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陶文化論文

陶文化論文

時間:2022-02-28 09:28: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陶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陶文化論文

第1篇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 陶行知重視兒童的科學教育, 因為他相信, 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 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其兒童科學教育觀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兒童科學教育內容的來源主要是大自然、大社會, 兒童科學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科學精神在事上去求學問”, 實施兒童科學教育的關鍵條件是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育能力, 兒童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科學的國家和民族造就科學的孩子。

【關鍵詞】 陶行知; 兒童科學教育; 教學做合一; 造就科學的孩子

【本頁關鍵詞】學術期刊征稿 職稱論文投稿 職稱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1891- 1946) 曾努力以多種形式宣傳和普及科學知識, 進行科學教育。陶行知認為, 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 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要造就科學的國家和民族, 首先就應該從“造就科學的孩子” 開始。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基礎教育改革, 研究陶行知的兒童科學教育思想,不乏重要的現實意義。內容———“大自然、大社會”陶行知認為, 每個社會生產和生活單位都具有教育職能, 馬路、街道、工廠、農村都可以是兒童接受科學教育的場所, 也都可以是兒童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來源。因為生活即教育, 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應該受什么樣的教育, 所謂宇宙是我們的學校、生活是我們的學校、社會也是我們的學校, 兒童科學教育的內容首先就要從兒童身邊的實際生活就近取材。教小孩子看天文、教小孩子看星宿、讓小孩子認識動物和植物, 我們大可不必在教室里、從書本中去求知識, 因為我們的周邊四處都可以找到相當的科學教育資料比如要認識青蛙, 可以帶著孩子到河邊去觀察; 要認識小鳥, 可以帶他們到樹林里去, 等等。讓兒童經常到“大自然、大社會” 中自由活動、自主探索, 實地認識自然、體驗社會, 積累豐富的科學常識和科學經驗, 因為兒童周圍的環境、日常玩的把戲、兒童的生活處處都存在像“陽光、空氣一樣普遍”的科學知識, 所謂“處處是學校,事事是活書, 人人是先生”。從自然觀察中學習科學, 從生活經驗中學習科學, 兒童的科學教育可以隨時隨地地發生而不必限制在封閉的學校和課堂里,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解放兒童的眼睛, 讓他們盡可能自由地去觀察大自然、分析大社會。陶行知把教育上的經驗主要分為個人的和人類全體的兩種, 在重視兒童直接科學經驗學習的同時, 他也并沒有排斥兒童對科學理論的系統學習。1931 年, 在上海倡導“科學下嫁運動”期間, 他組織編寫了《自然科學叢書》和一批通俗科學譯著, 其編書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讓孩子懂得科學基礎知識, 掌握數學、外語、中文、科學方法四把打開人類社會知識寶庫的鑰匙。陶行知重視基礎知識的教育, 一方面是因為文化科學知識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結晶,反映著客觀世界的存在形式、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人的認識活動規律, 凝聚著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歷史經驗,這

【文章來源】/article/66/9154.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第2篇

寫出此身真閱歷 強于古人書

翁方綱論詩提倡“肌理說”,本意在于以學問考證的質實,補救神韻、格調之失,有可取之處,但將“理”作為詩之本、詩之法,詩便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資考據學術淵源、歷史是非得失的材料。實際上會引導詩人脫離現實,從故紙堆中尋找詩材。后來的學人之詩和宋詩運動,都與翁氏的“肌理說”不無關系。在實際創作中,翁氏以學問為詩,用韻語作考據,滿紙,了無性情,背離了詩之本質。袁枚在前,張問陶在后,中間還有喊出“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論詩》)的趙翼,同聲相應,詩主性靈,提倡詩要表達真情實感,反對翁氏的以箋注和學問入詩。袁枚從才性論的角度出發,論證了詩歌與考據學兩者不能相兼,嘲諷翁方綱的“肌理說”是“填書塞典,滿紙死氣,自矜淹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張問陶則是從性情論的角度出發,認為詩歌要表現詩人自我,表現真性情。他認為詩歌“寫出此身真閱歷,強于古人書”(《論詩十二絕句》),并指出了詩人同學者、詩歌同學術的區別所在:“箋注爭奇那得奇,古人只是性情詩”(《論文八首》)。張問陶批判了考據為詩,更體現了鮮明的性靈思想。

張問陶主張詩歌抒寫性情,即所謂:“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論詩十二絕句》之十二)。但是翁方綱卻將教條的“義理”、“考據”文章奉為正宗,張問陶對此進行了堅決的反對。其《論文八首》之五批駁道:“箋注爭奇那得奇,古人只是性情詩。可憐工部文章外,幻出千家杜十姨。”張問陶有意選用宋元笑話“二男相配”,匪夷所思地與“千家注杜”相聯系,對“肌理說”所引領的不正詩風予以辛辣的諷刺。

《論文八首》是張問陶最早集中探討詩歌理論的論詩詩,也是他從多年的學習和創作實踐中總結出的理論認識。《論文八首》旁征博引,引經據典,但有一個統一的主旨貫穿全詩,這就是對于文場中矯揉造作,生硬模仿,訓詁考證等不良之風的批判??梢哉f,《論文八首》首首都是針對當時文壇講考據、重摹擬的不正文風的批評。首句“甘心腐朽不神奇,字字尋源苦系縻”,譏諷“字字尋源”的考據詩人自甘腐朽。第八首則指出作詩如一味地沉浸于訓詁、考訂,難免“酸澀”之作,詩云:“文場酸澀可憐傷,訓詁艱難考訂忙。別有詩人閑肺腑,空靈不屬轉輪王。”作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正月的《論詩十二絕句》,對翁方綱以考據為詩進行了更為集中的批評。其三云:“胸中成見盡消除,一氣如云自卷舒。寫出此身真閱歷,強于古人書?!睆垎柼战议土嗽娗椴皇菑摹肮湃藭敝兴艿玫降?而是來源于生活閱歷。翁氏的“古人書”不僅遠離了詩歌抒情之正軌,也忽視了詩歌創作的源泉。其八云:“子規聲與鷓鴣聲,好鳥鳴春尚有情。何苦顢頇書數語,不加箋注不分明?!睆垎柼找院螟B鳴春喻詩歌創作,言詩歌要想打動讀者,應像子規與鷓鴣啼鳴那樣,貫以真情實感。而“顢頇”、“箋注”卻失去自我,也就失去作詩的依憑,因而便難為好詩。

乾嘉詩人中,張問陶最不認同翁方綱,崔旭《念堂詩話》嘗云:“船山師于近日名家中最喜宋荔裳(宋琬),最不喜翁覃溪(翁方綱)。”詩友王葑亭曾送張問陶以黃鲴魚,船山賦詩致謝。詩云:“魚胃魚腸名偶同,黃鲴黃骨語朦朧。若供考訂先生饌,又要爭談《正字通》(《謝葑亭給諫送黃鲴魚》)。顯然,張問陶是在借題發揮。詩人以幽默詼諧的筆觸,諷刺了翁方綱等人以考訂為詩,意在強調作詩要有感而發,為情而作。而專以用典逞能者,適為之所笑矣。

別裁偽體親風雅 轉益多師是我師

翁方綱“肌理說”要求以學問作為寫詩的根底,以考據來充實詩歌內容,試圖達到義理和文理統一,思想和文辭諧和,卻步入了以學術代詩歌的歧路。張問陶從性情論出發,反對翁方綱雕章琢句、堆砌典故的“以學為詩”,但并未完全否定翁氏的詩歌理論,而是對“肌理說”中的合理成分加以借鑒,從而豐富了自己的詩學理論。

首先,張問陶論詩以學問濟性情,與翁氏“肌理說”重學問不無關系。詩歌要求創作主體除了情感、性靈、天賦以外,也需要具有深厚的學養,即先天的才性與后天的學力不可偏廢。廣博的學識,精湛的藝術修養正是詩人進行詩歌創作的必備條件。正所謂“以學問濟性情,以人巧濟天籟,然后有篇有句方稱名手?!?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張問陶反對翁方綱作詩雕章琢句、堆砌典故,但并不排斥后天的學力對詩歌創作的作用,認為詩人的天分與學力同等重要。一方面,他強調作詩要靠天分,在一首《自題》小詩里,他談到了才與詩的關系:“才小詩多復,身閑筆轉忙。但留真意境,何用好文章?!焙髞碛肿隽诉M一步的闡述:“才退方知搜句苦”(《和朱東(成)黃古音(鏞)見投元韻》)。另一方面,他又重視學力和性靈的培養,提倡多讀書,云:“丈夫破萬卷,寢饋千古事?!?《贈杜溪(群玉)》)指出讀書學習,能開拓視野,加強文學修養。他曾書門生崔旭詩卷云:“詩境已穩成極矣,此后惟須練識,識見一高,則筆墨羽化,方是真通人?!币庠谡f明性情、性靈也有待于后天的培養、提高,先天的才性須以后天的學養來不斷潤澤。

張問陶提倡多讀書,但是不能死讀書,要化學為才。他的《使事》一詩云:“書皆隨筆化,心直與天謀”,“莫須矜獺祭,集腋要成裘”,最能說明這一觀點。洪亮吉論詩重學問,他評李白詩“天才卓越”,“領異標新”,“不肯作常語”實則是“非讀破萬卷者,不能為也”。因為洪亮吉是經學家,而“凡攻經學者,詩多晦滯?!睆垎柼論膿从押榱良膶W識制約了詩歌中性情的自由發揮,所以勸洪亮吉少讀書。

其次,張問陶反對為詩,但不排斥詩歌形式上的錘煉。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之二云:“五音凌亂不成詩,萬籟無聲下筆遲。聽得宮商協暢處,此中消息幾人知。”強調作詩要注意格律聲調的協暢,不能率爾成詩。他對有效地協調了聲律的詩作,也是十分贊賞:“方知詩律難,一得終無當。小技具神工,乾坤歸醞釀。軒然讀大作,一片宮音亮。萬象羅心胸,此才胡可量?!?《題同年洪稚存卷施閣詩》)他對詩歌形式的重視,還體現在強調詩歌語言的錘煉。有詩云:“一字真如博浪椎,僧敲畢竟異僧推。靈針未乞天孫巧,仔細云衣漫改為?!痹姼枋歉叨饶毜奈淖?悉心推敲,仔細斟酌,詩歌的語言才能更為精密,表達更為確切,“僧敲畢竟異僧推”,贊賈島推敲之功。作詩無定法,改詩亦然。如同趙翼《刪改舊詩作》所言:“笑同古煉師,燒丹窮昏晝。一火又一火,層層去粗垢。及夫將燒成,所成僅如豆。未知此豆許,果否得長壽?”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作家最大的本領是善于刪改?!迸畫z補天,引七星針將根根絲錦縫合成七彩云衣,而在霓裳云衣的精心縫制過程中,改制拼合是不可缺少的工序。張問陶以女媧補天為喻,強調詩歌錘煉的重要性。

