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6 19:10: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語拼音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學漢語拼拼音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小學生入學后首要的學習任務。而正確讀寫漢語拼音對于剛入學的兒童來說存一定的困難。拼音教學要抓住兒童心理和生理特點,注重漢語拼音教學的趣味性,讓孩子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要想做到這些就必須根據新課標要求特點把漢語拼音視為一個多元化的整體,將拼音看圖識字看圖說話兒歌等多個知識點互相滲透,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興趣力圖取得最佳效果。
漢語拼音中聲母發音與課文插圖整合中教材有幾十幅啟發性插圖,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幫助學生學習抽象的拼音字母。給聲母配上不同的韻母,使聲母也能發出響亮的音。為了方便學生學習教材有配上能聲母音的插圖幫助學生練習發音。學前兒童已會發很多音了,這就要求我們注意拼音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先讓孩子們認一認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說說他們的名稱想想他們是怎么拼出來的。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用課件展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及聲調,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由此啟發學生加上四聲就成了別的字音,這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讓學生從書本與生活相結合中提高他們的拼音識記能力。學生初步學習了拼音方法還要經過大量的耳聽口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力爭做到看到音節便能準確熟練地拼讀出來。教師要利用教材從學生最熟悉的口語入手,日常生活用品入手。為學生營造喜聞樂見的漢語拼音氛圍,使他們愛學樂學這樣既提高拼音能力又發展了口語交際能力。其次學習拼音還要注意認識漢字與觀察情景的整合。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牢視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借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會認漢字力求在教學中讓學生做到看懂意練習拼讀,抓住畫面特點記住字形充分利用圖加深記憶,把學生帶入拼音的王國,用兒歌童謠激起他們對拼讀音節認識漢字的欲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情景鋪路搭橋。既讓學生憑借圖明白了字義和短文的意思又在運用漢語拼音識字讀文的過程中鞏固了漢語拼音掌握了獨體字認識了見面字。
我認為從一年級開始,學生每識一個字都應該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大致了解字義老師在有機的整合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漢語拼音這個工具字音,用造句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字義,運用漢字的構子規律讓學生了解字形,注意強化聽說讀寫的相互滲透。聽,聽字的讀音聽老師范讀,聽學生朗讀;說,說出自己識字的方法,說一句完整的話;讀,拼讀音節認讀字,按詞的組合朗讀句子,讀懂句意利用句子的停頓朗讀每個句子;寫可寫一個也可人認寫分開,要求按漢字的構字規律。如果在教學中做到這些我想學生的漢語拼音能力會提高,這也就調動了學生的眼口耳手使之形成一個統一的聯系。總之學好漢語拼音,可以幫助學生查字典·獨立識字·閱讀有很大幫助,同時對提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很大幫助,這也是遵循了新大綱的要求。
有好的開始才會有好的結果。注重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整節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新教材中拼音教學的第一課“a、o、e”時,呈現在孩子們面前的便是一幅色彩鮮艷,具有農家氣息的一個美麗的清晨的畫面。我采用了故事導入法,給他們講了個故事:在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有青青的小草,綠綠的大樹,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清澈見底。清早,太陽公公還沒有起床,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邊唱起了a字歌,聽她在唱:“a a a a,a a a a。”大公雞聽到了歌聲也跟著唱了起來:“o o o o,o o o o。”他們的歌聲引來了大白鵝,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大白鵝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著跳著發現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很美,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來,“e e e e,e e e e”(學生興趣盎然地跟著我唱了起來)。我開心地說道:“這么多小鵝都跟來了呀!你們也來參加這場清晨音樂會呀!”學生開開心心地聽故事,快快樂樂地學拼音,興趣十足,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二、創編兒歌,記住音形
根據語言發展特點,學生喜歡一些順口的兒歌,把兒歌滲透到拼音教學中,使孩子們的口齒得到鍛煉。如在教學單韻母時,教師可以先把一些簡單的歌訣讓學生說一說,記一記:圓臉小姑娘,小辮右邊扎,張大嘴巴a a a,大公雞起得早,清晨唱歌o o o,大白鵝水中游,清清倒影e e e,等等。慢慢地讓學生試著自己看圖創編簡單的兒歌,經過啟發、觀察,孩子們的思維一旦發散開來,往往許多精彩的歌訣不經意就產生了:“傘柄朝上f f f,傘柄朝下t t t。像個6字b b b,6字反寫d d d。”
三、利用游戲,愉快學習
1.開火車的游戲
火車可以順著開,也可以倒著開。游戲時,老師大聲問:“火車火車往哪兒開?”學生一邊舉手,一邊高聲呼喊:“火車火車這里開。”此游戲法既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活潑有趣,又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2.摘蘋果游戲
一棵蘋果樹上結滿了紅紅的大蘋果,蘋果上面寫著音節,誰拼出音節,這個蘋果就送給誰。全班小朋友都想摘蘋果,我就利用這個機會讓坐姿最好、舉手最標準的同學上來,順便糾正了課堂常規。當然,蘋果有限,摘到的學生開心,沒有摘到的學生嘆氣。我對摘到蘋果的小朋友說:“讓我們把蘋果給沒有摘到的小朋友嘗一口,好不好?”這時,學生前后、左右爭相遞蘋果,邊傳邊拼讀音節。
3.問答法
采用“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的方法。例如,教學“d”“b”“q”“b”“m”“n”等形近拼音字母時,可采用以下問答的形式。師:左下半圓是什么?右下半圓是什么?生:左下半圓d、d、d,右下半圓b、b、b。通過以上一問一答,學生掌握了這些易混淆的拼音字母的“音”和“形”。
4.“找朋友”
如在漢語拼音全部學完之后,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首先請一組小朋友每人手拿一種水果,再請另一組小朋友每人手拿一張用拼音寫的水果名字的紙片,然后在全班齊唱“找朋友”的歌聲中,手拿水果圖片和拼音卡片的小朋友站在一起,他們手拉手和全班小朋友一起拼讀卡片上的音節。
5.打“拼音牌”
這種牌可以四個人打。將“牌”分發到每個參與者手中后,一方先出一張“牌”,口里還要念“我出……(如我出‘b’)”,然后該對方出牌,所出的“牌”要能與對方的“牌”相拼,(如出“a”,出牌者還要念“我出a,b―a――ba,尾巴的巴”),拼對了對方的牌就被你贏過來,最后看誰贏的牌多。
四、巧用表揚,激發學習熱情
要使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保持相當困難,除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外,老師給予他們的肯定也是十分重要的。各種不經意的表揚:“你的聲音真好聽,讓老師和同學們再聽一次吧。”“你可真行,進步真大呀。”“你就是一個小老師了!”“你的眼睛真亮,看著老師的嘴巴再讀一次吧。”面對天真的孩子,這樣適當的表揚必然會勝于嚴厲的批評。
