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8 19:17: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弦上音,悠悠古琴曲
和素素是舊相識,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古琴愛好者,在一次朋友聚會上,有幸聽她彈奏《平沙落雁》,琴聲中散發著淡泊悠然的味道。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天高云淡、水漾平沙、雁群安然棲息的情景。余音裊裊,內心漸漸平和寧靜。我后來常和朋友去素素家做客,她喜歡給我們彈奏《漁樵問答》《醉漁唱晚》《瀟湘水云》這些自然韻味的曲子。她說,有股子瀟灑在里面。
少年時,素素讀《紅樓夢》,有一章講到林妹妹彈琴,寶玉問林妹妹看的是天書嗎?林妹妹解釋這是琴譜。那一刻,一粒種子根植在素素的內心深處。那個年代,古琴老師少之又少。陰錯陽差,素素開始學起古箏。2002年,隨著學習的深入,她發現古箏雖然悅耳動聽,卻不是她想要的聲音。
2005年,在深圳一次書會上,素素幸運淘到了一套古琴CD“老八張”,于是買回家賞聽,她不由得被古琴內斂沉靜的氣韻所打動,這不就是她多年來找尋的大雅之音嘛。由于在深圳找不到古琴老師,2008年素素來到北京,專注于各種古琴講座。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國家圖書館的一次講座中,她有幸結識了人生中的第一位古琴老師。老師年紀大了,定居在外地,不打算再收學生。素素經常和老師電話溝通,請教琴藝。有一次聊天,得知老師周末在家,她一大早起來買了車票,專程趕去,老師被她的誠意打動,就應了下來。
古人學琴都是口傳心授,老師怎樣彈,學生也便怎樣彈。老師彈什么節奏,學生也彈什么節奏。耳朵好、記性好的學生,聽老師彈兩遍,旋律就記住了。素素算不上技法極有天賦的,但每首曲子都能彈出自己的韻味。很多人學琴看的是減字譜與簡譜或五線譜對照,這樣對照,只能代表琴家自己彈琴時的節奏。素素和老師學琴看的是減字譜和古譜,更能感受琴譜本身的節奏。
古琴與其他樂器不同,要有厚重的古文學底蘊作依托,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和老師學琴后,素素每個周末都要輾轉去外地,學上一天,再趕回來。除此之外,她每天還要保證兩個小時的練琴時間。晚飯后,練習書法先靜心,再彈奏古琴。要是趕上去外地出差,她都會背著古琴?!肮徘倜刻於嫉脧?,兩天不彈,手指就不靈活了。老師經常說,一首曲子得讀一千遍才不會忘?!彼厮厝缡钦f。不只是生疏,對她來說,一日不彈琴,手指頭就要癢癢呢!
素素對古琴極為癡迷,她的手機里滿滿的都是古琴曲,無論是散步、慢跑還是上班的路上,這悠然的琴聲都會伴著她。她有一架極為珍貴的古琴,是她和老師親手制作的,取材百年老杉木,按古人傳統的制琴法來斫的琴??钍绞菐煏纾步性虑伲^大氣古樸,有唐琴風范。素素經常帶著這張琴參加雅集,琴友們相互切磋,彼此受益。有時候,三五好友也會相約著去野外彈奏,擇靜謐一隅,以天作幕,以地為席,琴音悠遠綿長,與自然融為一體。既有象物擬聲,又有抒情寫意,將操縵與聆聽之人引入一種化境,并非知音,也易感動。
羅志英與他的漫漫“箏”程
古箏之于古琴有許多不同。古琴古樸,古箏悅耳。羅志英和素素因古箏相識。在彼岸書店優雅的茶室里,我仔細打量了坐在面前這個有點瘦弱的南方男子。舉手投足間,有著那么一股子優雅,怕是琴家獨有的氣質吧!
作為一名理科生,羅志英的工作和音樂沒有一點聯系,對民樂的認識也是一知半解。有一次心血來潮,他從書店淘了一套民樂CD,竟一下子被吸引了。尤其是古箏,那音色如山、似水,使之深深著迷。
2004年初,他下決心從琴行買了一臺古箏,當時附贈了八節課,從此,便開始了漫漫“箏”程。雖說兩個月就能學會一首曲子,但學箏之路并沒想象的容易。古箏課上到了一半,班上只孤零零剩他一個人。由于工作太忙無法抽空練習,他甚至想過放棄。后來,他偶然發現民樂網里有個古箏論壇,在那兒找到了很多知音,他們經常在網上討論古箏,在視頻里切磋箏藝,不定期組織箏友聚會。羅志英感到學箏之路不再孤單,很快有了提升,也有了更高的目標。
2010年,羅志英和幾個志同道合的箏友打算舉辦一場演奏會,于是利用業余時間排練。因為都是上班族,時間不能保證,住的地方又都離得遠,排練堅持了兩三個月,很多人都想放棄。沒想到,事情在一年后有了轉機,他們意外接到廣東箏友2012年星海音樂廳一場古箏音樂會的演出邀請。頓時,大家熱情高漲,經過半年的準備,箏友們克服了諸多困難,赴廣州圓滿地完成了演出。
2013年,他們籌備在北京舉辦一場演奏會,從發起網絡音樂會,征集節目和演員組織排練,到服裝、場地等事無巨細,羅志英和伙伴們忙得不亦樂乎。國慶節,音樂會進入沖刺階段,除去節目的排練,后臺的準備工作更為冗雜,好在有很多箏友主動請纓。器材、化妝、場務、檢票、攝影攝像等崗位逐一落實。整個過程,大家都是義務服務,沒有任何怨言。
由于場地費用問題,彩排安排在西土城公園的一個亭子里,吸引了大量路人圍觀,有的當即表示要到晚會現場感受美妙的樂聲,讓大家備受鼓舞。與一般音樂會不同的是,“華夏箏音――北京箏友音樂會”不僅有古箏表演,還有古箏與古琴的合奏,每一位演奏者都身著漢服,伴著悠然悅耳的樂曲,觀眾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閃爍著中華文明的久遠年代,與歷史悄然邂逅。
華夏復興 衣冠先行
“華夏箏音”漢服古箏音樂會不僅是一場悠然的聽覺盛宴,更是聽覺與視覺的完美結合。舞臺上,身著漢服的演奏者惟妙惟肖的表演,讓觀眾嘆為觀止。作為在華夏大地消失了三百多年的民族服飾,很多人已經認不出它了,很多民樂舞臺上盡是唐裝旗袍。而此次古箏古琴表演者身著漢服,是一次新的嘗試,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殊不知,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也曾經有過本民族鮮明特色的服飾,也曾有過悠久的歷史文明。
身著一襲漢服的彬彬告訴我:“近代漢服第一次被穿上街頭是2003年,當時漢服的形式還不科學,因為一位鄭州工人的勇氣,開創了弘揚漢服的風氣。”所謂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很多人開始尋找傳統文化真精神,先是一襲塵封已久的衣冠,拭去血跡和塵埃以后,衣冠上顯出的字跡叫作“華夏”。
彬彬喜歡著漢服,是因為漢服多采用棉麻的材質,根據人體的體溫自然調節,冬暖夏涼,穿起來極為舒服。華夏民族起源于農耕文明,所以很少獵捕動物,漢服也不采用皮毛材質,極為環保。彬彬一年四季都穿著漢服上下班,起初周圍的人都很好奇,漸漸地,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歡上漢服。“弘揚漢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要身體力行?!北虮虻难凵窦绕胶陀謭远ā?/p>
和彬彬一樣,彼岸書店的大管家焦海強也對漢服情有獨鐘。他一邊斟茶,一邊饒有興致地說:“抵制日貨那段時間,我就穿著這身衣服,有人說我是日本鬼子,要揍我?!彼钢约旱闹幸潞婉刈?,“這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個文化符號的代表。身邊的人越抵制,就越激發我們去推廣和普及?!?/p>
2008年,成都燒漢服事件引發了國人對漢服的關注,焦海強就是那個時候開始了解漢服,從而漸漸了解漢文化。2012年,他和很多漢服愛好者一樣,開始在各種場合身著漢服,傳播漢文化。來北京后,焦海強遇到了很多漢服愛好者,和他一起為推廣漢服盡微薄之力。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民間組織,“漢服北京”會經常舉辦活動,致力于漢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自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以后,漢服傳統已經延續了3700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更代表著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認同感。時間跨越到2014年,我們對漢服已然陌生?!按蠖鄶等艘詾闈h服就是漢族的服裝。廣義的漢服是中華民族的服裝,又稱為漢裝或華服,主要是指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末年,華夏民族所穿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民族風格的服飾。”焦海強解釋道。
漢文化的精髓是:鳴、智、勇、技、奇、情、盟、毅、樂;
鳴指的是無形資產,智指的是思維邏輯能力,勇指的是干大事情的精神,技指的是基本生存技巧,奇指的是創新意識,情指的是核心力量,盟指的是借力度勢,毅指的是恒定的耐力,樂指的是符合社會規范。這九個字是漢文化的最高精髓,稱為“漢唐九訣”。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漢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一、引言
英語,作為目前世界通用的國際語言,在政治、商業、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貿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因此,在交際過程中,為了盡量避免文化沖突,我們就必須要了解英漢文化差異,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英漢文化差異
(一)、了解英漢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變化,并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于缺乏對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英美人交流時套用中國的文化觀念,運用中國人的交際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因為忽視中英文化差異知識,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失敗。英國語言學家Jawa hanlal Nehna曾說過,“If we seek to understsnd a people,we have to our selves,asfar as we can,in that particular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后,將使中國人有更多機會與外國人接觸。因此了解英漢文化差異,對于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時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漢文化差異的表現
文化差異的范疇很廣泛,比較常見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詞語的文化內涵方面和非語言的態勢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1).打招呼
中國人見到熟人、朋友時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正常的搭話方式,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 ?
