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

時間:2022-03-14 17:14: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質實習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質實習報告

第1篇

從5月30號到6月1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在肇慶七星巖,黃埔區蟹山公園,華農樹木林及教三附近進行了地質地貌學的實習.

5月30日肇慶七星巖

石灰巖山峰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七星巖由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巖山峰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

從表面觀察,七座山峰為灰色與少量白色相夾雜,可以初步判斷為石灰質巖石;由于此地區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灰巖山表面有許多較大的裂痕.通過這些裂痕,可觀察到其解理完整。

實習指南上對七星巖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于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于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巖山峰。

溶洞

肇慶七星巖地區另一個特色之處就是其巖洞。實習過程中,老師指出溶洞形成之處是位于地表水層的水平流動帶,由于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洞穴,這些洞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質運動,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現在了人們視線。我們在一溶洞入口處觀察時,老師還指出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溶洞經歷過4次發育,可是我們觀察到洞內頂部都比較平滑相連,是因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長時間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內每個發育的連接處發生巖石的掉落,使得頂較為平滑,而在地上,還可以見到坍塌下來的大石塊。

我們進入溶洞,里面到處都有石鐘乳。而石鐘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頂部滲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對石灰巖具有較強的溶蝕力,呈飽和碳酸鈣水溶液。溶液下滲時失去部分CO2而處于過飽和狀態,于是碳酸鈣在水滴表面結晶成為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殘留下來的碳酸鈣與頂板連接成為鈣環。下滲水滴不斷提供碳酸鈣,鈣環不斷外下延伸形成細長中空的石鐘乳。七星巖溶洞內喀斯特地貌極其發育,石鐘乳隨處可見,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為千姿百態的景觀。

平原

在往返肇慶的路上,我們并沒有發現高樓大廈,而且聽身邊的同學說,肇慶沒有高過20層的大樓。一開始我們覺得很奇怪,后來仔細想了想,還是有原因的。肇慶位于西江附近,其陸地為沖積平原。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這樣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層的樓宇。

5月31日黃埔區蟹山公園

進入蟹山公園后,我們對這里的巖石和地質進行了觀察。蟹山從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巖石主要為紅褐色。我們對這里的巖石進行了分析。

這里的巖石主要是砂巖、粉砂巖,此外還有泥巖和頁巖。在一處多巖石碎塊的地方進行了觀察,發現這里的巖石碎塊硬度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顆粒非常細,應屬粉砂巖。老師講解的時候告訴我們,這里的物理風化相當強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細小。通過對某一大石塊觀察見到,石塊明顯分為好幾層,每層之間有一條約5厘米后的、由鵝卵石排成的一個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地區為河流沖擊成的平原,經過多次沉積下來的泥土經過物理變化又形成了沉積巖。老師后來還說到,這里的巖石固結時,氣候非常穩定,為類似揚沙的天氣。而這里的巖石為紅色,是因為巖石形成時,主要膠結物含有3價鐵離子。

6月1日華農

老師帶我們去了樹木園看已經風化完全了的花崗巖。我們發現,這里的花崗巖風化之后的層黃色為主,夾雜了紅色及白色。用手對風化了的花崗巖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許多細小顆粒。經過較完全風化后的花崗巖,只剩下透明細小的石英,因為花崗巖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弾r的風化為化學風化,主要由肉紅色的正長石,白色的斜長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無色的石英組成。在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巖化學風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從石頭上弄下寫石塊。而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巖有呈橢圓的,也有呈片狀的。老師解釋,這是因為由于某些花崗巖本身有裂縫,而有的卻沒有,通過流水侵蝕,有裂縫的花崗巖裂縫越來越大,使花崗巖不斷侵蝕形成片狀;沒有裂縫的,由流水侵蝕使形狀越來越趨向球狀。

結束語

我們這次的實習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第2篇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礦物的鑒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后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征并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征;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巖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巖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石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巖。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征;

2.通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巖漿巖

觀察認識常見巖漿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漿巖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巖漿巖。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巖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鑒別特征,初步掌握變質巖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巖。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后,將進行為期三周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第3篇

實習地點在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處的石門寨地區,實習時間為2004年7月8日至7月12日。此次實習的目的是掌握巖石基本類型及特征。認識巖溶地形,了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質作用和現象的形態特征等等。

一、實習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經濟概況

石門寨地區位于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屬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區內有公路,與秦皇島相通,從秦皇島市去北戴河,海濱、山海關等,又有公共汽車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極為方便。

工作區坐落在柳江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東南,在山海關以南入渤海,盆地內最高的山峰為老君頂,海拔493.7m。南部大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巖分布區是本山區山高陡峻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可為全年降水量對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內。

二、地質概況

本區地層屬華北型,除較普遍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志清楚,地層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區范圍內所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系,中生界的上三疊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區的地層順序,地層單位的劃分和各地層單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間的接觸關系,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綜合地層柱狀圖

本區地層,自下至上簡述如下: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下馬嶺組

下馬嶺組是區內出露最老的沉積巖,地層單位不整合于綏中花崗巖r2之上,在張崖子一帶,發育良好,出露全,張崖子西剖面可作標中剖面本組厚91米,主要巖性為雜色頁巖(包括紫紅色,蛋青色、灰黑色,黃綠色等)。下馬嶺組的層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縣境內,最早的稱為下馬嶺頁巖,后又稱下馬嶺頁巖組等。其實下馬嶺組的巖性不都是頁巖,與本區一樣還有部分砂巖,區內本組地層有兩個韻律組成,第一韻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可作玻璃原料。

本組除主要在東部落近南北向分布外,在西南部的雞冠山一帶也有分布,其與綏中花崗巖的沉積接觸關系,在雞冠山和張崖子西一樣明顯,波痕、泥裂等現象亦易見到。

2)景兒峪組

本組主要分布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莊兒溝,厚約28米,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至粘土巖,至石炭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與下馬嶺組整合接觸,與上覆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上下界限明顯,巖性標志石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紅色薄層狀的泥灰巖為主要特征,與下伏下馬嶺組的分層標志,則以本組底部的砂巖作為分界,此巖的特征石顏色黃褐色和帶鐵銹色,粒度較細,含鐵質及海綠石較多。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1)府君山組

