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資源利用

水資源利用

時間:2022-04-17 07:27: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資源利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資源利用

第1篇

關鍵詞 水資源利用;問題;改善

中圖分類號:TV211文獻標識碼: A

水是生命之源,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之所在。但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限的水資源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母親河黃河的頻繁斷流、長江冰川面積的不斷縮小、大量的水土流失,種種現象讓我們不得不警醒,充分認識我國水資源現狀,并采取積極的對策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下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我國的水資源現狀。

(一)水資源的存量較少

水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低。與世界許多國家相比,我國水資源具有水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低的特點。盡管我國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六位,由于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人均和畝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畝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畝均占有量的3/4。據對149個國家和地區的最新統計中國人均占有量已經退居世界110位。

(二)水資源分布不均,水土組合不平衡。

我國的水量和徑流深的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并且與人口數、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81%的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64%。

(三)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勻

從空間分布來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0%,但耕地面積只為全國的36%左右;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只有全國的8%,而耕地則占全國的40%,水資源同人口以及耕地的分布非常不協調,這種不協調嚴重影響著我國水資源的利用,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

(四)水資源的污染情況日益嚴重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水資源的不足已經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發展,但是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水資源的污染情況日益嚴重,甚至到了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首先是污水排放,各種工業廢水以及城市生活廢水的肆意排放,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主要江河湖泊等流域的水質,其污染程度大有越來越嚴重之勢。污染的嚴重程度依次為:海河、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珠江。不少的污水排放企業,本身就不具備對污水治理的能力,這一類企業還大量存在,每年由于偷排造成的水質污染事件日益增多;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劇,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巨大的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嚴重影響著城市周邊的水域。中國已經進入了水環境污染的高發期、高速期。越來越多的水環境污染事件,對原本就不充裕的水資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二、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設施供水能力落后

我國從見過以來,大力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興修了一大批的水庫,河流以及很多的相關水利配套設施,但是這些設施最主要的作用是發電,如三峽等,而針對提高水資源利用的其他領域的水利設施明顯不足,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小水電站象春筍般林立祖國山河,過去規劃,幾乎沒有考慮城市供水。而往往在下游先開發興建水電站,給后來上游興修水利帶來一定的困難,要向城市供水就更不可能。再加上很多水庫等長期存在病害威脅,蓄水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水資源的利用效益極低

我國水資源的利用效益無論是工業用水還是農業用水都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在工業方面,我國工業的發展本身就相對落后,工業用水的利用率同不發達的工業一樣較低,工業用水帶來的效益是歐美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將近二十分之一。農業用水的效益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中國渠灌區用水的利用率大概在0.4~0.5之間,農田灌溉的水量超過作物生長用水量的1/3甚至是一倍以上,但是即便是這樣,由于灌溉的時機掌握有偏差,因為水的補充不及時造成作物減產的情況時有發生。新的節水設施的普及率還非常低,且推行緩慢。

(三)水資源的浪費情況嚴重

除上文提到的工業以及農業的水資源存在的浪費以外,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的浪費現象也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一些公共場所的用水,由于全民的節水意識尚未完全形成,水資源的浪費情況也就更加突出。在加上目前我國的城市供水管網或者是剛剛建立尚不完善,或者是已經使用多年,年久失修,造成供水過程中的水資源浪費。

(四)可選擇的后備水資源存量不足

從中國水資源的發展來看,中國水資源的矛盾會日漸突出。目前我國的后備淡水資源儲備不足,海水淡化的技術現在仍然不能真正應用到人們的所有生活領域,國家在這些領域的投入同日益嚴峻的水資源形式相比還顯得很不足。

三、提高我國水資源利用率,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

(一)大力推行節水政策,建設節水型社會

要實現節約用水和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目標,必須提高全民族的水危機意識,加強節約用水和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宣傳教育。在農業領域,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高耗水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采取襯砌水渠、管道輸入、噴、滴灌等工程措施和一些非工程節水措施,降低農業用水量;在工業領域,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通過循環用水,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降低單位產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在城市生活領域,加強供用水管理,提高公眾節水意識,積極推廣節水生活器具,減少生活用水的浪費。

(二)提高淡水資源的儲備能力

淡水資源的存量不足是一個不爭的實施,淡水資源的開源節流是保證淡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前提,開源就是要積極開辟淡水資源的儲備途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海水的淡化,通過冷凍等技術使水鹽分離,通過研究污水處理技術,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次數。

(三) 制定完善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各項法規

為加強政策和法規支持,我們應制定有關“節約用水和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規范和約束各種用水行為,將目前的行政措施和手段變為依法管理,打破行業和地區間的各自為政現象,解決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中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

第2篇

1提高對水資源管理創新的認識

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的宣傳,對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領導進行培訓,使其認識到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的重要性。從源頭上對水資源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充分發揮水資源管理制度在調節水資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增加水利部門在經濟發展之中的分量,使其具有參與決策的權力,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將水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之下,對水資源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對水資源管理工作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安排,通過水利部門對區域水資源環境進行具體的論證,將評估結果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依據。

2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的法制建設

在進行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加快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法制化進程。提高政府和水利部門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能力,使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能夠有法可依,使創新制度的執行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需要提高社會參與度,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之下,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水資源管理朝著市場經濟方向發展。廣泛的社會參與可以使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實,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和水資源保護意識,使水資源管理成為全民的責任。

3對監督體系和考核制度進行創新

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需要建立全新的監督體系和考核制度,全面、科學、系統地對水資源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考核,并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有效激勵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實施和節水工作的開展。創新的監督體系需要對水資源管理的各項管理制度進行監督,通過不同的監督形式,對不同領域的水資源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對水資源管理成果和管理的決策者進行考核,通過制度創新對水資源環境代價進行嚴格的控制,將決策者的政績加入到考核體系之中。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需要對管理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并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對制度實施起到十分關鍵的激勵作用。

4結束語

水資源是一切生物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有限自然資源,也是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經濟資源。隨著水資源短缺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以及生態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水資源問題已成為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要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優化和提高水環境能力和水資源供給能力,適應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為此必須優化資源配置,從法律、教育和行政的層面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管理。

作者:徐永波 單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政監察分隊

第3篇

關鍵詞: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用合理開發環境保護 統一管理 灌溉技術治污力度

農業水資源現狀

水資源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種水源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用的質量,且必須具備可以更新補充、可供永續利用的特點。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還困擾著農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

我國水資源富而不均,多而少用,用而不精,環境趨于惡化。.我國 淡水源量28000立方米,全球水源的6%,次於巴西、俄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美的五分之一,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人均水源最乏的家之一。到20世末,地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110。若扣除以利用的洪水流和散在偏地的地下水源,可利用的淡水源量更少。中國水資源面臨的嚴峻現實.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水資源問題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尤其是我國日益污染的水質和水資源的短缺,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態的發展.

二 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及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現代環境下水資源賦存與演變方式發生了劇烈變化,水資源供、用、耗、排關系日趨復雜。、農業水資源存在著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和超采嚴重、地下水位和水質下降、農業用水效率低且浪費嚴重等問題。水資源總量缺乏且時空變化大。我國一些地區的地表水主要來源于一些重要河流、水庫和湖泊的蓄水,水資源總量受降水影響顯著,在豐水年水資源總量會增多,枯水年水資源總量偏少。

由于一些地區處于半干旱半濕潤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降水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極為不均,有明顯的旱季和汛期之分,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9月份,旱季水資源嚴重缺乏,汛期又容易形成洪澇災害,造成大量棄水和嚴重的水土流失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低和水資源浪費嚴重。如北京市目前有效灌溉面積為48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只有308萬畝,其中噴灌面積166萬畝, 管道輸水灌溉面積67萬畝。遼寧省農業灌溉也比較粗放,用水的有效率僅為40%~60%。農業水資源污染嚴重和供需水矛盾加劇。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工業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廢水未經過嚴格處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 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和水質下降。一些地區地表水供水比重都超過50%,地表水資源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河流徑流,而河水污染嚴重進一步加劇了該區水資源供需矛盾。