張問陶對于詩歌多樣化風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對于詩歌形式的重視。所謂“也能嚴重也輕清,九轉丹金鑄始成。一片神光動魂魄,空靈不是小聰明?!?《題屠琴塢論詩圖》之八)一首好的詩歌,要像鑄金丹一樣,經過反復多次的錘煉,或沉雄凝重,或輕柔明麗,實現創作風格的多樣化。后兩句指出在詩歌創作中,要達到“空靈”動人的藝術效果,必須具有“九轉金丹”的刻苦努力過程。動人魂魄的詩歌,不是僅僅任性而發,也非“小聰明”所為。張問陶所言實乃自身創作之體驗,他的詩作不僅各體兼擅,而且既能作典雅端麗、秀美雋妙的“秀語”,如《陽湖道中》、《晚泊鎮江京口驛》、《即目》;又能鑄偉美剛勁、激情澎湃的“雄辭”,如《寶雞縣題壁十八首》、《蘆溝》,兼陽剛與陰柔之美。在張問陶的各類詩篇里,無論是敘事言理,或托物寓志,或抒情寫景,無不富有詩人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及濃郁的生活氣息,皆是真性情之作。

第3篇

論文關鍵詞:文學理論教材,反本質主義,主體意識

 

一、從意識形態性到反本質主義:新時期中國文學理論教材發展變化的過程

改革開放后,社會現狀要求重建文化秩序,加上西方文學思潮紛紛涌入,文學理論教材也逐漸開始發生變化。開這一先河的當屬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以下簡稱以本)和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以下簡稱蔡本)。與前期文學理論教材相比,以本和蔡本超越了文學工具論模式,把文學當做一種意識形態進行闡釋。但是它們僅僅只強調政治經濟作為文學的反映對象,而沒有關注文學自身的內部規律。而隨后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以下簡稱童本)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它開始關注文學自身的內部規律,把文學本質界定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認為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但童本仍沒有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即沒有跳出本質主義的圈子。新世紀,隨著后現代主義的興起,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發生極大轉變。南帆主編的《文學理論[新讀本]》(以下簡稱南本)、陶東風主編的《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第三版)》(以下簡稱陶本)和王一川著的《文學理論》(以下簡稱王本)等教材應時而生。這三本教材都把反本質主義作為基本思維方式,“標示了現代性語境與后現代性語境之間深刻的分歧與追求目標的斷裂”[1]。南本強調文學與文化的聯系,以此來對本質主義思維進行反思與質疑。陶本最大的特點是將中西文論史上反復涉及的文學理論問題依次展開,最后不給出形而上的定義,培養學生開放的文學觀念。王本則是讓文學回到文學本身文學藝術論文,提出“感興修辭詩學”,認為文學的主導屬性是感性修辭性。

二、主體意識逐漸覺醒:中國文學理論教材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新時期中國文學理論教材的發展深受中西文化因素的雙重影響,而在這雙重因素中,人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才是關鍵。中國學界一直不乏反抗之人,“五四”自不用說,到新時期,文學思潮風起云涌,尋根、反思、先鋒、朦朧等等,無不顯示著強大個體的存在。馬原、格非等人的小說,不只是追求敘事方法的轉變,更多的是要“擺脫社會與歷史文化對人的必然性支配,轉而對作為個體的人的‘本真’存在狀態的感知與書寫”[2]。當文學創作日漸突出主體時,文學理論自然也會相應發生變化。當然,國內文學理論很大一部分是受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西方文學思潮,從早期盧梭、佛洛依德、尼采等人的反理性主義到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直至如今的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無不對中國文學造成巨大沖擊。

因此,綜上所述,可以說主體意識的覺醒是文學發展的關鍵,也是文學理論發展變化的關鍵。主體意識不強大,文學及文學理論亦不會有質的突破。

三、尊重個體、突顯主體本真存在——文學理論教材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法國學者埃德加·莫蘭認為“理論是一種方法的選擇和觀念的變化,……理論是隨著客體的變化來深入對象與現實的過程,甚至一個開放的理論是一個接受自身死亡的觀點的理論”[3]。因此,就現有理論來說,它還能在多大程度上闡釋當代人的文化經驗?我們到底該怎么闡釋未來人類文學理論之路?面對這些疑問,我們必須做出自己的回答。

從九十年代年代身體寫作、私人化寫作的崛起,到現在大眾文化、網絡文化的興盛,“顯然,‘主義’寫作時代的‘圣像’已經顛覆,‘主義’塑造的文學‘神話’已經破滅,一個隨著人的自覺和文化的自覺而來的文學自覺時代已經來臨”[4]。文學理論必須隨著“人的自覺和文化的自覺”來發展改變自己,這是當今也是將來文學理論發展的必由之路。“記住文學是‘人學’文學藝術論文,那么,我們在文藝方面所犯的許多錯誤,所招致的許多不健康的現象,或者就可以都避免了”[5]。如果把文學當成種種意識形態,那么文學為某種意識形態服務就會被當做很正當的道理,而當文學不再以人的主體存在給人以精神享受時,我們又怎能要求這樣的文學有超越現實的表現?

因此,關于文學理論問題,我們并不需要尋求一個權威的定義,更不需要憑這個定義去解釋別人的定義和其它文學現象。我們需要的只是發揮主觀能動性,探討每一種定義背后的動機和目的,特別是作為教材,目的就是教導學生,而不是束縛學生。“雖然傳統邏輯的‘定義方法’可以在一定限度內規定存在者,但這種方法不適用于存在”[6]。無論是繼承傳統還是借鑒西方,關鍵都在于中國現代文學家的主體創造性。文學創作如此,文學理論亦如此。只有站在“人”的制高點上,只有人的主體意識得到整體性解決,中國文學理論教材的發展才會“少走彎路亦或避免錯誤”。

參考文獻:

[1]方克強.后現代語境中的新世紀文學理論教材[J].文藝理論研究.2004(5):81.

[2]湯奇云.解碼“先鋒小說”[J].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8(4):45.

[3](法)埃德加·莫蘭.方法:思想觀念[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42.

[4]湯奇云.從“主義”寫作到后“主義”寫作——當代文學發展軌跡一瞥[J].天津文學.2010(8):108.

[5]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錢谷融論文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2.

[6]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5.

第4篇

論文導讀::比如英語的課前預學工作就是一大重點。教師釋疑。學生應用三個環節。

論文關鍵詞:學和教,預學,釋疑,應用

 

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很強的學科,能否學好英語,關鍵在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學生是否對其感興趣。學生要學,才能學好。否則就是趕鴨子上架,事倍功半。教師教的累,學生學的苦,成為惡性循環。要讓學生學的輕松,就要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小竅門。比如英語的課前預學工作就是一大重點,這是吸引學生興趣的導火線。學生在課前充分預學了,就知道了這一部分自己哪些是不清楚的,從而自己在聽課時可以重點聽,重點學。改變了以教師規劃,教師見解,教師講授為中心,以學生的學和發展為本,還學生學習主體者地位。教,應以促進學生的個體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根本任務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每一為學生的發展。教的使命和價值在于造就學,成全學,教的中心該向學生的學轉移,教師教應為學生的學服務。

比如要上好一節英語課,課堂可以劃分為學生預學,教師釋疑,學生應用三個環節。每個環節不是簡單割裂,而是相互交融。預學環節偏重于學生的學應用,更多的是自我獨立學習。在英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英漢詞典,標注新單詞的音標和中文解釋。在充分預學之后學生可以自我叩問:是否自己會讀音標,會讀單詞,自己還有哪些知識是沒有掌握的,對這個語法點是否理解等等。做,是配合預學的一些操作活動論文提綱格式。在釋疑環節中也有學,可以讓學生之間小組合作,或者小組接龍討論問題。然后生生,師生之間交互發問,老師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短文的重點,根據重點提出幾個問題來讓學生回答。還可以做一些是配合解決疑問的輔助活動。應用環節的學更多的是矯正性的學。例舉學生在練習時容易發生的錯誤。如第三人稱單數形式的使用,現在進行時的注意點等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講過:“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也。”因此學之根本在于思考,發問,進而才是發現。

現代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追求個性的薈萃,生命的交響,精神的相遇,情感的共鳴,思維的碰撞。課堂教學模式關鍵詞組選擇來寫作文。2,反思叩問。對襲擊這一節課所遇到的問題是否全部解決,有那些收獲,是否有新的疑惑和感悟。在這一課的感悟中可以向學生滲透諺語:Time is gold,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one to use gold to get time.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3,課外延伸。英語學科可以進行西方文化滲透。安排閱讀一些英語小短文。

英語教學不同于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但我們可以從其他學科上吸取精華,完美總結。

參考文獻:陶行知《教學做合一》1927年11月2日

 

 

第5篇

一、國內廣告原型研究的理論基礎:原型理論 

原型(archetype) 又譯為“原始模型”或“民話雛型”,這個詞出自希臘文“archetypos”,“arche”本是“最初的”、“原始的”之意,而“typo”意為形式[1]。該理論主要來源于弗雷澤的人類學,榮格的心理學以及弗萊的文學研究。我國學者曾慶香教授在綜述榮格和弗萊的原型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原型是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典型的、反復出現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題、思想,或敘述模式即情節,具有約定俗成的語義聯想,是可以獨立交際的單位,其根源既是社會心理的,又是歷史文化的。[2]”筆者認為該概念有利于對原型的理解。以此推之,廣告中的原型就是在廣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物、情節和母題等。例如耐克廣告中的“英雄”形象、麥當勞的“天真者原型”、李維斯的“探險者”形象、哈雷廣告中的“亡命之徒”,香奈兒廣告中的“情人”原型等。 

廣告之所以借助原型助力主要源于當下廣告業面臨的困境:鋪天蓋地的廣告并不意味著受眾的接受,反而可能導致反感,只有能夠深植人心的廣告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廣告要想深植人心,則應能夠喚醒受眾內心深處的集體無意識也就是原型。這是“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并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暫時的意義,進入永恒的王國。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3]”這個時候原型不僅起了擴音器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能夠深入受眾的內心深處,喚起其固有的集體無意識,從而深化廣告產品的記憶和認同。 