府君山組是區內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層,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厚146米,巖性主要為灰綠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頂部含核形石化石,本組屬淺海相沉積,其與下伏景兒峪組,上伏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頂底界限和分層標志都十分清楚,底部為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巖,局部含礫屑,并產三葉蟲化石,與景兒峪組頂部地層相差懸殊,與饅頭組得分界則以本組頂部暗灰色含核形石得白云質灰巖或以饅頭組底部的紅色碎屑巖和泥巖。

第4篇

實習地點: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

實習人員: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學生

實習目的:1、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地質現象,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練習做野外筆記,鍛煉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

5、了解實習區地層發育情況及接觸關系

6、了解實習區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7、初步分析實習區礦產、地貌、水文地質等的一般輪廓

實習概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并對地質地貌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在楊東林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100多名同學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進行了為期11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師們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配合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了解當地的地質地貌知識,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目錄

1實習區概況

2實習主要內容

3結束語:實習的心得體會及總結

一、實習區概況

實習地點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周圍及海濱地帶,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區實習區是本次實習的主要區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南距秦皇島市約23公里。本區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北依燕山,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大石河河谷內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有秦青鐵路、地方鐵路與秦皇島市相通,交通便利。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比較濕潤溫和。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二、實習主要內容

(一)地層

柳江盆地為一向斜構造,它位于華北地臺山海關至遵化之間的一個隆起構造上,地層序列與華北地臺標準剖面大同小異,見下表元古界

(1)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統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分層標志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巖,局部含碎屑。厚146m。

第5篇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2002級

2004年肇慶市七星巖地區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洪燦哲

02地理科學 0232130237

前言: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為了鞏固《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2004年7月9-11日,我們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2002級150名同學在高全洲老師、劉祖發老師和楊清書老師的帶領下到肇慶市七星沿地區進行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是三天的時間,而且我們目前專業知識的匱乏、能力的有限,確實很難對肇慶七星沿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有很透徹的認識,但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等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了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肇慶市位于廣東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勢由北部、東北部漸次向中部和東南部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種地貌。市區背靠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北部為北嶺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中部為河谷沖積平原,東西兩端重巒疊峰緊鎖江流,形成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境內孤丘臺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羅棋布,形成五湖、六崗、七峰、八洞的獨特自然景觀,成為馳名中外的七星巖風景區。正因為肇慶獨特的地質地貌風光,它才成為我們實習的首選之地。

本次實習從7月9日開始,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路經中山,江門、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橋到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然后才到肇慶黨校。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后是東崗村觀察并討論了當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巖風景區對其地質地貌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具體路線如下:

7月9日:告別中大珠海校區——西江大橋——卸媒碼頭(上南岸)——肇慶黨?!睅X山南——東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滑坡和二三級階地地貌。

7月10日:肇慶黨校——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峰:閬風巖,玉屏巖,觀音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和阿婆巖。這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慶黨?!艒{(位于西江的峽谷地段)——采石場。此次目的是觀察斷層及其層理結構。下午實習結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區。

我們這次考察的地區常見的七種地貌類型分別如下:

1)

侵蝕低山。其相對高度

2)

侵蝕丘陵。其相對高度

3)

侵蝕臺地。其相對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緩,一般

4)

洪積階地和沖洪積扇。主要分布在北嶺山麓;

5)

河流階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級、三級河流階地;

6)

沖積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灘和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

7)

喀斯特丘陵。巖性為壺天灰巖或石磴子灰巖,主要是指七星巖等喀斯特石峰。

實習內容:

7月9日早上7點,我們從中大珠海校區乘車出發。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巖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巖保存下來。而正是由于肇慶的基巖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這個平原上。我們三天考察的地貌類型按順序大概如下:滑坡與階地,沖洪扇與洪積平原,充填構造,喀斯特丘陵與溶洞,落水洞,背斜與斷層。下面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第一天:

我們從珠海出發乘車經過江門、新會、高要,在開往肇慶黨校的途中順道考察了西江大橋南岸東側的卸煤碼頭(上南岸),這是一個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率瞧旅嫔洗罅客馏w、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它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據老師介紹,該地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現仍可以看到當年的滑坡壁(上圖山坡凹處),滑坡體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后來只有一人逃脫。據首先發現滑坡的當地民工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后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根據老師的分析介紹,我們知道了造成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該地處于西江凹岸,終年被流水沖刷而造成岸壁不穩定;

②滑坡的上部階地上有一個水塘(現在已經填平),并且有地下滲透帶,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與江水互滲,使中間土體遭到破壞,土質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體主要是花崗巖的風化殼,為第四紀的松散堆積物,很不穩定;

④滑坡上的碼頭堆積了大量的煤,負荷太重,其重力對滑坡的發生是一個間接的推動力;

第6篇

1.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2.學會對工程地質的基本判別方法

3.學會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

4.了解巖石種類及物理性質和巖石標本

二: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鐵錘

三: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巖層產狀測量,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巖層的層面上測量的。

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擊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走向。

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傾向。因為巖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在測量巖層的傾向時,要注意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巖層的傾斜方向。

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巖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后,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巖層的傾角。

四:實習的內容和過程

12月11日上午十點,統一學習使用地質羅盤的,下午1點半去往金牛山進行地質勘探,12日早上到倉山校區觀看巖石標本。

1.金牛山的簡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樓區北側閩江鄉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斷層及不均勻沉降對山體與道路的影響,例如馬刀樹,公路裂縫等。

2.測定巖層產狀

確定山體旁兩顆很明顯的大樹為盆架,記做樹1和樹2.測定圖中的斷層位置為對樹1的位置為n308e,對樹2的位置為n279e,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可知道是正斷層。

