主攻方向[1],汽車設計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節能、環保、安全和智能上[2];而我國汽車的發展,經歷了逆向工程到正向工程的轉變,采用了基于NVH的設計流程、基于安全的設計流程。[3]汽車行業急需培養具有設計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我校車輛工程專業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富有科學和創新精神,掌握扎實工學基礎理論、車輛工程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程實踐能力,在汽車測試與檢測技術、特種及專用車設計、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綜合能力突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車輛工程技術人才。
在專業能力設計方面,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具有車輛工程領域必須的機械、力學、電工與電子技術、信息及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系統地掌握車輛工程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所需的專業知識,初步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車輛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設計制造、實驗以及運用等問題的能力。
在綜合素質培養方面,要求學生具有不少于一門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善于技術分工和協作,共同完成目標,具備良好的社會活動的能力。
為了實現如上的設計目標,學院對本專業的汽車設計課程提出了教學要求。作為車輛工程專業必修的專業主干課程,汽車設計課程要使學生學會分析和評價汽車及其各總成的結構與性能,合理選擇方案及有關參數,并學到一些汽車主要零部件的設計方法,為以后進行畢業設計及畢業后從事汽車設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程提出的能力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合理匹配汽車零部件方案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根據設計要求,設計選擇零部件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汽車設計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術。
一、汽車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案
根據課程教學要求、能力矩陣設計要求,按照模塊化原則[4][5],項目組將課程理論教學與課程設計緊密結合,設計了模塊化的教學過程并組織實施。
(一)模塊化教學組織的基本原則
模塊化教學組織是貫徹模塊化課程體系的重要保障,為此設計模塊化教學組織的基本原則如下:
1.課堂教學內容以模塊產品設計為目標,在總體設計的要求下獨立存在,強調理論與實踐設計的有機結合,模塊設計內容和思想與企業目前的產品生產模式相一致。
2.發揮每個教師的專業和科研特長,將教學內容與教師的特長研究方向緊密結合,實現教學相長,科研促進教學。
3.模塊總成的結構設計與理論學習相結合,在設計中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每個模塊的工程設計案例和經驗,與教師的理論教學相得益彰,相互補充。
4.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成效,在課堂每個環節引入企業工程師任教,教授實際設計方法和案例,讓學生樹立工程設計思想,并落實到專業設計中。
(二)模塊化教學的師資條件
由于模塊化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難以由一個或兩個教師完成,必須通過各方面有綜合能力的教師團隊擔任,為此,課程采用總成分組、模塊化設計的形式完成,任課教師由兩部分人員組成,即高校教師和外聘企業技術骨干教師。學校根據課程內容和結構,配置主講教師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參加授課的企業教師一般每年有3~6人,參加主要模塊的授課,主要來自整車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技術骨干,如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北汽福田奧鈴汽車廠、青特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農業機械研究院、黃海離合器有限公司等。
(三)課程學習方法
要將課堂集中授課、分散設計、分組討論、集中指導等環節緊密結合,通過設計答辯展示小組設計成果。
授課教師與企業工程師聯合集中授課,講解總成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和設計過程,明確設計任務和設計要求,圍繞產品設計開展學習和分組研討;兩位教師的教學內容形成互補,校內教師把握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校外教師掌握現行設計方法和設計標準,將理論與實用相結合,提高學生培養效果。
分組設計是讓多名學生聯合完成指定的設計內容和設計環節,通過設計掌握設計理論、方法和標準。學生要分頭完成資料查閱、資料分析、設計方法研討、任務分工、過程協調,并最終完成一項設計任務。分組設計在課內外進行,設計模式靈活、工作效率高。
通過此項組織和學習訓練,培養學生根據實際任務,查閱資料、分組討論、完成設計成果并匯報設計成果等環節,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資料查閱及使用能力、匯報交流等綜合能力。
(四)總體教學安排方案
每個模塊內容安排至少兩個講授環節,包括主講教師講授和專家講座。第一次課程重點講授本模塊的主要內容、主要設計流程、主要設計方法,介紹設計標準、參考資料,包括網絡資源和資料,分配設計任務,確定任務的時間要求,確定繪圖完成的內容。后續課程主要針對設計內容和設計任務進行專項布置、講解或指導?!≡O計任務,由學生分組在課外完成。完成的任務應包括設計計算報告、部分關鍵總成及零件的圖紙,必須小組合作完成,制作PPT文件并進行答辯。組內每人必須至少答辯陳述1次,當眾陳述。
所有總成及零部件結構的圖樣設計,參照教師提供的統一設計規范進行,可以在完成全部設計要求內容的基礎上,完成其他設計圖樣,如3D設計圖。