五、課內引向課外,學習與生活相聯系
教學漢語拼音的形時,學生回憶在家里、在幼兒園里等實際生活中見到的與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此話一出,學生的小手都舉起來了。他們有的說“f”像爺爺的拐棍;有的說“y”像媽媽晾衣的撐桿;有的說“m”像麥當勞的標記……
關鍵詞: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研究
一、漢語拼音教學的功能定位、教學目標的研究
1993年,曹澄方指出:“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以前,1956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就曾指出:‘要認真教拼音字母。除了用來幫助識字,還要用來學習普通話。’《大綱》注明:在拼音字母公布前用注音字母。可見,小學教學拼音字母的目的是早已明確了的。但是,從1963年開始卻起了變化。1963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學會漢語拼音字母,能用來幫助識字。’《大綱》一字不提漢語拼音也是幫助學習普通話的工具。這不是疏漏,而是有人認為漢語拼音當識字工具就可以了,不必用在其他方面。認為識了字也就正了音,正了音也就等于學習了普通話。這種觀點是片面的。”“1963年《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教學漢語拼音目的的提法是不符合人代會決議的,是一種倒退現象。‘’以后,1978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根據專家和教師的意見,才恢復了‘學會漢語拼音,以幫助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提法。1992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教學生學會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加上‘閱讀’二字意義重大。”曹澄方認為“小學教學漢語拼音的目的應該是幫助識字、閱讀、寫作和學習普通話。這樣的提法比較全面,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2000年高鴿介紹了長期以來人們對小學漢語拼音教學定位問題存在的分歧,并把各類觀點概括為兩種:“一種認為漢語拼音教學的目的是輔助識字和查字典,也可以幫助學習普通話,教學要求要低,教學時間要短;一種認為,漢語拼音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幫助閱讀、識字、寫作,幫助學習普通話,幫助操作電腦等。熟練地掌握漢語拼音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漢語拼音的多功能作用,對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也應適當提高,應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漢語拼音。”高鴿又進一步提出:“如果主張降低拼音教學的要求,縮短拼音教學的時間,把拼音教學只定位于輔助識字和查字典,甚至不主張學習漢語拼音,無疑是不符合小語《大綱》的要求的。”2001年楊瓊指出:“根據《大綱》對漢語拼音教學的總要求,我們可將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的目的簡單地概括為讓學生會讀、會認、會寫、會用。”2002年魏江南闡釋了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教學功能的定位,指出:“《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結了43年漢語拼音教學經驗,以平和穩健的姿態,從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將漢語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幫助識字,學說普通話’上。也就是說,對小學生而言,漢語拼音僅僅是‘識字、正音’的工具。”作者還將《語文課程標準》與1992年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漢語拼音的定位進行了對比,指出:“‘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的定位與1992年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漢語拼音是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相比較,不再提‘幫助閱讀’了。這就簡化了漢語拼音教學頭緒,明顯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另外,漢語拼音教學內容在各年段的比重分配上,有明顯不同:‘1992年大綱’把漢語拼音作為五大塊之一(另有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年段。而‘課程標準’僅作為第一學段(1-2年級)‘識字與寫字’教學中的部分內容來設置,這樣的安排與其功能定位是一脈相承的。‘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突出‘三會’,即會認、會讀、會拼;‘1992年大綱’的教學目標突出‘五會’,即會認、會讀、會拼、會默、會背。2002年陳樹民將1986年版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1992年版的《大綱》2000年版的《大綱》及200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漢語拼音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比較,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文中指出:“細細比較幾個版本的《大綱》和《標準》對漢語拼音教學目標的提法,不難發現:1.相同地方:都提到‘幫助識字’和‘學習普通話’。2.不同的地方:2000版本的《大綱》和2001年的《標準》都沒有提‘幫助閱讀’。特別是2000年版本的《大綱》,還明確提出‘漢語拼音是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并明確提出‘防止繁瑣、不恰當的要求’,特指這一點,絕不是偶然的。”陳樹民認為“這一改動,非同小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說:這是對長期以來漢語拼音教學改革實驗的科學總結。應該指出的是:在‘幫助閱讀’思想的指導下,必然會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如‘熟練地拼讀音節’,‘逐步做到直呼音節’,以至于要求‘認識隔音符號’等。在今天看來,這些都屬于‘繁瑣、不恰當’的。所以根據《標準》的精神,漢語拼音教學的明確定位應是:幫助認讀漢字和學習普通話。”2003年鄭國民分析了漢語拼音的定位問題,“回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發展歷程,對漢語拼音的教學要求,1992年大綱基本是在1986年大綱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不同之處是直呼音節的要求。1986年大綱六年制小學二年級才建議有條件可以逐步做到直呼,在一年級則沒有。1980年大綱沒有直呼的要求,也沒有借助漢語拼音閱讀的要求。1963年大綱一年級的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字母,能用來幫助識字。’由此看來,1992年大綱對漢語拼音的定位是最高的。
二、漢語拼音教學內容的研究
此研究內容包括漢語拼音字母手寫體、字母名稱、《字母表》、聲母、韻母、聲調、整體認讀音節等方面的教學,尤其對整體認讀音節的認識存在分歧。