根據要確定位置測得的巖層的產狀為:n330e,n247e,<50

3.斷層巖石(樣品)結構及成分的分析

1).結構金牛山的巖石大部分都是巖漿巖,而且都是粗粒結構和中粒結構

2)構造金牛山的樣品分析看可知道該巖石是塊狀構造,礦物在巖石中分布雜亂無章,2.不顯層次,呈致密塊狀,富含花崗巖及花崗斑巖等系列淺成巖的構造。

3).成分從樣品看巖石是淺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崗巖或正長巖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巖石。但從全晶質中粒和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就可以判斷是淺層巖。

4.斷層地理環境情況

金牛山地質相對復雜,在上山途中發現了很多滑坡斷層及不均勻沉降等地質現象。僅大家用于觀測的一面山體,比較大的斷層就達7處之多。金牛山斷層現象千姿百態,產狀各不相同,并帶有多出滑坡現象產生,是因為金牛山主要由巖漿巖構成,巖漿巖分化后,風化殼表層間的滑動引起的風化殼滑坡。

5.巖石標本的賞識

實驗室中,陳列了大量的巖石標本,可以分為礦物光澤標本,礦物斷口標本,礦物硬度標本,礦物解理標本,礦物比色標本,礦物形態標本等類型。

理論的學習,已經讓我們對這些巖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經過這次的標本參觀,使我們對巖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讓我們開拓了視野。

第7篇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第8篇

鞏固和深化課堂上的理論知識,使之盡可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本次實習要求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對的常規工作方法、步驟,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等,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了解。

二、實習時間

本課程講授及考試結束后第十五周進行野外集中實習,時間一周。

三、本次實習任務

1.認識區常見的礦物和巖石,注意觀察巖層的產狀,學會區別三大類巖石;

2.認識地層剖面,了解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和依據;

3.認識實習區的地質構造,學會判識方法;

4.認識實習區的各種內外動力地質現象;

5.編寫地質實習報告書。

四、實習基本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隊長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幾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沉積巖和巖漿巖,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后,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需上交)。

4.實習結束后,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五、人員組成

交通工程系07級交通工程專業88人

六、實習地區簡介

本次實習地點為省地區。

市中西部,位于、、之間(見圖---1)。市境東西長56公里,南北長35.5公里,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6鄉6鎮1個工業園區。

市的地形為東高西低,向東開口的盆地。該市區位于盆地中北部,海拔約380米,盆地北側為山脈。至東向西由等山嶺組成。海拔1584米,海拔1512米。群峰禿立,山勢險峻,相對高差大于1000米,屬高中山地形;盆地南側為。海拔1064米,蜿蜒起伏于潁河之南,屬中山地形。伏牛山海拔627米,呈東西橫亙于之北,屬低山地形;盆地內部為丘陵和平原。

第9篇

1.實習同學在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指導下,以助手身份參與工地的技術與管理工作,靈活運用已學過的專業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分項、分部、單位工程的施工技術與管理方面的實際知識。

2.實習同學要參與工地上一定的生產勞動,熟悉勞動技能,虛心向工人師傅學習,培養勞動感情,鍛煉操作能力,為從事建筑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利用現場有利學習條件,了解熟悉單位工程的基礎、主體、屋面、裝修等主要分部工程的構造與施工方案。

4.利用實習機會,就近進行新結構、新工藝、新材料的參觀學習,以擴大知識領域。

5.施工階段是把圖紙變為建筑實體的關鍵階段,只有弄懂圖紙有關構造,才能組織安排施工活動。要求學生虛心向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做到熟圖、識圖、懂圖。

二、實習的內容

1.了解、熟悉、掌握所在工地的施工組織設計。

2.圖紙、實物相對照,看懂圖紙,熟悉圖紙變成實物的具體做法。

3.了解工程項目構造、使用要求、施工方法、質量保證措施等。

4.深入了解各種結構體系定位放線、軸線引測、標高控制、沉降觀測的操作方法。

5.熟悉、掌握所在工地新用材料規格、性能和施工方法。

6.熟悉了解所在工地施工機械性能參數、操作要求、使用方法、生產能力等。

7.了解工程項目質量保證體系、質量管理制度、安全措施等。

8.參加學習圖紙會審、工程技術交底、任務單簽發等工作。

9.參加學習竣工驗收程序步驟,了解竣工驗收主要資料內容。

10.了解、熟悉施工過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質量控制內容。

11.了解質量控制點設置原則和方法。

12.了解、參加工程質量和安全檢查及有關事故分析、處理等工作。

13.積極參加工地上分項工程實際操作,勇于接受工地上所交給的具體任務。

14.了解工長、材料員、技術員職責范圍、工作方法。

15.了解項目經理部的設置、項目經理部的結構形式、項目經理部的作用。

16.了解項目管理、建設監理的管理方法和有關事宜。

三、實習的方式與管理

1.繼續堅持分散、集中兩種實習方式。但要加強指導與管理,指導與管理機構由施工教研室全體教師組成,建工系統一領導,并設實習秘書,由白同志、王同志擔任。

2.分散實習的同學要聯系在三級以上施工企業三級以上項目工地實習。盡量選擇框架、排架、基礎、主體施工工地學習。分散實習同學要把聯系工地情況在實習開始前提交(可郵寄)給指導教師,填表格式見附表(四)。對不符合要求的,指導教師將不予批準并通知學生(可郵寄),要求其重新聯系或返校參加集中實習。分散實習開始日期不得早于此信發出日(郵戳為準)。實習時間不得少于28天。實習結束離開工地時,必須寫信向指導教師報告。此信發出日(郵戳為準)不得早于實習結束日。

3.集中實習由指導教師帶隊統一安排、按時指導,負責指導學生實習的全過程。

4.實習時間安排。生產實習時間為四周,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分散實習可在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間選擇連續的4周。實習期間共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約2天):熟悉工地,熟悉施工圖紙和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等技術文件,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在工長或技術人員指導下擬定個人實習計劃。實習計劃內容可包括:了解工程項目概況、了解學習施工技術與管理、參加工地實際工作、進行專題調查研究等。

