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時間:2022-08-12 16:58: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域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域文化

第1篇

關鍵詞:生態 休閑 人文 古韻

Abstract: through the hangzhou luck HeLuo club landscape zone for design, fully showing regional culture, revive humanity elegance, restore the canal feelings, in full 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resh life, and strive to kind, comfortable,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natural, make luoshe because XinJing luoshe and purification, add humanistic refined taste, and satisfy the people's leisure and cultural needs.

Keywords: ecological leisure humanistic elegance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09年無錫市惠山區交通局對京杭運河洛社景觀帶進行方案設計競標。要求在京杭運河洛社段“四改三”工程實施過程中,進行洛社古運河風貌的恢復和建設。我院在方案中脫穎而出,設計與當地的地域文化充分結合,整個設計分為四個篇章:場地解讀篇、總體方案設計篇、分區方案設計篇以及專項方案設計篇。

1場地解讀

1.1區位分析

全長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包容著我們祖輩的汗水和智慧,從最早的春秋末期一直流淌到21世紀之初的今天。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六個省市,縱連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水系,是一條舉世無雙的人工長河。它也是一條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文化長廊。無錫,運河名城之一,在《中國三千年運河史》作者嵇果煌的論著中無錫是中國運河的發祥地,無錫太伯瀆是最早地運河。京杭運河無錫段北起常州與無錫交界的五牧(今屬洛社鎮),南到無錫與蘇州交界的望亭,全長41公里。總體規劃確定了將其定位為一條黃金水道、生態廊道、景觀通道,并分為鎮區段、城區段、園區段。而本項目洛社段就屬于該總體規劃中的鎮區段。

1.2項目概況

惠山區洛社鎮是位于京杭大運河畔的江南古鎮,公元610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江南段后,河道貫穿一通,洛社因水運便利,商民接踵而至,逐漸形成集鎮,至明清時期,貿易興旺。歷史上素有“小無錫”之稱,是錫西重鎮,千里古運河孕育了洛社這個江南古鎮,從西向東貫鎮而過,留下了諸多文化遺存。其流傳千年的歷史沉淀和靈秀獨具的自然景觀,也將為此番運河文化重建的過程中添色不少。

“洛社古運河風貌建設工程”重點為“一帶三點”,即運河景觀帶和三個主題園區(生態濕地公園區、文化廣場區、休閑廣場區)。本次設計為其中之一:京杭運河洛社段景觀帶設計。設計范圍:京杭運河洛社段北岸新建航道駁岸到征地紅線。起點0K+000(常州無錫交界直湖港),終點6K+872.45(新東方紅大橋),全長 6.872公里。設計面積約5.9公頃。

1.3現狀分析 經現場踏勘發現: 京杭運河洛社段兩岸多為民宅和廠房,景觀落后,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京杭運河沿岸自然空間破碎,生態緩沖空間缺乏,兩岸和水面污染源眾多,民宅廠房立面雜亂不堪等。這段運河已然失去了古韻與野趣。而這次設計地目的就是重拾古韻,再現古鎮風貌。

2總體方案設計2.1方案設計理念

關鍵詞: 生態 休閑 人文 古韻

項目定位――形成美化凈化環境的生態景觀帶――形成市民游賞休憩的休閑景觀帶――形成市民接觸運河、了解洛社古運河文化的人文歷史景觀帶

方案特色方案設計立足于尊重歷史,尊重現狀,客觀有效的發展創造具有歷史文化特點的新景點。同時滿足水脈、文脈、綠脈三脈合一,突出洛社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通過洛社八景的再次呈現,還原運河情懷,以充分的文化內涵賦予鮮活的生命,力求親切、安閑、古樸、自然,使洛社因為洛社新景而被凈化,添加了人文雅趣。

2.2總平面設計

洛社是個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古鎮,京杭運河洛社段景觀帶工程將充分挖掘洛社的古風今韻,打造一張新的城市名片。它全長6.872公里,以向化一橋(4K+300)為界,主要分為生態自然段與歷史街區段。生態自然段約4300米,主要體現田園風光,以植物景觀為主,形成春夏秋冬鮮明的季節特征,讓游人欣賞不同的自然景觀;歷史街區段約2572米,體現古鎮風情,以古建小品配合植物造景,結合洛社文化,形成韻味十足的江南古鎮運河風光帶。

2.3結構分析由兩個廊道串聯7個景觀節點形成翡翠項鏈式運河洛社景觀帶。兩個廊道生態自然廊道、歷史街區廊道7個景觀節點A萍舟帆影B花渡漁歌C長橋月白D洛社溯源E古寺鐘和F柳岸煙莎G芳涇擷英

2.4景觀節點分析原洛社八景:這里曾有建于梁代初年的開利寺,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別墅原址,開利寺位于大運河畔,景色宜人,明清時開利寺內外共有八景:池邊滌硯、亭上觀鵝、長橋月白、古寺鐘和、馬盤牧唱、花渡漁歌、萍舟帆影、柳岸煙莎。今開利寺已蕩然無存,舊時以開利寺為中心的八處勝景,除滌觀池還保留在洛社中學校園內,其余均已消失。洛社中學滌硯池、觀鵝亭池邊有重修的石碑坊,石柱上聯為清代殘坊原物,2003年被公布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新洛社十景:在這次的景觀帶中景點設計重塑了洛社原五景,新增加了二景,從西到東依次為:萍舟帆影、花渡漁歌、長橋月白、洛社溯源(新)、古寺鐘和、柳岸煙莎、芳涇擷英(新),與洛社中學的池邊滌硯、亭上觀鵝、總體規劃濕地公園擬建的馬盤牧唱共同形成了洛社新十景。文化之旅:景點從西到東形成新洛社十景序列,人們經過京杭運河洛社景觀帶,就如同打開了一幅反映洛社古鎮文化的歷史長卷。

2.5道路分析

1、區域與外部的聯系可依靠西環線大橋、洛社大橋、新東方紅大橋三座車行大橋和京杭運河、312國道、342省道、錫宜高速、滬寧新長鐵路等實現,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同時區內有5米―7米寬的車行道貫通整個景觀帶,交通可達性強。2、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道路劃分為車行道、沿河景觀徑、林間散步徑、人行道。車行道:道路寬度為5m-7m。是貫通整個景觀帶的交通要道,進一步聯系了各個區域內部的場地。沿河散步徑:道路寬度為3m。主要沿鎮區段運河布置,為游覽者提供沿河步行空間,材質為石材鋪裝,具有良好的視線,是欣賞運河美景的怡人去處。林間散步徑:道路寬度為1.5-2m。為綠帶小徑、濱水棧道等游步道,為游人接近自然、享受自然提供機會。人行道:道路寬度為1m。主要根據需要設置在車行道兩側或單側,實行人車分離,主要采用舒布洛克磚鋪設。停車場:主要在洛社中學這個區域設置停車場,停車場主要分布在7米寬車行道側。

3分區方案設計

3.1生態自然段標準段一:適用于0K+000-2K+130,長2130米。該段車行道5米寬,沿河綠化帶6米寬,防洪墻設置在離駁岸4米處,采用花崗巖壓頂和貼面。綠化種植有密有疏,或封或透,片植與叢植相結合,以片植的喬木、小喬木為主景,叢植的大樹作為點綴,也是透景處理,沿駁岸種植黃馨、迎春、常春藤等懸垂植物,主要呈現四季景色各異的田園自然風光。同時在車行道側種植色葉開花小喬木兼顧內外綠化景觀。

3.2生態自然段標準段二:適用于2K+130-2K+890,長760米。該段沿河綠化帶設計11米寬,防洪墻設置在離駁岸7米處,采用花崗巖壓頂和貼面。綠化種植片植與叢植相結合,主要以片植的鄉土喬木、開花小喬木為主景,水杉等為背景,叢植的大樹作為點綴,呈現生態自然林景觀。同時沿駁岸種植黃馨、迎春、常春藤等懸垂植物來軟化硬質駁岸。

3.3生態自然段標準段三:適用于3K+140-3K+400,3K+620-4K+300,與歷史街區段相接,長約940米。該段車行道寬5米,沿河綠化帶寬6米,沿圍墻綠化帶寬3-5米,防洪墻設置在離駁岸3.5米處,采用花崗巖壓頂和貼面。沿圍墻綠化帶以種植竹子為主,其下鋪設麥冬,同時點綴色葉開花小喬木。沿河綠化帶車行道側設置了1米寬的人行道(因為已接近鎮區),并種植行道樹起到遮陰效果;同時綠帶中片植常綠落葉喬木、開花小喬木;防洪墻兩側種植自然灌木、駁岸邊種植懸垂植物黃馨常春藤等軟化硬質擋墻。

3.4生態自然段標節點“萍舟帆影”:該區域位于3K+400-3K+620,長約220米,寬30-40米,離向化一橋約680米,綠化面積約7000平方米。該區距離鎮區段約600米,以運河帆船、濕地棧道、蘆葦灘等舒緩自然的景觀融入在生態自然段中。帆船全木制作,以浮橋與濕地棧道相連,可隨著水位的升降而上下浮動,顯得自然生動。植物配置以池杉、柳樹、蘆葦等耐水濕植物為主,適當點綴常綠植物。

3.5歷史街區段節點“花渡漁歌”:位于花渡河邊,西側為錫山新港物資公司洛社經銷處。該段長約160米,寬約16-23米,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主要以渡口、長廊、重檐亭、景石、花木等古典園林的景觀手法融入在歷史街區段中。渡口題字“花渡漁歌”凸顯主題,而拾級而上逐漸升高的跌落連廊既有豐富的層次變化又參差錯落,體量也有所不同,極富變化與情趣;重檐亭、景石、花木的配置與其相得益彰。

3.6歷史街區段“柳岸煙莎”節點:該區位于洛社中學東側,“二月芳堤媚,輕風漾碧絲”,主要以植物造景為主,河邊多植柳樹、莎草,突出主題。植物配置以垂柳、河柳、莎草科為主,同時配合花期3-4月傘形傘房花序的樹種為主,如忍冬科的瓊花、繡球花科的草本繡球、薔薇科的笑靨花、噴雪花等,春天碩大的花序滿樹盛開,給人花團錦簇、春色妖嬈之感。同時該區也是歷史街區段標準段之一,景觀帶具體格局為圍墻+3米綠化帶―7米寬車行道―1米人行道―2米寬綠化帶―防洪墻―3米沿河散步徑―運河。沿河布置的石欄桿簡潔大方,防洪墻綠地側仿小青磚貼面金山石壓頂,沿河側花崗巖立面凹凸貼面,加上石材小徑、木質座椅,整體景觀古樸自然,是行人近距離接觸運河、了解運河的怡人去處。

