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技術論文

高技術論文

時間:2022-03-03 13:37: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技術論文

第1篇

一、廣西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理論,將技術集約程度高低作為劃分高技術產業的主要依據,技術集約程度一般用R&D支出占產值的比重衡量。我國高技術產業是依據要素密集程度進行分類,把技術作為生產要素,按技術密集度高低劃分出的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廣西形成了高技術產業體系,取得了進步,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甚遠。

(一)廣西高技術產業總體概況。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廣西高技術產業單位有176家,主要分布在合成材料及專用化學產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五大行業。從近幾年看,廣西高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醫藥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兩個行業,這兩個行業的企業數、總產值都分別占廣西高技術產業總企業數、總產值的80%以上。2003年,廣西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為4.05萬人,高技術產業產值為98.1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不變價)7.28%,比2002年增長23.0%。已經成為廣西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之一。

(二)廣西高技術產業增長速度。廣西高技術產業企業數由1998年的163家增至2003年的176家,從業人員數基本保持穩定。廣西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03年工業高技術產業產值為98.11億元,比1998年增長107.5%,高于同期廣西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增幅34.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年平均增長21.5%,高于廣西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同期增幅9.3個百分點。

(三)增加值總量在全國處于下游水平。從高技術產業總量排位及所占比例看,2000-2003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總產值(不變價)、增加值在全國排位處于下游水平,在第20位以后,仍停留在1995年的位次上。2000~2003年廣西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分別為0.69%、0.72%和0.66%、0.57%(見表1)。

表11995-2003年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總量表

二、廣西高技術產業R&D投入產出分析

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是在一定的科技支撐環境下,通過研究與開發、技術創新、技術轉移等活動,反映出的科技投入、產出、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程度,以及科技潛力的綜合水平。分別從R&D活動人員投入和R&D活動經費投入兩方面對廣西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貢獻來分析廣西高技術產業的R&D投入產出(見表2)。

表2各年廣西高技術產業R&D投入產出情況

通過對連續五年來高技術產業的投入產出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1998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的R&D活動經費投入產出最高,其投入產出比為1:73.6;2000年次之,其投入產出比為1:69.9;2002年投入產出最低為1:38.6。2001年每個R&D活動人員創造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最高為455.61萬元;其次是2000年,平均每個R&D活動人員創造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為402.61萬元;1999年平均每個R&D活動人員創造的增加值最低為174.46萬元。2002年平均每個R&D活動人員創造的增加值最低為388.23萬元。從高技術產業R&D投入產出情況分析,可以看出,廣西技術產業R&D人力和經費投入規模偏小,由于廣西高技術R&D投入的整體規模不大,因此廣西高技術產業的整體規模也相應偏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附加值較低,由此導致廣西高技術產業的總體競爭力不強,與全國先進水平尚存在較大差距。

三、廣西高技術企業效益分析

(一)高技術產業企業生產率和生產效益呈逐年增加之勢。高技術產業人均工業總產值(不變價)由1998年的11.15萬元/人逐年增至2002年20.99萬元/人,增長了88.25%;人均增加值由1998年的2.91萬元/人,逐年增至2002年的6.32萬元/人,增長1.17倍。高技術產業產值利稅率(按總產值(不變價)計算,下同)由1998年的7.13%,逐年增至2002年的11.68%,增加了4.5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其收益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廣西高技術產業生產效益能夠保持逐年增長且好于工業,反映出廣西高技術產業依靠技術進步求發展,其效應正逐步顯現出來,步入了良性的發展軌道。

(二)銷售利潤率分析。廣西高技術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反映出高技術企業銷售收入的獲利水平。1998年廣西高技術企業的銷售利潤率較低為3.33%,從2000年以來增長較快,到2002年銷售利潤率為9.20%,表明近年來廣西高技術企業通過擴大銷售獲取收益的能力不斷增強(見表3)。表3廣西高技術企業的銷售利潤率

(三)收益率分析。高技術產業一個重要的特征是“高收益”。據統計資料計算,2002年廣西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率為42.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1個百分點,與1998年相比,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率上升了11.5個百分點(見表4)。這表明,廣西高技術產業的“高收益”特征日趨明顯,并有上升趨勢。不斷通過發展高技術產業來推動廣西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表4廣西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率

四、廣西高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p;(一)對國民經濟貢獻不突出。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比重是衡量工業產業結構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統計資料計算,2002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的總產值(當年價)占廣西制造業產值的6.3%,低于10%的全國平均水平;廣西高技術產業在全國高技術產業的比重也很低,2003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產值(不變價)占全國高技術產業的比重僅為0.35%;2003年廣西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為1.04%,即高技術產業對GDP的貢獻較低,低于全國的平均值1.5%的水平。表明廣西高技術產業的產值規模不高,高技術產業生產質量和水平不高,高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的特點尚不明顯。

(二)研究開發強度低,技術密集度不高。高技術產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較高的技術密集度和技術先進性。R&D強度是國際上公認的用來衡量技術密集度的指標之一,也是國際上用來劃分高技術產業的重要指標之一。多年來,廣西R&D經費占GDP比重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且排位靠后。2002年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僅為0.03%,低于全國水平。廣西研究開發強度低,技術密集度不高,主要表現為科技經費投入強度和科技活動人員強度不夠。2002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的R&D經費為6631萬元,占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2.6%,而發達國家為5%以上。與發達地區相比,廣西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密集程度相差甚遠。技術、人才、資金、設備是高技術產業的基礎條件,發展高技術產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有人才資源的支持。高技術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的產業,人才就顯得更加重要,高技術的發展速度越快,知識陳舊率就越高。2002年,廣西科技人才密度指數達到5.7%,從事R&D活動人員僅占科技活動人員的28.7%。人才是高技術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廣西高科技人才不多,而且近年來有高科技人才外流現象。從高技術產業企業內部環境看,企業還沒有建立良好的技術創新機制,尤其是人員的激勵機制和經費的投入機制。

(三)企業規模小,且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2002年,廣西高技術企業中,18家為大型企業占全部高技術企業總數的10.78%,而小型企業共125家占74.85%,因此基礎技術、關鍵技術落后,制約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廣西高技術產業各行業發展很不平衡,表現在高技術產業內部差異較大。從廣西高技術行業分布看,1998年到2003年間高技術產業企業主要集中在醫藥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且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從這些方面分析,廣西高技術產業的行業分布決定競爭性弱,這種情況必然造成了一些高技術產業同其他產業關聯效應較差,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帶動作用不明顯。難以實現通過高技術產業裝備、改造傳統產業,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四)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偏低。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效益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勞動生產率是產業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勞動者積極性及創造性等的綜合表現。按人均增加值計算,2002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為6.32萬元/人,其中勞動生產率較高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人均工業總產值為30.67萬元/人,而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只有1.49萬元/人。這表明,廣西高技術產業不僅目前不具備“高收益”特征。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很難通過發展高技術產業來推動廣西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五)自有知識產權少,科技產出能力弱。廣西高技術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不高,知識產權意識差。2003年全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的專利申請數僅為55項;擁有發明專利數14項,且集中在極少數幾家企業??萍籍a出能力差,2003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的科技項目數共136項,新產品開發項目為79項。由于科技投入的明顯不足,造成了廣西高技術含量的科研成果少,目前廣西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部專利申請量的比重不足20%,無法滿足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六)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亟待完善。廣西高技術企業仍存在機制不順的問題,產權關系不清,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不夠,資源配置不合理,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力度較小且不配套,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的主體。從高技術企業的外部環境看,尚未形成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競爭環境。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來源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場的競爭壓力,其技術創新的意識不強,絕大部分企業的技術創新組織仍處于一種分散狀態,很難開發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利于高技術產業的機制尚未建立,適應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和相關政策不健全,出臺的一系列鼓勵企業尤其是高技術企業進行科技開發的財稅政策和信貸政策,但貫徹落實沒有完全到位。

五、發展廣西高技術產業的對策與建議

(一)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建立有利于高技術成果化的機制。要發展高技術產業,不僅需要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力協同,而且涉及到政策制定、人才培訓、資金籌措、標準規范、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有經濟、科技、教育、財政、金融等部門大力協同,建立“科技———經濟”整體發展計劃和政策。建立有利于高技術成果化的機制,實現科技鏈與產業鏈的有機結合鼓勵科技人員依靠科技入股的形式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鼓勵科技人員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創辦高技術企業,促進高技術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努力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縮短轉化周期,以技術進步帶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廣西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

[NextPage]

(二)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增加高技術產業中的科技投入。目前資本市場體系的結構和功能過于單一,設立創業板塊融資市場遲遲未能實現,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創業服務體系尚不完善,阻礙了高技術企業的迅速成長與發展,成為制約高技術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自籌為主體、金融部門為支撐、廣泛吸納民間及東部地區和海外資金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制,為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投入。特別要多渠道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融資問題是高技術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為此,要使用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發揮其引導性作用,要通過建立規范的擔保機制,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籌措更多的發展資金,從而不斷完善服務于科技創新及產業化的資本市場體系。

(三)加強科技創新,突出重點和特色,提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鼓勵企業充分利用有利時機,增強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擴大高技術產品出口,全面提高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在高技術產業發展上,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力爭在重點領域有所突破。充分用好國家現有的扶持政策,努力抓好既有基礎和優勢、又有明顯經濟、社會效益的高技術產業,努力培育并形成若干有特色的支柱產業。在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中小企業的作用不容忽視,要推動企業樹立信譽意識和法律意識,以此帶動企業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科技型企業能夠從小到大,自主、自律、自強地發展,提高廣西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

(四)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在高技術產業發展中擔負著直接

組織、引導和促進作用的特殊使命。制訂高技術產業政策是國家扶持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高技術產業政策指明了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方向、規模和目標,并能促進產業的順利、有效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稅收扶持政策、信貸扶持政策、財政扶持政策、高新技術開發區政策,技術引進政策等。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做好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應進一步從財稅、金融、貿易等主要方面,完善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與環境,特別是培育適合于多元化的高技術產業資本市場,加快風險投資機制的建立。同時,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制建設,形成有利于高技術產業健康發展的法律環境。有助于技術、管理、市場、人才、信息的交流與集成,以及各種生產要素的不斷轉移和優化組合,有利于高技術產業的成長。此外,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為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五)運用高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產業結構高級化不僅表現在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壯大,而且還表現在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運用高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對發展廣西高技術產業最迫切需要最具有現實意義。一方面,高技術要實現產業化,將高技術滲透到傳統產業改造中,努力為傳統產業改造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充分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要努力提高傳統產業改造的起點,把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與發展高技術產業有機的結合起來,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新興產業的崛起,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成長鏈。要以我區支柱產業、優勢產業為重點,通過開發、引進、推廣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全區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第2篇

摘要:文章介紹了在HFC網中以256QAM方式傳輸高清數字電視節目的經驗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256QAM;高清數字電視;數字電視;HFC網

隨著太原有線電視數字電視平移工作的基本完成,在提供標清數字電視節目的同時,嘗試傳送高清電視節目已成為太原有線目前工作的重點。由于太原部分地區為模數混傳,造成HFC(Hybridfibercoax)網的頻率資源比較緊張,為了節省資源公司考慮對高清電視節目的傳送采用256QAM(Quadmturemnptitudemodulation)方式,在相同的頻率資源情況下,提高下行的流量。本文結合太原有線的實際情況就256QAM方式傳輸高清電視節目時的一些體會進行討論。

