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食品安全標準

食品安全標準

時間:2023-02-24 20:59: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安全標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食品安全標準

第1篇

食品安全標準是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的強制性標準,應當包括八項內容:一、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二、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三、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四、對于衛生、營養等食品安全要求有關的標簽、標志、說明書的要求;五、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六、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七、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八、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證食品安全。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的食品安全負責,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承擔社會責任。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標準;技術性貿易壁壘;歐盟標準

中圖分類號:D9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10)08-0065-05

收稿日期:2010-03-15

食品安全標準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維護本國國民健康的手段。然而,由于各國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以及有關信息溝通交流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這些標準對部分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形成了食品貿易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為此,國際社會普遍認同規范以食品安全為名的貿易壁壘措施的必要性。在WTO(GATT)的推動下,最終達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協議》(《Agreement On TechnicalBarriers T0 Trade(WTO/TBT)》,簡稱TBT協議)和《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Agreement 0n the Application 0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簡稱SPS協議)。從協議內容看,這兩個協議互為補充,均肯定采用國際統一標準的重要性,以降低技術性貿易措施成為貿易壁壘的可能性。盡管如此,各國關于食品安全標準的作用仍存在爭議,食品安全標準一直是食品安全和國際貿易領域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目前,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嘗試在國際貿易視角下研究食品安全標準問題。國外的研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關注食品安全標準在國際食品貿易中的作用。Spencer Henson和Steven Jaffee(2008)分析了食品貿易中食品安全標準究竟是作為催化劑還是作為壁壘存在,其結論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食品安全標準既可能成為貿易壁壘,也可能成為其提高國際貿易中競爭地位的基礎,這種作用因產品、國別、標準以及企業不同而不同。第二類是討論食品安全標準的統一問題。如DonaldMacLaren(2002)指出確保食品安全是農產品和食品貿易中壁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類是關于某國(地區)的食品安全標準動態的介紹及研究,如歐盟官方網站上有關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物等法規原文以及數據庫提供的澳新標準等等,不再贅述。國內研究比較關注國外某項食品標準的動態以及食品標準的比較。如馬愛進(2009)詳細研究了歐、美、日與我國食品接觸材料及其制品的標準體系。此外,也比較關注食品技術壁壘影響。如潘紅青、賈曉川、安奉凱和王碩(2009)撰文論述了日美韓和歐盟等進口國采用各種食品技術壁壘對我國食品出口的影響。然而,關于食品安全標準何以構成技術壁壘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對本國食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進行研究的文獻并不多見。歐盟是中國主要的食品進出口貿易伙伴之一,然而,由于其食品安全標準的諸多特點,構成了實質上的貿易壁壘,嚴重削弱了我國食品的出口競爭力。因此,對歐盟食品安全標準特點及發展趨勢給予關注非常必要。本文以歐盟食品安全標準為研究對象,對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深刻揭示了食品安全標準構成我國食品進出口壁壘的原因,并就我國如何突破食品安全標準壁壘提高出口食品競爭力提出對策建議。

一、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內容分析

(一)歐洲食品安全標準概述

歐盟的食品安全體系涉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兩方面內容。關于歐盟有關食品立法的發展,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2007)的專著第一部分“歐盟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研究”中“歐盟食品安全立法的改革之路”專門對該問題進行了分析,文中指出,1997年的《食品安全綠皮書》標志著食品安全管理的思想初步形成,2000年正式對外《食品安全白皮書》,明確了根本性的改革計劃,隨后在2002年制定《Regulation(EC)N0 178/2002》法規,2004年4月,歐盟又公布了4個補充的法規,它們被稱為“食品衛生系列措施”,包括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852/2004號、853/2004號、854/2004號、882/2004號法規。歐盟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機構包括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和歐共體各成員國家標準兩層體制。目前包括食品安全相關指令在內的歐共體統一指令要求對歐盟所有成員都是通用的、最低限度的和可接受的。為了防止成員具體技術標準差異過大,歐共體又把依照新方法指令要求指定的標準稱為協調標準,凡符合協調標準的產品可被認為是符合歐共體指令,在各成員方市場可自由流通。CEN的歐洲食品標準包括CEN/TC174(水果和蔬菜汁)、CEN/TC 194(食品接觸器具)、CEN/TC 275(食品分析的水平方法)、CEN/TC 302(奶及奶制品)、CEN/TC 307(油料作物種子、蔬菜、動物脂肪和油及其副產品)CEN/TC 327(動物食品系列)。

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可分為食品技術標準和食品管理標準。前者主要是對食品包裝、標簽、微生物指標、貯藏等方面做出的規定,后者是對食品安全中管理的職責、程序、依據、方法等做出的規定。我們以食品添加劑標準體系為例來說明食品技術標準。

表2是關于食品添加劑具體標準的實例:

備注:以上標準在各國和地區的有關食品添加劑有關規定中有體現,其中涉及的歐盟標準為表1中提到的三個指令;涉75.CAC部分的數據資料在《食品法典添加劑通用標準》《CODEX STAN192-1995》中,澳新標準在《STANDARD 1.3.1FOOD ADDITIVES》表1和表2中體現。

關于食品管理標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HACCP體系和IS0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前者是在良好操作規范(GMP)和衛生標準操作程序(SSOP)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食品安全衛生預防體系,應用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后者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側重于組織進行宏觀控制。兩者可以融合但不可以替代。

(二)歐盟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特點分析

歐盟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食品安全標準的雙層體系形成了對成員生產商的保護。在歐盟食品安全體系中,既有具有法律強制力的歐盟指令,又包括自愿遵守的具體技術內容和技術標準等,所以非歐盟國家的食品出口到歐盟成員,就必須同時達到兩套技術標準要求,而成員對自愿遵守部分的標準具有很大的操控性和靈活性,因此,這兩套體系起到了保護歐盟成員食品生產者的作用,構成了食品貿易中的TBT。

2.擁有比較完整的標準體系和合格標準認定程序,有效限制別國食品出口。目前,歐盟已經形成了包括歐盟指令、標準認證、以及進出口環節的檢

驗檢疫措施等制度。別國食品不滿足任何一個條件就可能被禁止進口。

3.歐盟食品標準與其他國際標準有一定的協調,推進了國際食品標準的協調一致。歐盟從一開始就比較注重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0)等國際標準的協調,并且盡可能地采用國際標準。從這點來看,它方便了其他國家食品向歐盟的出口。

4.歐盟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發展趨勢。雖然歐盟食品安全與其他國際標準的協調方面存在問題和歐盟成員標準標準之間的差異問題。但隨著歐盟一體化的推進,歐盟標準走向歐洲標準是大勢所趨。人類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提高,未來歐盟食品新標準會更加嚴格,所以其食品標準修訂時機的選擇和內容的修訂程度會對廣大食品出口國乃至國際食品標準走勢產生重大影響。

二、我國食品安全標準與歐盟的比較

(一)我國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概況

1964年我國頒布了《食品衛生管理條例》,1995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2009-年6月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這是我國食品安全管理基本法。除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之外,我國還出臺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標準,一般以法律或管理條例的形式。如《食品衛生規范》、《食品添加劑標準》、《食品包裝材料標準》、《食品原料及生產成品標準》《食品標簽通用標準》等。此外,衛生部、輕工業部、商務部、農業部頒布了許多與食品有關的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還了有關《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等,這些法律法規構成了我國食品安全法律規范和標準體系。

(二)我國食品安全標準與歐盟存在的差異

以蘋果為例分析。我國與水果有關的農藥殘留最大限量標準幾經修改,2005年10月1日起執行《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新國家標準GB 2763-2005,該標準中對水果規定了70種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關于蘋果的產品標準,我國有關部門先后實施《蘋果冷藏技術》(GB/T8559-1987)、《鮮蘋果》(GB/T 10651-1989)、《蘋果銷售質量》(SB/T10064-1992)、《蘋果、柑桔包裝》(GB/T 13607-1992)、《綠色食品蘋果》(NY/T 268-1995)、《蘋果外觀等級標準》(NY/T 439-2001)和《無公害食品蘋果》(NY501 1-2001)等。CAC制定了蘋果農藥殘留最大限量標準。歐盟制定了《STANDARD FOR APPLES ANDPEARS》和蘋果農藥殘留最大限量標準。不難看出,不論是歐盟還是CAC,關于蘋果的標準法規數量少,且具體標準相當明確,而我國食品標準的顯著問題就是標準過多過濫,部分食品在我國具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4級,標準過多過濫給食品安全監督執法部門以及食品相關企業都帶來問題。此外,我國食品標準中部分具體標準也低于國際標準和國外標準。

(三)我國食品出口歐盟的標準壁壘

歐盟以食品標準形式存在的貿易壁壘給我國食品出口造成了眾多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有52.53%的出口食品農產品企業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直接損失達154.55億美元。這些食品壁壘使我國食品出口市場范圍縮小,市場空白被別國占領。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歐盟的食品新標準和新規定,我國食品相關企業不僅要改善生產和經營條件來達到規定標準,有關標準檢測單位也不得不更新設備和技術以滿足檢測需要,直接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和出口成本的上升和費用的增加。此外,歐盟新的食品標準也容易被世界上其他食品進口國所效仿,從而使我國食品出口遭受更大損失。

從標準角度講,目前歐盟食品標準對我國出口影響之所以巨大,從歐盟看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原因:

1.歐盟用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相結合來保證標準執行的強制性,禁止不符合標準的產品進口。歐盟很多標準直接體現在其相關法規指令條文中或其附件中,所以即便別國食品出口企業對其標準存在異議也很難通過司法途徑有效解決。

2.和其他國際和國外標準相比,歐盟的食品安全標準過于嚴格。嚴格的標準忽略了別國食品企業的生產和質量控制技術實際情況,違反了TBT協議和SPS協議的規定。同時,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歐盟嚴格食品標準效仿,也導致食品出口到這些國家和地區受阻。

3.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制度設置了進口關卡。別國食品在本國檢驗檢疫達到標準,但也可能被歐盟成員嚴格的檢驗檢疫技術和制度認定為不符合標準,從而被禁止進口。

三、我國食品標準壁壘存在的內在因素

首先,我國的食品安全意識落后于歐盟國家。歐盟早在1997年就發表了《食品安全綠皮書》強調對整個食物鏈采用法規管理的必要性。2000年又《白皮書》進一步完善其“從農田到餐桌(fromthe farm t0 the park)”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措施。過去,我國有《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農業法》等法律,2009年才出臺并開始實施《食品安全法》。所以我國食品安全立法與意識與歐洲差距明顯。由于食品安全意識淡漠,國內部分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在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原料,違規使用禁止使用的原料、配料等,忽視食品生產、加工、存儲等衛生環境,對食品生產和加工環節缺乏有效質量控制,導致食品不達標出口受阻。