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導致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共存,我國地表水灌區每公頃次灌水量1200-1500m3,最高達2258,地下水灌區達900-1050m3,高出適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區每年灌水定額可達16537m3/hm2,是全國的1.4倍。水資源“農轉非”現象嚴重,盡管農業水資源“農轉非”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農民的水權如何得到保證,節水農業投資如何合理分配等。節水農業現狀的束縛,節水農業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資源,采用水利與農業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農業,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節水農業的核心是節水灌溉,目前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后。節水農業發展存在有主要問題一是對節水農業認識上存有誤區,認為節水農業就是節水灌溉農業,節水技術是灌區的專利。節水技術總體水平低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農業節水技術水平尚處于較低層次。管理出現誤區,體制落后。現行水管機構節水功能缺損,不適應節水農業發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嚴重落后和脫節,而缺乏效率。

三 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用

提高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主要是從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管理措施這三方面著手。工程措施和農業措施相結合,發揮綜合優勢,以達到節水、高產、高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研究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必須關注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高了,農民才會對發展農業和提高自身素質有積極投入,促使農業進一步繁榮和走向良性循環。合理的水價將使灌區的發展模式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的灌溉模式會受到沖擊,節水觀念將得到進一步強化,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將應運而生,井渠雙灌高效灌溉方式可望得到積極推廣,灌區的水量、水鹽轉換關系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趨于良性的循環狀態。但在農業水價調整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用水戶的承受能力,使農民的收入水平不致由于水價的調整受到較大的不利影響。

農業用水水價是農業節水和高效用水的經濟杠桿,水價變化的影響包括三個主要方面:(1)對農業生產效益的影響;(2)對農民負擔的影響;(3)對農業節水的促進作用。減少無效蒸發量,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對節水的主要貢獻在于可減少聯合運用區域內的無效蒸發量。灌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包括降水入滲補給、河道入滲補給量、山前側向流入補給量、渠系滲漏補給量、水庫需水補給量、田間入修補給量、越流補給量、人工回灌補給量等。對減少無效蒸發量起作用的是降水入滲補給量、渠系滲漏補給量和田間入滲補給量。與單純的地表水灌溉方式相比,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后,對減少水分無效蒸發量的主要貢獻是減少了地下水的無效潛水蒸發量。

提高灌溉保證率,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運行是根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動態特征,利用含水層空間的調蓄能力進行的。河川流量動態變化大,而地下水徑流量則較穩定,而且后者的流量高峰期要比前者滯后一段時間,這些特征就為二者的聯合運用提供了條件。如果棄水量大,入滲補給條件好,加上含水層貯水空間足夠大時,充分開發地下庫容,可以起到水資源多年調節的作用。

四 農業水資源的防污

農業水污染主要來自3個方面:化肥、農藥和牲畜糞便,其中化肥污染居首位。我國農田單位面積平均化肥使用量超過世界平均值的1倍,也大大超過國際組織為預防水污染確定的化肥使用上限指標。我國施入農田的化肥大約只有1/3被作物吸收利用,有1/3左右隨水流失和揮發。我國約60%的河湖污染較嚴重,其中的氮、磷污染約50%來自農業面源污染。

要構建既能節水又能防污的新式農田水利系統,這種系統要有三道防線削減農業面源污染,特別是其中的氮、磷污染。第一道防線是田間節水灌溉與控制排水。由于滲漏與地表排出的水量減少,隨水流出的污染物數量減少。可減少氮、磷約15%~25%。第二道防線是小型濕地。通過微生物的轉化和生物吸收等作用,可降低氮、磷約40%~60%。第三道防線是生態溝,或稱帶狀濕地。也可降低氮、磷約15%~25%。通過排污來節約水資源,從而提高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用。

參考文獻

[1]彭新育,王力.農業水資源的空間配置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8,13(3):222-228.

[2]薛志士,羅其友,等.節水農業宏觀決策基礎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

第4篇

這個課題是我在生活中發現的,對于我們平時使用的淡水資源,我們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們人類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為珍貴,所以我想出來關于淡水利用率這個我們身邊的話題。

二、課題研究意義

淡水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由于諸多因素,淡水財富在以很快的速度減少,為了人類的將來,我們就要放眼于現在,把淡水資源在各個方面中各環節的浪費有所減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從而減少淡水的流失,達到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此來引導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方法

首先在網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達到的百分點,浪費能達到多少,查找一些節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為例子,借鑒一些好的方法,由于節水日就要到來,所以可以趁此多宣傳一下節水知識。

四、課題研究具體內容及研究過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題名為“關于淡水資源利用率的研究”重點其實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這一詞只為提醒人們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費。

以下是黑龍江省“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實例。

黑龍江省是一個水資源總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資源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根據水利部預測,從現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將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顯然,在水資源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是滿足社會發展最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廳副廳長胥信平在接受采訪時說,未來幾年,我省將在保障經建設的前提下,大力開展農業、工業和城市節水,盡快轉變以大量消耗水資源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設水型社會的用水體制和機制,農業:潛力巨大的節水大戶。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田灌溉用水占社會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7,因此開展農業節水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由于黑龍江省推廣了節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為160~170億立米,占全省農業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錢的情況下減少30%~40%。

此外,以經濟手段來促進農業節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龍江省除少數試點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用水仍沿襲按畝收費的老辦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納稅同樣的水費,導致水資源浪費現象十分驚人,按照日前0.47的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計算,全省農業生產中每年被浪費掉的水資源就接近100億立方米。因此開展農業水價改革,變按畝收費為按方收費,在農村實行計量供水,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就十分必要而緊迫。

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用水也逐年增加,據了解,目前我省(黑龍江)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55%,而在節水措施發達的國家,已經達到90%,此外,我省城市輸水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達20%,這一低一高兩個指標說明我省工業節水空間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龍江對“淡水的利用率”,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方法

1結合實際: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龍江省因為是農業大省,所以在農業浪費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績,因此在提高“水資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

2利用各種手段:從黑龍江省隊提高“淡水資源利用率”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常見的收費,用經濟來控制淡水浪費,這不僅能控制住水的浪費,而且提高經濟效應,同時也帶動了人民的節水意識。

3引進器材: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引進先進的器材或是合理節能器材,這樣就可以減少淡水的浪費或是再利用。

4樹立正確節水意識:怎樣做取決人的主觀意識,只有樹立正確的節水意識,才能積極與“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動中來。

以上幾點是我自愛黑龍江省“淡水資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幾點結論,下面,我將提供一些從網絡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降低單位產生的用水量,通過優化配量水資源,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來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進全社會節水的機制,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來規范水資源供需關系變化時的經濟利益關系變化,使這種經濟利益的變化有利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過經濟利益的驅動形成節水激勵機制,使節水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明確水權,培育和發展市場。

A:首先要明晰水權,在市場經濟中,水交易實質上是水權的交易,通過市場配置水資源,必須要明晰水權。其次,要加強水權管理,自愛水資源緊缺狀態下,取得水權要付出代價,需交納水資源費并保護水權擁有者的權益,再次,要允許水權交易,培訓和發展水市場,必須允許水權擁有者讓出水渠并獲益。

B:要形成節水機制,就要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推進生產關系的變革。水權管理制度是一種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資源權屬管理制度,通過明晰水權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水資源決策上平的經濟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觀調控過的決策機制、以價格為主的信息機制、以利益關系為驅動的動力機制和通過市場交易配置資源的機制。

C:除了建立水權制度,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基本管理制度,還須制定一系列經濟政策,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通過用水行為產生的利潤,引導消費者和生產者調整用水行為,從而引導水資源的重新配制。

通過上述的一些建議,“淡水資源利用率”會有一個新的突破,這不僅能夠造福于現在,還可以造福于未來。

水是生命的源頭,沒有水就是沒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長人類的壽命。

第5篇

大量的地下水資源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導致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地面沉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市政規劃和建設,地下淡水的超標抽取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沿海地區的地下水的超采導致大量的還是倒灌進入沿海地下,內陸大量的河流和地下水資源受到影響,不能飲用的堿化水嚴重影響了區域居民生活水平也更加劇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西北地區的水資源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現在對河流的過度開發和利用,每年的淡水資源不能有效的儲存和利用導致沙漠化嚴重,沙漠面積的不斷擴大使得牧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惡性循環持續下去最終導致生態系統癱瘓不可修復。不少企業為了規避環保部門的核查大量排放有毒污水到沙漠、河流、海洋和耕地,導致沙漠毒化,河水污染,近海海洋生物被污染,農田土地污染,糧食作物制作出的食物有害健康。這些都是污染的危害,短期的排放可能導致終身的傷害。

