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五年級冊科學

五年級冊科學

時間:2022-05-06 12:03: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級冊科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五年級冊科學

第1篇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工作總結

在教學工作中與全體老師一道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更新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順利地完成各項教學工作任務,取得了一定成績。科學學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轉變育人觀念,進一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加強學科質量意識,認真執行教學常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因此,為總結經驗,爭取更好的成績,現將本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匯報如下:

一、做好課前準備,備好課

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二、組織好課堂教學

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形式多樣,不拘泥于書面作業,多種方式交替進行,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加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做好課后輔導工作

小學階段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不能完成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積極參與聽課、評課等教研組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補己之短,提高教學水平。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相關理論,并將學到的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之中,做到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落實課堂教學45分鐘,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第2篇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期末重點復習題

第一單元 神奇的機械

1、像剪刀、筷子、掃帚那樣能夠幫助人們 降低工作難度 或 省力 的工具裝置,都可以稱做 機械 。

2、機械可以分成 簡單機械 和 復雜機械 兩類。

3、有些機械較復雜,由兩種或兩種以上 簡單機械 構成的,這些復雜機械通常叫做 機器 。

4、 杠桿 、 斜面 、 輪軸 、 滑輪 等都是常見的簡單機械。

5、 杠桿 包括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棍子。杠桿上有三個點,分別是 支點 、 力點 、 重點 。

6、大科學家 阿基米德 曾經說過: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

7、當杠桿的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大于 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 省力 ;

當杠桿的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小于 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 費力 ;

當杠桿的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等于 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 不省力不費力 。

8、利用杠桿原理的工具有: 鉗子 、 筷子 、 起釘錘 、 開瓶器 、 鑷子 等。

9、天平是一種測量 物體質量 的儀器,天平是根據 杠桿平衡 的原理工作的。

10、斜坡就是一種 斜面 。斜面有 省力 的作用。斜面坡度 越小 ,所需的拉力 越小 。即坡度越 小 越 省力 。

11、利用斜面原理的工具有 刀 、 叉 、 針 、 鏟 、 斧子 、 螺絲釘 等。

12、螺絲釘的螺旋和修盤山公路都是利用 斜面 的原理。

13、有一個 輪 固定在可以轉動的 軸 上的機械叫 輪軸 。

14、輪軸有 省力 的作用。在軸相同的情況下,輪軸上的 輪越大 越 省力 。

15、利用輪軸原理的工具有 螺絲刀 、 方向盤 、 水龍頭 、 門把手 等。

16、 滑輪 就是一個繞了根繩子的帶溝槽的輪子。

17、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 定滑輪 ;隨著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做 動滑輪 。

18、 定滑輪 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不省力 ; 動滑輪 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省力 。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形成了 滑輪組 ,它既能 省力 ,又能 改變用力的方向 。

19、國旗是利用 定滑輪 升上去的。利用滑輪的機械還有 吊車 。

20、像自行車鏈條那樣能把 動力 從一個部分傳遞到另一個部分的裝置叫 傳動裝置 。

21、傳動裝置可分為 齒輪傳動 和 鏈條傳動 。

22、齒輪傳動可以有 改變運動速度和方向 的作用

23、鐘表的主要傳動裝置是 齒輪傳動 ;縫紉機的主要傳動裝置是 鏈條傳動 。

24、比較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的異同。

答:相同點:都可以改變運動速度。不同點:齒輪傳動能改變用力方向;不能較長距離傳力。鏈條傳動不能改變用力方向;能較長距離傳力。

第二單元 形狀與結構

1、物體大多數是由 錐 、 臺 、 柱 、 球 四種基本的簡單形狀構成的。

2、人們從一些動植物的形狀中得到啟發,設計了 柱狀鋼管 、 瓦楞紙 、 薄殼結構的建筑 等。

3、把 薄的材料 用不同的方式 折疊 或 彎曲 ,可以提高材料的 承受力 。

4、薄的材料折疊或彎曲的 形狀 不同,其 承受力 也是不相同的。

5通常,結構由 支架 構成, 三角形支架 最穩固、結實,所用材料也 最少 。

6、不穩定結構,可以通過 架梁 的方式增加其 三角形結構 ,使它變得穩定。

7、鐵塔、高壓線塔、石油井架、起重臂都屬于 支架結構 ,都運用了 三角形結構最穩定 的原理。

8、被稱為“鋼鐵巨人”的艾菲爾鐵塔在 法國 。

9、平板橋、拱橋、吊橋是按橋的 形狀 分類的。

10、 趙州橋 是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11、 拱橋 、 斜拉橋 比平板橋的承受力大。

12、橋梁的承重力跟橋梁的 形狀 有關。 拱橋 最結實,其次是斜拉橋, 平板橋 最不牢固。

13、古時候用 樹枝 、 茅草 造房子;現在用 鋼筋 、水泥 、 磚塊 建造平房大廈。

14、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不管是平房還是樓房,房子的主要功能都是 避暑御寒 。

第三單元 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的

1、植物經過 開花 、 傳粉 和 受精 等過程,形成 果實 和 種子 。 種子 可以長成新的植物。

2、人們利用植物的 根 、 葉 或 莖 等可以產生新植株。用莖繁殖的三種方法是: 扦插 、 壓條 、 嫁接 。

3、用根繁殖的植物有: 蘿卜 、 胡蘿卜 、 甘薯 等;用莖繁殖的植物有: 馬鈴薯 、 生姜 、 水仙 、 吊蘭 等;用葉繁殖的植物有: 落地生根 、 寶石花 等。

4、在自然條件下,大多數動物都是通過 雌雄結合 進行有性繁殖。

5、動物的繁殖包括 雌雄的識別 、 、 生產 、 對后代的哺育 等一系列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是動物的 本能 。

6、動物的兩種基本繁殖方式是 卵生 和 胎生 。像魚和雞等動物那樣的 產卵或下蛋 的繁殖方式叫 卵生 ;像馬和貓等哺乳動物那樣直接生出小動物的繁殖方式叫 胎生 。

7、生物產生新個體的過程叫 繁殖 ,雌雄動物經過 ,和卵子結合形成 受精卵 后,發育成新一代。

8、動物的特殊繁殖方式有哪些?

答:蝸牛——雌雄同體;海馬——雄性育兒;皺唇鯊——卵胎生;鴨嘴獸——卵生、哺乳;水螅——無性繁殖;海葵——分裂繁殖。

9、人類是通過 兩性結合 繁殖自己后代的。

10、我在媽媽“肚子”里住了 十個月 。

11、媽媽在懷孕的時候有 惡心 、 嘔吐 、 偏食 等不良反應。

12、我出生時媽媽有 非常疼痛 、 虛弱 、 勞累 等情形。

13、剛出生時我 非常弱小 , 胎體豐滿 , 身長約50厘米, 體重3千克左右 。

14、孕婦臨產前,胎兒、胎盤及羊水的總重量約為 5.5千克 。

15、我們應該怎樣珍愛生命,回報父母養育之恩?