其次,國內食品安全相關檢測技術存在問題。檢測部門依據現已公布的國家標準來檢測食品是否達標,而我國許多食品標準都存在幾十年了均沒有修訂,還有少量標準,在不同的文件中同一成分標準界限值不一致,導致檢測時采用的參照標準不同,結論也不同。另有一些國外先進標準中禁止使用的食品成份等由于國內檢測技術和手段落后存在無法檢出的情況。

第三,食品標準與國際標準存在差距。以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07)和CAC的食品添加劑法典通用標準為例進行比較分析。

第四,對國外先進標準的動態變化不能有效把握。許多學者在做國外食品標準信息的研究和引進工作,許多官方(如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網)和非官方網站也提供標準信息查詢服務,這方便了我國食品企業查詢。考慮到食品企業應變需要時間,標準的新變化往往會影響我國食品出口。

基于上述內外因素,食品安全標準構成了我國食品出口技術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食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們必須對食品標準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四、完善我國食品標準體系,突破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壁壘

(一)掌握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發展動向

目前,國內關于進出口食品安全標準信息查詢的網站和出版物比較多,但如何保證標準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值得商榷。今后要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標準法規和體系的研究和介紹引進工作,規范食品法規和標準的查詢渠道,盡可能讓食品相關企業獲得及時準確的標準信息。此外,為了進一步把握國際食品標準動態,還需與國際機構或組織開展食品標準研究合作工作。2004年8月-2008年7月期間開展的SELAMAT*:就是以亞歐會議為平臺,促進歐盟和亞歐會議參會方關于食品安全培訓和研究的合作機制。

(二)加強食品安全管理標準的建設與引進

針對歐盟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轉向整個食品供應鏈管理,即通過加強食品質量控制來保證食品安全。我國應加強食品質量控制標準體系的引進和研究。目前世界公認的保證食品安全衛生最有效的辦法是HACCP體系。該體系在我國食品相關企業的實施和應用仍不夠深入,現在大約有80%的出口食品企業建立了該體系。為促進我國食品出口歐盟和美國等市場,在整個食品供應鏈推行HAccP體系勢在必行。

(三)調整和統一現行食品安全標準,縮小國內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的差距

第3篇

眾所周知,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生產者按照規定程序和要求,對由生產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類別的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害的不安全食品,通過換貨、退貨、修理、補充或修正消費說明、撤回、銷毀等方式,及時消除或減少不安全食品可能導致損害的活動。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奶粉生產企業已經對問題奶粉實施了召回,為什么還是沒有完全消除問題奶粉,致使少數問題奶粉在2009年底、2010年初被發現重新流入市場?這固然由于不法奸商利欲熏心、鋌而走險,但是,國家關于食品召回的法律規定不盡完善,有關部門監管職責履行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

一、目前關于食品召回的法律規定

2007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第一次做出了關于產品召回的規定:生產企業發現其生產的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害的,應當向社會公布有關信息,通知銷售者停止銷售,告知消費者停止使用,主動召回產品,并向有關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但是,由于《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對于產品的召回程序、法律責任、監管部門等都沒有做出具體規定,導致產品召回的實施存在困難。

2007年8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實施了《食品召回管理規定》,從食品安全危害調查和評估、食品召回的實施、法律責任等幾個方面對食品召回監督管理進行了具體明確的規定。但是,這個部門規章僅對質檢部門的職責作了具體規定,而食品召回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多個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應該說,以《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和《食品召回管理規定》為標志,國家初步建立了關于食品召回的制度體系,但還停留在國務院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個層面上,實際應用性和組織協調性不強。

隨著2009年2月《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國家關于食品召回的規定真正上升到法律層面。《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并記錄召回和通知情況。食品生產者應當對召回的食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并將食品召回和處理情況向縣級以上質量監督部門報告。2009年7月,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對食品召回的法律規定進一步細化:對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產者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場。對因標簽、標識或者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產者在采取補救措施且能保證食品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繼續銷售;銷售時應當向消費者明示補救措施。

二、目前關于食品召回的法律規定存在的問題

1、關于食品召回的范圍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條的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應當包括八項內容:(一)食品、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二)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三)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四)對與食品安全、營養有關的標簽、標識、說明書的要求;(五)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六)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七)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八)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是否只要是不符合上述八項內容之一的食品,就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就要被召回?如果僅僅是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或者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等不達標,其生產出來的食品卻不一定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害,如果這類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也要被召回,可能對社會穩定和諧帶來的影響遠遠大于食品召回本身的意義。

國家現行的食品標準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和有關食品的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的標準。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將對上述標準予以整合,公布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但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四條和第二十五條的規定,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企業生產的食品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是否所有達不到上述食品標準的食品都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都要被召回?是否應當明確一個食品召回的鑒定標準或者范圍?法律是否應當規定,在發現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時,應當進行調查和評估,以確認其危害性?而且,食品是否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由什么監管部門和檢驗機構來認定?

2、關于食品召回的決定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僅僅規定了食品生產者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而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召回管理規定》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確認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食品生產者故意隱瞞食品安全危害,或者食品生產者應當主動召回而不采取召回行動的;由于食品生產者的過錯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擴大或再度發生的;國家監督抽查中發現食品生產者生產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害的),國家質檢總局應當責令食品生產者召回不安全食品,并可以有關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費警示信息,或采取其他避免危害發生的措施。

《食品安全法》將食品召回的主體僅僅確定為食品生產者是不夠的。食品生產者生產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有的是無意造成的,有的卻是蓄意而為、非法牟利,要求這些違法犯罪分子自覺發現并主動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顯然是不可能的。

《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務院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而在關于食品召回的規定中,并沒有明確具體的監管部門。國家質檢總局頒布實施的《食品召回管理規定》雖然明確國家質檢總局應當對不安全食品實施責令召回,但卻沒有成為《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即便如此,僅僅通過國家質檢總局一個部門實施責令召回,是否可行?

3、關于食品召回的后處理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食品生產者應當對召回的食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三條對此進一步明確:對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產者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場。對因標簽、標識或者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產者在采取補救措施且能保證食品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繼續銷售;銷售時應當向消費者明示補救措施。

盡管《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已對食品召回的后處理做出了上述規定,但仍有不盡完善之處。《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只規定了食品生產者應當對召回的食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而沒有對召回的食品進行區分,即對哪些召回的食品應當采取補救措施、對哪些召回的食品應當采取無害化處理、銷毀措施,沒有進行原則性的規定,不便于食品生產者執行,也不便于監督管理部門實施監管。盡管后來頒布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進行了補充,規定“對因標簽、標識或者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產者在采取補救措施且能保證食品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繼續銷售;銷售時應當向消費者明示補救措施。”但是,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被召回的情況很多,除了因標簽、標識或者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被召回的食品可以采取補救措施外,因其他原因導致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被召回的食品,是否都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對此并不明確。

4、關于違反食品召回規定的法律責任

《食品安全法》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在有關主管部門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經營的,在第八十五條明確了法律責任。但是,《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都沒有對食品生產經營者不對召回的食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即沒有明確處罰措施。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任何食品生產經營者都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如果法律不對那些不對召回的食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制定嚴厲的法律責任,又怎能打擊震懾那些違法分子?

5、關于食品召回規定本身存在的缺陷

按照《食品安全法》特別是《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關于食品召回的后處理規定,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產者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場。因標簽、標識或者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產者在采取補救措施且能保證食品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繼續銷售,銷售時應當明示補救措施。這就暴露出一個問題:將被召回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的食品,徒然給食品生產者增加了運輸成本,而且導致運輸過程監管困難。對于已經生產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生產者來說,如果食品召回后不能采取補救措施然后繼續銷售,只能召回后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可謂雪上加霜,憑空增加了召回食品的運輸成本。而且食品召回涉及面廣,從生產商到各級經銷商再到零售商最后到廣大消費者,需要監管的環節多,參與監管的部門多,發生問題的幾率大,從而大大加劇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經過各種途徑再次流入市場的風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極少數被召回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奶粉在2009年底、2010年初再次被用作原料生產其他食品,這就充分證明了食品召回規定本身存在的缺陷。

三、關于完善食品召回規定的幾點建議

1、關于明確監管部門職責的問題

《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并未對食品召回明確部門職責分工,不利于食品召回的順利實施。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召回管理規定》是在《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前公布施行的,已不適應現階段食品安全監管和食品召回管理的需要,亟待修改完善,以與《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關于食品召回的規定相銜接。建議國家制定《食品召回管理條例》,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目前正在討論修改的《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對非食品類商品的召回管理更為適合,而對食品這一特殊商品的召回管理不盡適合。

2、關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認定問題

國家制定的《食品召回管理條例》應當明確:凡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條食品安全標準中任何一項內容的,都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認定,可以有兩種途徑:一是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二是省級以上質量監督部門經過食品安全危害調查和評估后認定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3、關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處理問題

對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需要召回的食品,應當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因標簽、標識或者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另一類是因其他原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對于第一類食品,食品生產者在召回后采取補救措施且能保證食品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繼續銷售;銷售時應當向消費者明示補救措施。對于第二類食品,應當經省級以上質量監督部門對其進行食品安全危害調查和評估后確認其危害程度,如果對人體有危害性,但還有其它使用價值,可以由食品生產者召回安排其它用途;除此之外,必須就地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做出這樣的規定后,食品生產者無需將食品召回后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而是就地進行,既能避免增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生產者實施召回的運輸成本,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經過各種途徑再次流入市場的風險。

4、關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處理決定問題

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需要召回的食品一經認定,可由兩種途徑對其做出處理決定。一是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時,如果屬于第一類食品,可以由食品生產者主動召回;如果屬于第二類食品,應當由食品生產者報經省級以上質量監督部門進行食品安全危害調查和評估后確認其危害程度,并根據省級以上質量監督部門的意見決定召回,或者就地進行無害化處理、銷毀。二是省級以上質量監督部門經過食品安全危害調查和評估后責令召回,或者責令就地進行無害化處理、銷毀。

第4篇

一、明確我國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觀構成要件

1、何為“明知”

我國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在違法行為人的主觀意識上的規定尚不完善,現實當中關于食品安全領域出現的食品問題層出不窮,如果我們想要實現“懲戒”的作用,就需要對生產者和銷售者這兩者主觀要件的考察實行更加嚴格的標準,以真正實現威懾作用,更好把控行業秩序,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食品安全法》第148所規定的“明知”一詞并非嚴格意義上描述主觀狀態的詞語,它到底代表確定知道、推定知道還是應當知道?對此并無確切定論。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中規定的“明知”應當如何定義?從法律的語境上來說,“明知’有兩層深意:“知道”和“應當知道”。明確、明白的知道是“知道”;在不知道別人是否知道的情況下,通過一系列合理的依據和根據來猜測別人應該已經知道了。