2水資源利用改善研究

2.1合理開發,積極保護

國家提倡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首先是合理的利用水資源然后才能談到保護水資源,首先是對地表水進行科學充分的利用,地表水對農業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國內的地表水大量用在農業生產,尤其的農業大省的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淡水資源,今后要改變地表用水以農業為主的局面,積極推動地表水走進千家萬戶,讓地表水在農閑時期為城市正常運轉提供重要保障,在農忙時期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城市和農村都能夠足夠供水量。其次要對部分地區的地下水予以適度開發,中國部分地區含有大量的地下水,淺層地下水資源能夠在短期內得到有序的補充和替換,但是由于地下水資源的開發難度稍大,不少地區因經費不足、管理不善導致地下水開采依然處于一個很原始的局面,尤其是西部山區和丘陵地區地下水資源的開采更是困難,云南近幾年的持續旱情就是典型的代表。地下水的開采要依據一定的原則,第一,由于地下水資源存量相對地表水少,開采難度大,地下水循環期長,當地表水資源供應不足的時候可以適當開采地下水,珍惜使用地下水資源。第二,地下水的開采還要注意開采區域的地質條件選擇,地質條件差,地表已經沉降和地表裂縫的區域禁止開采地下水。

2.2適度調水,治理污染

中國地域寬廣區域間氣候和地形條件差別很大,地表水的儲存和利用也不盡相同,針對這一現狀不少地方政府在積極改善與周邊區域用水關系,調整利益分配的格局,讓跨流域調水得到保障,從河南的紅旗渠到南水北調的二期工程的完工都證明了跨區域調水的有效性,實現了區域間資源的合理配置,拉動了沿線經濟的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另外對原有被污染的水資源進行全范圍的排查和取證,查明污染原因找到解決辦法,一方面制定政策加強管理從根本上杜絕污染的再次發生和二次污染。另一方采用多種方法對被污染的水資源進行治理和凈化,讓凈化過的水資源根據其凈化的程度不同運用到不同要求的生產中去。

2.3保障科技,完善制度

對現有水資源進行保護和治理離不開科學技術的保障,創新農業、工業生產過程中用水技術,不斷推進水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發和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對現有節水科技研發中遇到的問題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加以解決,加大對水資源保護和開發的人才和資金投入,讓專業人才和充足的資金保障水資源保護的順利進行。保障另外創新水資源管理制度,重視工程措施更要重視非工程措施的作用,讓水權制度加速運用到跨區域調水中,讓區域間的水資源分配不再有利益上的沖突和行政管理上的藩籬。健全水資源利用的法律法規保證執行程序的公開透明,讓水資源利用中的可能存在的利益交換提前得到控制。在水資源的利用上不能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充分調動市場經濟的活力讓市場決定水資源的價格和供給。

2.4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6篇

關鍵詞:大連 水資源 現狀 對策

1.全市水資源的概況

根據大連市水務局的《2010年大連市水資源公告》,全市水資源概況如下表:

2.水資源利用現狀

2.1 資源性缺水是制約大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均淡水資源量為7342立方米,中國人均資源量為2200立方米,而大連市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732立方米(以2010年水資源計),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0,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3.快速發展的工農業經濟導致的日益增長的用誰雪球與水資源量的短缺形成主要矛盾。淡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金州以南人口密集地區和海島地區淡水資源尤為匱乏,嚴重缺水的緊張局勢多次出現。

2.2 部分沿海地帶水下超量開采嚴重,海水入侵形式嚴峻

大連市地下水資源主要為山丘深層地下水。由于部分沿海地帶超量開采地下水,2010年全市海水入侵面積達638.3平方公里,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地面下沉形成降落漏斗,地面水資源瀕臨枯竭,直接影響了地下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2.3農業仍是主要用水大戶,“集雨工程”初步緩解了農業缺水問題

2010年全市農業用水6.3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41.1%。農業生產用水極為緊缺。持續干旱為保證城市供水,不得不停止農業灌溉用水。為確保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大連市自2003年開展“集雨工程”,建立水塘1675座,蓄水能力超過450萬立方米,讓雨洪資源服務于農業生產生活,為農業生產解決了水資源和人蓄飲水難題,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現在,“集雨工程”在農村遍地開花,初步緩解了農業缺水問題。

2.4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取得了良好開端,發展潛力巨大

2010年,全市中水會用、海水淡化供水1.08億立方米,占供水總量的7.0%,取得了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的良好開端,積累了一定經驗。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已成為市政府解決缺水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3.解決缺水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面對大連市水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必須實行水資源的統一規劃與管理,將節水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貫徹開源節流的方針,全面發展節水工作,通過多種途徑開辟新水源。

3.1 開源

在地面水資源總量有限,地下水資源已超過開采限度的情況下,開源主要指開發非常規水源,即把污水、海水、雨水座位供水系統水源的主要組成部分,納入水資源配置總體規劃并逐步加大實施力度。

3.1.1研究開發污水資源化技術,大幅度提高中水回用率。

城市污水具有水量穩定、易于收集、處理技術比較成熟的特點,應視為城市的主要淡水水源之一。目前,國外的污水回用也很普遍。大連市在國內污水回用領域起步較早,取得了一定成功經驗,大連甘井子熱電中水回用工程投入運行,日供中水8萬噸,大連大石化中水回用工程,日供中水7萬噸;大連泰山熱電中水回用工程,日供中水4萬噸,該些工程均以馬欄河污水處理廠、春柳河污水處理廠處理水為水源作為工業生產用水,使大連市中水回用率大幅度提高。

3.1.2擴大海水直接利用規模,推進海水淡化技術產業化

根據靠近海洋的便利條件,把水的文章瞄準了大海。向海洋要水源,把海水轉化成淡水用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是解決大連市淡水資源不足的途徑之一。目前僅在部分近海企業和海島地區小范圍使用。建議政府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促進海水利用產業的發展。對海水淡化生產企業購置設備和技術改造給予貼息貸款和一定的稅收優惠,對利用海水作冷卻水和海水淡化作鍋爐用水的企業實行稅收獎勵,引導和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制造成套海水淡化技術設備,走產業化發展道路。

3.1.3建立雨水調蓄利用系統,進一步提高雨水在農業用水中的比例

時空分布不均勻是水資源緊缺的原因之一,大連市2003年以來實施的“集雨工程”為解決這一問題開辟了一條新路。如今,遍布遼南農村的大大小小的:“集雨工程”項目解決了8萬畝農田的生產用水水源,被當地百姓成為“富民工程”。建議進一步推廣“集雨工程”,

3.2節流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是應對水資源危機的根本出路,要通過管理只讀建設和改革,引導水資源以節水、高效為目標的優化配置,逐步建立節水防污型社會。

3.2.1大力推廣農業節水新技術,促進節水灌溉技術產業化

要解決水資源緊缺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除了推廣集雨工程外,尚應采取各項節水措施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安全。

首先,要發展和推廣旱作農業技術等節水農業技術,使水資源得到最有效的節約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

其次,應大力建設節水灌溉工程設施,消除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方式,逐步實現噴灌化并提出適合大連實際情況的、較為成熟的蔬菜和果樹的節水灌溉工程的配置模式。

3.2.2推廣市政節水技術,提高用水效率

建議進一步細化《大連市水資源管理條例》,增加可操作性,將節水納入法制化軌道,推廣市政節水技術。加強城市供水管網的維護管理、改進測漏技術、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漏、努力減少管網漏失量是城市節水的重要方面。使用新型管材和接口,對于減少管網漏失率有一定作用。選用質量好的節水型用水器具,對節約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場所用水起到很大的作用。應建立節水器具和節水設備的認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擴大節水產品的市場份額。

3.2.3加大執法力度,推廣工業節水技術

建議在全市工業企業強制執行行業和產品用水定額標準,推廣工業節水技術。提高冷卻水的循環利用率,利用水質穩定技術提高循環水的濃縮倍數減少補給水用量。革新和推廣采用節水型生產工藝,改進廢水處理工藝,使經處理的廢水再利用于生產,逐步達到零排放,形成閉路系統。采用低水耗和零水耗工藝,進一步提高節水效率。