答:①學做負重活動,體驗媽媽懷孕時的負擔;②多做家務,減輕父母的勞累;③努力學習,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回報父母等。

第四單元 巖石與礦物

1、巖石的用途有 建筑房屋 、 鋪路搭橋 、 石桌 、石凳 、 制作觀賞石 等。

2、 巖石 是天然形成的石頭,不是經過人為加工的混合物。

3、可以用放大鏡觀察巖石的 顏色 、 結構 ,用錘子敲擊觀察巖石的 軟硬 、用滴鹽酸觀察巖石 是否冒氣泡 等方法,了解常見巖石的特征。

4、地質學家按巖石的 生成方式 ,把巖石分成 巖漿巖 、 沉積巖 、 變質巖 三類。

5、由巖漿冷卻形成的巖石叫 巖漿巖 ;由泥、沙、巖石碎屑沉積形成的巖石叫 沉積巖 ;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化形成的巖石叫 變質巖 。

6、屬于巖漿巖的巖石有 花崗巖 、 玄武巖 ;屬于沉積巖的巖石有 砂巖 、 頁巖 、 石灰巖 ;屬于變質巖的巖石有 片麻巖 、 大理巖 。

7、 沉積巖 里常有 化石 、 煤 、 石油 、 天然氣 。

8、化石是古代動植物的 遺骸或痕跡 。

9、 煤 是埋在地下的 古代植物 ,在高溫高壓下經歷復雜的化學變化后形成的。

10、 石油 、 天然氣 是湖泊、海洋里的生物死后沉積到水底被泥沙覆蓋,經過千百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

11、可以從 顏色 、 結構 、 透明度 、 光澤 、 形狀 、 硬度 等方面認識礦物的性質。

12、大自然中,成分集中且有一定結構的石頭叫做 礦物 。

13、 巖石 是由一種或幾種 礦物 組成的。

14、在 白色無釉瓷板 上刻劃,可以看到礦物的顏色。

15、赤鐵礦是 棕紅色 的。把 赤鐵礦 磨成粉末,與液體混合,可以做成顏料。

16、 石墨 是制造 鉛筆芯 的主要原料。

17、 方解石 和 白云母 是兩種常見的能透光的礦物。 白云母 一層一層的薄片,橡書本里一頁一頁的紙張。

18、做眼鏡和放大鏡鏡片的礦物是 石英 。

19、 手指甲 、 銅鑰匙 、 小刀刃 、 玻璃 是按照由軟到硬的順序排列的。

20、 滑石 是 最軟 的礦物。純凈的滑石是生產 化妝品 的好原料。

21、 金剛石 是自然界中 最堅硬 的礦物。金剛石是制作 玻璃刀 的材料。

22、 石英 是制造 玻璃 的重要原料,透明的石英稱為 水晶 ,可做各種首飾。

23、 螢石 又稱 氟石 ,是制造 牙膏 的重要原料。

24、礦物資源是 有限 的,正在日益減少。

25、地球上的資源可以分為 可再生資源 和 不可再生資源 兩類。

26、 水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是 可再生資源 ; 石油、天然氣、各種礦物資源是 不可再生資源 。

27、我們能為保護礦物資源做些什么?

答:(1)要節約使用礦物資源。(2) 回收利用礦物資源 (3) 要保護好這些礦物資源 (4) 積極開發新資源 (5) 加強宣傳。

28、據資料統計,我國對礦物資源的 回收利用率 不到 30% 。

第五單元 人體的“司令部”

1、世界上最復雜的“機器”是 大腦 。

2、腦的質量約1400克,大腦的質量占腦重的 80% ,約1120克。

3、大腦的大小和形狀像 兩只并攏的拳頭 。

4、大腦的表面像 核桃 ,有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腦皮層的表面積。

5、大腦的軟硬像 豆腐 ;顏色是 淡粉紅色 的。

6、大腦有管理人的 感覺 、 運動 、 說話 、 情緒 、 記憶 、 分析 、 推理 等功能,所以被稱為 人體的司令部 。

7、大腦對人體的管理,是一種 交叉 的關系。即 左腦 支配 右側 身體的運動, 右腦 支配 左側 身體的運動。

8、人的大腦中, 左腦 偏重于管理 語言 等功能,如語言、書寫、數學、邏輯; 右腦 偏重于管理 空間概念 等功能,如音樂、繪畫、情感、技藝。

9、人睡眠不足時,會有 注意力不集中 、 記憶力減退 、 情緒波動 、 思維反應不靈敏 等癥狀。

10、保護大腦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充足的睡眠;②加強體育鍛煉;③全面均衡的營養;④保持歡快的情緒;⑤不吸煙、不酗酒;⑥逗著玩不能打腦袋;⑦運動時保護頭部。

11、 大腦 和 脊髓 合稱為神經中樞。

12、 大腦 是人體的 “司令部” ,是是高級神經中樞; 脊髓 是低級神經中樞,既是大腦和軀干的聯系通道,又可完成簡單的 反射 活動,如膝跳反應。

13、神經分布于 人的全身 ,就像電話電纜,起著 傳遞信息 的作用。

14、從腦發出的 腦神經 ,主要分布在人體的 頭部和內臟 ;從脊髓發出的 脊神經 ,主要分布在人體的 軀干和四肢 。

15、 傳入神經 又稱感覺神經,負責把信號從身體的各個器官傳遞到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運動神經 負責把信號從神經中樞傳向身體各處。

16、人接受信號并作出反應的的過程是 接受信號——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作出反應 。

17、大腦是怎樣接收信號并做出正確反應的?

答: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從外界獲得各種信息,通過傳入神經傳給腦,腦再將命令通過傳出神經作出正確反應。

18、 眼睛 是接受光線的感覺器官。 視神經 將落在視網膜上的信號及時傳送給大腦,大腦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義,人就產生了 視覺 。

19、通常情況下,人類從外界獲得的信息約 90% 來自眼睛。

20、大腦在處理 視覺信號 時也會出現失誤,作出錯誤的判斷。所以,我們不但要練就一雙 “火眼金睛” ,為要訓練自己 “聰明的大腦”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對信息的真實判斷。

21、 耳朵 是 接受聲音 的感覺器官。 聽神經 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由大腦識別這些聲音的含義,人就產生了 聽覺 。

22、 觸覺 是大腦接受了來自 皮膚 的刺激以后,產生的冷熱、疼痛和壓力的感覺。 皮膚 也是一種感覺器官。

23、 嗅覺 和 味覺 密切相關,嗅覺能增強味覺的感受。

24、人體的各種感覺是 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

第六單元 交流與質疑

1、 交流 是通過 書面 和 口頭語言 的形式,與其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實驗成果的過程。

2、口語交流的常用形式有: 描述 、 討論 、 辯論 ;書面交流的常用形式有: 圖表 、 海報 、 圖畫 。

3、其它的交流形式還有 電話 、 書信 、 照片 、 模型 、 電子郵件 等。

4、科學注重 事實 與 證據 ,容不得虛假和輕信。

5、 質疑 就是有根據地對自己的和別人的探究 是否合理 提出疑問。

6、什么是值得我們去質疑的?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7課。教材是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展開活動。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后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只是很少關注到液體的濃度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在以往的實驗中,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目標:

從教學實際出發,深挖教材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認知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原有認知經驗確立重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讓學生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認識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2、教學難點:推測及驗證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五、教學材料準備

1、演示實驗:馬鈴薯、兩個一樣的燒杯、。

2、學生實驗:滴管一個、火柴、酒精燈、三腳架、金屬碟、馬鈴薯塊、食鹽50克、白糖50克、裝有100毫升溫水的燒杯、攪拌棒、藥勺、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策略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我綜合運用了演示法、發現法、實驗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通過讓學生對馬鈴薯的沉浮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推理,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從而獲取新知。

七、教學流程

(一)、實驗設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由自然界中神奇的湖引出不會游泳的人也能享受在水面上漂浮的樂趣,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們用馬鈴薯來研究一下吧。(板題)

1、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杯和2號杯,分析為什么會有沉有浮?(【讓學生明確1號杯中是水,以此為基礎分析不知名液體。降低學習難度,有利教學難點的學習】

2、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沉浮現象?(讓學生大膽猜測是液體的不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學習新知