3.7歷史街區段“芳涇擷英”節點:該區位于老東方紅橋東側,洛社人杰地靈,英才輩出,一處2米多高、8米多寬的花崗巖景墻記載了洛社的古今名人,主要有捐獻洛社大橋的李金鏞、著名科技工作者陶鳳山(為我國首創長途電話、載波電話作出貢獻)、著名錫劇滑稽演員黃云泉、著名中醫許衛道、著名民族工商業者丁熊照、著名攝影藝術家馬玉煥、大校嚴文祥、金融專家卜明等。同時該區也是歷史街區段標準段之二,景觀帶具體格局為圍墻+3米綠化帶―7米寬車行道―2米寬綠化帶―1.7米寬小徑―40公分寬防洪墻―1.9米寬綠化帶―運河,其中防洪墻兼做坐凳。總體綠化配置層次錯落,景觀豐富。行道樹為香樟,同時叢植喬木合歡、欒樹、刺槐及小喬木紫薇、櫻花、玉蘭、海棠、紅楓等,點綴大樹香樟、烏桕,水邊金葉槐、紅瑞木和黃馨、迎春在色彩和形態上形成對比。

3.8總體植物配置

京杭運河洛社景觀帶的植物配置主要遵循生態上的科學性、風格上的地方性、配置上的藝術性,適地適樹,以無錫鄉土樹種為主,注重地方特色。生態自然段:片植與叢植相結合,大面積的片植,形成郁郁蔥蔥的樹林,同時密中有疏,大小相間,高低參差錯落。歷史街區段:點種與叢植相結合,喬木與灌木相搭配,形成枝葉繁茂、嘉木蔥蘢的氣氛。點種與叢植形成疏與密的對比,同時選擇不同品種的花木相搭配或間種。

4結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與人文總是在相互的作用下生存繁衍。關注地域文化,符合場所精神,設計師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第2篇

一、地域文化是地域建筑的“魂”

我們知道,文化的形成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與當地自然、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文化需要一定的介質才能表現出來,本身說某某文化的時候實際是高度概括了的。如我們談到蒙古文化的時候,自然會想起寬廣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一座座的蒙古包……這些構成了蒙古文化的核心要素。

回到地域建筑,基于以上的闡釋,我們不難明白,地域建筑的形成一定是地域文化的產物,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只有承載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才能成其為地域建筑,地域建筑一定要有地域文化的基因。但是反思近年來許多“地域建筑”的創作,有延續文化脈絡,和諧處理自然與社會環境的真正地域建筑;也有部分僅是徒有其表,根本不具有與建筑形態相協調的文化內涵。一些建筑師認為,只要造出傳統建筑的外表,弄點青磚、屋檐,那就是地域建筑了,殊不知,地域建筑的核心在于文化,沒有與之相呼應的文化,那么這個地域建筑就不再是真正的地域建筑了,充其量是個“死”的地域建筑。因此,地域建筑創作不僅要有“形”,更要有“魂”,做到“形”表其外,“魂”聚其中。

二、游學考察:地域文化探索的有益嘗試

有幸參加今年于成都舉辦的中勘協建筑設計分會西南聯席會2013年會的川北地域文化考察行,承辦方選取了閬中古城和劍閣古蜀道兩個極具地域文化特色考察目的地。在兩天的考察時間里,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兩地濃郁的地域文化。在感受獨特地域文化的同時,我也將自己的見聞和一些思考作一個分享:之前中國地域建筑與文化研究院的一批熱衷于研究西南地域建筑的建筑師們就希望組織會員單位的建筑師們參觀考察地域建筑文化,由研究考察地地域文化的知名學者或是文化名人帶隊,通過游學的方式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及其與地域建筑的關聯。本次活動的組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次地域建筑文化考察的有益探索,其中加入游學的部分,使考察更加有深度和意義,值得以后借鑒和發揚;其次是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的融合問題。

閬中古城三面環江,一面臨山,以中天樓為軸心,圍繞其而布局,據說由唐代袁天罡設計,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整個古城充滿了生氣,不論是街道的整體布局還是單個的明清式小院,亦或是屋檐窗花、門楹吊檐等都能很好地傳達出當地的地域文化氣息,建筑真正成為了文化的符號,成為了地域文化向外展示的窗口。但是到了劍門關頂,有幾處仿古建筑卻看著那么生硬,了無生氣,死氣沉沉,完全是為了仿古而仿古,卻沒有將根本的文化植入其中,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擺設。

三、項目實踐:地域建筑與地域文化的合二為一

談到仿古建筑,現在新建的地域建筑大都是仿古建筑,如何將這些仿古建筑融入地域文化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地域建筑的“生”與“死”。只有將地域文化融入地域建筑當中,地域建筑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這樣的理念也逐漸被許多建筑師所接受并運用到工程實踐中,有的地域建筑也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錦里二期項目為例,項目以武侯祠博物館為核心依托,并以“水岸錦里”為設計理念,在整個仿古街區引入活水,為街區注入靈動性。更為重要的是,仿古建筑街區充分挖掘三國蜀漢文化的影響力,在建筑及景觀設計中有效地融入蜀漢文化,古色古香的街區與武侯祠相得益彰,因而使得錦里二期三國蜀漢文化與有機結合起來,為整個仿古建筑街區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最終為廣大游客所接受,成為整個三國文化旅游片區的新閃光點。

在現如今“再地域化”思潮的持續影響下,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本土建筑師加入到地域建筑的研究和實踐中來。因此就需要我們的建筑師們在未來的研究和實踐中,要將地域文化有效融入地域建筑當中,使其不僅有地域建筑的形式,更有地域文化的內涵,讓地域建筑彰顯出生命力,實現地域建筑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統一。

作者:黃杰、玙單位:四川省建筑設計院

第3篇

關鍵詞:地域文化;靜升鎮;文化休閑;規劃設計;

Abstract: culture has a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eople have accumulated a number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wisdom in the process of long time life, profound thinking and valu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today,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local fully, into the region of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settlements. In this paper, taking Shanxi Lingshi County static or town as an example, the combination of ideas and method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cultural recreation center for the reg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more effective and fit local construction culture.

關鍵詞:地域文化;靜升鎮;文化休閑;規劃設計;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static or town; leisure cul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G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靜升鎮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卓越的村鎮營造體系。靜升鎮素有“晉中第一鎮”的美譽。橫貫東西的五里長街,散布于北山之麓的九溝、八堡、十八街巷,是山西聚落空間環境的典范之一。現尚存大量民居和廟宇建筑,古村鎮的肌理保存完好,整體建筑布局嚴整。今天面對靜升鎮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這樣特殊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如何更為巧妙的結合歷史營建特色,繼而創造新時代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挖掘出靜升鎮地方文化的營建智慧,從而成為此次規劃設計的重要指導方法,使得新規劃融入地方,成為靜升鎮建設中自然生長的一部分。

1 地域文化是傳承地區文脈的核心

1.1地域文化的價值

地域文化傳統則是一個地域范圍內人們長時間所形成的一種共同的價值認知,在一個地區內具有普遍與共同性的特征,也是這個地區最為顯著的特征。地域傳統文化基于這個地方特有的自然基礎條件,這里的氣候、山川、植被等自然因素有效的影響著這個地區人們生產與生活,從而形成的自然景觀特征成為人們對這個地區最為直接的認識;其次地域文化反映在這個地區的空間布局、建筑形象、風土人情等幾個方面,包括人與人在生產生活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價值觀念,從而有著共同的活動基礎,使整個地區有著眾多的人文相似性。這些都使得地域文化在這個地區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其下三個方面:

首先,即是地域文化通過一個地區的歷史環境特色,包括它自然和人工營建的整體性特征,這是從物質層面上來展現地域文化的直觀現象,是重要的傳承與保護的途徑。對于環境空間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導向價值。其次,地域文化構成了人們共同的故鄉情感。因為在這個地區中,人們在長時間的生活中注入了每一個人的情感,是人們對于故土的家園思念,具有重要的記憶與思念價值。最后,地域文化凝聚了一個地區的人文精神;一個地區在歷史所有的人文活動創造,都給這個地區創造了豐厚的文化精神財富,對于振勵當地人們的內心有著重要的啟迪價值。

1.2地域文化的傳承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加快,我國城鎮化速度提升,大量的建設活動使得許多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在人們生活方式轉變的同時,許多地域文化傳統也在隨之消亡。然而,文化對于一個地區來講具有精神靈魂的作用,是一個地區人們共同的文化情感。

面對快速的發展,城鎮的現代化是時展的必然,在未來的建設中,文化建設是一個地區重要的內容。梁思成先生為《城市計劃大綱》作序中指出“我們尤不可頃刻忘記:建筑和都市計劃不是單純的經濟建設,它們同時也是文化建設中極重要而最顯著的一部分。他們必須在民族優良的傳統上發展起來。”

1.3 靜升鎮地域的營造經驗

靜升鎮在歷史上所形成的“九溝八堡十八巷”的空間格局,(圖1)[ 郭妍.《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思想及其當代啟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1.]有著明顯的歷史印記。經過長時間的營建經驗積累,靜升鎮逐漸留下了大量的聚落,這些聚落有著明顯的地域性空間特征,也體現了這個地方人們的精神與文化追求。

首先靜升鎮在歷史上,由于兵匪較多,在加上黃土高原地區的風沙較大,此地建筑的布局多以堡的形式出現,具有較好的自我保護性,建筑院落都呈現狹長封閉的布局,包括各堡的街巷也具有很強的防御性,形成這個地域重要的建筑特色。其次靜升歷史上由于經濟與文化較為發達,在此地建設了大量的廟宇與宗祠建筑,其中廟宇建筑19 座,宗祠建筑16 座,牌坊 18 座,魁星樓 3 座,文筆塔 2 座。雖然一些建筑當今已經蕩然無存,但歷史時期這些大型公建的營建有機的和民居融合在一起,構成了當地人們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尤其靜升鎮的文廟、文昌閣、文筆塔等建筑遺存,彰顯出了靜升對于人文建設的重視,可以稱之為改地區的顯著特色。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文廟的建設幾乎沒有到“鎮”這一級別中,必然成為當地重要的人文風景。再者,由于靜升所處的氣候特征,在夏季容易形成暴雨,加上聚落多依山而建,在防洪處理上各堡結合地勢特點,通過設置明溝、暗溝的設置來處理雨水,塘的出現對于村內的風景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些歷史時期所形成的空間,無論是從整體的空間布局還是局部的院落、街巷的空間特色都反映了地區的空間特色。通過對靜升鎮的空間布局研究,發現古人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較為巧妙的設計方法。這些歷史空間營建特色對于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規劃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2 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規劃的規劃構思

2.1規劃的解讀與目標

靜升文化休閑中心用地位于靜升鎮靜升村的西側,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的建設,主要旨在依托其豐厚的文化積淀,打造古鎮新的名片,從而提升地域文化環境品味。力圖在突出其原有傳統、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加入一些現代元素。使之既能符合當地的傳統風貌,又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成為古鎮良好的無形資產營造一個良好的地域文化環境。其次,靜升鎮是第一批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并擁有像王家大院這種高品質的文化旅游產業優勢資源平臺,因此,挖掘其旅游產業品牌潛力,完善旅游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形成優勢產業鏈,全面提升靜升鎮的綜合競爭力,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者,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具有整合鎮區各種公共空間資源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實現靈石縣域休閑功能的拓展發展,同時,結合當前旅游產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能,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形成。第四,靜升地域景觀環境特色的發育基礎是黃土高原和晉商文化。而文化休閑中心的建設,則需要結合地域性景觀環境特征,實現在延續傳統中的創新性發展。最后,靜升鎮自古以來就有著良好的人居環境,靜升人也有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良傳統。這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觀。在文化休閑中心建設中這一生態原則需要延續。