每章課程的設計過程中安排至少1次方案討論、1次集中設計討論、多次現場指導、1次匯報交流和答辯。
最后完成所有材料的系統整理,完成整車的系統設計、計算和資料整理,撰寫設計報告,整理設計圖紙。課堂教學前后,學生可以按照要求,登錄學校課程中心的網站學習、復習,熟悉掌握有關結構的拆裝。
分組及任務,一般將5~6人分為1個設計小組,按照學號或宿舍或自由組合確定。確定完小組后,每組成員自己推選組長。組長負責本組設計任務的組織、分工、考核等任務。
完成的任務應包括設計計算報告、部分關鍵總成及零件的圖紙,必須小組合作完成。所有總成及零部件結構的圖樣設計,參照教師提供的統一設計規范進行。在整個課程進行中,組內每人必須至少進行大會報告1次,匯報小組的設計成果,包括設計組織等過程所做的工作和方法。
二、教學效果評價指標的設計及分析
為了測試汽車設計模塊化教學及教學改革的效果,除了教師要隨時了解信息、及時調整課程教學方法、劃分內容外,課程組在課程結束后,還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問卷調查,問卷結果具有較好的客觀性,能夠較好地反映出與教學有關的狀態信息。
(一)客觀評價及分析
根據模塊化教學的基本安排,課程目標與專業培養目標間的關系,以及教學組織情況,項目組設計了如下兩套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和表3所示,對各指標分別設計了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無法評價五檔,并分別賦予5、4、3、1、0的分數。
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統計數據來源為參加授課的47位學生,每個人獨立給出對每一個指標的評價分數,并給出主觀的評價。每個項目的得分值為所有人員對該項目評價分值的算術平均值。
學生對課程模塊化設計的總體是滿意的,且滿意度較高??己酥笜?課程設計內容是否有助于掌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的評價最好,說明課程設計與課程理論學習的有機結合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考核指標7模塊設計選取、分析與內容貼切程度的評價較好,說明該課程的模塊化設計內容較為集中、模塊分布較為合理;但考核指標5課程內容模塊結構設計合理的評價最低,說明需要對有些模塊的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尤其是設計內容、設計方案、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總體結構設計,包括時間分配;考核指標10課程學習內容與目前流行技術的關聯性評價次低,說明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提供的內容或采用的設計方法,沒有較為全面地引入目前流行的內容、技術和方法,這可能與學習過程主要基于傳統設計流程的過程學習有關,與實際設計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實際上,這組統計數據,與學生對主觀評價的反映基本一致。
為考核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團隊和教學組織過程,課題組設計了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所示。主要考核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作用的情況、課堂教學組織情況和目標達成度情況。
考核指標1和5兩項指標評價最好,表明每個模塊的授課教師都能夠很好地承擔有關模塊的課程,并且教師對教材或模塊內容講解得較清楚。這證明教師熟悉本模塊核心內容,并在此方向有豐富設計經驗、工程實踐能力和教學經驗的教師的配置方案是合理的。這種教師配置模式是值得推廣采用的,它既發揮了專業教師在本專業領域的專業優勢和科研優勢,又提高了授課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且能將專業教師與企業專業設計完美結合。
但考核指標7關于課堂氣氛積極性與學生參與度的評價最低,說明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學生沒有有效參與,缺少學生的提問、討論環節,陳述多、研討少,這與評價指標次低的第2項考核指標即教師能在課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密切關聯的。這兩項低評價指標表明,教師通過課程教學組織,適當激發學生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學生自身非常期望得到的效果。
(二)學生主觀評價及建議說明
主觀評價主要針對兩個方面提出,一是學生喜歡的方面,二是學生不太喜歡或不太滿意的方面,以改進建議的形式給出問題。
1.學生對“這個課程我所喜歡的方面”的主觀評價
學生對“這個課程我所喜歡的方面”的主觀評價的主要結果是:針對課程內容及模塊化組織,“能夠在生產要求條件下選取合適的汽車設計內容,可以真正體會到與本專業有關的內容”;起到了“復習基礎,回顧專業基礎知識”的作用;肯定了“企業外聘的專家講課”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是對設計標準和實際工作流程的把握方面。通過“實際動手設計”,“可以自己設計、理論計算,掌握學習方式”,“對整車的各方面設計全面、系統地梳理所學專業知識內容”。
在模塊課程學習過程中,分組的設計實現了“團隊合作”“與同學交流合作”“能鍛煉團隊協作,能讓同學自己親身去做設計、獨立設計”;可以讓“自己親身參與到設計當中”;組內大家一起討論,針對不同方面做觀點闡述;可以“將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結合在一起”。
“通過自己設計得出的結果,真正展現個人能力”,同時也能“提高能力,鞏固知識”;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汽車設計流程”,通過答辯匯報展示了學習成效。“提高了自己對汽車設計的了解和能力;運用了以前學的基礎知識,提升了綜合素質能力”。
2.學生對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組織等的建議
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要讓每個同學都能切實參與,而不是哪一個同學獨立完成”。
將“時間進行調整,分組形式進行改革,組別設置可以讓全班同學更團結”;課堂教學方面“互動性希望更多”,“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增加答辯考核匯報的同學數量可以增加,設計的車型可以彼此互換;對答辯環節要更嚴格一些,要活躍氣氛,讓大家參與,提高學生興趣”; “可以考慮采用多種形式的授課方式,增加設計時間,加強老師及專業人士對同學的指導”。