(2)深入實習階段(約三周):深入學習施工技術與管理,參加技術或管理工作或工種勞動操作,積累第一手資料,進行專題調查研究等。

(3)總結與考核階段:首先整理總結實習收獲,寫出實習報告,并離開工地,約2天;然后返校準備答辯考試,參加答辯或考試,約2天。

四、實習的準備

1.建筑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在建工系領導下,由施工教研室負責具體實施。

2.由施工教研室白同志、王同志同志任生產實習秘書,負責生產實習全面安排。施工教研室全體教師參加生產實習。

3.生產實習動員由建工系領導負責動員。闡明實習意義、目的和要求。施工教研室負責實習同志詳細講解生產實習組織與管理辦法。這份工作安排在第六學期第8周進行。

4.施工課主講教師,把分散實習有關事宜,要求在第六學期初通知學生,讓學生提早準備聯系施工單位。

5.實習的施工單位應是三級以上的施工企業,實習的項目應是三級以上的施工項目。凡不符合上述要求者,不得前往實習。聯系不上實習單位的同學或家居山區的同學可返校參加集中實習。

6.施工課任課教師要及時向學生發放聯系實習介紹信。

7.分散實習的學生,必須把聯系結果按實習項目單詳細填寫,反饋給主講教師。主講教師把分散與集中實習學生人數根據附表(四)統計報實習秘書處匯總。

8.實習秘書編制實習計劃、經費計劃,指導教師外出檢查計劃,集中實習安排計劃。

9.參加生產實習的教師由生產實習秘書安排做好如下的準備工作:

①實習資料準備,(印刷、下發、上報有關實習需要的各種表格及實習指導書、生產實習組織管理工作細則等文件)

②實習動員,施工教研室負責具體講解實習指導書有關內容。

③編制詳細實習計劃,檢查指導學生實習、借款等有關事宜。

④學生聯系工地情況匯總、審批、復信。

⑤在第六學期末與本市實習基地聯系,并落實實習項目。

五、實習的實施與檢查

1.集中實習學生由指導教師與實習基地的施工單位聯系,統一安排實習工作,并落實施工項目。

2.集中實習由指導教師組織每周一召開實習小組長碰頭會,各組匯報一周實習情況,指導教師安排下周實習內容。

3.分散實習的學生,聯系好工地后按要求向主講施工教師回信,在信中說明施工單位、實習地點、乘車路線、工程概況、工地負責人姓名、實習計劃(起止日期),便于指導教師審批檢查。分散實習開始日期不得早于回信日期(以回信郵戳為準)。

4.分散實習學生實習結束后,要向指導教師回信,并備好工地評語、工地考勤等,結束日期、回信日期仍以郵戳為準,實習時間不得少于28天。

5.檢查實習的教師,要檢查學生實習日記,聽取工地負責人的反映,并在學生實習日記上簽字,返校后向實習秘書及教研室匯報檢查人數、地點及對實習看法。

6.集中實習的學生接受指導教師隨時檢查,指導教師要堅持下工地檢查輔導,解決學生實習中的疑難問題。

7.檢查期間,如發現學生在規定實習期間無故不上班、不參加實習連續二天者,以成績不及格論處。

8.學生實習過程中,不遵守校規違反實習紀律,指導教師有權停止實習,并把有關學生情況報告實習秘書及系領導。

9.指導教師按實習秘書安排檢查計劃名單,分赴實習地點,有目的有內容有計劃地進行施工檢查工作。

10.實習教師,嚴肅認真地填寫檢查實習記錄(見附表)。市內市外、集中分散實習都要填寫。

六、實習的要求

1.嚴格遵守紀律

(1)每個學生必須遵守國家法令、政策、學生守則和學習單位規章制度,不準酗酒,不準斗毆,不準游泳。

(2)遵守工地作息制度,按時出勤,不得早退、遲到和曠工。實習期間一般不得請事假,病假應有醫生證明。缺勤超過實習天數1/3者,按未參加實習論;曠工兩天者實習成績不及格,曠工一天者實習成績不能評為“良”,曠工半天者實習成績不能評為“優”。出勤情況由個人認真填寫考勤表,格式見附表(二),實習小組長或指導人負責檢查。

(3)實習結束離開工地時,交還借用物品,向工地指導人員致謝、告別、并把辦公室打掃干凈。

2.寫好實習日記

(1)實習日記是實習成績考核依據之一。實習前統一發給實習日記本,不得他用。要求天天寫日記,認真寫日記。實習日記內容可包括:工地概況,每天參加實際工作情況,心得體會,看到的施工文件摘錄,資料積累,工地上的問題,自己提出的改進意見,現場施工方法,節點構造,材料的選用,施工機械類型、性能參數、使用操作要求,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實驗成果,工地管理等。

(2)做到文字工整,圖文詳細,技術含量高。

(3)認真填寫實習日記摘要表,填寫內容主要為每天參加實際工作情況,包括向工地提出改進意見,為工地解決實際問題等。格式見附表(一)。

3.認真寫好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是檢驗學生實習效果的主要依據。在實習結束前根據實習及實習全過程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整理出技術含量較高的實習報告。其具體內容和要求如下:

(1)工程項目概況。實習報告要寫明工程結構類型、規模、占地面積、施工工期、工程造價、工程座落、地形、工程地質,地下水位、凍結深度、氣溫(最高、最低、平均氣溫)、施工單位技術力量等。

(2)施工技術與管理概況。包括分項、分部、單位工程施工方案(順序、方法、機械選擇、流水施工情況、組織技術措施等),冬雨期施工,項目經理部的組成及工程技術人員的職責范圍,質量保證措施,監理工作的開展情況等。

(3)參加實際工作情況。包括技術工作、管理工作、勞動操作、為工地解決實際問題等。

(4)專題報告。有關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單位工程預算、各種結構施工技術、高層建筑施工、深基礎施工、施工管理等內容的專題調查研究報告。