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是服務業較為集中和文化類建筑較為密集的區域,也是一定區域公共空間的重要節點。靜升社會經濟迅速崛起,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旅游文化資源優越,自然生態環境優良,為發展成為靈石縣的中心城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適時地建立一個文化休閑中心,優化、升級靜升鎮乃至靈石縣第三產業結構,實現旅游產業科學、高效、有序的開發,打造靈石縣的中心城鎮,進而實現靜升鎮的跨越式的可持續發展。(圖2)

面對靜升鎮現代城鎮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必須要清楚靜升鎮未來發展的核心目標。通過對靜升鎮的實際調查發現,靜升鎮中核心的歷史建筑群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與修復,構成了靜升鎮最顯著的文化特色,但對于當地人現代的生活空間的改善與功能建設需求上還尚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對于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的核心目標首先要完善鎮域公共空間體系,從而提升靜升鎮的整體文化品牌優勢,促進靜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而成就靜升鎮在靈石縣的中心城鎮地位。

2.2規劃的性質與戰略

首先,靜升鎮作為靈石縣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休閑服務中心,為靜升鎮打造靈石地區中心城鎮奠定堅實的基礎。靜升鎮的行政中心,是文化展示、娛樂休閑、及旅游服務中心,同時也是輻射縣域的文化,休閑服務中心。此規劃還是鎮區門戶與古鎮形象新的展示窗口。

可以建構靜升鎮發展的起飛“臺”、動力“源”與和諧“場”。

目前從靜升鎮的發展看,公共服務設施不足,其發展速度與規模遠遠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文化交流、休閑娛樂等公共設施層次不分明,各項公共設施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工還未形成完整合理的體系;沒有輻射力較強的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尚未形成在縣域內服務功能較為聚集的復合型的公共中心,與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有一定的差距,區域服務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此規劃戰略首先在區域戰略層面上,以靜升鎮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契機,加速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深度旅游產業的再開發,提升靜升鎮的綜合競爭力,使其在區域發展中占有先機,確立靜升鎮在靈石地區的中心城鎮地位。其次對于靜升鎮的保護方面上,要從保護靜升古鎮、古鎮歷史文化遺產高度,認識地段的重要性。在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盡可能尊重周邊歷史環境。在這在文化戰略,要打造靜升的文化品牌,在現有文化資源基礎上,整合旅游資源,優化整個鎮區的第三產業的構成,并逐步提升文化品牌價值,創新古鎮的文化特色。第四,對于靜升鎮的生態戰略,要依托良好的生態治理環境,文化休閑中心的建設與生態的保護協調起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景觀結構。最后早打造精品化、整體化戰略,靜升鎮的發展必須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同時要注重品牌效應,打造精品,形成規模集約效應。進而在提升整個古鎮文化品位的同時,使鎮區的發展得到結構性的提升。

3 結合地域文化的規劃立意——古鎮之“硯”

靜升鎮現存的文廟、文昌宮、文筆塔三個重要的文化建筑,代表了這個地區在歷史上尤為重視文化教育,所以在規劃立意之時,以古代硯臺之意與形抽離出來應用于規劃設計中去,將文筆塔與“硯”作為一組文化意象,取意與古代文房四寶齊備,昭示地方的文化之精神。以“硯”立意,在文化休閑中心在靜升發展深度旅游產業,整合鎮區各類文化、休閑產業間相互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四點:

(1)文化之“硯”——聚集靈氣。文化類建筑布置在東街南側,與舊時的魁星樓隔街相望,同時又處于靜升古鎮的文化軸線(文廟——文昌宮)之上,地理位置極為特殊,靜升文化休閑中心的建設不僅可以提升古鎮空間環境品位,同時還能激發歷史街區新的活力。

(2)商業之“硯”——聚集財氣。以觀演、展示、特色商業、古董買賣、高尚會所、精品住宿等構成文化休閑中心的形象主體,文化休閑中心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在滿足中心運作的同時,形成鎮區公共開放空間,成為古鎮新形象。

(3)城市之“硯”——聚集人氣。內以古鎮的歷史增加凝聚力,外以休閑娛樂產業,聚集人氣,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生活和休閑娛樂環境。

(4)景觀之“硯”——將靜升的美景通過建筑設計的手段納入基地中,調和各景觀要素的相互關系,提升市鎮形象。

4 規劃結構

4.1規劃結構

依據總體布局思路,結合上位規劃的接續要求,用地布局主要圍繞“五軸,五區,一帶”的規劃結構展開。空間藝術構架主要突出文化休閑中心與鎮區大格局的關系,力爭將規劃區的積極要素組織成為一個和諧有機系統。(圖3)

“五軸”即:“文廟——文化展演區——文昌宮”文化軸;“文化展演區——商業展銷區——南山”功能軸;“西山——靜升鎮委會”行政軸;“靜升鎮委會——燒烤垂釣園——南山”游憩軸;“靜升賓舍——靜升文化展演區” 空間組織軸。

“文廟——文化展演區——文昌宮”既是靜升鎮的文化軸線,同時也是靜升文化休閑中心的文化主軸線,文廟作為舊時靜升文蔭昌盛的代表,魁星樓作為城市形象的一個重要地標,對于靜升鎮和靜升人來說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的文化展演區,作為未來靜升的文化中心,可以預見,未來將在靜升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文昌宮,歷史悠久,寓意深刻,歷來為靜升人所重視。現將“文廟——文化展演區——文昌宮”之間通過軸線連接起來,不僅對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文化品牌的打造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于靜升鎮形象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展演區——商業展銷區——南山”是靜升文化休閑中心的功能主軸。文化展演區、商業展銷區作為文化休閑中心的兩大主要功能分區。將它們以軸線的形式,與南山進行有機串聯,形成靜升文化休閑中心的功能主軸。經過研究分析,它與靜升鎮的魁星樓、文昌宮、文筆塔在地形圖上的兩兩相連,所得出的三角形,作外接圓,過圓心作南北向的輔助線基本重合,這條軸線不僅可以使它們在功能空間上形成有機的聯系,在視覺上產生很好的景觀效果,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對鎮區歷史文化結構的一種延續。(圖4)

“西山——靜升鎮委會”是靜升文化休閑中心,乃至靜升鎮的行政軸線,沿文化展演區與商業展銷區之間的規劃道路形成,通向靜升鎮的政治中心——靜升鎮委會,成為前往靜升鎮委會的空間前奏。“靜升鎮委會——燒烤垂釣園——南山”是靜升文化休閑中心的游憩軸線,建立靜升鎮委會、燒烤垂釣園、南山視覺上的聯系,將南山的美景引入文化休閑中心中,并在軸線周圍布置帶狀綠化廊帶,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更加親近自然。“靜升賓舍——靜升文化展演區” 是靜升文化休閑中心的空間組織軸。通過加強靜升賓舍與靜升文化展演區之間的聯系,將整個文化休閑中心的功能空間統一起來,使之形成有機聯系。

4.2功能分區

規劃用地內核心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展演、商業展銷、靜升鎮委會、燒烤垂釣和靜升賓舍五大部分,其中核心功能是文化展演和商業展銷。文化展演區位于東街南側,主要由觀演區、展示區、特色商業區三個功能分區構成。商業展銷區位于文昌街東側,主要由古董商業區、靜升會所區、酒吧區和特色商業區構成。靜升鎮委會位于規劃區的中部,與燒烤垂釣相鄰;總體呈U字形。燒烤垂釣區主要分布在規劃范圍中部,東面、南面緊鄰小河綠帶;總體呈圓形,環抱中心原有的小樹林。靜升賓舍由“靜升賓舍”和VIP專區兩部分組成,分別位于基地的東北部和東南部。(圖5)

其色商業區以旅游服務功能為主,特色商業主要分布在東街南側,文昌街以東,空間組織上主要沿路線形展開,并與周圍步行內街相互穿插。交通組織上依托城市干道設置主要出入口及停車場,建筑形式以傳統晉中民居為主。觀演區以演出、會議功能為主,位于基地的西北角。以院落圍合的形式組織空間組織,在內部交通上與展示區相連。建筑形式為傳統結合現代。展示區以展示、參觀、游覽功能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北側。在空間組織上,主要一線形展開,建筑形式為傳統結合現代。古董商業區以古董展示、買賣為主,主要分布基地的西南側。空間組織上主要以院落式展開,并與周圍步行內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傳統晉中民居為主,建筑色彩以淺灰結合土黃色營造旅游服務區的地域特征,適當增加熟褐色,增加其活潑性。靜升會所區以休閑娛樂為主,主要分布基地的西南側。空間組織上主要以院落式展開,并與周圍步行內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傳統晉中民居為主。酒吧區以休閑功能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南側,空間組織上主要沿小河以線形展開,并與周圍步行內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傳統晉中民居為主。辦公區以行政辦公功能為主,分布基地中部。為一棟單體建筑,建筑形式以現代結合傳統為主。燒烤垂釣區以休閑娛樂功能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中部,小河北側,空間組織沿小河沿岸發展,將建筑散落在樹林中,建筑形式以小型民居為主。靜升賓舍區以住宿、餐飲、會議功能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的東北側。空間組織上以院落式為主,結合線性組織,建筑形式以傳統晉中民居加入現代元素為主。VIP專區以休閑、住宿功能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的東南側。空間組織上主要沿路線形展開。交通組織上依托基地內道路設置主要出入口及停車場,建筑形式以傳統晉中合院式民居為主。

整個規劃空間的整體特色體現山西民居的空間特征,以山西民居作為建筑的基本形態,通過院落以及街巷空間的聯系,將幾大功能區相聯系,并通過大空間來容納現代的公共活動需求,是整個規劃在地域文化影響下,融入于現代的生活中去,體現出文化休閑去的歷史性與現代性的共同特征。

5結語

此次規劃,從設計的立意包括空間布局的特征以及藝術構架的建立,都是從靜升鎮地區的傳統文化特色中尋找的規律與方法。在結合地域的空間營建和歷史文化空間的布局特色中,探尋今天靜升鎮文化休閑中心規劃設計的思路與理念,適應并傳承著地區的文化,在新時代中創造屬于地區的屬于當地人們的一種文化認知,使之完全融入到當地的空間環境中,體現出靜升鎮時展中的文化建設的特色,繁榮當地的活力與生命力,與老村鎮共同協調發展,共榮共生。

參考文獻:

[1][民國].靈石縣志.