3.后續教學改革的重點和基本思路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項目組進行了梳理、分析,主要解決如下重點問題。
(1)優化模塊課程體系,完善內容,增加實際設計方法,將教師理論教學與企業實際設計結合得更加緊密。
(2)靈活組織課堂,倡導問題引導式教學,引導圍繞設計目標的課堂討論、小組討論和匯報討論。
(3)加強對教學環節的管理,調動學生參與設計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設計方法、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提高設計成果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4)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引入新知識、新理念和新的設計方法,不斷改善教學組織方法。
三、結論
模塊化授課方式是一種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要改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尤其是付出更多的課外時間。通過5年的教學改革和嘗試,課題組教師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和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從學生的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評價可以看出,教學效果得到了較高認可。
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掌握了汽車技術設計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工程設計能力,具備了本專業的基本設計知識和能力。課程內容的設計、教學環節的組織、教學效果分析與評價應該有機結合,推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改善。
[ 參 考 文 獻 ]
[1] 朱燾,工業設計:中國制造的先導與靈魂[J].中國工業評論,2015(1):48-55.
[2] 彭劍,項嬌.整車產品開發流程淺析[J].上海汽車,2010(8):43-47,51.
[3] 黃秀芳,李展新.汽車零部件及整車設計和開發流程的建立[J].裝備制造技術,2012(9):106-110.
關鍵詞:試題庫;智能組卷;組卷策略;在線考試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09-0000-02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n Web Environment
Zhang Ruiy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100018,China)
Abstract:After extensive research and detailed analysis,the paper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B/S structure to ASP technology and SQL Server 2000 back-end database-based,with bank management,intelligent test paper,online testing,scoring,query results and other functions as one of the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This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ans of teaching inspection,to promote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societ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and its solution can be widely used in networking education.
Keywords:Question bank;Intelligent test paper;Test paper strategy;Online exam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取得顯著成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其中倡導的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積極發展現代遠程職業教育,開發職業教育資源庫和多媒體教育軟件,為職業學校和學生提供優質教育資源。
二、功能需求分析
通過對在線考試系統的需求分析,其實現的主要功能有:用戶管理、題庫管理、試卷管理、自動組卷、在線考試、試卷評閱、成績統計分析等。當登錄系統時,系統提示考生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系統將驗證輸入的用戶名和密碼是否正確,如正確,則啟動系統,根據考生輸入的相關信息,系統自動組卷,考生根據提供的試卷在線答題,提交后系統自動閱卷,更新考生答案表的相關信息,并給出分數;否則,系統提示錯誤信息,并提示考生重新輸入用戶名和密碼,超過三次,系統拒絕登陸。
三、系統總體結構設計
本系統具備正式考試和模擬考試兩大功能,完全滿足日常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知識測驗和期末的總結性課程考核。系統設計功能強大的試題庫系統,為智能組卷、在線測試和自動判分提供了基礎。此外還具備完善的系統管理,包括用戶管理、試卷管理、試卷分析等。
四、軟件及硬件結構設計
在線考試系統的研發主要采用了B/S三層結構模式、SQL數據庫技術、ASP等諸多技術,綜合采用面向組件和面向對象方法對系統進行需求分析、設計和構建系統模型。
結合本院網絡在線考試系統的設計,B/S架構的三層體系結構對應于硬件設計就是Web服務器、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如圖服務器端采用SQL SERVER 2000數據庫系統和ASP組件來構成考試的應用服務系統,客戶端采用Web瀏覽器來完成考試全過程,同時可進行遠程系統維護和管理。選擇這種體系結構是基于本院的具體情況而設計的。
五、關鍵技術及解決方案
基于考試的公平公正的原則,盡量做到每一個考生都有不同的試卷,杜絕筆試的情況下,考生的試卷都一樣,容易產生作弊,所以網絡在線考試系統的開發,關鍵技術是試題的智能組卷和考試的安全性設計。經過對比分析研究,本系統采用隨機算法進行系統算法實現。