1、推測探究認識不同液體

①、學生討論:不知名液體和水有什么區別?(學生:加東西了)加了什么?水合其他物質混合形成溶夜,怎樣把水和這種物質分開呢??(學生面露難色,在教師引導下產生很多方案:聞、嘗、曬、燒……討論后形成共識要用科學方法;火烤。)【利用水和溶液的區別,引導學生把水分離出去。突破教學難點】

②學生分組實驗:對不知名液體進行加熱、蒸發。

③、分析推理:加熱后留下的白色顆粒是什么?(學生猜是鹽、白糖、味精等)

【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在教師引導下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猜測,再動手做這一探究學習過程,通過親身經歷獲得了發現,實現了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完成對教學難點的學習】

2、調制一杯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①、討論:假如它就是鹽,你怎么證明?(學生:加鹽試試)(板書)鹽該怎么放?實驗時要注意什么?(鹽的溶解、每次馬鈴薯的取出)【試驗前的準備,以保證學生探究活動的效果】

②、學生活動:按方案進行實驗并填寫實驗記錄表,教師各組巡視、指導。

③、實驗中你們發現了什么?(浮了)全班交流馬鈴薯浮起來用的鹽量:……(板演記錄表)【通過匯報交流實驗數據,認識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鹽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板書??濃)

學生質疑:怎么不一樣?師:舉起你們的馬鈴薯看看。生:興奮地噢--大小不一樣。【活動中學生自然生成對“物體大小和液體濃度決定物體沉浮”的認識】

【這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給足時間學生探究,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探究環境,讓學生不僅親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而且獲得探究成功的體驗。學生初步建立了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這一科學概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會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正確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總結延伸

1、現在我們能解釋那神奇的湖的秘密嗎?閱讀課文中介紹死海的段落。同時介紹中國死海。

2、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鹽水、糖水等液體達到一定濃度使馬鈴薯、人體浮起來,那么,這樣的液體能不能讓雞蛋、葡萄也浮起來呢?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這神奇的探索好不好。

八、板書設計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清水

馬鈴薯

鹽水

(濃)

馬鈴薯

糖水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附:?實驗記錄表

水的量

食鹽/白糖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第4篇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全冊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五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是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

在“沉和浮”單元里,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在“時間的測量”單元里,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熱”單元里,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在“地球的運動”單元里,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2、主要材料清單

“沉和浮”單元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時間的測量”單元

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熱”單元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地球的運動”單元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四、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多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五年級的學生平時能自主完成作業,能關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并試著利用以前學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這些現象;學生對活動的參與性很高,但對活動的熱情持續性不長;學習工具準備有一定難度,大部分同學的課前學具準備總是要打一些折扣,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總體來說五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主動性仍舊不夠,自覺性不高,可見學生對科學學習還是不夠重視。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并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并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制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后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后進生的聯系,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盡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第5篇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0-0-01

閱讀是人們了解事物的最佳途徑,科學課除了實驗課、操作課外,進行科普閱讀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普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知識的寶庫,為學生的能力形成提供充足的營養。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在科學課堂內外進行科普類書籍的閱讀,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深化學生對科學的認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此,結合科學學科特點,談一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普閱讀。

一、以閱讀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的認知和了解

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有些科學術語和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陌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知識才能認知與了解,且能深化學生對科學概念認識的深度。如:細胞、受精卵、胚胎等科學詞匯,在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人的一生》中僅僅作為概念出現。而細胞分裂,生命的來源對學生而言頗有難度,尤其是克隆技術,僅靠閱讀課本“資料卡”的介紹是無法讓學生對這種生物繁殖新技術理解到位的。針對這種情況,我除了播放本冊教學資源中“生命起源電子書”外,還提供給學生需要進行閱讀的資料――《地球生命溯源》《破解身體密碼》《人體的奧秘》《我們的身體》等學校圖書室配發的圖書,引導學生自己去收集與“生命科學”有關的書籍。使學生從科普閱讀中掌握最權威、最豐富、最全面的信息,深化了學生對生命科學知識的掌握。

二、以閱讀拓寬學生科學視野

科普閱讀,有助于學生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識和與科學有關的科學家、科學發明、科學故事及其它相關的科學史,結合科學實驗、科學制作、科學發明的動手操作項目,能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使學生受到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的熏陶,達到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提升兒童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地球與地表的變化》時,雖然巖石、礦物和我們人類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是我們生產生活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巖石和礦物將更廣泛的應用于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但五年級的學生對巖石、礦物和我們的關系知道的并不多,對礦物的用途可能知道和關注的就更少。而實驗室中配備的巖石、礦物標本則不配套,像一些很有名的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古生物化石根本就沒有,僅通過看課本和一些不配套的標本,是難以展開地質科學的啟蒙教育。在教學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播放了維蘇威火山爆發、汶川地震的視頻,學生從這些科普資料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對人類的危害;恐龍化石視頻資料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化石是人類研究歷史以及生物進化的主要依據。除此之外,我還讓學生閱讀班級書柜中《我們到底知道多少---科學之謎縱橫談》《地震的奧秘》《地震的自救與互救》《青少年應該知道的火山》《火山監測與減災》《奇異的巖石》等科普書籍以及學生自己收集到的與之相關的科普圖書,邊查找邊記錄整理。查找結束后,全班交流匯報,匯報時可以語言描述;可以利用圖片介紹;也可以通過手抄報的形式匯報。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愉快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知道了巖石和礦物的更多用處,知道它們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知道目前地球資源的緊缺和保護巖石礦產的緊迫性。從而理解了保護地球上的巖石和礦物資源的意義,對學生樹立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有很大幫助。

三、以閱讀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中有不少的科學知識,既不能通過實驗來獲得,也不能通過觀察來得到,學生只有通過科普閱讀并結合生活與學習中的經驗和體驗,把知識進行重組從而獲取得到新的知識,這時就需要我提供相關的科普資料讓學生進行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單元,學生在平時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已經得到一些與宇宙有關的信息。但學生掌握的有關信息不會很全面,教學中又無法通過實驗讓學生來認識浩瀚的宇宙。于是在教學中,我播放了神十飛天和太空授課視頻,學生觀看的非常認真,這不僅僅是一次科普知識的傳授,也是一次愛國主義的熏陶,而且這樣別開生面的太空之旅,還讓學生了解了太空微重力條件下的特殊現象和規律,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班級書柜中《令人神往的宇宙》、《充滿誘惑的宇宙》《無比神奇的宇宙》《不可思議的大自然》《宇宙奧秘》《宇宙PK科技》等系列書籍也被同學們在課下時間里爭相傳閱,學生通過閱讀知道:我們居住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的一粒塵埃,廣闊無垠的宇宙,包括我們地球擁有無窮的秘密,等待著我們的探索。

總之,科普閱讀,這個科學課堂的“小跟班”,有助于學生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第6篇

五年級學生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發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小編整理了小學五年級2020新學期教學計劃范文【精選4篇】,希望能幫助到您。

五年級2020新學期教學計劃一一、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音樂主題:音樂和我的祖國。以《愛的禮贊》、《多么好》、《彩色的版圖》、《情系江淮》、《南海風情》、《歡聚與期盼》六個單元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活動與展示的平臺。貼近學生生活,體現經典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用歌聲肢體動作大膽的表達內心的感受。

2、歌曲意境的創設和表現。

3、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和歌唱,感受祖國的美好景象,體驗不同音樂體裁所描繪的春景,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特點;

2、在“我的創造”活動中,根據所學的音樂內容,用自己的音樂方式開展創造活動;

3、了解有關地方民歌的基本知識,增添對傳統藝術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主要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做好課前準備、復查工作,備課時注意與新課標相結合,并注意備學生;

2、課堂形式多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可能的讓課堂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