4.結束語

大連市是全國發展最快和最嚴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水資源的緊缺日益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必須實行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把節水工作納入社會發展規劃,開源與節流并重,推廣污水回用、海水淡化、雨水利用技術,并在農業、工業、市政等領域采用節水措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l]大連市水務局的《2010年大連市水資源公告》

第7篇

【關鍵詞】水資源;缺乏 污染;水土流失;浪費;開發;對策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離不開水。我國水資源十分缺乏,人均水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量的1/4,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問題已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問題。認識我國水資源利用的現狀,洞察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的主要原因,提出解決困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資源問題及對策意義重大。

1.水資源現狀

1.1水資源短缺

目前,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水資源嚴重缺乏構成的水危機已威脅到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使各國的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都面臨著嚴峻考驗。從1900年到1995年,全球用水量從6000億m3增加到38000億m3,增加了5倍,是同期人口增幅的兩倍以上。1993年聯合國對世界淡水資源的評價表明有1/3的人口居住在水資源中度和高度緊缺的地區。聯合國的報告顯示,2025年世界用水總量達到44840億m3,屆時受水資源短缺困繞的世界人口將增加到總數的2/3,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將從1990年的7800m3減少到2025年的4800m3。歷來被認為資源豐富的我國,水資源問題不容樂觀,人口占世界的22%,而淡水量僅占世界的8%。我國主要河流黃河自80年代以來,幾乎年年出現斷流,且斷流流域不斷延長,范圍不斷擴大,斷流頻數、歷時不斷增加,給工農業造成巨大損失,平均每年損失為200億元,同時斷流也給沿黃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1.2水污染嚴重

世界水環境狀況趨于惡化。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許多經濟進步都是以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在20世紀中,世界濕地面積已經減少半數,造成重大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在發展中國家,所有大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都在迅速惡化,威脅人的健康和自然價值。

近年來,我國水體污染日益嚴重,全國每年排放污水高達360億噸,除70%的工業廢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經處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質嚴重惡化,污水中化學需氧量、重金屬、砷、氰化物、揮發酚等都呈上升趨勢,全國9.5萬公里河川,有1.9萬公里受到污染,0.5萬公里受到嚴重污染,清江變濁,濁水變臭,魚蝦絕跡,令人觸目驚心。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水系污染嚴重,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體污染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1.3水土流失嚴重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水資源平衡受到破壞,一方面造成水源減少,一個些地區連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區連年出現洪澇災害。干旱和水災都給工農業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1.4水價嚴重偏低,水資源浪費嚴重

水資源是人類寶貴的財富,供水具有成本,這就體現水的商業價值。但是我國現行水價偏低,在發達國家水價與電價的比例是6:1,水比電貴,而在我國是1:1,甚至更低,水費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點,不講經濟效益,水利建設投資也是由國家財政預算加以解決。近年來,國家對水利行業盡管進行了多方面和大量的改革,但水價調整力度遠遠不夠,目前水價根本起不到調節水資源市場供求矛盾的作用。水價偏低導致用戶對水的價格不敏感,節水觀念淡薄,造成用水過程中大量浪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40~5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30%左右,損耗量高出發達國家兩倍。同時由于低水價導致人們對水資源稀缺性缺乏足夠認識,對水資源保護認識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費水資源同時,還不斷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

2.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首先是農業干旱缺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氣候的變化,中國農業,特別是北方地區農業干旱缺水狀況加重。目前,全國僅灌區每年就缺水300億m3左右。上世紀90年代年均農田受旱面積2667萬公頃,干旱缺水成為影響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主要制約因素;全國農村有2000多萬人口和數千萬頭牲畜飲水困難,1/4人口的飲用水不符合衛生標準。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國城市缺水現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擴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缺水愈來愈嚴重。據統計,在全國663個建制市中,有400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個嚴重缺水,年缺水約100億m3,每年影響工業產值約2000億元。

2.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國農業灌溉年用水量約3800億m3,占全國總用水量近70%。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只有0.3~0.4左右。發達國家早在40~50年代就開始采用節水灌溉,現在,很多國家實現了輸水渠道防滲化、管道化,大田噴灌、滴灌化,灌溉科學化、自動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數達到0.7~0.8。

其次,工業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約80億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我國水的重復利用率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75~85%。

中國城市生活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據統計,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管網僅跑、冒、滴、漏損失率為15%~20%。

2.3水環境惡化

2000年污水排放總量620億噸,約80%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體,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層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區地下水開采量超過補給量,全國已出現地下水超采區164片,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并引發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3.我國水資源利用的對策

3.1建立健全明確的水體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資源產權管理,對水資源使用部門實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和轉讓

促使使用者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高水資源的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3.2加強水資源的法制建設,強化水資源保護

加強執法管理一是要做到執法要嚴、違法必究,對違法的責任人除警告、經濟制裁外,還應追究其刑事責任;二是要對有影響的違法案件公開處理、嚴厲打擊;三是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執法監督。

3.3完善水資源的價格機制

水資源價格機制的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國家應切實把“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負擔”作為制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的原則,盡快實現完全成本化。

3.4調整缺水地區的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

在缺水嚴重的地區,要盡可能少上或不上用水量大、污染嚴重的新的工業企業和服務業;對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相應調整,淘汰耗水過多的企業,扶持符合當地水資源政策的企業。

3.5減少對水資源的污染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徹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確定一個最優污染水平。

3.6塑造節約用水的制度

第8篇

一、內蒙古水資源概況

內蒙古水資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形成的。降水量特征是從東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銳減(東四盟年降水量300―500,中西部200―350,西端阿拉善盟50―100)。根據《內蒙古資源大詞典》,全區多年總降水量為3194.3億m3,轉化為地表水371.27億m3,轉化率為11.6%;轉化為地下水137.95億m3,轉化率為4.3%,二者轉化率為15.9%,即降水消耗于植物截留和地表蒸發的水量是2649.62億m3,占年總降水量的84.1%。多年地表水年天然補給量371.27億m3,地下水年天然補給量137.95億m3。據水利部最新統計,內蒙古水資源總量為545.95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量的1.92%;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85.02億立方米,占全區水資源總量的52.2%。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2005)的數據計算,2004年,我區水資源總量為427.6億m3,比上年減少13.7%,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8%;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310.2億m3,比上年減少12.8%,占全國地表水資源量的1.3%,地下水資源量為222.6億m3,比上年減少6.9%,占全國地下水資源量的3.0%,我區人均水資源量為1835.6 m3,比上年減少11.9%,比全國人均水資源量少20.7 m3 。可見,我區水資源呈現減少態勢。但是,我區水資源的消耗量逐年增長,水資源的供給矛盾進一步加劇。

二、內蒙古水資源消耗概況

內蒙古人均年綜合用水量比全國人均水平高出近290立方米,全區農業灌溉節水利用率僅為35%左右,低于全國近10個百分點;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4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2005)的數據計算,2004年,我區供水總量(或用水總量)達171.5億m3,比上年增長2.8%,占全區水資源總量427.6億m3的40.1%;其中,地表水消耗量85.7億m3,占地表水資源量的27.6%,占地表水年天然補給量371.27億m3的23.1%,地下水消耗量為85.5億m3,占地下水資源量的38.4%,占地下水年天然補給量137.95億m3的62%;全區水資源總消耗量171.5億m3,占地表水天然補充量的46.2%,比地下水天然補給量多了33.5億m3,就是說一年的地下水天然補給量不夠總消耗量。由于降雨量少、蒸發量高、過度開采地下水,再加上人為欠合理利用、截流等,使我區的地表水流量逐年減少,湖泊干涸,河流斷流,尤其是中西部草原與荒漠地區,20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中小型水泡與河流目前大部分消失,地下水位多年持續下降,近30年來包頭市地下潛水水位最大下降幅度約20米,承壓水水位下降約30米,呼和浩特市潛水水位下降25米左右,承壓水水位下降30多米,通遼、赤峰等城市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