(5)實習報告一律用設計說明書用紙,用工程字書寫,兩側留出1/10余量。

(6)插圖用白紙鉛筆繪制剪貼在實習報告上,如有較大插圖可用8開紙繪制后與報告書一起裝訂。

(7)實習報告扉頁為實習概況(實習報告摘要)表,格式見附表(一)。報告的封底為實習考勤與實習日記摘要表(附表(二))、實習工地對學生的評價用表(附表(三))。

(8)實習報告一律按裝訂線側向裝訂并加封面,在指導書后附有統一封瓦實習報告的裝訂、卷面、繪圖、文字書寫也是考核內容之一。

(9)實習報告不要面面具到,要對某一二個問題寫深寫透。好的實習報告,經指導教師批閱后可推薦到院刊發表。

4、實習的安全要求

實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實踐環節,安全是完成實習任務的保障。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實習前、實習中學生必須受工地、指導教師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組織,實兼任安全員。隨時檢查有關安全事宜。

(2)注意社會安全,遵守交通規則、社會公德。保管好個人財物。敢于向壞人壞事做斗爭。維護校風、校譽。

(3)女同學不要單獨行動,實習期間男同學有照護好女同學的義務。女同學是重點保護對象。

(4)實習進入工地首先熟悉工地安全規章制度,熟知所在崗位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同學問相互關照,嚴格遵守。

(5)進入現場一定要戴安全帽,穿不易打滑的硬底鞋,不允許穿拖鞋、涼鞋、高跟(>2㎝)鞋進入現場。

(6)高空作業腳手架上嚴禁打鬧,隨時注意頭上、腳下,防止碰撞、扎腳、滑倒、跌傷,嚴禁踏踩探頭板,防止墜落發生。

(7)注意飲食衛生,愛護身體,減少疾病。

(8)同學問要結伴同行,晚上按規定時間返回駐地。

七、工地對學生實習的評價

實習結束時,由工地負責人或實習指導人根據學生的實際實習表現,給予真實客觀評價,填寫實習評語并評定等級,評價結果由學生帶回附在實習報告封底處,評價用表格式見附表(三)。

八、實習成績考核評定

1.“一管兩式”實習考評是保證實習質量,完成實綱要求的主要措施。必須嚴格考評,才能促進學生實習的主動性、自覺性。

2.考評的依據: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實習工地評語考勤,實習答辯或考試。實習答辯或考試成績占40%,實習日記占20%,實習報告占30%,實習工地評語考勤占10%。

3.實習日記本統一發給,只準記錄工地實習情況,不得他用。

4.實習報告,一律用設計說明書用紙書寫工程宇字距、行距按規定要求書寫。實習報告要求圖文并茂,繪圖符合制圖標準,大圖長邊13(]Vl,小圖長邊6.5GVI,白紙上墨。實習報告一律用鋼筆、圓珠筆填寫。不得用鉛筆抄寫、繪圖。

5.實習答辯,實習后全體學生都要準備,答辯時隨機點名,答辯人數按每班約10%左右。

6.成立實習考評委員會:

主任委員:

副主任委員:

委員:教研室全體教師

秘書:

7.答辯的學生首先向答辯小組成員提交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工地評語、工地考勤四項材料。

8.答辯時間:自我介紹10分鐘左右,答辯小組成員每人提出三個問題,提完后當場讓學生回答??荚u委員會中答辯小組分別給分確定成績。

9.參加指導實習教師,認真審核學生的實習日記,實習報告,閱畢后要寫出實習報告及日記的小結。

10.學生實習報告內容見實習指導書,但實習報告的扉頁要附附表(一),封底要附附表(二)、(三),缺一不可。

11.每年十月中旬,由實習秘書將實習成績匯總,報告教學秘書、教務處。

12.生產實習成績考核比例分配:優占15%;良、中占65%;及格,不及格占20%。

13.實習秘書實習后寫出生產實結,在教研室宣讀討論后報院系有關部門存檔。

九、實結

1.各指導教師帶部分學生去集中實習各工地進行答謝。

2.指導教師整理各種報銷票據,由實習秘書匯總提交系領導審批。

3.實習成績匯總評定。對不及格者報考評委員會認真討論后公布。

第10篇

關鍵詞:實習;課程改革;“專題地圖制圖實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0-0110-02

地圖是除了文字外用于地學信息表達的第二語言,地學類專業對學生制圖、讀圖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圍繞地圖制圖、讀圖能力培養的要求,山東理工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開設了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等相關課程。其后續的“專題地圖制圖實習”是整個教學環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檢驗最終學習成果的手段,“專題地圖制圖實習”的考核方式,同時具有引導學習過程和評判學習成果優劣兩方面的功能,即同時具有指揮棒和度量尺的功能。本研究即是基于這種想法對“專題地圖制圖實習”課程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通過改變實習要求和考核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相互協作,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使用新的評分標準,公平、公正、合理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

一、課程概述

“地理信息系統”課程采用三段式教學模式,即由基本知識與基礎理論講解、專項地圖知識與制圖技能實驗和“開放式、研究性”實習三個教學階段組成。三個階段相互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皩n}地圖制圖實習”是與“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相配套的兩周綜合必修實習。其目的是訓練學生,應用所學的制圖知識,綜合考慮各種制圖要素,應用地圖制圖軟件進行專題地圖的制作。在此過程中,實踐所學的地圖制圖理論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地圖生產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了其專業素質,激發其創新思維。本實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地圖制圖,每組5―6人,實習時間一周,實習地點在校內機房。

二、課程改革的原因

過去的“專題地圖制圖實習”是由任課教師指定實習內容,并提供實習需要的數據(如某地區地形圖、地理地圖、專題統計數據);學生5―6人組成一個實習小組,按照實習指導書的要求,進行專題地圖的制作。實習成績的評定主要考察學生的出勤率、實習報告完成情況和最終專題地圖的質量三方面。其中,出勤率占成績的20%,實習報告完成情況占40%,最終專題地圖質量占40%。綜合三方面的成績,實行五級記分,即實習成績分為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種。