各類司法解釋當中,對于“明知”一詞的解釋通常只包括“知道”和“應當知道”這兩種形式。我認為,我國《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的“明知”應當包括“知道或應當知道”,這是為了減少消費者所承擔的舉證責任負擔、填補違法商家逃脫責任的漏洞。有些銷售者雖然否認其“明知”,但是從客觀的誠信原則或者交易習慣上能夠推定銷售者“應當知道”的則可以推定為其“明知”。綜上所述,銷售者的“明知?應包括“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這兩層涵義。所謂“知道”,是在銷售者明確知道自己出售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情況之下,仍從事該食品的經銷活動的。這種情況下銷售者主觀心態是故意。所謂的“應當知道”,是銷售者即使并不知道自己所出售的食品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這對銷售者而言是應該知道的并且是有能力了解的,這種情況下銷售者的主觀心態是過失。如果銷售者不知道也不能夠知道自己所出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則屬于“不能知”,就沒有過錯。

3、生產者是否應當明知

對于《食品安全法》第148條明確了食品經營者在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時的主觀要件是“明知”,而對于食品生產者而言,這一主觀責任要件卻未明確規定。筆者認為,《食品安全法》第4章關于食品生產經營的章節部分明確地規定了食品生產者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可以認定為食品生產者對就食品生產環節而言的這些義務應當是明知的。因而就生產者所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之行為,就可以認定為故意,急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所以,在承擔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時候,對銷售者應當要求其“明知”,而生產者則不要求其“明知”。

3、故意與過失的鑒定

對于食品生產者、經營者,其主觀狀態的故意與過失應當如何進行鑒定?在司法實踐當中,行為人的客觀行為和行為人的心理狀態都是判斷與評價故意與過失的對象。筆者認為,在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當中,食品生產者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銷售者明確知道自己出售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仍然繼續銷售的,他們的主觀狀態均屬于故意。而銷售者應該知道或者有能力知道其所銷售的該種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其不知道仍繼續銷售的,他的主觀狀態屬于過失。在懲罰性賠償責任當中,只有食品銷售者可能存在著過失,而食品生產者的主觀形態只存在故意。

二、合理化配置舉證責任

在我國的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責任,現階段仍是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但根據前文的分析,基于食品行業的特殊性,讓消費者來承擔食品安全案件中的舉證責任是一個很難進行的程序。不論是對于生產者或是銷售者他們的違法行為,消費者與生俱來的消費滯后性及其消費后食品所產生的安全問題引發的事件本身也具有滯后性,這都使得他們在食品安全事件爆發后其實都已經脫離了舉證的范圍,而在之后的訴訟當中,消費者在回過頭去找那些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證據再去進行舉證,這其實是很難達到的。特別是在有些食品安全的事件當中,依據法律的相關規定,案件受害人需要自己去證明其受到的損害是因被害人的食品有安全問題所造成的,兩者之間是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的。受害人如果沒有辦法進行舉證時,就得自己承擔敗訴的風險。在食品安全案件當中,受害者一般應當承擔的舉證責任的范圍有:第一,侵權行為人的主觀構成要件。侵權行為人主觀上在行為實施過程當中是基于主觀的故意或者過失的惡劣程度的考量;第二,客觀構成要件。侵權行為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且違法行為的發生是事實,并造成了既定的損害結果;第三,因果關系。前兩者的發生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在食品安全領域范圍之內,因為考慮到原告的舉證的特殊性,所以應該更靈活的去衡量關于舉證責任應當如何承擔。建議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法律中規定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以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遏制生產者和是銷售者的違法行為。

1、規定由食品銷售者對其不“明知’'進行舉證

根據第148條第2款,《食品安全法》中規定,對食品生產者的懲罰性質的賠償責任的承擔是不依其主觀過錯為要件,但食品銷售者的主觀意識上的“明知”是其承擔懲罰性質的賠償的要件。根據第2條第1款的“最高人民法院的證據民事訴訟”的規定,消費者必須證明作為食品的賣家,明知食物不符合安全標準仍然銷售,然而《食品安全法》還沒有對“明知”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在收集證據方面能力,消費者顯然沒有賣家更具優勢。因此,食品的賣家應該要舉證證明其不“明知”,如果C據不能或證據沒有說服力,我們就可以假設其在主觀上是“明知”的,且食品銷售者應支付給消費者一定的懲罰性賠償金。

第5篇

關鍵詞:科學技術;食品安全管理;支撐作用

中圖分類號:TS201.6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2)12-0112-07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對食品質量安全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解決食品數量問題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同樣要依靠科技。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是食品安全研究的重點課題。1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對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撐作用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是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快科技創新,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水平,對于提高食品安全監管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對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撐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是指食品安全指標的檢測技術,既包含了食品中的農藥、獸藥殘留和致病菌等食品安全指標的檢測技術,還包括其它一些影響食品安全的擴展及衍生指標,如食品的原料及包裝材料各種指標,食品生產環境的檢測技術,食品的生產、運輸及保存的各個環節的檢測技術等,包括了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1]。因此,僅對食品的最終產品進行安全指標的檢測,不足以對食品的安全性進行全面的評價,還應該對食品生產的每一個過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檢測,才能真正保證食品的安全。同理,食品安全的監管也應包括食品生產、運輸、儲藏的全過程,每個過程的監管都需要相應的檢測技術的支持。所以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是一切食品安全監管手段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先決條件。

1.2 國外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現代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源自于美國、歐盟以及日本等國家,如美國的EPA、FDA食品檢測方法,歐盟標準委員會的食品檢測技術等[2],代表了目前國際上先進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陸續被其他國家所采用,其最新檢測技術研發,特別是對食品中未知危害因子的檢測技術開發,更是保持著一定的優勢。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與檢測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正是因為具備完備的檢測技術體系和相關的制度,具備完善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手段和儀器設備,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質量處于較高的水平。

1.3 國內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可檢測指標較少,僅限于一些比較簡單的理化指標。此后,一些現代化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逐步引入我國,首先引入的是以色譜技術為依托的農藥、獸藥殘留和生物毒素等食品中痕量有毒物質的檢測技術,初步形成了以色譜、光譜等儀器為基礎,以酶免等快速檢測技術為補充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體系。

我國食品檢測技術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檢測技術多為國外引進,自主研發檢測技術較少,不利于食品的對外貿易。二是檢測技術手段相比落后,主要體現在高、精、尖檢測儀器的配備上。三是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實驗室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及大中城市發展較好,西部地區及基層檢測技術相對較弱。四是從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科技人員較少,技術能力參差不齊,經費投入不足,制約了食品檢測技術的發展。

1.4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發展趨勢

科技的發展使食品變的更加豐富,但是同時也給食品安全帶來了新的風險,因此需要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不斷創新,才能滿足食品安全監管的需要,當前對于快速檢測技術的需求尤為迫切。

傳統的食品檢測主要在實驗室完成,一般需要采用大型儀器設備,檢測周期較長,成本較高,對檢測人員的技術要求也較高,無法進行現場檢測,使得食品安全的監管存在盲區。免疫檢測等快速檢測技術的發展,使得食品現場檢測成為可能。雖然現在的快速檢測技術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譬如靈敏度、準確性等與儀器檢測方法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對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監管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納米檢測技術、生物傳感器檢測技術、無損檢測技術等新型快速檢測技術的發展,食品安全的監管水平將會得到有效提高。2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支撐作用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重要依據,對科學指導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支撐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指對食品及添加劑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所進行的科學評估,包括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評估、風險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風險由三個方面因素決定:食物中含有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的可能性,這種影響的嚴重性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危害。即食品的風險可以看成是概率、影響和危害的函數[3]。風險評估是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三部分內容之一,是一種系統地組織相關技術信息及其不確定度,用以回答有關健康風險特定問題的方法。風險評估的基本模式主要按照危害物的性質分為化學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物理危害物風險評估[4]。

食品安全監管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保證食品的安全,保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一種食品里面有什么物質是對人體有害的,人體攝入多少才有害,這需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來確定;與此相對應,食品中各種有害物質的限量標準,均來源于風險評估的結果。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前提,監管部門可以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由被動應對危機走向風險監管預警,改變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2.2 國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研究進展

歐盟自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先后了《食品安全綠皮書》和《食品安全白皮書》,提出食品安全立法應以科學證據和風險評估為基礎,明確食品風險評估的功能定位,是歐盟食品安全政策的藍本。美國的風險評估制度比較成熟,1996年《食品質量保護法》規定在形成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規時,要基于現有公開的科學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并且征求公眾建議。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負責大約80%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監測工作,而農業部(USD)下屬的食品安全檢查局(FSIS)負責剩余的20%。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領域主要集中在化學物質和微生物方面[5]。

目前國際進行風險評估的機構主要是食品添加劑FAO/WHO聯席委員會(JECFA)和農藥殘留聯席會議(JMPR),二者對風險評估進行指導并提出一般性要求[6]。由于在化學分析、毒理評估和風險評估步驟的明顯進展,2001年11月由FAO和WHO舉行JECFA與JMPR風險評估的國際會議,啟動食品中化學物質的風險評估方法和原則升級規劃,食品中化學物質風險評估方法有了很大改進。

2.3 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研究應用現狀

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研究及相關工作起步較晚,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衛生部自2000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開始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根據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衛生部組建了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等方面專家所組成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制定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相關的監測和評估計劃,擬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規則,解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開展風險評估交流,承擔衛生部委托的其他風險評估相關任務。與此同時,衛生部、農業部等部門于2010年開始相繼建立了國家及地方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究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等專業研究機構,開展食品安全相關的風險評估研究及監測工作,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究及監測體系初具規模。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在基于科學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初步采用國際通用的風險評估原則和方法,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對國內外部分食品安全熱點問題進行了風險評估。2012年的《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做出了規劃,這對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具有重要意義。3 危害控制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支撐作用 食品的危害控制技術是指在食品生產、儲藏、流通及消費過程中可能發生危害的環節,應用相應的控制方法來防止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一種技術體系,對于食品的安全監管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3.1 危害控制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食品供應鏈的環節不斷增加,從農場、牧場的原料生產到食品生產企業的加工、包裝、儲藏、運輸和銷售,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貫穿于食品供應的全過程,因此食品安全監管與控制應該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供應鏈的所有方面,建立對食品安全進行全程控制的技術體系。國內外各種先進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術體系不斷出現,其中主要有GAP和HACCP控制體系[7]。

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是初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其目的是提供解決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矛盾的切實有效途徑,并建立流通與國際貿易的質量誠信機制。GAP主要針對未加工或最簡單加工狀態下出售給消費者或加工企業的大多數果蔬的種植、采收、清洗、擺放、包裝或運輸過程中常見的危害控制。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HACCP)是作為一種世界公認確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正廣泛應用于食品行業各個領域,并將成為未來食品安全控制的基礎體系。危害分析是HACCP 系統方法的基本內容和關鍵步驟,對食品生產全過程中可能引起食品污染發生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分析,發現和確定有害污染物及影響其發生發展的各種因素,并針對可能發生問題的生產環節采取防控措施,以保證最終產品的安全。

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術也屬于食品安全監管的范疇,其作用主要在于預防。不同控制技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并有各自不同的著重點,通過危害控制技術體系運用,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