(一)水資源農牧業領域利用分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的數據計算,2004年,內蒙古農業消耗量高達149.4億m3(大農業,以下同樣),比上年的146.1億立方米增長2.3%,占全區用水總量171.5億m3的87.1%,占地表水天然補充量371.27億m3的40.2%,地下水天然補給量137.95億m3不夠農業的消耗量,還少了11.45億m3;農業消耗全年用水總量的87.1%僅創造2004年GDP的15.2%。從每萬元農業產值(《內蒙古統計年鑒》〈2005〉,第290頁的大農業產值)消耗水資源看,2004年我區農業產值消耗的水量1754m3,比2003年的2192m3下降了19.9%,與全國每萬元農業產值消耗水量1726m3相比,我區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8m3水。可見,內蒙古農業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必然消耗大量的水資源,節約用水勢在必行。

(二)水資源工業領域利用分析

2004年,生產消耗水量10.4億m3,比2003年的10.1億m3 增長2.9%,占全區用水總量171.5億m3 的6.1%,占每年地表水天然補充量371.27億m3的2.8%,占每年地下水天然補給量137.95億m3的7.5%。隨著我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尤其高耗能、高耗水資源工業的發展,加劇了水資源供給矛盾,水資源已成為內蒙古工業較快發展的主要“瓶頸”。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難題。

(三)水資源生活領域利用分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的數據計算,2004年,我區居民生活消耗水量10.9億m3,比2003年的10.0億m3 增長9.0%,占全區水資源消耗總量171.5億m3 的6.4%,占地表水天然補充量371.27億m3的2.9%,占地下水天然補給量137.95億m3的7.9%。目前內蒙古有18個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年缺水量達7億m3,近650萬人的日常生活受到水荒困擾。在農村牧區飲用水安全問題很突出。據自治區人畜飲水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的資料,在全區有78個旗縣約384萬人不同程度存在飲用氟超標水,其中中度超標為186萬,重度有66萬人。從2000年至今,國家投入內蒙古用于人畜飲水建設的資金已達15.07億元,目前已完成資金投入13.42億元,已解決36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問題。

三、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農村水利發展滯后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的矛盾突出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全區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為37.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少骨干建筑物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已經老化、損壞,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損壞率較高。河套灌區大部分水利設施始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缺乏正常的養護和維修,70%的橋梁、渡槽、涵洞和尾閘等工程嚴重破損,直接影響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正常農業生產灌溉。農村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還嚴重威脅農民的健康,還有不少農牧民沒有喝上干凈的水。而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則加劇了水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也加大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難度。

(二)水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突出

我區不僅水資源短缺,水環境質量也日益惡化。大量的污水未經處理或部分處理后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體污染,也使水資源短缺加劇,形成惡性循環。全年污染嚴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遼河和黃河流域(內蒙古地區河段),此外松花江流域(內蒙古地區河段)污染也較為嚴重。全區有60多個旗縣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土流失問題,主要集中在旱作地區。雖然近幾年加快了生態建設,可是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地下水嚴重超采,一些地區出現河道斷流、湖泊干涸、濕地萎縮、綠洲消失,嚴重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水資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

統計數據表明,我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12.3%,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86%,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水資源極為短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的開發利用程度相差較大。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兩個盟市國土面積約占全區總面積的26%,水資源量卻占全區64%;通遼以西10個盟市國土面積約占全區總面積的74%,水資源量卻只占全區總量的36%;特別是呼、包、鄂金三角地區是我區經濟最為發達地區,但水資源量只占全區9.22%(不包括黃河分配水量,如含則為10.2%)。而且,東四盟市耕地面積占全區的55.6%,水資源現狀利用率僅為18.6%;中西部廣大地區耕地占全區44.4%,水資源現狀利用率達59.8%。為此,我區各地地表流量、耕地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及利用率低,制約著我區灌溉農業的發展。

(四)局部地區嚴重超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

內蒙古是干旱少雨高原、典型的旱作農業地區,決定農業灌溉主要依賴地下水。這導致超量開采地下水資源。如遼河井灌區地下水位大面積下降,形成了近20002 的漏斗區;土默川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區已擴大到1200 2,水位年降幅0.5―2.3m。呼和浩特市年超采地下水6342萬噸,日超采17.3萬噸,在市區2002范圍內,59%的淺層地下水被疏干,深層地下水位下降40m,漏斗中心降深達53m,而且地下水位漏斗每年以1米速度下降,缺水形勢十分嚴峻。因此,亟待重視地下水超采問題,反之這些地區地下水枯竭后無法彌補,后果不堪設想。

(五)中水的利用率很低,是巨大的浪費

中水又叫“再生水”,主要是指城市或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國家規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其循環模式是把工業與城市生活產生的污水,集中進行凈化處理后二次用于農業生產灌溉,增加灌溉水資源無疑能夠緩解農業用水壓力,形成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良性循環。據內蒙古環保局提供的資料,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為優質礦泉水,稍加凈化處理即可直接飲用,現在卻被人們大量用來沖洗馬路、廠房、廁所、洗車、澆灌草坪,令人心痛不已。中水雖然不能飲用,卻可以用來洗車、沖刷地面、沖廁、澆灌草坪,還可以灌溉農業。

四、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投資力度建設水利骨干工程

目前,解決我區水資源緊缺問題,必須加快水利工程建設,提高地表水和雨水的利用率。如我區東部地表水資源豐富,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由于缺乏控制性工程,地表水資源利用率不高,而且較多的雨水白白流失,利用率僅為18.6%。同時需加大投資力度維修以前建的水庫,目前這些水庫嚴重威脅著幾十萬人口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亟待維修。所以,應有計劃地興建一批水利骨干工程,既可以提高地表水資源利用率,又可起到防洪和灌溉農田作用。

(二)加強工業的監督管理和扶持企業污水處理能力

現在河流污染源主要是工業生產出來的污水。由于有關部門的監督不到位,企業為了減少成本,把生產出來的污水簡單處理排放或未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導致河流污染,嚴重威脅居民的健康,最終制約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此,環境治理部門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企業的環保意識,企業保護環境等于有永續發展的客觀環境。同時,政府政策方面扶持企業的環保能力,企業改善環境就給予減免稅收,鼓勵他們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

(三)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節水型農業

農業發展應根據區域水資源條件進行農作物布局和種植結構調整,以節水、高產、高效為核心,采取節灌技術和農藝節水技術相結合的綜合節水措施,注重提高灌溉水生產效率和農業利用效率,應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既可以防止盲目發展丘陵區灌溉,又能實現產出多元化,避免農產品單一。

(四)節約用水是減少超量開采地下水的有效措施

一是加大節水宣傳力度,深入持久地開展節水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民的水危機感和節水意識,讓節水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二是把節水作為一項工程,列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大節水投入,建立節水型經濟和節水型社會體系。

(五)加大投資力度,提高中水的利用率

在水資源總量既定下,提高中水利用率擴大水源,對嚴重缺水的內蒙古來說是建立節水型經濟社會的巨大貢獻。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技術水平,通過對利用污水進行灌溉的試驗研究,促使循環水的大范圍使用,把水循環回收利用的實施作為循環經濟建設的切入點。目前,包頭市在分級用水上邁出重要一步。包頭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443m3,為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為珍惜水資源,包頭市園林部門投資鋪設了回用水管線,用中水灌溉市區綠化帶,日節約飲用水4000多m3。提高中水利用率是緩解水資源供給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

(六)持續開發空中水資源,發展人工增雨技術

根據內蒙古氣象局提供的資料,2002―2004年全區人工影響天氣累計投資9449萬元,比1999-2001年三年的投資(4407萬元)增加122%。據初步分析估算,通過有效的飛機和地面火箭增雨作業,共增加降水約140億噸。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三年來全區增加經濟效益約為18億元。以2004年測算,直接用于增雨、防雹作業經費2000萬元,取得經濟效益7-8億元,投資效益比約1:35到40。

第9篇

【關鍵詞】濃海水;資源化利用;零排放

1 我國海水淡化濃海水資源現狀

近年來,海水淡化技術迅速發展,可有效解決水資源危機。目前我國已引進多種海水淡化技術,主要包括以多級閃蒸(MSF)和低溫多效(MED)為主的熱法淡化工藝和以反滲透(RO)為主的膜法淡化工藝[1],其中反滲透技術和低溫多效技術占全國海水淡化工程技術的99%以上(圖1)。

海水淡化技術普遍存在淡水回收率較低的問題,熱法海水淡化和膜法海水淡化的回收率分別為15%~50%和30%~40%,其余大部分濃海水被直接排回大海[2]。濃海水中含有大量鈉、鉀、溴、鎂和鋰等寶貴的化學資源,從濃海水中提取化學資源,既可避免對環境的污染,又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