這種實習方法及考核評價制度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實踐所學知識的積極性,并能比較合理地反映學生實習中所做工作的多少及優劣。但是,這種考察評價機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實習模式僵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2)教師指定實習內容后,實習逐漸演變為操作驗證實驗。不少實習報告存在模仿甚至抄襲的現象,實習成績無法客觀反映實習成果。(3)僅以實習報告和最終地圖作品進行評價,無法科學、公正的計算不同學生的工作量。(4)學生分工不明確,無法鍛煉其組織和協調的能力,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具體實施方案

為解決過去該實習存在的種種弊端,并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實習工作的積極性,對實習要求和實習考核方式進行了如下改革。

1.放寬對實習研究區域和制圖專題的限制,不再給學生提供現成的數據。學生自選研究區域、自選專題、自己收集數據、自己擬定專題地圖的各項指標,進行專題地圖編制。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和自由發揮的機會,給思維活躍、綜合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展示機會。

2.更改實習要求,實習成果包括以下內容(各占20%分值):(1)專題地圖設計書:由全組統一協商制定專題地圖設計書,內容包括研究區域、專題類型、表示方法、圖例設計、圖幅整體設計、編圖軟件、各人分工和進度安排。(2)實習報告:根據設計書中規定的個人分工,每個學生完成自己分配的任務,并將完成實習工作的過程記錄在實習報告中。(3)成果地圖:在相互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完成專題地圖,并打印出版。要求內容與專題地圖設計書中相符,并符合地圖制圖原則。(4)匯報幻燈片:每個人首先匯報自己的工作內容,之后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匯報,將編圖意義、資料來源、處理過程、表示方法、圖例設計、圖幅設計等內容完整的展示出來。

3.改變實習考核方法。新的實習成績評定方法,以上所列四部分各占總成績的20%,外加20%考勤成績作為實習最終成績。

4.通過使用多媒體幻燈片匯報的方式,展示學生的實習成果。學生使用幻燈片講述自己的實習成果,在講述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加詳細地了解該組學生所作的工作,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分。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習教學的核心,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實習教學的基礎。通過上述方面的改革,各個實習小組自己查找數據、擬定專題,為學生施展各自才華提供了平臺,同時實習內容呈現多樣化,杜絕了相互抄襲的問題;每組5―6個學生相互協商解決問題,鍛煉了相互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了提高學生動手研究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四、本項目的創新點

本項目從實習要求和實習考核兩方面進行改革。在實習要求方面,增加了地圖設計書和匯總幻燈片兩部分內容,變每組一份實習報告為每人一份實習報告,記錄個人在專題地圖設計中所做的工作和成果。在實習考核方面,實習成績分考勤得分、地圖設計書得分、實習報告得分、專題地圖得分、匯總幻燈片得分五方面,突出在小組實習中發揮個人的作用。通過對實習要求和考核方式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本實習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創新和科學評判實習成果三個層面實現了創新,具體內容如下:(1)改變一組一評,每組一個得分的模式,突出個人在小組中的作用,并鍛煉其相互協作的能力,使得最終成績分布更趨近正態曲線。(2)增加幻燈片匯報部分的內容。通^匯報演講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展示工作成果,展示自我的機會,并通過這種訓練,提高其綜合素質。(3)學生使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匯報,便于教師發現實習工作的特色和亮點,科學、合理地評價實習成果。(4)通過合理分工,相互協調,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分工協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并且可以調動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動性。

五、產生的效果及經驗總結

在2013、2014級的實習中,首次采用了這種新的實習模式,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在實習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了本課程教學情況的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上述考核方案給予了積極評價。學生普遍反映:“這種考核形式公平、合理,我們的積極性很高”,“通過@次實習,覺得自己以前學習太死板、不靈活”,“這個實習是對自己很大的鍛煉”,等等。由此可見,在進行改革后,本實習完全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紹清.野外地質填圖教學實習的影響因素[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03):85-86,90.

[2]賈澤露.GIS專業實踐教學綜合改革研究[J].測繪科學,2007,(06):199-201,211.

[3]董嘉佳,康重慶.生產實習考核方式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07):361-363.

[4]劉麗,陳兆龍,張迪凡.校外生產實習的管理與考核[J].科技創新導報,2014,(03):190-191.

[5]馬雙忱,權宇珩,閆蓓,趙鵬.高校專業實習的改革思路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01):145-147.

[6]李曉,張衛英.關于考核方式改革的幾點嘗試[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S1):86-88.

Innovation of "Thematic Map Drawing Practice"

LIU Xiao,ZHANG Zhao-lu,ZHANG Chao,LIU Li-ping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Shandong 255049,China)

第11篇

1實習要求

巖土與地下工程系的認識實習,一般安排在大二的下學期期末,臨近暑假的時候開始。學生的專業課尚未開始上,或者只是上了部分的專業基礎課,如土力學;及公共基礎課-土木工程概論;對本專業的認識,也只是在入學時候的專業介紹有所了解,具體的本專業的實際工程,大多數學生是未接觸到的。而在大三,大多數的課程都為專業課,為了讓學生在學專業課的前面有一個很好的現場工程的感性認識,做好認識實習顯得非常重要[3]?,F在的學生都是90后,并且大多是95后且為獨生子,學生有特點和個性。為此,每組的系主任組織實習動員大會,每組的老師均到場,學生不得請假,請假扣分。動員會上,主要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明確:一是安全。安全第一,在現場一定要帶安全帽,不能靠扶欄,注意腳下和頭頂上方;來回注意交通安全;晚上查寢,按時歸寢。二是紀律。實習的集合時間和集合地點,必須按時到,只能提前,不得遲到;現場注意個人和學校的形象,不能隨意走動,大聲喧嘩;在賓館,注意紀律和衛生。三是實習的內容與任務安排。