—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
談天氣時,一般情況下都是順著對方說,很少有人在談天氣時爭得面紅耳赤,所以談天氣是個保險的搭訕方式。
(2)交談的話題和禁忌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和以漢語為母語人都可以選擇下列的話題進行交談:嗜好、發生事件、天氣、節假日電影、書籍、娛樂活動等,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般禁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衰老、發胖等話題,而中國的禁忌則屬于倫理方面的:如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等。如果想了解這類情況,可以在提問前說明理由,然后發問或先談談自己的狀況,以便引出話題,讓外國人自己談起。
(3)稱呼和稱謂
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論文格式,文化沖突。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到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同齡人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之意。這與中國的習慣完全相反。中國孩子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若直接呼其名,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不成體統。
首先,中國人在稱謂別人時,有時稱此人當時擔任的職務,前面加一個姓,如“黃局長”“林經理”之類。但是很少聽到講英語的人稱別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長)。其次,漢語稱謂復雜,親屬名詞十分豐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語中僅用“uncle”一個字代替。
(4)交際套語
交際套語應該符合習慣用法,才顯的自然、得體、有禮、否則聽起來就顯得生硬、粗魯、甚至誤解。下面就舉一些典型套語的譯法:
1)參觀或者會談等場合,常聽見中方的人說“請多提寶貴意見。”若直譯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問題就來了:你的意見應該是“valuable”的,不寶貴的意見請免開尊口。正確的譯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這是區區薄禮,不成敬意”。這是我們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客氣的一句客套話,有時禮品并非“薄禮”也這么說;而英美人的思維習慣卻是:這是專門為你準備的禮品,希望你喜歡。所以這句不妨這樣說:“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國人在招待客人吃飯之前常常習慣客氣的說“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隨便吃一點”在用餐結束時也常說“招待不周,請多多包涵”。這些用語對于中國客人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客套話了,但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這種自謙客套的說法反而顯得太牽強附會,況且請客總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則,既然菜不好,為什么還拿來請客?故不宜直譯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開始講這句話,英語應說:“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yourself”。若用餐完畢講這句話,應該說:“Hope you’ve enjoyedyourself”。這樣才與此情景相吻合。論文格式,文化沖突。
(5)贈送禮物和接受禮物
中國人之間贈送禮物,送禮人總要反復申明:禮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則常說這是他(她)為你準備的,希望你能喜歡。朋友、親戚給我們送禮,我們總要推辭一番再接受。收禮后一般不當面打開,以免給人貪婪的形象。英美人則相反,他們一般不推辭,而表示感謝,而且往往當著客人把禮物打開,并稱贊一番。中國人則等客人走后打開,以示禮貌,但是這在英美人看來是你小看他送的東西了。
(6)餐飲習俗方面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ハ嗑礋熅淳?。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詞語文化內涵上的體現
(1)語言的內容跟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中實際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間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生活習俗的差異,包含在語言詞匯中的意義就不一樣。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看起來對等但實際意義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區別的詞語。不僅單個詞有差異,一些諺語、成語、口語等也有差別,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A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譯成“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兩個人一起受過苦、遭過大難,這樣的朋友才是a friend indeed,而這句諺語的原意卻是:Afriend who helps when one is in trouble is a real friend.意思是當你有困難時,幫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兩人一起患難。
(2)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和制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詞語的意義結構的影響,二是對話語的結構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這些內容的表達方式不相同,對這些內容的內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國人常說“夏煉三伏,冬煉三九”,以此警戒人們時常保持鍛煉。論文格式,文化沖突。那么在英語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經一位年輕的口譯者向一群來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來解說。當然了,游客們很迷惑。其實這位譯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來解釋就很清楚的了。 英語“She is a cat”無法對譯為“她是一只貓。”因為中國文化里“貓”同“包藏禍心的女人”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而在西方卻如此。同樣的道理,漢語成語“說曹操,曹操到”如果忠實于字面意義,譯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對于英語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語成語, 譯為“speak of the devil andthe devil come”,就能很好地傳達漢語的言內之意。具有寵愛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與漢語中的“愛屋及烏”的意義相近。中國人雖然認為狗是一種忠實、可靠的動物,“狗不嫌家貧”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但中國人從心理上卻厭惡、鄙視它,常用來比喻壞人壞事,如“走狗”、“狗腿子”。由此可見,任何一種語言的詞語本身都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意義,只有掌握英語詞語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英語。
所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應常常留意英漢兩種語言各方面的思維差異,這就靠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加強口譯訓練。論文格式,文化沖突。對英漢文化差異理解透徹,把交際看作跨越語言和文化的活動,時常保持警覺的文化意識,才不至于產生文化沖突,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論文格式,文化沖突。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諸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論文格式,文化沖突。為了避免這些不好的結果產生,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正如托馬斯(Thomas)指出: “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象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
(二)、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遵循語言對環境和關系的適應性原則,使交際目的得以實現的能力。”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內基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
交際能力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的摘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從多個視角了解其文化,通過實際的語境(context)學會如何進行這種語言的社會運用。注重文化差異,加強文化對比,提高文化意識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避免雙方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以及消除不必要的交際障礙,我們應通過大量閱讀英語資料,瀏覽媒體有關西方文化的知識,增強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還要大膽實踐,經常與來自英語國家的朋友交往,充分了解英漢文化的差異,使在跨文化交往際中信息表達更準確,言行舉止更得體。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 ] .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87.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潘曉慧.《試析跨文化交際能力》[J ].外語學刊,1996年,第2期.
[4]顧日國.《跨文化交際》[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 ]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7.