2 濃海水中提取常量元素

濃海水提鉀技術主要包括化學沉淀法、溶劑萃取法、膜分離法、離子交換法等。袁俊生等[3]研制出“改性沸石鉀離子篩”核心技術并投入產業化,改性沸石對海水鉀的富集率達200倍,鉀肥質量達進口優質鉀肥標準。張家凱等[4]開展了以天然沸石為富集劑的離子交換法海水提鉀技術研究,在提取氯化鉀、硫酸鉀、硝酸鉀、磷酸二氫鉀等高附加值產品時取得一定進展。

水蒸汽蒸餾法和空氣吹出法是目前海水提溴的主要方法,已經實現工業化生產,但仍存在生產成本過高和運行難以控制等缺點,因此研究學者將目光投入開發高效節能的提溴方法。近年來國內外相繼提出“聚乙烯管式膜法”、“沸石吸附法”、“表面活性劑泡沫解吸法”、“離子交換吸附法”、“液膜法”、“氣態膜法”等新型提溴方法[5-6]。吳丹等[7]設計了鼓氣膜吸收法海水提溴過程,溴的提取率達90%以上。汪華明等[8]采用乳狀液膜法開展了濃海水提溴實驗研究,溴的提取率可達99.4%,顯示出較好的發展前景。

濃海水中鎂含量豐富,主要以氯化鎂和硫酸鎂為主。傳統工藝獲得鎂鹽以氯化鎂為主,兼產一部分硫酸鎂,這類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氫氧化鎂化工方面作用突出,又是生產氧化鎂、金屬鎂以及其他鎂鹽等精細化工品的基本原料,開發利用前景廣闊。馬敬環等[9]利用RO副產濃海水去除Ca2+后,采用氫氧化鈉沉淀法和陶瓷膜洗滌分離相結合的方式制備高純納米級氫氧化鎂,得到產品質量指標遠優于氫氧化鎂的化工行業標準。針對濃海水提鎂過程中Ca2+的干擾,衣麗霞等[10]采用碳酸鈉法對濃海水制備高純氫氧化鎂的鈣雜質進行預處理,可達到80%以上的去除率。

3 濃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

鋰及其化合物是重要的能源和核工業原材料,可用于生產鋰離子電池和用于核聚變發電。目前,世界上商品鋰主要產地是南美洲的巴西和智利,一些貧鋰國家,例如日本和韓國,相繼開展了從海水中提取鋰的研究工作。目前,從濃海水中提取鋰主要分為溶劑萃取法和吸附法,包括應用無定型氫氧化物吸附劑、層狀吸附劑、復合銻酸型吸附劑、離子篩型氧化物吸附劑等[11]。我國對從濃海水中提取鋰元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鋰離子篩前驅體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例如,Li4Mn5O12等[12]。

隨著我國核能產業的發展,對鈾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大。陸礦鈾資源儲量已不能滿足產業迅速發展的需求,因此,海水提鈾極具發展潛力。英國是最早開展海水提鈾的國家,美國、日本等國家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最高。我國也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海水提鈾相關研究工作,相繼研發出數種吸附劑。王君等在模擬海水的實驗條件下,研發的吸附劑對鈾酰離子的吸附容量高達3mg/g,其研究成果使從海水中提取鈾向經濟化時代邁出重要一步,并引發國際關注。

銣、銫在現代高科技產業中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銣和銫的原子很容易失去價電子,即使是可見光的微弱能量都可將其原子電離,因此它們是制造真空管和光電管的重要要材料,銫可以作為燃料,用于熱離子發電和磁流體發電。目前,銣、銫的獲得主要提取自陸礦的鋰云母和銫榴石,對于銣、銫含量低的液體礦,如海水和鹽湖鹵水也是目前國際上研究的熱點,一般采取吸附法和萃取法。

4 濃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工藝耦合

基于以上濃海水化學資源單項提取技術,國內外學者不斷優化濃海水利用中各元素的提取順序及品種,研究各元素提取工藝接口條件,優化并集成濃海水提鎂、溴、鉀等技術,開展濃海水綜合利用新工藝。張家凱等[4]在傳統的海水綜合利用基礎上,提出濃海水綜合利用新工藝流程,并建立了30m3/d濃海水綜合利用全流程新工藝實驗裝置。裝置不僅有手動操作系統,還設置了計算機監控系統(DCS),實現計算機對整個工藝過程中每個溫度、壓力、流量、密度等控制和測量點進行隨時監控和數據的記錄。濃海水的資源化利用,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更能保護海洋環境,其前景十分廣闊。

【參考文獻】

[1]Zheng X, Chen D, Wang Q, et al.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 242: 404-413.

[2]馬學虎,蘭忠,王四芳,等.海水淡化濃鹽水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與零排放技術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11,30(1):233-242.

[3]袁俊生,紀志永,陳建新,等.海水淡化副產濃海水的資源化利用[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3(1):29-35.

[4]張家凱,蔡榮華,劉駱峰,等.濃海水綜合利用新工藝研究[J].鹽業與化工,2012,9:009.

[5]袁俊生,吳舉,鄧會寧,等.中國海鹽苦鹵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進展[J].鹽業與化工,2006,35(4):33-37.

[6]袁俊生,紀志永,陳建新.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技術的進展[J].化學工業與工程,2010,27(2):110-116.

[7]吳丹,武春瑞,趙恒,等.鼓氣膜吸收法海水提溴研究[J].水處理技術,2010(2):76-79.

[8]汪華明,徐文斌,沈江南.乳狀液膜法提取濃海水中溴的研究[J].浙江化工,2010,41(9):20-23

[9]馬敬環,周軍,孫寶紅,等.從淡化后的海水制取納米級氫氧化鎂的工藝[J].化學工業與工程,2007,24(5):428-432.

[10]衣麗霞,董景崗.濃鹽水制備高純氫氧化鎂過程中鈣雜質的去除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7(4):62-65.

第10篇

【關鍵詞】水資源利用;節水灌溉;對策

隨著人類社會的逐漸發展,除了水的自然循環之外又出現了水的社會循環,而且水的社會循環正逐漸占有更大的比例,而且正在逐漸引發水資源危機。在現有農田水利建設中,必須要以節水為重要目標,借助于現有節水灌溉技術,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科學管理,提高單位農田經濟收益,推動廣大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借此改善農村人民生活設施,真正地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 我國水資源利用概況

水資源的利用主要分為農業用水與工業及生活用水。農業用水趨近于自然循環,節水只能從提高利用效率入手。而從水的社會循環可以得知:污、廢水回用可以減少城市由天然水體的取水量,緩解水資源危機,所以污、廢水回用也是節水的重要面。可行的污、廢水回用有多方面,工業企業內部水的循環利用和重復利用是使用最廣的一種,但是我國在這方面與發達國家尚有不少差距,目前,我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50%~60%,經濟發達國家在70%以上,其中鋼鐵、化工和造紙業中水的重復利用率竟分別高達98%、92%和85%。城市污水回用于工業,對于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

從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整體情況看,人均農用水資源嚴重不足,與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差距明顯;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再不得到加強,能夠有效利用的農田面積將不斷減少,糧食安全問題將會逐步凸顯;現有農田水利設施功能退化,許多水利設施超期服役,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求不相適應;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仍顯不足,與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現實需求有較大矛盾;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的有效機制尚未建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及水價機制等亟待完善;全國糧食安全的基礎薄弱,人均糧食占有率還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

2 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管理的實施規劃

2.1 加強組織領導

在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中,要建立建設常效機制,加大資金投入,我國各級人民政府應該把握農田水利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和首要工作,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研究院所統籌組織安排起來,建立建設領導小組,協調與帶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并且在工作中,實施人員變動、機構不變的政策,進一步促進當地的農田水利工作的快速發展。

2.2 完善地方法規

為了保證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的健康、有序、穩定發展,在建設中,以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為標準,從水土資源利用與管理的實際出發,加強認真調研,科學合理規劃,滿足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基本要求。另外,相關的建設方案和實施方案要上報上級部門,在經過審核批準后,為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提供良好的科學依據,同時,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法規,將具體的規劃納入到法律中,實現法制化管理,在沒有特殊要求和特殊情況下,不允許擅自變更,既要保證農田水利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切實保證其良好的效益。