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課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多看多聽其他學校的課程,在本校多實施,使學生開闊眼界。

教師從中總結經驗。

五年級2020新學期教學計劃二五年級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兩級分化現象嚴重。學習的主動性遠遠不夠。當然,班上也有很多積極向上的學生,也有很多思維活躍、善于思考的學生。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在下學期的數學教學應重點采取以下措施:

1、幫助后進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加強課后輔導,對其作業降低要求。

2、深入調查學生的作業要求,改進作業的布置及檢查方式,增加趣味性、開放性、實踐性作業。

3、強化培養、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把學習習慣的好壞與期末數學成績的評價相結合。

4、多鼓勵和表揚學生,多開展一些數學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堅持課堂“數學之星”的評選,嚴格要求的同時鼓勵學生上進。

二、教學內容

圖形的變換,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數學廣角和綜合應用等。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因數與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因數與倍數,在前面學習整數及其四則運算的基礎上教學初等數論的一些基礎知識,包括因數和倍數的意義,2、5、3的倍數的特征,質數和合數。教材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分數的加法、減法,結合約分教學最大公因數,結合通分教學最小公倍數。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圖形的變換、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認識圖形的軸對稱和旋轉變換;探索并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圖形之間的關系,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及表面積公式,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學習有關眾數和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知識。在學平均數和中位數的基礎上,本冊教材教學眾數。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都是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特征數。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比較穩定、可靠,但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可靠性比較差,但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眾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也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適宜選擇眾數或中位數來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五年級2020新學期教學計劃三一、班級情況簡析:

本班級學生共有8人,男生占大多數6人,女生2人。思維不夠活躍,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在這學期,應抓實基礎,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寫話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培養優秀學生的同時,建立學困生檔案,促進整個班級語文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結構

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設計了八個專題。依次是:我愛閱讀,月是故鄉明,學習說明文,生活的啟示,父母的愛,不忘國恥,每個單元包括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與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遨游漢字王國”單元采取了全新的編排方式,包括“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大部分。

本冊共有課文28篇,其中精讀課文14篇,略讀課文14篇;教材后面還附有8篇選讀課文,總共32篇。教材注意整合性和訓練性的循序漸進,將課文分為8組,每組一般有3——4篇課文,在每組課文之前安排了“導讀”。在每篇精讀課文的前面安排了“預習”,后面編寫了“思考與練習”,在略讀課文前面安排了“閱讀提示”,在每組課文之后編排了“積累。運用”。本冊還安排除 2個重點訓練項目,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體現由扶到放的設計思路。

2、教材的主要特點

(一)專題組元的角度更加靈活多樣。

(二)加強整合的編寫目的更加明確。

(三)課文既保留傳統的優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時代感的新課文。

(四)強化導學功能,引導學生思考。

(五)改進“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六)拓展學習資源,加強課內外語文學習的聯系

三、學習目標

(一)認字200個,會寫150個,會使用字典、詞典,有一定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能用鋼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并體會漢字的優美。

(三)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六)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七)學習瀏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八)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5萬字。

(九)樂于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習辯論、演講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修改自己的習作,書寫規范、整潔。

(十一)學寫簡單的讀書筆記、學寫內容梗概。

(十二)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并能策劃簡單的社會活動,學寫活動計劃。

四、教學措施

1、精心鉆研教材,讓課堂有增量。

2、開展大量閱讀,并開設“閱讀欣賞課”引領學生走向閱讀。

3、加大積累量,開展“經典文化誦讀”活動。

除完成八個園地的作文練習之外,進行擴展作文練習和日記的練習,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開展各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遵循記憶的規律,定期復習和檢查,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本知識和技能。

4、加強提高學習自覺性,端正學習目的,注意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提高同學的自信心和上進心,讓每一位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配合學校完成素質教育的多項教育措施。

5、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

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預習指導,自行解決生字詞,課堂有針對性地對重難點稍加點撥,攻破重難點。

6、為了加強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的寫作能力,為其寫作積累素材,繼續要求每天或隔天做課外閱讀讀物文摘卡

7、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要求學生每天讀報或看新聞,并把當天最重要的時事寫在文摘卡上(用一句話概括新聞的內容)。

8、重視詞句段的訓練,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9、繼續對班里的朗讀情況加以重點指導,并且加強讀書的速度訓練,以達到一定的要求。

10、重視重點訓練項目的訓練。

精心設計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11、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發揮優等生的帶頭作用,帶動全班同學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風,重視班干部的培養,班集體的建設。重視學生的德育。

12、習作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啟發引導,讓學生樂寫、愛寫,對寫充滿興趣。

2).感情真實、內容具體,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

3).讓學生經常練筆,養成勤動筆的習慣。

4).習作交流和評價,重在鼓勵。

五年級2020新學期教學計劃四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發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但音樂欣賞課還是缺乏耐心的傾聽,學生最喜歡律動與音樂活動,在這兩方面表現非常好,樂譜知識的學習部分學生仍不是很感興趣。三個班的學生情況有所差異,一班樂感較好,學習能力強,模仿能力好;二班上課紀律差,表演時不活躍;三班性格內向,不敢表現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學習中,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培養,利用生動活潑、富于藝術魅力的形式,鼓勵他們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以此來激發、培養、發展他們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第九冊的音樂教學內容人為八個單元:朝夕、農家樂、足跡、可愛的家、故鄉、歡樂的少年、雨花、冬雪。這八個單元包括了人文、地理、風景等各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能全面地體會到不同的審美意識。這學期的教學主要以唱歌為主,同時結合欣賞、樂理知識。在此基礎上能進行歌曲創編與同伴之間的合作。

三、教學目標

1、要求學會唱課本上的8首歌曲,通過歌曲的演唱,使學生更加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學習、愛科學、愛大自然、愛生活。

2、學會如下樂理知識:下滑音、前倚音、拍號等。

3、上好欣賞課,通過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以音樂的藝術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學生。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認真學習音樂教學大綱,全面了解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2、認真上課,課堂是老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課堂教學力求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聽起來津津有味,學而不厭。

3、積極參加組里的教研活動,多聽同行老師的課,吸取他們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和教學能力。

4、積極大膽地使用現代化的電教設備,加大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密切聯系學生,經求學生對老師的意見,不斷改進教法,提高教學效果,爭取大面積的豐收。

五、考核內容

1、本學期要求學會唱課本當中的7首歌曲:清晨、趕圩歸來阿哩哩、蘋果豐收、外婆的澎湖灣、牧場上的家、雛鷹之歌、雪花帶來冬天的夢,考試時隨教師自由抽取。

2、認識6/8拍號,并知道指揮方法,認識下滑音及唱法。

六、考核標準

1、期末考核的成績應以平時成績(20%)和期末成績(80%)相結合的方式。

平時成績(20%)包括: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上課紀律等,遲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曠課1次扣3分,紀律嚴重不好者,經老師多次批評后屢教不改者扣1分。

第7篇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語法; 淡化 ; 優化; 運用

有不少小學英語教師對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小學教師不必去教語法,小學生不必學習語法,進行語法教學就意味著違背了新課標的精神。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語法教學呢?是淡化語法教學還是優化語法教學呢? 大量的實踐證明:小學英語教學不但不能淡化語法教學,反而要重視語法教學,并盡可能做到優化語法教學。

一、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意義

我們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在口語表達時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語法錯誤。如:I am girl. He like singing. She mother is a doctor. What is you sister do?這些不和諧因素的出現干擾了學生對語言的正確理解,阻礙了學生對語言運用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所以,筆者認為:小學英語教學不但不能淡化語法教學,而要優化語法教學,讓語法更好地為交際服務,成為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隱形翅膀。