[6]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董廣杰.《魅力與魔力———中西文化透視》[M ].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有人說,臺灣就像走丟了的孩子,離開母親的懷抱已經很久了。然而,不論游子在外漂泊了多少年,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對母親的牽掛、對母親溫暖懷抱的期盼,卻是夢牽魂繞的,是牽腸掛肚的,是真真切切的,是刻骨銘心的。而且,印在游子身上的文化烙印也是永遠抹不去的,永不退色;反而,隨著歲月流逝,那種烙印積淀地卻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自古以來,臺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土地。臺灣是世世代代中國人生存、勞動的地方,兩岸人民血脈相連。當我們乘著飛機,穿過如煙縹緲的云層,飛過那道淺淺的海峽,走出機艙,踏上臺灣的土地時,抬頭望去,滿眼都是四四方方的中國字,那熟悉的橫撇豎捺,使人深感親切;聽著悠揚頓挫的漢語,更加讓人各感親切。走在臺北的街道上,隨處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中餐,隨時能喝到濃郁的烏龍茶,還能聽到地地道道的中國戲……這一切,讓人忘了身在何處,沒有半點陌生感,反而從心底滋生出濃濃的重歸故里的熟悉感。
這種熟悉感,源于早已流入了臺灣并廣為傳播的漢文化。
從歷史記載來看,漢文化進入臺灣,一是官方所為。官方以維護統治秩序、宣揚儒學等統治倫理,主辦官學和科舉考試,從而使得漢文化在臺灣傳播開來。鄭成功后,在臺灣建立了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個縣。鄭成功病故后,鄭經又把天興、萬年升格為兩個府,并設南路、北路、澎湖三個安撫司。與此同時,修建了孔廟,開設了學校,舉辦了科舉考試。官方將教育分為“學院”、“府學”、“州學”和“社學”四類,社學為初級教育,三年里舉行兩次考試,州試上榜者送進府學,府試上榜者送進學院,院試上榜者就送進太學。這種完整的教育、科舉體系在臺灣是第一次出現,很快成為當地的主流文化。
漢文化流入臺灣另一個原因是移民所致。曾有大批內陸百姓遷徙至臺灣,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語言文字、、民間技藝,也就自然而然地帶去了漢文化。由于移民中女性奇缺,他們便與早期的當地少數民族女性談情說愛,結婚生子。這樣使得少數民族也接受了先進的漢族文化,加快了閩粵移民和少數民族的融合過程,使得漢文化深深的植入了臺灣的土壤。
隨著漢文化的流入,明末清初,一批明朝遺臣也流亡到臺灣。他們致力于“文化拓墾”,吟詩唱和、著書立說,寫出了第一批具有臺灣特色的文學作品。其中有嗜詩古文的季麒光,他致力于傳統舊文學的播種,發起了詩社“東吟社”,培養了很多詩人,著有《蓉洲詩文稿》等;性好遠游的郁永河,他從福州到臺灣,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了研究臺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裨海紀游》;還有被稱為“籌臺宗匠”的藍鼎元,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姚瑩,擅長作詠茶詩的林鶴年等等。這些大陸名儒、賢士,既成為了臺灣文化的創導者,也豐富了中華文化。他們的到來,使得臺灣文風漸開,將漢文化廣為傳播。
漢文化,一個連接著海峽兩岸人民心靈的橋梁,是融入兩岸人民血液里的共同認知、共同文化,也是我們炎黃子孫永遠不變的文化血脈。
臺灣,永遠抹不去的漢文化。
唐朝詩人李白的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武漢江城之稱名揚四海。武漢這座自古就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其文化旅游經濟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娛樂業的發展也在快速騰飛。
近日,由萬達集團投入數十億元巨資傾力打造,選址于中國中部大都市武漢的兩個世界級文化旅游項目——“萬達電影樂園”及“漢秀”在武漢萬達嘉華酒店舉辦了開幕倒計時365天的啟動儀式。這兩個項目不僅是萬達集團進軍文化旅游產業邁出的堅實步伐,同時也是萬達助力大武漢,不斷提升武漢國際化水平的重要內容。
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新標桿
萬達集團整合全球資源,正在國內打造一系列文化旅游項目,萬達電影樂園與漢秀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這兩個項目的設計制作整合了諸如全球頂級電影特效制作公司ILM、世界頂級舞臺藝術大師弗蘭克·德貢、已故北京及倫敦開閉幕式藝術總監馬克·菲舍爾等行業大腕,聯袂為武漢人民及到武漢旅游的國內外游客奉獻融合尖端科技和豐富文化元素的多維度震撼體驗。
武漢萬達電影樂園,總建筑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是世界領先水平的室內電影主題樂園?!皾h秀”取意漢族、楚漢、武漢文化精粹之意,是萬達集團與弗蘭克·德貢娛樂集團合作,斥巨資傾力打造的舞臺節目。作為復興大武漢的重要支撐,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性文化旅游項目,必須有三個重要前提,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張春河認為:“首先要有現實意義,即大幅提升城市旅游人數,旅游綜合消費及滿意度。其次,“新標志”要有城市文化認同感,能夠成為談資。第三,從標準來說,成為城市“新標志”的基礎是“建筑奇觀”,但同時必須要有足夠的“文化底蘊”。萬達電影樂園及漢秀作為世界級的創新文化旅游項目,既具世界級大師量身設計的亮眼外觀,也有尖端科技承載的創新文化形式,項目所帶來的旅游人數,消費乃至稅收、就業等現實內容是實現武漢文化旅游新標志的關鍵要素。對于一個非傳統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如何爆炸性提升旅游價值和吸引力,此次萬達電影樂園及漢秀落戶武漢將成為重要標桿。
融合文化與科技元素創新設計
文化旅游項目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海外早已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拉斯韋加斯的“O”秀及環球影城,兩者均是以高科技為創意核心,以文化作為吸引民眾駐足的表現形式。
作為支撐城市旅游轉型的標志性文化旅游項目,需要有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表現形式,更需要創新性的高科技作為保障。萬達電影樂園項目,匯集全球頂尖電影娛樂科技,致力于帶給每一位觀眾無比震撼的現場體驗。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我們要把迪斯尼、環球影城等國外先進的東西在這個項目上進行創新和提升。不是簡單模仿國外而是將中國故事、中國人物與世界最新的電影娛樂科技相結合。”
電影樂園的設計者Mr.Dorrett戈登先生,對于創新設計,他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次的設計完全是原創的,專門為武漢這個城市量身打造的,基于最先進的電影科技,融入當地的文化,電影樂園匯集全球最新頂尖電影娛樂科技,里面共設有六個電影科技娛樂項目,這六個項目包括4D劇場、5D劇場、飛行劇場、互動劇場、體驗劇場、太空劇場,我們在設計之初給每個劇場賦予了不同的寓意和價值。比如,太空劇場‘星際旅行’,為游客提供身臨其境的外太空體驗,感受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飛行劇場‘飛越湖北’,讓游客在體驗家鄉名山大川的同時,記住湖北的美,感受濃濃的鄉情之戀……”
足以可見,這些身臨其境的體驗讓游客在觀光之余,感受到新鮮與刺激,大腦的興奮感讓武漢的城市魅力急速飆升,從而促進武漢的經濟發展。
中西合璧 演繹古典與現代之美
中西合璧的“漢秀”劇場位于武漢市核心地段武昌區東湖和沙湖之間,總建筑面積86000平方米,建筑總高度59.8米,創意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紅燈籠”,既傳承了中國楚漢文化的精髓,又借助全球流行的秀文化為演出形式,無論是投資規模、現場效果還是科技含量都代表了全球最新的秀文化水平。糅合了舞臺劇、雜技、水上芭蕾、跳水等多種表演形式,運用了水幕、獨一無二的大型飛行屏幕、高科技的舞臺機械等科技化機械設備,并通過聲光電的運用,輔以量身定制的擁有可移動座椅的舞臺建筑,形成了非常戲劇性的科技呈現,讓機械跳舞,讓科技融入表演,充分發揮劇院硬件設備的展現力,體現出娛樂表演中從未有過的驚人魅力。
摘要:21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紀,各國的集團開始慢慢地形成互助互利的相互緊密的關系。其中在這些關系中,文化,經濟地位尤為突出,從而也顯得語言的重要性。翻譯工作也將成為一項大工程,做好翻譯工作已是迫不及待……
---引言
在英漢互譯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影響,常常會譯不達意導致文化語言誤差。其中語感與語言和文化是最主要的兩個問題,本文首先從語感方面出發,闡述語感的重要性;然后再進一步說明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性;再而從不同文化方面闡明導致翻譯障礙的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和我的看法。
一.語感的重要性
提到“語感”,許多人都會想到:那是一種對語言的感覺,是大腦迅速的反應。其實語感按其定義為:“語感是一種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文字的能力,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濃縮。就像我們做題時,一旦理解其語感,思路也就形成了,思維在突然間提升,這樣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語感派”代表洪振學先生的報告會于2007年4月24落下帷幕。會上他鄭重地闡述了語感的重要性。除外《新概念》也揭示了“語感”重要性的面紗……
由此可見,“語感”對教學中語言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可以判斷敏銳的語感對我們學習各種語言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會使我們的翻譯工作事半功倍。
二.翻譯中語言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們日常交流,傳道的重要工具。自人類開始使用語言至今,語言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F代社會的發展,知識的共享,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語言。
除外語言又是被用來記錄一個民族的變化的工具。因此,國內外許多研究語言和文化的專家都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說,語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為背景,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在其語言中得到體現,作為這種語言的學習者我們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對于我們更好的掌握這門語言極為必要。因此研究語言對我們研究,交流及翻譯英漢語言都有著重要作用。
三.交流與翻譯
文化,經濟,政治是關系到全球發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文化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隨之語言,交流,翻譯也相應變得重要。做好交流翻譯是學習語言提高文化底蘊的重要途徑。由于各國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在翻譯,交流之中自然有其特別之處。例如:I''''dliketoknowwhenhewillbehere(我想知道他什么時候到這兒)。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也有各式各樣的說法,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各種不同的說法,便于我們日后的交流?,F在推行的英語口語就是為提高演說能力,這樣使我們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在交流中我們時不時的遇到很多問題,這都是由于各地文化的差異所導致我們對語言的認識的誤差。例如:短語abridalshower表面可以理解為“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為新娘舉行的送禮派隊。要想了解這種差異那就要看以下的分析。
四.文化的差異帶來語言的障礙
人類的文化背景,歷史條件,生活方式,地域的差異,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同……都會導致人們對認識和溝通帶來一定的障礙。
(1).歷史地理條件差異對英漢互譯的影響:
無論是從歷史傳統還是從近代生活來看,中國與英美的文化都有較大的差異,現在中國加速發展可是說是拉近了與西方的距離。但是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除外由于英國地理位置靠近海,英國民族過著航海的生活,經常與海打交道,還有海上霸主之稱。所以英語中帶有大量關于航海的詞語或航海的說法,而長期生活在大陸的中國很難找到相應的詞語,因而對中國人來說理解起來相當吃力。例如:ableseaman(“一級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give(sb.orsth.)awideberth(“讓出一條寬寬的水域”,指“遠遠地躲開”,而不是“讓其自有發揮”);belefthighanddry(“船高高地擱淺在沙灘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反之,由于漢語有許多關于山川,四季等方面的詞語,在英語也很難找到相適應的詞。例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為詩,完全可以譯為:Thehillsandstreamshavenoend,thereseemstobenoroadbeyond;Butdimwithwillows,brightwithflowers,anothervillageappears.但在一般雜文中,恐怕還是直接譯出其涵義為好;一種可能的譯法是:Onehasasuddenglimpseofhopeinthemidstofdespair。還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Aday''''sseparationseemsaslongasthreeyears(一般不用threeautumns).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譯為:misssb.verymuch。這種差異導致我們不能正確的理解語言要表達的意思。
(2)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的進程對翻譯的影響:
英國一百多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其語言有較大的影響。除外,隨著全球一體化。有些詞語也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被我們所了解和采用,如whitecollar(“白領”),CEO(首席執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這種生活的英語詞語不被我們所理解。這或是因漢語一時還沒有適當的對應詞(如executives指高層管理人員,譯為“總經理”、“董事”,還是什么?Individualism應譯為“個人主義”?還是“個體主義”?),或因為我們對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夠,或因為這些詞語容易與傳統的意義混淆,往往會構成英譯漢中的問題。還有一些WilliamFerraro,ofFerraro&Smith,livedinagreathouseinMontaguSquare.(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語習慣,在漢語中仍不常見:法拉羅•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羅住在蒙塔古廣場的一棟大房子里。)這種文化的不同使得真確翻譯語言更為困難。
(3).中國長期的文化沉淀導致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有著很長歷史文化的國家。自古就有農耕文化的傳統,漢語中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arywant或Foodisthefirstnecessityofman)的傳統,產生與此有關的大量習語。這些在英語中比較罕見,必須按照它們的實際涵義和上下文翻譯。如見面時先問,“吃了沒有?”(按島國的傳統,英語習慣多為談論天氣)只可譯為Howdoyoudo或Hello。還有些“吃飽了撐的”(berestlessfromovereating–havesomuchsurplusenergyastodosth.senseless)、“吃不了,兜著走”(getmorethanonebargainedfor;landoneselfinserioustrouble;beleftholdingthebag)、“吃大鍋飯”(eatfromthesamebigpot–getthesamepaywhetheroneworkshardordoesnotworkatall;practiseegalitarianismregardlessofwork)等等這些不同的文化習慣使得我們在與不同語言的人們有著很大的隔膜。
(4)宗教與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它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薩",神話中的"老天爺""龍王"等,而這些概念在歐美人的腦海里是不存在的,他們信仰基督教,希臘神話與《圣經》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他們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表示痛苦、悲哀或憤怒時,就說God!或MyGod。祝福時會說Godblessyou.表示,驚訝時就說Godblessme.關于這方面的習語還有Godforbid!(蒼天不容),Godforfend(絕無此事)。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HethatservesGodformoneywill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為金錢侍奉上帝的人,為了更多的報酬也會給魔鬼賣力)等等。這些習語都生動地反映了Go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樣深受佛教、道教等影響的中國人,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也無處不在地感受到本族宗教這方面的影響,當他們表示痛苦、悲哀、絕望時會說"哦,天啦!老天爺呀!",當他們發誓時會說"老天作證",當說某人軟弱、無能時,就說"他是個阿彌陀佛的人",當他們表示祈禱或感謝時就說"阿彌陀佛",當他們表示憤怒時就說"的見鬼"。所以說,中西文化的文化差異從而導致我們對翻譯產生一些誤解。這是我們交流,學習上的障礙,為此我們要克服它。我們克服差異學好翻譯的一些措施:
(4)翻譯中的一些技巧和措施: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它涉及兩種語言與多種知識,它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感情!風格等忠實地重新表現出來"王佐良先生說:“翻譯里最大困難是什么呢?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卻要費很大力氣加以理解"針對漢英方面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可以采用一下幾種方式:
(1).直譯法:所謂直譯法即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語言的民族色彩和語言風格的一種翻譯方法。例如:所以李紈雖青春喪偶,但處于膏粱錦繡當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曹雪芹5紅樓夢66)Sothisyoungwidowlivinginthelapofluxurywasnobetteroffthanwitheredwoodorcoldashes,Takingnointerestintheoutsideworld,,以上的翻譯采用了直譯法,既保存了原語的形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原意,不會引起讀者的錯誤聯想
(2).意譯法:意譯主要是指在翻譯時抓住內容和喻義這一重要方面,犧牲形象,結合上下文比較靈活地傳達原意。例如:運濤好久不來信了,一家子盼了星星盼月亮"(梁斌5紅旗譜6)
FormanymonthsnoletterfromYuntao,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芭瘟诵切桥卧铝痢敝皇峭ㄋ咨鷦拥乇磉_“日夜盼望”,所以這里采用意譯的方法"
(3).直譯和意譯兼用:在采用直譯以保留原文意義的同時,又兼用意譯,有時略作適當補充,使譯文能更加清晰地傳達原文含義。例如:王冕一路風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徑來到山東濟南府地方"(吳敬梓(5)儒林外史6)Bravingthewindanddew,WangMiantraveleddayafterdaypastlargepostingstationsandsmalltillhecametothecityofJinan漢語“風餐露宿”中的“風”和“露”分別直譯為wind和dew,而“餐”和“宿”則不能直譯,只好根據其含義意譯為braving。
(4).在翻譯中遇到兩種文化差異特別大時,用直譯無法使譯文傳達信息,譯者就要仔細在譯文文化中尋找對應的表達方式,作出各種必要的轉換,進行意譯。
1)不同的文化的人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諸多不同,為使原文能夠保持原文的意義,應做相應的等值轉換。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打手大腳,英語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習語,如torestonone’soars(暫時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式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式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因受不同文化習俗的影響,各民族表達相同概念的說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語言的互譯中,要注意轉換表達方法以符合譯文習慣。玉兔”這一商標在英國譯成”“MoonRabbit''''''''而不澤成“Jade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國神話中陪伴吳剛生活在月宮掛花樹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為月的代稱。將它譯成MoonRabbit體現了我國方老文化的風來,讀英文不易產生異解,不會誤認為是玉做成的兔子。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進些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在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a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五.我的看法與翻譯:
導致翻譯差異的原因有許多,我認為如果想從根本上改善,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里,是因為不懂西方的個別詞語還是不懂他們的特殊表達。然后就是多交流,多與外國人交流,滲透他們的文化,還要學會對方的生活方式和一些背景下的表達,如果可以,中外應該多加強交流,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文化上。加快全球化,一體化,融入百家思想。中國要加快步伐,拉近中西的距離。
思維模式上存在的差異,是每個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又勢在必行。因此,就這一點而言,首先應擺正態度,各民族在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應該本著的精神,學會尊重、認識和接納他民族的思維模式,而不是將與本民族思維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維模式視為異端;在與他民族的思維模式的對比中,要善于認識到自身思維模式的缺點和他民族思維模式的優點,善于取長補短。
針對語言方面的差異,譯者應不斷加強對所譯語言的敏感性,從語音、詞匯、語法、語義、修辭等各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要培養自己養成一種規律性閱讀所譯語言所寫的各種文本的習慣,及時了解所譯語言的各種發展動態。
為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翻譯中的文化交流障礙,譯者就要清楚地意識到:作為翻譯工作者,不僅要成為精通雙語言的人,更要成為精通“雙文化”的人,要善于識別待譯作品中的文化術語和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不斷培養自身的“文化意識”,同時要在正確翻譯觀的指導下知道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現文化缺省而譯文讀者又不可能根據上下文感知到的情況時,譯者就要在譯作時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適當的手段將其補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傳遞失誤的后果。另外,譯作過程中,對待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要客觀公正。再者,譯者還要認識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為文化的這種兼容性,各國之間的個個層面的交流才可能繼續;譯者的工作就是不斷促進文化的這種兼容。