二、國內原型廣告研究現狀 

筆者通過文獻的搜集和查閱發現主要文獻如下:專著(1)本、博士論文(1)本、碩士論文(6)篇、期刊論文(33)篇。這些文章著重論述原型與廣告或品牌的關系,其他角度的相關思考不足。它們盡管可能不是相關論文的全部,但是足以代表國內原型廣告研究的現狀。歸納起來,這些文獻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一)原型建構廣告品牌研究 

國內專門論述原型與品牌的關系的唯一一本專著是瑪格麗特·馬克和卡羅·皮爾森的《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4]。該書提出了12種原型人物,并認為它們反復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傳說與神話故事中,也是亙古以來深藏在人類無意識心理中的“形象”,只要藉由分析這些原型/意象與品牌之間的關系,便能建立起一套運用原型理論與意義管理系統來建構品牌圖騰的技術方法。[5]”該書為國內的廣告原型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幾乎決定了原型理論廣告品牌相關研究的方向和模版。以陳嬋[6]、李欣[7]、李巖[8]和陳林華[9]為代表的碩士論文,以及以曾莉芬[10]、范革新[11]、陳林華[12]、謝美英[13]為代表的期刊論文,幾乎都是遵循著原型如何打造品牌的思路而寫就的。 

(二)原型增強廣告效果研究 

在原型與廣告的關系研究方面,劉林沙的博士論文《中國廣告原型研究》是國內十分重要的參考文獻。該論文認為“廣告原型的研究具有指導廣告實踐的重要意義。中國廣告原型的發現為廣告主和廣告制作者提供了選擇形象,運用原型意義的原則和可能。同時也提醒他們關注廣告中的原型現象,促使廣告更大效度地進行傳播”[14]。以陶皖星[15]、喬阿[16]、楊小竹為代表的碩士論文[17]以及以劉林沙[18]張琳琳[19]、彭公勛[20]、程力沛[21]、周婧[22]和劉瀅檑[23]為代表的期刊論文這些文獻同樣遵循著原型功效、應用方法、注意問題和相關建議的研究路徑,共同關注一個核心問題:原型如何促使廣告更加有效地傳播。 

(三)廣告原型的其他研究 

關于廣告應用原型的其他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文章中。按其特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其他角度思考原型在廣告中的應用問題:主要有劉九洲和劉瀅檑的《現代廣告原型的建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置換》[24]、郭穎的《現代廣告原型與傳統文化》[25]、劉林沙的《中西方廣告中感情女性形象比較研究》[26]、戴國慶的《現代的世俗神話——論原型敘事的變遷》[27]以及劉瀅檑的《電視廣告中母親形象的原型解讀》[28],無需贅言,這些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從標題中就很容易看出。另一類則對原型在廣告中的應用進行了反思(需要說明的是,有些碩士論文雖然論述了原型應用在廣告中會引起的問題,因這些分析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其廣告效果和品牌建構服務,所以稱不上是“真正的反思”):楊科的《從美狄亞看廣告中的女性形象》[29]主要論述了原型對廣告中女性形象的不平等、價值的失落和角色的物化的影響。李文斌的《傳奇或謊言:英雄形象的消解與建構》[30]主要論述了百事可樂廣告借用、篡改三國故事原型,成功地實現了對“人英雄”形象的消解和“物英雄”的建構,并對類似可能引起負面影響的廣告進行了批判。郭五林的《電視廣告性別歧視傾向的原型分析》[31]主要分析原型對于廣告作品中的性別歧視的影響。

第6篇

商場數學論文參考文獻:

[1]王開榮;數學的哲學思想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陶前功,劉宏偉;談數學史教育在經濟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湖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6期

[3]張金良;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認知結構中的作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4]王書貞;數學問題解決的認知分析及教學應用[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常方亮;;淺談中師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S1期

商場數學論文參考文獻:

[1]李開云《小學數學知識樹》.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日】米山國藏《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4]檀傳寶《教育是人類價值生命的中介》.《教育研究》,2000,3。

[5]朱梧《數學文化、數學思維與數學教育》.《數學教育學報》,1994,2。

[6]吳國建沈自飛《數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數學教育學報》,2003,10。

商場數學論文參考文獻:

[1]高海霞.淺談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B),2011,(17):64-64

[2]曾錦華.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和方法訓練探析[J].成才之路,2011,(35):39-39

[3]藍國堅.淺談在初中數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7):61-62

[4]張建梅.淺析數學思想和方法在初中教學中的重要性[J].商情,2012,(42):92

[5]閆波.小議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J].文理導航(中旬),2012,(12)

第7篇

關鍵詞:陶瓷材料;環境;藝術;發展

1引 言

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為陶藝介入環境藝術提供了新的機遇;環境陶藝具有豐富的材料特性和藝術語言,聚集了人類的情感與泥土的原始性,它存在于公共環境空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一種來自新藝術的感覺組合。如今,越來越多的陶藝家開始關注和轉向公共環境藝術。

“環境陶藝”這個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已經開始萌芽和興起,它是指陶藝家利用陶瓷為主要媒介材料,或以其它材料為輔, 為特定的環境進行設計的環境陶藝作品。它主要是指公共空間的公共建筑物、建筑構件、廣場、公園、道路、綠地、居住區、郊外空地及其它場地設立的以陶瓷材料為主的綜合媒介作品。我國古代就有許多在現代人眼中可以稱作環境陶藝的藝術作品,最早有文獻考證的建筑構件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陶水管道,之后出現了質樸且具有很強裝飾性的秦磚漢瓦,以及明代洪武時的《九龍壁》室外陶藝墻(圖1)。在當代景德鎮就活躍著一批非常有才華的陶藝家,他們正積極而熱情地探討、研究并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環境陶藝作品。

2陶瓷材料的種類及特點

2.1 陶瓷材料的種類

一般來說,陶瓷所用材料可分為陶泥和瓷泥,陶泥一般是在自然界可以找到,并可直接用于成形;而瓷泥則須經過選料配料,并經過加工而成。

2.2 陶瓷材料的特點

從成形手法上來講,陶和瓷泥的可塑性都非常強,一般都可根據泥性的要求和作品成形的需要,采用泥板、泥條、模具(印坯和注漿)等不同的成形方法;從燒成溫度上來講,陶一般不會高于1000℃,瓷一般在1200~1300℃之間,根據釉料的性質要求,瓷可分為高溫瓷、中溫瓷和低溫瓷;從燒成后的效果來講,陶泥由于它的原始野性(未經人工精煉),燒成后表面粗糙、吸水性強,因此具有原始和純美質感,同時其作品具有粗獷大氣的藝術特點;瓷泥由于經過加工精練,泥坯表面比較光滑,適用于各種釉下彩繪和顏色釉裝飾,燒成后作品具有精細優雅的藝術特點。此外,有時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還可進行二次燒成。正是由于陶瓷材料在經過燒成后,質地堅硬、耐高溫、耐水侵蝕、不易風化的特點,顯示出它相比于金屬、樹脂、木材、玻璃等材料獨特而強勁的優勢,成為環境藝術中最理想的材料之一。

3陶瓷材料在環境藝術中介入的價值體現

環境陶藝作為一門公共藝術,不僅具備環境藝術公共性原則,而且也具備陶瓷藝術本身所獨有的特征,它還包含了更多社會人文和大眾的因素。

3.1 公共性

人們通過公共空間的活動,形成體現共同需要的環境秩序,藝術家在個人創意與公眾意愿之間尋找平衡點,進而創造出既有藝術家個性又有公共性的環境陶藝,由此可見,公共性就成了陶藝最基本的特性。正是由于環境藝術設計始終從人的現實需求出發,環境藝術便獲得了堅實可靠的價值評判標準――人文尺度、人文精神、人文價值和人文思想的構建也必然成為這種評價的目的和追求。

3.2 審美性

審美性是環境藝術最重要的藝術特征之一。陶瓷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形態?,F代陶藝注重對自身媒介特征的搜索與實驗,充分體現了陶藝的本質語言:泥、釉、火的內在美感價值。環境陶藝放置于公共環境之中,其作用首先是美化環境,提高城市環境的藝術質量和公眾的審美情趣。設計意識超前、品位高雅的環境陶藝作品多為人們所喜愛,并可能成為某地區和城市標志性的環境藝術作品。座落在景德鎮金嶺大道的《昂》(圖2)、《升騰》(圖3)兩套城雕,是景德鎮陶瓷的標志性建筑,高達12 米。象征“陶”的“昂”,采用“H”型框架結構設計,吸收印紋陶的制作方法,用雕刻、模壓技藝創作,用高溫顏色釉的暖色調裝飾,呈現出多種肌理層次,顏色醒目,與周邊的色彩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升騰”則以青花瓷紋飾為裝飾圖案,體現出瓷都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特色。

3.3 親和力

大家知道,人類自從開始燒陶作日常用品,進入新石器文明以后,由于土和火與人類文明進程息息相關,人們和陶就有一種不可割舍的親近感。尤其是人類文明進入信息時代,自然界的原生狀態漸漸遠離人類,陶卻能喚醒人們的自然審美知覺,產生強有力的親近意識。

用于制備陶瓷材料的水、火、土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最早的陶器的發明就是因為汲水和烹飪的需要,陶瓷已被歷史證明是用于傳達形式、結構和人類情感的無與倫比的材料,人類的吃、住、行都是與陶資材料息息相關,與人類的天然親和關系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都市的繁忙生活讓人壓抑,然而鋼筋混凝土籠罩下的都市環境,更今人感到冷漠與孤獨;而陶藝能呼喚人們久違的自然審美知覺,產生強烈的親近意識。這是因為陶瓷材料源于自然,與人們有天然的親和力;尤其是經過水的調配、火的熔煉之后所呈現出來的質感更讓人產生想親近的欲望。所以,陶藝成了聯系人和環境的天然紐帶,環境陶藝是帶有某種特殊情感化的文化符號的藝術形式,親近自然,親近公眾,融合環境。

3.4 恒久性

環境陶藝具有耐磨損、抗腐蝕、強度高和耐久等特性,它不是瞬間藝術,一件作品可以存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優秀的作品在公眾不斷變化的開放性評判中更彰顯其藝術價值。

4陶瓷材料在環境藝術中的發展空間

我們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城市建設,這對城市的決策者、規劃者、投資者、建設者、管理者以及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在這其中,城市環境規劃已經成為衡量該城市文化水平的標志之一,陶瓷這種自然而時尚的材料漸漸被人們所重視,無論是在大街小巷、廣場或者高檔酒店,都少不了利用陶瓷的裝飾來襯托環境。

現在,它不僅是一種時尚,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代表:沒有它的存在,大街小巷將缺乏昔日的韻味;沒有它的存在,廣場上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哪怕再高也僅是呈現一種淡淡的灰色。我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每個城市都希望能產生具有自身特點的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在這方面,以環境陶藝作為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將有著特殊意義。環境陶藝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釋放文化能量,鐫刻城市歷史,記錄城市傳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物質、精神和文化特征。如果將其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間和城市公共藝術中去,在形成自己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獨特的城市文化個性方面,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5結 語

陶瓷材料從用于制作日用品和藝術品到介入環境藝術創作,拓展了公共藝術的設計思路,是現代陶藝走出室內,步入公眾視野的一個奇幻的結合點,增添了現代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我國現代陶瓷藝術應該憑借我們自身的文化底蘊,參與當代全球文化的建構,實現自身形態的認證。

參考文獻

[1] 黃振輝.國際建筑陶瓷設計與運用研討會論文集[C].廣州:

精雅創作畫苑,2002,10.