2.3 優化水資源配置

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要加強水資源的依法管理,規范相關的審批程序,優化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工程,禁止水資源的違法開采和浪費,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效益,既要滿足各個行業的用水需求,同時,也要滿足節水型社會的建設需要。

2.4 強化工程監督管理

主體工程建設要公開招投標,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公開、公正、公平,并且要由專人進行現場監督,同時,要吸收當地農民積極參與工程質量監督工作中,確保工程按照設計目標和工程規范合理完成,充分發揮其在農牧業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創新管理

3.1 對工程中的風險進行級別評定

根據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工程的技術特點,從工程投資、環境、安全、質量以及工期等各個方面入手,對工程中的風險進行級別評定,有效地規避風險的發生。

3.2 建立節水灌溉工程管理體制

成立各級節水工程管理組織,并制定完善的運行管護制度,跨村的節水工程由鄉鎮成立灌溉服務隊,隸屬鄉鎮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站;村級節水工程由村成立灌溉服務組,由鄉鎮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站進行技術指導。節水工程由相應管理組織實行統一管理,專業承包、企業化管理、自負盈虧,并由水利主管部門定期組織節水灌溉技術培訓。

3.3 實行節水工程產權轉讓制

結合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對節水灌溉工程實行拍賣、轉讓、租賃和股份合作制,把部分已建成的節水灌溉工程以拍賣、轉讓、租賃和股份合作等形式交給農民或個體承包戶管理,將回收的資金用于節水灌溉工程的再建設,實行建管結合,滾動發展,探索出一條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節水灌溉發展新機制。

3.4 加強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信息化建設

要加強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信息化建設,完善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工程的數據化建設,通過硬件軟件設計的建設,提高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工程風險控制的信息化水平與能力,提高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的節水和灌溉能力。

3.5 建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管理數據庫

要建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管理數據庫,提升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管理規范化水平。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管理部門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結合工作實際,加強管理數據庫的建立,實時記錄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發生的所有事故和事件,并將其中有代表性或是重大事件進行總結歸類,匯編成易于一般工作人員理解的工作手冊或操作規程,指導實際工作。

3.6增強全民愛水節水的觀念

構建一個節約型的社會,除了要有一個節約型的社會機制外,構建起一個節約型的社會觀念至關重要。要通過各種渠道全方位宣傳科學用水、節約用水、節約能源。要把節能、節水的宣傳教育當作提高全民素質和創建和諧文明社會的重要內容來抓;要多方位、多渠道、多層次抓科技節能、節水、用水、管水與保護生存環境的宣傳教育。要提高全社會對水資源的危機感和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認識到節水的重要性、緊迫性。

3.7應用新技術提高節水效果與效益

城市園林綠地用水可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和湖泊水系以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態水景系統,通過與城市天然水系及綠地灌溉系統相連進而使得水資源最大限度地重復利用。研究開發在高層建筑、公寓、賓館、大專院校、居民住宅小區等建設中水道工程回用部分生活污水,在農田旁和居民住宅小區的樓頂建立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沖廁、園林綠化以及鍋爐采暖用水、農灌用水等。應用先進的節水型衛生潔具及控制設備,如水龍頭及高低位水箱配件、洗浴制品等,從而使水量和水壓及供水時間能得到有效控制。

4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我國人增地減水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農田水利建設滯后問題愈加凸顯。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建設,建立常效機制,實現法律化管理,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李懷成.節水灌溉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34)

第11篇

采用南縣站年降雨量進行趨勢分析計算(詳見表3),從表3中數據可以看出,南縣的年降雨量和5~10月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趨勢。另外統計南縣1956~2010年各月降雨量,統計數據顯示(1)南縣多年平均降雨量1252.7mm,其中汛期4~9月降雨量838.7mm,占年降雨量的67.0%,非汛期站33.0%。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6月,其間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41.4%,全年以6月份降雨量最多,占年降雨量的15.2%,以12月份降雨量最少,僅38.9mm,占年降雨量的3.1%;(2)在農作物生長旺季的3~10月中,以9月份降雨最少,8~10月降雨量僅271.8mm,為5~7月降雨量489.6mm的一半左右。在枯水季節的10月~次年3月中,12月份降雨最少。

2帶來的主要影響

南縣的水資源利用主要是農業灌溉用水,缺水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南縣工程性缺水嚴重,致使農田干旱經常發生。干旱在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而以伏秋連旱影響最大且最為嚴重,持續時間長,有的年份可長達100多天。1970~2013年,南縣出現干旱的年份有1971,1972,1974,1975,1976,1978,1984,1985,1986,1988,1990,1997,2001,2006,2009,2011年,其大干旱年份有1978,1984,1986,2001,2006和2011年。據統計,1970~2013年南縣農作物受旱面積34.57萬hm2(518.6萬畝),年均0.81萬hm2(12.1萬畝)。

3對策措施

3.1河流和水資源分布特點

解決南縣水資源問題的主要對策措施為引外河水進入南縣的主要用水地區。根據前述的南縣河流水系分布,各河流的水資源特點為:(1)自長江通過藕池河、虎渡河和松滋河進入南縣境內的徑流量進一步減少,斷流時間提前、持續時間更長,而且隨著江湖關系的變化,這種趨勢將更加嚴重。(2)來自澧水的徑流通過南縣南部(南嘴)進入草尾河,但澧水在四水中集雨面積最小,南嘴站實測最小流量僅27m3/s(1979年3月7日)。(3)來自沅水的徑流進入目平湖后,中枯水情況下水流經過小河咀、挖口子、附山洲后,到達南縣的茅草街,此時進入草尾河的水流有50%以上來自沅水。

3.2總體布置

根據南縣的河流和水資源分布特點,確定采用南水北調工程解決南縣的水資源問題,即:在南縣茅草街新建泵站,提外河水進入南茅運河,通過南茅運河灌溉育樂垸、和康垸、南頂垸農田以及大通湖垸烏嘴鄉、明山鎮、華閣鎮和華容縣集成安合垸操軍鄉、華容護城垸北景港鎮部分農田,確保南縣農田缺水問題得以解決,具體工程布置詳見南縣水資源調配工程布置圖(圖2)。(1)在南縣茅草街建泵站提水進入南茅運河。(2)在藕池河中支育新泵站出口下游2km處修建臨時河壩(或永久性的充氣橡膠壩),由育新泵站提南茅運河水源入藕池中支。或在藕池河中支荷花嘴泵站下游1km處臨時筑壩(或永久性的充氣橡膠壩),由荷花泵站、長勝泵站提南茅運河水源入藕池中支解決和康垸北部、南鼎垸的農田灌溉水源。(3)由鐘家嘴泵站提南茅運河水源通過龍江渠入兩太啞河后再分別由雀尾港、白合洲泵站提水入藕池中支解決育樂垸上首兩太垸、榮伏垸及南鼎垸的農田灌溉水源。(4)開啟南洲泄水閘經南茅運河注水入藕池東支解決華容操軍鄉和北景港鎮及南縣烏嘴鄉、明山鎮、華閣鎮的部分農田灌溉水源。

3.3主要工程措施

(1)新建茅草街泵站。(2)疏浚南茅運河43.9km、沿河兩岸護坡、整修涵閘122處。(3)鐘家嘴提水工程,修建2處過流能力9m3/s涵閘,疏通雀尾港、白合洲兩泵站引水渠與兩太啞河連結渠道3km。

4結論與建議

第12篇

關鍵詞:城市路面雨水資源利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211.1 文獻標識碼:A

雨水資源利用是指有目的地采用各種措施對雨水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我國在雨水資源利用研究方面起步比較晚,雖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化的發展,城市需水量的逐漸增加,城市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愈加激烈,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有關城市水資源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探索。

1.城市雨水資源利用的意義

雨水資源作為一種較豐富的水資源,對其加以利用則可以有效地緩解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現象。善用這一資源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長遠的意義:第一,城市雨水通過有效途徑回收,作為中水加以利用,可直接節約生活用水資源,緩解城市供水緊張狀況;第二,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使雨水下滲,可涵養地下水,增加淺層土壤的含水量,調節氣候,遏制城市熱島效應,減輕城區雨洪負荷,減少接納水體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澇災害威脅;第三,城市雨水得以有效利用,可以減輕城區因雨水徑流導致的面源污染,減少對城市河湖的水體污染。另外,回收的雨水還可以作為城市中水系統的一個重要水源,對城市給水系統、中水系統的供需矛盾起到平衡作用。[1,2]