二、優化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語法能力是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語法教學是語言教學必不可缺的內容。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大量地創設情境,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語法,還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游戲活動隱性地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和掌握語法,使語法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語言交際的目標。筆者將結合現在進行時的課堂教學實例,闡述如何優化小學英語語法教學。

1.創設語言情境,讓學生真實地感知語法

小學生具備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對他們來說,由眼睛帶來的體會是印象最深刻、最容易理解的。因此,語言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盡量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語言情境中真實地感知要學的語法。

[案例一]

教學內容:五年級下冊Unit 4 B Let’s learn

老師拿著一件很臟的衣服問學生: “Is the shirt clean?” 當學生回答: “No, it isn’t.”后教師說:“En, the shirt is so dirty. I can wash it.”然后做洗衣服的動作,邊做邊說: “I can wash the clothes. Look! I am washing the clothes.”反復說幾遍后請學生出來表演動作,老師問: “What are you doing?”學生邊做動作邊說: “I am washing the clothes.”當學生回到自己的座位時,教師趁機問: “Are you washing the clothes?”引導學生回答: “ No, I am not.” 。通過這樣的情境,學生就可以真實、直觀地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知道現在進行時表示現在正在進行的動作,當動作停了就不能用現在進行時來表達了,這樣學生就輕松地感知到了要學的語法知識。語法知識由抽象變得形象,從而降低了語法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

2.運用游戲活動,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語法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好玩,喜歡挑戰,過于嚴肅機械的練習不能引起他們持久的注意。因此,在教學語法時,我盡可能摒棄直接的、機械的練習,多提供有意義的、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練習所學的語法。我經常用的方法有:童謠、順口溜、故事、競猜游戲等。

故事中學習語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要求教師用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筆者根據小學生愛聽童話故事的特性,設法將語法教學融于童話故事中,讓童話故事成為語法教學的良好載體,從而使學生在讀故事中學會語法。

[案例二]

教學內容:五年級下冊Unit 4的現在進行時

現在進行時的顯著特點就是行為動詞后加ing,為了讓學生記住行為動詞后面加“ing”的規律,我編了一個怪人會根據自己不同的心情要帶不同的尾巴出門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ing就像個小尾巴,而行為動詞就是一個出門要帶小尾巴的怪人,他的小尾巴有三種:長尾巴、中等尾巴和短尾巴。怪人出門時會根據他的心情來選擇帶不同的尾巴,怪人高興的時候,就帶長尾巴,也就是雙寫單詞末尾的輔音字母再加ing;心情一般的時候,怪人就帶中等的尾巴,也就是直接加ing;怪人不高興的時候,就帶短尾巴,也就是去掉末尾不發音的e加ing。我利用怪人出門時要帶不同的尾巴的故事形象而生動地把行為動詞加ing的方法教給了學生。因此,每次我把某個動詞寫在黑板上,學生就會根據怪人的“心情”,準確地給動詞加上了ing。

通過有趣的故事,喚醒了孩子們的記憶,將舊知識滲透在新知識里,減輕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改變了以往枯燥無味的“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趣味性,激發并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競猜游戲中學習語法。

小學生活潑好動,富于挑戰性。我利用學生這一特點,把語法教學融入了競猜游戲中,以便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學習語法。

[案例三]

教學內容:五年級下冊Unit 6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Unit 6 B let’s talk時,我在黑板的下面畫了很多的樹,然后問學生:“Boys and girls, can you guess what’s this place?”有同學猜是花園(garden)、公園(park)、森林(forest)等,經過一翻競猜后,教師教新單詞 “woods”,我也在PPT上呈現多張圖片,掩蓋動作部位,讓全班同學參與競猜,先由教師發問:“What is he/she doing in the woods?” 學生利用所學內容來猜測,然后讓個別學生來提問,最后還可以讓他們同桌相互問答。這樣一來,學生訓練句型的量就多了,范圍就廣了。讓學生來進行競猜,他們熱情高漲,一個個搶著進行猜測。學生整節課都處于愉快、輕松、活躍的環境中,大量地操練了句型,從而掌握了要學的語法――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疑問句及其回答。

3.引用任務型教學,在實踐中運用語法

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主張讓學生通過完成各種任務學習語言。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語法規則,并指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語法知識。

[案例]

教學內容:五年級下冊Unit 4 B Read and write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Unit 4 B Read and write 有關現在進行時的不同人稱的肯定句時,我設計了以下任務。

任務1――聽的訓練:聽錄音內容,判斷句子的正誤

( )①Mom is cooking dinner in the kitchen.

( )②Dad is writing a letter in the study.

( )③Grandpa is reading newspapers.

任務2――讀的訓練:讀五年級下冊Unit 4 B Read and write的對話,根據對話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任務3――說的訓練:同桌兩人互問互答,描述Mike一家人正在做的事情。然后教師創設情景:現在是晚上的七點鐘,讓學生向同桌說說自己家人在晚上七點鐘的時候正在做些什么。

任務4――寫的訓練:完成上面任務3的練說后,讓學生根據所給提示詞和句型,以小作文的形式把自己家人在晚上七點鐘正在做的事情寫下來。

上述任務,環環相扣,按照聽、讀、說、寫的順序對現在進行時結構進行了全方位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鞏固了現在進行時的結構,能準確地描述某人正在做某事,而且也能準確地使用be動詞的不同形式。

總之,只要我們從小學生的特點出發,合理、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案,做到精講多練,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讓學生自己發現語法現象和語法規律,這樣小學生學習語法就不再困難重重了。語法知識如同一把利劍,掌握了它,在今后的英語學習中就能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了。

參考文獻:

[1] 章兼中:《外語教育學》,科學出版社,1999

[2] 莊艷玲:《英語語法教學改革芻議》,《中小學外語教學》,2003年第7期

[3] 戰加香:《新課標下的英語語法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0期

第8篇

1學校層面的合理安排和支持

1.1儀器室的合理布置和規范整理。

實驗器材的齊全、方便取舍,則大大提高實驗教學開展的有效性效率。目前我們儀器室以形成按照三到六年級的實驗器材進行歸類為主:三年級上下冊實驗器材一個上下櫥窗;四年級上下冊實驗器材一個上下櫥窗;五年級上下冊實驗器材一個上下櫥窗;六年級上下冊實驗器材一個上下櫥窗。隨著以后實驗教學的開展,各年級櫥窗再慢慢整理,以單元、課時進行歸類。再以按照物理、化學、生物、玻璃儀器等進行歸類為輔:其他櫥窗按照上面進行歸類,又準備了十多個櫥窗。另外又有一名老師負責儀器室的一些工作等。

1.2實驗室利用的合理安排

我們學校總共2個實驗室,學校三四年級7個班級,每星期共14節科學課,五六年級總共有個8個班級,每星期共24節科學課。為了更好地使用,上回學校向我們科學老師征求意見,后來我向王老師建議,三和六年級一個實驗室,共8個班級,共20節課,除了語文數學課等,剛好安排滿一個實驗室,四和五年級共7個班級,共18節科學課,滿足語文和數學等課程以后,接下來就是滿足科學課程,剛好安排在一個實驗室里。這樣安排以后每堂課都可以滿足在實驗室上,并且每個實驗室課程盡量滿足同年級的排在一起。這樣實驗室充分利用起來,各個老師不會擠在一起,實驗器材的使用不會受到限制,或者徒勞的搬動等。