[2]吳良鏞.《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文庫》總序(一)——論中國建筑文化的研究與創造[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姚紅梅.關于“當代鄉土”的幾點思考[J].建筑學報,1999(11)

第4篇

(1)民族特征突出,民間文化遺產豐富

據史志記載,遵義地區在歷史上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屬泛稱的“西南夷”地域。史學家普遍認為,濮人(仡佬族)是黔北土地上的原生民族,今天的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就是仡佬族的大本營。從古至今共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族等38個少數民族在黔北這片地域上發揮著各自的聰明才干,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如仡佬族、苗族、彝族等在一定的地域內創造了屬于自己民族的語言,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習俗、生活生產方式、以及民族文化傳承。因而,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在文獻記錄的內容中都顯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如黔北各縣市的地方志中都詳細記載了該地區相關民族的族源、經濟發展、語言文字的產生、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是今天我們研究了解該地區民族的借鑒和依據,也引起了研究該地區的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的重視,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此外,少數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尤其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仍聞名遐邇卻瀕臨失傳的危機,如桐梓的“蛋畫”、遵義的“核雕”、赤水的“竹藝”等。為搶救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遵義地區文化主管部門根據文化部和貴州省文化廳關于搜集、整理、編纂“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指示精神,歷經10余年,編纂出版了300萬字的《中國歌謠•遵義卷》、《中國故事•遵義卷》、《中國諺語•遵義卷》、《遵義花燈音樂》等書籍,受到文化部和貴州省文化廳的贊譽。

(2)地方志書代代賡續,成果斐然

聚賢修志,自古以來就被當作地方一大盛事。黔北也不例外,自宋、元以來,地方志書代代賡續不斷,成果斐然。據文獻記載,黔北在以往六七百年間撰就多部志書。現已不存的宋代的《遵義軍圖經》,明代的《播州宣慰使司志》、《播州宣慰司志》、《播州志》、《遵義郡志》、《遵義軍民府志》等表明修志的優良傳統得到較好的繼承和發揮。到了清代,在二十五部省志、府州縣志善本名錄中,鄭珍、莫友芝合撰的《遵義府志》為三部優秀府志之一。著名學者梁啟超認為該志的體例最為科學完備,譽之為“府志中第一”。《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人物志》也認為該志可與“《華陽國志》、《水經注》齊名”。黃萬機對《遵義府志》作了全面的研究,認為卓出眾家,獨具特色。總之,《遵義府志》是一部學術價值很高的史學著作,在全國八千二百余種地方志中,都堪稱上乘,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史料參考價值。民國年間,先后由楊兆麟、趙愷等先輩纂輯的《續遵義府志》,率遵鄭、莫章法,記述了清末若干史實,可供編寫新志作為翔實的參考;抗戰時期由竺可楨主持、史地研究所張其昀主編的《遵義新志》開創了20世紀新編地方志之先例。上列的幾部珍貴的典籍皆為黔北地方文獻中的傳世佳作,享譽志林。就現今而言,涉及黔北各縣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志書同樣俱全,為學者研究黔北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保障。

(3)口頭文學豐富,口傳文獻比重大

漫長的古代歷史上,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創造了浩如煙海的神話、傳說、寓言、歌謠、文人文學等文獻,由于很多少數民族只有語言而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導致流傳下來的書面文學很少,多為口傳文獻,是了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現在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通過口耳相傳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在道真、務川一代口頭流傳的苗族喜唱的盤歌,很有趣味性和知識性;苗族的詩歌作品廣為流傳,民間歌謠有古歌、敘事歌、禮儀歌、勞動歌、情歌、山歌等,謎語在苗族民間口頭文學中占有一定地位;布依族的文學藝術多為口傳心記;侗族的文學多是口授言傳流行于民間;彝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發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改土歸流后,隨著彝族地區君、臣、師三位一體地方政權的解體,僅一些布摩按世襲家傳的禁忌令,將祖傳的歷史文獻襲傳,但由于年代久遠,大多已殘毀殆盡。現已搜集和翻譯的神話、傳說故事有數十個。現搜集的口傳文獻內容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哲學、民族學、宗教、歷史等多種學科知識,研究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都能從不同的角度、視野找到所需的內容。貴州民族學院編印的《仡佬族文學資料匯編•傳說集》,載有黔北地區口頭流傳較廣的神話、人物、風俗、地理、物產等傳說故事60多個。

(4)濃厚

處于原始、低級社會階段的人類,面對難以抗御的強大的自然力,只能寄予有超自然的神力給他們以庇護,他們對某一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賦予靈性,寄托希望,時間一長就成為本民族的形象象征和精神歸依,從而敬仰、崇拜它,這就是原始的。這種長期存在于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潛藏在黔北的民族民間文化中,在口傳文獻中有大量體現。苗族的主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他們認為那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怪石、巖洞、大樹、山林等。仡佬族則崇拜竹子,作為圖騰的竹,在仡佬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除竹制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外,打篾雞蛋成為黔北仡佬族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在黔北的道真棕坪、正安謝壩一帶一直到1949年前的每年的正月初四(竹王的生日),仡佬族人都要備糍粑豆腐、刀頭酒禮、香燭紙錢等到竹林中敬竹神。黔北儺戲的產生,就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是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具有古樸、粗獷的特點,宗教色彩較濃。在少數民族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及生產生活歌謠中等文獻中,也涉及有崇尚祖先,相信萬物有靈的原始。晉人常璩所撰的《華陽國志•南中志》中有對仡佬族首領竹王的完整敘述,南宋范曄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的記述彰顯神話了竹在仡佬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反映了仡佬族人與竹的密切關系。東漢初傳入中國的佛教,兩晉時已對黔北有影響,興起于唐代牛騰在貴州大布佛教前后,黔北興建的一批佛寺是貴州佛寺興隆最早的地區。方志有載,大地有跡。黔北地域文化在兩漢時期開始受到中原文化漸次進入的影響,播州改土歸流和南明流官文化的交流沉淀,為黔北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開啟之功,發展到清康熙朝,黔北地域文化已基本匯聚成型,步向繁榮發展階段,已成全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地方文獻屬于地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深厚的文化內涵積累了黔北地域文化精華,大量的黔北地方文獻隨之產生,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被代代記錄傳承下來,構筑了黔北區域地方文獻的自身特色。

作者:嚴易平 申茂銀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圖書館

第5篇

關鍵詞:大明宮; 地域性景觀文化; 高臺建筑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egional landscape, it has been acknowledged that som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scenic spots have been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tec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buildings and design of regional landscape cultural theory around Xi’an have been carefully observ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Xi’an Tang Daming Palace located in and its repair in protectio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some books and articles.

Key words: Daming Palace; regional landscape culture; high-platform building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根據專家的分析和論證,未來西安中心城市發展模式為:“九宮格局,棋盤路網,軸線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間布局模式。其中“軸線突出”是指“長安龍脈”南眺終南山,北望渭水,是縱貫西安南北的一條城市主軸。天氣晴朗的時候,可以南望遠觀南山的巍峨。從大明宮含元殿到大雁塔這條盛唐時保留下來的南北軸線,在今天仍然作為西安重要的景觀軸線。

唐大明宮到大雁塔南北軸線示意圖

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圖

1 西安城址選擇的淵源

1.1西安地區的地形特點是東南高而西北低,與關中平原西高東低的地形特點略有差異。

1.1.1西安地區的城址選擇經歷了由西南到東北,又折向東南的轉移過程。

在地勢地貌圖上,我們可以發現,由于秦嶺山脈在西安城南折向東北去,造成西安地區的地形東南高而西北低。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源于秦嶺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都受到了這種地形特點的制約,縱貫西安東南地區,趨向西北入渭。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區的平原,使其成為東南、西北向的長條形。

2 西安市唐大明宮遺址

2.1西安唐大明宮遺址的歷史

唐大明宮遺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龍首原上,在唐代是長安城三大宮之一。大明宮平面略呈梯形,面積約3.2平方公里。宮墻周長約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基址有40余處。宮南部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

大明宮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周圍有三清殿等多處建筑基址分布,內廷西部有朝廷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的麟德殿。規模十分宏偉。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西安唐大明宮遺址的構架

2.2.2麟德殿遺址

麟德殿位于大明宮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間。建筑面積達12300多平方米。遺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還有少量的琉璃瓦片。臺基周圍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殘塊。階道鋪有蓮花方磚,這是其他遺址所少見的。

2.2.3大福殿遺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宮內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宮鄉炕底寨村內。現存夯土臺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高約5米,總占地面積約11600平方米。

2.2.4凌霄門遺址

凌霄門亦名青霄門,是大明宮北墻偏西之門,位于玄武門以西355米處。考古探測為一個門道,距宮城西北角195米。遺址在炕底寨村東北隅。

2.2.5玄武門與內重門遺址

玄武門是大明宮北面的正門。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處,西距宮城西北角538米,東距東北角597米。在考古發掘之前,看不出門的形狀,只是在兩側有類似土丘的夯土基座。

唐大明宮宣武門復原圖

門址范圍很廣,發掘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玄武門只有一個門道,基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4.2米,南北寬16.4米,兩側為高起的夯土門樓基座。周圍砌有磚壁,與門基兩端相接的一段宮墻。門東面保存最高處有3米,寬約5米,較當時地面略高。南面兩側鋪有蓮花方磚,與門道的磚壁及散水相連。玄武門以南的東西兩側是廊廡建筑,與南邊內重門相接。內重門在玄武門南20米,是與玄武門相對的一較小的門,門兩側筑有寬僅2米的夯土墻,向東西分別距20多米處北折與北城墻相接,即對玄武門呈環抱的形式。

2.2.5重玄門遺址

唐大明宮重玄門和玄武門復原圖

重玄門遺址位于玄武門正北夾城處,距玄武門156米。保存得比較好,門道兩側的門樓基座高出現在地面4米多,呈馬鞍形土丘,中間低處是門道。門道東西長33.6米,南北寬16.4米。夯土心,外砌磚,兩側還保存著柱礎和墻根灰底,門樓基座兩端都比玄武門加寬和延長了許多,寬5.2米。門洞中段,有道青石門檻。門檻兩端各有枕石,每道門檻之間相距2.45米,門洞之上有門樓。

2.2.6三清殿遺址

三清殿遺址位于大明宮西北隅,大明宮鄉炕底寨村東北角,是一座高臺建筑,為宮廷道教建筑之一。臺基北高南低,現存高度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寬南窄,南北長78.6米,東西寬北部為53.1米,南部為47.6米,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

2.2.7清思殿遺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時所建,位于東城左銀臺門內,南北長228米,東西寬33米。

2.2.8唐太液池遺址

太液池又名蓬萊池,位于大明宮北部居中地帶。初鑿于貞觀或龍朔年間。開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兩岸筑望月臺與楊貴妃賞月,臺高百尺。池中有蓬萊山,山上有太液亭。

源自史書中的唐大明宮太液池

太液池面積約1.6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池,中間有渠道相通。太液池水源引自南來的龍首渠。有暗渠與宮外相通。沿岸回廊與附近宮殿建筑,都根據地貌特點,著意布置,錯落有致。遺址在今大明宮鄉孫家灣村西南。