[2] 顧孟潮.環境的藝術化與藝術的環境化[J].文匯報,2002,4(10).

[3] 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4] 張玉山.陶藝――世界當代公共環境藝術[M].長沙:湖南美

術出版社,2006,10.

Ceramic Materials Adapting to the Environment

YANG Chao,LIU W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333001,China)

第8篇

[KeyWords]origin;communicativefunction;evasion;cosmeticfunction;politeness

【摘要】委婉語是世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它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階層和領域。英語委婉語作為眾多委婉語中的一種,具有其產生的深厚淵源,其中包宗教與政治的,也包括文學與歷史的。本文試圖從宗教、種族、政治、文學、歷史等方面入手來探討英語委婉語的產生淵源。語言反映生活,并且總是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語言交談中,由于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的制約,人們通常使用委婉語----這一“劑”,使刺耳,不文雅的話變得委婉愉悅。它在人們的社會交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其避諱功能、禮貌功能以及掩飾功能三方面闡釋了英語委婉語的社會交際功能。通過充分理解英語委婉語的起源及其社會交際功能,進一步理解英語語言文化,以避免社會交際中的各種沖突。

【關鍵詞】起源;交際功能;避諱;禮貌;掩飾

1.Introduction

Euphemismisaculturalphenomenonaswellasalinguisticconcept.Everylanguagehasitsowneuphemism,sodoesEnglish.Itisdeeplyrootedinsociallifeandhasagreatinfluenceonsocialcommunication.AsanindispensableandnaturalpartofEnglishlanguage,Englisheuphemismhasattractedpeople’sattentionforalongtime.SinceEuphemismwascoined,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people’scommunication.Thecommunicationwithouteuphemismisunimaginable.Euphemismisusedlikelubrication,whichmakesthecommunicationgoonsmoothly.ThisthesiswillhaveanoverviewoftheoriginofEnglisheuphemism,andstateits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

Englisheuphemismasalinguisticconcept,ithascloserelationshipswiththewesternculture,andittrulyreflectsthelifeandvaluesofEnglishpeopleandtheirhistory.Euphemismisaparticularlygoodmediumforaccesstotheforceoflanguagethathasprovidedaneffectiveapproachtounderstandingthehumanmind.ThestudyofEnglisheuphemismcanhelpusunderstandthewesterncultureandpromote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becauseeuphemismiswidelyusedininternationalnegotiations.SothereisagreatneedforustostudyEnglisheuphemism,including:itsorigin,itssocialfunction,etc.

2.ThedefinitionsofEnglisheuphemism

Euphemismisauniversallinguisticphenomenon.Nearlyineverylanguage,therearesomedisgustingwords,whichmakepeoplefeelembarrassed.Intheprocessofcommunication,theunsuitableortoodirectwordswillmakepeoplefeeluncomfortable,evenangry.Thenthereisagreatneedforustouseatactfulwaytoexpressemotion,exchangeideas.Thatistosay,touseapleasant,mildorindirectwordsorphrasestaketheplaceoftabooedwords.

Itisknownthateuphemismisaformoflanguageintentionallycreatedinsocialrelationtoachieveidealcommunication.Withoutthemanylanguagewouldseemtobevulgarandrude,voidofpolitenessandvividnesstosomeextent.Asacommoncommunicationintheprocessofpeopleusinglanguage,euphemismisanimportantwayforpeopletocoordinatethesocialrelationships.Likeakindoflubrication,euphemismenablespeopletoexpresswhatcannotbeuttereddirectlyandensurescommunicationtobecarriedsmoothly.Itisalanguagestrategyincivilizedsocietyforavoidingtaboo.Itisunimaginableifthecommunicationiswithouteuphemism.

Theword“euphemism”wasderivedfromtheGreekword“euphemismos”,whichmeans“fairspeech”.Theprefix“eu”means“good,soundwell”and“pheme”means“saying”or“speech”.Andthustheliteralmeaningof“euphemism”is“tospeakwithgoodwordsorinapleasantmanner”.Thatistosay,euphemismisusedasanalternativetounpleasantexpression,inordertoavoidpossibleloseofface,eitherone’sownfaceorthroughgoingoffense,thatoftheaudience,orsomeofthirdofparty.Thisunpleasantexpressionmaybetabooed,fearsome,orforsomeotherreasonsthatspeakerscan’torintendnottousesomecertainexpressiondirectlyonsomeoccasion.“InWebster’sEncyclopedicUnabridged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is‘thesubstitutionofamild,indirect,orvagueexpressionforonethoughtsubstituted’.RawsonBlunt,aBritishwriter,definedeuphemismas‘agoodfavorableinterpretationofabadword.’”[1]“EncyclopediaBritannica(1994)alsodefineseuphemismas‘afigureofspeechinwhichsomethingofanunpleasant,distressingorindelicatenatureisdescribedinlessoffensiveterms’”[2]

Fromtheabovementioned,wecouldclearlyseethateuphemismischaracterizedbyavoidancelanguageandevasiveexpression.Thespeakersusewordsorexpressionsasaprotectiveshieldagainsttheangerordisapprovalofnaturalorsupernaturalthings.Itisoneformoflanguageandalinguisticphenomenon

3.The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3.1ThereligiousoriginofEnglisheuphemism

TheearliestEnglisheuphemismscomefrom“taboo”.Theword“taboo”comesfromTogan,akindofPolynesian.Itindicatesevasivelanguageoraction.[3]TheemergenceofEnglisheuphemismistomeettheneedofavoidingtaboos.Inprimitivesociety,peoplecan’texplainsuchthingsasailmentandsomesupernaturalphenomena.“Peoplehaveconfusionbetweenthenameofthethingsandthingsthemselves.Thenameisviewedasanextensionofthings.Justastheidiomsays‘Speakofdevilandheappears’.Naturallythewordsorphrasesrelatedtosuchthingsbecometaboos.”[4]Intheancienttimes,peoplehadblindfaithinghostsandGodstheyrespected.Theywhisperedandevenfearedthemsotheydidnotdaretoaddresstheirnamesdirectly.TheythinkitprofanetonameGod.Thereforethenamesofgodsbecometheearliesttaboos.Tospeaknameofgodswastoevokethedivinitywhosepowerthenhadtobeconfronted.Suchdangerouspracticeswerereservedforpriestsskilledinnegotiatingwiththesupernatural.Sotheusualwaytoavoidistoemployeuphemisms.Therefore,forthereligiousneed,alotofeuphemismsaboutreligionemerged.Forexample,inordernottodesecrateGod,peopleinEnglish-speakingcountryalwaysusesomeothernameforGodinsteadofcallingdirectly,suchas“Adonai,theAlmighty,Caesar’sCruth,theCreater,Dod,Gad,Land,Lawks,Lawd.”[5]Theoppositesideofgodisdevil,whichismoreterribleforpeople.Whenpeoplerefertothem,theytendtousesucheuphemismstoreplace:D,theBigD,theEvilone,theBlackone,theGoodman,Jesse,Oldboy,Ourfather,Lordoflords,Kingofkings,theLightoftheworld,etc.[6]

Fromtheabovementioned,wecanfindthatreligionbringsmanyeuphemistictermsinthereligiousmatter,especiallythenamingandaddressingofGodtothelanguage.

3.2Theracialandnational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Itisknowntoall,thephenomenonofracialdiscriminationisdeeplyrootedinAmericainwhich“equalopportunity”isflatteredbyAmericanwhitepeopleasanequalrightenjoyedbyeveryone.Duetothepressureofsocialpublicopinion,althoughsomewhitesdiscriminatetheblackfromtheirheart,theywillnotexposethiskindofprejudiceinpublic.Meanwhile,fewpeopledaretohumiliateandpersecuteblackspubliclyfornoreasonatall.Inotherwords,thewayofdiscriminationbecomestactful.Therearemanyeuphemismsemergingforthisreason.Inthe1930s,‘nigger’isstillaneutralnouninEngland,andhasnomeaningofhumiliatingblacks.Butsincethiswordhastheobviousmeaningofdiscriminatingtheblacks,mostofpeopleinEnglandandAmericansusesomeothereuphemisticwords,suchas“coloredblack”instead.Whentalkingaboutsomeotherraces,itdoesnotoftenusethedirectwordsthatarerelatedtocolor.Peopleoftenusesomeeuphemisticexpression,suchasthegeographicname.

3.3Historical,literaryandpolitical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FromthetimetheNormansconqueredEnglandin1066,Englishhasemergedmanyeuphemisms.Atthattime,themainreasontouseeuphemismisthatthelanguageusedbytheconqueredisoftendisparaged,andisthoughtasgrosslanguage.Theupperclasssurelydoesn’twanttolowertheirstatustousesuchwords.Inordertoavoidusingsuchgrosswords,theytendtouse“theelegantwords”,whichoriginatedfromLatin.AndthesewordsweremixedintoEnglishgradually.

Therearealsomanyeuphemismsinliteraryworks.Forexample,inHamlet,Shakespeareusetheexpression“Theundiscoveredcountryfromwhosebournnotravelerreturns”(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toexpresshisgreatsympathyforHamlet.[7]ThefamousAmericanwriterMarkTwainuse“release”toexpress“die”inhisworkTheAdventureofTomSawyer.Besides,politicsisafertileareafortheappearanceandgrowthofEnglisheuphemism,whichiscosmeticinexpressionbutdeceptiveinnature.Euphemismsofthiskindarealwaysconsciouslyanddeliberately.ThecosmeticeuphemismcanbeeasilyfoundinAmericanEnglish.Government’sdiscussionoftheVietnamWarwassaturatedwitheuphemisms.Villagesburnedandinhabitantsimprisonedwere‘Pacifications”;thewaritselfwasnotawarbuta“conflict”,the“bombing”becomes“logisticalstrike”or“closeairsupport”,and“killing”becomes“wastingtheenemy”.Theseeuphemismsareusedtodeceiveandtohidethedirtybusinessofwar.[8]Theuseofsuchpoliticaleuphemismshelpsgovernmenttobeautifytheactionandpreventpeoplefromtakinganyanti-governmentaction.Soinordertosatisfythepoliticalneeds,manyeuphemismscometoexist.