1959年《語文建設》中的《漢語拼音字母手寫體的教學》一文從教學時間安排、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漢語拼音字母手寫體的教學。1973年梁猷剛就“元音的發音,輔音的發音,某些韻母的具體讀法,常見的幾種拼讀法,某些變讀現象”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1985捷亞分別從漢語拼音的字母教學內容及方法、拼音教學方法以及聲調教學內容及方法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1986年宋慧英指出:“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前元音‘-i’組成的整體認讀音節zi,ci,si,不能說是聲母z,c,s和單韻母i(衣)拼成的。舌尖后音(又稱翹舌音)zh,ch,sh不是聲母z,c,s和聲母(h)組成的。”1988年王均對“漢語拼音字母的名稱和讀音為什么要搞兩套?”這一問題進行質疑,接著就“漢語拼音字母名稱和漢語拼音教學”談了自己的看法。1990年芮體元分析了字母表的作用、漢語拼音字母的四種體式等方面的內容。1994年鄭淑女指出:“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和加強音節訓練。”2001年吉士美指出:“大多數教師重視了聲母、韻母及音節的學習,訓練的形式多樣,且收效顯著,卻忽視了同等重要的《漢語拼音字母表》的教學……”“《漢語拼音字母表》作為漢語拼音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對其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方能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3年張鴻清指出:“‘yn’這個音節是只讀韻母‘in’的音,應該屬于整體認讀音節,可是漢語拼音教學中的十六個整體認讀音節中并沒有它。……應該盡快把‘yn’歸屬到整體認讀音節中去,也就是應該有十七個整體認讀音節。”2003年黃飛月針對張鴻清《質疑十六個整體認讀音節》中的觀點,提出“沒有必要把yn劃入整體認讀音節中。”并說明了這樣做的理由。2005年趙慰菠就漢語拼音教學中“ü”上兩點的省略,“整體認讀音節”教學談了自己的看法。2005年薛玲分析對整體認讀音節的認識,認為“趙慰菠老師提到的‘整體認讀音節’的教學方法非常可行,甚至ye,yun,yun都可以直接拼讀。”范可育在《語言文字周報》(2005/02/02)發表《拼寫教學是漢語拼音教學的空白點》指出目前漢語拼音教學中忽視拼寫教學這一現象,并強調拼寫教學的重要性。
三、漢語拼音教學方法的研究
1983年《語文建設》第9期《直呼音節好――萬榮縣漢語拼音教學回顧》一文介紹直呼音節教學的優點及取得的成效。1988年葉籟士發表《改革拼音教學,紀念漢語拼音誕生30周年》就漢語拼音教學方法問題,指出:“當前在推廣教學漢語拼音方面,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拼音教學的方法問題。……凡是能較快地使低年級小學生直呼音節、閱讀拼音小報和注音讀物的拼音教學法,就是我們需要的新教法。”1989年尹斌勇談了傳統拼讀法的缺點及改進辦法,建議采用直讀法進行漢語拼音教學。1991年,《語文建設》發表的《直讀法教學實驗研討會“追述》指出:“直讀法實驗絕非好事者的標新立異,而是教改發展的必然,是有科學根據的。”1992年尹斌勇等指出:“拼音教學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法的主要特點是,從零件教學入手,等到零件掌握之后,逐步‘組裝’成為整體。綜合法與之相反,主要特點是,從整體教學入手,等到整體掌握之后,再對零件進行分析。”最后作者得出結論直讀法是漢語拼音教學的一種新方法。
2002年邵林認為“運用直觀教具,采用形象教法,會起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2004年李羅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宜以趣味教學為主。”2004年陳必武指出:“如何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盡快掌握漢語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如何提高漢語拼音的教學質量,如何提高教師駕馭課堂漢語拼音教學的能力,是這個課題提出之初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通過學習、調研,我們覺得,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利用游戲這個手段能比較好地解決上述這些問題。”2005年孫寬仁指出:“采用‘音素連續’的復合式方法學習復韻母和鼻韻母,為兩拼音節的‘聲韻連續’打下基礎。”“在音節教學中用‘連讀法’改變傳統的‘拼讀法’。”2005年周慧瓊指出“充分利用教材,創設學習情境;聯系學生生活,注重學習過程;動手自編歌訣,幫助學生記憶;注重生活應用,強化鞏固知識等方面進行論述。2006年王嵐指出:“漢語拼音教學應盡可能具有趣味性,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同時強調充分利用兒童生活經驗,將學拼音、看圖識字、看圖說話、閱讀短語和兒歌等多個知識點相互滲透,進行分層次的有機整合。”2006年施海亞指出:“在故事中‘趣’學拼音,多讓學生聽一聽;在兒歌中‘趣’學拼音,多讓學生唱一唱;在游戲中‘趣’學拼音,多讓學生玩一玩;在探究中‘趣’學拼音,多讓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趣’學拼音,多讓學生用一用。”2007年白莉莉指出:“在故事中快樂學拼音。”
四、漢語拼音教學時間安排的研究
關于漢語拼音教學時間的安排,爭議較大。
1994年鮑文超指出:“由于漢語拼音字母抽象、難學、難記,如一入學就學漢語拼音,就要耗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老師教起來也非常吃力。因此,我認為小學一年級不宜學漢語拼音,應讓學生先學一些形象可識的基本漢字之后,經過一番訓練,知識增多、理解力增強,然后再學漢語拼音也不遲。”2000年白金聲建議漢語拼音應下放到幼兒園大班進行教學,指出:“為了適應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使兒童智力得到盡早開發,漢語拼音教學完全可以放在幼兒園大班里進行。”并把漢語拼音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集中學習階段。幼兒園大班第二學期后8周語言課,專門用來學習漢語拼音。第二,初步運用階段。上小學一開始就學拼音、識漢字。第三,復習鞏固階段。從一年級的看圖學詞學句開始,一直延續到小學畢業,學會漢語拼音的字母表、會按順序背誦、認識大寫字母并能默寫,會按音序查字典,能熟練地運用拼音識字,閱讀注音讀物,用普通話朗讀課文。”2003年鄭國民指出:“關于漢語拼音時間安排問題,一直存在著很多的想法和做法。……從20世紀20年代至今,在小學一、二年級完成注音字母或漢語拼音的學習是共識。但是具體安排在什么時間是值得探討的。從課程標準發展看,1941年以前規定一、二年級完成;1941年國語科課程標準到1992年大綱,規定在小學一年級完成,有的大綱還明確規定安排在開始階段,以后的年級進行鞏固;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與1941年以前的做法相同,要求在第一學段完成,沒有規定具體的時間安排。”
通過對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研究狀況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的功能定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另外,對漢語拼音教學時間安排、漢語拼音教學評價的研究都為小學漢語拼音教學提供了寶貴經驗。
根據目前研究現狀,筆者認為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有:
1.關于漢語拼音教學內容的研究:對“整體認讀音節”的認識分歧較大,并且主要是一線教師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談的一些粗淺的認識,缺乏理論界從語音理論方面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2.關于漢語拼音教學時間的安排的研究:多屬理論分析,缺乏實證研究。
3.關于漢語拼音教學綜述類研究相對匱乏。
參考文獻:
[1]曹澄方.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的目的、要求和教學方法[J].語文建設,1993,(5)33-35.
[2]高鴿.談小學語文漢語拼音教學的定位問題[J].黑龍江教育,2000,(3)26-27.
[3]楊瓊.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目的淺談[J].小學語文教學,2001,(3)41-42.
[4]魏江南.重新認識漢語拼音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2002,(8)7-9.
[5]陳樹民.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精神搞好漢語拼音教學改革[J].江蘇教育,2002,(8)32-33.
[6]鄭國民.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的改革――〈語文課程標準〉解讀[J].小學語文教學,2003,(1)4-7.
[7]漢語拼音字母手寫體的教學[J].語文建設,1959,(24)10.
[8]梁猷剛.漢語拼音教學的幾個問題[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3,(5)12.
[9]捷亞.談談漢語拼音的字母教學[J].語文建設,1985,(3)21-22.
[10]捷亞.談談漢語拼音的拼音教學[J].語文建設,1985,(4)19-20,(6)24-25.
[11]宋慧英.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字母[J].小學教學研究,1986,(7)12.