3.2 國外危害控制技術在食品生產及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

食品生產中的危害控制技術也是國外最先提出并推行。由于農業生產經營不當導致的生態災難,以及大量化學物質和能源投入對環境的嚴重傷害,導致土壤板結、土壤肥力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等現象的出現。199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表了“博斯登宣言”,提出了“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概念。在保證農產品產量的同時,尋求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平衡,達到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目的,從而產生了良好農業規范(GAP),并成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關鍵[8]。

HACCP最初是由美國太空總署于20世紀60年代為了生產百分之百安全的航天食品而產生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統[9]。1971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開始研究HACCP體系在食品企業的應用,成為第一個將HACCP應用到強制性法規的國家。除美國之外,歐盟、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出籠了實施HACCP體系的法規和命令。目前,HACCP正在普遍受到世界各國食品衛生主管當局和食品生產行業的認同和采納,HACCP證書是一些國家和地區貿易食品的通行證。以GAP和HACCP為代表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術在國外已成為食品安全監管內容之一[10]。

3.3 我國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術應用現狀

目前我國所采用各種食品危害控制技術均借鑒國外先進的控制技術,結合國內食品生產現狀和特點發展而來。在諸多的危害控制技術體系中,GAP和HACCP已在我國農產品和食品的生產中得到了運用。

為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水平,國家認監委于2003年起開展了良好農業規范國家系列標準的研究工作。中國《GAP良好農業規范》于2005年12月31日,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11]。GAP標準的制定有助于中國企業突破技術壁壘、促進農產品出口、提高食品安全、保護環境以及人民的身體健康。

我國的HACCP開始自20世紀80年代,起初對于HACCP的實施只是探討和應對進口國的要求,主要在出口食品企業實施。2000年以后,HACCP體系開始在我國全面推廣應用。2002年國家認監委了《食品生產企業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管理體系認證管理規定》,拉開了我國食品企業HACCP認證的序幕。2004年國家了《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規范》,使全國范圍內的食品生產企業和各認證機構對食品安全體系的建立和認證的實施有了統一的依據。

目前,由于我國食品業基礎條件的限制,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術管理體系僅在一些大型生產基地、企業以及意識超前的中小企業中實施,所占比例較低。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我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術管理體系的實施勢必會全面展開。4 食品安全標準化技術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支撐作用 食品安全標準是食品安全管理和監督執法的基本依據,也是生產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準則。

4.1 食品安全標準化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支撐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標準是我國標準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沒有對食品安全標準作出明確的定義,僅對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涵義作了界定。食品安全標準是指,以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食品安全秩序、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各有關方協商一致并經一個公認機構批準的,對食品的安全性能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

由于食品安全本身是一個橫貫從農田到餐桌整個食品鏈條的概念,具有全過程預防和控制的特征,涵蓋了從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動物疫病防治、食用農產品種養殖到食品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的各個環節。因此,食品安全標準也是一個涵蓋食品鏈條各個環節相關標準的集合性概念,所指的是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標準。從標準的性質上講食品安全標準全是強制性標準;從標準的級別上講食品安全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從標準的內容上講食品安全標準包括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安全衛生及環境保護標準[12]。

食品安全標準具有科學性、可靠性、漸進性、強制性的特點。作為重要的食品安全監管工具,食品安全標準不僅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日常監管的重要依據,也是生產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準則,也為消費者識別食品質量提供了具體的導引。食品安全標準作為法律法規體系組成部分,是實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重要保障,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依據。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是食品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進行有效監管的先決條件。食品安全標準是貫穿行政執法工作的一條基線,一切監管活動都必須以食品安全標準為基本依據。

4.2 國外食品安全標準研究進展

以歐盟、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歷來重視食品安全,制訂了嚴格、復雜的系列食品安全標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62年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是以保障消費者健康和確保食品貿易公平為宗旨的一個制定國際食品標準的政府間組織,自1961年第11屆糧農組織大會和1963年第16屆世界衛生大會分別通過了創建CAC的決議以來,已有173個成員國和1個成員國組織(歐盟)加入該組織,覆蓋全球99%的人口。CAC下設秘書處、執行委員會、6個地區協調委員會、21個專業委員會和1個政府間特別工作組。所有國際食品法典標準都主要在其各下屬委員會中討論和制定,然后經CAC大會審議后通過。自從1961年開始制定國際食品法典以來,負責這一工作的CAC在食品質量和安全方面的工作已得到世界的重視,在相關食品標準制定方面,CAC標準也因此成為唯一的、最重要的國際參考標準[13]。

4.3 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化技術研究現狀

我國關于食品質量安全規章制度早在建國初期就已開展,20世紀80年代后,逐步加快了制定食品標準的步伐。1988年1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將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之前,我國食品行業有1 070項國家標準、1 164項行業標準和578項進出口食品檢驗方法行業標準指標[14]。

《食品安全法》頒布之后,國內加快了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的步伐。《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標準的性質是強制標準,2010年12月頒布實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對食品安全標準做出了嚴格規定。我國現行食品安全標準主要有食品衛生標準、產品標準、包裝標準、添加劑標準、加工機械標準、食品安全檢測方法標準等。

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與國外比仍有較大差距。以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為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評價了200多種農藥,了3 000多項限量標準;歐盟評價了400多種農藥,了145 000多項限量標準;美國評價了380多種農藥,了11 000多項限量標準;日本通過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了579種農藥51 600多項限量標準[15]。截止2011年底我國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僅對230多種進行了評價,了1 150項國家標準。因此,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需要不斷完善,以滿足食品安全監管需要。5 可追溯技術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支撐作用 食品可追溯技術是監管者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等全過程監管的有力武器,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食品追溯制度將成為政府對食品安全進行有效監管的一種必然的選擇。

5.1 可追溯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分析

食品可追溯技術就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從農田到餐桌”食品供應鏈的每一件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環節進行全面跟蹤記錄,并且利用這些跟蹤記錄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所處的具置及其具體信息。

食品可追溯系統是一種制度設計和技術設計的統一體,其本質是對食品生產-流通-儲藏-銷售等過程的全程監管,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商品信息和經營責任的追溯。食品可追溯系統由食品經營者內部的食品可追溯系統、食品可追溯信息數據中心、公眾服務信息系統、第三方審核系統和政府監管服務系統五大部分組成。食品可追溯系統行為主體涉及到食品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和政府監管者。政府作為食品可追溯系統的主體之一,在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5.2 國外可追溯技術應用及研究進展

歐盟的可追溯系統是國際上應用最早的體系,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統。歐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統納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歐盟發表了《食品安全白皮書》,提出一項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為基礎,明確所有相關生產經營者的責任。2002年1月歐盟頒布了178/2002號法令,規定每一個農產品企業必須對其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輔料及相關材料提供保證措施和數據,確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美國的食品可追溯系統,政府主要起推動和促進作用,行業協會和企業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統。由70多個協會、組織和100余名畜牧獸醫專業人員組成了家畜開發標識小組,共同參與制定并建立家畜標識與可追溯工作計劃,其目的是在發現外來疫病的情況下,能夠在48 小時內確定所有涉及或與其有直接接觸的企業[16]。

5.3 國內可追溯技術應用現狀

我國關于食品溯源體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實施過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標準和指南。如為了應對歐盟2005年開始實施水產品貿易可追溯制度,國家質檢總局出臺了《出境水產品溯源規程(試行)》,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會同有關專家在借鑒歐盟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編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

目前,我國食品可追溯體系制度建設還處于推行階段。北京市制定了食品追溯編碼規則,啟用了食品追溯系統,在超市設立終端查詢系統,對食品的產地、培育過程、加工、運輸過程等進行全程追溯;南京市2003年啟動農產品質量IC卡管理體系,2009年經過升級改造,建成全市飼料生產企業地理信息系統、農資連鎖經營店監管地理信息系統和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安全監管地理信息系統;2005年中國物品編碼中心通過實施“中國條碼推進工程”,推動條碼技術在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中的應用,先后在陜西、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開展食品追溯技術研究和試點;上海市開發“上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條碼查詢系統”,利用ERP軟件、條碼識別和網絡查詢等對農產品的種源情況、生產基地環境質量、栽種養殖過程、用料用藥情況等各個環節進行記錄,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從源頭上保證食品的安全;2010年海南首次采用EAN-UCC系統,對該省水產品質量安全進行追溯,實現了從養殖到銷售的全程跟蹤[17]。

5.4 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與生產經營者誠信體系

我國實行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食品監管模式,各個部門監管的內容不同,造成監管的不連續。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個部門協調與配合,這也增加了可追溯體系在供應鏈全程推廣的難度。因此,應將可追溯體系與生產者誠信體系相互配合,有效實行食品安全的監管。

食品生產經營者既是可追溯系統行為主體,又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因此圍繞遵紀守法為核心,失信懲治為手段,加強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探索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誠信信息數據庫和信用管理制度。在信用管理中,以企業數據庫為基礎,為每個企業建立質量檔案數據庫。根據企業的信用情況,實行例行監督和重點抽查。對于質量記錄不佳的企業則嚴加檢查,增強企業的自律性。政府監管部門充分利用可追溯系統,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監管,完善生產經營者誠信體系,有效保證食品質量安全。6 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科技水平

《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將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能力建設作為重要內容納入規劃,要著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科技支撐水平。

6.1 依靠科技提升食品產業發展水平

首先依靠現代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逐步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研究制定技術先進、系統完整、切實可行的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規程。通過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戰略,建立統一、持續、高效的國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技術進步,淘汰落后產能,促進食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依靠科技手段,通過制度創新,提升生產加工過程管理水平,從源頭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6.2 依靠科技加強食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

開展可靠、快速、便攜、精確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重點加快現代快速檢測技術研發,研發出一批成本低、檢測時間短、精確度高的速測技術和設備。

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在有機整合現有檢驗檢測資源的基礎上,加強各級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檢驗檢測技術和設備,鼓勵檢驗檢測方法創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學高效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檢驗檢測體系。強化檢驗檢測隊伍建設,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學習國外先進檢測技術,積極培養食品安全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建立一支具備創新能力的檢驗檢測隊伍;完善基層食品安全檢測隊伍,依托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多層次教育培訓體系,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和工作能力,滿足基層監管部門對檢測人才的需求。

6.3 依靠科技強化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意識

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建設集食品安全風險排查、監測、評估、預警等于一體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體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一是加強風險評估預警研究。要強化食品中非法添加物、農獸藥殘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屬等五大危害因子及其他未知污染物及其危害的研究和評估,建立風險評估預警系統。

二是樹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理念。加強風險排查監測工作,對我國迫切需要控制的食品污染物殘留危險性評估技術進行系統攻關,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風險源普查工作。

三是加強與公眾風險溝通并合理引導輿論監督。通過現有信息傳播技術促使人們更為理性地認知食品安全風險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四是做好食品污染物監測網和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把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作為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確定食源性疾病控制對策的重要依據,動態掌握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及時發現問題苗頭并果斷采取措施。

6.4 依靠科技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應當依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參照相關的國際標準,并廣泛聽取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意見。作為食品生產和消費的大國,必須主動將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建立起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操作規范3個層次的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根據中國現實和發展情況以及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能力,對以往制定的指標低的標準進行修訂,對目前已經檢出的尚無標準的食品不安全因素盡快制定標準和檢測方法;優先做好各類急需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以農獸藥類殘留為重點,以科學實驗和風險評估數據為依據,以我國居民日常膳食結構為基礎,不斷提高標準的完整性、科學性和適用性。

6.5 依靠科技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系統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是有效保障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現有管理模式下,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個部門密切配合,在管理方法和技術標準上有效對接,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可追溯系統,有效實現食品安全的監管。要加強追溯技術研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研究建立數據交換、通識通查的質量追溯系統,實現從農業投入品以及農產品生產、收購、加工、包裝、運輸到銷售全過程的信息記錄與溯源,降低追溯標簽標志成本。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成果,提高可追溯系統有效性,建立完善生產經營者誠信體系,普及消費者食品安全科技知識,使得全社會都成為促進食品安全質量水平提高的參與者。參 考 文 獻:

[1] 楊天和,褚保金.“從農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術體系研究[J].食品科學,2005,3,:264-268.