2教師本身在從事實驗教學有效開展的一些體會

2.1實驗教學的一個基本模式

①實驗教學的開展需要投入一些前期的工作,如橡皮筋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的關系實驗時,提前在每兩組之間畫好刻度,方便學生測量距離等。②引出做實驗的方法,驗證或者得出結論等。③認識做實驗所需的一些器材等,特別是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剛開始接觸科學課,較多的實驗器材都不認識,如在比較吸水性的實驗時,關于滴管等要做一些說明。④讓學生說說這個實驗怎么做?先請一個同學說明,再結合同學老師共同的補充,最后再請一個同學完整的說一下。有時實驗操作比較難的時候,可以適當出示PPT進行說明。⑤做這個實驗時需要注意什么?請同學來說說,最后結合同學補充進行總結。⑥有些實驗操作還是比較難時,則教師適當演示實驗、或請同學上來示范,特別強調一些注意點。有時實驗比較簡單時,則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⑦學生開始小組實驗,教師適當輔導個別小組。⑧小組交流匯報實驗現象和數據,從實驗中再得出實驗結論9、課堂教學結束后,有些實驗器材提前叫學生整理、清洗,便于下個班級學生更好地開展實驗。如加熱白糖的實驗,這個調羹要及時清理。并不是每個實驗都要具有這些步驟,可以根據學生對實驗的一些認識、操作能力大小、實驗本身的難易程度等,進行適當選擇,充分利用時間,使學生的實驗有效開展。

2.2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需要學生的小組合作

一學期為4個月多些時間,為了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以4人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擔任組長的時間為一個月左右。然后由各個組長自己任命實驗操作員、匯報員、觀察員、記錄員等,在實驗操作中,實在沒有事情做,就當實驗觀察員,分工明確后再進行實驗操作。然后由匯報員匯報實驗數據或者現象,通常采用如下格式:我代表我們組的觀點是:我們組的成員還有補充意見嗎?其他小組有不同的意見嗎?

2.3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需有一定的要求和激勵機制

第9篇

“京版”教科書采用的是五線譜,在樂譜的識讀方面有較大變化,運用移動唱名法作為五線譜識讀方式,并且在教科書中呈現了具體的運用策略。

一、首調唱名法的選擇

“強調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所應達到的標準,是發展學生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其本身就是學生音樂素養的組成部分。” 作為音樂知識與技能一部分的樂譜識讀,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也是學生音樂素養的組成部分之一。

國內主要采用的樂譜識讀方式有兩種,即五線譜和簡譜。其中,五線譜是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記譜法,較為嚴密、準確和科學。五線譜的識讀有兩種方法:首調唱名法(首調唱名法即移動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

(一)國外首調唱名法的運用

在國外,小學音樂教育主要運用的是五線譜教學,識讀五線譜主要運用首調和固定這兩種唱名法。

首調唱名法產生于11世紀音樂理論家、修道士圭多?達雷佐的拉丁文贊美詩,由英國女教師S.A.格洛弗(Sarah Anna Glover,1786 ―1867)首創,約翰 ? 柯溫使之完善。1937年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佐爾坦?柯達伊(Zoltan Kodaly,1882―1976)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首次正式提出首調唱名法。柯達伊認為,首調唱名法最大的優點之一,在于沒有調性的限制,與固定唱名法相比更加適合學齡前和小學階段學生識讀五線譜。

匈牙利的經驗證明,使用首調唱名法可以幫助兒童很快學會讀譜,對提高兒童歌唱能力、發展聽覺、發展音樂思維有實際的效果,為建立和聲聽覺和學習和聲學、鋼琴即興伴奏和移調演奏都帶來便利,易于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國內首調唱名法的選擇依據

在國內,“課改”前的《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版)中關于五線譜的教學建議是:“五線譜教學用首調唱名法”。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關于五線譜的教學建議是:“五線譜教學建議采用首調唱名法”。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五線譜的教學建議也是:“五線譜教學建議采用首調唱名法” 。

通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五線譜的學習方式一直以來的建議都是首調唱名法,區別在于,從“大綱”時期到“課改”初期,學生在樂譜學習中,首先了解和認識這是什么調,然后在樂譜上進行識讀,經過六年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C、G、F三個調上樂譜的識讀;而“京版”教科書采用“移動的”進行樂譜的識讀,學生先熟悉五線譜上各個音的位置與音高關系,只要確定“”所移動到的位置就可以進行樂譜識讀,經過六年的學習,學生在各個不同的調上,都能夠進行樂譜的識讀。

二、首調唱名法―“移動的do”在“京版”教科書中的呈現與識讀策略

“京版”教科書在五線譜的譜面及活動的呈現方面跟以往相比有很大變化,而這樣的呈現方式恰恰有系統地體現了本套教科書首調唱名法―“移動的”的樂譜識讀策略。

(一)“移動的”活動呈現及識讀策略

1.教科書中“移動的”的音樂活動呈現

(1)第三、四冊教科書的活動:C音唱作“”的五線譜識讀。

例1 第三課《小雨沙沙沙》

(2)第五冊教科書的活動 :“”移動至第二線,一個升號調的五線譜識讀。

(3) 第六冊:“”移動至第一間,一個降號調的五線譜識讀。

例3 第一課《搖船曲》

(4)第七冊教科書的活動:“”移動至第一線,三個降號調的五線譜識讀。

例4 第四課《月亮月光光》

(5)第八冊教科書的活動:“”移動至下加一間,兩個升號調的五線譜識讀。

例5 第三課《春天舉行音樂會》

(6)第九冊教科書的活動:“”移動至下加二間,兩個降號調的五線譜識讀。

例6 第七課《平安夜》

2. “移動的”活動呈現所體現的樂譜識讀策略

總結以上“移動的”樂譜識讀的活動呈現內容:二年級C調的五線譜識讀;三年級開始“”的移動,即“”移動至第二線、第一間的五線譜識讀;四年級“”移動至第一線、下加一間的五線譜識讀;五年級上“”移動至下加二間的五線譜識讀;五年級下至六年級鞏固練習“移動的”的五線譜識讀。

本套教科書五線譜的識讀,從二年級開始,一年的時間鞏固記憶最基本的C音唱作“”的五線譜識讀:第三冊開始,從、、 到、再到、的五線譜識讀,即七個音在五線譜上音位關系的識記、七個唱名與對應音高的準確視唱;第四冊鞏固練習“”在下加一線的五線譜識讀。從三年級至五年級上,五個學期,每個學期鞏固記憶“”移動后的一個調,包含一升、一降、兩升、兩降至三個降號的五個調上的五線譜識讀。學生通過小學六年的學習,基本能夠掌握“”在六個調上的移動,學生只要知道“”的位置,就可以進行五線譜的識讀。因為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五線譜上七個音之間的音位與音高關系,所以任意移動“”的位置,學生基本上都能夠進行樂譜的識讀。

(二)“移動的”譜面呈現及識讀策略

1.教科書中“移動的”的譜面呈現

(1)第一、二冊的譜面呈現:樂譜上沒有任何標注。

例7 《動物說話》

(2) 第三冊的譜面呈現:樂譜前面標注“”的位置。

例8 《乃喲乃》

(3) 第四冊的譜面呈現:樂譜前面標注“”的位置,前四小節樂譜上標注唱名首字母。

例9 《音樂小屋》

(3)第五冊至第八冊:樂譜前面標注“”的位置,前兩小節樂譜上標注唱名首字母。

例10 《我是少年阿凡提》

(4)第九冊至第十二冊:樂譜前面標注“”的位置,樂譜第一個音上標注唱名首字母。

例11 《莉花》

2.“移動的”譜面呈現所體現的樂譜識讀策略

綜觀“京版”教科書,譜面呈現與以往的五線譜版音樂教科書不同,首先一至六年級所有樂譜均為原調呈現,第二樂譜上會標注“”的位置。

總結以上的“移動的”譜面呈現方式:一年級演唱曲目的樂譜是原譜呈現,沒有任何特殊標注;二年級演唱曲目第三冊開始樂譜前面呈現“”的位置,第四冊樂譜上呈現“”的位置,并且標注唱名首字母,標注的長度為四小節;三、四年級演唱曲目樂譜前面呈現“”的位置,樂譜前兩小節標注唱名首字母;五、六年級演唱曲目樂譜前面呈現“”的位置,樂譜第一個音標注唱名首字母。