關鍵詞:漢語拼音學習;重要性;教、學不連貫;教學手段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的主要工具,對一門語言的熟練掌握和運用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藏族同胞之間交談和交際所使用的是藏語,但和中國其他邊疆省區一樣,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當地居民以藏族為主,此外還有以漢族為主的其它外來民族,藏族同胞和其它各民族人們之間交際所使用的語言除了藏語,必須還要借助于民族共同語――漢語,所以漢語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其中,漢語拼音的學習又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本文從漢語拼音的重要性、漢藏雙語的差異、漢語拼音教學中的教與學的不連貫、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藏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效率幾方面來探討。
一、藏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重要性
的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目前推行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漢藏雙語教學,田家樂在《再談的雙語教學》中認為雙語教學指的是“為了達到學懂學通某一知識技能的目的,根據學習者的情況,以一種語文輔助另一種語文的教學,或者同時采用兩種語文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習者進行同一內容的教育。
的雙語教學采取漢藏并重的教學模式,除藏語課外,其他各門學科均是漢族老師和藏族老師共同擔任,這些除藏語外的其它學科,不論是藏族老師還是漢族老師,基本都需要用漢語進行講解,當然我們并不否認有些內容時需要用藏語來輔助解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但課程的內容學習尤其是專業術語的講解,因為缺少相對應的藏語翻譯而必須用漢語來進行講解的,這就對學生的漢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把漢語的學習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語音是語言系統的外在表現形式,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言的作用是通過語音來實現的。兩種語言之間的區別,語音是最主要的區別之一。使用一種語言,如果發音不準,很可能會產生誤解甚至無法溝通,如果語音學習不好,會直接影響口語表達和聽力,以至影響文字、詞匯和語法的學習,所以語音的學習,發音的準確與否是最重要的。
目前,到底在什么時候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還有很大的爭議,有的認為應該從幼兒園開始同時講授和學習兩種語言,有的認為小學四年級之后再學習才符合學生的實際,這個我們不做討論。總之,在一定教育階段學習好漢語拼音,打好基礎,才能實現漢字的書寫從而實現交際的目的,好的漢語水平才能使得他們獲得更高的教育,而漢語水平也在高等教育里實現進一步提高,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這一循環中,語音的學習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語音掌握不牢固,后面的環節都無法實現。
二、藏漢雙語的差異
一個民族學習另一個民族的語言,所遇到的困難和常犯的錯誤往往是由于所學語言和本民族語言的差異引起的①。只有找出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才能幫助本民族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時,改變本民族發音習慣而向目的語發音習慣靠攏。而要發現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一般采用的是對比的方法,要提高藏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效率也要通過漢藏雙語的語音對比,找到藏族學生發音的障礙,才能制定有效的策略。
漢語和藏語同屬漢藏語系,是從同一母語分化出來的有同源關系的兩種語言,因此兩種語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藏語是拼音文字而漢語是表意文字,但兩者都有聲母、韻母,本文所論述的日喀則地區屬于衛藏方言后藏土語區,它和藏語拉薩話一樣都有聲調,這是二者的聯系。在聯系中找出差別,才能幫助藏族學生提高學習漢語拼音的效率。
表一 藏漢語單輔音聲母比較
說明:上表所列包括漢語和藏語的所有單輔音,其中畫橫線的是漢語中有而藏語中沒有的f[f],漢語和藏語中都有但有區別的h[x]。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藏語和漢語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藏族同學在發音時,要特別注意漢語中有而藏語中沒有的唇齒音f[f]音,藏族學生在發音時,會用藏語中有的雙唇p[ph]音去代替。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先把雙唇音變為唇齒音,用下唇內側主動接近上齒,形成狹窄的縫隙,氣流從肺部發出,經窄縫受到阻礙、摩擦而發出的音就是唇齒音[f]。”②另外,h[x]在漢語中是舌根清擦音而在藏語中是喉清擦音,學生在發音時一定要注意發音部位。
表二 藏語日喀則話韻母表③
表三 漢語普通話韻母表
從上表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藏漢韻母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復韻母,藏語以輔音做韻尾的居多,“m、n、n饋b、k、r”都可以和元音組合構成復韻母,而漢語中只有“n、n饋繃礁霰且糇鱸銜病:河鎦懈叢音韻母比較多,又可以分為前響復元音(ai、ei、au、ou)中響復元音(ian、iou、iao)和后響復元音(ia、ua、ie)三類,這些復元音在發音時主元音即韻腹的發音最響亮,但位置卻不同,在教學當中要引導學生多注意韻頭、韻腹和韻尾的差別,發音時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間斷,同時注意韻腹發音最響亮,其它音要快速滑過,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前響、中響和后響復元音的發音技巧。
漢藏語系語言最突出的一個語音特征就是有聲調,藏語日喀則話和漢語普通話都是如此。相對于聲母和韻母,聲調的重要性絕不在前兩者之下。“漢藏語的聲調都有區別意義的功能,藏語的聲調不僅有區別詞義的功能還可以區別語法意義。”④兩種語言雖然都有四個聲調(輕聲不作論述),但調值是不一樣的,兩種語言有著相同的高平調(都為55調值),相似的高降調(藏語53調值,漢語為51調值)和低(中)升調(藏語為13調值,漢語為35調值),藏族學生在發陽平時要注意起音要稍高一點,發去聲時注意結尾音要更低一些。尤其要注意的是上聲的發音是先降后升(214),而藏語的曲折音則是先升后降(132)并且音高不同,發音時一定要注意音高和升降的不同。
三、教學手段的運用
語音的重要性決定了語音教學的重要性。語音的教學一定要注意上下課之間學習的銜接。現在藏族學生在漢語拼音方面存在的問題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教與學之間的不連貫,具體來說就是上課時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上課也很認真地去學、去記,但是一下課,學生又回到了自己的母語交流環境中,剛剛上課所學的內容由于得不到有效的鞏固而在下節課上課的時候,依然要從頭開始學習,導致了學習效率的低下。同時,剛學習的拼音由于沒有很好地鞏固,更加會很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造成學習方面的困惑和混淆。筆者認為,要有效地提高藏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效率,應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第二語言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吸收,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漢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所以教師在講解知識的同時,應該用一種公平公正的態度來對待藏漢兩種不同的文化,文化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之分。在講解漢語和漢文化的同時,對藏族悠久的文化也要加以褒揚。漢語普通話和藏語語音都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才形成了今天的面貌,雖然現在存在很大的差異,兩者的同源關系會拉近學生對漢語拼音的親切感,這樣學生才能從心理上積極地去學習漢語拼音。
(2)營造良好的漢語拼音學習氛圍
藏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最大的問題就是來自于母語的干擾,自出生起就生活在藏語環境中的孩子,在學習漢語拼音時心理上還是會產生對母語的依賴,常見的做法就是在漢語旁邊用藏語做標記以達到記憶的目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學習第二語言,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交流和思考都使用目的語,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學好第二語言。
(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因為語言教學的不平衡性,的漢語教學水平相比內地有一定的差異,不論教材的使用還是考試的難易度都相較內地簡單,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現狀,從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比如,學生在學習時容易混淆的“ai”和“ia”,“ei”和“ie”,“ou”和“uo”,它們的寫法非常相似,教學中可以采用游戲的方法,你來造型我來猜,讓兩個同學在講臺前做出相應的字母,其它學生來猜,這樣就能加深記憶,而且還提高了了學習的趣味性。此外,還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感受漢語拼音的發音,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附加講解,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并學習漢語拼音了。(作者單位:民族大學文學院)
本文系”藏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問題及應對策略”項目(項目號:YG-20151417)階段性成果。
注解:
① 林秀艷.中小學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甘肅: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56頁
② 林秀艷.中小學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甘肅: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67頁