[2] 鑫 垚. 國外食品安全監管的經驗和啟示[J].中國食品,2010,2:80-83.

[3] 宋 懌. 食品風險分析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4] 吳 培,許喜林,蔡 純.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原理與應用[J].現代食品科技,2006,4:200-203.

[5] 周建民,劉娟娟,徐晟航,等. 發達國家食品質量風險評估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農機化, 2011,1:95-98.

[6] 袁玉偉,王 強,朱加虹,等.食品中農藥殘留的風險評估研究進展[J].浙江農業學報,2011,2:394-399.

[7] 曾慶祝,曾慶孝.食品質量與安全性控制技術[J].食品科學,2003,8: 264-268.

[8] 孟凡喬,周 鑫,尹北直. 歐洲良好農業操作規范(EUREP GAP)介紹[J].蔬菜,2005,5:13-14.

[9] 崔春紅,陳延剛,王白鷗.HACCP的起源、特點及發展[J].中國果菜,2006,4:53-54.

[10] 袁 妮,邵 蓉.國外HACCP系統簡介[J].食品與藥品,2006,7:64-67.

[11]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良好農業規范》(GB/T20014.1~20014.11-2005)[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12] 信春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13] 徐學萬,崔野韓,魏啟文. 國際食品法典標準與中國實踐[J].農業科技管理,2005,6:59-62.

[14] 宋華琳. 中國食品安全標準法律制度研究[IB/OL].http:///lawhtml/llyj/lw/4433.shtml

[15] 馬愛進. 中外食品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差異的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8,1:12-14.

第6篇

論文摘要:消費者安全權是消費者權利保護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針對近年來屢次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嚴重侵犯消費者安全權的情況,即將實施的《食品安全法》“重典治亂”,力圖嚴懲食品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分析了《食品安全法》對我國消費者安全權保護機制的完善,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從“監管體系”上加強消費者食品安全建設;建立食品安全監測與風險評估制度;統一食品安全標準;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嚴格管理;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社會責任與法律責任意識等。對加強政府部門對我國消費者食品安全的監管、增強消費者維護食品安全權益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近年來層出不窮、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刺痛了老百姓的神經,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國家立法機關加快《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步伐,五年磨一劍,經反復打磨,2009年2月28日,《食品安全法》草案獲得通過,并已于同年6月1日開始實施。

所謂消費者安全權,是消費者在購買生產經營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時,為保證其自身在消費該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身心健康和安全而享有的、獲得質量保證、絕對安全可靠的衛生健康的產品或服務的權利。作為一部專門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的法律,《食品安全法》對消費者安全權的保護機制做了大量創新。

以前,為把握好消費者“吃”的安全問題,農業、質檢、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各負其責,共同管理食品安全了。但是這些部門職能交叉、責任不清,食品監管容易出現真空,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安全權。特別是“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社會上要求改變現有監管體制,真正實現有效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為此,食品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體制和機制。

一是對實行分段監管的各部門的具體職責進一步明確。衛生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條件和檢驗規范的制定,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農業部門主要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進行監管,但制定有關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公布食用農產品安全有關信息則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

二是在分段監管基礎上,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協調、指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三是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管職責。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管的工作機制;統一領導、指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完善、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行評價、考核。此外,為了確保責任對口、政令暢通,地方政府還要依法確定本級衛生、農業、質檢、工商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食品安全監管機關享有檢查權、檢驗權、查閱、復制權、查封、扣押權等權力。

四是國家鼓勵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基層群眾組織開展消費者食品安全權益保護意識和保護能力的活動,首次規定新聞媒體有對侵犯或可能侵犯消費者食品安全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的責任。

2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對食品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的科學評估。在當前食品工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只有對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進行安全風險評估,才能從“源頭”上維護消費者食品安全權川。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因為缺乏及時權威的聲音,各種說法相互矛盾,使老百姓無所適從。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幾乎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先被消費者或媒體披露出來的。

為此,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和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由國務院衛生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同時負責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成立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衛生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信息,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對可能具有較高程度安全風險的食品,應及時提出食品安全風險警示,并予以公布。

3統一食品安全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食品標準“不標準”。一方面,我國的標準太老太少,未與國際接軌,比如食品中是否含有“蘇丹紅”,歐盟標準早就有了明確規定,我們的標準卻“先出事后”,標準的預警功能嚴重缺失;另一方面,我國食品標準又太多太亂,衛生標準、質量標準;國家標準、企業標準……各標準間重復交叉、層次不清。

為了解決目前一種食品有食品衛生和食品質量兩套標準的問題,食品安全法確立了統一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原則,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科學合理、安全可靠”。今后,我國只有一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除此之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強制性標準。為保障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標準的知情權,《食品安全法》特別專條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應當供公眾免費查閱”。

4對食品添加劑實行“有害推定”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人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瑟’〕。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2類2022種,其中包括添加劑290種,香料1528種,加工助劑149種,還有膠姆糖基礎劑55種。

針對目前食品生產經營中存在的添加劑不規范使用甚至濫用問題,《食品安全法》進一步加強了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一是食品添加劑目錄由衛生部門組織專家制定,食品添加劑依據風險評估證明確實是安全的,才能加入到食品中。二是添加食品添加劑必須具有技術必要性,也就是說添加劑應對食品的質量、營養等的改善是必要的。如果沒必要,比如面粉增白劑,加與不加都不影響面粉類食品的正常食用,所以衛生部門已從添加劑的目錄中將其刪除。按照這一法律條款,添加了食品添加劑目錄以外的物質,哪怕是對人體無害,也是違法行為。這為“蒙牛”特侖蘇事件作了注解。三是食品生產者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標準關于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和用量的規定使用添加劑,不得在食品生產中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或者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

5創新生產經營者的社會責任機制

食品安全不是“管”出來的,只有當每一個食品生產經營者真正承擔起應負的責任,主動把住安全關時,我們的食品安全才有保障。為了從制度上保證食品生產經營者成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食品安全法創新了生產經營者的社會責任機制。

一是創新許可證制度。雖然《食品衛生法》也規定了對食品生產經營的許可證制度,但該法只規定了由衛生部門負責的單一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食品安全法》則從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三個方面創新了許可證制度設計,原來單一的食品衛生許可變成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和餐飲服務許可。生產企業到質檢部門申領生產許可證,經營企業要到工商部門申領食品流通許可證,從事餐飲業的要到食藥監部門申領許可證,衛生部門不再負責發放食品衛生許可證。

二是建立索票索證制度。食品生產者采購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出廠檢驗記錄制度、臺賬制度,把住食品的供貨進貨關。

三是規范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職工食品安全知識的培訓,配備專職或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做好對所生產經營食品的檢驗工作,依法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

四是增加食品召回和停止經營制度。食品安全法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明確規定了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和停止經營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發現其生產經營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經營,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并記錄召回和通知情況。食品生產經營者未依照規定召回或停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縣級以上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可以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

五是生產經營者信用檔案制度。“企業必須流淌著道德的血液”,這是三鹿事件后社會普遍的呼聲。為加強食品企業的信用建設和管理,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記錄許可證頒發、日常監督檢查結果、違法行為查處等情況,對有不良信用紀錄的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增加監督檢查頻次。

6嚴格食品生產經營者法律責任制度

為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食品安全法對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或者用回收食品做原料生產食品,生產經營營養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等嚴重的違法行為,用了十多個條款詳細規定了相關的刑事、行政和民事責任,保持了法律對違法犯罪行為應有的威懾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消費者與食品生產經營者也是一種博弈關系。消費者的懦弱就是假冒偽劣食品生產者、經營者投機專營的機會,消費者積極主動行使權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食品生產者、經營者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所以,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抑制食品生產經營者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與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的關鍵因素。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出了“假一罰一”的規定,并且在“假一罰一”機制的鼓勵下,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類似“王海式”的打假英雄,讓制造、銷假行為有所收斂。由于食用不安全食品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其危害性要比一般假冒偽劣商品大得多,所以《食品安全法》從調動消費者積極維權的角度,既顛覆了“彌補損害”的民事賠償理念,也突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假一罰一”的立法規定,確立了更加嚴厲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假一罰十”,大大提高了賠償金的倍數,目的在于提高食品違法成本,鼓勵消費者積極維權。

7結語

第7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問題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現階段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我國近些年在食品安全方面問題頻發,需要我國在多方面采取相應措施,不斷加強食品安全,讓我國人們能夠在食品方面不再有后顧之憂。但是我國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相對比較多,在食品安全檢驗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特別是食品安全檢驗標準方面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主要通過對我國現行食品標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并針對相應問題給出了建議和應對策略。

一、食品標準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在食品標準方面有殘缺現象,雖然我國現在有1000余項食品工業國家標準和1000余項食品工業行業標準,包括食品污染物和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食品企業衛生規范、食物中毒診斷標準、食品產品衛生標準及相應檢驗方法等方面的國家標準近500項,基本覆蓋了食品從原料到產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各種衛生安全指標和大多數食品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包括原料收購與驗收、生產環境、設備設施、工藝條件、產品出廠前檢驗等各個環節的衛生要求。

2、為發展我國食品工業和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維護國家和消費者利益及規范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現有標準名目繁多,交叉重疊。目前,我國食品相關標準有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四級,其中國家和行業標準交叉、矛盾現象較為嚴重。如果同一產品有幾個標準,并且檢驗方法不同、含量限度不同,不僅給實際操作帶來困難,而且也無法適應目前食品的生產及市場監管需要。以蘋果為例,既有國家標準,又有農業部頒布的無公害標準、綠色標準、蘋果外觀等級標準,還有原商業部頒布的蘋果銷售質量標準;月餅一類產品有4個行業標準。又如國家質檢總局頒布了有關農產品安全質量的國家標準,而農業部又頒布了無公害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的生產標準、生產技術規程、使用標準等部頒標準。