以上樂譜呈現的變化與學生識讀樂譜的程度密切相關。一年級沒涉及識譜,所以譜面上沒有呈現任何標記;二年級之后開始進入“移動的”的五線譜識讀,第三冊開始標注“”的位置,第四冊開始在樂譜的前四小節標注唱名首字母;然后到三年級樂譜的前兩個小節標注首字母;直至五、六年級樂譜的第一個音的首字母標注。這樣的呈現方式充分考慮到了學生識讀樂譜規律的,即從不識譜(不呈現唱名首字母)到初識樂譜加輔助(標注四小節唱名首字母)再到識讀樂譜逐漸減少輔助(兩小節乃至一個音標注唱名首字母)。

第10篇

我國教育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易經》中的蒙卦,“蒙”有啟蒙,蒙昧之意。后來的教育學者從蒙卦又引申出教育教學理念,其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山下出泉,蒙”“然非吝也,蓄極求通,一言頓解”這三點教育理念亦可以結合到小學科學思維訓練的方法中。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三方面談談自己是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 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巧妙導入激發求知欲,促進科學思維的發展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強調學生在心理上必須有強烈的求知欲,思想上有很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探究和高度的參與,然后再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成效會更加明顯。因此,應巧妙地、有效地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更主動、積極地思考。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國旗怎樣升上去》的兩個同課異構課為例。

課例一:

教師播放升旗視頻。12個小組桌上各有一個模擬升旗裝置,每個學生模擬升旗,并且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裝置頂端的滑輪。體驗結束,教師請學生描述滑輪的樣子,然后告訴學生,這個輪子就是滑輪,是本課要研究的簡單機械。

課例中,教師雖用心準備了模擬升旗的裝置,學生也都體驗了一次升旗,卻沒有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過早植入滑輪的概念,過后只是形式上的“假探究”,沒有思考,科學思維就不能得到訓練,更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課例二:

教師通過問答,幫助學生回憶每星期一升旗的場景,并問學生:“為什么人在下面拉繩子,繩子就能升上去呢?”學生給出了各種答案:

生:可能是上面有個東西,可以讓繩子轉起來。

生:上面應該有個裝置之類的東西,繩子可以掛在這個裝置上,裝置上可能也有個槽。這個裝置應該可以轉動,繩子拉,輪子也轉動,這樣繩子就可以升上去,國旗也就上去了。

生:上面可能有個掛鉤吧,繩子掛在掛鉤上,拉繩子,繩子就動起來了。

生:這個裝置可能是個輪子,輪子上可能有凹槽,可以把繩子放在輪子上。

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想法做出評價,而是請這幾位學生把想法畫到黑板上。

相比課例一,課例二簡單直接的提問,使學生對這個“神秘”的裝置充滿好奇,這個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難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接著讓學生比較自己想象中的滑輪和真實滑輪之間的不同,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想要研究滑輪的欲望。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進行了科學思維訓練。

二、“山下出泉,蒙”――題給足思維空間,是訓練科學思維的保障

“山下出泉,蒙”意指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時,想法如泉涌,四散游走,最終匯入知識的大海,到達彼岸。在此之前,“流水”常要走彎路,這時,教師就要以問題啟蒙學生,引“流”入海,促使其形成理性的科學思維,方能“水”到渠成。然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打開源頭,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使“泉水”能夠充分涌出。

以筆者兩次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肺和呼吸》不同的教學設計為例,分析如何讓思維的“泉水”充分涌出。

初次設計: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唱長音,導入課題。然后,教師提問學生呼吸需要用到身體的哪些器官,學生邊答,教師邊在黑板上貼出器官圖片,沒有用到的器官圖片就簡單否定掉。接著,教師讓學生用器官圖按照氣體進入呼吸器官的順序,拼出呼吸系統圖。12組基本相同的拼圖很快完成,教師肯定學生后,就接著進行各個器官作用的教學。

用呼吸器官拼圖,雖然是教師用心準備的,但學生已經看到呼吸器官的樣子,失去猜測、思考器官的結構和作用的機會。這就好比堵住學生思維的泉眼,泉水無法涌出,教師也就無“水”可引,就會限制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二次設計:

首先,聞花香,引導學生感受花香進入身體的哪些器官。接著,請學生觀察看得見的體外的呼吸器官,并想象看不見的體內的呼吸器官。然后,再給每個小組一張白紙和一盒水彩筆,要求學生用10分鐘的時間,以香氣進入人體的順序,討論畫出香氣經過的器官,并將畫出的呼吸系統圖貼在黑板上,供全班一起比較、分析、討論。最后,請學生分析自畫的器官結構與實際器官結構的異同,分析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聯系,得出結論。

在第二次設計中,教師給學生的白紙和彩筆是打開思維源頭的鑰匙,學生的想法充分體現在紙上。像這樣,給足了學生充分的科學思維空間,教師再指明方向,通過啟發、分析、比較、討論等科學思維方法的使用,達到訓練科學思維的目的,并且“水”到渠成,使學生親歷了科學知識產生的過程,思維得到了真正的錘煉。

三、“然非吝也,蓄極求通,一言頓解”――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是提升科學思維的方式

“然非吝也,蓄極求通,一言頓解”意指在教學中,教師并不是吝嗇教授知識,而是通過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在思考中獲得知識,同時又能加以運用到實踐中,是提升科學思維、收獲終身學習能力的方式。

1. 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提升科學思維。

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斜坡的啟示》為例,要驗證斜坡是否省力需要進行實驗。教師不出示實驗方法,而是以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比如,“你想怎么證明斜坡省力?”“你需要用什么工具幫助實驗?”“你認為用什么材料模擬重物合適?”根據不同學情,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出實驗方案。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完成實驗設計,是教師重視學生思維過程的體現。而教師直接出示實驗方案,然后學生做實驗,就只是為了得出實驗結論,學生甚至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實驗,學生科學思維訓練效果較低。

2. 關注學生回答,師生科學思維共同發展。

課堂上,教師盡可能關注學生的想法,學生好的想法也能啟發教師,產生更好的教學設計。

如,一教師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擰螺絲刀的學問》時,在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螺絲刀省力的過程中,遇到瓶頸。此時,有學生說:“讓兩人各抓住螺絲刀的一頭,朝不同的方向用力,看誰贏就可以啦。”執教者大贊好辦法,便請了兩個學生上臺實驗。實驗中又發現螺絲刀太小,不利于抓握,于是該教師課后特地做了一個放大版的螺絲刀模型,回到課堂重新實驗。

在這個案例里,反而是學生的“一言”促使教師頓悟,獲得解決的方法。教師細心捕捉學生的想法,不輕易否定,就有可能獲得學生的啟發,教學便成了一種雙贏的局面,促使師生的科學思維共同發展。

第11篇

概念界定: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關鍵詞:科學課;制作微課

G623.6

微課的特點是短小、直觀,高時空度,針對性強。縱觀(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分為四個年級8冊教材,每個年級分上下冊各4個單元,共32個單元,共120課。教材分為《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個領域。教科版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實驗粗略統計:分組實驗約160個,演示實驗多于約50個。實驗數量巨大,為我們進行微課制作提供了廣闊的素材。