太原有線目前的網絡是750MHFC網絡,共傳輸53套模擬電視節目和141套數字電視節目。并有CableModem數據業務。數字電視系統執行DVB-C(DigtiMVideoBroadcasting-Ca-hie)標準,采用64QAM的調制方式傳輸。由于數字電視信號干擾能力強、對網絡各項參數指標要求低,實際測試證明只要現有的HFC網絡指標正常,高清數字電視節目即可同標清數字電視節目一樣以640AM方式正常傳輸。但由于有線網絡的頻率資源比較緊張,傳輸一套高清電視節目要占用4-5套標清數字電視節目的帶寬,原來一個8M的模擬標準頻道以64QAM方式,6.875的符號率可以傳輸6-8套標清數字電視節目,標清數字電視節目的碼流一般在5M左右,而用于傳送高清電視節目時只能傳送一套高清電視節目,高清電視節目的碼流大小一般為20M~27M,傳送2套高清節目時碼率在40M以上,超出了QAM調制器在640AM方式下38M的正常工作范圍,因而無法在一個8M的模擬標準頻道內傳輸兩套高清電視節目,但是如果再增加一個8M的模擬標準頻道,公司目前還沒有多余頻道資源可以使用。為此是否可以考慮在一個8M模擬標準頻道內使用256QAM方式傳輸2套高清電視節目從而節省有線網絡資源呢?理論上是可行的。以256QAM方式傳送,符號率為6.875M,一個8M模擬帶寬可傳送50.9M的數據,滿足兩套高清電視節目的數據量。實際中是否是這樣呢?是否和理論上一致呢?為此我們以太原有線網絡為測試平臺進行了測試,經過多次測試。最終實現了750MHFC網上以256QAM方式高清電視節目的傳輸,為以后256QAM方式全網傳輸全部數字電視節目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太原有線數字電視前端使用的調制器是華為的InfoLinkDTX8200QAM調制器,輸出電平范圍在105db~120db,平時工作在110db,用戶端接收端的輸出電平為67db正負5db,數字電視機頂盒的工作電平為40db~80db。太原有線的HFC網每個光節點所帶新裝用戶是500戶,舊裝用戶為2000戶,網絡質量在不斷提高,網絡的抗干擾能力在不斷增強,同時對所傳節目上海文廣高清和央視高清的碼流分析得知它們的總碼率為44M左右,加上本地EPG(EleotronieProgramGuide)的描述信息共46M左右,存在以256QAM方式單頻點傳輸高清的可行性,為此太原決定以256QAM方式在163M頻點上試傳上海文廣高清和央視高清兩套高清節目。實際測試中發現,在用戶端使用高清機頂盒接收高清節目時有馬賽克、畫面停頓、靜幀等現象,更換其他的高清機頂盒接收后現象依舊,排除了終端機頂盒存在問題的可能,是不是有線網絡的質量有問題?實際測試后發現HFC網絡的各項指標如載波噪聲(C/N)、基帶指標(BER)、射頻指標(MER)等均正常。同時傳送高清的163M頻點的電平也與傳送標清的數字頻點的電平在光發射機前作了平坦度的調整,但該頻點的技術指標MER和BER較低。依據經驗我們懷疑可能是傳送高清電視節目臺調制器有問題了,于是又換了一臺同型號的調制器,但發現情況依舊,如果改用64QAM方式傳送時則沒有問題,于是分析163M頻點上是否有干擾信號,實際測試后未發現有同頻干擾信號,也沒有因為接頭工藝等造成的噪聲干擾,為此我們嘗試提高前端QAM調制器的輸出電平來觀察終端接收是否有變化,結果發現當調制器的輸出電平大于110dh以上時,上述的馬賽克等現象有所減輕,當調制器輸出電平到達115db時,上述現象完全消失。但是新的問題產生了,該頻點的電平提高后,該頻點的電平與模擬頻道的電平差超出了合理的范圍,這樣會影響光發射機的正常工作,需要作平坦度調整的工作,保證系統的平坦度。為此,我們在調制器的輸出端加了9db的衰減器來降低該頻點的輸出電平,保證它與其他模擬頻道的電平差保持在5db。事后我們對華為的QAM調制器進行了測試分析,發現它的工作范圍在105db~120db,但當它以256QAM方式、電平在110db以下工作時,其射頻輸出的各項技術指標如MER、BER會產生劣化,從而影響數字電視節目輸出質量,而當工作電平大于110db時,其各項射頻輸出指標逐步恢復正常,即隨著輸出增益的提高,射頻輸出的各項指標逐步改善。

通常情況下,有線網絡上有源器件的工作狀態是按照模擬頻道的峰值電平選配和調整的。如果讓數字頻道的平均功率和模擬頻道的峰值電平工作在相同的電平值,那么數字信號的峰值電平信號在進入有源器件時可能引起激光器削波或放大器飽和失真,造成這些峰值信號引起頻譜再生。產生互調干擾產物,干擾其他頻道的信號。所以通常建議數字頻道平均功率要調整為比同系統的模擬頻道峰值電平低10dB(64QAM)。對于256QAM要低6dB。通過這次以256QAM方式單頻點傳送高清電視節目,我們認識到當以256QAM方式傳數字電視時,要保證用戶端收看到高質量的數字電視節目,需要同時具備以下3點條件:

(1)要求有線HFC網的質量要比較好,各項技術指標符合行業標準。如:用戶端的輸出電平在70db左右,在BER<10-4時,64QAM的MER>25,256QAM的MEP>32。

(2)有線數字電視前端的QAM調制設備可靠性要高、技術指標要好,不同調制方式下的射頻輸出指標不應有大的變化。

(3)終端接收的高清機頂盒本身要工作穩定、質量可靠,要有3C認證,具備64QAM與256QAM的自動識別能力。

變電站是電網上很重要的一個點,變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關系著整個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為此,筆者具體分析了關系變電站安全生產的幾個主要問題:人員的思想狀態、安全技術培訓、倒閘操作。不斷地在工作實踐中完善和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安全管理制度等,確保電力企業的安全生產。

第3篇

英文名稱:高技術通訊(英文版)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主辦單位:科技部863聯辦;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英語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6748

國內刊號:11-3683/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A 科學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4篇

關鍵詞:科技;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創新能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思想,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黨的十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驅動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成為共識。建國以來,經過六十余年的科技創新、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文化發展,中國科技資源投入發生了巨大變化,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資源投入變化

科技資源投入規模與強度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評價國家科技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一)科技人力資源投入

1952年,全國科技人員達到42.5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4萬人,農業科技人員1.5萬人,衛生技術人員12.6萬人,科學研究人員8000人。到1978年,全國全民所有制科技人員達到434.5萬人,相當于1952年的10.2倍,其中工程技術人員達到157.1萬人,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27.6萬人,農業技術人員29.4萬人,科學研究人員31.0萬人。改革開放后,中國全時從事研發工作研究人員數穩步增加。1980年僅為32萬人,2000年達到69萬人,比1980年翻了一番。2005年,中國全時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達到111.9萬人,占世界總量比重達到13.5%,超過日本。2007年增至19.7%,接近美國和歐盟。2013年中國R&D人員總數為353.3萬人,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2010~2014年,中國研究開發人員全時當量投入從255.4萬人年快速增至393.7萬人年,增長了54.2%,基本上形成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科學研究以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為主,實驗開發以企業為主的研究開發人員投入格局。

(二)科技物力資源投入

建國初期,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公共圖書館只有55個。1957年全國科研機構共有580多個,達到建國初期的19倍多。1965年底達到1714個,比1957年翻了兩番。1991年全國科研機構數量已達到5463家,相比1965年再次翻了兩番。但隨著科研機構轉制,1991~2010年,中國科研機構數量不斷遞減,2010年已降至3696家。但高等學校作為培育科研人才和從事基礎研究的重要機構,從1991年的806所增至2006年的1867所,2010年發展到3321所,比1991年翻了三番。2014年,我國基本上形成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科學研究以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為主,實驗開發以企業為主的格局。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國家高新區115家,成為“中國創造”的主力軍。

(三)科技財力資源投入

我國科技研發投入一直在持續不斷增長。1978年,中國全社會R&D經費支出不足40億元,1990年超過100億元,1997年達到509.16億元。2001年突破1000億元,達到1042.5億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2006年超過3000億元。2012年首次突破萬億,達到10298.4億元,名列世界第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開始穩步提高。2000年突破1%,2007年達到1.49%,遠高于俄羅斯的1.12%、巴西的1.11%、南非的0.92%、阿根廷的0.51%等發展中大國,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12年達到1.98%,與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基本相當。2013年首次超過2%,達到2.01%,高于歐盟28國平均1.92%的投入強度。2014年,科技研發投入強度上升至2.05%,接近“十二五”規劃目標(2.2%)。OECD公布的《經合組織2014年科學技術與工業展望》顯示,中國的研發支出預計將在2019年前后超過美國和歐盟,躍居世界首位。

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度越來越高,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的制高點,加快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科學創新能力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論文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都出現了爆炸性增長。根據SCI數據庫統計,1994~2004年十年段,中國科技在世界的排位在第18位。從2006年起,中國的論文數量先后超過了日本、英國、和德國,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2001~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十年間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83.6萬篇,論文共被引用519.1萬次,排在世界第7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6.21次。中國12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0位以內,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數學等4個領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2013年,中國已進入世界前5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6.92次,提前7年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規劃發展綱要(2006-2020)》提出的“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進入世界前5位”的目標。2004~2014年(截至2014年9月)十年間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136.98萬篇,論文共被引用1037.1萬次,中國居世界第4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7.57次,其中高被引論文占全球10.4%,有16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0位。

(二)技術創新能力

1985年中國申請國際發明專利(PCT)數占世界的比重只有0.01%,1995年提高到0.3%, 2011年已經達到9.0%。2012年3月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2011年國際專利申請情況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達到了16406件,居世界第四位。2006~2013年期間,中國PCT申請量年平均增長率為27.5%,為世界最高。2014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26169件,從世界第四位上升為第三位。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后,美國和日本相當于中國的2.41倍和1.66倍。2014年,中國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超過“十二五”規劃目標(3.3件)。

(三)科技市場創新能力

198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世界總量比重為0.03%。1990年上升至0.6%。200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370.43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為3.7%。2006年超過了美國和歐盟(27國),成為世界第一。201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5488.3億美元,是2000年的14.8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達到20.4%,相當于歐盟的1.30倍、美國的1.42倍、日本的3.40倍。2000~201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率高達31%。2012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超過6000億美元,達到6011.73億美元。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的新增長點。

(四)信息獲取能力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開始從國外引進和應用互聯網。1997年中國上網用戶數只有62萬,其中通過撥號方式上網的用戶數占75%, 2007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網民數第一大國。2011年12月達到5.13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3.56億,均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中國的網民總數達到5.6億人,為美國的2倍多。2010~2014年,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從4.57億人上升至6.59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達到5.57億人,寬帶用戶超過7.8億戶,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市場。

三、結論與展望

中國已經進入科技創新增長期,具備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投入基礎。中國科技發展水平已開始由“追趕式發展”向“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轉變。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創新型科技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人才支撐,相對于我國人口和經濟規模而言,我國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總量還不夠多,無法滿足創新驅動發展的巨大需求,必須依托科研院所、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建設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創新型研究團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其次,我國在創新型國際前沿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必須在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依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鏈條,推動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領域的科技創新,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撐。再者,我國科技創新體制仍不完善,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的轉化機制,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4[R].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

[2]劉國光.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R].人民出版社,2006.

[3]訪楊衛: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要積極面對復雜形勢[N].光明日報,2015-2-26.

[4]中國企業已成為國際專利申請大戶[N].人民日報,2015-3-20.

第5篇

〔關鍵詞〕 中日韓;高科技產品;出口競爭力;轉移份額分析

一、 引 言

論文研究的是中、日、韓三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競爭性,即分析中、日、韓三國高技術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是否存在競爭關系,比較三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文章在閱讀和分析相關領域文獻著作的基礎上明確該課題的研究現狀,通過對中、日、韓三國對美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相似度指標的計算與比較,判斷中日、中韓間的出口是否存在競爭,然后通過轉移份額法進行具體分析,最終得出本文的結論。

國外學者對貿易競爭性的研究早于國內學者,Bela Balassa提出的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來分析國家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方法被此后的許多經濟學家作為理論基礎。國外的很多學者針對實際研究情況,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等相關指數進行改造,或引申出其他研究方法來研究各國間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盡管國內學者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果。例如,運用Bela Balassa提出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斯皮爾曼等級系數指數進行研究,或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數與轉移份額分析法相結合進行研究,或利用面板數據及相關分析來研究各個國家間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因素,而且很多學者都對提升中國產品競爭力提出了相關建議。

在貿易競爭性研究領域內,以比較優勢理論為基礎進行的研究很普遍。以該理論為基礎所發展和引申出的指標,如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競爭指數、出口市場占有率指數和出口相似度指數等都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中被運用,以揭示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通過對出口商品結構、出口規模、出口增速等方面比較,或用相應的研究工具將比較結果數值化進行分析,判斷是否存在競爭性或反映出競爭程度如何。一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受到很多的因素影響,如技術含量、價格、市場占有率等等,研究時應盡可能地考慮全面,使得研究結果更可靠、更有意義。

二、 文獻綜述

(一) 高技術產品的界定關于高技術產品范圍的界定,不同國家、組織采用的標準都各不相同,而本文的研究采用OECD高技術產品統計目錄的定義標準來確定高技術產品范圍。

OECD高技術產品統計目錄關于高技術產品的定義是:高技術產品是指R&D年度經費支出占該制造業年度附加值的2.36%以上的產品。并據此制定了基于《國際標準貿易分類(SITC)》第三修訂版(Rev.3)5位代碼的高技術產品統計目錄。該目錄將高技術產品分為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電子通信設備、醫藥品、科學儀器、電子設備、非電子設備、化學品和武器9大類。[1]目前歐盟國家和世界工業發展組織均采用該目錄來統計高技術產品的進出口。

另外,本文數據主要由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中整理得來,特此說明。

(二)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Bela Balassa在他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用來挖掘一國比較優勢。[2]Kofi Afriyie和Sumit Kundu(1994)基于德國,日本和美國三個國際的六類高科技產品在24年期間的出口,探討實際匯率的變化對高技術產品出口可能造成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表明對高科技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受實際匯率波動影響顯著。[3]Peter C. Y. Chow(1990)基于SITC三位數編碼,在當時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制造業出口迅速增長的背景下,通過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對香港、韓國、新加坡和臺灣與日本五個國家的制造業在美國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分析,最終得出日本在美國市場上的比較優勢仍然存在的結論。[4]

通過上述國外學者文獻綜述發現,國外學者研究起點早、多以比較優勢理論為基礎對一國產業比較優勢進行比較,對影響一國比較優勢和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的研究范圍廣。