最后,要在翻譯過程中視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要認識到異化與歸化作為兩種不同的處理翻譯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異化強調“保留源語文化”以豐富目的語文化及其表達方式,從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歸化強調“交際第一”,譯者不僅要設法克服語言的障礙,還要克服文化的障礙,從而避免因文化沖突而造成的各種形式的誤解。從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強調翻譯的交際性,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側重點不同罷了。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至關重要。要始終記住一個大前提: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
要善于將二者結合。如翻譯“東施效顰”可采用音譯加直譯/異化翻譯出其字面意思,意譯/歸化注釋法對其字面翻譯進行補充。這樣既達到了信息交流,也達到了文化交流。
六.結語: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問題是“異化”還是“歸化”。從“文化傳真”的目標來看,譯文應是越“異化”越好;然而為了照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許一定程度的“歸化”。這就要求譯者既要對原語能盡窺其妙,又要對譯語能運用自如,做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尤金•奈達說過:“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功底甚至比雙語言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富有意義?!笨梢娢幕町悓Ψg的影響不可低估,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加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加強對語感的培養,還有加強交流是做好翻譯工作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文獻:
1.文教資料;2005年27期。
2.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景德鎮高專學報;2005年01期。
5.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6
關鍵詞: 動物詞匯 英語 漢語 文化內涵
一、引言
著名語言學家拉多在其《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中談到:“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闭Z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屬于文化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反過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類所有的文化現象都可以在語言中得到反映[1]。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著文化的浸潤和影響。可以這樣說,文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文化是有社會、民族屬性的。動物詞匯的文化意義是指它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產生的意義。這種文化是社會賦予詞語的引申義、隱喻義、借代義、聯想義、象征義、感彩、語體色彩及特有的含義[2]。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和動物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從原始社會,原始人偶然捕捉動物來充饑,到古代的狩獵,到近代、現代人們把許多動物當成他們的好朋友。動物與人類關系的演變使得動物詞匯也隨之變化。
二、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
1.同一動物詞匯在英漢文化中具有相同文化內涵。
由于人類生活的生態環境相似,中英兩國人民從動物的基本屬性去認識動物,對同一動物就會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喻義,賦予動物詞匯相同的文化內涵。例如,公雞(cock),中英文中都表示“驕傲”。英語里說as arrogant as a cock,漢語意思是“驕傲得像只公雞”。再如:as meek as a lamb(馴服得像綿羊);He is a sheep in wolf’s clothing.(他是披著狼皮的羊,外強中干。)(《美國諺語詞典》)。
英漢語中對豬的形象和喻義也基本一致,“豬”給我們的印象常是“愚蠢、笨拙、臟亂,好吃懶做”。下列有關豬的成語體現了人們對豬的輕蔑,如“豬朋狗友”、“泥豬疥狗”、“人怕出名豬怕壯”、“指豬罵狗”等。英語中也有不少含有pig的習語,如eat like a pig(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吃得過多),buy a pig in a poke(亂買東西,盲目跟從)等足以表明pig的形象不佳。驕傲的公雞、淺薄的青蛙和蠢豬體現了英漢兩個民族共同的愛憎褒貶與審美取向。
2.同一動物詞匯在英漢文化中具有不同文化內涵。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由于英漢兩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對同一動物詞產生不同的聯想,賦予動物詞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雞(chicken)在平常生活中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雞有它褒義的一面,如“聞雞起舞”――聽到雞鳴,就起床舞劍,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時奮發。打鳴本是公雞的“專利”,而母雞啼鳴則被認為不吉利,舊時認為這預示著家庭的敗落,封建時代用以比喻婦人專權。古人除了常用雞來守夜報時外還常用于占卜、驅邪、祭祀等,可見雞對人們的重要性。雞在中國人的眼中是吉祥之物,深受人們的喜愛。chicken在英語俚語中卻象征“膽小鬼,懦夫”,如:He is not a chicken!He just doesn’t want to offend anyone!(他不是膽小鬼!他只是不想得罪任何人?。ヽock(公雞)因其打鳴不時吵到人,所以被稱a cock-and-bull story(無稽之談),如:He told us some cock-and-bull story about having lost all his money.(他鬼話連篇,告訴我們他把錢都丟了)[3]。
3.一些動物詞在漢語(或英語)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英語(或漢語)中卻沒有相關對應的文化內涵。
漢語文化中,“龜”一樣在漢語中都是長壽的象征。中國人認為龜有千年的壽命。然而龜也有其貶義。在日常生活中,“龜”字是對人的謾罵和污辱。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過是行動緩慢的動物而已,無此聯想。再如,“鴛鴦”(Mandarin Duck)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鳥,雌雄偶居,形影不離,戲水玩耍,過著一種自由而甜美的生活,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里過著幸福美滿生活的夫妻的代名詞,有“棒打鴛鴦”、“野鴛鴦”、“鴛鴦被”等詞。[7]而鴛鴦在英語文化中則缺乏這樣的內涵。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一些動物詞匯在英語中常有極其豐富的聯想意義,而在漢語中就可能僅僅是一種語言符號。如,英語中“cat”常用來比喻心地惡毒、愛說別人壞話的女人;而漢語中對應的“貓”卻沒有這層含義。如果將“And I suppose he will tell all the people,the old cat.”翻譯成“我猜想他會告說所有的人,這位溫順的老太太?!本痛箦e特錯了。英文中用“cat”形容女人是含貶義的。這句話的原意是“我猜想他會告說所有的人,這個長舌的老太婆!”。dog(狗)在英語民族文化中是一種有著豐富喻義形象的動物,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出頭之日。)中國人對此沒有這種聯想。turkey(火雞)在英語中人們賦予它豐富的內涵,talk turkey(打開天窗說亮話),cold turkey(突然停止,完全戒除);而對于中國人來說它不過是一種普通的動物而已,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聯想[4]。
4.不同的動物詞匯在英漢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內涵。
不同的動物詞在英漢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內涵,即中英文中用不同的動物詞匯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雖然兩種語言中所用的動物詞不同,但它們的比喻意卻是相似的。漢語說“吹牛”,可英語卻用talk horse;比喻“著急”,漢語用“熱鍋上的螞蟻”,英語卻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熱磚上的貓);漢語一般用牛來形容力氣大,而英語中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他壯得像頭牛);比喻“頑固”,英語用as stubborn as mule(頑固得像頭騾子),而漢語通常說“犟得想頭?!?。多數情況下,漢語的老虎和英語的獅子可以互相替換。舉例來說,漢語中的“攔路虎”在英語中就是“a lion in the way”(攔路獅),“置身虎穴”在英語中是“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把頭放到獅子嘴里),“虎頭蛇尾”可以譯成“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來時像獅子,走時像羊羔)。這些成語中的老虎在英譯時都變成了獅子[5]。
三、文化內涵差異的原因
通常動物詞匯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廖光蓉認為,動物詞匯產生文化意義的基礎有三點:一是動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為、習慣、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內容、文化傳統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話、宗教、傳說、歷史、文學、藝術、語言、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三是聯想,聯想是指把動物和另一事物聯系起來,而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文化心理對于聯想的產生起著潛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發和引導作用[3]。從對比分析的角度來說,造成英漢動物詞匯聯想意義異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英漢兩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說話愛使用比喻,人們常在描述事物時借用動物之形。比如,出家人誦經時所敲之魚形木鼓,被稱為“木魚”或“魚鼓”。除去魚的整體形狀外,人們還往往借其身體的某一部分來寫景狀物。如:你過度操勞而在眼角生出的皺紋,被稱為“魚尾紋”;天將破曉之時則會在東方出一抹“魚肚白”。而西方則很少利用動物的外形來作比喻,因為西方重視形勢分析和邏輯推理,說話喜歡用概念去定義,用邏輯去推理,人際交往語句表達清楚、明確,與漢文化中的表達含蓄、留有空間形成鮮明對比。英漢翻譯中應該注意語言的文化內涵。
2.英漢兩個民族審美心理不同。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天地共有基礎物質“氣”,人與天地共守基本規律“道”,人的形態與功能都與天地相對應,中國人在自然萬物內照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愛用花蟲鳥獸的特性來比擬人類自身的某種社會品性,實際上這是把自身的思想品格投射到自然界的各種動物上,導致了人性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格化,從而代表動物的名詞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意義。而西方文化是一種科技理性文明,英美人很少用動物比擬人的思想品格進行道德化描寫,他們傾向于用動物象征人的某種自然屬性而非社會屬性。
3.民族文化傳統不同。
英語受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的影響很大。英語中有些動物詞匯具有源于希臘羅馬神話,或《圣經》,或兼而有之的意義。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也有許多神話傳說。相傳黃帝奠定了中華文明,受到后人的尊敬賀崇拜。他后來乘龍上天,而那龍是天地來迎他的。于是“龍”便有了帝王、才俊之士的意義。但漢民族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要遠遠小于英語民族。
4.自然環境和社會習俗不同。
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所相互的自然環境不同,一種動物可能在這個國家常見,而在另一個國家罕見,人們對很少接觸的動物自然不會產生什么聯想意義。
5.兩種語言的語音語義系統不同。