一、梳理小學科學課程,找到微課切入點。

梳理各冊知識點進行分類。微課的分類為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表演類、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作為研究微課的初學者,在這些實驗中我們根據科學課特點,我們將講授類,實驗類作為微課制作的重點。講授類基本為儀器的使用方法及一些模擬實驗,如三年級的溫度計的使用、五年級的測力計的使用、量筒的使用、五年級的《為什么一年有四季》、《極晝和極夜》六年級的《宇宙》單元中的《日食和月食成因》等。這些課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類別一類為介紹實驗材料使用方法,屬于講授類;二類為模擬實驗類型。如《日食和月食成因》由于公轉與自轉的原因,學生不能隨時觀察到此類現象,而且學生們很難以站在空間的角度,了解日食、月食產生的原因。在教學中我們通常用三球儀進行演示,有一定的局限性,坐在后面的同學就看不到,聽不明白。如果用微課的形式,學生直觀的看到三球位置,更容易突破難點,到達較好的效果。

二、精心準備腳本,用心制作

(一)分鏡頭腳本是我們制作微課時不可或缺的環節。分鏡頭腳本的作用,如高樓大廈的圖紙,是攝影師進行錄制,剪輯、后期制作的藍本。作為參演人員及拍攝人員要按照腳本的意圖,理解拍攝內容,進行再創作的依據。腳本需要將分鏡頭,把每一個環節演員的語言、畫面物品的擺放位置逐一詳細體現。

(二)搜集素材

1.圖片類:通過網絡搜索所需要的素材圖片,選取像素高,色彩飽滿的圖片。將每張圖片用PPT把要表達的內容以文字的形式結合。

2.選取教具: 根據拍攝意圖,選取合適的教具。教具需干凈,整潔、字體較大,便于觀察。

3.自制教具:盡量選擇顏色鮮艷,視覺沖擊較強的材料。要求必須有科學性,符合小學科學教材的要求。

(三)錄制

1.錄屏

簡單的方法可以制作好PPT直接x取錄屏軟件,根據提示可以完成錄屏。3.錄制聲音。

2.錄像

根據腳步內容,用蘋果手機逐一錄制即可。錄像最好是分段錄制,一旦出現問題可以修改某一步,最后將所有的視頻一起進行編輯,。

3.錄音

錄音有兩種方式:與畫面同步或單獨錄制。與畫面同步必須熟悉腳本內容,避免出錯。單獨錄制,我采用了錄音筆錄的,格式是MP3,兼容各類格式。如《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我按腳本的內容我分了三部分錄制:分別是日食及日全食,日偏食還有日環食,這樣便于剪接,不至于畫面與旁白有偏差。這樣提高了一次錄制的成功率。

4.合成

我使用了Cutecut進行合成。完成了視頻的制作。這個軟件的好處是在蘋果手機上可以拍攝后直接編輯,隨時隨地,方便靈活。

5.上傳

制作好的視頻,我們將科學課視頻定向放到各類媒體信息平臺,如學校的網站、我校科學課程的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QQ群,便于學生課前提前預習。課后對還存有疑問的同學提供復習資料,達到一對一的學習目的。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學習。

三、整合課堂教學

第12篇

一、與科學老師合作,將科學、語文作業合二為一,提高學習效率

現在的學生生活積累少,導致他們談“寫”色“變”,怕寫作文,尤其是寫景狀物類的文章,或無病,或為了追求辭藻的華麗而去硬背死套那些所謂優美的詞句,讀起來雖然聽上去優美無比,實際上卻空洞蒼白。在科學課上,老師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由于語數英作業的壓力學生有時會無暇顧及科學方面的作業,即使有心去完成,也是力不從心匆匆完成任務,或是語言枯燥似流水賬。如果將兩項作業有機結合,語文、科學老師布置作業前鉆研教材,相互研討一番,布置科學有效、切合實際的作業出來,相信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會事半功倍,這樣,學生的作文會寫得豐富而又真實,科學日記也會完成得扎實有效,還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夜晚的實驗》一文,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善于思考、不斷實驗、潛心研究,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在學課文前,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四年級上學期學過的科學知識《聲音的傳播》,并由科學老師結合科學內容讓學生觀察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并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做小實驗,寫三篇觀察日記。教學中,由斯帕拉捷的疑問:“蝙蝠憑什么特殊的本領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呢?”這個問題自然地引入到學習探究中來,斯帕拉捷做的實驗由學生小組學習,小組學習中完成老師針對每一次實驗設計的表格。有了前面的實驗、觀察日記作鋪墊,孩子們學習起來輕松多了。小組學生在探究中明白:原來做一兩次科學實驗覺得神奇、有趣,但要想像斯帕拉捷那樣堅持實驗、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境界確實很難,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在了解知識的同時,對學生們的探索精神有了培養,有效地鞏固了科學知識,一舉兩得。

二、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將課文的趣味性與科學的真實性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科普類的文章,如三年級的《石頭書》、六年級的《大自然的文字》等文章,在學習這類具有科學性文章的時候,可以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去觀察大自然、請教科學老師并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本來科學知識是嚴肅的,甚至是單調、枯燥的,但有了語文知識做背景,可以將其優越性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會顯得輕松自然、詼諧有趣。

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時,首先介紹這篇文章的文體,它承載的科普知識要讓學生了解,要了解這些知識,必然要讀課文,讀通順,讀流暢,才能了解得清楚。這篇課文的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淺顯,借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在指導學生同桌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讓知識在心里生根發芽。

在學習第五、六自然段時,先請學生把從五年級上冊科學書上講到的關于《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減少對土地的侵蝕》作介紹,勾起其他學生對塵封的記憶的喚醒,然后再來學習課文中講到的地殼運動和石灰石的形成,第五自然段的“變”、第六自然段的“遷”是學生從腳下的“文字”讀出來的地質變遷。在體會課文中動詞使用的準確、學習作者借助擬人的手法活靈活現地寫出大自然神奇的同時,明白暴雨、冰川、風、波浪等自然現象都會對我們的地球媽媽造成傷害,學習科學知識與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探索大自然相輔相成,要辯證地看問題。

三、學習科學家刻苦求學的精神,激起學生探索科學的欲望

古羅馬著名哲學家塞內加曾說:“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可見榜樣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擬的,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可以利用科學書上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對語文教材上的課文進行輔助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學與問》一文中圍繞“勤學好問”這個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名人的具體事例,向我們闡述“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從小要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這里列舉的外國人的事例是哥白尼從小喜歡纏著爸爸媽媽問問題,這正是他對科學奧秘不懈探求的開始。導課時,我由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材中的《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一課中哥白尼的“日心說”開始切入,由于學生在科學課上已經了解了哥白尼的資料,這里我從孩子們熟悉的人物學起,降低了學習的門檻,從思想上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哥白尼的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問題,并不斷探索問題的事例,使學生明白“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像哥白尼這樣的刻苦求學的名人在蘇教版教材中還有很多,如:五年級上冊教材《滴水穿石的啟示》中寫到的醫學家李時珍、發明家愛迪生,六年級上冊教材中寫到的科學家錢學森、工程師詹天佑等,他們取得的具有國際意義的成功跟自己的堅持不懈、勤奮、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了他們的事例,對激起學生探索科學的思想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毕节市| 平湖市| 钦州市| 罗平县| 石首市| 扶绥县| 陇西县| 海淀区| 神池县| 平湖市| 邢台市| 万荣县| 伊春市| 凤台县| 宁蒗| 玉门市| 临泽县| 宽甸| 扶沟县| 中牟县| 蒙阴县| 延吉市| 新沂市| 武川县| 台东县| 当雄县| 北碚区| 沁阳市| 连城县| 朝阳县| 文安县| 察隅县| 来宾市| 株洲市| 缙云县| 河西区| 安宁市| 抚州市| 平泉县|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