國內學者對貿易競爭性分析雖然較國外晚,但在各個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果。朱迎春,王云飛(2004)采用Bela Balassa提出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斯皮爾曼等級系數指數對三國出口到美國市場上的商品進行計算和結果分析,得到三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總體競爭性狀況。[5]周松蘭(2007)基于1995年到2005年的數據,從中日韓出口集中度與前100位出口商品重合品目的行業分布、技術層次、加工層次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到中日韓出口競爭程度愈趨強烈的結論。[6]

國內學者的貿易競爭性分析遍布各類商品。何敏,田維明,Andrew Cassey(2012)和卓俏青(2014)通過搜集近年數據,測算出口復雜度等相應指標,分別對中日韓三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和中印兩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進行了競爭性分析研究。而就高技術產品而言,國內學者的貿易競爭性分析研究也屢見不鮮。[7][8]

杜莉,謝皓(2011)以中國和墨西哥作為研究對象,從規模、速度、出口相似度等方面對中墨在美國市場的高技術產品貿易進行了比較,并采用轉移份額分析法將中墨高技術產品對美出口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詳細研究。[9]孫瑩,李苗,何維達(2012)三人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組成的金磚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基于OCED對高技品的標準分類,比較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在美國市場上的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并利用面板數據分析了金磚國家高技術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并挖掘金磚國家的各自競爭優勢。上述兩篇期刊均提出了關于增強中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對策建議。[10]

徐光耀,劉曉寧(2013)基于高技術產品的SITC分類標準,根據中國對韓高技術產品貿易主要技術領域比重分布、2011年中國對韓國各技術領域高技術產品貿易占全部高技術產品貿易比重等方面,分析回顧了20年來中韓雙邊貿易結構演變和高技術產品貿易特征。[11]楊曉云(2014)從出口規模、國別市場分布、出口技術結構、出口競爭性和出口擴張路徑5個方面就中日兩國對東盟的出口貿易演變歷程進行了比較分析。[12]湯碧(2012)采用Hausmann構造的出口復雜度指數,按HS4位編碼測算了中日韓三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復雜度,并依據該指數分析了中日韓三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技術特征和發展趨勢,同時就分析結果提出了促進中國高技術產業的技術水平提升的相關建議。[13]

通過上述國內學者文獻綜述發現,大多數國內學者主要通過反映高技術產品競爭力的指標進行分析研究,也有一部分學者采用實證分析與模型定量研究。

三、 中日韓高技術產品出口現狀

(一) 中日韓高技術產品出口規?,F狀隨著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推行,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才真正有了起色。中國于2001年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后,重視引進外資并倡導自主創新,其高技術產業在此后得到了迅猛發展。

2004―2013年期間,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從2004年1630.3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4716.3億美元,除2009年出現負增長以外,其余年均呈現增長趨勢,出口年增長率由2004年50.0%回落到2013年4.5%,增長逐漸趨于平緩。在此十年間,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國商品貿易出口額的比重一直維持在25%左右,但占比的整體變化趨勢是緩慢下降的。在2004―2013年期間,美國市場對于中國的高技術產品貿易來說,是平均擁有五分之一份額重要出口市場。在此十年間,針對美國市場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從2004年的394.0億美元穩步增長到2013年的977.0億美元。

2004―2013年期間,日本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從2004年1263.4億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803.0億美元,整體呈下降趨勢并存在波動,期間多次出現負增長,2007年和2009年更是出現高達32.0%和22.1%的負增長率。從2008年開始,日本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國商品貿易出口額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1%左右。在2004―2013年期間,日本針對美國市場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從2004年的248.2億美元逐漸下降到2013年的133.1億美元,平均每年占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為18.1%。

2004―2013年期間韓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狀況,2013年韓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為839.9億美元。在此十年間,韓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整體呈現緩慢增長變化趨勢,同日本一樣也有波動期,期間經歷過多次負增長階段;其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國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4年的30.0%逐漸下降,近年來維持在15.0%左右。美國市場也是韓國高技術產品的一個重要的出口地,2004―2013年期間經歷波動,針對美國市場高技術產品年平均出口額為121.9億美元,平均占同年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5.9%。

就中國、日本和韓國近十年的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發展規模來看,中國的出口規模最大,其次是韓國,日本的出口規模最?。痪统隹谫Q易規模發展趨勢來看,中國穩步提升,日本震蕩下降,韓國則是波動中緩慢增長。而對于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來說,美國均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場,這也表明針對美國市場進行中日韓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分析具有一定意義。

(二) 中日韓對美高技術產品分類別出口現狀對比2004年和2013年中國對美國的高技術產品分類別出口狀況可以看出,除出口額有明顯提升外,各細分類產品所占比重大致相同。占比最大的兩類,其一是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兩年數據顯示其占比均在56%左右;其二是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兩年數據顯示其占比均在35%上下;占比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別是科學儀器類產品和電子設備類產品。

2004年和2013年日本對美國高技術產品分類別出口狀況,兩年的數據所呈現出的結構有較大差別。2004年日本對美國的高技術產品分類別出口狀況中,占比前三位的分別是電子通信設備類、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和科學儀器類,所占比率分別為38.25%、30.57%和16.93%,這三大類總占比達到85.75%;而2013年,占比前四位的分別是科學儀器類產品、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非電子設備類產品和航空航天設備類產品,所占比率分別為33.76%、25.21%、12.46%和11.40%,這四大類總占比達到82.83%,而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則僅僅以占比7.02%位列第五位。

呈現的數據,可以看出 2004年和2013年韓國對美國高技術產品分類別出口狀況基本沒有差別。兩年數據顯示,占比前三位的分別是電子通信設備類、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和科學儀器類,只是所占比率稍有不同。

對比2004年和2013年兩年數據,除出口額有明顯提高外,就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具體類別來看,中國和韓國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日本卻有一定程度的轉變。就2013年中、日、韓三國的貿易結構來看,三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主要高技術產品都包含電子通信設備類,存在一定的競爭;從日本的出口貿易結構類別上大致可以看出日本對美國出口的高技術產品科技含量有所提升。

四、 基于轉移份額分析法的中日韓

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性分析

(一) 中日韓對美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相似度指

1979年,Finger和Kreinin第一次提出出口相似度指數這個概念,它表示任意兩個國家在共同市場上出口產品結構的相似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ESI=∑iminXiacXac,XibcXbc×100(1)

在公式(1)中,ESI表示出口相似度指數;Xac,Xbc分別表示任意兩國a、b向共同市場c的所有產品出口總值;Xiac,Xibc分別表示任意兩國a、b向共同市場c出口i產品的總值。

ESI的數值變動范圍介于0到100之間。若ESI=0,表示a、b兩國對共同市場c的出口商品結構完全不同;若ESI= 100,則表示完全相同;ESI越大,說明a,b兩個國家對共同市場c出口的商品結構越相似,貿易競爭越激烈。貿易競爭越激烈。一般認為,若ESI值大于50,則兩國出口產品相似度高,存在明顯的競爭。[9]

盡管在本文第二節中,已簡單列出中日韓三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分類別出口狀況,但并不能精確地展示出中日韓對美出口高技術產品結構的相似程度。通過對中日對美、中韓對美出口相似度指數的計算,能夠精確地反映中日、中韓間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性。

圖1反映了2004年到2013年中國與日本、中國與韓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相似度指數(ESI)變化情況。從數值角度分析,2004年到2013年中國與日本和韓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相似度均介于40到75之間,整體呈現出中日、中韓間持續競爭的狀態。

中國與日本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相似度指數在2004年時為73.88,呈現出競爭激烈狀態。2004年之后,中日對美高技術產品ESI緩慢下降,直至2013年下降至43.20,競爭不再比往年激烈;而另一方面,中國與韓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相似度趨勢則較為平穩,在2004年到2013年間,ESI一直保持在50以上,競爭持續激烈。尤其從2012年開始,中韓對美高技術產品ESI回升至60以上,競爭愈趨激烈。

圖1 2004―2013年中國與日本、韓國

出口相似度指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由聯合國貿易數據庫(http:///db/)整理后計算得來。

綜上所述,中國與日本、韓國在美國市場上高技術產品出口均存在一定的競爭??傮w來看,中國與韓國間的競爭程度要高于中國與日本間的競爭程度,需通過其他方法進一步分析中國、日本和韓國對美國市場出口高技術產品的競爭優勢所在。

(二) 基于轉移份額分析法的具體分析轉移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是由Dunn(1960)等人創立的,主要用于比較國家或區域間在產業結構、就業及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的差異。

轉移份額分析法就是將所要比較的幾個國家作為一個參照組,研究各國相對于參照組的出口表現,參照組中的單個國家稱為競爭國。此方法將由參照組的出口構成和增長率所決定的各國出口變化當作份額效應(Share Effect,記為SE),由于各國的競爭力水平發生變化,其實際出口額的變化(Actual Change in Export,記為AC)與應有份額效應(SE)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被稱為凈轉移(Net Shift,記為NS),也稱轉移效應(Shift Effect)或出口差異(Export Differential),它是一個絕對數,表示競爭國在某一產品上所特有的競爭優勢,其表達式為:

NS=AC-SE(2)

在公式(2)中,

SE=X0jP0irGir(3)

AC=Xtij-X0ij(4)

公式(3)表示[0 , t]時期內j國在i產品上的實際出口變動,其中X0ij和Xtij分別為j國在初期和t期i產品的出口額。公式(4)表示j國由參照M的出口構成和增長率所決定的份額效應。其中,X0j為j國在初期的總出口,P0ir為初期參照組i產品出口在其總出口中所占比重,Gir為參照組在[0,t]時期內i產品的出口增長率。

凈轉移反映各國出口競爭力狀況,當凈轉移為正時,表明該國與參照組內其他國家相比具有出口競爭優勢;反之則表明該國處于出口競爭劣勢。凈轉移的形成可歸因于三個子效應:產業結構效應(Industry Structure Effect,記為ISE)、競爭效應(Competitive Effect,記為CE)和交互效應(Interactive Effect,記為IE)的共同作用,可表示為:

NS=ISE+CE+IE(5)

反映競爭國和參照組在經濟結構方面的差異如何影響凈轉移的效應,被稱為產業結構效應(ISE)。如果某國發展迅速的工業的出口份額大于參照組,或其發展緩慢的工業的出口份額小于后者,這個效應就是正效應。產業結構效應的表達式為:

ISE=X0jP0ij-P0irGir(6)

公式(6)中,P0ij表示初期j國i產品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

反映競爭國與參照組在出口增長率上的差異如何影響凈轉移的效應,被稱為競爭效應(CE)。若某國出口增長率高于參照組,這個效應就是正效應,并被視為競爭國在該類產品上具有競爭優勢。競爭效應的表達式為:

CE=X0jP0irGij-Gir (7)

公式(7)中,Gij為j國在時期內i產品的出口增長率。

產業結構效應和競爭效應所產生的共同作用對凈轉移造成的影響,表現為交互效應(IE)。如果競爭國專門生產其具有競爭優勢的出口產品,或者很少生產其不具競爭優勢的出口產品,這個效應就呈正值。交互效應的表達式為:

IE=X0jP0ij-P0irGij-Gir(8)

本文選取2004年到2013年(下簡稱“研究期間”)的出口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比較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在美國市場高技術產品出口相似度。此外,本文將2004―2013年分為五個時間跨度,每連續兩年作為一個的研究時段(即2004―2005年為第一期、2006―2007年為第二期、2008―2009年為第三期、2010―2011年為第四期、2012―2013年為第五期,下文不再贅述。),以達到動態反映中、日、韓三國高技術產品對美出口競爭力變化的研究目的。

本文的參照組由中國、日本和韓國構成,即模型中的j=3。本文選用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第三版高技術產品編碼,對高技術產品的定義采用OECD高技術產品統計目錄,該目錄將高技術產品分為九大類,分別是:航空航天設備(下文用代碼“01”表示)、計算機與辦公設備(下文用代碼“02”表示)、電子通信設備(下文用代碼“03”表示)、醫藥品(下文用代碼“04”表示)、科學儀器(下文用代碼“05”表示)、電子設備(下文用代碼“06”表示)、非電子設備(下文用代碼“07”表示)、化學品(下文用代碼“08”表示)、武器(下文用代碼“09”表示),下文不再贅述。

表1至表12是五段時期中國、日本和韓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的轉移份額分析法計算結果,如下所示。

依據表1至表12中的計算結果,對三國間的出口競爭力作以下分析。

(1) 對凈轉移的結果分析

第一,總體上,中國較日、韓兩國更有優勢,但中國所具有的總體競爭優勢在逐漸弱化。

圖2直觀地反映出中日韓對美高技術產品總體凈轉移的變化趨勢和大小關系。從總體凈轉移角度來看,在五段時期內中國的總體凈轉移均為正值,日本的總體凈轉移則均為負值,而韓國的總體凈轉移呈現波動。這一數據說明,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總體較日、韓兩國的高技術產品更有競爭優勢,而日本則一直處于競爭劣勢,韓國在各個時期內競爭優、劣勢不同。