2選擇典型工點,涵蓋專業課及畢業設計方向

巖土與地下工程系的專業課主要為基坑工程(深基坑支護設計)、基礎工程、爆破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建筑結構、地基處理等,學生的畢業設計主要是隧道、基坑、邊坡三個方面,就業以施工單位為主,主要從事隧道、基坑方面的。為此,選擇的實習工點要與上述專業課、畢業設計、就業方向相關。系部每年安排認識實習的工點涵蓋了盾構法地鐵區間隧道、地鐵車站、房屋基坑開挖支護、房屋基礎工程施工、邊坡工程等。以2014年的巖土與地下工程系的認識實習為例,我們安排了如下工程:1)湖南科技大學學生新區公寓邊坡,了解邊坡形式及失穩原因;2)參觀湖南科技大學校園內邊坡支擋結構,了解邊坡支擋情況;3)參觀學校新辦公樓前的景觀月湖橋基礎及地基處理,了解基礎形式和地基處理;4)參觀九華新天地的樁基礎工程、地質勘查取樣,了解巖土工程勘察和基礎形式;5)參觀湘潭高新區污水處理的沉井結構,了解沉井施工情況;6)參觀長沙地鐵1號線北辰地鐵區間盾構施工,了解盾構機施工原理、管片拼裝方式等;7)參觀長沙地鐵1號線開福寺站的車站開挖支護,了解地鐵車站的內撐情況;8)參觀五一路佳兆業廣場中心的基坑開挖支護,了解基坑放坡支護與樁錨支護;9)參觀長沙地鐵2號線運營現場,了解地鐵車站結構形式與地鐵線路換乘等。

3多種方式實習,全面提高實習效果

通過觀看施工現場、運營現場、視頻錄像,老師和技術員現場教學講解、項目管理施工人員座談、學生自己百度、看施工圖紙等多種方式,開展認識實習,并要求認真撰寫實習報告,總結完善自我。實習報告必須手寫,圖文并茂,并加上自己的體會。以2014年的巖土與地下工程系的認識實習為例,在校內實習工點,以參觀實習為主,由帶隊老師進行講解,如果書本上曾教過,則結合書本進行現場講解;學生不懂的,讓學生自己手機先百度,老師再做講解歸納。校外實習工點,能聯系到技術員的,則先行安排技術員對學生就工程的整個概況進行介紹,然后老師再細分小組進行講解;沒有技術員在現場,則老師負責講解。實習工點的項目工程部如有施工培訓PPT或者視頻錄像,則分成兩撥人,一撥學生去工地現場,一撥學生在會議室觀看PPT或視頻錄像,看完后是提問環節。然后兩撥人交叉互換。遇到是學長的工地,則找一個開闊的地方,進行座談,以學長的學習、工作經驗為主,誡勉學弟學妹要好好學習,珍惜時光,以及走出校門在工作崗位要注意的問題。

4結論

1)認識實習,要分組實習,老師分組、學生分組,這樣每組帶的學生相對較少,便于管理,也便于后續課程對學生都能有個初步的認識和交流。在每組現場具體的實習過程中,每個老師負責10~15人左右,這樣講解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聽到,也能及時回答學生的疑惑。2)召開實習動員大會,嚴明安全、紀律性和重要性。3)典型實習工點的選擇最為重要,要能涵蓋以后所上的專業課、畢業設計,并與就業方向相關。4)通過觀看施工現場、施工圖紙、運營現場、視頻錄像,老師和技術員現場教學講解、項目管理施工人員座談、學生自己百度等多種方式,開展認識實習,并要求認真撰寫實習報告,總結完善自我,全面提高實習效果。

作者:安永林 賀建清 鐘新谷 陽生權 陳偉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第12篇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施人才培養計劃、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教學環節,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人才的根本途徑。土壤學是林業職業院校許多專業如園林、林學、園藝等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的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對教學質量有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學生以后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土壤學系列課程的實踐教學,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近幾年來,我們經過不斷的改革、創新,在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成績評定等環節進行了探索研究。

一、土壤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土壤學系列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著如下問題或困難:

1.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以及專業調整,實驗測定方法及實驗內容也在不斷更新,需要對大綱和備課內容做些調整。

2.一些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由于當前就業形勢的改變,許多專業特別是林業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低;另外有的學生對專業不感興趣,使得學生對實驗課重視不夠,不能主動認真地完成實驗操作。

3.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實踐教學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尤其在野外實習更為突出,使得部分課程實習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另外,個別實驗項目儀器老化、數量不足。

4.土壤學相關課程,如土壤學、植物生態學、土壤肥料學、植物學、植物營養學等,在實踐教學中各自為政,存在實驗課內容安排不夠系統和協調、野外實習分次去相同地點實習不同的內容造成的時間及經費浪費的現象。

以上這些現象的存在,使得土壤學及其有關課程的實踐教學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現象,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并不斷深入研究總結,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實驗教學的改革

1.實驗準備工作的調整

長期以來,在《土壤學》等實驗課教學中一直沿用“家長包辦式”的教學方法,即實驗中所用的儀器、試劑、材料等都由實驗員事先準備好,學生按照實驗老師或實驗課本上講解的步驟完成實驗,此種做法的后果是學生對整個實驗了解不夠,失去許多鍛煉機會,在今后的實習和工作中很難獨立完成整個實驗。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把“包辦式”改為“獨立式”,任課教師之間經充分討論,確定每一項教學內容和方式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完成儀器的準備、試劑的配置等前期工作,再根據實驗操作步驟完成整個實驗,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

2.實驗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

創新指導方法,活躍實驗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求知、創新的欲望及積極參與的熱情。過去的實驗教學方式為“填鴨式”,上課時實驗老師講解實驗原理、步驟并演示基本操作后,學生按實驗操作步驟看一步操作一步,非常機械地完成實驗。此法對操作技能差、不愿動腦的學生比較合適,實驗秩序也很容易控制,但對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意識、思考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直接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對實驗知識掌握不夠深入、扎實和靈活,很難在今后的教學實習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運用。