3、標準的適用性差。指標的設計涵蓋范圍窄,與檢驗方法不配套,計量單位不規范,導致標準的適用性較差。如我國果蔬標準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標準體系相比,缺乏一些重要食品加工原料的質量標準和分級標準;貯藏運輸及包裝標識標準不能滿足果蔬貯藏流通的需要。再如大豆油,分別按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檢驗判定,最后結論都是合格,到底是什么油,沒有特征指標,無法判斷。

4、部分標準缺乏可操作性。花生油GB 1534-2003的5.4條明確規定,產品不得摻有其他食用油或非食用油,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事實上對于摻假、添加香精和香料卻沒有相應的檢驗手段和判定依據,標準中并沒有作相關規定。而在QS許可證發放及監督抽查時都不要求檢驗此項目,只是根據理化指標和衛生指標進行檢驗判定,因而類似的一些規定顯得蒼白無力,對于保證產品質量沒有絲毫的約束力。以低檔油冒充玉米油、花生油、茶籽油、紅花籽油、小麥胚芽油、橄欖油等高端產品,以及蜂蜜摻假、地溝油被判定為合格產品是有諷刺意味的。

5、一些標準20多年都未修訂,很多與現實狀況不合,已不能適應當前需求,如白酒衛生方面的標準。

6、與國際標準存在差距。衛生部組織了對原有的國家食品衛生標準及其檢驗方法進行了清理審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了修改,使我國食品衛生標準的科學性和與國際標準協調一致性有了較大提高,但與國際標準還存在較大差距。如我國現有的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數量遠遠不夠,限量指標少于國際標準和美國等先進國家標準,指標設置不科學,相關檢測方法標準少,殘留限量標準體系不健全。

7、檢驗技術滯后。目前食品中很多檢驗技術難題尚未攻克,如白酒的酒齡,目前尚無測定酒齡的有效方法;除了橙汁等少數果汁飲料有果汁含量的檢驗方法和判定依據外,大多數果汁飲料(尤其是混合果汁)尚無與該類水果對應的果汁含量的測定方法和判定依據,因而到底產品中有多大比例的原果汁無法界定;而醬鹵肉制品中蛋白質到底是來源于肉本身還是植物蛋白,醬油中的氨基酸態氮是植物蛋白水解液還是自然發酵的產物,沒有相應的檢驗方法。

8、標準的隱蔽性。如肉類產品,有的執行GB 13100-2005,有的執行GB 2726-2005,前者不要求檢驗防腐劑,原因在于罐頭工藝的特殊性,罐頭工藝足可以保證產品在一定的時期內不會腐敗變質。但從監督抽查結果來看,經常會有執行GB 13100-2005的肉制品被檢出防腐劑的情形,在出具檢驗報告時又不要求對防腐劑的項目進行判定,無法阻止這些不合格產品出現在市場上。

二、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議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要確保食品的安全,除了政府監管有力,其關鍵在于建立先進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美國早在1906年就出臺了食品與藥品法和聯邦肉類檢驗法,通過立法的形式規定最終產品必須達到的質量安全指標。美國擁有最先進的食品檢測關鍵技術和檢測設備,現行的國際通用標準中超過80%的食品行業標準是美國制定的。美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操作規范。比如在農藥殘留檢測方面,涉及所有的農產品,數量龐大,指標很細,一種農藥在不同的作物上都有詳細規定,不同作物均有各自的限量指標。建立符合國際食品法典原則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按照食品安全的全程監控的要求,把標準和規程落實在食品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

1、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對現有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進行研究、重新歸類、合并、增補、調整,對不適應的標準進行修改,對不足的標準進行完善,增加標準的可操作性;對目前已經檢出的尚無標準的食品不安全因素盡快制定標準和檢測方法。

2、加快主要食品的內在品質、加工性能、分等分級、包裝和安全衛生標準的制定與修訂工作,制定統一的食品安全等級,使主要食品的標準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的配套,達到國外先進水平。

3、積極推廣采用國際標準,提升標準等級,努力與國際接軌,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積極采用國際標準,清理不適應的農產品標準。

4、建立各種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庫,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對存在隱患問題的企業也要給予停業整頓。做好食品污染物監測網和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把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作為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確定食源性疾病控制對策的重要依據。

第8篇

我國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第二條規定: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于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以下稱“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應遵守本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生產食品相關產品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直接接觸食品的包裝材料等具有較高風險的食品相關產品,按照國家有關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規定實施生產許可。第五十二條規定: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者,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對所生產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進行檢驗,檢驗合格后方可出廠或者銷售。

為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對實施食品生產許可制度的產品實行市場準入標志制度。對檢驗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貼)市場準入標志――QS標志,沒有加貼QS標志的食品不準進入市場銷售。這樣做,便于廣大消費者識別和監督,便于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監督檢查,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生產企業提高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責任感。

我國食品包裝材料標準體系

1.我國食品包裝材料標準體系現狀

2009年《食品安全法》正式頒布實施后,將食品包裝材料納入管理范圍,實施衛生監管,我國包裝材料的管理才逐步完善,食品包裝材料標準體系也在構建之中。目前,我國食品包裝材料的標準主要由通用性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檢驗性方法標準三部分構成,基本具備了較為完整的食品包裝材料標準體系雛形。

其中, 最為基礎的通用性基礎標準主要有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T23887-2009《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生產企業通用良好操作規范》和SN/T1880《進出口食品包裝衛生規范》。

產品標準主要由產品安全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構成。產品安全標準規范了諸如塑料、橡膠、陶瓷、復合包裝袋等一系列包裝成型品的衛生規范,這些產品安全標準主要規定了產品的衛生指標。除此之外,還有GB19778-2005《包裝玻璃容器鉛、鎘、砷、銻溶出允許限量》、GB12650-2003《與食品接觸的陶瓷制品鉛鎘溶出量允許極限》等涉及具體的重金屬溶出量的安全標準。

產品質量標準則是針對塑料制品、橡膠制品等日常用品的耐熱性、機械強度、阻隔性等質量指標。檢驗方法標準主要有兩個標準系列,一是GB/T5009食品衛生理化檢驗方法系列,其中GB/T5009.156-2003《食品用包裝材料及其制品的浸泡試驗方法通則》是比較通用的基礎方法標準;二是GB/T23296食品接觸材料中物質遷移量的檢測方法系列,其中GB/ T23296.1-2009《食品接觸材料 塑料中受限物質 塑料中物質向食品及食品模擬物特定遷移試驗和含量測定方法以及食品模擬物暴露條件選擇的指南》規定了遷移實驗的通用要求。這兩個標準系列分別規定了包裝材料總添加劑的安全限量指標和遷移量指標及其試驗和檢驗方法,是我國食品包裝材料檢驗方法的主要指導標準。

2.完善我國食品包裝材料標準體系的建議

雖然我國在完善食品包裝材料法律法規和安全標準上做了很多努力,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標準短缺、標齡長等問題,不能滿足國內市場、國際貿易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因此應加快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加快標準整合清理工作,完善標準體系,對于有毒有害物質的限制、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衛生要求、安全方面的質量要求等應當制定統一的強制性食品安全標準。同時,應加強食品包裝材料安全風險監測及監督抽查,不斷擴大風險監測的范圍、種類和檢測項目,進一步健全風險監測體系。

風險監測與監督抽查的特點及主要檢測項目

食品接觸材料作為威脅食品安全的危險源之一,在食品生產消費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產生影響,包括初級農產品、食品生產加工、儲運和流通以及餐飲服務等生產消費全過程。食品接觸材料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關系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的同時,更是將監管的重心前移,積極開展風險監測工作。

1.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的不同之處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通過系統和持續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監測數據及相關信息,并進行綜合分析和及時通報等活動,對系統性的風險進行連續監測,從中發現規律性的問題。而監督抽查突出的是當前食品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問題,帶有明顯的針對性,而且主要得到的結果是某環節中某種食品是否合格。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主要任務是搜集區域性、群體性、基礎性的數據和相關信息。目的主要是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咨詢,為風險評估與標準制修訂提供科學數據。而監督抽查的主要任務是盡可能發現不同類別、品種、批次食品中有問題的個案,目的是為行政處罰提供法定證據,并對食品生產加工者的行為起到監督和督促作用。

風險監測計劃中檢測指標的確定、采樣量的分布等細節,不僅要考慮可操作性,還要考慮包裝材料的消費量、地域分布等特征,是嚴謹的科學論證過程。由于風險監測不是監督執法行為,監測中發現的問題和隱患不能作為行政處罰的證據,還需按照監督抽檢的要求進行采樣檢驗。監督抽查通常是針對特定問題或隱患開展的常規或專項抽查,是由各監管部門依據標準在本監管環節中開展的執法監督活動,采樣過程是依法取證的行為,抽檢樣品必須按照法定的程序,履行法定的手續,監督者與被監督者最關注的是具體產品是否合格。這項工作最大的特點是針對性強,有后續的行政干預手段,一旦發現問題可以采取相應措施,常見的有召回、查封、停業整頓等行政處罰和強制措施,是一種具體的執法行為。

監督抽查工作從建國初期衛生部門就已逐步展開,現有各相關部門也已經開展多年,經驗比較豐富,也擁有較健全的監督隊伍與組織網絡。而我國2010年才正式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總體上基礎比較薄弱,方式方法等都還處于探索創新階段。因此,現階段應掌握和摸清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及一般規律,搜集基礎數據,掌握各種健康影響因素的波動趨勢,并據此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2.風險監測與監督抽查的有機聯系

風險監測與監督抽查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

(1)風險監測與監督抽查都是按照各自的法規或規范采集樣品,采集的樣品符合法定或技術規范的要求,都由具備資質的檢驗機構檢測并出具檢測數據。對媒體曝光和公眾非常關注的對健康造成較大影響的食品安全事件,相關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風險評估機制,選取檢測能力和人員技術水平較好的監測點開展應急風險監測。同時,各相關監管部門也立即采取行動,在各自的環節進行突擊監督抽查。對這些檢測數據最終匯總后,做出科學的評估結論。可以看出,我國在突發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風險監測與監督抽查得到了很好的有機結合,實現了資源整合、數據共享。

(2)風險監測為監督抽查提供線索,而監督抽查為風險監測計劃提供參考。《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通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或者接到舉報發現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應當立即組織進行檢驗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并及時向國務院有關部門通報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結果。相關部門可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如突擊檢查、全面排查等。而各監管部門也應當主動收集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并配合衛生部門核實信息,必要時應及時調整當年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同時,各監管部門也應當根據日常監管中發現的問題,向衛生部門提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建議,如果建議被采納,就可能納入風險監測計劃,作為專項監測來開展。

3.食品包裝材料安全風險監測的主要檢測項目

目前,我國對于食品包裝或容器用接觸材料成型品和原料的安全檢測項目是一致的,主要檢測項目可分為感官指標、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個別材料還規定有溶劑殘留量和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檢測。具體檢測項目及標準見表1。