然而,中國的這一競爭優勢在逐漸弱化,具體表現為中國的凈轉移由第一期(2004―2005年)的76.4億美元下降為第五期(2012―2013年)的9.9億美元,下降幅度高達87.1%,第五期與第一期相比,中國的競爭優勢大幅減弱;日本在五個時期內的凈轉移均為負值,變化呈波動趨勢,雖然由第二期(2006―2007年)的-53.1億美元上升至第四期(2012―2013年)的-6.9億美元,但到第五期日本的凈轉移值又下降到-26.0億美元,持續存在競爭劣勢;韓國的凈轉移值在第二期(2006―2007年)、第三期(2008―2009年)和第五期為正值,在其他兩個期間內則是負值,在三國間的競爭中沒有一直處于優勢或劣勢。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的凈轉移由第四期的-20.4億美元轉變為第五期的16.1億美元,不僅由負變正,差值也達到36.5億美元,由第四期的劣勢轉變為第五期的優勢,并且在第五期,韓國的凈轉移值是三國中最高的,比第二位中國的9.9億美元高出了62.6%。

第二,中國在美國市場上最具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是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

表1至表3給出了五段時期中國、日本和韓國九大類高技術產品的凈轉移計算結果。從具體的產品類別看,中、日、韓三國在對美的九大類高技術產品中有各自的競爭優勢。中國在美國市場上最具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是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在這五個期間內,中國這兩類高技術產品的凈轉移水平幾乎都遠超日、韓兩國;日、韓兩國盡管在總體上競爭力不如中國,但在具體類別上較中國更有競爭優勢,如航空航天設備類產品和武器類產品。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前四期內,中國在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高技術產品在三國針對美國市場的競爭中占據長期的出口強勢地位(凈轉移值為正),但其凈轉移在第五期時變為負值,由第四期的19.6億美元驟降至-4.1億美元,比較優勢不在。

(2) 對凈轉移子效應的的結果分析

將凈轉移(NS)分解為三個子效應:產業結構效應(ISE)、競爭效應(CE)和交互效應(IE),對中、日、韓三國在美國市場上的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進行進一步分析。

第一,中國高技術產品在美國國市場上的出口競爭力勝于日本和韓國,主要得益于競爭效應上的優勢。

根據圖3至圖5,總體上,中國的CE值在五個期間內均為正,中國的IE值在五個期間內均為負值,而中國ISE值在五個期間呈現波動。由此可見,中國在三國對美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競爭中,競爭效應呈現為正效應、產業結構效應呈現為負效應。這也說明,中國高技術產品在美國國市場上的出口競爭力勝于日本和韓國主要得益于競爭效應上的優勢。在研究期間內,中國對美高技術產品的平均出口增長率為15.1%、最高年增長率高達49.4%。同期,日本的平均出口增長率為-3.8%,呈現負增長;韓國則是僅有0.9%平均出口增長率。日、韓在研究期間的最高年增長率均未超過30%。

第二,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對美出口增長率的提升。

表4至表12給出了五段時期中國、日本和韓國九大類高技術產品的三個凈轉移子效應的計算結果。從具體的產品類別看,中國競爭效應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上,這兩類產品的CE值在五個期間內幾乎都保持在較高水平,即使有極少數負值情況,在總體CE水平較高的情況下也可以忽略。2004年,中對美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出口額分別達到221.9億美元和145.9億美元,日、韓兩國在同年對美出口這兩類產品的出口額均低于中國。在研究期間內,中國對美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平均出口增長率為14.9%、最高年增長率高達47.4%,中國對美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平均出口增長率為15.3%、最高年增長率高達55.9%。同期,日本在這兩類產品對美平均出口增長率均為負值,最高年增長率均低于15%;韓國雖在這兩類產品對美最高年增長率水平上可以與中國媲美(韓國對美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最高年增長率高達67.4%、對美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最高年增長率為47.3%),但平均出口增長率卻均低于2%。也就是說,日、韓兩國在同期相應出口總額和出口增長率是不及中國水平的,處于競爭劣勢。

中國在其余的七類高技術產品并不具有明顯的競爭正效應,或體現為微弱的正效應,或體現為競爭負效應,亦或體現為在微弱的正效應與負效應間波動,并且沒有體現出任何的積極變化趨勢。這說明,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出口增長率的提升。但中國的這種競爭優勢在逐漸弱化。雖然中國在研究期間年內一直具有競爭正效應,但其CE值變化趨勢呈現震蕩下降狀態,由第一期的82.4億美元下降為第五期的18.1億美元,下降幅度高達78.0%,第五期競爭效應但遠不及第一期水平。從具體的產品類別看,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在第五期的CE值變為-2.4億美元,由正轉負,競爭優勢不在。而韓國在同期同類產品的CE值卻上升至10.7億美元,呈現競爭優勢。

第三,日本注重發揮本國優勢,值得中國借鑒學習。

日本雖然在總體上表現為競爭負效應,具體類別上競爭負效應也較為明顯,但其在研究期間內卻一直呈現交互正效應,這表明日本注重發揮本國優勢,傾向于生產本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或者很少生產其不具競爭優勢的出口產品。而中國在五個期間的總體IE值一直為負,在交互相應水平上不及日本水平。從具體的產品類別看,對日本的交互相應貢獻最大的是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在五個時期內基本都維持在較高水平,而中國同期同類產品的交互效應在第五期時由正轉負,且中國前四期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日本平均水平。另外,日本該類產品的CE值在五個時期內均為負值,呈現競爭負效應,且同期日本該類產品也不具有明顯的產業結構正效應,這說明計算機與辦公設備產品并不是日本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因此日本并不傾向于擴大該類產品的出口規模。

第四,韓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逐漸加強,中韓間的競爭日趨劇烈。

韓國雖然在三個子效應上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優勢,但其在研究期間內的總體ISE值由負轉正,由產業結構負效應轉變為由產業結構正效應;其總體CE值雖在第四期達到最低的-33.3億美元,但到第五期躍升至15.6億美元,逼近中國同期水平(中國第五期總體CE值為18.1億美元),具體類別的CE值也幾乎都由正轉負,除去非電子設備類產品外的八類高技術產品的競爭效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11年(第四期末),韓國對美出口高技術產品的年增長率為-3.6%,而到了2013年(第五期末)這一比率已躥升至18.4%。從具體類別來看,韓國對美出口的年增長率在第五期時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此可見,中韓間的競爭也在日益劇烈。

綜上所述,從三個子效應角度進行分析,中國在三國對美出口高技術產品的競爭中擁有高于日、韓兩國的競爭正效應,但中國的競爭效應正在弱化。日、韓兩國雖然在出口規模上不如中國,但日本在有明顯的交互正效應,韓國的競爭效應在近五年來有大幅度提升,這些顯示出中日、中韓間的競爭有加劇傾向。

另外,中國高技術產業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中國傾向于加強對高技術產品的扶持力度和專利保護力度,并逐步完善高技術產品認證體系,這些都使得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時,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旋風”席卷中國,與高技術產品相關的創新技術研發將會呈現爆炸式增長。

相比之下,日、韓兩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先后就開始發展其高技術產業。目前,兩國高技術產業均已步入成熟期,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趨于穩定。盡管日、韓兩國在高新技術的復雜度及研發力度上仍然領先于中國,但這種差距正在由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而逐漸縮小。因而,從定性角度直觀分析也能得到“中、日、韓三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競爭日漸加劇”的結論。

五、 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中日、中韓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相似度指數均呈現較高水平,且中國與日本、韓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均對美國市場有一定程度的依賴,中日、中韓競爭關系明顯。但中韓出口結構更為相似,中韓間競爭程度較中日間更為激烈。

第二,總體上,中國在三國對美出口高技術產品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日本多處于劣勢地位,韓國較中國處于劣勢地位。從具體的產品類別看,中國最具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是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而日、韓兩國在航空航天設備類產品和武器類產品較中國更有競爭優勢。

第三,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出口增長率的提升所帶來的遠高于日、韓兩國的競爭效應水平。但中國的這種競爭優勢有逐漸減弱的傾向。

第四,日本雖在三國間的競爭中多處于劣勢地位,但其在研究期間內的交互效應水平卻遠超中國。日本資源有限,注重發揮本國優勢,中國可以借鑒其經驗發展高技術產業,提升交互效應水平。

第五,韓國雖較中國處于劣勢地位,但其正在逐漸縮小與中國競爭力的差距,中韓見競爭日趨激烈。這一趨勢主要體現在研究期間內韓國的產業結構效應水平提升和第五期競爭效應水平的顯著提升,在中國最具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是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上體現則更為明顯。

根據以上分析,針對提高中國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有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鞏固已有優勢。中韓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存在競爭且競爭日趨激烈,而中韓間在中國最具有競爭優勢的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上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種背景下,中國應當鞏固自身已有的優勢,讓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尤其是讓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維持住這種優勢。

第二,注重均衡發展。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和電子通信設備類產品遠高于日、韓兩國的競爭效應水平。近年來,中國計算機與辦公設備類產品已擁有巨大的出口規模,在該類產品的出口增速逐漸放緩,中國的競爭優勢也因此逐漸減弱。目前,中國在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上繼續發展的空間有限。因此,除了鞏固自身已有的優勢外,中國還應當注重除上述兩類產品外的其他高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均衡提升高技術產品的競爭力,促進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結構的優化,有助于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普遍提升。

第三,加強國際合作。中、日、韓三國在高技術產品上有各自的競爭優勢,而三國在美國市場上的競爭也不可避免。若能整合三國的資源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在高技術產品的制造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并加強三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減少中、日、韓三國間不必要的競爭,同時也能促進中、日、韓三國間的技術交流和發展。國家應當鼓勵和倡導企業引進國外已有的先進技術,對引進國外技術的企業給予適當補貼。通過與國外先進技術擁有方的合作洽談,或直接出資購買專利技術等方式,引進優良技術并彌補中國在技術上的差距,能夠迅速提高自身產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國家應當對國際合作項目給予政策優惠,鼓勵企業主動與國外洽談合作。

第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國家,但日本和韓國的高技術產品技術含量更高,高技術產業發展更加成熟,而且中國與日韓高技術產業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差距正在擴大。[13]本文研究所采用的轉移份額分析法雖然沒有將產品的技術含量作為產品競爭力的影響因素考慮在內,但是從中、日、韓三國各自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類別上也可以看出,中國的高技術產品的含量與日、韓兩國相比較低。中國應當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和優勢,以提高高技術產品的技術含量,從根本上提升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羅雙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研究[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5:8-14.

[2] 陳穎芳. 中日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D].寧波大學,2012.

[3] Afriyie,K. and Kundu, S. 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echnologyintensive exports:a threecountry multiproduct study[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1994, 8(3):293~319.

[4] Chow, P. C. Y.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east asian NICs[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1990, 5(2):235~262.

[5] 朱迎春,王云飛.中、日、韓在美國市場上的競爭性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11:29-34.

[6] 周松蘭.從前100位出口商品看中日韓出口結構競爭[J].國際貿易問題,2007,01:65-70.

[7] 何敏,田維明,Andrew Cassey.中日韓農產品出口貿易技術結構及演變――基于出口復雜度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2,05:104-113.

[8] 卓俏青.中印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的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7:117-120.

[9] 杜莉,謝皓.中國與墨西哥高技術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狀況分析――基于出口相似度指數與轉移份額分析方法[J].中國軟科學,2011,10:46-53.

[10] 孫瑩,李苗,何維達.基于PanelData的金磚國家對美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及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雜志,2012,12:22-27.

[11] 徐光耀,劉曉寧.中韓建交20周年貿易結構演變及高技術產品貿易特征分析[J].中科技論壇,2013,05:155-159.

[12] 楊曉云.中日對東盟出口貿易比較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14,05:34-44.

[13] 湯碧.中日韓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技術特征和演進趨勢研究――基于出口復雜度的實證研究[J]. 財貿經濟,2012,10:93-101.