2.3大明宮遺址的修復

大明宮遺址位于西安市自強東路以北、玄武路以南范圍內,修復計劃將重點發掘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遺址和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遺址。大明宮遺址保存比較完整,埋藏豐富,是唐代建筑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

3一些建設中蘊含著的地景文化理論

3.1 中國古代高臺建筑

中國傳統地景文化理論的發掘,中國的先人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以及形成的自然哲學觀。我不知道高臺建筑是不是符合地景文化理論的基礎,但是總感覺到之所以這樣利用天然地勢甚至是人工夯土建造的土臺上的建筑,彰顯著一種膜拜與尊貴。甚至有一種防御的功能。

古代高臺建筑

高臺建筑利用天然的土臺或人工夯土的土臺,在其上建造宮殿和樓閣。最高的土臺有20米,一般都在5米到15米。建筑高臺能使人感到莊嚴、尊貴,既可登高遠望、眼界開闊,同時也利于建筑本身的防潮濕和通風。高臺的做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天然高臺,一種是人工夯土高臺,有的則在山坡處利用山半腰中突出的臺地,也有的是在山頂上建設廟宇。人工夯土高臺,多用于廟宇和宮殿的內部,或者用于城市建筑。建造獨立的高臺,臺的四周多用磚墻砌到臺頂,以使高臺整齊。一組建筑中,或者一個城市里的高臺建筑大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可使整個建筑群有高有低、此起彼伏,有一種錯落有致、波瀾壯闊的變化。

4小結

地域性景觀文化在我國整個建設歷史中,從始至終貫穿著她的精華,現在游歷或者翻看歷史上保留下來的完整的或者點滴的遺址,有關運用到地域性景觀文化理論的古跡仍舊散發著她巍峨、莊嚴的光芒。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高臺建筑的文化寓意.范艷輝,趙曉輝,句建國.《華中建筑》2011年第07期.

中國古建筑知識問答.張馭寰.《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古代高臺建筑特征描述. 百度文獻.

大明宮遺址.百科名片.

第6篇

關鍵詞:地域風格;傳統文化;室內設計

1.地域文化的產生

我國為什么會產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包括時間與空間、信息與交流、封閉與開放三個層面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環境,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社會。悠久的中國歷史上由于交通運輸條件不便,信息交流不便,這些地域文化的差異得以較好的保存。高山、平原、峽谷、盆地、沙漠、叢林、海島,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景觀,那么在這樣不同的條件下面,它的物質條件是不同的,自然條件也都不同,不同的氣候。一種文化它的產生,主要還有它的物質基礎,那么不同的自然環境,當然提供的物質基礎是不同的,要修建民居,例如建筑材料,各地提供的建筑材料是不同的,那就產生差異。所以自然條件不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地域文化是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獨特性。

2.地域文化的種類

我國地域面積遼闊,各地域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淀,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除了主體民族漢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也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華文化主要可分為幾個區域:河南、山西、陜西、河北、山東一帶的黃河流域;四川、云南、貴州一帶的長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帶的長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蘇一帶的長江下游;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區;廣東、廣西一帶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閩江流域等。

3.地域文化與室內設計的傳承

思想、人文、道德、習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模式,由于歷史原因在特定的地域形成特定的文化系統,生活在地理位置相對封閉且歷史久遠文化的人類社會群體,在傳統的農耕時代接受信息的機會很小,其主導的思想觀念主要受控于地域的傳統。體現于建筑的室內,突出地表現于裝飾手法與空間處理兩個方面。

中國古代建筑的室內裝飾手法,體現于構件實體造型與界面形式的綜合運用。“中國古建筑主要以木構架為結構系統,柱、梁、枋、檁、椽等主要結構構件幾乎都是外露的,這些木構件在原木制造的過程中大多進行了美學加工。柱子制作成上下略小的梭柱,橫梁制作成中間向上稍為拱起,組合成為具有優美且彈性曲線的月梁,呈尖瓣形的瓜柱,上下梁枋之間的墊木做成為各式各樣的駝峰等,這些木構件的加工制作完全是在不破壞它們在建筑上所起結構功能的原則下在構件原有的形式而進行的美學改良,顯得自然流暢而一點也不勉強。”由于木構架的優良加工性能,室內空間組合形式靈活豐富,從而形成了隔扇、罩、架、窗格、屏風等獨有的木構造型形式。這些木構架原本豐富的圖案肌理,再配上藻井、匾額、字畫、對聯等裝飾配合,以及架、幾、桌、案上各種陳設,就構成了具有中國地域風情的畫面。

中國古典建筑室內的空間設計實踐,體現于封建時代完整理論。《易經》的陰陽之道和老子的《道德經》影響著中國地域文化室內設計的風格。“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直到深奧的風水理論體系。在天地人合一的中國居住環境觀念中,建筑室內空間從來要求動靜相宜、內外融會、相輔相成的。也因此成為木構造建筑室內外環境顯著的特征。象征著建筑內部環境的"家"與象征著建筑外部環境的“庭”,在漢文字中組合形成了中國社會最基礎的單位——家庭。中國古代建筑室內外空間系統的全部內容就濃縮在這兩字之中。

4.現代室內設計與地域文化結合上存在的不足

國內設計師試圖探討著“地域文化”融入現代室內設計中,但往往無法在作品中體現到地域文化的精髓。

(1)地域文化與空間整體形式結合不夠。一些地方傳承至今的文化景觀未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協調、統一起來,整體效應不佳;多數地方缺乏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點的建筑、道路、公園、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地域文化氛圍。

(2)地域文化與現代材料工藝結合不夠。現代裝飾材料開發日行月異,品種繁多,這是任何歷史時期無法比擬的,現代產業化生產技術及機械化程度占領了歷史上手工制作工藝的主導地位。但如何把地域文化的精髓傾注于現代裝飾材料及工藝,成為室內設計師的難點。

(3)有形與無形的地域文化結合性不夠。前者指以實體存在的、比較具體的物質性遺跡或遺物,后者是學術思想、風俗習慣、典章節慶、民間藝術等比較抽象、相對難以理解的內容。我們在融合與繼承地域文化時,片面過于重視有形的地域文化,卻對無形的地域文化的重視度不夠。導致設計師對地域文化研究與繼承的深度不夠。

5.對待室內設計地域文化的正確觀念與發展前景

第7篇

關鍵詞:室內設計;地域文化;保護;傳承

前言

在任何空間設計中都離不開地域文化,包括自然文脈和歷史文脈等,而室內設計也受其影響。在設計中研究地域文化,有利于在設計中的本質表達,有利于各國、各地區、個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認同,促進室內設計在“”中的良性發展,有利于提升室內設計的文化品位。

一、在室內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形成

1、形成背景

當今新的社會,是文化形態多樣的社會,怎樣在室內設計中合理的展現地域文化?怎樣合理的突出地域因素?是協調對外來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三者之間矛盾的根本。毋庸置疑,這些因素都是被包含在地域文化中的,人們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基本都是傳統的宅院風格,五官世俗人情,而真正的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是在傳統的設計中突出現代風格,在現代設計中融入傳統因素,把傳統的元素進行創新設計,在設計中,其內容源于傳統,但是在理念上具有原創性。在室內設計中繼續探索發展文化的內涵是本質要求,而將理解后的傳統文化因素融進設計理念中是設計的核心,也是設計的根本。

2、形成因素

從古至今,巢、穴、屋等建筑形式,是人類生存發展且存在于自然中的居所,因而也會受到自然界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及制約,而影響這些居所地域文化形成的物質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氣候以及其他的自然條件等各個方面,這也是影響現代室內設計的直接因素。中國傳統的居民在對民居進行建造時,不僅傳承著改造自然,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的物質文化,也體現了人類有序發展的文化制度及文化意識,具有博大的精神內涵。現代室內設計中不僅對選址進行反復推敲,對外觀精心設計,對結構認真琢磨,而且更注重意境的精神之美和生態之美。

二、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應用的現狀分析

“所謂地域文化指的是因地理條件和環境形成的某一區域內特有的文化模式。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進行室內設計的同時合理地利用地域文化,兩者的結合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地域文化在哲學意識和物質實體兩大方面都與人類的生活有著不容忽視的密切關系。”[1]首先,各種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制度的形成,都必然源自于對地域文化的遵守,也體現了人們對地域文化的尊重;其次,人們的生辰、生活以及娛樂等,都要依賴于對地域文化的改造,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再次,人們的審美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物質需求,也源自于人們對地域文化的理解與認知。我們所說的室內空間即建筑內部空間,是人們基本的生活場所。這也決定著室內空間設計與建筑設計要相互結合,也要因風俗民情、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具體對待。如今地域文化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是越來越多,而最為常見的是以設計主題來迎合地域特色,認真體會其實差強人意。因此,無論室內外都要結合好地域文化,事無巨細,方能更好。

三、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影響及表達

1、地域文化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的個性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地域文化的魅力讓許多設計師在室內設計作品中大量融入傳統的、有地方特色的和民族特色的設計元素,出色的創造了大量的個性空間。

2、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語言表達

要想掌握好地域文化的根本,在設計中就必須要注重設計的地域性表達。包含對室內外環境的相互融合,對室內環境的適應性改造等,不然就丟掉了室內設計的根本。室內設計是建筑的擴展與延伸,如果室內環境設計與外延環境不相融合,那么對室內設計而言就失去了其地域性之意義。因此對影響室內設計中的因素,如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等因素的重視是必然的。

四、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延續與保護

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傳統地域文化,而這一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相互包容、相互借鑒并且經過長期的積累才最終形成,其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和傳承性。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要對傳統和現代兼容并蓄,丟掉一味的模仿,立足于人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基本需求。而對如今的“西學東進”卻有的走向了西學的極端,并沒有體現出完整的“中國文化之風”,更何談地域文化之特色。因此在以后的室內設計中要有西學,更要有對歷史及文化的繼承之責。這樣在設計中才不會迷失,才會更好的體現具有現代傳統特色的地域性設計作品,從而推動設計的良性發展。

結語:

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體現了不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文化也會不斷的積累和沉淀。因此,對于室內設計來講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既不要拘泥于絕對的西學高科技,也不要固守一層不變的本土文化,因為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發生著極大的變化。在設計中現代與傳統兼容并蓄,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參考文獻

[1]興,楊林林,淺析室內設計與地域文化的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8(13):191,193.

[2]鄢然,劉小洋,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J].美術大觀,2009(6):112.

[3]楊饒民,霍光,簡論地域文化與室內設計的地域性[J].室內設計,2004(4):36-39.

[4]王軍云,中國民居與民俗[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

[5]林嘉書,土樓――凝固的音樂和立體的詩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薄曉光,地域文化設計特點在室內設計中的延續[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7)6.

[7]柳淳,地域文化對當代室內設計的影響[J].前沿,2010.11.

[8]尚雅莉,地域文化與室內設計[J].科學美之約,2003.9.

[9]李澤鋒,論室內設計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達[J].人文天下,2010.