漢語拼音是幫助學生認讀漢字、學好普通話的重要工具,也是閱讀寫話的工具。漢語拼音在發展兒童的語言、促進兒童早期智力開發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如何指導剛入學的兒童掌握好這一重要工具呢?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因此漢語拼音教學要盡可能有趣味性,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同時還要強調了解、充分利用兒童生活經驗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正確理解和使用教材。于是,我把漢語拼音教學部分視為一個多元化的整體,為使學生能學好漢語拼音,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教學。
一、教學活動貼近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
漢語拼音部分配有富有啟發性的插圖(或適宜字母發音,或表明字母體形)和一些為提高拼讀能力而安排的練習,并根據每一課的內容編排了情景圖和兒歌。由于低年級學生具有自制能力差、思維形象具體化、無意注意又占據優勢的特點,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直觀形象插圖,引導學生從插圖的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幫助學生識記抽象的拼音字母字形。如學習“k”這個聲母時,從課文插圖導入:圖上有什么?他們是什么樣的?學生可能回答“蝌蚪”,兩只蝌蚪貼在水草上就像“k”,水草是“k”中的“1”,兩只小蝌蚪就像“k”的右半部分,接著讓學生發出“k”的正確讀音,然后告訴學生“蝌蚪”的“蝌”讀得短一些、輕一些就是聲母“k”的音了,最后引導、鼓勵學生編兒歌記住“k”。只有注重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直觀性,才能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低年級兒童天真活潑、好動,根據這一特性,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利用兒童智力發展的最佳期,克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積極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快樂因素,把歡樂引進課堂。在教學t和f、b與d、p和q運用肢體語言與兒歌相結合,學生更容易記住!如教學b和d時,先引導學生觀察兩個聲母的異同,老師再用肢體語言(左轉身側對著學生,先后用手在身體前畫出個挺起的大肚子)同時結合兒歌“大肚朝左ddd”,同樣反方向結合兒歌“大肚朝右bbb”。p和q就結合頭的左右擺動“大腦袋朝左qqq,大腦袋朝右ppp”,老師示范后邀請學生和老師一起運用肢體語言和兒歌來記t和f、b和d、p和q,區分字形,直觀形象,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活動,學習興趣濃,既活躍了課堂,學生也掌握了要點。
二、在拼讀練習中加強韻母的記憶
普通話的基本音就是漢語拼音,一年級小學生在入學前已經會說很多話了,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會發出很多的音節了。我們說出的每一個字,韻母的發音比聲母的發音要清晰得多。因此,在拼讀聯系上,我讓學生先讀出整個音節的韻母,然后才與音節中的聲母相拼。如在拼讀“nà”這個音節時,先讓學生發“à”的音,再與聲母“n”發出“nà”。在三拼音節的拼讀中,先讓學生發出韻母的音,再用介母與韻母相拼,最后用介母與韻母的結合音再和聲母拼出整個三拼音節。這樣學生才能更準確地拼出音節,同時在拼讀過程中聲、韻母得到了鞏固和深化。
三、在朗讀練習中鞏固漢語拼音
新教材拼音部分聲母、韻母、音節、識字、兒歌等方面進行了巧妙的組合,體現了“以生為本”的觀念,特別是與學習內容相聯系的情景圖,給師生帶來了更大創造性學習的空間。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來引導學生觀察、審視每一幅圖,讓學生借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識字。教材中配備了相應的注音兒歌和圖畫,可以讓學生找出本節課剛學的拼音字母,用筆劃出來讀一讀、拼一拼;學習兒歌,讀準字音,反復練習朗讀,在朗讀中鞏固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是識字和閱讀的基礎,從一年級開始,學生首先要學習、掌握漢語拼音,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大致了解字義,才能為今后的閱讀打下基礎。教師要充分利用漢語拼音這個工具幫助學生讀準字音,通過調動學生的眼、口、耳、手等器官來強化聽、說、讀、寫的互相滲透,讓學生學好拼音、用好拼音。
(作者簡介:黃安霞,女,布衣族,貴州省冊亨縣實驗小學一級教師。聯系地址:貴州省冊亨縣前進路58號;郵編:552200;電話:13708592668;信箱:huanganxia0678 )
【關鍵詞】聾校漢語拼音教學;學習興趣;聾生
漢語拼音是學習語文的基礎,而由于聾生自身的生理缺陷,這也是聾校語文教學中最枯燥乏味的內容之一。對耳聾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是他們學習生涯的第一道難關,怎樣把枯燥無味的漢語拼音生動形象的教給這些不會說話的孩子們呢?如何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之變得生動有趣,最大限度地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呢?為此,無數聾校教師為了漢語拼音教學付出了很多心血,而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那么如何讓聾生學好漢語拼音,讓他們感興趣并愛上漢語拼音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口語手語相結合,讓聾生輕松學習拼音
眾所周知,聾生由于生理原因導致其聽力殘缺,這就使他們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樣能聽清每一個拼音,從而不能清晰的讀出每個拼音。所以首先應該讓聾生學會發音,就是讓聾生認識發音器官及其運動的教學。聾生學習發音應循序漸進,因人施教,在我所教的學生中有的孩子在我們學校語訓班康復過,發音有一定的基礎,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有部分學生沒有參加語訓,幾乎發不出音,還有一些孩子盡管能看口形說話,可是發出的音極不準確、很難聽。沒有參加過語言康復的孩子由于入學前長期不說話,唇舌肌肉僵硬,嘴巴不靈活,這些都給發音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我依據每個學生的聽力損失程度不同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來進行發音教學。比如,對殘余聽力較好的學生我會出示一張圖片直接教發聲aaa,而無殘余聽力的學生要求口型正確,手語表達清楚,盡量的發出聲音,允許孩子慢慢來,對于聾孩子來說練習發音的時間不能太長,對于這些孩子來說發音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情,尤其是發那些單音節的拼音,如果時間過長孩子就會感到疲倦,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從而適得其反。對于多次正音但是訓練效果甚微的孩子,要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做到循序漸進,用不同的方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那些實在發不準音的學生,也不能苛求,因為這大多是由他們的聽力損失程度決定的屬于生理因素,可以要求這些孩子擺正口型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多鼓勵,多表揚,誰發音清楚了,我就伸出大拇指對他說:你真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樹立他們的自信,讓每個聾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拼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聾生喜歡拼音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教師應有效地挖掘和運用課程資源,把學習拼音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而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是啟動開發兒童智能的一把金鑰匙,它會把每個枯燥無味的漢語拼音變成孩子們的朋友,讓這些“朋友”每天與他們一起在課堂上活動、游戲,并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形影不離的忠實伙伴。剛入學的孩子,年紀較小,正是十分活潑好動的時候,有時單靠圖片遠遠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課堂上讓孩子們多動手,多動腦,多做小游戲,這樣會使他們的興趣更濃,也會給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學放學的時候爸爸媽媽來接送孩子,可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說出mama或者baba,而對于同學的媽媽就是ayi,這樣聾生很簡單的就學會了“a”這個音。當孩子習得這個音節之后,老師和家長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增強孩子的信心。再比如下課活動是孩子們在玩皮球,我們可以及時的告訴他們qiu(球)的發音,學習q的發音,另外帶孩子到戶外去尋找“秋天(qiutian)”等等。這樣既培養了聾生細心觀察事物、動腦思考問題、主動組織語言的意識,又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養成教育也滲透其中。
三、課內課外相結合,讓聾生在玩中鞏固拼音
兒童生活最主要的兩部分即學習和游戲。如何把枯燥的、機械操作的學習內容變成充滿趣味的游戲活動,是我們為達到教學目標而要思考的游戲教學的實質。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將游戲帶入課堂,用以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活潑有趣,讓學生用游戲的方式完成學習,達到完成教學內容的目的。在漢語拼音教學時,老師更應將知識“趣味化”,在課堂中引入游戲,通過游戲讓學生愉快的學習,在游戲中產生競爭意識和求知欲望,掌握漢語拼音的學習同時,提高自身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動手“做拼音”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在區別“bdqp”時,我讓學生準備一個半圓環和一根小棒,學生把小棒隨意放在半圓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就會組成形狀相似但卻不同的字母,在自己動手試做和互相考試的同時,學生們能將這四個易混淆的字母記牢。可見不論是正常孩子還是聾啞孩子在動中都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知識表現力,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在孩子們的動中運作智慧就會得到完美的體現。總之,漢語拼音教學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是重點,也是難點。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找到適合聾生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夠使聾生也學好漢語拼音。
【參考文獻】
[1]鄭曉楓.一年級詞語《教學現狀調查報告》.現代特殊教育,2002.3.
[2]王忠堂,解夢霞.《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聾生的創新能力》.現代特殊教育,2005.10.