Analysis of Competition among China, Japan and ROK on

Hightech Products in the US Market

SUN Ying, HONG Jia-lin, LIU Can

(Don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第6篇

1.生物技術引領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

生物技術是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建立的、為創建新的生物類型或新生物機能的實用技術。具體而言,生物技術包括植物轉基因技術、動物生物技術、農作物的分子育種技術、納米生物技術、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療等。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人類染色體破譯、水稻基因組測序、破譯老鼠基因組、轉基因動植物研究、干細胞研究、生物技術在病毒檢測及疫苗研制中的應用、克隆技術等國際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生物技術在醫藥、農業、環保、食品、化工等行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據統計,全球生物藥品市場規模1997年為150億美元,2000年為300億美元,2008年將達到800多億美元。在農業方面,盡管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存有疑慮,但從1996年商業種植轉基因作物以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仍然增長了30多倍,2001年已達5260萬公頃。據分析家預測,轉基因食品的銷售額2010年將達到250億美元。生物經濟的另一基礎是人類基因。由于繪出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基因藥物可以使幾千種基因病癥預防、緩解和治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此有人說,一條基因就能形成一個產業。到2020年,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研制的新藥可能會達到3000種。

生物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科技研究和開發的重點,生物技術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增長速度大致是在25%~30%,是整個經濟增長平均數的8~10倍左右。生物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將催生新的產業革命。歷史經驗證明,這一時期是發展中國家把握歷史契機,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也正是是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我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2.中國必須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將生物技術產業培育成為我國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

生物產業作為21世紀新興戰略高技術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制高點。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產業發展。200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會議認為,必須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將生物產業培育成為我國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環保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生物產業?!洞龠M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生物產業已步入快速發展期。

中國生物產業規模近年來不斷擴大。首先,生物醫藥穩步增長,經濟效益大幅增加。2000-2008年全國醫藥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達20.45%。2008年生物醫藥產業抗風險能力表現突出,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全年醫藥工業實現產值8666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25.52%。中國生物產業總規模超過萬億元,生物產業正在成為中國高技術領域新的增長點。生物技術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相對較小的高技術領域,中國具有發展生物產業的技術基礎和巨大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現代生物產業,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中國產業國際分工地位和保障國家長遠發展的需要。

3.河南省生物產業地方特色突出和發展優勢明顯

河南省生物質資源非常豐富,生物及新醫藥產業基礎比較雄厚,在部分領域居于國內領先水平。在國際化、產業化、集聚化的總體要求之下迅速做大做強河南生物及新醫藥產業,將其打造為帶動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新興支柱產業,對推動河南省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河南省生物資源豐富,糧食年產量突破1000億斤,擁有植物3830余種,動物418種,中藥材資源豐富,藥用植物1963種,擁有焦作四大懷藥、新鄉金銀花、濟源冬凌草、南陽山茱萸等特色地道中藥材享譽海內外。初步測算,2008年我省生物及新醫藥產業總產值已經超過600億元,其中全省醫藥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484億元和150億元,同比增長35%和27%,分別高于全國平均增幅10個和9.9個百分點;實現利潤47億元,同比增長27%,是全國增長最快的省份之一。我省醫藥制造業總產值已從2000年居全國第14位,2005年全國第9位,躍升至2008年的全國第5位、中部六省第1位。以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生物及新醫藥產業已經成為我省高技術產業中所占比重最大,帶動河南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產業。

根據《河南省生物及新醫藥產業(2009-2020年)發展規劃》,河南省重點發展生物制藥、生物農業、生物化工、生物能源和生物技術研發服務業、醫藥研發外包服務等。緊緊抓住生物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機遇,充分發揮我省生物資源、產業基礎等優勢,堅持走特色化、產業化、集聚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鞏固和加強生物農業的優勢地位,加快推進生物醫藥轉型升級,把生物化工作為實現跨越發展的突破口,力爭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將生物及新醫藥產業培育成為我省的新興支柱產業,主要經濟指標躋身全國前3位,使我省成為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物農業基地,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的生物化工基地。

二、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重點內容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和《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教高〔2007〕14號)的規劃,建設高等學校特色專業是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特色的重要措施。充分認識生物產業發展的急需,高度重視生物技術特色專業的建設工作,大力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生物技術專業建設,切實為同類型高校生物技術及相關專業和本校的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1.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課程內容,優化課程體系

(1)根據對社會發展、學科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分析,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為指導,通過廣泛調研,圍繞如何提高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從事科研、開發、生產管理工作等綜合素質,提出修改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路。(2)強化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適當增設拓展生命科學研究方法、促進實踐能力提高的課程,增加生命科學學科前沿知識介紹,拓寬知識面,提高人文綜合素質,使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科學、合理。加強專業基礎課教學。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增設了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工藝原理等專業基礎課,從而使學生較系統的掌握本專業所必須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符合“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本專業畢業的本科生有較扎實的生物學基礎,掌握生物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一定的實驗技能,了解國內外生物技術研究及發展動向,能適應生物技術教學、科研、開發及管理等崗位的工作。(3)根據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市場對生物科學類人才的需求,整合相關課程內容、調整知識結構、加強專業知識內容的銜接,將學科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實驗大綱、教學實綱及生產(教育)實綱。增設選修課,拓寬專業口徑,以適應市場需求。選修課有生物制藥工藝學、天然產物制備技術、環境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育種、生物工業下游技術等。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使學生系統掌握好專業基礎知識后,通過多選課拓寬專業基礎,淡化專業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4)針對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和河南省經濟發展特點,構建“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完善,實踐能力和業務技能明顯提高,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創新精神整體發展,具有優勢市場競爭力”的生物技術類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有計劃、有重點的吸納所有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生產實踐和教學實習單位骨干等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工作中。對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合理規劃,通過學科專業概論、入學教育、本科生導師制、學科專業專題講座等環節,強化專業思想,加強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訓練,構建具有鮮明城市特色的生物技術類人才培養體系。

2.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網絡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獲取信息以及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綜合概括的能力。(2)積極倡導并嘗試體驗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創新性實驗和實踐,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參與科學研究,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3)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根據不同的課程性質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采取理論筆試、實驗方案設計、實際操作、課程論文、課程討論答辯等多種考核方式,全面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4)定期開展學術報告、學生讀書論壇、演講比賽、實驗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一支了解社會需求、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工作的教學團隊

(1)積極完善梯隊結構,科學合理的配置教師資源,建立健全師資培訓制度,加大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鼓勵和支持中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以保證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完善生物技術系活動制度,通過活動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加強對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形成人人參與教學研究的氛圍。(3)建立專業課教師的“傳”、“幫”、“帶”制度,通過老教師的指導,扶持青年教師盡快走上教學和科研軌道。通過建設,形成學科齊全、發展均衡、優勢互補,具有較強學術競爭力的教學團隊。

4.加強實踐教學

(1)依托鄭州大學生物基因工程技術中心的籌建,結合本專業較強的科研實力,加強生物技術專業類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2)增加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比例,加強對實驗的指導,提高實驗課效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3)建設生物學實驗技能實訓平臺及實踐技能實訓實驗室,2年級選擇優秀學生提前進入各個科研實驗室,加強科研、生產實踐鍛煉及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訓練,提高生物技術專業的科研、實踐操作能力。(4)充分利用鄭州市的動植物資源及規?;纳锛夹g企業,建立1~3個專業課程實習基地。通過課程實習,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知識運用能力。(5)借助重點實驗室、實驗中心及學院較強的科研勢力,為本科生搭建參與科研活動的平臺。建立本科生優秀論文評選制度,通過本科生畢業論文、“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等開展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生物技術特色專業的建設

1.立足前瞻性,緊緊把握生命科學前沿,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人類基因組計劃對生物產業帶來巨大推動作用,國際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主要方面包括:人類基因組測序、人類染色體破譯、水稻基因組測序、破譯老鼠基因組、轉基因動植物研究、干細胞研究、生物技術在病毒檢測及疫苗研制中的應用、克隆技術。因此,生物技術在醫療保健、農業、環保、輕化工、食品等重要領域對改善人類健康與生存環境、提高農牧業和工業產量與質量都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生物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科技研究和開發的重點,生物技術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生物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將催生新的產業革命。歷史經驗證明,這一時期是發展中國家把握歷史契機,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也正是是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我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2.突出先進性,發揮優勢,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技術建設與發展

河南省生物質資源非常豐富、中藥材資源豐富、生物及新醫藥產業基礎比較雄厚,在部分領域居于國內領先水平。以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生物及新醫藥產業已經成為我省高技術產業中所占比重最大,帶動河南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產業。力爭將生物及新醫藥產業培育成為我省的新興支柱產業,主要經濟指標躋身全國前3位,使我省成為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物農業基地,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的生物化工基地。廣泛與省內科研機構科研聯合,創建一批生產實習基地,克服造成產學研脫節,創造有利于科技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滿足產業發展高水平科研領軍人才、以及具備管理、技術和營銷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急需。

3.發揮示范性,抓住機遇,形成特色,培養生物高技術產業急需人才

第7篇

[論文摘要]通過具體分析國外建筑實例,探討了生態建筑設計的方法,歸納出鄉土、適宜技術、高技三種形式,并對中國建筑師提出了倡議。

建筑業的發展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裝點了城市環境。然而任何建筑都會消耗到大量能源和材料,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仍會不斷消耗下去。面對如此狀況,有責任心的建筑師們不斷探索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生態建筑是現代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就是使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建筑環境,將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來看待。

生態建筑從設計手法上,可分為三個類型:(1)從建筑所在地域出發,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傳統技術的鄉土地方設計手法;(2)既重視地方性,又適當地引入“適宜技術”的設計手法;(3)結合當地自然生態條件與最新生態理論,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材料來解決生態問題的高技術設計方法。這三種手法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從當地的具體生態環境出發進行設計,所不同的是對技術的應用觀念與方式。

l鄉土的生態建筑

這種建筑類型需要建筑師了解環境地理現狀,學習并繼承傳統建筑中蘊含的生態智慧,不依賴耗能設備,而在建筑形式、空間、布局和構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環境,實現微氣候建構。印度建筑大師查爾斯?柯里亞的作品對該思想作了有力的注釋。他注重對當地氣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隨氣候”的口號??率险J為:在熱帶氣候條件下,空間本身就象鋼筋水泥一樣也是一種資源。為解決干熱氣候下建筑遮陽和通風,柯里亞提出了“開敞空間”和“管式住宅”兩個命題。他于1963年設計的甘地紀念博物館,其靈活的平面布置,空間的滲透與穿插,庭院的介入及其對氣候的調節等等都反映了“開敞空間”的命題?!肮苁阶≌笔前褵焽璋物L原理應用于剖面設計中,在低層高密度的住宅群體中,既可創造小型化的陰影戶外空間,又有效地解決了室內空氣流通的問題,并產生了直接反映氣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2適宜技術的生態建筑

這種建筑類型以馬來西亞的楊經文先生為代表。他從生物氣候學的角度研究建筑設計,適當采用新技術與新材料,在高層建筑設計上嘗試利用自然能源并建構良性微氣候。他稱之為生態氣候學(Bioclimatic),其具體目標是滿足人的舒適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他在熱帶高層建筑設計中運用生物氣候學所采用的方法,大體上有下列幾個方面:

(1)在高層建筑的表面和中間的開敞空間中進行綠化;

(2)沿高層建筑的外面設置了不同凹入深度的過渡空間,

(3)在屋頂上設置固定的遮陽格片,楊經文目宅外觀

(4)創造通風條件加強室內空氣對流,降低由日曬引起的升溫;

(5)平面處理上主張把交通核設置在建筑物的一側或兩側;

(6)外墻的處理上除了做好隔熱,他還通過研究,建議采用墻面水花系統。楊經文認為通過這些措施,在熱帶地區的高層建筑可節省運轉能耗的40%。

3生態高技建筑

生態高技建筑是同周圍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具有可持續性特點的高技術建筑,是對當今生態危機的一種積極、主動并且有效的解決之道,因而是高技術建筑未來發展的方向。生態高技建筑的創作,要求建筑師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不但要掌握被動式生態設計方法的精髓,更要關注相關領域的最新生態型技術發展方向,根據地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征,主動地應用高新技術手段,對建筑的物理性質(光線控制、通風控制、溫濕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進行最優化配置,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環境因素之間的聯系,使建筑與外界環境統一成為一個有機的、互動的整體。

生態高技建筑對于建筑微氣候的關注可以具體歸結為以下三方面:一是適宜的室內濕度和溫度,滿足人體熱舒適及健康的要求;二是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減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通風(減少空調能耗)。通過最高效的人工技術手段來實現以上目標,或達到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就成為生態高技建筑師不懈追求的方向。其具體的設計手法是:

(1)引入綠色植物創宜人的景觀

結合建筑構造技術和先進的電腦控制技術,生態高技建筑能夠將綠色生態體系“移植”到建筑內部,使建筑內部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創造出田園般的舒適環境。諾曼?福斯特事務所設計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總部大廈,成功地將自然景觀引入超高層集中式辦公建筑中,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生態型”超高層建筑。福斯特設計了9個14.03m高的花園,沿9層高的中央通風大廳盤旋而上,花園外側面為電控調節開啟程度的雙層玻璃幕墻,花園面對大廳完全敞開,根據方位種植各種植物和花草,這樣可以給建筑內的每一個辦公室都帶來令人感到愉快和舒適的自然綠色景觀,并獲得自然通風,還可以使陽光最大限度地進入建筑內部。

(2)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

屋頂是光線進入室內的主要途徑,于是各種光線收集、反射構件被應用于屋頂形式。如皮亞諾設計的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新設計中心由七個長短不一的扇形體量交疊在一起,屋頂交界處是一片傾斜的天窗,為室內提供照明。柏林國會大廈的改建的穹頂也是一個新型的采光裝置。中庭是中高層建筑中光線進入的主要通道,在生態高技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采光中庭。陽光由中庭滲入建筑,通過陽光收集、反射裝置達到內部空間。與這個開敞空間相連的房間不僅可以減少一半的熱量流失,同時減少制冷需耗。新晨

(3)最大限度獲得自然通風

生態高技建筑師們利用風壓、熱壓以及機械輔助的手段盡可能地獲得自然通風。在基寶文化中心的設計中,皮亞諾設計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被動通風系統。由于當地氣候炎熱潮濕,常年多風。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風來降溫、降濕便成為適應當地氣候、注重生態環境的核心技術。其原理是采用雙層結構,使空氣可以自由地在弓形表面與垂直表面之間對流,而建筑外殼上的開口則是用于吸納海風,或者引導建筑所需的對流。針對不同風速和風向,通過調節百葉窗的開合和不同方向上百葉的配合來控制室內氣流。