第8篇

由于當前的新農村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居民生活環境差、農村建筑的自主發展性導致農村建筑設計感不足、缺乏相應的時代感、藝術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等。此外,中國的景觀設計起步較晚,雖然近些年來發展迅速,但盲目模仿西方景觀的表現方式,千城一面,使得景觀設計缺乏相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應把景觀設計當成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方式。我們應該在城市及新農村的景觀設計中創新地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使景觀設計在文化的創新和傳承中不斷進步發展,亦使民族特色文化在當代景觀設計實體中得到傳承與發揚。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南北氣溫差異大,地域特色鮮明。傳統地域文化景觀主張人與自然互相融合,強調自然體系和文化景觀對人類生存空間的共同塑造,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傳統地域文化景觀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在地方生態環境、生產和生活的不同物質空間中。浙江具有豐富傳統江南水鄉元素,水巷、古鎮、馬頭墻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符號。各個地方所具有的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民俗習慣,成為我們創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基礎。地方性設計的重要途徑便是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構成和形式。而在現代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浪潮沖擊下,傳統古鎮、街市、場景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失,代之以風格混雜的歐陸風情街區、樓盤以及雷同的時尚現代建筑,出現了景觀小品設計“國際化”趨向。加之社會進步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景觀影響著農村景觀,西方文化沖擊,造成了地域文化特色消失,城鎮地域文化沒落,中國的農村景觀在現代化的發展中衰退。

二、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再創造

地域特色源于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體化特征,歷史文脈的傳承從傳統地域的更新發展中獲得延續。因此,在解決復興與發展問題時,我們可以嘗試:(1)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材料與細部;(2)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空間營造手法,全新的空間卻依然保持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空間意境和場所感;(3)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哲學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雖然景觀的材料與細部是全新的,空間營造也是全新的,但傳統園林的造園精神猶在;由此為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復興與發展探索一條統一的出發點。比如可以針對浙北的江南水鄉、浙中的大家風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征進行分析,在新農村的建設設計過程中,結合地域文化景觀的特征,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設計風格。在創造現代地域文化景觀小品方面,我們應該對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進行理性傳承而不是簡單地對傳統景觀小品的模仿、抄襲。設計過程中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時尊重當地生活習俗,滿足現代生活需求,以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色再創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包括探尋地方材料、傳統技術在現代條件下的運用;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構造方式加以創造性地發展傳承。如筆者設計的景觀休息座椅的材質,便是運用了江南水鄉常用的木質材料,因木材種類繁多,有天然優美的花紋,相對于石材與金屬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溫暖舒適感,可以表達出自然、古樸、人情味的設計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視覺和觸覺效應。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色的小品設計再創造,概括起來有再現、復興與發展三種類型。

(一)再現

運用現代材料、技術、造型手法、工藝色彩以及細部裝飾等進行景觀小品再現設計,必須與地域文化、歷史環境結合起來才有意義。具有浙江傳統地域文化的景觀小品在造型方面應具有江南水鄉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筆者設計的這組景觀小品造型靈感來自于江南古鎮屋檐角的彎曲弧度,結合了現代審美的需求。其特色不僅具有江南古鎮的文化底蘊與古樸氣息,也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并且能與周圍的地域環境相融合。而一些現有的設計小品造型生搬硬套與地方歷史文化不協調、與環境不融合、只有外殼而無內涵的景觀小品,失去了設計最初的意義,不值得提倡。

(二)復興

采用有機更新的方法對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小品進行再改進,賦予傳統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現昔日風采。其特點是在保存和恢復傳統景觀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現代技術加工手段、先進的材料對景觀小品進行有機更新,使小品在具備現代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同時能滿足現代人們生活需求,重新煥發其景觀小品自身的魅力。現在大部分景觀空間中的小品材料運用的較為單一,很少見到用新型材料對舊物的翻新。若以筆者自繪的景觀小品為例進行復興延伸,那么在考慮木質材料的同時,是否也可以運用較為新型的材料進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滿足地域文化審美需要的同時跟上科技的步伐。復興不是傳統意義的簡單復活,而是將傳統與時代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傳統地域景觀小品新的時代精神與內涵,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展現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發展

從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出發,追求與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融合,強調地方、民族特色的創造。是從傳統地方紋樣中汲取精華,在地方性景觀小品創作中加以發揚和拓展,在發展地方傳統特征的同時,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現代功能和內容,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體現了新的時代精神。

三、結語

第9篇

關鍵詞:會展設計 地域文化 方式方法

一、地域性特征對會展設計的重要性。

我國地理幅度廣闊、歷史悠久,多元化的文化帶是我國地理文化的主要特征,歷史上曾出現過滇黔、百越、荊楚、齊魯等等多個具有獨特文化特征的區域。時至近代,又有長江文化、黃河文化、漁獵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等等的文化區分,區域性的文化特征深深的烙印在了當地人們的心理。地域性文化差異這項特點在會展設計方向上的應用可以突出會展的主題,在環境空間的設計方面可以創造產生獨具一格的效果和表現形式,能夠更加充分地、更好地展示出會展設計中給參觀者的視覺上傳達出會展舉辦的主題內容。文化的物化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設計,為了迎合本地市民群體對審美傾向、精神文化的獨特需求就需要在會展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內容。對“土生土長”的地域性傳統文化完整地進行提煉與歸納是會展設計中創意與表現等方面體現出地域文化特點的關鍵,設計者要在設計時對精神內涵和文化元素等方向要遵循最具有當地代表性的,從而可以賦予會展設計一種具有歷史文脈與地域文化淵源獨特的吸引力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二、區域性元素引入會展設計應用的趨勢及作用。

1) 會展設計向專業化趨勢發展。

突出專業化是顯示會展設計個性的必要條件,而只有突出了個性化才能夠擴大規模、形成品牌形象。我國的傳統會展設計模式是遵循“小而全”的設計理念,希望以此吸引更多類型、更多層次的參展商。而現在要想在會展業界有突破性的發展,就要在會展設計上突出明確的主題,每個城市都應依托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發展屬于自己城市的專業化會展設計,才能吸引更多的參展商和觀眾,達到會展舉辦的目的。因此,專業化發展是會展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2) 會展設計向品牌化趨勢發展。

會展業發展的最重要的環節是品牌效應,因此各個城市的地域性會展就需要結合本地的獨特人文背景和傳統文化底蘊去創造具有濃郁特色的本土品牌,以此來吸引會展商和觀眾積極參與。在世界范圍內,我們例數所有具有發達會展行業的國家,他們都擁有獨屬于自己的會展名城和品牌展會。例如,在美國的洛杉磯每年有 60多個重要的展覽會在此舉辦,其中大多數都是具有領導性的本行業展會,高端的展覽會為洛杉磯吸引來了大量參展商,同時也增強了城市旅游行業的吸引力。因此,品牌化是會展設計發展的必然方向。

3) 會展設計民族化、時代化趨勢發展。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造就了商品這一產物。從本質上說,現代商品展示設計就是現代化的商業管理手段和人類社會的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工業化社會大生產為商品的展示設計帶來便利的物質條件,通過充滿時代化、民族化的獨特文化氛圍和傳統文化背景可以創造出多元化視覺傳遞效果,會展設計在完全屬于商業范疇內的媒介策劃同時融入區域性的文化元素,可以賦予商品嶄新的觀念去吸引顧客的購物心理,使消費者在獨具文化特色的展示形式吸引下,對商品進行有機的選擇。從根本上看,會展體現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演進。所以,作為消費者與商品之間信息媒介的會展設計,就必然會擁有鮮明的文化特征。

三、我國地域文化在會展設計中的應用。

1) 在會展展館建筑外部形態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應用。

會展的展館是歸屬于展示類型的建筑,其設計理念在遵循建筑形態特征的同時也要注重表達建筑的內涵。在舉辦商業會展活動時,舉辦會展展示活動所用為展示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不僅僅是會展展館的唯一用途,它的設計風格也是一個地區的重要文化載體。文化是一個地區長期積累積淀形成的獨具地域性特點的價值觀,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會展設計必須要深入探究這些風格迥異的區域性建筑,才能真正的將完整的地域文化的力量借用到會展設計中來。例如,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上最受矚目的展館建筑之一就是中國館,整個中國館的建筑外部形態分兩個部分展現,下部以地區館為底座,上部是充滿雕塑感的木結構形態,國寶級的器皿造型、中國紅、中國傳統建造的精華木結構等都呈現出了極具地域性的建筑的外部形態特征。

2) 會展空間場景設計在會展設計中的應用。

空間設計是整個會展設計中的靈魂所在,空間是會展設計向觀展者傳遞商品信息的舞臺,是傳遞商品信息的媒介。我們要將空間場景營造成一個具有地域化獨立特征性的場所,才能夠衍生出獨特的空間吸引力,這樣才會構建成一個別具匠心的充滿地域文化的會展展館。其中的關鍵在于要將最能提示和烘托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進行總結、提煉,并在空間感官上賦予其實物化處理,并不是一味的將所有與地域文化有關的元素涂鴉展示。

3) 地域文化在會展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會展標志是用于會展的前期宣傳、展覽及后續工作的重要標識,其往往成為吸引參展者最初的手段,會展標志會把整個會展的第一印象深深的刻在人們的腦海里。標志是一種帶有強烈文化和歷史傳承意義的符號,如果在會展標志的設計中加入強烈的帶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應用,會使得整個會展在最初的形象設計上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使得整個會展設計很好的傳承的地域性的文化環境,共融共生,這樣就可以達到會展樹立獨特形象,在充滿雄厚群眾的基礎上廣泛傳播,不但可以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還可以標新立異吸引更多的參展商和參展群體。(作者單位:吉林動畫學院)

參考文獻:

[1]現代商業建筑開放空間的多元化設計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24 期

[2]安曉波.展示空間分析與結構設計[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第10篇

地域文化與戲曲的創生和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山水阻隔,往來不便,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異很大,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之說,這在方言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同一個縣的方言往往有許多種,這種獨特的文化環境使戲曲的創生和發展與地域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戲曲創生之時的宋金之世,我國處于南北分治狀態,加之戲曲創生于民間,因此,建立在各地方言和樂曲基礎之上的戲曲,一開始就是以不同的地域文化為土壤的。元代文人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韻》中指出,南戲之創生與南方方言關系密切。徐渭《南詞敘錄》在論及南戲及北雜劇之創生時也指出:“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其農、市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即其技歟?……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

戲曲的發展也得力于地域文化。明代海鹽、余姚、昆山、弋陽“四大聲腔”――特別是昆腔傳奇造成了繼元雜劇之后的第二次輝煌,而昆腔傳奇的發生發展與南方――特別是江浙的山川風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地方化”一直是戲曲發展的重要指向,戲曲的“全國化”通常以“地方化”為基礎和途徑的,沒有“地方化”也就不會有“全國化”。目前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許多地方戲也正是這樣形成的。如昆腔原為南戲流播到昆山與當地的語言、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后來成為輻射到全國的“國劇”、“官腔”,形成了包容豐富的“昆腔腔系”,孔尚任曾在一首詩中寫道:“太行西北盡邊聲,亦有昆山樂部名”,可見其流播廣遠。昆山腔的“全國化”又是以“地方化”為基礎的。例如,至今尚存的南昆、北昆、永昆和湘昆都是昆山腔流經這些地區,吸收當地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昆腔支派。這些支派吸取了當地地域文化的養分,豐富了自己的表現手段,因而“聲各小變,腔調略同”(王驥德《曲律》),以其同中有異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不同地域的廣大觀眾。