4.The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Fromtheperspectiveoflanguagecommunication,euphemismfunctionstoavoidtaboos,toshowpolitenessandconcealfeelings.Thankstoeuphemism,itiseasyforpeopletoacceptthethingsthatarelikelytomakeothersfeelembarrassedorunhappy.Itispeople’sgeneralcharactertoexpresstheirideasasmildlyandtactfullyaspossible.Euphemismhelpspeopletoreachthisgoal.Fromthemomenteuphemismcameintoexistence,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ourdailycommunication,andhelpestablishagoodrelationshipbetweenhumanbeingsandevenstrengthenthesocialstability.Euphemismaremotivatedbythedesirenottobeoffensive.Peopleusethemtoshowtheirpoliteness,toavoidbeingoffensiveandtomeetthepsychologicalandbeneficialneedsofbothspeakersandhearersincommunication.Butsometimestheyareusedtoconcealorcoversomething.Accordingly,euphemismservesthreebasiccommunicativefunctions:evasivefunction,politefunctionandcosmeticfunction.

4.1Theevas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Theevasivefunctionofeuphemismistoevadeusingtaboos,enablingthespeakertotalkabouttabooedthingsfreely.Thesetabooedthingsarebelievedtobedangeroustocertainindividuals,ortothesocietyasawhole,ortobedisgustingandunpleasant,andcausefear.Suchtabooedthingsinclude:disease,disabilities,death,sex,bodyexcretionandbodyeliminationprocess,etc.Peoplecanuseeuphemismstotalkaboutwhatcannotbetalkeddirectly.

4.1.1Intermsofdiseaseanddisabilities

Peopleyearnforhealth,andfearforspecificdiseaseandeverysortofdisability.Sopeoplealwaysusetactfulwaytoexpressthem.Forexample,sexualorvenerealdiseasesuchassyphilis,gonorrhoea,ADIS,etc.arecalled“socialdisease”,‘communicativedisease”,etc.inEnglish.Besides,disabilitiesareverysensitiveareaineveryculture.InEnglish,“thedisabled,thehandicapped,theinconvenienced,theinvalid,auditoryimpaired,hardofhearing,talkwithone’sfingers”,etc.areputintoservice.[9]Soeuphemismplaysaveryimportantfunctioninoursocialcommunication.Withoutit,wesometimescannotcontinueourtalk.

4.1.2Intermsofdeath

Deathisaninevitablestageattheendoflife’sjourney.Itiscommonexperienceofhumanbeings.Yetithasbeenthesourceoffear—fearofthelossoflovedones;fearoftheendofone’slife;fearoftheactualprocessofdying.Therefore,allthesefears,worries,andunpleasantfeelingscombinedleadtoverbaltabooofdeath.Euphemismsconcerningdeathareextremelyrich.InEnglish,therearemorethanseventyeuphemismsfor“death”,including“tobegone,tobegonetoabetterworld,tobewithGod,tobreathone’slast,tocloseone’sday,todepartfromtheworldforever,todeparttoGod,tofallasleep,jointhegreatmajority,passaway,etc.[10]Nomatterwhythiswordisusedinacertainlanguage,peoplealwaystendtouselessharshwords

4.1.3Intermsofsex,bodyexcretionandbodyeliminationprocess

Wordsrelatingtosex,procreationandexcretionarehighlyrestrictedtomentionbecausetheymayevokedisgustingresponsesofpeople.Verbaltabooonthemisprobablymotivatedbytheintuitivedisaster,shame.Peopleallhavecertainfeelingsofwhichtheyaresoashamedthattheydon’tliketoadmiteventothemselves.Inpeople’sdailylifeorinsomeformaloccasion,ifthetalkordiscussionreferstosomethingaboutdrainage,peoplewilltrytoavoidusingvulgarlanguage.Theytendtousesomeimpliedorneutralwordstomakeconversationcomfortable.Forordinarypeople,thesafestwaytoavoidmentioningthesethingsthattheyhavetomentioninmanycircumstancesistouseanotherexpression—euphemismtoreplacethetruenameofsuchathing.Forexample,inEnglishtherearemanyelegantexpressionsfor“goingtoWC”,suchas:towashone’shand,tospendapenny,togoandseeone’saunt,toanswerthecallofnature,becausenaturecalls,etc.[11]

“Thetopicconcerningbeingpregnantistouchybecauseittendstoarousetheassociationwithsexualbehaviors.‘Tobeatroundbushes’isverynecessary,suchas“withchild”,“anticipating”,“excepting”for“pregnant”,etc.[12]Talkingaboutsexualintercourseistaboo.Expressionsrelatingtosexhaveheavilybeenveiledforthepurposeofavoidingawkwardnessandoffense.Sopeopleuseeuphemisticwordstotalkaboutit.Forexample,peopleevadesaying“hip”directlywhichisreplacedwith“buttock”,“bottom”,“one’sthing”,and“secretparts”donatessexorgansofbothmalesandfemales.[13]

4.1.4Intermsofoldage

EnglishandChinesehavedifferentfeelingsabout“oldage”.AChineseisproudofbeingold,whereasawesternerwillfeelirritatedandeveninsultedatmentioninghisoldness.InEnglishculture,peopledonotdescribeothersasortobedescribedas“old”becausetheold,whonolongerwork,areignoredbysociety.Therefore,peoplecreate“thesecondchildhoodgoldenyears,seniorcitizen,grayhair,maturegoldenage”whentheyreferto“oldage”inwhichitattemptstoconcealthefactofbecomingoldandavoidarousingoldpeople’ssadfeelingofaging.[14]

4.2Thepolit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Politenessisanotherimportantfunctionthateuphemismsserveinthesociallife.Politenessisthesymbolofhuman’scivilizationandoneoftheimportantprinciplesguidingpeople’sactivities.Asakindofsignificantsocialactivity,languageactivitymustobservethisprinciple,too.Whenwehavetotalksomethingunpleasant,weshouldchooseeuphemisticwaytoexpressinordernottohurtothers.Beingpoliteisareasonableactionthatanyonewhoiskeenonface-savingwilltake.Thepolitefunctionofeuphemismistriedtoavoidbeingharshorimpoliteinthecommunication.Inotherwords,euphemismsaretominimizeimpoliteexpressionsandmaximizepoliteexpressions.Forinstance,whenateachercommentsonastudent’smoralconductsandschoolworkinfrontofthestudentorhisorherparent,heorsheshouldreportthefactononehand,andontheotherhand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student’spsychologicalenduranceandtheparent’sface.Sotheeuphemisticwaytoexpressmightbe“Thestudentisabitslowforhisorherage”insteadof“Thestudentisstupid”.[15]

Thepolit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isembodiedineveryoccupationallanguage.Occupationaldiscriminationgivespeoplepressureandemotionalirritation.Althougheuphemismscannotuprootthiskindofphenomenon,atleast,theycangivethemsomepsychologicalcomfortbyupgradingofcareername.Therefore,“engineer,manager,etc.”havebecomemoreandmorefashionable.“Dustman”ischangedto“sanitaryengineer”;“mechanic”to“automobileengineer”,“gardener”to“landscapearchitect”,“shoemaker”to“shoerebuilder”[16]InEnglish,therearemanyadjectivesaboutpeople’sappearance,suchas“goodlooking,handsome,pretty,charming,attractive”,etc.Theyareallcommendatorywords.Whentalkingaboutsomeonewhoisnotpretty,wecannotuse“ugly”or‘awfully’.Wehadbetterusesomeeuphemismssuchas“plain,ordinary,notparticularlylooking”,etc.insteadofthem.Soeuphemism’spolitefunctioncansavepeople’sfaceintheirprocessofcommunication.Itissoimportantthatwecannotneglectit.

4.3Thecosmetic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Besidestheevasiveandpolitefunction,euphemismhasthecosmeticfunction.Thiskindofeuphemismisusuallyusedinthegovernment,military,politicsandcommerce.Itreferstousinggoodwordstobeautifythings,whicharenotbeautifulinrealityandmakethethingbemorepersuadedandacceptable.Becauseeuphemismhasthenatureofvagueness,tosomeextent,itisdeceptive.Traditionallyspeaking,euphemismplaysapositiveroleinsociallife.Usingit,peoplecanavoidsomeembarrassedandungraciousoccasion.Butjustaseverycoinhastwosides,euphemismhasnoexception.Usingitsuitablycancoordinatesocialrelationships,butabusingitwillmisleadthepublic,willcoveruptheessenceofthings.Forexample,inmodernWesternsociety,thepooriscalledas“theneedy”,lateritwaschangedto“theculturallydeprived”,thento“theunderprivileged”,atlastto“thedisadvantaged”.Soitwillconfusepeoplethatthiscountryissorichthatthereisnopoorpeopleatall.

Firstly,thegovernmentandthemilitaryoftenusethemtodisguisetherealityfromtruth.Theydescribe“economiccrisis”as“recession”or“depression”;“attack”as“activedefense”.[17]Atthebeginningof20thcentury,therelationshipbetweenlaborandcapitalbecomestrained,andtheagitationofstrikingbecameaserioussocialproblem.Inordertohidethefact,politicianscallthestrainedlabor-capitalrelationshipas“industrialclimate”,strikingas“industrialaction”.Ifthenegotiationbetweenlaborandcapitalissuccessful,itwillbeclaimedas“productive”,onthecontrary,itis“counter-productive”.[18]

Secondly,thiskindofeuphemismiswidelyusedincommerce.Itisoftenusedtoplaytricksandtodeceivethecustomers.Thecommercialexaggeratestheproduct’sfunctionandquality.Inthesameway,theEnglisheuphemismisalsousedtomakecustomersfeelpleased.Forexample,inordertomeetthepassengers’senseofdignity,someAirlinescallFirstClassDeluxeClassorPremiumClass;SecondClassFirstClass;andThirdClassbecomeBusinessClass,EconomicClass,orTouristClass.[19]Doinglikethese,itseemsthatallpassengers’positionarepromoted.Theirpurposeistoattractmorepassengersandgainmoreprofitsbyusingeuphemismsinthecommunication,meanwhile,thecustomersfeelmoredecent,andithelpscustomerssaveface.