第8篇

論文關鍵詞:高技術產業出口,協整分析,格蘭杰檢驗

一、問題的提出

出口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之間有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實際上,在許多國際貿易理論和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中不同程度地探討過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國內外的經濟學家也有著自己的不同見解。但目前研究更多的是在進出口貿易與FDI的關系上面,對于高技術產業對外貿易與FDI之間的關系方面涉及較少。眾所周知,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衡量區域核心競爭力、科技實力和經濟發展后勁的決定性因素,對優化產業結構、改善要素配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均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作為中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誕生地,民營經濟是臺州的特色和優勢。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要素資源約束的趨強,臺州民營體制機制優勢正在逐步弱化,而民營經濟的草根與弱質卻展露無遺,大部分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資源利用效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在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低碳經濟的要求下,如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增強區域創新能力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臺州經濟的發展。因此,通過探討高技術產業出口與FDI之間的關系,從而尋找到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也不失為一個值得非常研究的課題。

本文擬以臺州市為例,通過臺州市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與外商在臺州直接投資(1993-2008年)的計量研究,努力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之間到底是替代、互補還是不存在任何關系;二是兩者何為因果。

二、文獻回顧

在研究FDI與對外貿易的關系方面,各國研究為數眾多。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二個:一個是以蒙代爾(1957)為代表的相互替代關系理論;另一個是以小島清(1987)為代表的相互補充關系理論。蒙代爾的研究是建立在兩個國家、兩個產品和兩種生產要素的標準國際貿易模型基礎之上的。通過分析,他認為在存在國際貿易壁壘的情況下,如果直接投資廠商始終沿著特定的軌跡實施跨國直接投資,那么這種跨國直接投資就能夠在相對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產要素轉換成本基礎上,實現對商品貿易的完全替代,從而也就出現了“貿易替代型對外直接投資”。而小島清的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產生擴大、創造和促進對外貿易的作用,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是互相補充的關系。該理論通過大量的實證分析,驗證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互補效應要大于替代效應。

從總體上看,FDI與對外貿易之間的互補性要大于替代性,更有為數不少的統計顯示,貿易與直接投資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國外一些學者依據日本、美國、瑞士的統計數據,研究了這些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同行業的國際貿易更多地顯示的是正面的積極影響。當然這些研究更多地是針對發達國家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理論分析。

國內許多學者也對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邱立成(1999)認為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問的聯系日益密切,認為無論是在世界經濟層面。還是在國家(母國與東道國)層面。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兩個密不可分的領域。謝冰(2000)依據1980-1997年間的數據,采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后得出,FDI對我國出口的增長作用顯著。張小蒂、李曉鐘(2001)利用1983-2000年的數據分析得出FDI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量及結構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江小涓(2002)對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進行了比較,認為FDI有利于優化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許和連、賴明勇(2002)利用協整分析技術和誤差修正模型(ECM)進行分析得出不管是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FDI都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戴金平和馮蕾(2003)選取1985-2002年的各省數據,采用分布滯后模型,對FDI在我國東部地區10個省市出口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揭示了FDI對我國出口貿易促進作用因地而異的原因。楊丹輝(2004)認為,隨著我國利用外商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外商投資對我國出口總量擴張、結構調整以及出口競爭優勢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朱玉杰、于懂(2004)以中國和其它24個國家或地區的最近3年的外貿和外資的實際數據為基礎,用統計計量學方法對FDI和國際貿易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定量論證了FDI的貿易促進作用。史小龍、張峰(2004)運用協整方法和誤差修正模型,也證實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口和出口貿易顯著的促進作用。李琴(2004)年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流入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的結果表明,中國的對外貿易與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楊全發,陳平(2005)利用1979—2003年的相關數據,對FDI對我國出口貿易的作用進行了回歸分析,認為FDI確實在推進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提升出口競爭力、保持出口貿易的可持續增長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張軍、王偉華(2005)采用中國1982—2003年的數據,運用協整分析方法和誤差修正模型對中國FDI與國際貿易增長的均衡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證明兩者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戴志敏,羅希晨(2006)年研究表明,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的對外經貿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我國外商投資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宏觀上屬于互補效應,外商直接投資和商品出口額有雙向的格蘭杰關系,即兩者互相影響。

從已有的文獻來看,這些研究大部分是從國家層面來研究FDI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在區域層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研究地方性區域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FDI與對外貿易的關系意義顯得尤為重大,而對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時期的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的臺州來說,這種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本文結合臺州的高技術產業發展、出口狀況與實際外商直接投資情況,運用計量方法,實證分析了臺州實際外商直接投資與高技術產業出口的關系,并得出相關結論。

三、臺州外商直接投資與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出口現狀

(一)FDI發展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臺州把發展外向型經濟作為經濟跨越的新支點。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十五”、“十一五”以來外向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外商直接投資也對臺州經濟的增長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吸收外商投資也成了臺州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州利用外資已走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而近幾年臺州在吸引外資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實際利用外資連年增長,2003年突破2億美元,而在2006年突破了3億美元,雖然在2008年略有回落,但也保持在2億多美元的規模??偟膩碚f,臺州利用外資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自然發展階段(1985—1992)。從1985年臺州設立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以來,實際外資從零到1988年的9萬美元,再到1992年的548萬美元。這個時期主要受到稅收、進出口權等優惠政策的簡單激勵,外資自發進入,而政府的審批比較嚴格。2、逐步提升階段(1993—1999)。從1993年到1999年,政府開始進行早期的投資促進活動。另外,一些地方性的優惠政策陸續出臺。但是區域環境的先天不足和民營企業的排它性制約了臺州外資的快速發展,年實際外資在2500萬美元到5000萬美元之間。3、快速發展階段(2000—2008),從2000年到2007年,年實際利用外資從5083萬美元增長到31150萬美元,在圖1中也可看出,這段時期臺州的外資利用增長迅速(雖然在2008年數值有所回落,究其原因,是受國際投資整體環境影響)。這一時期內,政府也比較關注和重視利用外資工作,引資力度也在加大,而投資環境也不斷得到改善,民營企業開始尋求合作空間,市場、產品和資本國際化理念開始萌芽。

但即便是近幾年的快速增長,臺州目前的外資總量依然偏少,質量偏低,同周邊城市相比差距較大,在總量基數較小的情況下,增長速度仍比不上紹興、嘉興等地。另外在投資軟環境的建設方面也缺乏長效機制,使得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較多的困難和問題。在整個浙江省各城市中,臺州目前在利用外資方面仍處于落后位置。雖然目前臺州的引進外資規模有所擴大,在1988-2008年當中,實際利用外資的最高額年份為2006年和2007年的3.11和3.12億美元,均超過了三億美元,但規模仍遠遠小于省內的一些城市。外資投向的部門結構不盡合理,像農業、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項目比例偏低,增長緩慢。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總額比例較高,農、林、牧、漁業實際利用外資非常有限。

(二)高技術產業發展及出口現狀

自從1988年國家實施“火炬計劃”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臺州的高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呈現出高速發展的狀態,2001年至200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平均增長33.05%、增加值平均增長31.97%,高技術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高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270.2億元,出貨值132億元。

隨著企業改革和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臺州涌現出了一批優勢企業,成為臺州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不但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臺州的高技術產業中,醫藥制造業是占了較大比重的,而醫藥類產品出口也在高技術產業出口中占了較大的份額。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臺州的原料藥出口量達到全國總量的10%,全省總量的三分之一。同時一些骨干企業也成了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和行業龍頭。

雖然臺州的高技術產業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長足發展,而出口額也在每年保持穩定增長。但其產業規模并不大,發展規模和水平與省內發達地市相比差距較大,統計指標中省內排名靠前,但總量只是杭州的五分之一,寧波的一半,高技術產業對全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不夠明顯。另外,臺州的高技術產業行業分布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醫藥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等方面,三大行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的97.9%。

在高技術產業出口方面,以醫藥制造為例,由于各行業產業鏈較短,產品相互配套能力差,企業協作程度不高,產業外向性較高,更多的是為國外制劑企業配套。

四、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與數據選取

傳統的時間序列經濟計量學在對經濟變量進行研究時都是假設所分析的數據滿足平穩性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對經濟計量模型中的參數作估計和假設檢驗,而一系列的分析表明,許多宏觀經濟時間序列并不符合平穩性要求,即是非平穩的。對非平穩的時間序列,使用傳統的估計方法以及估計變量間的關系時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論斷。近20年來,隨著非平穩性時間序列分析,特別是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Unitroottest)和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test)分析技術的發展,經濟學界對宏觀經濟數據的看法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檢驗數據的平穩性,若數據是非平穩性,即含有單位根,就需要進行差分,以達到平穩性要求,如果多個數據序列非平穩,則要考慮這些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均衡的動態關系。在這樣分析的基礎上,建立分析模型,并進行估計和推斷,這已經成為宏觀數據分析的標準模式。在進行上述的分析后還要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causalitytest)。本文正是基于這一思路來分析高技術產業出口與FDI之間的關系。

本文以臺州市歷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作為的流入量,以歷年的高技術產業主要產品出口額來表述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主要數據來源于《臺州市統計年鑒》歷年數據,對臺州市1993-2008年的高技術產業出口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額等變量進行經濟計量實證分析。由于部分資料的缺失,我們對相關數據進行了處理。其中,高技術產業出口額采用的是在臺州市高技術產業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行業,即醫藥制造業、通信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出口額的總額作為近似替代。

表11993-2008年HTEX,FDI單位:萬美元

年份

HTEX

FDI

年份

HTEX

FDI

1993

1018

2596

2001

14844

5568

1994

2078

2589

2002

20564

11800

1995

2394

3700

2003

29515

21588

1996

3058

3510

2004

47494

21684

1997

3433

3697

2005

51076

25107

1998

4988

3849

2006

62478

31138

1999

7322

4347

2007

78444

31150

2000

10354

5083

2008

103760

23890

檢驗e的單整性的方法也采用ADF檢驗。由于協整回歸中已含有截距項,則檢驗模型中無需再用截距項。如使用模型:

進行檢驗時,拒絕零假設H:δ=0,意味著殘差項e是平穩序列,從而說明X與Y是協整的。做lnHTEX關于lnFDI的OLS回歸,得到兩者的回歸方程:

R=0.914849=0.908767DW=0.935826F=150.4142

對該回歸的殘差項e進行ADF檢驗,在5%的水平下通過檢驗(如表4),表明殘差序列e是平穩的。

表4ADF檢驗結果

ADF 統計值

-2.611213

1% 臨界值

-2.7411

5% 臨界值

-1.9658

10% 臨界值

-1.6277

如海正、東港化制劑生產的80%精力做原料藥深加工為國外制劑企業配套,賺取的只是人家制劑企業20%的利潤。為此,臺州需要把利用外資與促進本地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資企業發揮其競爭優勢,引導外商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三是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企業的學習能力。臺州的高技術產業需要發展,但面臨的問題就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人才,就沒有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可以為臺州的企業帶來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而我們也可以通過增強自身的學習吸收能力,充分利用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知識溢出效應,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企業的管理經驗,從而促進臺州對外貿易的發展。但同時,也要認識到盡管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知識溢出縮短了我們技術開發的時間,但大多數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知識溢出是有條件、有限度的。因此,不能片面地依賴于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知識溢出,而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研發力量,加強R&D的設入,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積極研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提升本地企業的出口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Mundell,R.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57(47):321.

2 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88.

3 邱立成.論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聯系[J].南開經濟研究,1999(6):33-39.

4 謝冰.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及其實證分析[J].財經評論,2000(4):30-35.

5 張小蒂,李曉鐘.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7)107-110.

6 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2002(6):6-9.

7 許和連,賴明勇.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預測,2002(2):10-13.

8 戴金平、馮蕾.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地區差異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3(5):39.

9 楊丹輝.外商投資對中國出口競爭力的影響[J].改革,2004(3):79.

10 朱玉杰,于懂.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10):13-18.

11 史小龍,張峰.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協整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4):42-47.

12 李琴.FDI流入與我國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9):75-79.

13 楊全發,陳 平.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貿易的作用分析[J].管理世界,2005(5):65-69.