英漢兩種語言有著各自不同的語音系統,諧音產生的效果不同。英語中的horse(馬)與hoarse(沙啞的)諧音,但并未產生任何聯想。而漢語蝙蝠的“蝠”字與“?!蓖簦拔弪稹迸c“五?!蓖簦笳餍腋?、吉利。再如漢語“魚”會讓人聯想到“結余”、“年年有余”,“雞”會讓人聯想到“”,而英語詞匯音節過多,諧音概率低,通過諧音獲得文化內涵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結語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由于英漢民族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動物詞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
本文涉及了同一動物詞的異同,不同動物詞匯在英漢中的差異及產生差異的原因,使我們能夠了解一些英語、漢語的特點和各民族的習慣。然而要想真正掌握詞匯就必須在理解詞匯的內涵上下功夫。同樣,要正確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就應堅持不懈地大量閱讀,研究其文化差異,深入地了解英國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而且,在進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語言,更要注意能力;只有把文化和語言能力有機結合,才能準確地傳達語言和文化信息,以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高美麗.英漢動物詞匯及其文化內涵對比[A].王德春.對外漢語論叢(第四集)[C].學林出版社,2005:300.
[2]丁菲菲.翻譯入門――漢譯英[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43.
[3]劉玲.十二生肖動物詞匯中英文原義與聯想意義的應用[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4,(1):63.
[4]伍卓.英漢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J].邵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23(1):74.
從1896到2008;從雅典到北京;從風情萬種的愛琴海到波濤澎湃的渤海;從然不動的奧林匹亞山到蜿蜒連綿的長城腳下。奧運的腳步近了,幾乎能遙望到奧運圣火在神州大地處處燃起,全中國13.06億兒女都仰目為奧運祝福……
2008年8月8日晚8時,鳥巢主會場上空燃起數百只煙花,似一條巨龍俯視著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我明白,傲立于世界東方的漢文化終于可以也西方的同志們作一次“親密接觸”了……
我知道,老外們對中國的看法不外乎就是“神秘”二字吧!大地他們也是這么看印度的——這個在佛腳下年了五千年經文的古老國度。但他們更為中華文明而詫異,這個東海托起的古老國度.文化明珠,她的禮樂制度,她的文學藝術,她與眾不同的社會制度。
世上仇華的人不在少數,到我堅信僅一開幕式,消弭“仇恨”足亦……
摘要:本文以初探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演變融合作為研究主題,首先,課題從兩個時間段總結回顧了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歷史融合過程,其次,從三個不同的方面概述了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相互影響,最后,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對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未來演變融合提出了綜合思考。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相關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提供積極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維吾爾族文化;漢文化;演變融合
引言
維吾爾族和漢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互動,民族文化的協調發展是我國新時期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深入研討這一課題具有較好的實現意義。
一、回顧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歷史融合過程
(一)建國前
在建國之前,維吾爾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交融過程相對較為緩慢,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維吾爾族人民過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家庭作為其民族文化中的基礎單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男性族人掌控著統治地位,支配著人際關系,也不斷的完善著涵蓋宗教、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進程。尤其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由于被剝奪了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所以導致兩族文化的融合程度相對較低。
(二)建國后
在1949年建國后,國家開始從法律的層面上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因此,受到大環境的改變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維吾爾族開始改變了傳統的“視妻子和子女為私有財產”的觀念,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維吾爾族家庭內部的關系結構和生活思維習慣。從上世紀的五十年代以來,社會主義革命運動進一步推動了民族間、家庭間、成員間的平等、互助、民主的社會關系的建立,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也帶動了維吾爾族深化了家庭關系變革的步伐,即家庭成員之間的地位和權利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女性權利和地位開始提升,年輕人的權力開始凸顯。和漢族人的生活交流生活中,維吾爾族人開始了解并逐步接受了漢人的思維方式,對漢族人的各項文化傳承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在局部地區已經形成了兩族文化的融合。
二、概述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的相互影響
(一)飲食文化及其變遷
我國維吾爾族飲食結構中,面食占主要位置,其次是肉類和水果,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還是與其長期的生活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在維吾爾族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肉類的選取基本都集中在羊腸灌食、駱駝肉、牛肉等,通過燒烤或者晾曬等技術保證食物可儲存,同時調制的喂料可以保證食物的鮮美,同時,由于生活習慣發生變化,即由游牧民族逐步過渡到耕種民族,導致維吾爾族也注重農業飲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以面食為主,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面條等物品,熱性飲食和涼性飲食涵蓋了稀飯、馕和餅等多種形式,另外,古代的維吾爾族人喜歡各類飲品,但是對酒類的飲品涉及較少,基本上不飲酒,這是由于其文化中伊斯蘭教的綜合影響決定的。但是,隨著和漢族文化的融合,我們也驚喜的看到維吾爾族在飲食文化方面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現代飲食結構接軌也較為明顯。
(二)家庭相關的文化價值及其變遷
在維吾爾族的家庭傳統中,其家庭相關文化的變化在婚姻關系上體現的較為明顯。之前的婚姻包辦現象比較普遍,長輩在婚姻關系中起著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現代婚姻觀念的變化,維吾爾族年輕人開始自己選擇理想的伴侶,情感作為紐帶的婚姻已經開始取代之前的血緣關系組建的基礎,于是維吾爾族女性在婚后開始不再專注于家庭瑣碎的事情,開始獨立承擔家庭之外的其他社會職責。家庭環境的變化給新時期的維吾爾族人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直接的觸動,并形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三)傳統服飾文化及其變遷
維吾爾族人在服飾方面的變化較大,之前男子更多的采用“袷袢”的形式,如今西裝革履的打扮在年輕人也十分常見,年輕女孩也開始趨向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時尚裝束,男子帶出門必須帶帽子的傳統被打破了,女子帶頭巾的歷史傳統也消失不見了,短發開始流行,各式各樣的頭發樣式也開始流行。漢族男性和維吾爾族男性在服飾上的最顯著差異體現在部分傳統服飾圖案的保留方面,各類暗色調的網格面料較為受到歡迎,而維吾爾族女性也保留了自身的傳統偏好,那就是色彩多變的花紋圖案一直留存。
三、對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未來演變融合的幾點思考
(一)通過推進課堂教學提升青少年文化適應力
我國維吾爾族文化與漢文化未來演變融合會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通過推進課堂教學提升青少年文化適應力,是保證未來兩族文化融合過程中的關鍵所在。隨著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的推行以及對少數民族教育體系的搭建不斷完善,維吾爾族的青少年越來越多的接受了現代教育方式,從兩族語言文化的交流開始,逐步過渡到包括思維方式變革、生活習慣變革、行為方式變革以及價值觀變革等多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加強師資力量,不斷推動完善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探索新形式下的教學模式的革新,從而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提升維吾爾族青少年的文化適應力。
(二)通過養老方式研究降低老年人的文化沖突
通過養老方式研究降低老年人的文化沖突是一個較為現實的社會問題,在傳統的民族文化中,維吾爾族的養老文化根深蒂固,非常注重兒女的孝順,但是對晚年的生活標準等需求并不高,受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人的家庭核心價值觀較為明確,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和現代社會發展部一致的情況,比如說社會上推行的養老方式和維吾爾族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有一定的障礙存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在維吾爾族中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造成了維吾爾族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存在隱患。如何通過文化的導向作用化解養老問題上的沖突,是我們需要深入研討的一個課題。
(三)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氛圍保障民族融合進程平穩有序
要保證維吾爾族和漢族的文化融合進程平穩有序,確實需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氛圍,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需要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等相關部門積極結合地方情況研討有效的對策和方案,化解文化融合過程中出現的沖突和對抗情況,積極引導文化因素融合的過程,同時努力探索符合雙方核心利益的溝通過程;第二,在維吾爾族的聚居區做好文化宣傳和普及工作,加強內部的文化溝通,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和豐富多彩的互動節目拉近維吾爾族和漢族的距離,并努力形成能夠持續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第三,通過打造城市文化氛圍,從整體上錘煉民族交融地區的文化溝通,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結束語
總的說來,伴隨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維吾爾族傳統文化作為一面鏡子,在時代變化與民族特色的交替中、在保留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具有維吾爾族特色的現代文化,反映出維吾爾族新的時代特征和精神面貌。因此,研究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變遷及其影響因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汪思艷.解放后新疆維吾爾族服飾變遷研究[D].東華大學.2009年.