Inshort,euphemismofthiskindmaymakeanideamorepalatable,buttheyinflatelanguage,reduceprecisionandoftentamperwithtruth.Somepeoplecondemneuphemismasdemoralizingbecauseofitshypocrisy,whichotherconsiderthemusefulintheaspectofcoordinatingsocialrelationships.However,thefactremainsthateuphemismsareverymuchapartofthelanguage,andwhat’smoreimportantforusisnottodebatetheirmeritsordemerits,butrathertobeabletorealizethatEnglisheuphemismcanserveforthespecialsocialactivitiesundercertaincircumstance.

5.Conclusion

EnglisheuphemismasanessentialpartofEnglishlanguage,isobservedeverywhereandwidelyusedinpeople’sdailycommunication.

Ontheissueoftheoriginand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thisthesishasatentativeexploration.Butthiskindofexplorationisinastateofdevelopmentbecauseeuphemismisdevelopedallthetime.Euphemismrootsineveryaspectofsociallife,andisdevelopedwiththeadvancementofsociety.EnglisheuphemismisamirrorofWesterncultureintheformofEnglishlanguage.Fromthemomentitwasborn,ithasdistinctculturecolor.Euphemismundoubtedlyreflectstheinnerrelationshipamongtheculturaltradition,socialvaluesandtheformoflanguage.

Inspeechinteraction,sometimes,outofpolitenessortact,oneusesapleasant,lessdirectwordinsteadofsomethingunpleasant.Usingeuphemismisspeaker’sactivepragmaticstrategyinacertaintimeandacertainsituation.EnglisheuphemismpromotesthedevelopmentofEnglishlanguage,andenrichesthevocabulariesofEnglishlanguage,givingpeopleafeelingofwarmandfresh.Inthe21stcentury,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manysocialproblemsrise,too.Peoplecraveforthegentle,warmandeasyunderstoodwords.Euphemismemergesceaselesslyjustrightformeetingthispsychologicalneed.Asacommoncommunicationmediumandarhetoricmethod,Englisheuphemismwillbeusedwiderandwider.Somescholarsholdtheopinionthatitisunreasonabletouseeuphemismbecausetheyhavethenatureofdeceit,especiallyinpoliticsandgovernment.Butwecannotdenythefactthateuphemismisveryhelpfulintheprocessofhumancommunication.Twenty-firstcenturyisaperiodwhenpeopleofdifferentculturehaveevenmoretoucheswitheachother.SoitisvitalforustohaveagoodunderstandingofEnglisheuphemism.Itisunimaginableifthediplomaticnegotiationiswithouteuphemism.Usingeuphemismisakindoflanguageskillthateachofusshouldmaster.

Bibliography

[1]李青.ATentativeStudyofEnglishEuphemism—FromPragmaticPerspective.山東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32.24P2

[2]吳長旗AnAnalysisofDiplomaticEuphemismfromthePerspectivesofCooperativePrinciplesandPolitenessPrinciple.重慶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5P7

[3]韓銀燕,劉蕾.從心理因素看委婉語的社會交際功能[J].沈陽師范大學學(社會科學版).2005.3P146

[4]同[1]P4

[5]吳祥云.委婉語的社會功用[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P30

[6]同[5]P30

[7]毛新耕.論英漢委婉語的生成基礎[J].云夢學刊.2004.3P3

[8]李勝娟.淺析英語委婉語的掩飾功能[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P94

[9]胡春梅.論委婉語的構成及功能[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1P32

[10]孔一峰,王彥君.英語委婉語的交際功能及其應用領域[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P59

[11]同[10]P59

[12]畢秀英AStudyonEnglishEuphemism.鄭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11P34

[13]范麗群AStudyofCultureConnotationofEnglishEuphemism湖南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P43

[14]王亞平,萬雪琴.解讀英語委婉語之交際功能[J].江西教育.2004.6P37

[15]牟宜武.論英語委婉語極其構造[J].甘肅科技縱橫.2005.2P133

[16]陶三琴.芻議英語委婉語的起源及其社會功能[J].A南京衛生學報.2003.1P157

[17]王平.英語委婉語的交際功能及其構造方式探微[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4.4P62

第9篇

關鍵詞:出土材料;刻畫符號;漢字形成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3-0141-03

文字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文字起源是科學的重大課題。①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形成,漢字具有重要的標志作用。因此,漢字起源與形成的研究是中華文明起源及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刻畫符號是研究漢字形成的可靠出土材料。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探索漢字形成的相關問題。

一、一元論與多元論

關于漢字的起源,最有影響力的觀點是“圖畫文字說”,即認為漢字來源于圖畫。這一觀點被稱為“一元論”。

與之相對,一些學者認為漢字的來源并非一元,圖畫僅是漢字的來源之一。這一觀點被稱為“多元論”。郭沫若先生據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刻畫符號提出圖畫并非文字的唯一來源。他說:“刻劃系統是結繩、契木的演進……應在圖形系統之前……任何民族的幼年時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畫客觀物象而要能象,那必須要有一段發展的過程。隨意刻劃卻是比較容易的?!薄爸袊淖值钠鹪磻敋w納為指事與象形兩個系統,指事系統應當發生于象形系統之前。”②大汶口文化刻畫符號發現后,楊建芳先生把它們與西安半坡的刻畫符號聯系起來考察,認為“在古代黃河流域,實際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文字系統。一種是指事文字或刻文字,另一種是圖畫文字或意符文字。這兩種文字的出現都相當早,而且流行于不同的地區。大約在龍山文化時期,由于文化的相互影響,指事文字傳播到山東一帶,而圖畫文字則輸入中原地區?!雹弁魧幧壬鶕褡鍖W的相關資料指出,文字不僅僅起源于圖畫,是由物件記事、符號記事和圖畫記事引導出來的。④劉釗先生也指出,就整體來說,漢字來源于圖畫,但漢字絕非只有一個來源。⑤伴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出土刻畫符號材料的積累已十分豐富,我們對其進行了全面收集整理。⑥發現海岱地區、太湖流域、澧陽平原等全國各區域發現的刻畫符號,既有簡單的刻劃,逼真的描摹,還有較為復雜的組合符號;既有陶工的標記,又有巫師創作的祭祀符號……這些不同區域文化的刻畫符號各具特點,它們在各區域文化的孕育中產生,是區域文明發展的體現。文字的構成演變只能是“符號”的構成演變。各區域的刻畫符號或獨立發展或通過交流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或多或少均對漢字符號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因此,我們認為漢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二、關于“漢字突變論”

“漢字突變論”是李萬福先生提出的一種漢字形成理論,主要觀點為:漢字是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創造出來的;甲骨文出現之前,不存在表詞符號逐漸積累的漫長過程;巫師是文字的創造者。⑦李先生對中國境內30多處遺址中發現的刻畫符號進行了分析,統計出各遺址符號總數、種類及所占比例。其中殷墟小屯遺址符號的數量是150萬,種類為4500

收稿日期:2017-01-09

*基金項目:國家語委“十三五”科研規劃2016年度重點課題“新石器刻畫符號與漢字起源研究”(ZDI135-1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漢字發展通史”(11&ZD126);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14-gh-723)。

作者簡介:牛清波,男,南陽師范學院文史學院講師,文字學博士(南陽473061)。

個,顯然李先生的統計對象是殷墟甲骨文。這樣“從8000年前賈湖舊石器文化遺址(按:當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到甲骨文出現的商代晚期,符號總數為1501446個,其中甲骨文約1500000個,占99.9%;甲骨文以前的符號約1446個,占0.1%……商代晚期300年間積累的符號大約是以往4600多年所積累符號的1000倍……商代晚期300年間創造的符號種類是以往4600年所創符號的6倍……從總數看,甲骨文的增長速度是原始符號的16286倍;從種類看,甲骨文的增長速度是原始符號的108倍”。基于此,李先生得出結論:文字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突變”形成的。⑧

我們認為李先生的統計對象性質不一,比較分析及其推論不妥,“突變論”難以成立。殷墟甲骨文是成熟的成體系的文字,半坡等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尚不是文字。將其一并納入統計范圍,所得結論是不科學的。通過中國早期刻畫符號的深入考察,我們認為文字體系是在漫長的時間內“漸變”形成的。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聚落遺址的刻畫符號距今7000―5000年,其中個別符號可能是陶工所作的標記,但大部分主要是為了優化提高聚落內共同協作的效率而創造的;雙墩文化刻畫符號距今約9000年,數量豐富,種類多樣,具有一定表意、計數和簡單的記事功能,是一種地域性符號;大汶口文化的刻畫符號距今5000―4500年,它們是巫師發明的祭祀符號;良渚文化的刻畫符號距今5000―4000年,這些符號多單個出現,也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符號連續出現在同一器物上。良渚文化已跨進了文明的門檻,這些連續出現的符號透露著文字出現的信息。分布在祖國大地上的這些符號,綿延數千年,因社會的需要而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而豐富。它們不斷積累符號素材,完善符號創制方法,探索符號的組合原則……為文字的出現和文字體系的最終形成做了長期的準備。因此,裘錫圭先生說:“漢字這類完全或基本上獨立創造的文字體系,它們的形成都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雹?/p>