食品接觸材料,特別是包裝材料中的化學成分十分復雜,其檢測方法也多種多樣。例如,采用原子吸收光譜、原子熒光光譜、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質譜聯用技術等測定包裝材料中的鉛、砷等重金屬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等測定包裝材料中的增塑劑、殘留單體等。

對風險監測工作的建議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明確指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將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與修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計劃,監測范圍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遵循優先選擇原則,兼顧日常監測范圍和年度重點。建立食品安全監測體系,有利于全面了解食品污染、食物中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發生情況,評價食品安全總體狀況和污染趨勢;分析研判健康風險隱患,為風險評估、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準收集科學數據;為開展針對性監管和風險管控提供科學意見;為政府制定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衛生政策提供技術支持。

根據以上信息并結合實際風險監測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1)統一標準,加快標準整合清理工作,完善標準體系。對于有毒有害物質的限制、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衛生要求、安全方面的質量要求等應當制定統一的強制性食品安全標準。

第9篇

內容提要: 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是法院作出賠償數額的判決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一種賠償制度,它體現了對受害人的撫慰功能、報應功能、遏制功能和對市場交易的鼓勵功能;《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在責任構成要件、責任的內容、責任的適用范圍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針對現行立法的缺憾,應當以實際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數額確定的依據、以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的基數、借鑒美國法浮動限額制度解決賠償數額的倍數范圍、對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生產者適用懲罰性賠償以及盡快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等方面,完善《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自2009年6月1日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第10章專門規定了違反《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責任”,其中第96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 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 倍的 賠 償金。”這一規定確立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保障我國消費者權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該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的規則不夠嚴謹,且過于簡單,在具體操作中存在許多問題。因此,通過分析《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論基礎,有必要全面了解該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內容,為切實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提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建議。

    一、《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論基礎

    現代法治體制要求在維護個人權利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的整體利益。我國《食品安全法》在規定行政責任和民事賠償的同時,引入了英美法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又稱報復性賠償制度,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制度,它具有補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懲罰和遏制不法行為等多重功能[1]。傳統產品的補償責任與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主要在于平衡和填補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失衡的利益關系,而后者主要目的是預防和遏制類似侵權行為的再次發生。筆者認為,《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食品安全法》規定懲罰性賠償,體現了對受害人補償和撫慰的功能。加害方的違法行為有可能會給受害方造成財產上的損失或者人身上的傷害,甚至會給受害方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對這些損害加以救濟。懲罰性賠償制度可以發揮的補償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對受害方精神上受到的損害補救更充分。加害方對受害方所造成的精神損害是沒有辦法用金錢予以明確計算和確定的,因此,需要采用懲罰性賠償責任來彌補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缺陷,使受害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從而有利于化解糾紛和矛盾。二是追求損害完全賠償原則的結果。一方面,在食品安全的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者基于受到的人身傷害,可以要求違法者對其提供賠償,但我國法律確立的人身傷害損害賠償標準比較低,進行賠償時人身傷害遭受的損失也難以得到證明,對受害者并不能提供實際上的完全賠償。基于此,采取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更能充分地補償受害者遭受的損害。另一方面,受害者為提起訴訟所要支付的各項開支繁多造成維權成本過高,例如差旅費、律師費等,過高的維權成本制約消費者積極維權,而這些開支可通過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得以補償。

    2.《食品安全法》規定懲罰性賠償,體現了對加害人報應的功能。近年來,如 “敵敵畏火腿事件”“蘇丹紅事件”,更有震驚全國和世界的“三鹿奶粉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頻頻發生,是促使我國立法機關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加害人的懲罰功能包括兩方面:一是基于同態復仇的原則,讓加害人承擔因侵權行為而需承擔的后果。在侵權案件中,一般情況下加害方的行為都會給受害方造成物質上的損害。因此,由法院判決加害方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符合“因果報應”的基本觀念,符合法律公平正義的立法價值。二是通過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不法行為人適用更重的經濟負擔來制裁其不法行為。對違法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主要針對兩點:其一是針對違法者行為上的不法性,其二是針對違法者道德上的應受譴責性。在食品安全領域,法律規定只針對實際損失進行賠償,不法行為人的違法成本過低,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頻頻發生的原因之一。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不法行為人苛以更重的經濟負擔,從而使其違法成本提高。不法行為人如果進行了不法行為,那么將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更重的責任,以達到懲罰的目的。

    3.《食品安全法》規定懲罰性賠償,體現了對不法行為人遏制的功能。由于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懲罰”的特性,決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又具有遏制的功能。法律是最嚴厲的制裁方式,對食品安全領域中的違法生產者及經營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加以規制,對其具有強大的威懾力,從而有利于遏制不法分子繼續從事違法經營行為。遏制功能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威懾功能。通過對違法分子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一方面會對正常經營的生產者及經營者起到教育、鼓勵的作用,有利于增強他們知法、懂法、守法的思想和意識。另外,懲罰性賠償制度也會對不法行為人產生威嚇、遏制的作用,有利于預防和阻止他們繼續實施非法經營行為。二是激勵功能。由于加害人所作出的加害行為的責任加重、經濟成本提高,而且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導致這種成本具有不確定性,就會使加害人因懼怕承擔巨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而不再實施違法行為。此外,懲罰性賠償制度給受害人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收益(這種收益可能引起受害人追求超出損害賠償范圍之外的不當利益)。因此,客觀上會激勵受害人主張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引發受害人提起訴訟的訴求和積極性。

    4.《食品安全法》規定懲罰性賠償,體現了對市場交易的鼓勵功能。食品安全與每個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息息相關,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不法行為具有不道德性、違法性、反社會性,其不法行為損害了受害人甚至整個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通過確立高倍的懲罰性賠償數額,在對加害方給予懲罰、對受害方給予安慰的同時,也可以化解民間糾紛和矛盾,從而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和諧。《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保護食品領域市場交易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侵犯他人財產權的非自愿交易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利于營造自愿交易的市場環境。二是懲罰性賠償能鼓勵市場交易,使潛在的侵權人認識到正常交易行為的收益與侵權行為的成本相比,合法經營的收益更加合算,從而使潛在侵權人放棄侵權行為,激勵合法交易。如果賠償金太低,潛在的侵權人可能會實施損害行為,從而不利于市場交易的穩定與發展。筆者認為,我國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和恐慌,在《食品安全法》中引入英美法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對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和保護社會公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內容

    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和理解這一制度。

    1.《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成要件。根據《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的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因此,針對食品經營者,是否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通常要考量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行為的違法性。指行為違反了規定的義務或違反了法律的要求,即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生命健康和安全權,甚至侵害了社會公眾的整體利益。由于食品消費者和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食品經營者處于強勢地位,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將會造成個人和社會利益的極大損失;二是主觀惡意性。《食品安全法》對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進行了區別對待,對生產者適用的是嚴格責任,即生產者只要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就要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對銷售者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即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進行銷售的,才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

    2.《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內容。在食品安全法律關系中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依據《食品安全法》第96條的規定,懲罰性賠償責任人應承擔的責任是:一是應當賠償消費者的實際損失。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包括賠償消費者的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二是消費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有必要指出的是,以營利為目的專門購買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獲得“十倍價款賠償”的行為與我國《食品安全法》的法律價值和立法精神不符合。因此,鼓勵消費者監督食品安全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目的獲得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食品生產經營者違反本規定,在責任承擔上有可能遇到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競合的情況,在法律責任發生競合時,《食品安全法》確認了保證受害人利益的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

    3.《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于合同領域還是適用于侵權領域,抑或合同領域和侵權領域都適用,這涉及對懲罰性賠償制度性質的認定問題。根據《食品安全法》第96條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作出的專門規定,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于特殊侵權責任,理由有兩點:一是《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是一種產品責任,產品責任適用于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產品責任領域中的一般規定,《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產品責任領域中的特殊規定。在食品安全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法律適用競合時,根據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理,應當優先適用《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二是如果在合同責任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要求食品生產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則缺乏請求權基礎。在食品安全領域,生產者和經營者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沒有合同關系,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消費者對生產者不享有合同債權。即消費者如果要求生產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沒有請求權基礎,不能對生產者主張違約損害賠償。因此,食品生產經營者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向生產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時的請求權基礎應當是侵權責任。

    4.《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競合問題。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多處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首先,從概念的關聯關系上看,《合同法》第113條第2款的規定,似乎將懲罰性賠償制度歸類于合同責任;其次,從立法的先后順序上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制定于1993年,《合同法》制定于1999年,所以立法機關有意通過《合同法》來規定該制度的法律責任類型是合同責任。對此,一般認為,如果經營者提供有瑕疵的商品或服務使消費者遭受了履行利益以外的損失,并因此產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時,也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中懲罰性賠償責任[3]。《食品安全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存在競合:一是生產者、銷售者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未造成消費者固有利益的損害,消費者可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要求對銷售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二是生產者、銷售者生產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仍存在欺詐行為的,如生產或銷售的食品本身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存在假冒知名或名牌食品等比較典型的欺詐行為,對此,消費者是有權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要求對銷售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4]。筆者認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食品安全法》以及《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對懲罰性賠償問題做出的相關規定,存異但又有競合,這對從不同的層面依法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完善《食品安全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建議

    我國現行立法和司法解釋借鑒英美法系的規定,在民商事領域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現實生活中起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食品安全法》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依法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規范我國食品安全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筆者認為,從立法層面看,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1.《食品安全法》應當明確規定以實際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數額確定的依據。《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的價款十倍的賠償金。”由此可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十倍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建立在“價款”上的,而并不是建立在消費者實際遭受的或者實際需要填補的損失上的,所以,懲罰性賠償數額確立的基數標準并不合理。一般來說,對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消費支付的價款都比較少,即使適用 “十倍”的賠償,對消費者也并不能起到實際上的撫慰作用,對違法經營者也起不到有效的遏制作用。由國外法律的立法制度可知,基本上是以實際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而我國法律卻是以“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同樣是數倍賠償責任,但實際賠償數額卻相差甚遠。以“價款”作為計算的依據,無法達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預期目的,以“價款”作為計算的固定標準,無法實現實際的補償和實質的公平。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借鑒英美國家或者我國臺灣地區采取的懲罰性賠償的標準基數,即以實際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數額確定的依據。

    2.《食品安全法》應當明確規定以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的基數。目前,我國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的,以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為基數;二是最高法院公布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4條規定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以面積誤差比超過3%部分的房款作為基數;三是《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的,以食品消費者支付的價款作為基數。但是,《食品安全法》以所“支付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在學理上產生了分歧,在司法實踐中造成了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例如在購買昂貴的奢侈食品時,普通消費者會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食品,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糾紛,消費者如果主張適用“十倍懲罰性賠償制度”,到底是以已經先期支付的價款作為基數,還是以食品的總價格作為基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以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作為基數,“購買價款”就是指商品的購買價格,這個標準就非常準確和合理。所以,《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領域中適用的特別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對消費者保護適用的一般法,只有以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才能充分保護消費者和整個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