[2]彭修建.清代伊犁維吾爾族移民經濟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3]黃麗.湖南維吾爾族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調適[D].蘭州大學.2008年.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這一時期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和數學的成就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科技領域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是與秦漢時期的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這一時期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它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秦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這些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勞動后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重點分析: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數學和醫學方面的成就
成書于東漢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毒耪滤阈g》的思想方法對我國古代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隋唐之際,《九章算術》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更被譯成多種文字。
這一時期中國的醫學水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華佗制成的全身劑“麻沸散”,此項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張衡發明地動儀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期,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了人們的恐懼。張衡沖破神學迷信思想的束縛,制造出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宣揚了他的科學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此類的發明早1700多年,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難點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于地震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物理還沒有學習,而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無論是地震學知識,還是物理上的力學知識,都是學生難以深刻理解的;對于地動儀的作用學生容易誤以為只有預報、預測地震才有用,而對及早了解地震的意義認識不足,這些都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因而將這一部分內容定為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找出造紙術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陶器、龜甲、青銅器、竹木簡或帛。
2.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了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蔡侯紙”。
3.請學生結合書上造紙術外傳示意圖,制作我國造紙術外傳時間表,并搜集史料,討論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4.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簡單介紹紙的生產原理和過程,或課外帶領學生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
二、“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小字內容,了解張仲景和華倫的主要醫學成就。
2.請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張仲景和華倫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課難點突破方案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使學生感受動態效果。
2.搜集有關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的資料,感受張衡的科學精神。
教學設計思想
以電腦課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夠讓初一的學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發明過程和簡單工作原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造紙術、數學、醫學
教學難點: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詞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1.秦漢時期的起止年代,經歷過哪幾個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漢、新、東漢)2.這一時期內,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的統一、秦長城、秦兵馬俑、漢絲綢之路等)然后總結,這一時期,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秦漢時期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演示板書)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造紙技術,今天已在許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紙張,大家請看屏幕。(演示紙出土的地點)
紙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最主要是用作書寫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呢?(學生回答略)
這些書寫材料同紙相比,有什么缺點呢?
(演示紙同其他書寫材料優缺點對比,停在漢紙)
竹木簡在紙發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于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一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一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于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掘都發現了屬于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后來發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么的啟發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制成絲棉。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席上會留下一些絲,干后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制成了絲絮紙,后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來源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后。
105年,宦官蔡倫總結以前人們的造紙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看屏幕。(演示蔡倫像、漢代造紙過程)
造紙術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大家看英國大科學家培根對包括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明的評價。(演示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全書分九章,故稱《九章算術》,這是我國第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奠定了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主要有:(演示醫學成就表,讓學生劃書)1.《神農本草經》2.張仲景。3.華佗(返回主菜單)
[關鍵詞]外語教學目的 漢文化缺失 漢文化導入
一、引言
在過去數十年的外語教學發展過程中,各種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大家學習外語的激情隨著經濟的提升大有越燒越旺之勢。從外語對我國的影響范圍來看,基本貫穿了人生最寶貴的每一個階段,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外語一直都作為人們熱捧的學科?!澳壳巴庹Z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語言工具的使用,而是服從于學生應付各種考試。教學訓練服務于考試的教育范式主導下,學生既無法把外語作為工具掌握,以外語為媒介了解其他國家的技術文明與思想精神,也難以深入閱讀經典,完成量的積累和質的升華?!保R利2013).[1]家長不惜重金讓孩子參加課外班進行外語學習,大學生為了畢業而不得不通過四、六級考試,出國留學的學生更是要跨過雅思、托福之類的重重門檻。即使參加了工作,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評上職稱,人們不得不把好久不看的外語課本重新拾起。外語對國人的影響已深入骨髓,功利性的學習目的已廣為人們所接受。
與外語教學相比,母語的文化教育卻少有問津。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的出現,我們才意識到,不知何時,大學漢語課本悄悄的退出了很多專業大學生的教學大綱,隨之,母語文化的教育在當代大學生的學習中逐步淡化,我們的外語教學中更是過多地強調了外語及外國文化的學習,從而忽視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存在,出現了外語教育中的文化“逆差”。由此可見,我們在外語教學中,重視了西方文化的導入,去忽視了對母語文化的培養。漢文化因素的研究一直沒有引起外語教學界的重視,尤其是數以百萬的外語教學工作者在外語教學中似乎對語言學習方法和語言本體研究更感興趣,對外語教學發展的最終目的缺乏明確的認識。所以,在過去的外語教學中,教師很少談及本土文化的話題,更不會有意識的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融入到外語教學中。
1996年的全國外語教學會上,李嵐清副總理曾說:“我們的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但連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都回答不出來。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如何用英語表達‘稀飯’、‘饅頭’、‘豆漿’、‘油條’”。十幾年過去了,現在的學生能用英語正確表達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了嗎?