三、漢字的形成背景

我們將186批中國早期刻畫符號置于古代文明演進的視野下細細分析,發現漢字的形成有著廣闊深厚的背景。它吸收不同區域文化的營養,為漢字的形成夯筑了厚重的根基。古埃及的圣書字(Egyptian Hieroglyphic System)、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Sumerian Cuneiform System)、中美洲的瑪雅文(Maya Hieroglyphic System)和我國的漢字是世界上獨立起源的文字。在歷史的長河中,其它文字都中斷了,只有漢字沿用至今。我們的漢字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歷久彌新。它長壽的原因很多,已有學者進行過專門研究。我們認為漢字形成的廣闊背景是其綿延不斷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華燦爛的史前文化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這種文化“既是多樣的、不平衡的,又是有內在聯系和相對統一的”。中原地區處在核心位置,它吸收了各方面的先進因素,形成了綿延至今的華夏文明。從新石器時代遺址與墓地的情況來看,公元前4000年前,先民擁有的物品基本相同,社會相對平等。公元前4000年后,這相對的平等被打破,中國史前文明的進程自此開啟。公元前4000年前,黃河流域的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長江流域的彭頭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淮河流域的賈湖文化、雙墩文化等區域文化中發現了刻畫符號。在不同區域文化的浸潤下,它們具有了鮮明的特色。賈湖文化、彭頭山文化、雙墩文化的刻畫符號體現了先民的自然崇拜和樸素的宗教觀念。仰韶等文化的刻畫符號是先民為了提高生產協作效率而創制的,符號的創制經歷了一個過程。起初,也許是個別陶工為了標記工作進程所作的標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符號種類漸多,部分符號之間還呈現出一些規律。后來,這些規律性的符號,不僅限于陶工標記制陶進程,還可能用來標記其它勞動進程,在特定的區域內使用。此外,雙墩等文化中的一些符號還反映了遠古社會的生活情況,比如漁獵、采集等。公元前4000―前3300年,約相當于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大溪文化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這一時期聚落開始分化,從一般聚落中分化出中心聚落,出現了供少數人享用的高檔物品。刻畫符號的數量增加,種類也更豐富。各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江流域和黃河中上游地區發展較快。長江流域大溪文化的刻畫符號種類明顯增多,符號系統性增強。黃河流域馬家窯文化中出現了獨具特色的彩陶符號,有學者指出它們是在彩陶大規模制造的情況下,不同勞動分工造成的結果。此外,馬家窯文化傅家門遺址還發現了卜骨,上面刻劃有符號,是先民的反映。公元前3300―公元前2500年,約相當于紅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良渚文化時期、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的分層結構,城址數量增多,社會分化明顯,文明化程度更高。就發展程度而言,中原地區轉入由內部的結構性調整帶來的表面沉寂。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下游海岱文化區和遼河流域的文明化進程加快,發展穩健。本時期的刻畫符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符號形態復雜,一個較為復雜的符號可能由兩個或三個符號復合而成。符號載體規格變高,多出現在玉器、斧鉞、大口尊等少數人享有的器物上。這些符號多用于祭祀儀式,用于人神交流。符號的創制者是巫師,他們壟斷了與神靈交流的特權,為金字塔尖的上層服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刻畫符號連續出現,能夠記錄較復雜的事物,透露著具有記錄語言功能的文字的出現。

公元前2500―前2000年,遠古社會進入龍山時代。這一時期,規模較大的城址和特大型聚落多見,如山西的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和禹縣瓦店等處。等級分化更加顯著。就區域而言,長江中下游地區諸文化、遼河流域文明衰落,中原地區出現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發現的刻畫符號與文字的關系至為密切。登封王城崗遺址龍山文化遺存中發現了一件殘黑陶杯,底部刻劃1個符號,形似“共”字。這一符號出現在中原地區,且與商周文字形體一致,格外引人關注。此外,該遺址中還發現了青銅殘片和規模較大的城址(可能是“禹都陽城”)。青銅、大規模的城市是文明的重要標志,二者的發現說明龍山時期王城崗遺址已有燦爛的文明。有學者認為,黑陶杯上的這一符號,已是文字。雖然只發現一個,卻彌足珍貴,它帶來了漢字形成的信號。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一件殘陶扁壺,正面、背面各有一個符號,馮時先生釋讀為“文邑”,認為就是“夏邑”⑩。這兩個符號用毛筆書寫,且能連讀,已用來記錄語言。值得注意的是,兩符號均為朱書,其載體還沿陶片遍涂朱一周。聯系到大汶口文化大口尊上符號涂朱及小雙橋遺址的朱書文字,我們認為陶寺遺址的這一現象與祭祀有關。

夏、商、周三代文化一脈相承,它們由中原龍山文化發展而來。祭祀在三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從文化的傳承和統一性來看,中原龍山文化中至少也應有祭祀的因素。這一推論與陶寺遺址中的朱書祭祀現象恰是吻合的。龍山時代,與良渚文化所走的“神權之路”不同,中原地區走的是“王權之路”,這也是它不斷發展續存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似乎與陶寺遺址中發現的祭祀現象相矛盾,其實不然。我們認為,陶寺遺址中的祭祀現象是吸收其它文化的結果,可能來自良渚文化,也可能來自紅山等祭祀發達的文化。趙輝先生指出:“由于社會動蕩,中原地區的社會上層形成一種務實和開放的意識形態,在對待來自周圍社會的非傳統影響時,采取的是實用主義的態度或機會主義的策略?!盉11陶寺文化的祭祀現象或可為趙先生之說添一佳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漢字的形成具有廣闊的背景,正是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出了傳承華夏文明,令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漢字。它傳承著悠久的華夏文化,生生不息。它把華夏兒女緊密連結在一起,共同創造新的文明和輝煌。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在各區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發展形成的。我們要重視中原文化在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正確看待其它區域文化的貢獻。盡管漢字最終在中原地區形成,我們卻不能否認其它區域文明在漢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僅以良渚文化為例稍作分析。良渚遺物中發現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符號連續出現于同一器物上的現象,如良渚遺址中發現的黑陶杯(器口緣刻劃8個符號)、澄湖遺址古井群中發現的魚簍形罐(腹部刻劃4個符號)、南湖遺址中發現的黑陶罐(肩至上腹部連續刻8個符號)、平湖莊橋墳遺址發現的石鉞(一面連續刻劃7個符號)等。黑陶杯上的符號告訴我們良渚先民創造的符號與商周文字非同一體系;黑陶罐上的符號告訴我們當時雖已出現文字,卻較為原始。良渚文明雖然衰敗了,它創制的文字也未能延續下來,但它積累了寶貴的創制經驗,這些文字既是良渚文明的產物也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類似的還有海岱地區的東夷文化。丁公遺址出土的刻符陶片告訴我們,東夷文明也曾有創制文字的實驗,雖未能傳承,卻有獨特貢獻。

注釋

①英國學者丹尼爾在美國的一次關于美索不達米亞考古的研討會上提出,文明有三個要素:(1)有5000人以上的城市;(2)有文字;(3)有大型的禮儀性建筑。日本學者貝V茂樹先生認為青銅器、宮殿基址、文字是文明的要素。夏鼐先生在日本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文明的標志“除了政治組織上的國家以外,已有城市作為政治(宮殿和官署)、經濟(手工業以外,又有商業)、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動的中心。它們一般都已經發明文字和能夠利用文字作記載(秘魯似為例外,僅有結繩記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煉金屬。文明的這些標志中以文字最為重要”。參見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7、35―36、94頁。

②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③楊建芳:《漢字起源二元說》,《中國語文研究》1981年第3期。

④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考古學報》1981年第1期。

⑤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4―225頁。

⑥牛清波:《中早期刻畫符號整理與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⑦⑧李萬福:《突變論――關于漢字起源方式的探索》,《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齊航福:《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組類差異考察――以“歲”字句為例》,《中國語文》2014年第2期。

⑨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1頁。

第10篇

2013年6月,韜奮基金會、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中國新聞出版報》聯合發起“中國好編輯”征文,有兩百多人應征,一百多篇論文入選,五篇論文獲一等獎,十篇論文獲二等獎,十六篇論文獲三等獎。同時,圍繞《做個積極向上的人》一書,《中國編輯》開辟《積極向上》專欄,就十四個方面的問題開展面向廣大編輯的“誠邀編輯參加‘積極向上’筆談活動”,歷時一年的活動中,編輯出版界、知識界的許多專家學者和編輯踴躍參加筆談。這說明做中國好編輯已成為編輯出版界關注的一個焦點。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自覺要求。出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是出版的中心環節,在建設文化出版強國的進程中,編輯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編輯決定著出版的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出版的前途和盛衰,沒有編輯的出版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開展做中國好編輯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中國好編輯要牢記歷史和時代使命。中國編輯的命運從來與國家的命運、時代的使命相連,編輯的脈搏隨著時代跳動。被譽為“民主戰士”的鄒韜奮,就是堅持使命的中國好編輯。他投身出版正值處于最危急的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陸續創辦《大眾生活》《生活日報》《抗戰》《抵抗》《全民抗戰》等報刊和出版社,積極宣傳團結抗戰主張,力挽民族于危亡。今天,我國又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全民族、全中國人民的夢,是一個偉大的夢。中國好編輯要響應時代召喚,義無反顧地為實現中國夢傾注全部心力和智慧,要把眼光投向全民族、全中國,投向子孫后代,心中要裝著祖國的富強、民族的興盛和人民的幸福,牢記編輯肩負的使命和責任,而不能落伍于時代。

中國好編輯要成為引領思想的大家。編輯是思想者 ,是用思想引領工作、推進潮流、啟發讀者、教育大眾。編輯大家和編輯匠人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編輯思想,中國好編輯自然是編輯思想的引領者。中國近代出版的翹楚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其創始人都是思想大家,都有鮮明的編輯思想。例如張元濟,他的主張是“吾輩生當斯世,他事無可為,惟保存吾國數千年之文明,不致因時事而失墜”。宣傳、保存中華文明,這就是他的編輯思想。葉圣陶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將讀者放在首位”,也是他的編輯思想。有編輯思想,才能眼界開闊,才有目的和方向,才能團結帶領大家為實現編輯思想而努力。

中國好編輯要立志編輯精品。編輯的職責是編書、編出版物,但不是編一般的書和出版物,也不僅是編一般的好書和好出版物,而是要立志編精品、編傳世之作。好編輯和一般編輯的區別也就在這里。劉杲曾說:“我們不可能也不應當要求每一本書都能傳世。但是,就圖書出版的總體而言,我們應當下決心攀登高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出版傳世之作是圖書編輯工作的最高要求?!本泛蛡魇乐饕髢热菘梢詡魇溃⒕哂泻芨叩恼Z言文字質量。精品要精編,編輯加工質量應當是高的,裝幀形式也應當是美的。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在參加“積極向上”筆讀專題時將自己的編輯經驗歸納為“書不厭精、文不厭細”八個字。他要求把書編得很精,做得很細,一批精品經他的手面世,一連串響亮的名字進入他的作者名冊?!八麄兊淖髌芳娂娐渥愫k喑霭嫔纾纬梢慌排帕⒌米〉恼T人的圖書”。海豚的書大都是漂亮的精裝,優良的質材,名家的設計,精細的加工。他追求書的精美是要面對網絡圍困另辟蹊徑,求得傳統圖書的生存發展,他要把書做得有品位、好看、可以傳世,使網絡不能輕易取代。這就是一位中國好編輯志存高遠的堅守和承諾。(下轉第7頁)

(上接《卷首語》)

中國好編輯還要不斷追求內容創新。出版和編輯都是創新的產物,從紙張、印刷術的發明到電子技術的應用,出版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今天出版的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出版在與數字出版的融合中吐故納新,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不論傳統出版或數字出版,最重要的是內容創新。巢峰曾經談到《辭海》的四次修訂都是內容創新的結果,每次修訂都給《辭?!纷⑷肓诵碌纳鷻C與活力。從出版來說,內容創新的主導是編輯,內容創新包括策劃創新、品牌創新、方法創新、形式創新、視角創新等,都與編輯的思想創新息息相關,編輯思想創新是內容創新的基礎。出版既要積累,又要創新,沒有積累不利于創新,沒有創新也便沒有積累。中國好編輯既著眼于中華優秀文化的發揚光大,又著眼于中華優秀文化的不斷創新。