隨機算法是最常用的組卷算法,它根據狀態空間的控制指標,由計算機隨機地抽選一道試題加入試卷中,此過程不斷重復,直到組卷完畢,或已無法從試題庫中抽選滿足指標的試題為止。在具體實現時,可以采用一個定長的線性表作為試卷生成過程中的狀態,線性表的長度為用戶提交的總題量,每一元素代表選中試題的狀態長度,狀態類型由試題的若干分量組成,如題型、難度、章節等,待組卷完成后,再從試題庫中抽取與之相應的試題生成試卷。
六、數據庫設計
數據庫的整體結構設計如下,下劃線字段表示關鍵字段:
考生{準考證號,登錄密碼,真實姓名,年級,班級,郵箱,審核標識}。
試題{試題編號,試題內容,試題所屬章節,試題類型,試題答案,試題選擇項,難度級別,試題標識,課程編號,試題附圖}
管理員{管理員賬號,登錄密碼,管理員類型,郵箱,權限}
試卷庫{試卷編號,所屬課程編號,試卷名稱,考試總時間,起始時間,結束時間,起始章節,結束章節,啟用標識}
考生成績{準考證號,課程編號,試卷編號,考試標識,開始考試時間,結束考試用時,批改標識,成績}
考試試題編號{試卷編號,試題編號,標準答案,課程編號,試題類型,所屬章節}
七、考生在線考試模塊設計
(一)考生在線考試流程
考生登錄后,進入考試科目選擇頁面,選擇考試科目,在該科目下選擇指定的試卷進行考試。系統將以全屏方式以HTML頁面的方式呈現該試卷,并顯示考試時間計時器,考生即可開始答題。考試時間到或考生單擊保存試卷、交卷按鈕,系統將考生答案存入數據庫,供自動判卷時使用。
(二)在線考試模塊的系統實現
如果在系統功能頁面選擇了開始考試的選項,則系統會進入在線考試科目子系統模塊,選擇了相應的考試科目,就可以進入到考試界面中,
考試主界面呈全屏狀態,分別顯示每種題型的考試題目。同時在屏幕左上方的考試計時器中顯示剩余時間。主界面中還提供“保存”和“交眷”兩種按鈕,分別用于保存各種題型的考生答案和考生試卷。
八、系統測試與實施
軟件在設計和編碼階段之后,為了發現潛在的錯誤,需要進行一系列測試工作,例如可以編寫測試用例,即根據軟件開發階段的規格說明和程序的內部結構而設計的輸入數據和預期輸出結果,并利用這些測試用例去運行程序,以發現程序錯誤的過程。因此軟件測試是軟件質量保證的關鍵技術。
功能測試過程中需使用大量的測試用例,限于篇幅原因,下面只羅列了典型的對系統測試使用的用例。
表1.在線考試界面測試用例
用例編號 用例步驟描述 輸入數據 預期結果 實際結果 前置條件
Zxks_ks1001 當鼠標點擊“考試開始”時,進入考試頁面,選擇“Access程序設計”考試科目 鼠標單擊“單選題” 顯示單選題目第一題:
1.Access是()
數據庫。
A網狀型
B 關系型
C層次型
D樹型 Access是()
數據庫。
A網狀型
B 關系型
C層次型
D樹型 以student001身份登錄
九、創新點
本論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和實用價值。首先,考試系統的研發是學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成果,不僅解決了老師出試卷的問題,還節約了紙張和節省了審批手續,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做出了嘗試;同時,使得考試更加公正,為教學評價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方法,具有鮮明的社會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娟.基于B/S模式的在線考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2008,3(10):2
[2]粱瑾.基于JSP的在線考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教育信息化發行
[3]叢春瑜.基于XML遠程在線考試系統的[J].中國教育信息化發行
[4]吳靜霞.基于智能組卷的在線考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2008,4(10):3
[5]朱國際.基于B/S在線考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6]韓萌,王移芝,王嘉樹.基于Web的通用在線考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8,11(29):21
從泰勒1932年“八年研究”中教育評價的第一次提出到現在,評價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評價行為,它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在我國,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以便采取相應措施. (1)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在學生口、手、體、腦等多種感官參與下,完成對相關知識的主動構建. (2)改進教師的教學手段,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教師要從單純的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三重身份,充分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對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素質的提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可以促進教育管理的科學化. 教育評價的作用不在于證明,而更多的在于改進現有的狀態. 教師從評價中獲取的反饋信息,可以更科學地組織教學,保證教與學的信息暢通,使教學活動處于動態平衡的良性循環中. 學生通過評價獲取的反饋信息,可以更自覺地調節自己的努力方向,有目的地采取相應措施來提高學習效率.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學生自評體系
(一)學生自評體系設計原則
在傳統的評價指標中,指標的直接可測性和可觀察性、相互獨立性、整體完備性和本質性、公平性被較多地強調,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學生自評體系,還需要遵循的有:
1. 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主要依賴于參與度、合作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 其中,在學生的自我評價中,建立成長記錄袋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它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成長記錄中的選擇材料可以學生自主選擇為主,教師看到之后提出修改意見.