基于上述情況,我們在教學中改“填鴨式”為“討論式、提問式、互動式”,改“抱著走”為“推著走”的教學方法,督促學生獨立地完成實驗內容?;咀鞣ㄊ牵阂髮W生實驗前對實驗進行書面預習,對不明內容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解決;實驗前老師對主要實驗內容及注意事項進行重點講解,對有些操作步驟及現象采用提問、討論的方式,使學生對內容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使學生懂得在土壤質地測定時“土壤中加草酸鈉溶液和攪拌的目的是什么”,在水分測定中的計算“分母為什么要用烘干土的質量”,在土壤有機質測定中“為什么要根據土壤有機質大致含量確定稱樣量”等。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老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到巡視觀察、指導與釋疑上,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實驗(這一點非常重要)。另外,對實驗操作過程中在實驗儀器、試劑、操作等方面出現的各種問題先讓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由老師解決。以上改革措施的運用,使學生的實驗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教學效果發生很大改觀。

3.實驗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

以前的實驗成績主要根據學生的實驗報告和期末試卷考試來評定,存在學生互相抄報告和期末搞突擊、死記硬背現象,不能很好地評價學生實驗情況,對平時學生實驗也起不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因此必須對學生的實驗成績評定方法進行改進。改進原則是,既注重實驗過程又注重實驗結果,既要評價平時成績又要評價綜合成績。改進后的成績組成及所占比例如下:出勤情況10%;預習情況5%;實驗操作表現30%;回答問題5%;實驗報告20%;考試30%。另外,實驗課的期末考試根據情況采用動手操作和筆試兩部分。這樣增加了平時成績所占的分量,可以真正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避免或減少學生只憑考前搞突擊復習及互抄報告等不良現象。

4.建立實驗情況及時反饋制度

實驗信息反饋主要是在下次上實驗時,老師把上一次在實驗課中和批改實驗報告時發現的問題及時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了解自己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的好壞。信息反饋在實驗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既能使學生了解前一次實驗的綜合情況,增加經驗教訓,有利于下一次實驗的進行,還能督促老師及時總結實驗情況和認真批改實驗報告。

三、教學實習的改革

教學實習是土壤學等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堂理論部分相輔相成,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土壤學及有關課程的教學實習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實習經費不足、手段及內容單一、相關課程協調不夠、同一實習地點幾門課重復進行、帶隊老師少等,造成的結果是交通費所占比重過大,浪費現象嚴重,有的實習流于形式,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實習效果差。針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土壤學系列課程教學實習進行了如下改革。

1.協調土壤學相關課程,整合實習資源,提高實習效果

針對相同學生分次去校外同一地點實習不同課程內容所造成的時間和經費的浪費以及指導教師不足和有的實習課程沒足夠經費到野外實習等情況,我們把《土壤學》《植物生態學》《植物學》《地質學》等課程實習結合起來,改為一次去相同的野外實習點實習不同的內容,這樣實習經費和指導教師相對充足,實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幾門課程專業知識綜合考慮,融會貫通,實習效果有了大幅度提高。這樣做能節省不少交通費,使課程實習經費相對充足,可以多選幾個實習點,實習內容更加豐富。

2.調整實習內容,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傳統的實習一般把土壤分類、分布及土壤形成作為主要內容,但該部分并非土壤學的主要內容,而且須跑野外,花費太高。一般一個班一周的實習經費僅能滿足外出一天的野外實習,而其余時間在校內實習,內容安排上也大多不合理。為此,我們結合土壤系列課程的特點,增加校內實習內容,把土壤肥力調節措施、土壤性質與植物生長的關系等列為實習內容,并開設試驗設計內容,讓學生根據課程內容及自己的興趣設計一些簡單的可操作性強的試驗。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而且在實習中檢驗了實驗課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是對實驗課知識的回顧和再學習。

3.改革主要以外出為主的組織形式,增加實習的靈活性

將傳統的實習內容如土壤類型及性質、成土因素與土壤形成關系等由野外實習改為室內多媒體播放與野外觀察典型樣點相結合,其它實習則安排在校內進行,時間上以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為主、占用課上時間為輔,方式上以學生自主開展為主、老師重點答疑指導為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音像資料,充實講課內容。充分利用網絡上大量的音像資源和自制音像資料,將課堂上不易講解、或者講解不清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選取典型的標本如礦物巖石等以利于學生掌握,同時豐富課程內容,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4.改革實習成績評定方法

以前實習成績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實習報告,存在片面、不合理現象,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監督和督促不夠。改革之后的實習成績包括兩部分:一是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由指導教師和同組學生評定;二是實習報告成績,由學生匯報實習報告、老師根據報告內容評定。這樣既注重實習過程又注重實習結果,也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實習效果明顯提高。

四、改革的效果分析

第一,通過內容的改革,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也使許多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更加有趣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通過改革實習的組織形式,整合土壤相關課程的實習安排,使實習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費用有效率提高一倍,師生比提高,可獲得更多綜合知識,對疑難問題從不同的知識角度討論解決,使學生獲得更合理更準確的解釋,實習效果好。另外,減少了由于校外實習而對學生上公共選修課造成影響。

第三,校內實習試驗內容的設立,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實施,自己總結,很好地鍛煉了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小組為單位的組織方式也增強了學生間的協作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兰屯市| 呼和浩特市| 革吉县| 汝城县| 尉氏县| 翁源县| 万全县| 兴文县| 临城县| 德清县| 兰州市| 无极县| 乾安县| 信丰县| 通江县| 天水市| 巴东县| 贡嘎县| 陇西县| 石柱| 阳城县| 响水县| 祁阳县| 谷城县| 揭西县| 浦城县| 新安县| 柘荣县| 利津县| 宜春市| 沛县| 溧水县| 盖州市| 新乐市| 太保市| 山丹县| 洞口县| 湖北省| 安西县| 青州市| 新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