2.國內外城市路面雨水資源利用現狀

(1)國外城市路面雨水資源利用現狀

德國是歐洲極力主張廣泛進行雨水利用的國家之一。利用公共雨水管網收集雨水,采用簡單的處理后達到雜用水水質標準,便可用于街區公寓的廁所沖洗和庭院澆灑,部分地區利用雨水可節約飲用水達50%。道路雨水經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德國的城市街道雨水口設有截污掛籃,用來攔截雨水徑流攜帶的污染物。目前,德國新建小區時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否則,政府將征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3,4]

美國的雨水利用主要以提高入滲能力為目的,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屋頂蓄水系統和由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美國不但重視工程設施的建設,而且還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雨水利用給予支持。如克羅拉多州(1974年)、佛羅里達州(1974年)和賓西法尼亞洲(1978年)分別制定了《雨洪管理條例》,這些條例規定新開發區的暴雨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強制實行“就地”滯洪蓄水。[5]

日本從1963年開始收集路面雨水,興建滯洪和儲蓄雨水的蓄洪池,儲蓄的雨水用作噴灑路面、灌溉綠地等城市臨時雜用水,設施大多建在地下,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間。建在地上的設施也盡可能滿足多種用途,如在調洪池內修建運動場,雨季用來蓄洪,平時用作運動場。[6]

另外,在英國、澳大利亞、丹麥、加拿大、瑞典、印度、以色列、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家,采取修建小型水池、水倉、塘壩、淤地壩等工程措施,攔蓄雨水進行灌溉,都取得了良好地效果。

(2)國內城市路面雨水資源利用現狀

我國城市雨水利用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秦漢時期就有修建澇池、塘壩攔蓄雨水利用的歷史記載,水窖修筑歷史也有數百年;北海團城雨水利用工程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民間對雨水的利用也由來已久,新疆地區的坎兒井、西北地區的水窖及民居中的雨水天井和滲池都是這方面的實例。但這種利用只是民間小范圍的自發行為,難以形成規模效應。[7]

而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與應用卻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于90年代,目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北京、上海、大連、哈爾濱、西安等許多城市相繼開展研究,特別是北京的步伐較快。目前已報道的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案主要是大型建筑設施屋頂集水等示范性工程[8,9],而對道路路面雨水的收集、利用研究還有待加強。北京與德國合作開展“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可將雨水用于生活雜用水、噴灑路面、灌溉綠地、涵養地下水等。該工程推廣實施后,城區將有30%的雨水得到有效利用。

3.城市路面雨水資源利用措施綜述

城市雨水資源利用的主要措施包括截留入滲、收集利用等方式。對于城市路面雨水來說,通過雨水截留入滲一方面可以補充地下水,增加綠地土壤的含水率,有利于城市生態的保護;另一方面能夠削減路面徑流排出量,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目前,可行的路面雨水資源利用方案包括鋪設生態路面、建設生態排水系統、采用地下蓄水管網收集利用等。

(1)鋪設生態路面

目前我國城市道路的路面材料多采用不透水的混凝土、瀝青,雨水不易滲透進入地下而是形成徑流排走,采取新型多孔瀝青及混凝土作為路面材料以及在路邊鋪設草皮磚、滲水磚等可以建成生態路面。生態路面能夠有效增加路面透水性能,使降雨被充分截留作為綠化用水或者下滲補充地下水。

不同類型的生態路面適用于不同的道路部位。多孔瀝青及多孔混凝土適合行車路線、非機動車道,草皮磚適合停車場、路邊綠化帶、路中隔離帶等區域,滲水磚可應用于人行便道、停車場等。

多孔瀝青與多孔混凝土路面結構類似,典型的多孔瀝青路面依次由表層多孔瀝青、細碎石濾層、粗碎石蓄水層組成,其中表面瀝青層避免使用細小骨料,空隙率為12%~16%;細碎石層粒徑1.3cm,厚5cm;粗碎石層粒徑2.5~5cm,主要用于貯蓄雨水并延緩徑流,其空隙率為38%~40%,其厚度視所需蓄水量而定[10]。

草皮磚是指磚塊的鋪設形式而言,一般結合道路綠化帶進行設置,磚與磚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可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目前草皮磚已廣泛應用于城市道路兩側以及停車場等區域,草皮磚地面因有草類植物生長,與多孔瀝青及混凝土地面相比,能更有效地凈化雨水徑流及調節大氣溫度和濕度。

滲水磚可以用各種廢陶瓷、石英砂等作為原料,可鋪設在人行道、停車場甚至飛機場內,其透水性、保水性較強,網絡上的某些產品的透水速率可以達到5mm/s以上、保水性達到12L/m2以上。由于滲水磚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保水性,路面雨水會自動滲透到磚下而進入土壤,還有一部分雨水保留在磚里面。磚內存留的雨水將逐漸蒸發到大氣中,對調節空氣濕度起到一定作用。

(2)建設生態排水系統

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道路用地范圍內生態排水系統,同樣能夠有效實現路面徑流資源化。道路的生態排水系統一般與綠化帶建設結合在一起,適用于綠化帶較寬的道路。例如天津市建設的津濱大道兩側各實施30m寬綠化帶,采用綠化帶與排水相結合的生態排水系統,即利用道路外側綠化帶做成一個大型淺碟式排水溝,路面徑流以及綠化帶內降水匯集在一個相對平緩的碟形區域內。該系統相比傳統的道路邊溝具有顯著生態功效,不但大大增加了道路兩側的綠化面積,也增加了徑流滲水面積從而充分補充地下水,另外也避免了傳統邊溝積水的水質惡化引發惡臭等污染。津濱大道的生態排水系統示意圖見圖1。

為了適應我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需要,各地區結合自身情況對城市道路綠化面積均作出了相關規定。例如2004年出臺的《天津城市道路綠化建設標準》中規定,新建道路綠地率應達到20%~30%、園林景觀路綠地率不得小于40%。這些規定將保證城市道路兩側建設一定寬度的綠化帶,為實施生態型排水系統提供了有利條件。

(3)建設路面徑流收集系統

通過建設雨水收集、輸送管道系統,可以直接將路面徑流排入道路兩側的大型蓄水池或者水庫進行儲存利用。在需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建設地下蓄水管網,將路面徑流以及透水路面下的雨水收集后利用。例如日本的東京都地區,已經有8.3%的人行道采用了透水性柏油路面,雨水通過透水性柏油路面入滲到地下后,經過收集系統收集并加以利用。

4.小結

城市路面雨水資源利用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意義重大,符合我國當前大力提倡的“開源節流并重”的水資源利用方針。路面雨水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可節省道路綠化所需的費用,為城市發展提供寶貴的水資源,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等問題。隨著實用技術研究的深入以及各級政府部門的日益關注,路面雨水資源利用研究必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車武,李俊奇 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翟學峰 城市雨水利用[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6,24(4) :61-63.

[3]丁悅元.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J].北京水利,2002, ( 6):38~ 40.

[4]李俊奇,車武.德國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考察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2,15(1):47~ 49.

[5]Erik Ristenpart Planning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with a New Model for Drainage Best Management Pracices [ J].Water SCI Technol,1999,39(9):253~260.

[6]楊文磊.雨水利用在日本[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1,21(5):35.

[7]水利部農村水利司農水處.雨水集蓄利用技術與實踐[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7~13.

[8] 任玉芬,王效科,等.北京市雨水資源綜合利用與污染防治[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6, 19(1):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广平县| 阳原县| 方正县| 芦山县| 芜湖县| 永城市| 漠河县| 织金县| 武胜县| 会同县| 沂南县| 儋州市| 安塞县| 西昌市| 玉林市| 武城县| 新建县| 衡阳市| 上犹县| 嵊泗县| 宝坻区| 铜川市| 巴东县| 绩溪县| 佛教| 黄陵县| 长丰县| 山阳县| 通许县| 交城县| 新和县| 梅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南岸区| 桓台县| 涿州市| 古丈县| 陕西省| 临汾市|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