牢記使命,引領思想,編輯精品,追求創新是對中國好編輯的基本要求,做中國好編輯就要在這些方面下大工夫。愿我們重溫劉杲為《中國編輯》所寫發刊詞的最后幾句警語:

第11篇

正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所言:“很多老師混淆了兩種概念,將作家的自由寫作與學生的考場指令性寫作混為一談,這是欠妥當的?!碑斎淮蠖鄶到處熽P注更多的是為生存的指令性的寫作,甚至將之窄化為以應試為唯一指向。我以為無論是為生命的寫作還是為生存的寫作,無論是自由寫作還是指令性寫作,都是學生寫作素養的組成部分。如果把寫作教學窄化或異化為單一的“應試技能”的訓練,顯然是違背最基本的教育教學規律的。立足于生活,在自由作文中積累經驗和素材,在指令作文中訓練技巧和方法,將二種寫作相結合才是我們作文教學的硬道理。

一、自由養興趣,豐富寫作源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闭缣招兄壬裕谧杂芍屑ぐl學生興趣,豐富寫作教學也是我們語文工作者的當務之急。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內延是相一致的。特級教師徐思源老師曾說過:“寫作是思想的錘煉、情感的體驗、語言的歷練。”其實這也正是自由寫作的魅力和訓練目的。

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可以引導學生共同參與探討并創作自己班級的班歌、班詩、班級小報、教室班各類園地等班級文化。如筆者曾組織學生共同創造了一首藏頭詩作為班詩,“閃動華夏天山雪/耀耀光華/九州千駿更相躍/班友爭衡/青青子衿德藝馨/春華秋實/飛鴻頻至捷報傳/揚名四海!”取每句的第一字便是:閃耀九班,青春飛揚!

在學生接觸影視文學的過程中,我會給學生播放一些優秀的影片,讓學生自由鑒賞,自我探究,引導其選取一個獨特個性的角度寫寫影評。例如有學生在觀看《巴黎圣母院》影片后,鑒賞寫作的角度是從埃斯梅拉達身邊的小羊佳麗的雙眼來觀世界為寫作的切入視角。從影片《城南舊事》中,同學們感受到了如何使用主人公英子“有限視角”寫作敘事方法的獨特魅力。課前五分鐘就一個熱門時事做個個性化的點評。有時我會篩選一些充滿創意和思考的公益廣告或商業廣告,讓學生書寫策劃或修改創意。甚至會截取一段電視節目“非誠勿擾”人物對白,隱去其中一部分,明確人物身份,要求學生揣摩或添加剩余對白。豐富學生的視野、想象力,錘煉學生的語言。慢慢的學生開始在班級博客里、周記中書寫自己的思想,錘煉自己的語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在這些由教師或自我構建自由寫作中逐漸培養了濃厚的寫作興趣和寫作需求,同時也為指令性的寫作創造了寫作之源。

二、生活化寫作,創造契機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碧招兄壬倪@番話,也讓我們在高中生的自由寫作教學中受到很大的啟發。因此我們還可以從校園文化及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或創造學生寫作的最佳契機。

例如:當我發現班級里的一面墻壁上被學生貼上了兩張地圖,上面是世界地圖,下面是中國地圖,我便問:“誰貼的?”學生笑答:“地理老師?!蔽矣终f:“可我是班主任更是語文老師啊,你們為啥不在旁邊寫點文字呢?”學生共同努力,最后他們在世界與中國地圖旁寫下了“胸懷世界,勿忘家國”八個大字。

平時自我介紹時,我總喜歡告訴別人,我姓高,高山流水的高、軍令如山的軍,因為在我生日的時候,正值學生嘗試對聯寫作,在本人的引導下,本班學生們在黑板上為我書寫了一副別有趣味的藏頭式的對聯:高山流水,三年義不老;軍令如山,百日謝恩師。

三、語文課堂,心思飛揚

同時我們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尋找寫作的園地。在《項鏈》《最后的長春藤葉》教學中我試著引入了一些經典的短篇小說如《德軍剩下的東西》《世界末日》等作品,隱去結尾或重要環節讓同學補寫,感受波瀾,挑戰經典。

貝多芬曾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在蘇教版《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學中,探索文章主題時曾設問:想想喝水后的伽西莫多面對愛斯梅拉達會說些什么。這首法語歌是音樂劇《鐘樓怪人》中伽西莫多唱給愛斯梅拉達聽的,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你們也許聽不懂法語,但一定聽得懂這深情的旋律,請您寫幾句歌詞。老師播放背景樂曲,學生寫歌詞。(5―10分鐘)

精彩案例如下:

1、當我的世界一點一點黯淡/當我的神情一點一點僵硬/當我的眼角不再濕潤/當我的唇齒不再讓人理解/那天,我看到了光/不再刺眼,不再炎熱,從你的眼中/溫暖身處的每一個角落/那天我感受到了雨/不再冰冷,不再疼痛,從你的手中/滋潤我早已干裂的心田/我如夢清醒,看到了混沌初開的陽光/我淚如雨下,只為幾十年來為品嘗到甘甜/我愿將我的生命給你,因為你打開我的靈魂/我愿將我的心靈給你,因為你讓我看到了我應有的本性。(高一(9)班馬世麟(回族))

2、你/在縹緲的云里,舞姿優美動人/我,深居在教堂里,鐘聲伴我一生/相信上帝會見證我對你的情意/愛不存在距離/請不要,不要望見我這丑陋的臉龐/它會讓你的心從云層甩到地上/一定,一定要相信,我在為你祝福/永遠為你祈禱/當上帝不再偏愛你,我也同樣心傷/生死離別,我無法忍受,雖然我依舊丑陋/但我不能由這罪惡的命運擺布/當我的淚全部涌出――為你/請讓我抱著你,這樣緊緊地抱著你/即使化為灰燼,我也與你融為一體。(高一(10)班 王富春(藏族))

四、三令五申明目標,全面平衡巧訓練

規范指令性寫作,應該從點滴入手,抓得實一些、細一些。例如向學生明確最新高考大綱及評分細則和批改習慣,開展系統的當堂作文的訓練。循序漸進的進行必要的技法指導。加強文體意識,先寫純凈的記敘文、議論文再學寫散文、雜文,加強規范書寫。

關于文體的選擇,我們可能一直有疑惑。南京師范大學何永康教授曾力挺記敘文。何教授認為中學生寫議論文需要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而這也正是當代中學生所缺少的。學生容易按照常規思路,擠在一起講“公理”“常理”“大道理”,很難越過中檔線。然而現實寫作中,記敘文的創造道路也并不一帆風順的。單一化的情節、幾乎同一層面的情感體悟、極為相似的生活方式、粗糙的筆法和淺層的思考角度,這一切都使記敘文也極容易撞車?,F實中高速集中閱卷使用記敘文打天下的悲劇時常發生。因此本人認為學生寫作最好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最適合作文題目的文體。

首先要考慮自己有沒有相關的材料。記敘文――要有情感內涵的生活素材,議論文――要有理論論據與事實論據,散文――要有情感積累,小說――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我認為當前考試作文常見的誤區:文體不清,議論文的框架、記敘文的肚皮的四不像文章,或為信馬由韁、跳蚤式思維的意識流文章,胡編亂造的無中生有的虛假文章,結構混亂、層面單一的材料堆積文章。有的記敘文既不見“人”又不見“事”。作為記敘文首先應向學生強調三個基本要求:(1)必須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2)必須有一兩個人物形象。(3)必須以記敘、描寫為主,特別要重視細節描寫,抒情和議論應壓縮到最小篇幅甚至不發議論。議論文應加強結構和思路訓練。如何寫好散文,則是高中生普遍關注的問題。談到散文的訓練目標,袁衛星老師的《散文的三重境界》中認為,散文意境有三重境界:一是寫實,二是傳神,三為妙悟。筆者認為如果從應試的角度來看,議論散文是以論理為主的夾敘夾議的散文, 包括雜文、小品、隨筆等。它可以包容豐富的內容,便于抒發真摯的情感,表達深刻的思想,顯示出較深厚的文化底蘊,最容易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中此類文章比例較大。它的特點:議論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筆法。當然寫好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則是寫好議論散文的基礎,從長遠的寫作角度來看,三種類型應平衡發展,不可偏廢??紙鲋?,適合題目及自己的儲備才是最好的。

第12篇

>> 圖書館全民閱讀推廣的影響因素分析 圖書館的閱讀推廣 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 高校圖書館全民閱讀推廣工作現狀分析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分析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現狀及分析 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對策分析 基于校園文化下的高職院校圖書館閱讀推廣 國內外閱讀推廣現狀及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分析 試論大學圖書館的經典閱讀推廣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幾點建議 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新形式 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若干建議 淺談圖書館開展全民閱讀推廣的對策 高職院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思考 民國時期通俗圖書館的閱讀推廣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新模式 蘇州圖書館的城市閱讀推廣紀實 中學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思考 中職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理論與實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

張欽恩.圖書館品性考析:圖書館與人類文明、社會民生感悟錄[J].圖書館論壇,2004(6):19-25.

肖希明.圖書館呼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圖書館,2000(1):12-15.

.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蘇蓉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圖書館的發展[J].文史博覽?理論,2007(9):38-42.

卓博教育官方網站.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J/OL].[2012-01-03]..

王余光.雙休日談讀書?讀書隨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63.

劉明俠.關于現代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幾點思考[J].理論導刊,2010(2):21-24.

蔣建林.我國圖書館人文精神研究綜述[J].圖書館,2004(1):28-34.

周玉陶.李小緣公共圖書館本質論評析[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105-109.

鄔書林.養成閱讀習慣是一門科學[N].光明日報,2009-06-08(01).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珲春市| 景德镇市| 吴旗县| 察雅县| 阳曲县| 钟祥市| 克拉玛依市| 卫辉市| 安岳县| 台湾省| 孝昌县| 陆河县| 宁明县| 西昌市| 乐至县| 繁昌县| 新余市| 濉溪县| 离岛区| 宁陵县| 平原县| 桐城市| 泾源县| 昭通市| 兴仁县| 邵东县| 临沭县| 桐乡市| 呼和浩特市| 勃利县| 武邑县| 贵德县| 马山县| 肥城市| 八宿县| 镇赉县| 宁远县| 昭苏县| 徐闻县| 永安市|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