[3]李東衛.漢語拼音教育之我見.中國科技教育•理論版,2011(7).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漢語拼音;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2-0112-01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以來,我覺得拼音是小學教育的第一難關,也是小學教學中最枯燥乏味的內容之一,在完成拼音教學任務時,讓我深有感悟,小學教育教學是基礎,而小學一年級是基礎的“基礎”,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由于漢語拼音很抽象、很復雜、內容多、無規律、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差,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存在很多的困難。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我認為小學漢語拼音教學應該注意到的問題比較多。那么,如何讓孩子們喜歡漢語拼音,如何突破漢語拼音的教學難關?在此我作了初步的嘗試。
一 抓住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皮亞杰說過:“兒童是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 ,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在漢語拼音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只有這樣,教學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學齡初期的兒童活潑好動,教師應順應這一特點組織安排教學活動。可將游戲活動引入課堂教學,以達到激發興趣、引領參與之目的。又如,學齡初期兒童長于形象思維 ,富于想象,我們可將部分教學內容用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想象與聯想中參與學習活動,以達到能動參與、有效參與之目的。比如讓學生掌握j、q、x與ü相拼省略兩點的書寫規則,可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呈現:小貓“魚魚 ”跟j、q、x是好朋友,“魚魚 ”只要遇見j、q、x,都要先摘掉太陽鏡(即去掉ü上的兩點),再跟好朋友握手。這樣就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在想象與享受中掌握了知識 。
二 選用富有變化、新奇有趣的教學方法
根據兒童語言的特點,利用順口溜、兒歌、口訣幫助學生記憶,這樣不僅能為今后的識字打好基礎,更主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了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
1.順口溜記憶法。 順口溜讀起來不但瑯瑯上口,而且容易記憶。在一年級的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都已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如:漢語拼音的聲母一共有23個,我和孩子們根 據插圖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把它們一 一 編成順口溜,孩子們只要看到一個字母,一句或幾句有關這個字母的順口溜就出來了。如像個9字“qqq”;時裝模特“ttt”;傘柄朝下“fff”;“i”字加彎“JJJ”;一個門洞“nnn”……這些順口溜淺顯易記 ,幫助學生形象記憶。
2.編成語境歌記憶法 如:教學“bpmf”時我就根據圖編成語境歌:爸爸帶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廣播(b),愛護大佛不要摸(m).從而使所學的聲母回歸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語境歌押韻合轍,節奏感強,讓學生一邊拍手一邊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建立聲母與口語語言的聯系,更使其讀音規范化。
三 巧編故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時間短,但特別愛聽故事。可以說故事能最大程度地調動他們的無意注意,延長注意力保持時間,激發學習興趣,讓兒童在關注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獲得所要學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如:學習“zh、ch、sh、r”時,教者把課上的情境圖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喜歡上要學的字母:一天早晨,一輪紅日(出示“r”)剛剛爬上山頭,一只小猴子就出來找小伙伴玩“比爬樹”的游戲。正在它們玩得很開心的時候,一只獅子(出示“sh”)張著血盆大口,要吃 (出示“ch”)樹 下的一只小猴 子,樹上的猴子趕快伸下一根樹枝 (出示“zh,)大 叫 :“快 !抓 住!”只見樹下的那只小猴子一把抓住樹枝,爬了上去.通過說故事、聽故事,學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比較難記的幾個拼音了。
一、運用兒歌教學拼音
利用兒歌幫助孩子區別字形、記憶字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兒歌具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并且通俗簡單,很利于孩子記誦,我針對教學實際,在拼音教學時就嘗試著用“天線半圓b b b,馬兒奔跑d d d,兩個門洞m m m……”來區別、記憶字母,很受孩子們喜歡。在教學六個單韻母時,我們編了“張大嘴巴ɑ ɑ ɑ,攏圓嘴巴o o o,下嘴一咧e e e,牙齒對齊i i i,小嘴一突u u u,撮個小圓ü ü ü。”這種富有實用性和熟悉性的兒歌易于操作、便于記憶,有利于農村低年級兒童漢語拼音的教學。
二、結合日常生活,進行聲調練習
聯系生活實際練習說話,讓拼音與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這樣不僅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和學習興趣,更關鍵的是在強化語調練習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并使其得以提高聲調教學。學生開始總是讀不準、分不清,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在講課過程中首先借助圖片來學習ɑ的四聲:“汽車平走ā ā ā,汽車爬坡á á á,汽車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車下坡à à à。”然后聯系日常生活采用說一句話的形式。教學中,學生爭先恐后地練習說:“ā,阿姨,阿姨你到哪里去?á,啊,你說什么?ǎ,啊,這是怎么啦?à,啊,我親愛的媽媽回來了!”這樣不僅學習了聲調,也拓展了他們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采用故事引入
利用故事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wu、yu。有一天,小i、小u和小ü一起出去玩,在路上他們遇見了大y和大w,他們玩起了找朋友的游戲,大y找到小i做朋友,就成了音節yi(領讀),大w和小u做了朋友,就成了音節wu(領讀),小ü沒有朋友,就急得大聲地哭起來,哭聲被大y聽見了,就過來對小ü說:“別哭了,我也可以和你做朋友,但是你必須把眼淚擦干凈。”說完,小ü擦掉了眼淚(老師把ü上的兩點擦掉),兩眼笑嘻嘻的,成了音節yu(領讀)。
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故事中既掌握了三個整體認讀音節,還能對ü跟在y、j、q、x后面要擦掉兩點掌握得更牢固。
四、游戲結合
對于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而把游戲引入教學中,低年級最常見的游戲就是“找朋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對學習漢語拼音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小學漢語拼音教學課件
一、教學目標
1、學會a、o、e3個單韻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知道單韻母有4個聲調,認識聲調符號,能直接讀出帶調的a、o、e的音。
3、認識四線格,學會在四線格里書寫a、o、e。
二、教學重點
1、能正確書寫3個單韻母。
2、能直接讀出帶調韻母的音。
三、教學難點
能直接讀出帶調韻母的音。
四、教學準備:課件、拼音卡片。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
1、從今天起,我們就開始學習漢語拼音了。在拼音王國里你們將認識許許多多的拼音朋友。你們高興嗎?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漢語拼音的用處可大了,它可以幫助我們識字、學習普通話,讀注音讀物,是我們學習的好助手。你們想不想學好它呀?要想學好漢語拼音,你們上課就要積極動腦筋,專心聽講才行呢!請你們跟我讀讀這首兒歌:漢語拼音用處大,學習生字需要它,幫助學好普通話,我們決心學好它。
2、教師:這節課我們先認識3個朋友“a o e” 。
3、教師在黑板上板書“a o e”,并用清晰、紅洪亮的聲音讀出字母的音。
二、 看圖激趣
1、出示情境圖指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時間,什么地方,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
2、教學情境歌:公雞oo啼,小鵝ee叫,清晨上學去,問聲阿姨早。
3、這幅優美的山村圖中藏了a o e 三個字母,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 (讓學生初步感知a o e 的音和形。)
4、揭示課題。
三、學習單韻母aɑ
1、 出示表音表形圖阿姨“a”:圖上畫的這位是誰?小朋友怎么稱呼她?