第9篇

關鍵詞:科技人力資源;高技術產業;DEA;利用效率

O 引 言

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競爭表現為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競爭實質是人力資源的競爭??萍既肆Y源作為科技資源的核心,最具創新性和革命性,也是支撐一國科技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的重要載體,當今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已成為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然而與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逐年增加相伴隨的并不是利用效率的提高,相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體利用效率比發達國家低很多,在高技術產業中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大、作用突出,此時,如何衡量高技術產業科技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成為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陳婧等(2004)采用多層次灰色評價方法評價高技術企業科技人力資源的研發效率。陳曉芳等(2008)借助ISM模型,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Stavrou等(2007)使用人工神經網絡衡量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商業效率,研究結論驗證了方法的有效性。這些方法的評價處理過程涉及較強的主觀意識及人為判斷,故將其應用于科技人力資源效率分析這一尚不成熟的研究領域是否合適仍需商榷。Chou等(2008)使用層次分析法(AHP)對科技人力資源競爭力進行評價。Tseng和Lee(2009)在不同企業文化類別的框架下使用AHP/DEA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效率進行評價。Huselid等(1997)通過回歸方法分析了技術性人力資源管理(technical HRM)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使用AHP方法進行多層次比較建立在一定范圍內滿足一致性要求的理論假設下,且用平均法求權重也導致較大的系統誤差;回歸分析的樣本量需滿足大樣本要求,回歸結果也會受到自相關性的影響。另外,現存絕大多數相關研究均從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投入產出出發,其側重點在于對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的測定,而非對作為資源本身的人力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的研究。還有很多文獻是對科技人力資源相關概念的利用效率的測定,而非直接對科技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評價。這些文獻都未能很好地對科技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全面衡量。本文采用DEA方法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科技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分析,避免了主觀性因素的干擾,減小了系統誤差,得出較為客觀、全面的評價結果,據此提出的建議,對我國高技術產業提高科技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現實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決策單元的劃分與指標選擇

1.1 決策單元的劃分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種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評價各部門或單位相對業績的非參數估計方法,是評價科技人力資源有效性的有力工具。該方法將“通過一系列決策,投入一定數量的生產要素,并有一定數量產出”的系統稱為決策單元川?!吨袊萍冀y計年鑒(2008)》把高技術產業劃分為17個行業。本文選取每個行業作為一個決策單元,具體劃分結果見表1。

1.2 指標選擇與樣本數據的獲取

DEA模型是分析具有多投入與多產出的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的方法,需要選取科技人力資源的投入與產出兩方面的指標。

在科技人力資源投入方面,學者們在研究中常用的指標有:科學家與工程師占科技活動人員的比重、R&D人員工作當量、每萬人工程技術人員規模、科研經費支出額、科研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等??萍既肆Y源的投入因素可以大致分為人員投入和經費投入,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選擇工程技術人員占年末從業人員比重(%)作為人員投入指標,R&D經費占科技活動總經費比重(%)作為經費投入指標,而勞務費占科技活動總經費支出比重(%)同時反映了人員和經費支出的狀況。

在科技人力資源產出方面,學者們在研究中常選取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產值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專利申請量、技術市場的成交合同數、R&D項目數、科技論文數等指標。利用科技人力資源而得到的產出一般可以分為可直接測量的產出和不可直接測量的產出,可直接測量的產出主要是經濟指標,本文選取新產品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作為可直接測量的指標。不可直接測量的產出主要是知識,發明專利申請數(個)、R&D項目數(個)能夠較好地反映知識產出情況。

本文的樣本數據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8)》,按照上述決策單元和指標體系選擇原始數據,并進行簡單整理,原始數據表省略。

2 DEA分析

本文選擇比較成熟的DEA專業計算軟件DEAP進行計算,在計算時選擇投入導向的模型,立足點是通過調整投入來實現目標行業科技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表1是以原始數據為基礎計算后整理得出的部分結果。

當綜合效率為1且沒有冗余時,則稱決策單元為DEA有效;當綜合效率為1且存在冗余時,則稱決策單元為DEA弱有效;當綜合效率不為1時,則稱決策單元為DEA無效,后2種情況下,產業都有提高的空間。綜合效率為1的決策單元,從生產函數角度講,既是技術有效,也是規模有效的。而技術效率為1的決策單元僅是技術有效,不一定是規模有效的。

高技術產業中7個行業的綜合效率為1且沒有冗余,即為DEA有效,產出已經達到最優,這些行業同時達到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各行業科技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比較平均。技術效率為1,但綜合效率不為1的行業有5個,這5個行業無法達到DEA有效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規模因素。規模報酬不變的行業有7個,且與DEA有效的行業保持一致;其余行業中絕大多數處在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可以通過增加投入來獲得更大比例的產出增加;航天器制造業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規模效率是影響該行業綜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3 目標改進值分析

根據以上計算結果,7個DEA綜合有效行業構成了DEA的效率前沿面,各決策單元在生產前沿面上都有“投影”,根據投影定理計算出的目標改進值代表決策單元同時達到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的理想情況。使決策單元達到技術有效時的目標改進值代表技術效率達到最優的情況。前沿面上的行業目標值與原值相同,其他行業的投入要素需要相對減少,產出可以相對增加。本文選擇的是投入導向模型,即在產出不變時實現投入最小化,此時主要考慮調整的是投入指標。2種情況下投入指標的

目標改進值變化比例如表2所示。

表2中的數據越大,說明原值與目標值的差距越大,也說明該指標的調整空間越大。表2中已經達到技術有效的行業多于已經達到綜合有效的行業,這與前面的結論一致。lO個非DEA有效行業的投入比例都發生了一定比例的變化,但是總體調整不大,本文選擇投入導向模型,即通過減少投入來實現既定產出,然而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投入調整的力度并不大,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總體投入不足。同一行業同一指標的調整比例,綜合有效比技術有效情況下的調整比例大,而其中的差額部分即是由規模不合適導致的需要調整的比例。4結語與展望

應用DEA模型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科技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規模效率成為影響高技術產業科技人力資源綜合效率的關鍵因素,絕大部分行業處在規模遞增階段,科技人力資源人員數量方面的投入指標冗余較大。

本文的研究不僅拓寬了衡量科技人力資源效率的方法范圍,還對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有一定啟示。

第一,不斷健全科技人力資源績效考核制度??萍既肆Y源的工作屬于腦力勞動,其工作績效多數是以思想、創意、發明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具有無形性,很難以貨幣來準確的衡量,這就決定了科技人力資源的績效難以考核,然而不公正的考核結果無疑會影響到科技人力資源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此時健全科技人力資源績效考核制度,用定量化的評價體系來衡量、考核不確定的科研活動,避免使用過多的定性化指標而導致評價結果的主觀性。

第二,精簡高技術產業科技人力資源隊伍,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高技術產業科技人力資源的人員數量對其利用效率不但沒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其利用效率的提升,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高技術產業中科技人力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此時精簡科技人力資源隊伍,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對高技術產業科技人力資源總體的利用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三,健全科研經費的管理機制??萍既肆Y源利用效率受到經費的制約,一方面說明我國高技術產業科技人力資源的經費投入還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有些經費沒有用到實處,在現實中存在低水平、重復的科研項目立項,科技資源不集中,科研經費管理不規范,轉移、挪用、擠占科研經費等現象。這些現象對科技人力資源經費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縱然有再大的經費投入,如果無法保證經費的合理利用也是無濟于事。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科技競爭力,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1、引言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證明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科技是一個重要的生產因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實現收益遞增,最終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發展經濟學認為科技進步已成為工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和核心因素[1]。

省份是個特殊規模的經濟體,城市之間存在競爭已成為許多研究人員的共識,所以各省之間的激烈競爭也就必然存在,同時科技的發展水平也影響和制約城市經濟整體水平的發展。各省科技的競爭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與科技直接相關的各個方面,涉及科研人員、科研經費、專利數量、教育投入經費等因素。

而目前我國各省的科技投入如何?科技產出怎樣?科研經費投入比例如何?又是那些方面影響著科技競爭力?本文將以我國各省科技競爭力為研究對象,運用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從不同角度測度各省的科技競爭實力,有利于判斷各省科技競爭力的走向,幫助各省了解本地區在科技實力方面的表現,找到本省的優點和不足,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科技建設,為各省制定科技發展戰略提供依據,以使其完成由粗放式產業向高新技術型產業的順利轉變。2、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

2.1科技競爭力的內涵

科技競爭力的內涵十分廣泛,很難給其做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對科技競爭力的相關理解: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學院(IMD)認為科技競爭力用以測度一國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及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

我國學者劉燕萍認為,科技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地區)科技總量、經濟實力以及科技水平

與潛力的綜合體現[2]

此外,趙彥云指出,從科技競爭力獨立內涵意義上看,也就是狹義科技競爭力,包括:教育和科學的競爭基礎、技術的競爭水平、R&D的競爭水平、科技人員的競爭水平、科技管理的競爭水平、科技體制和科技環境的競爭水平、知識產權的競爭水平[3]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研究,本文認為科技競爭力的內容主要包括: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潛力以及制度因素。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將科技競爭力理解為在一定的科技支撐環境下聚類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研究與開發、技術創新、技術轉移等活動,反映出科技投入、產出、科技潛力以及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水平,它體現了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實力、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2評價指標的篩選

國際上,對科技競爭力進行指標分析并做出系統評估最早始于美國,標志是1972年第一份《科學指標》的問世。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競爭力的評價中,比較著名的有世界經濟淪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學院、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他們對科技競爭力研究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指標體系的建立上。從1989年起,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學 每年發表一期的《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簡稱《洛桑報告》),是國際上公認的最有權威性的報告之一。它用300多項定量和定性指標對國際競爭力進行評估和分析,為每一參評國自身進行縱向比較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也為各國科技發展的變化勾勒了一幅立體的、動態的畫面,因而一直備受世界各國政府、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關注,有的甚至成立專門機構進行研究[11]。

國內,《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00年)提出了中國地區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人力投入水平、科技財力投入水平和科技基礎設施水平)、科技產出水平(專利產出水平、科技論文水平和科技英才水平)、科技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程度(科技促進經濟增長的程度和環境保護水平)和科技潛力(教育潛力和科技素質基礎)以及制度因素(如科技管理水平、科技體制和科技環境水平、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等五大類共40項指標。

綜合各方面,參考多數文獻,根據省域科技競爭力的定義,以及指標體系設計的客觀性原則、多角度原則、動態與靜態結合原則、可行性原則,在本文,省際科技競爭力評價體系采用金字塔構架的三級指標體系,包括四個模塊、九個要素、二十二個指標。(見表1)

表1省級科技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A1科技投入水

B1科技人力投入

R&D人員(萬人年)

 

 

 

 

R&D科工(萬人年)

 

 

 

 

R&D經費(億元)

 

 

 

 

R&D經費占GDP的比重(%)

 

 

B2科技財力投入

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億元)

 

 

 

 

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

A2科技產出水

B3科技論文和專利

國內中文期刊科技論文數(篇)

 

 

 

 

三種專利申請受理量(件)

 

 

 

 

三種專利授權量(件)

 

 

B4技術市場

技術經濟成交額(萬元)

A3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B5經濟發展水平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B6產業技術水平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中高技術產業份額(%)

 

 

 

 

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率(%)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國份額(%)

 

 

B6環境治理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噸標準煤/萬元)

A4科技潛力

B8社會生活信息化

城鎮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部)

 

 

 

 

郵電業務總量(億元)

 

 

 

 

互聯網上網人數(萬人)

 

 

B9教育潛力

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年底總人口總數(%)

 

 

 

第11篇

關鍵詞:軍校;裝備保障;研究生培養

作者簡介:邵新杰(1969-),男,河南西平人,軍械工程學院車輛與電氣工程系,副教授;田廣(1981-),男,河北安國人,軍械工程學院車輛與電氣工程系,講師。(河北 石家莊 050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總裝軍事訓練理論研究課題“信息化條件下部隊集成訓練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026-03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全球范圍的軍革,傳統的軍事斗爭理論、戰爭意識形態、作戰方式手段和武器裝備運用等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發展及其在武器裝備上的大量應用促進了我軍武器裝備的飛速發展,武器裝備操作運用和技術保障的難度越來越大,對部隊技術保障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未來軍事斗爭準備,一方面部隊要加強“殺手锏”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強高素質、高層次、適應部隊武器裝備技術發展的人才的培養。從某種意義上講,后者更為重要。

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在高層次軍事人才的培養中起著龍頭和核心的作用,肩負著為國防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重任,擔負著為部隊培養滿足部隊各種崗位任職需要、適應部隊武器裝備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具有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強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使命。

軍隊研究生教育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為軍隊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尤其是大量高層次畢業生走向了軍隊建設的重要崗位,對我軍裝備技術保障、優化人才結構、適應未來軍事斗爭需求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切實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第六屆全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會議專門研究了新世紀我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改革問題,明確提出了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突出研究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會議明確指出,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要“實現由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研究生為主轉變”。

因此,必須深化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準確對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進行定位,落實研究生培養政策,完善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進研究生培養模式,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創新研究生培養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培養水平。充分體現軍隊院校研究生的教育特色,嚴格遵循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規律,培養和造就一支緊跟部隊裝備發展、精通裝備性能、掌握裝備結構和原理、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排除各種故障、解決部隊技術保障疑難雜癥的技術專家隊伍。

一、軍隊院校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隨著軍隊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裝備對軍校研究生的知識、能力結構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緊貼部隊裝備發展來提高軍校研究生培養質量體現在研究生培養的方方面面。目前,軍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軍校研究生培養重理論、輕應用