    3.《食品安全法》應當借鑒美國的浮動限額制度,解決懲罰性賠償數額的倍數范圍。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最大特點是體現了對違法者的懲罰。依據《食品安全法》第96條的規定,生產者和經營者都要承擔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在懲罰性賠償數額的倍數范圍的計算方面存在問題。這種固定倍數的計算方法過于僵硬,一方面難以體現法官對個案的具體處理和具體分析時的能動性,另一方面難以體現權利和義務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時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在美國,對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的金額采取浮動限額制度時,法院一般會根據原告實際損失賠償金的倍數、被告的不同類型、原告所受損失的類型或原告損害賠償請求的類型、被告侵權行為的類型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和權衡之后所確定的懲罰性賠償數額,才能與具體案件的實際保持一致,才能在司法實踐中更好地體現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價值[5]。筆者認為,在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的背景下,為切實發揮懲罰性賠償制度應有的功能,充分實現實質正義,應當借鑒美國的浮動限額制度,來解決我國《食品安全法》賠償數額的倍數范圍問題。

    4.《食品安全法》應當明確規定對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生產者適用懲罰性賠償。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對生產者主觀構成要件的規定有失公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生產者適用的歸責原則過于苛刻。《食品安全法》第96條的規定,對生產者的懲罰性賠償責任適用的是嚴格責任原則,即不論其主觀上是否有故意或者過失的過錯,只要給消費者造成損害的,均應當承擔賠償責任[6]。該法第96條僅就銷售者規定了“明知”的主觀要件,并未對生產者作同一要求,這種區別對待無疑加重了生產者的負擔。綜觀各國立法,在食品安全責任領域主要適用過錯原則,如英美法系國家的立法一般認為,行為人如果實施的行為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嚴重疏忽,行為人才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即存在大陸法系所稱的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形。二是對生產者規定懲罰性賠償責任有適用提前的嫌疑。由《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的內容可知,食品生產者只要是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就應當采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加以規制。從立法者的初衷和目的上看,生產或者銷售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是在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后,消費者購買或者是使用了該不安全食品,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產生了現實的威脅,才有可能對食品生產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如果根本就未發生消費者消費不安全食品,也根本就未造成實質損害,則不存在適格的主體主張權利。因此,為避免司法實踐中理解上的分歧和沖突,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對生產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 度 的 主 觀 構 成 要 件 應 為 存 在 故 意 或 重 大過失。

    5.《食品安全法》應當盡快增訂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以保障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食品安全標準是指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對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影響食品安全的各種要素以及各個環節所規定的統一技術要求。《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實施的效果,取決于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完善與否。食品安全標準存在三個認定標準:一是國家標準,二是地方標準,三是企業標準。依據《食品安全法》第3章關于“食品安全標準”的規定得知:食品安全標準是通過國家統一制定,并且強制執行和實施的。法律同時也規定,如果未規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情況下,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如果未規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情況下,可以制定食品安全企業標準,也就是說企業可以自行制定食品安全標準。除非企業制定了更高的食品安全標準外,就有可能制定出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安全標準,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食品安全法》應盡快增訂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明確規定食品安全標準的認定條件和程序,以保證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全面貫徹和實施。

    總之,《食品安全法》規定侵權法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必要的[7]。我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消費的大國,在正確理解和運用食品安全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礎上,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這對依法有效保護食品交易中的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1]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4):112-113.

[2]張敬禮.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實施條例講座[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426-429.

[3]關淑芳.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183-184.

[4]王吉林.我國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之解讀[j].天津法學,2010(1):47.

[5]金福海.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35-238.

第10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我國嬰幼兒谷類輔食砷、鉛等標準嚴于國際將進一步完善嬰幼兒配方食品安全標準

針對近日媒體報道包括雀巢在內的某些歐洲知名品牌嬰幼兒食品中的砷、鉛、鎘等重金屬含量高于母乳的情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研討,于17日在回答記者提問中表示,目前我國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砷、鉛、鎘等標準嚴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將進一步加強同國際組織及相關國家的交流與協作,完善我國嬰幼兒配方食品及其原料的食品安全標準。

據介紹,我國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在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安全標準中規定了砷和鉛的限量指標,砷為每公斤200微克,鉛為每公斤200微克,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未對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規定砷和鉛的限量指標。我國和CAC均未制定嬰幼兒輔助食品的鎘限量指標,但我國對該類食品的主要原料大米的鎘限量要求(每公斤0.2毫克)嚴于CAC標準(每公斤0.4毫克)。因此我國現行有關標準均嚴于CAC。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不得生產和銷售不符合我國嬰幼兒配方食品安全標準的任何食品。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表示,受衛生部委托,將繼續組織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并進一步加強同國際組織及相關國家的交流與協作,科學評價食品中重金屬含量水平與嬰幼兒健康風險的關系。同時,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不斷完善我國嬰幼兒配方食品及其原料的食品安全標準,對嬰幼兒配方食品及其原料的重金屬及其他污染物做出更加嚴格和科學的規定,確保嬰幼兒身體健康。

專家同時指出,提倡對6個月以下嬰幼兒盡可能地進行母乳喂養。但對于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只喂養母乳不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應按專家指導,合理添加符合國家標準的嬰幼兒輔食。

2011年4月9日至11日,英國《每日電訊》連續報道了瑞典卡羅林斯卡(Karolinska)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重金屬與健康室科研人員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稱該機構在某些外國品牌的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中檢出砷、鉛、鎘,最大檢出值分別為每公斤33微克、每公斤13微克和每公斤11微克。研究者認為,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中檢出的砷、鎘、鉛等的含量高于母乳。

第11篇

【P鍵詞】食品安全 政府監管 解決對策

一、食品安全現狀

食品安全發展現狀:對于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可以根據食品安全的內涵即食品數量安全與食品質量安全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食品數量安全來看,由于糧食是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根據我國糧食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來分析我國食品數量安全的問題。通過對2003年到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以及人均糧食產量狀況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的糧食產量以及人均糧食產量都在呈現增長趨勢,中國的糧食安全得到了較為充分的保障。因此,我國的食品數量安全問題基本上已經得到了解決,所以我們目前社會關注的焦點指的是食品質量安全,因而在本文中主要分析的是食品質量安全。

現階段我國所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有大量使用農藥,過多的使用添加劑以及濫用激素等。第一,農藥的大量使用。2015年,我國農藥的使用量達132.8萬噸,比上一年減少了12%;第二,過多使用添加劑。適當的使用食品添加劑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而且可以促進食品中營養的吸收,但是為了某些利益,許多商家會過度的使用添加劑,從而對人的身體產生危害;濫用激素。有些不良商家為了獲取較大利益,會在食品中添加激素來增加食物的產量。

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原因分析

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使得國內消費者對我國的食品逐漸失去信心,而導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出現了問題,具體表現為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有關組織機構職能不明確以及對食品安全標準較為落后。

首先,現有法律法規不完善。目前,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雖然我國已初步形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但在這個體系中卻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說在目前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是在09年頒布實施外,其他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的的頒布時間都比較早,不論是在監管內容還是在懲處力度方面,相關的規定都比較落后。

其次,食品安全標準落后。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個層次標準在內的體系。雖然目前我國食品體系已較為完整,但是在現有的體系中有些標準已經不適應目前的需要,應該對其進行修改。我國現行食品衛生標準的覆蓋面總體上達80%,但仍然有20% 的食品無國家標準及相應的檢驗方法, 有的食品種類的覆蓋率僅達50%。

最后,監管不到位。目前我國存在大量無照經營的小商鋪,而這些小商鋪的規模通常比較小,生產設備想對簡陋,原料進入門檻較低,在食品添加劑使用上存在許多漏洞,且衛生環境極差,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由于這些小商鋪分布較廣,大部分是在農村,職能管理部門往往不重視,很多的食品小商鋪很難找得到,監管存在盲區。

三、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議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利益,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應為改善食品安全問題做出貢獻。

首先,應完善法律法規。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但是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存在某種交叉點或者是空白點,從而使食品安全問題存在隱患。其次,明確部門職能。我國雖然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但是質檢總局和農業部等部門也可以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這有可能會導致重復執法。因此應該對各部門進行分工,對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以及出口等環節進行把關。最后,對相關食品安全標準進行修改,在制定標準時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以此來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參考文獻:

[1]張紅波.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1).

[2]劉銳萍.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及食品標準發展趨勢與問題分析[J].農業工程技術,2007,(10).

[3]張守文.當前我國圍繞食品安全內涵及相關立法的研究熱點――兼論食品安全、食品衛生、食品質量之間關系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9).

[4]李哲敏.食品安全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4,(1).

[5]劉錄民,侯軍歧,景為.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論分析[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4).

[6]陳曉雯,方菁,周潔.我國農藥使用狀況和農藥對健康的影響研究[J].衛生軟科學,2012,(6).

[7]辛志強.淺析我國食品監管體制的問題及對策[J].品牌與標準化,2012,(6).

[8]尤玉如.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9]程言清,黃祖輝.美國食品召回制度及對我國食品安全的啟示[J].經濟縱橫,2003,(1).

[10]肖進中.國外食品安全法律監管對中國的借鑒[J].世界農業,2012,(6).

[11]楊永華.國外食品安全法律監管對我國的借鑒[J].甘肅理論學刊,2009,(2).

[12]任智華.日本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現狀分析[J].農業經濟,2010,(6).

第12篇

1: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列》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保證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并憑許可證辦理工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3:保證有與食品流通相適應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取得健康證明后從事食品流通經營活動,每年進行健康檢查。

4:保證建立并執行食品進貨查驗及記錄制度,查驗記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

5:保證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食品流通活動,保證食品安全,接受社會監督。

6:保證食品流通經營場所的壞境、設備、設施、符合與食品流通相適應的要求。

7:保證建立并執行定期查驗及退市制度,及時清理變質、超過保存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主動將其退出市場,通知相關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好記錄,并將有關情況報告轄區工商行政管理機關。

8:主動向消費者提供銷售憑證,自覺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更換、退貨等義務。

9:保證食品廣告內容的真實性,不含有虛假或者夸大的內容,不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10:及時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方案,定期檢查本單位各項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落實情況,及時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隱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谷县| 阜阳市| 万州区| 永川市| 遵义市| 宁河县| 元江| 紫金县| 永顺县| 嘉黎县| 洞口县| 巴中市| 建水县| 迭部县| 泾源县| 灵石县| 阳新县| 江华| 环江| 宁蒗| 新乡市| 衡水市| 高邑县| 应用必备| 翁牛特旗| 化隆| 渭源县| 瑞丽市| 同仁县| 华蓥市| 徐水县| 阿拉尔市| 莆田市| 岗巴县| 海门市| 临城县| 万荣县| 新宾| 安陆市| 乐清市| 西贡区|