2、 老師范讀“a”的音,看看老師發a的音時嘴巴怎樣?聲音怎樣?(嘴巴張大,嘴巴不動,聲音響、長)學生照樣子練習發音,體會發音要領。
3、引導學生看看圖和“ a”,說說發現了什么。借助小女孩的頭部形狀記憶a的形。編順口溜: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a、a、a。記憶a的音和形。
4、小結學法:這順口溜的前半句是教我們認識字母的形;后半句是教我們記住音。
5、學生反復練習a的發音。
四、學習單韻母o(方法同上)
五、學習單韻母e(方法同上)
(一)、編順口溜:公雞高聲叫,嘴巴圓圓ooo;一只小白鵝,嘴巴扁小eee。xkb1.com
(二)教師檢查學生發音情況。
六、指導書寫。
1、認識四線格。
2、教師示范,講清a、o、e的筆畫筆順及占格位置。
3、指導學生在書上描紅。
4、學生練習書寫字母。
七、趣味練習,鞏固新知
1、“我會讀”,看板書練讀。
2、猜一猜。學生在同桌的手心或后背寫,讓同學感受后再猜。
八、歸納總結,拓展學習
1、看書,認識一下本節課所講的內容在哪一頁,字母的規范寫法在什么地方。
2、同學把書上的畫連同學習的字母,將給爸爸、媽媽、爺爺和奶奶聽。
板書設計: a o e
第二課時
一、游戲復習。
1、看老師口形(不發聲),想想老師要發哪個音?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2、黑板上貼字卡: a o e
二、學習a o e的四聲
1、認識聲調符號
(1)出示四幅小車行駛圖,再出示四種聲調符號,配合手勢和兒歌學習。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
2、練習a o e的四聲讀法
(1)出示ā á ǎ à ō ó ǒ ò ē é ě è教師邊打手勢邊范讀,讓學生看清手勢,聽清四聲的不同讀音。
(2)各人練讀a o e的四聲。
(3)指名讀ɑa o e的四聲,正音。打亂順序讀。
3、看圖體會標調單韻母的意義。
(1)說說阿姨的ā是第幾聲,喔喔叫的ō是第幾聲,小鵝的é是第幾聲?(點示:聲調能表示音節的意義)
(2)說說“ò à ě è ó”表示什么意思?
三、鞏固練習
1、抽讀卡片。(要用大量時間進行讀的練習,特別是帶單韻母的二聲和三聲要反復練,每個同學都必須讀準)
2、抄寫帶調的韻母,調號寫在上格。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剛接觸漢語拼音第一節課時,我點擊鼠標,大屏幕上出現了琳瑯滿目的童話故事人物,我親切地問:“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些童話故事人物嗎?喜歡他們的童話故事嗎?” 一只只小手迅速舉起來,“我喜歡!”“我也喜歡!”看著這一張張急切的小臉,我說:“可是你們不認識這字怎么辦呢?” 一只只小手放下了,失望爬上了每張小臉。我趁勢說:“只要學會了漢語拼音,你們就能認讀所有的漢字了,當然就能讀這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了。漢語拼音的作用可真大啊!你們愿意學嗎?”“愿意!”孩子們異口同聲答道。“讓我們一起背一首兒歌吧”。“漢語拼音用處大,學習生字需要它,幫助學好普通話,我們決心學好它。”在瑯瑯的兒歌聲中,孩子們帶著濃濃的興趣,深深的渴望,開始了漢語拼音的學習。
二、圖“文”并茂,直觀認讀
在第一冊教材中,每個拼音字母都配上了一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直觀形象,接近生活,富有童趣,不少老師在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讓他們從圖中明白圖與字母的音和形的互為作用,可以增強小學生對認識字母提供形象服務,這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過,這些圖畫無論多么精美,它們始終是靜態的,而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容易對靜止的畫面失去新鮮感,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它可以將靜態的畫面根據需要設計制作成動態的畫面,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集中、更持久。例如:在教學字母“c”時,可以用課件出示這樣一幅動畫:陽光下。一盆仙人掌茁壯成長,越長越高,越長越大,漸漸地,頂端漸漸彎向一側,輪廓成了“c”狀,這時畫面停下來,師問:“長滿刺的這盆仙人掌是什么形狀?用手在桌上畫一畫。”學生完成后,師再出示字母“c”,這樣學生可以很快說出識記方法:仙人掌刺“ccc”。學生對動畫是很容易接受的,而且印象深刻。
三、視聽相聯,學習拼讀
“讀”是掌握漢語拼音的關鍵,聲母、韻母是記錄漢語拼音音素的符號,學好聲韻母非常重要,而每一類字母的發音都有一定的規律。現場示范在拼音教學中很有必要,但僅僅靠老師口傳,對學生學習準確發音、拼讀有一定弊端。教學時,不能單靠死記硬背,而要指導學生掌握其發音方法及其規律,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使這個過程更加清晰、明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發單韻母“o”時,可用課件演示:在整個發音過程中口形是不變的;又如:教讀鼻音“n”和邊音“l“時,可用課件讓學生明白二者的發音部位的不同。接下來,課件可一邊出示發音的唇形畫面,一邊播放讀音,而學生則跟著讀。這樣做,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可讓學生真正看清每個字母發音時舌位的變化,因此可以節約大量老師講解的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認讀機會,從而提高認讀質量。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兩拼法、三拼法,可利用動畫輔助:用不同的顏色表示聲母、介母、韻母、聲調,可播放拼讀音節的同時,讓聲母和介母快速靠向韻母,形成撞擊之勢,使學生形象地感知:“兩音相連猛一碰”“快速連讀”等拼讀方法。在練習帶調拼讀音節時,先讓帶調韻母閃爍,讓學生看清韻母的聲調,再組織學生隨聲韻相靠的動畫一起拼讀,這樣的演示符合兒童認識特點,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拼讀環境。
四、動畫演示,指導書寫
在漢語拼音的學習中,“寫”是運用漢語拼音的保證,漢語拼音的書寫是一年級的學生對“寫字”的最早接觸,其中不僅要求學生寫會,而且要求他們寫好,更主要的是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與書寫態度,即要求他們嚴格按照漢語拼音的書寫規則進行書寫,此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向學生清晰地演示出字母的起筆和落筆位置,以及字母每一筆的走向,并配以講解,使學生能對每個字母的運筆及位置一目了然。如:在教寫字母“j”時,課件采取視聽結合的方式指導書寫,電腦里一邊顯示出字母“j”的運筆走向,一邊則講解字母 “j”每一筆的名稱及在四線格中的位置。當學生練寫時,則再次不斷重復演示,這樣學生在書寫時做到了手、眼、腦、耳的綜合運用,很快便能掌握這個字母的寫法,而且可以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個別輔導,如果發現共性問題,也可及時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糾正,大大提高書寫效率和正確率。
五、多樣練習,鞏固新知
初入學的兒童自制力一般都比較差,老師如果常期進行重復單調的訓練,兒童的注意力往往處于分散狀態,運用多媒體課件則可以設計、制作新穎多樣的練習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1、游戲拼音練習:可以將有趣的視聽游戲滲透于枯燥的拼音練習中,如“小鳥回家”、“摘蘋果”、“找媽媽”、“打碉堡”等等。2、跟讀練習:電腦里放標準讀音,學生跟讀,老師則根據具體情況操作,如果讀得正確,則點擊鼠標顯示一個笑臉,表示贊賞;如果讀得有誤,則顯示一個哭臉,表示不合格,要重讀,直至合格為止。3、拼讀練習:電腦隨機出示一組字母或音節,讓學生結合實際或發揮想象拼成音節或句子,可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進行比賽。4.書寫訓練:由課件出示一組字母后,讓學生向電腦進行書寫“挑戰”,看誰能和電腦同步完成,并比一比美觀。
如今絕大多數低年級學生是獨生子女,比較自我,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帶有很大依賴性、模仿性。因此,為了讓初入學的孩子更好地發揮自主能動性。下面結合平時課堂教學實際,淺談幾種方法。
一、口耳相授教學法。
教師的示范指導和學生模仿練習,緊密聯系,采用示范辨析,模仿練習。分析比較,掌握規律,充分利用多媒體、錄音機。示范讀音,讓學生模仿練讀。在復習鞏固時,針對學生發音存在的問題,主要采用聽辨的方式,引導他們辨析比較,區別正誤。經過反復練習,如:全班跟讀,分組跟讀,學生領讀,開火車讀,聽音找字母卡片,聽音默記讀音,從模仿發音到獨立練習發音,從發準音到音形結合,多種方式配合。如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區別比較。翹舌音和平舌音的區分,鼻音邊音的區分。漢語拼音教學,講求工具的實用性,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嚴格訓練,講求實效。首先“要使學生學會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的音節”。其次,“要重視教給學生拼讀音節的方法,逐步培養拼讀音節的能力。”小學生掌握拼讀音節的方法,養成拼讀音節的習慣,他們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自己去讀準全部音節。
Zh ch sh是翹舌音,和z c s 平舌音的教學就是重難點,著重要講解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從發音部位來區別,z、c、s是舌尖前音(舌尖與上齒背形成阻礙),zh、ch、sh是舌尖后音(舌尖與硬腭前部形成阻礙);從發音方法來區別,s、sh、r是擦音,發音時發音部位接近,形成窄縫,摩擦成聲,而z、c、zh、ch是塞擦音,發音時,發音部位先閉合,氣流沖破阻礙,留下一條窄縫,摩擦成聲,不管是平舌音還是翹舌音,發音時,聲帶都不振動。教學時可以結合手勢,手代表舌頭,手往后彎曲代表翹舌,手放平代表平舌,教師示范,學生區別比較,模仿,反復操練,糾正讀音。
二、運用兒歌、圖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漢語拼音字母內容抽象,枯燥乏味。根據一年級學生的感知特點,漢語拼音教材的編寫規律,增加內容情節,通過兒歌、圖畫,使之富有情趣,把抽象的符號和客觀的事物具體形象聯系起來。
教學認識四線格時,用兒歌的方式教學生認識。如:拼音格,四線格,字母寶寶住里面。住上格,不頂線,下格一半多一點。用觀察圖畫,以兒歌的方式或表音或表形,幫助學生記住拼音字母。如:公雞打鳴ooo,一扇大門nnn.兩扇門mmm.