地域文化的主導成分其實就是民間文化。正是這種地域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養育了古老的戲曲。戲曲與地域文化――亦即民間文化的密切關系在世界戲劇史上是并不多見的。古希臘戲劇誕生在雅典城邦,雅典城邦范圍很小,幾乎不存在文化的地域性差異。古希臘戲劇是由當時的雅典政府和部分權貴、富人所主導的,主要服務于上流社會,因此,古希臘戲劇多描寫國王和天神,對地域文化少有依賴,她從誕生到消亡根本就不存在地域特色和地方劇種問題。作為西方戲劇的源頭,古希臘戲劇的“一體化”特色對后世的歐美戲劇有著深遠影響。

古代印度幅員遼闊,有種族博物館和語言博物館之稱,種族眾多和語言復雜是古代印度社會的一大突出特點。印度現有一百多個民族和565個列表部落,有179種語言和544種方言。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很大是古代印度的一大特點,地域文化對印度文化――尤其是俗文化建構的影響當遠遠大于我國。然而,由于梵劇是屬于古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的藝術,主要服務于宮廷,其作者大多是宮廷文學侍從或皇室成員,主要采用婆羅門所使用的“雅語”――梵語,只有卑賤者和女性角色才使用“俗語”(亦即方言,主要由女性演唱的插曲――“達魯瓦”也使用俗語)。梵語是貴族語言,普通民眾不但不使用,而且是聽不懂的。因此,梵劇與地域文化有關系,但遠不像戲曲與地域文化那樣密切。公元9世紀以后,印度的俗語戲劇興起,梵劇就迅速衰落了。

古代戲曲以地域文化為土壤的生長條件和環境決定了她多樣化的形態和風格。

地域文化與戲曲的形態和風格

地方劇種眾多是戲曲的一大特色,祖國不同的山川風物養育了不同的地方戲,不同的地方戲滿足不同地域觀眾的審美期待,正是這些有同有異的審美情趣鑄成了戲曲大家族“和而不同”――一體化與多樣性相統一的品格。

祖國大家庭的眾多地方戲都是華夏文化之樹上的果實,因此,盡管成員眾多,長幼有別,雅俗有差,但都具有“一體化”特征。古老的南戲和近百年才問世的地方戲、高原上的藏戲和海島臺灣的歌仔戲,都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點。但戲曲對于世界劇壇的主要貢獻在于其形態、風格的多樣性,而不在其“一體化”程度。“一體化”程度高是西方戲劇之長,地方劇種眾多則是我國戲曲的獨特之處。

宋元戲曲有南戲和北雜劇之分,明清以降,眾多地方聲腔逐漸成為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南腔北調”爭奇斗艷。“古四方之音不同,而為聲亦異,于是有秦聲,有趙曲,有燕歌,有吳Q,有越唱,有楚調,有蜀音,有蔡謳……世之腔調,每三十年一變,由元迄今,不知經幾變更矣……舊凡唱南調者,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而曰‘昆山’……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今則‘石臺’、‘太平’梨園,幾遍天下。”在地方戲普遍興起的同時,由地方化到全國化又日漸成為戲曲發展的重要指向。

就古代戲曲而言,南戲、雜劇、傳奇大體上都屬于“曲牌聯套體”,但這是三種不同形態的戲曲樣式,在文本體制、音樂體制、角色體制和搬演體制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同屬于雜劇的元雜劇和明清雜劇也有很大差別。元雜劇用北曲,而明清雜劇則既用北曲,也用南曲。元雜劇以一本四折一楔子為常格,但明清雜劇長的有十來折(有的也以“出”名之),短的僅一折。清代同治、光緒以降主導戲曲舞臺的“花部”諸腔多采用“板式變化體”,其形態、風格又與“曲牌聯套體”戲曲頗不相同。譬如,“曲牌聯套體”的戲曲創作須“凜遵曲譜”、“恪守詞韻”,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很高,而“板式變化體”戲曲的劇本創作則不再守“套有定牌,牌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曲律,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大為降低,但京劇等劇種的表演程式化程度越來越高,表演技藝也越來越繁難,同樣是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戲,有的植根于民間歌舞,故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有的則植根于民間說唱藝術,故以“說”和“做”為特色。在角色體制上,有的以生、旦為主,有的以旦、末為主,有的以凈、丑為主;在伴奏樂器上,有的以“弦”為主,有的以“管”為主,有的不用弦管而用鑼鼓和人聲烘托。

劇種眾多、地方特色鮮明也是現當代戲曲的一大特色。據統計,我國當代曾經擁有三百多個戲曲劇種,多數省份有多個地方戲劇種,地方戲已經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構成和資源,有許多地方戲堪稱當地的“名片”,她集中體現了當地的人文精神和藝術智慧,承載著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容。這種情況在當代世界戲劇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戲曲地方特色的形成,有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宋元戲曲分為南、北二脈,與當時的政治格局和民族沖突是密切相關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于鄉野、長于民間的戲曲與極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關系密切。明代學人即已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點。王世貞曾指出:“大抵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雖本才情,務諧俚俗。譬之同一師承而頓、漸分教,俱為國臣而文、武異科。”“凡曲: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易弱。王驥德也說:“南、北二調,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畫地而知也。”張琦曰:“心感物而成聲,聲逐方而生變,音之所以分南北也。”南、北戲曲是兩大劇種體系,其中包含著多個地方劇種,這些同屬一個“體系”的不同劇種,在形態與風格上又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例如,同屬于南方戲曲的越劇、婺劇就風格迥異,同屬于北方戲曲的晉劇、秦腔又大不相同。

戲曲劇種紛紜不類,一體而萬殊,正是由于“聲逐方而生變”――八方殊風、九州異俗,與方言關系密切的地方聲腔也就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換言之,地方戲爭奇斗艷正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在戲曲舞臺上的反映。民情風俗是不同戲曲聲腔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它賦予戲曲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難以替代的藝術魅力。

地域性與戲曲的藝術生命力

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任何一個劇種都是有其地域屬性的,即使是全國性的大劇種也是如此。例如,昆曲的“出生地”是昆山,京劇的“出生地”是北京(北平)。因此,戲曲的地域性特征是其民族性的具體呈現,取消或抹殺了戲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否定了戲曲的民族性。戲曲的地域性也是其藝術個性的具體呈現,越是藝術表現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劇種,其地域性特征也就越鮮明。因此,戲曲的地域性又是其藝術魅力之源,取消了戲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取消了劇種的藝術個性,等于扼殺了戲曲的藝術生命。

然而,有論者認為,戲曲的地域性是分散的小農經濟的產物,自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古老的戲曲之所以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正是因為這種只能蟄伏于一隅的鄉土藝術與經濟全球化、鄉村城鎮化的現代化“語境”格格不入。經濟全球化、鄉村城鎮化的當代社會需要的是“超越國界”的“都市戲劇”,而不是“行之不遠”的“鄉土戲劇”。這些論者以為,戲曲的出路在于:拋棄地域性和鄉土氣息,向西方的音樂劇“靠攏”,追步“都市情味”。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經濟全球化、鄉村城鎮化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確實對當代文化建設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而且使傳統的藝術面臨嚴峻的考驗。當代戲曲發展應充分注意這一“當代語境”,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空前便利,大膽吸收一切可以為我所用的藝術資源,豐富戲曲的表現手段,建構具有現代品格和強大藝術感染力的符號體系,增強戲曲的輻射力,讓古老的戲曲煥發青春,走向世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要以拋棄戲曲的地域性特征和鄉土情味為代價。

經濟全球化與文化的多樣性并不是矛盾的。恰恰相反,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的多樣性反而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在物質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之后,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物質滿足的是人們的生理需求,這種需求是大體相似的,而文化滿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這種需求是個性化的,因而也是千差萬別的。文化越是具有多樣性,人們的這種個性化的需求就越能得到充分的滿足。經濟全球化的目標不僅是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更是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文化的多樣性就是一個重要前提。如果文化的多樣性被取消,人們的個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發展,而只能是日漸滅失,這豈不是開歷史的倒車?

社會發展的都市化進程與審美上的鄉土情味也未必就是水火不容的。恰恰相反,都市里的人更渴望鄉村的恬靜與淳樸,更需要在“鄉下人”這面鏡子前面去認識自己,尋找自信心和優越感。可見,“都市情味”與鄉土氣息并不是對立的,可以說,鄉土氣息也是“都市情味”的重要構成。這正是北宋都城的雜劇演出以取笑鄉下人的段子“雜班”壓軸,當今趙本山“土里土氣”的小品十分火爆的真正原因。有理由相信:都市化程度越高,帶有鄉土氣息的藝術品有可能越受青睞。這就像社會越是向前發展,舊時代的藝術創造反而因時光流逝而呈現出不可替代、難以重復的“古雅”之價值一樣。

第11篇

《夢尋咸寧》簡介:

去陽朔要看“印象?劉三姐”,去昆明看“云南映象”。2009年11月6日啟動的“中國?咸寧首屆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以一臺大型民俗風情歌舞詩《夢尋咸寧》,展現秀美的咸寧、浪漫的咸寧、純樸的咸寧。

《夢尋咸寧》以一對青年男女的浪漫愛情為主線,融入了山、竹、溫泉、桂花等咸寧特有文化元素,利用提琴、嗚嘟、盆鼓和銅鼓等本地樂器,展現了“挖山鼓”和“拍打舞”等民間傳統藝術。劇目共分《序幕》、《山情》、《竹趣》、《泉韻》、《花神》、《尾聲》等幾個部分,各章節之間轉換流暢,精彩紛呈,情節動人,散發出濃郁的泥土芬芳和醇厚文化韻味。

溫泉旅游節組委會表示,希望把《夢尋咸寧》打造成旅游文化名片,讓外地游客來咸寧,不僅可以泡溫泉、賞風景,還能大飽眼福看演出。

作者簡介:

黃中駿,1948年9月生,湖北武漢人,現任湖北省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文聯文學藝術院院長。創作六場歌劇、音樂一部、獨幕歌劇一出、歌曲七十余首。著有傳統音樂論文、音樂評論百余篇。出版有專著《湖北傳統樂舞概論》、《湖北民間歌曲探論》、《提琴戲音樂》和文集《樂藝縱橫談》、《樂評藝論》等。