2. 恰當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在對學生的評價中,“學段目標”和“推遲判斷”廣泛受到關注. 所謂“學段目標”,是指本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目標. “推遲判斷”主要是指一些對自己測試結果不滿意的同學向老師申請重新作答,老師再次給出評價的情況. 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較強的學生,可以采用“推遲判斷”的做法,允許他們第二次答題,并對第二次的試卷作出評價.
3. 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主要在于觀察學生能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并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沒有試圖尋找其他途徑,與他人進行合作. 在問題解決之后,是否能準確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對結果進行解釋.
4. 評價主體和方式要多樣化
在評價學生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廣泛開展自評和互評,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甚至可以讓家長和社區有關人員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充分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在評價方式的選取上,既可以采用書面考試、口試、活動報告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等方式. 總之,教師應該結合評價內容及學生學習的特點,綜合比較,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以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映學生的進步歷程.
5. 評價結果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以定性描述為主
在呈現評價結果時,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性為主的方式. 定量評價可采用等級制的方式. 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的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使評價的結果更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學生自評體系具體設計
根據上文對設計原則的分析,現主要從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三個方面來設計學生自評的評價體系:
現對上述評價標準做一簡單分析:
1. 從知識目標進行分析
(1)是否聽懂上課所講內容,是否掌握課上所講知識
聽懂所講內容是最基本的知識目標. 教師在授課結束之后可以讓學生簡單復述課堂主要講了哪些內容,并簡單闡述說一下自己的整體感受和理解,期望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知識目標無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師可以設定一些題目,客觀而真實的測驗學生對講授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2)是否能掌握系統的數學知識,新舊知識的前后連貫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有不可隔斷的聯系. 比如在四則運算的學習中,學生學習了乘法的有關規律之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改用加法來實現相同的計算,以此達到新舊知識的連貫.
2. 從情感目標進行分析
(1)是否對所學知識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某種意義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更重要.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解決平時生活中的小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以主人翁的精神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使問題的解決變得生動有趣.
(2)是否能欣賞或感受到數學之美,是否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體會到了數學之美,數學的學習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從中得到的也不再是痛苦的回憶,而是快樂的享受. 學生將數學的學習當作一種快樂的體驗,對于情感目標的培養,對于數學知識目標的學習都是很重要的.
(3)是否能認識到數學的文化地位,是否能認識到所學知識在數學學科中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工具學科,是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等)的基礎. 只有認識到了數學在眾多學科中的地位,才會對數學的重要性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才會進一步熱愛和重視數學,以應用的激情努力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來. 數學是一門環環相扣的課程,一個知識的掌握直接影響到下一個知識的學習,只有充分認識到當前所學知識在數學學科中的重要性,才會對其付出足夠的努力,進而較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3. 從動作技能目標進行分析
(1)是否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
在所有的動作技能中,成功發現并提出問題無疑是最重要的. 一個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是不會過分關心自己的數學學習的,也就不可能發現什么有價值的問題了. 發現問題之后,成功的提出問題又對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及用數學方式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敏銳地發現問題,準確地提出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值得追求的.
(2)是否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是否能做到舉一反三
數學源于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抽象. 能否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動作技能評價的基本指標,也是數學能力的最終表現. 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平時生活中的問題,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強化了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提高了知識應用的能力. 能否做到舉一反三是檢測一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只有對數學規律的深入理解,具備了足夠的靈活性,才會在解題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才會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做到靈活應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