針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同志曾經深刻指出:“迎接新的軍事發展的挑戰,關鍵在人才。沒有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無法掌握新的武器裝備,就無法創造和運用新的戰法,也就不可能贏得未來戰爭的勝利?!睆氖澜畿娛露窢巵砜?,未來戰爭就是高技術支撐的局部戰爭,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支熟練駕馭高新技術武器裝備、適應戰爭各種需求的新型軍事人才隊伍。而長期以來,我軍研究生人才的培養一直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研究生教育目標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上,主要面向院校和科研部門。但是,根據近幾年我院研究生畢業的工作去向統計數據,絕大多數研究生畢業后還是到基層部隊崗位任職。他們在面臨部隊工作實際時,經常會遭遇所學的用不上、所用非所學的困惑。如何將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與武器裝備的技術保障特點結合起來,并將其應用到工作實際中,進而轉化形成戰斗力和保障力,成為目前研究生培養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由于時間和精力的局限,研究生對新型武器裝備的性能特點、結構形式、工作原理、維護保養和運用環境等往往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概念比較模糊。在平時學習和課題研究過程中,雖然做了一些與裝備相關的小型試驗,對裝備相關知識有了一些了解,但與裝備的全面知識掌握不是很全面,導致課題研究成果同裝備技術保障實際之間有脫節現象。因此,軍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上,否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從理論研究到工程實踐的素質提高。同時,如果缺乏針對裝備在部隊中技術應用方面的培養,走上工作崗位后就會對動手實踐產生畏懼,解決不了裝備的技術問題,難以實現部隊第一任職的需要,久而久之很可能失去面對高技術裝備解決實際難題的信心,更談不上進一步的創新性研究。因此,培養應用型軍事技術人才是應對當前裝備科技發展大趨勢的正確選擇,是部隊人才需求的根本所在,不僅有利于軍校研究生素質培養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軍隊戰斗力和保障力的總體提高。

2.論文選題脫離部隊裝備實際,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是研究生撰寫論文的開端,是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必經階段,是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所選擇的研究題目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最后學位論文水平的高低:選題得當有利于研究生研究課題的順利展開,有利于研究課題的順利完成,有利于寫出水平高的學位論文;選題不當,就不利于課題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廢。因此,科學選題是提高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目前研究生對部隊裝備技術保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的把握不到位,缺乏對部隊裝備技術保障業務的了解,對選題的軍事需求和應用價值的概念比較模糊,到部隊調研往往是局限在形式上,不能深入了解部隊亟待解決的裝備技術保障重點和難點問題,脫離部隊裝備技術保障實際,研究課題缺乏部隊裝備技術保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3.實踐操作技能相對薄弱,制約技術保障需求

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為研究生的課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軟硬件研究工具,使他們在理論推導、仿真模擬和理想化實驗方面提供了便利條件,課題研究的測量精度、模型計算以及可靠性仿真的水平都比較高,同時,跟蹤我軍現役高技術裝備和理論研究中的先進新概念武器的能力很強,往往容易造成軍校研究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以理論計算為主、實踐操作為輔”的現象。雖然軍隊院校一般都擁有部隊的所有大型復雜裝備和相關的教學設備,但由于各種原因,研究生在課題研究的時候很少動用這些裝備進行武器系統的實踐操作。對于如何將自己的研究課題與實際裝備緊密結合沒有比較清晰的概念,根本談不上熟練掌握武器裝備的性能特點、結構形式、工作原理、維護保養、故障排除和技術保障等各種環節的技術要領,學位論文的結論也就會和武器裝備的實際脫節。因此,研究生相對薄弱的實踐操作技能必然制約研究生在部隊的崗位任職,制約裝備技術保障工作的勝任,甚至影響將來在部隊的進一步發展。

4.培養目標滯后,難以適應部隊崗位工作需要

目前,大部分軍事院校的研究生培養目標仍主要以專業學科的劃分來定位,利用相關武器裝備的預研、型號研制和維修保障的研究課題,把相應學科的工程技術要求作為研究生培養目標。隨著我國國力的大幅度提高,軍事裝備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部隊逐步裝備了大量高新技術裝備,軍隊院校就應該適應部隊裝備的發展趨勢,以新武器系統為背景進行研究生培養必將成為軍隊院校的首選。

據不完全統計,我軍目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軍官主要集中在院校、科研單位等,在部隊一線崗位的仍然是少數。因此,積極灌輸研究生畢業之后到野戰部隊、基層部隊的意識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為使研究生教育在部隊軍事活動中充分發揮效益,軍校研究生教育必須貼近部隊實際,緊貼裝備辦學,使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和解決裝備實際問題能力的研究生運用所學理論和裝備知識解決部隊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盡快適應部隊崗位任職的需求,緩解部隊應用型人才嚴重不足的狀況。

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對策

1.面向基層,培養部隊急需的裝備人才

以前有人認為,基層部隊建設任務重、管理嚴格、條件簡陋、環境艱苦,高學歷的研究生干部沒有用武之地,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實際上,近年來我軍研制和裝備了大量新型復雜裝備,基層部隊建設非常需要高學歷的裝備人才。因此,軍校研究生培養由學術型研究生向應用型研究生轉變,面向基層,為部隊服務,一方面引導研究生樹立建設基層、扎根基層和在基層部隊建功立業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調整學科結構、完善考評機制、加大模擬代職鍛煉力度,讓在校研究生想方設法了解基層,熟悉部隊,為畢業后勝任基層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利用院校優勢,緊貼裝備培養研究生

軍校研究生培養轉向部隊建設實際,瞄準部隊建設一線,并不意味著對研究生培養的檔次降低了,要求放寬了,不注重用前沿理論武裝頭腦了。相反,更需要嶄新的視角和超前的思維,探索和掌握新形勢下部隊建設的特點、規律。軍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鼓勵研究生參與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應用技術研究,在科研中開闊研究生的視野,培養綜合創新能力,采取各種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比如,在教學模式上,聘請總部領導、機關主管參謀和與裝備知識相關的軍區技術專家為研究生授課,了解總部政策和裝備整體情況;在培訓方式上,組織研究生到裝備承研承制單位跟產學習,了解裝備制造方面的知識;在實習組織上,組織研究生到部隊參觀見學,使研究生樹立裝備作戰和保障的觀念,了解裝備作戰與技術保障的特點,增強其對未來裝備戰場環境、技術保障、作戰組織指揮的感性認識,激發他們對高技術戰爭裝備指揮、技術保障等理論的研究熱情。通過這些有效的指導、學習和交流,可使他們真正成為適應軍隊裝備現代化建設需要、“學有所為、學有所用”的高層次軍事人才。

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培養學術型的軍校研究生要求學員多讀書、勤思考,著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應用型的研究生,則更加注重實踐環節,提高學員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技術素養。首先,必須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討論式和啟發式等各種教學方法,引導研究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解決部隊建設的實際問題。其次,要注重與學員的互動交流。軍校研究生學員大多來自一線部隊,對部隊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感受比較直接、真實,研究分析比較全面具體。加強與這類學員的交流,一方面能提高學員的邏輯思維能力,拓寬學員視野;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導師對部隊的了解,使教學研究更加符合部隊實際和學員的需求。同時,在指導學員論文的選題上更應強調應用性和實踐性,結合裝備技術保障實際直接為部隊建設和裝備保障服務。

4.緊貼裝備實際,創新培養方式

軍校要加強應用型研究生培養,使研究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所做的研究都離不開部隊技術保障實際。結合部隊工作實際和裝備實際來進行學術科研既能取得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又能為將來部隊崗位任職打下良好的基礎。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改革要貼近部隊裝備實際,建立軍隊院校和野戰部隊聯合培養的模式,采取雙導師制度,聘任部隊在裝備技術保障一線工作的知名專家為研究生的第二導師,接受院校和部隊兩個導師、兩種途徑的共同指導,在培養過程中實行部隊與院校的共同培養,達到理論解釋問題與現實解決問題的統一,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良性循環過程,使研究生學習到部隊導師豐富的任職經驗和實踐體會,了解部隊裝備使用、保障等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提倡軍校研究生積極到部隊代職鍛煉和學習,多參加與本學科密切相關的部隊演習和其他重大軍事行動,以豐富基層閱歷、拓展思維空間、加快知識更新,提高軍校研究生從事部隊崗位所需的決策指揮、維修保障和研究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素質。同時,鼓勵研究生多接觸部隊,了解熟悉部隊,找準自己專業的研究方向和部隊建設實踐的結合點,增強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5.把握部隊建設需要,完善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

軍隊院校研究生培養工作必須全面跟蹤部隊裝備技術保障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部隊裝備的實際需要,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結合裝備技術的發展及其戰場運用特點,提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部隊建設的需要。比如,引入一些與部隊裝備有關的課程,使得學員在學習本專業的課程時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與部隊裝備現實相結合。另外,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也應當有所改革,加大裝備實際案例課程以及現地裝備教學、參觀見學等課程的開設力度,使研究生愿意到部隊一線去,勤于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還要根據部隊裝備發展情況及時更新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必須著眼于部隊的實際,突出裝備特點的課程內容的授課。

6.跟蹤裝備發展,科學指導論文選題

隨著全球范圍內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轉化為戰斗力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世界各國都把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首先運用到軍事領域,新型武器裝備不斷出現,在未來戰場上必將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式武器,未來戰爭必然是高技術戰爭。作為我軍培養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軍事院校,承擔著許多與裝備前沿相關的科研課題。這些課題基本上都與部隊裝備建設緊密相關,與裝備的發展結合緊密,目的是解決部隊急需的技術運用和勤務保障問題,突出保證高新技術裝備形成保障力和戰斗力的需要。在導師的指導下,研究生在選題的時候要圍繞解決軍事斗爭準備的重點、難點問題,充分利用院??蒲姓n題,結合裝備保障實際進行學位論文的選題工作。要有選擇性、有針性地選題,對一些有關部隊建設的重要的、根本性問題進行研究,使研究生盡快適應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現代化戰爭,使他們“懂理論、會管理、精技術”,盡快成為具備較強分析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新型軍事人才。

三、結束語

緊貼裝備實際,跟蹤裝備發展,把握部隊急需,著眼部隊需求,培養面向基層的應用型研究生,是當前軍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項重點工作。為了切實提高軍校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適應裝備維修改革需求,軍隊院校應該積極調整研究生培養類型結構,樹立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觀念,逐漸將軍校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達到“加強基礎,拓寬知識,重視實踐,培養能力,激勵創新,講究綜合,提高素質”的總要求,努力提高軍校研究生自身的綜合能力,加強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使他們積極投入到裝備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中去。

參考文獻:

[1]李加勇,白永生,葉和明,等.新形勢下提高軍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4).

[2]王鐵寧.對改進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幾點思考[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03,(4):56-57.

[3]范精明,房京,崔莉莉,等.關于軍校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幾點思考[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0,(5).

[4]李偉.創新動機對研究生創新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9):15-17.

[5]孫紅亮.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18-19.

第12篇

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之一。教師專業學習是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信息技術工具的出現,教師專業學習的形式、方法、模式等等都在發生著顯著變化。首都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重點實驗室和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社定于2011年10月18日.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第二屆全國基于網絡的教師實踐社區COP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教師專業學習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會議旨在匯聚全國各地學者、教育工作者、一線教師及校長,分享有關教師專業學習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教育的創新。

本次會議將設置真實生動的“現場研究課”、“專家報告”、“教師沙龍”、“校長論壇”和“圓桌會議”等多種高互動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我們誠摯地邀請全國各地的學者、教師培訓機構與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學教師及校長參加會議。本次會議規模約為300人。主辦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重點實驗室

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社承辦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協辦單位:深圳市巨龍科教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會議日期:2011年10月18日報到,19日.20日開會,21日

為教育考察

會議地點: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

會務費:700元,大會統一安排食宿,食宿費自理。

會議網站:省略/colo/

大會微博:新浪http://weibo.省略/TOPIC_teachtrain

秘書處聯系方式:

首都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重點實驗室聯系人:張敏霞

電話:010-68902177 Email:zhangminxia01~

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社聯系人:張靜然

電話:010-66490924 Email:amyet@126.COIll

征文要求

本次會議將征集以“教師專業學習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為主題的學術論文,主辦方將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并將被錄用的論文收錄進會議資料光盤。凡被評為一、二、三等獎的優秀論文,會議將頒發獲獎證書及獎品,并擇優推薦獲獎論文參加大會交流,同時還將向核心刊物推薦獲獎。投稿截止日期延長至2011年9月20日。會議針對8月31日前已經投稿的論文,會及時進行評審,并將于9月10日左右通知論文作者其評審結果;對于9月1日.9月20日之間的投稿,會議將于9月30日左右通知作者其評審結果。

論文征文主題包括,但不僅限于此:

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新方法與新模式

新技術支持下的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

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

基于網絡的校本研修與教師專業發展

新技術新方法支持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發展

數字化校園環境中的教師專業發展

專業發展故事講述:我所親歷的新的教師學習方式

本次會議只接受在線投稿,投稿方法請瀏覽大會網站(省略/cop/)之“論文投稿”頁。論文以4000-6000字為宜,須有150字以內的摘要及3―5個關鍵詞。所有投稿均只接受doc格式,格式編排詳見“資料下載”中的“第二屆COP學術研討會論文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田县| 龙山县| 瓦房店市| 漳州市| 和田市| 邵阳县| 廊坊市| 宁化县| 江油市| 饶河县| 乐至县| 博客| 厦门市| 江门市| 克拉玛依市| 金乡县| 萨迦县| 南宫市| 怀远县| 天等县| 南木林县| 育儿| 永寿县| 蓬溪县| 石城县| 茌平县| 万宁市| 镇平县| 永城市| 漠河县| 博乐市| 新和县| 阳曲县| 古交市| 那坡县| 美姑县| 遵义县| 金寨县| 扎鲁特旗| 行唐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