地域民俗風情歌舞詩《夢尋咸寧》,以具有地域典型性、原汁原味的民俗歌曲表現形式為素材,以生產――生活――愛情――生命為主線,向人們藝術地呈現了該地域的文化風采。

原生態的文化形態具有原始美的意義,是文藝創作的根基、素材。然而,對原生態文化形態的“照搬”不是藝術創造,將原生態文化形態作藝術呈現,即是實現原生態文化形態的藝術美升華。實現原生態文化形態的“藝術化”,使原生態的文化形態成為“文藝舞臺上的藝術品”,是文藝家們承擔的責任,是一個創作過程、創新過程,是具有新的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點上,《夢尋咸寧》的創作者們,為人們作出了有啟示意義的實踐。

將原生態的地域文化形態作藝術呈現,是在對典型的地域文化形態予以認識、把握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升華及創造性發展,在藝術的層面上,顯示其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夢尋咸寧》的“原生性”、“本土性”文化特色表現得充分,地域文化的特性、神韻揭示得鮮活,營造并傳遞給觀眾的地域文化信息濃郁。這得力于創作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該地域的文化特質進行了幾種演繹和藝術詮釋,實現了對“原生態”藝術表現語言的提煉、升華和抽象。創作者從六個方面對該地域文化風采作了藝術呈現。

一是將原生態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構思。《夢尋咸寧》將該地出土的古樂器――商代銅鼓、該地流傳的民間樂器山鼓、嗚嘟、提琴、腳盆鼓等,以及民間美術形式――布貼等作為文化符號納入整個劇目的創作構思,使觀眾從視覺上就感受到作品的“原生態”、“本土性”。而舞蹈方面對《挖山鼓》、《打桂花》等生產動作的提煉和對《拍打舞》、《彩球戲》、《盆鼓舞》等民間舞蹈動作的提煉;音樂方面對該地域特色性音調的運用及典型性稱詞、方言土語的運用,都具有凸顯文化標簽的意義,使觀眾從視聽兩方面體驗作品的“原生態”、“本土性”。

二是將原生態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文化情景鋪設。《挖山鼓?想老婆》、《摸秋?竹園嬉》、《鬧喜堂?扯倒喝》等段落,分別生動地再現了該地域的生產情景、生活情景、婚俗情景,使觀賞者很容易在歌舞性的藝術描繪中,“身臨其境”地進入地域文化的“規定性”情景,目睹該地域民眾的生產、生活、愛情狀態,體驗“原生態”、“本土性”地域文化“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三是將原生態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文化狀態強化。《布貼秀?剪春歌》、《唱百花?溫泉河》、《沐柏湯?泉中花》等段落,都通過歌舞形式,藝術性地強化了該地域文化恬靜、秀美、充滿活力的狀態,通過以小見大、以柔克剛的表現手法,向觀眾召喚著熱愛鄉土、熱愛生活、建設發展家鄉的激情。

四是將原生態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張揚。《神歌?請桂神》、《彩球戲?圓源緣》等段落,在將舊的文化形式予以改造的基礎上,為地域文化觀念注入了新的內容,藝術地表現了生活在具有豐富文化傳統土地上的人們,一代又一代追求幸福、美滿、太平、安寧、豐收的理想境界,向觀賞者張揚了地域文化的本質內容。

五是將原生態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文化意韻刻畫。《拍打舞?響啊想》、《嗚嘟提琴?曲為媒》、《打桂花?豐收樂》、《盆鼓舞?生太陽》等段落,都著意進行了意韻刻畫。從聲響到心想的轉換,從嗚嘟提琴對奏出新生命啼哭的回蕩……無一不是在進行著原生態文化形態意韻的升華,使觀賞者在對該地域文化意韻的體驗中,深化對其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第12篇

關鍵詞:景觀設計;地域特色;文化傳統

現代景觀設計處在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大背景之下,在以歐美為主導的主流文化的沖擊下,我國的地域文化已漸漸陷入了選擇的困境之中。如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傳統,并使之得以繼承和發展,成為了我國景觀設計師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1 地域文化

園林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產物。特定的地理環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對特定地理環境的適應和特定的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態,這一文化形態繼而也影響到特定環境中的園林形式。地理環境是區域性的,文化也必然帶有區域性的色彩,因此世界上才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文化及園林形式[1]。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但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愈來愈使人與傳統的地域空間相分離,地域文化的特色日趨式微。標準化的商品生產致使景觀環境趨同,景觀文化的多樣性遭到扼殺。提倡景觀設計向地域文化的回歸,尊重地區傳統賦予景觀的特殊性和豐富性。

2 地域文化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表達

2.1 傳統文化

地域傳統文化(包括自然和社會歷史)及其人文精神的個性,是一個(或大或小的)地域的民眾在長期的生活、生產、交流、傳承,以及與自身相異的力量抗爭的歷史過程中的積淀,也是一個地域及民族在行為習俗和價值觀念上相互認同的基礎。它們又是地域文化面對外域文化與其進行交流的基礎和進行沖撞或競爭的依托[2]。

路易斯·巴拉甘是20世紀世界上最重要的景觀設計師和建筑師之一。他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意識,其作品源自于對墨西哥豐富的本土文化傳統所作的耐心研究與理解。巴拉甘認為,缺乏地域差別和民族文化傳統的國際風格會毀滅文化的個性和品味。他本人一直致力于從本國鄉土文化中找尋設計的源泉,把景觀設計與墨西哥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巴拉甘的景觀設計作品色彩和質感豐富,來自于墨西哥建筑傳統的拉毛墻面、土坯磚瓦、木梁,甚至水都是他的構筑元素[3]。巴拉甘的實踐證明,在吸收民族傳統和外來經驗時,不可生搬硬套,不能指望在他人的方案中找到直接的解決辦法,繼承傳統不是簡單的復古和拼貼。只有通過吸收傳統的精髓,加以轉換,使之地方化,并適應現實生活,才能得以實現。

清華大學朱育帆先生設計的北京金融街北順城街13號四合院更新改造項目取名“與誰同作”,蘇軾《點絳唇》詞中寫到:“與誰同坐? 明月清風我”。設計者通過巧妙的手法將“清風”、“明月”和“我”轉譯:設計中采用圓形磨砂玻璃盤,簡明的具象方式詮釋“明月”;“風”的表述則通過栽植竹子,借助其在風中沙沙作響來含蓄的表達;對“我”的闡釋則是通過在庭院碎石鋪地中橫臥一塊北京房山石,借助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以石為君”的典故。在繼承中國傳統文人園林儒雅風格的基礎上,適應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同時具備現代、簡約和質樸的時代氣質,從而營造新文人園林的場所精神,以繼承和發揚地域特色[4]。

對于巴拉甘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景觀設計師而言,他們需要對熟知的傳統“方言”進行再闡釋, 從而透過表面的形式去探索地區文化的內在精神實質, 重新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2 傳統民俗和生活方式

傳統民俗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觀念聯系最為密切的一種基本文化因素。一個地區中世代傳襲、連續穩定的行為和觀念形成了這個地方的傳統習俗,它反過來又影響著現在人們的生活。一個地區特有的生活習俗,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些生活習俗的不同特點也常常反映在景觀上,向我們訴說著當地的社會文化傳統,對它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能使我們對公眾的真正需求有一個真實的認識。

“加州花園”的出現,更多的是由戰后美國社會生活發生的深刻變化而引起的。在經歷了超過10年的大蕭條和戰爭之后,美國經濟得到復蘇,中產階級日益擴大,收入逐漸增多,“核心家庭”成為普遍的家庭單元,生活更加隨意和不拘禮節,輕松休閑的加利福尼亞生活方式充分的繁榮。一大批美國人從農村和小城市遷移到大都市和市郊,在氣候溫和的西海岸地區新的城市定居點,社會生活的新形式自然而然的發展了,以丘奇為代表的加州學派景觀設計師通過設計帶有露天木制平臺、游泳池、不規則種植區域和動態平面的小花園迎合了社會生活的變化,創造了戶外生活的新方式[5]。

2.3 地區產業歷史傳統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更新和改造的動態過程,在這種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如何對待現存的舊工業建筑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在產業類歷史建筑及地段中,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和記憶,對其實施改造的環境景觀設計中,應利用原有場所特征,并根據新的功能定位對其進行新的塑造,使之適應新生活的需要,從而使一個活的地區產業歷史傳統的價值得以延續和發展。

對工業區的改造就是延續城市發展的連續性,延續工業區所特有的工業文化氛圍,使人們充分認識、利用其潛在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并注入新的現代的社會標準,人們在獲得自身使用要求的同時,也得到了與歷史進行對話的機會。

1994年開放的由彼德·拉茲(Peter Lats)設計的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園,坐落于德國杜伊斯堡市北部,面積約200hm2。當具有百年歷史的鋼鐵廠于1985年關閉后,基地上各種老工業廠房和無數構筑物很快被淹沒在野草之中。拉茨面臨的最關鍵和棘手的問題是,工廠各種遺留物大量存在,如龐大的建筑、礦渣堆、煙囪、水渠、鐵路、橋梁、鼓風爐、起重機等,設計中是將這些無用的構筑物視為一種包袱或垃圾,花費大量金錢去處理,還是將之視為一種可以再利用的元素,有效地處理和應用?拉茨選擇了后者。其設計是以對工業傳統的繼承為基礎的,舊鐵軌路基被保留作為一種大地藝術作品,并將其發展成為一片草坪區域。鋼鐵廠的煉鋼爐等一些構筑物也被保留下來,提供人們攀爬遠眺的機會,大型的混凝土構筑物則可以作為攀援愛好者的運動場地[5]。設計師從未試圖去掩飾或篡改歷史,建筑和構筑物都作為工業時代的紀念物保留下來或被有效的再利用,而未被任意的改造或歪曲,原有植被被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長,可利用的廢棄材料得到盡可能的再利用,秉承了工業傳統和地區的傳統環境,體現了設計師對歷史的尊重和科學理性的態度。

3 結語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久遠,所以中國文化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是由各具特色的當地文化共同組成的,因此,我們不能滿足于在景觀規劃設計中體現泛泛的中國文化,要有地域意識,挖掘當地歷史人文,體會當地日常生活,營造符合當地文化的景觀,用最新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一個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只有準確把握住所在地域外在和內在的景觀特征,才能創造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化景觀,才能構建起高質量的中國文化景觀體系。

(收稿:2012-06-29)

參考文獻

[1]凱瑟琳.斯萊塞著,彭信蒼譯.地域風格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彤.整體地區建筑[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3]謝工曲,楊豪中.路易斯·巴拉甘[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朱育帆.與誰同坐——北京金融街北順城街13號四合院改造實驗性設計案例解析[J].中國園林,2005(8):11-22(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神池县| 新安县| 长沙市| 阿坝县| 同心县| 隆化县| 上思县| 大关县| 千阳县| 丰宁| 育儿| 扶沟县| 开鲁县| 白城市| 盐山县| 柞水县| 洱源县| 库尔勒市| 平潭县| 南召县| 寿宁县| 瓦房店市| 永吉县| 邢台市| 敦煌市| 德昌县| 高唐县| 铁力市| 嘉义县| 彭山县| 井冈山市| 准格尔旗| 琼中| 虎林市| 唐山市| 顺昌县| 太谷县| 大理市| 永年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