運用兒歌也可以復習字母讀音,找規律,認字形。如:i u ü的復習。牙齒對齊i i i ,媽媽給我織毛衣。火車到站uuu,運用鋼材造新屋。u 上加點,我家連年有余。小i 頭上有點字,u 像烏鴉鳥窩子,ü是小魚吐泡子。像這樣的兒歌,學生讀起來很上口,如同玩游戲一樣,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記住字母的讀寫要領。
三、運用動作手勢、游戲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習本身是一項艱苦的思維活動,人的頭腦是思維活動的機器,而興趣是啟動思維機器的動力之一。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直觀、生動,適合兒童心理發展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m,讓學生看圖:兩個門洞靠在一起是m,小朋友在摸什么?蒙上眼睛m m m。教學b p o ,可以比手勢認形。觀察半圓位置,右下半圓bbb,右上半圓p p p。畫個圓圈o o o。
教學送氣不送氣音時,如:不送氣音o。發音時呼出氣流較弱的音:b、d、g、z、zh、j,送氣音o。發音時呼出氣流較強的音:p、t、k、c、ch、q。可以用教具演示。如隨手拿出課本對著一頁紙張讀音,看紙張會振動就是送氣音,不振動就是不送氣音。
教學鼻音聲母n和邊音聲母l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手捏住鼻子發這兩個音,體會氣流從鼻腔出來的是鼻音,氣流從口腔兩邊出來的是邊音。
教學兩拼、三拼音節時,離不開操練,但大量的機械操練,使學生味同嚼蠟,無趣味,學生總是喜歡新奇的事物,如果我們在節奏中作變化,就能吸引學生興趣。如bō 水波,huà 畫圖畫。運用擊掌練習,擊掌速度加快,比一比,誰讀的又準又快。
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學習漢語拼音。邊說邊唱在流動的節奏中發展音樂。學習了漢語拼音。
四、適用鼓勵、表揚法教學。
表揚和鼓勵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是學生前進永不枯竭的動力,適時表揚和鼓勵,會增強學生的樂學情境。
漢語拼音教學的方法
漢語拼音是一年級的重頭戲,它最直接地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能為初學兒童打下堅實的語文啟蒙教育的基礎,它貫穿一年級學習的始終。不過,它的內容多而且枯燥,許多教師為這部分的教學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教學效果卻并不十分理想。于是我就想是否可以嘗試著改變一下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讓學生把現有的經驗和新的事物聯系起來
在教學漢語拼音的形時,我除了讓學生聯系課文中的情境圖找出與拼音相似之處外,還讓學生回憶一下在家里、在幼兒園里、在街上、在公園里等實際生活中見到的與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此話一出,學生的小手都舉起來了。他們有的說,i像高爾夫球桿;有的說,y像媽媽晾衣的撐桿;有的說m像麥當勞的標記;還有的說,k和柯達彩色膠卷的標記一樣當單個的拼音字母與實際生活中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已牢牢地記住了拼音部件的樣子。同樣,在教學拼音第2課整體認讀音節時,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音節組詞,學生一下子組出了:āyí、èyú、yǔyī、yìyì、wǔyī、yǔwù、èyì等7個詞,試想,孩子們在學習拼音第2課時,一下子會了7個音節詞,他們的成就感會是多么強烈,他們的眼里、臉上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二、充分利用拼音教學豐富學生的語言和內心感受
學了一段時間的拼音后,我發現孩子們已能熟練地拼讀音節和組詞,于是我想是否可以用音節來訓練學生說話。在教學ao ou iu 這一課時,學完字母和規定的音節之后,我出示了以下幾個詞語:xiǎokēdǒuqìqiú我piāojiàosǎoyóu。隨意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連線,然后用連起來的詞語來說一句話。這個練習的確有一定難度,教室里安靜了好一會兒,孩子們茫然地望著我,很明顯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這時,我給他們做了一下示范,把qìqiú和piāo連在一起,說:五顏六色的氣球在天空中飄蕩。霎時,孩子們的眼睛一亮,小手紛紛舉起。我趁熱打鐵,趕緊叫他們回答。一學生把我jiào和sǎo連在一起,說:我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老師表揚了我。學生能說出這么完整的句子,我太高興了。這時有更多的孩子舉起了小手。
生:(把我jiào和qìqiú連在一起)我想叫媽媽給我買一個大氣球。
生:(把xiǎo kēdǒu和yóu連在一起)小蝌蚪快活地在水里游來游去。
生:(把我和yóu連在一起)我和舅舅一起去游泳,好開心。
這種開放式的學習活動給孩子們帶來的刺激很大,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三、擴展拼音教學的外延和內涵
1.充分利用音節和語境圖進行說話訓練。
如在拼讀rìchū這個音節時,教材中配有插圖,圖上畫著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于是在學生用自己的話斷斷續續描述出這幅圖以后,我指著圖說出了兩個句子:一輪紅日慢慢地爬上了東邊的山頭,紅紅的太陽悄悄地探出頭來。這兩個句子看似難,但配上圖和教師的表情,它便變得可愛生動,容易掌握了。再如讀rèchá這個音節時,我問:小朋友,你想給誰送上一杯熱茶?學生紛紛回答,接著再讓學生端著一杯熱茶進行簡單的表演,并對他想送的人說一句話:×××,請喝一杯熱茶。學生輕松而又準確地掌握了rèchá這個讀音,并學會了一句初步的交際語言。此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音節口頭造句,如教wǒ,可讓學生說:我是(),我有(),我愛()。
2.在有效控制課堂時間的前提下,有機滲透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