二、當代大學生漢文化教育現狀
“作為肩負中國歷史使命的當代大學生,在以外語為工具了解掌握世界信息的同時,利用外語向世界介紹和宣傳中國文化也是作為中國人應盡的義務。”[2]。當代的大學生從小接觸的是西方文化,對于西方飲食文化耳熟能詳。這一切都因我們教師所選取的教學內容和教材所致。但是,我們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到底了解多少?又有多少學生能夠用外語將我們的文化傳遞給世界各國人民?經過十幾年的教學改革,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對本土文化的重視提高了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回顧一下學界同仁近年來對當代大學生漢文化導入調查情況。
段竹英(2013)針對237名云南大學2010級人文、公管、法學、軟件、化工、生科、物科等學院各專業英語快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有關中國文化內容的詞語翻譯測試部分,翻譯表達正確率排在前三位的是41.8%,39.2%和37.6%。宋伊雯等(2010)對本科院校英語專業、非英語專業學生及大學英語教師的中國文化知識掌握情況、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以及他們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態度和對改進這一狀況的期望等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現階段本科院校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較好,但欠缺用外語表達的能力,而大學外語教師在一部分中國文化知識的翻譯上也略顯不足。肖龍福等(2009)采用測試卷、訪談及問卷等研究工具,對山東省兩所高校外語專業和非外語專業的171名四年級本科生、26名外語教師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受試師生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及其外語表達情況,研究結果發現“高校外語教師和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及其英文表達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語現象’,尤其是中國文化英文表達還不具備向外輸出、宣傳、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良好能力”。
根據以上針對當代大學生漢文化導入情況的調查可以看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大學生沒有形成將漢文化融入到外語學習中的意識。大部分學生認為外語學習和漢語學習沒有必然聯系,很少或從未想過將外語學習當作漢文化推廣的工具。二是,當代大學生雖然經過十幾年漢文化的耳濡目染,但這種印記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層次的理解。第三,大學生的外語表達能力仍有一定欠缺,尤其是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詞匯掌握極其貧乏。第四,一線教師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研究有一定差距,跨文化教學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20世紀90年代文學評論家們開始批判西方文學思想的入侵及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流失,2000年從叢提出“中國文化失語”[3],外語界(肖龍福2008,楊洋2010,曾洪偉2006)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缺陷給予了更多重視,并對當今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原因給予了分析。他們認為文化缺失的原因來自諸多方面,比如,高校外語教師和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態度、中國文化課程設置狀況、教師和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掌握狀況等都將對大學生漢語文化水平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另外,除了中文專業的學生, 語文課幾乎是到高考結束后就終止了,中國文化在學校的學習時間相比外語的學習時間簡直少得可憐。在中國文化教育進入佳境之時,中國學生卻被強行斷掉了中國文化之奶。
三、外語教學中漢文化缺失的應對措施
1.提高漢文化導入意識
外語教學的目的本應該是作為承載世界各國人們進行文化交流溝通的工具,我國外語教學的開展應該是為不斷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服務,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我國幾千年的漢文化精髓,但是我們不得不遺憾的指出,我國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習目的追求功利性,漢文化宣傳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缺失,教學目的舍本逐末等現象日趨凸顯。而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根源于教育工作者的漢文化宣傳意識淡薄。陸儉明提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首先需要樹立一些意識。即“要樹立很強的學科意識;要樹立很強的學習、研究意識;要樹立自尊自重的意識”。[4]明確了這些意識之后,教師才能明了自己的職責和所求。2007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盵5]這里的人文性,我個人認為就是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融入問題。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產生實際上是我們過去幾十年教學的一個缺失,所以當代大學生外語學習的漢文化導入是我國外語教學內容改革的一個必然趨勢。束定芳等(2006)也指出,由于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特殊關系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對外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的認識已成為一個不容爭議的論題。[6]
意識決定成敗。教師作為傳統外語教學的主體,對學生民族文化宣傳推廣意識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教師如在外語教學中將中國文化有機融入到外語課堂,將會對培養學生進一步熟悉母語文化,宣傳母語文化的意識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比如,每逢我國傳統節日,教師讓學生用外語寫作的形式來描述這些中國節日的由來、發展歷史、相關典故,這樣學生會在課下用一些時間查找相關資料,并對所搜集內容進行編輯整理。這樣學生準備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漢文化的過程,同時,用外語進行漢文化的表述則是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過程。
2.調整外語教材內容,增加母語文化
英國人在向世界推廣外語時的體會是:作為一門外語,一國的語言作為外語來教時,別國語言好過母語國教材,才是母語發達的標志。教材是文化傳播和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載體,教材內容的編排直接決定學生學習興趣的取向。在幾十年的外語教學中,我們所使用的教材雖經過歷次改編,但以英美概況為主的西方文化介紹占據整個教材的局面仍然沒有什么改變,這樣的教材編排無疑使學生的全部注意力主動或被動的集中在西方文化上。同時,從根源上切斷了剛剛步入獨立思考階段的大學生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和可能,除中文專業之外,其他的大學生自步入大學開始,中文專業教材幾乎消失殆盡,所以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和思考中國傳統文化,更不用說去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用外語宣傳中國文化了。所以教材內容的選定應該引起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一線領導和教師的注意。
漢文化的導入可以通過諸多途徑來實現,比如:在外語教材中適當穿插中國文化元素,或者在外語專業的學生中開始漢語文化選修課程等。新近,云南大學針對中國文化失語這一現象和在校大學生的需求,開設了“中國文化英語橋”的課程,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和追捧。該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外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開拓其東西方文化視野,加深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他們自身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激發其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提高他們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培養其跨文化交際意識,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靈活處理中英文化差異,用外語有效地進行交際,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通過這些途徑的漢文化導入,將為學生提高漢文化學習提供幫助,對學生漢文化意識的培養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3.提高外語教師跨文化交流的素質
外語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逐步增強漢文化導入意識,同時,教師的文化根基專業素質的提高直接影響著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和效果?!皫熣?,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外語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毋庸置疑。教師要想在教學中能夠發揮好這一主導作用,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皩W高為師,德高垂范”。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優秀的教師。呂必松教授認為語言教師應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條件:一是具有比較廣博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包括語言學知識;心理學、教育學和語言教學法知識;文學知識和其他文化知識。二是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主要指語言文字能力;課堂教學能力;交際和組織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7]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再加上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煉,才能勝任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除應該具備課堂實踐能力外,從事外語教學教師的跨文化素質還應包括:漢語及中國文化知識、外語及學生母語國文化知識、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等方面的知識儲備。
漢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導入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豐富的語法詞匯等語言本體知識,同時要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背景知識,能夠準確反映出特定語境中語言含義,并能夠通過第二語言將它表述出來。外語教學中的漢文化導入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自己多年輸入的文化知識通過第二語言進行輸出出來。經過多年的外語學習,當代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該能夠達到教學要求,而多年的本土文化教育,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腦海里的積淀已經有了一定儲備,大學生缺少的是這樣的機會,通過第二語言嘗試著去表達中國文化。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必要的漢語言文化導入,尤其是教師的樣本作用將無疑將會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并能及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結語
外語教學改革首先應該著眼于外語教學目的。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文化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作為世界各國溝通理解的橋梁和紐帶,語言教學首先要從國家體制上進行改革,摒棄功利性學習行為。通過外語與母語文化的共融,使得世界文化得到更廣范圍交流和學習。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更應該得到大家的重視和支持,漢文化的推廣是世界人民的財富,外語教學中漢文化的導入是漢文化推廣的重要途徑。
最近我國高考改革外語成績的總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邊是國語總分的提升,一邊是外語總分的下調,一升一降,表明的是國家層面對外語教學和母語文化發展認識發生了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孟繁華說:“學生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母語學習上,現在很多學生寫字不如從前、中國傳統文化不十分清楚,適度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隨著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改變,高校也應該適應基礎教育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盵8]這種調整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是國家、學校還是學生會對提高漢文化的重視產生積極的作用,對外語教學中的漢文化導入給予極大地支持。
項目:石家莊鐵道大學“十二五”教育科學研究課題(110449)
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GH132075)
[參考文獻]
[1]馬利英語降分,高中教育走向何方【N】.燕趙都市報2013-10-28(17)
[2]段竹英大學英語后續課程―“中國文化英語橋”課程建設研究2013
[3]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陸儉明.漢語教員應有的意識[J].世界漢語教學,2005(1):60-63.
[5]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年7月
[6]束定芳,莊志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呂必松.關于對外漢語教師業務素質的幾個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89(1):1-17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斗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適應封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斗中,發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奔磳嵤虑笫堑睾饬咳耸篱g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傳播的宗教?;浇獭⒎鸾?、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采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的需要,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學重點:佛教的傳入和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教學思路:制作知識結構圖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結構,掌握重點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成就?總結,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其教義主要有人生是苦難;要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入極樂世界。西漢末,佛教經中亞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傳入我國后,分內傳佛教、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貴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有人還翻譯佛經。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是因為它要求人們忍受現世的一切苦難,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從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統治者的支持之下,東漢末年,佛教在我國逐漸流傳起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以使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靈"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和天國,從而放棄為爭取現實幸福的斗爭,而安于被奴役的命運。
二、道教的出現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間神仙方術發展而來,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響:如建筑(道觀)、醫藥(煉丹、火藥)、武術(武當派)、氣功等。
三、王充與《論衡》
聯系前面曾經涉及的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王充,東漢人,著《論衡》,提出無神論,即唯物主義思想。
當時的社會環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統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能獨立思考、敢于提出違世之說就顯得更為可貴。[小結]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今天社會上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殘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一些事物。
板書設計: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傳入我國(西漢末)
2.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二、道教的出現
1.道教在民間興起(東漢)
2.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三、王充與《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